第一篇:从计划到市场
从计划到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干预评析
作者:顾自刚
政府干预一般是指在市场失灵的条件下,政府弥补市场功能的不足,对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以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社会为主要特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作用逐渐突出,同时也由于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垄断等原因造成市场失灵,使政府干预在理论上和实际中都有了现实依据。但是我国目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除了政府合理补充市场作用之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市场准入、基础性资源配置、市场监管等方面仍然存在过度干预的问题,这不但会造成腐败,还会影响市场公平竞争机制的形成和经济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一、改革开放以前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通过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以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为主的公有制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我国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框架。它的核心就是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这种干预不但体现在宏观管理方面,也体现在微观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
(一)取消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来确定生产指标、产品价格和商品流通。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一切资源的配置权利都集中在政府手中,运用这些资源组织生产、对产品的需求与供给进行调配都必须由政府职能部门来安排。分配上实行统收统支,国家统负盈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按劳分配”的原则被扭曲为平均主义,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政府的决策取代了以供求、价格、竞争、风险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经济系统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不再由市场的自发运行加以解决,而是由政府有意识的、目标明确的计划来解决。政府向企业下达生产指标,并确定产品的价格。1950~1954年,粮食、食油、食糖、食盐、钢材、水泥等重要商品(物资)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6年起,凡属国家统配物资、部管物资、地管物资和商业部门统一经营的一、二、三类商品,均列为计划商品,实行直接管理。但是,经济运行是极其复杂的,中央的计划部门不可能确切地了解到经济领域所有真实信息,其决策也就难免出现重大失误。并且在贯彻计划的过程中,由于政府科层管理结构日益复杂造成决策的执行偏差以及相互欺瞒,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效率的巨大丧失。
(二)将企业、工商业组织、农户等各类经济实体直接纳入政府计划管理范围,使这些经济单位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属物。在这种体制之下,经济活动沦为政治活动的附庸,经济实体成为政府科层体制中的一个环节,完全丧失了经济决策的自主权,企业的激励机制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润最大化,而是政治地位的提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没有任何独立性,完全依附于政府
和其所在单位,个人的利益诉求被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一种难以控制的结果:由于现代生产分工日益细化,政府要全面干预经济就必须将经济管理部门也同步细化,希望由此实现管理上的效率提高。但是,因此衍生出逐渐臃肿的职能部门,不但没有提高管理效率,促使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反而将整个经济领域切割为条块,将自己所管辖的经济领域强化为本部门的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源泉,从而导致公有制经济异化为部门和地区利益。
(三)以所有制成分为界定微观经济主体性质的唯一标准,严格限制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的发展。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下,一切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它们的活动都被定性为包含“剥削、压迫”因素的资产阶级残余,受到禁止和取消;民间的自发交换和自利性的生产都被作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所有的微观经济活动统统纳入政府计划管理的范围。这种严格的经济成分管制是对“经济人”的彻底消灭,是对人的自利性动机的彻底否定。但是,即使在国民经济领域确立了单一的公有制,也并不能从根源上消灭人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在公有制框架下,人们仍然会通过种种方式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成为公有制经济内在不稳定性的来源之一。
目前,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那个时期,正是因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才在短时期内集中了社会资源,运用全社会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迅速建立起我国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此外,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能够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制定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在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对国民经济重大结构进行调整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而且,政府能够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兼顾效率与公平,保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其作用和成绩是不容否定的。但是必须予以关注的是,建国初期我国工业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剥夺农业取得的,以牺牲农民整体经济、政治利益为代价,它所形成的二元体制结构对农民造成的体制性伤害目前都难以得到根治。从宏观上分析,这一成绩的取得明显是通过资源的扭曲配置来实现,并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那一时期所实现的收入分配公平仅仅是平均主义基础上的简单公平,是以效率损失为代价,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对建国后我国工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加以承认并不能取代对计划经济下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反思和否定。短时期的成绩和局部的成功是不能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而且,如果不对这种模式加以否定,中国目前的改革从逻辑上是不存在合理性的。计划经济体制之所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正是因为其在推动经济发展中造成了巨大的效率损失,无法使经济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总体而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表现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干预,这种干预一方面取得了局部的成功,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整体经济效率的丧失和资源的无效配置。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难以推动生产力进步。基于这样一种判断,中国才步入改革开放。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干预(1978—1992)
由于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固有顽疾,中国首先出现了底层的改革尝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首先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的所有制界限,实行了“大包干”,这在政治体制内部引起强烈的反映,通过各种形式的争论,终于达成了改革开放的共识。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过渡阶段的特征,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存在巨大的影响力,对它的破除表现为局部性的突破,而且往往是由体制外的民众率先尝试,然后政府对既成事实加以认可。这一时期的政府干预不再是对经济活动所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而是开始逐渐放开,集中于最为关键的方面。
(一)在企业管理上,为了解决“政企不分”,企业生产经营缺乏活力的问题,尝试将生产经营决策的管理权限下放给企业。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但是,公有制企业的管理机制仍然体现出行政化特征,产权模糊,企业的经济职能与社会职能混淆,都造成公有制企业在与新崛起的非公有制企业竞争时处于被动,它只能依靠政府为其提供的强大的财政、金融支持在市场中求生。
(二)为了促进资源的配置效率,把以前的指令性价格管制改变为价格双轨制;商品流通领域逐渐放松国家管制,开始重视市场的调节作用。1981年开始,国家允许企业在完成政府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市场价格自行销售部分产品。这就形成了国家计划价格和市场价格同时存在的特殊价格形成机制。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并规定企业在价格管理方面享有的权利,主要是赋予企业对一部分价格的定价权。1978年我国计划管理的商品有近400种,到1990年底已经逐渐减少为9种。同时,改变原来生产资料不能成为商品的现状,将近850种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计划调拨的方式转变为市场调控,生产资料正式成为商品。但是,由于改革初期我国处于商品的极度短缺状态,国家的计划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格,并没有起到调节供求关系的作用。反而因为其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巨大差价,给一些拥有物资管理、调配权利的部门留下了寻租的空间,导致民众对通过计划体制攫取社会福利的“官倒”的极度反感。随着市场的逐渐发育,价格双轨制必然崩溃。
(三)在公有制企业投资融资体制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改革开放以后,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打破了原来公有制企业完全由政府拨款的投资体制,而是根据企业运行状况由国有银行向企业贷款。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开始成为投资融资主体。股份制逐渐推开,随着发行股票的企业增多,对股票交易的需求压力相应增大。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1986年)和深圳(1987年)先后建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其后,两地先后于1990
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这标志着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向社会融资的机制基本确立。
(四)逐渐放松微观经济活动的管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政策环境日渐宽松,个体工商户等大量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开始涌现。这一时期,虽然对于所有制的认识仍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是 “姓公姓私”的判断标准开始松动。对于即成事实,政府先是默许其行动,然后再加以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但是整体而言,这一阶段在对于所有制问题仍然存在激烈的争论,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并不理想。许多地区的私营经济实体受到限制,只能通过戴“红帽子”的办法,将其伪装成乡镇集体企业来获得体制上的合法性。这又为后一阶段的产权改革留下了很多隐患。
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它促使我国开始重新思考所有制的构成成分,并且触及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应该如何确立这样深层次的问题。由于它的产生对政治、经济方面造成的影响,也促使国家的经济体制面临进一步的改革的必要。
概言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微观经济主体取得了一定的经营决策自主权;商品市场逐渐发育,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开始形成,对资源配置的作用逐渐突出;经济主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已经不可能继续保留单一公有制条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宏微观经济运行进行全面干预,而是开始寻求确立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尝试了先后尝试了“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之后,政府开始明确意识到,全面干预经济运行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承认了“政府失灵”的存在,经济干预开始向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收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政府干预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阐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骤和措施,初步构筑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方向终于明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政府干预开始逐渐优化。宏观经济管理越来越科学、合理:从管理依据上看,逐渐重视法律法规的作用,不再单纯从政治和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对经济运行态势进行简单的价值判断。从管理手段上看,行政命令的作用弱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成为最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从管理目标上看,实现保持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保持物价稳定、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在微观经济领域,因为开始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开始发挥最主要的作用。企业完全按照市场需求状况来组织生产;市场价格也基本由市场供求状况来确定;企业之间凭借自身的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水平开展市场竞争;企业经营风险的市场化因素强化,即使是国有企业,如果经营不善也同样面临破产风险。经济效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这一时期,我国的政府干预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随着地方经济发展自主权的加强,地方政府开始主导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被虚化和扭曲。改革开放之后,中央开始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冲动有了客观的权力基础,中央退出的部分经济干预领域被地方政府所填补。从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到企业生产布局,都有地方政府的影子;地区之间的经济竞争异化为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局部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导致总体产业布局的失衡,环境污染、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现象循环出现;地方与中央的经济发展博弈使中央一些宏观调控政策被虚化和扭曲,中央的政策底线被屡屡突破,调控效力大大降低。这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初期尤为严重,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乱象。
(二)政府继续掌握着关键要素的配置权力,导致权力寻租大量产生,损害了社会公平。由于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原有体制必然遗留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权力控制资源配置就是其中之一。市场经济下,政府虽然不能直接干预企业运行,但是却可以通过间接控制关键资源对企业、对经济运行产生巨大影响。土地(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都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技术和劳动力已经实现市场化配置,土地资源从计划划拨到协议出让,一直是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一级土地市场完全由政府垄断。由于政治体制内部权力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拥有土地配置权力的部门和官员就有了巨大的寻租空间。更进一步,由于土地是目前政府仅能控制的关键资源,基于土地市场的房地产业就自然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心,通过房地产业短时期内迅速拉动地区GDP增长以凸显政绩也就成为地方政府部门的必然选择。此外,在给与企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方面,政府也拥有话语权,某些情况下仅仅根据企业家与政府主要官员的私人关系来进行安排,这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不利于优秀企业的成长,而且会使经济发展环境恶化。
(三)作为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部分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异化为垄断部门,损害国民福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必然出现大量非公有制经济,如果没有与其对立公有制经济存在,那就必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颠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形同虚设。因此,中央明确提出要保留公有制经济主体的地位,并且通过关键经济领域的国有大型企业来体现。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部分国有大型企业由于拥有公共权力支持,可以设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政策,对潜在竞争者加以限制和排斥,在长期积累的市场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垄断。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有大型企业的社会职能本来就在逐步弱化,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加强,利润最大化必然是其主要经营目标。由于拥有垄断市场,在一定条件下,这类企业也会采用垄断价格来获得超额利润。此外,由于国有垄断行业缺乏竞争,其服务质量相对于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缓慢,但是大型国有垄断企业的职工工资福利却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在剥离了大型国有垄断企业社会职能的情况下,它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与私营企业一样,也主要是通过税收功能体现,而且在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仍然可以获得公共财政的支持。对于整体社会福利而言,这些都明显造成了损失,因此,社会和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四、应该正确认识政府干预的作用
随着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显然难以适应目前的形势,在此情况下,政府干预是必要的。但是,政府干预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在市场失灵发生的情况下,政府代替市场形式资源配置的功能,这已经成为经济理论界的基本共识。必须肯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政府干预机制在逐步优化,退出了很多微观经济领域,并在不断完善经济管理手段,所取得经济成就也是值得肯定的。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市场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居民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其经济活动应该具有决策的自主性。政府一般意义上被界定为市场活动的管理者、监护人,是市场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由于政府的这一角色定位,其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必然造成诸多问题。首先是政府的公共职能与政府自利性目标的冲突。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言人,谋取公共利益是它的基本目标。但是如果政府部门在自身利益动机的驱使下不恰当地参与微观经济活动,就会滥用公共权力,政府部门必然蜕化为具有自利性目标的市场经济主体,既破坏了市场竞争机制,扰乱市场秩序,也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其次,政府对某些经济领域的严格管制是腐败的温床。近年来,腐败案件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除了监管体制之外,特定经济领域政府部门拥有绝对的资源配置权也是一个主要因素。越是政府干预较多的领域,例如房地产市场、公共工程——腐败现象越严重。拥有绝对的资源配置权利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管,必然为权力寻租创造条件,这是对公权力的极大破坏。再次,政府过度干预会形成特殊的利益群体,该群体会为改革的深化制造障碍。政府过度干预必然强化某些政府管理部门的权力,这些权力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在市场化过程中它不可能轻易放弃或削弱这些既得利益,反而会采取抵制态度与改革措施进行博弈,对既得利益加以维护。这必然为进一步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制造诸多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改善政府干预机制,明确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前提条件,同时也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对经济社会造成损害。
第二篇:从计划到总结,工作不过这四步
从计划到总结,工作不过这四步
治大国如烹小鲜,工作亦如是。
尽管我不治大国也不会烹小鲜,但是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治大国和烹小鲜的过程。完成一个大项目,就像是将一个国家从大厦将倾变成了民富国强;完成一件小事,就像是将一味食材从蓬头垢面变成了可口美味。
每次到接近年末的时候总是哀嚎一片的时间。业务人员要抓紧跑量回款,没准就能达到销售目标。至于我们,年初的计划对比一下就会发现真正完成得并没有几项,不过有多少职能线条的人会真的主动去对比,得打个问号?
问问周围的同事和朋友,十之八九觉得工作确实需要计划和总结,但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无限期的拖延了下去:
哎呀,年底那么忙,哪有时间写总结。
哎呀,双十一要到了,得先买买买啊。
哎呀,要不是领导逼着,我才不会去写什么计划。…
喔...所以有人用一年工作经验抵过了别人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有人能用几年时间就达到财务自由。
还记得最开始工作时,我也是一直瞎忙,每天累得不行,看书的动力都没有,只能去听培训、听讲座还能听进去一些。但是现在慢慢的,我发现了工作的规律,用自己的节奏去适应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了。
这节奏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闭环。
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闭环,从计划到总结,都有迹可循。只要掌握了其中的套路,就能很快上手。只要掌握了其中的规律,每次遇到新的问题都能想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工作闭环图
工作闭环包括四个部分:
工作计划——工作开展——及时调整——回顾总结
并不是每一次的工作成果都能像预想的那么好,所以当回顾总结完毕后,会对成果偏差的部分进行调整修正,找出相应的问题处置措施,提出新的工作计划,由此产生新一轮的工作闭环。
一、在工作闭环图里我们可以发现,工作计划是一项工作的开端,那工作计划要如何制定呢?
制定工作计划并不是只包含了上一次工作的回顾总结,工作计划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基本职能工作和制约项。
工作计划
基本职能工作包括:
1.在职能范围内的专项工作规划。比如我的工作职能中有一项是公文管理,根据公司每年的工作重点不同,行政的每个模块工作的提升项目都是按照不同的节奏在推进,但不变地是,我知道三年后公司的公文管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重点工作内容。这个重点工作内容可能是领导认为有必要做的,可能是相关主管部门或单位认为有必要做的,诸如此类构成了重点工作,这类工作通常以项目形式开展。
3.常规性任务。每的工作中总有一些需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做的、频次比较高的任务,这类任务有大有小,大的可能是需要作为项目来开展,小的可能发一份通知就能解决。不管任务大小,至少要将这件事列入自己的任务清单,不然当领导事后问起,可就麻烦咯~ 制约项包括:
1.预算。要完成一项工作,钱是免不了的。买工具需要钱、表彰需要钱,连员工的付出最终也是按工资算的,预算是工作中很大的制约项呢~ 2.突发性任务。在公司工作,协助是免不了的。尤其是行政部门,常常需要协助其他部门、其他人员去做一些事,所以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面对不同的突发性任务,而这些任务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外部,可能是大任务也可能是小任务,具有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根据基本职能工作和制约项,基本可以列出内的工作计划了。具体包括:工作计划(通常就是交给老板的这版)、常规任务清单(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常规事务的清单)和预算表(可以有总版本和分明细版本,方便后期控制预算)。
二、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工作计划,要如何将工作开展起来了呢?
一项工作要开展,基本上要做到三个部分:细化工作计划、做好预算和进度把控。
工作开展
1.工作计划细化主要是任务清单和项目工作分解表。这里的任务清单其实上一步常规任务清单的补充版,会加入项目型任务和突发型任务,确保自己在做月度工作计划的时候不会有遗漏工作项,至于项目工作分解表,应该网上能搜出一堆,最关键的当然还是时间上的分配和关键性事件的梳理。
2.费用管控是指两个方面的管控,一是预算使用情况,二是对比分析。前者是日常管控下的登记记录,后者则是运用大数据原理对是时期费用、项目费用进行管控了,3.进度管控主要是用在项目型任务,也有两个方面:时间管理和阶段性成果,对应的是项目工作分解表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既是调整心态,也是调整状态。
即使再完美的计划,在操作过程中也会有各种问题出现,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计划,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如果前面你是用二挡在缓行,这会儿你可得换三挡加速啦~ 但我们也要明白一点,当领导在下指标时,只会比你的预期高一点,所以如果你真的付出了很多努力也没有及时完成,也是正常的,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失去信心喔~ 一个指标的好坏标准可以用SMART原则进行辨别,请如果你的领导指标下得太高,那只能说明ta真的是白天不懂夜的黑…
四、如果有一个说他可以用一招做完所有工作总结,我很怀疑他是不是在传播邪教。
不同类型工作需要不同总结方式,以行政工作来举例,案例类的回顾总结和专项类的回顾总结是两个思考方向。
回顾总结
案例类工作总结可以参考王兴权老师的《如何总结工作经验》,专项类工作总结可以从基本延伸、重点内容、形成资料和后期可做四个方面做延伸思考,思维导图是个不错的工具。
工作闭环四步骤都已经讲完了,还记得是哪四个步骤吗?
工作闭环总结图
做好工作计划——按时开展工作——及时进行调整——做完回顾总结,从计划到总结,工作不过这四步,你会了吗?
第三篇:求职规划到市场找答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不是按常规由老师来教授,而是学生自己到市场上去找答案。记者昨天从上海外贸学院了解到,该校在每一位大一新生中建立“理想档案”,学生通过走访人才市场、企业等体验方式,制订自己大学四年的目标并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作出初步的规划。
以往,老师在课堂上告诉学生“怎样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普遍感觉不“到位”。
而上外贸的新招是,要求每位大一新生从进校的第一天起,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走访一次人才市场、一个自己理想的从业单位、与你敬佩的一位职业人交谈。根据这些实实在在的调研实践,制订出今后四年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目标规划。而学校还要求学生每年都做一次类似的调查,年年修正自己的“理想档案”。
上海外贸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楼巍告诉记者,学校希望通过设立大学生“理想档案”,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自己的学习动力。
据悉,每位学生的“理想档案”还将与用人单位见面,让企业不只是通过简历了解学生。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第四篇:我国计划到2020年建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
我国计划到2020年建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
[摘要]近日,国家旅游局、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国有农场范围内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发〔2015〕33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推进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旅游业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优质安全食品和旅游消费需求。近日,国家旅游局、农业部联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国有农场范围内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计划到2020年建成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
现代农业庄园是以现代化农业生产为基础,以现代旅游经营服务理念和管理方式为支撑,以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和旅游消费转型升级为目标,依托庄园自然和人文资源,深度开发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科普文化等多种功能,并形成多种形态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和旅游综合体。
《通知》要求,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建设坚持以农为本、融合发展、市场运作、保护优先的基本原则。申报主体应是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农场,并且满足园区规划科学、区位环境适宜、农业生产先进、旅游功能突出、经营管理规范等基本条件。
《通知》明确提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旅游功能突出。应具有优质的、可供休闲度假的特色自然或人文资源,旅游项目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类型丰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农事体验、产品展示、文化展览等基本功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先进实用,各种设施的安全与卫生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具有较高的旅游承载能力,且无多发性不可规避自然灾害,庄园的游客接待量不低于每年40万人次;而且优先考虑国家3A级(含)以上旅游景区。
到2020年,全国建成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基本形成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庄园经济带。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是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是创新经营模式,示范带动我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丰富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载体,成为引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名片,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创新管理之变,从规划到愿景
创新管理之变,从规划到愿景
通常我们说:战略有制订的一面,也有执行的一面,战略很重要,执行力一样重要,两个是缺一不可的。可是谈到战略制订的时候,就存在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概念。因为战略的制订有不同的典范,有规划和愿景之分。它代表两个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两个思维方式是相抵触的。因此我们就要做一个选择,那麽到底选择哪一个?这跟时代背景有密切的关系。计划经济的时期,规划比较重要,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有它的功能。但是,今後我们要走向创新时代,整个游戏规则就要改变了。
所谓“不创新即死亡”这句话是二三十年以前彼得-杜拉克最先提出来的。可是那个时候它只是一个口号而己,因为在几十年以前,创新未必是那麽重要。我们只要能够提高效率、提升质量、降低成本就可以了。即使在今天的台湾,还是有很多的企业按照这样的规则生存。然而我们很快就会面临一个新的环境,什麽环境呢?就是全球化和科技化发展带来的威胁。大家都讲究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都想到世界上最高效率、最低成本的地方去生产制造,拼得你死我活,最後却面临着无利化。另外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消费者、顾客和市场要求个性化。现在营销常说到体验营销,就像我们叁加一些活动,每个人都有他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选择标准,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就给我们企业许多新的机遇。问题就是你能不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需求,而且能够大量化。过去有量身定做,那是非常贵的,可是现在因为资讯lT业的发达,由於制造方法的发达,能够做到这种大量化的结果。那这个时候就需要你的战略,你能不能做这样一种活动一一创新。所以一方面我们工业社会带来的前景已经快要走到尽头,另外一方面,世界继续向前走,又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这时候关键就在於创新。揭开创新的本质
那麽对於创新而言,我可以从宏观看、微观面来加以说明。从宏观面一一国家的发展来说,我引一句世界知名人士的话,就是哈佛大学的迈克 波特教授在他的《国家竞争》中提到的钻石理论。他提到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很多的国家是靠它的生产要素:天然资源、廉价劳力和地理位置等等基本因素,但是靠基本因素发展,到了某个程度就上不去了。这时候就需要你资本密集,就像台湾走过这个阶段的时候,从发展资讯业、谘询业到生物技术业,动辄一掷千金,这时候叫做投资的阶段。但是资金在全世界是流动的,哪儿有机会钱就到哪儿,没有机会,钱就走了。所以我们需要再能够提升到一些更先进的阶段,比如:瑞士、丹麦、瑞典、芬兰,乃至於英、美这些国家不是靠着资金的流入,他们靠的是第三个阶段一一创新。第四阶段听起来很好听,富裕阶段,实际上那不见得是好的。那是大家享受花费过去所累计的财富,像欧洲、北美的一些国家,英国就是进入到了富裕阶段的国家。所以我觉得我们要从因素阶段提升到投资阶段,再到创新的阶段。
那麽从微观角度来讲,彼得 杜拉克对於什麽叫做企业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企业所做的事情就是两个事情一个叫做营销,一个叫做创新。大家会问:那生产不重要了?财务不重要了?他说那些都是成本,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是要去发掘市场、顾客现在和未来的需要,所以企业的本质就是在营销和创新。
但是创新并不是研发,创新也不是技术,创新是你要能够创造市场价值。这个市场价值是社会或者资本市场对你这个公司的评价,反映在公司的股票价格上面。当然这需要资本市场比较健全,比较透明化,才可以反映你这个企业的价值。获得创新力的基础
由此我们发现创新力是企业能够生存与否的关键。那麽创新能力怎样得到呢?不是靠运气,也不能只靠少数一两个人的真知灼见,而是靠我们组织拥有这样的能力。那麽我们这 就发生两个分叉的途径传统企业的管理为了追求稳定和效率,有层级的结构、细密的分工、层层的机制和监督。每个人埋头苦干,所带来的是稳定和效率,但它不会带来创新。为什麽呢?因为创新所需要的条件,不是埋头苦干,不是分工细密,不是层层机制,不是一个命令或一个动作。实现创新基本上有三个条件:第一个,组织 面的工作人员要有自主权,不要所有事情都一层一层申请上去,请求上面的批准。第二个,他对於工作不是奉命办事,他要有把事业做好的愿望。当一个人把公司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时是最认真的。第三个,创新不是一次学了就够,大家都在讨论学习型组织,因为只有学习型组织才是一个创新型的组织。有了自主的员工、自发的承诺,以及学习的环境,才能谈创新。
但是这样的条件在我们传统的追求稳定和效率的理念下是很元做到的。我埋头去做我现在的事情,我做得好不好,我听老板的,我听上司的,即使顾客说不好,但是我的上司说好,我还是听我上司的,因为我的薪金在他的手上。这就是传统的管理典范了,对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规划的尴尬:“胜者死也”
战略的制订,传统我们叫做战略规划。它代表一个管理的领域,有一套现成的方法,很多企业在做。我们可以把这种做法背後的前提假设提炼出来,它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个是,未来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可以做预测、分析、估计,根据知道的定出未来的目标;第二个是,在公司 面,有一个企划部门来设计规划,跟执行的人可以分开的,所以计画要订得非常的具体、详细,然後由执行人去做;第三个是,要找出最好的方法,一旦决定以後,我们就照这个做。但是这三个假定,在创|新的要求下,会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未来是不可知的,很难说今天就可以预测未来三五年以後的情况,你可能要边做边走,随机应变。因此企划的人跟执行的人分开後,执行的时候要面临很多不可知的状况,需要临时做决定的时候,难道还要回来问吗?请示怕时间来不及。其次,什麽是最好的方法?根本不存在什麽最好的办法,要边做、边学、边改,那麽在传统的规划上面,就没有办法来应用。有一位加拿大学者写了一本书叫《战略规划的兴亡》。我得到很多启发,主要就是说我们战略的发展要靠洞察力,要靠创造力,要靠综合的能力,这种因素是在正式的传统规划 面被排除的。由於正式规划,在本质上是属於一种集权的程式,由公司的企划部门来做规划,高层来批准,开始的时候也许会带来一定的成功。比如:日本半导体有一段时期甚至超过欧美,因为它一开始走欧美已经走过的路,用政府集权来推动。但是後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就落後了,为什麽?因为它走到了一个前面没有经验的阶段。正所谓过去圣人讲过:“胜者死也”因此什麽是对的,要看背景。
那麽战略最重要的是你要接近市场和顾客,最前线的人,他们最了解市场,他们最接近顾客,所以应由他们来提出创意,来引导市场的发展。而且要跟行动结合,就是规划跟执行是不能分的,执行是行动,行动的人就应有某种程度的战略决定权。战略性愿景才是出路
策略的创新,有赖於学习型组织。创新是一种文化,执行是一种文化,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如何来发展我们的战略呢?就是不用传统那一套很量化、重程式步骤的规划。靠什麽?就靠企业的企图心。企图心代表什麽呢?就是我们对於未来的一种憧憬、想像以及追求。但是这个不是乱想,它要建立在有关环境趋势的假定上,我们对未来怎麽发展,我们不能做很具体的预测,可是趋势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的。比如老福特说:“我要让每一个有工作的人都买得起福特汽车,而且我们员工都可以得到丰厚的工资。”这是他的愿景,这是他的承诺,最终实现了。还有摩托罗拉十几年前就说:“我要让电话跟着人走。”今天我们的手机跟着人走,这是他的一个愿景。又像苹果电脑的创办人,他说:“我要男女老少都能够用电脑。”於是就发展了PC,也就是个人电脑。那麽这样一个愿景一旦有了以後,它就提供我们不是策略的企划,而是策略的方向。
愿景不是告诉我们明年、後年干什麽,而是让我们有一个方向然後根据这个方向,大家分别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做判断和努力,边学边改,这就是管理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以後我才可以超越现状,而不会被现在的产品、市场和渠道所限制。
有了愿景的指导以後,你才可以看到未来的机会,可以给执行者很大的弹性。这个愿景还可以激发我们工作者,不仅是高阶层的董事长、总经理,每一个人都应该觉得他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做成功了,他觉得有成就感。在愿景的领导下,每个人都在发展他的事业。所以做企业的老板们,一定要有战略性的愿景,没有战略性愿景的战略规划,一无用处。将来企业需要的员工要能够自动自发地提出一些创见,哪里来呢?是靠他内心的一种承诺。而要让他对企业有承诺,就要给他一个方向、一个愿景。让你的企业每个人都产生一种缔造未来的冲动和习惯,不是“5分钟热度”,一定要变成习惯。那麽这样所产生的效果,将远远超越过去以绩效为基础所定出的目标,我想这就是今天我们这个题目所要点出的:要以愿景来替代规划,这 所说的规划是传统的那一套规划,从广义来说,愿景也是规划,不过它是一种不同途径的规划。文章来源:<经理人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