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透明红萝卜有感
读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有感
10外秘徐倩倩108306246
读过莫言先生的几篇短篇小说,对《透明的红萝卜》印象特别深刻。之所以印象如此深,是因为刚开始读第一遍的时候出现了些许阅读上的障碍,觉得他对人物、事物的描写特别复杂,动用了大量的技法让我没有耐心进入它的意境,所以静下心来细细地又读了一遍,觉得自己似乎读懂了些什么。
莫言的这篇小说里充满了特别神秘的色彩,尤其是对黑孩的描写,文笔甚是细腻。黑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他从小受到了后母的打骂虐待”“他四五岁时说起话来就象竹筒里晃豌豆,咯崩咯崩脆。”后来后母的虐待越来越凶,他的心灵受到了摧残,以致于整日处于沉默状态。他跑起来只有动作没有速度,睁着大而明亮的眼睛仿佛入了定一样,砸破了手指就抓起一把黑土按在伤口上......从他回家拿锤子的片段不难看出他对于照顾他弟弟很内行,他在寒冷的天气仍旧打赤脚,只穿一条肮脏长裤,光着脊梁露出浑身的伤疤,可见后母对他的虐待之狠。让他拉风箱,他去了,但是明显这种营生对于他自己是很勉强的。当菊子拉他走的时候,他不但不走,还咬了她一口。当小铁匠在旁人处受气的时候,拿他撒气,故意将烧红的铁钎摔到地下,让黑孩去拿,黑孩拿了,而且示威般的将炽热的铁钎拿到了小铁匠的面前,使得小铁匠居然害怕起来。由此可见这个头很大、脖子细长的怪怪的黑孩不是一个纯粹的软弱的受气筒,他看似机械的服从,实则是内心深处无声的、倔强的反抗。他是一个多么倔强,自强的孩子啊!而外界的刺激促使他更加倔强,他认定的事情就是真理。
黑孩在家里毫无温暖。“爹走了以后,后娘经常让他拿着地瓜干子到小卖铺里去换酒。后娘一喝就醉,喝醉了他就要挨打,挨拧,挨咬。”在工地,他是事实上的“弱者”。刘副主任站在大堤上向众人布置完任务,发现黑孩两根细胳膊拐在石栏杆上正对远处过桥的火车愣神,羊角锤也滑落到河中去了,“这个小瘦猴,脑子肯定有毛病”。他上前去拧着黑孩的耳朵,侮辱性地大声说:“去吧,跟那些娘儿们砸石子去,看你能不能从里面认个干娘。”黑孩为小铁匠当拉风箱的小工,也成为后者泄恨的对象。这就是黑孩的“现实世界”
他是一个特别爱幻想的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是不由得陷入幻想,他幻想过鸭子说话,幻想过风景的变换,站立着奔跑的火车。我想对于这样一个孤独的、沉默的他来说可能只有蜷缩在自己幻想的世界里才是最安全的吧。那个在冬天仍旧打赤脚,光着脊梁,只穿一条肮脏长裤的孩子,那个跑起来只有动作没有速度的孩子,那个睁着大而明亮的眼睛仿佛入了定一样的孩子,那个砸破了手指抓起一把黑土按在伤口上的孩子,他是一个迷,是一个游荡在人间固守内心的精灵,他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他不知道人间的恨与爱,他的一切都只存在于今天,存在于黝黑的泥土里,存在于煤炭和饥饿里。他目中无人,在别人蜷缩在桥洞里讲着下流的话语时,他对一切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的眼里只有一副奇特美丽的图画: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它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须像
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他一心只想找到透明的红萝卜。他虔诚地跪在土地上高举起一只萝卜对着太阳查看,发现不是他要找的,他又拔出一个萝卜,又举到阳光下端详,他又失望了。以后的事情就变得很简单了,他膝行一步。拔两个萝卜。举起来看看。扔掉。又膝行一步,拔,举,看,扔......这情景如同一副画面定格在我的眼前,这种倔强和执着如同《飘》里的斯嘉丽在荒芜的田地里举手发誓,要重建庄园和再也不挨饿时的那份韧性一样,莫言对红萝卜的描写越美越让人感到心酸,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刺痛了我的内心。当读到这里的时候,发现有泪水从我的眼睛里流了出来,为什么这个对一切都心不在焉、身处恶劣条件的孩子如此执着地去寻找一个透明的红萝卜?这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是对温暖的渴望吗?是对亲情的渴求吗?
透明的红萝卜是黑孩内心渴求温暖和幸福的一种象征,是莫言对贫困、苦难、孤独的黑孩的诗意抚慰。它是通过黑孩奇异的感觉折射出来的。注意红萝卜出现的次数及透明的红萝卜出现的环境。金色的、透明的红萝卜,像一道穿透一切的闪电,撕裂了黑暗,给人带来温暖的力量。黑孩之能存活下来,之能将自己淬炼成“入水不濡、入火难焚”的小精灵,就是因为在他纯真的童心里,有个美丽的梦幻世:一个晶莹透明的红萝卜。正是这个美得让人落泪的胡萝卜,使黑孩能超脱于人世的苦难,超然于贫困、忧伤、恐惧之上。《透明的红萝卜》
所呈现的世界就存在于这冷与热相交叉的世界中,黑孩儿就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份子。但他不仅仅是这个世界中困难的体验者,苦难的背景化使黑孩儿在精神上外在于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激情与这个世界麻木的自在性之间,叙述人对故土的所有情感得以释放。
相比于黑孩,我有一个快乐而天真的幸福童年,即使现在长大了,那段美好记忆也会一直珍藏于心。我想,不管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不要害怕,相信一切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好的,带着感恩的心对待生活。
第二篇:读《透明的红萝卜》有感
读《透明的红萝卜》王军奎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在一次睡梦惊醒后写下的作品,作品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
在七十年代前后,无父无母的黑孩,饱受着继母的虐待。在一次上级安排的集体劳动中,黑孩被安排和同村的小石匠一起去完成任务。在劳动过程中,黑孩先是被安排砸石子,遇到了温柔可亲的菊子,后来黑孩砸破手,被公社干部安排给铁匠拉风箱。
一天晚上,小铁匠让黑孩去田里偷萝卜和地瓜充饥,黑孩完成后,看到案板上的红萝卜变成了金色,里面留着银色的液体,文章的核心在于透明的红萝卜到底象征着什么?黑孩无依无靠,饱受成人的戏耍玩弄,而菊子的出现,让他的内心产生了一丝悸动,黑孩孤独缺乏母爱,菊子的突然出现,让他倍感温暖,与其说是喜欢菊子,不如说是黑孩渴望母性的温暖,菊子对他的关心让他不知所措,还曾经咬伤了菊子,黑孩处于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庭的不幸让他无时无刻面对着饥饿的威胁,相对于莫言刻画的村主任和公社干部,黑孩却如同草芥一般,他有着惊人的味觉和听觉,更加体现着他对于食物的渴望。
所以说,透明的红萝卜是黑孩的一种精神寄托,是黑孩物质的充裕和感情满足的一种象征体,所以说黑孩失去透明的红萝卜后,不顾一切的去田地,一棵棵的将地里的萝卜拔出,他是在找寻他心中的希望。但是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黑孩被发现,然后被人剥去了衣裳,他起初还害羞的护住下体,但是走了几步就放开了,他完成了向成人世界的转化。
有人说,黑孩承受了太多的苦难,他是中国农民的代表,莫言在写作此小说时,将自己小时候赶河工挣工分的情节,带入这篇小说。从人们木偶似的表情、领导的飞扬跋扈等等人物刻画,讲述的则是那一代人精神的缺失。
第三篇:读后感-透明的红萝卜有感
读《透明的红萝卜》有感
民族翻译教研室:玛依拉
《透明的红萝卜》里的主角,那个12岁的“黑孩”在运河工地里干活,因饥饿难耐,到旁边的菜地里拔了一根红萝卜充饥,被看田人当场捕获,押送到工地,工地负责人专门为此召开一次可怕的批斗大会。上百人围着一个12岁的小孩子,高呼口号,必欲灭之而后快。“黑孩”后来钻进麻地里,像一条鱼一样游走了。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的光。泛着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这部小说的“饥饿”主题非常明显,但在语言叙事上,莫言还保持着克制,故事的结构和线索也都很传统。
小黑孩是个孤儿,从小缺乏父亲的教导且总是受到继母的虐待,这从小黑孩的外貌就可以看出来: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他的头很大,脖子
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文章中写小黑孩被继母从睡梦中打醒去挑水的段落写的比较细致。小黑孩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变得沉默、倔强而孤独,感情世界也变得空虚,从不愿意主动跟别人打交道。而处在乡村社群中心的青年们,他们对于黑孩从没有屑于理解„„
莫言创作这篇小说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相反,他以描绘生活形态为主,自觉追求作品蕴含的丰富性。这样,我们就只有从主人公小黑孩的形象入手,来理解这篇作品。在塑造小黑孩形象的时候,作家的笔墨集中于两个不和谐的方面:一方面是身世的不幸、命运的悲惨,一方面是儿童的聪慧、机敏以及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自尊与要强。小黑孩太可怜了。
冰凉的秋天已经到来,大人都披上夹袄了,他浑身上下还只有一条污渍斑斑的大裤衩,而这条裤衩也显然是他下了关东的父亲留下的。那数得出肋巴骨的鸡胸脯,脊背上、腿上闪亮的伤疤,说明他受到后娘怎样残酷的虐待。他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负,和大人一样参加劳动挣工分,还要承受某些人的羞辱和痛打。他拉着那样大一个风匣,瘦身子吃力地前倾后仰,“左胸脯的肋条缝中,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地跳动着”——小说用这种惊心魂魄的夸张写出了小黑孩难以承受的生活重负。
但就是这个又脏又瘦、在生活的重压下挣扎着的小黑孩,却那样机敏而又充满灵性——作品对此作了富于童话色彩的描写:他能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能看到湖面上神奇的气体,能感受到星光的温暖,能像壁虎一样贴着高高的桥墩爬上爬下,能想象出火车站起来跑,能把一只红萝卜看得那样神奇。他又是那样懂事、自尊、善良。他认真地收藏起凝结着菊子姑娘爱心的花手帕;菊子姑娘见他拉大风匣太累,可怜他,想把他带走,他挣扎着非回到风匣前不可;菊子姑娘给他送窝头来,他感动得哭了,但他用手遮住脸,不让人看到他的眼泪;他知道小铁匠的险恶用心,拼命阻止小石匠与小铁匠对打。
小说正是通过上述两个不和谐侧面的残酷对比,抒发对小黑孩不幸童年的悲悯。这种悲悯的背后,则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批判。尽管作者有意淡化故事的时代背景,但从人物特定的语言和行动中,读者仍然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文革”中。小黑孩这个聪明、善良、本应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的孩子之所以生活得这样悲惨,显然有家庭、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狠心的后娘使家庭变得冷酷无情,小铁匠体现了人心的险恶,极左路线造成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普遍贫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那个晶莹透明、金色的外壳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汁
液的红萝卜就有了特殊的意义。红萝卜被描绘得如此神奇,并不仅仅是艺术技巧问题。一方面,它作为小黑孩奇特感觉的创造物,使小黑孩显得更加充满灵性,但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物,体现了小黑孩在不幸的生活中对纯洁、幸福或者另一种世界的憧憬。这憧憬使小黑孩的形象崇高起来。小黑孩的憧憬是执着的。在第一次看到那个透明的红萝卜之后十几天,他还到菜地里去寻找,但他最终没有找到。这种结局暗含的是作家对生活的失望和悲剧性评价。这种失望和悲剧性评价,或者可以看作这篇小说的主题。这一主题还体现在小说中其他人物身上。小石匠和菊子姑娘是美与善良的化身。他们的形象很美,他们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小黑孩,但最后,菊子姑娘那长着长睫毛的美丽的眼睛却被白石片毁掉了。甚至那个老铁匠,终日吟唱的也是抒发人生艰难的戏文。
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黑孩这个形象本身就是那种艰难的、备受压抑的生活的象征。在整篇小说中,小黑孩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他是那么压抑,受到关怀时忍住不哭,因为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队长打时,也只是迷惘的眼睛里充满泪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对小黑孩整个生存环境的描写:老队长,刘太阳,砸石子的人们,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的相爱,老铁匠和小铁匠的师徒关系,等等。这些构成了特定时期乡村社会的生活形态。
第四篇:读《透明的红萝卜》有感
读《透明的红萝卜》有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深有感触!首先要说是它的标题:透明的红萝卜,萝卜能够透明,还是红色的,这就是一个很美的意象,一个富于诗意的意象,可以把你带进一个童话的世界,让你有梦的体验。可是当你去了解这篇文章时,就该知道,这是一篇反映农村生活的所谓农村题材小说。文章中,莫言塑造了主人公黑孩,诉说了他少年时代吃过的苦,生活环境的寂寞荒凉,无人理睬却又耽于幻想的那一段时光。其实我们可以看出,透过黑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莫言,理解莫言作品的内涵。文章中的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的光。泛着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读完它,最让我有感触的是文中的男主人公黑孩,他出场的描写是这样的:墙角上站着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子。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这样的描述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能够让人感受到这个黑孩子能够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难。
黑孩虽从来不说话,且他从不怕冷,就当十分强壮的老铁匠都穿上棉袄时,他仍然光背赤足,且没有半点瑟缩。他能用手去抓热铁,让热铁像知了一样在手里滋啦滋啦地响,把手烫得冒出黄烟,可他还不慌不忙,仿佛那皮肉的的痛中有一种快感。他在一个夜晚看见了透明的红萝卜,那萝卜晶莹透明,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萝卜里还流动着活泼的银色液体。于是孩子便着迷地去寻求它,以至于到萝卜地去,把每一个萝卜都拔下来举到阳光下端详,最后把一片地萝卜全部拔光„„这的确很像童话。他具有幻想的能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奇异而美丽的事物,他能够听到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譬如他能听到头发落到地上发出的声音,他能嗅到别人嗅不到的气味。当然,他也像《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一样迷恋着女人的乳房 „„正因为他具有了这些非同寻常之处,所以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在常人看来显得既奇特又新鲜的世界,所以他就用自己的眼睛开拓了人类的视野,所以他就用自己的体验丰富了人类的体验,所以他既是我又超
出了我,他既是人又超越了人。在科技如此发达、复制生活如此方便的今天,这种似是而非的超越,正是文学存在着、并可能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可能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小说?是否有些故弄玄虚?然而我却以为读者发此疑问是合情合理的。但要回答这问题却比较困难,因为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说清。首先,这篇小说所蕴藏的涵义似乎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农村题材小说有很大不同。虽然它也写了贫穷落后的农村状况,也写了农村生活的“阴暗面”,还有农民做为小生产者的种种心理,他们的狭隘、愚昧、纯朴、善良等等。但是,我们越仔细解读小说,就越相信这些都不是作品的主旨;作者无意于使自己作品的主题拘束于社会学范围之内,这大概正是使许多读者困惑的原因所在。许多年来,不仅文艺作品对生活的表现形成一定的模式,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似乎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其实,倘若我们有意不象通常那样到《透明的红萝卜》中寻找我们所习惯的主题,这篇作品的解读相反会比较容易。关键是对小说主人公——黑孩的理解。
从表面的层次上说,这是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一个倔犟顽强、饱受困苦的农村孩子,他的性格和命运中都有一种悲剧色彩,令人同情,读者也许会通过他思索很多的东西。但是如果仅仅如此,那这思索就会与类似小说中类似这样的形象所引起的思索大同小异。然而,正是渗透于这个形象的那些童话式的非现实因素,使我们对黑孩的理解有可能进入到更深的层次。黑孩形象中的非现实色彩,使他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种抽象和象征,这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一种抽象和象征有些类似,只不过孙悟空是人们在专制压迫和长期压抑下所形成的那种造反情绪和愿望的抽象、象征。而黑孩却是中国农民那种能够在任何严酷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发展的无限的生命力的抽象和象征。无论黑孩那种超自然的、神秘的承受苦难和忍耐痛苦的能力,无论黑孩那在刚刚能活下去的恶劣条件下仍能保持那么多幻想,仍能顽强地去追求的炽烈感情,我们都不能把它们只看做是人物性格,而是应当做作者对中国农民的反思。其中有他的热爱、理解和信任,也有忧虑、怀疑和批评。
因此,《透明的红萝卜》并不玄虚。作者想表现他对生活的一定感情和态度,但是他没有采用人们都十分熟悉的写实方法,而是藉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将现实因素和非现实因素溶成一体,形成一种十分特殊的小说艺术形象。这种小说写法自然与追求“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不过,如此处理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我国伟大画家齐白石曾有一个很好的概括,叫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或许有人认为这原则只适合于中国画的画理,用之文学则不然。这看法恐怕可以商榷。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皇皇巨作《红楼梦》,从大的情节构架至小的生活细节,都有现实因素和非现实因素的交织,其遵循的原则恐怕也正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倘再研究其他小说,如六朝志怪、唐宋传奇乃至“三言”、“二拍”等等,就更可看出这是我国小说艺术的独有传统。说起来,《透明的红萝卜》还应算做是恢复这个传统的一个很有成效的努力呢。
读完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去掉萝卜,其实这还是个完整的故事。那莫言为什么要加上萝卜这个意象呢,而且还是透明的?我先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吧。因为小时候的饥饿经历,莫言的小说对“吃”“喝”一直是情有独钟的。在《透明的红萝卜》的开头部分,生产队长正是一边咬着手里的高粱面饼子,一边去敲出工钟的。吃,比一天内的任何一种工作都要来得早、来得重要。这里,莫言还特别地写到队长的吃的活动结束的情形:“走到钟下时,手里的东西全没了,只有两个腮帮子像秋田里搬运粮草的老田鼠一样饱满地鼓着。”“老田鼠”在这里真可谓一针见血,人的最基本需求其实跟动物是没什么两样的。这个比方提醒人们对自身的肉体需求和动物因素的关注(带来解读的可能与契机)。红萝卜每每出现在饥饿(无论是“食物”还是“性”,第一次是出于对食物的渴望;第二次寻找红萝卜中出现了菊子姑娘和小石匠在黄麻地里的一幕;第三次是小铁匠在无意中伤害了心爱的姑娘之后的困兽之举)需要觅食的情况下,因此莫言用作为食物的红萝卜来统领一切应该是有道理的。
萝卜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但在那个时候也是很不容易的。红萝卜的出现似乎给故事带来了解读的可能。菊子姑娘既是黑孩内心深处母亲的形象,也是他懵懵懂懂中的理想爱人(前面已有交待黑孩的母亲是后母,经常打骂黑孩,而菊子姑娘不但美丽善良,还经常给黑孩提供食物,因此尽管铁匠活儿苦不堪言,黑孩还是胖了)。但这种感情是不明晰的,黑孩尽管早熟,他还是无法意识到自己真实需求:食物以及早发的性意识。苦命的黑孩本能地抗拒他人的关爱,当菊子姑娘怀着一种天然的母爱去保护他的时候,黑孩却猛地在姑娘胖胖的手腕上狠狠地咬了一口,还咬出了血;老铁匠可怜他衣衫单薄,拿给他一件油腻的褂子让他披上时,黑孩则显出十分难受的样子。然而黑孩尽管自闭,却无法抗拒自己的动物性,这就是红萝卜向我们暗示的。
伴随着透明的红萝卜这个意象之后是两次争夺,第一次黑孩和小铁匠争夺作为食物的红萝卜,这个萝卜在黑孩眼中是神圣的理想的,因此带有金色的光环;而小铁匠与黑孩的争夺却有一点赌气的成分,是被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的亲热激发出来的占有欲的爆发。萝卜,在这里就从食物转而凝聚到了菊子姑娘这个“欲”的象征物上。结果,在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的逼迫下,萝卜被小铁匠扔到了水中,水中月镜中花,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象征,在这场争斗中,黑孩与小铁匠都是可悲的失败者。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虽然失去的只是一个萝卜,黑孩心中的美的理念却动摇了,这对他打击很大,可以忍受一切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的他,这时候却软软地倒在小石匠与菊子姑娘中间。这样,他后来的苦苦寻觅也可以解释了(黑孩是如此的执著,以至于他把萝卜地里的每一个萝卜都拔下来举到阳光下端详)。第二次争夺是发生在小铁匠和小石匠之间,这个前面已有说明。
主要问题解决了,老铁匠和小铁匠的争斗就更明白了,说到底他们是在争饭碗,好让自己在那个饥饿的年头能吃饱饭。小铁匠三番五次地让黑孩去偷萝卜是因为饥饿,他把老铁匠挤兑走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让刘副主任把老铁匠的那份粮钱给他补贴上。在这里我真要感谢萝卜,要不是这个提示,我真不知道应该如何来解释这一切。
但为什么莫言会选择萝卜而不是同样能果腹的地瓜呢?这就和他的童年经历有关。好像是在12岁那年,莫言也曾给铁匠拉风箱,也曾在附近的地里偷过一个红萝卜,结果呢,当他正坐在那儿狼吞虎咽时,就被一个贫农逮住,揍了一顿,还把他的一双鞋剥下来,送到工地交给了头。领导就叫他向毛主席请罪,工地上二百多人黑鸦鸦站成一片,领导把毛主席像高高举起来,这个十二岁的孩子跪下,哭道:我罪该万死,我罪该万死。回家后,还被家里人打了个半死,还因此连累了本来可以参军的哥哥。这种童年的耻辱是刻骨铭心的,莫言就自然而然地把它带到了自己的小说中。(《神秘的日本与我们的文学历程》)
而这个萝卜为什么还是透明的呢?我想莫言是想让这种赤裸裸的对吃的渴望,多少带上一些理想的色彩,使人们对那个由于饥饿而人情淡泊的时代,还不至于彻底绝望。因为透明,“红萝卜”在这里还是一个“美”的意象,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黑孩子是一个精灵,看完书就与之一起成长了,并伴随着我们走遍天下,他是我们保护神。现在,他就站在我的身后,如男士们看不到他,女士们一定看到
了,因为无论多么奇特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母亲。
我想,对于黑孩,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怪”。他的怪让我深深地记住了这个小说,记住了他这个人······
第五篇:《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高中作文800字
2012-10-19 18:55来源:zww作者:佚名
我读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对里边的很多小的写作细节,我有很多的感觉,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真的处理得很好,我很喜欢。
莫言在对隐藏的处理上显然是与马原不同的,对于一些可能影响阅读的地方,莫言都没让读者去花时间费思量,往往是不厌其烦的向读者解释,这可能也是由于中篇小说的缘故吧。
“小石匠的嘴非常灵巧,两片红润的嘴唇忽而嘬起,忽而张开,从他唇间流出百灵鸟的婉啭啼声,响,脆,直冲到云霄里去。”“每当中午和晚上,黑孩就听到黄麻地里响起百灵鸟婉转的歌唱声,他的脸上浮起冰冷的微笑,好象他知道这只鸟在叫着什么。”这显然已经把菊子姑娘与小铁匠的私情描述得很明白了,但莫言就是还要不厌其烦的告诉你,“铁匠是比黑孩晚好几天才注意到百灵鸟的叫声的。他躲在桥洞里仔细观察着,终于发现了奥秘:只要百灵鸟叫起来,工地上就看不见小石匠的影子,菊子姑娘就坐立不安,眼睛四下打量,很快就会扔下锤子溜走。姑娘溜走后一会儿,百灵鸟就歇了歌喉。”
还有“一股脏乎乎、热烘烘的水泼出来,劈头盖脸蒙住了小石匠。”„„“他柔软的黄头发上,劳动布夹克衫上、大红运动衫翻领上,沾满了铁屑和煤灰。”这显然是心怀妒意的小铁匠干的,文章本可以就这么继续往下叙述,莫言不是,他要明确告诉你这是怎么回事“谁他妈的泼了我?”小石匠盯着小铁匠骂。“老子泼的,怎么着?”
“从胡同里,鸭子们望见一个高个子老头儿挑着一卷铺盖和几件沉甸甸的铁器,沿着河边往西走去了。”刘太阳副主任响亮地骂着:“娘的,铁匠炉里出了鬼了,老混蛋连招呼都不打就卷了铺盖„„” 这时莫言还要让刘太阳副主任问小铁匠:“怎么样你?把老头挤兑走了,活儿可不准给我误了。
然而,在这些明明白白之后,我们却还是看不清作者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