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红旗渠的故事之修渠奇观
红旗渠的故事之修渠奇观.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解说:红旗渠的故事之修渠奇观
解说:在四十年前的太行山深处,当人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命运多舛的这条人工天河终于可以动工的时候,无数巨大的困难却接踵而来,近十万人的修渠民工,在人迹罕至的太行山深处,他们究竟住在哪里,面对险峻的太行山,那些坚硬而危险的悬崖,他们的工具又是什么。那些随时会掉下来致人死路的石头究竟该怎么办。而在那个充满了饥饿的特殊年代,这十万无论冬夏都要挥汗如雨,付出巨大体力的人们,他们又能够吃到些什么呢。四十年后的今天,生长在红旗渠边的河南省林州市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李蕾将带领我们回到那个创造奇迹的地方。还原当年那些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
李蕾:红旗渠整个工程修了整整的十年时间,那么在这漫长的修渠的岁月当中,其实真正困扰他们的还是那些生活和建设工程当中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我们说到住的问题,当时红旗渠是在1960年的2月11号正式开工的,开工之后,我们上一讲也讲到了,一下子就上了37000人。几万人啊,一下子就涌进了太行山,当时连山西的平顺县县委书记也发愁了。跟我们当时林县的县委书记杨贵就说,说,老杨,你是不是疯了,你一下子上了几万人,你让我到哪儿给你找这么多房子啊当时我们的杨贵书记就说,说,老伙计,你也别害怕,你能给我找多少间?他就说顶多四百间,这我就把所有的办法都想了,那老书记就说,四百间就四百间,其他我们自己想办法。但几万人的住房,我们老书记又不是神仙,怎么想办法呢,我听当年修渠的一位老人,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影视片段:
老王,咋整啊,天快黑了,在哪儿扎窝子?
咳,清凉宫。
清凉宫?
哎,清凉宫是啥地方?
哎,我知道,我知道,八成是个庙,住庙里宽敞啊。
你罗嗦啥啊,你跟着走就行了。
走。
走啊,晚上歇清凉宫。
哎,都停下,停下啊。这儿呀,就是我们住的地方了。
哎呀,这儿就是清凉宫啊?
对,这就是清凉宫。
好了,咱们到了。各自找地方吧。
李蕾:但是我们大家想一想,1960年的2月11号,那就是元宵节啊,正月份。我们需要的不是清凉,是温暖。当时我们的民工,就是住在这样的山崖下,山洞里,山峰里。有的地方非常地窄,连个平坦的地方都找不到,没有办法,他们就外面用石头一砌,然后绳子外面一揽,把铺盖卷往里面一铺,头朝里,脚朝外,还不敢侧着身子躺,要不然晚上一不留神,一翻身,直接就滚到下面的漳河里面去了。我们当时有一个队,因为男女混杂,那你这样在露天野外睡觉,他有困难啊。怎么来区分男女呢?就找了一对夫妻,躺在正中间,以这个夫妻为中间的隔扇,丈夫这边是男投入,妻子这边是女同志。自然就分开了。当时平顺县的老人们,给自己的这个后辈们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说,在林县,在咱这儿修建红旗渠的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一件非常奇怪的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一夜之间某一个地方,就突然多了一个村庄。但是,在几天之后,又在一夜之间,这个村庄就突然消失了,孩子们当时还问老人,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啊?不是。老人告诉他,这些村庄有一个名字,叫林红村。也就是林县人修建红旗渠的村庄,当时没有固定的住房,那么在哪儿施工,就在哪儿搭起窝棚。人很多,搭的窝棚也很多,好像一夜之间这个地方就多了一个村庄。那么这段工程修成了,我们要转移到另外一个工段,他们走的时候,这个村庄自然就消失了。
解说:冬天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确非常难过。不过到了夏天,山里的气候应该是非常宜人的。当年的这些修渠的人们是否会对夏天更喜欢一些呢?
李蕾:其实,到了夏天更难。因为到了夏天,他们首先要解决蚊虫的叮咬。在当地有一种特别罕见的蚊子,我家里的老人他们修过红旗渠,曾经跟我说,那个蚊子身长一指半,嘴长一尺半,说叮在羊的身上,羊都疼得满地打滚,何况是人呢。而且往往夏天会下雨,小下还可以,我们就找一些盆、桶从窝棚里面接着点,但是一下暴雨就不行了。外面大下,里边小下,下到半夜,有的人没办法,只好把铺盖卷卷起来抱在自己的怀里,他把头放在铺盖这儿打盹。有一天,睡到半夜的时候,突然下起了暴雨,干了一天活累啊,刚开始他们不觉得,突然有个小伙子就说,不得了,我怎么到水里了。他这一喊,大家点灯一看,所有的铺盖卷已经泡在了水里。第二天,工人们上工了,漫山遍野都是晒着被子。当时我们的老书记从外地开会回来以后,来到了工地,到工地上发现所有的民工,他下面垫的铺盖底下没有席子,他撩起来这么一看。
(哎,怎么没席呀?不是通知了吗,到指挥部去领啊?
席不够。供销社送来的席早就领了,没事,咋着都能过。
那怎么行,天这么冷,总得让大家有条席隔隔潮吧。明天一定让大家用上席。
阎书记:县供销社吗?
哎,对。
阎书记:我是指挥部老阎啊,怎么搞的,为什么不往工地上送席?
阎书记,席不是已送到工地上了吗?
阎书记:把你们仓库里的存货全部给我送到山上来!
仓库里一张席也没有了,全部都空了呀。
阎书记:大家看着我干什么,我脸上又没字。吴主任,你马上以县委的书记发个通知,号召全县往工地上捐席。
阎书记,都冬天了,一家是不是可以留一张席?
阎书记:是你坐在办公室里需要,还是开渠的民工需要?)
李蕾:在老书记的带动下,我们所有的干部群众,一共给大渠上捐了五千张席子。
解说:刚才说到,这个开凿在悬崖绝壁上的人工天河,现在来看,都是奇迹。那么,当年修渠的人们究竟使用了什么先进工具,竟然可以创造这样一个奇观呢?
李蕾:我们在上一讲的时候,就说过。这些队伍来修渠的时候,他们都是自己背着铁锹,背着钢钎,推着小推车。工具都是从自己家里边带过来的。但是我们知道,自己带来的工具不过硬。我们的这个钢钎和太行山上坚硬的石英砂岩一接触,在我们的石头上只拉下了一个白点,打不了几下我们这个钢钎头就钝了。虽然我们也想了很多的办法,那么去争取物资。甚至把钝了的工具,在工地上设了一个铁匠炉,咱们再回炉,咱们再打。但是还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那有一天呢,我们的总指挥长王才书就突然信起来,他有一个很好的同事,这个同事呢,曾经当过兵,他就想,能不能让这个同事伙计去部队上寻求点支援呢。他把这个想法跟他的老伙计说了以后,老伙计就跟他说,你还别说,我还真记得当时我们的老首长说过,抗美援朝的时候还真有那么一批钢钎没用了,我去试一试。就这样,我们从抗美援朝的阵地上,退下来的三千钢钎来到了红旗渠上。部队的钢那都是好钢,老书记不舍得用,指示我们所有的工匠、铁匠把这三千根钢钎打成九千段,截成这么长,这么长的一个小段,然后全部打成钢钎的头,焊接在我们原来的钢钎把上这样,三千根好钢钎就变成了九千根好钢钎。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旗渠,它都是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成的,飞鸟不能驻足,猿猴都无法攀援的地方,人是在上面如何施贵的呢?林县人是不是当年他就有一种非常先进的施贵设备,可以在悬崖上进行施工。且不说当年没有这种先进的设备,就是把现在我们施工当中的先进设备拉到当时的林县,它也无法在悬崖绝壁上开展工作。我记得有一位台湾的商人来到红旗渠参观的时候,曾经告诉我,说他的父亲年轻的时候,曾经看到这个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修路,好几个国家的工程队,都在那儿承揽这个工程。那么惟独有一段道路的工程段,没有一个工程队承揽,为什么?因为这段路就是要在悬崖绝壁上修过去。最后,有一支工程队主动承揽了这项工程,几个外国的工程队很纳闷儿,他们觉得,个工程队也什么秘密
武器吗?所以在开工的那一天,他们都来到了施工现场,但是让他们看到的情景,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感动。因为这支工程队是把这个人用绳子系在悬崖边上,然后打出一个一个的炮眼,装炸药,炸出平台,再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施工铺路。他的父亲就找到了这个工队的工队长问,你们来自哪里?这个工队长告诉他,我们来自中国。来自中国红旗渠的故乡,林县。所以,这个工业使这位台商来到中国第一就到红旗渠来参观的一个原因。那我们当时修建红旗渠的时候,就是像这位台商所叙述的那样,腰系绳索,打出炮眼,炸出平台。我们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红旗渠渠岸,就是把这一个个平台就地取材,用石料连接起来,所修成的。那由于当时放炮崩山,山上有一些松动的石块没有掉下来,但是如果掉下来之后,我们大家都知道,压力加压强,它这个冲击力特别大。当时我们杨贵书记说,像小拇指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掉到人的身上,比子弹还厉害呢。有生命危险。但是要保证下面的施工安全,我们就必须要把这些松动的险石除掉。
解说:这样危险的峭壁,这些随时可以致人死命的石块,有谁敢去一一把它们取下来,即便有人敢去,有什么办法可以到达那些猿猴都难以爬上去的悬崖。在那当时,是不是有什么先进的除险工具?
李蕾:没有别的办法,还得靠我们自己的一双手。我们当时就出现了一支由几个敢干敢为的胆大细心的青年,组成的一支除险队。当时我们的民工说,所谓的除险队其实就是敢死队。因为这些人,要用绳子系住自己在悬崖上来回飞荡,手中拿着铁钩,把这些松动的石块钩下来,但是,往往这些松动的石块是顺着这个手的铁钩往头上走的。那么,一不留神,如果有一个闪失,就容易砸着他自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当时这个除险队的队长,叫做任羊成。所以当时工友们就跟他开玩笑,说羊成,你这哪儿是在除险啊,你这简直就是在老虎里面拔牙。当时任羊成就说,呵呵,反正我已经在阎王殿里面报过名了,他敢不敢要我,那个就看阎王的胆子有多大了。话虽这么说,但是危险是随时存在的。有一次任羊成一不留神,有一个拳头大的势头正好打到他的头上,当时他就觉得眼前一黑,张不开嘴,也说不出话来了。当时他心里面想,完了完了,没有头了,说不出话来了嘛。但等他清醒一点之后,他用手一摸,还好,头还在,原来是把他上面的四颗牙齿砸断了,这个牙正好横在嘴里,把舌头给卡住了。但是,张不开嘴就影响施工,因为那个时候,他跟上面拉绳子的人根本无法呼应,互相看不见。又不像现在有对讲机,只能靠喊,这么朝上一喊,上面的人就知道,这要放绳子,他喊不出来,他上面的人他就得不到信息。所以情急之下,为了不影响施工,任羊成就从腰间带了一个钳子,随手拔起来,把上面倒掉的四颗压茬硬生生连根拔了下来。不顾满嘴鲜血直流,他们在上面又连续作业了六个小时。有一次任羊成带着他的除险小队,正在除险的时候,身上系的绳子,突然间断裂了。索性当时离地面还不算抬高,大家惊呼当中,任羊成已经摔到了悬崖下面,找到他的时候,发现他正好掉在了一束圪针丛中。大家把他抬起来,他疼得不能动弹,身上被圪针扎满。抬到一个老乡家里面,这个家里的大娘就找来一根缝衣服的针,在火上烤一烤,帮他挑身上的刺。大娘挑了整整一个下午,还没有挑三分之一。到了晚上,大娘的眼睛看不见了,就把自己的儿媳找了来,大娘掌着灯让儿媳帮她挑。任羊成当时还有一点不好意思,大娘就跟他说,说我眼神不好,这是俺儿媳,告诉你吧,俺儿子也在渠上修渠,让她帮你挑。每扎一针,任羊成疼啊。但是等到大娘和儿媳用了一个晚上把他身上所有的刺全部挑出来的时候,却发现,任羊成已经睡着了。睁开眼睛的时候,大娘给他熬了一碗粥。说孩子,一定是把你累坏了,要不然我这一针一针地扎下去,你居然都能够睡得着。
解说:即便失败,可以在野外勉强住宿。即便可以艰难地在峭壁上开凿。但是,另一个
更为棘手的问题却出现了,那就是在茫茫群山里,几万人的吃饭问题,而在却又恰逢困难时期。这些每一天都要付出巨大体力的人们,他们究竟能够吃到些什么。他们能够支撑下去吗?广告之后,继续讲述。
李蕾:当时我们工地上,吃饭的地方和施工的地方它不在一块儿,有的吃饭的地方,离工地的地方有五里甚至到十来里路。我们有一个青年他每次吃饭的时候,总是先喝一碗汤,把这一个窝头揣到怀里,不吃,为什么?因为我们当时吃饭过饭以后要走几里路才能到工地上,等走到工地上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干活呢,就又饿了。所以当时队长问他,说你为什么不吃窝头,每天都要揣到怀里。他说我就是想等我走到工地上准备干活的时候,我再吃。这样就不至于我还没干活我就饿了。其实当时他们一天劳动下来,早上就是一碗野菜汤,一个菜窝头。中午是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到了晚上,他们说,吃的饭叫天池捞月亮。什么叫天池捞月亮,稀饭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样。这个月亮是在碗里面泡着,捞来捞去,碗里面什么没有,就有个月亮。所以叫天池捞月亮。在家里的老人跟孩子,也心疼这些为他们修渠的民工们。当时,因为都是在公社食堂吃饭,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一个星期当中,他们要有两顿、四顿,甚至有到六顿不吃干的,光喝稀的。那么把省下来的干粮干什么呢,省下来这个干粮送到渠上,让民工们吃。我的老奶奶就曾经告诉我,她说,修大渠的时候,家里的老人跟孩子吃的是什么,是捧在手里面捏不到一块儿的散糠,能够捏到一块儿的糠,就都送到红旗渠上让民工们吃。
解说:在今年难以想象的这些艰难中,在曾经难以预料的危险中,这些已经许久没有回过家的人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珍贵的水,流进家园的那一刻。这些为了珍贵的水付出了汗水、泪水甚至生命的人,他们究竟会得到怎样的奖励。四十多年前,通水的那一刻,究竟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李蕾:林县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终于在1965年的4月5号迎来了总干渠通水的日子。消息一传开,所有的林县人都从一个个的山窝窝里边穿上了节日的盛装,天不亮就骑着毛驴推着小车。老人就让自己的儿子推着他,怀里还抱着不会走路的小孙子,赶到了通水的现场。随着我们当时杨贵书记的一声号令,说打开闸门,漳河水奔腾而出。人们看着这滚滚而来的漳河水,他们欢欣雀跃,热泪长流。可以说泪水和渠水交织在了一起。老人们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现实,但是他们又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这样一渠水。有人把手伸到了渠水当中,有人把脸贴在渠面上,有人拿着缸子剩回了这个幸福水,有人甚至用毛驴驮了两个铁桶和挖罐,准备把这样一渠幸福水再带回几十里山外的家里。那一天,我们举行的一个轻功大会,有一个劳模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把脚上穿的一双新鞋脱下来,揣在了怀里,赤着脚走了几里山路,走到我们通水现场的轻功大会上,临上台去参加颁奖的时候,才从怀里又把这双鞋拿出来穿到了脚上。那么有人会问,他们付出了这么多,那么在这个颁奖会上,奖给他们些什么。有奖金吗?有奖品吗?没有。如果您到红旗渠纪念馆,您可以看到有一张当时轻功大会上的照片,所有劳模的手中抱的就是一张薄薄的奖状。十年,十年的付出,一张薄薄的奖状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你从他们充实的笑容里面感受到了他们那种喜悦,感受到他们那种荣耀。我觉得这是那代人身伤最闪亮的一种品质。当时山西的领导赶来祝贺的时候就问,杨书记,你说要从山西修条渠,我就同意了。但今天来了一看,你哪里是修了一条渠,你分明是开过来一条河。而我们上面所说1965年通水,只是指的红旗渠的总干渠,那么在1966年由总干渠分支出去的三条干渠完成了,在1969年的七月份,由三条干渠由分支出去无数的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和配套工程才完成。1960年2月、1969年7月,整整十年时间。那么红旗渠它的干、支、斗全长下来是多少,1500公里。如果算到田间
地头的农渠、毛渠全长是多少,是五千公里,也就是八千华里,十年当中,他们一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凿平了211个隧洞。架设了渡槽125个。仅挖砌的土石方就达到了1640万立方米。这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如果说把这些土石方垒砌成一条宽两米高三米的土墙,那么它就可以把哈尔滨、北京和广州连接起来。人们都说,北京有一条万里长城,当年是为了巩固个人封建统治而修成的,在林州,也有一条万里长城,它是一条万里水长城。而它是为了林县的老百姓,为了人民而修成的。红旗渠修成之后,不仅解决了林县六十多万人口,五十四万亩耕地和四十万头大牲畜的用水问题,最重要的是它使林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这个小麦的亩产量,就由原来的一百斤一下子增长到了九百多斤。而这个才是所有的变化当中一个最小的变化。过去是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而现在的林县呢,是渠到望山头,清水到处流,旱涝都不怕,年年保丰收。
解说:当红旗渠的故事接近尾声的时候,当一个又一个曾感天动地的普通人,深深铭刻在我们脑海的时候,这位在红旗渠边出生,喝着红旗渠水长大的普通人的女儿,她还会有留给我们什么呢?
李蕾:红旗渠所有的故事,其实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有了精神,就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就可以超越自己,充分发挥人的潜能,红旗渠它体现的是一种群团的意识和一种团队的精神。仅仅靠着一个人,仅仅靠着几个人的流血牺牲,是无法完成的。得到那一张薄薄奖状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有着千千万万为林县修渠引水,付出过汗水、鲜血劳动努力的人,连一张奖状都没有。虽然他们都普普通通,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那么地鲜活,每一个人都那么地真诚。从他们这个鲜活和真诚当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到了什么时候,无论我们身处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我们大家都不应该忘记红旗渠。不应该忘记那代人,给我们大家讲述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谢谢大家。
解说:当四十年前的这些人们,…这些照片中的人们,或是牺牲在那片土地上,或者成为了白发苍苍的老者,然而,这些普通人在艰苦岁月中的那种坚韧和勇气,在茫茫太行山上迸发过的那些青春的激情,以及那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幸福笑容,都定格成为历史永远的痕迹。当红旗渠故事即将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们愿红旗渠这个名字让老一辈的人们感到更加亲切,从中寻找自己青春时代的记忆。因为年轻人知道那些曾经发生在父辈们身上的故事,让那些父辈们所缔造的奇迹和旗帜永远激励着我们的人生。
第二篇:读红旗渠故事感想
读红旗渠故事感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呢?就是要在实践中为红旗渠精神注入时代的内涵,把这种精神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大力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纵观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一切决策都是以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的。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特别是事关全局的大工程,务必要经过最实际的调查研究,充分进行科学估量和精心设计,切忌纯主观地夸夸其谈,抑或仅仅依靠书面报告轻率作出决策。
继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必须始终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等率领广大共产党员始终走在修渠大军的前列,为人民群众做出了表率。在最困难的任务中,在最危险的地方,党员干部奋不顾身地先冲上去。在天寒地冻的深冬,党员干部把房子让给群众住,自己宿在工棚或山洞。当粮食匮乏的时候,党员干部把馒头让给群众吃,自己吃稻糠野菜。面对这样的党员干部,群众焉能不积极主动地跟着党走?广大人民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干部和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会有攻不克的难关? 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启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必须始终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表率和带头作用,必须始终发挥各级党组织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第三篇:红旗渠的故事
红旗渠的故事》系列节目
那是一段令人难以想象的岁月,那是一群令人难以忘怀的人们。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河南省林县的几十万百姓,为了解决困扰了他们祖祖辈辈的吃水难问题,硬是靠着一双双手,凭着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将远在山西境内的漳河水引入了他们千百年来饱受干旱之苦的故土,这就是闻名世界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一个为我们所熟悉的名字,这又是一段让我们感到陌生的故事。2007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将首次聚焦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邀请当年红旗渠修筑者的后人,河南省林州市接待办副主任李蕾,与我们共同重温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在这举国欢庆劳动节的日子里,为您动情讲述《红旗渠的故事》!
[难以想象的岁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所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是集全国之力修建,而红旗渠完全是凭林县一己之力。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带了《红旗渠》等十部电影纪录片到联合国宣传新中国建设成就,第一部放映的就是《红旗渠》。日本《朝日新闻》称“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然而,在这个奇迹的背后却有着许许多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河南省林县(1994年改为林州市),自古以来饱受缺水之苦。由于干旱缺水,当地老百姓常常为了水而发生争执打斗,甚至闹出人命来。老百姓平时都不洗手脸,长年累月地不洗衣服,只有在婚丧嫁娶这些大事的时候,才舍得去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来,全家人合用一个洗脸盆,你洗完了我洗,用完了的水,决不舍得倒掉,而是要留着给牲口喝,或者浇菜用。当地有一个说法,林县姑娘嫁人“不图你的万贯家产,就图你有水洗脸”。
当年,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刚刚一上任,面对困扰了当地百姓祖祖辈辈的问题,决心带领林县百姓彻底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多方勘查,他们决定引山西省境内漳河的水进入林县,即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然而,在那个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特殊年代里,在没有现代修筑技术的艰苦岁月中,林县人民为了修筑那条将漳河之水引入林县的“红旗渠”,克服了许许多在今天的人们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和难以想象的困难。今天,当我们再一次重温那段艰苦岁月中的激情故事时,当年红旗渠的修筑者们那艰苦奋斗,历久弥新的精神仍然感人至深,可歌可泣„„
[感人至深的故事]
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修建公路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有好几个国家的工程队都在那儿承揽工程,但是,唯独有一段路,没有一个工程队愿意承揽,因为,这段路要在悬崖峭壁上修过去。这时有一个工程队主动承揽了这项工程,这使国际上其他的工程队感到好奇,他们想看看这支工程队究竟有什么“秘密武器”。于是,在开工那一天,他们集体来到了施工现场,想看个究竟,然而,他们看到的景象不仅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感动。因为这支工程队施工,是把工人用绳子系在万丈悬崖的边上,靠工人的双手打出一个个炮眼装上炸药,炸出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再进行施工铺路。事后人们好奇地询问,你们来自哪儿,这个工程队长告诉我们,我们来自中国,来自红旗渠的故乡--河南省林县。
为了修筑水渠,当时,悬挂在太行山峭壁上的每一个工人身上都系着重达一百多斤的麻绳。曾经有一个人称敢死队长的特等劳模任羊成,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曾经去采访他。穆老深为他的事迹所感动,动情地说,你能不能把衣服撩起来给我看看你的腰,等他脱下衣服,穆老的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因为他看到任羊成最里边的一层衬衣已经和腰间的血肉粘在了一起。红旗渠已经修成四十多年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任羊成,撩开他的衣物,仍能看到腰上还结着一层厚厚的老茧。而当年的林县,在修筑红旗渠的工地上,类似任羊成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从1960年2月到1969年7月,红旗渠修建了整整十年,战线1500公里,30多万人参与修
建,这个大禹式的开山导河工程,历经“最困难时期”和“**时期”两个特殊时期,完全凭者林县人民一锤一钎一钎一双手修成。这其中有多少大刀阔斧的劈山工程?又有多少精雕细刻的石拱结构?更有多少英雄、烈士的汗水、泪水、血水流淌?《百姓讲坛·红旗渠的故事》都将为您娓娓道来。|
[历久弥新的精神]
“林县人民多斗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四十年前的一部黑白纪录片《红旗渠》,给老一辈人们留下很多难以磨灭的记忆。然而,当年那个艰苦岁月中的故事,似乎已经慢慢地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们很多人的记忆中开始模糊。然而,四十年过去了,林县人民仍旧记得那些为了红旗渠,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的名字,其中尤其令人难忘的是负责勘测和测量的工程师吴祖太。
红旗渠刚刚开工没多久,吴祖太新婚的妻子,为了舍已救人,抢救一个过路的小学生,不幸牺牲了。那时候,他悲痛欲绝,但是,为了工程的建设他忍住一切痛苦,将全部心思放在了施工测量上。有一天傍晚,吴祖太刚刚盛了碗饭,就有人告诉他,他们收工的时候,有个遂洞的顶部出现了裂缝。吴祖太放下手中的碗,立刻赶到现场,但是,谁也没有想到,他刚刚走进山洞十分钟,塌方就发生了。面对着吴祖太的离去,人们都说,一个外乡人,为我们付出这么多,如果不把渠修成,他们无颜面对吴祖太的在天之灵啊。吴祖太生前有一个好友,他是林县水利局的干部刘合锁,当他把吴祖太的遗体运回原阳老家时,为了安慰失去至亲的二老,主动要求当他们的干儿子。在以后的日子里,刘合锁就把吴祖太的父母当成了自己的亲生父母,每年,他都要到吴祖太的老家跑几趟,不仅送去政府的抚恤金,带上林县的特产,更像一个亲生儿子一样,在老人生病住院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直至去世。刘合锁1990年突发心脏病去世的。但是,即便是在他去世之后,吴、刘两家还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份亲情的保持,不仅仅是因为两人生前的友情,更重要的是林县人民对吴祖太献身精神的感念。人们每当想起红旗渠,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为红旗渠献身的吴祖太,而对这种献身精神的尊敬,已经铸成了林县人民世代传承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精神的铸成,是靠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建设者,在工地上十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奉献精神。1964年,红旗渠总干渠胜利建成。漳河水按照人们的意志流入林县,实现了林县人民多年梦寐以求的愿望。4月5日,在分水岭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典礼。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老人让自己的孙子推着小车,翻山越岭前来看水。庆典场面气势宏大,一片欢乐的海洋。其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砌得齐整的红旗渠右岸上,两排整整齐齐排列很长的奖状,手执一张张奖状的人满脸笑容和自豪满足,这是整个工程中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奖励,也是唯一的奖励。
红旗渠通水四十年来,林州的山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个荒山秃岭的小县城,变化为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四十年来,共创经济效益近20亿元。今天的参观者已经很难想象当年林县人民的模样。但是,当我们再一次走进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时,当年林县人民那历久弥新的精神仍然震撼人心。五一劳动节期间,《百家讲坛·红旗渠的故事》将带我们走进那段尘封以久的历史,共同感受共和国建立之初,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同重温在党的带领下,红旗渠儿女那弥新的精神„„
第四篇:修政策之渠引资本之水——水利投融资改革箭在弦上
修政策之渠引资本之水——水利投融资改革箭在弦上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水利部门是严格的执行计划性水利投融资政策,在投资方面,表现出“国家出钱+农民出力”的投入结构体系。在融资方面,由政府高度统一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水利的投资融资政策开始向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政策体制靠近。为了建立起“三多”的投融资政策,国家先后制定了《水利产业政策》、对水管单位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并推向市场、水价政策的调整、设立水利建设基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政策对水利投融资体系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水利投融资政策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综合利用水利工程缺乏合理的政企分工。
二是缺乏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的激励政策。
三是水利建设基金筹资措施不完善。
四是割裂的管理体制制约了水利发展。
我们认为:要突破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必须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在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水利投融资法制建设、开放水利投融资市场和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资体系上下功夫。
首先,要确立投资者的投资主体地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投资;
其次,开放水利投融资市场,除国家明文限制的项目外,包括新建和扩建、改建、维修的蓄水、城乡供水、农村人畜饮水,农业灌溉、水力发电、防洪、排污工程及水利旅游、水域养殖等与水相关的建设项目,都鼓励国内外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以股份制、独资、项目融资、合资、合作、联营、特许经营、重组、并购、BOT(建设—运营—转让)、TOT(转让一运营一转让)等方式建设及经营管理。
第五篇:禅修故事
禅修故事
(一)八风砍不动
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的情绪,故形容为风。)
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两个字,不禁无名火起,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怎可骂人呢?”
禅师若无其事地说:“骂你什么呀?”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放屁”两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说:“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
苏东坡惭愧不已。
修行,不是口上说的,行到才是功夫。(二)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独坐参禅,默然不语。师父看出其中玄机,微笑着领他走出寺门。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间弥漫着清新的空气,半绿的草芽,斜飞的小鸟,动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偷窥师父,师父正在安祥打坐于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纳闷,不知师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过了一个下午,师父起身,没说一句话,打个手势,他把一休领回寺内。
一休不明白师父的旨意,独坐门外,思悟师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来,雾气笼罩了四周的山冈,树林、小溪、连鸟语水声也不再明晰。
这时,师父在寺内朗声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开寺门,走了进去。
师父问:“外面怎么样?”
“全黑了。”
还还有什么吗?”
“什么也没有了。”
“不”,师父说:“外面,清风、绿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领悟了师父的苦心。
(三)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菩萨的像前,佛印禅师合掌礼拜。
忽然,苏东坡问了一个问题,“人人皆念观世音菩萨,为何他的手上也和我们一样,挂着一串念珠?观世音菩萨念谁?”
佛印禅师:“念观世音菩萨。”
苏东坡:“为何亦念观世音菩萨?”
佛印禅师:“他比我们更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学佛,其实就是学自己,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那就是禅者的榜样。
吾人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