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

时间:2019-05-14 20: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

第一篇: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

浅析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

摘要:大学中除了有以行政班级的形式存在的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数量繁多的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对学生的影响不亚于正式组织,通过对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的影响,促进整个校园的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关键词:非正式组织 大学生 管理

一、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介绍

(一)非正式组织的概念

非正式组织是梅奥通过“霍桑试验”提出的,后来被巴纳德完善而被广泛接受。梅奥指出:“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还存在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承担明确职能的机构。而非正式组织都存在于正式组织之内,它是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共同劳动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社会感情而形成的非正式团体。这种无形组织有自然形成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左右着成员的行为。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具有双重的作用”。正如“霍桑试验”中,工人之间似乎有一种“默契”,就是不要超过非正式的标准成为“生产的冒尖者”,也不要过低于标准,成为一个“生产落后者”。巴纳德指出:“非正式组织有三种作用:信息交流;通过对协作意愿的调节,维持正式组织内部的团结;维护个人品德和自尊心的感觉”。这些使非正式组织成为正式组织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大学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组织,组织内部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会以兴趣爱好、性格、生活习惯等为依据,形成许多的非正式组织。特别是大学课程设置较为灵活,学生的自主时间较多,因此非正式组织对于学生的影响要大于正式组织。

(二)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非正式组织是存在于正式组织之内的,具有自发性、不稳定性的特点。非正式组织能够存在全是因为内部成员的情感、相互关系和协调性。但是,由于“校园”和“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存在,大学中的组织又区别于社会中的组织。

1.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容易形成:大学的生源地是很广泛的,学生从家乡来到异地求学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可能不适应集体生活。且在大学与老师见面交流的机会较少,与同学几乎是朝夕相处。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他们更倾向于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

2.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具有稳定性:这一点尤其体现在高年级的组织中。低年级时,学生对参加各种社团、组织抱有很大的热情,愿意多认识朋友,如果磨合的好就会形成非正式组织,如果不好,就不会形成。到了高年级,成员之间已经较为熟悉,形成了固定的“班底”。

3.大学的非正式组织具有开放性:一个大学生可能同时存在与多个非正式组织中,一个非正式组织也还可以是跨班级、专业、年级形成,比如“老乡会”等。非正式组织是成员多方面发展、多元化选择而产生的。

(三)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类型

1.根据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可以把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划分为:积极型、中间型和消极型。

1)大学中的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相冲突或者一致。这些组织对班级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多为学术性组织和阳光健康的兴趣型组织。校园中存在这些积极型非正式组织可以活跃校园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好处。

2)中间型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活动持一种“观望”的态度,有时能主动投入,有时又漠不关心,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加以引导,会使他们向积极型非正式组织靠拢。

3)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活动的目标和原则与正式组织不相符,内容也是不健康和消极的,有时甚至会对正式组织有对抗的情绪或行为。这种非正式组织对于集体和学生的发展存在危害性,应该及时加以教导,预防他们产生破坏性行为而影响自身发展。

2.根据非正式组织形成原因,可以分成情感型、利益型和地域型。

1)情感型非正式组织顾名思义,是内部成员在情感交流上比较“投缘”而产生的。友情因

素在组织中所占的比重比较高。此外,如果成员有着相同的爱好和观念,也会形成情感型非正式组织,比如各地大大小小的“歌迷会”,还有“**发烧友”等各种文体型的非正式组织。

2)利益型非正式组织是基于组织成员有共同的利益形成的,团体成员的目标是保护组织目

标利益不受损。比如几个学习上比较自觉的同学组成“研友”,彼此互相监督,在精神上和行动上形成“统一战线”,互相帮助共同努力。

3)地域型非正式组织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老乡会”。这类组织是由地域相近的学生所组成,大学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地域的差异不仅带来文化上的差异,还有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语言上的差异,尤其在新生中表现得突出。这类组织对于成员的心理归属,调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近年民族事件时有发生,因此要对这类组织进行一定的管理,防止他们形成帮派而引起事端。

二、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一)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积极影响

非正式组织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的需要,这一点是正式组织不能比的,因此非正式组织有着独特的积极作用。

1.现在在读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0后”,在他们的口中经常充实着:“无聊、寂寞”等

消极的词汇。非正式组织正是以情感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可以帮助他们消除孤独,这一点正是正式组织的不足。

2.非正式组织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人际关系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学

生中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发生的。非正式组织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够提供广泛的交流机会和沟通渠道,增强同学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

3.非正式组织可以从侧面反映正式组织的不足。如果学生中的非正式组织很多且活动非常

活跃,这就说明正式组织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内部建设存在着不足,凝聚力低。

4.非正式组织的成员一般沟通很及时,能够迅速传播消息。通过非正式组织,学生之间可

以获得大量及时有效地信息,学生工作者也可以获得学生的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信息,便于管理。

(二)大学中非正式组织的消极影响

由于非正式组织没有严格的组织章程,没有指导老师,开展的活动大多无计划性,内部管理不正规,因此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

1.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可能会降低正式组织的作用。这种不一致主要

表现在组织之间的对抗性和利益冲突上,会影响正式组织活动的开展。

2.不加以对非正式组织引导和管理,会形成各个帮派,这会严重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校园的稳定安全。

3.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信息会受到某个成员的个人喜好的影响而产生偏差。有时为了维护

自身的团体而去散布谣言攻击另外的团体,特别是通过网络,不仅传播的快而且传播的广。

4.非正式组织有时容易干扰到正式组织的利益分配,比如在选举上,往往非正式组织成员

会支持自己团体的参选人,造成其他人受到不公平待遇,对抗的反应会更强烈,出现不满情绪甚至冲突。

三、对大学中非正式组织不同类型进行有区别的管理

(一)发挥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长处,增强其自我教育的功能

管理积极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要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加强其自我教育的功能。首先,让学生在非正式组织中正确自觉地评价自己。非正式组织没有正式组织那样过多的纪律和规则,所以,其更能使学生在群体中自觉地认识到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定位自己。其次,让学生在积极型非正式组织中实现自我学习。组织中的成员由不同性格,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每个学生都能下意识的将自己与其他优秀的人比较,在差异中完善自我。

(二)重视对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将其转化为积极型

对于中间型的大学非正式组织要注重内在的激励因素,把学生的感受提升到满意阶段。通过多种教育方式极力争取,使他们转变为积极性的组织。可以多方位的开展活动,满足中间型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兴趣,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扩大他们的自主权和活动范围,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积极的引导,对他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

(三)重点规范消极型非正式组织,防止他们的行为恶化

首先,大学工作者和教育者应该积极、民主的与他们进行沟通。因为消极型的组织成员可能比较个性化,常常将自己放在组织之外,甚至与组织对着干,管理者必须抓住他们的心理,与他们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会产生什么危害,从心底转变。

其次,学校要加强校纪校规的执行和规范作用。只有严格遵守这些制度,奖惩分明,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秩序才能井然有序,学生才会逐渐培养起良好的行为和积极的思想。对于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应该对他们采取惩罚措施。处罚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惩处,而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造成多么恶劣的影响,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对待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成员要“软硬兼施”,从思想上感化他们,从行为上纠正他们。

四、结语

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都是普遍存在的两种组织类型,大学中存在大量的非正式组织是不容回避的客观存在。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应该研究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积极探索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规律以及成员的心理,将其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寻找得当的方法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非正式组织,促进非正式组织的良性发展才是根本之道。

五、注释

1.娄成武.管理学基础 [M]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9 第43页

2.娄成武.管理学基础 [M]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9 第39页

六、参考文献

1.2.3.4.5.6.娄成武 管理学基础 [M]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9 刘祖云 组织社会学 [M] 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1 王飞 大学生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J] 教育学术月刊 2011.9 翟春华 黄云 大学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管理探析 [J] 学生工作广角 2012 苏海泉 周志强 管雷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目标管理策略 [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 李福华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 [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7

第二篇: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2

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陈保峰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学校 北京 100079)

摘要: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客观存在的,它对学校组织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结合学校中的管理实际,对非正式组织管理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重视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充分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区别对待教师非正式组织、提高管理艺术满足教师需求的具体管理措施。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学校;管理

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教职工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由于共同的工作经历、兴趣、利益、学术观点等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虽然他们没有正式机构和明确的组织界限,不靠法律、政策、规章制度来维系,但他们可以通过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其成员的行为,对学校组织功能产生影响。对于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学校要承认这个事实,要克服学校管理中只重视正式群体的倾向,要对其进行研究并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争取较好的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防止消极作用的产生。

一、重视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客观存在学校中非正式组织是教师们自发依其需要所组成的。学校管理者应认识到,教师们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而学校正式组织不可能满足教师们的一切需求的,学校无法以行政命令建立或取消它,它的存在是一种客观现实,有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学校管理者应接纳非正式组织存在的事实,任何不承认、轻视非正式组织的存在都是不正确的。同时,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或将他们与学校严重对立起来,强调其消极的作用,从而加大了他们与学校的对立程度,将积极或比较积极的力量人为的转化为消极力量。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对它的研究,努力协调好学校与它的关系,使占统治地位的学校正式组织伴随着健康发展的非正式组织共存。

二、充分发挥教师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既然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它就成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正视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应善于研究非正式组织的成因、特点等因素,融合学校特有的组织文化,妥善运用权变领导策略,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使非正式组织成为实现学校目标

1的推动力之一。

(一)扩大信息沟通,弥补正式沟通渠道的不足

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传递的优势,它可以弥补正式渠道通常传递那些能够被人容易接受的命令,只能反馈那些能够得到容易认可信息的不足。在信息收集上,非正式组织的信息可以验证正规信息渠道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还可以弥补其对信息收集的不足。在传播信息上,一些有争议、尚无把握的事情和意见,可通过非正式组织渠道交换意见、观察反应,为最后决策提供参考。

(二)提高教师的凝聚力

利用非正式组织凝聚力强,能较好的满足教师的社交、归属等心理需求特点,使其成员与学校进行有效沟通,并有意安排学校的部分工作交给他们去做,使其感受到被信任,这对于提高学校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当其成员教师与学校发生矛盾,而正式渠道的工作收效甚微时,可利用其成员讲情义、重感情的特点,通过核心人物的出面做工作,化解矛盾,增强团结。

(三)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

学校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关系比较融洽的特点,安排他们完成一些需要良好人际关系的特定工作,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学校应诱导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学校的目标一致,获得他们的充分理解和支持,通过他们代替学校完成诸如教师的文体活动、思想工作等任务,减缓学校管理人员的负担,甚至学校遇到管理困难时,也可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出面解决。

(四)发挥非正式组织的制约与参照作用

教师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对学校的管理者滥用权力、以权谋私、分配不公等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使他们在行使权力时要慎重考虑不同组织对其行为的反应。迫使他们能较多的接近群众,并收敛自己的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组织的成因、活动等因素折射出学校在满足教师需求上的缺陷;通过非正式组织与学校的关系折射出学校组织内部的一些弊端。如一个学校内几个教师非正式组织与学校均有对立情绪存在,这有可能存在学校领导人行使权力不当等缺陷,或存在其他严重的个人问题。

三、区别对待教师非正式组织

教师非正式组织根据其性质可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积极型是一种亲组织的非正式组织,其目标与学校的目标基本一致。中间型是与学校若即若离的非正式组织,其目标与学校目标具有不确定性。消极型是与学校有一定矛盾的非正式组织,其目标与学校基本

目标不一致。

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教师非正式组织的性质、成因、结构和核心人物,做到“知己知彼”,不能用相同的模式来管理非正式组织,应根据其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一)支持和保护积极型非正式组织

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能够与学校同舟共济,它是学校正式组织的有机补充,它在学校工作中起着积极正向作用。学校管理者应了解其成员的需要与动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支持和保护其健康发展。学校可通过对其核心人物授权,让他帮助学校开展部分工作。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慎重提拔其核心人物为正式领导,利用其非正式领导才能为学校服务。

(二)引导和帮助中间型非正式组织

中间型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对学校的影响通常是没有明显益处或害处。对待他们的管理要积极引导,热情帮助。引导他们充分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向积极型非正式组织转化。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防止被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利用和影响,背离学校的发展方向,向消极型非正式组织转化。

(三)转化、教育或解体消极型非正式组织

消极型非正式组织通常他们抵制学校的变革、传播谣言、结党营私,在学校人事安排、资金使用等诸多方面对学校管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学校内部产生各种离散现象,导致教师“离心”偏离学校目标,促使矛盾激化。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难以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资源内耗增加,更有甚者达到与学校正式组织抗衡,破坏学校的良性发展。

学校应采取转化、教育、诱导沟通的方法。通过耐心的教育,动之以理,导之以行。对于该群体中的教师趋利者给予小利满足他们合理的要求,诱导他们将自己的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联合起来,并找好转化点,努力争取把他们转化为积极型非正式组织的成员。只要方法得当,选择时机适合,大多数情况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转化、教育无效时,学校应采取果断措施,利用下列方法解体它:

1. 调离核心人物

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意识和行为对其组织的目标和规范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渠道将核心人物调到其它单位或采用令其内退等办法,使其组织“群龙无首”、树倒猢狲散,瓦解这个群体。此外对该群体中的骨干人物,学校有意对其放置不用,使其感到无可奈何,并采用区别对待的方式,使其感到冷落、厌倦,主动提出调离。

2. 重组

对于该群体内的一般教师,学校可根据工作需要有意识的将他们和其他教师安排在一起工作,让这些人在与他人的共事过程中,消除不良的观念和行为,进而达到工作上的和谐,人事上的安稳,使其融入学校教师集体中或进入新的非正式组织。

3. 换岗

对于该群体内的工作关系比较密切的教师,由于时空上的接近,他们有机会互相利用,勾结谋私。学校让他们轮岗,从时空上加以限制,从而破坏掉他们之间横向,纵向的群体利益或关系链。没有了利益交换和时空上的联系,动摇它们之间的基础。

4. 撤职

对于该群体中担任一定职务且屡教不改的教师,学校将其撤职。这样其一,降低了该群体教师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其二精简了学校的机构和人员。其三,赢得了广大教师的拥护顺应了民心。

5.警告

学校在适当场合,明确管理方法。使该群体明白,学校利益至高无上,任何有损学校利益和阻碍学校发展的行为和言论都是不允许的,在学校内不存在着特权和特殊公民,所有人都要受到纪律的约束。要营造学校正确的舆论氛围,形成正气,以谴责其群体的消极行为,对其产生心理压力而促其自动调节自我行为。

四、提高管理艺术、满足教师需求

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基本原因是满足了教师的个人需求。为此,学校在兼顾教师个人需求与学校利益的情况下,发挥高度的领导艺术,将学校目标与教师的需求相结合,使实现学校目标的同时满足教师个人的合理需求。如果每个教师在正式组织中需求得到满足,则教师另行组织或参加非正式组织的可能性就大为减少。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满足广大教职工的兴趣、爱好、志向等需求,使教师在学校中获得“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在学校工作中建立起的人际关系感到满足,从而削弱建立非正式组织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付树京著 《教育管理学导论》 第二版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2年2月

2.陈孝彬著 《教育管理学》第二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

3.程正方著 《学校管理心理学》 第一版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作者简介:

陈保峰(1962-)、教育硕士、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督学、北京市技工院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校长兼党委书记、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曾先后做学校管理方面的讲座数十场。

电话010-67672926手机***邮箱chen@bjyy.org

第三篇: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概述及管理

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概述及管理

沈文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通过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非正式群体的概念。本文对非正式群体进行了概述,包括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对正式组织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企业管理者对待非正式群体的策略等。在社会中,非正式群体是特殊的群体,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企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作用,以利于企业的更好的发展。

关键字非正式群体;霍桑试验;管理对策

非正式群体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组织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一个体系即“非正式群体”。它是以独特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

企业中非正式群体是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感情为纽带自然形成的。他们是没有固定组织形式的小型联合体,他们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职工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正式组织一般只能满足职工谋生、职业成长的需要,而较少满足他们的其它需要,诸如爱情、家庭生活等方面需要,而人是社会性动物,他们需要的满足一般要依赖于团体形式,因此企业中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非正式群体。[1]

一、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1、兴趣爱好相同。相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语言或相同的生活习惯,很容易吸引人们相互接近、增多交往,从而形成非正式群体,这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例如,一个组织中喜欢象棋的人可能形成以下棋为中心的小群体,喜欢钻研技术的人便可能形成某项技术攻关小组。

2、利益一致。对某种利益的追求上的一致,相互支持,紧密团结,逐渐形成非正式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是对正当利益的追求和维护的一致性,如梅奥发现霍桑工厂中有些工人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在受人监督的情况下工作,也不愿意有人向老板打小报告,他们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效率从事工作;又如旧社会“劫富济贫”的组织就是为了追求正当的利益。同时,有很多是对不正当利益的追求、维护和对他人正当利益的损害的一致性,如盗窃集团、流氓团伙,又如因贪污腐化而逃避惩罚的政府官员勾结起来形成“官官相护”的小群体,以对抗政府的清查,以这样的利益一致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是祸国殃民的。

3、共同的理想、信仰、思想观点和品质。思想上的接近,也容易导致形成非正式群体。共同的理想、信仰和思想观点,是人们相互接近和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品质及思想追求上的相同,可以使人们一见如故,甚至很快成为知己。人们交往是具有层次性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4、外部驱力。有些非正式群体的形成,直接原因是由于外部驱力的驱使,尤其是来自组织方面的外力。如组织的规模、目标与成员的基本需要和欲望缺乏一致;正式组织对于达到目标不能发生效力;组织缺乏合理的领导机构与职能机构等。

5、宗族亲朋关系。在组织或正式群体之中,由于是同宗、同族,或是亲戚朋友、同乡、老同学、老同事等,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一方面,具有这种关系的人,与其他人相比更为亲近,容易找到共同之处;另一方面,正因为有这些关系为纽带,他们才更主动亲近起来,一是为了有事能相互照应,二也反映了一种对付环境及自卫的心理[2]。

二、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与类型

企业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自发性。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当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方法欠佳或管理水平不高时,当企业的方针、政策、任务、目标和各项规章制度不能被职工认可,当某些职工受到挫折、心理处于强烈的不平衡状态时,职工就会到正式群体之外去寻找归属、认同、理解和表现自己、完善自我的场所。这样,职工就有可能自发地组成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2、成员的交叉性。有许多员工的爱好、兴趣比较广泛,体验感受比较丰富,因此他们可能参加了几个非正式群体,从而使非正式群体成员具有交叉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职工交往的范围和内容会不断扩大,非正式群体成员的交叉性也将更加广泛和复杂。

3、排他性和不稳定性。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交往较多,关系亲密,互相帮助,但对本群体之外的人员则比较淡漠、疏远,甚至排斥,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同时,非正式群体又有相对不稳定性,当群体成员看法、意见发生矛盾和分歧时,一旦调解无效,就会导致群体的分化、瓦解,以致重新组合,产生新的非正式群体。

4、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群体一样有核心人物,但是他们不是由上级正式任命或职工民主选举产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中自然形成的,他们大都善于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影响力。

另外,根据费正式群体对组织和个人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将非正式群体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等四种类型。

1、积极型。如以健康的兴趣爱好为纽带而产生的群体,像技术攻关小组、读书小组、业余足球队和电脑爱好小组等,这类非正式群体对部队建设起着促进作用,应予以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它们的健康发展。

2、中间型。如“地域归属”、“故情再续”等原因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它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当这些群体开展正常的老乡聚会、同学战友聚会等活动时,它往往成为成员寻求欢乐、倾吐委屈和痛苦、寻求理解和帮助、相互沟通思想的小天地,对这类非正式群体只要加以引导、抑弊兴利,总体上是无妨碍的,有时还是有利的。

3、消极型。如一些经常聚在一起讲哥们义气的员工,对他们必须加强教育,提倡员工之间的友情,克服江湖习气。

4、破坏型。如拉帮结派、赌博酗酒的群体,严重危害组织建设,如教育无效,则应视情节轻重、态度好坏,予以严肃处理,必要时可将群体成员拆开分流到其他部门,阻止其存在和发展[3]。

三、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非正式群体的正面效应

(1)满足需要。非正式群体具有可自愿性质,职工之所以愿意成为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是因为这类群体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需要的满足,如自我表现、归属、安全、爱与被爱 等方面需要的满足。

(2)融洽感情。员工通过非正式群体相互交往、加深了解,使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与融洽,从而产生加强合作的意愿。如果职工把这种协作关系和合作精神带到企业正式组织中,将有利于促进企业活动协调进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3)激励培训。非正式群体的群体观念很强,对于工作中的困难者和技术不熟练者,非正式群体中的伙伴往往会给予自觉指导和帮助。同伴们善意帮助和激励,可以促进他们工作技能提高,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帮助企业起到激励培训的作用。

(4)协助修正。非正式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在企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往往自觉或自发地帮助企业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虽然有时也会出现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犯了错误互相掩饰的情况,但为了不使整个群体在公众中留下不受欢迎的印象,非正式群体对那些严重违反企业纪律的害群之马,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规范,利用自己特殊的形式予以惩罚[4]。

2、非正式群体的负面效应

(1)干扰企业目标实现。非正式群体的目标如果与企业目标相冲突时,则可能对企业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向,它阻碍了管理者的努力,减弱了成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使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抵制企业的管理政策和目标。

(2)削弱管理者的权力。由于管理者可能处于既要维护企业制度,又要维护自己所属的非正式群体利益的两难境地,在没有减少企业管理人员责任的情况下,无形中削弱了他们的权力。如一个中层管理人员,他下属的一个职工犯了错误,按规章要处罚,但这个职工同时又是他所属的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又要维护,那么这个管理人员就会处于尴尬的境地。

(3)控制束缚职工发展。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大约束力,它要求成员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一致,否则精神上就要被孤立,甚至被惩罚。有些人虽然有过人的才华能力,但非正式群体的要求可能不允许他冒尖,从而使个人才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影响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5]。

四、企业应如何对待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正式群体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正式群体的稳定性、协调性,相当程度上受到各种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和制约。如果不能引导好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的正常运转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组织目标的实施和完成。那么,究竟如何正确对待和管理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呢?

1、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管理者应该对所管辖的部门中的班组、车间、科室分析一下有哪些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的条件和背景、规模、群体结构和核心人物,掌握其群体目标。这样,管理者就可以做到胸中有数,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2、联络感情

要重视感情投资,尽可能满足非正式群体的合理要求。如职工中出现的球迷伙伴,书法、摄影、文艺、求知等兴趣群体,领导应积极支持,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帮助其举行各种竞赛、展览、汇演等,为其提供展现才华的机会,使其获得精神生活的充实感、满足感,从而有利于引导职工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调动他们为实现组织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创导最佳的心理环境

在组合正式群体时,要最大限度地顾及人们的志向、爱好、能力结构、个性特点等因素,使职工获得最佳的心理环境。如:近几年来,在一些组织中推行了聘用制、自由组合等,这种新的劳动组合实际上就是使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在结构上趋于一致,让广大职工处在一种“亲近”的人际关系之中工作。这不仅可以减少非正式群体产生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削弱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4、重视“核心人物”

“核心人物”在非正式群体内具有较强的号召力,是最受尊敬的人,其意识和行动对群体规范和目标起着决定性作用。抓住了核心人物,就等于掌握了非正式群体的动态。因此,领导要高度重视利用“核心人物”。要主动从政治、生活等方面关心他们,与他们交朋友,感染、启迪、影响他们,邀请他们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使他们感到组织的关怀,以通过他们做好对抗性非正式群体的转化工作,消除对正式群体的逆反心理,从而达到与组织管理目标相一致的目的。

5、主动沟通与非正式群体的信息

各级领导在制定和实施工作目标时,要考虑到非正式群体的存在,主动沟通信息,消除隔膜,建立和增进感情,以便及时收集职工对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要求,避免决策的盲目性。要根据非正式群体的性质和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发挥它们的积极因素。一般来说,在制定组织目标、规章制度以及确定正式群体的任务、开展竞赛、评比、组织活动时,都可利用非正式群体[6]。

总之,加强对组织中非正式群体的研究和管理,充分利用和善于引导非正式群体,将有利于组织在剧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良好生存和发展,增强组织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312-313.[2]徐碧琳.宋爱玲.非正式组织成因的实证研究.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5(4).[3]徐碧琳 陈颉.组织行为与非正式组织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4]沈国娟.非正式组织对企业的影响.现代企业文化.2009(6).[5]W.H.纽曼, 小C.E.萨默.管理过程——概念、行为和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1995.180-183.[6]王利华.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人本化管理.商场现代化.2008(8).

第四篇:关于组织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程序设计学科竞赛的通知(正式)

关于举办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程序设计学科竞赛的通知

(初稿)

各学院:

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是当前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大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必要能力。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培养与展示我校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和计算机编程能力,鼓励创新思维,浓厚校园学习氛围,调动广大学生对程序设计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遴选推荐我校优秀学生参加ACM/ICPC程序设计大赛,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组织开展2018年中国矿业大学程序设计学科竞赛。特别鸣谢华为公司“未来种子(中国)扶植计划”对本届大赛的资金支持。

一、参赛范围

所有我校在读本科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二、竞赛内容

本次大赛采用机试,分为两组:专业组和非专业组。

1.专业组:主要针对计算机学院非大一学生。C、C++和Java任选其中一种语言。

2.非专业组:主要针对非计算机学院学生和计算机学院大一学生。C、C++和Java任选其中一种语言。

要求:在3个小时的时间内上机完成8道程序设计题目.三、报名要求

登录http://219.219.62.213/bm在线报名(注意只能在校园网内登录),报名时间为从2018年3月1日12:00时开始。报名截止时间为:2018年3月6日18:00时。

联系方式:计算机学院团委,赵世珍老师,0516-83591715。

四、竞赛时间和地点

1.竞赛时间:2018年3月10日 14:00-17:00。2.竞赛地点:计算机学院四楼实验中心1-8机房。

3.具体参赛机位号注意关注报名网站http://219.219.62.213/bm通知。

4.报名同学请加入QQ群469688663,相关竞赛信息在此群发布。

五、竞赛成绩应用

1.竞赛成绩作为选拔参加2018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的依据;竞赛成绩也将作为选拔进入计算机学院ACM实验室培训的重要依据,以及代表我校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重要参考;

2.非计算机学院2017级大一同学报名参赛并在此次竞赛中成绩优异,如申请转专业(转入计算机学院),面试时将作为重要参考成绩,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录取资格。

六、奖项设置

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分别设定奖项。根据最终成绩拟设定一等奖: 5% ;二等奖: 10% ;三等奖:20%,最终奖项人数根据参赛人数及成绩决定,并颁发获奖证书。

专业组排名前10颁发奖金,具体金额如下: 第1名,每人奖金1000元; 第2-5名,每人奖金500元; 第6-10名,每人奖金200元。

非专业组排名前10颁发奖金,具体金额如下: 第1名,每人奖金1000元; 第2-5名,每人奖金500元; 第6-10名,每人奖金200元。

七、其他事项

1.本次竞赛的组织工作,由教务部、校团委、大创中心委托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学科竞赛指导委员会和计算机学院团委组织开展,有关事宜由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学科竞赛指导委员会和计算机学院团委负责解释。2.请各学院及时通知本学院学生,做好大赛的组织宣传工作。

主办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教务部 中国矿业大学校团委 中国矿业大学大创中心 承办单位:

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学科竞赛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

中国矿业大学高校计算机大赛竞赛基地

年3月

2018

第五篇:中非能源合作 - 副本

中非能源合作的条件分析

【内容摘要】

二十一世纪的是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一个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交流越来越频繁。能源,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是沟通世界各国的重要因素之一。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能源,其国际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其本身的经济和科技基础相对薄弱。中国,作为新时代的强国之一,社会各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的同时,能源问题也逐渐显现。中非双方进行能源合作是大势所趋,其条件越来越成熟,成功的合作必将实现双赢,促进中国和非洲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 能源合作 非洲 中国 条件 概述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明显的一个世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非能源合作就是在这种国际环境下逐渐形成和扩大的,这是顺应时代特点的需要,也是促进中国与非洲各自发展的重要举措。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得到认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97年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有四个方面:第一,贸易自由化。第二,生产国际化。第三,金融全球化。第四,科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靠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和跨国公司投资实现,近些年来,中国政府与非洲国家有过多次能源合作,多家中国公司在非洲数个国家进行了规模巨大的投资。

最近国际油价下跌,石油市场萎缩成为了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油价12月12日大跌至5年前低点,纽约油价和布伦特油价分别收于每桶57.81美元和61.85美元。分析人士指出,低油价将给非洲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大大超过埃博拉疫情,油价大跌危及非洲经济体崛起。低油价造成的外国投资放缓以及货币贬值已经给非洲多个产油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近期非洲国家新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被誉为对其追求中等收入的天赐之物,不过在数千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各种项目后,国际原油价格大跌,提升了市场对其中部分项目可能被搁置的忧虑。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对能源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经济的发展是其对能源的购买力雄厚,是非洲能源国家的理想合作伙伴,另外,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非洲也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这都为中非进行能源合作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条件。

非洲地区石油资源量410.6亿吨,占世界石油资源总量的8.1%;天然气资源量31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6.3%。尼日利亚、安哥拉、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和埃及5国的石油资源占非洲的85%;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和尼日利亚的天然气资源量占非洲的73%。

中国与非洲的友谊已经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非洲投资不仅成为中国能源企业寻求自身发展、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也成为中国能源战略不可缺少的板块。从中国最大的太阳能板制造商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南非开建一座容量达100MW的太阳能工厂到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在肯尼亚西部新建一个20兆瓦的水电站;此外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在尼日利亚参与数起包括翻修公路、修建学生宿舍在内的大规模项目等等,中国能源企业以购买、参股、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方式“走进非洲”,着力形成中非双方合力共赢、持

续发展的局面。

2014年5月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阿布贾出席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全会,发表题为《共同推动非洲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特别致辞。会议期间,李克强就中非能源合作项目发表重要演讲,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出席“非洲达沃斯”。李克强指出,中国正在为加强中非互利合作、促进非洲包容性增长、实现中非共同发展而努力,他表示中国愿意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六大工程,打造中非全面合作升级版。非洲各国领导人均作出积极回应。

由此可知,非洲与中国完全具有进行大规模能源合作的前提与意愿,条件成熟,在双方共同努力的下一定能实现双赢,促进非洲与中国的共同进步发展。非洲能源现状

中非要想进行能源合作是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的,那就是非洲拥有丰富的能源供开采开发,中国具有过硬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与非洲进行能源交易与开发合作。

2.1 非洲能源资源丰富

2.1.1 非洲化石能源丰富、质量上乘

非洲地区化石能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拉丁美洲地区,被称为“第二个海湾地区”。非洲的石油储量集中在3个OPEC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尼日利亚。这三个国家几乎占非洲总原油储量的77%。非洲探明的石油储量在1980~2005年间翻了一倍多,达到1143亿桶。2006至2012年,西非(不包括尼日利亚)有26个石油新项目投产,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

支柱,为人民生活的改善起到了巨大作用。

非洲石油质量大多上乘,含硫量低,易于提炼加工,适合生产汽车燃油,而且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远离大陆地区,可避免受到是非争端的影响。非洲政治比较宽松,各国基本上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欢迎外国直接投资,使外商在非洲地区投资开发石油成为可能。非洲石油投资回报率高,随着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非洲平均采油成本只有3.73美元/桶,同时西非地区石油钻井成功率高达35%,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

世界各大石油公司早已纷纷进入非洲石油市场。非洲几内亚湾附近区域是最近10年来世界上石油勘探和开采发展最迅猛的地区之一,最近5年内,跨国石油公司对西非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投资每年都将超过100亿美元。

2.1.2非洲可再生能源丰富

非洲除了拥有大量的化石能源,其可再生能源也数量巨大,开发程度低,为外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幅员辽阔的非洲大陆,可再生能源资源品种齐全,蕴藏量巨大,绝大多数资源都可以进行大规模开发。随着石化能源越来越少,非洲将有可能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而成为新能源时代的“中东”。非洲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可用度高,80%的地表每年每平方米接收2000千瓦时左右的太阳能。东非大裂谷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能,大约有1万兆瓦。非洲拥有全球最大的风能资源,占全世界风力发电能力的20%。风力发电有望为南非提供35%的电力。非洲水能资源丰富,全部开发后可装机4000万kW。土地资源潜力巨大,生物质能86%分布在除南非以外的撒哈拉以南地区。2.2 非洲能源利用率低

2.2.1 能源利用率低,电力不足

虽然能源丰富,但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非洲的能源利用率一直不高,整个非洲大陆都处于用电紧张的状态中。西非国家一直受困于电力短缺,西非也是全球电力普及最低的地区,57%的人用不上电。目前,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大规模投资破解能源瓶颈势在必行。根据非洲开发银行的数据,非洲长期缺电,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目前全部发电总量仅为68吉瓦,仅相当于西班牙的发电量,并且分布不均。从现在到2030年,非洲需要额外250吉瓦电才能够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需求。2.2.2 能源开发程度低

非洲可再生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如地热能、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核能等等资源,为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全世界15千兆瓦的太阳能光伏装机总容量中,非洲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15兆瓦),南非有一些太阳能模组制造工厂,但它们的生产能力仅局限在几十兆瓦。非洲的风能开发刚起步,据南非国家能源研究所2012年3月16日发表研究报告称,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可达10千兆瓦至15千兆瓦。非洲的水能资源目前开发率不到10%。非洲也是世界铀矿勘查程度最低的地区。非洲铀矿地质勘查租赁地的费用仅为北美地区的百分之一还不到,这也给世界各地的铀矿投资者带来了机遇。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教授、能源专家吉姆瑜说,在从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过渡方面,非洲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不仅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偏远地区的脱贫,而且成为非洲改善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供应的关键以及经济增长的动力。据报道,非洲柴油发电成本约为每千瓦时0.6—0.7美元,风力为0.1—0.15美元,太阳能为0.15—0.25美元,可再生

能源已成为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能源。其次,与化石燃料相比,可再生能源安装规模小、便捷快速,深受非洲人欢迎。塞迪表示,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为非洲人均能源消耗低和电力传输服务不稳定地区提供现代和可靠的电力供应。

综上所述,非洲化石能源丰富,易于开采,但本国应用率却不够高,主要靠出口为主。可再生能源丰富,但因为技术和经济问题,开发率低。非洲民众用电紧张,关键就是技术不到位。

中国能源现状

3.1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中国一次能源资源总储量估计为4万亿吨标准煤。但是,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能源开发利用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中国探明的煤炭资源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核能等一次能源总量的90%以上,煤炭在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中占支配地位。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的能源消费呈持续上升趋势。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优质能源供应不足。中国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国产能源生产与供应基础之上,能源技术装备也主要依靠国内供应。

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能源供应的自给率达98%以上。随着能源消费量的持续上升,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过度消耗生物质能引起生态破坏,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3.2 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3.2.1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

化石能源的高消耗和高污染性越来越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促进了其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已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生物质能中的沼气技术发展较早、成果显著,已成为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3.2.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技术优势

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具有了一定的技术优势。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上,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大大拓展了太阳能产业应用领域,使得太阳能与锅炉、空调等各类生产、民用设备的结合成为可能,还可以实现太阳能制冷、发电等。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自2002年以来,中国太阳电池产量均以100%以上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包括一些欧洲国家使用的太阳能电池也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风力发电技术起步晚,但大型风力发电企业发展后劲十分强劲,到“十二五”末期中国风电机组并网容量可达到1亿千瓦,风电产业和风电技术都将获得快速发展,中国的地热技术和地源热泵利用在全球都处于领先地位,水电技术成熟,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标志,中国水电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04

年水电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超越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目前有7家万吨级生物柴油生产企业,生物柴油年产量超过100万吨。中国现代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国家出台了《智能电网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结合国家清洁能源发展战略和规划的实施,统筹部署智能电网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计划建成建成20-30项智能电网技术专项示范工程和3-5项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5-10个智能电网示范城市、50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推动中国电网从传统电网向高效、经济、清洁、互动的现代电网的升级和跨越。

与非洲不同,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每年都要进口大量化石燃料。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开发技术比较成熟,中国的经验和技术,正是非洲地区发展所需的。中非进行能源合作是互补互利的,这也是双方进行合作的基础性条件。能源问题的国际环境

能源问题一直是国际焦点之一,始终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我们完全可以从全球角度分析能源问题的趋势。同时,由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能源问题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渐渐呈现出统一或相似的应对态度,相关组织或国家也出台了相应能源政策。

4.1 世界能源特点

目前,世界能源呈现出以下特点:1.全球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保持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也发生着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2.一次能源生产方面,依然由三大化石能源主导;3.OECD国家对核能发电的利用,促使核能

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的比例从0.9%增长至5.1%。三大化石能源中除了较清洁的天然气比例略有增长,石油与煤炭的占比都有所下降。

4.2 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费中的地位

可再生能源发展至今,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已占据重要地位,在发电、供热及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数据显示,2011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9%。201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超过14.7亿千瓦,占全球发电装机总量的26%,发电量占比也超过2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增长势头强劲,光伏发电与光热发电装机分别达到1亿千瓦与250万千瓦,同比增长41%与60%;风电装机保持快速增长,装机达到2.83亿千瓦,同比增长19%;水力发电和地热发电装机增速有所放缓,同比增长3%—4%,达到9.9亿千瓦与1170万千瓦。此外,全球生物发电装机同比增长8%,达到8300万千瓦。目前,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最多的前五位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巴西、加拿大和德国,而“金砖五国”装机占全球36%。

可再生能源受到广泛重视,并且获得了多种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作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外,为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对保障世界各国能源安全、改善环境保护、增加各国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3年初,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制定或出台可再生能源政策,其中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比重就超过2/3。最典型的支持政策有以下几种:1上网电价机制(FIT),即政府强制要求电网企业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一定电价收购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截至2013年初,包括中国、德国以及美国部分地区在内,全球已有71个国家与

28个地区(州)在其可再生能源发电市场实行此制度。2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是指用法律的形式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市场份额做出的强制性的规定,是政府为培育可再生能源市场、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最低保障水平而采用的强制性手段。一般而言,配额制的内容包括适用范围与责任主体、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种类、绿色证书制度和奖惩措施。3财税支持政策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中不可或缺,部分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提供资助。

4.3 非洲能源问题的国际走向

非洲的能源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可再生能源在良好的国际环境下正迅速发展。据相关报道称,201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将达到59亿美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1.8吉瓦,超过了过去14年的总和,该地区正成为可再生能源最具前景的新兴市场之一。目前约有20多个非洲国家制定了正式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有的还制定了长远规划。肯尼亚《东非人报》近日报道称,目前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最大的风力发电地区,同时规划了1吉瓦的地热发电;东非最大太阳能发电厂近期在卢旺达建成;肯尼亚政府计划今年新建9座太阳能发电站。

新的时代,世界更加重视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各国都在大力倡导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中非都意识到了可再生能源的广阔前景,非洲有资源,中国有技术,双方都有意在这一领域长足发展,这正是其在能源方面成功合作的必要条件,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是符合双方各自利益的积极合作。另外,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一些国家或地区虽有小规模的利益摩

擦,但整体而言,世界是和平的。非洲地区已告别了连年战乱的局面,中国已日益强盛,在这样的环境下,双方的合作就有了重要的安全保障,为进一步扩大合作规模,深化合作层次提供了条件。

文化沟通因素

非洲与中国相距遥远,各个方面都有较大差别,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多领域,长时期的能源合作,除了要有上述基本条件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处理好文化差异的问题。

5.1 中非文化差异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一般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它既包括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状况,也包括社会的组织、制度、宗教、习惯、风俗等方面。

文化具有三个特点,即连贯性、后天性、共享性。基于这三点主要特点,我们知道,文化是一种涵盖人的一切生活生产方面的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他会影响到人们的一切生活,生产的行为,自然包括进行合作的商业行为;文化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和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不同的文化,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来进行了解,适应;文化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它会影响到与他相关的所有人,因此中非要想进行大规模、长期的合作必须充分重视文化问题。

合作过程中,主要是中国人要到达非洲进行贸易与施工开发,因此我们着重了解一下非洲的文化。

非洲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专家认为全世界的民族共同 11

起源于4到20万年前的一个非洲原始部落。非洲是最早跨入文明社会的地区之一。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又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公元前3200年,古埃及出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非洲由于自然环境的问题,曾经历了漫长的奴隶制时期,近期更是遭到了列强国家的侵略,所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运动蓬勃兴起。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非洲国家陆续取得独立。纳米比亚共和国成立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宣告了非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政治解放的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古老的非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非洲的政治形态多种多样,冷战结束后基本都实现了民主多党制。非洲人民信仰的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

中国是四大文明最古国之一,历史悠久,从最开始的夏朝到现在可考证的历史有五千多年。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文明时期,文化灿烂辉煌,孝道被其尊为传统美德。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稳定繁荣,已经是现实到的强国之一。中国现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国无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都有信众,中国人民普遍为泛神论,属于朴素的基础信仰,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

一般来讲,不同文化交流会出现以下方面的问题:缺乏文化共同感,合作市时会缺乏熟悉感与信任度;产生文化优越感与文化自卑感,阻碍彼此坦诚交流;文化普遍性假设出现偏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存在文化偏见,难于真心相待,互帮互助,导致隔阂等问题。

5.2 应对文化差异,进行有效沟通

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应对措施:1.重视跨

文化沟通的重要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强化跨文化意识,时刻提醒合作双方对方和自己文化不同,出现问题时都要多从对方角度考虑,避免不必要冲突的发生。3.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具体建议可包括严选合作项目,减少沟通误区;吸收当地文化,克服文化优越感;了解当地社情,摒弃偏见思维;改变传统思维,反对普遍性假设 ;加强沟通,有分歧时主动交流倾听,彼此尊重。

正确地处理文化问题是合作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条件。而中国在这方面明显是做的不错的,经过多年交流合作,多个项目的成功都证明了这一点。肯尼亚的《民族日报》甚至发文称“想要干得好,就请中国人”,肯尼亚当地因为经济基础差,社会基础设施薄弱,油管爆裂,道路坍塌,房屋倒塌等问题频繁出现,但当地政府却没有给予民众满意的解决,结果他们选择把工程包给中国人,中国高效负责的作风得到了当地人的肯定,并且双方交流愉快,相处融洽,目前,中国公司正在以超乎寻常的方式对肯尼亚的桥梁和高速公路系统进行现代化的升级改造。中国与几乎95%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悠久的交往历史是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尤其美国、韩国最明显的优势,可以看出,就文化交流问题而言,双方是基本具备了深度合作的条件的。

中非能源合作的合作方式

要进行能源合作,只有基本条件满足是不够的,最终还要落实到具体合作方式上。非洲是世界七大洲之一,共有数十个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中国是当代强国,人口、国土面积、经济实力都是世界前列。中非双方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公司间的商业交易,而是两大政治集体的接触,两大文化的沟通,两 13

大经济体的交流。因此,双方的合作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是考虑在文化,经济,政治,信仰等多方面的全面合作,整体性的互帮互助。

目前,中非能源合作主要通过直接投资、商品贸易和技术贸易等方式进行。对于非洲国家来说,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工业的发展要从农产品加工业起步。例如,发展面粉、碾米、榨油、面包、饮料、制糖、肉类加工、乳品、鱼品加工等工业。发展低碳“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选择那些技术要求不高、工艺不太复杂、资金所需不多、能容纳较多劳动力的生产项目,依靠可再生能源技术来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同时,中国也可借在非洲的技术应用对相关技术进行研发改进。另外,非洲市场还较弱,在合作的基础上,中国对非洲采取了大量的援助行动。

在“中非合作论坛”的框架下,中国对非援助有条不紊地展开,目前,中国正与十多个非洲国家合作积极推进清洁能源项目,取得了可喜成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非的能源合作,为双方创造更稳定可靠的合作环境,在今后的合作机制上,双方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新,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基础,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不断探索更符合中非双方特点的合作机制。例如:

1.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民间资本进入,全面开发金融产品,争取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开辟国际融资渠道,推动对非投资市场化,为中小低碳企业发展提供贷款扶持。

2.建立有效的技术合作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应用和转让;消除技术合作中存在的政策、体制、程序、资金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障碍,为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提供激励措施,使技术合作和技术转让在实践中得以顺利进行;建立中非国际技术合作基金,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

3.设立联合专家咨询委员会、行业协会。及时介入、广泛参与非洲国家能源战略、政策的研发过程以及人力资源、数据统计的培训和建设过程,同时为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出去”到非洲的重大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

4.建立投资争端解决机制。非洲部分国家国内政局不稳,宗教、文化、民族等冲突频繁发生,要依托非洲国家政府,与相关的国家和地区建立投资争端解决的机制,积极保护中国能源投资企业的利益和相关人员的安全。

结语

新的时代,中非的合作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新的一年里,中国出资20亿美元与非开行成立“非洲共同增长基金”,2014年5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与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卡贝鲁卡在非洲共同增长基金签字仪式上郑重签字,这将成为中非合作的一个新的开端。这是落实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的与非洲国家开展务实高效融资合作的重要措施。充分体现了中国与非洲合作的真诚态度,在互利共赢的氛围中,为非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与非洲历来友好互助,在新的历史环境中,中非的合作必将迈上新的台阶,虽然还会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某些国家的破坏与竞争,但双方合作的条件已经具备,中非能源合作,必将把中非双方共同带向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非洲可再生能源现状,纤维素网,[2]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Renewables and Waste in Africa in 2009,http://www.xiexiebang.com/stats/renewdata.asp?COUNTRY_CODE=11

[3] 南非未来可开发的风能资源丰富,中化新网

[4]钟延秋,孙国庆,马凤成;《富有勘探开发潜力的非洲石油资源》[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年01期

[5]曹光美《新时期中非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王倩《中非石油能源合作问题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7]王越;《非洲油气资源现状及投资环境分析》[J];中国矿业;2008年11期 [8]李北陵;《中非能源合作前景广阔》[J];中国石化;2011年01期

[9]何琬;郑迎迎;《中国与非洲的石油贸易与合作》[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11期 [10]张刚;《外国石油公司在非洲的竞争趋势分析》[J];国际石油经济;2008年03期

[11]滕吉文;张永谦;阮小敏;《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与必须深层次思考的几个科学问题——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12]韩秀申;《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及其社会责任》[J];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07期 [13]徐伟忠;《非洲油气资源现状》[J];国际资料信息;2004年12期

[14]徐玲;《中国跨国公司投资非洲产业选择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1期 [15]王明;《中国石油企业对非洲直接投资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下载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中的非正式组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英语感谢信正式模板(实用15篇)

    篇1:大学英语感谢信Deceer 25, 2005 Dear Peter,I’glad to tell you that I arrived in Qingdao on April 8 safe and sound. The journey was wonderful and the weather w......

    14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正式讲稿)

    14、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 学习时间:2007年11月30日 一、课堂教学开头的组织 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 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

    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

    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是中非双方为加强青年交流搭建的新的重要平台,是中非青年友好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增进中非青年相互了解和友谊,吸引更多青年人......

    中非能源问题讲稿

    中非能源问题研究性课题 讲稿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和你们一起了解中非之间友好往来,尤其是中非之间的能源交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非洲世界”。非洲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

    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

    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 大事记 2006.11.04 胡锦涛主席在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设立中非发展基金。 2007.03.14 国务院批准中非发展基金组建方案。 2007.05.17 开行向中非......

    中非的解释及造句(精选合集)

    中非拼音【注音】: zhong fei中非解释【意思】:非洲中部,包括刚果、扎伊尔、乍得、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安哥拉、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九国,以及卡奔达地区。中非造句......

    大学组织学习总结

    大学组织委员工作总结大学组织委员工作总结大学组织委员工作总结大学组织委员工作总结经管经管经管经管09090909级级级级10101010班班班班王炜光王炜光王炜光王炜光时光流逝......

    大学文体活动组织预案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手机日常疑难技术问 题解答活动”一、活动目的 一年一度的“3〃5学雷锋日”即将到来,为了让学员更好地学习、弘扬、践行当代雷锋精神,结合我们所学的专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