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学中介组织个案调查报告
留学中介组织个案调查报告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服务中心为例
一、中心概述
1998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以个体形式海外留学寻求发展逐渐走入中国人民的视野。自费留学生数量开始大大超过政府和单位公派,中国对外留学市场急剧膨胀,政府原有的统一安排机制已无法适应巨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巨大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市场上出现了大量非政府的留学中介机构,它们类型不
一、层次多样,一时间中国的对外留学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由于缺乏合理的约束和系统的管理,发展较为混乱。1999年,国家颁发《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开始着手规范留学服务市场。次年,国家开始实行留学中介资格审查制度,由国家教育局、公安部、工商管理局联合形式审批权,审查合格者颁发资格证书,资格证书以五年为期,过期后由所在机构再申请资格认证。各合格机构隶属于所在省份教育厅外事办。西安外国语大学留学服务中心(后简称“中心”)是国家首批审核通过的留学中介之一,也是陕西省最早被批准的的五家之一。该中心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依托,在沿用外国语大学的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发展,并通过2005年的二次资格审核,经过八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陕西省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该中心下设一个主任办公室,办公室下面按不同的留学区域划分为九个部(日本部,俄罗斯部,韩国部,马来西亚部,美国部,澳大利亚/加拿大部,法国/ 德国/西班牙部,英国/新西兰/ 爱尔兰部,新加坡/ 意大利/荷兰部,公派项目部),主要承接出国留学咨询,代办入学申请,组织国际文化交流,学术商务考察和国外夏令营和冬令营等活动,提供签证服务,出国前语言培训以及国外学习和生活指导。在以“诚信,优质”的宗旨指导下,年承办对外留学生人数为300人左右,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口碑和形象较好。
该中心受双重机构领导,由于其从事业务的性质具有外事性,因此其隶属于陕西省教育厅外事办。但又由于其建立发展有赖与西安外国语大学,因此,其有属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以下设机构。中心采用公司制运营模式,在市场上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组织结构与隶属关系分析
中介组织作为社会上一类正蓬勃发展的组织,有许多的地方值得探究和分析,又有好多原则性的东西值得上商榷,这有利于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笔者以该中心为分析对象,主要从组织结构和和隶属关系给予一定的分析和阐述。
(一)组织结构与隶属关系
该中心的主任在于我们交谈时明确指出:该中心是公司型的组织结构,中心2000年营业执照和2005年颁发的资格认证也分别标明其为全民所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再看看其中心的机构设置,是比较典型的项目部制,大致看上去,该中心像是国有经济性质的,以公司制为组织形式,内部结构为项目部制的企业组织。
但从另一个角度,从它的的隶属关系看,它具有双重领导:教育厅外事处和西安外国语大学,而这分别是政府组织和事业部门,中心所有员工都划归事业编制,中心的盈利归西安外国语大学校委会支配,员工工资由国家按月发放,该中心又带有几分事业单位的性质。
再者,从该中心主要从事的业务及其盈利方式看来,该中心对外留学人员和国外相关单位之间的媒介,通过为双方提供协同沟通,促成双方达成留学协议而获取利润。其自身既不生产商品,也不经营产品,是向社会技术层次较高的留学服务,是典型的中介组织。
如此说来,该组织兼具了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组织三种特性?情况当然不是如此,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反映出我国中介组织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程度还不够健全。从该中心可以看出,从组织形式上,它是市场的独立法人,一概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但其盈利则无法依据自己意愿自由支配,而是由校委会掌管,在财务上缺乏独立性。其次,作为市场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制组织,其人员又是学校的事业编制,在人事权上也缺乏自主性。因此,从总体上看,该中心组织结构和隶属关系反映出该组织的缺乏独立性,这不利于该组织的长远发展。
(二)组织独立性的溯源
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依托是该中心独立性较差的最终根源。
从组织建立上分析:中心的建立是西安外国语大学为其提供最初担保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讲,谁处置谁负责,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西安外国语大学是该中心最大的股东,它不直接管理其具体事务,但为其提供办公设施、地点以及资金技术支持,并且总账目上进行监控,对其盈利具有支配权。
从服务对象上讲:也是根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由于其教学内容的特殊性,语言学习最需要的就是纯正和地道,而最为纯正的语言无外于该语言使用国。因此,在外国语大学当中就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特别是睡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的具有了出国留学的经济实力。据统计,该中心所经手的留学人员中有60%--70%属于校内学生。校委会也正是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市场潜力,才着手建立了此中心。
从服务项目上看,该中心对西安外国语大学也有着绝对的依托。根据我们访谈获知,服务项目主要有四大来源:国家分派、学校之间交流、学校自派以及借用其他留学中心的项目。可以看出,其项目主要来源依然是学校本身,由于西安外国语大学主要从事外语教学,对外接触与交流必然多余其他社会组织,因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相关项目的洽谈与合作。其项目主要来源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如果与中心自己的名义去做,则其成本可能会较高,而其效率有有待考证。
综上,无论是组织建立,服务项目还是服务对象,都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其在管理运营上与西外息息相关,难以真正形成相对独立的运作体系。
(三)缺乏组织独立性又何弊端
由于一种事实上的依托,该中心最可能出现的弊端主要表现在运营管理、组织员工激励和市场开拓等方面。
由于在人、物、物上缺乏独立性,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无法真正掌握在组织自身手中,而是受制于上级组织的意志,这种组织必然缺乏独立的动力机制,组织内凝聚力、向心力较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不利于组织的长远发展,从其办公设施的简陋和网站内容的简单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印证。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我们问到了该组织的薪酬奖励制度,该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的工资制度主要是基本工资加上岗位津贴和与业绩挂钩的奖金,而其中基本工资与岗位津贴仍然占到绝大部分。这种强调保障性的工资形式无法真正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必然影响到部门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我们看到,由于其属于事业编制,与其基本工资挂钩的主要是工作年限,而与其业绩挂钩较少,更加影响到员工工作热情。
中介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一再强调其权威性和公正性,不完全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但其盈利水平特别是所占市场份额的大小则关系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在本案例中,该中心的这种不独立性造成动力机制不足,可能进一步的造成该中心对学校内市场的过度依赖,在外部市场竞争受挫时完全内化为校内机构。因而,他们导致对校外的巨大市场缺乏足够的重视,该组织发展带来约束性因素。访谈中我们得知,该组织的对外宣传较少,该主任对北京相关机构进驻西安争夺市场的现象表示担忧,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四)提高组织独立性的提些建议
“如果说组织的载体是组织的结构,那么,体制就是组织的核心与灵魂。结构体现的正式组织内部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权力关系。权力关系是整个组织运行的动力。有了权力关系才有了分工、指挥与被指挥、命令与服从、共同目标与共同行动,才有了最终的组织运行。
近年来,社会中介组织的权力分配主要有四种模式:首长负责制、委员会制、混合制和董(理)事会制。
在本案例中,该中心独立性的缺乏实为其前进与发展的症结之所在,而该症结有根源与对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依托。因此,只有打破这种依托,才能真正实现组织的独立发展。而要打破这种依托,就要重建一种更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综合上述,笔者认为董事会制最符合该中心的发展期望。
董事会制的权力结构衍生出的是一套决策层、管理层、监督层相分离的委托--理模式。董事会为组织的最高权力中心,负责制定组织的方针政策、运作原则、重要的人事安排以及其他全局性工作。下设经理和具体职能部门,经理负责组织日常工作运转,制定具体规划,落实董事会决定,协调各部门工作,处理公共关系等。下设各职能部门从事各自具体工作。
在本案例中,该中心要实现上述变革,首先要在资金成分上有所变化。具体的讲就是引入民间资本,改变原有的学校独资现状。在资本的引入过程中组建股份制的公司形态。这里要注意的是,股份制各个主体所持股份数额的多少。笔者认为股东以三个左右的大股东为宜,由于成立之后仍然会在事实上与外国语大学仍有重大的联系,无法完全与其脱离。因此,如按照三个股东计算,学校本身与另外两股东的持股比例最好为4:3:3,这样组织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必须有三个股东共同决策完成,三方在事实上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机制,避免了一方的专断独裁,而又顾及了历史上西安外国语大学的“东道主”身份。其次,要改变组织内的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一方面人事权由董事会共同把握,人事上应引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员工的薪酬制度应该以与业绩挂钩的绩效工资为主,强调工资的激励性。至于带有事业编制的那部分员工的工资如何让计算,则应由董事会商商议决定。最后,公司改组后,应该重新给公司进行市场定位,不仅仅是主要满足于校内市场,而应有更高更远的角度,应该大力开拓省内和国内市场。在承办业务上,也应该有所延伸,可以适当的介入培训,预科教育等领域,打造一个更宽更广的市场。
三、关于社会中介组织的一点思考
在当前的社会中介组织研究当中,学术界主要强调着两方面的独立。一方面是社会中介
组织与政府的独立,强调社会中介组织的非政府性、非权力性和社会管理职能,强调二者完全脱钩。另一方面。一再重申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组织的独立性,强调其公正性、权威性和特殊社会利益的追求。社会中介组织是第三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上述,学术界两方面的研究实质是强调第三部门与第一部门(政府)和第二部门(企业)之间的差异性,强调其职能和分工上的不同,以期三者的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充,以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在本案例中,作为束缚该组织前进发展的并非政府部门的规制和相关企业的挤压,而是西安外国语大学,而西安外国语大学从性质上讲属于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从广义上讲属于公共事业范畴,囊括在第三部门之内。因此,本案例的实质是一种第三部门内的矛盾:如何更好的规制事业单位办中介?
第二篇:中介组织
中介市场的规模概述
Stigler指出买卖双方搜寻的无效率必然产生对分工专业化的需求 , Spulber从实证角度估算出当前美国大约 1/ 4的 G DP都是中介活动的贡献。根据诺斯等对于1870年-1970年美国经济中与交易有关部门规模的估量 , 20 世纪后期美国经济中银行、保险、金融、批发、零售等与交易相关的行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高达 45 % , 而在一个世纪前这个量只有 25 %。另一方面 , 在市场交易中 ,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用缺失也使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损失 , 2000年 , 商务部、中国外经贸企业协会信用评估部组织专家对全国上万家企业进行了信用调研 , 中国企业因信用问题导致损失约 6000 亿元 , 无效成本至少为 G DP的10 %~20 % , 中国 G DP每年因此至少减少 2 个百分点。
中介组织在解决信息不对称 , 强化信用体系 , 节约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搜寻成本有其特有的优势。本文将从分工细化的角度出发 , 讨论中介组织是如何节约交易费用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
中介组织也叫市场中介组织, 一般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 , 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 , 或者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
住宅中介服务市场是指为促进住宅商品顺畅流通而提供的诸如投资开发咨询、价格评估、住宅转让、租赁、置换代理服务、住宅经纪以及信息传递等服务活动,是一种消费者授予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一定的决策权利,并依据其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报酬所形成的服务市场
这在合同上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消费者是委托人,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是代理人,其中消费者指开发商和作为自然人的消费个人。依据房地产中介服务的业务范围,委托代理关系有如下三种:咨询公司和消费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经纪公司和消费者的委托代理关系,估价公司和消费者的委托代理关系
经济中介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大生产过程中产业分工细化的结果。在工业化最初阶段的竞争性市场体系中 ,市场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人将其一定规模的交易专业化时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对中介服务产生了需求 ,经济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因此 ,实物经济部门产业分工细化为中介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而中介组织的规范化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增长 ,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中的产业分工细化。
科斯 ,指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分工是企业出现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市场和企业是组织分工两种方式 ,当企业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时企业出现 ,即两种方式交易成本的差别是企业出现的原因 ,企业规模的扩大受制于企业内部管理费用的上升。张五常 ,指出当中间产品的交易成本高于用来生产此种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成本时 ,企业将自己生产中间产品 ,企业的出现不是用非市场方式代替市场方式 ,而是以劳动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 ,张五常关于企业起源的理论向前推进了科斯理论。在产业分工细化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装备生产所需的所有设备 ,而是向外购买中间产品。显然 ,外购中间产品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分主好处被产业链上的企业分享 ,什么制度安排能降低产业链提供中间产品的交易成本
呢显然 ,科斯和张五常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
经济中介产生于产业分工的细化节约了产业链不同环节衔节点的中间产品的交易成本经济中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演化过程。研究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发现实物部门的发展伴随金融中介的产生与发展。金融中介的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沉没成本 ,只有当实物部门的经济增长达到瓶颈水平并能负担该沉没成本时金融中介才能产生 ,金融中介在实物部门的增长中起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与金融中介的产生与发展类似 ,随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和产业分工的细化 ,企业不再生产所有中间产品 ,交由专业化企业承担 ,经济中介从企业内部和产业分工中内生 ,产业分工越细经济中介的种类越多。企业内部及产业分工形式由专业化决策内生决定 ,下面运用分工和企业理论解释经济中介从企业内部分工和产业分工细化中内生的原因。
中介组织也叫市场中介组织, 一般是指那些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 , 为市场主体提供信息咨询、培训、经纪、法律等各种服务 , 或者从事协调、评价、评估、检验、仲裁等活动的机构或组织。
第三篇:留守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甘肃电大教育管理(本科)专业
教育管理实践报告
报告标题:留守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分校(工作站)天水分校教学点届别姓名马彦伟学号指 导 教师**平是否申请学位论文完成时间 2010年 5月18日
留守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前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而且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留守儿童是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本次个案研究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甘谷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研究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正文】
一、个案的描述
在甘谷县大像山镇东关村,有一名叫王楠的学生,在甘谷县模范中学七年级二班上学,性别男,现年14岁。在家里,王楠只有71岁的奶奶照看,父母常年外出打工,一家人聚少离多。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其母亲是一个文化水平较低,只上了小学二年级,对儿子的管教疏松,也不知如何管教,随着儿子的渐渐长大,一些坏习惯也越来越多,其母亲也感觉对儿子无所适从。再加上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只有奶奶在照看,如果让其奶奶照顾日常生活是没问题的,但是教育监护却远远不够。由于家庭监督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想做。由于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不断滑落。长期以往,致使王楠养成粗心马虎,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二、个案分析
通过对王楠同学的调查,发现王楠在个性特征中存在做事马虎、漫不经心,对待家庭作业则是能拖就拖,比较懒散,不愿与人交往,性格暴躁等特征,经调查,笔者认为,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王楠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仅靠年迈的奶奶照看王楠,明显力度不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困境将会更加明显,也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2、心理方面: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王楠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王楠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3、教育方面:在笔者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王楠身上,不能保证他的学习时间,学习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奶奶对他学习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使他产生厌学、弃学现象。
4、道德方面: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使王楠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行。
5、安全方面:由于王楠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再加上王楠较小,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安全问题是摆在王楠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他们往往会成为不良少年攻击拉拢的对象,安全问题堪忧!
三、指导策略
对他经常犯错误,出问题的方面,则耐心指导,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保护其自尊心,同时没有放松对他的教育,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同时针对王楠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等。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笔者就找王楠谈心,鼓励和表扬他的行为,借机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帮助他树立自信,融入集体,找到和同龄人交往的乐趣。让他产生愿与人交往、乐与人交往的情感倾向。
为了让王楠对学习重新产生兴趣,在学习、各种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1、利用表杨,树立信心
针对王楠在平时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成功都给予其表扬,让他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逐步树立自信。
2、针对实际,设立目标
在王楠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后,笔者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学生最起码的任务。为了不让他感到这个要求高不可攀,就和他共同协商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
经过近一个多月的了解及教育,王楠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他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笔者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总结】
通过对王楠个案调查研究和对留守儿童的问卷调查,笔者认为,为了有效地帮助留守儿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家或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幼儿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参考文献】
[1]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籍及行为问题》,2005.4[2]孙鸿雁,徐文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4.1
2[3]王玉琼,马新丽.《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 [J]》,2005.1
[4]朱有志,方向新.《农民关注的十大问题》,2006.1
[5]关颖,鞠青.《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2005.5
[6]《四川省富顺县义务教育段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陈光明2006.10
第四篇:物流企业个案调查报告
保定市物流企业个案调查报告
通过对保定市南二环的万里物流园区的一些企业调查和走访,以及一些仓储公司负责人的采访面谈,通过资料查询,对保定市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有了更科学的认识。我们主要总结了一下几种企业:
第一种:物流园区附近的一些“门帘”。
他们自我标榜物流公司,其实基本上都是一辆车,一条线,一对夫妻,一个公司。这种“四一”的小个体户其实对于物流的一些标准他们很少关心。所以对于物流的作业流程以及服务标准都很模糊。当然也有规模稍微大些的,只是多了一条或两条运输线而已,而且运输线并不是太远的距离。基本上不会走出河北省。这些分散的个体户很不利于物流业的发展,甚至成为企业物流发展的瓶颈。但是他们的存在肯定是有他们的生存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对于物流的第三方利润源认识还不太深刻。否则这些小的物流公司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第二种:物流园区的小企业群。
通过对这些小企业的调查。我们发现他们公司的业务也很简单,我们以万里物流园区兴达物流公司为例,经理告诉我们,他们并不需要一些太专业的人员,他们的所有学问就是一张单子,他们的业务流程就是接单,运货,收单。对于仓储,配送等职能更是因为规模小也没必要标准化。园区里面的小企业也是参差不齐,有的也是只有两三辆车,有几个固定的专线。这些小企业的辐射范围基本上都在河北省范围内,甚至只是辐射保定市地区。对于一些重要货物的装卸,有的时候他们会临时雇用专业的人来帮忙堆码和搬运。就“兴达”来说,一年就是几十万的毛利润。他们有七辆车,有五个保定市地区专线,还有一个外地设的办事处,另外还有一个衡水专线。公司的员工也都不是物流专业的,甚至没有大学学历的。他们的该变与发展都是一种被动的,只要有生存空间,他们就会乐于安于现状。另外比较看好的一点就是他们比较注重与外地的大物流公司的合作。比如北京的和石家庄的,因为这些小的物流企业比较那些大的正规公司效率更高,操作更灵活,所以那些大的物流公司也乐于和他们合作。
第三种:一些国营的仓储公司。
这些企业属于保定市本土中等以上的企业了。我们采访的是一个隶属保定市商务局的仓储企业。国营企业自然有他们的硬件优势,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的企
业有大约五十亩地的面积,有六个1000平方米的平库(属于76年建的),另外
还有广阔的露天库。但是国营企业在管理里上行政性太强,限制了它的发展,企
业也是维持现状运营,并没有要发展壮大的计划。他们也是和一些固定大的企业
合作,主要是租库,向我们采访的这个就是和联通、美的长期合作。
第四种:第三方物流公司。
比如保定市冀督运输有限公司就是主营第三方物流方案的策划、实施、监督
及物流操作、市场调研等工作的。属于保定市中等以上的物流公司。主要是由一
些长期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从事物流工作和大专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的保定
人员所组建的现代物流公司。
第五种:铁路和邮政的一些附属物流业务。
像石家庄中铁物流有限公司保定第二分公司 保定邮政的物流。另外长城公
司也有一些附属公司,大部分是关于汽车配件方面配送的业务。
纵观保定市的企业物流发展格局。有关流通加工的企业比较少,大部分是从
运输中脱胎而来,而且参差不齐。这些参差不齐的企业格局影响了保定市的物流
企业的发展。
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策应该大力支持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相应提高物流企业的标准、规
范。不仅在政策上给以优惠,还应出台相应标准。
(二)一些大的物流公司更应该注重自身运转的灵活性,提高自身的效率。
(三)一些中小物流企业应该拓展业务,规范流程,才可以发展壮大。
对于保定市的物流企业发展局面短期内很难突破。毕竟他们都有自己的生存
空间。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优胜劣汰,使物流发展成熟与规范。
资料来源:实地调查,各物流公司网站介绍
第五篇:留守儿童个案调查报告
辍学儿童个案研究报告
一、前言
西部教育落后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西部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制约,西部教育的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其中辍学儿童问题在西部所有教育问题中尤为显著,辍学儿童问题是影响义务教育实施,学校长久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个案描述
姓 名 :黄小强
性 别:男
出生年月 :1995·9·23年 龄:14岁民 族 : 汉 家庭住址 :甘谷县六峰镇新庄村
黄小强的家就在学校附近,家里人多地少,一家老小七口人,爷爷奶奶常年有病,只能干一些简单的活,两个妹妹都很小,在小学读书,一家的经济来源全靠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和母亲给养鸡场打工,家里一个黑白电视是他家唯一的家具。
黄小强辍学前在六峰初中初一上学,其实黄小强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但缺少人们的认可和关心,有上进心但没人辅导和督促,学习底子十分差。再加上家里比较贫穷,这就导致了他厌学的情绪,他曾在上小学期间担任班干部,很有组织能力,十分活跃,在同龄孩子中它表现相对较突出。由于老师看不起他,慢慢的他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从开始的逃学到最后的辍学。他辍学脱离学校后,就跟着父亲去外地打工了。
三、个案分析:
从黄小强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出农村学生辍学的几个原因:
(一)厌学
调查显示,厌学是导致农村学生辍学的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农村初中辍学生中,多数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的心理,由厌学走向辍学。学生之所以厌学,是“应试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极大压力,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几乎构成一种威胁。“应试教育”对农村影响比较突出。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学校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惟一指标也是升学率,多数县把各乡镇的中考升学率放在首位。追求升学率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压力加重学困生受到老师、同学、家长的三重“歧视”,对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行为异常敏感,不仅易受伤害,而且极度自卑,在家中还会经常受到恨铁不成钢但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家长的伤害。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还有什么比离开学校更好的逃避方法呢?考试经常排名次,班主任评语措辞又很严厉,家长看到成绩后表现出失望和不满,致使学生压力过大,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最后没办法干脆放弃学业。
(二)观念落后、错位
在农村,农民的观念并没有也不会随着农村的发展而同步改变。落后、错位的观念依然支配着他们的教育行为。长期落后、贫困的农村环境以及不平等的城乡待遇,作为父辈的农民,受尽了一辈子的煎熬,他们认为下一代改变这种命运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脱离农村,这是多数农民教子读书的价值观,也是多数农村孩子的价值追求。但应试教育给农村孩子带来的伤害比希望大得多。农村教育质量差,升学的机会远远不能和城市相比,每年能上大学的寥寥无几。虽然现在高等学校扩招,农民对改变子女命运、跳出“农门”又有了一线希望,但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和人事制度的改革,这种希望又一次破灭。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大量增加,现有的就业市场,容纳不了这么大的就业人群,加之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双向选择,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或找不到理想工作,散落在社会无所事事,特别是家在农村的一
些大学毕业生,家长无权无钱,找不到“后门”,只好赋闲在家。以前初中毕业后,如能考上中师、中专,也能分配,找到工作,现在连大专毕业生找工作都困难,何况中师、中专呢!因此,许多家长产生了供子女读书不划算的想法。农民认为,“既然上学学习已经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何必再去读书”,还不如早点干活挣钱贴补家用。可以说,农民的这种观念,对初中学生辍学影响非常大。
(三)经济困难
我国农村经济无论从相对的角度,还是从绝对的角度说都是落后的。虽然有的地方比较富裕,但就农村的整体来说,多数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
农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靠种地得到的收入,由于土地有限,而且多数靠传统方法耕作,收入更有限。困难的家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常年患病,家中没有劳动力;另一类是家庭耕地少导致收入少,供孩子上学有困难。尽管学校对贫困的学生有一定的补助和减免措施,但是学校的资助能力有限,而家庭困难的学生比例较大。我国农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经不住突发事件的冲击。正常年景可以维持生计,一旦遇上天灾人祸,家庭温饱问题难以维持,更没钱供孩子读书。有一部分学生就是因为家庭出现变故而被迫辍学。
四、策略:
(一)落实“三农”政策,强化教育扶贫力度
“三农”政策是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国策,只有认真落实这一政策,才能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才能全面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实现农村小康。同时,落实“三农”政策,也是解决农村教育和控制农村学生辍学的最根本措施。从教育这个角度说,落实“三农”政策,就是要强化教育扶贫力度,要像开发西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样,既要有声势,又要有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高等师范院校要招收农村定向生,学校可以减免部分或全部学费,或者地方政府补助部分或全部学费,毕业后回到农村中学从教;也可以像组织西部支援者那样,组织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数年,数年后给与某些的优惠政策;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有条件的农村中学教师带薪到高等师范院校脱产进修;建立城市中学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数年的制度,并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各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城市中学,要从图书、微机、实验仪器等方面支援农村中学建设,使其物尽其用。各级政府要积极吸收社会教育捐助,建立困难学生资助基金,做到严格管理,专款专用等等。
(二)加快农村中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弘扬素质教育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农村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使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教育。农村教育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首先要大力宣传素质教育理念,不仅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各学校负责人要知道,教师要知道,而且所有的学生,包括辍学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知道,要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其次,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的决策,必须始终坚持素质教育的原则和方向,各种教育改革举措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革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侵袭和干扰;第三,素质教育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必须落在实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学校,都要狠抓落实,一抓到底。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设一支具有良好的思想和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学生辍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就目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提高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个性差异,自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培养农村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根据学科特点,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提高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改善农村学校管理。首先,改变管理观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农村教育需要有现代素质的管理人才,能理解、尊重教师,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开放而有效的管理为老师注入活力和热情,激发他们的工作智慧;同时也会打破沉闷的学校生活,让学生离教师、离课堂更近,而不是辍学。其次,改变教育评价体制。以成绩、排名为基础的传统评价方式既害学生又害教师。还有什么比排名次更能打击、伤害大多数学生?还有什么比以考试分数为评定标准更能误导教师的教育方向?发展性的教育评价不仅会为学生
创造一个更具吸引力的学习氛围,也同时引领教师不断地追求真知、提高能力并勇于参与到教育变革的实践中来。第三,提倡严肃诚实的管理风尚。管理态度、方法、风气都会直接影响教育部门的风尚也直接影响教师的职业态度和素养。诚实的精神面貌是现代的楼房和设备所换不到的。不诚实、不务实,再大的财力投入也改变不了教育力量的苍白。在教育管理上,要实事求是,坚决摒弃弄虚作假等腐败的行为,这是养成教师和学生诚信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王立新.也谈农村学生的辍学问题[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4]廖其发;关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问题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5]王恩:农村中学辍学问题初控[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