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

时间:2019-05-14 20:5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5班;学号: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关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探讨改革与转变的必由之路,思考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出路,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方式

2008年10月,美国经济危机迅速爆发。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再到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林银行被收购、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球股市的持续下跌,预示着华尔街最冷的冬天还没有到来,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认为,美国正在陷入“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之中。

在全球金融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带来不可避免的重大影响,然而,所幸的是,即使在当今的次贷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也能稳步前进。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中国GDP超日本正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对不少渴望大国崛起、民族复兴的国人来说,自是盛事一桩。尽管中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但与全球第一的美国仍相差甚远。中国的人均GDP为3800美元,“在全球排在105位左右”。这引发了我们对当代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思考与讨论。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确立

建国之前,我国绝大部分生产资料掌握在少部分的军阀手中,广大普通群众生活潦倒,生产水平极其低下。建国初期,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大改造,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制。但与此同时,这种经济制度确实没有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于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逐步确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是在我们当时生产力水平下的必然趋势。

建国之初,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确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的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过重,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它也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至于在后来的“大跃进”中我们吃到了不少苦头。

到了邓小平的领导,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在这其中邓小平没有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是反映社会制度的范畴,而只是作为组织经济活动的手段,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随之,在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后来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到了江泽民的领导,我们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基本完善。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充分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人们的自由度也逐步扩大,我们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为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就要生产一些利益空间比较大的商品,缺乏市场调控,最后必终导致供大于求,商品的大量囤积,造成资源的浪费。除此以外,经济的发展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考虑的地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因就是由于我们进行了市场取向改革,逐渐引入了市场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也是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开放程度不够,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广度要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现阶段的国情来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确定了基本战略思想。中共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贸易往来增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迅速,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使经济的发展真正建立在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的基础上。

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全面提高国内经济发展质量、更好地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紧迫的要求。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应该是充满活力,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但目前为此,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却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受行政干涉过多等,这些都是实在的现象,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需要有一个过程,然而,每一个国家由于其内部因素的组成不同,其市场经济的相关要点也有所区别,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传统经商文化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学习和借签国外相对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是必须的途径,也是非常好的方法,但是,决不能全盘搬抄,这些相对成熟的国外经济市场也是在不断进行改进的,也有行政引导的,也有政府的保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反映在国有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上,以及政府和行政机构的介入,使我国市场经济行政化色彩较浓。诚如吴敬琏在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球大会开幕式作主题发言时指出,这一主导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尽管国有经济不再是GDP的主要组成部分,但仍控制着经济的关键性领域,国有企业继续在石油、电信、铁路、金融等领域处于垄断地位;其次,各级政府在配置包括土地和资本在内的重要经济资源上,具有巨大的权力;第三,现代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础尚未建立,各级政府官员拥有自行裁量权,可以通过投资项目审批、市场准入、价格管制等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如果国有部门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那么政府资源配置权力加强、对经济活动干预增多,必然加速腐败和贫富两极分化。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发展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培育市场主体,规范企业制度,同时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方式和政府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微观基础。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着重要的意义。很多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地方财政收入,选择上市公司时很少考虑其成长性。所以,企业主要将精力放在政府公关和包装上市上,而不是放在生产经营和结构调整上,这样对市场的成长会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实行完全放任式的市场经济,所谓的完全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一切,将会产生更大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至少在一个层面是肯定的,就是中国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经济发展的更加不平衡。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上说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其它还有诸如产权制度、法律制度不健全等,以及由这些问题共同导致的就业矛盾突出。在目前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政府部门认真学习和反思,正如习总书记所倡导的,各级管理干部要有学习的危机感。但是经济市场是不断成长的,我们相信在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的经济市场将会越趋规范,中国人民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吴树青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7-188.[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3]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10月30日.[4]郭树清.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开放[J].国际经济评论,1999,05.

第二篇:浅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浅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学号:090401217姓名:汪新武

摘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国在建设道路中经历了坎坷,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形成到发展以及现如今面临的一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展望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只有搞清这些问题,才能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关键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命运,在社会性质的约束下建立一个正确的经济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是考验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各种条件。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但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实践的发展要求在理论上实现创新,以更好地推进改革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开始是突破完全排除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个提法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虽然这一提法仍然坚持计划经济总体框架不变,但它允许市场调节存在和发挥作用,这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争议,其表现在没有充

分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商品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导致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坎坷的阶段。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商品经济是一种经济形式,它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对称,从历史发展来看,商品经济由来已久,它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以个体所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如果撇开商品经济的社会性质,则可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商品经济两个阶段。市场经济则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它与计划经济相对称。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发达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现代化形式和发达形态。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只有商品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当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全面对外开放,参与世界市场,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才能形成市场经济。总之,市场经济必定是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未必就是市场经济。

在了解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差别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正式确定下来,便在未来的30年里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虽然在当时还没有明确意识改革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强调要重视市场调节的作用,但这种认识第一次打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的僵化观念,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了。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对怎样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把计划和市场确立为主辅关系是否恰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说:“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何解决?解决得好,对经济的发展就很有利,解决不好,就会糟。”因此,党的十三大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新体制界定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总结道:“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些论断,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从而解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

30年的发展到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又将面临怎样的实际问题呢?2003年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重点转移到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具体领域,主要包括:一是市场经济与收入差距的关系。二是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三是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关系。面对这些现实的问题,各位专家发表了各自的观

点。有的专家认为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和土地市场发育不成熟,是导致转型期居民收入分配不合理的原因。正是因为种种现时问题,专家们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目的更加现实化。对市场经济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研究是为进一步揭示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从而为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提供方案。未来我国还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社会也将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为经济学界提供了现实土壤和创新冲动。因此,未来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将呈现更加现实化的特征。

内容更加多元化。随着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推进,由于出发点更加现实化,研究内容也更加富有层次和角度。进入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市场经济理论的内容更加多元化,覆盖了市场经济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各学科背景的学者都参与到市场经济理论的讨论,从不同的理论角度为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开拓疆土。未来,这种内容上多元化的趋势会随着理论研究的现实化和经济现象的复杂化而更加明显。

模式更加特色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将必然呈现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以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课题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事实为素材,加之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理论创新积淀及质量日益提升的中国经济学教育,都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模式的特色化提供了可能。

方法更加综合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理论不断引进国外市场经济理论的分析方法,市场经济理论研究呈现多范式并存的特点。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学研究在有效的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将更多地综合西方经济学规范的数理模型和计量分析方法,以更精确地分析经济结构、预测经济变量和评价经济政策,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先一辈的中国领导人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最终形成的,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年修订版

参考网址:http://.cn/c/2003-10-14/0438913165s.shtml http://lib.gddx.gov.cn/xue/shiliu/xianwu.htm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学号:090401217

姓名:汪新武

第三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为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替代。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名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和时代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这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高度概括,总结了党几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求实精神。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新时期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搞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一心一意,艰苦创业,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2中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伴随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计划经济虽然能够保证市场的稳定,但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007年,党的十七大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实现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巨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样的体制使得在分配制度上,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针。鼓励多劳多得,少付出就少得到,刺激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消除了在只有计划经济时期吃“大锅饭”的心理,使得劳动者以正确的眼光审视劳动报酬的公平性。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

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观点,之后再让这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带动整个社会,小富带大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就如同有着“中国第一村”称号的华西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从2001年起,华西村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3万多人 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华西人富了,但他们坚持“三不忘”:不忘国家、不忘集体、不忘左邻右舍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灾区。20多年来,华西村共向国家缴纳税金3亿多元,人均缴纳税金20多万元。集体拿出5000余万元,支持邻村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乡镇企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也不是社会主义,一村富了不算富,先富必须带后富”。这是华西村的名言,事实上华西村确实是这么做的。华西村先后为20多个省、自治区举办了100多期基层干部培训班,直接培训1万多人,带动了10万人脱贫致富。2001年以来,先后有15个周边村加入华西村,为周边村直接和间接解决了1万多人就业,老人按月领养老金,如今还在全村境内开通了两路公交车,有1000多户村民喜迁新居。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贸易往来增多,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迅速,全球范围内已经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球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需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意味着中国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获利机会增多,中国的国内市场必将成为各国企业纷纷抢占的制高点。中国在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将使中国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大幅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竞争力不强,会受到外国同类进口产品的巨大冲击,引发失业问题。现阶段转变经济体制,顺利完成经济过渡,我国更应充分注意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地积累财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应积极利用世界性资本、技术和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通过开展贸易、利用外资等途径,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移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整个经济的发展。

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我们该如何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呢?

我们要坚持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身头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胡锦涛总书记曾提出“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而马克思主义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是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理论指导和强大精神动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基础和决定性作用。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不会在浮华的世界中迷失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担当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任。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论述

论述

1.论述/简答:※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基础?为什么会出现?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分工。

首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势,这些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各自是完全独立各自的权利和责任。3.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改革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推进职工收入分配的工资化、货币化和公开化,规范职工收入结构,抑制垄断行业职工收入过快增长。4.创造条件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进入。5.健全法制,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垄断行业监管制度。

7.※简答、论述题: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素参与分配的制度更加健全。

4、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5、理顺和调节分配关系,规范分配秩序,建立收入分配统筹协调机制。

4、“走出去”战略的含义:是指到境外去投资办厂,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加入WTO的的,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是等价交换的商品交换关系。

其次,是因为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由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和其他各种公有制形式组成的。都有自己的独立的经济利益。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多种形式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商品经济形势。

再次,决定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必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必须承认各个企业是商品生产者,给它们以进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独立性,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2.论述/简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论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答上)1.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2.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4.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5.建立健全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3.论述/简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

(论述答上内涵)

目前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1.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2.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3.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4.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市场监管和执法不到位。

4.论述:※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必要性?(论述题条件也答上)

1.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2.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3.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保持总量平衡、促进结构优化的客观需要。4.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是消除两极分化,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客观需要。

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的。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1.培育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主体。2.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3.除公益性垄断产品外,绝大部分产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实现。4.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方式选择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方式,是实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必要条件。5.论述/简答: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正确认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1)个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以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为基础从事生产和经营的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是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其他资产归私人占有并以雇佣劳动关系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私有制经济。在私营业主和雇工之间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2)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是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3)我国现阶段的个体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依附于公有制经济。(4)外资经济即外商投资经济,它是指外国投资者依据我国有关涉外经济法律,以合资、合作或独资三种形式开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势。(5)积极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我国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国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解决就业,培养人才,增加税收,扩大出口,打开国际市场。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理论。(2)市场经济的理论。(3)“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3.鼓励引导非公有经济健康发展

非公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离不开公有经济,也离不开非公有经济。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抑制非公有经济两大弱点的有效办法:1.加强宣传教育、执法力度。2.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鼓励。

3.创造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的环境

主要营造三个环境:(1)一视同仁的政策环境。(2)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有法必依的法制环境。6.简答/论述: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基本措施?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将政府从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直接干预企业和社会的烦琐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主要精力集中于规定规则、政策引导、依法监督等方面。2.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严格依法设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明确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这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决定必须实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多种所有制形式客观上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2)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决定了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由于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经营方式的存在,即使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也不可能实现单一的按劳分配,而需要有其他分配方式作为补充。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实行市场经济,经营者必然面临市场风险,也有市场机遇,从而出现风险收入、经营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会得到相应的分配收入。

(4)在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只要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其他分配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就能保证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分配制度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它能充分调动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9.※经济全球化的双重作用(1)积极作用:(a)有利于全球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与整合(b)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c)在促进全球竞争的同时,推动了全球合作。(2)负面效应:(a)南北差距日益扩大(b)世界性的经济风险不断增加

(3)正因为经济全球化既有积极作用,又有负面效应,从而为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国必须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二、论述题: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我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总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本质特征,又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状况相适应,并与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相适应,能够促进我国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2、我国经济转变方式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发展,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内容。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内涵比较狭窄;而经济发展既强调财富“量”的增加,又要强调经济“质”的提高,既是数量概念,又是质量概念,内涵比经济增长更广泛,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首先,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最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

二、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

三、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及其应用。

四、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

五、自然资源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

六、开放性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增长或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缓解资源短缺压力。

2、实现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

3、提高产品质量的需要。

4、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

5、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1、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前提。

2、效率与公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为了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2、在处理工农城乡收入关系上,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要发展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使资本、技术、管理、劳动、土地等要

发展契机,采取“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的对外开放发展到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举措。走出去战略的主要内容:

1、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

2、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积极参加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意义:

可以缓解国内各市场上的过度竞争,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得份额,扩大产品的实现空间,突破需求限制对企业发展的束缚,也可以为我国集中精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同时,也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素质和能力,了解和熟悉国际环境和国际规则,提高在新形势下处理经济事务的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使我国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来发展我国经济,从而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经济安全。

第五篇:Luidpm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在经济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保障社会公平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分配方面,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收入分配的差距在迅速扩大,同时带来种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因此,为了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高度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有必要先从社会公平失衡现状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社会公平失衡

当代中国经济起飞的大势已成,不可逆转,而社会公平的失衡问题却日益凸显,不可忽视。社会公平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要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开始,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为世人瞩目。然而,改革开放在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问题。收入差距的扩大导致了显著的社会贫富差距,占中国人口10%的贫困人口的储蓄只占全社会私人储蓄总额的3% ,且呈下降趋势,而占总人口10%的最高收入者的储蓄却占有全社会私人储蓄总额的40%,且呈上升趋势。2006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上升到0.496,大大超过了贫富差距的国际警戒线。社会公平的失衡问题尤其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层面的贫富差距:

一是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与其他国家在工业化发展中期相比,我国的城乡差距问题在世界上都是比较严重的。目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在扩大,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6年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报告》显示, 2005年,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比上一年扩大500元以上,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城镇居民的1 /3。

二是地区差距日益加剧。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从而急剧拉大了与中、西部居民的收入差距。特别是农村居民纯收入区域之间差异明显。上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3 倍,而贵州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9.7%。由于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迅速拉大,东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富裕程度和消费结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现在,已达到小康水平或者富裕程度很高的县市,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的县市越来越多,而年人均纯收入在500元以下的贫困县却全部分布在西部的广大地区。

三是各阶层收入出现明显差距,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从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转变为收入差距超过了国际上中等不平等程度的国家,利益格局的分化和转型,明显地出现了高收入层、中等收入层和低收入层的社会分层。我国现在的问题是,低收入层太大,中等收入层还太小,而高收入层集中的财富过多。高收入层较多地占有了社会上其它各阶层的收入。各阶层的收入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2005 年,高收入层人均工资水平是低收入层人均工资水平的4.88倍。

四是干部群众收入差距不断拉大。这不仅表现在公务员的收入不断增加,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干部和工人的奖金分配的差距越拉越大。广东省《2006年省情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广东国有企业薪酬管理总体上处于无序和失控状态,有的企业以强调“经营者个人贡献”为由自定高薪酬,有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高管几年间获得几千万元甚至近亿元报酬,企业却出现严重亏损。

二、政策回顾: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走向“效率公平,有机统一”

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公平失衡问题,我们该如何确立发展目标,是继续重点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人先富起来,随着改革的深入,邓小平晚年思考得最多的就是怎样从一部分人先富,走向共同富裕。分配公平问题是他晚年最担忧的问题之一。他在和邓垦的一次谈话时说:“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二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更加强调公平。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在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过度拉大,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十六大报告虽然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但强调“再分配注重公平”,强调“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三是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是从完善分配制度角度提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此次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强调“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从上可以看出,每一阶段关于分配原则的提法及所强调的重点,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有机统一观的中国共产党,为了顺应和促进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力求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智慧结晶。马克思主义公平效率有机统一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对效率与公平问题认识的与时俱进的深化和发展过程。

三、理论反思: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

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而经济主体在社会生产中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公平,也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以公平优先”则是收入分配领域应该首要强调的。一方面,在生产领域,应该强调“效率优先”、“兼顾速度”,这就是要把质量、效益、效率放在第一位,把投入、数量、速度放在适当地位,不是主要靠拼投入、增数量来实现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把质量、效益、效率作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这是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要求的。也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就不必担心发展会出大问题。所以,“效率优先”原则应该始终贯穿于发展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公平优先”原则是收入分配领域应该首要强调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那种认为初次分配可以讲“效率优先”、再分配再讲注重公平的观点在实践中不攻自破。往往是初次分配不公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加严重,垄断行业和非垄断行业的畸高畸低的个人收入,就是由于初次分配没强调社会公平问题,有些部门、企业高管人员与普通职工的畸高畸低收入同样属于初次分配问题,一些外资、内资工厂,把工人(特别是民工)工资压得那么低,而且多年不怎么涨,过量剥削剩余价值也是初次分配的问题。初次分配不强调社会公平会带来经济秩序的混乱,显然,仅通过财税等再分配杠杆来调节分配不公问题远远不够,必需重视初次分配中的社会不公问题,将“公平优先”原则贯穿整个分配领域。二是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由此决定生产关系的演变和社会公平的实现。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不能超越历史阶段而盲目提高公平程度,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生产关系得不到及时的变革或调整,社会分配差距过大,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不是一种简单的反比例关系,那种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提高效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不利于提高效率的观点是片面的。事实证明,二者应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过小都不利于提高效率。

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本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据国家人事部统计资料显示: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560万,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 2009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人。一边是更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边却是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的现状。要通过充分就业,实现就业公平,政府必须大力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使这一战略得到落实,我们必须要实施、建立、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首先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其次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保持群体间的流动通畅,并保证流动的制度化与公平性。再次要完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大学生成为创业者。

三是扭转收入分配差距,争取实现分配公平。处理好收入分配关系,协调收入分配的过大差距,实现贫富和谐,关键是解决好弱势阶层的过低收入和贫困状况。要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我们一定要防止用平均主义的方式来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我们要大力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只有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才能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资源,才能为缓解贫富差距扩大问题提供必要的条件和途径。有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通过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来争取实现分配公平,我们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次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次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是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争实现保障公平。社会保障的目标是,立足于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的角度,通过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优抚等多个方面来实现社会公正和社会安全,确保每个人有一个合理的生活水平。实现保障公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首先,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前者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后者包括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再次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包括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总之,按照十七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未来的中国社会应当既是一个富裕、文明的社会,又是一个公正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应当注重社会公正问题,注重缓解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防止两极分化。在经济体制转轨中出现收入差距,在总体上是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它与旧体制下普遍贫穷低效的平均主义相比,是一种社会进步。我们应该看到,在某些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绝不是全局的,更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要防止用平均主义的方式来解决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版)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远不是一帆风顺的,从1978年到1992年间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篇范例]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解析 四平一中楚学军 一、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1)资源合理配置。①必要性。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及人们需求的无限性要......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 考纲导读二、考点梳理考点一、市场配置资源。1.市场调节(综合应用) ⑴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①资源具有相对有限性;②人们的需求具有无限性......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

    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国残疾人社会组织发起人特征 中国残疾人社会组织的发起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本人,或者是亲属是残疾者为主体,他们在遇到问题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帮助......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精选)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2014-03-21 10:12:00 来源:新华网[打印][关闭]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国务院研究加快中国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包括......

    尊重价值规律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选合集)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Term 1 2011-2012 Academic YearHeilongjiang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尊重价值规律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价值规律原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鼓励

    5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鼓励竞争? (1)竞争是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各种自我保护行为和扩张行为。 (2)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市场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精选五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扩大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丰,除了采用优惠价格推销产品外,大量运用商业信用的发展,企业垫支在应收账款上的资金逐年增加,应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