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外小练笔 习作大园地
课外小练笔习作大园地
语文教师平常在阅读教学上花费了很多工夫,而对作文教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语文课本上每学期仅仅明确提出了七次大作文训练,课程表上每周也只安排两节作文课。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学生练笔机会少,所得肯定有限。同时,只局限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习作与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就会感到无内容可写,形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引导他们走出课本,走进生活,捕捉习作素材,做好课外习作小练笔。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对学生而言,作文既是书面语言运用能力的习得过程,同时也是对当下生活进行自我表达的真实需要。教师要积极构建作文与生活的桥梁,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明白作文就是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写作,让写作成为他们生活的真实需要,逐步培养学生自觉练笔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习作练笔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课外练笔方法。
一、日记练笔
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本子,取名为“日记本”或“采蜜本”。教育学生平时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静心聆听,用心感悟,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感受深刻的内容及时记录在自己的“日记本”或“采蜜本”上。这类练笔,可以每周几篇。内容广泛,不受限制,甚至可以描述梦中的情景;字数不限,少则几十字,多则上千字;形式自由,可以配图插画,图文并茂。
二、读书练笔
教师每学期要向学生推荐优秀文学作品,尤其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让学生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读书时坚持做好笔记,包括摘抄好词好句、概括主要内容、畅谈收获体会、“精剪”报刊等。班级和学校要定期举行读书笔记评比和展阅,促进学生养成读书练笔的好习惯。
三、书信练笔
因为书信大多寄给自己的长辈、老师或知心朋友,所以有话可说,且笔端易带感情。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常用书信的方式与人沟通,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尤其是在农村,许多家长长年在外打工,非常想念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定期给爸爸或妈妈写信,以书信的形式沟通交流,汇报在家、在校的表现,表达思念之情。
四、时事、节日练笔
一年中的节日较多,如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劳动节、母亲节、儿童节,等等,这些都是习作练笔的好时机。例如,教师节前后可以摘录、积累赞美教师的佳言锦句,写慰问信表达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写记叙文颂扬老师的高尚品质;也可以结合时事练笔,让学生通过收看电视、查阅报刊、访问亲友等多种途径了解县内外、省内外或是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围绕事件,自由拟题练笔。
五、活动练笔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儿童的多种感官作用于同一对象,印象尤为深刻,以后一旦提笔,就会马上回忆起当时的活动情景,顺利地进行习作。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是最真切的,在活动中练笔是最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仅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还应该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通过参观、访问、实验、劳动等活动,让他们从小接触社会,亲身实践,丰富生活内容,开阔视野,从中汲取和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活动过后及时抒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当见识广了,生活丰富多彩了,学生习作自然也就会“美丽”起来。
六、征文练笔
学校可以定期确定主题,举行征文比赛,如“安全伴我行”“成长之中话感恩”等。同时,教师要捕捉报刊上的征文信息,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多给学生鼓劲,帮助树立写好习作的信心。留给学生充裕的写作时间,让他们围绕主题在生活中观察、体验,搜集参阅相关资料。初稿完成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精雕细刻”,力求完成一篇佳作。
总之,语文教师不仅要上好每周两节的作文课,还应该把目光投向课外这一广阔的习作园地。引导学生抓住每一次机会,做好习作小练笔。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学生的习作水平自然就会逐步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写作本领也就会逐步培养起来。
第二篇:课外练笔论文
抓住课外练笔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双语组
赛力克古丽
【摘要】课外作文练笔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课外练笔需要材料真,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所见所闻;也要感情真,要求学生情有所依,思有所凭。课外练笔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随意,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太多因素限制,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课外练笔的要求不能太死板,要给与学生思维开放、创新的空间。此外,课外作文练笔还要讲究一定的效率。【关键词】作文;练笔;能力;写作
一、前言
作文是体现学生的文字表达、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和思考水平的一种形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综合训练的一种途径。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这是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一个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迅猛增长,语言交际日益重要,而作为作文教学的主要时间、空间、内容、却不得不一再被削减,压缩,如果只是强调见效于课堂,那么,作文教学早就到了不甚重负的时候了。因而,打开由课内走向课外的训练渠道,把课外读物看成是语文教材,把社会空间看作作文课堂,有意识地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扩展到社会,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文工具的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课外练笔对提高小学生作文教学水品有很大的作用,不可低估。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从而更好地指导作文教学。
二、材料真,感情真 课外练笔写作的真,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材料真,二为感情真。材料真,就要求学生写真人真事,所见所闻;感情真,就要求学生情有所依,思有所凭。那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就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从思想内容和人物性格中体现出作者的感情,才是真实的,才能感染人,教育人。文章要真实,真实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积累生活,所谓厚积薄发。学生要在自己的写作中奏出时代的最强音,就需要一方面培养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情感,培养自己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一方面留心时事,及时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感应出时代的精神和时代之音,抒民族之魂,发人民之情,写出令人“砰然心动”的文章。文章不是时装,光看外表是不管用的。遣词造句朴朴实实,恰如其分,表达了真情实感,这才能真正感人。
所以,从生活中取材,是我们写作时的第一选择。首先要善于观察、勤于留意周围生活的动情点、闪光点,即能用心体验自身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真诚的关爱和呵护。写作时选择那些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最熟悉的情感素材来写,如父子情、母女情、手足情、同学情等等。现实的生活和身边的世界,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作文正是考查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的能力,所以学生千万别忘了关注生活和重视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可贵之处即“闪光点”,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我的真实感受。
回避生活、凭空杜撰,都不足取。要做到“感情真挚”,首先就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关注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微妙的人情火花。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写起来最真切;自己动过情感的,写起来最美好。”
三、写作体式不拘一格
课外练笔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随意,学生的写作行为不受时空限制,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写作思路不受课堂训练左右,生活中的重大事情,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无论是慷慨激昂还是抑郁悱恻,都可以随笔记下。因而这种自我训练的写作体式在很大程度上不拘一格,灵活丰富。
写作题材不受硬性规定的限制,甚至写作思想亦不必受课堂作文训练左右;无论是家庭、校园,甚至上学途中,无论是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心灵深处的细微感触,也无论是情调高亢的或是抑郁悱恻的,都可反映在写作行为之中。因此,写作时空的灵活、写作题材的灵活以及写作思想的灵活,构成了课外练笔写作这种作文训练式样的独特体貌,亦是练笔写作时有精品的根本原因。而且课外练笔偏重实践,这样既显示了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收到一石双鸟之功效。
四、写作思维创新、开放
思维的开放性:以思想健康为前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体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写作作为一种思想创造,首先在于其思维的开放性。开放的思维是作者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作出新分析,产生新思想的前提,是其在写作过程中思想不断发展,认识不断深化的心理保证。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学习态度,打开了认识的视野,也扩大了我们已知与未知的相接线,自然更激发起我们对更多新知的探求,思想也更为开放。常说,知识越丰富,思想越开放,道理就在此;反之,知识越贫乏,思想也越封闭。
开放式作文训练,要开辟课堂以外战场,使写作生活化。写作不单是一种技能,它要融入生活,表现生活,创造生活,学生是为了生活学语文,而不是为学语文而生活。写作生活化是突出训练主体地位的一种重要途径。写作离不开生活,可以说,培育生命、培养健康人格是写作活动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要求学生扩大视野,增加积累,以满足开放性思维的内需。
而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让他们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发散并取得预期效果。突破思维定势,跳出作文原先的框框或现有定论,从新的视角去阐释新的见解、观念;或是改变对某一问题情景的常规性的思考,朝着相反的角度去重新思考,赋予原材料截然不同的意义,得出富有新意的结论。不同立意,体现不同的个性,力避了公式化和雷同的不良倾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取材、立意创作出不同的新意境。
五、写作的效率
写作是讲究效率的,它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种,而课外练笔可以说是其中最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现代社会生活的旋律,总在追求效率,正因为此,人们的步子迈快了,节奏紧张了,效率也相应地提高了。课外练笔写作,以其短小随意的特点,正是写作效率得以提高的最佳方式,同样是思维训练,练笔可以把思维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且随意自如,不受外力制约;同样是观察训练;练笔更偏重实践,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样是一篇文章,练笔可以随意驰骋,或长或短,言尽而终。所有这些,既显示了课外练笔写作有着课堂作文训练无法比拟的优点,又对课堂作文训练起到了补充和完善的作用。
六、结语
实践证明,经常练笔,既能积累素材,又能锻炼文思。练笔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写作氛围,使课堂积极、活泼、开放,使写作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最愉快的一部分,使学生见材料就写,有情便抒,自由为文。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投入学习,在学习中得到进步,因此,课外作文练笔,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最有效的方式方法。课外练笔写作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有机部分,二者的有机结合,是相辅益彰的。参考文献
[1]王尚文 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2]高尔基 谈谈我怎样写作.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3]刘白羽 创作经验漫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第三篇:利用小练笔夯实学生习作基础
利用小练笔夯实学生习作基础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难写,作文难教,学生“怕”作文,教师“愁”作文,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老师们普遍感到: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感到无话可写,无话可说,即使在教师的启发之下想好了要写的内容,写出来也往往不够具体。教师普遍感到学生的习作缺乏生活实践,为学生习作能力形成而感到头疼。怎样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利用小练笔夯实学生习作基础的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我的做法是:
一、巧选时机当堂写——课内随文练笔。阅读教学中的随文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它是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材料,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极有利于小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在教学中我充分挖掘文本可用价值巧选时机让学生或仿写句段,或填补空白,或词语发胖当堂写。课文中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了语言文字的空白美,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如果能引导学生以习作的形式补充情节与空白,对促进阅读,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大有好处。如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我让学生想象:台湾青年面对生死存亡,他心里会想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写下来。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 1
生的写作技能。再比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第三自然段时,抓住了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这句话中 “轰动”一词比较概括和抽象。我这样引导学生:“‘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出‘轰动’的情景吗?请大家动笔写几句话。”几分钟之后,一句句生动的句子跃然纸上。
学生杨写到:清朝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这消息一传出,北京城里一片欢腾。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学生小黄这样描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在一起。瞧!年过七旬的老人捋着胡须笑,天真的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载歌载舞„„我通过让学生抓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开展小练笔,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
二、胸有成竹课外写——课后小练笔
1.抓住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课后小练笔。
如: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我们来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小练笔,学习了《雨中》我们来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写作方法小练笔,学习了《鸟的天堂》我们来学习动静结合的方法小练笔。时间顺序、由远及近、、比喻拟人、过度句、前后照应„„都成为练笔的结合点。
2.抓住课文的内容进行课后小练笔
(1)设置悬念、拓展想象——续写。读完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将之写下来。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后,学生被文中送别的场面深深感染,我动情地说: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他们今后有见面的可能吗?下面请大家自拟题目、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讲后来可能发生的事。于是,有的学生以《重逢》为题,写小金花和志愿军叔叔在北京见面时的感人场面;有的以《梦中见到阿妈妮》 为题,讲一个志愿军叔叔回国后经常梦见一大娘的动人情景;有的以《大嫂的腿》为题,写志愿军把大嫂接到中国为她安装假肢的故事„„
(2)忠于原作、删繁就简——缩写。就是把长文章压缩,写成短文章,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不能改变原文的本来意思如缩写《草船借箭》。
(3)依据材料、重新构思——改写。如将古诗改写为记叙文,将记叙文改写为剧本。
(5)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即把课文中写得比较概括简略的情节加以扩充拓宽,使之具体详尽的练笔方式。如《丰碑》一课中讲将军着到有人冻死在冰天雪地里,他像一头发怒的豹子吼叫:“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这时候,有人告诉将军,死者就是军需处长„„”这里的省略号有很多内容没有写
出来,可以指导学生想象军需处长是如何掌握部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由于棉衣紧缺,尽管手中掌管着这么多的棉衣,却没有给自己留下一件,而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描写,把军需处长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充分表现出来,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并激起学生对先烈的崇敬之情。
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中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我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补白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场景之一——告别村寨:
嘎羧站在村子外,村里人全都来为它送行,有的捧着香蕉,有的捧着甘蔗,有的捧着糯米粑粑,可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这可能是我喝的最后一筒水了,水是那么的甜。二十六年前,是村里人把我运出来,把我从死神那里唤回来,而且村民都不让我搬东西,我想要什么,他们就给我什么,他们对我付出的太多了,我在死前,一定不让村民们不再帮我了,我自己挖掘坟墓。”说完,依依不舍的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嘘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6)读文有感,写一写。新教材的文本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让学生在读后写自己的感想抒发自己的感受,在练笔中学会表达情感。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讲的就是1963年大作家叶圣陶先生为中学生肖复兴认真修改作文并请肖复兴到他家去做客的事。叶老先生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肖
复兴,同时也感染了学生。学文后,我要学生抓住文中感受最深的一两点来写一篇读后感。一位学生写出了这样深切的感受;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人是高趣的本领和高尚的品格的完美统一。我感谢肖复兴先生把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也装进了我的心里,而且也会永远绿着„„
以上的种种写的形式,决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练习。这些训练内容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生动的材料、鲜明的画面、可以模仿的篇章可以延伸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的目的。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训练形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丰富了词汇,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习作兴趣有了显著的提高,习作基础得到夯实,写作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四篇:小练笔
下课了,我和同学在操场上玩“单脚抓”的游戏。游戏开始了,抓的人使劲向前跳,眼睛死死的盯着我们。跑的人东躲西藏,气喘吁吁,抓的人怎么也追不上。我们虽然玩得满头大汗,但是很开心。
下课了,我们一起玩“红绿灯”。我们一会单脚跳,一会儿自由走,一会儿站立停,大家叫着、笑着,追着、跑着,快乐的声音冲上了云天。我们最喜爱这个课间游戏。
下课了,小朋友在一起玩“鸡毛信”。一个同学藏,一个同学找。那个同学把“鸡毛信”藏头发里,另一个同学怎么也找不到。大家玩得可开心了!
下课了,同学们在一起玩“丢手绢”的游戏。丢的人把手绢放下就跑,坐在那里的人发现了就紧追丢的人,可是没有抓到。大家玩得真开心!
下课了,同学们在一起玩“踢毽子”。只见她右脚一抬,左手一甩,毽子就稳稳当当地飞过头顶。再看
另一个同学她有节奏地跳跃着,那姿势就像一只美丽的花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大家玩得开心极了!
下课了,同学们在玩“扳手劲”。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想扳倒我的对手——肖天睿。可他毫不示弱,咬紧牙关,狠狠地把我的收往下压!我觉得这个游戏很好玩!
下课了,同学们在一起玩“编花篮”。我们把脚抬起来,脚和脚搭在一起围成一个圈,我们一边跳,一边唱着歌,“编,编,编花篮……”过了一会儿,同学们都不行了,有的脚掉在地上,有的人仰马翻,还有的哈哈大笑起来,大家玩得开心极了。
下课了,小朋友在一起玩“吹泡泡”。我们拿着炮炮柄,轻轻一吹,泡泡出来了,吹出来的泡泡各种各样,真美啊!大家开心极了!
午间休息时,我和同学们在一起玩“木头人”的游戏。首先选一个同学来喊“一、二、三木头人”。
然后,大家一动不动的做“木头人”。这时,喊的同学要仔细观察,有没有人在偷偷地笑,有没有人在慢慢地移动,大家都静静地呆着,一动不动。任凭那位同学怎么弄,大家还是一动不动的。大约过了10分钟,有人站不住了,最后还是动了。大家玩得开心极了!
第五篇:小练笔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习作华丽转型——小练笔的惊喜
田水花 电话:*** 重庆市秀山县里仁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语文
摘要:本论文就农村地区小学老师教习作难,学生习作难的问题进行思考。而小练笔就应运而生。它是既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又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帮手,通向完整习作的桥梁。尤其是中高段习作教学,更离不开小练笔的辅助。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形式开展小练笔:在模仿借鉴中练笔、欣赏古诗,改一改、填补文本,激发潜能、巧用教材,课堂练笔、续写意犹未尽的结尾。可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的学生爱上习作、乐于习作、擅于习作,我们的小练笔就不会再是学生的负担了。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思考;实践感悟;练笔形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说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每到习作课时,老师、同学都大伤脑筋,老师怕教作文,学生厌写作文。要想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一个学期单凭课本上每单元规定的那八篇作文是远远不够的,平常必须经常进行一些小练笔。“小练笔”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它既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又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帮手,通向完整习作的桥梁。小练笔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中、高段习作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课堂适时指导学生小练笔,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形式开展小练笔。
一、欣赏古诗,改一改。
语文教材每册都编排有古诗。这些古诗的内容浅显易懂。写景的将景物描绘
得细腻生动,叙事的表达的情感真挚感人。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以要学生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如:《秋思》可以改写成一篇以“寄家书”为内容叙事的文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以改写成一篇写西湖美景的文章。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暑假的一天,爸爸带着我们一家子去西湖游玩。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我感觉脸上凉了一下,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极了。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沐浴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我不由自主的迷上了它。难怪苏轼能写出如此妙诗。
二、在模仿借鉴中练笔。
冰心在《谈点读书写作的甘苦》中说:“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知识、经验缺乏,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地位。“模仿”在学生初学写作阶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是创造的基础。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习作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课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如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想象:除了课文中写到的火烧云颜色和形态外,还有哪些颜色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然后,要求学生仿造课文按着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下来,要写上变化快的词语。这样,学生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遨游。实践证明,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才能,仿效性的课堂练笔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仿”不是目的,我们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从机械仿写过渡到变通的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以提高写作能力。通过这些仿效性的练笔,学生从不同程度上开掘了文本的潜在资源乃至创生了文本的新资源,这正是从读学写、以写促读所绽放的活力,彰显的魅力。
三、填补文本,激发潜能。
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也有许多意犹未尽的缺口。在似
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想象练笔,开拓思路。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抓重点词引导学生想象外,有时文中出现的省略号也是可充分利用的资源。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时,当讲到“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深化他们对主题的理解:一个人,不管他身体是否健全,都有生活的权利。只要他热爱生命,热爱生活,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照样活的精彩。又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引导学生练笔:伟大的父爱创造了奇迹。在黑漆漆的废墟中,是什么力量促使阿曼达坚持下去,并且还鼓励着自己的同学?对,是父爱。大家想象一下,这么长的时间,埋在废墟之下的孩子都在干什么,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把你的想象写下来。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学生容易接受。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四、巧用教材,课堂练笔。
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教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设置巧妙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融读、写、说、演于一体,在师生自主、积极和融洽的多向互动中,放飞思维,“习”出成果。如教《新型玻璃》,我以活动课形式设计教学,以召开“新型玻璃展销会”为题创设情景,让学生当推销员向顾客推销各种新型玻璃。学生学习气氛热烈,情绪高昂,经过深入的自读自悟,纷纷动笔设计了一份“推销新型玻璃”的方案——有的写小品介绍产品性能和用法,有的编顺口溜、儿歌宣传自己的产品,有的则以新闻发报会的方式郑重介绍自己的产品„„其中一个学生写道:我今天带来的是“香水玻璃。”这种玻璃里有一种“香芬素”但细胞体,依照太阳光的强弱,发出各种清香和浓郁的香味。它本来要1800元一平方米,现在,我公司决定以100元的跳楼价甩卖。只限前500名定
销商。心动不如行动,赶快下手吧!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听了这位同学的介绍,其他学生争先恐后地以各种身份上台介绍产品,把枯燥的知识创造性地转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台下的“顾客”热情有礼,不时发问,似乎正在进行着一场买卖交易。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性地积累了语言,又锻炼了表达能力,使说与写得到统一发展,还更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里倡导的:“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此时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我再次安排练笔——你能根据生活的需要发明一些更新型的玻璃,或房子、汽车?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发声的玻璃、音乐玻璃、香水玻璃、电脑房子、会飞的汽车„„课堂上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一张张小脸流动着喜悦、满足。学生在动脑、动笔、动口的同时享受了成功的快乐。
五、续写意犹未尽的结尾。
有许多课文的结尾处,虽意犹未尽却戛然而止,留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此时若引导学生续写课文,学生在写作时想象的余地很大,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设想。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故事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合理延伸。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一位杭州青年小钱得了白血病,在一位台湾青年身上找到了合适的骨髓。李博士抓紧时间赶回杭州,便连夜为小钱做骨髓的移植手术,最后,小钱得救了。学完这课后,我提出一个问题:“几年后的一天,小钱与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是一个怎样的场面?”激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续写文章。师生收获都挺大的,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血脉亲情。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小练笔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使课堂积极、活泼、开放,使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最愉快的一部分,使学生见材料就写,有故事就写。
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
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本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课堂练笔的潜在价值则取决于运用者适度地开发教材的潜在资源、适时适量地利用课堂中有效的生成资源。无论从哪个角度去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让我们“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参考文献:《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