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颂读国学经典的集中答疑帖
儿童颂读国学经典的集中答疑帖
1.国学经典指的是哪些书?
2.儿童读国学经典有哪些好处,会不会让孩子变呆?
3.读国学经典,孩子们有兴趣吗?
4.读国学经典难吗?孩子不理解怎么办?
5.没时间带孩子读书怎么办?
6.我用的国学教材是什么?和别的教材比,有什么优点?
7.孩子读经从几岁开始呢?
8.经典那么多,能读完吗?
9.孩子压力已经很大,再读经典,岂不是增加了他们的压力?
现在,一一来回答以上问题。有不同意见的,欢迎一起探讨!
1.国学经典指的是哪些书?
经典,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逐步筛选出来的宝贵典籍。数千年筛选和锤炼,已经渗透到了民族的骨髓,是无可替代的。所谓“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中外文化经典是最富有营养价值的精神食粮。经典书目的选择与推荐:《论语》《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声律启蒙》《朱子家训》《大学》《中庸》《周易》《黄帝内经》第一二部,《古诗百首选读》《新概念英语》(《孟子》《诗经》《道德经》《礼记》《左传》)同时欣赏古典音乐和中外名画。
想想我们能读完这些书吗?
2.儿童读国学经典有哪些好处,会不会让孩子变呆?
儿童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我们应该珍惜童年时代的背诵,不要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平庸之作上。总结诵读国学经典的好处如下:
1、识字能力:轻松认读大量文字。
2、记忆 能力:轻松背诵大量国学经典。
3、阅读能力:建立广泛阅读兴趣,作文水平大为提高。
4、理解能力:提高综合理解能力。
5、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出良好口才。
6、行为习惯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7、道德修养:道德修养自然熏陶。
8、外貌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9、正音训练:专业的播音员领读,教给孩子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10、亲子关系:读经家庭亲子和乐。
那么,您说,一个识字能力强,记忆力好,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好的孩子,会呆吗?只有不了解国学经典的人,才会这样想。况且,孩子们读国学,只是作为主流教育之外一种补充和完善,每天读和听的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最少只有十分钟,加上有家长的指导和老师的引导,怎么会呆呢?!
更重要的是,读经典,能教孩子们怎么做人,教给孩子们生活的智慧,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也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3.读国学经典,孩子们有兴趣吗?
正如锻炼身体,跑步是锻炼,爬山也是锻炼,打球也是锻炼,游泳也是锻炼,为了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锻炼方式是可以多样的,我不信你的孩子一样也不喜欢。读书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孩子不喜欢这种方式,换一种方式再试试,不一定只是让孩子跟着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或者轮流读,边唱边读,边玩边读,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家长用心,就一定能找到孩子喜欢的方法。
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也在于家长从来不把读国学当作一项单方面加给孩子的任务,而是当作共同的爱好,一起来慢慢享受。有了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好机会,共同进步,又能增加亲子感情,何乐而不为?
即使孩子不喜欢,我们也不要求他喜欢,当成一种习惯培养就好了,吃饭穿衣一样的习惯就好了。
4.读国学经典难吗?孩子不理解怎么办?
事物的难易都是相对的,大人感到困难的,小孩子不一定感到难,反过来也一样。很多大人读经典感到困难,这是现代目前的暂时情况,因为从小没读过,或者读得太少。古人不是这样的。古人从小读经典,大了自然感到不难。
小孩子读经典很容易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因为小孩子首先发展的是记忆力、直觉力,而不是理解力。用记忆力和直觉力诵读经典,轻松得很,只要张开嘴巴,读就行了。而且小孩子正处在学语言的黄金时代,耳濡目染,几年功夫就可以学会一门母语。
古人教学所以比较有效,有两个原因,第一:古人所用以教学的书籍,是经过选择的最有价值的书。即所谓„经典‟,读熟了„经典‟之作,其它的书,自不在话下。
第二:古人注重诵读教学。“背诵”是“多接触”、“多熟悉”的落实教法,而且“记忆力”的发展是儿童成长的标帜,“背诵”是儿童的专长。有现在足够的„记忆‟才有他日丰富多变的理解;有儿童深刻的“诵读”,才有成年源源不绝的活用。不给儿童诵读记忆,等于浪费他的时光,遏制他的成长。
至于理解,艺术首先需要感知.刚学钢琴的,你真的懂那曲子的含义吗?幼儿学经典并不重在理解,古经典,韵律感非常好,良好的感知自然会慢慢形成“理解”。觉得古典诗词陌生难懂,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则没有这种疏离感。
第二篇: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
国学重回教育领域,让孩子从小接触国学经典,这当然值得提倡,但究竟孩子从多大开始阅读为宜,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经典著作?这些问题由神尔天才为您解答。种类繁多的国学书籍
笔者走访了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以及学院路上的几家新华书店,看到少儿读物区里有琳琅满目的国学类读物。包装精美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弟子规》„„整齐排列。随意翻开几本,可以看到著作原文都配上了汉语拼音注释和卡通插图。还有精装版本的国学经典系列,里面带有DVD同步教学视频。当然,价格也不菲,配有6张DVD和3本经典著作的儿童套装售价将近200元。
因为是工作日,书店里的儿童和家长不是很多,笔者随机采访了带着4岁女儿挑选书籍的谢女士。“我女儿在幼儿园中班,听其他家长说是时候该让孩子读点《三字经》了,这才来买书的。”谢女士说道,“现在孩子自己肯定看不懂,但是我觉得让孩子现在接触一点对以后肯定有好处。”
儿童国学类图书市场的繁荣,从侧面印证了“国学热”现象。书店管理人员介绍说,这些国学类儿童读物销量很好,购买对象从四五岁到小学一二年级的都有。面对种类繁多的同类型书籍,家长和孩子应该如何选购?她也给出建议,孩子年龄小,大多需要在家长指导下阅读,以家长看得懂、说得清为宜,毕竟国学经典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理解很困难。
国学回归是历史必然
近些年“国学热”兴起,小学生诵读经典、穿汉服、进国学班等各类新闻不断涌现。面对此现象,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冉启斌副教授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这些年‘国学热’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19世纪中期以后,中华民族遭到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传统文化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和挫败;‘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文革’又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破坏„„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有了重新认识,国学重归主流,实属必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苗笑武认为,诵读国学经典在当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国学经典是经过前人提炼的优秀文化著作,这些思想精华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影响深远。也许孩童对于诵读的内容不能理解,但是留下记忆,将对他们树立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巩固加强母语文化在其心中的地位起到重要作用。
“国学热”的确对于整个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同时我们也要冷静分析孩童诵读国学经典这一现象。冉启斌副教授提醒老师和家长在引导学生时,要格外注意理性阅读,“例如《三字经》、《弟子规》中含有一些比较狭隘的观念,如过多关涉孝悌的人伦说教等。这些观念在儒家早期提出时有其意义,但在现代社会则难免过时。另外,除了宗教经典、宗教教义以外,儿童诵读古代经典在其他现代文明社会中作为一项提倡的活动并不多见。”
孩童国学诵读几点注意
上小学二年级的璐璐,现在可以背诵整篇《三字经》。她说,班里的同学都会背,现在已经开始背《弟子规》了。当被问到是否能解释一下所背的内容时,璐璐摇摇头说,反正是老师让大家一起背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针对儿童诵读国学,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经典固然重要,但只能作为课外补充,不能替代历史教育、语文教育、思想教育。第二,经典很多,一定要有选择。作为古代幼学启蒙读本的《三字经》、记录大师及弟子言论的《论语》(节选)等比较适合,而过于夸张、甚至可能产生误导的《二十四孝图》等,就不宜给儿童学习。第三,要进行适度、简单的讲解。
诵读经典,不论对孩童还是成年人,不论是个人诵读还是集体朗诵,都应该是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过程,它会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汉语之美、汉文化之博大精深。倘若硬性要求小学生像背英语单词、课文一样地背诵传统经典,则偏离了通过诵读传递中华传统美德和教化的真正目的。
第三篇:初中语文集中答疑之一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第一次集中答疑
一、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3.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在以往的接受学习中,往往被教师剥夺了,现在要一一还给学生。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指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
三、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所谓“导”,从宏观上来说,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和有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从微观上来讲,“导”就是引起学习主体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去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
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是年级越高,学生举手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却越少,这种现象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外,与老师未能创造有效认知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一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果总认为教学中什么都重要,不抓重点、难点,不精讲、精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和进行认知策略的指导,你的课讲得再好,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促使其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转变师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析妨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习反馈机制、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胆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2、注重结果的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授、受知识为中心,以提高成绩为教学的直接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习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形成知识结论的复杂过程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条文背诵,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狭窄的、片面的发展之路,极大的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阻力。
注重过程的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水平和当前的学习状态等因素,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去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在形成认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善于根据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前的学习状态,优化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环境,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幽默性;利用名人名言、诗词等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巧妙运用以上要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在讨论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内外认知;在模拟活动中,知行结合,使听、说、读、写、算、推理、思维等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极富个性的认知能力。
四、语文课的导入,可运用哪些方式?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导入新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第二,复习过渡法
复习过渡法,是指建立在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例《“挑战者”号追思》,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了《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知道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为什么会令世界都关注和震惊呢?同学们回想一下,作者是从哪此方面来叙述这次事件的?(要求学生回答有关内容)然后教师作小结:在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直前,义无反顾?《“挑战者”号追思》将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第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如《万紫千红的花》的导入。教师可这样导入:“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这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真是美极了,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第四,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死海不死》,教师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这两只烧杯大小相同,水位一样。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做个实验。你们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教师把手里的鸡蛋给大家看),“现在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烧杯里,你们看,怎么样?”“沉下去了”学生们回答。“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第二个烧杯里,怎么样?”“没全沉。”“半沉半浮。”学生们七嘴八舌“是的,半沉半浮,为什么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水有问题。水有什么问题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尝一尝?”一位学生走上前来,从两个烧杯里各喝了一口水。他告诉大家:“第一个烧杯里的是淡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咸极了。”教师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里放了大量的盐,是超饱和食盐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么样呢?”“会浮起来。”许多学生回答。教师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
第五,介绍性导入法
介绍、说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讲授《挖荠菜》时,教师可介绍: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在很多年纪稍大的人心中,这是一种很好吃的菜,现在吃过的同学不多。荠菜是和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它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挖荠菜》,就反映了这种生活。
第六、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如《提醒幸福》一文的导入,教师可从下面的故事入手:
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很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也很着急,因为那个染坊的女儿晒不干布。后来有人来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首先,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
不用展开讨论,不用说得很多,总之还是有的。比如有的同学有同父异母的妹妹,本来觉得她分享了自己的爱,可一想别人都没有妹妹,只自己有,不也是很好的事吗?
其次,你想老婆婆的忧虑有没有道理?她的快乐是不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忧虑当然也有道理,但快乐确实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可见,生活中确实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享受幸福,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跑掉。这个道理有位女作家用很漂亮的语言说出来了,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提醒幸福》。
第七,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声音的世界里》的导入,教师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请说说在听这段音乐时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重在让学生感受,回答不强求一致。)
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能发现,一旦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在声音的世界里》,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第八,多媒体教学设计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总之,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在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精心的设计,灵活的掌握,只有紧扣课文的主体内容或主题,艺术地吸引或集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佳。
五、什么叫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2、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1)具体经验阶段
(2)观察与分析阶段
(3)重新概括阶段
(4)积极的验证阶段
3、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教师反思应包括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
(2)批判成分
(3)教师的陈述
4、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一是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二是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三是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四是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六、关于文本的多元解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倡导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才能真正让学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养。多元解读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迸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在的生命意识。但是,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而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曲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导致了多元解读的无序和浅薄。其实,多元解读应有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
(一)多元解读应立足文本 文学作品蕴含丰富,只有走进文本,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进而与文本对话,最终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生成的东西才符合文本的价值意义取向。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脱离文本中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不能理解为任意性。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一千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斯或李尔王。提倡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与发现,并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解读。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这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
(二)多元解读应有界限
文以载道,文本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方向上合理发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情况。
1.忌断章取义。文本的意义受作者、历史条件、社会思想、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学生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要正确解读,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的意义,如果拘泥于一句一段,很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文本产生曲解。如教学《心声》时,有的学生认为李京京是个爱出风头爱逞能的学生。他们这样评价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文本中体会到李京京的情感及处境,没有认真分析对李京京的心理描写。
2.忌架空分析。由于学生的人生感悟不够深,思想认识不高,虽然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但不难发现,他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往往有些浅薄,不够深刻。如教学《曹刿论战》,有的学生认为“公与之乘”,说明庄公礼贤下士,“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这很可能是庄公在考察曹刿的战术水平。学生之所以有这些颇似有理的分析,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文本基础。因此,在阅读文本,评判人物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领悟作者的价值取向,这样才不至于游离于文本之外,随意发挥,模糊文本的“真义”。
多元解读不是多元价值观,也不是多元标准,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余,也要及时对其价值取向给予纠正,不然,优秀文化将无法传承,审美价值观也将被颠覆。
(三)多元解读需教师理性指导 很多教师由于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贯彻“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迷失了自我,忽略了自身的主导地位,一味地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其直接体现是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热情的赞扬,似乎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体现多元解读论,体现学生主体论。这样做是错误的。教师始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对学生的解读要理性指导。
1.合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教师可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前,对作者生平、作品写作背景、当时的社会风俗等进行必要的介绍,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以避免学生误读或曲解文本。如教学《风筝》时,教师要对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以便学生更好地解读“我”和“弟弟”的性格特点,挖掘作品的内涵。有时教师有必要介绍一些文学风格、美学原理等,如教学古典文学作品时,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文学运用的古典原则及古代的哲学思想,学生就不会说鲁智深是法盲了。
2.引导学生科学求证。多元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新认识,这不是说只要不是同文本毫无关系的解读都是合理的,都应当受到尊重,得到表扬。试想,如果按照这样的理念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那不就等于直接告诉学生“文本的解读可以是任意的”了吗?那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小心求证,说出解读的理由和根据,从而在师生共同求证中接近文本本身,揭开文本的要义。
3.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达成共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拥有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切磋,要让学生学会在认真倾听他人观点,与他人切磋争辩中达成共识,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发言很积极,都能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是不能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而老师呢,总是微笑着对每一个学生的意见都表示“赞赏”,而不是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还美其名曰这才是民主的课堂,这才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课堂。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的“民主”,因为看似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尊重,都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但这样做有可能给学生造成这样的误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最终结果是,“热闹”的课堂上学生什么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引导学生交流切磋,在此基础上找到合理的解答。
总之,我们不排斥多元解读,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但多元不等于无界,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只有立足文本,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和魅力。
本文来自布克网:(www.xiexiebang.com)范文栏目:http://www.xiexiebang.com/fanwen/ 经典语录栏目:http://www.xiexiebang.com/yulu/
第四篇:颂读材料
读“感悟”(安徽)
午后的阳光缓缓流动,一捧清茗,任目光轻盈地抚过书页,心灵在温暖的空气中感悟、升华。读是感悟。
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心如澄澈秋水,行若不系之舟。他甘愿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他甘愿“曳尾于涂中”,为的只是守护那纯净的心灵之树。
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铸就了他的豪迈与飘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激荡着他的自信与伟大。酒入愁肠,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的三分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读司马迁,读到的是刚直与坚韧。面对残酷的刑罚,面对众人的嘲笑,他没有屈服,他依旧屹立在历史的巅峰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刚正不阿,留作正气满乾坤,忧愁幽思。著成信史照尘寰。正是太史公的凛然正气,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啸,“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怎样的一丝惆怅。“梧桐更兼细雨”,是怎样的一缕忧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怎样的一种悲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是一种怎样的一帘断肠。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品读苏武,读出的是忠诚,悟出的是伟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读谭嗣同,读出的是正气,悟出的是坚韧。“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品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的羞涩,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悟到的是“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愁怨。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品读三毛,读到的是身处大漠却热爱生活的乐观爽朗,读到的是怀抱天堂鸟笑意盈盈的脸庞,悟到的却是快乐的心底里深入骨髓的忧伤,痛失爱人后沉浸在生命中的绝望。
读书是感悟,感是“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微笑,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彷徨,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朦胧,是“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慨叹。
漫漫人生长路,在悠然的午后时光中感动,在静谧的午夜时分流泪,在微明的晨光曦微中彻悟,不是失为美丽。
因为读书,因为感悟。心灵得以升华,生命得以升华!
◎文章结构:意境开篇(暗含比喻)○议论性散文 直入主题(主旨鲜明)○(贯珠式结构)四人四品格○ 四句四感悟○ 回扣标题○ 主旨束尾○ ◎结构启示:四人四品格――四句四感悟○
素材回廊
2008感动中国人物李隆
颁奖词: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陆小华:废墟里与死神搏斗,绝地助人求生;他用忠诚和果敢书写了消
防官兵的壮丽人生。
陈小川:从淡定的表情和灾区群众的欢呼掌声中,我感到他身上体现的公安消防战士职业道德的高尚。
李 隆(救灾火线上的尖兵),男 31岁,中共党员,河南省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
在今年5月赴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已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其中五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李隆1995年加入公安消防队伍,严格要求自己,刻苦训练,在重大灭火抢险救援事故现场从未退缩过。钻火场,堵泄漏,他总在最容易发生危险的位置。李隆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获得 “五四青年奖章”公安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尖兵”,“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
细花闹雨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北京)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文章结构:比喻开篇○
引入主题○议论性散文比喻过渡○
三人三角度○(贯珠式结构)线到面延伸○○本质拓展主旨束尾◎结构启示: 三人三角度——线到面延伸
熟语沙龙
1、按图索骥:既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也比喻按照线索寻找。
2、暗送秋波:既指献媚取宠,暗中勾结,也指有情人暗中眉目传情。3、独善其身:既指只顾自己,缺乏集体精神,也指人要搞好自身修养。4、粉墨登场:既指化装上台演戏,也讽刺某些人登上政治舞台。
5、顾影自怜:既指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规行矩步:既比喻墨守成规,不知变通,也比喻举动合乎规矩,毫不苟且。
7、呼风唤雨:既比喻进行煽动性活动,也比喻人能够支配自然。8、昏天黑地:既形容人生活荒唐颓废,也形容人神智不清。9、冷若冰霜:既形容人不热情,不温和,也形容人态度严肃。、冷眼旁观:既指用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不愿参加,也指用冷静的态度从旁审视。
心有天使,诗意人生(广东)
人,作为万物之灵,悲壮地栖息于苍茫大地下,用心地追逐自己的梦想,用信念去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人之所以诗意,是因为他心中有如花一般的天使,彰显出人性的美丽。洪战辉作为感动中国最年轻的人物,他说:“不是我感动了中国人民,而是他们自己感动了自己,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个爱的天使,心存责任之天使。”是的,他们用爱之天使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中国。
地承万物,心存爱的天使,方能成就美好人生;寸心载世,心有责任之天使,方能抒写诗意的人生之篇。今年或前几年所有的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曾用爱之天使诠释了生命,以责任之天使感动了中国,他们托起了中国明日之太阳,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守望者。
是谁本着一颗报恩的心,是谁守望着偏僻的山村,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你就是
用歌声动人,听者有泪;用行者之心动人,行者无疆。徐本禹,是什么驱动着你奔向贫瘠的大山?是爱的天使,是一种对社会报恩的责任感吧!你用软弱的肩膀支撑着倾倒的教室,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那些孩子。这本不是你个人的承担,而你却一心奔向大山,纵然你个人的力量不能让孩子们的眼中铺满阳光,但是你用爱点燃的火把,刺痛了人们的眼睛,同时也苏醒了人们的心扉。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那么你就是一位富有的人,让我们泪流满面,只因为你心中存有爱之天使!
是谁奔走在田垄间行医,是谁一心拯救人民。那透风的竹楼,是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你不是一只迁徙的候鸟,你是苗乡的天使。
李春燕,是什么驱动着你奔走在田垄间?你无怨无悔地为人民医治,你是一个如花一般美丽,如水一样灵动的天使。人民记住了你的好,你用自己的信念与爱感动了中国。大哉,李春燕!
是谁在舞台上用心灵独舞,是谁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生活如一杯水,淡淡的,你得卑微地骄傲,幸福没有凭吊,你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千手观音,你是我心中的最美!邰丽华,你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你的“开花衽”绽放出的花儿是那么娇艳,那么动人,你心中一定有自己雕琢的天使,一个让当今中国人民感动得流泪的天使,是吗?风定落花香,永怀信念,用心地雕琢自己心中的天使,诗意人生在落香飘香之时彰显出悸动的神韵。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抒情性散文,有鲜明的文体特征。全文围绕主旨,从“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中选取了洪战辉、徐本禹、李春燕、邰丽华四个人的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他们身上天使般的责任之心、报恩之心、执著之心和坚强之心,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这四个人物真实可信,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加上在列举事例时,叙、析、评处理得十分恰当,因而可以说,文章的论据是典型的,论证是有力的。在语言表达方面,富有感染力。通篇显得优美雅致,精彩流畅。从行文的表述上,显示了较娴熟的文字功底。尤其是三个“是谁”段更是节奏明快,洒脱奔放,铿锵有力,感情强烈。并采用第二人称写法,真挚、恳切,易于打动读者。材料之间的衔接紧密,流转自如。照应文题的结尾段,更是文采飞扬,给人以美的享受。(用例类型:今人今事串珠式)
熟语沙龙
1、例行公事:既指只重形式,不讲实效的工作,也指按照惯例处理的公事。2、另起炉灶:既比喻脱离集体另搞一套,也比喻重新做起。
3、绵里藏针:既比喻外貌柔和,内心刻毒,也形容柔中有刚。
4、难分难解:既指双方争吵,打斗相持不下,难以开交,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奇文共赏:既指把荒谬、错误的文章发表出来供大家识别和批判,也指把新奇的文章拿出来共同欣赏。、谦谦君子:既指故作谦虚而实际虚伪的人,也指谦虚,能够严格要求自己的人。7、穷形尽相:既指丑态毕露,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
8、如虎添翼:既比喻凶恶的得到帮助后更加凶恶,也比喻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9、沙里淘金:既比喻费力大而成效少,也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择精华。
10、四平八稳:既形容说话、做事情、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情志求不出差错,缺乏创新精
素材回廊
2008感动中国人物太空中的第一步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
【材料传真】去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3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嫦娥一号”研发团队,他们无一例外地成为当年“感动中国”评选的入围者,“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的当选,更是众望所归。飞天的渴望在中华民族的脉搏里流淌了数千年,如今“神七”发射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复活了一个古老民族关于“飞天梦”的记忆和影像。3名航天英雄用近乎完美的方式举步量天,将一个古老的人类巡天愿景变成了现实。“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继北京奥运会后,“神七”在中国民众心中激起了新一轮民族自豪感。
【颁奖词】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使用提示】“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我们还能做到。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执着追求、不懈奋斗,我们才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的全民小康。伟大富强,指日可待!
【适用话题】自信、自豪、自强、爱国、实力、敢为人先
坐看流星划空时(福建)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苍苍,君不见明明皓月,灼灼红日,日日东升西落,夜夜以其稳定的形状固定于苍穹之一隅。坤乾以其稳定的形态沉浮于闪光的地平线,因而它们能以其宏大之德泽布洒于万世,使万物生辉。君不见闪闪流星,时而骜傲不驯地划破黑夜孤寂的旧貌,时而成群如雨般,刷新我们仰望天际的视野。流星以其多变的形态旋舞于苍穹,虽不能以其孱弱之躯约束生灵以永世不竭光芒,也没有固定永恒的生活轨迹,但它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顿悟觉醒之灵光„„
且夫人俯仰一世,是循规蹈矩作个容之于方圆的宝钗姑娘,还是当个独立“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掊净土掩风流”的妹妹,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得出统一志趣的话题。
先秦诸子,谁不想升迁授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君子之仕,行其义也”。然而偏偏有一个槁顷黄馘的庄子,不蹈世俗渴望“威福”之途,坚守心中追求之“闲福”,淡淡地告诉楚国的使者:“往矣,吾将曳尾于途。”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碾墨,让高力士为其脱靴。这是多么“异端”之举,多么荒谬之行。然而太白见不容于世之滋垢时,便愤然离去了。没有易安居士那“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忧伤,也没有柳三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叹而已。
且到了那久积沉疴的清朝,文人士族莫不埋首于故纸堆,绝口不谈政事,不闻政事,腐败贪污亦仍旧戴你的乌纱帽,封你的万亩田。为何你——谭嗣同,偏偏不坐看这戴着罂粟花的老人寿终正寝呢?“望门投止思张俭,忍顾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那“无有死者无以图将来”的忧愤之心,是那“有之,请自嗣同始”的气魂,让他
循规蹈矩,固然能换得一夕或是一生之安寝,但是有流星之璀璨——战国之时才多了一门争鸣之学说;涣涣千年的古诗史上才留下了一个不容于世俗的锦心绣口之学士;中华民国,才能在先者之流血中萌芽生长。看那流星划破夜空之美吧!虽无纵横捭阖之利,虽无“好好先生”之美名,虽无被大多数人所追捧之荣耀,但“流星”总有被历史记住的那一天的。
【点评】 这是一篇以象征手法来演绎话题的考场佳作。其得分亮点有四:
一、从“坐看流星划空时”发端,将它作为标题,作为感情的触动点,推衍成一篇精彩的小品。
二、前后照应,首尾圆合。开篇以优美灵动的笔触描绘了“日月经天”和“流星划空”的壮观景象。并从“日月经天”,日日夜夜以其稳定的形状固定于苍穹;“流星划空”,骜傲不驯地划破黑夜的孤寂,刷新我们的视野,虽没有固定永恒的生活轨迹,但它让人眼前一亮,给人以顿悟觉醒之灵光。巧妙地扣住了话题和文题。
三、从文学故事和历史事实中挖掘宝藏,用薛宝钗、林黛玉、先秦诸子、李白、白居易、谭嗣同等人的事迹作论据,有力地证明了观点。这些人,他们或像话题中规范的圆那样循规蹈矩,或像话题中不规范的圆那样锋芒毕露,在鲜明的对比中,作者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做一颗流星。即使流星没有纵横捭阖之利,没有“好好先生”之美名,没有被大多数人所追捧之荣耀,但它总有被历史记住的那一天的。其言凿凿,其志明明,其意殷殷。
四、卒章揭旨,收束有力。(用例类型:典籍掌故串珠式)
熟语沙龙
1、舞文弄墨:既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也指玩弄文字技巧。、形若无事:既指在紧急关头台杜镇定自若,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3、引火烧身:既比喻自讨苦吃或者是自取灭亡,也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问题,争取批评教育。、瞻前顾后:既形容做事情以前考虑周密细致,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5、不绝如缕:既形容声音细微,也形容形势危急。
6、灯红酒绿:既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
7、对牛弹琴:比喻对不懂道理的人讲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8、高山流水:既比喻知音或者知己,也比喻乐曲高妙。
9、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也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10、想入非非:既指思想进入虚幻的境界,完全脱离实际(中性),也指胡思乱想(贬义)。
第五篇:经典颂读教学大纲
天山小学《经典颂读》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复兴中华民族的必然。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它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成人。
中华文化经典可为青少年提供做人目标方面的启示,也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指导。比如:“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思贤”、“无欲则刚”的人生哲理等。
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复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明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3、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人文素养。
现在不少青少年学生不会写文章,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原因就是语文基础差。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文化经典当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这些好语录、文章、诗词背诵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内在的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少年儿童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让他们在学习功课之余,反复读诵一些美文嘉言,几年的时间熟记百句、百首、百篇经典诗文,将终身受益。
4、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有利于开启少年儿童的潜能,特别是右脑、潜意识的巨大记忆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为科学、更为高效的开发和培育。
5、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校本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中学校一级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重大举措。
二、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1、关键期理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13岁以前是人的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期是人的民族认同感形成的关键期;语言学家认为,13岁以前也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期。
2、“精品”阅读理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以有涯穷无涯”,尽快掌握人类已有的文化成就,阅读“精品”,阅读“经典”是最有效的捷径。
3、适度重复理论:把中华的主要经典集中在小学来诵读,充分利用6---12岁记忆的黄金时期,形成早期的记忆定型。到了高一级学校在读这些经典,学生对此早以“熟识”,既是“复背”,又能“温故知新”。海外华人的成功实践是有力的证明。
三、课程开设的内容系列: 一)2012年一年级:
一年级:上学期,《百家姓》(1节/周);下学期《三字经》 二年级:上学期,《弟子规》 ;下学期,《笠翁对韵》 三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四年级:《孝经》(全学年)
五年级:上学期,《大学》,下学期,《中庸》 六年级:《论语》(全学年)
二)2012年二年级:
二年级:上学期《三字经》(2节/周),下学期《弟子规》(2节/周 三年级:《笠翁对韵》(全学年)(1节/周)四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1节/周)
五年级:上学期,《大学》,下学期,《中庸》(1节/周)六年级:《孝经》(全学年)(1节/周)
三)2012年三年级:
三年级:《笠翁对韵》(全学年)(1节/周,下同)四年级:《弟子规》(全学年)五年级:《孝经》(全学年)
六年级:上学期,《大学》,下学期,《中庸》 四)2012年四年级:
四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五年级:《孝经》(全学年)
六年级:上学期,《大学》,下学期,《中庸》
五)2012年五年级:
五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六年级:《孝经》(全学年)六)2012年六年级:
六年级:《增广贤文》(全学年)
四、课程开设的教学时间:
每周开设1节课;其他利用学校集会、阅读节活动,家庭复习等展示,予以保证。
五、课程开设的教学原则:
1、不求甚解,只要熟读会背。学生只要懂得大意即可,不必拘泥于一字一句。
2、不要苛求,要多多鼓励。不要用同一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只要半数以上的学生能背诵,就可以进行下一篇。
3、不一暴十寒,要持之以恒。
4、不要死板,要注重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不拘泥形式,教无定法。人人可以是老师,处处可以为教室。
6、不孤立地教学,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六、课程开设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其法只有一句话:“同学们,跟我念。”只是让儿童多听多念。带念一遍,再一遍,然后鼓励全班齐念、分组念、个别念、默念„„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声、形、情、味、神。想方法多听多念。
背诵是一种很好的教育管理方法,背诵可以定心养性,培养学生的专注神情。有时让学生用手指着书上的内容默读、默背,背不出来再看书,自己找难点,反复默背,培养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集体背、同座位对背、接龙背、拍着手背、比赛抽背、见缝插针地背„„背诵要动嘴,纠正了发音,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背诵要用耳朵听,提高了对声音的分辨能力,开发了左右脑的潜能。
教学中可以加强范读,以便让学生读时有榜样、有兴趣、有信心。
最重要而特别要注意的教学观念是:只须多念熟背,不须着意讲解。期待儿童多读即自会多解,或十年二十年之后再了解不迟(苏东坡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多媒体网络学习法。利用多媒体声、光等刺激,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
3、活动学习法。把经典的诵读与学生的文艺表演、体育游戏等结合起来。如集体演唱《弟子规》,配乐背诵,边诵经边跳皮筋等。
七、课程开设的保证措施:
1、教师应提高对开设《中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意义的认识,统一思想,激发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要充分利用书籍、报刊、电视、网络、会议等途径、方式,学习有关知识,情感体验,激发对中华经典的认同感、亲近感。
2、学校从计划、教案、上课、考试等方面加强《中华经典诵读》课程的常规管理。
3、学校成立教研小组,定期开展课题研究。开展配套的系列教育活动,主要以新蕾阅读节为有机载体。
4、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器材、场地等。
5、对教师的此项工作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总结,表扬奖励工作优秀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