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1010000小学语文集中答疑之

时间:2019-05-12 21:1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101010000小学语文集中答疑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101010000小学语文集中答疑之》。

第一篇:10101010000小学语文集中答疑之

小学语文集中答疑之二

宋祖荣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一书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法、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教学设计与过去所说的备课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与“备课”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备课”通常仅指教师上课前以编写教案为主的准备工作,而“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活动所作的系统策划,是把一般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过程。

“备课”和“教学设计”都要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应用教学媒体,安排教学过程,不同的是,“备课”者通常站在自己的角度,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准备;“教学设计”者则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展开教学设计的。

三、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主要有哪些?

教学设计的前期准备主要是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了解分析。其中重点是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生特征的分析。

1)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包括: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学习的目前状况、学习状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等。2)学习内容的分析主要包括:分析学习内容的类型;确定学习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明确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揭示学习内容中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学流程的安排打下基础,给课堂教与学提供指导。

3)学生特征的分析主要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学生对本学科学习已具备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一般特点(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个接管出现的一半年龄特征)、学习风格(学生的个人喜好、习惯或带有个性特点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情况。

四、语文教学如何利用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课程资源,是指有助于课程实施及课程目标实现的一切因素。而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以及生生互动产生和形成的课程资源。其中主要是指那些能够体现师生鲜明个性特征的经验、感受、创意、问题、困惑、错误、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大都接受了一些新的课程理念,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去搜集和利用一些课程教学的资源。许多老师上课前都注意自己或者让学生收集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对于课堂生成的有关信息和课程资源,许多教师却没有予以充分关注并加以有效地利用。新课开始,我们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提问:“你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呢?”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可老师的处理呢?要么不予理睬,要么笼统给一个评价就急忙引入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学生反应中许多可成课程资源的信息被忽略了。忽视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使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严格执行教案的固定程序。在这样的程序中,教学最理想的进程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是教师的期望,而能引导学生作出符合教案预想的回答则是教师的能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意识被压抑,他们体验不到学习的真正快乐,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也就成了空谈。

语文教学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呢?

首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这是充分关注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的心理前提。

有道是: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传统观念指导下的行为必然是传统的教学行为,新的教学行为必须要有新的观念作指导。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要求教师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其中主要有:“三维”并重的课程功能观;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观;主体建构的现代学习观;交往互动的教学本质观。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观和主体建构的现代学习观,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眼前真实的学生和多变的课堂情境中来,并将这种关注不只外现为视线和目光,更加内化为一种意识和心向;树立交往互动的教学本质观,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的授受格局,形成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为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改变过去过分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倾向,树立“三维”并重的语文课程功能观,不仅直接影响我们对课堂生成的信息价值的判断,而且拓展了我们捕捉课程资源的信息空间。

其次、要培育一定的课堂教学机智。这是及时把握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基础。

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课堂课程资源的生成与利用,一定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备课时,我们应以生成的眼光来预设,在预设中接纳生成。但是,无论如何,教师对教学过程中临时生成的资源不可能在备课时都预想到。真正意义的课堂,往往只能也只需预设一个大概,而不能也不必设计到细节。而要面对预设之外遇到的问题,迅速作出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得靠教师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课堂教学机智。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那些精彩的片段往往都是无法预设的,而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都是执教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结晶,是教育智慧的体现。

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课堂教学机智。只是,课堂教学机智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用功在平日,用心于平时,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是教师培育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

第三、要紧扣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这是有效利用语文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必须坚持的操作原则。

如上所述,教师无法预设课堂教学中所有的细节,尤其是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可能展现的个性化的一切。如何判断课堂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的价值,及时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紧扣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的操作原则。换一句话说,就是只有有助于语文课程目标实现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成为课程的资源;也只有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围绕着语文课程的目标加以利用,这种利用才能显现出它的意义和价值。而无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比如课堂上常出现的:或一任学生“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不问其是否脱离教材“文本”;或一味赞赏学生的“独特”感受,不问其是否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其结果不是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牺牲”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就是眼前的语文课它已不姓“语”了。

五、如何实现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 1、突破思维习惯和定势

在教学活动中要创新,就要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我们解决问题有时有利,有时就成为障碍,对思维起着束缚作用。从创新的角度看,我们就要弱化或者说要突破思维定势,不断提出新的思想、对策和方法。

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在解释“慈祥”一词时说:慈祥就是满是皱纹的脸。显然错误。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按照思维定势给予一声否定,让他坐下了事。而一名老教师却这样处理,她对学生说:“拟认为慈祥是形容老年人的,是可以从脸上表现出来的,这是对的。你再想想,凡是有皱纹的脸都是慈祥的吗?慈祥是脸还是一种神态呢?具有怎样的神态才是慈祥的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明白了“慈祥”的意思:形容老年人神态和蔼、安详。这位老师能从成人习惯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站在小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教学的处理就赋予了创新的因素。

2、拓展创新思维的视角

拓展创新思维的视角就是要用不寻常的思维视角观察事物,使事物显示出不寻常的性质。创新教学设计,要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同一事物,尽量多地增加头脑的思维视角,就会增加更多的教学设计的创意。比如学习《詹天佑》一课中的“中部凿井法”,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用较长时间讲解了一番,接着让一位学生讲,这位学生结结巴巴讲不清楚,结果老师为此很是生气。而另一位老师在教这一内容却这样设计:自己并不画图讲解,先发给学生一张纸,让学生读课文,学生自己画 “中部凿井法”示意图,并结合图画,同学间互相检查,互相讲解图意,许多学生争着上台讲给大家听,教学效果十分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是第一位老师认为用讲解的方法教学这一内容好,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第二位教师则认为然工学自己探索学习这一内容更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两种思维视角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而让学生自主探索对以讲授为主来说就是一种新的创意。

3、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一座宝藏,那就是创新的潜能。在教学设计中,认真挖掘这座宝藏,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位教师教《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在学生进行读书汇报中,几个孩子总是说“小作者怎样”这类的话。老师一边听他们汇报,一边思考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于是,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这位教师采取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探究这个问题。学生各执一词,并且都从课文和插图中找到了各自的依据,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时,教师没有满足于眼前热烈的讨论气氛,接着又设计了让学生给编辑老师提建议的活动。同学们通过讨论,相互补充,将自己的想法写了出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在“作者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上纠缠,而是利用这个材料和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期间不断赞叹学生敏锐的语感和敢于发表独到见解的勇气。这一设计就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创新潜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对格式的要求

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200 字,并且二次修

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

第二篇:初中语文集中答疑之一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第一次集中答疑

一、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3.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在以往的接受学习中,往往被教师剥夺了,现在要一一还给学生。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指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

三、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所谓“导”,从宏观上来说,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和有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从微观上来讲,“导”就是引起学习主体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去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

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是年级越高,学生举手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却越少,这种现象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外,与老师未能创造有效认知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一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果总认为教学中什么都重要,不抓重点、难点,不精讲、精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和进行认知策略的指导,你的课讲得再好,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促使其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转变师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析妨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习反馈机制、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胆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2、注重结果的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授、受知识为中心,以提高成绩为教学的直接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习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形成知识结论的复杂过程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条文背诵,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狭窄的、片面的发展之路,极大的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阻力。

注重过程的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水平和当前的学习状态等因素,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去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在形成认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善于根据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前的学习状态,优化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环境,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幽默性;利用名人名言、诗词等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巧妙运用以上要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在讨论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内外认知;在模拟活动中,知行结合,使听、说、读、写、算、推理、思维等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极富个性的认知能力。

四、语文课的导入,可运用哪些方式?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导入新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第二,复习过渡法

复习过渡法,是指建立在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例《“挑战者”号追思》,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了《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知道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为什么会令世界都关注和震惊呢?同学们回想一下,作者是从哪此方面来叙述这次事件的?(要求学生回答有关内容)然后教师作小结:在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直前,义无反顾?《“挑战者”号追思》将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第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如《万紫千红的花》的导入。教师可这样导入:“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这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真是美极了,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第四,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死海不死》,教师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这两只烧杯大小相同,水位一样。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做个实验。你们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教师把手里的鸡蛋给大家看),“现在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烧杯里,你们看,怎么样?”“沉下去了”学生们回答。“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第二个烧杯里,怎么样?”“没全沉。”“半沉半浮。”学生们七嘴八舌“是的,半沉半浮,为什么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水有问题。水有什么问题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尝一尝?”一位学生走上前来,从两个烧杯里各喝了一口水。他告诉大家:“第一个烧杯里的是淡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咸极了。”教师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里放了大量的盐,是超饱和食盐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么样呢?”“会浮起来。”许多学生回答。教师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

第五,介绍性导入法

介绍、说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讲授《挖荠菜》时,教师可介绍: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在很多年纪稍大的人心中,这是一种很好吃的菜,现在吃过的同学不多。荠菜是和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它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挖荠菜》,就反映了这种生活。

第六、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如《提醒幸福》一文的导入,教师可从下面的故事入手:

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很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也很着急,因为那个染坊的女儿晒不干布。后来有人来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首先,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

不用展开讨论,不用说得很多,总之还是有的。比如有的同学有同父异母的妹妹,本来觉得她分享了自己的爱,可一想别人都没有妹妹,只自己有,不也是很好的事吗?

其次,你想老婆婆的忧虑有没有道理?她的快乐是不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忧虑当然也有道理,但快乐确实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可见,生活中确实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享受幸福,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跑掉。这个道理有位女作家用很漂亮的语言说出来了,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提醒幸福》。

第七,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声音的世界里》的导入,教师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请说说在听这段音乐时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重在让学生感受,回答不强求一致。)

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能发现,一旦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在声音的世界里》,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第八,多媒体教学设计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总之,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在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精心的设计,灵活的掌握,只有紧扣课文的主体内容或主题,艺术地吸引或集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佳。

五、什么叫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2、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1)具体经验阶段

(2)观察与分析阶段

(3)重新概括阶段

(4)积极的验证阶段

3、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教师反思应包括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

(2)批判成分

(3)教师的陈述

4、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一是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二是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三是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四是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六、关于文本的多元解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倡导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才能真正让学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养。多元解读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迸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在的生命意识。但是,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而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曲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导致了多元解读的无序和浅薄。其实,多元解读应有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

(一)多元解读应立足文本 文学作品蕴含丰富,只有走进文本,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进而与文本对话,最终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生成的东西才符合文本的价值意义取向。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脱离文本中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不能理解为任意性。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一千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斯或李尔王。提倡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与发现,并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解读。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这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

(二)多元解读应有界限

文以载道,文本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方向上合理发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情况。

1.忌断章取义。文本的意义受作者、历史条件、社会思想、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学生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要正确解读,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的意义,如果拘泥于一句一段,很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文本产生曲解。如教学《心声》时,有的学生认为李京京是个爱出风头爱逞能的学生。他们这样评价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文本中体会到李京京的情感及处境,没有认真分析对李京京的心理描写。

2.忌架空分析。由于学生的人生感悟不够深,思想认识不高,虽然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但不难发现,他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往往有些浅薄,不够深刻。如教学《曹刿论战》,有的学生认为“公与之乘”,说明庄公礼贤下士,“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这很可能是庄公在考察曹刿的战术水平。学生之所以有这些颇似有理的分析,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文本基础。因此,在阅读文本,评判人物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领悟作者的价值取向,这样才不至于游离于文本之外,随意发挥,模糊文本的“真义”。

多元解读不是多元价值观,也不是多元标准,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余,也要及时对其价值取向给予纠正,不然,优秀文化将无法传承,审美价值观也将被颠覆。

(三)多元解读需教师理性指导 很多教师由于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贯彻“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迷失了自我,忽略了自身的主导地位,一味地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其直接体现是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热情的赞扬,似乎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体现多元解读论,体现学生主体论。这样做是错误的。教师始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对学生的解读要理性指导。

1.合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教师可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前,对作者生平、作品写作背景、当时的社会风俗等进行必要的介绍,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以避免学生误读或曲解文本。如教学《风筝》时,教师要对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以便学生更好地解读“我”和“弟弟”的性格特点,挖掘作品的内涵。有时教师有必要介绍一些文学风格、美学原理等,如教学古典文学作品时,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文学运用的古典原则及古代的哲学思想,学生就不会说鲁智深是法盲了。

2.引导学生科学求证。多元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新认识,这不是说只要不是同文本毫无关系的解读都是合理的,都应当受到尊重,得到表扬。试想,如果按照这样的理念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那不就等于直接告诉学生“文本的解读可以是任意的”了吗?那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小心求证,说出解读的理由和根据,从而在师生共同求证中接近文本本身,揭开文本的要义。

3.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达成共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拥有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切磋,要让学生学会在认真倾听他人观点,与他人切磋争辩中达成共识,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发言很积极,都能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是不能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而老师呢,总是微笑着对每一个学生的意见都表示“赞赏”,而不是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还美其名曰这才是民主的课堂,这才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课堂。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的“民主”,因为看似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尊重,都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但这样做有可能给学生造成这样的误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最终结果是,“热闹”的课堂上学生什么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引导学生交流切磋,在此基础上找到合理的解答。

总之,我们不排斥多元解读,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但多元不等于无界,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只有立足文本,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和魅力。

本文来自布克网:(www.xiexiebang.com)范文栏目:http://www.xiexiebang.com/fanwen/ 经典语录栏目:http://www.xiexiebang.com/yulu/

第三篇:语文导师答疑

初中语文导师答疑

问题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答:“习惯”有几种含义,一种是指对环境形成的适应能力,如“他习惯在北方生活。”“习惯”也指文化传统、风俗,如“这里人们习惯夏季在院里睡觉。”“阅读习惯”中的“习惯”是指一种长期养成的行为方式。它也是长期培养形成的,而且具有很强的自觉性和规律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养成。”这里,他把良好的习惯和教育的关系紧密地联系了一起,充分强调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语文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属于情感、态度的范畴,良好的阅读习惯、写作习惯与语文方面的知识、技能同等重要,甚至更有意义。“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并且形成了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老师真的就可以解脱了。这里主要说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从小就应培养起。小学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初步的,既包括爱读书、读书时集中精力、边读边想等,也包括不指读、不转头等读书时的动作。学生到了初中阶段,阅读习惯的要求就较高了,主要有:①爱读书、多读书、自觉读书;②阅读使用工具书、查找相关资料;③阅读时注意体验、揣摩,质疑、探究;④阅读时圈点批注,写读书笔记等。初中阶段是培养这些阅读习惯最重要的时期,这些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或成才起到的巨大作用无论怎样估计都是不过分的。

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以上良好的阅读习惯。

⒈ 先说“爱读书、多读书、自觉读书”吧。很多老师反映现在的学生不爱读书,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呢?一是课业负担重,学生每天要被英语单词,要完成数学作业,还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哪里有时间读书?二是游戏机、电视剧等大量的现代休闲方式的干扰,男孩子还要看足球赛,家长不让看,就半夜爬起来偷着看。三是农村孩子可能还存在读书条件差的问题,家中没有书,没有电脑,上哪儿去看?语文教学一周只有几节课,不要说课外阅读了,就是课文有的学生也读不了两遍。其实,客观地说,硬要让学生在学习日阅读课外书不现实。学习日落实读课文就行了,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或目标阅读课文,比如,学习《背影》,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圈画出文中出现的几处“背影”,想想作者写这几处背影有什么不同。学习《春》,要求学生预习时概括出几幅画面,各列一个小标题。有的课文内容理解有难度,可以留思考题让学生回家读书思考。如学习《小石潭记》,课文内容初步理解后,要求学生课后深入研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的景物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表达的是这样的感情。布置学生课后阅读的课文,下一节课时一定要检查,并且要进行评价,要让学生感到一点读书的压力,不读混不过去。只有学生扎扎实实读好了课文,才可能上好阅读课,也才可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爱读书。课外阅读是培养读书习惯,扩大迁移阅读的主要阵地。课外阅读要利用假日时间。学生每年除去在校学习日,寒暑假、节日、周末加起来差不多有半年的时间,是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的最佳时间。这些时间不抓浪费很多,抓住就是不少的时间。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完成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这个要求是不高的。《朝花夕拾》是72.5万字,《水浒传》是96万字。400万字其实没有几本书。组织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最好动机。老师要经常给学生介绍适合他们阅读的好书。《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寓言、童话、游记、小说都是既有趣,又富有文学性的好作品。结合阅读教学,可以给学生介绍不少优秀作品,如学习《阿长和〈山海经〉》,可 1

以介绍《朝花夕拾》,结合《再塑生命》可以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结合《智取生辰纲》可以介绍《水浒传》,结合《杨修之死》可以介绍《三国演义》等。在介绍课外书籍时,教师应绘声绘色地给学生介绍内容大意,甚至可以复述点儿精彩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老师还可以通过读书会、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来吸引学生。只要学生进入了课外阅读,很快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越读会兴趣越高,潜滋暗长,就形成了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

⒉ 使用工具书和查找相关资料的习惯对于学生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学习通用的好习惯。但很多老师并不重视这个习惯,特别是农村初中的老师。普遍认为农村学生家庭条件不比城市学生,没有电脑,没有工具书。一篇课文没有几个生字词,讲给他们就行了。这样就贻误了使用工具书和查找资料的习惯的培养。事实是,农村家庭现在有一部分已经有条件买工具书。有的学校也有条件让学生到学校的电脑上查找资料。当然,最基本的,是要求学生人手一本词典,除了最困难的学生,一般农村家庭的孩子还是可以做到的。关键是老师要求学生阅读、上语文课必须带词典,并且不是做样子,要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在需要的时候就查词典。比如,学习疑难词语,老师不要告诉学生读什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要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词典中找出解释。刚开始占一点时间不要紧,熟悉了,需要查什么,学生速度会很快,一翻就找到。要让学生懂得,词典是阅读离不开的工具,查找资料的现代人最基本的学习和工作方法,必须要勤动手,养成习惯。

⒊ 阅读要培养学生学会揣摩、体验、质疑和探究。这个习惯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的。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惑,面对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时,通过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促使自己去深入探究,去思考,以使冲突解除,认知达到平衡,获得对文章内容的真正理解。通过探究、使之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让学生的脑子真正转起来,学会在阅读中去思考,去精读和研读。精读就是对阅读课文的内容和关键词句进行品味;而研读是在精读的前提下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质疑,探究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进行分析,文章前后有怎样的联系,同类作品有什么差异等等。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词五首·忆江南》,古代许多名人都写有《忆江南》,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就很著名。为什么编者要选用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因为这首词含蓄的特点非常突出,通过短短27个字把主人公的动态、情态、心理,时间的推移、视线的移动,思绪的变化都表现了出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主人公的无限伤感和作者官场失意的情绪也一脉相承。要让学生领会温庭筠《忆江南》一词的丰富内涵,就必须让学生运用精读的方法细细品味词中每一个句子,感悟这首词的含义和情感,否则是领会不了这首词的奥妙的。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培养学生养成揣摩、体验、质疑和探究的因素,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就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认知理论把认知的水平分为识记、理解、探究、评价等层次,指导学生质疑要把握问题的认知的层次,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意义的问题。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记叙文要求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开头、过程、结果),在中学阶段,这类问题就是浅层次的问题,仅处于识记或初级理解水平,而探究性的问题才是最有认知价值的问题。如《背影》一课 ‘父亲’翻越铁道买橘子一段描写是这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老师教学中都只是让学生比较详写和略写在表达上的区别和作用,理解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这段课课文时还要求学生针对这段描写提出问题。两个学生提出了问题。第一位学生说:“‘父亲’行动已经不灵活了,为什么不派茶房去买橘子,非要自己去?”第二位学生说:“买橘子的事已经过去多年了,作者能记得那么清楚吗?有必要写得这么具体吗?”第一个学生的问题,几乎没有争论,很多学生都认为:‘父亲’因为关爱自己的儿子,所以处处不放心茶房,因此,只要自己能为儿子办的,就亲自去做。这正体现了作者的‘父亲’对儿子的深爱。这样的问题就属

于比较浅层次的问题,充其量是理解层面的问题。第二位学生的问题引起了争论,有的学生认为,这段描写是作者的虚构,记不清的细节用想象去补充;有的学生认为,这不是想象,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即使是细节也是难以磨灭的。那有必要写得这样具体吗?通过讨论,最后,大家都认同,这一段描写不仅再现了当年‘父亲’买橘子翻越铁道的背影,让我们通过一连串笨拙的的动作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真爱,也通过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们读出了一位儿子对父亲的深爱。学生从父与子两个方面体会、感悟到了父子间的深情。这样的问题就是具有核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领会文章的真谛。老师如果引导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精读和研读,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形成了阅读时揣摩、体验、质疑和探究的习惯。

⒋ 圈点批注、做笔记的习惯。中国有句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意思就是说,要读书就必须动笔写。语文老师一般都要求学生课上做笔记,但其中相当一部分老师要求的笔记是“抄笔记”,老师把解读课文的重要内容写在黑板上(现在又有了展示在多媒体屏幕上),让学生照抄下来。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笔记本抄得满满的,而语文课本干干净净的。笔记和课文成了两张皮。这不是阅读的好习惯,反而成了坏毛病。学生的阅读学习笔记,应当是学生自己学习的积累,而不是老师解读分析课文的复制。语文阅读课学习时的动笔主要应在课文上的圈点批注(圈关键,点要害,批感悟,注疑难),凡重点、难点,关键处,表达有特点的地方都要求学生有圈点或批注,这样,再读课文时就可以直接借助以前的圈点批注的内容进行复习。笔记本做什么用呢?摘录有关资料,整理相关知识,或者写读书笔记(读书体会)。培养学生圈画的习惯除了要求,还要检查、评价,上课时,学生打开课文,老师巡视一圈,就能检查学生学生圈画完成的如何了。每学期结束,要让学生的语文课本上画满圈圈点点,写满批语注解,几年下来,学生的相关习惯自然就形成了。(施建华)

问题二:如何落实综合性学习?

答:在《义教课标》中首次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听说读写”目标体系的局限,建构起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的形态,是现代学习方式与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学生自身经验和社会生活为基础,以项目活动为载体,以课题探究为中心,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发展语文素养和个性潜能。综合性学习在教学时空上打破了课内和课外的界限,在课程内容上沟通了语文与其他课程、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因此,落实综合性学习,对于教师是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深入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从各版本教材看,综合性学习目标不仅综合了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目标,还综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教育目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将语文与自然、语文与科学、语文与艺术、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社会进行了综合。于是,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准备就不仅仅是把握一本教材就可以的了,需要教师博学多识,在自然、科学、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挖掘语文学习的资源。在备课中,按专题、项目来设计教学。

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变换策略。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不满足于一般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感知、理解、识记、分析、鉴赏等过程,它还综合了质疑、假设、体验、探究、总结等实践性很强的学习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有丝毫的代替,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且,根据需要变换组织策略,如组织竞赛、分角演示、合理分工、情景模拟等等,做一个灵活机制的组织者。

再次,教师在学习方法上要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综合性学习不满足于一般语文学习的方法(读的各种方法和、写的各种方法等),它有时需要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有时需要图表的阅读和绘制,有时需要音像的欣赏和表现,有时甚至需要手工制作,等等。对于学生

来说,这都是新的东西,需要指点,需要教师备课时有意准备。

最后,教师要给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给予真诚的评价。比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怎样,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是否得当,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明显,学习中合作交流是否充分,等等。客观、积极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综合性学习的效果。(孙荻芬)

问题三:怎样上好一节语文阅读课?

答:下一阶段我们就要进入课堂教学实践性学习了。在新课标背景下,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是老师们集中思索的的问题。这里想就上好一节阅读课进行粗浅讨论。

首先,教师要“胸有成竹”。教师心中要有语文课程的整个(最低是学段)培养计划,要有本节课的全局——目标、过程、线索、策略、手段、节奏、效果等。就上好一节课来讲,教师要有对一套教材的整体认识,要有对一册教材的整体把握,要有对一篇课文的透彻理解,为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好基础。

其次,教师心中要有学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能够自主学习的环境。目标的设定、内容的处理、过程的安排、策略的使用、手段的选择、节奏的把握、质疑的设计等都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第三,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疏通。课前,教师要以平日对学生的观察为基础(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能力状况等),充分估计学生本节课学习的难点,分析其原因,预备解决的办法。课上,要善于疏通,抓住要害,帮学生把问题梳理清楚;要进行正面引导,善于点拨,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孜孜以求地寻找正确答案。

第四,阅读课,教师要因文释道,因道释文。一篇好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钻研课文一定要有思想内容与表达方式辩证统一的整体观念,从语言文字的表达入手,仔细琢磨,反复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中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广度;在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后,再从语言和内容的结合上体察文字运用的奥妙与匠心。这一钻研过程,一定是自己的,而不是教参的、他人的。这样,教师才有能力在课上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教材的精髓,受到教育和感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教师的每一节课都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受用。具备这样的理念,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等方面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甚至教师在课上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都蕴含着一种文化与修养,都使受到学生美好的感染与熏陶。(孙荻芬)

问题四:关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主要是指备课;生成是指实施教学的过程。课堂教学既需要尽可能完善的教学设计,也需要成功的教学过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现代教学论把课堂看成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成为重要的主题。预设是教学的计划,具有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精心的预设。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熟悉自己的教学内容,对完成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但无论怎样精心的预设都无法全部预知生成的情况。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不速之客”,我们就要灵活应变。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前无论对战事做了多么周密的策划,而一旦敌情出

现变化,他就要当机立断,改变原来的计划,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才有可能获得战场上的胜利。教师教学也是如此,当课堂上出现未预想到的情况时,如果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教学就会陷于被动,而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有时反而可以成为课堂的闪光点!上海一所初中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丰碑》一课时,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此时你站在穿着单薄冻成了雪人的军需处长前面,你会对他说什么?”教师的预设意图是引发学生对红军军需处长宁冻死也不给自己发一件军大衣的高尚品质给予高度的赞扬。但是,她错误估计了生活在当代的学生的价值观,在前面的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境界。有些学生还没有被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因此,一个学生举手起来说,“我要说,你怎么那么傻,你是军需处长,给自己留一件棉大衣是多么简单的事,你死得太不值得了。”接着,又有学生表示了赞同。更多的学生沉默不语,一时不知该怎么说。这位年轻的女教师慌了神,为了防止讨论向预设的反方向发展。她急急忙忙地抢过学生的话,硬是给学生灌输了一套公而忘私,崇高伟大的大道理。再也没有敢让学生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这节课就在沉闷的氛围中结束了。评课时,听课的老师们指出,课堂上出现的这个问题正是预设与生成产生矛盾的典型事例,老师如果及时应变,把学生的不同意见都引发出来,让学生再认真阅读课文,体验当时的情景,围绕着生命价值观的问题展开讨论,老师再适当启发学生思考,甚至可以让学生比较更多的英雄的故事(包括当代的英雄),让学生在讨论中感悟真理,提高认识。这节课一定会上得更热烈,学生的价值观也一定可以得到升华。而老师采用了不恰当的处理,应把学生拉到自己的预设结论,结果反而成了教师生硬的说教。沉默的气氛就表明了学生未必认同老师的大道理。

这个课例从反面说明,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生成的过程,就必须承认课堂上的意外,面对意外,改变预设,灵活应对。只有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激发起学生“兴奋”的学习状态,才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当然应变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学习的核心价值问题,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

教学是一个开放、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而这些稍纵即逝,非预期性的因素往往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利用好这些即时的生成性因素,将其变成新的教学资源,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生成教学的驾驭能力,只有足够的意识加上良好的实践,才会具备随机处理的能力;只有及时整顿课前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才会出现更多的生成时机,从而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施建华)

第四篇:小学语文典型问题答疑集(范文模版)

小学语文典型问题答疑集

北京大学小学语文答疑专家:冷玉斌

2016年4月

答者按:

首先,感谢诸位的提问——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永远比答案重要,诸位提出了这些问题,恰恰表示诸位已经在思考,而一思考,则就意味着真的走在了语文教学的路上。其次,也感觉幸运,可以参与到答问中来,以答者的身份回答诸位的提问,真理从不在某一个人手中,所以,我并不觉得我是在“回答”什么,而是在与各位“交流”,针对大家的困惑或者疑难,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只是提出一些可能的建议。并且,这些建议,有很多是我们项目组很多指导教师的共同意见或成果,所有这些话语,供各位参考,也供各位批评。第三,大家所提的问题,虽然指向、内涵多不相同,各有关注各有在意,但实实在在的,都是导向实践基于常识,因此,我的回答,可能也更多从常识与实践出发,有一些根源性的问题,其实并不好答,或者并不靠答,怎么办?只有去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多感悟、多反思、多反思、多改进——只有这些,才是对接下来所有提问最好的应答。与诸位共勉!

祝福诸位!

1.如何解决学生没什么可写的问题?

习作难,难于上青天。如何解决学生没什么可写的问题? 答:

谢谢提问!这是个“老问题”了,每当来到作文课,学生无话可说,没素材可用,写作文时咬着笔尖一节课,最后纸上留下来的文字还是寥寥无几,很常见,也很让做老师的头疼。我想,对于这一点,就试图实践的方案,前提须有二,一是解决孩子们对作文的畏难心理,就像是课标所提,“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二是与孩子们一起发现生活,即课标所提“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叶老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方会成什么文字”,这两点,切不可疏忽。

那么,生活作为作文的源头,又当如何从中发掘素材、积累材料呢?我想,说一千道一万,也就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一是留心观察生活,坚持写日记。观察是获取素材的主要手段,看起来孩子们每天的生活都大同小异,但这只是没有用起观察的眼光,如果将生活中遇到的人、事、景、物等稍作留意,一定会有发现与获得,同时,就这些观察所得再想一想,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之源头活水就打开了,坚持记日记,恰恰就是将“日记”变为观察之后的物化记录,成为未来写作的素材库。

二是主动组织活动,丰富素材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孩子们有话可说,可以将习作训练与活动组织结合在一起,或者是当堂活动现场写作,或者是走出课堂进行活动,然后再对活动进行记录,这样既能够解决写作动力问题,也使学生拥有了新鲜素材,这些活动的组织形式很多,内容也很多,想必老师们并不陌生。

三是课文引路,积累精彩语段。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不仅是学习阅读的例子,也是学习写作的例子,无论是叙事性课文,还是说明性课文,或者简易的论说文,课文直接提供了范例,尤其,选入课文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字,在“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方面,都可以供师生咀嚼,从中汲取写作的营养,这些方面,在教学中是不能忽视的。

四是通过阅读积累,将阅读与写作结合。无穷无尽的书籍世界也是孩子们写作的重要源泉,这里面不仅有生动的故事,可以成为孩子们自己讲述生活的参照,更有精彩的表达独特的修辞可以让孩子们直接学习直接借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善读之也可以医“无话可说”之症。此外,读书后做读书摘抄,或者写读书笔记,这也是锻炼笔力的好方法。

最后,对这个问题,我简单补充两句,一是所谓“无话可说”,这是表象,内里决定的是“言语动力”,这一点特别重要;二是是否学生的“无话可说”,是因为老师要求他说的他恰好无话,而他想说的,却从不被提起?这一点提醒我们在作文命题上也要有所思考。总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如何开展读书活动?

在平时紧张的教学活动中,如何扎扎实实开展读书活动? 答: 谢谢提问!

对这个问题,我第一句想回答的是,如果老师本人能在平时紧张的教学活动中,做到扎扎实实地读书,那么这个问题就没这么复杂。只要愿意,只要用心,一定就可以将读书活动开展起来。那么,我以下所说,只对读书活动本身作一点回应:

要读书给学生听。

语文老师的首要任务,是能够在教科书以外,找到学生适合的读物。在班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读书习惯以前,老师要读书给学生听。可以是每天读,也可以在语文课上读。学生天然地喜欢听故事。老师读故事给学生听,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心的学生会不满足教师“有限”的朗读,而自己找书来读,先睹为快。任何一个年级都可以从“图画书”开始阅读,选择图画书,尽可能是那些画面很大,文字很少,能带给学生回味的。比如《鼠小弟的小背心》系列、《活了100万次的猫》、《点》、《小步走路》、《大卫不可以》等等。画面大,能够传递比较多的信息,文字少,让那些不喜欢文字阅读的学生慢慢去掉心理障碍。带给人思考和回味,就能够在读完以后还留下思考,留下谈论的空间。

同读一本书。

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后,老师就推荐书,保证全班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一本书。同读一本书的开始,往往是教师要上导读课。同读一本书最初的讨论,老师要参与,要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头脑中要产生很多疑问,想在书中找到答案。课下,书的内容也成为学生交流的话题。这样,读书就慢慢成为风气。比如,老师让学生读《不老泉》这本书,先让学生讨论世界上有没有长生不老的办法,然后,让学生猜测《不老泉》这本书是写了什么故事?出示书的封面让学生捕捉信息,印证自己对故事的猜测。教师出示书中开头部分,让学生阅读,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出示整本书的目录,让学生从目录推断故事的发展,想象故事的情节。出书书中的一个难题——珍妮是选择长生不老,还是像平常人一样死去。出示故事的结尾,让学生猜测结局。一节课的时间,学生就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课下不但能够读,而且会自己进行讨论。每个学科的老师都要重视阅读,在不同的课上都要有读书的部分。学生因为兴趣而产生的阅读,有时会随着一本书的结束而消失。老师就需要不断调整书目,不断调整方式。固定读书时间,保证学生的阅读。

放手自由阅读。

在学校这个体制内,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经过选择的,否则,对学生而言,就缺少应有的意义,就和家庭中没有什么差别。教师引领学生同读一本书就是这样选择的结果。但是,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更喜欢自己做主,“我的阅读我做主”将是激励学生的重要方式。学校图书馆或者阅览室的图书,应该经过全校语文老师或者图书馆员的筛选,每本书对学生而言,都应该是优质的读物。学生可以在图书馆自由借阅图书,可以在阅览室自由阅读,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班级内的自由讨论

班级里一定要有读书讨论的时间和空间。老师要舍得拿出语文课的时间和学生进行读书的讨论。讨论,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比如,主人公做了什么好玩的事情。教师要能够引导这种讨论,把话题引向什么,比如,主人公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教师要时常关注学生读些什么书,然后,和他们交谈书中的内容。让学生复述自己读过的书,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尤其是在中低年级。教师在固定时间,让学生复述故事。这就需要学生真正阅读,也需要创造性的理解。复述不能过于简单,这样听众不能把握书的细节,缺少真实的感受。复述又不能过于复杂,不找边际,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让他们先抓住故事的框架,然后,复述有意思的细节部分。再就是要组织优秀图书推荐,让学生把读过的书以海报的形式进行推荐。学生制作海报,除了要引用书上的推荐语,还要自己写出推荐语,把自己的推荐语凝练出来。

多种阅读测试和奖励活动。

很多作家一直强调自由阅读,认为把很多书扔给学生,就可以了,阅读不用教,也不用学,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些人一直强调教阅读,并且通过阅读能力测试题测试学生。两种方式各有道理,因为学生不同,阅读能力和阅读方式就天然地存在差异。作为学校的老师,不可能只面对一种学生,因此,老师就要采用多种方式,以便更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3.如何指导小学生作文审题?

写作文是小学生最为头疼的事,但同时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一提到写作文,学生就感觉无从下笔,不知道如何写、写什么。因此,教师首先就要教会学生审题,不会审题,就谈不上会写作文,下笔千言,必须会离题万里,立意、选材和安排文章的结构就更无从谈起。那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答:谢谢提问!

古语有云,“题,额也”,“目,眼睛也”。题目是整篇文章最夺目的地方。说白了审题就是对一个作文题目的写作要求进行认真思索的过程,要想写出好的作文,作文前的确实审题是非常关键的。

一、教会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题眼”

找准了“题眼”,就找到了写作的重点也就是揭示思想意义或表现感情色彩的词语,然后围绕“题眼”选材组材、谋篇布局,就能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如《我敬佩的一个人》,“敬佩”就是这个题目的题眼。要重点写出为什么“敬佩”。再如《记一位勤奋工作的老师》,“勤奋工作”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它就是“题眼”,如果去写这位老师如何“生活朴素”“关心同学”的事,那就离题了。当然有的题目“题眼”突出,一看便知。比如:《令我高兴的一件事》、《我爱……》、《一件难忘的小事》等,只要抓住了“高兴”、“爱”、“难忘”等“题眼”,就不会出现离题的现象。

所以教师须长期引导学生,当拿到一个作文题目时,要先把题目默念几遍,想一想题目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如《假期中的一件趣事》,是写“事”,而不是记人;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或三件事;是一件“趣”事,而不是一件普通的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时间是“假期中”,它既不是发生在放假“前”,也不是发生在放假“后”,而是“中”;地点也不可能在学校。这些,在默看题目时,都要一字一字地想清楚。

二、教会学生确定写作体裁

确定好写作对象后,要看一看写作体裁是什么,是写记叙文还是其他体裁。记叙文是小学阶段常写的文体,而记叙又分为写景的、记事的、写人的、状物的等。审视记叙文题目,能够帮助小学生确定文章的体裁。因此,教师也应在这一方面加以指导,以免出现给出作文题目,学生无处下笔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要正确了解学生依据题目确定“怎么写”。例如:《校园生活二三事》,抓住题目中的“事”,就可以确定是一篇发生在校园内的记事的文章;《美丽的校园》,只要抓住了“美丽”二字,就可以直接确定为写景的;《我的同学xxx》和《我和同学xxx》,两个题目都是记人,但前者是记同学xxx一个人,后者却是写“我”和同学xxx两个人。又如《我的好伙伴》,可以写人,如要好的同学、小朋友等;也可以写物,如和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字典、录音机等,对自己忠实、讨人喜爱的小狗、小猫等,都可以是这个题目的写作对象。作文《小草》,要重点指导学生放在“小草”上,可以看出,它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可见指导学生确定体裁是写作的关键之处。

三、进一步明确题目的选材范围

文章的写作范围表现在时间、地点、数量和内容等方面。如《课间十分钟》是要你写正在发生的事;《童年趣事》是要你写已经发生过的事。又如《校园新貌》写的是“校园”,《有趣的课外活动》,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仔细审清选材范围,弄清题目的写作范围。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扣住写作范围,写作就会切合题意。比如: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对《秋天的发现》这篇作文,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来确定写作范围的。可以写到田野、山上以及到名胜古迹参观等内容;可以写秋游中看到的事物或秋游中经历的难忘事情;如果写景物,一定要反映出来秋天景物的特点;写景物一定要把什么时间和什么人到什么地方看到的景物是怎样的,有什么感受等写清楚。总之,写出秋天的特点是这篇作文的重点之处。

四、要让学生打开思路、放开眼光

在小学阶段,已有相当一部分是没有实际素材,而又无法耳闻目睹事情发展过程的作文种类。面对这类想象作文学生写起来的难度较大,往往无从下笔。在指导这类作文写作时,教师要下足功夫,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审准题目,把握中心词,虚构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服务,鼓励他们想什么说什么,说什么就写什么,但告诉他们所想象的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反映生活,使人看了犹如身临其境,仿佛真情实境就在眼前。不论是直接观察作文还是虚构作文,教师都要重视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充分发挥想像。这也是审题时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每一个作文题目对写作文总会有一些限制,但千万不要被这些限制框住了思路、捆住了手脚。审题时,既要看到题目中限制了什么,又要看到没有限制什么,从而使学生的思路既在限制的范围内,又能发现可供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

4.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经过五年的沉淀与积累,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然而在这期的教学中,却感觉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差劲,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没有提高。如何在有限 的时间提高毕业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呢? 答:谢谢提问!

首先,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这着实是个大问题——甚至可以说,这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所以,您的提问直接冲着根本任务来,这几处不是一篇答问可以承载,而且,您的提问后面还提到一个“有限的时间提高毕业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个人觉得,更是难以回答,很多年前,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是农业,不是工业”,语文能力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熏染出来的,这是个慢活计,快不起来,这让我如何答来才是好呢?

——或者,如果用另一个思路,在有限的时间让孩子们再多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又如何呢,是不是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让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得以提高呢?事实上,抓住阅读理解这个核心,才能够谈论阅读方法,因为阅读方法常常和阅读方式、阅读习惯、阅读经验、阅读能力纠缠在一起。那我就来说说方法,尤其是针对这“有限的时间”,更多谈一点精读之法:

精品阅读法

阅读的意义在于思考,而思考的凭借是精读。精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精读也是学习阅读的关键读书法。浏览是精读的前奏,浏览的作用是整体了解,粗知大意,然后确定主攻的方向。

精读的方法要有4个步骤:提问、细读、求解,复述。

浏览一本书或者一个章节以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也可以由老师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问说出来,是读书的重要一步,有的学生会掩盖自己的疑惑,老师要用尽可能宽松的氛围,让所有学生提出他们的问题。然后进行解答和梳理,慢慢教会学生提问题。最后,有价值,具有思考意义的问题可以留下来。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细读,需要到书中的具体章节甚至语句中寻找信息,获得答案。细读是精读的核心,需要引领学生发现细微之处。如,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亲爱的汉修先生》后,教师出示:“电话铃响了。妈妈正在洗头,她叫我去接。是爸爸打来的。我的胃忽然变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有这种感觉。”鲍雷伊为什么听到爸爸的声音,胃就像要垂到地上呢?学生就会再去细读书中其他部分。求解,除了个人细读和思考以外,需要大家讨论,可以是多人,也可以是两人。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的交流,会激发人的灵感,有时候答案会一下子跳出来。学生会在和老师及同伴的交流讨论中,获得自己的答案。

复述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能够复述,就说明理解了,而且化为自己的思考,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时候,阅读的意义也真正实现了。

快速阅读法

现在是一个资讯时代,没有快速阅读的本领很难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快速阅读不仅是时间长短的要求,更是对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的训练。

快速阅读,需要客服几个障碍,一是字词障碍,不要被个别不认识的字词困住;二是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影响到对字面信息的判断和反应;三是逐字阅读。

所以,快速阅读是需要教师不断训练的,不但对阅读有好处,对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也有好处,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很多事情都能做好。先要训练注意力,排除外界干扰,清除心中杂念。教师可以采用计时的方式,让学生在1分钟内阅读多少字,然后回答问题。以后扩展为2分钟,3分钟。再就是训练学生的视觉反应能力。很多小学生喜欢出生读,这是快速阅读最大的敌人,因此,要训练学生目光和头脑的共同反应,扩大学生的视觉区域。

快速阅读可以有这样几个技巧:默读;抓住标题信息;把握情节的发展脉络;开头与结尾重点读。有时候不是单独的使用,需要几个方面联动,才能够真正实现快速阅读。

我想,既然是在有限的时间,那么能够提高速度与精度,想必这理解力,也就差不离在那儿了吧。

5.如何治“马虎”?

我们班一男生很聪明,记忆超好,国学老师说他是颗好“苗子”,可是他就是很马虎,明明是“青蛙”他却读成“青草”。每次考试都考得不理想。我该怎么帮助他。答:谢谢提问!

“马虎”这件事,还真不是教学问题,或者与家庭教养有关,如果是这种,“治疗”须得从家长自身开始;或者与孩子年龄特点有关,如果是这一种,那千万不能随意责骂,需要用时间来等待成长。但是,当一个“小马虎”来到自己班上,每一位老师都常为此犯难犯愁,我们只有分析其中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马虎。

曾读过一些老师对此问题的讲述,比如性格问题,有些学生性子急,做题一旦太快了的时候,准错误一大篇,于是老师就让孩子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次作业中的错题抄在“错题本”上,找出错误的原因,把正确的答案写出。这实际上是一个错误“档案”,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多是马虎,有利于认识错误的危害,下决心改正。错题本是孩子自我教育的好办法。另外呢,他也懒得又重新抄错题还得写原因还得重做一遍,只好老老实实地慢慢做起来。还有的是态度问题,学习不认真了就容易马虎。真正的认真写作业,犯错误的比例就相对较少。如果作业不认真,错误比例就会大大提升。因此老师要求孩子写作业必须认真,不认真你就狠心地给他撕掉让他重新写。长此以往,他也会算账,不认真重新写也不合算,不如一遍认真写好。还有的是新授的知识,学生对知识半生不熟最容易马虎。知识性的问题不熟练,他们做起来就容易出错,经过多次出题让他们做这个毛病总是得以解决。教师不妨和学生一起重新温习和复习这些新知识,加深孩子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这些小马虎就会迎刃而解的。另有的是认识问题,没认识到马虎的危害。学生对马虎的问题以前总是掉以轻心,满不在乎,反正认为这些题我都会,只不过马虎罢了。教师不妨讲一些小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领略到马虎的危害性。有的老师就给他们讲《詹天佑》的故事: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一旦马虎就会造成整个大桥的倒塌,整个建筑大楼的破坏,因此孩子们意识到马虎要不得。

其实,很多时候,治“马虎”还真的要从家庭开始,教给家长一些方法,与教师共同配合,方能事半功倍,不过,那又将是另一篇答问,此处不赘述。

6.如何使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前预习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明显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那么如何使学生学会预习,爱上预习呢? 答:谢谢提问!在学生学习课程当中,老师经常会强调让学生提前预习,就是把马上要学的一个课程做一个预习的工作。但怎么样才能让预习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让学生形成一个好的习惯,确实有很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要了解到预习的重要性。预习不是为了让课程进度更快,其实是一种自学方式的锻炼。预习其实它本身应该是自学的一部分,预习的时候没有其他的人参与进去,主要是学生自己,发挥他自己的能动性。而自学是整个人生的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都在课堂当中,很多时候是要靠自己学习。这样的观念可以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预习不光是课程学习中有效,对其他事情也有效。无论做什么事情,提前做一些准备工作总是必须的。预习一定是针对某个固定的对象,就是我们要对它做一个提前了解;那些难于了解的东西,可以通过后续的,比如说其他人的帮助来做,那就是后面的学习过程,所以预先就是提前自己进入,能够自己掌握的就自己掌握。这不仅仅对功课而言是必要的,对其他事务而言也都是必要的,所以老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走出了课堂之外去工作时,会发现很多工作,并不是课堂里面教的东西,一定会接触到很多很多新的事物,那要给同事做一个报告,或者讲解一个新的产品,或者做一个综述,都要自己去预习。这是终身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的部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如果让学生明白了预习的这个功能,他就会真正懂得它的重要性,否则,预习就好像是另外一种作业,给学生发一张预习纸,学生弄完了,好像就完成任务了,这样就把预习变成了一个很机械的东西。这样方向就搞错了。一定要给学生说清楚这一点,学生弄懂了预习的最基本的目的,知道重要性了,就会重视起来。

就学生而言,预习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必要方式。在目前的情况下,不可能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课程教学经常是大班额的,老师针对的是五六十个学生,讲的问题可能是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多同学可能已经会了,有些情况可能只是针对某些人的情况。如果学生没有预习,对于课程的情况跟不得跟上是一个问题,也就不能及时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的话,课堂对他的的帮助也就比较小。

预习的时候,除了我们刚才说的观念上的澄清,还会有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很多人会说时间不够,小学其实低年级的时候,刚开始还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预习量不多,作业量也不多,但是到了高年级,各个学科加进来,相对来说每门课的时间就会减少,预习的量也会加大。这当然也是学习的规律,由浅入深,由少到多。但这个时候就会面临新的问题,前一节课学习的需要巩固,需要消化,要完成作业。如此,留下来新课的预习时间就比较少了,时间就明显不够了,很多学生做作业都做到晚上十一、十二点,哪有时间去预习?只能草草了事。所以预习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预习的问题,它可能跟整个的课程设置有关系。很多一线老师经常问,学生老不预习怎么办?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反思自己布置的作业太多了,这个需要各个学科通体合作来解决。另外一个就是惰性的问题,学生会想,反正老师上课会讲,有点时间我干点别的事情。这个问题就不需要靠整体来解决,要针对学生个人来解决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的办法跟前面说的时间不够解决的办法是不一样的,要通过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解决。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也预习了,但是效果不好,预习完了之后,好像对后边的学习没有什么帮助。一旦一个学习行为没有什么效果,学生就不会愿意继续下去。

从通常的角度来讲,一是要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如上文所讲,如果学生觉得没有效果,这个东西就引不起他的兴趣。老师可能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段的情况,以及具体的班情来做一些分析,想一些办法把预习的兴趣提上来,最直接的就是告诉学生预习纸不是作业,不是说完成预习纸就完了。预习纸是一个提示,是一个引导,让他们形成自己的预习的一些方法。如果学生能针对课程提出有效的问题,而且不是在预习纸上的,是学生根据预习纸的提示,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来来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帮忙解决,不可能通过自学完成。这样的表现老师应该及时提出来表扬,鼓励大家多往这个方向走。值得注意的是,是当 预习起到了真正的作用时才表扬,而不是完成了预习就表扬。

预习当然会有些基本的规定动作,根据课堂的内容,要给出一些要点,学生根据这些要点去结合课文进行预习,有一些相应的办法什么做一些笔记,或者画一些记号。这些最基本的的方法应该交给学生。但是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比如说,有一个学生,通过预习纸的提示,对课程有自己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问题,能够帮助他进一步地学习。这个时候,他会形成一个自己的经验,会把这个经验用到更多的地方,而且也值得用到更多地方。如果老师能恰到好处的把这些经验汇集起来,这个学生给同学们介绍自己怎么样做的,如何想到问题的。这样坚持下去,一个大班的学生,每个人的方法都有不同之处,都汇聚起来,学生预习的时候,可以开始选择适合自己的,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

小学阶段相对来说是预习这个习惯形成的开始,预习的东西也没有那么多,因此,练习时比较基础,比较单纯,老师引导正确的话,可以为后来打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7.小学语文低年级趣味识字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答:谢谢提问!

在以前的远程研修中,项目组曾有老师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并将心得与学员分享,我综合他的有关提法,结合个人所用,回答如下: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开发学生潜能,教给学生许多生动有趣的识记方法,如“做游戏”、“编顺口溜”、“猜谜语”┉使得识字教学变枯燥为新奇,变呆板为活泼、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识字效率。如:

A、“加一加”识字。(即:部件加部件的形式)如:“翔”左边的“羊”,加上右边的“羽”,就是生字“翔”。

B、“减一减”识字。(即:合体字减去一部分部件)如:“菇”去掉“艹”就是“姑”。

C、“换一换”识字。(即某字换个部件就变成了另一个生字)。

如:“妈妈”的“妈”把右边的“马”换成“乃”就是“奶奶”的“奶”。

D、“比一比”识字。(即:通过形近字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来识记字形)。如:“土—士、未—末、千—干”等,可根据笔画的细微区别来识记。

E、“查字典”识字。当学生在阅读时遇见了不认识和不理解的生字时,可请不说话的老师(字典)来帮忙。

F、游戏识字法。低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游戏不仅能增强识字的趣味性,而且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利用以下识字游戏。利用“开火车”、“摘水果”、“给字词找家”、“给字娃娃找家”、“添减笔画游戏”等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识字效率。

另外,汉字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形声字,掌握了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象形字以及用它作形旁时用于表义的特点,就能形成识字的能力,进而“无师自通”地创造性地学习大量的形声字以及会意字。如:了解了“手”可变写为“扌”、“又”、“”“”、“廾”以及与手有关的偏旁为“爪”、“彐”、“攵”、“ 攴”等,那么,学到“挥”、“举”、“取”、“看”、“有”“戒”、“牧”、“采”“秉”、“敲”等字时,就能自觉地用“手”或与手有关的动作去析解它们的形义。对于那些由独体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可采用分解组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其“会意”的方法。如“采”由部件“爪”和“木”组成,可具体地想象人们用“爪”在“木”上采摘茶叶或果实的情景;由“男”字的“田”和“力”想象远古的男子在“田”间出“力”劳作的情形,还可由此联想到妇女在家纺纱织布的情景,由此,一幅男耕女织的画面就会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8.如何减少学生错别字?

最近几次测试,发现我的学生们有一共同的不足,不管是在做题还是在写作文,他们的错别字特别多,真让人头疼,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学生减少错别字呢? 答:谢谢提问!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所谓错字因为学生对字的结构掌握不牢固、认识粗略、部件混用、受其它字响、识记书写不认真而将字写错不成其字。如:“落”上下结构成左右结构,“满”左右结构写成上下结构;“烧”多写一点,“真”少写一横:“衤”和“衤”混用,“肺”右边写成“市”;“模糊”的“模”将“木”旁写或"米”旁,所谓别字就是用其它的字取而代之。别字一般都出现在同音字和形近字里。例如:将“已经”写“以经”,将“竞赛”写成“竟赛“等都是出于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联系不强而经常发生混淆的后果。

根据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有很多老师就此做过很多实践,综述如下:

把好识字第一关,让学生有一个正确、全面、牢固的第一印象。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汉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结合,我们要让学生在初学生字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弄懂字义。尽可能地从根源上避免错别字的出现。教师应尽可能做好有些字的范读、范写、释义等。结合学生易错处在第一时间给,强调讲解,防患于未然。尤其对于低段学生要加强当堂课的认读、书写及应用练习。

注意学生识字兴趣的培养。

识字方法要多样、灵活并具有趣味性,任何单

一、枯燥的教学模式都会让人感觉疲劳,不利于知识的理解消化。教学中要注意识字方法的多样性,可师教生学、小老师式的教学、分组合作、互教互学等多种形式。课堂上经常用到小组合作教学的方式:小组长组织好,每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同伴还可以补充或提问其同音字、形近字都有哪些,这样,学生学得很轻松同时又很大程度地减少别字的出现。同时教师要善于活处理学生识记书写有困难的生字,有些字可以形象化、生活化的教学。例如:在一年级教学中“明”字可引导学生结合活实际“日”和“月”都有亮光非常明亮;“休”字可到理解为“人”靠在树“木”上是休息;“鸟”儿不能没有眼睛等。还有些字可以联系识记,例如:学到“裁”字时可联系前面学过的“栽”字来识记:“栽树”是种植树“木”,“裁剪”要做“衣”服。有些字司以用更加趣味性方式来编成顺口溜或是字谜等,例:“贫”,把宝贝分了就变穷了,“金”一个人他姓王,兜单揣着两个糖,“己”开“已”半“巳”封死等。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研究学习,自然而然地降低了错别字的出现概率。

培养良好的识记书写习惯。

教育学生经常在读写练习时,养成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先认真观察其结构及组成、笔画及特点,做到胸有成竹后再去写,同时要养成自觉检查并及时订正错误的好习惯,切莫在平时为完成作业而草草了事,马虎大意,养成坏毛病。

要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巩固措施。

经常用到的有找规律,归纳识记,例如:经常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的万法来通过加减或是更换偏旁部首及笔画来巩固识记生字尤其对于纠正因形近字产生的别字成效显著。再例如:经常开展同偏旁识字比赛。可以学生分组拟定在同样时间内看谁写出含某个偏旁部首的字最多。“错别字卡集”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错别字制成卡片并开展一些如“谁是火眼金睛”、“我是小医生”等辨字正字游戏,同时在此卡背面标出正确的字以及音、义等,让学生做好整理便于随时提醒与区分记忆。提倡并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这对所学汉字的重复再现,加深记忆及增加字词积累量都有很大帮助。

汉字博大精深,出现错别字是在所难免,只要学生能有正确的态度,浓厚的兴趣,教师有积极有效的措施,相信都能从不同程度上减少学生的错别字。

9.如何处理好集中识字与随文识字的关系? 低年级识字量比较大,如果每节课都将字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识记,理解字义,依字组词,所用的时间太多,有些繁琐,而且对于学生来说,也缺乏新鲜感。如果边学文,边识字,又会破坏课文的整体感,整节课也会显得很琐碎。怎样既能保护课文的整体性,又能提高识字效率呢? 答:谢谢提问!

这个问题实在是针对语文教学的“专业”问题,试以项目组曾经的研训材料与个人心得作答,并以案例相证。

在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都在尝试“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里所说的“文”不单单指“课文”,它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环境”。“随文识字”运用得好,字的音、形、义紧密结合,读说写紧密结合,能有效地提高识字的数量和质量,能有效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教学方法。

许多教师将“随文识字”教学方法进行了概括。例,随文识字“三步法”:初读识字、集中识字、回文识字;“四步法”:

一、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利用卡片,感知字形;

二、精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理解生字新词;

三、讲读之后,分析字形;

四、复习巩固,扩展训练,培养兴趣等。

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随文识字要用得巧,用得妙,方能实现识记生字和阅读教学的共赢。

案例一:低年级《荷叶圆圆》教学片段 :

一、游戏识字,想说“不爱”不容易。

师:课文中都有谁喜欢这圆圆的荷叶呀?

生:有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师:你回答得真全面!你看,它们在这儿呢!(课件呈现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图片)

生:老师,少了一个。

师:唉,少了一个?谁呢?

生:小水珠。生:哦,我想起来了,它们仨是我们的老朋友啦,大大方方地出来和我们见面,可小水珠的珠还有些陌生,不好意思出来(出示生字卡片“珠”)谁能想个办法记住它?

生:我用的是加一加的办法,左边是王字旁,右边是朱,水珠的珠。

师:你们的记字方法真好!能被大家认识,小水珠太高兴啦,你瞧,它来啦!(课件呈现小水珠)我们一起把它的名字写在黑板上!(板书:小水珠)珠,王字旁最后一笔是什么?

生:一提

师:对,是提,王字旁要写得窄一点,而右面的朱要写得宽一点。来,一起叫叫它的名字吧。

生:(齐读):小水珠。

师:对新朋友要热情一点儿,再来一遍。

生:小水珠。

师:的来,像王老师这样招招手,你好,小水珠。

生:你好,小水珠。

在这里,生字“珠”成了学生不可缺少的玩伴,大家兴致盎然地与其捉迷藏,用心地识记它,热情地招呼它,游戏中识字,识字中游戏,玩学结合,相得益彰,学生想说“不爱”还真不容易。

二、情景识字,享受过程真有趣。

师:小水珠把荷叶当成了什么?

生:摇篮

师:对,同学们看,(出示词语卡“摇篮”)这就是“摇篮”两个字,仔细看,“篮”上面是——

生:竹字头。

师:你真会观察!过去的摇篮啊,篮子啊,大多都是用竹子编成的,所以“摇篮”的篮上面就是竹字头。

师:谁会读这个词? 生:摇篮

生:摇篮

师:男生读。

男生齐:摇篮

师:女生读。

女生齐:摇篮

师:(课件出示动态摇篮图片 加大字)这就是摇篮,小宝宝躺在摇篮里,妈妈轻轻地摇着他,多舒服啊!荷叶就是小水珠的摇篮啊!

假设我们现在就是一颗颗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一阵微风吹来,小水珠摇啊晃啊,左一摇右一摇。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水珠们,按自己的速度都来试着读一读这一段吧。

师:哪颗小水珠读给大家听?呀。这颗小水珠的眼睛亮晶晶的,请你读一读?

摇篮的“篮”很容易和蓝天的“蓝”混淆,老师“形、义”结合,引导学生记忆字形:“过去的摇篮啊,篮子啊,大多都是用竹子编成的,所以‘摇篮’的‘篮’上面就是竹字头。”“篮”的字形旋即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摇篮”一词,老师出示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熟睡的动态画面,播放轻柔、优美的摇篮曲,配以教师清晰、动情的讲述,把学生带入了如梦如幻的情境中。“荷叶就是小水珠的摇篮啊!”一下子把学生领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假设我们现在就是一颗颗小水珠,躺在荷叶上,一阵微风吹来”,通过角色置换,再次把学生带入温馨梦幻的情境中,学生入情入境地读着、感受着,师生一起陶醉。

案例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一、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巧妙地发现生字。

师:课文都预习过了吧?你们知道这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谁吗?

生:宋金

师:一起喊出他的名字。宋金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有点紧张,谁来热情地和他打个招呼? 生:宋金你好。

师:谁还能根据课文内容对宋金说句话?

师:谁当上了国王?

生:宋金。

师:为什么呢?

生:宋金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师:他用上了课文中的一个词,一起说是──?

生 :诚实

师:看诚字,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的,成功的成加上言字旁就念诚实的诚。

师:因为宋金是个诚实的孩子,所以国王选他为未来的国王。

师:听了大家夸奖,现在宋金感到轻松多了,他想和大家加朋友,你们愿意吗?现在同学们和宋金成为了朋友,聪明的您们也给这个字 “宋”找个朋友吧?

生:姓宋

师:对,它在这个词中指人的姓。

生:宋朝

师:对,它在这个词中指我国古时候的一个朝代。想一想这学期,我们学了哪些宋朝诗人写的诗?

在这样的师生双边活动中,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找到了生字,并对字的音、形、义产生了初步的印象。

二、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精妙地理解生字。

教学“挑选”一词时的方法:

师:同学们,这一自然段中有两个要求我们会认的字,就藏在黑板前的这些词卡中,聪明的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挑选出来呢?谁来试试?请你从中选出“挑”字来,他选的对吗?请你领读这个字?

师:谁还能从这些词卡中挑出“选”字来,对吗?请你领读这个字? 师:我们看这两个字正好表示了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动作。也就是说,“挑”和“选”的意思是一样的。像这样选出符合要求的。我们就叫做“挑选”。你们发现了吗?挑和选都是什么字?能用形声字的方法记住它们吗?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生:我在商店挑选文具。

师:文中说国王挑选未来的国王有什么标准吗?

生:诚实

师:你们说被国王挑选上的人将来要做什么?

生:未来的国王。

师:也就是文中所说的继承人。能读出这个意思不?试试。齐读。

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生字所传达的情感。

教学“着急”一词时,我是这样做的: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宋金此时的心情是非常———出示词卡“着急“ 谁来读?齐读。所以急字是┄ 生:心字底

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急”字的词?

生:急切、十万火急、急中生智。

师:能读出宋金此时的感受吗?我们来合作读好吗?

师:(引读)可是,一天过去了,花盆里┄┄。

两天过去了,花盆里┄┄ 十天过去了,花盆里┄┄ 一个半月过了,花盆里┄┄ 宋金多着急呀。

师:宋金付出那多么的辛苦,都没有种出花,他心里还会有什么感受?请同学们用这个句式说。(出示:宋金多-------啊!)

生:宋金多难过啊!生:宋金多伤心啊!

师:好,就请同学们带着你体会到的感受,齐读这一段。

随文识字除了让学生掌握了该字的“音、形、义”外,还可以借助有感情朗读对其表情达意有个深层的理解。这样处理“着急”,找到了词语与文本之间的衔接点,使识字和阅读恰当融合。

通过课堂实践,不难看出,随文识字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要认清识字与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它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而通过阅读和说话造句、写作等练习又巩固了识字。明确了这一点,就能使我们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既贯彻识字为重点,把课文的阅读和口头、书面表达的练习服从于一个重点——识字,使学生所学的字词在讲读课文和各种口头、书面的练习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又不忘记识字的目的,在阅读和口头、书面练习的过程中,积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字词,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口头、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真正地实现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的双赢效果。

10.怎样避免这样的课堂?

华彩的课堂就如一曲独幕剧,似乎每一个小节,都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到最后就是舞台走秀,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替代、被教师的言语所捆绑,谢幕似乎是完美的休止符,其实学生就是一个被操纵的木偶。我们呼唤有生命力的课堂,我们迫切希望师生共同呼吸。近年来在课堂上,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时尚。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4人围在一起,教室里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其他学生只是陪客、旁观者。尤其是在大班容量情况下,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取得实效。这种情况怎样避免?

答:谢谢提问!——好有才情的提问~!

我愿意将题主问题中的一段话复述下来:

“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4人围在一起,教室里嗡嗡之声不绝于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其他学生只是陪客、旁观者。尤其是在大班容量情况下,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知道这种“合作学习”不构成有效学习,那么,就不要用这样简单的方式,那不就可以避免了“这种情况”?

如何改变这种方式?也就是要重新梳理“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时,四人小组或六人小组,每个人都应该是有“身份”的,而不是简单的被代表,被发言。即小组“发言人”,他也不应是说自己的话,而是说大家的话,说小组的话,这样一来,各个小组的学习情况才能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想全面了解每一组的合作情况,也就有可能了。

所以,根子通在教师如何组织、引导“合作学习”,而不能以为只要“一声令下”,合作立刻发生,这不一定的。

小组合作学习怎样开展?教师应关注如下几点:科学进行分组,在异质分组的基础上可以尝试同质分组,形成不同的合作模式;通过提问或学生质疑的方式,设置小组学习目标,生成合作任务;通过组内每个成员的角色特点合理定责,而不是把学习任务平均分派到每个人;注重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如积极表达、善于沟通等,促成组内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投入、适度调控,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引导;积极反馈,定期反思,科学评价合作互动的质量,以强化组员的合作意识,优化合作能力,保持小组合作的活力等。

11.作业该发布吗?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已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主要手段,也有很多老师用微信发布作业,可是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很依赖它,自己干脆不记作业,就等老师群里发呢。那么家庭作业学生自己记住好,还是老师每天发布好? 答:谢谢提问!

凡事皆有度,如果“发布作业”让孩子养成依赖的性格,那就证明“发布作业”出了问题,需要修正;如果“发布作业”的实施中,孩子们得了方便,同时也没有产生什么依赖性,那就照发不误,因为这样子的话,教师其实也得了不少方便。嗯,世界上很少有什么截然二分之事,尤其在教学上,本来就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到底是学生记住好,还是教师发布好,我想,只要是适宜你学生与你的,那就是最好!另,我个人的做法,作业是采用作业记录本,每日记录,不发布专门的电子信息——但有时,会将作业中的某些需要强调的点,或者指导性说明,以电子信息发送。

12.如何让学生想说?敢说?

尤其是农村教学,学生不爱发言,不敢发言,到了高年级更是如此,如果有其他老师听课,学生更是不发言,教师反复鼓励效果也不佳,有更好的办法吗? 答:谢谢提问!

题主所问几乎描述了一种高年级学习生态,即学生言说愿望越来越淡,以致于无,个人觉得,这里面不仅是一个教学问题,更重要的是一种学生成长中的师生关系问题,甚至可理解为是“教”与“学”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精神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不愿说话,除了客观上的某些原因,更多可能是教师本身的问题,或者说,这更多应该是教师尝试解决的问题,当然,这其中包括了很多方面,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机智、调控能力等各方面。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想说呢?参考某些材料,有人认为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敢说

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畏惧感,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二、引导点拨,使学生会说

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往往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甚至会出现偏差。教师就应该适当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进行思考。

三、延迟评价,让学生说精彩

所谓的延迟评价,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或者提出的问题不要急于给出对于错的评判,而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形成共识。这样,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使“最精彩的话”从学生的口中说出。

四.转变观念,相信学生的能力 教师给学生一定的课堂空间,学生就能给教师意想不到的可能。“凡是学生自己能想的,应该让学生自己想”“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学生自学能会的,教师坚决不要讲,可讲可不讲的一般不讲,非讲不可的一定要精讲,务必要讲到点子上。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师应该将学习的时间,说话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学、多思、多说。

总之,学生是活泼开朗、可爱的一个群体,无拘无束是他们的基本特征。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得法、平等对话,学生在课堂上一定敢说、想说、会说。

13.如何进行有效的古诗文教学?

当前古诗文教学关注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创作背景;第二、分析与理解;第三、欣赏与体验;第四、朗读与背诵。这四个大方面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在第三方面就比较有弹性,好多老师做的不到位,如何能更好的进行教学? 答:谢谢提问!

我国古典诗歌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形象性特点,其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是以象寓意,借景抒情。诗人的主观情感包蕴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因此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关键的是要抓住诗歌的意境,感悟意境。意境是什么呢?意境就是诗歌所呈现的浑然一体的场景画面,诗歌的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即诗歌所描绘的景物,或事物,它们是诗人的主观之情和客观物象的统一,是诗歌的最小单位。所以,感悟意境应从感悟意象开始,品味意象的特点,进行画面的联想与想象,捕捉心中的感觉。

联想与想象是品味意象感悟诗歌意境的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时,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诗歌的具体场景。比如在学《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时,老师就应该为学生描绘出一个生动形象的荷塘采莲,荷叶田田,清水游鱼的场景画面,以引起学生真实的感受,从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欢快心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时,应尽量使学生联系自己熟悉或经历过的事情或景象,进行想象和感觉。比如优秀语文教师霍懋征先生在讲授《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曾这样引导学生来理解课题的意思: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想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这里霍先生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学生一步步对“瀑布”这个词(意象)进行了具体可感的回忆、想象、描述: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像一块白布——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垂挂着的白布——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而下。这样的讲授不仅使学生感到生动具体可感,而且由“瀑布”到“高山”到“急流”,以一个意象带出了一幅画面(一幅立体形象的画面),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绘的具体场景,为下一步的感悟意境、品味诗歌情感做好了铺垫。

在感悟诗歌意象时还要抓住诗中所写景物的特点,进行仔细体会。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春天景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时,就应该提醒他们要注意诗中的一些关键字词,比如“黄”、“翠”、“白”、“青”等形容词,注意它们在色彩上赋予了景物什么特征,并仔细体会在想象这些色彩艳丽的景物时内心所产生的感觉。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一点点体会作品所呈现之景象与诗人内心之情感相交融的密切关系,领悟体验诗歌的内在情感。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长久以来形成了历史文化积淀的典型意象,不能只简单地按照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对这些典型意象,教师应该明确清楚地进行讲解。比如 “柳”这一意象,就不仅仅是指一棵柳树,而含有“送别”之意。这是因为从汉代开始民间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影响到诗文创作,就使得柳这一名词产生了一种物质属性之外的文化意味。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在品悟“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样的诗句时,就将会产生更多的感受和体会。再比如说“草”这一意象,也具有离愁别绪的意思。《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所抒都是远别思念之情。如果明白了这层意思,那么在学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时就不会把“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误解成是对古原草顽强生命力的歌颂了。(当然这样的误解主要是由于目前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对这首诗的肢解所造成的。)古典诗歌中这样的典型意象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应多读书,积累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如何品悟古诗的情感和意境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近年来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效果。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能够真正心有所感,情有所动。

14.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读写结合”,切实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呢?其实,新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教学中,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练笔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答:谢谢提问!

个人觉得,题后文字已经能看到提问者对“读写结合”的很多思考,而且,提问中所提到的一个又一个点,正是“读写结合”所应联系的点,因此,从这可以看到,对“读写结合”最好的落实,就是读写结合点的确认与实施。

读写结合是以精读文本为载体,从文本的内容出发,设计的相关“写”的训练。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盲目选择读写结合点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随意找一个“点”练笔,对文本理解没有多大作用,或者见到一种语言现象就模仿,导致结合过多,蜻蜓点水。因此,我们要思考:在课文中如何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对于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起到关键的作用呢?

一、练笔“点”的选择关键在于“契合”。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父母之爱》这个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重单元训练目标之一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体会父母之爱。

父亲在挖掘埋在废墟中的孩子时的外貌描写,首先是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如果练笔的内容是“结合日常生活中妈妈的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她的心情”这样的设计就游离于本文的情感之外。如果设计为“根据文本的外貌神态的描写想象父亲在拯救儿子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进行说写的训练,既契合单元的要求,也契合文本本身的内涵。

在与文本情感共鸣、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过程中,体验了,感悟了,学生就会“情动而辞发”为练笔提供良好的契机。在练笔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又会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通过练笔,学生的语言得以积累、内化、运用,想象力得到培养。

二、练笔“点”的选择的两种思路

(一)解读理解性练笔

1、文本空白处补写,丰富内涵

很多课文中留有“空白”,“笔所未到,意有所忽”。这些“空白”为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精心挑选某处,引领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及时进行“补白”,从而走进文本蕴含的世界。如教学《莫高窟》可紧紧扣住壁画的“宏伟瑰丽”的特点,抓住文中的省略号,引导学生运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对飞天的各种姿态进行“补白”,使莫高窟壁画的丰富多彩,飞天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学生对它的“宏伟瑰丽”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2、情感共鸣处宣泄,尽情表达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会与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情感产生共鸣,教者及时捕捉“情感共鸣”处,引领学生将积淀的情感诉诸于笔端。如《姥姥的剪纸》教学时,学生真切体会小作者对姥姥的怀念、依恋之情。抓住“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句话,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身份给姥姥写信。学生的书面话语情感细腻而丰富 “姥姥,我从小在你的剪纸声中长大。那‘唰唰唰唰’的声音清清爽爽,悦耳至极。您的剪纸,永远都牵动着我的心,让我拥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每当看到您寄给我的剪纸,我就回想起童年时与您在一起的那段时光。我仿佛又回到了从前,您点着我的鼻子,‘骂’我是调皮蛋,而我分明看到了您弯弯的眼角充满了笑意……”

就这样,学生在抒情练笔的同时,对文中人物思想内涵的理解也更透彻了。

2、文本结束处续写,深入感悟

一篇课文所能记录的内容是有限的,课文结束了,可能会给我们留下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虽学完了课文,但是不免还会顺着故事情节想下去。如学习了《爱之链》一文后,学生们对帮助别人却不要报酬的乔依充满了敬佩,都希望他能过上好日子,因此在学习了课文后,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练笔:以“第二天,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于是,同学们展开想象,都以自己美好的意愿为乔依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此外,还有引用事例深化对含义深刻句子的认识,又有联系实际表达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等等都不失为解读理解性练笔“点”的很好选择。

迁移表达式练笔“点”的选择

学生仅仅有理解性的练笔是不够的。虽然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对文章的表达方式也会有所感悟,因为“拔出萝卜必定带出泥”。但对这种“悟”的效果会具有不确定性,于是我们还需要有对文本表达方式的模仿运用。一篇文质兼美的精读课文可以供选择的迁移运用“点”不少,但是不能处处都练,要根据学年教学目标和教材编排特点、文本的情脉,选择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词句和段落)。这种语言现象应该是可以迁移、可以概括类化、举一反三的,并且要跟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儿童的语言“最近发展区”。这种具有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就是教学所需要选择的“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如《黄山奇石》一文,文中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介绍了黄山上的“仙桃石”、“猴子观海”、和“金鸡叫天都”。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句子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再让其仿照这种写作特点,经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写一写黄山上的其它石头的特点。“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天狗望月”又会是怎样一番生动有趣的景象。还如《学会查“无字词典”》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解释“骄阳似火”的。

你看,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学生体会到爸爸是用他所看到的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后,仿照这种表达特点像爸爸这样用身边的一些现象来解释“骄阳似火” 出示句式:

你(),(),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学生仿写的句子有:

你瞧,烈日当空,连马路上的柏油都快晒化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你听,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喉咙都叫哑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你摸,水池里的水已经有些烫手了,这不就是对“骄阳似火”最好的解释吗?

教学时立足文本,关注语言表达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外化为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一举多得。

当然,模仿表达方式不局限于词式、句式、还有句式、篇章结构等,我们可以精心选择。

总之,选择恰当的读写结合点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在潜心钻研教材,把握单元目标要求,把握课文的内容、语言特点和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上下功夫,使读写结合既能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条线,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又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情感和精神的和谐同构。

15.如何引导学生修改作文?

写作能力要靠写来培养,也要靠修改来扶掖。改的能力离不开写的根基,也要靠改的实践来造就。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相互修改作文,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呢?

答:谢谢提问!

《标准》在第二学段习作目标中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继续提出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习作教学建议”中再次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修改习作是学生习作的一个重要组成,而不是附加的任务。

引导学生修改习作,这一要求打破了长期习作教学中“学生写,教师改”的局面,改变了“高劳动,低效率”的习作评改模式,把“改”的优先权和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写完初稿后,再次走进作文,欣赏、揣摩、修改、评价、完善,直至满意,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习作过程。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习作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权呢?”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修改,引导学生在反复修改实践中提升习作能力。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习作修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不少教师用一些中外名作家推词敲句的经典故事感染学生,确实鼓舞了学生修改习作的信心。学生渴望成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习作修改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自主修改,教师要“大张旗鼓”地表扬,适度地放大“闪光点”,学生有了快乐的成功体验,就会“渐入佳境”,养成自觉修改的习惯。

2.教给习作修改的方法。修改习作需要引导,教师要清晰《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的年段目标,不空洞讲解作文的修改技巧,不急于求成。在一次次修改的实践中,渗透修改的方法。首先,仔细研究“修改标准”。每次习作都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必然在要求的驱动下组织材料,选取习作内容。那么,习作修改也要“有法可依”,那就是习作要求。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习作,是否符合要求:哪些地方写得好,哪儿还需要改进。每次修改抓住“一点”,逐步提升学生的修改能力。其次,有效利用“读”。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在一字不落的“读”中就会显现出来。针对习作要求,反复阅读,用心揣摩,发现自己习作的“得意之处”,挖掘习作的“不尽人意”之处,进行修改。再则,充分利用“范文”。有的学生面对习作,会感到束手无策,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中获取一些表达的智慧和修改的灵感,提高修改的质量。

3.实施多元评改的方式。修改习作,不仅仅是学生的自改,还可以进行多种评改,习作评改主体应多元化。学生互改,学生既是作者也是读者,在相互的学习、欣赏、修改中,可以取长补短;师生共改,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更集中快捷地发现习作的优点和问题,这在刚开始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拓宽习作的修改范围,如家长点评,网络评改等,只要能使学生感受到习作修改的乐趣,达到“文不厌改”“欲罢不能”的境界,能够对学生习作起到促进作用,我们都可以尝试。

当然,在习作修改的过程中,“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这也是《标准》明确提出的。

16.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课外阅读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我们应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呢? 答:谢谢提问!苏霍姆林斯基说:“带着孩子走进书时,真正的教育才开始。”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的发展,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标准》把阅读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课外阅读中获得语言材料,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并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

但是,在现实教学中,部分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重视不够,认为课外就是课堂教学之外,学校教育之外,怎么做,效果如何,都不是老师能够控制的,甚至不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事实上,“如果一个学生的兴趣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一个学生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掌握,如果学生的智力活动只局限在学习教科书里的内容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学生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抑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也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苦差使’”。更为重要的是,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学好语文,更多的是从优秀书籍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并使能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得到熏陶。

如何对课外阅读进行指导?课外的阅读指导需要包括: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的掌握、阅读习惯的形成以及阅读结果的评价等多个方面。加强课外阅读指导,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读什么——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书目。选择优秀的读物,是进行课外阅读的基础和前提。对课外阅读的指导首先要在推荐优秀课外读物上用心,要把切合学生年龄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人类文化的精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要落实《标准》要求选择贴近学生、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优秀的语文教师,自身要是一位充满书香气息的人,要及时关注最新的儿童文学作品,捕捉最新的阅读信息,将最新最好的作品推荐给学生。对课文进行拓展阅读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好时机。于漪老师认为,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课后的助学系统中就要落实与本课相关的拓展阅读。如有的老师在学习完课文《三打白骨精》后推荐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在学习了《海伦•凯勒》后,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这样结合课文的推荐,容易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课外阅读与语文课文的学习相得益彰,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减轻阅读障碍帮助也很大。推荐相关主题,进行系列阅读,也是符合儿童兴趣的做法。如有老师在学生读了《海底两万里》后,推荐阅读作家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神秘岛》等其他作品,同时还推荐冒险主题的阅读,主题阅读——历险记:《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苦儿流浪记》《鲁滨逊漂流记》等。2.怎么读——开展班级读书会。班级读书会是近两年兴起的课外阅读教学形式,就是以班级为单位,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指导课,如导读课、交流课等。针对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从新书推介、共读、分享等方面入手,真正以学生为阅读主体,增强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新书推荐课”:教师与学生共同推荐书籍,可以是儿童书刊的推荐,可以是书中精彩篇目或生动有趣内容的介绍,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迫切的阅读欲望。“初读指导课”:有指导的反馈式阅读能提高学生对读物的理解力,教师要把所读的书和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提供一个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桥梁。如有老师指导学生从封面切入,激发阅读兴趣;读腰封,感受价值;读作者,感受魅力。通过指导学生了解作者、内容梗概,领略所推荐书的艺术魅力。“好书共读”:这是班级读书的一种有效方式。共读的形式可以多样,班级同学之间的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好书漂流等,读同样一本书,但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关注点等都不一定相同,这样交流,就可以让学生关注更多自己在阅读时没有注意到的,并分享他人的阅读收获。

3.读得怎样——阅读成果展示。可举行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即在学生读完以后,对作品的人物、情节、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展示、交流、赏析。也可通过出墙报、写征文等不断激励学生,让他们尝到读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这些阅读成果在展示中也得到了检验。检测阅读效果,不能成为一本书的阅读终点,而应通过阅读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深层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加深认识,获得读书经验,领悟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8.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蕴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朗读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朗读的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加强指导,使学生能有滋味地读,使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读,从而提高朗读的实效性。那如何有效的指导朗读呢? 答:谢谢提问!

“朗”在说文解字中,左边为“良”,表示美好。该字本义即月光明亮,令人感觉良好。今作为副词其意为:明亮地,清楚地,响亮地。与“读”为词,即“朗读”,则为美好地、清清楚楚地高声读诵,使诗文语气连贯而见情意。可见,“朗读”自古至今着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的起点,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他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精思”。将其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多读,而且要做到读书有层次。

怎样的读书层次呢?朱熹老先生的又几番话令人回味:“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将其运用到我们的阅读教学,则为:初读——精读——品读——赏读。

“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初读

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思考课文讲了些什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一层次的朗读任务可以安排在预习环节完成,培养学生预习的良好习惯。

“逐句玩味”、“反复精详”——精读

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句段在表情达意上的关键作用,点拨学生通过重点句段的流利朗读,深刻领会课文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

如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老师布置朗读任务时这样说道:五位英雄是怎样完成掩护任务的?作者是怎样刻画出英雄形象的?自由朗读课文,高声读出描写英雄的句子,低声读出描写敌人的句子,震撼你的地方可以站起来读。此时,每个学生都热忱地参与到读书中,可谓“得言”之中不乏情。

“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品读

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何使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地读出情、读出神,教师的朗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对话的过程,在品读阶段,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引导学生文本入情入境地读,去体悟思想感情。如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交流五位英雄完成第一次掩护任务时,老师说道:想不想当英雄,听听他们的朗读是否再现出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情景。学生分角色朗读。再如,在“壮烈跳崖”这一部分,观看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录像,使学生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在心灵上都受到冲击与震撼,并及时地把内心的感动与震撼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之中“言”与“意”相得益彰。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 ——赏读

精读重点和品味情感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最终目标,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形成语感,积累、运用、内化语言,提高审美情趣,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在入情入境、悦心悦意的朗读状态下,回归整体多赏读几遍,于精彩之处多驻足片刻,去发现表达上的特点,去分享作者的情感体验,使阅读过程成为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声情并茂,内化语言,赏识文本妙处。

如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交流完五壮士两次英勇杀敌后,老师引导学生回读两部分内容,去发现描写方法上有什么异同?通篇文章学习后,思考两次掩护任务哪一次重点写?为什么?

赏读之时,亦“得法”,“得能”,意在不言中。

21.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领域卷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当这股浪潮袭来的时候,教师被推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了这场改革的弄潮儿。因此,注重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使自己不被这股浪潮所淘汰,使自己能够与中国的教育改革同步俱进,为中国的教育改革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是每一位教师的当务之急。那么,作为一个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呢? 答:谢谢提问!

我想,就专业水平提升或专业成长而言,在目前信息化条件基本普及的状态下,其实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世界是平的,除了地区经济发展上的不均衡,专业发展这件事更多取决于教师的内心,我想,每一位热爱教育职业的老师,内心都是平等的,那么,对专业化的追求都是相同的,这其中发展的路径也是相通的。教师的专业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意味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因此,实现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惟一途径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崔允漷教授认为:“一般而言,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会经历新手型阶段、胜任型阶段、成熟型阶段、专家型阶段等过程,但并不是每个教师都会如愿地走过全程。我们的期望是教师都能够达到专业成熟的水平,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持续发展。”通过专业化成长,成为专业化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专业服务基础上提升自己的专业地位,从而更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这可以说是大多数教师的追求和梦想。

崔允漷教授把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式分为三类:一是外在的培养与培训;二是个人的实践与反思;三是建构合作的教师文化。这三种途径中起核心作用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与反思,聚焦而言即是上课和写课。

1.关于上课

追求专业发展的语文教师需要以较强烈的课程意识,改变自身教学行为,从而示范和引领课堂教学改革。

什么是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郭元祥教授认为:“一个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就决定了他如何实施教学。教师的课程视野,甚至直接影响了孩子们的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处于“忠实执行者”的层面,只关注一节又一节的课,而缺乏系统的课程意识。然而今天,课程意识和课程的创生能力已经涵盖了课堂教学的理念,超越了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师要以自身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先进的课程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并身体力行,勇于实践,追求教师的课程个性化。这首先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时总把学生放在首位,根据学生主体发展的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处理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将自己有益的人生体验和感悟、有价值的发现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之中,不断创造课程实施的新策略。

具体,就教学内容而言,教师对教科书可以作出适当的“裁剪”,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形而取舍增删,切忌简单移植名师的教学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就教学资源而言,教师需要主动建构教材资源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努力开发母语课程资源,从而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就语文教学实施而言,教师需要充分开放课程进展和生成的过程,使课程与教学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主张:“人文课程的实施不应以一种既成结论来封闭课堂探讨的边界。”尊重语文教学的多元和个性差异、珍视语文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是催生语文教师课程个性化的必要条件。

2.关于写课

写课,正是一种语文教师个体的实践与反思的主要方式,能促进教师自身对上课这一实践行为的改进,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果说议课是感性认识,那么,写课就是一种理性认识。写课,通常要对听课笔记作一番整理和归纳,使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支持的过程,显得更有逻辑,表达更规范、更精细。写课是对话、反思与梳理的综合过程,相对于现场议课,写课提升了对话质量。

有写课习惯的教师一定拥有理性的头脑,总是保持一种敏锐的目光,悉心体察教学中的冲突和矛盾,聚集点滴的教学感悟,汇成思想的洪流,提升到理论的阐释。正如窦桂梅老师的写课,既“捉虫”,也“拣金”。写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究积累,能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涵养和实践敏锐,能成就自己,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因而,只有真切体会到写课较之议课更有意义和价值的教师,才会对写课充满信心,并乐意挑灯静思、凝神写作。写课的方式应该有很多,包括不同的文体和各异的表现风格,应该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即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执教者教学风格和课堂生成的气象来确定怎样呈现主题,怎样展开课例,怎样以理析课。

上课、写课;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永恒不变的工作。语文课程改革的诸多新问题的研究,都会使上课、写课这一教学研究过程释放出绚烂和多姿,这也正是每位语文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追求和丰富的过程。

22.大数据时代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引导小学生学习写作? 答:谢谢提问!

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人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阅读理解、表达交流等多方面能力和运用信息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研究开拓了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作文教学,更是将语文教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网络环境下的作文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情境进入的变化”“搜集信息形式的变化”“展现方式的不同”“修改手段的变化”“作文评价的改变”等几个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习作指导有着广阔的视野和拓展空间,呈现出崭新的特征:电教媒体声像皆备、图文并茂,因而形象具体、生动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网络是丰富的信息库、学习资源库,有利于写作材料的获取;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超文本特性可突破时空的限制,真实再现生活场景,实现对教学信息有效地组织;多媒体系统的交互性形成人机和谐、师生和谐的交流氛围,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总之,全方位的立体信息空间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写作潜力。

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实施习作教学并不是“上网查阅资料——筛选重组材料——归纳整理成文”的简单操作,而是要实现这一媒介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一个整合的优势。在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不管我们采用怎样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作文教学离不开写作的源头——生活。同时,我们也不能违背学习写作的规律。要写好作文,前提是文本的阅读,语言的积淀。读书,就是一个由外到内的吸收过程;写作,则是一个由内到外的倾吐过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一个最好的说明,不能因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参与而取代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

23.新课标告诉我们,两千五百常用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硬任务,教师要在识字与写字教学中融入民族情感和文化意蕴,而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汉字的“根”留住? 答:谢谢提问!

结合有关材料作答: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低年级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较低,他们的注意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奇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学生往往易于接受和记忆具体形象的东西,对生动形象和活泼丰富的想像有着极大的兴趣兴趣。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制作色彩艳丽、生动有趣的图片或动画形象,把枯燥难懂的的汉字形象化,生动化,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教学汉字“田”时,屏幕上首先出现阡陌纵横的稻田,随着鼠标的移动,稻田慢慢变成“田”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情绪就会被立即调动起来。教学“波浪”这个词,先展现一片蓝蓝的大海,海水不停翻滚,海浪拍打礁石,溅起无数颗小水珠。教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一颗颗水珠就像“波浪”中的三点水。这样,学生能从画面中理解字义,用字义来帮助记住字形,印象就会更加深刻。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更加具体,学生的识字兴趣就会被激发,注意力就会无形中被集中起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变被动识字为自主识字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寻找和自由选择识记汉字的方法,让学生变被动识字为主动识字。培养学生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猜字谜、编字谜等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也巩固了所学的生字。如教学“告”字时,就可以编出:一口咬掉牛尾巴;“广”字就可以编出:“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汉阳”等字谜来帮助学生识字。猜字谜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快乐、和谐的学习氛围,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能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还有很多记忆生字的方法:如用熟字加、减、换、改偏旁或笔画的方法识记生字、编儿歌、组词造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记生字,利用会意字的特点识记生字等等。教给学生更多的识记生字的方法,授人与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主动选择识记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记住生字。

3.利用游戏识记,巩固提高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一直枯燥的进行生字讲解,很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所以在充分利用自己所喜欢的识字方法后,教师就应该创造情境,采用游戏的方式,来检查孩子识记生字的效果。利用多媒体展示,用“找朋友”的游戏来检查学生对单个生字的认识,用开火车的形式来检查个别同学的发音。然后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词语。用游戏作为载体,学生乐于学习,更会主动、轻松、快乐地去巩固学习的生字,从而顺利完成学习任务。4.拓展阅读,不断提高

实施新课程其中一点就是要求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活用课本。课程只是是学生手中的教材,但它远远地超出了教材。他就要求教师要能巧妙地拓展利用课程资源,体现出教师的语文教学素养和智慧。

在识字教学中,先要找准文本的突破口,将文本中的资源一个一个慢慢拓展开来,然后根据文本的内容风格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寻找选择与课文相关的又富有时代气息的且贴近儿童生活的儿歌、诗歌、故事、童话、歌曲等,把这些补充的资源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用。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检验学生的识字效果,也让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识字后所产生的巨大功效,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识字学习的快乐,从而进一步传导到后面的识字教学中,产生正能力,激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

24.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答:谢谢提问!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首先我们要理清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然后,在所需要的这些引导策略中将信息技术用起来,那就成了“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为什么这么想,因为,就目前的口语交际教学现状,我想,前一步,可能更应该为教师所了解。

一、创设情境、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打开交际思路

口语交际课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一,当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时,众多学生沉默不语,师生课堂互动沉闷;其二,一些学生受同伴影响,产生思维定势,人云亦云;其三,口语交际课常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只上了半节,后半节就没事干了。

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学语言亲切、诚恳、贴近学生年龄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说、一起想,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解决学生想说、敢说、会说的问题。二是对于学生所产生的思维定势,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见解,说出不同的想法。三是当学生的发言出现卡壳,或者出现偏颇时,教师应以学生的角色进入情境进行恰到好处的示范、引导、点拨。千方百计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促使他们兴趣昂然地进入交际状态。

二、重激励、善引导,促使学生学会倾听

倾听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会听,听懂,听出问题,才能更好地互动应对,达到交际的目的。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做到具体生动,而不注重指导学生怎样倾听,导致学生不会听,不善于听别人讲话,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首先,教师眼中要有学生。要有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只顾按着自己预设的思路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表情反应,要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是否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二是重激励,引发倾听兴趣。教师要采用多种激励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进行言语激励,及时表扬正在倾听的孩子:如,“你听得最认真。” “你把他的优点学来了,说明你很会听啊!”“你听得真仔细,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找出来了,你的听力可真了不起!”“你听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帮了他的大忙!”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也可以进行荣誉激励。评选“倾听星”“表达星”“小小演说家”“小小评论家”“小医生”“小博士”等。学生参与评议,会促使他们更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一年级下册的“故事会”学生讲完故事后,其他同学当评论家,听后评评谁讲得好,会评的小朋友可称他为故事评论家”,这些荣誉称号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三是善引导,提高倾听能力,养成倾听习惯。在口语交际中,倾听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学生有了听的兴趣,但不一定会听。因此,教师要把教会学生“怎样听”作为教学的主攻方向,在不断引导中提高其“听”的能力。其次,在听懂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听出一些要点,加进自己的思考,尝试对对方的话作出自己的判断;课堂训练是主渠道,还需要大量的课外实践。教师要从小抓起,从小处做起,抓住平时的一点一滴,了解学生听的情况,做到及时表扬、及时提醒、持之以恒,才能引起学生对听的重视,促使学生养成听的习惯。

三、丰富互动形式,面向全体,提高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往往是少数喜欢表现的学生乐于侃侃而谈,而多数学生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总是处于“倾听者”的角色。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几个好学生撑场面,大多数学生当陪客的现象尤为明显。其原因一是教师的观念问题,更主要的教师引导、调控的技巧问题。口语交际课缺乏全体性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丰富互动形式。互动形式主要有同桌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小组互动。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些口语交际课上,有些小组互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很低。为了切实提高小组互动的效率,在进行小组互动时,教师不但要提出明确的互动要求,还要注意教给学生互动的方法策略,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如:组长多长时间轮换一次并要认真负起责任,优生和学困生怎样进行合理搭配,根据小组成员的数量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提高互动的效率等。使小组成员人人参与互动,人人有收获。二是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

四、示范指导,加强训练,规范发展学生的语言。

有的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语言不规范、表述不清楚等情况。

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一是示范指导,规范语言。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及时补充、修改、规范他们的语言,让他们在感悟、模仿的过程中,逐步意识到怎样把要说的意思表达清楚。教师还可以将口语交际比较好的小组或个人推荐到全班,向全体同学展示,“小老师”流利的语言,清晰的表达,落落大方的神情会给全班同学以示范。二是提供句式,引导表达。如长春版一年级下册“请让我来告诉你”。在指导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先──然后──又──最后──”这样的句式及一些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图中小朋友去超市、图书馆、农贸市场和郊外的田野所看到的事物或情况清晰有条理地描述出来。三是组织评议,发展语言。在交际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评议,让学生在同伴的评议过程中规范语言,学会如何把话讲得更清楚、更明白。教师还可以采用以生助说,以问助说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

以上四点,是口语交际课引导训练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的运用,也是灵机其中,只要能够适用,能够发生正面效果,那么,加进去,就不是多此一举。

26.如何让学生在读书中成长? 答:谢谢提问!

这个问题我读了半天,还是有一些不太明白。这是问读书活动的组织呢?还是问读书方法的指导?我想,这两者前面的答问都提到了一些,那么联系问题,“在读书中成长”,有一点倒是没有专门讲,就是“书”的问题,读什么书呢?读什么书就可以带来成长呢?这里面也是有学问的。

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仅靠语文课本是不够的,课外阅读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良好途径,没有大量的阅读,就谈不上视野开阔,谈不上知识积累。但课外读什么,如何选择适当的语文课外辅导读物,却长期存在两种趋向。是关注课外读物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还是更关注它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等综合素质的影响,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还是完全独立于语文课堂教学。

其实,从各国现在的实践来看,大家更倾向于后者,即关注课外辅导读物的“趣味”和“情感”。因此,如何为小学生选择适当的语文课外辅导读物,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从儿童出发,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阅读兴趣、文体类型等作出适合的选择。

一、年龄特征

6-12岁是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交错的阶段,小学阶段的孩子,刚好正处于这个时期,因此为他们选择课外读物,必须符合他们的思维习惯。

在韩国阅读指导专家南美英博士看来,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是“幻想童话时期”,孩子们更喜欢短篇,内容连续、完整的故事。比如幻想性题材的故事,字句活泼、内容变化大、充满热闹、愉快气氛的读物,介绍自然界、动物界的儿童读物,喜欢介绍不同生活型态和自然环境的儿童读物。

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是“历史故事时期”,这一阶段,儿童思维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概念系统逐渐开始形成。他们更喜欢童话类、科学类、传记类儿童读物,喜欢“如何做”、“为什么”之类的儿童读物,喜欢描写残疾人自强不息、身残志不残的故事,对描写过去历史、遥远的地方或未来生活情景的读物尤感兴趣。

小学高年级(五六年级)是“知识与伦理的时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感到好奇和注意,开始有了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孩子开始关心国际上问题,对神秘、玄奥、超自然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除了阅读传记类、科幻类作品,他们开始喜欢阅读介绍各行各业的读物,介绍两性差异和生长发育规律的读物,对介绍不同人种、民族和国家文化的读物开始感兴趣。

二、阅读兴趣

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有不同的阅读兴趣。

刚入学的小学生,更多是一种直接兴趣,即由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且兴趣广度不大,也不太稳定,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这时给孩子选择课外辅导读物,应该是精美的图画,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所以,针对低龄段的儿童推荐精美的绘图本,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到了中高年级,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小学生对学习目的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开始产生了间接的兴趣,兴趣广度会逐渐扩大,兴趣向稳定性发展。因此可以阅读一些略有深度的文学作品、传记作品、科普读物。

三、文体类型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阅读儿童文学•我们都是点灯人》中写道:“童年是要阅读、要故事、要文学的。童年要儿童文学!那时他们自己的。人类用几千年的时间只写那些让长大的人兴高采烈泪流满面地书,后来恍然大悟了才知道也应该写让孩子们兴高采烈泪流满面地书,合乎他们的兴趣,可是又是引着他们往更高的地方走去。任何优秀的写了给童年的故事,都是只往了那更高的地方的不腐朽,不轻狂,不沮丧,不堕落。儿童文学的诞生是给童年的一个现代性的幸福。”

因此,给小学生推荐语文课外辅导读物,在低年级以绘本书为主,中高年级多以故事性强的小说为主。

事实上,一项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调查表明,小学生课外阅读以小说为主,其中,三、四年级与五、六年级学生相比较来看,三、四年级的学生更喜欢阅读漫画卡通、作文选,而五、六年级的学生更喜欢阅读小说,可见随着年龄增大,小学生逐渐把兴趣从漫画卡通转向小说。

除了以上这三个原则,教师和家长选择语文课外辅导读物,还可以通过课文内容的延伸,指导孩子阅读相关题材的作品,也可以通过课文作者的延伸,指导孩子阅读重要作者的其他作品。当然,原则还是从儿童出发,不要太关注“有用”,而是着重“有趣”。事实证明,因为一些教师过度看重阅读的“有用”,反而陷入了过度阐释的误区。比如,一些教师会利用绘本精简的语言,让识字不多的低年级孩子在绘本阅读中进行专项识字训练和专门的朗读训练。在识字、朗读要求的压力下,孩子们反而对绘本失去了原有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对阅读望而却步。

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特定的阅读喜好,而家长和教师要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从儿童的兴趣爱好出发,真正挑选适合他们的语文读物。因为一旦错过了孩子的阅读期,就像种田错过了播种期,便错过了让他们生命拔节的最好时期。

附:法国著名文学史家保罗•亚哲尔定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好书标准:

1.忠实于艺术的书。

2.可以解放儿童的心,使他们喜悦的书。3.能把人类高贵的感情吹进儿童心灵的书,使儿童尊重一切生命──包括动物的生命、植物的生命、包罗万象的生命。

4.承认游戏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活动的书。

5.启发儿童知识的书,帮助孩子认识人性──人类心情的书。

6.含有高尚道德的书。这种道德是永远不变的真理,能让人变得活泼起来、激奋起来。

25.课件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已经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但随着课件的长期使用,就我们的语文教学来说,也出现了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如果从网上下载的一些现成的课件,确实很好看,花样也很多。但如果我们不修改,根本不好用,甚至会约束我们的上课思路,使我们在课堂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怎样选择性利用网络已有资源? 答:谢谢提问!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觉得题主此题中已经讲出了答案,那就是,对网络已有资源的利用应为“选择性”,至于怎么选择——我想,那就是依托学情、个人教学思路(已有设计),以及个人教学风格、取舍等。总之,网络上的课件,只是他人上传的资源,对此的使用一定要契合实际,不能通盘拿来主义,那样子,不但会影响教,更不好的是影响了学。如此一来,失之多矣。

简答如上,供参考。

专家引领问题集

问题1:怎样结合实际讲行语文知识的教学

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这次修订将原来的附录《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了,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过并没有完全采纳将语文知识“细化、系列化”的建议,因为过分细化和系列化,有可能使课程标准繁琐,并对教师造成束缚。

什么是语文的实际?也就是各种运用到语文工具的实践,这遍布于课堂、家庭和社会生活之中,并不用刻意去寻找。比如,课堂上用到的课文,作为成篇的材料,其中必然涉及到语言组织的规则,以及语文知识的运用。在学生进入理解课文中,可以以其中的例子来点明其中的语文知识点,并结合课文的整体来探讨该特定的语文知识点在整个文章表现中起到的作用。去年的语文国培项目,有位贵州的语文学员周丽老师曾提交过非常好的一个教学案例:

在教学《母鸡》一文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学生通过读后理解,能感受到母鸡的勇敢,它对儿女们的保护是时时刻刻的。在这个基础上我就问学生:“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让我们感受到母鸡的这种勇敢精神呢?”学生通过自己读去感受,大部份学生都能找出来,是“不论”和“总是”,然后我再让学生看句子,感受一下这两个词,如果在句子中把其中的一个去掉,句子会怎么样?很多学生都感觉到,去掉了一个之后,句子会不通顺,句意也不清楚。于是我便告诉学生,它们是一组关联词语,要同时使用的。之后让学生感受这组关联词应该怎样读,是要读轻些,还是读重些,才能表达出情感呢,学生都感觉是要读较重一些。然后让学生连续把这句话读了两遍,在读中感受母鸡勇敢的精神,在读中感受这组关联词的意思以及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学会运用。最后让学生用关联词说句子,进行实践运用。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语文知识出发,这是结合实际进行语文知识教学的核心。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让学生把握整段话语的基本意义,体会到这段话语要传递的情感意义,有了这一体会作为前提,后面的教学就有了前提条件。这个时候,周老师请学生找出是哪些词最能突出话语的情感意义?自然引发学生注意这段话语组织的特点,而且成功地指出其中的“无论”和“总是”。

请注意,她并没有直接甩出陌生的术语“关联词语”,仍然以直接的材料作为引子,而且是很巧妙了采用了一种引入方式,也就是,“把其中的一个去掉,句子会怎么样?”这其实是一种对比法,也就是,通过对关联词语的增删来体会话语意义上的变化,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通过实践体会到关联词语的功能和使用规则,而他们通过自己体悟到的知识,是印象很深的。这个时候,老师才点出“关联词语”这一核心概念。这个时机是恰到好处的,因为学生已经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思考到了这一步,但高一层的提高还是需要老师点拨的。尽管这几步看似平常,其实清楚的体现了老师对如何结合实际进行语文教学的良好把握。

回到实际中去,是巩固语文知识的必由之路。语文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语文知识提炼自实际,最终也要应用到实践。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周老师在点出关联词的知识点后,又让学生通过重读去巩固刚才的体会,而且还进一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造句子。这样,语文知识就真正落实到实际中了。当然,落实到实际中还可以有更多的方式,不仅仅是造句这一条通用途径,不如,还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课外作品的时候找到类似的关联词,以及在日常对话中发现此类关联词的良好运用或者错误运用,拿来大家一起讨论,等等。

语文知识作为信息传递中的节点,不仅在信息接受中其制约作用,而且在信息表达中也少不了。因此,在语文实践中,一方面,通过信息接受(理解、体会)来发现语文知识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信息表达(写作、交流)来发挥其功能。这样,才算是相得益彰,而不是将语文知识孤立起来谈,显得干巴、无趣。课程标准最后的附录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可以结合类似的教学实际渗透这些知识,也可以在单元、学期末做总结梳理,但不必孤地的去讲授这些“知识点”。

问题2:农村低年级孩子如何高效完成大量的识字?

低年级的识字和阅读是最基础的训练,具体到量的规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平均下来,每学期认400字,其中200字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平均下来,课外阅读每天不到70字。这个量的规定是经过测算的,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应该作为各个教材的基本出发点。就此衡量,苏教版的识字量是否仍然过大?【苏教版“标准本”小学语文教材一二年级识字量1700个(其中1000字要求会写)】苏教版采用了“识写分流”,也就是,多认少写,这符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多认字跟阅读也是相互配合的。识字越多,能覆盖的阅读材料就越广泛。发达地区的学前教育包括了提前识字,表面上看是减轻了小学低年级的任务,但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很多时候效果其实是适得其反,原因在于学前教育识字教学的不系统,以及过早的记忆性要求会挫伤儿童的识字兴趣等。

我们反对简单的大量练习来实现识字和写字的效果,孩子们连笔都握不好,如何完成大量的练习?我们现在都很着急,怕输在起跑线上了。我们也深知各位一线老师的巨大压力,我们能否一起来呼吁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不要拔苗助长,让孩子们“慢成长”,已经有了一些资历的老师,可以试着偷偷的给孩子们多一点儿时间。

问题3:怎样让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更有效率

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形成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训练与练习,训练应当是知识与技能维度课程目标达成的主要途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该把什么作为重点?我想训练重点的确立有两个最重要的依据,一是课程标准,即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二是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回顾一下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1~2学段的阶段目标: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课程标准的这几条目标是1~2学段学生阅读的最低标准,应该是都能达到的。那么,训练重点的确立就应当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从上面几条目标看,应当有两个训练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如果学生的整体水平较高,也可以开始进行默读的基本训练。对词句的理解以及理解到何种程度,在小学低年级应当视学生及课文的实际而定,不必强求。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空间还给学生,至于把握一个怎样的度,归根到底,与学生有关,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有关。当教师有一个整体的语文课程观,把学生放在心里,那么何时点拨、何时“沉默”应该是水乳交融,自成一体的。很多关于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应该是学生在自然的体悟中生成的,而不是靠教师的反复强调完成的。这也是阅读课堂“活而不乱”的基本之意。

问题4:语法中的“灌”与“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的语法知识可随文学习,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对此观点我持赞同的态度。作为老师的我们都知道“语法”知识其实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什么句子成分、修辞、短语等等。不要说对于孩子,即使是对于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来说,如果想真的把它吃透,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何况我们所面对的都是一些小到几岁;大到十一二岁的孩子们。从事小学一线教学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每天就按照老程式——一味的对他们“灌输”语法方面的知识,那么六年下来,我们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这样不正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的“育人”了吗?所以我个人认为小学阶段语法教学关键在于“引导”“渗透”,不要刻意去强调什么“比喻、拟人”;什么“主语、谓语”之类的;更不用单拿出来“刻意去训练”。教师如果“引导”好了,学生自然也就明白了这些东西的妙处。

比如我在教授三年级语文《花钟》一课时,文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我并不着重为孩子们讲解,什么事“拟人”,就拿这段来说吧,“……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我先让孩子们反复读这一段,然后在大屏幕出示这样一段话,“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开了;七点,睡莲也开了”。然后让孩子们对照原文比较会发现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原文的语言生动,而改过的文字显得硬”“没意思”还有的说:“课文中写的各种花就像人一样”。我紧跟着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孩子说:“吹小喇叭、绽开笑脸、梦中醒来,而改过的文字就没有那么有趣”。于是我进行“引导”、“启发”,“我们可不可以就自己身边的小动物、植物也像这样有趣的写一写?”结果,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写的不错。

问题5:随文学习基本语法知识,体现活学活用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学答疑

小学英语文字答疑集

陈玲

1〃怎样才能让孩子一开始就对英语感兴趣?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英语对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程。学生对这此充满了好奇。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趣味性的活动。看、听、说、唱、画、演、游戏等等,并使这些活动之间有所联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学会教学内容。从中还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促进他们保持永久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三年级英语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教字母?

三年级的下册才开始教学26个字母。教材的安排是有梯度的。按教材要求走,不要盲目拔高。但是一旦在教材出现了的教学内容,就要认真教,花大力气教。使学生真正掌握。

3〃农村三年级学生要求会听,说,读,写26个字母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请老师备课时认真看我们的教材。材要求怎样就怎样。整个年级的看,也要跨年级的看。看教参,教参上有帮助我们教学的很好的建议。把握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原则。

4〃没过三、四年级的五六年级的学生怎样上好英语?

首先要进行学情分析。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以前没上过英语课的情况下,学习英语,优势是,高年级理解能力强,三,四年级的难点,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就不那么难了。不利方面,就是没有学英语的基础。再就是看教材。要把握的是,教学中难点,坡度不要设置得太高。教学中,尽量照顾到全班的每一位学生。看一看我们的话题讨论,老师们有很多好的教法。相信你学习过后,再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定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5〃三年级颜色词看似简单,可学生掌握不是那么快,而且分辨不清,有什么好办法吗?

首先看三年级要掌握哪些颜色词,再根据这些词进行教学。大部分教材都差不多,都是些学生常见的颜色,很接近学生的生活。教学时采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用颜色歌教学。可用图片,实物新授和巩固。用多媒体讲解颜色词画出相对应的颜色,强调词的音形意的统一。抢答比赛,各组得分,评出得分多的组,为获胜组,也就是用游戏进行教学。让学生说出教室中看到的物品的颜色,自己和同学衣服的颜色。文具的颜色〃〃〃〃〃〃等等。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去挖掘。备课时,还请老师关注教参上的教法建议,学习参考,进行教学和评价。

6〃五年级学生积极性好像越来越小

这主要是和学生的成功体验有关。老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情感上亲近他们,学习上鼓励他们,具体困难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到学会了教学内容,并能运用。特别注意要使他们爱上你的课,使每位学生在课堂内外有成功的体验。一旦学生觉得自己学会了,他们就有学习的积极性了。

7〃五年级英语课课文需要背诵吗

这要看教材要求,教学要求,学生需求来定。经典的,实用的,简短的,易理解,易操作的背背也无妨。背诵是为了应用。背诵和运用应该是互成的。用的多了,自然就背下来了。运用用又能促进背诵。学生能见到这样的情境,就说这样的话,应该说是把教学内容学到位了。

8〃第三人称单数形式有什么好的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这个问题请老师看一下学习指导组的主页资源和推荐部分,里边有一些巧记语法的口诀,应该对您有用。

9〃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有哪些? 给大家推荐如下:

1、交际法:是根据意念项目和交际功能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系统教法。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言语进行交流,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考虑到进行相互交流的人们的作用和地位,考虑到所涉及的题目和情景,从而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语言。

2、游戏教学法:用游戏形式复习单词、句型,练习新语言点,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忪、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英语知识与技能。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3、情景教学法: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应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便于学生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交流。这种练习方法,有接近生活的交际功能,而且能变单调、机械的句型操练为活泼、生动的交际性练习。

4、动作教学法:在低年级英语教学中,用具体形象的手势、动作来辅助英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5、活动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发掘学生潜能。

6、三位一体教学法:是根据字母、音素、音标三者的内在联系业务和交叉关系将三者融为一体进行教学的方法。

7、自然法:这种方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已学知识的熟练程度来参加活动。

8、全身反应法: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通过全身各个部位的不同动作达到记忆的目的。

9、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参加Pair work和group work活动,给学生练习语言并互相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10、功能意念法:这种方法是教师集中提供给学生在某次会话时或某种情境中可能运用的有关语言,让他们感知其功能,在交际中运用。

10〃课堂提问如何才能有效?

热身要能激活学生的已学知识。获取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来完成的。教师在热身时,引导学生复习一些与本课新授的知识有关的内容。把握一个原则:学过的必须要会。提问时,使得新问题与旧知识必须有联系,学生不懂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这样,就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较为轻松的掌握。

11〃怎样提高课堂实效

这个问题,涉及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而且,这些方面互相有着联系。从教师自我先看,教师认识要到位。提几个问题供老师思考;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哪个更重要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先设立教学目标重要还是不管怎样,先把课上下来再说?布置作业时,是老师留得越多越好,还是看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为好?有些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答案就出来了。

12〃怎样在一堂课上有效的实施教学目标?

怎样在一堂课上有效的实施教学目标? 这需要老师课前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根据学情分析,根据教材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采用较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过程,在方方面面上努力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一堂课下来,学生大都掌握了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了。应该说 这样在一堂课上就有效的实施教学目标了。

13〃农村学生差别大,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在一节课中完不成怎么办?

教学目标定的不要太高。高了,学生很难达到。也不能太低,低了,学生学习乏味,也影响教学进度。每个环节,滚动复习旧知识,再学新的。知识的复现率要高。所有的活动,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都要围绕这节课的目标进行进行,并伴随着语言。着眼点不光放在教知识上,还要放在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以前的状况,会有所改变的。

14〃在农村课堂上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把握要点,学习在活动中进行。教学任务在活动中完成。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需要老师来调动,教师要感染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玩要紧扣教学任务来实施。

15〃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四年级英语教学任务?

四年级和三年级的教学大致相同。每单元的AB两部分。上半页是新内容,下半页是巩固操练新内容的活动。C部分的内容是选学内容。建议教师根据需要选择一些C部分的内容穿插在AB部分的教学中进行。四年级下册为了突出语音,C部分增设了专门的语音板块:Pronunciation建议教师在有时间的前提下,尽量能穿插在AB部分的间隙讲解该板块。也就是说可以把C部分打撒了教。AB部分是必须要掌握的。

16、怎样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的氛围?

英语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要求教师在课堂教活动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首先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趣,层层递进,适应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而设计活动,动静结合。活动中要以鼓励为主,利用积极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怕说错。师生间是平等的,把学生看成是与教师平等的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生生之间的评价与鼓励,都是很有效的方法。

17、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游戏活动?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有效地活动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学生们心理、生理、认知水平的不同而设计游戏活动。对于低年级的小同学,一节课坚持不了40分钟,教师要为调节孩子的疲劳而设制有效活动;高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较强,活动的设计要有趣味,同时要有利于孩子们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活动前教师要讲清要求,做好示范。教师与学生、生生之间的示范均可。活动要放得开,收得住。游戏好似调味品,不能少也不要过多。不要搞花架子,要力求有实效性。

18、农村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升个人素养是我们永远努力的目标。不断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农村教师的条件会艰苦些差些,但是如果自己的专业知识有问题,会影响我们的教育工作。正确的语音、语调是英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教师们可以利用录音、光盘、录像等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组的教师们进行有效的教研活动,也是提高教师水平的一个好的渠道。教师的简笔画功底是在平时练出来的。教师要做研究性的教师,不断反思、批判、超越自我。平时多参加教研活动、多听课或看些课例的光盘,充实与提高自己。

19、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广泛的在英语教学中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孩子们喜欢。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不能代替板书,有时教师利用图片、实物、肢体语言,可能会更简单易行。

20、怎样实施有趣的小学英语音标教学? 语音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语音将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教材中出现了音标符号,很多教材中没有。如果没有也应该在小学阶段将语音给学生渗透或梳理。如:A E I O U五个元音字母,开、闭音节的读音、元音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律,都应加以总结。教材中的语音练习,教师要认真处理,不能一带而过,学生语音能力的培养在我们每一节课堂教学中进行。为了让枯燥的语音有趣,教师们可以将它从词到词组到短句编成有趣的短语,如:a cat, a fat cat, That’s a fat cat.等。语音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直呼能力,对于孩子们记忆单词也有很大的帮助。

2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要靠每一位任课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让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习惯的培养包括:听讲、倾听他人、合作、完成作业等。教师要求就要有检查,言必信。同时教师要与班主任、家长经常交流、沟通,共同做好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工作。好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也会有反复,不要灰心,只要我们坚持努力,一定会做好。

22、如何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也应该用英语组织教学。有些教师怕孩子年龄小听不懂。开始学生可能听不懂,教师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及表情,慢慢地孩子们就懂了。有些老师怕说错而不敢说,教师可以买一本英语课堂用语的书,从简单的说起,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只要多练习,一定能掌握好课堂用语。

23、如何做好高年级阅读?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只是高年级教师的任务,在中年级就应有此方面的练习。

阅读教学,教师不能只注意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应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快读、跳读、略读、提问题学生细读、情节描述等。生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让学生找出重点词、重点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以用提出问题、判断正误等方式。不同的文本要用不同的理解方式学习。一篇故事阅读,指导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寓意、语言能力的培养。书信、E-mail,日记,不同的写作格式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阅读从读到说,从读到写,培养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24、如何处理学生在英语单词下注汉字?

我们不提倡学生这样做,可以将音标注上。但中文注音是不可以的,因为很多音素用汉语无法表达,长期下去学生对语音语调就会出现问题,读不准单词。我们在教授新单词时就力求学生读得准确。

25、如何留英语作业?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巩固和练习。教师设计作业要注意科学性、实践性、实效性。有记忆单词和抄写单词、句子,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拓展的作业。除笔头作业之外,还应该留有口头作业。学生可以查阅资料,编制英文小报等。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书写要规范。高年级教师只注重学生书写的内容是否正确,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书写格式与规范。

26、如何运用积极性评价机制?

积极性评价机制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多些鼓励。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们有很多方式,如发sticker、小红花、画标记、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发小奖状等。教师的口头表扬是很重要的,但语言内容要丰富,如:Wonderful, Well done, You did well.等。教师还可以用表情及肢体语言鼓励学生。除了教师的评价,还可以进行生生之间的评价。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27、童谣、小诗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

童谣、小诗、歌曲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天性。它能够巧妙地、自然地导入新授课,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语感,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资源为教学服务。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的教材内容自编韵文。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对曲调填入句型练习的词句。学生容易上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8、怎样在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

教学中除了语言知识的学习,教师更应该关注教材中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思想性。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点,渗透德育教育。育人点和知识点不能是两张皮,要很自然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如:学习Do Chores一课,教师鼓励学生在家要做些家务,这是学生的职责,因为他们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学习Mocky’s Birthday、月份及询问生日,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同伴的生日、关注他人。要知道父母的生日,有感恩之心。总之,素质教育应是具体的,不是空的口号,要落到实处。

29、备课应注意什么?

教材是载体,教师首先要通览全册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每个单元、每节课对教学的重点把握好。

备课要备学生。了解学情在教学中十分重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即已知和未知,已知的程度如何、思想层面、生活层面,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备课要备教法,教无定法。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法设计。教师要根据自己个人的特点,设计活动。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旧带新、新旧结合。活动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和自然过渡。备课只是预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时做出相应的改变,课堂的生成。火花的擦出很多就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中。备课中要做好学生突发事件的预测。

30、教师要做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对于教师的成长很有帮助。备课是教学的预案,在实施中会出现新问题,如何解决的。教师们应该做个记录,本节课学生的表现、情绪如何,教师实施的教学活动哪些较成功,哪些需要改进。教学任务完成的如何,教师不要长篇大论,三言两语几十个字即可。过一阶段,教师将自己的课后反思写成个案。多个个案就是我们写论文的素材。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做科研型的教师,不要只做教书匠,要向做专家型的教师努力。

下载10101010000小学语文集中答疑之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101010000小学语文集中答疑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五篇范文

    小学语文学科答疑简录 问题一、怎样提高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 学科导师 唐富春 1.课前导入激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方式导入新课,一般常用的方法有:审......

    高考语文老师答疑

    高考语文老师答疑:如何写出高分作文 作文是高考这席盛宴的一碗“大菜”,分值接近语文试卷分数的一半。所谓“得作文者得天下”,此话十分形象地突出了的作文在高考语文卷中举足......

    公积金中心集中答疑回迁房可申请公积金贷款(★)

    公积金中心集中答疑:回迁房可申请公积金贷款 2012-07-13 07:27 来源:大连天健网 选择字号: T | T 天健网消息(记者 韩晓菲)记者从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获悉,自7月初我市住房公积......

    小学语文研讨班集中培训工作总结

    2013年春季学期全县小学语文高年级复习专题研讨班于5月17至18日在县城开班集中培训。研讨班200名学员,大都是任教毕业班的年轻教师。17日上午,集中县实验小学分别观摩该校青......

    儿童颂读国学经典的集中答疑帖

    儿童颂读国学经典的集中答疑帖 1.国学经典指的是哪些书? 2.儿童读国学经典有哪些好处,会不会让孩子变呆? 3.读国学经典,孩子们有兴趣吗? 4.读国学经典难吗?孩子不理解怎么办? 5.没时间带......

    7月13日小学体育答疑

    7月13日专家网上答疑合集 学校体育的春天与使命,体育教师的专业与发展 专题一:总论与舞蹈,共接收来自新疆、湖南、河北、四川、青海、贵州、海南、宁夏、山西、陕西、重庆、吉......

    小学语文知识集锦之五

    小学语文知识(成语归类)集锦 01、含“一”成语 一朝一夕 一起一落 一生一世 一琴一鹤 一举一动 一丝不苟 一尘不染 一成不变 一去不返 一声不响 一蹶不振 一窍不通 一落千丈......

    小学语文教案之燕子

    小学语文教案之燕子 教学目标 : 1.找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