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山西省地方税务局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的读后思考
关于山西省地方税务局
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讨论稿)的读后思考
一.行文结构思考
“建筑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是一部关于单项税种的征收管理省级规章,其侧重点在涉税征收管理的过程,所涉及的唯一税种是企业所得税,所涉及的唯一行业是建筑业,因此在行文结构中应以征收管理流程为文章主线,行文重点在于解决建筑业纳税人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对于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企业所得税法等其他法律法规中已明确的规定不用赘述。
在行文前应首先提出此办法中应解决的问题和明确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在看过此稿后,下面是整理出来文中预计想解决或尚未解决的部分问题和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
1.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权分配问题
此稿既是省级部门规章,在制定初衷上应以调和省内建筑业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纳税跨地区管理矛盾为主,同时在国家级法规的基础上明确在我省从事建筑业的外省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按照国税发[2008] 28号文件第一章第三条“企业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和第二章第十九条第一款“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应分期预缴的企业所得税,50%在各分支机构间分摊预缴,50%由总机构预缴。”和国税函[2009]221号文件第一条第四款“以总机构名义进行生
产经营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证明其二级及二级以下分支机构身份的,应视同独立纳税人计算并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不执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8〕28号)的相关规定。”跨省建筑业纳税人以总机构的资质从事建筑劳务,该纳税人如能提供总机构出具的分支机身份证明,则可执行就地预缴50%的条款;如无法提供上述证明,则应视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
2.营业收入的确认问题
建筑业纳税人按照项目进行工程结算,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会出现建筑企业不按完工进度支付施工款项,施工企业垫付工程款项的情况项或建筑企业不支付施工款项待工程完工后将部分建筑作价偿付施工款项及建筑企业一次性全部支付施工款项,但因工程技术专业性极强,税务机关对如何按工程进度确定收入无明确标准,此办法应对建筑业纳税人项目收入确定进行明确界定。
3《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开具问题
国税函[2010]156号第六条规定“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管理的项目部)应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未提供上述证明的,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督促其限期补办;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项目部应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证明该项目部属于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管理的证明文件。”分支机构下属的项目部
所完成的项目是以分支机构的名义签订的承包合同,提供总机构所在地出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如果总机构在北京,分支机构在太原,项目在长治,项目部是否真的能从北京开出以太原分支机构名义签订合同的证明出来。
4.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发生分包行为后企业所得税收入的确定问题
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发生分包行为后,其取得的承包收入是合同约定收入,但其与第三方签订的分包合同将明确其应支付给第三方分包费用。如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后,第三方的分包费用是否能从取得的合同约定收入中扣除是核定征收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争议。
二.对于“建筑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修改建议
1.设计建筑业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国税发[2008] 28号和国税函[2009]221号文件规定,跨省设立二级分支机构建筑业纳税人,如无法提供总机构出具的分支机身份证明,则按照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如提供上述身份证明,则就地预缴50%企业所得税。另国税函[2010]156号第二条、第三条文件规定,因项目部通常不是一个会计主体,如项目部由总机构直接管理,则按照项目实际经营收入0.2%向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缴纳企业所得税;项目部由分支机构直接管理的,由所得税则汇总到分支机构核算。如总机构在北京,分支机构在石家庄,项目部在太原,按照文件规定则企业所得税则由分支机构所在地石家庄税务机关管理。
故笔者建议,建筑业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管理应分为三个层次,即总机构、分支机构、项目部,总机构(法人)在其所在地直接提供建筑劳务的,则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按照独立纳税人核算企业所得税,分支机构则按照国税发[2008] 28号和国税函[2009]221号文件判断是否出提供身份证明来来区别对待,项目部则按国税函[2010]156号,凡项目部无法出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和隶属于总机构与分支机构的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核算企业所得税,可出具证明的情况问题比较复杂,如果天下税务局本是一家,那么提供证明的则可以不就地核算也不预缴,汇总收入、成本、费用于总机构或者分支机构统一核算,税款由跨省、市、县的其他税务机关管理也不为过,但天下税务局其实是竞争对手,争抢税源尤其如此,另外此情况又与上文分支机构管理初衷相悖。故在此建议将项目部纳税分支机构管理,凡外来建筑业纳税人均视其是否能提供《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和隶属于总机构与分支机构的证明区别对待,如能提供则按照就地核算缴纳50%的方法进行,如无法提供上述证明则按照独立纳税人就地核算企业所得税。
2.明确《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只能由总机构和分支机构开具,并确定开具方为签订施工合同的乙方。
国税函[2010]156号第六条规定“跨地区经营的项目部(包括二级以下分支机构管理的项目部)应向项目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出具总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未提供上述证明的,项目部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应督促其限期补办;不
能提供上述证明的,应作为独立纳税人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同时,项目部应向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提供总机构出具的证明该项目部属于总机构或二级分支机构管理的证明文件。”
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的纳税人应是签订承包合同、提供建筑业劳务的纳税人或其派出施工项目部的管理人,如无上述两条件则无法明确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3.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发生分包行为应单独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建筑业纳税人的分包行为在会计上视为非主营业务,不对其进行收入、成本、费用的核算,建议对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纳税人取得非主营业务收入,可明确其成本费用的,在扣除对应的成本费用后并入应纳税所得额,无法确定成本费用的,应按照核定征收标准的应纳税所得率计算利润后并入应纳税所得额。
第二篇: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管理暂行办法
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有关税收政策的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建筑、修缮、安装、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的企业(以下简称“建筑业企业”),应按本办法规定分期预缴和年终汇算清缴企业所得税。
第三条 建筑业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建筑业企业,其应纳所得税额按下列办法计算缴纳。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第四条 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一、收入总额建筑业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工程施工、提供劳务、作业以及销售产品等所取得的收入,包括工程价款收入(含工程索赔收入,向发包单位收取的临时设施基金、劳动保险基金、施工机构调迁费)、劳务、作业收入、产品销售收入、设备租赁收入、材料销售收入、多种经营收入以及其他业务收入。
(一)工程价款收入的确认
1、按目前工程价款结算办法,签订工程合同的,工程价款收入可按下列方式予以确认:
(1)实行合同完成后一次结算工程价款办法的工程合同,应于合同完成后,施工企业与发包单位进行工程合同价款结算时,确认为收入的实观;
(2)实行旬末或月中预支、月末结算、竣工后清算办法的工程合同,应接月确认收入的实现;
(3)实行按工程形象进度划分不同阶段,分段(次)结算工程价款结算办法的工程合同,应按合同规定的形象进度分段(次)确认已完阶段收入的实现;
(4)实行其他结算方式的工程合同,其合同收入应按合同规定的结算方式和结算时间与发包单位结算工程价款时,一次或分次确认收入的实现。
2、未签订工程合同的,施工企业与发包单位进行分段(次)工程价款结算时或竣工工程价款结算时,确认为收入的实现。
3、工程已经移交、劳务已发生,但尚未办理工程决算等,应当在工程移交、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收入的实现.(二)对企业取得的除工程结算收入以外的其他收入,应按相关税收法规的规定及时确认其收入。
二、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建筑业企业的准予扣除项目包括工程施工、提供劳务、作业以及销售产品等过程中发生的与取得应纳税收入有关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成本、费用、税金和损失。
(一)工程成本
1、工程施工成本核算对象 建筑业企业在工程开工时,应以编制工程预算书的项目为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工程施工成本的核算。
2、成本核算原则 建筑业企业应正确核算列入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的各项费用,并严格区分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建筑业企业应按成本核算对象进行核算,并按人工费、村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等主要成本核算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3、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 建筑业企业应正确核算列入施工成本的各项费用,严格区分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采取合理的方法分配间接费用。建筑业企业的工资薪金支出实行计税工资扣除办法。经批准实行工效挂钩办法的建筑业企业向雇员支付的工资薪金支出,可据实扣除。
4、预提费用的处理企业按规定条件可预提收尾工程费用和预提个别费用。预提个别费用是指在施工过程中,企业与分包单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及时结算的,可以按工程合同成本与实际结算的建筑安装工程费之间差额预提,归集、分配到各成本核算对象。建筑业企业预提上述费用后,其实际发生数应从预提费用中支出,如预提费用与实际发生较大差异时,应及时调整提取标准。预提费用一般应在年终时进行调整,年终应无余额,特殊情况须保留余额的,应报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查批准,未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的,不得税前扣除。预提费用均应在工程实际竣工结算时结清余额。
5、工程施工成本的结转 工程施工成本的结转应与工程结算收入的确认时间相一致,正确计算结转已完工程成本。对工程已经移交、劳务已发生,但尚未办理工程决算的项目,已确认实现的收入,其工程成本应遵循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接与收入同比例相关的成本原则确定,依照税法的有关规定计征企业所得税。
(二)期间费用 企业应严格区分期间费用与工程成本的界限,正确计算扣除当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三)销售税金及附加 建筑业企业应按与收入配比的原则,扣除销售税金及附加。
(四)损失企业当期发生的所有损失及应税前弥补的亏损,均应按《青岛市地方税务局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和《青岛市地方税务局弥补亏损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执行。企业发生的所有准予扣除项目,必须真实、合法,且应有合法的原始凭证(按规定预提的个别费用除外),否则不予扣除;税法明确规定扣除项目标准的(如招待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等),应按统一规定执行。
第五条 预缴汇算清缴
一、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的预缴方式由主管税务机关确定。纳税人预缴所得税时,应当按纳税期限的实际数预缴。按实际数预缴有困难的,可以按上一应纳税所得额的1/12或 1/4,或者经主管税务机关认可的其他方法分期预缴所得税。预缴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改变。
二、建筑业企业在终了后,报送“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工程竣工的还应同时报送工程浚工决算资料。
第六条 应纳所得税额的核定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所得税额:(一)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的;(二)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三)虽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四)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不申报的;(五)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第七条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地点
一、建筑业企业离开工商登记注册地或经营管理所在地到本县(区)以外地区施工的,应向其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其经营所得,由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一并计征所得税。否则,其经营所得由企业项目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就地征收所得税。
二、建筑业企业申请开具外出经营证须具备以下条件:
(—)中标通知书;
(二)甲乙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
(三)施工许可证或开工报告;
(四)本系统的施工队伍。所在地税务机关接到企业申请后,经审核无误应及时填发外出经营证。
三、持有外出经营证的建筑业企业到达施工地后,应向施工地主管税务机关递交外出经营证,并陆续提供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据以计算应缴纳所得税的完税证明。企业经营活动结束后,应将外出经营证交原填发税务机关。
第八条 其他未尽事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篇:《泰州市地方税务局建筑业、房地产业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讲义
《泰州市地方税务局建筑业、房地产业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讲义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02日
信息来源:泰州市地方税务局
营业税部分:
一、纳税人
(一)纳税人的认定
新细则第十条规定:“除本细则第十一条(承包、承租、挂靠)和第十二条(中央铁路企业)的规定外,负有营业税纳税义务的单位为发生应税行为并收取货币、货物或者其他经济利益的单位,但不包括单位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内设机构。”
政策解读:
原细则规定,营业税纳税人包括独立核算的单位和不独立核算的单位,不独立核算的单位如果发生应税行为并向对方收取货币、货物或其他经济利益,则构成营业税纳税人。而新细则明确了“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内设机构”不构成营业税纳税人。因此,内设机构(包括独立核算和不独立核算的内设机构)是否构成营业税独立纳税人,关键要看其是否需要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二)存在承包、承租、挂靠关系时纳税人的判定
新细则第十一条规定:“单位以承包、承租、挂靠方式经营的,承包人、承租人、挂靠人(以下统称承包人)发生应税行为,承包人以发包人、出租人、被挂靠人(以下统称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并由发包人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的,以发包人为纳税人;否则以承包人为纳税人。”
政策解读:
原细则第十条规定:“企业租赁或承包给他人经营的,以承租人或承包人为纳税人。”《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几个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1995〕45号,已废止)规定:“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条所称纳税人,是指有独立的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出租者或发包者上缴租金或承包费的承租人或承包人。”《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加强货物运输业税收征收管理的通知》(国税发〔2003〕121号,此规定已废止)规定:“实行承包、承租、挂靠方式提供货物运输劳务凡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以出包方、出租方、被挂靠方为营业税纳税义务人;不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以承包人、承租人、挂靠人为营业税纳税义务人:①以出包方、出租方、被挂靠方的名义对外经营,由出包方、出租方、被挂靠方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②经营收支全部纳入出包方、出租方、被挂靠方的财务会计核算;③利益分配以出包方、出租方、被挂靠方的利润为基础。”
新细则重新明确了存在承包、承租、挂靠关系时纳税人判定的两个条件:一是是否以发包人名义对外经营,二是是否由发包人承担法律责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以发包人为纳税人,不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以承包人为纳税人。但是对如何判定“是否由发包人承担法律责任”实践中很难把握,容易产生争议。笔者认为,在判断营业税纳税人时,可参考《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来理解。
《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承包人或者承租人有独立的生产经营权,在财务上独立核算,并定期向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上缴承包费或者租金的,承包人或者承租人应当就其生产、经营收入和所得纳税,并接受税务管理;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发包人或者出租人应当自发包或者出租之日起30日内,将承包人或者承租人的有关情况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不报告的,发包人或者出租人与承包人或者承租人承担纳税连带责任。”
从《征管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承包人在财务上是否独立核算”是判断承包人是否构成独立纳税人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判断“发包人能否为承包人的经营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如果承包人的会计核算是独立的,即未纳入发包方会计核算,那么发包方就不可能掌握承包方的经营行为,也就不可能为承包方的经营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发包方与承租方的关系只能是两个纳税人之间收取承包费的租赁关系,只要发包方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发包方就不需要承担承包方的纳税责任。如果发包方与承包方的会计核算是一个整体,那么实质上也就无法将发包人和承租人人为地划分为两个纳税人。需要注意的是,《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而《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属于规章,其规定不能违背《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的原则,否则规定无效。
二、境内外劳务的划分
新细则第四条规定:“条例第一条所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是指:
(一)提供或者接受条例规定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
过去在判断境内外劳务时强调劳务发生地原则,而新细则明确,如果“提供”或者“接受”劳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内,即使劳务发生地在境外仍属于境内劳务。这一规定扩大了我国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原来很多劳务发生地在境外的不征税项目,如支付境外佣金、支付境外咨询费、支付境外利息等等,根据现行规定都纳入了营业税征税范围。
财税〔2009〕111号: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简称境内)单位或者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以下简称境外)提供建筑业、文化体育业(除播映)劳务暂免征收营业税。
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外向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完全发生在境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540号,以下简称条例)规定的劳务,不属于条例第一条所称在境内提供条例规定的劳务,不征收营业税。上述劳务的具体范围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
根据上述原则,对境外单位或者个人在境外向境内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的文化体育业(除播映),娱乐业,服务业中的旅店业、饮食业、仓储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中的沐浴、理发、洗染、裱画、誊写、镌刻、复印、打包劳务,不征收营业税。
三、计税依据
(一)营业额
新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政策解读:
与原条例相比,新条例取消了向“对方”收取价款和价外费用的限制,即营业税计税营业额包括向第三方收取的价款。属于因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而收取的价款和价外费用,无论支付方是谁,都属于营业税计税营业额。新条例对于营业额的规定更加严谨。
(二)建筑业营业额
新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超越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
政策解读:
新细则再次明确了建筑业计税依据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以及装饰劳务除外),因此,除“建设方提供的设备”外,其他甲供材应当并入计税依据征收营业税。需要注意的是,建筑业计税依据超越了“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的范畴。
根据新细则的规定,可以从建筑业营业税计税依据中扣除的设备,仅限于建设方提供的设备,施工方提供的设备一律不得从计税依据中扣除。对建设方提供的设备不征收营业税,主要是考虑设备的所有权未转移。如果对施工方提供的设备不征收营业税,则有可能会造成对设备既不征收增值税也不征收营业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需要说明的是,财税〔2003〕16号文件有关设备扣除的规定仍然有效,但是根据高法优于低法的原则,财税〔2003〕16号文件有关设备扣除的规定仅适用于“建设方提供的设备”,“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具体范围仍按省级地方税务机关的规定执行。(苏地税发〔2003〕238号)。
清包工误区:材料不征税。
计税依据:全部价款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以清包工形式提供装饰劳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14号,已废止)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上述规定被废止的原因是,所有装饰业务的营业税计税依据都执行一般规定,即计税依据为“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而“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显然不包括“甲供材”在内。
(三)售后回租
政策解读: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购房回租”等经营活动征收营业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1999〕144号,有效)文件规定,房地产开发公司采用“购房回租”、“售后回购”等形式,进行促销经营活动(即与购房者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书”,将商品房卖给购房者;同时,根据合同约定的期限,在一定时期后,又将该商品房购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房地产开发公司和购房者均应按“销售不动产”税目征收营业税。
四、差额征税相关规定
(一)扣除凭证
新条例第六条规定:“纳税人按照本条例第五条规定扣除有关项目,取得的凭证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该项目金额不得扣除。”新细则第十九条规定:“条例第六条所称符合国务院税务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凭证(以下统称合法有效凭证),是指:
(一)支付给境内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且该单位或者个人发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或者增值税征收范围的,以该单位或者个人开具的发票为合法有效凭证;
(二)支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政府性基金,以开具的财政票据为合法有效凭证;
(三)支付给境外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以该单位或者个人的签收单据为合法有效凭证,税务机关对签收单据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其提供境外公证机构的确认证明;
(四)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合法有效凭证。”
政策解读:
近年来,营业税政策先后明确了许多差额征税项目,即允许将部分“价款”从营业税计税依据中扣除,但扣除的前提是必须提供合法有效凭证。关于扣除凭证的规定,此前在一些财税文件(例如财税〔2003〕16号文件)中作了规定,这是首次以条例、细则的形式予以明确。
在一般情况下,允许从营业税计税依据中扣除的金额,是其他纳税人已经按规定缴纳过营业税的营业额或者享受免征营业税的营业额,规定差额征税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重复征税。以销售不动产为例,纳税人销售外购的不动产,可从营业税计税依据中扣除外购金额的前提是,其前手已经缴纳过销售不动产营业税(或者免征营业税)。如果其前手未按规定缴纳营业税或者按规定不征收营业税,那么纳税人就必须全额缴纳销售不动产营业税。例如,甲将一处自建的门面房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乙公司,甲应当缴纳5万元销售不动产营业税(100×5%),乙公司再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丙,乙公司应缴纳的销售不动产营业税为0[(100-100)×5%]。如果甲将门面房作价100万元投资给乙公司,对甲应当不征收营业税,乙公司再以100万元的价格出售给丙时将不能提供合法有效凭证,乙公司应当缴纳5万元销售不动产营业税(100×5%)。
(四)建筑业
新条例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
政策解读:
与原条例相比,新条例存在三点变化:第一,取消了对转包的差额征税规定。所谓分包,是指总包单位自行完成建设项目的主要部分,其非主要的部分或专业性较强的工程,分包给施工条件符合该工程技术要求的建筑安装单位。所谓转包,是指承包者将承包的工程转包给其他的施工单位的行为。分包和转包的不同点在于,分包工程的总承包人参与施工并自行完成建设项目的一部分,而转包工程的总承包人不参与施工。新条例取消了对转包的差额征税规定,笔者认为有两层含义:一是与建筑业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转包行为属于非法行为);二是转包工程的总承包人不参与施工,不属于建筑业纳税人,对其取得的收入应当征收服务业营业税。第二,明确了分包方仅为“单位”不包括“个人”,如果分包方为个人,则不适用上述差额征税政策。此规定的目的是与建筑业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建筑工程不得分包给个人)。第三,初步明确了分包人存在再分包行为的,仍然可以差额征税。原条例表述为“建筑业的总承包人将工程分包”,即只有总包人的分包行为才可差额征税,而新条例表述为“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此处“纳税人”包括总包人和分包人。
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在申请扣除分包款时必须提供合法有效凭证(分包方开具的正式发票)。在扣除分包款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特殊情况:一是纳税人自身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而工程尚未分包或者分包方纳税义务尚未发生,此时纳税人因不能及时提供合法有效凭证而造成多缴税款。笔者认为,造成多缴税款的,可抵减以后各期应缴税款,或者在办理工程项目清算时申请退税。二是在某一时间段,纳税人自身的应纳税营业额小于分包方开票金额。笔者认为,出现此种情况时,纳税人可先作零申报,分包方开票金额大于应纳税营业额的差额可抵减以后各期应纳税营业额,或者在办理工程项目清算时申请退税。
五、混合销售
(一)一般规定
新细则第六条规定:“一项销售行为如果既涉及应税劳务又涉及货物,为混合销售行为。除本细则第七条的规定外,从事货物的生产、批发或者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销售货物,不缴纳营业税;其他单位和个人的混合销售行为,视为提供应税劳务,缴纳营业税。”
政策解读:
新细则关于混合销售与的规定与原细则基本一致。需要注意的是,新细则取消了原则细则规定的“纳税人的销售行为是否属于混合销售行为,由国家税务总局所属征收机关[注:是指国家税务总局所属的县级以上(含县级)国家税务局,下同]确定”这一条款。新增值税条例细则和新营业税条例细则都明确取消了国税部门在混合销售和兼营业务方面的认定特权。
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不可能涉及混合销售。
(二)特殊规定
新细则第七条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1、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政策解读:
对于一项混合销售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能征收一种流转税(假设不考虑消费税),但“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除外。新细则取消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17号,已废止)规定的两个条件(具备建筑资质和合同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也就是说,“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必须同时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如果不能分开核算,地税部门有权核定其应征收营业税的营业额。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规定的“自产货物”为所有自产货物,而不局限于国税发〔2002〕117号文件列举的自产货物。
(三)建筑业混合销售纳税义务的判定
混合销售行为的特点是,货物销售与提供营业税劳务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发生。夸张一点说,所有涉及增值税应税货物销售的行为都有可能是混合销售行为。需要注意的是,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的行为,无论是否涉及货物,均不属于混合销售行为。一项行为中既涉及营业税应税劳务,又涉及加工、修理、修配等增值税应税劳务的,不属于混合销售行为。
对于建筑业混合销售行为可按以下方法确定纳税义务:
第一,对于销售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的混合销售行为,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第二,对于销售非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并且施工对象为增值税应税货物的(一般指设备安装),一律征收增值税,不征收营业税。
第三,对于销售非自产货物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并且施工对象为不动产的,一律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
六、提供应税劳务的纳税地点
新条例第十四第(一)项规定:“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但是,纳税人提供的建筑业劳务以及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应税劳务,应当向应税劳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跨省工程:新细则取消了原细则关于跨省工程纳税地点的相关规定。跨省工程纳税地点同样应当执行一般规定。
七、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一)一般规定
新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条例第十二条所称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是指纳税人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或者完成后收取的款项。条例第十二条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未签订书面合同或者书面合同未确定付款日期的,为应税行为完成的当天。”
政策解读:
新细则首次对“收讫营业收入款项”、“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进行解释。如果在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收到款项的时间在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之前,那么收到款项的时间即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如果合同约定的付款时间在实际收到款项时间之前,那么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即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如果合同未约定付款时间,那么以实际收到款项的时间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但应税行为完成时仍未收到款项的,以应 税行为完成时间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人发票开具时间应当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完全一致。
漏洞: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在纳税行为完成之后。
完全脱离权责发生制。接近于收付实现制,又不是收付实现制。
(二)预收款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新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纳税人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政策解读:
新细则重申了转让土地使用权和销售不动产预收款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未发生变化),改变了建筑业和租赁业务预收款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原财税〔2003〕16号文件规定的预收款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理解为权责发生制,此规定已废止)。
需要注意的是,新细则所说的预收款与财税〔2003〕16号文件规定预收款存在本质区别。财税〔2003〕16号文件规定的预收款以会计核算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例如,提供劳务期间为1月至6月,如果在1月份收到6个月的全部款项,那么属于2月至6月的款项,应确认为预收款。新细则规定,应税行为发生过程中收到的款项都不属于预收款,只有应税行为开始前收到的款项才属于预收款。笔者认为,对于税法规定的预收款仍可暂按权责发生制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八、视同销售
(一)视同销售不动产和土地使用权
新细则第五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人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视同发生应税行为。
政策解读:
新细则首次明确个人赠送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应当视同销售,同时将单位赠送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视同销售的规定上升为条例。单位捐赠与个人捐赠,其行为的性质应当是一致的,在征税时不应当适用不同的政策。
(二)视同提供应税劳务
新细则第五条规定,单位或者个人自己新建(以下简称自建)建筑物后销售,其所发生的自建行为,视同发生应税行为。
政策解读:
此处所说的“自建”,是自己为自己提供劳务,例如建筑公司自建办公楼。个人建房实质上不属于“自建”,个人不可能具备独立建房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新建”是广义的建造,而不是强调必须是“最近刚刚建造”,纳税人10年前自建的建筑物,10年后销售仍然应当视同提供建筑业应税劳务。
(三)视同销售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新细则第二十五条规定:“纳税人发生本细则第五条所称将不动产或者土地使用权无偿赠送其他单位或者个人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不动产所有权、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当天。纳税人发生本细则第五条所称自建行为的,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销售自建建筑物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政策解读:
新细则首次明确了赠送不动产和土地使用权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因为不存在收取款项问题,所以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定为“不动产所有权、土地使用权转移的当天”。
新细则规定“自建”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与销售不动产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同步。纳税人将自建建筑物用于对外投资,是否补征自建环节建筑业营业税问题此前一直存在争议。新细则实施后此问题已经明确:因为营业税政策规定对投资环节“不征收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即投资环节不存在销售不动产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所以自建环节的建筑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也就不存在了。
九、转让不动产永久使用权
政策解读:
新细则取消了“转让不动产有限产权和永久使用权”视同销售不动产的规定,即只要产权不产生实质性转移,就不涉及销售不动产营业税。对产权转移的判断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例如财税〔2003〕16号文件规定:“单位和个人转让在建项目时,不管是否办理立项人和土地使用人的更名手续,其实质是发生了转让不动产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十、扣缴义务人
土地增值税部分:
国税发〔2009〕91号: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规程
利息资本化问题:资本化的利息从成本中剔除
减免或者返还的土地出让金:不得扣除。
房产税部分:
国税发[2003]89号:鉴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的商品房在出售前,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是一种产品,因此,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建造的商品房,在售出前,不征收房产税;但对售出前房地产开发企业已使用或出租、出借的商品房应按规定征收房产税。
财税地字[1986]8号:凡是在基建工地为基建工地服务的各种工棚、材料棚、休息棚和办公室、食堂、茶炉房、汽车房等临时性房屋,不论是施工企业自行建造还是由基建单位出资建造交施工企业使用的,在施工期间,一律免征房产税。但是,如果在基建工程结束以后,施工企业将这种临时性房屋交还或者估价转让给基建单位的,应当从基建单位接收的次月起,依照规定征收房产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部分:
国税发[2004]100号:除经批准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的用地外,对各类房地产开发用地一律不得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
财税[2007]9号: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用地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以外的房地产开发用地一律不得减免税。
财税[2008]24号:
对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以及廉租住房经营管理单位按照政府规定价格、向规定保障对象出租的廉租住房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
开发商在经济适用住房、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廉租住房,在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造经济适用住房,如能提供政府部门出具的相关材料,可按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免征开发商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
已售房屋占地面积的扣除:正式发票和房屋交付手续
财税〔2006〕186号:以出让或转让方式有偿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应由受让方从合同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合同未约定交付土地时间的,由受让方从合同签订的次月起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印花税部分:
财税[2006]162号: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按产权转移书据征收印花税。对商品房销售合同按照产权转移书据征收印花税。
第四篇:阜阳市地方税务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阜阳市地方税务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公平税负,促进个体经济发展,维护定期定额户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国家税务总局16号令《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安徽省地方税务局税款核定管理试行办法》(皖地税[2008]66号)等文件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个体工商户税收定期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在一定经营地点、一定经营时期、一定经营范围内的应纳税经营额(包括经营数量)或所得额(以下简称定额)进行核定,并以此为计税依据,确定其应纳税额的一种征收方式。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的定额执行期是指税务机关核定后执行的第一个纳税期至最后一个纳税期。
定额执行期的期限一般为6个月或12个月。具体适用期限由县级以上地税机关确定。
第四条 定期定额征收适用于经税务机关认定和批准的生产、经营规模小,达不到国家税务总局第17号令规定设置账簿标准或虽达到设置账簿标准,但具有《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
第一款第二项至第六项和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个体工商户。
第五条 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和效率原则。
第二章 定额核定方法
第六条 我市定期定额户核定的方式包括直接核定和电脑定税两种。目前以直接核定为主,同时,各级税务机关应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开发电子定税软件,及早推行电脑定税。
第七条 直接核定就是根据定期定额户自行申报的经营情况,结合经营规模、经营区域、经营内容、行业特点等因素,在典型调查的基础上,按照有关程序核定其定额的一种方式。核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能源消耗法,即按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二)成本费用法,即按照成本加合理费用和利润的方法核定。
(三)盘点库存法,即按照盘点库存情况推算或者测算核定。
(四)发票测算法,即按照发票和相关凭据核定。
(五)资金往来测算法,即按照银行经营账户资金往来情况测算核定。
(六)行业参照法,即参照同类行业或类似行业中同规模、同区域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核定。
(七)实地测算法,即税务机关深入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场所,实地测算调查,查验核实纳税人的营业收入。
(八)按照其他合理方法核定。
第八条 我市把成本费用法确定为定期定额核定的主要方法。在实际核定工作中,如果采取成本费用法不足以准确核定其定额的,主管税务机关可以同时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核定。
使用成本费用法,纳税人的销售(营业)收入的计算公式为: 销售(营业)收入=各项费用总和÷(1-行业应税所得率)。市局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每个行业的最低应税所得率,各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在市局确定的应税所得率的基础上,调整本地的行业应税所得率。
第九条 电脑定税就是指综合分析影响纳税人经营的因素,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科学选定定额系数,分户采集有关信息,逐户输入计算机,自动生成应纳税额的一种核定方法。
第三章 定额核定程序 第一节
自行申报
第十条
被确定为定期定额户的纳税人,在办理税务登记之日起15日内或在定额执行期到期前30日内,填写《定期定额
户生产经营情况自行申报表》,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按预估数进行申报。
第十一条 主管地税机关在定额核定之前,要通过张贴公告、网络发布等形式及时通知定期定额户办理《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情况自行申报表》事项,明确告知纳税人申报的内容、截止时限以及相应后果。
第十二条 定期定额户要按主管地税机关公告的时限主动到办税服务厅领取或从地税网站上下载《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情况自行申报表》,按照主管地税机关规定的期限和内容自行如实申报。定期定额户未按照规定期限自行申报的,主管地税机关可以不经过自行申报程序,直接进行调查核实。
第二节 典型调查
第十三条 典型调查是定期定额户税款核定的基础,主管地税机关应当将定期定额户进行分类,在内按行业、区域选择一定数量并具有代表性的定期定额户,对其经营、所得情况进行典型调查,填制《定期定额户典型调查表》,做出调查分析。
对国地税共同管理的定期定额户,其典型调查户数应不少于该行业、区域总户数的5%;对地税机关单独管理的定期定额户,其典型调查户数应不少于该行业、区域总户数的10%;同时,每个行业的典型调查户不少于10户。
典型调查期为一年,经营期不足一年的,典型调查期为实际经营期。
第三节 定额核定
第十四条 主管地税机关根据《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情况自行申报表》、《定期定额典型调查表》等有关内容,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或第九条规定的定额核定方法进行核定,并制作《个体工商户定额核定审批表》,集体研究,并经分局审批后,确定拟定定额。
第四节 集体评议
第十五条 集体评议是对定期定额户纳税人拟定定额进行集体民主评议,听取各方意见的必经程序。集体评议应邀请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纳税人代表、工商联代表、个私协会代表或行业协会代表、协税护税人员等有关人员参加。
第十六条 上级地税机关应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参与分局的集体评议。并监督基层分局做好集体评议的会议召集、评议记录、会议签到等工作。
第十七条 集体评议程序:
(一)基层分局在评议会上通报对纳税人经营规模、经营状况的调查情况和拟定定额。
(二)各评议代表对拟定定额发表意见和理由。
(三)对集体评议的核定结果,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进行表决。
第五节 定额公示
第十八条 主管地税机关应当根据评议结果,将初步核定的定额在集体评议后2个工作日内进行公示,公示的期限为5个工作日。
第十九条 定期定额户的核定情况可以选择在网站,办税服务厅的电子显示屏、税法公告栏,以及在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主要街道通过电子信息或张贴公告等方式进行公示。
第二十条 定额公示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定期定额户姓名、经营地址、行业类别、地税机关初步核定定额、应纳税额、核定日期、定额执行期、税收管理员、地税机关监督电话等。
第二十一条 定额公示采取按行业类别进行分类公示,以便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进行监督。行业类别按照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修理修配业、餐饮业、娱乐业、洗浴业、照相业、美容美发业、其它服务业等类别进行归集分类。
第六节 上级审批
第二十二条 定额公示期满后2个工作日内,主管地税机关
根据公示结果及时修改定额,制作《个体工商户定额核定汇总审批表》报经县以上税务机关审核批准。
第二十三条 县市区级以上地税机关应在收到《个体工商户定额核定汇总审批表》的5个工作日内审批,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最长不得超过15日。
第七节 下达定额
第二十四条 上级地税机关核准定额后,主管地税机关应在3个工作日内制作《核定定额通知书》,并在7日内送达纳税人,签收送达回证。
第二十五条 对未达起征点纳税人的核定情况,可以采取公告送达方式,进行告知。公告送达应在政府机构所在地或纳税人经营集中地公告30日,并拍照归档。
第八节 公布定额
第二十六条 主管地税机关将最终确定的定额和应纳税额在原公示场所进行公布。
第二十七条 公布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定期定额户姓名、经营地址、行业类别、地税机关最终确定的定额、应纳税额、核定日期、定额执行期、税收管理员、地税机关监督电话等。
第二十八条 在办税服务厅公布时间为一个定额执行期,在政府机构所在地或定期定额户生产经营的主要街道公布时间不少于5工作日。
第四章 定额调整
第二十九条 定期定额户对地税机关核定的应纳税额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核定定额通知书》之日起15日内,主动提供相关证明资料,并填报《定期定额户纳税定额变更(复核)申请审批表》,要求主管地税机关重新核定。
第三十条 主管地税机关应当自接到《定期定额户纳税定额变更(复核)申请审批表》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重新调查,书面做出调整或不予调整应纳税额的决定。对做出调整应纳税额的决定的,应当重新下发《核定定额通知书》。定期定额户在未接到地税机关的复核意见之前,应按主管地税机关原核定定额纳税,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执行。
第三十一条 主管地税机关发现纳税人定额偏低或偏高的,应及时调整。上一级地税机关发现纳税人定额偏低或偏高的,向主管地税机关提出调整定额的建议,主管地税机关应在10日内进行实地调查,及时调整,并上报调整结果。
第三十二条 定期定额户对主管地税机关下达的定额有争议的,也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直接向上一级地税机关
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五章 日常管理
第三十三条 定期定额户当月发生的销售(营业)额超过核定定额20%(含)的,应当在法定的申报期限内向主管地税机关申报,缴清超过核定定额部分的税款。
定期定额户当月发生的销售(营业)额超过核定定额20%(含),未在法定的申报期限内向主管地税机关申报缴纳的,主管地税机关应当责令其申报、缴纳税款。逾期仍未申报缴纳的,根据《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如果连续三个月或连续一个纳税内有六个月实际销售(营业)额都超过定额的,主管地税机关应适当调整其定额。
第三十四条 定期定额户发生停业的,应在停业前7日内向主管地税机关填报《停业、复业(提前复业)报告书》,并结清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主管地税机关应及时收存其税务登记证件及副本、发票领购簿、未使用完的发票和其他税务证件。定期定额户在停业期间发生纳税义务的,应当按照规定向主管地税机关申报缴纳税款。
第三十五条 定期定额户停业期满或提前恢复生产经营前,必须向主管地税机关填报《停业、复业(提前复业)报告书》,领回并启用税务登记证件、发票领购簿及其停业前领购的发票。
定期定额户停业期满不能及时恢复生产经营的,应当在停业期内,向主管地税机关提出延长停业登记申请。
第三十六条
定期定额户在定额执行期结束后30日内,应当填写《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纳税分月汇总申报表》,如实将前一定额执行期内的经营额、所得额向地税机关申报。申报额超过定额的,按申报额缴纳税款;申报额低于定额的,按定额缴纳税款。
第三十七条 定期定额户经营地点偏远、缴纳税款数额较小,或者主管地税机关征收税款有困难的,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简并征期。但简并征期最长不得超过1个定额执行期。
简并征期的税款征收时间为最后一个纳税期。
第三十八条 定期定额户可以委托地税机关认定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办理税款划缴。
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划缴税款的,其完税凭证可以到地税机关领取,或到地税机关委托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领取;地税机关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邮寄送达,或委托有关单位送达。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五篇:苏州市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模版]
苏州市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苏州地税发„2007‟104号
各市、吴中、相城地税局,苏州工业园区地税局、各税务分局、稽查局,市区各税务分局,稽查局:
为规范和加强建筑业企业所得税管理,完善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确保税款及时足额入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建筑业行业特点以及苏州市实际情况,对建筑业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意见明确如下:
一、本地建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一)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
在苏州大市范围内从事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的建筑企业,企业所得税征收原则上采取核定征收方式。对账册健全,能够准确核算收入、成本、费用、损失和利润
业,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经纳税人申请,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可以对企业所得税实行查账征收。纳税终了以后,主管税务机关应认真查实查账征收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状况,对不符合查账征收条件的,应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的确认
纳税人从事建筑、安装、修缮、装饰和其他工程作业,持续时间超过1年的,可以按完工进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纳税人不能如实提供应税收入,或因垫资及建设方资金不到位造成不能准确反映应税收入的,可以按形象工程进度核定应税收入。已完工建筑工程项目,不论是否结清工程价款,一律按结算金额确认应税收入;尚未决算的,暂按预算造价或工程进度结算收入确认应税收入,待结算后进行清算。
(三)企业所得税征收办法
1.查账征收企业征收办法
从事建筑工程作业且上营业收入企业所得税负担率(应纳企业所得税/营业收入,下同)小于1%的施工企业,以及从事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作业且上营业收入企业所得税负担率小于1.5%的施工企业,应根据规定的预缴征收率按季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从事建筑工程作业且上营业收入企业所得税负担率大于1%(含1%)的企业,以及从事安装、修缮、装饰及其他工程作业且上营业收入企业所得税负担率大于1.5%(含1.5%)的企业,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暂不实行按工程收入预征企业所得税的办法,继续依照原有规定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2.核定征收企业征收办法
核定征收企业应按照主管税务机关核定的应税所得率按月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纳税人(包括查账征收企业和核定征收企业)按季(月)预缴企业所得税后,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对需要退税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在纳税评估或税收检查后及时办理。
(四)企业所得税预缴征收率
从事建筑工程作业的纳税人,按工程收入的1%预征企业所得税。从事安装、修缮、装饰以及其他工程作业的纳税人,按工程收入的1.5%预征企业所得税。
纳税人在注册地行政区域范围内和异地从事相同的工程作业,取得的工程收入均适用相同的预缴征收率。
兼营不同工程项目的纳税人,应分别核算工程收入;划分不清的,一律从高确定预缴征收率。
(五)暂不按预缴征收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管理办法 符合上述第(三)条有关规定可暂不实行按工程收入预征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应实行警戒线预警管理。
主管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工程性质的不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相对合理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等预警值。对达到或超过预警值的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纳税评估和税收检查,并要求企业提供预警值异常的情况说明。
具体预警指标、预警值由各市、吴中和相城地方税务局,苏州工业园区地方税务局各税务分局,苏州市地方税务局市区各税务分局依据国税发„2005‟43号《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等文件自行确定。
(六)税务机关代开发票时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
本地建筑企业在其机构所在地主管地税机关申请代开建筑业发票时,应按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依据规定的预缴征收率或应税所得率预征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按季(月)预缴企业所得税时,其门临开票时所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可以抵减当期应缴企业所得税额。
二、异地建筑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
(一)纳税人从事异地建筑工程作业,应到机构所在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以下简称“外管证”)。从事异地建筑工程作业,未提供《外管证》或提供超过有效期《外管证》的纳税人,施工地主管地税机关在代开建筑业发票时,应按照规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持有《外管证》的纳税人,其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根据国税发„1995‟227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建筑安装企业所得税纳税地点问题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三、其他未尽事宜,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如果上级税务机关出台了新的税收规定,按新的规定执行。
四、本办法自2007年7月1日起执行。
二○○七年六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