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领导用人过程中的得与失

时间:2019-05-14 20:4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领导用人过程中的得与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领导用人过程中的得与失》。

第一篇:论领导用人过程中的得与失

论领导用人过程中的方法

关键词:长处,短处,协调

摘要:在当今的用人过程中,特别是在公共部门中,懂得一定的领导科学与艺术,就能事半功倍,提高整个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否则则会导致整个组织效率地低下,做不到人尽其事,事尽其才,所以领导在用人过程中,就要知道雇员的长处和短处,并给每个人安排合适的职位,从而使整个组织高效率的运转起来。

在如今的公共管理过程当中,管理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公共组织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当中,即更多的看中外部环境对组织的影响,但事实的组织的内部构造以及组织内部的运行程序也对组织的整体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着一个组织的成败,对于有着多级层级的公共组织来说,更是如此。

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集合体,为每个岗位找到合适的人选,使其才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不断地对其进行鼓励培训,这样不仅时每个雇员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也使组织的效率得到更大的提高,相反,不但使员工的才能得不到发挥,整天怠工或无所事事,也大大的降低了组织的工作效率,浪费了更多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总之要学会用人所长,避其之短。

文中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反映了用人过程的问题。其实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组织在雇佣员工的过程中,如果只盯着他们的缺点来看,并用放大镜把它们放大,那就永远雇用不到合适的人,在处理每个员工的短处是,应该先看到他的短处是什么,只有发现了才能对症下药,找到以后就看能不能有补救的机会,如果能即尽量改正,如果实在不能避免,那就换一个角度思考,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体,有时短处可以转换为长处或是用其长处弥补其短处。比如,眼睛不好使虽然不能做前线,但是其听觉好,就可以安排伏地听,就像文中所提到的杨时斋将军,充分利用每一个雇员的长处来弥补其短处,这样不但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发挥,也是整个组织的效率得到大大的提高。相反,文中诸葛亮用善于谋虑的马谡做前线,结果导致失街亭的惨剧,这不仅造成整个蜀国的惨败,也导致了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的结局,如果是现在,就是组织和个人都是悲剧。所以,上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每个领导者必须熟悉你手下所有的员工,不仅包括其长处,还应该了解其短处,并根据每个人的长处来安排其职位,做到“用人之长,避其之短”。

在领导用人的过程中,是让每个人都发挥他的长处,不仅使是每个员工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更能激发员工做事的积极性,但是现在的组织由于层级过多,出现了比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不仅每个的员工的才能得不到发挥,更会由于责任与目标不明确而出现相互扯皮,互相推诿的现象,从文中看杨时斋将军的这种做法则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明确规定了每个人的职责和任务,并进

行分工合作,是每个人都目标明确,这样当然就避免了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这是每个管理者尤其是公共管理者所必须重视的问题,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不过,从文中来看杨时斋将军虽然深谙用人之道,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问题,他让聋子当侍者,让哑巴送密信,让瞎子伏地听,让瘸子守炮座。虽然让聋子当侍者能更好的保守军中秘密,但有时将军吩咐的任务向侍者传达时有一定的困难,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哑语。让哑巴送密信时能更好的保守秘密,但有时让送信者传达的事情却不能传达。从次可以看出,并不能只是盯着雇佣者某一个方面,要从全面衡量某个人是否适合某一项工作,这样即使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也能临危不乱。这也是领导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又一重要方面。还有就是各个工作人员之间要注意协调配合,比如那个将军在用人方面,虽然把每个人的长处发挥了出来,但是没有考虑他们之间的配合问题。聋子和哑巴之间沟通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障碍。在军队里面任务是比较简单的,各个人员之间的分工也比较明确,而且各个人员之间需要的配合并不多,但是如果实在公共部门,那就大大不一样了,公共部门是一个庞大的机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公共部门来插手,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国家大事,都需要公共部门来着手解决,所以公共部门所需要完成的工作特别复杂,不是简单的考一个人或是一个部门能完成的,各部门之间除了要有明确的分工外,还需要各有关部门的配合,只有这样任务和目标才能更好的完成,这就需要领导者要有顾全大局的气度,给每个部门都安排合适的职位外,还要十分注意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否则,各部门各干各的,那整个公共部门的任务必然无法完成。

综上所述,从短文中可以看出领导在领导的过程中,不是简单的发布命令,也不是盲目的安排任务,领导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艺术,就文中反应的来看,首先,领导要认清楚每一个员工,包括他们的缺点和优点,并要能发现他们的潜能和预见他们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其次,要根据每个员工所擅长的方面来安排岗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每个岗位找到合适的人选,每个人也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再次,要注意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是每个部门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做到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创造一个高效率的部门,否则人浮于事,必定被时代的漩涡所淘汰。

参考文献:

1.荣仕星,《领导干部协调艺术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曾仕强,《中国式领导――以人为本的管理艺术》,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8

3.李俊清,《现代文官制度在中国的创构》,三联书店,2007年

4.欧文.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浅谈领导如何用人

浅谈领导如何用人

常常听到老板们感叹:“我现在什么都不缺,就缺人才。往往能干的人都靠不住,而老实可靠的又大多不能干”。真的是人才难得吗?但现实情况是老板一方面感叹人才难得,一方面又对身边的人才视而不见,结果人才纷纷离去。这样的老板即使得到了人才,也无法任用。所以人才难得并不是问题,如何识别人才、会不会使用人才才是问题。领导用人是指领导者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中的人才资源,以做到人事相宜,相得益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的准确,即用的准确,即用当位,使其担负的职责与其才干正好相匹配;二是用的及时,即用当其时,使其能在年富力强,能够发挥最佳作用时,担负起本职工作。用人效果的好坏,不仅反映了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而且决定着整个组织的发展走向。

一、企业用人现状

人尽其才是用人的科学法则。日本企业管理者把高层、中层、基层人员的使用要求按技能和思维标准分类:高层人员以思维为重、技能为辅,基层人员以技能为主、思维为次,中层人员思维技能两相平衡。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用人观。人们常常津津乐道“德才兼备”,现实情况却要求领导者用人时按具体需要对德与才进行权衡,有的领导偏重德,有的领导偏重才,甚至陷入用人的心理误区。

二、产生用人误区的原因

(一)用人标准不明确

应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德主要指人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等。才主要指人的知识和才能。它具体包括才识、才能和才学等三个方面。德和才两个方面是不能割裂和偏废的,既不能重德轻才,也不能重才轻德。

(二)用人原则不明确

领导用人的原则包括1.峰区年龄原则启用这一时期的人才,就能避免人才的浪费,使投入产出比达到最优化。2.扬长避短原则 看中人的长处加以利用,是合理用人的真谛所在3.量才任职原则 使人才在其位,有其权负其职,尽其能。4.诚信不疑原则 对其给予充分的信任,让其大胆的开展工作5.明责授权原则 就是明确责任6.环境原则 领导者在用人时要审时度时,视环境而异 7.数量原则8.用养并重原则 领导者不仅要用才,更要爱才、护才、养才9.流动原则 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增强人才活力,形成人才优势效应。

三、对策和方法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用人的一大境界。信任是基础,是用“活”人的催化剂,没有信任就没有用人的理想效果。掣肘之举是卑俗的,到头来很可能两败俱伤,比之如洪秀全对石达开;科学的做法应该是用制度、程序规范约束用人过程中可能的消极因素。“宁让一个人管多个事、不让多个人管一个事”是“用人不疑”的最好诠释。用人的最大痼疾是任人唯亲,这颇有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味道;无论亲疏一视同仁体现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举贤不避亲”反映了领导者的豁达与坦荡。

具体的用人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试用法 在试用期里,领导者可以进一步对人才加以考察。建立新任职的干部试用考察制度,对领导者来说,可以避免考察人才不周全的错误。

第二、委任法 领导者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坚决贯彻、实施正规的制度流程,可以保证这种方法的成效性。

第三、聘任法。有利于开展人才竞争,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用人是一门艺术,闪现着领导者的智慧之光,往往成为领导者领导过程的神来之笔。知人善用是用人之本,“不浪费一个人才、不误用一个庸才”也许过于理想化,但把合适的人用到合适的位臵并不难。这一点汉高祖刘邦的心得最深:“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有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饷,吾有肖何;连百万之兵,攻必取、战必胜,吾有韩信。此三子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得天下者也”。从刘邦得意洋洋的炫耀中不难看出,对张良、肖何、韩信三人的知人善用是汉王朝的致胜法宝,刘邦一生的经典之作就是用对人、用好人、用活人。所以领导者要选准人才,用好人才就必须坚持正确的用人标准,严格执行用人制度。

第三篇: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在经济高增长的背后,其他方面却出现严重问题,尤其是在环境、文化,可以说是严重的毁坏,民生方面近年来问题不断。权衡中国30年改革的得与失,探讨中国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字:改革开饭,经济,发展。

正文如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结束了百年屈辱史,得到翻身解放,但是限于各种原因,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大幅提高。1978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被提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此后,改革开放的政策全面实施,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际,国内生产力发展缓慢,国人思想僵化,科技教育事业严重落后,全国上下百废待举;加之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和平和发展日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成为我过走向民主富强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时候,我国的主要矛盾早已不是中华民族和列强的矛盾,也不是任何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就决定了在这一时期我们当务之急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正因为这样,我国必须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长足的进步。第一,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大进步,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都取得一定成就。

第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开放程度逐渐加大,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加快。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发展带来了生机,逐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使人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是我国取得进步,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路线是先开放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再开放一系列港口城市,再逐渐向内地开放。这样的开放路线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并逐渐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然而,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以至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经济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二元制结构又导致了我国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并且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除了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过分注重发展制造业导致我国的第一产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样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对外开放在让我国同世界加强联系的同时,也“引进”了很多不利于我国发展的物品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某些西方腐朽的思潮开始侵入中国,“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又开始抬头,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文化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利益的驱使,使得许多的人不择手段,破坏我国的文化和环境。典型的就是这两年,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为利益,强行拆迁,有些文物古迹遭到损坏,比如,江苏省镇江市古运河畔的宋元粮仓遗址被破坏,安徽省泗县释迦寺,当地开发商为建商品房强行拆除,这仅仅是拆迁致文物破坏的冰山一角。民众自焚事件不断出现江西宜黄自焚事件等等。这是我们民族之殇。

四、对内改革的不彻底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

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很多人有了“金钱至上”的观念。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却不尽如人意,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公权力大肆介入市场经济,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我国特权制度及由特权引发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行政性垄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官员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知法犯法。“三农”问题,虽然国家提出了,但是现在仍然为得到解决,还有日益恶化的趋势,国务院制定的某些政策在地方俨然是一纸空文。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票证制度逐渐松动或瓦解,但是户籍制度依然故我,几乎没有进行过全局性的实质性的改革。由此,如今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人的特权、农村人的社会底层化。而且隔离型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割裂开来,按照特权、等级、排序进行治理,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同时损害另一部分人的权益,从而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给我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然而,改革开放政策形成于我国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的社会环境下,有其历史必然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所带来的成就十分重要,不可忽略,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重视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改革开放带来的和遗留的问题。我国在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改革开放。在对外开放方面,学习引进世界各国的有益成果,对他们不好的方面加以判断,排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内改革方面,不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吸取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发展。还有关注民生,切实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报》

2、《扬子晚报》

第四篇:强势领导的得与失

强势领导的得与失

一个成功的领导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对照美国大选,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外向、健谈、善辩、有掌控力、善于与人打交道。一谈起成功的领导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乔布斯、马云这样的,外向、强势、有掌控力。其实这是一个偏见,因为很多一样成功或更成功的人,可能会很内向、柔和且不具有攻击性,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他们,就是因为从性格上说,他们不想让我们看到。一个强势的领导人天生具有“领导像”,这种领导具有的领导气质可以使他在逆境中奋进,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的优点主要在于:

1、源于自己内心一种强烈的驱动,他善于制定并描绘愿景,并能够把愿景传达给团队,由此打造一个卓越的团队。

2、具有很强的鼓动性和个人魅力,能够团结一批人向一个目标奋进。

3、具有领袖气质,善于用政治手腕掌控人心。这种领导即能让下属不感觉疏远,也不会让下属过于接近自己,以保持一种神秘的掌控力。当然,他们的缺点也非常突出。

一是固步自封,难以改变。一个强势领导人一旦形成定见,轻易不会改变。这就是所谓的“偏执”。如果这种偏执的方向正确,那么组织会获得巨大的成功(如苹果),如果这种偏执的方向错误,会给组织带来巨大的灾难(很多,却不为人所知)。

二是剥夺下属的思考力,不会培养接班人。现在很多爆得大名的老板或职业经理人,人们都会很怀疑一件事,他们离开的话,这个组织还能不能继续辉煌?三是王权思想严重,最终结果是下属都围绕着他去转,而不是围绕着组织的绩效转。山东某知名新能源集团,其一下属公司原来在外地办公,活得风生水起。可是自从被老板叫到总部基地办公后,公司立刻乱象丛生,据子公司负责人讲,其主要精力都用来应付老板让老板高兴,哪里还有精力去考虑公司事务。不独有偶,该集团另一外省子公司负责人曾感叹:“为什么我们还活得比较滋润(比其他子公司)?就是我们离老板远一些,不经常被‘关照’。”

一个领导人,无论内向还是外向,无论强势还是中庸,因为身居高位,往往会被自己的心以及自己的下属蒙蔽。只有那些能够真正反躬自省、不断自我更新的领导人,才是成功的领导人。

一览设计英才网

第五篇: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幸运的避免了冷热剧烈交替的破坏,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与跟进功不可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日趋完善。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已与十多年前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调控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且日趋繁荣,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与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分不开的。从宏观层面方面来看,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并行不悖的是宏观调控那只看得见的手。原来,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拐点,在发挥市场经 在择定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时,同时择定以宏观调控为前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遵循以市场调节为主,辅助以必要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对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论是事前的综合平衡或事后的大力调整,都显得那么有必要。当然,这也不是说中国的经济就是一帆风顺的,从上世纪90年代后,也有经济过热和偏冷的交替,要求加强宏观调控,给以必要扭转。大体上有三次:一次是1995年后的明显过热,二次是世纪之交的几年有所呆滞,还有一次是这几年的偏快。这三次的大体症状,一次是公认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扬超过20%;一次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采取从紧对策带来一度的通货紧缩;一次是延续到现在的物价渐升直逼和突破警戒线,从轻度通胀到中性通胀,距全面通胀仅一步之遥。

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还是稳步前行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首先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增长偏快,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及别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之间是恰当和合理的,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取得相对宽松和渐进的活力;相反,如果低于或高于这个额度,往往会导致经济运行的疲软或紧张,常见的是后者,带来供需失调等失常现象。正是这样,从原定各个规划看,主观上期望和预测在此适度空间;而执行结果却是一超再超,几年来达到两位数,并在渐次攀升,决非吉兆。二是投资规模偏大这几年来投资增长率多在消费增长率的一倍左右,居高不下,习以为常。这固然可能加快了经济增长,然而也挤占了国民所得,压缩了消费份额,以致积累率越来越高,消费率越来越低,从过去认定合理的上限三七开逆转为倒**开,在世界是特例,既不利于改善民生,又不利于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协调。这与过去整个分配有些重国计、轻民生和重资本、轻劳动有关。

三是物价指数偏高过高的物价水平,导致人民生活压力加大,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来说,压力更是像山一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物价过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幸福感降低。再者,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也增长过快、规模偏大。这似乎是好事,为经济发展添注活力,成为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外汇储备也是大国。但是,由此带来几个问题,如外向依存度高于某些外贸大国,以致风险也高;外汇储备过大,以致货币发行过多,并引起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同时,这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大的外部因素。

宏观调控,通常是指四个方面,除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外,还有失业就业问题,相互联动,应当求得一个最佳平衡。这几年经济增长偏快,扩大了就业规模,但失业、待业形势未有根本好转。虽然,城镇失业登记率稍有下降,而对照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际失业、待业人数和隐性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这有宏观条件原因,也不能认为没有主观的疏忽,如一度强调“减员增效”和大量拆迁、大量征地,或许在宏观调控中是一个盲点。从根本看,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对称,涉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合理性呵护不够。此外,大家开始觉察除国际化可能过热外,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可能过热,造成产能过剩和竞争过度,农田缩减过多,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过多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反映为宏观调控的不全和不力。

当前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这些宏观问题,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够,只能静观其变,这有一定根据,但是完全靠静观其变,显得无能为力。停留于这点,将会导致宏观调控的卸责,甚至承认市场经济的万能,排斥宏观调控的必要。如果否定宏观调控,一味信赖单纯的市场经济,那是空想,既悖于理,又害于行。

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之所以一直发生较大或很大的不平衡,特别是常见的所谓过热,根子在于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过快速度的倾向,即通称的GDP情结或增长冲动。“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当年强调时,明确以效益为前提,最早择定翻两番目标,同样有此前提。速度与效益是辩证的统一,偏于一端,就生抵触。后来在理解上,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忽视或丢掉了这个前提。发展经济学告诉人们,从最早和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到后来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观,就是从片面、过度地追求发展速度转换到适当的快速,其实质和重点不仅在数量增长,更在质效提高,才有其实际价值。大家懂得,GDP作为综合指标,无可替代,但是有其局限,不能全面反映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成本和结构等多种内涵。追求过快的速度,不择手段,不计其他,必然会以损害和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是得不偿失和违反初衷并难以持久永续的。

其次,对片面追求过高速度,大家不是没有认识其危害,从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看,问题多多,决策多多,好像是的确已拨正,越来越明朗。但是在实践中,为什么依旧不知反省,一犯再犯,长期如幽灵般在游荡呢?有人先后揭示,关键在整个体制没有转变,有关机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责直接表现在政绩考核和人事考核上,有形无形地还是GDP为纲,导致相互攀比,个个争先,深恐落伍。从多个省市区看,不高于全国平均,似乎就失职了。出现过高增长,无不沾沾自喜,不以为险,只以为喜。与此相应,在财政体制上,财权与事权下放后缺乏制约,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兴财和项目兴财,导致上述几个“化”的过热。于是对待宏观调控,不少地方或明或暗地声称:“这是国家和中央的事,地方不用管也管不上”,“全国要下,别人在下,正是本地大干快上的好时机”,“即使我们冒了也无妨,否则老实人吃亏”。经过上下博弈,一个国家发改委面对多路诸侯,胜算是渺茫的。宏观调控之难,难在这种利益基础上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

再者,在上述经济运行态势下,“一俊遮百丑”,“万事快为首”,使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力量耗在追求速度上,对整体工作是很强的冲击,撞出了一串薄弱环节甚至断层。GDP是产出,不计投入,以致造成数量优先,质效让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以及生态和环境的恶化都不在话下,城市经营和负债经营列为绝招,可持续发展逸出了眼界。倾全力于经济增长,不免放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只顾近期,不顾长远,使某些问题迟迟不能处理得当,直至积重难返。由此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步履蹒跚,以致如贫富差距的两极化和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崛起为新的三座大山,无不直接、间接地来自顾此失彼和轻重倒置。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层出不穷。很多事情,不到问题成堆,矛盾锐化,不能获得警觉,被迫而仓促应付,而是GDP挂帅,抓了一点丢了九点。宏观调控,贵在事前预见,而大多变为事后救急,难度倍增,代价也倍增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宏观调控真的就是伤痕累累,并未益处,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由此了带来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载论领导用人过程中的得与失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领导用人过程中的得与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领导关于用人的心得体会

    个人经验所得感想:问题要分:持续问题,和紧急问题,下面是持续问题的用人之道 一、领导就要正向思维,首先要看人而分配工作是没错的,最重要的是要让工作活动起来,产生竞争。 二、相......

    领导用人的艺术

    (一)领导最不喜欢用的10种人 领导最不喜欢用的10种人 10 第一种是才华出众、能力超群的人。 第一种是才华出众、能力超群的人。 这种人一直是个焦点,不论谁当领导这种人都得用......

    编外 领导用人心理(★)

    第七章 领导用人心理 选才用人是领导者的基本职责。从领导心理方面研究选才用人,主要是研究领导者选才用人的心理原则、健康优化的用人心理品质以及用人过程中的心理误区。......

    领导用人艺术探析

    【内容摘要】 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在履行领导职责的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创造性的技能和技巧。主要的领导艺术有用人、用权、激励、决策、说话等,其中领导选人、用人的......

    领导的用人艺术

    领导者如何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        与上级关键领导者的联盟程度组织的性质与类型下属数量的多少与组织规模的大小下属成熟度的高低工作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需求程度与个......

    领导用人三位准则

    领导用人三位准则看人始终不要只看能力,因为能力有的时候只是人的一个发展的基础。有些人可能某方面的能力不很强,但对自己的帮助和支持却是很大,同样可以成为良好的合作伙伴。......

    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推荐5篇)

    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摘要: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民主制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各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在形式上也各具特色,但各国对民主含义的理解还是有共同之处,即“民主意味着在形式......

    论香港影视的得与失5篇范文

    浅论香港影视的得与失 “影”,即电影,“视”,即电视。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