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论“高尔夫”教学模式开展的得与失

时间:2019-05-13 04:1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7论“高尔夫”教学模式开展的得与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7论“高尔夫”教学模式开展的得与失》。

第一篇:107论“高尔夫”教学模式开展的得与失

论“高尔夫”教学模式开展的得与失

[摘要]在当今的教育发展势头下,老一套“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的不符合社会实际要求。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育理念与要求下,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高尔夫”教学模式,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为课堂营造和谐、热烈的气氛,使得老师和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旅程中完成学习。

[关键字]“高尔夫”教学模式 多元化 得失 引言

从近几个学期开始,全市的中小学教师都要参加东莞市教育局组织举办的“高尔夫”教师教学培训班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正在极大地改变着课堂教学。过去常见的教师填鸭式传授知识的单向教学模式动摇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尝试着主动探究、自主参与,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浓厚了„„“高尔夫”教学模式可以营造出在这些课堂氛围,教师经常有意外的惊喜,可以经常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部分老师培训过,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校也请校内部分老师上过示范课,组织学校所有老师都观摩学习,大家都觉得这样的课堂效果都非常不错。教改的势在必行,注定参加过“高尔夫”课程培训的教师都必需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校也推出一系列职业素养课的开展,以便教师们能更好的把“高尔夫”的“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理念融会贯通。

人们在为“高尔夫”教学模式的高效性、实用性大声喝彩、大力追捧的同时,许多负面问题也渐浮水面。笔者在此简单总结几点得失,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得氛围,失组织

授之得法,授之得度,教师和学生都受用无穷。“高尔夫”教学,强调的是轻松学知识,在游戏中动脑,从而有所借鉴与反思,继而悟道。实例视频、情景游戏以及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能使学生充分展示其思维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它能创造课堂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合作完成教学计划;它能形成同伴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织网络结构;它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感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多元化的授课手段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教材体验和思索的主体,激活学生,鼓舞学生,使其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而不再机械地接受教师预先整理包装好的知识,而是主动去获取知识,积极去思考问题。即使只能自悟出50%的内容,也远比教师填鸭式灌输100%的结论要受用得多。

然而要达到热烈的课堂氛围,就需要让同学们大胆表达、畅所欲言。教师在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时,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这样课堂调控就很难保持平衡得当。学生良莠不齐,想法天马行空,老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又要从教学责任心考虑,各教学环节,各知识点总放心不下;从师道尊严和知识的权威性考虑,又不得不把一些古怪的、另类的想法加以否定或纠正。于是就经常出现“假启发”,“伪讨论”的怪现象,搞得整个教学过程不伦不类,半旧不新。学生配合了,老师的治学严谨性就会打折扣;学生不配合或者乱配合,课堂甚至有可能变成闹剧。

所以,笔者认为,要争取达到良好的“高尔夫”式教学模式,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不断通过引导,通过实践摸索,不断开发、改进课程内容,方能得成效。不能听完一两周的培训课或者听完一两次示范课就去大胆创新,凭着一时的“感悟”,想一蹴而就,避免出现东施效颦的尴尬场合,成为笑柄。

二、得散发思维,失正确共识

“高尔夫”课堂的授课方式非常多元化,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对于道德教育、人文知识等方面,学生应该非常受用,同学们可以从不同的价值取向悟道出不同的收获。老师用一个故事、一段视频甚至是一句名人名言,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经历、遭遇,写出感受、感悟,然后分享交流,一下子,同学们可以从一件事上悟到了很多的生活哲理,有种头脑突然间变得清晰了,目光变得长远了,心思变得细密了,胸襟变得阔达了„„的感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对此作了绝对化的理解,表现在课堂中,为了追求对知识的“多元理解”,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各种不同说法、解法,不管学生的说法、解法与所授知识有无关系,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称之为“有创意”。结果是有些学生为了博得老师的赞赏,绞尽脑汁地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话,教师也一味地予以表扬,课堂教学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观。退一步讲,学生散发思维得出来的观念是都是积极的,上进的,但是在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学生吸收的东西越多,时候越好呢?学过语文,考过语文的老师也好、同学也好,比如在描述诗人、作者写诗作词的意图时,在应试教育下,哪怕你回答的再好,再合理,只要跟标准答案有出入,就得扣分,这个事不争的事实。

所以,笔者认为,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的学科内容,只要是应试教育的课程,教师在课堂引导当中必需要灌输一种正确的共识。对于学生的德育、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散发思维,让学生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有多重解决的路径。

三、得形,失“魂”

“高尔夫”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样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这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要使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实现师生互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去学习,不可能光靠一两种教学手段就能达到目标的。于是之前很多只有在德育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模式,如:案例视频、情景游戏、知识竞赛,甚至乎才艺表演、歌唱、舞蹈等形式,都陆陆续续出现在一些理论课堂或者实操课堂之中。多元化的上课手段,使得学生的上课热情异常高涨,精神状态高度集中、脑筋也能高速运转;而老师相对于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来说,轻松了不少,也愉悦了很多。从课堂效果来说,“高尔夫”理念下的多元化上课模式,也确实要比“板书-讲授-作业”的老模式要强上很多。

然而,这样的多元化又容易让教师在备课时为形式而形式。特别是备公开课时,首先想到的是我要在这堂课采用哪些教学形式,怎样使这堂课有特色有亮点,怎样标新立异去吸引评委的注意,而把课堂应授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放在次位,甚至忽略。导致课堂上,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没有分清课节的主次,使整个课堂都失去价值和意义。很容易举到例子,如我们学校开展的主题班会课,领导经常头疼的是部分班级开展主题班会时都完全脱离主题进行活动、游戏。一节课失去它的主要内容,没有课堂的神韵,也就失去它的价值,形式再多,气氛再热烈,都只是一出闹剧。笔者非常赞同朱熹说过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疑问,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去解决疑问。带着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课堂,所有的授课手段、形式都必需是围绕这个中心去服务的。所以,教师备课时,必需先注意理清所授内容的主次,为课堂注“魂”,再围绕这个“魂”,辅以不同的形式,使该节课的“魂”丰富起来,形象起来。

综上所述,新的教学理念开发出来的目的归根究底都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老师教得更轻松愉快。“高尔夫”教学模式可取、可用的东西有很多很多,之所以会出现一系列负面影响,归根还是因为我们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急于求成,未能考虑周全所致。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很重要。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而造就和谐的课堂气氛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师生之间没有距离,同学之间相互融洽,班集体就像一个和睦的大家庭,课堂上就会其乐融融。所以,教师课下要多与学生交流,和学生打成一片,而不是靠有点喧哗取众之言、流于形式的游戏、活动来营造课堂气氛。教师跟要善于反馈评价,及时总结。对学生积极的表现充分肯定、赞扬、鼓励;对学生出现的消极现象,要谨慎处理,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帮助、鞭策、引导。教师要通过不断的评价反馈,让学生了解清楚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角色、地位和表现出的能力、技巧、智慧等,还要让学生懂得自己在讨论中取得的成功和存在的不足,以利于学生自己在今后的讨论学习中加以调整和不断修正,切勿以“天马行空”、“标新立异”的思维模式来衡量学生的能力。只要细水长流,必定水滴石穿,把当前遇到的问题解决好。暂时来说,“高尔夫”教学模式可能是把双刃剑,如何使用好它,需要靠我们广大教师同僚共同累计经验、分享交流,取精华、弃糟粕,归纳融汇后形成一套可行的课程体系后,再大胆的在学科教学中去应用,而不急于一下子就开展众多的职业素养课。

参考资料:

[1] 课堂教学得与失.任毅 会宁县第二中学.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011 [2] 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语文建设,2006,3.[3] 浅谈语文课堂讨论的得与失.张广雷.沛县敬安中学

第二篇: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论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在经济高增长的背后,其他方面却出现严重问题,尤其是在环境、文化,可以说是严重的毁坏,民生方面近年来问题不断。权衡中国30年改革的得与失,探讨中国未来发展之路。

关键字:改革开饭,经济,发展。

正文如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结束了百年屈辱史,得到翻身解放,但是限于各种原因,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大幅提高。1978年,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被提出,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此后,改革开放的政策全面实施,中国的经济开始腾飞。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际,国内生产力发展缓慢,国人思想僵化,科技教育事业严重落后,全国上下百废待举;加之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和平和发展日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成为我过走向民主富强的必由之路。在这个时候,我国的主要矛盾早已不是中华民族和列强的矛盾,也不是任何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就决定了在这一时期我们当务之急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正因为这样,我国必须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长足的进步。第一,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大进步,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很大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都取得一定成就。

第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发展。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开放程度逐渐加大,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加快。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发展带来了生机,逐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使人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是我国取得进步,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路线是先开放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再开放一系列港口城市,再逐渐向内地开放。这样的开放路线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并逐渐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然而,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以至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经济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而二元制结构又导致了我国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并且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除了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过分注重发展制造业导致我国的第一产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样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对外开放在让我国同世界加强联系的同时,也“引进”了很多不利于我国发展的物品和意识形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某些西方腐朽的思潮开始侵入中国,“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又开始抬头,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文化和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利益的驱使,使得许多的人不择手段,破坏我国的文化和环境。典型的就是这两年,有些房地产开发商,为利益,强行拆迁,有些文物古迹遭到损坏,比如,江苏省镇江市古运河畔的宋元粮仓遗址被破坏,安徽省泗县释迦寺,当地开发商为建商品房强行拆除,这仅仅是拆迁致文物破坏的冰山一角。民众自焚事件不断出现江西宜黄自焚事件等等。这是我们民族之殇。

四、对内改革的不彻底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

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很多人有了“金钱至上”的观念。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却不尽如人意,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公权力大肆介入市场经济,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我国特权制度及由特权引发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行政性垄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官员贪污腐败,滥用权力,知法犯法。“三农”问题,虽然国家提出了,但是现在仍然为得到解决,还有日益恶化的趋势,国务院制定的某些政策在地方俨然是一纸空文。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票证制度逐渐松动或瓦解,但是户籍制度依然故我,几乎没有进行过全局性的实质性的改革。由此,如今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人的特权、农村人的社会底层化。而且隔离型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割裂开来,按照特权、等级、排序进行治理,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同时损害另一部分人的权益,从而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给我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然而,改革开放政策形成于我国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的社会环境下,有其历史必然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所带来的成就十分重要,不可忽略,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重视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改革开放带来的和遗留的问题。我国在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改革开放。在对外开放方面,学习引进世界各国的有益成果,对他们不好的方面加以判断,排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对内改革方面,不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吸取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发展。还有关注民生,切实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资料:

1、《南方周报》

2、《扬子晚报》

第三篇:中学化学教学论教学模式探讨

初探中学化学教学模式

【摘 要】:中学化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系学生专业必修课,对培养未来的化学教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在长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模块教学原理、建构主义教学原理、教学论的学科特性设计的高师化学教育专业“中学化学教学论模块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克服传统教学论教学的不足,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技能,缩短从教过渡期和适应期,为中学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输送新型师资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关键词】:化学;教学论;教学模式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化学教师是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者,化学新课程的理念只有通过广大教师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才能加以体现和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化学教师是影响化学新课程能否得以顺利而有效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提高广大化学教师理解新课程的能力、驾御新课程的能力,是当前化学教师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于尚未走上教师岗位的师范生来说,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目的

中学化学教学论作为化学教师教育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重要教学理论课程,是高师化学系本、专科生专业必修课,对培养未来的化学教师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同基础教育新课程相比,这门课程无论是从内容体系、还是从教学方式,都已经与化学新课程严重不适应,不匹配。如果仍沿用以前的化学教学论的课程内容,所培养的教师还没有走出校门,就已经是落伍的了。因此,更新化学教学论的教学内容,建立新的内容体系,使师范生尽快熟悉新课程,理解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和进行化学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使他们在教育理论和观念上“入门”,在教学技能上“上路”,在教学研究思路上“开阔眼界”,刻不容缓。

二、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思路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主要是从课程的设计着手的。课程设计的原则是课程模块化。在模块教学中,“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组件),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又相联的知识内涵。[1]。“模块教学”的基本精神是突出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原则是围绕培养学生应职能力这个大目标,确定全教程的教学内容,优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构比例。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践教学联系实际,根据将来应职岗位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时间比重,并尽可能将实践教学带到实际中去,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不仅具有应职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缩短进入实际工作的适应期。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模块教学的课程结构由化学教育理论、化学教育技术、化学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构成,均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每一模块形成若干个小模块(专题):化学教育理论模块是由“新课程通识教育”、“现代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现代学习理论”、“新课程的评价与考试改革研究”、“中学化学教育研究”、“中外教育比较研究”、“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等专题所构成;化学教育技术模块是由“中学化学国家课程标准解读”、“中学化学教材内容分析与试讲”、“中学化学教学与实验教学设计”、“中学化学教学艺术与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与设计”、“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等专题所构成;实践课程由教育实习、普通话训练、三笔字训练、案例观摩与分析、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与试讲、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与实验设计、教具与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构成。化学教学论课程教学需要三个学期进行,约190学时。

为了解决教材的问题,我们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于学生实际发展的需要开发出化学教学论的校本课程。理论部分具体分为十五个单元:即 1.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基本理念 2.化学教学的价值观——为全体学生的化学教育 3.化学教学的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内容分析——化学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落实 5.中学生的化学学习——学会如何学化学 6.化学教学原理与方法——学会如何教化学

7.中学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尝试是最好的老师

8.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施与评价—-营造一个愉快、和谐、自主的课堂环境 9.中学化学教学艺术与技能——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10.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11.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设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12.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13.化学教学的测量与评价改革——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14.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怎样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15.中学化学教育研究——新的挑战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分为若干个专题备课,完成教学。

化学教育实践课程模块则采用分层次专题训练的方法,由低到高共分为10 个专题进行训练。即:

1.钢笔字、粉笔字练习 2.普通话练习

3.自制教具、绘制实验装置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4.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5.多媒体微格教学技能练习 6.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7.化学实验教学研究及改进 8.综合实践活动

9.新课程评价改革与中考题研究 10.实践学习和教育实习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即将走上试教岗位的师范生,他们的特点是缺少教学体验、缺乏教学观念。教学中以模块为主线,根据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化学教育理论、化学教育技术、化学教育实践课程三个模块紧密配合,前后呼应。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2]。在教学方式上,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师范生在本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能力(含从教能力和教科研能力),仅仅靠理论(原理、原则、要领和规则等)的传输和认同是不可靠的,必须靠师范生自身在典型环境中去实践、去体验,也就是说,让他们进行反省认知,在“做”中学,在“悟”中学,并在与学友相互探究、诘难问疑中去学,以达到从自己的体验中(或内化中)使理性认识与实践体验融合统一。本课程实施的核心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或情境),利用情境教学、问题教学与榜样教育等形象化途径。结合当前国内外鲜活的化学(或科学)课程改革或教学改革的经验和趋向,用典型教例或案例教学引路,让师范生经受体验、领悟、内化等反省认知的锻炼,引领师范生切实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学生自身的从教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理论课程,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通过学生实践把各模块知识综合起来尤为重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增加学生“说课与微型课教学”实践环节,加大教学技能练习。在教学要求方面要求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材,包括内容标准的学习、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的选择,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教材前后的联系等;说教法,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具使用;说学法,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说教学过程,包括导语设计、启发引入、内容讲析、课后小结、作业布置;说板书设计等等。每项内容都要从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说起,达到有理有据,合情合理。通过说课这种教学研究形式,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可提高学生施教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模块评价改革

考核方法与要求

1.平时成绩:出勤占总成绩的10%;作业、教案、试讲和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实 践部分)占总成绩的50%。

平时作业、作品上墙、建立学习档案袋,实行档案袋评价、表现活动评价、个性特长评价(大赛成绩和获奖)等综合素质评价。

2.期末考试成绩(理论部分):占总成绩的40%总成绩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卷面评相结合的方式评定。

淮阴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论课程改革研究”教学试验,从2008年至今已送出六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改革是成功的,培养模式独特,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师范生的从教技能,缩短了从教过渡期和适应期,为中学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输送了新型师资。

【参考文献】:

[1] 高丹.模块教学—— 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及人发展的教学形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11-115.[2] 钟志贤,徐洪建.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J].中国电化教育,2000,[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 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郑长龙.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四篇:教学论教材目录07

生物学教学论教材课程资源

(一)主要使用教材

1、刘恩山 主编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2、汪忠 主编 生物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3、郑小蕙 主编 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年

4、陈传锋 主编 微格教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年

5、谈宝珍 主编 教育实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6、葛清秀 试论说课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 2002年 第1期

7、陈继贞等 主编

生物学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 2003年

(二)参考教材

1、叶佩珉 主编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周美珍 主编 生物学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2年

3、周美珍 郑鸿霖主编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年

4、赵锡鑫 张国柱 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

5、谈宝珍 主编 中学生物教育实习(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7、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8、叶佩珉 主编 生物学课程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9、郑春和著 生物学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

10、范兆雄著 课程资源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

11、郑小蕙主编 生物学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12、吴刚平主编 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年

(三)参考资料:

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 研究性学习指导手册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2年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总编委会组编 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系列实验教科书 多版本(人教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3、戢守志等译(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科学出版社1999年

4、芬、戴舍夫斯基(美)美国中小科学教程实验系列(中学)现代出版社 1997年

5、德国综合理科 景丽屏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6、黄军英等译 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 国际技术教育协会著 科学出版社2003年

7、生物学教育中文专业期刊 生物学通报 生物教学 中学生物学教学 生物学杂志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科研基地:泉州九中、泉州一中、泉州五中、石狮永宁中学、惠安崇武中学、荷山中学、屿光中学等。

生物学教学论实验开放室: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生物学教学技能训练。

(五)网络教学环境

微格教学电教室、多媒体教学教室,电子备课室

(六)生物网络教育资源

http// 含大量的AVI格式视频、JPG格式图片、备课资料等资料 http:///新课程、教育信息、备课参考、人与自然、考试与命题、实验园地、期刊目录和生物等学科论坛等专栏(人教网中学生物主页)。

http://www.xiexiebang.com/subject/biology/一个面向全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学生及家长的专业服务网站。生物主页设有教学参考、教学习题、教学研究、动物世界、植物世界、镜下世界及课件展示等栏目(中国基础教育网─生物)

(七)生物学教育英文期刊

Journal of biolog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biology, UK The American Biology NABT, USA.The Science Teacher NABT, USA.中学生物创新教法 徐仁静

第五篇: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得与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幸运的避免了冷热剧烈交替的破坏,宏观经济政策的及时调整与跟进功不可没,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后,市场化的调控手段日趋完善。当前,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已与十多年前显然是不可同日而语,调控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且日趋繁荣,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与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分不开的。从宏观层面方面来看,与市场经济那只看不见的手并行不悖的是宏观调控那只看得见的手。原来,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拐点,在发挥市场经 在择定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时,同时择定以宏观调控为前提。

近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遵循以市场调节为主,辅助以必要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对照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不论是事前的综合平衡或事后的大力调整,都显得那么有必要。当然,这也不是说中国的经济就是一帆风顺的,从上世纪90年代后,也有经济过热和偏冷的交替,要求加强宏观调控,给以必要扭转。大体上有三次:一次是1995年后的明显过热,二次是世纪之交的几年有所呆滞,还有一次是这几年的偏快。这三次的大体症状,一次是公认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上扬超过20%;一次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采取从紧对策带来一度的通货紧缩;一次是延续到现在的物价渐升直逼和突破警戒线,从轻度通胀到中性通胀,距全面通胀仅一步之遥。

但总体来说,中国的经济还是稳步前行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这首先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经济增长偏快,过去几十年的实践及别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GDP的增长率,保持在8%~9%之间是恰当和合理的,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取得相对宽松和渐进的活力;相反,如果低于或高于这个额度,往往会导致经济运行的疲软或紧张,常见的是后者,带来供需失调等失常现象。正是这样,从原定各个规划看,主观上期望和预测在此适度空间;而执行结果却是一超再超,几年来达到两位数,并在渐次攀升,决非吉兆。二是投资规模偏大这几年来投资增长率多在消费增长率的一倍左右,居高不下,习以为常。这固然可能加快了经济增长,然而也挤占了国民所得,压缩了消费份额,以致积累率越来越高,消费率越来越低,从过去认定合理的上限三七开逆转为倒**开,在世界是特例,既不利于改善民生,又不利于经济运行的平稳和协调。这与过去整个分配有些重国计、轻民生和重资本、轻劳动有关。

三是物价指数偏高过高的物价水平,导致人民生活压力加大,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来说,压力更是像山一样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物价过高,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幸福感降低。再者,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也增长过快、规模偏大。这似乎是好事,为经济发展添注活力,成为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外汇储备也是大国。但是,由此带来几个问题,如外向依存度高于某些外贸大国,以致风险也高;外汇储备过大,以致货币发行过多,并引起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也越来越重。同时,这也是造成流动性过大的外部因素。

宏观调控,通常是指四个方面,除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和国际收支外,还有失业就业问题,相互联动,应当求得一个最佳平衡。这几年经济增长偏快,扩大了就业规模,但失业、待业形势未有根本好转。虽然,城镇失业登记率稍有下降,而对照新增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实际失业、待业人数和隐性失业率仍居高不下。这有宏观条件原因,也不能认为没有主观的疏忽,如一度强调“减员增效”和大量拆迁、大量征地,或许在宏观调控中是一个盲点。从根本看,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对称,涉及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合理性呵护不够。此外,大家开始觉察除国际化可能过热外,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可能过热,造成产能过剩和竞争过度,农田缩减过多,以及与此相关的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过多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反映为宏观调控的不全和不力。

当前流行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这些宏观问题,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够,只能静观其变,这有一定根据,但是完全靠静观其变,显得无能为力。停留于这点,将会导致宏观调控的卸责,甚至承认市场经济的万能,排斥宏观调控的必要。如果否定宏观调控,一味信赖单纯的市场经济,那是空想,既悖于理,又害于行。

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之所以一直发生较大或很大的不平衡,特别是常见的所谓过热,根子在于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过快速度的倾向,即通称的GDP情结或增长冲动。“发展是硬道理”,邓小平当年强调时,明确以效益为前提,最早择定翻两番目标,同样有此前提。速度与效益是辩证的统一,偏于一端,就生抵触。后来在理解上,往往自觉和不自觉地忽视或丢掉了这个前提。发展经济学告诉人们,从最早和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到后来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观,就是从片面、过度地追求发展速度转换到适当的快速,其实质和重点不仅在数量增长,更在质效提高,才有其实际价值。大家懂得,GDP作为综合指标,无可替代,但是有其局限,不能全面反映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效益,成本和结构等多种内涵。追求过快的速度,不择手段,不计其他,必然会以损害和牺牲其他方面为代价,是得不偿失和违反初衷并难以持久永续的。

其次,对片面追求过高速度,大家不是没有认识其危害,从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看,问题多多,决策多多,好像是的确已拨正,越来越明朗。但是在实践中,为什么依旧不知反省,一犯再犯,长期如幽灵般在游荡呢?有人先后揭示,关键在整个体制没有转变,有关机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责直接表现在政绩考核和人事考核上,有形无形地还是GDP为纲,导致相互攀比,个个争先,深恐落伍。从多个省市区看,不高于全国平均,似乎就失职了。出现过高增长,无不沾沾自喜,不以为险,只以为喜。与此相应,在财政体制上,财权与事权下放后缺乏制约,使地方政府热衷于土地兴财和项目兴财,导致上述几个“化”的过热。于是对待宏观调控,不少地方或明或暗地声称:“这是国家和中央的事,地方不用管也管不上”,“全国要下,别人在下,正是本地大干快上的好时机”,“即使我们冒了也无妨,否则老实人吃亏”。经过上下博弈,一个国家发改委面对多路诸侯,胜算是渺茫的。宏观调控之难,难在这种利益基础上的思想障碍和制度障碍。

再者,在上述经济运行态势下,“一俊遮百丑”,“万事快为首”,使全部或至少是大部分力量耗在追求速度上,对整体工作是很强的冲击,撞出了一串薄弱环节甚至断层。GDP是产出,不计投入,以致造成数量优先,质效让路,能源和资源的浪费以及生态和环境的恶化都不在话下,城市经营和负债经营列为绝招,可持续发展逸出了眼界。倾全力于经济增长,不免放松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只顾近期,不顾长远,使某些问题迟迟不能处理得当,直至积重难返。由此导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步履蹒跚,以致如贫富差距的两极化和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崛起为新的三座大山,无不直接、间接地来自顾此失彼和轻重倒置。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层出不穷。很多事情,不到问题成堆,矛盾锐化,不能获得警觉,被迫而仓促应付,而是GDP挂帅,抓了一点丢了九点。宏观调控,贵在事前预见,而大多变为事后救急,难度倍增,代价也倍增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宏观调控真的就是伤痕累累,并未益处,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由此了带来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迅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下载107论“高尔夫”教学模式开展的得与失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7论“高尔夫”教学模式开展的得与失.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校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得与失(五篇)

    我对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得与失的一点认识 ----------2013-2014学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王新文 2014年1月7日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我校本学期在高一高二全面推广了导学案教......

    数学教学得与失

    数学教学得与失 站在讲台上13年了,前几年的我是最自信的,而如今的我是最矛盾的。几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个人教学的得与失,以前写过一些文字,录之于下: “我起初的教学是一个我如......

    教学得与失(含5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在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有不少收获,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与困惑,为了老师更好更快地适应课程改革,我们需要加强老师之间的......

    体育教学得与失

    体育教学得与失 回想一下这一学期在忙碌中度过, 就体育课而言,体育教学具有课堂活动空间大,可控性差的特点,易于受到外部因素和偶发事件的干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不......

    高三教学得与失

    2013高三历史得与失 ——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 一、从课堂来说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非常有必要重要,但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反思也一样重要,而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

    论领导用人过程中的得与失

    论领导用人过程中的方法关键词:长处,短处,协调摘要:在当今的用人过程中,特别是在公共部门中,懂得一定的领导科学与艺术,就能事半功倍,提高整个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否则则会导致整个组......

    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推荐5篇)

    论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摘要:不同的社会制度的民主制度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各个国家的民主制度在形式上也各具特色,但各国对民主含义的理解还是有共同之处,即“民主意味着在形式......

    论香港影视的得与失5篇范文

    浅论香港影视的得与失 “影”,即电影,“视”,即电视。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把绘画与戏剧、音乐与雕塑、建筑与舞蹈、风景与人物、视觉形象与有声语言联结成为统一的综合体,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