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上《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稿(含参考答案)(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20:2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语文九上《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稿(含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语文九上《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稿(含参考答案)》。

第一篇:人教版语文九上《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稿(含参考答案)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文章"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的主题。

2、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3、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提高警惕,防止悲剧重演。

【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难点】

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资料链接 】

1.六一儿童节的来历

1942年6月 ,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焚毁了这个村庄。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从这两段资料里,我们知道了这个令当今儿童欢欣鼓舞的一个节日,居然是来源于二战期间,成千上万无辜儿童的被毒害这么一个悲惨的事实。在我了解了“六一”儿童节的来历之后,今后再遇到这一节日时,应该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看待,还应把它当做一个纪念日来对待,悼念那些在二战中死难的无辜儿童。

2.作者简介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代表作有《台湾轶事》等小说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杀戮()悼念()屹立()肃穆()恍惚()......

荒谬()憧憬()...

响彻云霄:憧憬:

荒谬:恍惚:

2.(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二.合作释疑

1.寻读,析一析“历史”与“现实”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2、听读,析一析“沉重”与“美丽”

三.质疑交流

在整体感知这个层面上,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四.迁移延伸

《致命的母爱》

刘墉

敌兵冲进民宅,以枪口对准男主人的胸膛,命令女主人拿出仅存的食物,并占据了他们惟一的房间。

夜深了,精疲力竭的敌兵纷纷睡去,月光洒进窗口,照在浑身泥沙、满脸倦容的敌兵身上。

“都是人子啊!才十七八岁,还不全懂事呢!在家恐怕还要母亲提醒他多穿衣服的孩子,只为了别人争权夺利,被强迫远离家乡,多么可怜。”瑟缩在墙角的女主人突然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夜里多冷,那孩子的军毯居然滑落了!”女主人缓缓站起,轻步走到敌兵身边,惟恐自己的脚步会惊醒那年轻人的故乡梦。“你的梦里或许正有着疼爱你的母亲呢!”女主人弯下身,拾起军毯为年轻人盖上。

突然,那敌兵张开双眼,吃惊地浑身震动,如同野兽般怒吼,明晃晃的刺刀穿透了女主人的胸膛,滴血的刀尖在月色下闪着寒光。接着又一声枪响,冲过去援救的男主人,也倒在了血泊中。

“这女人居然想暗算我!”年轻的敌兵喃喃地抽出刺刀,“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谈谈你的理解)

五.同步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肃穆()杀戮()蜿蜒()赤裸裸()

2.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荒缪()键忘()头发班白()响彻云宵()

3.作者是美国华裔女作家________。萨特是________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4.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我遇难同胞达________人。

【学习心得】

《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二、合作释疑

1、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2、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3、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三、质疑交流

再次默读课文,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四、迁移延伸

根据你学过的历史知识写一篇小短文驳斥一下文中的那个日本人的谬论。

五、同步达标

(一)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

1.上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国的哲学家、________、________家。

2.“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中的“温和”一词如何理解?

3.第一段中作者所感觉到的痛苦是什么?

4.结合全文,说说上文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

(二)在人类历史上,恐怕没有比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更残暴、更无人性的了。

1937年12月的《东京日日新闻》刊登了这样一幅照片:两个日本军官,各举战刀,狰狞而笑,标题是“超纪录的百人斩”。照片左侧有“百人斩竞争之两将校”的注释,津津乐道地报道了两个日本军官如何在中国南京紫金山麓进行一场杀人竞赛,如何在一大堆砍下的中国人头旁含笑论胜负。

两个杀人狂属日军第16师团富山大队,一个叫向井敏明,炮兵小队长,一个叫野田岩,副官。

1937年12月英文《日本公告》是这样报道的:

“向井敏明少尉和野田岩少尉举行杀人友谊比赛,看谁能在完全占领南京之前,首先杀死100名中国人,现在他们的比赛将要接近尾声。朝日新闻从前线发回的报道说,星期日,他们的比赛成绩如下:向井敏明少尉,杀死89人,野田岩少尉,杀死78人。目前胜负难以分清,比赛还在继续。”

1937年12月《大美晚报》接着这样报道:

“12月10日中午,两人各执已成缺口之刀,会聚一起,野田说:‘我已经杀105人,你杀了多少?’向井说:‘我都已经杀了106人。’两人相视哈哈大笑,向井多赢了一个人,但无法确定谁先杀到100人。两人相约比赛目标发展到150人。从昨日开始,他们已向杀150人的目标努力。”

经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在短短的几个月中,按比较保守的统计,侵华日军集中和分散屠杀中国南京军民34万人。

半个世纪过去了,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

朋友,当我们回顾历史时,我们不能只有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我无需更多的议论,我只希望像我一样年轻的战友,年轻的同胞,记住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这中华民族的奇耻大辱,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1.用文中的词语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杀人竞赛定性。

2.这篇记叙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展开记叙的?

3.用简要的话概述本文的主要事件。

4.第2自然段中“津津乐道”一词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这样用?

5.文中对两个杀人狂的描述,最触目惊心的是什么?最令人厌恶的是什么?

6.怎样理解“浩浩长江依然奔腾向前,无止无息”这句话?

7.阅读这篇文章后,你认为作者在告诫读者什么?

【学后记】

答案:

(一)1.萨特;法;作家;评论2.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充满友爱与和平的小城。3.纳粹疯狂地屠杀无辜者7000人,特别是他们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使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他感觉到了痛苦。4.“沉重”是指纳粹屠杀无辜者的凶残,“美丽”是指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5.纲领,统领全文。

(二)1.残暴,无人性2.时间,即顺叙3.1937年12月,在南京紫金山麓,侵华日军中两杀人狂举行杀人竞赛。4.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5.最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杀人的数量;最令人厌恶的是他们的神态——笑。6.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劫难,中国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坚不可摧,这里的长江指代中国。7.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的沉重,让人感受到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是多么地悲惨,同时借莫马·迪密之口引出那段令人发指的历史,二者的交错出现使那些悲惨、沉痛之感相互烘托,同时让人体味现实,反思历史,形成了立体交融的效果,如同影视镜头的来回切换,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2)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2、“沉重”与“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3、(1)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2)结尾引述死者的遗言有什么作用?

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3)引文和正文有什么关系?

“引文”是纯客观的记录,是正文得出观点、进行议论的依据。

1、:第一层的第一句话“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里为什么一个词就是一句话,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使阅读速度放慢,读两个字就停顿一下,想象一个画面,从而达到一个词就产生一个画面;让人感到无限悲哀的氛围,渲染气氛

2、提问:第三层,分析对比西德与日本两位作家的发言,思考:面对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

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人的态度、表现有何不同?

(可展示一些二战史料和日本右翼的美化侵略的言论)

【明确】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罪恶感

“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意在告诉人们,至今还有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人不愿正视历史,还在为安格尔的反驳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 称其“日本人”,而非“作家”鄙弃危险。

3、提问:第四层,为什么用这么一大块的篇幅摘抄遗言?

【明确】“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第二篇:人教九上化学导案(共)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理解自然,适合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2.理解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清晰重点难点 1.对学生实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重点)

2.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P 4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新的学期,我和大家将一起走进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很多知识当前相对于同学们来说,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

师: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

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很多知识会表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生:将氢氧化钠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感谢这位同学的积极参与。同学们,你知道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吗?请大家猜测一下。

学生思考回答:

归纳导入:这些有趣的现象都与化学密切相关。下面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这神秘的“化学大世界”。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作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一)魔术激趣:(教师演示)

实验 1:烧不坏的手帕:将酒精与水按体积比例 1∶2 配成溶液,将一块手帕浸入溶液中,用坩埚钳夹住手帕一角在酒精灯上点燃,剧烈燃烧之后,手帕展示给同学们观看,手帕完好无缺。

实验 2:魔杖点灯:在酒精灯芯里预先放有少量高锰酸钾,将玻璃棒预先插在盛有浓硫酸的试管里。实验时将玻璃棒点在灯芯里的高锰酸钾上,即点燃酒精灯。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二)讨论:(1)对于上面两个实验,你有哪些疑问?(2)举例说明化学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3)预测如果没有化学,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 【教师点拨】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而不是物体。占有空间、具有质量、具有特性的东西称为物质,如玻璃、木材等;由物质组成,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用途的东西称为物体,如玻璃杯、桌椅等。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物理学主要研究物体及其运动。

探究点二:人类理解化学的历程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三)讨论:化学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教师点拨】(1)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阶段)

(2)近代化学(物质研究的微观阶段)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典例精讲】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 2011 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思路点拨:化学为人类的衣食住行、能源、健康、材料、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物质基础,保证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一定是化学的发展引起的,还有其他的原因。

答案:B 归纳:理解化学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一定要从两个方面看,既要准确理解化学对人类生存的作用,也要重视化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的发展史:

(1)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

(2)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3)现代,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化学研究深入到微观世界。

3.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

绿色化学的提出,使更多的化学生产工艺和产品向着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

【易错易混提示】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消除污染。绿色化学、绿色食品、绿色建材、绿色能源等术语中的“绿色”都是借用义,与本义没有直接关系,这里“绿色”的含义是指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且对人体有益。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1 针对训练第 2 题】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火药和造纸属于化学研究成果;烧制陶瓷及青铜器的制造过程也属于化学变化。

2.【见导学案 P 1 针对训练第 3 题】

以上四个选项都是世界化学发展历史中比较重要的发明或发现,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是(C)

A.培育新花品种,增加观赏价值

B.设计新程序,开发电脑新功能 C.综合利用石油生产优良人造纤维

D.利用指南针确定航海方向 2.绿色化学是指(B)

A.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

B.采用无毒、无害原料,生产有利环保的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原料的无害产品 D.只能使用、不有再生的化学产品 3.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制造了很多灿烂的文化,下列相关古代文明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

A.古代“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印刷术属于化学工艺

B.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 C.春秋战国就会冶铁炼钢

D.西汉时期就会湿法冶金 4.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B)

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利用化学方法能够合成很多自然界不存的新物质 B.利用化学方法能够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C.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是轻纺工业,与化学没相关系 D.自然资源的综合应用和环境保护与化学有密切关系。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1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课是化学的起始课,知识性不强,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通过学习化学的发展史和重要作用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多多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工具,来展示化学对人类社会的重大作用,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无限的向往,同时,教师还能够提醒学生在网上搜集相关化学的资料,实行网上自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 1 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使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初步学会使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相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实行加工 ●清晰重点难点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使用(重点)

2.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6-P 8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有着多种相互作用,也持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归纳导入: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能够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你知道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吗?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一)实验探究 教师演示实验 P 6~8 【实验 1-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 P 7 的表格中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二)讨论:

(1)实验(1),(2)的相同之处是

,实验(3),(4)的相同之处是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

;(3)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A.无色的氧气加压降温时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

B.水沸腾变为水蒸气

C.把泥沙放入水中,泥沙沉入水底产生沉淀

D.电灯通电时发光放热

(4)凡是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教师点拨】1.我们日常看到的汽油挥发、木材制成桌椅、铁水铸成锅、冰受热融化等都是物理变化。而木柴燃烧、铁生锈、食物腐烂变质、酿造、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都是化学变化。2、物理变化中物质的本身并没有发生改变,仅仅在形状、状态、颜色等方面发生了改变。3、发光、放热、变色、有气体、有沉淀不能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反应的依据。例如:灯泡发光、无色的气态氧气变为淡蓝色的液态氧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最根本的区别是:看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4、化学变化中包含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中一定没有化学变化。

【典例精讲】下列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拧干衣服

B.写粉笔字

C.燃放烟花

D.粉碎废纸 思路点拨:有没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拧干衣服,这个过程仅仅将衣服中含有的水,通过力的作用挤了出来,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写粉笔字,粉笔仅仅由块状变化为粉末状,也没有生成新物质。粉碎废纸,仅仅开关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燃放烟花是火药的燃烧过程,它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口决:物理变化不难辩,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有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质作判断;两种变化相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变化都由性质定,物性化性是关键。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1.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仅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2.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特征:①有其他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易错易混提示】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生成沉淀或气体等现象,但有此现象的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也可能有如此的现象,如灯泡发光)。物理变化仅仅物质的形状、状态等方面发生了改变,其特性是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有此现象的变化既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3 针对训练第 2 题】

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和产生沉淀等现象,能够协助我们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2.【见导学案 P 3 针对训练第 3 题】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伴随着发光、放热、变色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请你判断下列哪一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的不同:(D)

A、剩饭变馊

B、自行车生锈

C、牛奶变酸

D、电灯发光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D)

A、榨取果汁

B、粉碎废纸

C、切割玻璃

D、燃放烟花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C)

A、小麦酿酒

B、牛奶变酸

C、湿衣服变干

D、铁锅生锈 4.下列说法准确的是(D)

A.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B.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发光、放热 C.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变化 D.有发光、放热现象发生的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其依据是(D)

A.中火星四射

B.发光现象

C.有大量的热放出

D.黑色固体生成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3 作达标检测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课实验的成败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在演示时,要边做实验边讲解注意事项。同时实验 1、4 难度较大,能够由教师来完成,而实验 2、3 则能够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能够把实验 2、3 作为学生实验来设计教学。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水平,又能够让学生明确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第 2 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知道二者的区别,并能准确加以辨别 2.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清晰重点难点 1.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使用(重点)

2.变化与性质的区分(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8 —P 9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复习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请大家根据上课的知识完成下列习题 1.“民以食为天”下列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碾米 B 淘米 C 洗菜 D 酿醋 2.下列过程,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西瓜榨汁 B 铝块抽成丝 C 石蜡融化 D 玉米酿酒 3.下列自然灾害发生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 台风 B 雪灾 C 山体滑坡 D 森林火灾 4.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 燃放鞭炮 B 铁矿石炼铁 C 米酿成醋 D 美酒飘香

5.下列变化,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是()

A 纸张燃烧 B 粮食酿酒 C 火药爆炸 D 湿衣服晾干

归纳导入:这节我们进一步学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一).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是

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锈是铁的性质;木材在空气中燃烧是

变化,木材能够在空气中燃烧是木材的 性质。

(二)酒精挥发是

变化,酒精易挥发是酒精的性质。石蜡受热熔化是

变化,石蜡受热能熔化是石蜡的 性质。

(三)我的发现:描述性质时往往有、、、等字眼。

(四)教师演示[实验 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把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颜色 状态 气味 木条燃烧情况 氧气

二氧化碳

(五).小组讨论:(P 9 讨论)

氧气的性质:①

;②

;③

;④

……其中

属于物理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的性质:①

;②

;③

;④

……其中

属于物理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区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有:

【教师点拨】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光泽、导电性等。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等。

【典例精讲】:1、下列物质性质的表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氧气无色无味

B.铝呈银白色 C.蔗糖易溶于水

D.碳酸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属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A、B、C 描述的是物质的颜色、状态、密度和溶解性。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

答案:D 2、下列物质的用途,所利用的性质与另外三种有根本区别的是()

A.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B.镁粉用做烟花和照明弹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铜丝用做电线 思路点拨:氢气用于填充气球是利用氢气的密度小;“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铜用于制造导线是利用铜具有导电性,它们属于物理性质。镁粉用做烟花和照明弹是利用镁燃烧发光,属于化学性质。

答案:

B 归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是否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物理性质能够通过感官感受到或用仪器测定出来。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3.性质与变化的区别:性质前面一般加上“能、会、能够、容易”等表示 4.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

【易错易混提示】1、误认为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或产生气体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不是所有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而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以小气泡形式放出等都是物理变化。

2、误认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以下几种情况:(1)无新物质产生的爆炸,如自行车轮胎“爆胎”、蒸气锅炉因压力过大而爆炸等。(2)发生在有限空气的急速爆炸,因有其他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如炸药爆炸,瓦斯爆炸等。(3)还有一些爆炸,既不是简单的物理变化,也不是简单的化学变化。如原子弹爆炸。

3、误认为描述的物理性质是物理变化。变化是一种过程,是对一种正发生或已经发生过的现象的描述,而物质性质是描述物质具有的水平、状态等。物质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两种。例如:蜡烛能燃烧描述的是蜡烛的的化学性质,而蜡烛燃烧生成其他物质则描述的是蜡烛发生的化学变化。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5 针对训练第 2 题】

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仪器测知,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密度、光泽、导电性等。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可知,包括:可燃性、还原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等。

2.【见导学案 P 5 针对训练第 4 题】

鉴别物质时,要对物质的性质非常熟悉,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来采用适当的方法区分。糖和盐能够根据味道来区分;铜和铁能够根据颜色区分(铜为紫红色,铁为银白色);酒和醋能够根据气味;白开水和食盐水也能够根据味道区分。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纯净的铁是①银白色 ②密度为 7.86g/cm3

③熔点为 1535℃ ④在空气中易生锈。在上面的叙述中你认为属于铁的物理性质的是(B)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应用其化学性质的是(C)

A、用铁、铝制作炊具 B、用木头制课桌 C、用酒精作燃料 D、用铜制作导线 3.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C)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4.根据所给信息填空: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某些地方冬天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出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

上面的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有__①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④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有__②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有___⑥____,属于用途的有___③_⑤______。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5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的概念多,需要用举实例、相互对比的方法实行教学。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找出两种变化和两种性质的区别,不可直接去告诉学生,否则学生不能理解,即使知道了他们的本质区别,碰到了具体的问题还是不会分析。

其中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区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变化是一个有结果的过程,而性质则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如“铁生锈 ”和“铁易生锈”,其中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因为结果是铁变成了铁锈;而铁易生锈则属于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只说明了铁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变为铁锈,并没有确定的结果,所以是铁的化学性质。

鉴别物质时,要对物质的性质非常熟悉,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来采用适当的方法区分。例如能够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导电性、可燃性等的不同来区分物质。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 1 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水平。

●清晰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水平。(重点)

2.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1-P 14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世界是物质的,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重要手段。同学们,你做过蜡烛燃烧这个实验吗?你仔细观察过燃烧的蜡烛吗? 归纳导入: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动手研究蜡烛吧。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与现象 结论与解释 1.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2.点燃前(1)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装水烧杯中

石蜡的硬度较、溶于水,密度比水。

3.(1)点燃蜡烛,观察火焰分几层,

蜡烛火焰分

层,最亮,燃着时

哪层最亮?哪层最暗? 最暗。

(2)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上 1s 后取出

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温度最低。

(3)用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过一会倒转过来,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

4.熄灭时 熄灭时,观察现象,并迅速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白烟是石蜡的。

【注意事项】①蜡烛的火焰一般分为三层:最内层称为焰心,温度最低;中间一层称为内焰,温度较高;最外层称为外焰,温度最高。②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应按实验前、点燃时、熄灭时三个阶段有顺序地观察。实验前注意对其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溶解性等)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时应注意它所发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变化过程中伴随的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等现象,实验后注重生成物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等。③检验某种物质燃烧后是否有水生成的实验操作方法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通过烧杯内壁的水雾证明有水生成。④蜡烛燃烧时产生的“黑烟”是不充分燃烧的碳单质—--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主要是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具有可燃性,能够被点燃。

【典例精讲】1 小李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不合适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思路点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是实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品质,是取得重大发现的首要条件,答案中的A、B、D 都符合这些要求,而 C 是不可取的态度。

答案:C 2、下列相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硬、不溶于水。

B、蜡烛浮于水面,说明它的密度比水小。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稍有黑烟,放热。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思路点拨:B、C、D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过程中都得到了验证;而 A 中“蜡烛是无色、透明、质硬”的描述与实际观察的现象不符。

答案:A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蜡烛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3.蜡烛火焰分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

4.黑烟:石蜡燃烧不充分产生的碳的小颗粒 白烟:石蜡蒸气遇冷变成的固体小颗粒。

5.探究(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名称、目的、用品、步骤和方法、结论、问题和建议。

【易错易混提示】1.误认为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但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如氮气、稀有气体等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2.描述化学现象,错将结论说成现象。“化学实验中的现象”是指物质在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的变化,而不是变化的本质。反应后生成了什么,具有什么性质等,就不属于“现象”的范畴。

随堂检测案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蜡烛燃烧时温度最高的部分是(B)

A、焰心

B、外焰

C、内焰

D、都一样 2、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和发展化学的基础是(B)

A、数字计算

B、化学实验

C、逻辑推理

D、物体的测量 3.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其依据是(A)

A.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产生黄色火焰和放热 C.产生黑烟

D.质量越来越少。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7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本节课的实验选择了蜡烛这个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对它本身的构造、性质及其燃烧过程实行了探究,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兴趣高涨,但是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准确的方法和顺序操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如蜡烛的固定问题、火柴梗的处理等。在课前,要安排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实验操作及其注意事项,以便于在实验时省时省力。同时,要提醒学生边做实验边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认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 2 课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准确、客观地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

2.能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实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清晰重点难点 1.实验过程的准确操作。(重点)

2.实验结论的准确得出。(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4-P 15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吸入的是空气,呼出的是我们代谢后的气体。在一吸一呼之间,空气在我们体内发生了很复杂的变化经,这个知识我们在生物中都了解到了,那么同学们是否了解空气和我们呼出的气体的成分呢?这两种气体有什么不同呢? 归纳导入:就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揭开谜团吧!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参看下面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

(一).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1)在两个集气瓶中装满水,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倒立在水槽中。

(2)将饮料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向瓶中缓缓吹气,收集满后,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口,取出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1)取两个集气瓶,其中一瓶为空气,另一瓶为人呼出的气体,向这两瓶气体中各滴入几滴澄清的石灰水。

装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

;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石灰水。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而空气中。

(2)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观察。

空气中的木条

;呼出的气体中的木条。

呼出的气体中

减少了。

(3)取两片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一片呼气观察玻璃片上水蒸气的情况与空气中玻璃片相比较。

人对着玻璃片呼气时,玻璃片上有

;而空气中的玻璃片。

呼出的气体中含有。

得出结论:我们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氧气的含量

,二氧化碳的含量,水蒸气的含量。

【注意事项】收集呼出气体的方法,叫做排水集气法,当收集到一部分气体时,要用手压住集气瓶,防止因为水的浮力而使集气瓶上浮而漏气;与集气瓶配套使用的玻璃片一般是毛玻璃片,使用时,应将玻璃片的毛面盖向集气瓶;吹气,尽量把肺内气体吹入集气瓶。

【典例精讲】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定“探究鱼鳔内气体的成分”为课题,他们将收集的鱼鳔固定在水槽底部,用针刺破后,采用排水法收集两瓶鳔内气体。小明通过相关资料获知:这种鱼鳔内氧气约占 1/4,其余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探究分两步实行:

(1)测量鳔内气体体积。小明设计了两种方法:A.用医用注射器抽取鳔内气体,测量其体积; B.在水下刺破鳔,用排水法收集鳔内气体并测量其体积。

你认为其中测量结果不准确的一种方法是

,理由是。

(2)探究鳔内气体的成分。现有两集气瓶的鳔内气体,请你协助小明设计实验实行验证。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验证鳔内含有氧气

验证鳔内含有二氧化碳

思路点拨: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若用排水法收集,会使测得的气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小。因为氧气有助燃性,故可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常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答案:(1)B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使收集到的气体体积比实际体积小。(2)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验证鳔内含有氧气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鳔内气体的集气瓶中 木条能继续燃烧

验证鳔内含有二氧化碳 在含有鳔内气体的另一个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归纳:探究某种气体的成分时要掌握气体的相关性质:(1)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2)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用燃着的木条;(3)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澄清石灰水。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一.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二.学生展示交流 三.课堂小结:.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4.用点燃的木条能够检验氧气,木条燃烧旺说明氧气含量多,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氧气含量少。

5.用澄清石灰水能够检验二氧化碳,石灰水越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含量越多。

6.用干冷的玻璃片能够检验水分。

【易错易混提示】1、二氧化碳的特性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氧气能够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浓;二氧化碳能够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2、收集一瓶呼出气体的方法是:集气瓶内装满水,倒扣水槽中,用玻璃管向集气瓶中吹入呼出的气体;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水份增多。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9 针对训练第 1 题】

检验某气体是否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氧气,用燃着的木条,燃烧越剧烈,说明氧气含量越多。

检验二氧化碳气体通常用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含有二氧化碳,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越多。

2.【见导学案 P 9 针对训练第 4 题】

我们吸入的气体是空气,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空气中的氧气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呼出的气体相对于空气来说:氧气含量变少,二氧化碳含量变多,水份含量变多。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实验室中常用来检验 CO 2 气体的物质是:(C)

A、水

B、食盐水

C、澄清石灰水

D、木条 2.区别一瓶人呼出的气体和空气,最简单的方法是:(D)

A、闻气味 B、把点燃的木条放入瓶口 C、观察颜色 D、把点燃的木条伸入瓶内 3.一氧化氮是大气污染物,但少量一氧化氮在人体内具有扩张血管、增强记忆的功能。实验室收集一氧化氮只能用排水水收集。对一氧化氮的猜想或评价准确的是(B)

A.易溶于水

B.可能极易与氧气反应

C.易和水反应

D.有害无利 4.壹圆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能够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个过程来说,属于科学探究中的(B)

A.假设

B.实验

C.观察

D.作出结论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9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学生已有了做化学实验的基础,虽然不是真正的基本实验操作,但是学生会懂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本节课的实验又较为简单,无危险性,所以可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要做好宏观调控。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化学实验报告,学会总结的方法。

课题 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 1 课时 常用仪器和药品的取用规则.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的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2.了解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 3.理解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 ●清晰重点难点 1.了解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及使用范围、了解实验的安全规则。(重点)

2.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的安全规则。(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7-P 18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播放违规实验造成的实验事故的图片或视频,使学生理解安全实验的重要性。然后带领学生参观化学实验室。理解常用的化学仪器。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理解初中化学常用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一)小组成员依次说出实验桌上的仪器名称和用途,并相互补充。

【教师点拨】常用仪器的分类:①反应容器:直接加热: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间接加热: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必须垫上石棉网)②存放仪器:广口瓶(固体)、细口瓶(液体)、滴瓶(液体)、集气瓶(气体)。③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质量)、量筒(量体积);④加热仪器:酒精灯;⑤分离仪器:漏斗;⑥取用仪器:镊子(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药匙(粉末状或较小颗粒固体)、胶头滴管(少量液体)

⑦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坩埚钳。⑧其他仪器:石棉网、玻璃棒、水槽等 ;⑨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等。

探究点二:小组交流归纳药品取用规则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二)“三不”原则是指:

(三)“节约”原则:

;(四)用剩药品的处理方法:。

【教师点拨】在处理用剩的药品时要做到“三个要”,也应知道“三不要”的原因和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用剩的药品与用过的药品有不同处理方法:用过的药品应倒入废液缸中,交还实验室统一处理.探究点三:托盘天平的使用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小组合作用托盘天平称量 10.5g 食盐。

【教师点拨】①托盘天平的精确度:0.1g

②托盘天平的组成:托盘、指针、游码、标尺、分度盘及调节天平平衡的平衡螺母。③称量方法:称量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砝码用镊子夹取。称量未知质量的物质的质量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用镊子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为止,记录所加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求数,即:物质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的示数。称量固定质量药品时,砝码、游码按要求调整好,在左盘通过加减药品的量来调节天平的平衡。

天平使用口决:一放平,二调零,三加砝码,四移游码,砝码要用镊子取,先大后小,左物右码要记清。

【典例精讲】某同学在做某实验时,在取用药品的环节采取了部分药品,但还没有使用,对这部分药品,你认为准确的处理方法是()

A、放回原瓶

B、拿出实验室

C、倒入废液缸

D、报告实验老师,放在指定的容器中。

思路点拨:实验室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为了安全不能“拿出”实验室;有的药品取出后与空气接触可能发生变化,如果放回原瓶,使整瓶的试剂都报废,直接“倒入废液缸”也会造成浪费,如果放在指定的容器中,其它要求精度不太高的实验还能够再用。

答案:D ●总结梳理整合提升 1.提问: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2.学生展示交流 3.课堂小结:.1.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及注意事项。

2.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三不安全原则、节约原则、处理原则 3.使用托盘天平,注意左物右码,能够称准到 0.1 克。

4.如果药品和砝码倒置,称得的实际质量等于砝码读数减去游码读数。

5.连接仪器的方法。

【易错易混提示】1.几种常见仪器的名称易出现错别字:坩埚钳不能错写为“坩锅钳”;锥形瓶不能错写为“椎形瓶”;铁架台不能错写为“支架台”;长颈漏斗不能错写为“长径漏斗”。

2.托盘天平称量时物品和砝码位置易混:托盘天平在称量物品时,左边托盘内盛放物品,右边托盘内盛放砝码。常简记为“左物右码”。

随堂检测案 ●针对训练规律总结 1.【见导学案 P 11 针对训练第 1 题】

实验中能够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需要垫上石棉网间接加热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不能加热也不能做反应容器的是量筒。

2.【见导学案 P 11 针对训练第 2 题】

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调零后,理应“左物右码”,即左盘中物质的质量=右盘中砝码质量+游码示数所表示的质量。因为该学生把药品和砝码放颠倒了,称量为 10.5 克,其中 10 克为砝码质量,0.5 克为游码示数,此时应为左盘中砝码质量=药品质量+游码示数,故药品实际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10 克—0.5

克=9.5 克。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D)

A.燃烧匙

B.试管

C.蒸发皿

D.量筒 2.实验时,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是(D)

A.倒回原瓶

B.倒入水池子 C.原地抛弃

D.放入指定的容器里 3.下列药品可用镊子夹取的是(B)

A.碱式碳酸铜粉末

B.块状大理石 C.高锰酸钾晶体颗粒

D.二氧化锰粉末 4.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质量时,将药品与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称得药品的质量为 9.5 克,则药品的实际质量为(C)

A.9 克

B.10 克

C.8.5 克

D.8 克 课后评价案 ●课后作业测评 [内容见“学导练”P 12 “课后评价案”部分] ●教学反思在线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成功完成以后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学生良好实验习惯养成的开始,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遵守化学实验室安全规则和化学实验的操作要求,切实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严肃认真、科学求实的实验态度。

第 2 课时 药品的取用.自主学习案.●厘清学习目标 1.学会固体药品和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准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清晰重点难点 1.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量筒和滴管的使用。(重点)

2.量筒和滴管的使用。(难点)

●自主预习练习1.自读课本 P 18-P 20

2.结合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

3.对照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填空题,实行自我检测。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自主学习案”部分。

●激情导入十分 展示化学家的实验过程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课堂探究案 ●聚焦主题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固体药品的取用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一)动手实验:

(1)用镊子夹取 1 小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二)规律总结:

(1)取用块状固体的操作可归纳为:一

,二,三

;(2)取用粉末状固体的操作可归纳为:一

,二,三。

【注意事项】取用方法的速记口决: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一横二放三慢竖;固体粉末药品:一斜二送三直立(用过的镊子或者药匙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使用。)

探究点二:液体药品的取用 1.教师点拨,学生观察,共同探究,完成相对应实验报告。

2.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三)小组讨论:

(1)

a.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子上? b.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是缓慢地倒? c.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面要朝向手心处? d.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2)量取液体时,如果视线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四)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完成[实验 1-4],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教师点拨】(1)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常用倾倒法取用,取用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

(2)从细口瓶倾倒液体时,先把瓶塞取下,倒放在桌子上;倾倒液体时,要“掌向标签三指捏,两口相对视线落”,即瓶上标签向着掌心,用拇指、食指、中指捏紧试管,同时使瓶口紧挨着试管口或其他容器口,观察试管内液体量,以防倾倒过多;最后要把试剂瓶口在试管口刮一下。倒完液体后要立即盖紧瓶塞,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标签向外。

(3)使用滴管时,一定要做到“垂直悬空四不要”,即应在仪器(试管、烧杯等)的正上方竖直滴入,胶头滴管不要伸入仪器内,不要接触仪器壁;吸液后不要平放,不要倒置,保持橡胶胶帽在上。不能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沾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水冲洗干净,以备再用。不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滴瓶上的滴管不能交叉使用,也不能用水冲洗)。

(4)使用量筒,要领是“一选,两平、两不”。一选:量筒的选择注意“量一次,选最小”,好在一次量准的前提下,尽可能用量程小的量筒。两平:量筒必须放平稳,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两不:量筒不能加热,不能用来配制溶液或作反应的容器。使用口决:讲规格、放平稳、凹面低处视线平;仰望量少实验多,俯视量多实际少。

【典例精讲】1、学习化学我们经常做实验。下列实验操作准确的是()

A.闻气体气味

B.往试管里加锌粒

C.称量氢氧化钠

D. 量取液体 思路点拨:闻气体的气味不能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取用固体药品要先将试管横放,然后用镊子或药匙将药品放在试管口,直接加固体会打破试管底;用天平称固体质量要遵循左物右码,因为氢氧化钠易潮解并具有腐蚀性,故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答案:D 2、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 15 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

第三篇:人教九上语文课文题目及作者串联

人教九上语文课文题目及作者串联

诗人,就要有毛泽东的大气磅礴,一曲《沁园春 雪》,引发无数英雄豪杰竞相折腰;诗人,就要有郑愁予的浪漫柔情,一首《雨说》,蓄满对大地儿童无限甜蜜深情的祝福;诗人,就要有江河的婉约朦胧,一首《星星变奏曲》,道尽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衷肠;诗人,就要有济慈的温馨怡人,一曲《蝈蝈与蛐蛐》,弹奏大地永不消亡的乐音;诗人,就要有叶赛宁的恬淡宁静,一首《夜》之旋律,在星光微漾的夜色中闪烁迷人的光泽。

星空朗照,明月依依,氤氲在一片诗意中,梁启超一行人等漫步山林,深感《敬业与乐业》于世人的重要,雨果紧随其后,激情发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傅雷则展示了《傅雷家书两则》,苏霍姆林斯基当场写了一封《致女儿的信》。这些名人学者的相聚,由此拉开了一场文化之旅的序幕。

月夜的这次盛会,让鲁迅决定返回久违的《故乡》,他由此踏上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沿途遇见莫泊桑,正在寻找《我的叔叔于勒》,他想,这难道不是黄蓓佳的《心声》吗?

罗迦.费.因格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丁肇中也提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趁此机会,培根向大家《谈读书》的好处,马南邨却《不求甚解》,鲁迅暗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难道真是这样吗?施耐庵设计《智取生辰纲》,罗贯中对《杨修之死》深表叹惜,及时总结出为人的机谋,吴敬梓帮助《范进中举》,曹雪芹教导《香菱学诗》,哪一种又不是智慧的显露呢?

在他们影响下,司马迁写下了流芳百世的《陈涉世家》,《战国策》令《唐睢不辱使命》,陈寿提出《隆中对》,诸葛亮献出《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温庭筠漫步沉思中,不由独倚望江楼,深情《望江南》。范仲淹一腔爱国热情,感悟出《渔家傲 秋思》。落叶纷飞的时季,苏轼和部下一道《江城子 密州出猎》,眼见这次声势雄伟的出行,李清照暗忖,等到来年《武陵春》降临,一定要和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第四篇:人教九上语文第三单元试卷集

一、知识积累(21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B.恣睢(zìsuī)胆怯(qiè)给予(jǐ)

C.狗吠(feī)戳穿(cuó)妒忌(dùjī)D.诧异(chà)过瘾(yǐn)拮据(ji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鄙夷隔膜撅断朦胧B.恣睢跌落皱痕煞白

C.阔绰瑟索栈桥萧索D.一缕阔悼打拱嚼着

3.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大事渲染(作)相时而动(看、观察)

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缄默(封口)

C.莫名其妙(没有人)与日俱增(一起)

D.弄性尚气(注重)动辄(就)

4.下列对人物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B.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心理描写)

C.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肖像描写)

D.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动

作捕写)

5.下列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放乡》――《徘徨》B.曹文轩——《孤独之旅》一一《草房子》

C.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一一《羊脂球》D.黄蓓佳一一《心声》——《儿童时代》

6.与下面的文字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个句子是()

可惜正月过去了,闫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敢出门。

A.但父亲终于带走了他。B.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C.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D.但他终于随他父亲走了。

7.下面短语在结构和意义方而没有不同理解的一项是()。

①教育杂志②学习文件③进口商品④我要炒菜⑤实现理想

A.①⑤B.①②C.②③D.③④

二、阅读理解(49分)

(一)(17分)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1.文中的“他”是指;“我”是指。(1分)

A.小说中的人物形象B.作者鲁迅C.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2.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8分)

(1)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2)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3)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4)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3.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4.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

5.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3分)

(二)(10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下边是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其中哪一句同文中画线的句子有相同的表达作用?()(2分)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D.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2.在给于勒十个铜子小费这件事情上,“我”和“母亲”有不同的表现,试作简要评论。(4分)

3.文中有一处细节描写:“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请你设想当时“父亲”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试用“父亲”的口吻把它写出来。(4分)

(三)99分的苦恼(22分)

我历尽坎坷,中年才得一女。望着她那越来越像我的小尖鼻子和玲珑的小嘴,我的心头洋溢着得意和欢快。她妈认为孩子比我漂亮,比我聪明,比我有更好的气质,将来会比我更有出息,至于和院子里那些同龄孩子相比,她妈更是自豪,认为没有一个能和她并驾齐驱的。

在这种情感氛围中,我们对孩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这期望几乎成为信仰。可是,等女儿入了小学,一年年往上升,这种信仰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打击。最关键的是考试成绩,虽然孩子每次考试都在90分以上,但总不能使她妈满意。在她看来,我们的孩子应该门门都100分才顺理成章,人家的孩子都能考到96、97分,她感到不可理解。孩子每次拿到94、95分回来,他脸上都没有笑容。有时孩子失误,只拿到80几分,于是就有(甲)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每当这时,首当其冲的是孩子,平时各式各样的小毛病,甚至不是毛病的小事都被她妈拿出来数落一番。这时孩子默默垂泪,可怜巴巴地看着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相救。可是妻子也在看我,那眼神显然是希望我为她找出更多责备孩子的理由。

夹在两种目光中的我只好装傻。

孩子自然无可奈何,但她妈对孩子的数落却有了发展。原来用的是第二人称单数,“你总是”如何如何不听话,不久就变成“你们总是”如何如何,最后干脆成了“你们两个人”如何如何。这时,我如果分辨两句,其结果“你们”会立即变成“你”。孩子解放了,批判的矛头便立刻转移到我头上,指责我懒散,不爱整洁,待人大大咧咧,买东西又贵又次,等等。怎么办呢?我想最关键的还是要切实有效地帮助孩子提高成绩,于是,我开始亲自辅导孩子作业。

皇天不负苦心人,不久后的一天,孩子放学回家,老远就喊着(乙)进门来了:“爸——爸!”我知道这肯定是好消息。

果然带回来一个99分。

我大喜。待她妈下班回来,我努努嘴示意孩子把试卷奉上。

我看到妻子脸上一丝微笑还没来得及闪烁就消失了。她往椅子上一瘫:“我就是弄不明白,你为什么就拿不下这最后1分!”

我大为震惊,本想顸回去:“你上小学考过几个100分?我看连90分都难得。”但是我知道,这样意气用事是绝对愚蠢的,只能破坏孩子成绩提高所带来的良好气氛。这时我想起有种幽默理论说,幽默的要义是缓解冲突,把自己的进攻变成对方的顿悟甚至享受。

我灵机一动,叹了一口气说:“都是我不好。”

妻子奇怪了:“平时骄傲得不得了,这回怎么谦虚起来了?”

我说:“孩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不是她不努力,而是她的脑子不好,天生的笨。”

妻子有点不解,我继续说:“天生的笨,是遗传的原因。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是你笨。”

“这不可能。”

“那就是第二个可能:我笨。”

“我看这样说,还比较恰当。”

“但是,这也并不能怪我。想当年,你找对象,满园里拣瓜,拣花了眼;拣了半天,拣了个傻瓜。你不怪自己,还要怪她。”

女儿捂着嘴巴笑了。她妈也忍不住笑了。

1.给下列加点字注意。(1分)

A.“暴风骤雨”的“骤”,注音:;B.“一瘫”的“瘫”,注音:

2.结合原文,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2分)

A.“坎坷”:;B.“顿悟”:。

3.理清文章思路,把下面各部分内容的话语,分别填人相应的括号内(只填字母)。(3分)

A.妈妈不满意孩子的考试成绩。B.父母对女儿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C.矛盾暂时得到化解。D.99分所引起的**。

起因发展高潮结果

()()()()

4.文中开头画横线句子一连用了五个“比”字,目的是突出。(3分)

5.文中(甲)(乙)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人恰当的词语(从括号内选择)。(2分)

A.于是就有(甲)(引发引起发生)一场暴风骤雨的可能。

B.老远就喊着(乙)(走冲迈)进门来了。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她妈当时的心理变化,开始是,继而是,接下来有一个很能体现后一种心态的动词是。(3分)

7.面对99分,全家人都陷入了苦恼之中。他们各自苦恼的是什么?分别用不超过15个字来简要回答。(6分)

孩子苦恼的是:

妈妈苦恼的是:

“我”苦恼的是:

8.下面对本文结尾含义和作用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全家皆大欢喜。

B.矛盾未彻底解决,“笑”的背后仍苦恼。

C.语言幽默风趣,让人发出苦涩的笑。

D.言尽而意未尽,留有让人思考的余地。

三、表达交流(30分)

生活是七色板,其中蕴含着追梦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挫折的苦痛,孤独的寂寞……此时,你手看周围甜蜜的微笑,听听身旁温馨的话语。请以“生活需要”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在题目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如互助、欢乐、掌声、阳光、理智、感动……)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写在正文第一行。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3.文中若需出现校名、人名,可用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一、1.C2.D3.B4.D5.A6.C7.A

二、(一)1.中年闰土A

2.(1)说明中年闰土饱经忧患。(2)生活艰辛。(3)生活贫寒。(4)用比喻修辞写出劳动艰辛。

3.从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形象。肖像描写是要表现闰土生活困苦,劳动艰辛。

4.采用对比的写法。写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判若两人,在痛苦生活的煎熬下,中年闰土饱经忧患,极度贫困,整日在磨难中挣扎。

5.文中说这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这只是表层原因。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二)1.B

2.这一细节写出“我”的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而母亲则是尖刻、势利的。3.略

(三三)1.A.zh6uB.tan,2.A.比喻人生道路坑坑洼洼,不得志B.忽然领悟

3.BADC

4.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很高

5.(甲):引发(乙):冲

6.高兴失望瘫

7.孩子:不被妈妈理解,总受指责她妈:女儿不争气,达不到自己要求“我”:女儿受委屈,自己左右为难

8.A(从表面上看,全家都笑了。但实际上矛盾并未彻底解决,随着时间推移,矛盾有新的发展,像“99”分的苦恼还会出现的。)

三、略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白壁微瑕()

2、卑躬曲膝()

3、互相推委()

4、关怀倍至()

5、如法泡制()

6、英雄倍出()

7、隹宾满堂()

8、巧装打扮()

9、一张一驰()

10、病入高盲()

11、黄梁美梦()

12、好高骛远()

13、迫不急待()

14、陈词烂调()

15、趁心如意()

16、语无论次()

17、相形见拙()

18、直接了当()

19、毛骨耸然()20、名列前矛()

二.选择(2×2)

1、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是()(2)

(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2)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

处。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

子。

(4)沙丘的移动虽然慢,可是所到之处,森林全被(),田园全被埋葬,城郭变

成丘墟。

A.烘托寂静进入摧毁

B.映衬平静进入毁坏

C.烘托平静扑入摧毁

D.映衬寂静扑入毁坏

2、作品都出自同一作家的是()(2)

<1>《背影》<2>《孔乙己》<3>《白杨礼赞》

<4>《故乡》<5>《荔枝蜜》<6>《藤野先生》

A、<1><3><6>B、<1><3><5>C、<2><4><5>D、<2><4><6>

维度B(22)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22)

⑴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⑵“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银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⑶“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们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⑷“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⑸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⑹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⑺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千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⑻“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⑼“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⑽“那有什么不好呢?”

⑾“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⑿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⒁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⒂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在文中空白处填入一个选择恰当的词。

答:___________(2)

2、第⑺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3、第⑻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2×3)

答:谜:

底:

4、在文中用横线画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2)

5、根据语境,解释第⒀段中加点词“芬芳”的意思。(2)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并将你的理解写在下面。(2×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2)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因此,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我小的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呀!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在我这个小孩子眼中,虽不能像洞庭湖“八月湖水平”那样有气派,但也颇有一点烟波浩渺之势。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1)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想到我故乡那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2),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夸大一点说,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3)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的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1)[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2)[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耋,指七八十岁的年纪。

(3)[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1、作者在第4、5段中追忆了哪些童年趣事?请按先后顺序填写。(2)

2、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要写世界各地美妙绝伦的月亮和朗润园的奇景?(从写法和目的两方面回答。)(3)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5段中摘抄与第6段画线部分相照应的文字。(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写写阅读这篇文章的心得。(可以针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或联想。字数在150字以内。)(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40)

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根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笑狐狸:饿疲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经历,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种种经验。

只有经历过,你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验,这是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的。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喜有悲,有成功有失败,但不管结果如何,这些经历都会给予我们一定的启示,都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这是十分可贵的人生体验。

请以“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2)不要忘了拟个题目。

(3)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600字。

题目

第三单元测试(100)

维度A(66)

一、常见错别字举例(20×1)

1、璧;

2、屈;

3、诿;

4、备;

5、炮;

6、辈;

7、嘉;

8、乔;

9、弛;

10、膏;

11、粱;

12、务;

13、及;

14、滥;

15、心;

16、伦;

17、绌;

18、截;

19、悚;20、茅

二、选择(2×2)

1、C;

2、D

三、作文(40)

维度B(22)

1、庆幸(2)

2、比喻的是雪亮的刀,这些刀在梨树上跳跃飞舞的姿态;用高难度的芭蕾舞演员来形容刀,其实是说梨农们砍梨树时非常讲究技术和技巧,就像芭蕾舞演员们高超的舞技一样。(2)

3、谜:初春砍果树的新枝;底:集中养料开花结果(2×3)

4、我被深深地震撼了:(2)

5、形容词用做了动词,主要是说养料都集中供给了最后的开花和结果,酝酿出世间最芬芳香甜的果实,宛如一壶好酒般醇香动人。(2)

6、一刀砍下去,是把树枝砍下去了,树会痛,可是只有把过多的不必要的树枝砍下去,有限的养料才能够更好更集中地供给精华的枝干,让它们更好地发展,所以刀之伤中蕴含中对树枝未来生长的最良好的祝愿和希望,在这伤里充满了爱,伤中也是爱。(2×2)

7、刀爱(2)

维度C(12)

阅读《月是故乡明》,完成下面的习题。(12分)

1、数星星、看月亮、梦月亮、摸鸭蛋(答出4件事即可)(2)

2、(1)对比;(1)(2)突出思乡之情(2)

3、晴空一轮明月,清光上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2)

4、心得内容(3);语言表达(2)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

2、C3、C4、B5、D6(略)

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

(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

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

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

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

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8、自由平等幸福

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三、作文(略)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26分,选择题每个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阴晦()装弶()愕然()嗤笑()瑟索()

恣睢()拮据()栈桥()发窘()抽噎()

2、下列有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旁鹜不言而喻B.妖娆味同嚼辣C.斟酌面面相觑D.诘难无与纶比

3、下列解词中错误的一组是()

A.既然:这里是已经的意思。心绪:心情。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

B.苏生:苏醒、重现。嗤笑:讽刺。髀:大腿。打拱:作揖。

C.恣睢:放纵、凶暴。偶然:心里好像失去什么的样子。展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素:向来。

D.无端:无缘无故。萧条:荒凉、冷落的意思。愕然:吃惊的样子。阴晦:阴沉、昏暗。

4、选出对下面句子中加横线部分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A?他给我带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宾语)

?B?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主语)

?C?这回我们没有在办公室里停留。(状语)

?D?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补语)

5、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语言流畅是衡量文章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B.我们要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使他的成绩有了很大进步。

D.只有坚持不懈的刻苦努力,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6、默写(6选5)(5分)

1今夜偏知春色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夜》

2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3莫道不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

4足蒸暑土气,____________________。《观刈麦》

5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村南村北响缲车。《浣溪沙》

7、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点的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4分)

见了大海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依旧遗憾;,还是遗憾。出发吧,永远出发。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二、阅读答题:(44分)

(一)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级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几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响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广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包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12分)

1.本段写于勒,“我”,“父亲”和“母亲”,各用了什么描写手法?(4分)

①写于勒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2写“我”主要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③写“父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④写“母亲”用__________描写手法。

2.“我”默念的三句话,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一句属小说中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

A.渲染了一种悲哀。阴冷的气氛。B.衬托了“我们”到达旅游目的地的愉快。

C.衬托了菲利普全家沮丧的心情。D.衬托了菲利普夫妇沮丧、阴暗的心情。

4.“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文章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本文的几个人物中谁是中心人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①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②麻木面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别人的辛苦③恣雎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10分)

6、这是“我”离开故乡时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集中反映出“我”当时怎样复杂的思想情绪?答:

7、文中的排比句用到三个“辛苦”,其含义有所不同,请结合语境,分别作解释。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8、请指出“我”所希望的“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

答:

(三)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

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因此__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12分)

10、为“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4分)

依据一:___。

依据二:__。

据三:__。

1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和__,说明了。

12、“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加点字“据说”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答:。

1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之说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

1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A.普通人B.仅凭肉眼C.不管如何

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四)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国和人民。“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观。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10分)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将文章第①段横线上可填写的诗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18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一个“无私奉献”的典型事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

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

三、作文(任选一题)(30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郁。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中,他就学会了公正。

请以“从生活中学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袤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沉思;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在沉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请以“感悟大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九(上)3答案:

一、1、(略)

2、C3、C4、B5、D6(略)

7、如,没见过大漠的广袤,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奇。内容合理,语言通顺。

二、阅读

(一)1、①外貌②心理③动作④语言、神态

2、反复表现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

3、环境描写D4、是小说的结局,与开头形成对比,增强讽刺效果,突出主题。

5、小说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主要人物是菲利普夫妇。

(二)、6、惘然、气闷、悲哀、希望。

7、奔波劳碌、辛勤劳苦、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8、自由平等幸福

9、(言之有理,各抒己见)

(三)10文中说“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

依据一: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_

依据二: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__

依据三:长城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只有60公里,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_

11、_作比较_和__列数字,说明了在太空中是不可能看到长城的。

12、“据说”不能删,它表明不是亲历,不是确切的。如果去掉则变为真实的,无可否认了。

13、C14、B“仅凭肉眼”对“看”的含义作了明确的限制,避免了歧义。

(四)15.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千。(诗句能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

17.道理论证(理论论证)举例论证(顺序不限)

18.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事例典型、真实,能体现“无私奉献”的精神即可。

19.评分标准: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所填内容符合人物的身份和职责,有积极意义即可

三、作文(略)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语文八上30课导学案(模版)

30课《诗四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鉴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的方法。

3、感悟古代诗歌的内涵,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学法指导:

1、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通过朗读体味诗中的情感。

2、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诗歌中的文字转换成画面,体会诗歌意境。

3、领悟导学案所给的材料,对诗歌进行深入理解,小组合作,试对诗歌进行赏析和评点。

一、教材助读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名陶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被称为“平淡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曾官至尚书右丞。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

二、二、预习自测

1、完成《课易通》基础智能练习1、2、3小题。

2、自己选取一首诗,与组内同学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和对诗的感受。

三、信息链接

诗歌赏析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作的地点:南山;劳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与“稀”形成对比,写出了作者不善劳作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劳作的艰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交代了劳作的时间:一整天;写出了劳作的艰辛,“带月荷锄归”写出了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独自一人,却有一轮明月相伴。月下,诗人扛着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的一幅美丽的“月下归耕图”暗示了这种艰辛在作者眼里是快乐的。“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为后文写“衣沾不足惜”做铺垫。“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明主旨:写出了劳作的艰辛,但这种艰辛在作者看来是快乐的,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意愿没有被违背,暗含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社会污浊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使至塞上》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首二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并说明边塞的遥远辽阔。“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喻诗人,是正比。而“归雁”喻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描绘了边疆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渡荆门送别》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登岳阳楼》

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作者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消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该诗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

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半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四、合作探究

1、名句赏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为。

2、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赏析,然后在全班交流。

五、训练自测

完成《课易通》7——18题。

下载人教版语文九上《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稿(含参考答案)(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语文九上《5 亲爱的爸爸妈妈》导学稿(含参考答案)(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上语文周清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第Ⅰ卷 选择题(40一、(18分,每小题2分) 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或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樯(qiáng)倾 诡(guǐ)诈 岸芷(zhǐ) 浩浩汤汤 朝晖......

    新版人教英文教案九上unit2

    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Learning Target: 1Language Target: Words and key structures 2 Ability Target:improve listening and reading abilities 3......

    《咏雪》人教七上5

    教学目标 ⒈掌握“骤、纷纷、因”等词语的含义。 ⒉反复诵读,品味“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意境,体味情景交融的写法。 ⒊感受和睦、轻松、融洽的家庭文化生活的雅趣。 重点难点......

    人教语文九下第24课《诗经》两首

    《〈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2、学习掌握《诗经》四言诗的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节奏特点; 3、阅读理解......

    人教 八年级上 语文默写

    姓名 班级 八年级上 21、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好的句子是“ , , 。” 2、《桃花源记》中与“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

    (经典)人教小学语文毕业考试真题(含答案)

    人教小学语文毕业考试真题 一、基础知识。 1. 读拼音写词语。 biān pào ɡuāi qiǎo piě zuǐ wán qiánɡ jī xiâ ( ) ( ) ( )( ) ( ) 2.比较字形、字音组词语。 瀑 镇( ) 腊(......

    【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季九上语文期末复习(五)古诗文默写(含答案)(精选5篇)

    专项复习(五) 古诗文默写 一、直接型默写。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3.巴山楚水凄......

    《傅雷家书两则》人教九上13

    教学依据 世上有一座桥,这座桥便是成长的桥。它是父母用自己的青春为子女搭起的一座生命之桥,是用希望和奉献搭起的一座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桥梁。 傅雷和他的夫人就为他们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