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韦寨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施方案
韦寨村发展农村合作经济
组织实施方案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是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是千家万户小农经济同大市场连接的重要手段。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是,保障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发展整体优势、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通过农民经纪人、各类专业协会、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二、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建设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我村站在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我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培育和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认真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1、“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民办”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前提。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农民为主体,根据农民需要和愿望,坚持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管”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保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按照规范章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运行。“民受益”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终目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切活动都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实现组织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型、产业型、规模型、实体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把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配置,把优势产业和产品做大做强。
3、放手发展、多元创办的原则。要放手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鼓励广大农民大胆试、大胆闯。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灵活多样,多元发展,既求数量又求质量,逐步实现小的大起来,大的强起来。
4、依法保护的原则。要按照农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在充分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主权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切实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总体目标
围绕我村的区域布局和主导产业,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列入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力争3至5年使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到40%以上,40%以上的主要农畜产品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使“政府引导、各方配合、农民踊跃参与、组织形式多样、经营活动灵活”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联系农民群众、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经济发展的桥梁和载体。
四、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领导
为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的领导,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为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我村加强领导,上下一致,紧密配合,齐心协力,切实做好此项工作。
附:韦寨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勇
副组长:施安明
成员:陈贵忠陈全柱孔维前江仁余
韦寨村村民委员会2008年1月
第二篇:韦寨村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工作总结
韦寨村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
工 作 总 结
几年来,在县科技局,林泉镇党委、政府及上级部门的帮助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统揽工作全局,以服务“三农”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工作重点,紧紧围绕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人为本,明确目标,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创新机制,扎实工作,很好的完成了上级部门安排的工作任务,为我村经济社会、和谐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科技信息支撑。现就这几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村及服务站基本情况
1、韦寨村基本情况。韦寨村位于黔西县林泉镇东南侧,西距镇政府驻地13公里,东距县城3.5公里,全村面积4.9平方公里,有耕地2490亩(其中田930亩)。辖10个村民组,553户2165人,党员46名(其中预备党员2名),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70元,人均占有粮食550公斤。
2、服务站基本情况。2008年,我村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喀斯特地区灾后农村信息化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大力实施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并于2008年4月建立“韦寨村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在建立之初只有电脑3台,使用的是2M的宽带,网络速度十分缓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的查阅及发布。几年以来在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下,服务站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截止目前为止,在软件上我服务站拥有管理员1名,信息员40名;硬件上拥有电脑8台,打印机2台,触摸屏1台,开通了IPTV,影信通,超级固话系统,拉通了10M的光纤,同时还组建了我村的乡情网及韦寨村农村科技信息网。信息化的硬件、软件设施建设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信息化建设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果
1、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组建特色信息宣传服务队。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信息化建的设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选用了一名优秀大学生作为专门信息员,确保及时准确地上报或下传各类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服务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同时,我站考虑到在农村大部分群众都很忙,没有时间,于是想到利用学生去宣传和收集信息的方式,充分宣传服务站的作用,以此提高服务站的村民中影响力,促进服务站的良性发展。于2009年4月23日在韦寨小学开展了韦寨村信息宣传服务队启动仪式,组建了20人的“韦寨村农村科技信息宣传服务队”。通过韦寨小学学生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向其家长宣传各类信息,并收集家长所需的信息向村信息员反馈,以便帮助查询。同时,考虑到各个小组长是本小组的信息传递关键,因此除了成立的20人小学生信息宣传队外,我站还把10个村民小组长纳为信息员,这样,就能为服务站的信息传递及收集提供很好的条件。
2、通过建立信息服务站、实施信息化建设,为群众提供查阅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平台。服务站的建立,加强了群众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观念,增强了发展意识。在加强信息资源建设上。我站特别注意从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搜集、整理、发布农业信息,目前我站拥有纸质信息、LED显示屏电子信息及网络信息等三种信息种类。在信息资源收集方面,我站管理员通过在网上收集、在“黔西县农村科技信息网”及其资源库中等地方收集资源,通过整理,并通过我村LED电子显示屏或服务站信息发布栏发布纸质信息资源,让群众了解到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以供他们查阅;在供应信息发布方面,我站充分利用手中的资源,同一条供应信息为群众发布在不同的网站,如黔西县农村科技信息网、贵州省希望网等,这样能大大提高信息阅读量。如2010年4月份为陈贵忠发布的玛瑙樱桃供应信息等。
3、利用服务站网络资源,努力提高自身技术,为我村的信息开通“高速公路”。服务站的建立后,通过网络我村达到了“韦寨人走出韦寨看韦寨,坐在韦寨看世界”。在服务站建立后,群众积极通过网络学习技术,并付于行动,目前,全村已发展优质梨430亩,冬桃200亩,玛瑙樱桃320亩,反季节蔬菜320亩,发展农家乐5户,建成了年出栏生猪上万头的大型养殖场1个,带动养殖大户18户,有效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全村476户群众加入了乡情网,享受了网内免费互打电话、免固定电话月租费、长途优惠资费等优惠项目。通过服务站的学习带动,我村涌现出大批的信息示范户。如我村一组村民孔维前,以服务站的网络信息为平台,从互联网上了解到“瘦牛催肥”后,试着花3000多元购买了一头瘦牛,按照网上教授的方法,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将瘦牛育肥变卖,净赚2000多元。一组村民村民王光会很自豪地对中央电视台记者说道:“是服务站的信息成全了我家的育雏致富路,而且没有失败和走弯路,今后将更加熟练掌握和应用好养殖技术,扩大规模,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4、整合服务站信息资源,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到目前为止,我站以开展培训13次,500余人次。通过服务站学习培训,进一增强全村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提高政治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同时,围绕科技培训抓学用,网络信息成为引导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定期组织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采取集中观看、统一学习等形式,有针对性的组织农民群众学习各类农村实用技术。通过服务站信息的引导,农民党员在勤劳致富、移风易俗、团结互助等方面都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从而加快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
5、依靠服务站信息资源、提高广大群众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现今什么最重要,信息最重要。因此2008年我村通过信息服务站提供的信息,一是从有关单位引进优质糯玉米品种“黔糯558”,优质高蛋白杂交玉米“黔单11”、“黔单16”,高产优质杂交水稻“香早优”、“茂优601”等品种,在县中心聘请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专家的指导下,总计示范种植564亩,经县有关部门抽样测产后,与我村其他主栽品种比较,平均亩增产32公斤、亩增收75元,总增产18048公斤、增收42300元。二是利用西瓜和糯玉米采收到油菜移栽之间的空闲茬口,引进适宜夏秋反季节栽培的 “新育三号”白菜、无筋棒豆、韩国萝卜等品种,示范种植25亩,经测产,白菜达3900公斤/亩,棒豆达1850公斤/亩,萝卜达3250公斤/亩,产值分别达1950元、4440元和2275元,效益明显,从而带动了我村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蔬菜产业的发展,今年我村已发展蔬菜300亩,初具规模。三是在课题研究人员的帮助下,从贵阳引进“黑脚麻”优良鸡苗2000只,由4户农户示范养殖,通过70天的饲养管理,平均体重达到2.1公斤,获得了较好的效益。通过这些事例的引导,提高了我村农户应用信息和科技发展生产的主动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户收入的增加。因此,2008年我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00元,比2007年提高了334元,人均粮食达527公斤,比2007年提高了5%;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70元,人均粮食达550公斤。通过服务站信息资源的支持,群众收入提高了,全村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调整。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1、尽管我村服务站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不足,在今后工作中,我站将不断总结经验,倍加努力,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推进我村信息化建设再上新台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由于没有资金,经常培训农民及发放纸质资料,需要消耗大量的A4纸及打印机墨,因此导致工作开展出现了一定的难度。还有待申请上级的解决。
韦寨村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站 陈全柱
2011年3月2日
第三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农村发展新力量重点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农村发展新力量
——对藁城市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河北省村镇经济发展促进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群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按照自愿、民主原则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于2007年7月1日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它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进行了适当的规范,为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主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今年7月份,我们对藁城市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调查,发现该合作社通过实行“四统一分”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效破解了一家一户农民经营规模小、产品难以实现标准化和大批量生产的难题,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了合作社与社员双双受益。合作社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发挥着其组织化和统筹资源配置的作用,正在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力量。
一、基本情况
藁城市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8月15日在藁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由原藁城市绿色农产品开发协会过渡而来。合作社有固定办公场地200多平方米,电视、电脑、音像、电话、图书、办公设施齐全。现有社员118户,辐射藁城、赵县7个村,蔬菜种植面积6000余亩,年销售硬果番茄400多万斤,黄瓜600多万斤,各类叶菜80多万斤,年销售额200万元,年盈余22万元,为提高社员收入和促进藁城市及周边地区蔬菜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合作社运行机制。
藁城市落生村是蔬菜种植专业村,农民靠错季蔬菜种植,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前几年,由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规模小,信息不灵,产品质量低,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的现象经常发生。俺琢磨菜农只有抱起团儿来,才能抵御市场风险。2002年,落生村农民李存良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藁城市绿色农产品开发协会,吸收会员200多户。协会根据季节、农时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编发《农民之友》科技小报,免费提供给会员,手把手地教给农户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并四处联系销路。由于质量好、销路畅,蔬菜种植面积从刚开始的不足百亩,发展到1000多亩,产品销到北京、石家庄、太原等大城市,农民亩收益8000元以上。
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当年7月1日施行,8月15日,李存良第一个在藁城市工商局注册了藁城市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
1、有规范的章程。合作社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制度和财务制度,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制度。设立了社员帐户,印制了社员与合作社交易记录卡。生产经营方式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供应种苗、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收购销售产品,分户管理的生产经营模式。收益分配按年终结算各项提取完成后,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的比例和出资额进行分配。通过一年多时间的运作,现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发挥了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2、有完善的产前、产中、前后服务体系。
(1)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针对基地蔬菜生产存在新品种应用普及速度慢,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问题,合作社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努力提高蔬菜生产档次和水平。近年来,合作社积极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知名种子公司建立联系,引进名优蔬菜新品种20多个,从中筛选出津园3号黄瓜、荷兰百利番茄、荷兰星火65菠菜等6个新品种进行了推广,面积达6000余亩。同时针对本地普遍存在温室面积小,结构落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棚室保温效果差、抗风性能低,造成投入逐年增大,单位面积效益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此外,本地蔬菜上市时间集中,从而市场价格较低的问题,合作社去年组织社员到河北沧州、河南扶沟等地参观,引进“多膜覆盖”和“节水灌溉”综合配套技术,使每亩大棚提高效益4000多元。
(2)强化培训,努力提高菜农科技素质,为推进蔬菜业标准化生产夯实基础。合作社每半月根据农时、季节、农民需要出一期科技小报《农民之友》,截止目前共出刊118期,25000多份,合作社快易通服务站每晚播放技术光盘、2台电脑全天开机,供社员查询资料,技术书籍随时借阅。每年举办培训班10期以上,重点对蔬菜基地菜农、种植大户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共计培训30余场次,总受训人数4100余人次,培训效果良好,深受广大社员欢迎。
(3)为促进蔬菜业持续健康发展,合作社在信息、物资供应、销售等方面为社员提供可靠保障。一是搞好信息服务。广泛收集全国各地蔬菜市场价格和各类信息,并及时提供给合作社社员,二是物资供应服务。几年来,合作社免费发放改良土壤肥料25吨,提供平价农膜10吨,提供平价优良种苗40万株,提供周转资金23万元。三是搞好销售服务。合作社先后引来香港、东皖、寿光、山西、北京等地客商。在组织产品外销过程中,我们以高于市场价格5%对社员的硬果番茄进行回收,这样使合作社本身在营销过程中获了利,又使社员在生产销售中受了益,菜农种菜更放心,合作社印制了自己的包装箱,统一包装,并注册了德桦商标,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四是搞好蔬菜产业化经营。重点开发了出口番茄——百利,并实行产业化经营,即从种苗供应开始,统一育苗,统一管理,统一品牌外销。几年来,合作社创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注册了德桦商标,设计印刷了自己的蔬菜包装箱,产品销往山西、北京、广州等地,优质的蔬菜、精美的包装、良好的信誉,使其的蔬菜产品供不应求,合作社和社员双双受益。(4)加强检测。合作社在蔬菜收购市场建立了蔬菜无公害检测站,分定期和不定期对各类蔬菜进行抽样检验,并作详细记录存档。对超标蔬菜就地销毁,严把质量关,让市民吃上放心菜。
(二)取得的成效。
合作社的产品主要是黄瓜、硬果西红柿及各类叶菜。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主动与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专家联系,邀请专家到现场讲课,培训指导。同时与河北省农科院土肥研究所合作成立了生物菌肥研究室,将土壤改良的科研机构搬到了农民自家门前,土壤改良更有针对性。合作社先后引进有机肥改良土壤、控释肥使用、秸杆反应堆技术、功能肥使用技术、生物菌肥使用、多膜覆盖、节水灌溉、雄蜂授粉、黄板使用等技术进行了大面积推广,既提高了蔬菜产量又提高了蔬菜的品质,并实现了产品的优质优价,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为了调动合作社社员积极性,合作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社员经济效益。2004年引进出口番茄以来,今年发到了600亩,平均产量1万多斤,平均价格0.7元以上,社员每亩直接增收2000多元。为解决菜农销售困难,合作社投资15万元建立了蔬菜市场。为帮助有临时经济困难的社员,合作社自筹资金23万元,帮助其购进种苗、大棚膜,解决了燃眉之急,温暖了广大社员的心。良好的运营机制使社员心向一处使,实现了合作社与社员双赢,现合作社发展社员118个,涉及本镇落生、贯庄、耿家庄、南古庄、赵县等地,农民增收600多万元。
(三)示范意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承应了农民的热切期盼。我省迅速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表明,农民在不改变家庭承包 经营 责任制的基础上,以资金、劳力、技术等开展合作,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办不了,村委办不好,基层政府包不了的问题,这也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的源泉之一。
1、合作社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形成与状大,为现代农业奠定了产业基础。合作社是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农民的联合会,它发展越壮大,带动主导产业发展就越明显,促进“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形成的作用就越突出。
2、合作社促进了农民适用新技术推广,为现代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了促进自身发展,合作社针对性地为农户提供资金和技术服务,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推广不经济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效地促进了科技与生产者的结合。
3、合作社推进了生产方式的优化,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内部动力。在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农业生产环节多、监控难,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通过合作社的特殊管理机制,把标准化知识和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普及到农户,有效地提升了产品质量。
4、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动力保证。合作社通过社员共同制定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强化了集体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农民自觉遵纪守法。合作社围绕章程,建立了规范的内部运作制度;开展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不仅创出了民主管理事务模式,还培育出了一大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一定经营水平的农村实用人才。
5、合作社示范了农村基层民主,为现代农业提供了制度保证。合作社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具有民主、独立的价值观念,实行一人一票、限制资本报酬、注重合作教育等原则,体现了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为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提供了“示范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施行一年多来,我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已如燎原之火。截至目前,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超过6100个,其中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已达3400多个。但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认识不到位,发展不平衡;作用发挥不够,管理运行不规范,服务活动没有开展起来,对当地农民的吸引力、覆盖率较低;职能定位不明确,政策环境不宽松问题,政策支持少等问题。
1、发展不平衡。近来来,尽管我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了一定发展,但仍有个别乡镇领导干部和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心存疑虑,认识不到合作社的优势作用,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乡镇领导重视,农民认识高的乡镇发展较快,而乡镇领导不重视的乡镇发展较慢。
2、合作社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虽然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热情较高,但由于文化层次、管理水平较低,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带领全体成员发展上规模、上效益的合作社能力还显欠缺。
3、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底、小、散”的状态。特别是季节性经销组织较多,跨区域、多行业联合组建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带动力的组织相对较少。多数局限于生产和流通领域,技术推广型、农副产品加工型和综合服务型组织较少。
4、经营资金普遍缺乏。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没有资金积累,另外没有抵押资产,不能满足金融部门贷款条件,因此资金不足是当前影响合作社发展最大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实践证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的中介,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杠杆。2007年7月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管理条例》,来规范约束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我们一定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典型引路,多方参与,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支持和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靠典型示范带动。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批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重点扶持,规范运作,培养一批有说服力、有号召力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面上工作的平衡开展。
——加强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把培训合作组织带头人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配备良好的师资,创造更好的条件,做好合作组织带头人的培训工作。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开展培训班,加大对入社农户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力争建立起一支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同时又熟悉市场的人才队伍。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政策扶持。在资金方面,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贴息贷款时间延长至3-5年。在税收方面,对合作社组织兴办的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应适当的减征相关税费。在用地方面,允许合作社经济组织通过入股、承包、租赁等土地流转方式取得用地,对其使用费用可以适当的延长或减免。——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稳步发展。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撒手不管,而是应该积极搞好引导、管理和服务。首先要成立明确的主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指导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其次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区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三是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对运作规范、绩效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当的给予表彰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四篇: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关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兴文县人民政府万真华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农村专合组织),是指农村劳动者基于同类商品性生产经营共同利益,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加工、储运等环节按照合作社的原则组成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实践证明,着力培育发展以农民为基础、产品为纽带、服务为宗旨、利益为目标的农村专合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合组织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一种激烈的开放性竞争经济,农业是一项弱质的基础产业,农民处于市场经济的弱势地位,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走农村专合组织的道路。一是农村专合组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农民单家独户自给自足的小生产,通过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将农民组织和联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二是农村专合组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规避和抵御市场风险,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三是农村专合组织能够较为准确和及时分析、把握市场供求信息,有效推广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推广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将产、供、销高效组织起来。
(二)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现阶段我国必须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是我们党执政最广泛的重要基础。一是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可以有效地把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与市场对接起来,让农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农村专合组织通过吸纳更多的农民加入,使广大农民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共同增加经济收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三是农村专合组织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水平,更新农民的观念,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三)发展农村专合组织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
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带动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浪潮,随着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和加入世贸组织后,面对新形势,农村改革也必然要不断深化和调整。一是农村专合组织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村专合组织是面向市场经济的自我调整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农民的愿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农村专合组织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形势的需要。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村经济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竞争,而且还面对国外市场竞争,只有通过农村专合组织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生产,才能参与更大的市场竞争。三是农村专合组织是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农业发展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必然要求。国外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上百年的市场经济,形成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农业发展模式和经验,我们应重视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创新和完善农村专合组织。
二、当前我县农村专合组织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县农村专合组织的现状
截至2005年底,我县累计发展农村专合组织102个,会员达到2.4万余人,带动农民5.1万余户,分别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8.33%和农民总户数的45.8%。全
县农村专合组织拥有资产2700余万元,仅2005年就带动会员人均增收达652元,在2004年的基础上人均增加了115元。农村专合组织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基本上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产业为纽带,实体为依托,服务为宗旨,助农增收为目的”的发展路子。通过专合组织的发展和带动,基本上形成了烤烟、蚕桑、畜牧、林业、食用菌、蔬菜等几大优势产业,涌现出了如巨龙水产畜禽、香兰菜、食用菌、优质肉猪、西瓜等一批带动力强,社会受益广,深受农民拥护的农村专合组织。巨龙水产、太平镇香兰菜、麒麟西瓜等3个专合组织还分别被省、市评为“四川省百强农技协”和“宜宾市十佳农技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专合组织已成为我县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农增收的重要载体。
(二)我县农村专合组织存在的问题
农村专合组织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助农增收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一些部门还没有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当作重要工作来抓,还有一些群众合作意识不强,主动参与不积极,制约了专合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二是有的农村专合组织存在自身实力不强,产业规模不大、发展不快、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三是农村专合组织与农民以及农民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只能利益共享,不能风险共担,这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县农村专合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四是部分会员诚信意识淡薄,契约观念不强,时常有违约情况发生。五是我县农村专合组织的整体组织化程度水平还不高,参与市场竞争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
三、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壮大农村专合组织
要落实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从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找准农村专合组织建设的切入点,不断探索和创新农村专合组织利益连接机制,增强农村专合组织的凝聚力,要注重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狠抓保障措施落实,促进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委、政府和涉农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扶持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意识,把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当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举措来抓。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把农村专合组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真正把农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狠抓工作落实。三是要加大政策扶持。我县农村专合组织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抵御市场风险、生产风险的能力还很弱,发展急需引导和扶持,因此,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要对农村专合组织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部门的项目和资金要尽可能地倾斜,财政、税收、信贷方面要给予一定扶持,执法部门要给予必要的保护。四是要提高服务水平。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搞好部门协调,切实承担起指导、管理、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努力帮助农村专合组织解决在发展壮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农村专合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紧紧围绕优势产业,加快农村专合组织的建设。
农村专合组织的建设必须围绕优势产业做好工作。一是要围绕我县的主要产业(烤烟、蚕桑、畜牧、林业、食用菌),扶持引导农村专合组织的发展,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走“围绕产业建组织,建好组织促产业”的发展路子。二是要发展好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和农民产业合作社都是农村专合组织的实现形式,要结合实际,针对不同产业的基础、现状以及农民的认知程度,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三是要拓宽农村专合组织建设思路。要以合作制的形式改造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原有乡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吸纳各专业合作社,引导其进行整合和重组,组建综合性合作社。要积极开展股份合作经营,由农民出劳务或土地,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成立股份公司,进行合作经营,按股分红,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新型组织形式。要鼓励种养业大户和能手,通过土地使用权承包、租赁、转让等方式,建立产业化庄园或园区,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种养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四是要增强农村专合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要积极引导各类农村专合组织,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扩大经营规模,提高产品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带动更多的农民进入市场。同时,充分发挥农村专合组织在人才、设备、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和协调、引导、带动功能,组织农民兴办和参与农村专合组织。五是在抓好种植业和养殖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同时,要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等农村专合组织。
(三)创新利益连接机制,增强农村专合组织的凝聚力。
要认真把握好当前农村专合组织的三个发展趋势:即合作领域逐步由生产为主转向加工销售为主;组织内部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由松散型为主转向紧密型为主;合作组织逐步转向实体化、企业化经营。要以利益连接机制为核心,加强和完善农村专合组织的内部制度和机制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在专合组织内部实行“一人一票”制,这是专合组织与股份制的重要区别之一,确保成员的权利和利益。二是要要建立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定期向成员公开收支情况,接受成员的监督,确保成员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三是要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地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二次返利,实行补盈分利,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四)着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专合组织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注重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农村专合组织除开展技术、信息、物资服务外,要按照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统一制定并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完善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二是要积极实施农产品的品牌战略,逐步在专合组织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要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各项认证,在协调沟通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防止相互低价竞争,损害农民自身利益。
第五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创新
一、农村合作经济及经营体制创新现状
我国农业经营体制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村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方式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寻求解决矛盾的办法,近10年来,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前提下,政府部门和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产业化经营;二是农村新兴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即以农民为主体,组建专业性协会或合作社带动农民进行商品化生产和流通;三是改造传统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主要是希望通过深化改革,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业生产发展与市场对接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是指将农业生产向流通、加工环节及综合服务等领域延伸,形成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出口)和生产资料、消费资料供应以及提供市场信息等一体化的农村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既要使农产品适销对路,产销衔接顺畅,更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村产业经济链条做粗做大。在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一些涉农企业为寻求新的增长点,纷纷把经营触角伸向农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对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从总体情况看,近几年来,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效果不明显,农民增产不增收或增收幅度不大,最主要的问题是,在目前的“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中,农民没有真正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享受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的增值效益,“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风险制约机制,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关系比较松散,基本上是企业与数个分散农户之间的一种买卖关系,难以有效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很难保证在市场波动的时候企业有稳定的货源,农户有稳定的销路。
(二)新兴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模式
全国有140多万个各类新兴的合作经济组织,真正运作规范的大约在10%以内,而且这个数字还是动态变化的。很多新发展的合作社既缺少自有资金,又很少有固定资产,相当多的只是个“皮包”公司,开展业务靠赊欠或下游商家的预付资金,经不起市场风浪的冲击。这种新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由于目前在市场上还缺乏信用,拓展业务能力也有限,难以获得农民和社会的普遍信任与认同。
(三)改造供销合作社带动型模式
供销合作社在中国有较长的发展历史,是中国目前组织体系、经营网络最大,服务功能相对比较健全的合作经济组织。早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因斗争的需要,在中央苏区和革命圣地延安及各个根据地,都建立有供销合作社的前身——消费合作社。建国后的一段时间内,在各种合作社竞相发展的热潮中,只有由广大农民自愿入股自下而上组织起来的供销合作社,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主要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经营服务网络。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生产,搞活城乡物资交流,增加农民收入,在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改革开放后,虽然供销合作社从经营到办社体制上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自身发展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难境地。比如改革的目标是“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尽管合乎理性,但运作措施错位,结果与愿望相悖,很多基层供销合作社非但没有成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反而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淹没了;再如思想观念滞后等。当长期垄断经营的农资、棉花逐步放开后,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改革目标、运行机制依然没有真正转到市场经济的要求上来,怨天尤人多于谋求改革发展,要政策、靠政府多于开拓进取,许多供销合作社干部仍然向往当“公务员”,满足于“吃皇粮”。
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对策
(一)确立正确的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思路
1.要坚持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城乡居民需求不同,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特点。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从当地实际出发,兴办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合作社,绝不能统一套用一种规格、一个模式。从目前农村的情况看,在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社区综合性合作经济的同时,围绕专业性的商品生产,发展多种专业合作社很受农民欢迎。鉴于我国目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资源比较匮乏,已发展的一些合作经济组织实力也较弱,因此,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传统的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村经济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供销合作社尤其应抓住这一机会,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要坚持合作社原则。合作社是社员自愿参加、自助自治的经济组织,必须坚持自愿互利和民有、民营、民管的原则。发展合作社,一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维护社员经营自主权和财产所有权,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侵占和平调社员财产。要通过典型示范,让农民看到合作社的好处,通过吸引方式让更多的农民参加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社员。要坚持民主办社的方针,合作社的管理人员要由社员选举产生;合作社的制度和章程,要由社员民主制定;合作社的重大事项,要由民主决策,任何个人不能包办代替。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合作社运行管理机制、合理的合作社资本形成机制、高效的合作社联合机制。
3.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合作制的灵活性,根据中国农村的不同情况,从市场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出发,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发展什么样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建多大规模就建多大规模。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也要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实行优胜劣汰,通过市场竞争发展壮大。在农村合作社问题上,必须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应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支持和扶助,做到引导而不强制、支持而不干预、扶助而不包办。
(二)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三)加强政策支持,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要为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对农民自愿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社以至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重点给予扶持帮助。
2.要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业务,强化其为“三农”综合服务功能。首先,除法律有明确规定之外,凡是农村和农民需要的包括金融、保险业等,都应当允许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不要行政干预。其次,将目前散落在乡镇的“七所八站”等一些与农村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单位或机构,应由农民监管,变成真正为农民自我服务的组织。
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高度关注与市场经济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的农村供销合作社,通过深化改革和必要的支持,使之嬗变为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