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21:1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后感》。

第一篇: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后感

一切建筑的形成都有其使命的,这就是功能。但对一些特殊建筑来说,设计师在使其满足功能要求之余,还应满足房屋所有者对其在精神方面的要求。

主观上人们可以对建筑的形式有五花八门的要求,但客观上还应有当代的物质技术手段来实现,脱离了现实的建筑师无法实现的,但并不是说人们就不应有幻想,因为正是幻想让我们的世界发展成了现在多彩的世界。

从发展趋势来看,建筑是在不断进步的。。

一个建筑的合理性要有单一空间和多空间的合理配合来实现。一个单一空间若要设计的合理就必须依据其功能要求对他的形/质/梁来进行合理的规划。而一个多空间的建筑要合理就要合理的组合空间,必须依据其总体要求对其空间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使空间使用起来更加合理。

任何一个空间的设计/组合的规划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有缺点也有其先进性,他的缺点使得设计师在下一次设计时会思考如何改善,而其先进性会促进空间形式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从古至今,建筑的形式不断发展,其空间形式/结构也不断完善。古代,由于材料的限制,房子的跨度/空间分割的自由受到极大的限制。人们因此而不断的改进,就有了现在比较完善,但使用目的明确的五种结构体系。

从结构体系来看,大致分了五种。不同结构体系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但我们无法武断的说这种结构就是好或是就是坏,因为这些结构体系的形成是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不同地形条件下形成的。比如在沙漠,我们就无法使用大量的木构架这样的框架结构来建造住宅,因为沙漠独特的气候条件。再如欧洲的半木结构,因为木框架和填充墙之间不可能结合的十分严密,所以在北美洲这样气候条件的地区就不能大量的建造。因此,不同的结构体系身后都有其不同的文化/气候特点,不能以偏概全加以否定。

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的特点在于墙体本身既要起到围隔空间的作用,同时又要承担屋面的荷重。这种结构体系的历史悠久,并且随着人们需求的不同和智慧的增长,其使用空间不断增大,但其根本的矛盾无法解决,因此此结构还是无法自由灵活的分割空间,使得在以某些目的为功能的建筑的建造上,人们无法使用此结构作为基本架构。

框架结构体系与梁板结构的最大区别在于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护或分隔的墙面明确的分开。我国古代的建筑和欧洲的半木结构都是以木材为框架的结构体系。我国的,结合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形式和风格。除了木材外,砖石也可以砌筑成框架结构的形式,例如在13~15世界欧洲风行一时的高直建筑采用的正是砖石框架结构。

而大跨度结构体系就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室内空间的产物。而古代建筑室内空间的扩大是和拱形结构的演变发展紧密联系着的。这种结构就是利用其特点,将荷重分散开了,使得每一个承重结构所承受的重量都在不会过重的情况下增加了室内空间。

悬挑结构的历史较为短暂,与现代社会材料的革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悬挑结构的产生就是为了是内部空间内保持最大限度的开放/通透,外墙不设立柱。

还有其他一些较新的结构类型,都是为了不同要求和产生的。有着不同的优缺点。

第二篇: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08121126建筑学一班胡洋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彭一刚老先生的代表作。在书中,他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建筑空间的很多基本知识。作为刚刚接触建筑学的大一学生来说,这本书既不会那么的深奥难懂,又能给我们很深的教育与影响,应该是我们的必读书之一。以前我也看过一些其他的有关建筑理论的书,但只讲统一、对比、韵律、比例、尺度等有关形式美的范畴。我们只能从中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而不能灵活的运用。本书既设一章来分析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又另设三章来分别说明上述规律在内部空间、外部体型以及群体组合处理中的运用。非常有助于我们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本书的总论依然在延续一个不变的话题,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我在我以前的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两者同样重要,这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放在建筑学中也很适合。首先一栋建筑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要有功能性,不然没用的建筑是基本没人要的。但人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思维和精神活动的能力。所以说建筑发展到一定地步就会跨入艺术的领地,来反映建筑师的内心活动或者精神追求。来体现一种美,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种和谐的感觉。而且建筑离不开现实,图纸上的建筑虽然好看,但要修出来,还要靠强大的技术支持。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带来了建筑的新发展。但终究技术还是处于次要地位,因为一句话说得好“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本书共有九章,除了上述的总论之外其余的章节都是介绍的建筑中的精髓,那就是空间。建筑说白了就是限定一个个空间,比如说客厅、餐厅、卧室、洗手间等等,这都是简单的分割,内容上的分割。还要更困难的是形式上的分割,通过分割空间来寻找一种感觉,一种建筑师心中对美的感觉,并通过空间传播给大家。好的建筑会有一种让人很舒服的感觉,因为空间划分的非常好,不仅满足了内容上的需要,更体现了一种精神的境界。比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的十字。光和十字都是纯洁和圣洁的代表,两者结合给人一种精神的洗礼。这就是空间的魅力,难以掌握,又让人如痴如醉。

这九章中我规律要说的是第四章《形式美的规律》,因为我更喜欢建筑的美感。我认为美才是建筑的最高追求,只有美的才是好的。建筑一定要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要求,所以我们一定要赋予他们以美的属性。

首先美的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导致人们的审美标准不会太一致。比如东方人对美的感觉就和西方人有不小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美的体验也会改变。特别是本世纪初由于功能、技术、材料的发展,在建筑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古典建筑形式几乎完全的被否定。可以看出美是没有一套固定的标准的。完全相反的东西都可以是美丽的。社会会进步,人们的思想也会进步,作为建筑师思想体现的建筑必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说美是多样统一的,在同一种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现代建筑和古典建筑即使在表面上大相径庭,但是在遵循多样统一的形式美规律的普遍原则这一点上,则是毫无例外的。

追求统一最简单的的方法就是以简单的几何体求统一。就我来说,我觉得圆

或者球是最完美的形状,没有棱角,绝对对称。而且简单的几何形体给人一种清爽干净的感觉。这些几何体本身就简单明确肯定,、各要素之间有着严格的制约关系。许多大型的体育馆建筑,都每每借圆或正方形的构图而获得了完整的统一性。所以说要求完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简单几何体构图。清爽而又完整美丽。

每一个要素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和所处的地位,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统一性。每一个东西都有重点和次要的,建筑也不例外。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各组成部分是不能不加区别而一律对待的。他们应有主与从的差别;有重点与一般的差别;有核心与外围组织的差别。如果平等地对待所有的要素,整体就会难免很松撒而且很单调,而失去统一性。我们一般要很注意这一点,在处理重点与次要的时候。突出重点,以次要的作为陪衬,是最常使用的方法。一般情况下,然们喜欢把重点放在正中央,次要的放在它两边。这样的话会很突出重点,可看多的话又难免会单调。所以我更喜欢将重点放在一边,而次要的附庸在主体上。不再是死板的对称,而是更为活泼的突出。突出主从的方法有很多种。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就是通过大小来表现,中国的故宫就是很好的例子,大的永远就是好的,就是皇上用的。还有就是通过位置来表现,处于正中间的是主体,故宫也很好的符合了这点。但上述说过,这样做有点死板,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在现代建筑中,所谓的突出重点,就是指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功能特点,有意识地突出其中的某个部分,并以此为重点或中心,而使其他的部分明显处于从属地位,这也可以达到主从分明,完整统一。也就是说,主体和从体在外表上可能没太大的差别,但在使用的过程中你会慢慢体会到其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建筑师需要对空间很强的划分能力,以空间来决定主次,这才是最高境界。

地球是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一切都会被它吸引,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与重力斗争的结果。人们在与重力的斗争中形成了一整套与重力有关的审美观念,那就是均衡与稳定。实际上的均衡与稳定与审美上的均衡与稳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科学,后者属于美学。就我来看,前者属于制约,后者属于追求。我们追求美学上的均衡与稳定但也要受到科学的制约。对称的形式是天然的稳定,但这并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喜欢以不对称的形式来维持稳定。这种稳定要比堆成活泼轻松得多。静态是最常见的平衡,而我更喜欢动态的平衡,旋转的陀螺,行驶着的自行车都是这种形式。动态的平衡在建筑中显得更隐蔽,因为建筑是静的,要通过变化与韵律的改变来维持动态的平衡,对于建筑师来说这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所以突破是必然的,上大下小是以前建筑的金科玉律,比如金字塔,这是因为重力的缘故,要维持一种静态的平衡。现在出现了不少的倒三角的建筑,就是一种突破,这既是审美的突破,也是技术的突破。

现代建筑越来越注重对比的运用。没有对比的建筑会单调的厌烦,而过于对比则失去了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性。如何协调好这两者,那就要看建筑师自己的功底了。

我们在学习时还经常提到一点,那就是韵律与节奏。这本来是音乐和文学用语。韵律美是个很抽象的概念,这完全靠我们在观察建筑时的理解与感觉。韵律美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连续的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和交错韵律。它们虽然有区别,但都极强的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借助这一点既可以加强整体的统一性,又可以求得丰富多彩的变化。就我看来,韵律是建筑外形中最难掌握也是最抽象的一方面。节奏韵律等等都是抽象的概念,需要人们亲自去在建筑中体会。有韵律感的建筑几乎处处都能给人以美的韵律节奏感。过去有人把建筑比作“凝固的音乐”,其道理正是如此。

任何物体,都存在着长宽高的度量,比例所研究的就是这三个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比如说黄金比例,就是最和谐最完美的比例。许多建筑都是按照这个比例来设计的,所以看上去非常的和谐。我们一般都是从美学角度来考虑比例问题,实际上功能对比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房间的长、宽、高三者的尺寸,都是由功能决定的。除了这两点,不同民族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往往也会以其创造的独特的比例形式,而赋予建筑独特的风格。构成比例的的因素是复杂的,企图找到一个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的比例,事实上是办不到的。我们建筑师的任务,就是找到适合于当地的最完美的比例。

我在上述的文章中主要强调的是第四章的内容。因为局限于我的专业水平和个人爱好,我更喜欢从形式角度来观察和学习建筑。还有第九章我也很喜欢,作者赏析了现代西方建筑,这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潮流。但篇幅所限,我就不能在此详细的讲解了。

总之我认为《建筑空间组合论》是一本很好的建筑理论作品,不太深奥又不太肤浅,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大学生。其图文交错,既不显得太死板,又不会太花哨。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的必读书之一。

2009年5月30日

第三篇: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21:4910.6.2009

建筑创作的原理也许其实是和大部分艺术创作是一样的,如文学创作。以前小学作文指导,一般就是告诉你什么样的分段形式,什么的句式,分别有些什么样的效果,比如排比句有气势,散句活泼性强等等。而在建筑的语汇中,这些句式技巧变成了比例、尺度、主从、韵律。正如写文章也讲究主从的整体结构,而细部注重词藻的修饰润色,建筑也讲究主从,而在细节处便是装饰,韵律。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的写作经历,说算不上好,但也偶有佳作,而对于那些理论性指导书籍由于过于概括,理论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并无太大用处(当然也可能是我个人感受)。只是完成写作后,特别是完成较好的文章后与书中所述好的文章所共同具备要素一对照,才发现自己有意无意也有了这些要素。这当然不是巧合,但同时联想很多文学大师的自学成才之路会发现,他们也并不是从小抱着这种理论性书籍研究,而是在长期练笔有阅读好作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自己觉得建筑创作也是同样道理,像彭大师的《空组》等理论性书籍是大师一生践行的结晶,是一种理论上的指导,阅读时就像阅读“怎么教你写作文”等书籍一样,想要运用并不是那么快,甚至你会感到全无用处,如果硬是要从书上的规范,理论死搬硬套那更是纸上谈兵。

当然这并不是说阅读这些理论化的东西没用,只不过真正要做到理解,以至于某一天的顿悟,要做的不是整天捧着这些书奉为金科玉律,而是读后先暂放一旁,同时应像长期练笔写作那样,长期坚持自己的创作,不断的练习,像阅读好文学作品一样,阅读建筑大师的经典作品,偶尔还抄些“好词好句”,这样在某一天,这些理论才会被吸收,被顿悟。

第四篇:建筑空间组合论读后感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是由彭一刚教授主编的,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建筑方向的书。该书从空间组合的角度去阐述了建筑的空间结构、空间体系、空间的形式美规律、内部空间的处理等等。

一个建筑的建筑形式与建筑内容要从多方面去看,其一可以从建筑的功能使用要求来看,其二可以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其三可以从物质技术手段方面来看,其四可以从建筑发展趋势方面来看。但是首当其冲的还是要从建筑的使用功能来看,因为人们建造建筑是存在一定的目的性和使用要求的,使用建筑是建造建筑的本质需求。功能对空间形式既有规定性又有灵活性,规定性在于什么样的功能需求决定了什么样的空间形式;灵活性在于同一种功能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空间形式去实现。其实,建筑形式还需要从精神和审美要求去考虑。因为建筑的存在不仅仅要满足人类物质需求,还需要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不同的建筑形式将给人以不同的精神洗礼。而物质技术的发展将能更好地丰富空间形式,使各种的空间形式得以实现。

建筑空间形式首先要满足功能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审美要求,并且工程结构、技术、材料等也会对建筑空间形式有一定的影响。而功能对空间有三个方面的规定,分别是量的规定性、形的规定性和质的规定性。功能对单一空间形式的规定比较简单。就量而言,其面积和空间容量只需有一个比较适当的下限和上限,而对于型也只需根据功能的需要去定就好,至于空间质,单一的空间主要是考虑开窗、采光、门流量和通风的问题,如图书馆这些对采光要求高的开窗就大一点,居室对采光要求低一点的开窗就少一点。

而功能对于多空间组合形式的规定性由于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必须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联系特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第一种空间组合形式主要有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比如我们常见的教学楼、医院等都是采用这种形式。第二种空间组合形式主要是各使用空间围绕着楼梯来布置的空间组合形式,这种形式主要常见于住宅建筑,如商品房、复式别墅等。第三种空间组合形式是以广厅直接联系各使用空间,这种形式主要是属于一种专供人流集散和交通联系的空间,也可以把各主要空间连接成一体,这种形式常见于车站、办证大厅、展览馆主厅等建筑。第四种是使用空间相互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套间式的空间组合形式是把各使用空间直接地衔接在一起而形成整体,这样就不存在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空间。但是由于功能的限制作用,该种形式并不能广泛地使用。第五种是以大空间为中心、四周环绕小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的特点是:主体空间十分突出、主从关系异常分明,辅助空间与主体空间联系十分紧密。我们学校的红满堂就是采用这种空间组合形式。与第三种空间组合形式的区别就在于第三种的其他空间与主体空间的关系相对不够第五种空间组合形式中主体空间与辅助空间密切。但是就一个完整的建筑物而言,并不会单单使用一种空间组合形式,而是同时综合地运用多种空间组合形式。在一般情况下,基本上都是按照建筑的主要人流路线来决定的。虽然主要人流路线可以左右建筑物主体部分的空间组合形式,但是却不能决定整个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所以一幢建筑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空间组合形式。

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功能对空间形式的规定性与灵活性,过分追求灵活性而忽略了规定性,建筑只能流于形式主义,反之如果过分追求规定性建筑则会显得拘泥千遍一律没有新意。

把符合于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把符合审美要求的空间称之为视觉空间,把按照材料性能和力学的规律性而围合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而空间需要与结构结合起来。结构主要是空间的围合结构。第一种结构是以墙和柱承重的梁板结构体系,一类构件是墙柱,另一类构件是梁板。墙柱承受的是垂直的压力,梁板主要是承受弯曲力,墙柱是形成空间的垂直面,梁板是形成空间的水平面。这种结构的好处就是在围合空间的构件同时起到了承重

和围合空间的作用,这种结构应用十分广泛,从古到今都是常用的体系。第二种是框架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与第一种结构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框架结构是把承重的骨架和用来围合、分隔空间的墙面明确地分开,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充分利用多种建筑材料的优良特性,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并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的建筑最擅长运用的木构架体系也是属于框架体系的一种,由梁架承担着屋顶的全部荷重,而墙仅仅起到围护空间的作用,做到“墙倒屋不塌”。而钢筋混凝土的问世,使得近代框架体系得到极大的发展。其中近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提到的新建筑五法中的底层透空就是因为钢筋混凝土的出现。第三种是大跨度结构体系。大跨度结构体系主要包括筒形拱、交叉拱等拱类、穹窿结构、近代大跨度金属结构、衍架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拱形结构、壳体结构、折壳结构和悬索结构等等。多种多样的大跨地结构都是人类为了谋求更大的室内空间而产生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材料应运而生,使得巨大的空间成为可能。新型大跨度结构相比以往的结构,具有以下的巨大优势:跨度大,矢高小、曲率平缓、剖面多样,厚度薄、自重轻,平面形式多样的特点。另外还有一些如剪力墙结构、井筒结构、充气结构的建筑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广泛应用。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的感想。

第五篇:建筑空间组合读后感

建筑技术概论课感想

新学期开始了,在上学期对建筑学专业的懵懂认识之后,迎来了建筑学开课的第一次技术概论课。通过课上的学习以及老师激情昂扬的讲解,我对专业课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开始对周围的建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建筑构成的要素中包含的建筑功能,建筑艺术,建筑技术三方面。因为自己接触专业课的时间不长,并且建筑学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学科,纵穿艺术,哲学,音乐,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目前只能从建筑表面根据自己平常生活中接触的环境中阐述自己的体会。

在建筑的使用上,我经常在学校第三教学楼上课,所以我先从那里开始说起自己的体会。在第三教学楼的北侧有一些侧门,我体会尤其深刻。那个通道共有三扇小门,在加上外侧的挡风门,挡风门外就是一个斜坡。因为我每天从这个门近出,对于该门的不便深有感触。根据国家的相关档规定,在北方建筑物要设置一个挡风门,因此建筑师就设置了一个挡风门。但是因为两套门之间的距离隔的太近,基本上是一扇门打开差不多卡在它们之间,基本上起不到挡风的作用。另外,那些门外采用的是斜坡,而且倾角小于30度,我据此判断应该是为了响应北京相关高校应该设置无障碍设施的档,特别为特殊人群使用设置的坡道。但是,我目测那些门完全打开两个门坊之间的宽度是基本是6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如果是坐轮椅的同学上课,那么显然是难以通过的。由此可见,建筑师在这些细节上的考虑是不周全的。

通过接触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我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居然建筑师没有考虑到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后续方面进行完善。例如,废弃外侧三扇门的设计,采用两扇门水平开启方式的门,既可以扩大门框之间的距离,便于广大师生进出教学楼,同时也可以供特殊人群使用;或者采用雨棚式外廊,将外侧的们挪至外部雨棚处,一来可以发挥挡风门的作用,二来可以在雨天供师生们穿卸雨具的场所,避免教学楼内部地面湿润导致湿滑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除了门厅出的不便外,还有教学楼的一些厕所设置也让我感到一些不是。因为教学楼为了保证足够的自然光照及人员流动,采用了大量的开窗和走廊,导致教室空间减少,在男女厕所入口处之间的距离在一米多左右,当人从走道之间进往厕所时,会看到一些厕所内部的设施,比如男厕所的小便池。我当时进入时发现靠近出口大概三个小便池都在外界的可是范围内,这对于人的隐私存在威胁。往往在使用时,一般大家都会使用后几个小便池,因此使用方面不是很满足需求。对于这个不便,我觉得应该在小便池靠近外侧出入口的一侧使用大一点挡盘进行遮挡,当然这些挡牌也可以在上面贴一些文明宣传语等等,合理利用资源。

还与我经常接触的建筑物要数我校的人文楼了,在楼下仰望的我们的人文楼,让人长生一种敬畏而又激动的情绪。该建筑在整个大体上主要由两个大的矩形组成,在空间上形成高低和大小的对比,体量上两个大的形体组合的比较完美。在进入建筑的门厅处采用大的空间,显示出一种宽广高大的样子,起到从外部空旷的空间进入到建筑物室内的过度作用,同时也起到一种欲抑先扬的效果。建筑的外部采用深红色的瓷砖装饰墙面,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勃勃生机的气象和在心理给人一种肃穆的感觉,显示出作为教学功能使用的作用。这些是给一个初入者的感觉,当我们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和建筑师的角度去评价时,可能又有一些另外的想法。例如,在人文楼的西侧,建筑师为了追求空间上的宽广和既分开又相互联系的理念,留下了一个十几米高的大空间,每当上课前同学们熙熙攘攘地进入到楼

内时,嘈杂的声音经过偌大的空间发散后,显得特别混乱,影响一些全心想方案的同学们和认真办公的老师们。既然建筑存在一些小的问题,我们可惜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造:在空旷的空间的墙面上用一些吸声的材料进行装饰性的维护,也可以在每一个教室外使用隔声效果比较好的材料包装门或者使用隔声较好的教室门。除了这方面的设计不足外,还有一些细部的不足:在六层的玻璃维护栏杆的地方,根据建筑设计规范——栏杆高度距离地面应该不小于1.10米(如果栏杆下端的固定结构是可踏入台阶,则应该从可踏入台阶的顶部平面开始算起)当站在其下端的台阶上时,其高度低于1.10米,让人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情绪,在生活使用上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

以上是我在生活中发现周围建筑的一些在设计方面的欠缺,在我们生活中也不乏存在好的建筑。

例如,在学校的奥运餐厅的旁边的一二号学生公寓的楼顶采用新技术来利用天然的绿色能源——太阳能。因为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尽量的开发新的能源,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所以建筑师响应国家政策。在很好允许人上去的楼顶上采用太阳能对楼内的设施进行供热,可以有效的减少因使用常规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既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又可以充分利用场地,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另外,在北京2008羽毛球馆旁新建立的田径场,在看台上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特质薄膜做顶棚,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又体现了绿色观念。该雨棚并不是像混凝土等不可循环使用的材料,而是可以循环使用,可装可卸的新材料。充分利用新材料的韧性和抗氧化性及其轻盈的特点,只需一些钢管当做支撑的柱子,既经济又实用,体现的材料的变革改变建筑风格的理念。

还有我们居住的11号楼在设计方面也有一些比较好的地方。宿舍楼是一个空心的矩形状,里面是一些空地,可以供同学们在下面做一些球类运动和管理人员集中开短会的地方,同时摆上一些盆景起到美观的作用,看起来像是一个花园式住宅区。最让我觉得好的地方就是整个宿舍的阳台都是朝向空旷的室外,这种设计使每一个宿舍的采光都比较好。在不用开灯泡的情况下,室内依然一片明亮的样子,在图书馆无座的情况下,寝室就可以起到学习场所的作用。还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每一个寝室的阳台都采用外挑的形式,是阳台伸到屋外,通过这个方式,连接着室内与室外的空间,可以为眺望远景提供宽广的视野。

以上是从学校内部的个体建筑说起的,当我们在校史馆的学校模型图上我们可以清楚的观察到校园的建筑群特点。我们学校的建筑有些年代的建筑的外墙采用的是底部为深灰色,上部为白色,加上周围的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的点缀,营造出一种书香之地情境。其他的新型建筑则是采用深红色装饰,如建国饭店、人文楼、软件楼、知行楼等,这些建筑物看起来有一种厚重感并且彰显时代的气息。通过两种不同的装饰色彩,显示出学校新旧不同的气象,让人在建筑上就能感受到我校自1960年建校至今期间的不断发展的过程。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建筑作为一个人为创造的东西,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总会有些设计上的缺陷。这些缺陷,有的是建筑师没有深入的考虑,有的是为了营造另外一种氛围或功能使用的作用而不得不做的一些牺牲,这就充分的验证了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建筑设计就像是带着脚铐跳舞。

虽然建筑技术概论课在开课四周之后就结束了,但是在老师的系统讲解下,比如建筑声环境、建筑受力、建筑材料使用等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待我们深入的探讨和学习。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感觉到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建筑师,除了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外,还要涉足音乐、哲学、人文、地理、数学等等领域。因为

建筑不在是以前只追求功能上的使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艺术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地位。例如,著名大师设计的悉尼歌剧院、央视大楼、国家歌剧院等等,这些都是在造型上体现着艺术的魅力。因此,建筑被称为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所以,在今后的学习中,将尽量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关注周围的环境,了解建筑界的设计走向,打好专业课的基础,充分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位合格优秀的建筑师。

建规学院 11121227 赵爽

下载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大全]

    读书笔记 ———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

    《建筑空间组合论》观后感

    《建筑空间组合论》观后感经老师介绍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感觉受益匪浅,初读感觉很枯燥,再读觉得其所说都是精华,很值得一读再读。本书的重点是讨论建筑形式的处理问题。建筑形......

    读书笔记建筑空间组合论

    读书笔记 ———彭一刚《建筑空间结合论》读了这本书,我最欣赏的是他表述的建筑美学及建筑空间与功能的关系这几部分的内容。 谈到建筑功能时,建筑理论界一直有所谓物质性和精......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建筑空间组合论 建筑空间组合论由建筑设计大师彭一刚著,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 本书在总论中讨论建筑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种新的空间形式......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组合论》读书笔记 张坤 30820122201533 这本书是国内著名建筑师彭一刚的作品,我所阅读的是最早的1993年出版的版本。这本书记述了作者对建筑的认识,感悟并对一些建......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

    读《建筑空间组合论》有感1000字建筑与规划系 建筑学161班 白俊天这本书,让我对建筑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讲到的是功能,接着是从精神和审美要求来看待建筑,然后是从物质技术......

    性格组合论读后感

    读《性格组合论》席勒早就说过:“任何人,即使是最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作者刘再复对人与文学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并论证了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

    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模版]

    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 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要怎么写呢?下面为大家带来的是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 建筑空间论的读书笔记【1】《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为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