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4 21:1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第一篇: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吴 杰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绘画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美术类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使得绘画疗法能够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本文就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作一简单介绍。关键词:绘画疗法 美术类大学生 心理咨询引言

绘画疗法是以绘画活动为中介的一种治疗方法。当事人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媒介,自然的呈现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并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对呈现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治疗。绘画疗法在西方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我国研究者提出,绘画疗法的特色同学校心理咨询的需要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可以有效的运用于学校心理咨询的情境中[1]。美术类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与绘画疗法在心理咨询情景中的运用是契合的,为此,笔者对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作一简单介绍。绘画疗法的作用机制

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 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的内容视觉化的过程。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 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焦虑、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 有时也可以将早期记忆中被隐藏或被压抑的内容更快地释放出来, 并且开始重建过去。因此, 图画所传递的信息远比语言丰富, 表现力更强。而且, 在绘画的过程中, 个体可以进一步理清自己的思路, 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2]。这样一来, 就会为治疗师提供足够多的真实的信息来为患者分析和治疗。同时,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失, 也不会增加或减少,只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 积压在心中的消极情绪就可以通过绘画转化成作品, 一方面可以发泄减轻心中的压抑和焦虑, 另一方面患者也可以在治疗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和问题[3]。

绘画心理治疗大师 Robin 对绘画疗法的作用机制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人

们的思维大多是视觉的, 因此通过可视的绘画更有利于认识和解决问题;记忆可能是前语言的或者是禁锢的, 人们的创伤可能被压抑, 用语言无法提取, 从而难于治疗。还有许多情绪体验的内容本身就是前语言的, 不能为人们用语言所描述, 也就无从治疗;阴暗面更容易通过绘画来表达, 绘画本身是符号的和价值中立的, 患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愿望和问题, 这种表达具有隐蔽性, 不受社会道德标准等方面的约束。那些不被接受的思想、情感和冲动,如果能被个体所觉察和接受的话, 个体才可能把毁灭性能量变成建设性能量;绘画心理治疗过程包括心理治疗与创造两个平行的过程, 除了心理治疗之外, 创造过程也为患者提供一种看待自己所面临问题的新方式。比如, 当个体面对伤痛无力改变时, 绘画可以帮助人恢复受伤的心灵[4]。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价值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一些结合大学生特点的咨询疗法,如: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疗法、朋辈心理咨询疗法、团体心理咨询等。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相应的心理咨询疗法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

①专业情结浓厚,热爱绘画。美术类学生很多从小学习绘画,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因此大多数学生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

②个体独立性强,追求独特与个性,创造性强,随意性大,很多学生不唯世俗与权威,有较强的怀疑精神和叛逆心理,价值取向多元化。

③情绪情感方面,内心世界丰富,总体趋于敏感而感情用事,多忧多思,角色反差大,内心矛盾冲突激烈。由于其专业闭锁性,有些学生即使外表活泼开朗,其实内心有着较强的孤独感,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很难敞开心扉与人交流。

Naum burg 将绘画视为心理分析的媒介, 重点是要利用作品做解读;而

Edith Kramer认为绘画创作本身就是治疗, 绘画创作让来访者重新体验冲突、通过升华作用使冲突得到疏导和解决。两人的观点被认为是绘画治疗的两个不同取向, 即: “ 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 和“ 艺术本质论” [1]。但可以看出,不管哪种取向,绘画疗法与美术类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都是相契合的:①通过绘画方式进入当事人内心世界,可以降低其防御机制。美术类大学生由于其

专业情结,大都热爱绘画,有些也习惯了以绘画作为情绪情感表达宣泄的方式,因此,采用绘画的方式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就更为简单易行。对于个性较强而又敏感内向的学生来说,采用咨询访谈的方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当事人的信任,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而绘画疗法则以一种客观而自然的方式有效的展开咨询。②对美术类大学生来说,通过其创作过程和绘画作品能够更为有效的洞察其内心世界。Naum burg认为可以从3个层面来解释绘画作品: 表层内容, 相关内容以及象征性的内容。另外, 所画形象的大小、位置、阴影和颜色, 省略、夸张、分离等都可以传达出有用的信息。美术类学生内心世界丰富,由于其专业性,在绘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以更为准确、形象、生动的绘画表达其内心的情感[5]。

综上,绘画疗法对于美术类学生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咨询方式。让美术类学生用绘画为媒介宣泄和呈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冲突,是一种符合其天性,能够充分展示其个性的表达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就打破了其防御的壁垒,体现了以人为本,充分的尊重、接纳当事人的原则。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实施

陶琳瑾曾提出绘画疗法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三阶段论,即:起始阶段、探索阶段和改变阶段。起始阶段的绘画主要是通过涂鸦画,降低学生焦虑,以期建立良好咨访关系;探索阶段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得以自我表达;而改变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改变的目标并建立可以达到目标的行为模式[1]。

在美术类大学生的现实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三阶段的全程实施。能够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选取适当的绘画疗法对咨询能起到更好的效果。绘画疗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扩展出多种形式,我们将其主要归为三大类:

第一,自由绘画。当事人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作画,最大自由度的表达内心的情感与冲突,如涂鸦画、自由画。如刘中华对宁海留守儿童进行自动绘画的治疗,让受试儿童均遵循自己的感受绘画涂鸦,并对自动绘画的作品进行叙述,以缓解心中积压的封闭情绪。结果表明,经过四个疗程的治疗,有效的促进了当事人社交功能的好转,并改善了人际关系[6]。

第二,规定具体内容的绘画。如画人测验(D-A-P)、动态“ 房-树-人”

测验(K-H-T-P)、家庭动态图(K-F-D)、学校动态图等。如蔡宝鸿将绘画分析(D-A-P)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时间结果表明,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意识水平,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7]。

第三,给定主题的绘画。如画“你现在面对的问题”、“画副画表示你为什么来咨询”、“用一副画来表示你现在宿舍的关系”等。如张雯将绘画疗法用于5·12震后心理干预,让学生画“危机事件的图象”以及“自己有更多智慧时,面对此危机事件”的图像,帮助成员在危机事件后,抒发与表达内在的情绪与认知,有效的实现了团体减压的预期效果[8]。

根据当事人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问题,选取恰当的绘画疗法形式是咨询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咨询过程中,我们并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或者必须多种形式同时采用,也不苛求三阶段的全程实施。对于有抵触情绪,防御感较强的当事人,我们多采用自由绘画的形式,通过非惯用手涂鸦或者随意涂鸦的形式作为咨询的暖身活动,以“画”代替“想”和“说”,从而打破当事人的防御壁垒,同时舒缓焦虑抵触的情绪,创造良好的咨访氛围。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只是一时执拗,认为来心理咨询室是有精神病的人才来的,所以即使人到了心并不到,对咨询并不配合。通过自由绘画方式打开当事人心中的坚冰后,当事人与咨询师建立了较好的咨访关系,就不再一言不发,有些性格外向的学生开始主动的滔滔不绝的诉说自己的心理困惑,并急于寻求帮助。这时,我们就无须继续用绘画的形式进行探索,而要因时制宜的对咨询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而对于有着迫切求助意愿的却难于用言语表达心中困惑的学生,我们有时则无需再使用自由绘画的方式对其防御心理破冰,可以直接选取给定主题的绘画的方式对当事人的心理问题进行探索,从而找出症结,确定咨询目标,最终实现当事人的心理改变。

综上,绘画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法,根据美术类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使用绘画疗法能够在美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 [ J ].中国临床康复 , 2007,(17): 3393-3395.[2]严文华.心理画外音 [ M].上海: 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3, 262~264

[3] 魏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 [ J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8(27): 5946~5947.[4]赵婉黎 刘云艳.绘画疗法―心理治疗的艺术途径 [ J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84):63~66.[5]Orton G L.Strategies for Counseling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Pacific grove,CA: Brooks /Cole 1997: 272

[6]刘中华.宁波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 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1):135~140.[7]蔡宝鸿.绘画自我分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 [ J ].考试周刊 , 2007,(29): 22.[8]张雯.灾后绘画艺术心理辅导方案应用实例[ J ].艺术评论,2008,(7):18~24.Application of Drawing therapy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art college students

Wu Ji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The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Guangzhou,510006)

Abstract: Drawing therapy is an effectiv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Art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uniqu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aking drawing therapy obtains a good value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art college students.This paper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drawing therapy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f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 drawing therapy, ar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作者简介:吴杰,女,1982,汉,山东,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现在广州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工作

通讯地址:广东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邮编:510006

联系电话:***

E-Mail:wu-jie@126.com

第二篇:关于意义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对自我认知的意义

关于意义疗法在心理咨询中对自我认知的意义

论文摘要;意义疗法是由维克多·E·弗兰克尔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寻找生命的意义。本文对意义疗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个体寻找生命意义,帮助个体重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认知水平。意义疗法能够使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得到发展,而个体自我认知程度和心理健康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论文关键词;意义疗法 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

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意义治疗的创始人。由于弗兰克尔有医学背景,因此他关注神经官能症的性质和治疗。他把神经官能症分为几种形式,并把由心理原因产生的神经官能症归结为患者不能从他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责任感。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当个体通过意义疗法找到生命意义的同时,也是自我认知达到一个全新境界的时候。因此,想要解释意义疗法和自我认知,就需要说明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点。

一、意义疗法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弗兰克尔发现,许多神经官能症患者并不是由神经生物学的原因导致症状出现的,真正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总结了大量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并结合自己曾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经历提出了意义疗法,也就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这是和精神分析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还有其他心理学方法等同的心理疗法。

认知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而自我认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疗法是心理治疗师为了矫正求助者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而采用的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治疗方法。心理疗法是否有效,除了治疗师的个人因素以外,被治疗者的积极配合,对自身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客观清醒认识也将起到关键作用。总之,对于心理求助者而言,心理疗法是客观的,而自我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主观的。

如果说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那么也应该包含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洞察和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认知都要上升到这个层面。意义疗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帮助个体发展自我认知。只是个体在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构建自我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意味着自我认知得到发展。因此,意义疗法是帮助个体发展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

综上可知,意义疗法是否有效,个体的自我认知不可或缺,一旦个体找到生命意义,其自我认知必将得到发展。

二、通过意义疗法发展自我认知

弗兰克尔认为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找到确立意义的良好作用。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性本能控制的,个体的许多动机都是处在动物本能的状态下。而弗兰克尔却认为这只是人的潜意识需要贬低了人的纯真,人真正渴望的是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才是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1]。如果停留

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把潜意识的东西放到意识层面上,才有可能谈论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因此,弗兰克尔从一开始就强调,人很清楚 “能够为了他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活甚至作出牺牲”。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必须清楚行为背后的意义。

弗兰克尔指出,人们在追寻生命意义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必将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与决心,如果不能按照最初的设想去实现目标,很有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的出现。这时就需要意义疗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帮助患者发现这些挫折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重心是关注现实存在。这又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层面,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认知,也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认知。关注现实存在也就是关注现实中的我及我所处的环境。关注也就意味要面对和承受,不是只有美好的才能接受,人们更多时候必须面对困境。人在经历难以忍受的情境时,“就是人们已经实现的与还应当努力争取实现的成就之间的紧张,或者是人们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弗兰克尔认为,为了寻求生命意义而不得不人为制造的一些紧张是有必要的。这些紧张增加焦虑,从而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弗兰克尔说过:“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个体在作为独立的人存在时,其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个体要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自己成为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作出反应。当个体明白了自身的责任时,也是他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的时候。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不同,但都有应当承担的责任——实现其生命的潜在意义。为此弗兰克尔提出三种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和态度。对于第一点,很多人都很容易做到。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的完成,都能使个体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例如,可以从种了一盆美丽的花或是饲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第二点,弗兰克尔把对物的体验和感受提炼为“真、善、美”,例如享受一次精神盛宴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把对人的体验和感受认为是“爱”,爱是一种力量,通过去爱或者接受爱,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力量,使潜能变为现实。第三点,就是经历苦难。因为承载了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个体将悲剧变成了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人类的成就,从而最大程度地证明了个体独一无二的潜力。

这三种具体途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种途径很容易做到。当个体完成了第一步时,他承担着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能够从他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件中找到自我价值,这种承担责任、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觉察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无法明了肩上的责任及自我的生命价值的。第二种方法建立在第一步基础之上,由此个体才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爱。很多人认为“爱”谁不会,这是人的本能。但是弗兰克尔提出的爱和本能的爱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爱需要个体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了解他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样的爱;只有了解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付出什么样的爱是对方能够接受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对方付出的爱自己该如何接受。如果爱是错位的,是不可能找出自身的潜在力量的。然后因为有了爱,个体去爱想爱的和该爱的人,也得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爱。由此个体有了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充满了勇气。当个体在苦难中审视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时,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不要把苦难仅仅看成是苦难,只有那些真正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此,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很关键。

这三个阶梯式的步骤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发展时,才能一步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是给有一定智力的人准备的。在这里,意义疗法是给对自我认知有要求的人准备的。

三、评价

意义疗法只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并不以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为目标。但是意义疗法在治疗个体心理问题的时候,就已经在帮助个体认识自我。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意义疗法并不一定只针对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它也可以帮助那些需要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及所处的环境。因此,意义疗法并不单纯的是一种心理疗法,它可以上升为一种生活哲学和态度,它教会人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教会人们如何看待困难。也正是如此,意义疗法在帮助发展自我认知的同时,自我认知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对生命意义更准确的理解。

第三篇: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

——抑郁治疗的个案报告 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是指针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对于戒毒学员来说,其戒毒康复治疗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理脱瘾、心理脱瘾和回归社会。而重点和难点是使戒毒学员成功进行心理脱瘾,并使其回归社会后保持良好的操守。心理脱瘾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其主要教育方式就是大量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而回归社会,除去道德规范教育和工作技能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员在心理上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防治复吸。

认知行为疗法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说,认知行为疗法集心理学各流派疗法之大成,其技术基础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但其对早期经验的关注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色彩,同时其对来访者自我的积极肯定又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其基本观点是:异常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错误认知模式的形成,再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自我评价,就会成为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再进一步导致不良的行为、不良的反应方式。因而,认知行为疗法具体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认知的重塑,第二步是情绪的转变,第三步是行为的改造。

患有抑郁的戒毒学员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很多毒品具有致幻的效果,这种幻觉往往延续到了日常生活中,甚至改变人的认知。针对这种情况,澄清其认知、帮助其分清楚现实与虚幻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吸毒和抑郁情绪引发的躯体化症状使其自主思维能力和自主运动能力受损。此时其治疗方案要求咨询者要有高度的主动权和操纵权。综合以上特征,具有完整的理论和技术系统以及严格的程序并且要求咨询者掌握全局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患有抑郁的戒毒学员是十分匹配的。基本情况

2.1 个人信息

来访者为南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戒毒学员赵某,男性,30岁,未婚,南昌市本地人。

2.2 成长经历

1985年出生,与此同时,父亲开始经商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母亲原为一家私企的行政主管,1991年生下第二个儿子,照顾其到4岁后与人合资经营一家婚庆公司。因而赵某从小家境优渥,吃穿不愁。但父母忙于生意,他出生不久就由奶奶抚养,直到13岁时奶奶去世才回家与父母和弟弟一起生活。赵某从小性格内向、刻苦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父母对他要求比较严格,但还不至于严苛,因此对他的成绩比较满意,尤其是与性格顽劣、成绩糟糕的弟弟相比较时。中考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之后更加刻苦,但成绩反而下滑为中等。高考时压力很大,考上了二本。父母都觉得可以接受,但他决心要考上一本,于是复 读一年,最终仍是二本,并且成绩还比应届时低了几分,赵某无奈接受。在外地读大学期间,开始吸食摇头丸。大四时,赵某越来越差的脸色和越来越大的开销终于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亲发现他吸食摇头丸后,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动手打了他。然后迅速为他办理了休学手续,送进自愿戒毒所戒毒。戒毒成功后,赵某决心重新做人,完成了大学学业。但考研失败和找工作失败的接连打击使赵某失去了信心,干脆待在家中无所事事。不久后再次开始吸食冰毒,父母忍无可忍,最终报案。赵某于2013年6月被送到南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继续戒毒。

2.3 入所表现

赵某入所以来表现良好,虽然有轻度抑郁,但情绪一直比较稳定、配合也很积极。直到去年8月,赵某开始出现终日闭门不出、不说话、不吃饭、不上课、不劳动的行为,并伴有头晕、心悸、失眠等生理症状。随后的心理测试结果也出现了异常。联系赵某的家人并询问其意见后,干警建议赵某进行心理咨询。

2.4 心理测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赵某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性几个维度上均呈阳性,其中,躯体化和抑郁得分更是高达3.92和4.15。埃森克人格问卷结果显示,赵某掩饰性过高,测试结果不可信。

2.5 心理治疗方案

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咨询过程中的进一步了解,初步判断赵某为抑郁。考虑到赵某并非主动自愿咨询,有可能不配合,加之他性格内向、防御性高,不宜采用长期深度治疗。最终咨询者选用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REBT)和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CT)制定治疗方案。治疗过程

3.1 第一阶段——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一次咨询)第一次咨询在2014年10月19日上午9:00~10:00。

赵某进门后,选择了背靠墙的独立座椅(另一个选择是一张与座椅呈90度角的小型沙发),职业敏感驱使咨询者状似无意地问了一句:“更喜欢这个椅子?”他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咨询者递给他一杯水,他似乎有一些紧张,咬着杯沿喝了一小口。与此同时,咨询者仔细观察了他的外表:瘦而高,但佝偻着腰,脸色苍白,没有什么表情;衣着非常整洁、干净。喝完水后他将杯子用双手握在手中放在大腿上,低着头,向后虚靠着,双脚脚踝交叉。咨询者又微笑着问了一句:“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他又是一愣:“什么?”说出了第一句话,同时抬起了头,咨询者解释:“可以告诉我为什么选择这张椅子吗?”他又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儿,“嗯,我喜欢这个扶手。”通过这种类似于聊天的轻松谈话,我们的咨询开始了。

例行地交代过咨访双方的称呼和保密原则后,咨询者与赵某聊起了他的家人,大部分时候都是咨询者提问、赵某回答,并且回答大都是寥寥数语。同时,咨询者注意到,赵某反应迟钝、听力受损、短期记忆缺陷等抑郁症状十分明显。他的头一直低着,只有在咨询者问他问题的时候才会偶尔抬起来。不久,咨询者发现,赵某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存在很多与已有资料矛盾、前后矛盾或含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在谈到父母对他的管教的时候)赵某:……爸妈对我很好,很关心我……(后来在另外一个话题中无意提到)

赵某:他们(指父母)很严厉,对我总是不满意,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但他们没有……(后来咨询者重复提问)咨询者:你和爸爸关系怎么样? 赵某:很好啊,像兄弟一样!

咨询者:你们平时在一起都聊些什么呢? 赵某:乱聊呗,什么都说。再例如:

咨询者:与弟弟关系怎么样? 赵某:很好啊!

咨询者(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弟弟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啊?现在在哪儿工作? 赵某:好像……是物理什么的吧,现在具体在哪儿工作也不清楚。咨询者:怎么会不清楚呢?

赵某:去年才工作的,那时候已经进来了,没问。咨询者:那弟弟来看过你吗?

赵某:来过很多遍。我不让他来,他这种人一辈子都不该来这种地方。(后来咨询者重复提问)

咨询者:但弟弟还是经常来看你是吗? 赵某:对,其实每次他要来我都不知道呢。

很明显,赵某与父母还有弟弟的关系并不是如他所说的“很好”,他经常不经意地回避与家人有关尤其是与弟弟有关的话题,这种回避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出现。他经常掩饰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细节,他甚至有可能在用“很好”这种高度模糊化的语言来“欺骗”和 “麻痹”咨询者和自己。另外,在谈话过程中,赵某经常使用两个口头禅——“嗯„„”和“怎么说呢”,这是典型的掩饰性话语,目的在于利用这个时间组织语言。

这些不配合的行为是心理咨询的主要阻力之一。第一次咨询的深度和真实度都有欠缺,但也有很大收获。第一,抑郁者通常心情极度失落,自我价值感严重丧失,甚至会失去生存的欲望。赵某虽然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他还没有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愿意与咨询者交谈,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强烈的生存与成长愿望,这是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根本动力。第二,赵某的心理问题根源很有可能在于他的家庭和成长经历。鉴于此,在本次咨询结束之前,咨询者引导赵某开展了下面一段对话:

咨询者:以前做过心理咨询吗? 赵某:没有。

咨询者:那我再强调一遍,我们的谈话是完全保密的,我绝对不会把今天的谈话内容告诉第三方。

赵某:嗯,谢谢。

咨询者:那么,我可不可以知道,你今天为什么要来这里? 赵某:他们(指干警)叫我来的。

咨询者:你说的是“叫”不是“强迫”,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其实你并不反对和反感? 赵某:可以这么说。

咨询者:很高兴听见你这么说。今天和你聊天很愉快,你觉得呢? 赵某(微笑):很好啊……挺舒服的。

咨询者:既然如此,我看得出来,其实你还有很多话想要对别人说,我很愿意做这个倾听者。一个星期后,我们还有机会见面,你可以想想到底要跟我说什么。

3.2 第二阶段——认知的重塑和情绪的转变(第二、三次咨询)第二次咨询在2014年10月26日上午9:00~10:00。

这一次赵某的精神状态和衣着没有什么变化,但坐姿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他仍旧选择了独立座椅,结合成长经历和他的回答,可能是由于座椅的扶手给了他一定的安全感。坐下后他没有再把杯子捧在手中,而是双手交握,但是这两个看起来不同的动作抽象化后并不存在本质区别——都是形成一个包围圈,将自己的身体与他人隔离开来,这是一个表示缺乏安全感和表达防御性态度的标志。与此呼应的是,赵某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真的不会告诉别人吗?”伴随的肢体动作是他挺身前倾。咨询者以严肃的态度再次申明了保密原则。随后,令人欣喜的变化出现了,他的双腿渐渐分开,背也直接靠在了椅背上,整体看起来没有开始那么拘谨,显得轻松很多。而咨询者将这一信息及时反馈给了他:“看起来你比之前放松了不少啊!”而赵某只是笑笑,整体的氛围进一步放松了。

在随后的谈话中,咨询者发现,赵某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抑郁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或者说结果。其成因和伴随问题主要是低安全感和低自我效能感。事实上,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贝克认为,自动思维是在特定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中最肤浅的认知,它来源于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每个人都有很多观点,但这些观点都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核心信念发展。为了了解和帮助赵某了解其核心信念,咨询者在之后的咨询中大量运用箭头向下技术进行提问。

赵某:其实我爸妈对我很好。

咨询者:是的,我记得上次你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也记得他们对你也很严格是吗? 赵某:嗯。(皱眉)怎么说呢,我觉得严格没有问题,关键是沟通。咨询者:为什么这么认为呢?

赵某:爸妈真的对我很好,在钱上从来没有亏待过我,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咨询者:那么你想要的是什么呢?

赵某: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总觉得他们不够爱我。一出生就把我扔在奶奶家,好不容易能和爸妈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的眼里从来就没有我,只有弟弟。虽然说弟弟年纪小,爸妈关心多一点也是正常的,我也应该让着他一点,但是……(沉默)

咨询者:后来呢,你有没有试着和你爸妈坦诚地谈一次。赵某:没有,我不敢。

咨询者:为什么不敢呢?害怕他们会打你吗?

赵某:不是,爸爸只打过我一次,就是第一次发现我吸毒的时候。他们虽然严格,但从来不动手。(无奈地笑)其实,我倒希望他们动手打我,这样至少说明他们是在乎我的。

咨询者:那到底为什么不敢呢?

赵某:我也不太清楚。就是觉得,如果我说了,就会变成事实,爸妈会更不喜欢我。通过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赵某极度渴望父母的爱,但是这种渴望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事实上,即使父母更偏爱弟弟,也不会如赵某所说“眼里从来就没有我,只有弟弟”。这种主观化和极端化是错误认知的来源之一,因此要针对这种错误认知模式进行 追问和盘诘,于是咨询者采用了具体化、对质和假设检验等技术。

咨询者:根据你刚才的描述,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你的这些想法——就是觉得父母不够爱你甚至眼里只有弟弟没有你——都是你自己的感受,父母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你也从来没有和父母说过?

赵某:的确是这样。但是虽然他们不说,我也不说,不代表事实就不是这样,他们的意思就是这样。

咨询者:没错。他们不说,你也不说,确实不代表事实就不是这样,但也不代表事实就是这样啊?我记得你刚刚说过,你害怕和爸妈说了这些想法后,就会变成事实,这是不是意味着,其实你也知道这些想法并不是事实!?

赵某(抬起头,表情少许愤怒):你怎么知道不是事实,我爸妈我比你更清楚。咨询者:既然你很清楚,那么能告诉我详细一点吗?

赵某:哼,弟弟一出生就可以有爸妈陪着长大,我却要被他们抛弃十三年。好不容易可以回家了,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我远远没有对弟弟那样亲密。弟弟犯错了,爸妈会打他;弟弟考试成绩好,爸妈会表扬他;爸爸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弟弟去游乐园。但是对我……(低下头,语气沮丧)总是淡淡的,不打不骂也不表扬,好像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咨询者:那么你犯错的时候,你爸妈的反应是怎样的呢?

赵某:就是口头上教训我一顿,然后叮嘱一句,你已经长大了,道理也明白,我们就不多说了。还有叮嘱我要为弟弟做一个好榜样。

咨询者: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爸妈的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爸妈并不是不在乎你,只是认为你“已经长大了”,是一个懂事并且有身为哥哥的责任感的儿子,这番话并不是不在乎你,而是信任你呢?

赵某(抬起头,面露疑问):是这样吗?

咨询者:难道不可能吗?可能正是因为信任你,在发现你吸毒的时候,强烈的落差让你 爸爸第一次打了你。

赵某:的确有这种可能。

咨询者:你和你爸妈在年龄和阅历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你的想法不一定就是他们的想法。但是由于你先假定“他们不爱我”,那么自然所有事你都会顺着这个方向去想,就像戴了有色眼镜一样。

随后,咨询者用同样的方法引导赵某对父母的表扬、陪弟弟去游乐园、将自己送到奶奶家抚养等事情进行重新解释。最后,咨询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作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什么时候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的,把这些事情和场景写下来;第二部分是先设定父母是很爱很爱自己的,在这个前提下,将自己之前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重新解释。

这次咨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真实度。不同于上一次的掩饰,此次赵某初步自我暴露,却仍然不自觉地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与咨询者产生了冲突。事实上,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这种抗拒和冲突不止出现一次,但是咨询者及时地运用对质和具体化技术,按照既定的方案逐渐改变了赵某的错误认知。另外,根据第一次咨询所得,咨询者就已发现赵某不仅与父母之间存在问题,与弟弟之间也有问题。而在本次咨询中,赵某也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对弟弟的芥蒂。同时,咨询者发现一个疑点,那就是为什么赵某入所一年一直表现良好,去年8月弟弟来看望他后,突然抑郁加重。带着这些收获和疑问,咨询者将下次咨询的方向确定为赵某与弟弟之间的关系。

第三次咨询在2014年11月2日上午9:00~10:00。

这一次赵某的精神状态改善了很多,面色变得红润(据干警所述,过去两周赵某已经开始逐渐恢复进食和上课)。甚至在进门后,赵某主动与咨询者打了招呼,并且笑着说“又到咨询时间了”。显然咨询进展很顺利,而且赵某也开始期待和享受这个过程。在后来的谈话中,他的肢体动作和语言相较于前两次明显增多,并且更加多样。他主动将上次布置的作业交给咨询者,整整5页纸。

赵某:如果不是自己亲手写下来,我都不知道爸妈原来为我做了这么多!咨询者:对啊。那你现在还认为你爸妈不爱你吗?

赵某:不,他们是爱我的,只不过以前我很少注意到。甚至之前我认为的那些他们不爱我的证据其实恰恰是爱我的表现。

咨询者:没错。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 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只不过有的人用错误的方式去理解,结果他就产生了不好的情绪和不好的行为,而那些用正确方式去理解的人就不会这样。赵某(沉思稍许):我明白。

咨询者:不过,你不用过分自责,这种“错误的方式”的形成虽然有你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依恋类型理论,是说婴儿时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看似简单,其实几乎决定着孩子以后能不能信任别人和相信自己。试想一个无助的婴儿,不能得到父母细致及时的照顾,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觉得别人不会帮助自己;同时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别人才不帮助自己,慢慢地就也不相信自己了。所以,这不是你的错。

赵某(沉思稍许):我明白,谢谢!我也知道这不是我父母的错,他们毕竟不懂这些。而且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他们也不会舍得把孩子托给老人,我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活。

咨询者:你真的变了很多!我真为你高兴!

通过以上对话可以看出,这份家庭作业促使赵某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做了一个更深刻细致的思考,并成功地巩固了第二次咨询中刚刚建立起来的正确认知模式。

随后,咨询者引导赵某谈起他的弟弟。经过前两次的坦诚交流,赵某的防御性明显降低,开始向咨询者表露自己与弟弟最真实的关系。原来,弟弟小时候顽劣不堪、成绩糟糕不假,但是进入初中后,弟弟虽然依旧贪玩,成绩却名列前茅。初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更是认真学习。这种认真与赵某的悬梁刺股不同,是一种劳逸结合。所以赵某其实一直很羡慕甚至嫉妒弟弟,无论是年幼时因为顽劣而挨打还是因为长大后因为优秀而受到父母表扬,都是他不曾得到过的。反观自己,两次高考失利令他倍受打击;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的困难让他的心情雪上加霜。终于弟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父母打电话时那种不自觉欣喜的口吻成了压垮赵某的最后一根稻草,学会吸烟的他发现烟草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在同学的引诱下开始吸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赵某清楚地知道吸毒就如同自杀,但长期以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已经让他不堪重负,他天真地以为可以用这种方法逃避。但是等他发现这种方法犹如饮鸩止渴时,一切都来不及了。不吸食时的生不如死是推力,吸食后的飘飘欲仙是引力,共同将赵某推向吸毒的深渊。

被送到自愿戒毒所后的赵某心情十分复杂,有终于被发现的坦然、有害怕令父母失望的恐惧、有面对弟弟时的愧疚和自卑、有对渺茫前途的绝望,种种负面情绪令赵某知耻而后勇,加上吸食时间不长、毒瘾未深,很快就戒掉了。

咨询者:我能够理解戒毒的过程有多么痛苦,如果是我,我未必坚持得下来。赵某:的确很痛苦!咨询者:你很坚强,也很勇敢!不过既然已经切身体会过这种痛苦,为什么还要吸呢? 赵某:考研失败,工作找不到。这就算了,偏偏那年他考上了大学,嗯,武汉大学。我当时就想,上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同一个父母,方方面面的待遇却差那么多。但是我没想到,不公平的还在后头呢!(叹气)果真是同人不同命!(沉默)

咨询者:后来发生了什么?

赵某:后来我还是没忍住,又开始吸,而且这次吸得更凶,冰毒。每次吸完,我都能看见自己风风光光考上大学、毕业,再风风光光考上研究生。

咨询者:那再后来呢?

赵某:后来我爸妈看我的眼神越来越绝望、越来越厌恶,弟弟每次放假回家也和我越来越疏远。终于,爸妈受不了了,就报了案。(沉默稍许)本来打算,老老实实地在这儿呆两年,出去之后他们要是还认我这个儿子,我就回去重新做人;不认的话……就拿点钱,到外地做个小生意。

咨询者:那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去年8月开始,你似乎变得消极了呢?

赵某:我弟来看我,我才知道,人家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公司聘用了,我……当时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想看看我现在有多狼狈,也让我看看他现在有多风光!

咨询者:那现在你还这么认为吗?

赵某:不。上次在写父母爱我的表现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不仅是爸妈,弟弟也很关心我,我们一家四口虽然分开了那么多年,但也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哪儿来什么深仇大恨。再仔细想想,一直以来面对他我觉得很羡慕甚至嫉妒,确实如此,但他从来没有说过瞧不起我这个哥哥,不过是我胡思乱想。

咨询者:你很聪明,懂得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你的真诚善良让我很佩服!

赵某每一次的打击和堕落都来自与弟弟的比较,这是因为弟弟是与他最亲密的同质个体,加上对弟弟抢走父母宠爱的嫉妒,很容易让他产生“一定要超过弟弟”的想法。因为这种胜 利带来的不仅是心理上的优越感,更有“争得父母喜爱”的现实利益。将对自我的定位建立在他人(父母)的评价和与他人(弟弟)的比较基础上,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我判断标准的外化。而一旦这些外在的标准裁定“你是一个失败者”,弱小的自我就会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这也就是赵某低自尊的原因。与此同时,一系列人生重要事件的失利,让赵某觉得自己不仅永远比不过弟弟,甚至很多自认为力所能及的事都做不到了,对每一件事都抱着“必定会失败”的信念去做,最终恶性循环,形成赵某的低自我效能感。

即使赵某已经认识到了弟弟并无恶意,但他与弟弟之间的症结并不在此,而是自卑心理。鉴于此,咨询者仍然给赵某布置了家庭作业:写下20个自己的优点。

早年的经验令赵某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模式和负面的情绪体验,之后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给赵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长期缺乏家庭沟通与社会交往,压力无处宣泄,最终导致了赵某的抑郁。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与弟弟暗中“较量”、繁重的学业任务、不擅长的人际交往,赵某的心理能量投向各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都耗费巨大,最终却全部失败。这种坚持了二十年的努力和信念轰然垮塌,彻底地压垮了赵某。

由于赵某的错误认知模式与负面情绪体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两者的治疗必须同时进行、相辅相成。虽然这个过程的用时超过了预定方案,但是收获颇丰。首先,通过对其早年经验的重新解释,改变了其两个核心错误认知模式。其次,紧随着认知模式的改变,虽然不能抹去消极情绪的记忆,却让他对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变得积极。最后,谈话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宣泄的方式,让赵某放下了过去的包袱。

3.3 第三阶段——行为的改造(第四、五次咨询)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治疗,赵某的认知和情绪都有了显着的改善,为了检验和巩固这些可喜的成果,需要将其及时地转化为行为。

第四次咨询在2014年11月9日上午9:00~10:00。

赵某快步走进咨询室,虽然依旧很瘦,但面色红润、带着微笑,腰背也挺得很直。随意地坐下后,手肘交叉放在大腿和膝盖上,身体前倾做好谈话的准备,后来甚至舒适地翘起了二郎腿,目光也不再游离闪躲。

当咨询者问及上次留下的家庭作业时,赵某露出犹豫和担忧的神色,原来是他只写了17个优点。

赵某:虽然我只写了17个优点,但是我已经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羞涩)

咨询者:当然,至少就我所知,你是一个很努力、很坚强、很聪明、很善良、很好的人!不过,我还是想知道,你究竟是只想到了17个,还是不止这么多,但因为一些其它原因而没有写上去?可以告诉我吗?

赵某(羞涩而不安地看着咨询者):其实……不止这么多,但我不好意思写上去。我怕……别人觉得我…… 咨询者:我再次强调我们的保密原则。相信我,我们的谈话内容包括这些作业不会有第三方知道的。

(赵某沉默地低下了头)

咨询者:我能理解你的担忧。如果在社交场合,让我将自己的优点全部数出来给人看,我也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是正常的。但是,话说回来,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情况下,没有利益关系,没有社交顾虑,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只要你写的都是事实,就不怕人说,对吗?(半开玩笑式)以我自己为例,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厚脸皮,因为这是事实,所以我敢说。

(赵某抬起头笑了)

咨询者:好了,说回正事儿。(严肃而真诚)其实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包容,这不仅是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我的自带特征。我相信人性本善,我也相信每一个不美好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理由,所以我愿意包容所有不那么美好的东西。更何况,我们现在是在讨论美好的东西,我很乐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这些优点吧!

在随后的讨论中,咨询者帮助赵某将这些优点进行了细化整合。赵某:我明白,我不比任何人差!咨询者:为什么你现在这么认为呢?

赵某:因为我有这么多优点,很多优点还是周围的人所没有的。

咨询者:那如果拿掉这些优点呢?没有了这些优点,或者换了一个优点,你就比别人差了吗?

(赵某沉默,咨询者安静地等待)

赵某(抬起头,微笑):我知道了,即使没有这些优点,我也不比别人差,因为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和别人比个高下。

咨询者(微笑):你真的很有领悟力!的确,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优点,而是你根本无 需和别人比较,因为别人即使再优秀也不能替代你。

剩余的时间里,咨询者与赵某用启发法和脑力激荡法探讨了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既有与家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与其他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事实上,两者有很多重合与相似的地方。

由于咨询室中难以高度模拟家庭关系,而赵某的外显症状除了与家人的人际关系不良,还有由此延伸出的与其他人(例如:同学、朋友)的人际关系不良,因此咨询者对赵某的行为改造从更为表面化的与其他人的人际沟通入手。最后,咨询者给赵某的家庭作业是:确定一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学员,运用今天所学和他进行交往,并记录下自己所用的方法与技巧和对方的反应与回应,越频繁越详细越好。对于这个作业,赵某显得有点为难,但仍然承诺尽力做好。

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咨询是在2014年11月16日上午9:00~10:00。

赵某的外观和精神状态依旧很好,但相较上次多了一丝惊喜的神色,并且一进门就先将作业交给咨询者才坐下。在得知这是最后一次咨询时,赵某表露了遗憾和不舍的情绪。

赵某:我都已经习惯了每个星期天来这里,好像赴一个老朋友的约会一样!

咨询者:很高兴你把我当做一个老朋友,和你聊天我也很愉快,而且得到了锻炼!不过没关系,以后我们还是会经常见面不是吗?

赵某:希望如此。(沉默稍许)那,如果以后我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来找你吗? 咨询者: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很愿意帮助你,但是我更希望你能够自己帮助自己,这样我会更高兴!而且,你不是刚刚多了一个新朋友吗?

赵某(笑):对啊,我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以前也从来没发现,老张(作业中与赵某进行交往的学员)是这么随和的一个人。

咨询者:没错,这次与人交往觉得困难吗?

赵某:有点小问题,老张是一个比较慢热的人,开始确实很尴尬,但慢慢的就好了。咨询者:那么,如果换一个人,你能不能和他相处好呢?

赵某:我……(犹豫)不知道,不过好像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咨询者:没关系,慢慢来,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端了。不过,一定要记得,这些沟通技巧只是装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虽然效果并不如预期完美,但是可以看出赵某已经卸下了害怕与人交往的包袱,能够使用这些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甚至坦诚其实与人交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咨询者趁热打铁,将这种状态迁移到家庭中。

咨询者:设想一下,如果你用这种心态和方式与家人主动交流,你们之间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多误会和不满呢?

赵某: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咨询者:怎么不一样呢?

赵某:别人交流得不好就算了,但是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想要放弃都不行。而且,家人太亲密了,摩擦也特别多。

咨询者:所以就更需要交流啊!还记得刚才和你说的吗,与人交往时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某面露疑问)

咨询者(微笑):是自己的内心。(赵某不好意思地笑了)

咨询者:这样吧,我们模拟一下你们日常相处的情境,你自己细细体会。记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但技巧也不可忽视。

随后,由咨询者扮演赵某的父母和弟弟,与其合作演出了两场心理微小剧,让赵某即时迁移运用了与家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咨询者给赵某布置了最后一次自我检查的家庭作业:在下次父母或弟弟来探望自己时,和他们开诚布公地谈一次。治疗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赵某的抑郁症状渐渐消退了,开始与人交往,也开始正常上课和劳动,并在2014年11月25日进行了心理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赵某在躯体化、抑郁和精神病性三个维度上的阳性症状消失,其中躯体化得分虽然处于临界值1.83,但相较之前情况大为改善,并且生理症状的消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赵某有进一步好转的趋势。赵某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8分,抑郁症状已经基本消失。

2014年11月27日,赵某的父母来探望时,赵某谈起了这次心理咨询,双方相谈甚欢。赵某对父母表示了感激和歉意,并发誓自己这次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赵某的父母也十分感动,并表示会一直支持他和等儿子回家。5 结论与反思

本次针对抑郁情绪的短期心理咨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 第一,抑郁是一种发病较早、病因复杂的疾病,想要根治需要大量的搜集数据、结合身心特征、制定详细的方案,并且需要多方面的全力配合。而作为短期治疗,这些都不能得到保证。同时抑郁病情反复并且病程多迁延,因而往往长期预后不良。所以短期内的成就并不能完全保证抑郁的根治。

第二,虽然咨询者大量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启发式提问,但在矫正错误认知模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大量咨询者个人的认知方式,短期咨询尤其如此。这样虽然短期内来访者接受了咨询者的认知方式,但长期下来极有可能导致来访者逐渐抛弃与自身原有认识方式不相符的内容甚至导致来访者自身认知方式的错乱,最终功亏一篑。

第三,治疗方案中行为改造的力度不足,易导致治疗效果的消退和心理问题的反复。这主要是由于赵某的心理问题植根于家庭,虽然也伴随着与其他人人际关系的不良,但这种延伸的影响并未给赵某造成过多的困扰,也不是赵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这种心理问题是经历了数十年才逐渐形成并最终爆发,因此行为的改变也需要在家庭的环境中逐渐矫治。而咨询环境与家庭环境相似度非常低,即使取得效果也难以延伸到家庭环境中。另外治疗时间的限制也是一个考虑因素。

第四,是咨询者本身的不足。通过整个治疗方案可以看出,咨询者并未严格遵循正式的程序和使用系统的技巧,这是由于治疗受到了咨询者主观经验和来访者客观条件的双重限制。

第四篇:艾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及分析和总结

艾灸疗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及分析和总

近几年来,医院大力推广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艾灸就是临床推广项目之一。近3年来外二(骨伤)科为几百名患者进行了艾灸治疗,对它的使用方法,疗效及应用深有体会,现总结如下。1操作方法

1.1传统方法:根据医嘱,在选好的穴位处放上3mm-5mm厚姜片、面积5×5cm2,手持点燃的艾条,灸到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觉为止,大约每穴位10-15分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便于观察,缺点一是浪费人力,治疗1个患者大约需要1个小时;二是艾灰落下,易烫伤;三是治疗过程中烟雾大易呛咳;四是限制了病人的活动,不便于保暖。大多数病人只能坚持4-5天之后就拒绝接受治疗,影响临床疗效。

1.2目前我科临床应用的方法:鉴于传统做法有上述弊端,经过查阅资料,发现有艾灸盒的临床应用,护士长大胆尝试,积极引进艾灸盒的临床使用。我们临床常用的方法是将特制的艾段4-5cm长,点燃后固定在艾灸盒内的固定杆上,姜块3×3 cm夹在固定板上,盖上盖子,艾灸盒四周有透气小窗子,可通过旋转艾灸盒调节窗子透气量大小,从而调节艾条的燃烧,针对不同个体选择不通剂量。

第五篇:湿性疗法在腹部切口裂开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腹部手术切口全层裂开创面采用湿性疗法,促进其早期愈合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治腹部手术后切口全层裂开病人10例,包括本院7例,外院转来3例,采用伤口评估方法判断,选择湿性愈合相关敷料,控制局部和全身的感染以及营养支持等处理方法。结果 本组病例中只有1例因疾病原因死亡外,其余9例无一例再行二期缝合而获得伤口愈合。结论 正确的伤口评估,早期的伤口干预,选用合适的伤口敷料,有效的感染控制和营养支持是促进腹部切口全层裂开伤口愈合的有效措施,能提高伤口愈合的能力,减轻病人痛苦。

【关键词】 切口裂开;湿性疗法

我科在2005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在施行结直肠切除手术患者中发生的7例切口全层裂开和外院手术后转来我科的3例手术后切口全层裂开患者,共10例,现将其 治疗 结果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45~86岁(平均61.6岁)。疾病情况:2例为克隆氏病,3例为晚期结直肠癌复发再手术者,3例为结直肠癌术后出现吻合口漏再手术后,1例为车祸肠破裂造口术后,1例为96岁高龄直肠癌根治术后。上述病人多属于全身情况差,局部感染严重,创面大,病情较重者。

1.2 切口情况 6例为脐正中上下切口,4例为下腹正中切口。裂开的时间在术后3~12天(平均7.8天),切口裂开的大小3~16cm(平均8.1cm)。

临床护理

2.1 心理护理

2.1.1 心理问题 鉴于本组病人绝大部分是肿瘤病人和严重的炎性肠病,病人自知疾病较重,心理负担很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等,anon认为,负性心理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使白介素-2明显降低,从而使人体抵抗力下降,影响伤口愈合[1]。这些病人都为伤口全层裂开,渗液较多,部分有异味,伤口局部疼痛明显,体位更换困难,换药所需时间较长,经济 负担大等问题。

2.1.2 护理 面对上述问题,首先要认真做好解释工作,把伤口护理的初步计划告诉病人,介绍我们所采用的湿性伤口护理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伤口换药的疼痛,解除患者对换药的恐惧心理,告诉他们以往我们在伤口护理上的成功经验,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释合理使用湿性敷料能缩短伤口愈合的时间,减少住院的天数,降低治疗费用,减轻由于经济压力影响患者的心情,消除负面心理。

2.2 全身性护理

2.2.1 营养支持 该组患者多为肿瘤及消耗性疾病,本身营养评估得分不高,再加之手术的创伤,伤口裂开后感染和高热的消耗以及腹水中的蛋白质流失等都造成了营养的缺失,因此营养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相关的研究表明,蛋白质直接参与伤口愈合的全部过程,维生素也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故对这类病人应根据其消耗的营养及身体情况选用肠道内、外营养,并做好相关的护理[2]。当病人能恢复进食时,则根据伤口渗液量及伤口生长需要和全身情况为病人制订合适的饮食方案,鼓励病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水分和热量,并保持排便通畅,促进伤口早日愈合。

2.2.2 体位护理 该组病人伤口较大,且全层裂开,体位护理是不可缺少的。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宜采取半卧位,头高不超过30°,腿下垫枕头,使感染局限化,并保持伤口引流通畅,按时更换体位,可将上身侧转15°,二腿间放枕头,左右交替;此类病人可使用气垫床,减少局部受压,做好皮肤护理。本组病人均采用上述护理方法,故无一例发生压迫性溃疡。

2.2.3 控制感染 该组病人有7例术后体温达到38℃以上,白细胞计数增高等感染迹象,全组均做了血细菌培养和霉菌培养,发现有5例细菌培养呈阳性,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了相关的抗生素,其余的2例预防性使用了广谱的抗生素1个疗程,因为该组病人自身免疫功能均较差。对无全身性感染症状的病人,我们给予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天。

2.3 伤口的局部处理 伤口裂开的正确处理应该是及早诊断再次一期缝合。但有时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腹腔内已有感染、坏死,已不宜全部缝合;或缝合后再次裂开,在这种情况下伤口已无法再进行缝合。此时对一个敞开伤口的处理就成为病人整个治疗中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消除和防止感染,改善和提高全身的抵抗力以及促进和加速伤口的愈合就成了治疗的中心任务和目标。可以说本文的10例病人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2.3.1 伤口的评估 10例伤口中有4例伴有吻合口漏,其中1例为车祸者,有合并结肠造口4例及腹腔感染,伤口渗液多,有异味,创面部分呈黄色,有少量坏死组织,其中2例可见腹腔内脏器,发生裂开的时间较早。2例为克隆氏病行结直肠切除术后发生切口裂开,发生时间较晚,裂开的伤口不大,见不到内脏器官,伤口渗出液中等,无感染迹象,肉芽尚新鲜,3例为晚期复发性肠癌术后,伤口中有大量腹水渗出,伤口肉芽不新鲜,部分呈鱼肉状,裂开的切口较大,能见到内脏器官,余为1例高龄结肠癌根治术后病人,第4天切口裂开,约6cm,因为已有张力缝线的牵引,无法见到内脏器官,创面呈淡红色,有中等量渗出,无感染迹象。

2.3.2 伤口清洗 全层裂开的伤口是否可以进行伤口冲洗,一直有争议。按我们的经验来看,首先要判断伤口是否局限化,是否已形成粘连;第二,感染的情况如何?事先做个创面培养,帮助判断;第三,是否显露内脏器官。具体可参照表1。表1 根据伤口情况判断能否冲洗伤口情况

冲洗液我们选用生理盐水[3],尤其是可以触及内脏的伤口冲洗,我们将生理盐水加到人体正常的温度左右,减少刺激和造成不必要的并发症,只有在严重的感染,且伤口周围已局限化的情况下,我们选用稀释的碘伏溶液冲洗,后再用温的生理盐水冲净。冲洗时可以采用低压吸引管置于切口边缘,将冲洗液吸干净,尽量避免和减少用盐水棉球去擦洗伤口,以减少对组织的损伤和异物残留。

下载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绘画疗法在美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解读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 ——抑郁治疗的个案报告 1 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是指针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

    高中美术新教材中绘画选修模块的特点分析及应用★

    高中美术新教材中绘画选修模块的特点分析及应用摘要: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美术选修课成为一种必然,在众多选修模块中,绘画是美术选修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美术活动的基础性活动......

    白板课件在大班绘画活动中的应用

    白板课件在大班绘画活动中的应用 摘 要:运用白板课件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活跃思维,激发想象,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白板课件可将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合肥市卫岗小学 李靖 美术属于艺术类学科,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图像与声音及各种材料的集中展示,能让学生......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美术课堂中的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

    电子白板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电子白板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进行着改革,这就促进了我国素质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实施,学生在初中美术教学阶段的主要......

    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静海第六小学 石岩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断丰富和改变着传统教育环境,现代化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结合,使......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摘 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其运算能力的提高,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也走进了普通家庭。利用计算机强大的功能运用到美术教学工作中,其具有图像、动画、声音、造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