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说说重点在始于毛泽东

时间:2019-05-14 21:0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就说说重点在始于毛泽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就说说重点在始于毛泽东》。

第一篇:就说说重点在始于毛泽东

学习毛泽东思想概论,有助于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共做成三件大事,学习邓小平理论,有助于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重要保证:

1、就是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2、就是胜利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制度确立起来。

3、就是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基本上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实际,指出了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变,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这一科学论断,在此后不长的时间被改变,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开始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放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上来。同时,随着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学习,苏联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在我国日益显露,为了克服这种僵化体制的弊端,我国开始了体制改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是这一时期改革的继续和深化,但中国的体制改革还远未完成。尽管我国经济建设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但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我国还是建立了门类齐全、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此后改革开发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兴起、经济特区的建立,无一不依赖于以邓小平为首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依赖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解放。如果没有这些,即使有的农村中出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也不可能持久,而且更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生产一些被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不注意或不屑于生产的小商品,起着拾遗补阙的作用,不可能扩大生产规模,不可能成为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争高下的经济力量。而更有可能的是:它们迟早会被上级主管部门以各种方式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朝着所谓“更高级的公有制形式”过渡。至于经济特区的建立,那更是绝不可能的。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乡镇企业的兴起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和乡镇企业的兴起,最初纯粹是自发性的,而不是政府部门有意识地倡导的,只是在政府领导人发现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及其意义,发现了乡镇企业的作用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不可替代性之后,经过研究甚至辩论,统一了认识,才加以肯定,给予扶植。经济特区则不然,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经济特区没有自发建立的任何可能性,经济特区的建立完全是政府的有意识的行动。只有这样,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才有可能出现深圳等经济特区。从经济特区建立与发展这一事实,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到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怎样牢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假定不是政府采取有意识的行动,那是不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与行政权力牢固结合的条件下,使某一个地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来发展经济的。

第二篇:为民办实事,重点在“为民”

为民办实事,重点在“为民”

为民办实事,这几个字常见诸于政府文件、新闻报道、领导讲话,它是政府部门一切工作的初衷和目标。为此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或者看到,政府部门为了达到为民办实事的目的,常常出台一系列的惠民政策以及做一些实事工程。

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第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我常常和当地的老百姓聊家常,问他们对于政府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看法。可另我意外的是,很多老百姓对政府做的一些实事工程、惠民政策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我甚至从他们口中听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词语——劳民伤财。

劳民伤财?政府为老百姓做的实事工程、出台的惠民政策居然在不少老百姓口中得到了这样一个评价,这不禁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政府花了大价钱,出了这么多人力物力,绞尽脑汁为老百姓服务,到头来却是吃力不讨好,反而惹得一身骚。

问题的根源的在哪里?

一日,我们村举办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的活动。这是一个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活动,我全力以赴、兴致盎然。

体检第一日,一百多位老年人领着体检通知单,兴致勃勃的来到了体检的地点,原本八点钟准时开始的体检,不少老年人七点不到就已经等候在原地了。当体检开始的时候,不大的场地便密密麻麻的挤满了头发花白的老人。体检的内容共有七项,分在七个不同的位置,老人只需拿着体检表,依次将这七项全部检测完毕即可。然而,在体检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很多我意想不到的事情。

首先,体检的地点不大,且没有空调,一百多号人挤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使得空气非常不流通,闷热难耐。其次,体检秩序极度混乱,每一个体检项目都被拥挤的人群给围满了,而且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轮到下一个,于是插队、拌嘴、推搡,热闹哄哄;最后,原本计划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体检,足足推迟了一个小时才全部完成,而且,因为体检的要求,所有体检的老人都不允许吃早饭,饿了一个上午。

事后,很多老年人怨声载道,有人对我抱怨说,因为这次体检,原本没有病的身体,都被硬生生憋出病来了!

这句话,无疑深深刺痛了我,好心办成了坏事,办了实事却没有做到为民,反而伤民。回到家,我深刻总结了这次事故的原因,痛定思痛,我绝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体检第二日,我立即对体检的流程做了小部分的调整。原本八点钟准时开始的体检,我将其提前了半个小时。然后,我对每一名老人,按照先来后到的原则进行了编号,当体检开始的时候,编号靠前的前二十位老人首先进行体检,其余的老年人在阴凉处就地休息,当前者体检完毕,再安排十位老人前去体检,依次轮流;最后,我加紧添置了几台大功率电扇,又买了一些小点心和饮用水布置在现场。

整个体检过程井然有序。老人没有抱怨、医务人员没有抱怨,不但体检时间提前结束,还得到了所有老年人的一致夸赞。

同样的一件事,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通过这件事,或许我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很多时候,为民办实事的确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然而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设身处地的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办实事而没有做到为民。比如出台的一些惠民政策,往往需要老百姓准备很多材料,跑遍很多部门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份“惠民“;又比如一些实事工程,没有咨询过当地老百姓的意见就草草上马,最终落得个形象工程的“美名”。

办实事,而没有做到为民,对老百姓来说就好比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了得到一千的实惠,却要付出八百的代价,甚至更多,这怎能不让老百姓怨声载道?花了大量老百姓的纳税钱,却只建造了一个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这怎能不让老百姓嗤之以鼻?

所以,当我们在为民办实事过程中,必须时时刻刻做到为民,始终把为民两个字放在第一位,设身处地的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考虑,是否会侵犯到老百姓的利益?是否会让老百姓遇到麻烦?又是否能够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我想只有回答了这三个问题,那么为民办实事这几个字,才是真正落到了实处。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答: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三个方面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三个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前两者的最终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缺一不可,体现了一系列的辨证关系:

(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避免了从生产力或生产关系单一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容易产生的弊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体现了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一概括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实现目标的手段,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目标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准确地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把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实际过程与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结果即共同富裕统一于社会主义本质之中,说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4)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方法论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首先,邓小平这一科学揭示,为我们坚持,完善公有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因为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实现消灭剥削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要服从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作为生产关系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归根到底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转移,并且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因此,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

总之,理解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现的辨证关系,要领会: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实践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看作动态过程,即从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动力开始,到解决所存在的剥削和两极分化的基本社会问题,直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邓小平在本质论断中用了五个动词:“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在动态中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与未来;邓小平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方面,说明了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剧变、中国的“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改革开放进程中存在的困惑等,都与没有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关。因此,邓小平本质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Z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答:

一、毛开了个好头

1、大政方针由其制定,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提出-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召开.提出当前主要矛盾;明确了主要任务;指出具体方针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方针

4、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留下四大难题

1、党内中心工作与社会主要矛盾“二元分制”,提出以阶级斗争为岗

2、没有处理好市场与计划的辩证关系,认为市场经济属“资“

3、没有处理好“十大关系“与体制改革的辩证关系

4、违背了经济规律,强调“多块好省“的大跃进

三、邓小平解决难题(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

1、动力——的本质

2、助跑距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

3、方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四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增收,关键是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此,市政协组织部分农林界委员,于2003年8月15日至9月25日,深入泽州、高平、阳城、陵川、沁水16个乡镇、48个村、160户农户,围绕欠发达地区农民的增收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和生活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全市农业和报告总结农村经济持续向前发展,总的形势很好。但由于历史、地理、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市农村仍有部分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收入水平较低。2002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2707元,据统计不达2000元的乡镇有13个、村483个、人口22.51万,其中还有不达温饱线的农民8.5万。据我们入户问卷调查: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普遍维持在800—1500元这个水平。在这部分地区,农民耕作粗放,生活困难,住房简陋,家具破旧,很少看到有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摆设,除吃饭尚能自立外,其它和改革前没有多大变化。特别是到山区目睹一些困难家庭窘况,令我们心酸,让百姓心寒。

(一)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之所以低且长期徘徊不前:一是纯农业收入比重过大,仍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市农村欠发达地区基本上是地下无矿产资源,地上无企业。家庭收入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辅之运输、农产品销售等小型家庭经营。农民收入构成分为三大块,种植业占40.2%,养殖业占16.5%,第三产业或劳务输出占43.3%。有的地方种植业收入比重更大,远远高于全市8%的平均水平。如阳城县河北镇杨柏村2002年人均收入为1515元,其中种植业收入就占67.7%。有的农户则纯粹依靠种植业,一遇自然灾害,收入就大幅下降。截止2002年底我市仍有20002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500元水平线上,11697口人生活在人均收入300元以下水平。二是农民现金收入低,无力扩大再生产。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粮食生产基本上是维持全家人生活用,有的家庭除了卖粮外,几乎没有什么现金收入。即便是出去务工或做小本生意挣点钱,除了平时的开支外,到年底也所剩无几。如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富贵,种有6亩地,农闲时在外卖菜。2002年粮食产量为4800斤,以实物折价收入为2400元,除去投入和上交各项税费外,实际纯收入以实物折价为1400元,仅够全家4口人生活用。一年卖菜挣2000元,除去女儿上学、全家看病、礼尚往来、油盐酱醋生活开支后,到年底还要借钱过年,大人甚至过年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添。像王富贵这样的家庭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三是传统的煤铁产业萎缩,部分乡村出现返贫现象。随着我市煤炭、铁矿资源的日渐枯竭,依靠挖煤、挖矿及其相关的运输、服务等致富的乡村一时还找不到新的替代产业,农民收入急剧下滑。陵川县夺火乡佛水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户均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矿产资源枯竭后,今年农民人均收入预计在1500元左右。类似现象在泽州、高平农村相当普遍。

(二)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

1、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09元,欠发达地区农民人均收入为800—1500元,城乡差别为4.11至7.61。但实际上,农民收入中实物性收入占了40%,如果考虑到农民收入中生产投入占较大比重,城乡差距则达到101,有的家庭甚至达到201。

2、与富裕地区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县与县之间农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2000年,城区农民人均收入为3411元,陵川为2075元,相差1336元;2001年相差1510元,2002年相差1530元。同一个县中,乡镇与乡镇之间农民人均收入也有较大差别,泽州县的巴公镇和南部的山河镇,沁水县的加丰镇和十里乡等相差在一倍甚至几倍。

3、同一乡镇、同一村农民收入不平衡趋势加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五多五少”,即有资源地方的农民收入多,反之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的村农民收入高,反之少;头脑灵活,应变市场能力比较强的能人收入高,而思想守旧,跳不出小农经济,习惯于按传统生产的人,收入低;文化素质较高,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收入高,无技术的农民收入低;家庭劳力结构多元化的收入高,而纯从事农业,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家庭收入低。如陵川县西河底镇焦会村由于铁矿多,农民人均收入达2019元,而西河底镇现岭村无矿产资源,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420元;六泉乡沙场村种植药材面积大,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98元,而六泉乡廖池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小,农民人均收入为1392元;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从事汽车运输的专业户人均收入达8000元,而纯从事农业的农民人均收入只有750元。

(三)欠发达地区农村普遍呈现农民看病难、子女上学难、弱势群体保障难

1、家庭收入拮据,农民看不起病。欠发达地区农村在传染病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一些诸如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正在上升。由于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计,农民得了病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结果是小病拖大,大病不医。对于癌症、重症传染病等,农民则干脆不治。一些家庭的主人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只能硬挺,儿女们及家人围在床前眼巴巴地看着而一筹莫展,此情此景实在让人伤心。对于一些稍有积蓄的家庭,农民得了病面对医院昂贵的收费,也是望而止步。泽州县山河镇后街村农民张买玉身患脑血栓,住院半个月花了3千多,病不好就回了家,他说:“医院费用太贵,一天花200多,种一亩地一年也挣不够一天的治病钱。”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农民张全友在一次务工时不慎从房顶掉下摔成重伤,在阳城县人民医院治疗花费了1万多元后,实在借不上钱了,只好悄悄地出了医院,回家慢慢地熬。在泽州县山河镇西土河村调查时当我们问:“家里老人得了病怎么办?”,群众说:“家里老人治病如果需要3000元以下,儿女们分摊;如果需要3000—5000元,弟兄们因为摊钱就大动干戈;如果是需要5000元以上,架都不用吵了,等着死算了”。

2、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上学难,上不起学。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大部分处于边远山区,撤点并校后人口较少的一些村或自然庄,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到几里甚至是十几里以外村念书。在阳城县河北镇调查时,小学四年级学生就要到几十里或近百里以外的学校寄宿上学。有的孩子小学毕业就呆在家不念书了,当我们问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家能干什么?”家长说:“现在学校收费项目太多,念初中每年就需1800—2000元,咱穷人哪能念起?!”念初中尚且如此,那么面对念高中每年需4000—5000元的费用,大部分家长有点吃不消。据对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的调查,2002年四县(市)初中毕业生21063名,就有4308名学生因贫困放弃了考试,占21%。通过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为10273名,占全部毕业生的49%,也就是说有51%的学生辍学流入社会,沦为新世纪的文盲,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这一比例高达80%以上。对于每年需10000—15000元的大学费用,欠发达地区农村孩子的家长简直是望尘莫及。要么不让念,要么干脆不让考。即便一些家长咬紧牙关,为圆孩子的大学梦,最终被拖得负债累累。阳城县凤城镇尹庄村农民齐海龙之女,考入了大同机电学院,东挪西借凑了4800元,其母焦急地说:“今年入学的钱是凑够了,到明年怎么办呢?”高平市寺庄镇西曲村王生荣,他种有4亩地,养了20头猪,全家每年收入在6000元以上,就这为供女儿上大学,已举债1万元。

3、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难。我市农村居民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有4.9万人,随着排查的深入,农村低保人口将得到8.5万人,占农村人口的5%。2002年,据市民政局统计,全市共发放低保资金649万元,有18970人享受到了低保政策,人均年补差342元,月均28.5元。由于部分县级配套资金落实的不够好,实际上部分低保对象达不到月均28.5元,有的甚至只能达到一半,有的不能按时足额领取保障金。如陵川县统计上应发放176万元,实际上只发放低保资金80万元。由于低保资金是分级负担,有的乡镇不愿多报低保人数,人为地把部分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排斥在保障范围之外,甚至越是经济困难的乡村低保对象越少,这些都严重地损害了欠发达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沁水县龙港镇固镇村81岁的闫秀英,无儿无女,每天靠和别人要菜、要粮生活,一年只能享受到村里给的20—30元救济。陵川县六泉乡沙场村农民赵小山,儿子在打工时受伤致残,老两口养活着2个孙子,去年仅享受到100元钱、一袋面的救助。但在调查中当谈到去年的救济时,赵小山老人仍激动得热泪盈眶,连称:“还是共产党好,共产党没有忘了咱穷人”。

(四)欠发达地区农村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1、(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欠发达地区农村由于贫穷,文化生活落后,剩余劳动力没事干,经济贫困导致了精神贫困。一些年轻人,游手好闲,没事找事,打架、斗殴、赌博、邻里纠纷经常不断。有的人一遇点挫折,就破罐子破摔,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偏激,对村里工作横加阻拦,干群关系十分紧张。有的乡镇地域广阔,偌大个地方连个派出所都没有,这里成了一些“不法分子”的藏身之所。比如近几年偷盗树木的行为愈演愈烈,非常猖狂,等政府派人赶到事发地点,已是几小时后,盗木贼早已跑得无影无踪。

2、农村群众办事不便。欠发达乡镇地理条件差,住户相对分散,再加上农事季节的影响,群众找政府办事和解决问题很不方便。如阳城县董封乡的农村到乡政府的平均距离为20至30公里,最远的达40多公里。群众要到乡里办事,天不亮就得上路,到了乡政府,要找的人在还好说,若不在,也不敢多等,就得赶紧返回。农民办户口往乡里跑个2趟、3趟是经常的事。有一村民为了办结婚证,往乡政府跑了5次,结果结婚的日期都过了,结婚证还没办理。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办事不领结婚证的现象已非常普遍。

3、人口结构比例失调。一些偏远山村,中青年人有关系和门路的人都迁移走了或常年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形成了“老人村”,有的自然庄只留下1—2户,形成了“无人村”。在这里几乎什么工作都无法开展。陵川县六泉乡赵家岭在农网改造时,村里连抬电线杆的人都找不到。偏远山村男人结婚成家更是个问题,光棍汉随处可见,姑娘们嫁到了经济条件好的地方,有的小伙子干脆“倒插门”也不愿再回乡。阳城县董封乡柴圪塔村是本地的一个大村,全村600口人,现在找不到对象的光棍汉就有60来个,谁家娶个媳妇已经成为稀罕的事。

4、管理与服务跟不上。欠发达乡镇由于经济落后,路途遥远,电信不通,乡镇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显得鞭长莫及。日常通知个会议也要派人分头步行或骑车到各村,提前两三天通知才行。乡干部最怕就是下村去工作,谁都不愿意到边远的村庄去。即使去下乡,也只能车来车去,能去的地方走马观花跑一趟,去不了的村和庄,可能几年也去不了一次。由于集体经济无收入,村干部几年的工资都兑不了现,大家心灰意冷、没精打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现在一工作就是收钱,群众对立情绪很大,少数村委会工作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

二、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原因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欠发达地区农村整体达小康,农民稳步增收的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三农”问题在一些地方还没有真正摆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一是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把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摆到重要位置上。我市于1997年提前3年已整体达小康,我们平常更多地看到的是山耳东、东四义、皇城这样的先进典型,而忽视了仍有一批农民生活在温饱线上,在感情上与欠发达地区农民产生了距离。在基层调查时,一些干部群众说:“我市216万人口中有80%以上是农民,现在是重视了百分之二十,而忽视了百分之八十,重视了富裕地区,而忽视了我们欠发达地区”。这种说法不一定准确,但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倾向。二是在工作决策上,存在一边重、一边轻的问题。有些县、乡对煤、铁等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在决策和指导思想上比较重视,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很少去思考它、研究它。三是工作力度不大。对“三农”问题市里有规划,县里有计划,但有些仍停留在口头农业、文件农业上。到一些地方调查,可以普遍感到,现在无论是在叫喊“三农”的调子上,还是在抓“三农”的力度上,都比过去疲软了,说的和做的有很大差距。

(二)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

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匮乏,信息不灵,农民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首先是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欠发达地区农民观念上不解放,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特别严重。表现为一是小农意识浓厚,农民有一种想法就是种地够吃就行。在种植品种上,粮食、蔬菜、油料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只要是家庭消费的都是需要种植的;二是思想保守,在引进新品种和推广先进技术上不敢试不敢创;三是怕冒风险,缺乏闯市场的勇气,坐在家里谋求生活安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在调查中当我们问到:“给你小额贷款搞规模养殖”时,有的农民还摇头说:“怕赔了钱,给子女们留下债务”。其次是农民的文化技能水平低,对科技实用型技术知之甚少。大部分人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即便有高中毕业的,也是“文革”中普及高中、勤工俭学时的毕业生。现在知识更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这部分人无异等同于文盲。第三是农民身体、心理素质差。一些农民听天由命、守穷思想特别严重。有的年轻人心里懒惰,怕吃苦,宁愿在家坐着守穷,也不愿出去打工。

(三)生存条件相对恶劣,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比较差

欠发达地区农村大多处于边远山区,山大沟深,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一是交通不便。山路崎岖,绵延十几里汽车根本无法行驶,只能勉强通农用三轮车;二是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在一些山区根本没有水利设施,即便有也普遍老化失修,部分地区还存在水源不足、调蓄能力差等问题,老百姓吃的仍是下雨的积水;三是用电困难。一些山区至今仍不通电;四是通信落后。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话,几乎与世隔绝。去年,阳城县董封乡一个名叫马继春的副书记到李圪塔村开会,下午5点突然发病,由于无通讯工具,打电话还要跑25里到横河镇的索泉岭村,等打通电话,不等拉病人进城,马继春同志就牺牲在半路上;五是耕地属丘陵地和山地,土地瘠薄,地块狭窄,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民投入大产出小的问题十分明显。受十年九旱和风雹冻霜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生产很难旱涝保收。比如,今年上半年风调雨顺,夏收增产15%,下半年则由于雨水过多,秋收受到不同程度的减产。泽州、高平山区农村去年一亩地能产200—250斤大豆,今年只能产140斤—180斤。

(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在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效果不明显。一是传统的种植结构,仍没有跳出吃饭农业的圈子。从种植结构看,粮食占58%,经济类作物占22%,油料和其它占20%,粮食仍然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生产经营过于分散,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以户为单位,在经营行为上有很大的盲目性,即便是调产也是小打小闹,形不成规模。三是农业科技含量不高,服务、示范、引导滞后。农民不论是种地还是搞养殖只注重量的增加,不注重质的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在基层网破线断,一些优新品种引进不够,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仍处于总量不足、发展不够的状态。在调查时我们发现一些优质水果每斤1—2元供不应求,而高平杜寨、赵庄、釜山一带的黄梨每斤0.1—0.15元都没人要。晋城油脂化工厂在沁水年需优质大豆3万吨,没有人去考虑大豆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企业只好舍近求远从外地收购。四是没有龙头企业,即使有带动能力也不强。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数不少,但真正能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带动基地的不多,大多数产值在几十万元、几百万元,超亿元的没有一家。高平厦普赛尔饮料公司是我市最大的黄梨加工企业,但其转化黄梨数量不足高平梨产量的三分之一。陵川同仁堂党参有限公司是我市最大的药材龙头企业,其销售药材还不足陵川药材的四分之一。

(五)小城镇建设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

我市1987年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并形成了独特的城镇发展格局,曾为我市整体脱贫达小康做出过巨大贡献。但时至今日,小城镇建设已明显感到滞后。一是人口规模小,容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对欠发达地区辐射带动功能不够。我市最大的中心城市,城区总人口为26.45万人,非农人口18.03万人,一般城镇规模在2—5万左右,35个建制镇中有1/3的小城镇非农业人口不足千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足,第三产业发展空间狭小,有限的就业机会对欠发达乡镇剩余劳动力缺乏吸引力。二是城镇工业化水平偏低,乡镇企业发展相对疲软,农民就业无门路。我市小城镇工业布局分散,且产业结构单一。随着“五小”企业的关闭取缔,加之乡镇企业机制弱化,发展缓慢,与之相关的农村运输、采掘、餐饮、商贸等产业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更加狭窄。2002年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不仅没有增加,大量农民反而重新退回到有限的土地上。三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处于盲目、无序状态。一些煤铁、建筑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外来打工人员达十几万,而本地农民很少。即便有些年轻人自找门路能够在一些建筑工地上干点活,一年收入也就是2000—3000元钱,部分民工还因发不了工资无奈返乡。据不完全统计,欠发达地区农村八成以上的富余劳动力没活干,在一些地方,其一年的生产生活状况是:三个月种地,三个月休闲,三个月赌钱,三个月过年。

(六)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投入少,农民待遇不公平

农业收入是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相对工业和第三产业而言是弱势产业,理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但实际上相反。一是财政上对农业的投入总量偏少。这些年来,财政用于农业资金的投入虽然每年都以一定幅度增长,但是除去事业经费增长较快外,直接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生产性资金,增幅并不大。2000—2002年我市一般预算平均增幅为19.6%,而农业支出的平均增幅为17.1%,其中事业费增幅32%,生产性支出增幅只有8.5%。二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得到的投入相当可怜。2002年,市级财政安排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其中产业化资金507万元,共安排各类项目35个,大部分被富裕地区的农村拿走。用于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扶贫资金400万元,其中人畜引水解困工程就拿走347万元,真正用于农业生产的扶贫资金只有53万元。三是农民待遇不公平。2002年,全市农民上交农业税约2830万元,村提留、乡统筹费用为32155万元,与生产性支农资金1440万元形成巨大反差。事实上农民在教育、住房、医疗、卫生、就业、道路建设等方面还要作出巨大牺牲,农民根本享受不到公平的公民待遇。比如义务教育在城市由政府承担,在农村则由农民负担;住房在城市可以享受标准价、成本价等福利待遇,在农村则完全由农民双手来建;医疗在城市职工可以享受医疗保险,在农村却是农民看不起病;甚至水、电、气、暖在城市可以享受补助,在农村农民却是用不起水、烧不起煤,煤乡农民没煤烧。四是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由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用社存贷不成比例,实际上农民申请生产性小额贷款非常艰难,有限的资金也是扶富不扶贫,没有关系、没有门路的农民只能是望洋兴叹。农民要想脱贫致富奔小康,没有资金一切都无从谈起。

(七)“三乱”行为并未得到遏制,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

中央明确规定:农民负担不能超过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5%,实际上,在执行这一指标过程中弹性很大。一是富裕地区负担轻,欠发达地区负担重。富裕地区集体经济实力相对较强,涉及到三提五统等都由集体垫资,而欠发达地区集体力量比较薄弱,只能由农民个人负担。如阳城县东城办人均负担16元,润城35元,北留41元,凤城43元;而欠发达乡镇次营132元,驾岭130元,董封116元,演礼116元,寺头113元,芹池101元。二是农民人均收入有“水份”,增加了农民的空额负担。泽州县南岭乡闫庄村支书常积堆说:“乡里让报人均收入2470元,村里没企业,田也不多,出去打工的又少,村里农民人均收入顶多1500元,仅此一项空额负担近50元”。三是重复征税。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展起的果树等经济林,土地使用税要交,农林特产税也要交。沁水县龙港镇湾则村有2片果园早已退化得不结果了,村里每年还要交2000元特产税。四是名目繁多的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并未得到有效遏制。修路费、建桥费、学校维修费,还有许多部门、单位自行出台的收费项目,都想从农民身上“榨出点油”来。五是隐性负担凸现。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调查时反响强烈的是,近几年的隐性负担显现,农民承受不了。过去由农民出义务修的路现在变成了等级路,一出门就要交钱交费;有的村为解决“村村通”工程资金缺口,采取村干部和部分村民个人小额贷款的办法来解决燃眉之急,造成新的隐形负债;过去烧一吨煤不到10元,现在一吨煤100元买不到;过去孩子在本村念书,现在10多岁孩子到外地念书需有专人照顾等等都间接地加重了农民负担。

三、增加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对策与建议

改善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是建设宽裕型小康市的需要,也是坚持农村稳定、事关全市大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线,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力度,实现全市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切实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第一位来抓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认识是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市农业相对而言还处于劣势地位,在全市整体达小康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地区经济欠发达、部分群众生活相对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为此,希望各级领导带着感情,深入到欠发达地区农村,到农户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静下心来和农民坐一坐,查一查到底制约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在哪里。找准问题,吃透原因,制定方案,真抓实干,把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工作摆在首要位置来抓。要建立责任追究制,继续实施对口帮扶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切实解决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要因地制宜,帮群众找准脱贫致富的路子,力争用3—5年的时间,彻底扭转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要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真正把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变成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变成各行各业的一致行动。

(二)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目标是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关键是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我市应趁煤铁形势大好、财力充足之机,要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真正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一是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和信贷投放结构,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大力实施“村村通”、饮水解困、退耕还林、以改土兴水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不断优化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是改变其贫困面貌的根本性措施。三是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加快欠发达地区农村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欠发达地区要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必须走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1、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我市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仍然是传统的多而杂、小而全,既没有特色优势,又没有规模效益,市场竞争力差,商品率低,农民很难从中得到丰厚的收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围绕特色进行结构调整。我市的小杂粮、中药材、蚕桑大麻、蔬菜果品、畜牧养殖等,都是欠发达地区的种植优势,要分区域进行规划,按基地进行建设。同时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示范效应,真正在我市欠发达地区农村形成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农产品品质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基地。最终吸收和带动千家万户走向市场,把农民引向富裕之路。

2、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增值效益。在推进欠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农产品要搞加工增值,必须注重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没有龙头企业就谈不上农业产业化。有些同志提出,市里建龙头、县区搞基地或者富裕地区建龙头,贫困地区抓基地等,这种思路很值得借鉴。在抓好现有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的同时,要面对市场做强做大一批有带动效益的龙头企业,真正把我市的小杂粮、桑麻、中药材、果蔬、畜产品等项目的生产带动起来。

3、要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一是大力发展和兴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龙头——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鼓励发展农产品专业协会和中介组织以及农民经纪人队伍,将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创市场,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产品打出去。三是努力通过市场营销树立一批具有晋城特色的知名品牌的农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拉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有组织地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路子,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减少农业人口这两篇大文章。一是要继续搞好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通过转换机制,调整结构,使乡镇企业从“五小”的死胡同走出来,重新焕发新的生机。我市乡镇企业必须有一条重要的发展思路,就是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为农民开辟更广泛的就业门路,另一方面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效益。在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经济,鼓励民营经济进入农业领域,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这也是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移民并庄步伐,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特别是对那些生存条件差、人口稀少的偏远村庄,可通过移民开发解决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三是加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务输出。首先,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劳务开发的领导力度,要从组织领导上、政策保障上、运行机制上和工作监督上保证劳务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力争使我市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本地务工人员达到一半以上;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务市场体系,多渠道、多形式搜集用工信息,克服盲目输出、无序输出;第三,要从强化培训入手,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竞争力;第四,要强化输出管理服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工作,消除群众看病、子女上学、弱势群体生活之忧

1、尽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解决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要积极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建立并有效运转,关键在于有无充盈的基金。市县两级政府要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的补助尽快足额列入财政预算。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情况对农民医保进行适当补贴,对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贫困家庭和“五保户”,政府应设立贫困医疗救助资金予以补助。要动员社会力量,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捐助赞助工作,力争使这一制度一经建立便长效健康运转。

2、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保障农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欠发达地区农民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的投入。一是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改变由农民负担办学为地方政府办学;二是取缔农村中小学不合理收费项目,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全面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即对学杂费、书本费由中央有关部门规定一个最高收费限额,除此之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其它费用;三是建立和健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助学制度,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四是设立政府专项教育救助资金,对那些确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高中、大学的学生进行补助;五是广泛动员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捐资助学。

3、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农村弱势群体衣食无忧。针对我市去年农村低保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建议:一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了解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二是要加大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排查力度,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做到应保尽保;三是要保证市级财政低保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县级配套资金的落实,确保低保对象足额领取保障金;四是加强监督,严格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这一“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公平、公正。

(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素质,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性工程

提高农民素质的目的就是要使农民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效地组织生产增加投入。一是转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破除僵化保守、小农经济、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等思想,树立市场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意识。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农民是永远富不起来的。二是要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各种措施,对农民进行现代文化、现代科技的再教育工程,特别是进行文化知识、科技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法律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文化和科技水平,这是一项战略性工程。三是要有计划地培养农村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和经营大户。通过这些大户,来影响和带动千家万户,这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先导力量。

(七)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欠发达地区农民负担

农村税费改革今年在全市已全面推开,要保证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在欠发达地区农村落到实处。一是要执行全省统一的农业税和附加政策,彻底取消乡统筹、屠宰税、农业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逐步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一事一议”筹资额每人每年最高不得超过15元。村内公益事业发展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决不能把“一事一议”筹资投劳变成农民负担的固定项目。二是合理确定农业税计税面积和常年产量。村和户计税产量的确定,要采取民主评议,张榜公布,让大多数群众认可的办法。计税产量确定后,要保持长期稳定不变。对承包土地较多、改革后负担有所增加的农户,要通过减免、调整常年产量等办法,把负担减下来,确保“村村减负、户户受益”。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生就学、计划生育指标审批、农村结婚登记、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方面乱收费的专项治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四是通过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和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逐步地、有条件地把农村干部的补贴性工资列入地方财政开支,以调动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

(八)加强基层班子建设,切实改进领导作风,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证

村级干部是农村工作的生力军,要改变欠发达地区农村的落后面貌,必须认真解决当前基层班子存在的几个问题:一是精神状态不佳的问题。部分欠发达地区村干部过分强调地方偏僻等客观原因,工作积极性不高,精神状态疲软。靠这种干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没希望的;二是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工作浮夸,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对矛盾和问题很少考虑和研究。靠这种干部,农民增收只能挂在空处;三是文化水平偏低的问题。有的村干部年龄老化、素质偏低,起不到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干群关系紧张的问题。个别村“主干”私心太重,不能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五是基层班子瘫痪的问题。个别村干部只顾个人发展,组织徒有虚名,不能带领群众走致富的道路。为此,要加强基层班子建设,规范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正确处理好党支部和村委会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农民致富提供组织保证;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等纳入视野,重点进行培养,为基层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要强化教育培训,用科技知识、市场知识、法律知识等武装村干部的头脑,提高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本领;要推动民主管理进程,严格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我国2000年实现人民生活基本消灭贫困,并达到小康水平,西部是重点,农村是关键。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长期增长缓慢,使这一宏伟目标的按时实现任务艰巨。从多种视角深入分析农民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对加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8~1995年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3倍,宁夏增长7.9倍,农户生产和生活条件普遍得到显著改善,但农民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增长速度缓慢是当前农村经济的突出问题,将影响农民实现小康生活目标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增长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5.9元迅速增加到298.71元,增长1.6倍,年均递增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5.7%。其超常规高速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等政策激励。这一时期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1984年农业纯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9%,农副产品趋于丰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48132.9万元增加到109862.2万元,年均递增14.7%;粮食总产量从11.7亿公斤增加到15.4亿公斤,增长31.6%,年均递增4.7%。实现了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供给的双增长。

第二阶段,1985~1988年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5.90元增加到480.20元,增长47.3%,年均递增1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收入年均递增6.2%,比第一阶段的增速减慢。突出特点是收入和粮食间波动很大,且表现出相关性。1986年粮食增10.3%,收入增13.2%;1987年粮食减9.8%,收入减1.9%;1988年粮食增18.2%,收入增12.2%,这一时期,由于过高地估计了粮食生产形势,农村经济政策环境对农业发展出现不利影响。取消了粮油加价,收购压级压价,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整产业结构,粮食面积减少过多过猛,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锐减,水利设施老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非农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就业和收入并不稳定。

第三阶段,1989~1995年间,宁夏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38.30元增加到1037元,增长92.6%,年均递增11.5%,慢于前两阶段。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收入持续衰减。1989年减0.12%,1990年增2%,1991年减0.73%,1992年减1.75%,1993年减0.07%,1994年增6.2%,1995年减0.4%。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比较关注农业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和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宁夏粮食总产量从1989年的17.7亿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20.29亿公斤,而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过大,农产品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降低,出现了增产不增收或少增收的现象。

分计划期来看,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年均递增速度,1979~1980年为19.87%,“六五”时期为11.27%,“七五”时期为5.36%,“八五”时期为1.1%,也是逐期衰减的。如果要在2000年实现1200元的小康目标,今后5年农民实际纯收入必须每年平均增加114元,递增13.8%,这是个很高的速度,在现有的宏观和微观条件下,实现小康目标任务非常艰巨。

(二)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落后状况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将会成为影响全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一个不容忽视的消极因素。

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

1.与全国农民收入的差距。宁夏处于西北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干旱区,自然条件严酷,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社会经济环境闭塞,农民收入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1985年间,宁夏与全国农民收入基本同步增长,分别为1.8倍和1.98倍。差距从17.67元增加到71.72元,但还不算太大。1985~1989年间,宁夏农民名义纯收入增长65.8%,比同期全国增长速度快14.5个百分点,差距在波动中缩小,1989年差距为63.21元。1989~1995年间,宁夏农民名义纯收入仅增长93.6%,而全国增长1.6倍,差距迅速扩大到1995年541元。在全国的位次由1984年的第20位,1988年的第21位,下降到1995年的第26位。在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80年代居第二位,90年代退居第五位。在西北五省区中基本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宁夏农民收入的衰减并不仅仅是受地域和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

2.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长期存在的经济现象,1978~1983年间,宁夏农民收入以18.8%的高速度超常规增长,从115.90元增加到273.78元;同期城镇居民收入从320.40元增加到486.36元,年均仅递增8.7%。农民与市民的收入比从1∶2.76缩小到1∶1.78。1984年后,开始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企业中工资侵蚀利润现象严重,机关中工资几经调改,市民生活费收入增加较多。1995年达到3026.47元,年均递增16.3%;而1984~1995年间农民收入出现波动和衰减,年均仅递增12%,收入比又扩大到1∶2.92,超过了改革初期的差距。收入绝对额差距从1978年的204.50元扩大到1995年的1989元,近乎三个农民的收入才顶上一个市民的收入。这种差距使得农村市场萎缩不振,影响了工业品的销售,也影响了农业投资的增加。

3.农村居民集团内部的收入差距。1995年,农民中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平均纯收入为2143.50元,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平均纯收入为245.20元,高低差距1898.30元,高低收入比为8.74∶1,而1984年时才3.26∶1,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因素所致。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1981年为0.2651,1987年为0.3213,1995年扩大为0.3737,已经接近分配不平等线(0.4),这种整体上的差距与区域间的差距变动是同步的。山川收入比由1980年的1∶1.6扩大到1995年的1∶2.6。1995年宁夏川区农民收入平均为1529.81元,山区为599.62元,差距为930.19元,比1980年的75.60元扩大11倍,而且农民集团内部的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差距造成的。1995年基尼系数宁夏川区为0.2364,山区为0.3706,均小于全区数,表明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差距越大。由于回族主要聚居在南部山区,宁夏山川农民间的收入又主要是回族和汉族农民间的差距。1995年宁夏汉族农民人均纯收入1125.95元,而少数民族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62.66元,差距263.29元。1995年全区农户中人均纯收入300元以下的户占20%,300~500元的户占26.9%,500~800元的户占28.04%,800~1500元的户占20.44%,1500元以上的户占4.56%,近几年低收入户比重上升,返贫现象值得重视。长此下去,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不发达地区农民收入问题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社会因素。深入分析这些因素的变化,是寻求对策,最终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

(一)在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农民实际纯收入并未随农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原因何在?

宁夏农民名义纯收入自1979年以来,一直呈波浪式增长,近三年是第三次高增长期,其增幅并不比80年代初低,然而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纯收入却截然不同。1979~1983年间,农民实际纯收入年均递增16.6%,而价格影响因素年均仅为2.1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较严而化肥良种等投入激增,土地生产力大幅度提高,是其主因。1984~1988年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放权是其特征;农村经济进入产业结构调整期,计划与市场双轨制并存,流通秩序混乱,买难卖难交替出现。价格影响因素增强,年均为4.98%,农民实际纯收入剧烈波动,年均递增6.96%。1989~1995年间,农民实际纯收入年均仅递增0.7%。90年代最初三年农民名义和实际纯收入的双重衰减显然有治理整顿政策的负面影响因素;而近三年价格因素年均递增17%,农民收入的虚增实减,则是个更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我国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或部分超过了国际市场价格,被称为“高价农业”。这是否意味着我国“农产品价格已经到位,工业无偿占有农业剩余价值的时期已经结束,逐步进入工业、农业各行其道的发展阶段了”呢?带有全国普遍性的农民名义与实际纯收入增幅背离的现象,正说明农民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收益,早已被农村工业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所侵蚀。1990~1995年宁夏农民家庭人均农业生产费用由147.21元猛增到370.99元,每元投资纯收益从2.60元降到1.60元。据测算,宁夏工农业产品交换比值剪刀差已经从1988年的15.74%上升为1995年的34.51%,此间农民的剪刀差贡奉额累计已达27亿元。农民并未真正在高价农业中得到实惠。另外,国民经济通货膨胀严重的年份农民收入受价格因素影响极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农民收入的虚增和贬值。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现在对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刺激作用已经越来越弱。近三年政府的价格政策不过是对三年治理整顿时期抑制物价的补偿。虽然可以有限地调动农民向国家交售的积极性;但由于牌市差价仍然较大,并不能说农产品价格已经到位。目前宁夏农民交售给国家的粮食约占生产量的9.9%,商品量的26.4%,粮食商品率为37.6%。在农业商品率较低的西部地区,农民从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政策中得到的实惠十分有限。像宁夏这样的工业品高输入型地区,更是不足以抵偿工业品价格上涨所增加的负担。近年来农资价格(除柴油外)放开、财政补贴取消、汇率并轨等改革政策造成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价格和心理预期的提升,都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目前农产品供需和价格形势来看,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增长已成强弩之末,我们也必须改变单纯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的传统思路。

那么,农民收入的衰减是农业生产出现问题了吗?首先应该说明的是:收入是分配的结果,而不是生产量,收入的衰减并不一定代表生产的滑坡。1995年宁夏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89~1995年均递增2.46%,比1984~1988年间递增速度2.95%略慢,离1979~1983年间的超常规增长速度9.71%相差较大,但仍然是正增长。从80年代中期起,农产品的供给制约已经转变为需求制约,主要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趋于下降,更改变了农业增产农民必然增收的对应关系。

仔细考察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形势,我们可以肯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之一。1989~1995年间,宁夏农作物播种面积虽然稳步增加,但受农业科技未有重大突破和自然灾害频繁等影响,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粮食总产量一直在200万吨左右徘徊,且玉米、豆类、薯类等粗粮增产并不能弥补水稻、小麦、油料和甜菜等生产波动的损失。畜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羊只年末存栏减少,羊肉产量波动。特别是南部山区连续多年干旱,农牧业生产滑坡。1995年农民名义纯收入仅比上年增长1.2%,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减少11.5%。宁夏川区农民纯收入虽然增长相对较快(1995年名义增长27.9%,实际增长11.8%),但从1993年开始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使得农产品供给弹性较小,决定了农业不可能随其产品价格的上涨而迅速扩大生产能力。

近些年来,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而不稳定,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个别籽种等经营部门还坑农害农。宁夏自80年代至今,水稻和小麦品种长期未能更新换代,致使其抗病丰产性能逐渐减弱,1996年种籽仍然质次价高,市场萧条。其传统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只有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也只有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住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农业收入能够在生产增长的坚实基础上迅速增加,避免城市利益侵蚀。如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保护农民的利益,实现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一个长期和严峻的任务。可喜的是,“九五”计划期的第一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已经开始组织推广大量先进和实用的农业科学技术,期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尽快得到根本改变。

(二)在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背景完全不同的基础上,我们能够依靠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来缩小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吗?

依靠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及其他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充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初步实现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使农民收入长期持续高速稳定增长,是东部一些发达地区乡村的成功经验。十几年来我们对各种模式耳熟能详,络绎不绝地去取经。然而在东部农村经济早已进入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的今天,西部乡镇企业却发展艰难。1995年,宁夏乡镇企业单位数11.74万个,从业人员40.5万人,总产值56.87亿元,首次超过了农林牧渔总产值(56.55亿元)。由于产业结构、技术水平、规模效益等方面的缺陷,其经营状况并不容乐观。乡镇企业中第二产业产值虽然占67.2%,但从业人员最多的还是以个体经营为主的第三产业。宁夏乡镇企业虽也不乏成功之例,却是全国乡企资本负债率最高、经济效益最低的省份之一。扣除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占用耕地等外在因素,乡镇企业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影响极小。1995年农民人均从乡村企业中得到的劳务收入为20.21元,仅占纯收入的1.9%,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也远远低于国营单位提供劳务的报酬109.41元。农民家庭经营的第二产业纯收入人均也仅为18.61元,以运输业、商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纯收入为86.50元。1995年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593.57元,牧业纯收入80.88元,两项合计占纯收入的65%。分地势来看,川区农民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为383.75元;山区近年来连续干旱,比较重视劳务输出,农民人均非农产业纯收入192.27元,二者都以劳务收入为主,川区非农产业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上升。宁夏农村非农产业严重滞后,是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一些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总是希望西部能够借鉴东部模式而使经济结构与其同构化,以此来缩小差距。公有制经济和农业的高比例被认为是体制不活、发展落后的标志甚至是原因,这种思路多少影响到了决策层。目前中央对发展中西部乡镇企业十分重视,宁夏也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作为“九五”期间确保农民人均收入突破1200元的主要途径和力争农业和农村经济有较大发展的三大任务之一。在这种形势下,要头脑冷静,切不可期望过高,急于求成,以致拔苗助长。工业化虽然是经济发展的方向,但西部的优势是资源优势,加工业的落后正说明其劣势所在。十几年来乡镇企业没有能够成为西部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短期内更不可能后来居上。

为了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宁夏应以政府主导型为工业化的主要形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东部的政策倾斜和对西部的投资减少,使强调增量改革的政策在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弱化;而国有企业改革的滞后,使西部建设长期形定的资本存量并未发挥良好的效益。城市经济自身发展都举步维艰,更不可能在二元经济结构下给农村经济以有力的支持。但在国家经济建设重心西移之际,宁夏必须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解决“瓶颈”问题的重点工程。自1988年国家取消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每年递增10%的定额补助后,宁夏累计失去约20多亿元的补助,而且1988~1993年间资金还净流出近1亿元。宁夏财政几乎到了连吃饭都保不住的境地,地方投资能力不足困扰着宁夏的发展。我们必须一方面争取国家的支持,一方面自力更生,深化改革,盘活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资源换技术,以产权换项目,积极加速东西部的合作。乡镇企业也应提高科技含量,合理布局。宁夏不宜强调离土不离乡,也不宜遍地开花搞小城镇,应以县市所在地为基础加速城市化进程,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近年来通货膨胀加剧、农业生产资料短缺、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负担加重,都说明没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就没有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宁夏与邻近省区农民收入的差距并不是非农产业造成的,主要在于农业和牧业。相对而言,新疆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1995年其人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12.90元,是宁夏的2.3倍,农民纯收入水平因第一产业而比宁夏高100元左右。而其家庭从事第二、三产业的纯收入人均分别为5.05元和94.32元,获得劳务报酬64.50元,并不比宁夏高。但由于农产品有效供给充足,市场物价比较稳定,新疆农民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比1994年实际增长10%。虽然新疆的位次也在后移,但其发展后劲却颇为强劲。农业被认为是宁夏的优势产业,宁夏也在争取成为西北重要的农业基地,在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的情况下,继续重视农业生产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九五”期间,国家强调以改造中低产田为突破口,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宁夏计划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20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10万亩,将复种指数从120%提高到135%,使农业成为宁夏高产优质高效的支柱产业。目前宁夏在积极推广农作物栽培等新技术的同时,着重开始实施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希望通过扬水开发荒地,从根本上解决缺水这一制约南部山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改善生产条件,实现脱贫目标。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拖全区后腿的局面。

需要强调的是:宁夏市场狭小,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外向型发展是其唯一的出路。而农业生产能力较弱,能够外销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宁夏顶多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农业基地。何况农业比较利益低,应该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以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市场需求,形成粮食、经济、饲料、蔬菜等农作物多元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饲料工业,增加附加值,把养殖业作为中长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走可持续集约农业之路。为此,一要控制人口。人口自然增长过快是制约宁南山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宁夏农民收入被人口因素拉低近20%,回族作为已经超过1000万人口的民族,不应再享受国家生育优惠政策,应该尽快修改目前的“一、二、三”生育政策。继续坚持移民吊庄、劳务输出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南部山区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二要保护资源,重点在于耕地和草原。保护耕地是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前提,要加强宏观管理,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流转机制,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发展节水农业。还应采取强有力措施制止滥挖甘草破坏草原现象,对个体经营的小甘草膏厂也应予以取缔。

总之,农民收入问题不仅仅是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突破狭窄的视野,才能够真正弄清楚其症结所在,也才能够有的放矢。不发达地区应该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在提高农产品价格已经不能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供给,而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又短时期内不可能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应该加大政府对农业的基础投入和科技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解决农业生产资料短缺和高价问题,并抑制通货膨胀,缩小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同时,应该正确认识乡镇企业的地位,恰当评价其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协调好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和农业的关系,积极而稳妥地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第五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点在班组

班组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沿阵地,抓好班组安全生产建设,对于保证和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班组作为生产中最基本的细胞,在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一方面完成规定的生产任务,维持正常的生产秩序;另一方面将生产中发现的问题反映到有关部门,使生产组织部门及时调整生产方案,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班组的安全是班组管理的重中之重。

不少企业班组在抓班组安全生产建设中,班组长热情高、工作积极性高、工作很卖劲,但是班组职工成员却漠不关心、热情不高、干劲不足,存在着上热下冷的现象。因此,班组安全建设工作步子小,收效甚微。抓安全建设离不开班组成员的支持、理解和参与,否则其效果就微乎其微。因此,班组长要千方百计动员班组所有成员,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班组安全生产建设中来。在开展班组安全生产建设中,有些班组热衷于标新立异,怪招奇招一套套,喜欢吹嘘,热衷于轰轰烈烈。而这些东西,听起来动人,但却脱离实际,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只是一套花架子,形式主义严重。职工对此不满,影响、阻碍了班组安全生产建设。因此,抓班组安全建设就要实实在在,真抓实干。安全不是靠奇招怪招,不是靠吹牛取得的,只有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有些班组抓安全生产建设,还没有怎么深入开展,就忙于总结经验,就急于上报成绩,而汇报只是口号,没有什么实际东西。这样做适得其反,不但不会取得真正的经验,反而影响甚至丢弃安全建设工作。因此,班组应该在开展安全建设上多动脑筋,在如何解决安全建设中的问题上多做文章,创造出真正实在的经验来。

在开展安全生产建设中,不少班组工作出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有的却从此以后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不思进取了。有的甚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安全之弦完全松弛。安全生产无止境,班组处于生产的前线,安全生产建设要常抓不懈,唯如此,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下载就说说重点在始于毛泽东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就说说重点在始于毛泽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安全风险管理重点在班组

    安全风险管理重点在班组 一线安全生产镜头:一辆接触网轨道作业车缓缓移动,轨道车作业平台一名网工忘记松开打在承力索上的安全带,由于离开轨道车作业平台,他不得不迅速双手紧抱......

    重点在基础 关键在基层

    重点在基础 关键在基层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安徽考察财政“两基”建设侧记 中国财经报 7月下旬的合肥,炎热难耐。在这里出席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的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冒着......

    安全工作的重点在基层

    安全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核心在班组。为了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今年以来,该矿推行实施以安全为前提的经济分配制度。在基层区队推行和实施了“4321”结构工资制。所谓“4321”结构工......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精选五篇)

    辞旧迎新的钟声刚刚响过,党中央、国务院就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这次会议按照十六......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重点在稳控物价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重点在稳控物价 驻经济发展局纪检组监察室课题组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而......

    说散就散说说

    说散就散说说 说散就散说说1 1. 一生很短,还是遇见,一生很长,终是失去。2. 对不起啊,喜欢你太久了都以为你是我的了,是真的想和你在一起,也是真的无能为力。3. 我想了一千遍一万遍......

    一不小心就胖了的说说

    一不小心就胖了的说说 一不小心就胖了的说说1 1、早上好,一不小心就胖了好多,一不小心就老了,几时一不小心就富了呢?2、没错,比起以前我是胖了,可我心也宽了,以前想不开的现在我全......

    不爱就放手的说说

    不爱就放手的说说 不爱就放手的说说1 一.没有一段感情是始终如一永恒不变的,也不会有多少朋友会一直守在你身边。二.谁都不想辜负的人,最后很可能会辜负自己。三.想表达却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