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时间:2019-05-14 21:1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第一篇: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

结构性金融产品通常被认为是近年来金融创新的产物,是目前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最热门、最富有潜力的投资领域。事实上,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市场特征早在很多年前就己经出现,一些经典的结构化产品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如可转债。本文对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阐述了其在我国金融市场上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结构性金融产品介绍

(一)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含义

结构性金融产品是固定收益产品中的一个特殊种类,它将固定收益产品与金融衍生产品(如远期、期权、互换等)合二为一,基本上可以看作是由债券和各类衍生金融产品构造成的一个组合,以期增强金融产品收益或将投资者对未来市场趋势的预期进行产品化。传统结构性产品,如内含认股权公司债以及可转换公司债,其内含买权的主要作用是使所发行的债券对投资人更有吸引力,且衍生产品部分的风险是由发行者通过股本扩张来承担。而现代的结构型产品,其内含的衍生产品部分,重点着眼于该金融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改变,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内含期权部位可以是多头部位,也可以是空头部位,从而更大空间改变该结构性金融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

(二)结构性金融产品的结构

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基本结构是固定收益金融产品加期权的投资组合,产品的投资收益与期权息息相关。结构性金融产品内含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产品两个部位,其每个部位的构成还可细分。如,债券部分通常可分为四种形式:零息债券、付息债券、摊销型债券与浮动利率债券;而衍生产品部位则可分为三大类:远期合约、交换合约与期权。

以保本型股票挂钩结构性产品为例,持有人相当于持有了一份无风险债券,并同时买入一份期权,其较高的或有收益来源于其买入期权可能带来的收益。其实质是利用组合投资技术所构造出的一种能够强化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允许投资者在不必交易基础证券的情况下,拥有一种选择权利,即选择获得固定收益或者享有单一股票、一个股票组合或股票指数的涨跌收益。

(三)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分类

内含期权的标的资产是影响结构性金融产品收益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产品期权的标的资产不同可分为:与利率挂钩(如LIBOR等基准利率),与汇率挂钩(如某些外汇指数,或预设的协定汇率,或汇率区间等),与股票指数、一篮子股票或单一股票等挂钩,与信用挂钩(如挂钩一家或一组公司的“信贷事件”),以及与商品、商品交易指数或单个商品价格挂钩(如与石油、黄金挂钩)。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结构性产品也逐渐内嵌一些非标准化的、混合型的奇异期权,或者挂钩一些新的资产种类,如保险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目前,与股票及利率挂钩的结构性金融产品的规模较大。

二、结构性金融产品的作用

(一)使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更加完备

完备市场是指在任何市场状况下,投资人均可以组合现存的各种投资工具,来复制任意既存有价证券的风险及报酬的市场。灵活的设计特点使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更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对资本市场的完备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深化了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

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灵活设计的特点使其能够产生多样的风险报酬形态,吸引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增加了衍生品市场的风险分散和配置功能。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配置功能主要表现为:

1.使发行者和嵌入的衍生合约部分的风险相隔离。在传统结构性产品中,发行者承担期权部分的风险,比如,可赎回债券中,发行者购买了买权,承担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可转债中,发行者卖出买权,承担内在股票价格风险。而在现代结构性衍生产品中,发行者通常完全和所嵌入的期权部分风险相隔离。这种保护是通过衍生产品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来实现的。发行者通过和投资银行或衍生品交易所市场的交易,对冲掉结构性产品的期权部分风险,锁定融资成本。承担的唯一风险是在对结构性产品进行套期保值时,来自于衍生产品交易者的违约风险。

2.降低了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传统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者并非都是信用等级较高的,投资者承担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现代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者限制于高信用等级者(国际市场上结构性衍生产品的发行者信用等级都在AA 以上,最低是A)可以认为不存在信用或违约风险。

(三)增强了金融衍生市场中资本的流动性

与传统的金融衍生产品相比,结构性产品可以根据投资者特定的风险特征来设计产品,从而满足其对冲风险的需要,降低了风险管理的成本,增大了金融产品交易量,大大增强市场的流动性。首先,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一方面由于增加了对嵌入资产的期权交易的需求,增加了相关资产期货、期权合约的交易量和流动性;另一方面,有些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比所联结的资产更容易进行二级市场交易。其次,相对于一般储蓄产品和股票投资而言,它不仅提供了一定收益的保障,也使投资者承受的风险在一定限度之内,为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机构提供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渠道,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投资者对结构性产品的投资需要,增加资本的流动性。另外,结构性产品将金融衍生交易巧妙地融合于传统的固定收益产品中,使投资者能够顺利进入由于自身资信条件限制无法进入或进入成本过高的衍生产品市场。

(四)提高了金融衍生市场的信用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机构一般都拥有较高的信用评级,所以对购买者而言,交易对手为信用较高的商业银行等结构性产品发行机构,交易的信用风险很低;此外,由于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发行机构一般不承担额外的市场风险,所以其会通过衍生交易将由发行结构性产品带来的风险在市场上分散,卖给其他投资者。对于这些投资人来说,交易对手也是商业银行等发行机构,交易的信用风险也较低。由此可见,通过商业银行等结构性衍生产品发行机构的媒介作用,可以起到信用增强的作用。

三、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居民储蓄额的不断上升以及居民对理财的需求增加,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国内市场,国内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发行也增长迅速。目前国内许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都已经推出了诸多与汇率、利率等挂钩的结构化存款或结构化理财计划等。

结构性产品在我国首先是以外币结构性存款的形式出现的。外资银行在2003年开始推出一些外汇结构理财产品。2004年3月《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执行办法》颁布实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推出了“汇聚宝”、“汇得盈”、“汇利通”、“汇利丰”理财产品,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推出了“得利宝”等理财产品,一些境内外资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了“优利账户”、“汇利账户”等理财产品。

目前我国的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按产品的收益特点,可分为固定利率型和浮动利率型;按产品的期限,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对应的存款最长期限为一年及以下、一到三年、三年及以上;按产品挂钩条件,可分为与利率挂钩、与汇率挂钩、与商品挂钩、与信用挂钩四大类。在产品结构方面,向投资者出售以本金保护型产品为主,挂钩标的除传统的利率和汇率外,还有股票指数。

四、当前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者缺乏对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风险认识及风险对冲能力

投资者对于结构化金融衍生产品,缺乏相应的专业背景和风控经验,容易被投行所描绘的种种市场好处所诱惑,却看不到做市商常常有意无意忽略的隐含风险,同时在面临市场剧烈波动时也缺乏相应的风险对冲能力和知识。

(二)缺乏有效的定价和避险机制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的衍生产品的定价和交易能力还有所欠缺,通过借道外资金融机构,国内的商业银行就失去了对自身产品的定价权。然而,衍生产品的发行商是风险中性的,因此发行商必须对其所发行的产品进行避险。由于定价能力的缺失和投资品种的限制,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还无法对自己所发行的结构化金融产品进行避险,从而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风险。

(三)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对监管及其他相关制度提出挑战

结构化金融产品对我国的市场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都分别有单独的监管机构。结构化金融产品往往是不同市场的产品组合。如何对这一市场进行监管是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结构化金融产品产生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规避管制(也称管制套利)。目前国内居民向境外投资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外币理财产品以境内外汇存款的形式出现,暗含远期、期权和互换等衍生交易,使拥有外汇的个人可间接进入境外投资中最具风险的投资领域——衍生交易。

结构化金融产品对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对结构化金融产品中的固定收益证券和衍生品两个组成因素进行会计处理、税收上应如何调整等,都是结构化金融产品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结构化金融产品的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起步较晚,还属于一个崭新的金融创新领域。在国外有专门的投资银行设计结构化金融产品,并对投资者和发行者推销,而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都是各商业银行自己设计推出,不仅产品雷同,缺乏各自的市场定位,而且其中一些银行尚不具备良好的外汇市场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此外,我国相关金融市场,譬如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都还处于初期发展状态,推出结构化金融产品也缺乏有效的市场基础。

五、政策建议

根据当前市场现状,结合我国结构化金融市场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现阶段应从以下几方面推动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

(一)建立多层次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要建立在相关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我国固定收益产品市场、股票市场、衍生产品市场不仅规模较小,而且种类较少,加之缺乏二级市场的流

动性支持,限制了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创新与推广。我国应对结构化金融产品上市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进行研究,争取早日为其上市交易扫清障碍,从而促进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多层次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建立不但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各类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还能为资本市场提供各种可供选择的避险工具。因此,建立多层次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有助于提高我国金融机构化解市场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对结构性产品的研究

结构性衍生产品对于国内大多数人来说还比较陌生,国内相关机构对该产品认识仍然停留在低水平上,对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原理、定价方法以及风险对冲缺乏研究。在面临着外资银行竞争的情况下,国内券商、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有必要加强对结构性产品的研究和实务操作。在国内银行结构性产品发展迅速之时,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券商试点发行结构性产品,扩大证券市场的参与基础,满足投资者更多方面的需要。

(三)统一监管标准,完善相关法律

从国外结构化金融产品的长期发展来看,结构化金融产品上市交易是其发展的趋势,所以监管结构明晰是结构化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所以在业务创新方面还存在诸多限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都开办了名目各异的结构化金融产品业务,各类金融机构的结构化金融产品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分别出台不同的监管标准、措施,缺乏协调,造成各类金融机构竞争上的不平等和金融市场的混乱。

鉴于委托理财业务中的信托关系属性,应该实行功能性监管,协调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信托理财业务的监管标准,并打破理财业务资金运用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其在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之间自由流动。我国应该逐步完善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减少行政限制,推动金融市场创新。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上推出多样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势在必行。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大环境下,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日益健全与完善、市场参与者投资意识和风险规避意识的逐渐加强,现代结构化金融产品必将成为投资者广泛青睐的投资工具。

第二篇:关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关于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摘要:自70年代诞生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己经产生了1200多个品种。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额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金融产品,并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的驱动力。随着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利率市场化及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等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不仅与中国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与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息息相关,同时也关系到人民币产品的定价权,关系到经济国际化以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与完善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已经成为必然的要求。

[关键词] 金融衍生产品 风险规避 金融创新

一、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以上世纪90年代初少数机构开展地下期货交易为起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先后出现了外汇期货、国债期货、指数期货及配股权证等交易品种。1992年~1995年间,上海和海南的交易所曾推出过国债和股指期货;2004年推出的买断式回购,2005年推出的银行间债券远期交易、人民币远期产品、人民币互换和远期结算的机构安排等,意味着中国衍生品市场已小荷初露。此后,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而创立的各式权证使衍生品开始进入普通投资者的视野,权证市场成为仅次于香港的全球第二大市场。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在上海挂牌成立,拉开了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大幕。黄金期货于2008年1月9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鸣锣上市,使得期货市场品种体系进一步健全,除石油外,国外成熟市场主要的大宗商品期货品种基本上都在我国上市交易。

二、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金融衍生品市场基础法规与监管环境需要完善

虽然近年来我国衍生品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但与之相适应的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却并未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监管水平落后,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建立相对完善的法规监管体系对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业务进行审慎监管更为必要。由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这三个子市场,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从宏观上对三个市场进行监管,辅以金融机构的内部稽核部门监管,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实际上,高度集中的监管体制使行业自律组织的积极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行业自律管理也缺少相应的法律规定。

(二)现货市场规模不匹配

由于衍生产品的派生性,任何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都要有成熟完善的现货市场作保证。没有合理的现货市场规模,就不会有合理的市场价格。市场容量越小,就越易造成价格的人为控制。表现在国债期货市场上就是多方利用现券流通不足的“瓶颈效应”,在期市上做多的同时,凭借其资金优势,拉升现券价格加以配合,使空方卖空的保证金不断追加并流入自己的户头,造成“多逼空”的市场格局,“314**”、“327**”、“319**”的原因都是在“多逼空”的布场环境下,空方不得已而巨额抛售合约打压价格造成的。

(三)衍生产品层次不够丰富,交易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现有衍生产品虽然已基本涵盖了远期、期货、掉期、期权这四类衍生产品的基础形式,但具体分析,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层次还缺乏深度。目前衍生品市场可供交易的产品种类有限,并且以传统、常规的衍生产品如商品期货、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结售汇、外币掉期等为主,诸如信用衍生产品、结构化金融工具等高级衍生工具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我国与国际市场相比,高级衍生产品市场参与程度较低,主要品种仅限于农产品与金属2006年,三家商品期货交易所的成交总量仅占全球场内交易总量的1.9%;2007年,在上述交易所交易量较上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占全球交易总量仅为2.4%,与我国在现货市场上的地位存在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为巨大。以铜为例,我国已成为世界级的铜生产与消费国。

在境外成熟的金融产品中,我国除股指期货正在准备中,其他主流产品,如股指期权、国债期货与期权、外汇期货与期权及个股期货与期权等产品尚未起步。相对于我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衍生品市场已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急需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等基础性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对金融价格管制较紧的国家,金融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国家政策对金融产品价格变化影响很大,并且与重大信息的披露和财政金融政策的公布有密切关系。在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国家,重大的信息披露及有关政策的公布均有严格的程序,泄密者和传播谣言者将会受到严惩,以保证交易公平、公正、公开。我国证券法规将发行人澄清谣传的义务仅限于澄清“公共传播媒介”中出现的谣传,这显然过于狭窄;对“重要问题”的标准界定不清,概念外延很大。另外,在信息披露频率过低。

三、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金融衍生市场立法和监管体系

作为二次虚拟的金融衍生工具,处于金融风险体系的“倒金字塔”的顶层,从系统结构的角度来看,其结构的脆弱性明显,这要求对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建立全面的立法和监管体系。

稳步推进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国际化。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对于市场行为主体的规范和约束是市场经济健康、协调运转的必要前提。

(二)科学安排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顺序

金融衍生产品种类繁多,不同的衍生产品所需要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也不可能同时具备和成熟。因此,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应科学地安排顺序,时机成熟的先行推出,时机尚不成熟的则积极创造条件,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首先,优先发展场内交易,适度利用场外交易。其次,金融期货的发展先于期权和互换。再次,在金融衍生产品发展方面,应以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为突破口。

(三)鼓励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金融衍生品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市场,创新是其生命力所在,是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新产品创新能提供新机会,提供新的交易手段,产生新的盈利模式,因而能促进交易量的持续增长。

第一,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需要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健全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深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基础环境。

(四)培育成熟、理性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在发展我国衍生金融市场时,不能忽视个人投资者的作用。在借鉴韩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经验时我们曾经提到韩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设计合理,金额适度偏小,非常适合个人投资者的参与,加上韩国证券市场上交易制度的不断创新,极大地刺激了大众投资者的入市欲望,使个人投资者成为韩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上的最重要的市场参与主体。我国证券市场上有1.3亿户投资者,其中90%以上是个人投资者,这一点比韩国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能够充分调动起个人投资者的需求,设计出符合他们需求的金融衍生产品,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迸发出难以预料的活力。

总结: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国际化,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本质上是国际化的竞争性市场。对一个国家来讲,实现衍生市场交易的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在这种条件下,中国衍生市场对外开放的条件趋于成熟,应当放开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国际衍生市场的限制,同时允许外国资本在规定条件下参与中国衍生市场。为了实现中国衍生市场的国际化,使我国衍生市场与世界衍生市场接轨,我们一方面要加快金融创新,掌握金融工程技术,培育自己的金融工程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水平,使之与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借鉴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将国外的理论、实践与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能实际解决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存在问题,适合中国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魏进高.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思考[D].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2]张敏黄阅王芳: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发展道路分析[J].财经界(下旬刊),2007,07

[3]罗熹: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四个基础性缺陷[J].经济研究参考,2007,12

[4]本刊特约评论员.积极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J].上海金融,2006,04

[5]钟文红伍宏健:金融衍生产品交易风险的成因及法律控制对策[J].特区经济,2005,08

[6] 燕鹏,丁伟,张净国.我国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研究[J].价值工程, 2006

[7] 安毅.衍生品市场与宏观经济调控研究[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

[8] 贾辉艳.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点与恰当选择[D] .北京: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06.

[9] 魏进高.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思考[D].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第三篇: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

摘要

本文结合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有关理论,通过解析各种金融产品营销策略,论述商业银行进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策略。在我国,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推出的时间很短, 相关的规范尚不健全, 理财产品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应细分客户群体, 针对客户需求分层次服务;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 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创新理财产品和服务方式, 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关键词] 金融;营销 ;策略

目录

摘要„„„„„„„„„„„„„„„„„„„„„„„„„„„„„„„„2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相关理论概述„„„„„„„„„„„„„„„„2

(一)个人理财产品定义„„„„„„„„„„„„„„„„„„„„„„„ 2

(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定义„„„„„„„„„„„„„„„„„„„„„2

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2

(一)服务方式的电子化趋势„„„„„„„„„„„„„„„„„„„„„2

(二)组织机构的专门化趋势„„„„„„„„„„„„„„„„„„„„ 2

(三)业务重点的多元化趋势„„„„„„„„„„„„„„„„„„„„„2

(四)金融产品的个性化趋势„„„„„„„„„„„„„„„„„„„„„2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缺陷„„„„„„„„„„„„„„„„„„„2

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3

(一)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四个“Ps”„„„„„„„„„„„„„„„„„ 3

(二).营销战术的五个“Ps”„„„„„„„„„„„„„„„„„„„„„3

五、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具体措施„„„„„„„„„„„„„„„4

六、结论„„„„„„„„„„„„„„„„„„„„„„„„„„„„„„

5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相关理论概述

(一)个人理财产品定义:个人理财产品指金融机构针对个人发售的理财产品

(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定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是商业银行营销理论

在理财业务中的应用, 是指商业银行以金融市场为导向, 通过一系列营销手段, 引导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流向目标客户, 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并实现银行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二、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一)服务方式的电子化趋势。

具体形式表现为网络银行业务、电话银行业务、安装ATM机等

(二)组织机构的专门化趋势。

商业银行都纷纷成立个人金融业务部门,集中设计、开发和办理私人客户的金融服务,为私人客户提供全面、广泛的服务。

(三)业务重点的多元化趋势。

针对市场的需求,个人金融业务从单纯的消费信贷扩大为包括结算、担保、投资管理、个人理财、咨询等广泛内容。

(四)金融产品的个性化趋势。

商业银行业务范围因个人需求不同而设计不同的产品,如财务咨询、委托理财、外汇、代理税收、代收工资费用等,同时通过网络进一步提供旅游、信息、交通和娱乐等个性化服务。与此同时,传统的存贷款服务,也开始根据客户的需求重新设计、包装。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营销的缺陷

1.缺乏“ 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我国商业银行通常考虑的是“ 我能为客户提供什么产品”, 而不是“ 客户需要什么产品”, 把营销当推销, 没有真正意识到客户需求的重要性。

2.产品单一, 缺乏新意。由于我国现实行金融分业经营,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只是将原有的银行存、贷款产品和中间业务产品重新组合, 或在服务上作一些提升, 在观念上和内容上有实质性突破的很少。

3.未进行市场细分。个人理财服务多数情况下只针对高端客户, 忽视了数量众多的普通客户。

4.未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对客户信息量掌握不足, 不能根据客户需求, 制定相关的理财策略。

四.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营销策略选择

(一).商业银行营销战略的四个“Ps”

(1).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是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基础,市场分析的结果

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后续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以及相应营销策

略的制定。商业银行市场分析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明确个人客户的需求

情况,包括什么时间需要以及个人客户愿意以各种条件、方式接受金

融服务,了解个人金融产品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同时对个人金融

市场的未来变化、营销活动的影响和效果做出判断以获得信息,扑捉

市场机会,降低决策风险。

(2).市场细分

在对市场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商业银行需要对个人金融产品

市场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以便结合自身实际确定需要营销的目标市

场。市场细分是找出与其他客户不同而本身具有相同特征的客户群,目的是为市场决策人员确定客户间的差异。商业银行通过市场细分就

能分辨出哪些是对本企业最有价值的个人客户群,进而采取特定的营

销策略。

(3).目标市场

商业银行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自已的资源和目标以及个人

金融产品的特性,选择一个或几个有利于发挥企业优势,又能达到最

佳或满意的经济利润的细分部分作为自已的目标市场。

(4).市场定位

目标市场选定后,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明确其将要在目标市场树

立怎样的形象,使客户知晓商业银行及其产品。个人金融产品的市场

定位是指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际,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通过对

其个人金融产品进行设计,决定向客户提供何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行

为过程。

(二).营销战术的五个“Ps”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在运用上述四个战略性的“Ps”明确8战略目标和市场定位后,就要实施以下营销组合策略,即营销战术的五个“Ps”。

(1).产品策略

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产品策略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个人金融产品

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营销人员要制定具体的产品组合策略、品牌策略

及包装策略。

(2).价格策略

在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和市场环境下,利率尚未市场化,个人金

融产品的定价具有特殊性:受政府金融政策、法规的管制较严,价格

变动对个人金融产品销售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个人金融产品价

格策略要充分考虑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对该类个人金融产品的需求及竞争情况,利用各种适当的变通方式拓宽业务、增加盈利、规

避风险。

(3).分销策略

分销策略即营销渠道策略,即通过什么样的分销渠道将个人金融

产品从商业银行转移到个人客户。商业银行在制定分销策略时要采取

多种形式渠道的组合,通过营业网点体系的建设、分支机构的设置、电子化分销渠道以及客户经理,使个人金融产品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方便而快捷地销售出去。

(4).品牌策略

商业银行根据客户的期望、感觉、联想等心理特征,通过各种营

销推广方式,对其产品的品牌属性、利益、价值、文化或个性等加以

突出,建立长期的品牌形象,以培养忠诚客户,提高品牌价值。

(5).促销策略

个人金融产品促销,通过广告、人员推销、公共关系、营业网点、定向促销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提高目标客户对个人金融产品的认知

度、说服、影响现有的和潜在的个人客户接受并购买产品。

五.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的具体措施

(一)细分客户群体, 针对客户需求分层次服务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客户进行细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提供不同的服 务。如个人理财方面主要是为高端客户服务, 通过推出贵宾卡、VIP 计划,开设贵宾通道等。

(二)建立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 充分了解客户需求

对于理财人员而言, 需要有理财系统的支持, 记录客户资料和信息, 为客户进行个人财物状况分析, 提供便捷的服务和设计理财计划等。银行业务与IT 科技高度的融合以及个人理财业务以客户为中心的特点, 合理的理财支持系统对于银行来说, 应当包括客户信息模型、客户分析模型、理财方案模型等功能。

(三)采取适当手段和策略,加强营销管理

银行把个人金融业务真正很好地开展起来,必须确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手段,必须通过对环境的客观分析,通过细分市场,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和发展战略,并针对不同的市场采用不同的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策略。

(三)创新理财产品和服务方式, 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在当前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和法规约束下, 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互相间存在一定的壁垒, 但从理财的角

度出发, 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的是理财一站式服务, 因此商业银行应以网

点为依托, 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

金融服务集于一身, 为客户提供“ 一站式”服务。银行代理销售基金、保险和信托产品, 对银行来讲丰富了自身理财品种, 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 还能够增加自己的中间业务收入, 对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来讲, 则充分利用了商业银行的信誉, 营销网络和客户资源, 降低了成本, 增加了盈利, 实现了双赢。

六.结论

个人金融产品营销策略是只商业银行推广个人金融产品,使之为客户接受并使用,银行从中获得收益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和具体措施的总和,是金融营销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随着个人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如何适应激烈的个人金融市场竞争,成为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营销策略的选择成为解决竞争的有力工具。个人理财业务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竞争的一个新焦点, 积极进行理财产品的营销对于银行和客户都有重要意义。

09投资

学号 0905005012

陈柳柳

第四篇: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的吋间是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住房供给体制下,城市住房建设投资是由国家财政预算统一承担的,建成的住房在全部城镇中作为福利品无偿分配给每家每户使用,而且基本上分配依据家庭人口数量。在这种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下共同作用下,房地产资金的循环被人为切断,资金周转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呈现出有投入、无回收的特点。土地归属于国家,由政府审批划拨,不允许转让。住房则由国家分配,不允许买卖、出租、抵押,这样整个房地产交易活动基本处于停滞,房地产市场也不复存在。因此房地产金融活动也无从谈起。

第二阶段:探索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金融的复苏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1979年至1984年上半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1978年,国务院批准了《加快城市住房建设的报告》。1979年7月,“土地使用费”的概念是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提出的。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建筑住宅、公房出售、提租、补贴等系列改革措施,明确提出了城镇改革住房投资、建设以及分配制度的总体设想。同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外合营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由深圳特区首先于1982年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随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开始,住宅商品化工作开始步入轨道。由1979年,西安、南宁、柳州、梧州4个城市率先开始的全价向个人出售住宅的试点。到1982年,试点城市已经扩大到了50个,共售出住宅4000多套。住房改革的开始为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出现营造了氛围,创造了需求者。部分银行为了适应此变化,开始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开展住房信贷业务。由于处在初级阶段,业务范围小,仅仅是建设银行系统在一些实行房改试点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业务,业务内容较单一。开办信贷业务,主要是向统建部门及其他综合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并不大,到1984年底,累计发放的贷款共计17.63亿元,这其中的一部分资金用在了土地的开发和运作上。

第五篇: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我国的金融会计发展主要历经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时期(1978-1992)

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建立。1980年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出来,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985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计划全部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不久,又相继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中信实业银行;重新组建了交通银行;中央和地方设置了近600家信托投资公司, 在试办的基础上,发展了1000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 恢复了集体所有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到1987年,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与此同时,为迅速恢复会计工作秩序,国务院于1978年9月12日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首次规定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人员技术职称制度。1984年4月,财政部颁发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对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和办理会计交接进行了详细规定。1985年1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六届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85年5月1 日正式施行。

为统一全国银行会计准则,充分发挥银行会计在各项业务、财务活动中的核算、监督和管理作用,依据《会计法》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于1987年4月11日发布了《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

第二阶段: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2-2001.1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财政部于1992年11月 30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7月1日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1993年3月17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次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考虑了金融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需要,又肯定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确立了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体系

三、第三阶段: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年11月至今)

2001年,继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财政部

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重新颁布的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

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是以《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依据,充分吸收了具体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按照会计要素的科学定义,借鉴国际金融会计的最新惯例,在分析总结我国金融企业特别是上市金融企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后制定的。它是完善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金融会计改革高潮的到来。

三个阶段的改革是我国的金融会计制度步入了新的阶段,但在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制度规定过于笼统,与金融业的特殊性不相适应 为了保证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一致性,金融业会计制度在当初制定时对金融业务进行了高度地浓缩和概括,却忽视了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规范上,会计科目过于概括,尤其忽视了银行业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形成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实务操作中行不通,各系统行不得不补充新会计科目以满足需要。

(二)制度规定不细致,形成账务处理随意性大 金融业会计制度对某些金融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模糊现象,规定上的模糊形成会计人员理解上的差异和操作上的无所适从或随意性,结果使不同系统或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三)会计制度没有伴随新业务的出现而及时地进行修订与完善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出现,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套的会计规范相适应。但金融会计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滞后于金融业务的拓展,形成各单位自行设计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会计处理方法的各异,不但影响了新业务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金融信息的共享和金融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再者,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会计面临着确认、计量和揭示的新问题。由于新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按现行制度规定,是不能在表内确认的。再加上新的金融工具发展较快,种类很多,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金额、期限均不相同,他们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也不同,金融会计对它的反映、控制显得相对落后。目前,很多创新的金融工具,都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隐藏的潜在隐患,有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外损失的风险。

(四)现行会计制度与金融业会计电算化不相适应

现行金融业会计制度主要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而制定的。金融业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不仅会计核算手段发生了变化,会计操作技术发生了变革,而且也会对金融业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程序、对象等会计理论和技术产生影响。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账册、报表的设计,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一些特定的电算化制度,原有的会计制度必须根据会计核算手段的变化进行重新设计。但现今的情况是金融会计制度没有伴随金融会计电算化进行相应的设计,结果导致实际执行中用手工处理情况下的会计制度强硬地去套取电算化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导致各行会计资料异常复杂和不规范,从而导致会计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受到影响。

(五)会计制度支撑不足

1.稳健性原则使用不到位。如: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没有按照贷款的质量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度提足,不能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得贷款风险分类在会计核算上的体现不全面。而作为稳健性原则的另一种体现则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取舍。从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加速折旧法更符合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消耗的客观事实,但目前对其限制较死,在资产更新加快的今天,势必会出现企业前期虚增利润,资产超期服役的现象。再者,稳健性原则只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预计可能的利得,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实质重于形式相悖。

2.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机构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会计体系不完善,滥用会计科目,账务核对制度不严;现行金融会计缺乏由会计事项中反映的金融业

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路

(一)基本把握点

1.会计制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 理论 基础支持。主要包括 哲学、经济 学、管 理学 与法学等方面。其中哲学作为方法论,是构建会计制度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石;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会计学的基础学科,是构建会计制度目标的两大支柱;法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构建会计制度思想的支柱。任何会计制度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 内容 和形式的会计制度,产生了法典式会计制度、规章式会计制度、混合式会计制度和 社会 式会计制度等不同的会计制度模式。针对我国的会计环境,应该继续坚持规章式会计制度模式。

2.会计制度的设计具有多重性。不同层次的会计制度,其设计主体也不尽相同。规章级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可以是财政部、国务院其他部委或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是企业本身。

3.为了保证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包括符合政府要求、考虑企业特点、采用综合导向、实施国际协调、坚持稳定适用、供求平衡以及遵循成本效益等方面。

4.研究会计制度 规律。总体来看,会计制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会计制度的构建离不开会计制度概念框架的支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离不开会计制度的规范、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有赖于会计实践、会计制度的繁简程度有赖于政府政策、会计制度的运作方式有赖于文化背景、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源于经济全球化等六个方面。

5.信息技术的 发展 及其在会计领域中的 应用,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建设,同时给会计实务、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计算 机的出现,将原来的手工会计改变为计算机会计,因特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 电子 商务、ERP,形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并引发了 网络 会计的发展趋势,由此必然引起相关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重新思考与调整。

论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发展及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探讨

会计086班 陈静

学号 08581084

下载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我国结构化金融产品的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农特产品发展现状

    题目:我国农特产品发展现状班级:电子商务七班姓名:**学号:1702040728日期:2019年10月21日【摘要】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已开始进入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然而,总的来看......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状况[全文5篇]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状况 2012年11月29日来源:《济南时报》作者:迟振福 金融衍生品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浪潮中兴起的一种金融创新,它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

    金融创新产品

    金融创新产品——中小公司债 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开展和推行,温州作为“金融创新”试点区的建设进程也提到了日程表上。我认为,作为试点区,温州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制度设计应走......

    关于金融产品问答

    关于问答1、按揭的房子可以贷款吗?房子在按揭的情况下是可以贷款的。如果您所需要的资金无需大额度的话,那么会推荐您一款无抵押贷款的贷款方案,无房产证也可以贷款。如果您所......

    金融产品1

    进口贸易结算产品: 1. 信用证 2. 进口代收:D/PD/A 3. 汇出汇款:票汇、电汇、信汇 出口贸易结算产品: 1. 2. 3. 4. 5. 6. 7. 8. 信用证通知 信用证保兑:可以规避开证行资信的问题,......

    浅谈金融产品营销

    q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营销在金融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出来,伴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与日俱增。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营销在......

    金融产品(承兑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金融产品)一、 银行承兑汇票的概念银行承兑汇票(以下简称“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

    浅议金融产品市场营销

    浅议金融产品市场营销摘要:本文就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金融产品市场营销的建议与对策。什么是金融营销?金融营销是指“金融企业以金融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