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大建设”引领湘西经济开发区发展
“四大建设”引领湘西经济开发区发展
湘西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湘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第一书记陈爱林 在我省实施“四化两型”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湘西自治州贯彻落实“四化两型”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之一,湘西经济开发区现已处于起飞发展的准备阶段,正在成为湘西“四化两型”实践的主战场。未来的发展怎么走?我感觉,加快“四大建设”时不我待。
用足用活湘西广州工业园品牌,着力加强产业建设。产业建设是开发区的命根子,就湘西开发区而言,用足用活湘西广州工业园品牌是当务之急。一是抓好项目落地。招商引资始终都是开发区的第一要务,要用足用活湘西广州工业园品牌,聚集资源、人力和财力,用好的机制招商、好的作风招商、好的素质招商、行之有效的方法招商。在当前一段时间,开发区招商引资重点是推进已经签约落户的好项目大项目落地建设。二是抓新增项目引进。引进产业项目要符合“四化两型”发展要求,坚持可持续、不死掉、没污染的原则,发展矿产与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等方向性、导向性的“前端产业”,市场布局型、财税贡献型的环保建材和食品轻工等“中端产业”,适当发展容纳就业能力强的传统劳动密集型的“后端产业”。三是抓存量项目扩产增效。积极搭建技术平台,实施人才工程引进智力,增强产业发展内生竞争力。调度好土地、劳动力等关键生产要素资源,为产业建设提供基本保障。同时,优化政务环境、施工环境、社会环境,营造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抓住州府南迁机遇,扩规修编,着力加强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产业建设的载体,城市功能为产业搭建了快速发展的平台,为产业创造着旺盛的市场需求。湘西建设州府需要加快推进开发区城市开发项目,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州新型城镇化的示范区。一是做好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宽视野、大手笔研究编制开发区发展规划。要紧紧围绕建设武陵山区中心城市这一战略定位,抓紧优化调整编制开发区总体规划。二是加快商圈项目建设。围绕现有的核心,做好协调服务,加快州政府行政中心项目建设。三是启动大项目新项目前期工作。启动武陵山保税物流中心、坪龙湖国际新城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支持,同时广泛招商引资,对接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开发重大项目。启动企业生产生活配套服务项目建设,完成选址、规划、项目申报等工作,不断增强产业配套平台承载能力。
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新起点,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产业建设的皈依。开发区推动经济发展,更要担当社会责任,实实在在为民谋福利,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试验区。一是探索征地拆迁安置新模式。以村集体自主开发项目为试点,研究产业社区建设,实施城中村改造,探索征地拆迁开发式安置新路,探索集中安置、货币安置、产业化安置方式,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在加快征地拆迁中实现和谐征迁。二是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具体困难。开发区要多方筹集资金,重点解决拆迁困难户急需解决的问题。明确部门,安排专人,积极为各村(社区)争取国家、省扶持的社会民生事业发展项目。三是促进农民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开发区要着手引导村民进企业就业,支持村民自主创业,帮助农民逐步转为产业工人成为城市居民,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变。四是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搞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在征地拆迁群体中率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动员各方力量支持参与开发区社会建设,建设和谐园区。
聚人才、强基础、建机制,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是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州创先争优的先锋区,一要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开发区各级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塑造开发区精神,推动开发区科学跨越。二是强基础。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人才培养、评价、发现、选拔、激励机制,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环境。三是建机制。党工委、管委会和开发投资公司各司其职,激发内生活力,提高工作效能。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廉洁型机关,以创先争优新成果促进开发区加快发展,科学跨越,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湘西自治州“四化两型”发展的引领区。
第二篇: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应抓住四大要害
经济开发区跨越式发展应抓住四大要害
武培锋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各级组织认真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集中区域资源重点规划建设的特别经济区域,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为全面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发挥开发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筛选了潍坊、聊城、德州、昆山、邹平、诸城、高密等几个运作非常成功的开发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探讨,以期通过分析得到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总结。
一、突出工业经济是跨越式发展的重点环节,应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抓住不放
工业经济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是构建和谐开发区、实现以工补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证,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已被开发区跨越式发展所证明。
(一)支柱产业是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支撑。加快经济发展离不开主导产业。各类开发区都把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作为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聊城经济开发区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方式,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韩国希杰生物科技项目、香港华润啤酒为代表的食品产品加工业,以金隆纺织、港润印染为代表的轻纺服装业,以聊客集团、昌润织机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业;以汇通钢管为代表的钢管生产销售业,以创通科技、韩原电子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五大主导产业,产业聚集能力大大增强。潍坊高新区充分依托市区雄厚的科技经济资源优势,培植发展了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生物技术四大高新技术支柱产业。
(二)知名品牌是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当今时代是品牌经济的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团瓜分天下,名牌占领市场”已成为一条不可抗拒的经济规律。争创品牌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战略,也是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各地开发区都十分注意把基本功用在骨干企业品牌产品的塑造上,采取尽可能的措施,鼓励支持企业争创知名品牌。诸城市政府为推动开发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专门出台政策重奖品牌产品,目前,诸城开发区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4个,省级品牌30余个。品牌密集度较高,营造起了“品牌强企”、“名牌立区”的浓厚氛围。
(三)企业家群体是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家是引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力军,是一种生产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家的价值取向已经从自身价值转向社会价值。各地开发区把优秀企业家看作全社会的财富,对企业家尤其关注、尤其重视,想尽一切办法,通过一切方式,锻造和成就一个
敢干创新、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企业家群体。在诸城开发区成长起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家,像福田王金玉、新郎王桂波、桑莎周勇、三工孙乐华等等,他们始终站在经济发展的最前沿,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福田公司总经理王金玉以过人的智慧和勇气,以一个濒临破产的轻工机械厂为基础,实施“三步走”战略,实现企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在诸城打造起了亚洲最大的轻型卡车生产基地。
二、加大投入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投入,创造环境,提高竞争力
只有不断地加大投入,创造出过硬的环境,才能提高对项目的承载力,提高竞争力。
一是硬环境建设投入。“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各地开发区结合自己的区位优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优良载体。邹平经济开发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拉起了23平方公里的引资平台,实现了向环境要项目。诸城经济开发区瞄准城市化,打造靓丽园区,提升竞争力。该区修建了“七横五纵”十二条道路,通车里程60公里;胶新铁路已全面开通;青莱高速已经竣工使用;170万平方米的绿地遍布全区,220公里的地下管网纵横交错。整体上呈现了“白天是景点,晚上是亮点,节日是看点”的崭新形象。由于该区优美、便捷的投资环境,引来了大批项目落地、开花、结果。目前,诸城开发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00亿元,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亿多美元,批准入区项目160余个。
二是政府政策投入。除了各开发区通行的吸引资金入驻的政策外,这里主要指退城进园政策。如济宁、诸城、高密等当地政府,他们另辟新径,鼓励老城区的企业向外搬迁,规定只要是搬迁后进入园区经营的企业,政府财政就将企业原址拍卖后的政府收益全部或按比例返还,用于支持企业到外围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了解,这一举措非常奏效,从诸城、高密两市的情况看,退城进园的步伐较快,城区的老企业、大企业和扭亏无望的企业,大都已经迁出旧城,到园区发展,有的投产当年就摘掉了亏损的帽子。
三是社会事业投入。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根本目的就是解决企业用工难、职工及家属子女就医难、受教育难等焦点问题,切实解决企业及工人的后顾之忧,形成“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结局。诸城开发区建区伊始,高瞻远瞩,引入资金1.2亿元,建设了可同时培训10000余名学员的高级技工学校,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潍坊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滨海开发区建成了自己的医院和各类义务教育学校,为区内工人提供良好的医疗和教育服务。
三、招商引资是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应及时理清思路,转变应对策略
目前,各类开发区之间的竞争已日趋激烈,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招商引资成效的比拼。经济界人士认为,哪个开发区的开放度高、招商引资多,那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就快,竞争力就强。实践业已证明,经济增长快的开发区,大都是招商引资大户,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开发区招商引资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特别的阶段,传统的招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竞争要求,开发区要保持持续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突破过去传统招商的困境,退出“让利大赛”,探索新思路,另辟新途径。
(一)招商能力塑造应从政策型向产业型转变。随着国民经济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开发区的竞争由过去低水平的同质化竞争(优惠政策、廉价土地等)转变为整个产业链的综合竞争,产业集聚与配套成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核心优势,招商策略也应相应地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各地开发区根据本地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突出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链条,使其不断拉长、加宽、增厚,增强产业招商优势。在现实操作中,可以利用企业优势,吸引上下游企业配套;可以利用产业优势,吸引集群式投入;可以利用地缘优势,实行区域招商,等等,产业招商的模式和策略很多。只有具备大视野,才能创造大局面,产业招商能够为开发区提供广阔的视野,开辟引资新天地。
(二)招商模式应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土地新政”和“银根”调控政策,不但没有缓解的迹象,而是越来越严,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开发区应该面对现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整合现有存量资源,围绕提高土地容积率、利用率作文章,努力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象土地问题,要挖掘存量土地的潜能,把闲置的厂房、废弃的砖瓦窑厂、合并的学校、机关驻地等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促使项目招得来、引得进、落得下。可以考虑向“天空”要土地,建设二层或更多层的标准厂房。可以考虑向“地下”要土地,结合人防工程建设,走战时保平安、平时上项目的路子,实现平战双赢。
(三)招商目标取向应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以前招商,不管项目大小、孬好,“只要装进篮子里的都是菜”。现在,要转变思路,一改过去的招商引资为“选”商“选”资。充分利用好园区这个吸引大项目、好项目主阵地的载体作用,精选那些战略性投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外向型一体化企业进区发展,努力把各类开发区建成投资额特大、带动力强、拉动作用明显的项目聚集的高地。要注意抓好招商的实效性,重招商形式更重招商效果,看招商引资数量更看项目建设的工地,招商项目重投资额度更重其科技含量及技术水平,避免出现雷声大雨点小或只开花不结果的现象。
(四)引资渠道应从紧盯大企业大财团向多元化引资转变。并购招商是已经被发达国家和国际投资活动证明了的有效的、通行的投资方式,有利于实现双方的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整合,发挥更大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益,通过外资对开发区的内资企业并购投资,可以迅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改善企业运行质量。企业成功改制转型后,内资充裕,活动积极,要把民资招商作为战略趋向,成为有益的补充,并积极扶持,促其壮大,发挥作用。
四、优化环境是跨越式发展的要害,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使开发区成为各类企业发展壮大的“摇篮”
江苏省昆山经济开发区,是一个运作非常成功的国家级开发区。该开发区的一位负责人在介绍发展经验时谈到,“全世界无论是哪一家的外商,只要一踏上我们的土地,就要让他的第一感觉是‘这里跟我家里差不多’”。“企业发财了,政府才能发展”。最近几年来,从昆山走出了好几位副省长、市长,这主要就是因为昆山的政府官员抛弃管理者的姿态,树立服务意识,想尽一切办法,优化发展环境,昆山的经济发展实现了腾飞,也同时造就了政府和官员的辉煌。
环境也是生产力。开发区投资环境是开发区、投资者、各级政府和产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否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已经成为各类开发区引资成功、发展壮大的关键。如何营造良好的开发区投资环境已经成为企业和其所在地管理机构的自觉行为。目前,各地开发区大都加强了硬环境建设,体现自身实力的重要指标,软环境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从某些方面,它决定着开发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辐射力。这需要管理部门加大环境创新力度,采用更强硬的措施、更铁的纪律、更好的法制环境,保证各部门单位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良服务,营造综合竞争新优势,增强导入流,提升人气,带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将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经济优势,取得发展新成就。
一是创新行政环境。按照WTO规则和国际贸易通行惯例的要求,政府应避免行政管理中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切实按照有利于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方向,依法管理经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管理层次,规范行政审批行为,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开公正、高效廉洁的行政环境。如很多开发区采用一站式办公、限时办结、特事特办方式,收到很好效果。
二是创新法治环境。加大法治宣传工作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及时传送政府部门的法律法规,使区内企业及时了解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坚持依法行政,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在开发区内加大保护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积极开展打击侵权盗版、保护商标、专利的行动,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三是创新制度环境。加大对进区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坚决制止对区内企业的一切形式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在全面清理各项收费的基础上,制定规范,明确合理的收费标准,对依法收费的部门和单位实施规范化的申报监管,对外来单位到区内收费要实行收费许可和“一费到底”制度,切实维护外来投资的合法利益。
第三篇:建设“四大体系” 实现跨越发展
建设“四大体系” 推进产业提速 努力实现洪湖林业跨越式发展
――洪湖市林业情况汇报
一、全市林业现状
1、森林资源。全市现有林木覆盖面积31万亩,其中杨树20万亩,水杉2.2万亩、池杉1.8万亩,果树0.6万亩,其它6.4万亩(含特种用途林1000亩,园林花卉600亩);现有林木总株数3000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128万m3,年立木蓄积生长量22万m3,森林覆盖率为10.4%。
2、野生动物资源。全市野生动物有鸟类、兽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其中鸟类有130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4种,国家二级保护的12种,省级重点保护的38种;有兽类12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种,省级重点保护的3种;有两栖类6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1种,省级重点保护的5种;有爬行类12种,属省级重点保护的4种。
3、林产品产出情况。全市年木材生产量为4.5万m3,产值2200万元;年产人造板半成品(木芯板、单板)1.1万m3,产值800万元;年产木片、木粉0.2万m3,产值100万元;年产水果1.2万吨,产值600万元;年产苗木、花卉400万株,产值500万元;全市林产品年总产值4200万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3%。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林业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和省委分别作出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林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证。
二是有项目支撑。当前,我市开始组织实施日本政府贷款植树造林项目,项目总投资达1827万元,通过该项目建设,全市可增加森林面积7.5万亩。同时,我市现在争取到了明年的农发长防林项目和荒地造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大大增加林业的投入,有效缓解造林资金紧张的矛盾,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三是有典型引路。我市成片造林有“四大流域”和沿江的燕窝、新滩、螺山等先进典型;农田林网有xx、xx、xx等先进典型;民营化造林有xx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先进典型;林产品加工有森山木业有限公司,园林花卉产业有市林科所及其周边的民营基地典型,这些先进典型为引领我市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树立了样板。
四是有宜林潜力。据调查摸底,我市宜林地面积还有15万亩,其中内垸荒沙荒地和大中型渠道可造林的地方还有近10万亩,长江、东荆河外滩还有近2万亩,小型沟路渠还可植树近3万亩(折合面积);另外,农民房前屋后按高标准绿化还可植树500万株。
五是有领导重视。近些年来,市“四大家”领导非常重视
达到95%以上。
三是高标准建设以洲滩荒地和低产沙地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体系。在长江沿线的新滩、燕窝、龙口、老湾、乌林、螺山等地的宜林外滩和老湾、螺山、黄家口、万全、大同、大沙等乡镇场的宜林沙荒地重点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10万亩,使全市速生丰产林基地达到30万亩。
四是高标准建设以城镇和村庄绿化为主的水乡园林体系。城镇绿化以街道、公共绿地为骨架,以机关、学校、工厂为重点,按照绿化、美化、香化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配置树种、花种、草种,高标准建设城镇园林绿化体系;村庄绿化以学校、村委会、农户房前屋后和农户庭院为重点,下大力气改造“湾子林”,平均每村新植树1万株,着力推进“园林化村庄”建设,达到村庄绿化率60%的高标准。
五是构建林业产业化新格局。今后五年要以昌兴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着力推进公司化的民营造林模式,主攻重点和难点,整体推进全市造林绿化进度,使全市造林面积每年净增3万亩,林木总覆盖面积超过4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5个百分点超过15%;要以天翔纸业和森山木业有限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达到林产品年加工产值过亿元的目标;要以市林科所综合开发示范项目为样板,推进全市林地综合开发和园林花卉产业发展,提高林业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最大限度提高林地综合经济效
护林工程建设。长江防护林建设要从护堤防浪、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出发,科学搭配树种,确保长江防浪林建设达到100万株,切实保护我市长江堤防生态安全。农田防护林要从改造和提高入手,加大建设力度,解决林木不齐、网格过大、规模过小的问题,农田林网网格控制面积保持在300亩左右,控制率要达到95%以上。二是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工程建设。沿江沿湖乡镇要抓住日贷项目和荒地造林项目机遇,充分利用洲滩荒地和低产沙地建立以杨树为主的短周期工业原料林10万亩。三是“万树村”工程建设。要按“建园林化村庄,树新农村形象”的要求建设“万树村”工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利用村旁、水旁、路旁、宅旁等空闲地组织农民栽优质树、速生树、高效树。五年内,村庄绿化植树要超过300万株,全市“万树村”要达到250个以上。四是城镇绿化工程建设。城镇绿化要充分利用空闲地营造绿地,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绿化档次,市城区和各乡镇都要增加5-10个城镇绿化亮点。到2010年,城镇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要达到6平方米以上。
3、深化营林体制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
一是明晰林业产权,加快林地流转。在明确林地、林木权属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林地和活立木市场,采取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多种形式鼓励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认真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积极推广xx开发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行政首长负责制,将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等主要指标纳入全市乡镇经济责任目标考核内容,作为干部政绩考核、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五、今冬明春造林规划和工作建议
根据xx下达的林业生产计划,2006年,我市林业生产目标为:造林3万亩,林业育苗1500亩,新建“万树村”50个。
为了全面完成林业生产任务,今冬明春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落实造林规划。9月中旬,我局已召开林业干事会议,作好了2006年的造林规划。我局建议市委、市政府在12月中旬,召开一次由乡镇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市林业工作会议,总结今年林业工作,安排部署今冬明春植树造林,要求各地采取得力措施全面落实造林规划。要把造林规划落实到每一块荒滩荒地,每一条沟渠道路,每一个造林业主,每一个村庄农户。二是广泛开展林业宣传。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宣传民营造林的典型,宣传林业科技知识,在全市营造一个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良好氛围。三是积极组织造林苗木。各乡镇要对本地苗木进行调查摸底,做到规划、资金、苗木三对口,确保造林有足够的苗木。四是认真办好造林样板点,我局决定在龙口镇办一个农田林网和“万树村”建设的样板,已安排专班落实规划。要求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林业的负责同志每人办
第四篇:湘西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湘西自治州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来源:州旅游局作者:州旅游局办公室时间:2009-04-28点击率:1274近年来,我州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精心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旅游产业呈高速发展态势,有力促进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湘西旅游资源情况
湘 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贵州、重庆三省市接壤,是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重点地区和扶贫攻坚主战场,是全省唯一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 和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重点地区。湘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省委所在地,3万多名优秀儿女英勇牺牲,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全州国土面积1.5万平方公里,辖7县1市,总人口272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 口205万,占75.4%。2008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 22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8462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8.6∶41.6∶39.4;财政总收入24.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4 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0元。
(一)湘西州历史文化厚重。全州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项。国家历 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跃居“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城”榜首。修建于明朝的南方长城蜚声国内 外,被称为21世纪最有魅力的“中国新的旅游热点”。反映土家族历史的溪州铜柱和八百年土司王朝故都老司城,被称为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千年 古镇芙蓉镇素有“楚蜀通津”之称,因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电影《芙蓉镇》而名扬四方。在龙山里耶出土的秦代古城、古井和古简,震惊世界。湘西热土,人杰地灵,中华民国总理熊希龄、民族工业先导李烛尘、乡土文学大师沈从文、画坛怪才黄永玉、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等都是这块土地孕育出来的杰出代表。
(二)湘西州民族风情浓郁。我州是湘鄂渝黔边区民族风情最鲜明、最浓郁的神秘之地。土家族和苗族两个主体少数民族都有独特的语言和习俗,民族风俗流传千 年,民族艺术门类繁多,民族服饰别具一格,民族饮食风味独特。“社巴节”和“赶秋节”充分体现了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习俗。土家族的“摆手舞”、“茅古 斯”、“打镏子”、“咚咚奎”等民间艺术原始古朴,神奇独特。有百节民族之称的苗族能歌善舞,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
六、赶秋等形式多样的节庆活 动。吉首德夯苗寨风情浓郁,游人如织,被誉为“西南苗族第一村”。湘西民族民间文化元素独特,并保存完好,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综合试点地 区。
(三)湘西州自然风光神奇。全州风景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6%,高于全国1%和全省4%的比例。现有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2个 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国家地质公园。猛洞河河谷幽深、水流湍急、野趣横生,被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赞之为“天下第一漂”。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内少有的 低海拔地区原始阔叶林。湘西岩溶地貌分布广泛,地上峡谷众多,古朴幽深,古丈坐龙峡大峡谷奇险幽峻,被称为“中南第一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是距今 两亿年前奥陶纪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遗产,具有独特的科考价值和观赏性。我州地下溶洞众多,是世界上最密集的溶洞群。
(四)湘西州交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我州面向东南沿海,背靠西部,承东连
西,辐射周边40多个县市、1700多万人;既是深入西部腹地的中心通道和重要门 户,又是承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的最佳平台。焦柳铁路贯穿南北,湘黔、渝怀铁路紧邻南端,南北分别有铜仁·凤凰机场和张家界荷花机 场,209、319国道和229省道穿境而过。州府吉首纳入了全国公路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常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吉茶、吉怀、张花高速已开工。特别是张家 界-芙蓉镇-吉首-凤凰的230公里高等级公路,贯穿了猛洞河、芙蓉镇、不二门、老司城、小溪、红石林、坐龙峡、栖凤湖、德夯、乾州古城、奇梁洞、凤凰古 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堡等精品景点,景点之间仅半个小时左右车程,成为一条旅游黄金大走廊。
二、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我州旅 游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初。1988年,省委、省政府为了培育全省旅游龙头,打造张家界旅游品牌,组建张家界市,将大庸、桑植两县从我州划出,湘西旅游 业一度步入低谷。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F基来我州视察,作出了“发展旅游业是湘西今后最大门路”的重要指示,州委、州政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把旅游业作为三大重点产业之一来抓,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湘西自治州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的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经济社会 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省委、省政府将我州作为全省三大旅游板块和四条黄金旅游带之一予以重点发展,全州有6个县(市)被确定为全省旅游发展重点县(市),我州逐步进入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市州行列。
(一)产业规模逐步壮大。近5年来,我州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年均增幅保持20%以上。2008年共接待游客852.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44亿元,比上年增长7.5%和22.8%,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17 %。旅游产业带动了工农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凤凰姜糖发展成上亿元的大产业,老爹猕猴桃产品、酒鬼酒、古丈茶叶、苗族银饰、土家织锦 等特色旅游商品的规模和产值高速增长。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达15万人。开征旅游“两费一金”,每年征收“两费一金” 500万元以上。
(二)旅游产品更加丰富。精心打造了以凤凰古城、芙蓉镇、乾州古城为重点的古城古镇旅游产品,以猛洞河漂流、坐龙峡为重点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德夯苗寨、边 城茶洞为重点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以南方长城、里耶秦简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以凤凰山江、勾良苗 寨为重点的“乡村游”产品。凤凰古城已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精品,猛洞河漂流位居全国六大经典漂流之列。
(三)品牌创建成效显著。我州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旅游去处”和“全国十佳魅力城市”。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湘西之旅”精品线路被评为“全国十佳旅游线路”。凤凰县进入全国首批17个旅游强县之列。凤凰古城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通过了国家旅 游局评审,南方长城、边城茶峒成功实现创国家3A 级景区建设目标。
(四)旅游要素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全州共有骨干旅游公司8家;星级饭店 47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4家);旅行社28家(其中国际旅游社2家);旅游专业运输车队4家,旅游运输车辆200多台;规模化、专业化的旅游商品 购物点5家。年经营收入过千万元的骨干旅游企业20多家,凤凰古城旅游公司年门票收入接近1亿元,目前正在开展上市的前期工作。其它从事旅游餐饮、住宿、娱乐、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农家乐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
商户3000多家。
三、湘西旅游产业发展设想
我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唱 响“神秘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舞活一个龙头,即凤凰古城;建设两条旅游风景线,即张家界至凤凰和泸溪至花垣至龙山黄金旅游通道;打造一个中心、三个核 心景点圈,即吉首旅游集散中心,芙蓉镇景点圈、乾州古城景点圈、里耶景点圈;实现六个增值,即整合资源增值、合作经营增值、开发商品增值、提升文化增值、拓展服务增值、注入科技增值。
发展目标:全州接待游客量及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12年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0亿元,相当于全州GDP的28%以上。加大工作力度,把我州建设成全国知名的旅游大州和旅游强州,旅游业成为全州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围绕以上思路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工作合力。进一步提升旅游支柱产业、龙头产业地位。严格按照州委书记何泽中明确提出了“各级主要领导要用主要精力来抓旅游产 业”的工作要求,在成立以州长为组长的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同时,成立以人大常委会主任刘路平为组长的芙蓉镇景点圈建设领导小组,以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胡 章胜为组长的“两条风景线”建设领导小组,以副州长曹世凯为组长的旅游商品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分别设立相应的办公室。落实州级领导联系重点产业、重点项目 和重点企业“三联”制度,由7名州级领导分别牵头主抓6项重点旅游工作和重点企业。细化工作任务,把近5年的旅游重点工作梳理成6大类120个项目,并把 项目建设落实到各县市和州直相关部门。强化检查考核,把旅游工作纳入全州“四个文明”检查验收内容,对八县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实行考核评比。加大督查 力度,州委督查室、州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旅游专项督查,并将情况通报全州。
(二)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旅游品牌。一是完成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今年2月23日进行公开投标,择优选聘规划编制单位。年内完成《湘西自治州旅 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各个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深度开发景区景点。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把一流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一流的旅游产品。建设好凤凰旅游 龙头,重点抓好凤凰古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把凤凰古城景区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产品。推进三大核心景点圈建设,整合提升猛洞河漂 流、不二门温泉康体、小溪森林休闲、坐龙峡生态探险、栖凤湖度假等旅游产品,把芙蓉镇景点圈建设成湘西旅游产业发展的又一个增长极。里耶景点圈建设,主要 打造里耶秦简、边城茶峒沈从文文学作品主题游等经典产品。乾州古城景点圈建设,抓好德夯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工作。加大产业融合力度,抓好以永顺猕猴桃观光 园、古丈茶叶观光园、吉首花卉盆景观光园、泸溪?崭坦酃庠拔?主的生态观光农业,构建旅游综合产业集群。三是着力营造神秘氛围。激活神秘的山水、神秘的历 史、神秘的文化、神秘的民俗等旅游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民族性、物质文化的地方性和生物生态的多样性。以生态建设、特色民居保护、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手 段,精心打造张家界至凤凰、泸溪-吉首-花垣-龙山两条旅游风景线,继续推进两条风景线“八百里绿色行动”,全面实施百个特色村落、千栋百年老宅、万栋民 族建筑“百千万”大保护工程。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把湘西打造成“神秘之地、风情之州、生态之都、人间仙境”。三是大力提升文化内涵。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将溪州铜柱、里耶秦简、老司城故都等历史文物资源与旅游市场对接。发展旅游演出产业,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歌舞、曲艺、习俗等文化资源,重点推出一台原生态文 化演出节目。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当中,继续抓好“百个特色村落、千栋百年老宅、万栋特色民居”大保护工程,把湘西建成世界知名的土家族苗族风情旅游胜 地。
(三)拉长旅游链条,不断提升旅游效益。一是加快开发旅游商品。按照旅游商品本土化、民族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大力开发具有我州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富硒食品、生活用品和医药产品,把杜仲果、果王素、酒鬼酒、凤凰姜糖、古丈茶叶、苗族银饰等地域性、实用性、纪念性的特色旅游商品做精做优。二是配套优化 旅游住宿。大力发展高星级旅游饭店,新增一批四星级以上的饭店,争取知名品牌饭店落户湘西。建设好吉首凯莱五星级国际大酒店、湘西边城四星级大酒店。全州 二星级以上饭店总数达100家以上,其中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要达10家左右。同时,加快建设一批星级“农家乐”,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宾馆体系。三是 积极发展旅游娱乐餐饮业。推出既适合大众参与,又能满足高品位精神享受的特色文艺活动,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补、互促、互兴。开发旅游餐饮,充分挖掘和推出 本地特色菜系和风味小吃,举办湘西民族民间饮食文化节,把土司牛头宴、土家十大碗、苗族酸辣系列、湘西山珍野菜等推向旅游市场。鼓励开办特色餐馆和农家乐 饮食店,让游客既饱览人间美景,又饱食湘西美味。
(四)加强旅游促销,深入拓展客源市场。国内市场主攻以北京为主的北方市场,以上海为主的华东市场,以重庆为主的西南市场。入境游以扩大日韩市场和港澳台 市场为主,逐步开发以德国、美国、俄罗斯为主的欧美高端市场。一是构建全方位的促销网络。把旅游宣传与经贸招商、文化交流、会展、科普有机结合起来。充分 利用报纸、广播、影视、网站等多种媒体,将新闻报道、专题宣传和促销广告有机结合起来,在机场、车站、高速公路增设户外广告,利用各种媒体和载体,通过多 种渠道和途径宣传湘西旅游、扩大市场影响。二是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模式。建立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共同利益为纽带的促销模式。把全州作为一个统一的 旅游目的地对外推介,展示湘西州旅游的整体形象。整合宣传力量,政府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旅游公司对旅游产品宣传、旅行社对旅游线路宣传相互配合、相互 跟进,增强旅游宣传促销的实效。三是注重发挥节庆活动的轰动效应。把苗族赶秋节和土家族社巴节作为固定的民族节庆活动,并打造成在全国具有突出影响力的民 族民间传统节会。(五)完善旅游设施,不断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坚持围绕旅游发展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优先落实项目资金,哪里发展旅游产业,就把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一方面着 力构建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构建“旅游空中走廊”,积极利用好张家界荷花机场,与贵州铜仁地区合作共建铜仁·凤凰机场,支持机场扩建项目、增加航班航线, 扩大高端旅游市场。争取广铁集团支持,改建吉首火车站,增开始发列车。推进“高速湘西”建设,加快吉茶高速、吉怀高速、张花高速、凤大高速等重大交通项 目,积极争取黔张铁路、吉恩高速公路项目立项建设,着力构建便捷的旅游大通道。实施“快旅慢游”工程,启动永小、花里龙、河迁等旅游公路改造项目,实现重 点景区等级公路连接。另一方面,加快旅游城市建设。实行州市两级共建,启动州府吉首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打造吉首旅游集散中心。切实强化各旅 游重点县的县城环境卫生整治,凤凰县城、龙山县城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沪溪县城创建全国宜居城市,改善城市的旅游承载能力,扩大旅游消费。与此同时,统 筹规划建设一批服务旅游、特色突出、功能齐全的旅游集镇,促进景区与集镇协调发展。
(六)推进区域协作,加快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与长沙、张家界、怀化、常德、贵州铜仁等周边地市州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在产品开发上互补,在线路编制上对 接,在宣传营销上协同。重点研究解决好地区之间无障碍旅游、消除区域壁垒等问题,大力推进武陵山区旅游一体化进程,实现客源互流、效益互增,扩大客源市 场。
第五篇:湘西民俗旅游的发展和建议
湘西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及建议
湘西之旅龙银秀
湘西州民俗文化具有浓厚的苗族、土家族、汉族等地方多民族文化底蕴。它的独特性,多样性、区域性、吸引性、急需性等鲜明地显现。依凤凰历史文化名城,德夯自然风光景观作支撑。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这股东风。使湘西州民俗旅游向成熟、健康、世界性等发展,湘西州旅游可持续发展,必以民俗文化旅游作为主流。
一、民俗旅游的定义
所谓民俗旅游就人们是以观赏、领略、了解、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与暂时逗留中所进行的物质与精神活动的总和。从性质上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对促进旅游地发展的有重大和承前启后的作用 , 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用、社会文化作用和创造旅游品牌作用三个方面。
经济作用 : 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自我见证民俗文化对旅游者极具强大的吸引力。据统计 , 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 26% , 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 56.7%。
社会文化作用 : 民俗文化的形成 , 有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原因。就湘西而言 ,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经几千年来各种民族、文化的冲突、融合 , 才形成目前独特的民俗文化。加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 , 实际上是创造一种保护机制 , 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性保护及传承民俗文化和利用价值。
创造旅游品牌 : 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 ,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才能长期吸引特定游客群体 , 保证在旅游规划、开发建设中保持长期的一贯性 , 从而实现可持续开发。
二、湘西州民俗旅游目前开发情况、投入不到位 , 开发层次不够深。
目前湘西州民俗旅游多由景区企业、经营者合资自发开发 , 其项目的设置 , 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跟风性。成本回收率低,能否如期得到回报 , 心中无底 , 因而 , 无法正确投资或不敢过多投资 , 导致开发层次不深,负面因素繁多,不能充分体现湘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导致游客期望值大打折扣,消费低,名誉下降,游客回头率低。、民俗文化旅游单调。
目前湘西多数民俗旅游区尚停留在观光阶段 , 由导游解说向客人介绍当地民风民俗 , 缺乏深度的参与性和情趣。、民俗风情胡编乱造。
目前很多景区向游客展示的民俗完全是经营者自己胡编乱造出来的 , 完全不根据实际民俗特点。比如有的景点出租的民族服装是经营者引来外族的服装和据自己的喜好和想象而编造出来。导游带团中胡编民族语言,从而误导游客。、旅游从业者对民俗认识及教育不够。
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猛 ,近年来游客量、旅游收入量年平均增长都在 50% 以上。旅游从业者增加很快 , 但从业者的民俗教育却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导游只做表面功夫,没有深度的理解,本身对湘西民俗都似懂非懂 , 又如何能向游客展示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 旅游有关部门应及时的组织各种学习和培训活动。作为一名湘西导游应充分传承湘西民俗文化的使命。
三、湘西州主要民俗旅游资源、地方歌舞。
地方歌舞是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湘西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 , 民间有丰富的民族歌舞供开发利用。民族歌舞强烈的节奏感、欢快的氛围 , 很适合于游人的审美要求和游程的一项快乐氛围,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苗族的接龙舞和土家族的茅古斯、摆手舞等。苗族接龙舞 , 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 是一项文娱性较强的传统体育项目 , 相传古代苗族以次舞蹈求雨。每当人们盼龙降雨时就成群结队去接龙 , 并形成了风俗习惯。接龙舞多在苗族节日进行 , 尤以“四月八”最为隆重。茅谷斯 , 也叫毛猎舞 , 是土家族最为原始的古典舞蹈。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被中外来宾称誉为“千年不老茅谷斯”。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大型舞蹈。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 , 以祭“八部大神”为主 , 表演人类起源、民族迁徙、抵御外患和农事活动等;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 , 以祭祀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和各地土王为主 , 表演部分农事活动。、服饰民俗。
苗族服饰 , 绚丽多彩 ,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它的服饰民俗元素,更好的传承民俗文化。男子裤管短而宽 , 穿土产花格子对襟衣。老年人裹黑布头巾 , 打绑腿、束腰带。妇女服装 , 胸前、袖口和裤筒 , 滚边绣花 , 过腰大而长 , 袖大而短 , 皆系满襟 , 没有衣领。衣服有琵琶襟、套襟、四角挖云、四叉式之分。但也有两臂皆白上衣 , 短马褂 , 下不著 , 长裙青红相间 , 自成文彩。亦有绣花卉者 , 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苗族系母氏社会,妇女极其讲究银饰。银器是养生、美观、财富的象征等,据介绍有银冠、银花、银梳、耳环、银玲、银链、项圈、牙签、银扣、银绦等等。
比较而言 , 土家族服饰更接近生活型、实用型。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头巾 ,男穿对胸衣 , 双排七至十一扣 , 俗称蜈蚣扣 , 袖口、领口及裤管末端加花边;女人则右开襟 , 袖大而短 , 饰花边银铜佩饰 , 俗称“满襟”;未出阁的姑娘着花衣 , 讲究大红大绿;小孩喜戴菩萨帽 , 虎头帽,男鞋多为青蓝布 , 女人穿绣鞋;姑娘出嫁时必穿“露水衣” , 上着鲜艳挑花绣衣 , 下着八幅罗裙 , 与土老司八幅罗裙有异曲同工之妙。、居住民俗。
湘西的居住民俗代表是吊脚楼 , 苗族、土家族均习惯居住。就其结构而言 , 各地区的吊脚楼大同小异 , 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 , 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 , 其余三边皆悬空 , 靠柱子支撑 , 正屋和厢房(即吊脚部分)的上面住人 , 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 , 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务。总的来说, 吊脚楼有单吊式、双吊式等,但单吊式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除吊脚楼外 , 苗族聚居区还有一种古朴简单的石屋 , 即以片石垒砌 , 表面再以泥土糊面。这种石屋 , 配以石板路、石砌墙 , 古朴凝重 , 充满历史感和民族性。以吉首德夯、社塘坡等地为典型。、饮食民俗。
湘西苗族、土家族饮食 , 立足于武陵山区的物产、气候 , 多取材本地丰富的资源 , 借助特有气候条件 , 形成酸、辣、鲜、腊的特色 , 自成一家。既不同与湘菜的香酥、酸辣、软嫩 , 又有别与川菜的清、鲜、醇、浓。主要采用腊味、山珍野味、辣椒、各种酸菜为原料。能让游客“酸的摇头”、“辣的出汗”、也能让游客感到“鲜的清脆”“、腊出味道”。以菜肴而论 , 湘西特色菜主要包括腊味、酸干菜和野味野菜。
四、开发模式与原则、开发模式。
湘西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 但是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落后 ,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考虑到湘西州实际情况 , 建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走“政府文化部门牵头、旅游企业为主体、教育部门跟进 , 按市场需求统一规划、保护、开发”的路子。
政府文化部门牵头 , 是因为湘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 从保护第一的原则出发 , 任何开发都必须统一规划、统一开发。湘西文化部门多年来进行民俗文化保护工作 , 有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 , 领导作用是任何旅游企业和个人无法代替的。
旅游企业为主体 , 是因为民俗资源开发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旅游业。按“谁受益 , 谁出资”的原则 , 旅游部门必须参与进来。而且 , 湘西旅游企业多年的发展表明 , 其高度的工作效率在民俗开发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部门跟进 , 是因为旅游业在湘西州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业人员的教育离不开教育部门的努力。以往湘西州各职业学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重通用知识教育 , 轻民俗。应多多挖掘民俗文化,及时有效的传承民俗文化。、开发原则。
(1)保护性原则。
民俗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财富 , 在开发时 , 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湘西州以前也做过很多工作 , 比如建立了多个民俗博物馆(山江苗族博物馆), 把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特点的民俗风情通过文字的或可视的形式记录或再现出来。这不仅保存了濒临灭迹的古代民俗 , 而且使游客能在民俗旅游中 , 了解当时的历史和风情。
(2)因地制宜原则。
开发民俗旅游不能跟风模仿 , 移花接木或造假欺世 , 试问把云南、贵州的民俗旅游活动搬到湘西来 , 能有吸引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吗 ? 应下大力气就地取材 , 挖掘本地区的民俗资源 , 并展现当地的真实生活。从本地资源着眼加以利用开发 , 这样才会因其贴切、真实而保有长久的生命。
(3)参与性原则。
要发挥民俗旅游的优势 , 就必须让旅游者能亲身体验民风民俗 , 参与民间活动 , 从而感受浓郁的人情味、乡土味、文化味。以次使广大游客感到回味无
穷。而目前湘西旅游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到位, 很多活动游客只能看不能参与 , 游客处于似明白非明白的状态,兴趣索然 , 影响了旅游的效果。
(4)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
民俗风情具有区域性、传统性和古朴性的特点。这要求旅游管理部门在民俗旅游开发时坚持乡土性、古朴性的原则。开发时从研究地方民族文化入手 , 民俗旅游才能体现自己独特鲜明的一面 , 才能有别于周边地区的旅游特点 , 从而确保湘西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近十年来 , 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速。年接待游客总人数已经接近饱和阶段 , 但由于开发深度不够 , 游客回头率低,游人平均旅游消费不高。难以获得较大的效益。目前 , 民俗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的发展领域。湘西州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 积淀了丰富的、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可以说民俗旅游是湘西旅游业发展的新希望、新起点 , 所急需要走的旅游路线,只要加大开发力度 , 民俗旅游定能成为湘西州旅游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走向国际化,民族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