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民营经济研究1(大全)
温州民营经济研究之一
解读温州模式
郭忠源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温州模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的媒体和经济学家纷纷发表了许多文章和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温州模式就是民营企业加上温州人特有的经商意识和冒险精神所组成的经济运行模式。笔者也基本同意这种观点,但为什么温州人具有特殊的经商意识和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为什么国内别的地方的民营经济没有温州发展的快?要真正认识“温州模式”的本质还需要从经济、政治、地理、社会和文化的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地分析研究。
一.温州模式的形成因素
1.国有经济不发达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很少。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距离较近,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很少,国有工业企业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这就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空间。使得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期相对而言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由于同国有企业争资源而受到太多的责备和限制。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生产成本低且经营手段比较灵活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的环境,所以初期的发展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的初期积累规模不断扩大。
2.温州地区人多地少,区域内山多水多人均耕地更少,剩余劳动力多。众多的农业人口如果只靠从事耕种和打鱼为生很难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小康和富裕。因此,当地很多农民较早就从农业、渔业生产转向手工制造和服务业,从事食品加工、服装缝纫、木工、瓦工和小五金业的加工,进入了市场,建立了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政府的商品经济观念,也培育起了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改革开放以前,温州地区交通不便,没有铁路和航空线路,公路交通山多路窄,与外部的联系受到限制,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省会杭州来到温州很不方便,中央和省级领导到温州来的很少,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较弱,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禁止政策也没有其他地区贯彻的那么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一定程度的“容忍”也为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像广东等沿海地区那样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支持,而主要是靠自己闯出来的。
3.温州人“重商观”的历史渊源。早在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主义学派就提出了“农商并重、无商不富”的理论。这一理论对当时社会主流的儒家“重农轻商”思想发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温州人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形成了温州人的一种文化传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温州人经商意识特别强的缘故。
4.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社会基础上的合作经济。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外,温州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基础上的经济合作方式。这种普遍的合作方式是温州人所特有的,而在别的地区这种广泛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是高信任、低风险和交易费用低,它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创业融资方便、快捷。温州民营企业的起步大多是家族作坊。当家族中某一成员要投资创办企业时,资金大都是通过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来共同筹集的。由于血缘、情缘的关系,融资过程中的信任度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资金也就很快的集聚起来。
第二,地缘关系形成的产品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具有投资分散、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一个家庭企业生产某一产品后,同村的居民就跟着仿效并很快波及到附近的居民,大家纷纷而上,有的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有的则生产产品的零部件。这些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专业性很强成本更低,而且投资很小。他们的产品直接出售给生产成品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就不再生产零部件了。很快就形成了区域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间的生产相互配套,每个企业的投资都不太大,很快孵化出一大批小企业,不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缩短了产品的制造周期,迅速地扩大了产品的生产规模。
第三,外出温州人织造的强大的营销网络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内地人“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不同,温州人只要有生意做、有钱赚就能四海为家。经商意识强的温州人(约占总人口的30%)纷纷带着家乡的产品跑遍全国各地,从走厂访店上门推销产品做起直到自己开店、办公司,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产品织造了强大的营销网络。这也是其它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为什么温州人能够织造出强大的营销网络而别的地区就办不到呢?这就是温州人“讲实效、重亲情、敢冒险”的区域文化的特殊之处。他们依靠血缘、情缘、地缘关系所建立的产销分离的合作体系,用社会学的观点来讲就是温州人有效的利用了本地区的“社会资本”。初期,许多民营企业都在当地的专业市场摆摊设点推销自己的产品,当产量不大时这种销售方法还可以满足需要,而且费用也不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仅在当地专业市场销售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大家都希望能到温州以外地区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如果每个企业都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机构所需的开支是巨大的也是单个企业无力承担的。于是一部分善于经商的温州人看准了这个商机,主动承担起外出经商的任务。他们利用亲属、亲戚和老乡的关系采取抵押、担保的办法赊欠了一部分货款到外地办起了商店,专业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销售大军。这支销售大军的突起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它使得温州民营企业的产销得以分离,效率更高,也是温州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最有特色的部分。
二.温州模式面临的挑战
经多年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已具备了较大的规模,有的企业经过改造建成了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规模更大的企业发展为集团化的股份有限公司。一些温州产的地方产品在全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的生产基地;一些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商品获得了全国著名商标称号;还有些商品已经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声誉和影响力,出口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温州模式对民营企业创业和成长的重大
意义。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完善,企业内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的弊端以及其体制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不适应逐渐显露出来。成为把民营企业办成国际化的大企业和百年老店的阻碍。温州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
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都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业主基本上原来都是农民,管理者也大都是家族内的成员,当企业规模较小时他们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依靠自己的经验,直接管理到生产工人大事小事都亲自抓。但当企业发展大了以后,原来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了,企业主感到需要聘请专职的管理者来帮助自己管理企业。于是,很多民营企业都聘请了管理和技术人员来管理企业。当聘请的外来人员进入企业以后,由于企业主还没有“两权分离”的观念和外来人员(多是从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转入的)对家族式企业的不适应,企业主或其在企业内任职的亲属们不太理解管理人员的做法,也不敢信任和放手让他们工作,管理人员感到责权不分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进步的进程缓慢。企业管理的方式在家族式和科学化间摇摆,管理效率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能力与需求进步的矛盾
民营企业创业时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是仿制国内外其它企业的同类商品,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产品的技术水平一般都不高。当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时,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多没有同步跟上。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主的观念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主的观念还停留在创业的初期,他们认为只要能够不断的仿照别人的产品就可以不断进步没有必要自己投资去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知识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的而且仿效别人永远只能落后于别人。二是技术方面资源的不足,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如人力和硬件方面的设施、手段等,就这方面而言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差距都很大。当今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骤加快,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化推动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人们追求着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新需求。市场永远是技术领先者的天下,落后就是失败。因此,温州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实际行动。
3.企业发展与各类人才需求的矛盾
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技术创新,人才问题都是第一位要解决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本在各种资本中最为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当前温州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创业特点和温州地区相对人才培养不足的结果。如前所述,温州民营企业的业主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虽然有较好的商业意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但文化水平总体上不高,当企业较小的时候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经商经验还可以管的过来,当企业规模变大以后,作为大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文化知识就不够用了,而他们在企业内的亲属们也基本相同,此时靠血缘、情缘建立的管理团队已经不能胜任企业中高级管理职务的人才要求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更是如此,因此人才需求矛盾日渐突出。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温州地区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情况,改革开放初期基本没有经济管理或工科的普通高等院校,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高等专科院校,但办学能力和所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民营企业的需要,仅靠本地区的地缘人力资源是很难解决人才需求的矛盾。因此,温州民营企业应当打破原来的“三缘”局限,面向更大的范围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从当前实际来看,温州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引进职业经理人,并在企业内建立起引得进、用的好、留得住的机制。也就是要在企业中建立起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机制,以解决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的信任度和经理人对所有者的忠诚度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相信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生机。
本文针对温州模式的形成及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可能不够全面、准确。但笔者认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创新,才能使温州民营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官员、企业家来关注温州民企,提出新的发展观,使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创造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温州模式。
2003年3月10日于柳市
第二篇:东莞民营经济研究
东莞民营经济研究
民营经济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模糊概念。迄今为止,人们对其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由此导致了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和统计口径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认为,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的,是指由民间个人及社区兴办的各类企业的总称。广义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1]、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本文所出现的民营经济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民营经济。下面给出关于民营经济定义的两个等式:
民营经济(广义)=国民经济-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
民营经济(狭义)=国民经济-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含港澳台投资经济)
东莞在改革开放这30年中,从一个农业县,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名城,确实是可圈可点。可以说,东莞是一个经济巨人。可惜的是,这个巨人却像患了“小儿麻痹症”,一条腿大,一条腿小,招商引资的腿粗,发展民营经济的退细。结果,一场金融危机,就让东莞这个经济巨人倒下了。实际上,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有一个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机会。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很多香港商人回来东莞开设“三来一补”企业,制衣的,做鞋的,玩具的等等,这些企业的员工青一色都是东莞本地居民。如果东莞人是好学上进的话,应该可以在这些企业学习产品生产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只可惜,东莞人错过了个机会。另外一点的是,当时的东莞,电器方面有嘉美电风扇,爱迪热水器。还有,当时的虎威皮鞋,名震大江南北的时候,现在的温州皮鞋著名的品牌制造商还在东莞擦鞋呢。我就不明白,同样是做空调,人家顺德美的做得风生水起,就华宝和现在的科龙也曾经风光过。可为什么东莞的凌高就这么无疾而终了呢。哎,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东莞要立足现在,开拓未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了东莞市工商局该公司的注册资料。民盈集团由23个在当地富甲一方的民营企业组建。其中东莞润迅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4亿元,另有包括南峰集团、新世纪地产、龙泉实业、康华集团在内的14家民企股东各出资8000万元,余下的8名股东则分别出资6000万元,注册资金计为20亿元。
关于东莞的民营经济的现状,市委书记刘志庚已经全市民营经济暨名牌战略会议上的讲话已经总结地非常清楚。这里就不在重复。不过,这种现状的存在有一定的原因,下面与大家探讨。
一,与东莞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东莞在招商引资是成功的,这成功除了政府,东莞人的努力以外,东莞的优越地理位置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在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对这一优势过于强化,把招商引资作为东莞发展的主要方向,因而忽视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与东莞人的性格特征有关系。最明显的是,东莞人的小农意识表现在财富上的观念是小富即安。因此,东莞的民营企业“长不大”。就比如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成的东莞电机有现公司,与这家公司相同年龄的江苏无锡华达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产值和销售额在07年已经达到7个多亿,一些企业建厂只有10年时间,产值已达10个亿,而东莞电机却还在像蜗牛一样踽踽前行。金融危机虽然给东莞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未必不是好事,它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东莞经济的短板在哪里。
“民营经济”这个提法在东莞出现还不到10年,借此次在东莞挂职锻炼的机会,对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民营经济发展要抓住机遇,更需要与时俱进,东莞市民营经济从跑龙套起步,到今天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九十年代,东莞的民营经济在消化外资的基础上,自主创业的势头越来越猛,发展速度加快。“九五”期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工商登记户数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东莞市对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进行了调整,把民营牌与外资牌、城市牌一起,作为东莞新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也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东莞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与外资经济、公有制经济一起形成了“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
二:特色化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引擎,只有实现特色化才能达到规模化,进而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东莞的民营企业大多从事服装、家具、毛织、制鞋、电子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镇、专业村。其中,虎门镇有民营服装制造企业600
多家,服装及布料市场22个,成为“中国女装名镇”。大朗镇有民营毛织企业1000多家,产品40%以上销往国际市场,在国内也占有约25%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羊毛衫名镇”。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正成为东莞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个区域、一个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成长空间的发展。我们在选择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上要借鉴东莞的经验,充分挖掘自身的产业优势,努力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优势:在资源上,前郭是东北的“鱼米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吉林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发展农产品及畜牧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基础优势;在区位上,长白铁路贯穿南北,图乌、明沈、开方3条国省干线公路在县城内交会,形成了南至长春、沈阳,东至哈尔滨,北至大庆的畅通发达的交通网络,发展物流业前景广阔。在产品上,全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达到4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具有一定生命力和发展力的产业,完全可以培育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家族式”管理模式是民营经济起步阶段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限制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突破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民营企业才能向更高层面发展。
通过与一些民营企业家的交流发现,东莞的民营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对于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来说,家族式管理是以最小的信用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动员和利用既有的人力资源,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
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三分之一是家族制,他们之所以长盛不衰,最大的法宝就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能够及时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企业制度和优秀人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而获得强大持久的生命力。目前,我县的民营企业也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这是企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当企业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时,一定要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
四: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要创造环境、培植主体、搭建平台、扶优扶强,有所不为就是要尽量减少干预,放手让其发展。
近年来,东莞为了给民营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一是制定颁布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48条”;二是制定了登记管理等
10个方面的实施细则;三是实行“民营企业办事优先卡”制度;四是给予民营企业用地、厂房购置等政策优惠,吸引民营企业进入工业园区进行经营。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对当地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政府过多的干预,催生了一批投机型、依赖型的民营企业,他们普遍缺少大企业的战略眼光,为了短期利益不惜浪费资源、扰乱市场,低级盲目的竞争格局分食了有限的市场空间,使一些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受到挤压,只能徘徊在底层次的发展阶段。
2008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03.34亿元,占全市GDP的32.5%。民营经济一、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37.6:62。民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0.5%。民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3.2%,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1.2%。民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3%,其中,民营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的86.8%,民营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占全市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的75.8%,民营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的59%,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的55%。也就是说,民营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在第三产业的部分领域已占据绝对优势。
所以,东莞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大的。希望各企业单位把握机会,努力发展好民营经济,带动起整个社会的经济一起飞速发展。
第三篇: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启示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刘枫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2年,温州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3亿元增加到1055亿元,翻了六番多;财政收入从1.35亿元增加到126亿元,翻了六番多。其中,民营经济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占85%,在工商业中占98%,在上交税收中占80%。今天的温州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回顾温州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总结其成功之处,可以给我们提供这样几点启示: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本本主义,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旧思想、旧框框,根据各地实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变革生产关系,决定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初,温州发展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但温州人聪慧勤劳,商品意识浓,经营能力强,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正是从这一实情出发,温州人选择了走民营经济发展的路子,赢得了改革的先发性优势。温州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而多层性,决定了生产关系和经济成分的多种形式,而民营经济作为一种以“民资、民智、民力”为主的经济成分,其产权清晰、权职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灵活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完全适合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要求。因此,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要根据各地实际,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经济,走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子。坚持执政为民,一切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决定工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执政为民,就要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民富才能国强,民富是执政的基础。温州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一种“民本”经济、“草根”经济,植根于人民群众,受益于人民群众。尽管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反复、有争论、有质疑、有反对,但温州的老百姓就是在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富裕起来的。可以说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温州百姓个人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可见,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坚持执政为民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坚持执政为民,就要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只要是群众拥护的、群众支持的、群众得益的,都要坚定不移地去做,聚精会神地去干,千方百计地去谋,真正让人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
坚持群众观点,调动、激发和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党的一切政策和主张都来源于群众的实践和创造。温州在民营经济发展中创造的诸多全国第一,都来源于群众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群众观点,都要充分尊重、鼓励、保护群众和基层的创造精神,努力营造让一切力量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创造潜能充分释放,让一切聪明智慧竞相迸发的社会环境。在具体实践中,要正确对待群众创造的新生事物,坚持做到不争论、不张扬、不阻止,看准的要大胆地支持,一时看不准的要允许试,允许看。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在原始积累过程中,群众和基层创造的新生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应该在实践中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正确引导,逐步规范。
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服务型政府。市场经济呼唤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建立行为规范、运作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就要求政府行政职能从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宏观管理转变,从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律和经济手段为主转变,从政府配置社会资源为主向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温州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既在宏观上把握了发展方向,着重培育民营企业成长的土壤,又在微观上放手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自主畅游,做到了“无为”与“有为”的有机结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刻不容缓。当前各级政府“越位”、“错位”、“失位”现象颇为严重,该管的没有管好,却管了许多不该管又管不好的事情。要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科学规范职能,理顺工作关系,坚持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使各级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的高效政府。
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温州经验,不断促进发展。温州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其在发展民营经济中符合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验,值得借鉴。温州的经验又是在温州这块特殊的土地上形成,具有特殊性,又不能照搬照套。同时,时代不停向前,形势不时变化,实践丰富多彩,温州经验自身也要随着实践而不断提高、不断创新、不断充实,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和永久的生命力。借鉴温州经验,不能套搬温州的一些具体做法,而要着重借鉴其精神实质,并紧密结合各地实际,把温州经验融于自己实践,才能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人民日报》 2003年10月28日 第十六版
第四篇:《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感想》
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感想
中国的巨变,世人瞩目;温州的发展,受人关注。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从温州这个窗口,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独特风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民营经济快速崛起并迅猛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今天的温州已成为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温州民营经济从起步到发展壮大,其历程并非平川跃马,顺流行舟,而是崎岖坎坷,波回浪折,在无奈中起步,在曲折中前进,在争论中发展,在探索中壮大。
温州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温州走出了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子。温州的发展,核心问题是富民,本质特征是市场经济,表现形式是民营经济,推动力量是全民创业。这两组数据充分说明,温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一个缩影、一个印证。温州的发展路径,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伟大的、无比正确的道路。
改革开放29年来温州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从13.2亿元增加到183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翻了5番多;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5元增加到7543元,年均递增16.2%。另一组数据是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目前全市民营企业13万多家,民营企业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税收、外贸出口,分别占全市的99.5%、95.5%、80%、95%、民营经济是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最大优势,并且,在发展态势上呈现新的亮点。一是“民外合璧”渐入佳境。现在,“民外合璧”已成为优化提升民营企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最近四年,温州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1.5亿美元,相当于之前近20年总和的两倍,外商投资项目中属于“民外合璧”的占三分之二以上。二是强强联合迈出新步伐。过去温州的企业普遍存在“三千万现象”,现在许多企业家破除“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陈旧观念,开始走向联合或接受兼并。三是企业上市开始破冰。民营企业家逐步走出过去那种“不必上市”、“不愿上市”、“不敢上市”等思想误区,涌现民企“上市热”。
突出理念创新、路径创新、服务创新,把民营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要转变发展理念,克服“思维定势”,坚定地走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的路子;要优化发展环境,克服“体制障碍”,更好地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政策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克服“路径依赖”,开辟新的发展路子;要依托自主创新,克服“发展惯性”,以创新优结构、以创新提层次、以创新强实力。政府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好发展的“引航员”、“护卫员”和“服务员”的作用,帮助企业“引着上”、“推着上”、“逼着上”,以促进温州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赵一 2011年11月
第五篇:经济研究
雷州市私营经济探讨和研究
前序
对于我家乡雷州市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我从各种资料、实地了解了各种有关私营经济的具体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雷州市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在经济方面更突出。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都显示出经济发展和发达的现象,我们雷州也不落后,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搭上经济开始发展的快车,稳步的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众所周知,私营企业发展情况对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地区的私营经济越发达,人们就业机会就越充分,人民收入就越高,所以私营企业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贡献。在这几年,虽然雷州市私营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但从整体状况来看却不让人满意,尤其政府对私营企业的重视。所以我们用乐观的态度看待雷州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全面的看待整个雷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以下是我对雷州私营经济发展的几个看法和建议。
一、雷州市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影响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肿瘤”:
1、政府机构不健全,企业发展受制约因素多。
首先由于政府职能部门不健全,许多企业反映“手续太繁、收费太高、效率太低、办事太难”,严重阻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如企业申请办厂,从征地到建厂,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以上,企业反映强烈。手续繁琐办事难,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有的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为了小团体利益不惜对私营企业采取“杀鸡取卵”、“雁过拨毛”的做法,严重损害了私营企业的利益,挫伤了群众发展私营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结构较复杂,部分人员素质较低,加之法制不健全,有的人受“一切向钱看”影响较深,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因而在经营思想、经营作风、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对于这些问题,政府的监督管理显得软弱无力。还有由于管理没有归口,在实际工作中对私营经济的发展缺乏客观指导和政策引导,监督检查多,帮助扶持少,致使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找靠山,戴“红帽子”或“洋帽子”,以求获得保护,这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的难度,而且人为地模糊了产权关系,为企业的更大发展和机制健全留下后患。由于管理不到位,难以及时有效地加以纠正,阻碍了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思想解放不够,认识不一。
有的人对私营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营经济视为历史上的小商小贩,对私营经济的政策出发点还着眼于缓解就业压力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几难”问题上;甚至有的人简单地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如造假贩假、坑蒙欺骗等,以及某些不安定因素笼统地归咎于私营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相对立担心私营经济的发展会冲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的甚至把不为私营企业开设帐户作为加强廉政建设的措施,如此等等,人为地增加了私营经济发展的困难。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私营经济往往是担心多于关心,红灯多于绿灯,指责多于指导。
3、企业的管理水平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雷州市私营经济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主文化素质偏低,致使企业制度不健全,仍处于家庭式管理、作坊式经营的低层次水平。从质量上看,总体水平不高;从结构上看,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的服务业、流通业比重偏大。为生产和科技服务的高科技含量的新兴现代产业太少。具体表现在:
——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企业人员收教育水平低,文化素养不高,还有企业主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的意识比较突出。在私营企业中,类似“父亲抓生产、儿子跑供销、媳妇管帐目”的家庭式企业比比皆是。由于管理水平落后,小打小闹,自我满足,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状况十分严重,导致同类行业整体效益下降。城区大多数的私营企业由于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无序状况比较突出,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发展较快的小刀、不锈钢器皿、服装、塑料等行业竞争激烈,出现了重复生产、布局不合理、竞相压价销售等不良现象,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的企业压价后只得在产品上偷工减料来牟取利润,从而降低产品质量,影响产品声誉。
——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档次低,场竞争力弱。例如城区现有的近100家私营企业中,年产值超三十万元的只有79家,超一百万元的35家,超千万元的仅2家。一些私营企业主短期行为严重,不重视科技项目引进、吸收、投入,只看眼前,没有远大的发展目标。私营企业生产的小刀、剪刀、服装、塑料制品、多用钳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了多数,这些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档次低,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弱。
(二)雷州市发展私营经济必须解决的症结:
1、资金问题:私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靠自己筹集和积累,其结果不仅大大加重了私营企业的经营成本,并且使许多私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而不能正常生产经营,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市场前景好的项目。
2、政策问题: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不少鼓励和扶持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肠梗阻”现象,致使好些优惠政策未能落到实处,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发展。
3、观念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虽然逐渐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但目前仍有不少人对私营经济持有偏见,认为私营经济只是国民经济的“补充”。这导致不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尽管积累了大量货币,也不用于扩大再生产,不敢进行资本运营。
4、服务问题:至目前,私营企业还不能获得正常有效的信息、技术、法律、人才和经营场所等方面的服务,生产经营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而失误也较多。
5、体制问题:到目前,私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力量分散,且责任不清。名目繁杂的收费和集资、摊派,都会严重挫伤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很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6、除上述外部问题之外,持续再发展私营经济还必须解决好私营企业内部的一系列问题:一是要解决好私营企业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二是要解决好部分私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偏低的现象;三是要解决好私营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二、对雷州市增创私营经济新优势的若干思考
针对雷州市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种种困难,欲使雷州地区私营经济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笔者认为,必须从认识上和实践上采取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1、正确认识私营经济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的深层次根源。
2、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存在的必然性。
3、认识到发展私营经济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发展第三产业,为人民服务的需要。
4、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作用。要用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
5、通过让人们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1)发展私营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系;(2)
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发展私营经济的关系;(3)私营经济对社会的贡献与其中出现的不法经营的关系。
(二)雷州市私营经济的发展思路
1、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加强管理与政策扶持并举:小五金、服装、不锈钢制品、化工塑料制品等是雷州的传统产品,畅销国内外,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但一段时间以来,雷州市的一些小五金企业为了抢客户,不惜开展价格大战,采取降价——降质——再降价的不正当手段,竞相压价销售。不少厂家反映,每次广交会就是雷州刀剪产品的降价会。互相低价倾销的结果是伤了自己,肥了别人。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竞价促销,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差,最后导致失去市场吸引力,客户失去信心,雷州产品声誉下降。面对这种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在企业中认真宣传贯彻《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企业守法经营,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工商联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尽快筹划组建各行业公会,制订行规民约,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会员企业树立正当竞争,共同发展的新观念。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鼓励、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要逐步进行调整,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平等竞争。同时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坚持制止各种形式的“三乱”现象。当前,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方面军,应对私营经济实行行业管理,改变原来的行政干预做法,加强服务,实施政府对私营经济宏观管理、指导、协调与服务的职能,扩大联通渠道,建立私营企业与政府定期对话的制度,改变私营企业“多层领导”、“各自为政”的局面。私营企业迫切需要的不是多个“婆婆”,而是一个能够提供行业“规划、监督、协调、服务”的行业管理组织,并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通过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实现行业管理,突破部门、地区条块和所有制界限;实行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区的行业管理,同时通过行业商会建立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2、依靠自我积累发展与引进外来资金并举:根据雷州市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要,筹集、调导、吸引民资,批新的重点的项目,这是抢占市场、发展自我的客观迫切需资金从哪里来?最实在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进一步对发展经济加温鼓劲,切实做好发动和鼓励各地群众的工作,充分民间资金,重点投放到私营工业、海洋渔业和“三高”农业等,并形成投产、在建和奠基三阶段并存的梯形局面。同时,在上要做到全方位与多层次相结合,贸工农、产供销一齐上。发营经济,除了积极吸收本地民资之外,还要主动做好对外的引资工作,这是解决资金和项目的良方妙法之一。要使该项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还是要在加温鼓劲方面大做文章:首先要有认识上的新突破,千方百计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引资机制,确保该项工作得以经常地健康地运作;其次要切实做好市外、境外的客商的宣传、引导工作,和他们做知心朋友,特别要注意引发雷州籍在外经营的企业家、实业家支持家乡建设的巨大热情,鼓励其积极回乡投资置业、开发经营,对那些重点对象,必须发扬“三顾茅庐”的精神,以诚心、善意招商引商,营造“回归工程”的软硬环境,树立“多吸引一个客商进来,就是为地方造福”的新观念。各级党政领导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3、依靠政府大力支持与结合地区特色并举: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私营企业,有必要给它们提供资金等等方面的援助,建立有关培训机构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加强各部门的清廉透明度,并且接受企业和人民时刻监督,在税收方面应该给与更多的优惠,总之尽量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这样吸入更多企业投资,从而增加了地区的税收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双赢目的。还有扶持本地企业,重点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企业,大力宣传本地特产,把具有地区的产业做大做好。
4、家庭式经营管理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举: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私营经济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也要由家族管理变为社会化管理,所谓“船大好冲浪”。但从实际情形看,许多企业并没有搞现代企业制度,但经营管理水平并不差,也有效益和档次,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所谓“船小好掉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还是提倡“小”
与“大”并举为好,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运作。在这一过程中,淡化私营企业家族经营色彩,增强私营企业的透明度和社会性;二是企业领导体制方面,应当由个人治厂变革为由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营层管理的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管理方面,应当由单纯靠经验,随意型变革为与市场经济、企业规模、先进生产技术和国际化竞争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四是从高层重要领导者来看,应当实行由家族创业走向优秀的职业企业家的过渡或转变。
5、产业升级换代与接受发达地区转移并举:目前雷州市私营企业中,规模较小、年产值在30万元以上79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8%,而83.8%的企业都是产值30万元以下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社会化生产程度低,规模小,产品不少是刀剪类、帽袋类等传统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差。而广东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数量众多的私营企在走出和超越了资本积累、劳动密集型的初始阶段,放眼周区,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雷州市是受珠三角辐射的区域,正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有鉴于此,雷州市的私营企业要充分三面临海和连接海南与大陆的有利条件,全方位接受这一经济活跃地区射,紧紧抓住经济快速发展,产品换代,部分传统产业动密集型产业向外扩张的机遇,向发达地区借鉴、吸收经验.先进的设备、技术、完成产值上升、壮大创业规模,实现规模,使工业、农业技术水平得以显著的提高。
6、粗放型与集约型并举:粗放型经营讲究“广种薄收”,集约型经营注重“精耕细作”。一段时间舆论片面强调集约型而否定粗放型,这不符合私营经济发展规律的实际,也违背了雷州市的市情。雷州的市情是什么?简言之,即是经济底子薄,工业基础差,农业比重大,山海兼优,资源较丰富。雷州人有善经商的传统,轻工业、手工业较发达,个体私营经济比较活跃。根据这样的市情,我们不能选择唯一的模式,而应三大产业一齐上,多个轮子一起转。因此,私营经济要坚持“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创效”的宗旨,既要集约型,又要粗放型,在国家已敞开政策通道,大开绿灯,并给了“初速度”之后,自己加大“加速度”,以取得更大效益,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院系:建筑工程系
专业:工程管理
姓名:纪善明
学号:200941206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