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州市市内交通及长途货运的调研报告
湖州市市内交通及长途货运的调研报告
车辆0707 3070401189 马跃超
一 市内交通
1.经营主体
湖州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前身原湖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成立于1976年底,当时只有一条公交线路,4辆公交车。经过20多年的稳步发展,特别是通过99年公司改制后,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目前,拥有各种营运车辆253辆,其中,城市公交车158辆,出租车70辆。随着湖州经济建设的发展,新区的相继建成,城市框架不断扩大,为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城市品位,先后开通了12条市内公交线路;一条旅游观光专线;设置了374只新颖实用的站棚;实行“四种人” 免费乘车(离休干部、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盲人、荣誉军人),70岁以上老人实行半票优惠。湖州公交以方便、快捷、价廉、优质的服务,得到了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市内公交线路的开通,结束了省内地级市仅湖州市内无公交车的历史,使湖城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模式及效益
多年来,公司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强化现代企业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安全、优质服务竞赛,实行“星级”上岗服务,提高了服务质量,树立了公交形象,“两个效益”取得了显著成效。88年至今,公司注册已连续14年荣获“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先后荣获“全国公交系统优质服务竞赛优胜集体”、“市级安全生产先进集体”、“市级窗口行业优质服务竞赛优胜集体”、“市级行风评议先进集体”,近三年来连续获得“市级春运安全先进集体”、2000年荣获“省级治安安全单位”、四路线荣获“省级青年文明号”线路、市模范先进集体,六路荣获“市级青年文明号”线路,另有8个车组获“市级青年文明号”租车组,2002年荣获“浙江省建设系统文明行业示范单位”称号,2003年荣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
3.经营状况
现拥有城市公交车238辆,从1999年11月至今,先后开通了25条市内公交线路;7条专线车,设置了250只新颖实用的公交候车亭,并实行对“四种人”(离休干部、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盲人、荣誉军人)免费乘车。去年4月,又对60~69周岁老年人实行8折、70
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车的优惠政策,这些举措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城市公交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由于城市公交的公益性特点,投入高、产出低,从1999年至今,该公司已累计投入资金达4000余万元,根据市规划与建设局《湖州市建设系统民生工程三年行动纲领》精神和工作布置,到2009年要增加车辆126.2标台,外加场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将新增投资数千万元。
4.公交车辆及面临问题
该公司拥有各种营运车辆253辆,其中,城市公交车158辆,出租车70辆。先后开通了12条市内公交线路;一条旅游观光专线;设置了374只新颖实用的站棚;实行“四种人”免费乘车(离休干部、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盲人、荣誉军人),70岁以上老人实行半票优惠。该公司现有城市公交车辆242.8标台,停车用地尚有21000平方米缺口。由于车辆停放场地紧缺,在超标停放的情况下,目前还有80辆公交车停放在小区或街道旁,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小区居民和社区对此多次反映,要求迁移出小区停放。城市公共交通营运成本与票价倒挂现象严重,企业缺乏发展后劲。作为承担此项工程主营运单位的湖州市公共交通有限责任公司,由于燃油价格不断上涨,该公司全年燃油料一项就增加492万元(与99年相比),尽管去年4月份起空调车执行了上车2元一票制票价,但目前公司空调车所占比例只有30%;发行的公交IC卡优惠以及对“四种人”免费乘车,每年要减少收入443万元。
二.长途货运
1.经营主体
湖州长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浙北地区规模较大的专业道路运输企业,是国家交通部批准的具有二级道路旅客运输经营资质企业。公司前身为市直属企业——湖州市汽车运输总公司,2001年8月改制为湖州长运汽车运输有限公司。
2.运营模式
公司主要经营客货运输、汽车销售、汽车特约维修、汽车驾驶培训、旅游等。现拥有营运车辆700多辆,公营客车占总营运客车的比例为57%。公司还拥有湖州市三星级客运出租公司和历史悠久的驾驶培训学校。公司改制以来,致力于品牌建设,按照“建设诚信长运,树立长运品牌,实现双重效益”的目标,确立了“学习实践,团队奋进,激情创业”的企业精神,以“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工作作风,集中精力抓工作、抓改革、抓经营、抓管理、抓效益。公司先后被上级授予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二等奖、市五好
企业党组织、市管理示范企业、市企业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等荣誉,2003年被授予浙江省道路运输诚信企业,市诚信示范企业,2004年被授予省AA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市银行信用优良企业,市劳动保障诚信企业。
3运营效益及成就
2001年公司通过 ISO9001:2000 客运服务质量体系认证。所属湖州客运总站是交通部核定的一级汽车客运站,多次被评为部级文明车站和省级文明车站,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快乐旅游有限公司是湖州市较大规模的旅游公司,荣获2004年度全国国内旅行社100强,“快乐旅游”已响誉江、浙、苏、皖等地区;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集汽车销售、服务、咨询、维修为一体,是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依维柯等著名品牌汽车的特约维修站;祥瑞物流中心是浙北地区规模较大、综合设施较完善的专业货运企业。
4车辆状况
该公司现拥有中中二级,卧高一级,中高一级,小普通级的长运汽车。公司具有客运二级经营资质,拥有4家内资合作企业,1家中外合资企业,下设5个客运分公司,5个汽车站,各类豪华大客车、中级客车、卧铺车、旅游车500余部,营运线路近200条,班车可通达沪、苏、皖、闽、及山东省内各地市县,日发班次160余个,日发送旅客1万余人次。公司具有货运三级经营资质,下设2个货运分公司、1个特种货物运输公司、1个物流站,拥有重、中、轻型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运输车、特种货物运输车辆150余部,仓储面积1万多平方米,可承担各类物资的运输、配送和仓储。
第二篇: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湖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8
信息来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湖州作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城市之一,目前正处于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下,如何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迅速行动,做大做强略性新兴产业,对拓宽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带动湖州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
(一)国外加快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历来受到各国重视,尤其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都将注意力转向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的强有力政策支持。从全球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美国将政策重点放在新能源环保产业上,仅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上就投入140亿美元的财政支持;欧盟重在提高“绿色技术”和其他高技术至全球领先水平,并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围绕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药等领域,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韩国制定了《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总之,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布局,力争通过发展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战胜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战略制高点。
(二)国家加快启动。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着眼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又着眼于未来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编制作为“十二五”规划编制重点。今年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产业,其中将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在财政、税收、银行信贷等相关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被看作是振兴经济的又一重大举措,是继“4万亿”后国家启动的最大规模的产业计划。
(三)浙江加快部署。重点发展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物联网产业、新材料产业以及核电关联产业等。未来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预计到2015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两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吕祖善省长要求,明确重中之重,明确重点领域,进一步落实规划的抓手、突破口和载体,将政府意图转化为企业行动。11月10日,省委赵洪祝书记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题汇报会上要求,全省上下要着眼于全局和长远,进一步增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提升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要注重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符合浙江经济发展特点,还要契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做到五个“有”和五个“结合”:有创新平台、有龙头企业、有领军人才、有服务支撑、有研发基地;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相结合、与资本投入相结合、与政策支持相结合、与军地融合发展相结合、与加大宣传力度相结合。
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现状
我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经历了产业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技术从简单引进、应用到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布局从分散到相对区域集聚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二三三”和“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为重点,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载体建设明显加快,技术优势逐步建立,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具备一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至2009年末,全市有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88.8亿元,同比增长3.5%,比规上工业低6.1个百分点,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2.3%;实现利税42.3亿元,同比增长8.5%;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13.5%。
1、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多年努力,已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是我市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58家,实现规上产值114.89亿元,初步形成了由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合成原药及制剂、药用辅料等门类组成的较为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生物芯片、生物农(兽)药、药用辅料等部分主导产品在国内同行具有一定比较优势和技术优势。相继建成中科院上海生命科研院湖州工业生物技术中心、营养与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湖州生物技术产业创新中心等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近10家骨干龙头企业建立了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起步晚,发展快,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69家,实现规上产值125.3亿元,“十一五”年平均增长52.44%。蓄电池集群优势明显,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掌握行业话语权的优秀企业;太阳能利用产业迅速崛起,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技术研发水平国内领先;光热利用产业起点高,居民、工业应用逐步普及;风电整机制造能力在风力发电技术研究、产品研发、风力发电机组生产方面都已具一定规模,且风能资源较有优势,有利于推广风能应用产业。
3、先进装备产业。“十一五”以来装备制造业进入了投资扩张和快速发展阶段,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288家,实现规上产值161.53亿元,其中成套整机类产值85亿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一大批重大装备制造业项目的引进建设,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和高加工度化,行业门类增多,产业链延长;整机、成套设备和重大部件比重提高,重型装备、自动化设备制造等新的行业建立;产业正由通用设备制造向专用设备制造、零部件生产向整机设备方向发展。辛子精工、镭宝机械、巨人通力、中机南方等一批企业快速成长。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液压机床,精密裁剪设备,宽幅皮革机械,仓储搬运设备,分拣成套仓储设备,高速插秧机等一批技术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已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功率汽车发电机、电梯及配件、汽车零部件等产品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
4、节能环保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在水处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余热利用、光热利用、污水处理、节能改造、废水中水回用等领域走在全省前列,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技术服务方面开始逐步发展。水处理设备技术水平国际先进,在全国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在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中,两家企业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绝大部分水泥回转窑新上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医疗废物的收集处置方面全国领先;地温空调设备、蒸汽循环锅炉、新型垃圾焚烧锅炉、污泥处置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产业不断壮大。
5、新材料产业。我市新材料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产值一直位居我市高新技术产业首位。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206家,实现规上产值153.13亿元。新材料种类纷繁,涉及多个不同行业,我市新材料产业主要包括特种电磁线、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等。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突破口,在建材产品更新换代、纺织产品提档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格局,拥有长兴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南浔特种电磁线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吴兴金属管道、南浔特种不锈钢和安吉竹精深加工3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全市新材料产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达到34家,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较快。
6、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经过培育和扶持,以光电子元器件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年全市规上企业 家,实现规上产值51.7亿元。其中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专用材料在国内相对领先,功能晶体、声表器件、特种电磁线、石英制品、IC用锡球、专用接插件、IC测试夹具、特种电缆等电子信息用器件材料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第一。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新兴产业整体处在慢步盘旋上升阶段,纵向有发展,横向差距大,没有重大突破,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产业规模小,龙头骨干企业少。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为22.3%,工业增加值率为 %,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足 %,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发展不快,新能源起步晚,新材料异军突起不多,装备制造中成套产品少;各领域中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比较缺乏,在国际国内具有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龙头企业少,一个大企业带动和形成一个产业链的几乎没有。
2、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非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别于传统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风险分担与化解机制等,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和支持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整套体制机制;政府投入资金相对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尚未有单独的税收优惠政策、单列的引导资金或专项资金等,缺乏对研发和产业化实行两头激励政策。
3、存在着技术和人才“瓶颈”。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技术路线多样,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技术、人才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湖州缺少大院大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尽管08年开始实施“南太湖精英计划”,但是每年引进的领军团队和人才还十分短缺。同时,许多企业专业化水平不高,技术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 %左右。与无锡、常州、苏州等地相比,湖州缺乏长远有效的技术战略和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战略,与“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技术和人才“瓶颈”。
4、金融创新不够,金融环境不成熟。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其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特别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湖州缺乏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等,创业投资体系不完整、不完善。湖州民间资本比较充裕,有“闲钱”、有投资愿望的民间业主大有人在,但普遍存在着“重短轻长”短期行为和“一哄而上”的非理性投资,缺少战略性投资决策和冒险精神。进一步完善创业投资体系,调动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起新兴产业创业投资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解决具有天然高风险性的新兴产业企业初创期融资需要,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之举,是提升经济综合实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根本之策,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化解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保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我市实际,抢抓重大机遇,明确发展方向,突破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三、重点产业领域取向
培育发展战略产业应把握发展规律,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升级规律,坚持全局性、长远性、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要根据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选择不同的战略重点。近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要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注重现实产业基础,符合湖州经济发展实际,近期选择一些新技术领域、正处成长期的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加大培育突破力度,发展成为今后的支柱产业;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要瞄准科技前沿、萌芽期的产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
从我市各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交叉情况分析,节能环保产业整体规模较小,分散在各个国民经济行业中,且节能环保产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水处理设备归类于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中的汽车零部件归类于装备制造产业、动力蓄电池归类于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发展不快,体量较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其中LED归类于新能源;新材料规上企业较多,规上产值较大,但种类纷繁,涉及新能源(硅基太阳能电池材料)、金属材料(漆包线)、建材(新型墙材)、特色纺织品(工业化纤)等多个行业领域,分类归属难以分清和统计;且具有前沿技术的碳纤维材料、特种合金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材料等新领域几乎空白,不具有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
根据国内外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空间,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综合分析我市各新兴产业内涵、显示产业基础和项目技术支撑等潜在优势,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最具备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为突出新兴产业的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建议产业取向为: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6个领域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重点突破、布局发展两个层次推进,其中近期重点培育发展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和形成“3+X”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格局。
四、培育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重点领域
(一)培育发展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世界新科技和新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立足湖州实际和潜在优势,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为载体,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选资为突破口,以集聚发展为方向,深化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集聚政策和要素资源,集中力量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全市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的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科学制订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方向与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
重点突破与统筹发展相结合。贯彻国家战略意图,注重产业基础,选择一些基础条件较好、成长点比较明晰的产业领域,加大培育力度,率先取得突破,加快发展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瞄准科技前沿,统筹谋划和布局发展其他新兴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储备和产业化研究,培育一批先导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创新引领与产业化相结合。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线,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大政策支持和协调指导力度,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化进程,努力形成产业链高端优势。
集聚发展与龙头带动相结合。促进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园区聚集,实现聚集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行业龙头骨企业,突出龙头引领和带动作用,支持产业链延伸、扩散配套,积极推进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能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的产业集群。
(三)重点产业领域
集中力量在“先进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三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到2015年三大重点产业规模以上产业产值达2000亿元,力争建成1个千亿级产业和2个500亿元级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1.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及光热、新型动力电池、LED新光源、风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重点攻克太阳能光伏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实现光伏并网发电;普及太阳能热水器,拓展光热利用新领域,提升光热产业层次;重点发展新型动力蓄电池(组)、磷酸铁锂等高性能电池(组)、燃料电池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电池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大尺寸LED背光源,延伸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突破风能核心技术,扩大产业规模,促进集聚发展,探索风能发电;积极引进和突破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推进多能源动力控制系统、驱动电机、智能快速充电技术与设备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培育目标:至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产值确保完成60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800亿元,培育5家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布局:以湖州经济开发区康山工业区、东部新区、临沪工业区、长兴经济开发区及城南片区为重点区域;重点规划和推进东部光伏电子特色产业园、长兴(开发区、城南)蓄电池产业集群、康山动力电池材料及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至2015末力争建成2个200亿元以上、1个100亿元以上的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
2.做强做优先进装备产业。做强做优:整机设备和关键零部件,引进扩展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积极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水平,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其控制系统、轻纺机械及其控制系统、电梯及配套件、重型装备部件加工、农业机械设备、工程机械、仓储物流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等。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成为我市现代工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培育目标:至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产值1000亿元以上,其中整机装备产值600亿元以上,培育5家以上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布局:以临港产业带、临沪工业区、杨家埠工业区、德清临杭产业区、长兴经济开发区为重点区域;重点规划和推进临沪节能电梯制造产业园、电器(机)特色产业园、临港重装产业园、农用机械特色产业园、膜法水处理研发与应用试点基地、临杭装备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和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产品特色、优势突出、专业化协作分工合理、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突破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突破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及再生医学技术、生物诊断试剂、新剂型药品、化学药物及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药物中间体等新医药产业的研究和产业化。加快推进中科院先进工业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南方)中心的建设,共建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实现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培育目标:至2015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产值500亿元以上,培育10家以上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基本建成省内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医药产业基地。产业布局:以吴兴区、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德清县、安吉县为主要区域;重点推进南太湖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德清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安吉(健康)医药特色产业园建设,至2015年末,建成2个100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
五、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委员会,由市委书记、市长任主任,市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组成,负责制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战略和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经委,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推进计划制订、资源配制、扶持政策落实等工作。成立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加强对规划计划实施的动态监测和分析评估。
(二)实施倍增计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资源的集成配置。制订实施《湖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突出重点领域,加大培育力度,实现重点突破。市经委、财政、科技、国土、税务等有关部门要围绕新兴产业发展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负责,有效运作,合力推进。各县区应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制定推进本县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落实推进计划。
(三)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改革和完善专项资金分配制度,强化资金分配的产业导向,实施非均衡的产业支持政策,整合现有的市涉工资金3000万元,市财政新增3000万元左右,设立五年总额3亿元(每年6000万元)的专项资金,集中财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
(四)实施税收优惠。积极落实国家和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市政府每两年认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龙头企业。在认定期内,行业龙头企业享受高新企业政策,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享受地方留成部分);建立税收超全市法定增幅以上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税收制度。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基于产业链融合的跨区域兼并组织和战略合作,相关税费经批准予以减免。应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亏损可以向前或向后若干年进行结转,进行税收抵免。
(五)增加创新投入。对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技术研究,由政府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和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示范基地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水平。市财政可列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科技经费,鼓励进行探索性试验项目。鼓励和协助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研发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平台,推进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
(六)改革招商引资。改革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对新引进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进行加倍考核和奖励,一般类项目不考核不奖励。各导县区和招商专业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环节,主抓以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商,努力在产业集群龙头带动项目、产业链建设项目、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把培育和发展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突破点。
(七)引进领军人才。制订实施领军人才战略,通过“南太湖精英计划”,建立国际性领军人力资源储备库,要充分利用毗邻上海、杭州的区位优势,全面展开与沪杭的领军人才合作,以项目方式引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能够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内外领军型科研人才。
(八)创新融资环境。各级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品种,完善授信授权管理,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项目建设。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引导市城投公司、交投公司、财政、担保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境内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湖拓展业务。对符合条件、具有上市意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优先培育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后备上市公司。
(九)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营造“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市级各部门要在产业资本引导机制、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政府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方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再创新优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最佳的成长与发展环境。
(十)建立考核机制。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统计体系,跟踪评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各县区目标考核体系,突出和强化对产业发展规模、重点项目、示范基地和创新平台等重点内容的考核。
第三篇:长途货运调度管理系统
长途货运调度管理系统
项目实施的目标工程
在中国进入WTO之即,建设符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的现代化交通物流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使全国交通更智能化、秩序化(由无序的自由组合状态成为有序的管理状态);建立覆盖全国的长途货运调配中心。有效调控各市内货运车的货物配载率,减少货车的空载,争取实现“零”空载目标。
项目主要功能
信息咨询:货源、车辆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等
车辆调度管理:车辆跟踪、监控服务
仓储与库存信息服务:运输、配送计划调节
物流作业统计: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货主资信档案等。
除提供以上的功能外,还同时提供全国统一的货运电子商务系统联网信息服务,全国货源信息,统一调度,统一配载,传输和自动处理道路运输相关的信息和单证票据,建立智能运输系统,提高运输效率。
项目设计原则
本项目在保证高质量、高安全性的情况下,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结合国内的现有交通运输情况,全面设计和开发符合消费者使用的车辆调度、调配平台及相关界面。
先进性: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行业领先水平。
可靠性:具有良好的安全措施,保证系统的数据安全和运营安全。
灵活性:具有灵活的模块,根据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通用性:符合国际惯例,符合行业标准
商业运作模式
1、目标市场
引进国外一流的运输服务网络体系结构和技术,开创符合国内行情的运输调度、调配、自动撮合、电子支付等先进手段,为众多的司机朋友、3PL、运输队伍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和多角度、立体化的周到而细致服务。
2、赢利模式
对车主提供货源信息,准确、快捷的电子配货服务以及电子保险、电子支付等相关服务所获取的收益。
为货场/仓库提供优化管理手段,安全、快速的服务网络体系等相关服务所获取的收益。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提高效率,节省物流运输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
运输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1、大型物流运输公司第一需求(迫切需求)
对自有车辆和签约车辆的准确、可靠定位
对车辆的可靠调度,至少包括通过无线通信手段下达调度指令,并保证指令的有效执行 这些目标的实现,是传统大型运输公司继续壮大发展的前提
2、大型物流运输公司第二需求(基本需求)
通过迅速配货与路线选择等手段,缩短承运周期
移动终端单元具备如条形码扫描输入等附加功能
需要高度的信息自动化管理,如(车辆、货运)信息的自动收集、记录、分析、汇报等 实时发布货运状态信息,例如:货主(通过电话传真、Internet等)实时查询货物状态(包括所处位置、预计到达时间等),或主动向货主报告最新货运信息
3、大型物流运输企业第三需求
货物、车辆信息繁杂,需要根据实时车货信息进行智能化匹配,并及时作出一定反应(如自动提示、自动下派车单等)
自动计算最优化路线,支撑中途非固定路线运输服务
智能选择车辆/司机实施运输。
为客户(货主)提供灵活与个性化的服务,以形成特色
4、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第一需求(基本需求)
物流运输企业通过平台搜索、雇佣运输车辆,通过平台解决雇佣车辆的安全问题 对车辆的准确、可靠定位、调度管理
有效的广播、统计、报告功能,掌握在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如装货地)的车辆数量、车况信息等
对车辆的可靠调度与有效数据通信,至少包括通过无线通信手段下达调度指令(如发送取货单,车辆确认指令,主动报告状况等),并保证指令的有效执行
有效调度以保证货物安全、准时(Just-In-Time)、完好到达
5、中小物流运输企业的第二需求
根据货运成交结果自动计算的财务系统
必要的ERP与CRM管理
企业愿意与尽可能少的服务商打交道
企业ASP服务的很多原始数据都来源于前述调度管理ASP平台
第四篇:湖州市实施“数字城管”调研报告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量化城市管理对象和细化管理行为,是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随着“中间整治”工作的推进,我市的城市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城市管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信息滞后和协调不力的情况。因此必须创新城市管理新模式,尽快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根据我局提出调研课题分工,我处对杭州、嘉兴的数字化城管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数字化城管的主要内容及在我省实施概况 数字化城管理的新模式由北京东城区率先建立,其主要技术内容为:运用“3S”(即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等技术,采用万米单元网格划分法和城市事件、部件管理法,建立面向对象的城市管理模式,形成信息采集、问题处置、监督评价闭合系统。其主要经验为:一是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监督和指挥两个中心;二是尽可能整合现有的管理资源,提高管理的效率;三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结合“12319”等热线电话,达到互相强化的目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反馈体系。
我省已在全省推广北京东城区的数字城管新模式,并成立了以省政府副秘书长徐震为组长的浙江省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协调小组。出台了多个文件大力推动浙江省数字化城市管理试点工作,杭州市、嘉兴市、诸暨市、台州市、绍兴县被列为第一批试点城市,同时杭州市、嘉兴市、台州市和诸暨市还被列入国家第一、二批数字化试点城市。目前,杭州市与嘉兴市已经完成数字城管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其中杭州市数字城管一期系统已通过建设部专家组预验收。
二、杭州市、嘉兴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建设与运行情况
(一)杭州市、嘉兴市数字城管情况简介
杭州市从2005年7月正式启动数字城管的建设工作,按照万米单元网格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对五个城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190平方公里区域范围进行了网格划分,完成了197万部件的普查、责任界定和数据入库,搭建了数字城管业务系统平台,建立了城市管理信息中心与数字城管协同中心。一期工程共投入资金4000余万。
嘉兴市于2005年8月正式启动数字城管建设工作,按照嘉兴实际完成了4个区共60平方公里的网格划分,搭建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市级平台和城市管理网络体系,建立了城市管理信息监督中心和信息指挥中心。前期投入资金300余万,于2005年10月投入试运行,12月正式启用。
(二)两地主要做法 主要有以下相同做法:
1、领导挂帅,注重体制。杭州市成立的数字城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孙忠焕任组长,分管市长为副组长,数字城管所涉及的各城区及36个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日常工作由数字城管工作办公室负责,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城管办、信息办负责人担任副主任。由于领导重视,因此杭州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工作调研、方案制订、项目立项等各项前期工作,保证了数字城管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嘉兴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数字化城市管理领导小组,并下设研发课题小组。小组由城管办牵头,信息产业局、移动公司、软件开发公司参与。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
2、规划先行,制度完善。杭州市按照“规则与标准先行”的原则,完成了《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实施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了数字城管建设分期实施目标;先后出台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处置流程》等政策、标准。
嘉兴市围绕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工作需求,建立了数字城管制度体系。先后制订了《嘉兴市区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分类与编码规则》、《嘉兴市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工作规则》以及《嘉兴市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制度,保障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3、机构健全,保障有力。杭州市前几年成立了杭州市城管办,按照“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原则,建立了“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模式,形成了管理、处罚、经营三分理体制,理顺了城市管理体系。因此,其数字城管系统不改变现有体制,仍由杭州市城管办具体负责。在城管办内部专门设立了有正式编制的数字城管中心。在经费保障上,杭州立专门设立了数字城管专项资金,结合背街小巷改善,“代整治”等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嘉兴市针对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作的特殊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城管办的职责和“三定”方案,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配置了1500平方米的智能化办公场地设施,调配了城市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落实了各项保障措施。
4、整合资源,自主开发。两地均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原则,在数字城管系统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降低建设费用和日常维护费。如:两地均充分利用现有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现有成果,以减少基础资料普查费用。在软件开发中,两地均不拘泥于北京东城区的经验,在网格划分、部件与事件分类上充分考虑到江南城市的特点进行设置。以更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主要有以下不同做法:
1、建设标准不同。杭州市的数字城管建设可以用“分期实施,一步到位”来概括。即:在建设中按规划分期实施,在一期的具体实施中高标准要求一步到位。如:在基础资料中全面完成了对杭州市的所有城市部件(六大类97种)和事件(五大类62种)的普查建库,对街面管理实行了全控制。嘉兴市可以用“先搭架子,后完善”来概括。即:以提高市容管理水平为契机,先将数字城管的体系、机构搭建起来。按目前需要的功能,以“分块建设、分步集成”为原则进行开发。如:在基础资料中完成了城市部件(五大类54个小项)和事件(五大类19个小项)的普查,其余资料力争在2年内普查完成。
2、信息采集方式不同。杭州市实行了信息采集市场化。本着“养事不养人”、“政府花钱买信息”,通过招标确定了三家信息采集公司进行信息的采集。以保证信息采集的质、量与公正问题。嘉兴市则在市城管办下组建了一支城管巡查员队伍,通过短期、高密度的职业培训后,投入到信息采集的工作岗位上。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于06年3月投入试运行,7月份全面投入运行。现平均日发现问题2000余件,派遣率达98%,当日解决问题近800件。数字城管的派遣、结案呈上升趋势,运行呈良性发展态势。
现平均日上报信息280条,规定时间办结率为93.5%。
三、对我市实施“数字城管”的启示
根据杭州市和嘉兴市在数字城管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和做法,结合湖州实际情况。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有两点,一是要有树立数字城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二是要做好借鉴与结合的工作。
(一)我市实施“数字城管”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1、实施和推广数字化城管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建设数字城管,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项工作也被省政府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也是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增强三力、率先崛起”的重要举措。
2、数字城管将促进我市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长效管理
我市现有的城市管理方式主要存在三个弊病:一是各专业管理部门的管理积极性不高,要求不严。这主要是由于各专业部门在日常巡查中发现问题需要自己处理,发现的越多,工作量越大,因此积极性不高。而现有监督制度往往是以内部考核为主,考核力度与整改力度无法得到保障;二是解决问题被动。存在“问题发现靠投诉、问题解决靠批示”情况,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各专业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存在推诿、扯皮现象;三是城市管理更多依赖突击式、运动式方法,使得城市管理经常反复。不能得到长效管理。因此,数字城管的推进将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将强化政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进行有效监督,真正的实现长效管理。
3、数字城管将进一步提高我市的科学技术水平我市的地理信息系统的与卫星定位系统建设水平原本就在全省名列前茅,数字城管的建设,将进一步完善现有系统的功能。并对我市的地理信息系统转换、移动通讯定位、地理三维信息系统建设等带来促动,从而有效的提高我市的科学技术水平。
(二)对我市“数字城管”实施的建议
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由于数字城管涉及的部门多、工作面广。借鉴杭、嘉两地经验,建议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数字化城管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为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具体负责数字化城管的日常工作,负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形成合力,顺利推进这项工作。二是要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建议我市数字城管近期目标为到2007年6月底前,完成对中心城区,主要为老城区、开发区(含太湖旅游度假区)、吴兴区(不含织里镇)的街面容貌、市政绿化养护、其它公用设施的数字化管理试运行。并根据试运行情况将其扩大到织里镇与南浔镇区。
三是要科学制定实施标准。应参照建设部和省有关数字城管的标准,做到“一步到位、全面对接、有所创新”。即在单位元网格的划分上、城市部件与事件的分类与编码上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上参照建设部有关标准建设;在数据接口上应能与上级部门实施全面对接;在软件开发水平与功能上有所创新。
四是必须创新机制、理顺关系。一是要改变现有的城市管理运作方式。对城市管理中问题的处置,由不同部门各自处置为主转变到由少数部门集中处置或代处置为主。这就必须强化城市管理综合部门(城管办)的职能职责,定岗定编。确定其为今后数字城管工作的具体实施单位;二是要理顺开发区、建设局、吴兴区等各单位的地域管辖范围、事件管辖内容。尽量减少职责不清、管理交叉的现象。
五是注重实效、全力推进。要加快制订并出台《湖州市数字城管实施方案》,编制《湖州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实施规划》等一系列规范标准;根据湖州市的实际情况尽快完成基础资料收集、以及软件开发工作;尽快落实数字城管的具体管理单位、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办公场地及前期费用(预计启动经费需要150万);要加强对信息采集员队伍组建和培训工作。
六是广泛宣传、以人为本。数字城管工作要以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为基本标准,以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优美、洁净、舒适、有序的人居环境。在工作的推进中要注重加强宣传、使广大群众全面参与到数字城管的建设工作中,并在实施中做到“人人都是信息员、区区(社区)都建信息站”。使市民更广泛的参与城市管理、更快捷的传达信息、更有效的实施监督。
第五篇:铁路货运改革调研报告
铁路货运改革调研报告
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最近有大动作,据说这次改革势大力沉,“试水”之深前所未有。近年,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客运增幅明显,但货运却不如人意,甚至可用“每况愈下”来形容。这里,有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而就社会运输总量稳中有升的走势看,铁路货运市场萎缩不能全部归罪于外部环境,其特殊的经营管理机制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铁路货运市场的“冷和热”,历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两会”谈及经济运行三大指标,首先提到的就是铁路货运量。可见,铁路货运对于国民经济之重要。
然而,重要不代表铁路在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仍具垄断性和唯一性,民航货运业的发展,蜘蛛网式的高速公路建设,以及互联网“电商”崛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类物流公司,已大大挤压了铁路货运的市场空间,而这其中,有的是铁路自己放弃的,有的是别人抢占的。如果,铁路始终“踩着不变的步伐”,无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货运改革之前,铁路货运市场主要面临着这样几个问题:
1、铁路货运系统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铁路货运长期处于优势地位,不用自己找货源,而是由货主来申报、请求车皮,这种思维方式在过去供小于求的情况下自然不成问题,但随着公路等货物运输方式日渐兴起,公路运输具有快捷、方便、及时等优势,相比之下部分货主就会倾向于选择公路而放弃铁路,导致铁路货运份额不断降低。
2、铁路货运在时效性上不能很好的满足客户需求。这是因为在运输系统上,需要先满足客运再满足货运,有时为了给旅客列车让道,一趟货运列车往往需要等待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这就不能满足对货物到达时间有较高要求的客户需求了。
3、货运管理不够透明。铁路货运最大的优势是价格低廉,然而过去铁路货运收费杂碎,环节多,不透明的收费多,运一车皮货物需要交纳各种杂费,名义上的货运运价偏低,但是实际上收取的总价并不见得低,大大抵消了铁路的运输价格优势。
4、客户申请货运方式较复杂。对于客户来说,能简单便捷的申请送货可以使客户工作效率提高,而铁路货运在有需求时想要申请铁路货运的手续较多交杂,与其他物流方式的申请程序相比就显得十分繁琐了。
货运改革之后,铁路总公司向客户作出了“简化受理、随到随办、规范收费、热情服务”的承诺。改革后,铁路货运受理手续大大简化,取消了货运计划申报、请求车、承认车等繁杂手续;受理渠道也大为拓宽,客户可以选择电话、12306网站和营业所直接办理等5种形式联系发货;同时,随到随办,大力发展铁路“门到门”程物流服务,收费也将实行“一口报价、一张货票核收”。
据悉,铁路这次货运组织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即实货制、“简快好”、一口价。目标实现“六个转变”:一是由客户找我办向为我帮客户办的转变;二是由柜台式办理到网络化办理的转变;三是由多部门管理向一体化管理的转变;四是由能力紧缺型向能力满足型的转变;五是由主业、多元分开办到合并一起办的转变;六是由多头收费向“一口价”的转变。
上述改革,说白了,就是要让货主到铁路切实感觉到“程序更简便,取送更快捷,价格更实惠”,让铁路货运业重现活力。因此,在现代物流业日趋发达完善的今日,铁路货运改革这次“大破大立”的艰难转身,或具“颠覆性”意义,虽不算早,但也不算太晚。接下来的问题是,体制机制的转换,经营流程的再造,能否经受市场的检验,体现改革的成效。这次货运组织改革意义重大,为铁路走向市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是铁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能不能适应市场的一个关键。在铁路运输中,货物运输能够充分体现铁路运输的特点和整体水平,通过改革货运组织方式,可以推动铁路运输组织由内部生产型向市场导向
型转变,并以此为突破口,推动铁路运输整体改革,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铁路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运输质量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抓住货运组织改革这个“牛鼻子,就抓住了转变铁路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就能够在转变铁路发展方式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推进铁路货运组织改革,是铁路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重要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是铁路的本质属性,也是检验铁路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但是,改革不是剪一根辫子、喊两声“革命”就可以轻易完成的,尤其对于铁路这样一个“航母型”的超级企业,其改革成功与否,是铁路这次政企分开的一个重要“风向标”,难度和压力不容小觑,必须要有“主动适应”、“自我革命”的决心,必须要有“釜底抽薪”、“壮士断腕”的勇气,从目前掌握信息看,铁路这回确实“豁出去了”,对此,我们有理由抱有“谨慎的乐观”。
期待铁路货运改革的成功,还不仅仅是希望铁路多几车货物,多一些效益。更大的意义在于,通过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的“一池春水”,来搅活整体的物流市场,带动更高效、更有序的运输市场竞争,促进国家现代物流业的科学发展,而最终给社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更大的方便。因此,这也正是国家对铁路改革所期待成功的良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