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社会管理主要是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作为中国中部省份,湖南既面临加快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也面临异常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事关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湖南省委、省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突出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坚持民主科学立法,加强法律体系建设,不断夯实社会管理的法制基础
近年来,湖南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前十位,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立足新的起点,为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湖南新任省委书记周强同志提出了 “法治湖南”的建设目标,要求把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作为法治湖南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核心,将完善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与监管,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作为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不断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努力夯实社会管理的法律基础。
一是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法治化格局。湖南努力转变政府行政职能、明确和规范社会协同法律机制、探索公众依法参与的法律模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法治格局,提高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2010年5月,湖南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要求全省各级行政机关转变行政管理理念和行政管理方式,在履行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职能过程中,不断健全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社会管理机制,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2010年7月,省委全会又通过了《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形成了法治湖南建设的总体框架。
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湖南努力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2010年5月,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提高社区管理能力”的重点任务和工作措施,确立了未来五年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方向。2011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正式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服务全覆盖,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城乡社区,妥善解决社区居民就业、上学、看病、住房等问题,逐步解决养老问题。还出台了《湖南省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规定》,把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身上,使他们进入城镇社会管理工作范畴;同时,对特殊人群特殊关爱,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对服刑人员建立专门的场所加强出监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建立专门学校进行矫治,对重性精神病人建立专门医院提供免费治疗。
三是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湖南坚持把法治建设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障,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创新社会管理。
1.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湖南着力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等,要求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的行使职权的实施和结果全部向社会公开。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决策都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大多数群众不理解、不支持的事项缓出台或不出台,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而损害群众利益。此外,还要求把电子政务作为执行制度的有效载体,谋求最终实现权力在网络上运行、监督在网络上执行、绩效评估在网络上自动生成。
2.健全群众权益保障机制。2010年,湖南先后出台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和《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依法保障民生投入,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社保、社会救助等民生权利,重点解决农村土地征收、城镇房屋征收拆迁、企业改制、涉农利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管理、涉法涉诉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推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3.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湖南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推动建立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正在审议并即将颁布《湖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
4.健全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湖南积极推进“三调联动机制”,即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在县乡两级建立了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在基层法院、基层检察院和公安派出所设立了人民调解室,在交通事故和医疗卫生等矛盾多发领域和行业建立专业调解机构,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5.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0年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研究重大事项的必经程序,强调第三方评估和社会参与,凡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影响面广、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都要围绕可能存在的风险,开展安全性、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评估工作,认真分析研究可能存在的不稳定隐患和问题,科学评判风险程度和可控范围,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湖南努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安全生产监管,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1.保障食品药品安全。2010年4月,《湖南省药品和医疗器械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出台,重点强调地方各级政府对药品安全负总责;8月,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的药品安全监管职责。为落实监管部门责任,建立了《湖南省药品安全厅局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打击生产销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违法犯罪工作制度》、《湖南省打击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活动部门协作制度》,进一步健全了部门协作机制。制定出台了《湖南省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估实施办法》和《湖南省药品医疗器械质量信用信息采集与披露管理办法》两个规范性文件,以各级药学会、医药行业协会和医疗器械行业
协会为主体,推动企业质量信用体系建设,促进行业自律。
2.严格安全生产管理。湖南先后出台了《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办法(修正)》、《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湖南省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湖南省安全生产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湖南省安全生产现场执法检查工作规范》、《湖南省较大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挂牌督办办法》等多项制度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形势的不断好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逐年大幅下降。
3.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湖南出台了《“十二五”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明确将进一步加强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同时加强矿山救援、水上搜救、地质灾害、地震等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体系。
4.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湖南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加强特殊人群安置、救助、帮教、管理和医疗工作;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同时,还将城市电子防控体系建设纳入了“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并积极推动群防群治工作。
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努力把各项社会管理活动纳入法治轨道
湖南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始终坚持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对各项社会管理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规范。在事前的权力授予上,做到授予有据;在事中的权力行使上,做到行使有规;在事后的权力监督上,做到监督有效。
一是大力加强政府行政程序建设。湖南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主线,加强政府行政程序建设,构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大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2008年,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系统规范行政程序的地方政府规章——《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并相继配套出台了《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湖南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湖南省政府信息公开办法》、《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等,形成了法治湖南建设的制度框架。健全了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程序规则,规定重大决策必须经过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和集体研究等必经程序。
二是积极探索实践司法民主公开的新举措。湖南紧紧围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把司法公开作为湖南社会管理创新在司法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加以探索实践,充分发挥司法的能动作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推行司法听证、群众旁听庭审、裁判文书上网、庭审同步录音录像等制度,对重要案件实行庭审电视或网络直播。建立对非法干预司法活动进行备案登记、查处的责任追究制,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三是大力完善社会管理工作的评估体系。以法律为依据和保障,完善社会管理的评估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湖南对行政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管理,全面清理公布省直行政执法部门的“权力清单”,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的网上政务服务和电子
监察系统。广泛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把改善民生和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评估的重要内容,把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加强公务员管理、安排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同时,还坚持把民意调查作为评价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依据,在100分的考评总分值中民调占了30分的比重。省本级每年开展两次民调,每次民调结果都通报给市县两级政府,要求市县两级分析研究民调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查找社会管理中的差距,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
三、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法律意识,努力营造实施社会管理的法治氛围
湖南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水平,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夯实社会管理的根基。
一是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湖南通过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法治理念教育和法律知识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管理能力。开展“依法决策示范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促进了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觉学法用法,培养法律思维,提高法律素养,坚持依法管理、综合施策,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逐步使依法管理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
二是全面提升全民法律意识。湖南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来抓,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制定了《湖南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将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依法规范信访行为,组织律师参与信访和调解工作,积极引导信访当事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设立司法和信访救助基金,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力度,做到应援尽援,保证群众打得起官司,解决困难群众诉讼难问题。
三是拓展普法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建立健全普法教育长效机制,构建法制宣传教育与文化教育、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体系,形成各部门、各行业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基层法治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湖南年度有影响法治事件和法治人物评选活动,创新开展“湖南省法治县市”评选活动。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责任编辑:王静
第二篇:社会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四大难题
社会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四大难题】
难题一:社会矛盾日益复杂 正确调处考验智慧
矛盾凸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用30多年时间实现的快速发展,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走完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相对短得多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动态调处社会矛盾,既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也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正视这些矛盾,想办法、解难题、促和谐。
难题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 科学协调体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也时有发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课题。理性看待利益矛盾,这是一个社会发展中正常存在的现象。“大众”与“小众”的利益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难题三:服务意识关系宗旨 关键在于尊重群众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理是服务的手段,服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难题四:大家事情大家来办 形成合力事关全局
群众力量和政府力量形成合力。扩大群众参与度,多种社会力量与政府形成社会管理合力的一项管理创新。
其新解是,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与加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点是根据我国国情所确立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都要坚定正确的方向与立场。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就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要通过健全的制度与机制予以保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就是要在观念上有个全新的认识,就是要在管理方法上提高能力,就是要有全局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是要让社会增添和谐的氛围。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其新任务和新要求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围绕这8点意见开展工作,只有在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机制上下工夫,只有努力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那么就能化解多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就能增添人民群众对
社会管理的认同感,就能让社会管理造福社会,造福于人民,就能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我们共同面临的困难,就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由此,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这个社会在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环境里前行,国家何不昌盛,人民何不感到幸福?
有限责任的社会意义
这原是一个经济概念,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十分有价值
无论个人或群体的行为都会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对行为的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会影响持续性
恰如其分的认同和否定,有限度的承担会把影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社会的稳定性,持续性无疑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以点带面,片面夸大的评价机制,脱责过责的极端思维放大了事实,违背了规律,也压缩了空间,抑制了活力,尤其是放大了风险
有限责任要求细化显化责权利,且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无疑是一个先进的模式,这对社会创造力的释放有积极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化解突出问题
《瞭望》:2011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陈冀平:2011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狠抓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为庆祝建党90周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为指导全国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地区在全国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
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对全国各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专门召开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议,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等作了认真的研究部署。
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看,主要强调积极推动全国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城市从实际出发,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力争使各综合试点地区用一至两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深入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基本原则主要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坚持依靠群众,服务民生;坚持固本强基,健全网络;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建设;坚持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由于社会管理概念很大,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因此,在对综合试点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的考虑上,侧重于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根据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综治工作会议精神,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要求,同时,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互联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一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本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责任奖惩;成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部门组织协调,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政法各部门及纪检、组织、编制、发改委、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要求各省(区、市)加强对所辖全国综合试点地区工作的指导督导,组织协调综治委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合力。要求中央综治委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研究制定推进所承担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总体规划,积极参与对全国及全国综合试点地区相关工作的联系指导。
三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建立专兼职的社会管理队伍,大力加强和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社会治安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管理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管理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四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抓住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契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行立项管理,进行项目化建设。
多策并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瞭望》:还有哪些方面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
陈冀平:除了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2011年,我们的工作还将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突出加强行政调解,推动部门履行职能化解矛盾。
具体来看,包括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在决策前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既看要不要干,又看能不能干,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征地拆迁、劳动纠纷、医疗纠纷、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等领域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排查调处工作,针对其中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召开全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经验现场会交流经验,等等。
第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当前形势下,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多部门、多警种协同作战,深入开展集中打击行动,严厉打击、严密防范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切实将严打精神贯穿于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依法严惩一批严重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大震慑态势。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行动,全年拟适时组织两次暗访督查。
另一方面,要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等方面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和条件,大力加强基层党政组织,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项措施,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具体来说,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建设,配齐配强专职干部。
重点抓好村居(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综治工作站(室)建设,完善和规范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发挥其基层服务管理平台的联动功能。□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一是提高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管理者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三是强化对社会管理者权力的监督;四是形成人人参与和管理社会的机制
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习近平强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群众工作会有不同的具体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群众工作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这就要求我们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习近平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要进一步突出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使那些适合基层工作、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留在基层,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优秀干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使用。要在继承和运用以往群众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
习近平强调,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
强修养和锻炼,以正确的世界观立身,以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以正确的事业观做事,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第三篇:健全机制破解难题完善基层社会管理
健全机制破解难题完善基层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重在基层,只有打牢基层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座大厦才能牢牢矗立。结合西湖区的实际,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就要健全四项机制,破解四大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机制。地方党委和政府是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应将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列入西湖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方面,以加强考核为“指挥棒”,制定和完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的比重,充分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加大投入为“助推器”,加大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保障力度,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投入,并且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细胞,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基础性工
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应在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提升社区服务人性化、精细化水平等方面下工夫,推进社区治理结构体制创新、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培育体制创新、社区服务和保障体制创新;健全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健全社区稳定调处机制,营造安全、安定、安宁的社区环境;健全社区考核评议机制,强化科学和社会意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社区财力保障机制。
健全整合协调参与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要将各有关部门工作机构下设、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使之真正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建立健全各类机构分工负责、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增强协调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办事效率;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积极发动共青团、妇联、工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建立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对于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褒奖。
健全管理手段创新机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管理手段不能一成不变,唯有创新、创新、再创新,社会管理才能得到不断加强。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使各项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全力建设“法治城区”;重视对虚拟社会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发挥政府网站、社区QQ群等平台作用,创新使用官方博客、微博等手段与群众沟通,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更新群众工作理念,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由单一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管理转变,逐步实现从事后处置、被动应付向事前预防、主动掌控转变。
在健全四项机制的基础上,还要下大力气破解四大难题。
加大城市整治力度,破解各类隐患难题。大力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破解火灾隐患多的难题;大力实施以集贸市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为“点”、以道路为“线”、以社区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继续开展“节点改造”、“店招整治”、“美化亮化”等工程,破解老城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难题;健全社会治安治理网络,有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行政执法,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破解改善民生难题。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送政策、送贷款、送岗位、送培训、送温暖”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创业指导等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征缴和管理,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生活救助、社会互助、法律援助、残疾人就业援助八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群众。
加大解决问题力度,破解维护稳定难题。把化解矛盾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依托区平安联创中心,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完善大调解机制,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大化解”。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以“每天一走访、每周一夜访、每月一约访、每季一查访、每年一评访”为内容的“五访”活动,组建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民情夜访理事会”,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把各类问题解决于基层、消化在当地。
加大人员管理力度,破解有关人群管理难题。把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平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探索在流动人口较多、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和单位,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建立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站,全面落实“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的措施;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第四篇:破解新阶段下社会管理创新几大难题
破解新阶段下社会管理创新几大难题
迟福林
有组织的理性比非组织的个人行为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有组织就可以谈判、协商,规范发展民间组织,形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协商对话机制,远比非理性的个体行为要规范得多、好得多
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从我国的现实需求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客观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开始由以温饱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到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主题的发展型新阶段。我国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进程,又成为新阶段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公共产品短缺会带来什么?
创新社会管理,首要在于准确地把握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我国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到发展型新阶段,尽管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但是人们物质文化需求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公共产品短缺取代私人产品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具体反映在:全社会的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基本住房保障等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认为,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不仅是新阶段经济矛盾的重要表现,也是新阶段社会矛盾的聚焦点。
全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将带来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的变化,并导致原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形成新阶段经济转型的巨大压力。以我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矛盾为例,这一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共产品短缺影响了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降低了他们的消费预期。为此,推进以消费主导的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
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是不是开始成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以甘肃正宁县的“11 16”校车交通事故为例,这一事故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就在于它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公共产品短缺的现实。由此看来,新阶段日益增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同公共产品短缺、基本公共服务尚不到位有很大关联。
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有没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导火索?公共产品短缺涉及到多数人的自身发展需求,联结城乡,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容易引发社会情绪和社会共鸣,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因。与一般的群体性事件相比,因公共产品短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社会矛盾量大面广,而且伴随着社会对政府的某些不信任与抵触情绪,它很容易成为新阶段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的缘由。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加强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挑战、新压力。这就需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与建立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把化解社会矛盾与加大公共产品供给相结合;把公共产品供给的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相结合,由此探索发展型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社会管理难在协调利益关系
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主体分化是大趋势。而且,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一趋势仍在逐步加大。应当说,当前经济转型的难点在于
协调利益关系,社会管理最难的地方也在于协调利益关系。为此,调整社会利益关系,提升公平正义的能力,是发展型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课题。首先,进入发展型新阶段,各利益群体的进一步形成并相对固化,是一个客观现实。与此相联系,基于利益关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将逐步增多。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应当承认,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开始成为全社会一种新的公共需求。基于这个判断,需要做出利益表达的制度安排,从而将利益表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目前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对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是不是一种公共需求还缺乏足够的估计,在制度设计上还严重缺位。社会利益诉求和表达需要“出气口”,需要“减压阀”,需要构建制度化、规范化的表达渠道,以引导社会利益的表达行为。适应这种社会公共需求的变化,我认为十分有必要把“排气”和“减压”的“减压阀”系统建设作为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公共产品。其次,在利益主体分化、利益表达诉求增多的背景下,应当把社会协商对话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制度安排。总体上说,当前多数的群体性事件大都基于利益诉求,是可以通过社会协商对话机制进行利益协调得到妥善解决的。为此,要通过有组织、有序、制度化的谈判协商协调具体的利益关系。
再次,利益表达、社会协商、公众参与的目标是形成完善、有效的公共治理。为此,新阶段创新社会管理,应当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例如:健全信息公开、听证、检举等公共参与制度,建立各类群体与政府、公共领域的沟通渠道,使之成为各利益主体进行利益协调的主渠道。吸收不同群体代表加入各类公共组织,在公共政策的制订和执行中,保证其话语权和参与权。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适应发展趋势,进一步解放思想。
总之,处在发展型新阶段的社会转型,社会矛盾与社会风险因素增多是一个客观趋势。局部的“小乱”难以避免,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现实;社会危
机管理重在将“大乱”化解于“小乱”之中,防止全局性社会问题的发生。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在于不能将社会矛盾积累起来,使“小乱”变成“大乱”。这就需要加快建立社会协商对话机制,加快建立完善的公共治理结构。让民间组织发挥作用
在利益主体和社会结构多元化已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民间组织的发展是一个客观趋势。如何使民间组织能够反映“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在协调利益关系中扮演积极角色,是社会管理和社会安全的重大课题。
在公共产品短缺成为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的背景下,强调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最终责任的同时,也应当看到,相当多的公共服务,比如慈善事业、艾滋病防治、公益性文化等都可以通过民间组织,在基层和社区解决。适应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的客观形势,把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打造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发展专业化、公益性服务的民间组织,能够解决基层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并由此化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协调利益关系的突出矛盾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关键在于积极规范地提高其组织化程度。
近年来,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往往与当地政府直接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充当一方利益主体的代表有直接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各级地方政府从具体的经济活动和利益中摆脱出来,根据利益关系变化的客观要求,规范发展各类民间组织,有利于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
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有组织的理性比非组织的个人行为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有组织就可以谈判、协商,规范发展民间组织,形成在党和政府领导
下的协商对话机制,远比非理性的个体行为要规范得多、好得多。“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重在实现有组织的协商对话,防止无组织的对抗。当然,这取决于制度与法律的安排。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
第五篇:“五位一体”破解互联网管理难题
“五位一体”破解互联网管理难题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工具和信息中介得到了迅猛发展。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辟了新的宣传阵地,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增添了新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给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
截止目前,滨州市网民总数已达80余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2%。具有独立域名的网站发展到320多个、网页3000多个,重点论坛50多个,网吧、电子阅览室近400个,这给网络宣传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发生。这些虽多属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但在日益发达的网络舆论媒体的聚焦下,一些问题可能被放大升级,给问题的解决带来被动,给正常进行的工作带来压力,网络舆论不断扩大升级。
网络管理上体制的不适应性日趋明显。在网络管理方面,党委宣传部门是宏观管理部门,起领导牵头、组织协调的作用,抓好有效管理要依靠其它部门的管理职能来完成。如域名链接、IP地址的申请由网通公司管理;网站的经营由工商部门管理;网络违法处置等行为由公安机关管理等等。目前这种“多头管理”的现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管理事务显然不相适应。
围绕破解互联网宣传和管理难题,滨州市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尝试。具体做法是法律约束、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公众监督和技术保障“五位一体”实践证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法律约束
滨州市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中国互联网域名管理办法》等国家有关政策、法律的规定,制订并下发了《滨州市互联网负面信息处理长效机制》,将网上负面信息监测、负面信息分级、负面信息处置以及保障与完善办法作了详细规定。网上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情况,既做到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又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对网络舆情做好有效监测,以保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产生危机应对合力。
负面信息分级即根据负面信息的登载范围,分为网站负面新闻和论坛负面信息两种;根据负面信息的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分别将其分为三级,负面信息的处置根据负面信息的分级也确定为三级。市委外宣办和市网络文化办公室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新闻发布会、邀请权威媒体、新闻网站实地采访、协调相关部门主动公开信息、说明情况等形式,有效化解互联网舆情危机。另外,滨州市委宣传部还下发了《关于规范政府网站信息发布的通知》、《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滨州市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等十几个文件,基本做到了互联网管理有章可依、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政府管理
为适应互联网宣传和管理的新形势,及时调整、充实了市委互联网舆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具体领导、组织、协调与互联网内容和行业管理有关的部门,共同做好全市互联网舆论宣传管理工作。互联网舆论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互联网舆论宣传管理工作任务和措施,切实组织好网上的正面宣传报道,对违犯法律法规的有害信息封堵删除。
建立“互联网舆论宣传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吸收行业管理部门、专项内容管理部门包括宣传、外宣、网络办、公安、安全、信息产业、联通、电信等单位和部门,建立了“滨州市互联网舆论宣传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有关单位能够在宣传部门的统一指挥下,密切配合,各司其责,保证了迅速、有序、高效处置网上舆论危机。
建立网络安全维护网络。坚决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对全市300多个规模较大的网站、论坛实行了登记备案,市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市公安局,通过以会代训、业务培训等形式,定期对网站负责人和网络编辑进行培训,建立起维护网络安全的网络体系,积极扶持主流网站建设,滨州优先发展新浪滨州、中国滨州、滨州信息港“三大门户网站”,特别是支持市政府新闻办主办的新浪滨州网站快速发展。使其成为滨州市网络媒体的权威网站,从而增加了其新闻浏览量、提升了社会影响力。实践证明,以主流的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统领“公众”舆论非常有效,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友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行业自律
2008年5月份,滨州市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发挥网络媒体“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积极作用,在全省第一个建设网络文化协会,根据国家有关协会成立和管理的文件规定,出台了《滨州市网络文化协会工作章程》,明确了网络文化协会的任务、责任,建立了网络文化协会的官方网站“滨州网”,将中央和省级网络新闻媒体驻滨网站、本地网络媒体、市内各专业网络媒体以及县区网络媒体共106家全部纳入滨州网主页链接,“一张网涵盖百家网”,一目了然、群情尽知、相互监督。部分网络媒体根据章程要求,调整了自身办网目的要求,将大目标、大方向定位到“导向正确、引导无误”的指导思想上来。
经滨州市网络文化协会理事会倡议,通过了《滨州市网络文化协会自律公约》(简称《滨州宣言》)。《滨州宣言》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致力于传播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内容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反对恶意炒作影响改革开放大局、社会生活安定、有损党委政府形象的负面新闻等方面。《滨州宣言》的签订,起到了和谐相处、相互监督、互助共进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有效运行,成效显著。滨州市网络文化协会成立以来,积极开展各种活动,以倡导形成文明办网、文明管网、文明上网的良好风尚。
公众监督
为调动公众对互联网监督的积极性,一是整合社会网评资源,建立了覆盖全市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建立健全了Ⅸ关于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目前,各大网站的网络评论员达到200多人,形成了健全、独立、完善的考评体系。为提高评论员的业务水平,还多次举办全市网络评论员培训班。为鼓励网站、论坛、博客、网评员等弘扬主旋律、以积极健康的态度传播和谐文化,滨州坚持开展评选“文明网站、绿色论坛”和“十佳优秀网评员”活动,鼓励网络宣传人员善于采用“网言网语”、述说“网情网事”,进一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
积极探索网络新闻发布的新途径,抢抓时机分别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易、腾讯网等国内重点网站上注册了“滨州市新闻发言人”博客,通过视频、语音、图片、文字等多种载体,既能积极对外宣传滨州、推介滨州;又能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政府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设立“互联网负面信息举报中心”,公布举报电话,根据群众举报,2008年查处了3家扰乱社会秩序有害信息的网站,并责令服务器供应商关闭其服务器,停止信息服务,限期整改,有效地打击了违法违规经营,净化了网络环境,充分发挥了公众的舆情监督和引导作用。
技术保障
互联网是科技水平迅猛发展条件下带来的现代化信息工具,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和现代化物质技术设备就无法开展工作。一方面,滨州市高度重视互联网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的办法,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中招录5名工作人员,充实到网络文化办公室工作,并与有关职能部门的互联网管理人员联合办公,保证了“有人办事、办则办好”的目的。
另一方面,加大网络办公等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投入。与上级部门建立了信息值守平台,保证了上下舆情信息畅通。另外,为积极改变网络舆情监看“单一人工”的传统办法,去年10月份,通过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成功搭建起了网络舆情管理系统,实现了“尝试机防、人机结合”的管理方式,确保涉及滨州的网络信息动态尽在掌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