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我国现代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
[摘 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源,对企业的兴衰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激励作为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已受到现代企业的高度重视。本文在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就有关激励的理论做了简要阐述,对我国现代企业员工激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我国现代企业员工激励的应对策略,以使我国现代企业能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企业激励机制激励现状对策
现代企业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什么?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核心内容之一。激励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运用的优劣。
一、激励机制的理论
什么是激励?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1]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某种动机引起的,动机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对人的行动起激发、推动、加强的作用。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激励问题,提出了许多理论。这些理论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如下四类。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激发动机的因素。由于这类理论的内容都围绕着如何满足需要进行研究,因此有称为需要理论。它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和奥德弗的“生存—相关—成长理论”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启示管理者们,要在工作中找出相关的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引导员工们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针对各个层次的需要,管理者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员工们的基本需要
在现代的组织环境中,管理者可以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给予更多的业余时间和更长的工休时间等方法来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为员工提供安全、有保障、能长期从事的职业。
2.满足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一些为人们提供交往机会的活动能产生较大的吸引力。当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发现员工们追求的是这一需要时,可开展一些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联欢活动等,来增进员工相互间的感情,逐步形成公认的行为规范。通过这种激励,可使员工产生较高的满意感和对组织的忠诚感。
3.满足尊重需要
当员工做出成绩时,进行公开奖励和表扬、发给荣誉奖章、设立光荣榜,并提供更多的独立自主地从事工作的机会,可以提高员工们对工作的满足感。
4.促进员工创新和发挥潜能
有着“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会把他们的创造性和建设性技能贡献于工作中。领导者和管理人员应很好地利用人们的创新心理和能力,吸引更多的组织优秀成员参与决策,注重民主管理,倾听员工的意见,给技术精、水平高、能力强的人安排重要工作,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同时,在设计工作程序、规定制度和执行计划时,也应给予员工施展才能的余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典型性理论,但其使用价值有一定的局限。管理学家们在实践中又提出了新的需要激励理论。
(二)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形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这类理论都试图弄清人们对付出劳动、功效要求、薪酬奖励价值的认识,以达到激励的目的。它主要包括弗隆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等。
1.期望理论
按照期望理论,个体动机行为的活动过程为:“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报酬→个人目标”。该理论的核心是“期望值”。一个人积极性被调动的程度取决于各种目标的价值大家和期望概率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即:激励力量=目标价值×期望值。
这一理论说明,激励对象对目标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激发的力量也就越大;期望值的大小则决定于目标的价值大小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两个因素。因此,应当在人力资源使用和管理中,解决努力和绩效的关系、绩效和报酬的关系、报酬和满足人人需要的关系。
2.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投入—报酬关系与他人进行比较得到一定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反馈会影响下一步的努力。公平理论对管理实践有很重要的价值。首先,公平理论强调组织对待员工公平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应该让员工们充分感受到他们受到了公平对待。其次,公平理论还提出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中,不仅应注意组织中每个人的自身状况,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内外的人与人之间比较的影响,防止人的“社会比较”引起行为的负效应。
(三)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行为改造型理论,着眼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会重复出现;反之行为则会削弱和消退。这类理论以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侧重研究对被管理者行为的改造修正,主要有“强化论”、“归因论”、“力场论”和“挫折理论”等。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又称为修正理论,它是指行为与影响行为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即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除某种行为的过程。对性的强化类型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即通过鼓励或者反对来改变一定的行为,从而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四)综合型激励理论
激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涵盖众多因素。学者们一直试图开发出包含与激励有关的所有主要因素的复杂激励理论和模型。在上述三类激励理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提出了综合型激励理论,波特—劳勒模型就是一种较成功的模型。波特-劳勒模型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认为一定的激励会产生一定的努力,并导致相应的工作绩效;通过达到一定绩效,可以获得所期望的外在性与内在性奖酬,这些二阶结果,是工作者的真正目标。[2]
二、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
新世纪以来由于人们的意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往一辈子只从事一份工作,而是随着个人自身素质的变化而不断更换更为理想的工作。因此很多企业都有人才外流的现象,留不住人才已经成为制约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的激励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随着现代企业基本制度的不断完善,为适应
现代企业的发展,许多企业也相继建立了以员工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制度的保障。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多数企业目前的员工激励机制还未尽完善,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意识落后,内部管理制度不配套
有的企业,尤其是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对人才根本不重视,认为有无激励一个样。这些企业就需要革新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本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否则,必然会遭淘汰。
(二)现代企业中存在着盲目激励的现象
不少企业看到别的企业有激励措施,自己便“依葫芦画瓢”。合理的借鉴是必需的,但很多企业只是照搬。激励的有效性在于需要,只有立足于本企业员工的需要,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所以,要消除盲目激励的现象,必须对员工需要做科学的调查分析,针对这些需要来制定本企业的激励措施。
(三)激励措施无差别,激励方式单
一、僵化
许多企业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要进行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的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结果适得其反。许多企业对员工的激励仅仅采用奖金的形式,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挫伤了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最终必然形成“逆向选择”,即优秀人才离开,而留在企业的多是非优秀人才。这也没有认识到激励的基础是需要。同样的激励手段不可能满足所有的需要。按照需要层次理论,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需要,所以,企业对不同的人必须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应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四)过度激励
有些企业认为激励的强度越大越好。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凡事物极必反,激励也是这样。过度的激励就会给员工过度的压力,当这个压力超过员工承受力的时候,结果是可想而知的。适当的激励才会有积极意义。
激励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并且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滋生出新的问题。现代企业要想有科学的激励体系,除了注意这些问题外,创新是很重要的,结合自己的实际,创出适合我国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公正的激励制度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薪酬福利和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对于不同文化的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在制定激励制度时要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地搜集、分析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激励必须公正,激励制度一定要体现公正的原则。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
(二)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在管理实践中,盲目的激励对企业来说既“劳民伤财”,又对员工起不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此现代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
1.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国企业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的渠道有许多,其中,职工通过“职代会”中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较为普遍。但“职代会”目前存在一种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现象,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
(三)考虑员工个体需求,实施差别化激励
如何对企业中的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要想激励员工,必须了解其动机或需求。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没有相同的员工;二是在不同的阶段,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对于不同的员工应当考虑个体差异,具体分析,找到激励他们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性别差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年龄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的要求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文化差异,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岗位职务差异,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求,一个特定的员工在不同的时期、环境也是有不同需求的。这些需求主要是受自身的愿望变化、自身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变化、社会时尚的变迁、家庭的直接或间接需求等因素影响的。由于影响员工需求的因素很多,而且既可以独立变化,又可以交叉影响变化,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员工的主导需求,才能进行有效的激励。
(四)奖惩并用,引入末位淘汰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还存在,有些现代企业的经营者也一味的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企业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激励之有效,原因在于人们在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会对事情的成败分外关注,而趋利避害的本能会使面临危机的压力转变为动力。可以想象,人们在降低收入、失去工作等威胁面前,定会发奋工作。末位淘汰制是为提高组织的竞争力,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对员工进行合理排序,对排名在后的员工,按一定的比例或数量进行调岗、降职或辞退。其目的是通过对末位的强行淘汰来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以达到推动组织的整体进步,有效促进企业的科学发展。
四、结论
员工激励是企业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当今世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地位的重要因素,而员工的素质与活力则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员工激励是一个系统过程,我们不可能找到一种最好的、适合任何一种情况的激励措施。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员工的需求也不断变化
着,因此,激励手段必须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这种激励手段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企业改革。我国二十多年的企业改革历程同时也是激励机制演进的历史。从承包制、计件工资、年薪制,到 “股票期权”,运用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员工激励。可以说企业改革与员工激励息息相关。因此现代企业一定要重视对员工的激励,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改变思维模式,真正建立起适应我国现代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保证现代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注释
[1]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版,28-29
[2]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290-29
2[3][美]劳埃德·拜厄斯、莱斯利·鲁著,李业昆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第7版,301-30
2[4]陈坤,哈佛人才管理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第2版,39-
41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孙国强译,管理史上奠基之作[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第1版
[2]宝利嘉顾问,中国企业最常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第1版
[3]刘小平、邓靖松,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理论与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第1版
[4][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等译,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第7版
[5][美]加里·德斯勒著,刘昕等译,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6版
[6]董克用、叶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1版
[7]陈天祥,人力资源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第2版
[8]罗珉,现代管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第2版
第二篇:现代企业激励机制
现代企业激励机制
[摘要] 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它是整个管理活动中至关 重要的一项内容。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组织的生命力来自于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热忱,如何 激发和鼓励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管理人员发布解决的问题。只有把人的积极性真正调 动起来,管理的目标才能够真正达到。而人的积极性和最大潜能的发挥,则离不开有效激励。[关键词] 激励、模式、系统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激发是对员工动机的激活,使之外于活动处于活动状态;鼓励是对员 工行为趋向加以控制,使员工向组织期望的方向发展。所谓员工激励,就是说在人力资源管 理过程中,采用激励的方法,对员工的各种需要予以不同程度的满足或限制,并引起他们心 理状况的变化,达到激发动机,引起行为的目的激励机制是组织运行的动力机制,是解决 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管理者应综合运用激励理论,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建立有效 的激励体系。
一、综合型激励模式 综合激励理论,就是试图将各种激励理论归纳起来,探讨激励的全过程。波特(L.W.PorterL)和劳勒(E.E.Lawler)提出来的激励模式就是一种综合激励模式,1: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 这一模式是以期望理论为基础的。其中含有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客观环境、奖酬和满足等 变量。
1、努力程度 不同的激励决定了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努力方向以及坚持努力的持续时间。而一个人每次行 为的最终结果又会以反馈的形式影响个人对这种奖酬的估价(如图中虚线所示)。同时,第 一次的工作绩效也会以反馈形式影响个人对成功的可能性的估价。
2、工作绩效 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而且有赖于一个人的能力与素质,以及对自己所承担 的角色应起作用的理解程度、客观条件。特别是对于比较复杂的任务时,例如高难技术工作 或管理工作,个人的能力以及对此任务的理解程度就比付出的努力所达到的绩效的影响更 大。
3、奖酬 奖酬包括内在性奖酬和外在性奖酬,个人所应得到的奖酬应当以其实际达到的工作绩效为价 值标准,尽量排除主观评估因素。要使个人看到:只有当完成了组织的任务时,才会受到精 神和物质上的奖酬。不应先有奖酬,后有努力和成果,而应当先有努力的结果,再给予相应 的奖酬。
4、满足 满足是个人实现某项预期目标时所体验到的满意感受。满足依赖于所获得奖酬同所期望获得 结果的一致性。期望大于结果,产生失望;期望等于或小于结果,获得满足。综上综合性因素,可以看出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表明了: 要使员工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 绩,首先管理者要对他们的工作动机进得激励,也就是让员工感受到经过努力会获得足够的 效价和高的期望值,以此来激发他们高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来努力工作。其次,管理者根 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实施奖惩,奖惩是否公平合理,会反过来影响员工的满足程度。而员工的 满足程度又可以变成新的激励,促使他们去努力工作,获得更好的绩效。如此循环往复的运行着。
二、构建有效的激励系统 在管理实践中,孤立地看待和应用某一种激励方式都是不完善的。实践中激励和绩效之间并 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要使激励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就必须综合考虑到奖励内容、奖励制度、组织分工、目标设置、公平考核等一系列的综合性因素,并注意个人满意程度在努力中的反 馈,从而使组织形成有效的激励系统。有效的激励系统应包括激励要素的组合、激励时机的选择、激励的效果等,所有这些因素都 要受组织成员的个人、群体特征和组织文化的影响,组织激励系统 当然,组织所处的环境将对整个激励系统产生影响。例如,员工在对待遇进行公平性判断时,就会考虑到组织所在的地区、行业的收入水平以及组织竞争对手的待遇情况,这些都是组织 难以控制只能适应的环境因素。组织要采取各种方式有效地激励员工,首先应明确希望使员工受激励后表现出什么样的行 为,即希望达到什么样的激励效果。尽管一名优秀的员工应有许多种行为表现,但主要可从 以上五个方面来总结组织对员工的行为期望:
1、加入组织;
2、留在组织内;
3、按时上班;
4、工作积极努力;
5、多方面展示其优秀品质。员工的前两种行为表明组织的有效激励措施 使其对员工产生吸引力,让员工愿意成为组织的一员; 后三种行为表明员工不仅愿意成为组 织的一员,而且愿意为实现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地贡献自己的知识、技能和努力,争取优质高 产,并愿为组织利益承担职责范围外的工作,使组织运行更趋平衡,使管理者的工作压力降 低。
组织要想达到上述的激励效果,必须针对员工的不同特点和激励的采用不同的激励措施。
1、恰当分配工作,激发员工内在的工作热情。一是工作的分配要尽量考虑到员工的特长和 爱好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二是使工作的要求既富有挑战性,又能为员工接受。清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言简意赅地说明了如何恰当用人的道理: 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给员工分配适当的工作,还要求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每个人的工作与其兴趣尽量结合 起来。当一个人对某项工作真正感兴趣时,他便会去钻研、去克服困难,努力把这项工作做 好。
2、正确评价工作,合理给予报酬,形成良性循环。正确评价员工的工作成果,在此基础上给员工以合理的报酬,这是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一个重 要因素。怎么样做到呢?这就要做到“赏罚分明,赏要合理,罚要合情”。要使员工感到报酬公平合理,就必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把员工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成果挂 起钩来。不同的劳动成果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报酬形式,相同的劳动成果采用相 同的评价标准和相同的报酬形式。为了提高“罚”的效果,就须即时处理、事先警告、人人平等、对事不对人的规则。
3、注意激励的时机性 组织中还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曾经对某位员工很有效的激励措施(如金钱激励),一段时 间后再使用效果不明显或没有效果了,这说明组织要有效地实施激励措施必须合理选择激励 时机。激励是通过一定方式满足员工尚未满足的需求。例如,上述例子中的员工很可能在一 段时间内由于生活的原因急需用钱,这时用金钱来激励他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当他的用钱 高峰过去,不再那么急需金钱,以职业发展为核心的激励措施可能对他更有作用。所以组织 针对员工需求的激励措施应该是权变的,只有在适当的时机,与员工的需求、动机相吻合的 激励措施才能产生最好的激励效果。
4、多样化员工队伍的激励 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激励理论都是对一般情况而言的,而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 的需求、个性、期望、目标等个体变量各不相同。为了对每一位员工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励,管理者有必要进行灵活的考虑和处理。例如,研究表明男性与女性相比更看重工作的独立性; 女性则比男性更看重学习机会、方便的工作时间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有两个未成 年孩子的靠从事全日制工作以维持家庭生活的单身母亲来说,激励她工作的动力,与一个单 身且从事兼职工作的年轻人和一个为了补充养老金而工作的老员工是完全不同的。这就要求 灵活的工作安排和能够满足员工不同需要的工作方案。
5、目标管理的激励 目标管理是一种非常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一种非常民主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好处在于 能通过目标的设置激发人的动机,指导人的行为,使个人的需要、期望与企业的目标挂钩,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目标管理需要员工参与目标的制度; 需要员工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有 机的结合; 需要员工坚持目标与权限的对等原则; 需要员工自我评价与自我调整相结合的原 则。目标管理能够使企业和个人能够达到共赢的目的。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万金油”式的激励方式。领导者根据激励理论处理激励实际情况时,应该针对员工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时积极的组织文化建设也可以起到持久的激励 效果。总之: 合理的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良好集体观念的形成等 都有很好的作用。据哈佛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研究发现,组织在缺乏激励的情况下,员 工往往只能发挥其实际工作能力的 20%~30%%,但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潜能可以发挥 到 90%以上。所以在企业中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安鸿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刘国宁、肖家,人力资源部员工必备手册.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3]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北京:复旦大学出版社 [ 4]斯蒂芬.P.罗兵斯,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赵涛,跟我学做人力资源经理.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6]赵曙明、马希斯、杰克逊,人力资源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7]萧鸣政,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探讨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是确立企业总体竞争力的基石。激励机制运用好坏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0 引言
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对人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通过激励来实现的。激励机制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确立企业总体竞争力的基石。所谓激励就是从满足人的多层次、多元化需要出发,针对不同员工设定绩效标准和奖酬值,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实现组织目标。诚然,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特征。由此可见,激励机制运用好坏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被企业广泛接受,并推到空前的高度。中国石化企业建成一个主业突出,资产优良,技术创新,管理科学,财务严谨的现代大型企业,迫切要求企业内部经营理念随之改革创新。激励理论
激励就是激发人内在的行为动机并使之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的整个过程。当前比较流行的激励理论有:
1.1 内容型激励理论
需要理论,激励因素是一种助推器,它促使人们尽力满足某些固有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主要的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需要双因素理论。
1.1.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它将人的动机由低到高分为五层,形成阶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以上五层需要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前三层为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后两层为高级需要,这两层次的需要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一般认为,后两种需要很难达到。
1.1.2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在他的专著中,提出了“双因素理论”。他认为:工作中的满足因素与工作内容有关,称为激励因素;工作中不满足因素与工作周围事物有关,称为保健因素。赫茨伯格将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分为两类,即比较低级的需要和比较高级的需要。比较低级需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会需要,而比较高级的需要才会产生激励作用。
1.2 过程型激励理论
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于1956年提出公平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倾向于将自己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与他人产出/投入的比率相比较。
目标设置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洛克于1967年提出“目标设置理论”,他指出外来刺激(奖励、沟通、监督的压力等)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动机的。他还指出,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必将大大降低目标对员工的激励力量。这里的目标设置应具有SMRT的原则,即目标的具体性(Specific)、可测量性(Measurable)、可实现性(Achievable)、可行性(Realistic)、时效性(Time)。南昌分公司激励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1 南昌分公司有关员工激励机制的相关规定
2.1.1 实施单位工资总量调控制度 目前,省公司对分公司实行的是工资总量调控的基本原则: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严考核、硬兑现;激励与约束相一致,促进企业发展。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工资总量考核并未在员工努力与报酬之间完全形成一种清晰和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实际上影响对员工的激励效应。
2.1.2 实行绩效工资考核制度 首先,分公司各经营部门及加油站实行联量联利考核;其次,制定了全体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及考核细则,月月对各岗位员工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兑现效
益工资。
应该说,以上制度对于分公司完善自身的激励机制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石化企业是由老的国企演变而来,因此在岗位设置、人员分配上依然摆脱不了“大锅饭”的影子,员工中的平均主义思想还很严重,这大大制约了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实行。
2.2 企业工资分配的现状及其问题 ①现行的工资本身存在缺陷。绩效工资不能完全体现员工工作的价值,工资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龄的长短。②工资改革力度不够。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员工工作和绩效相挂钩的考核制度不是很健全,职工只要无过,岗位不变,工资几乎成为“铁工资”。③个人收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不大。因为受工资总量的控制,员工工资的增长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关系不明显。④分配形式单一。致使分公司依然存在人浮于世现象。⑤公司内部的用工制度、用人制度改革不完全配套,淡化了工资分配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日常工资管理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由于以上分配制度的不足及缺点,造成在工资分配方面部分背离劳动力市场价格。因此,对现行的工资分配制度改革,要建立一套符合在市场竞争中能生存求发展的灵活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和杠杆作用,营造“事业引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环境。南昌分公司绩效考核机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1 薪酬体系中存在不公平问题 工资结构强调绝对公平或拉开差距极小。现行工资制重年龄资历,轻岗位能力,能干不能干没有区别,拉不开差距,沿袭大锅饭平均主义做法;联量计酬工资推行,一定程度缓解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矛盾。
收入分配体制上的绝对公平,使员工产生“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对强势群体不公。
3.2 奖励面过窄,奖励过度 物质奖励伴随精神奖励同行,但现实中各种荣誉授予面过窄,使激励效果受到影响。一个员工因一件事受表彰,因此而获得岗位明星、先进党员、劳动模范等称号,万千宠爱于一身,甚至终生受益。久而久之,激励的作用呈现递减的趋势。对没有获奖的员工来说,几乎丧失了激励的作用。
3.3 晋升通道与退出机制不健全 晋升是核心的激励,但分公司的员工动力机制不足。在分公司,基本上只有职务的升迁一条晋升通道,相应的技术人才和业务人才的地位及待遇远远低于管理人员,没有达到管理者之位,体现不了管理人员的价值。由于管理人员呈金字塔型分布,管理者岗位有限,使大多数人失去获得激励的机会。
3.4 考核或绩效评估前不注意进行宣传,考核或绩效评估后,不注意进行沟通,使被考核者、被评估者不了解考核的目的,使考核或评估没有产生对员工激励作用。这一点,分公司对部门管理者做得较好,对一般管理层或普通员工则相对欠缺。
3.5 对员工的激励与约束存在问题 由于受工资计划的控制,使员工与所在当地企业平均水平之间距离没有拉开,员工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挫败工作积极性。
3.6 教育培训未起到激励作用 现有的教育培训比较偏重员工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忽视对员工建立正确态度的培训;只注重短期培训,不注重长期培训;培训没有目的、步骤,不系统,效率低下;对培训投入太少;以上都反映企业目前未将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起不到提高员工整体素质的作用。
3.7 忽视环境的变化 虽然分公司在用人、用工方面有较大的改革,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员工就收入分配、晋升、前途、自我实现方面进行横向比较的现象越来越多,自身价值体现不出,整个员工队伍凝聚力、动力不足。结合激励理论对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进行探讨
4.1 对企业薪酬激励机制进行探讨 一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建立科学公平的薪酬体系。薪酬等物质因素虽然不是员工的唯一,但却是员工关心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二是坚持以岗定
薪,实行同岗同酬。做到以岗定薪,同岗同酬,易岗易薪,以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三是公平的确定不同员工的薪酬。因为不同岗位人员对企业的贡献是不同的,必须用拉开档次的方法,才能对不同的员工真正起到激励的作用。四是制定灵活的福利措施。根据员工对公司所作贡献大小拉开差距,发挥福利的激励作用。
4.2 改革单一的分配方式,建立形式多样的工资制度 分公司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单一分配模式很难适应所有岗位、业务的特点和要求。在坚持以绩效工资为基本工资制度的同时,还要根据各岗位的员工在劳动投入中的劳动要素侧重点和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同,建立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对企业员工激励考核机制进行探讨
首先建立科学的员工考核体系。科学合理的员工考核评价体系是实行过程激励和行为改造激励的一个关键环节。根据行为学家对人的分析表明,偷懒是“经济人”的天性。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绩效考核的设计是建立科学的员工考核体系的关键,绩效评估后或考核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进行沟通,共同评价对考评的结果,从而达到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的作用。对企业其他方面的激励机制的探讨
企业应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才能赢得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人力资本的管理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和“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依据心理学家洛克教授的目标设置理论,为员工设定具体而适当的目标。激励方式应因人而异,对于不同人员的激励应有所差异,即所谓看人下碟,这样才能实现各取所需,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创造性。7 结论
员工激励作为管理职能之一,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企业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对企业的激励机制进行探讨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免费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浅析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浅析
刘建文
(潍坊宏仁肠衣有限公司,山东潍坊 261108)
摘要:
员工激励机制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企业制度的内在核心机制,它贯穿于公司各项制度的始终,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励广大员工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员工激励机制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的认同和重视,员工激励机制有了极大地发展,但仍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文结合本公司的实际,从建立和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分析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对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关 键 词:企业;激励机制;问题;对策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1 员工激励机制的基本概念
1.1.1 激励的含义
激励具有多层含义,从企业角度讲,主要是指管理者以认识和理解员工的内在心理动力系统的内容和特性为基础,采取积极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激发其潜能和工作热情,并将其行为目标与组织目标进行协调的过程。即激励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过程,通俗的说,就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1.1.2 激励机制的内涵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是企业管理者激励员工产生内在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一套理性化的制度。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1.2 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1.2.1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的客观要求
一个好的机制,能保证自觉性,督促上进心,提升工作效率。通过建立和健全员工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广大员工更自觉、更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可以改变其懒散和不求上进的作风,从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必然使其工作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和企业组织目标的实现。
1.2.2是员工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内在需求
认知心理学派的观点认为:激励不仅考虑简单的刺激反应模式,还要考虑人的内在因素。人都有追求自身价值目标的内在需求,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以考核、晋升、奖惩、薪酬等物质和精神的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激励,必然使员工自觉地、积极地通过企业或社会提供的各种机会来完善自我,以适应企业组织行为目标变化的要求,进而推动其个人价值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建立健全公务员激励机制是员工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助推器”,更是其内在的必然要求。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2.1 考核标准和方法较为单一,员工考核机制不健全。
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是员工任用和奖惩的基础,在整个企业管理制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质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等方面在检查衡量的基础上作出阶段性的综合评价。很多生产型企业,大多实行计件工资制,在员工考核上单纯把员工的产量作为考核的标准和依据,以偏盖全。还有很多企业的考核大都运用综合评估的方法对员工进行评价的定性方法。这种定性的考核方法对员工的评价往往较为宏观,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不能对员工进行整体的评价。有些企业在考核过程中往往注重单位里的个别领导的意见,忽视单位里的广大员工的反映,考核结果完全由上级决定,广大员工很少能对考核结果作出评价。这样使得考核结果缺乏全面性,不能充分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由于很多企业缺乏客观的衡量尺度,定量判断少,定性判断多。掺杂的主观因素过多,很难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员工表现得好坏,从而使考核效果大打折扣。
2.2职务晋升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职务晋升机制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晋升依据不合理。很多企业还是以内部晋升为主,但“内部晋升造成‘人’与‘事’不协调,在现有岗位有能力和成绩突出的人,不一定胜任更高层的职务,这可能造成组织生产力的浪费。”再就是晋升缺乏制度化管理,个别企业在管理晋升工作中资历主义、论资排辈的现象还广泛存在,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环境。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有才能的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二,晋升机会、空间有限。虽然员工职务晋升取决于员工的工作实绩,但并不是说,所有工作实绩表现优秀的员工都能晋升自己期望的职务,因为员工职务晋升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有职位空缺。这种职务设置的有限性与个人需要的无限性形成矛盾,导致级别晋升受阻,导致员工的期望大于现实,影响员工晋升制度激励功能的发挥。
2.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失偏重,人性化的激励机制不健全。
奖励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却
②
出现了重物质奖励而轻精神奖励的现象,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失偏重。同时,某些单位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过程中,往往不考虑员工的情感、个人发展等内心需要。在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时候不分层次,不分时期,都给予物质激励,缺少有效的且具人性化的精神激励,激励形式单一。同时,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缺乏有机的结合,在形式上太过于单一且缺少灵活性,这样不利于实现激励效应的最大化。
2.4 缺乏企业文化建设
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企业利润的获得上,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而且对员工极少进行价值观、企业文化及公司管理理念方面的教育。企业文化的不足,使得员工和企业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往往造成个人的价值观和企业的理念的错位,使企业各部门之间缺少凝聚力,对各自工作缺少认同感,工作中互相推诿,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完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对策
3.1 完善企业员工的考核激励机制的对策
3.1.1 健全考核评价的内容
要坚持以员工的实绩为考核的核心,以德和才为基础,要进一步细化考核内容。同时要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确定客观的评价标准,避免考核标准过于笼统、繁琐和抽象,使考核的内容和等次相结合,力求减少考核的误差。同时,要注重平时考核,把对员工的年终考核和平时考核结合起来,加强考核的全面性。
3.1.2 充分运用考核的结果
考核结果能否充分合理运用直接关系到整个考核工作的准确与否。同时,考核的积极作用也主要体现在对考核工作的运用上。首先,考核结果要与员工的奖惩相结合。对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再就是考核结果要与企业员工的晋升晋级相联系,考核要真正与员工个人的任用、奖惩、交流、培训挂钩,拉开奖金分配的档次,促使在组织内部形成竞争向上的环境。
3.1.3 完善绩效量化考评体系
科学的绩效量化考评体系是对员工进行合理激励管理的重要保证。首先要改革考核方法,使其具备操作性,其次是要进行全面考核,重点在考核工作实绩。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的原则,考核过程要透明化。再次,考核结果激励要明显,加大奖罚力度,通过奖罚分明来提高企业各部门员工对考核的认识与重视。
3.2 健全员工晋升机制
3.2.1 尝试增加级别设置
在不改变个人岗位、职务的基础之上,增加现行岗位级别总数的设置,增加每一职务对应的级别,从而提高员工晋升的等级,拓展其晋升的空间,从而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
3.2.2加强岗位竞争
岗位的竞争可以为员工创建展示才能的平台,并且这个平台是必须是动态和分层次的,能够为员工满足低层次动机后,提供追求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并且可以使员工在岗位竞争的过程中,既能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又能产生围绕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激情。同时,要严格执行好员工辞退制度、辞职制度、降职制度和免职制度。使企业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实现合理流动。
3.2.3 建立健全员工交流制度
员工在企业内的不同职位、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是员工管理更新机制的重要手段,对一个企业人事结构科学化和合理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各岗位、工序人员跨部门、跨岗位的交流制度,扩大竞争范围,鼓励员工多岗位锻炼,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支持员工通过多岗位的锻炼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这样可以帮助员工掌握多岗位工作技能,提高工作能力,丰富工作经验,为晋升打好良好的基础。
3.3 建立健全人性化的员工激励机制
3.3.1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两种不同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企业单用物质激励或单用精神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结合上,第一,要注意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精确性。首先,要根据本单位实际,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并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其次,在制定制度上要体现科学性,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和环境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激励对策。第二,注意加强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在这个基础上来说,企业对员工的激励必然要采取多种方法才能发挥最大效率。在管理实践中,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真正建立起适应企业特色、时代特点和员工需求的开放的激励体系。从而激发出员工在工作上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3.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积极拓展个人发展空间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对企业及员工自身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对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要加强员工的的培训与教育。作为企业应该注重对员
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壮大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土地和资金,而是更多的依赖于人力资源,企业要通过培训,拓宽员工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激发其使命感,提高其工作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既帮助员工满足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达到有效的激励,也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员工对知识、个体和事业成长的不懈追求,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他对企业组织目标实现的追求。因此,企业不仅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物质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提供适合其要求的上升道路,给员工创造个体的发展空间,给其更大的权利和责任,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组织中的发展前途时,他们才有更大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所以,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岗位、职位资源,为员工提供足够大的成就实现机会和空间。这样,不仅会极大的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进取意识,还可以激发其全心全意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实现企业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一致趋向。
3.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公信力等的形成以及企业效率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一个文化、精神、道德的纽带。因此,要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特点,建立起一套适合本企业内部员工发展的企业文化,以此提高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凝聚力和对企业的认同感,从而使其个人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同时,要在员工中建立广大员工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并将核心价值观无时无刻地体现在员工日常的工作行动中,因为最基本的核心内容还要通过行动去体现。好的企业文化,能促使员工产生文化认同及强烈归属感,使企业士气高涨,为企业提高绩效,起着很大的作用。
注释:
①在中文中,“激励”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激发、鼓励;二是斥责、批评。从管理学的角度看,激励包括激发和约束两方面的含义,这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
②姚先国,柴效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4.32
2③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潘琦华.企业员工激励的有效措施[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7)
(2)汤玉琪.关于激励机制的思考[J].理论前沿,1992(06)
③
(3)兰教才,兰伟.对企业激励机制问题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16)
(4)沈明华.论私营企业的激励机制改革问题[J].时代经济,2007.8(76)
(5)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李长禄,尚久悦.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7)张玉科.浅谈企业员工的激励措施[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5)
(8)贾凡.企业激励机制浅探[J].大众科学,2007(9)
第五篇:我国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初探
我国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
姓名:吴雨森
单位:河南邦冠置业
摘要: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一股经济力量,中小企业具有灵活性的优势,但是,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人才外流现象成为许多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问题。因此,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势在必行。本文对我国中小企业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员工激励激励机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企业的竞争更多的倾向于对于人才的竞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本是最重要、最可信的资本,因此,一个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最为关键的就是懂得如何管理并激励自己的员工,使得人得其位,位适其人,从而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一、激励机制的界定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应用于管理中的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完成组织任务,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可以说,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和斯坦尼尔将激励定义为: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因此,开发人力资源的最高层次的目标就是懂得如何在工作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力。心理学家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
1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以及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等。这些理论都可以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从而创造出适合于各个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
二、中小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和系统的认识,管理者们只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激励手段,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工作。但随着“人”的因素在组织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发现作为组织生命力和创造力源泉的“人”的状态往往直接影响着组织的面貌。
(一)激励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
企业的目标,是靠人的行为实现的,而人的行为是由积极性推动的。实现企业的目标,要有人的积极性、人的士气。当然,实现企业的目标,还需要其他多种因素,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忽视人的因素,否定人的积极性这种关键因素。
(二)激励是充分发挥企业各种生产要素效用的需要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劳动对象、劳动手段是切的生产要素,在这些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同同人这个生产要素相结合,才会成为现实的生产力,才会发挥各自的效用。因此没有人的积极性,或者人的积极性不高,再好的装备和技术、再好的原料都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激励有利于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及工作效率的提升
提高员工素质,不仅可以通过培训的方法来实现,也可以运用激励的手段达到。企业可以采取措施,对坚持学习科技与业务知识的员工给予表扬,对不思进取的员工给予适当的批评,并在物质待遇、晋升等方面区别考虑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促使员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员工在激励措施的鼓励下,为了能取得更好的工作绩效,必定会主动熟悉业务,钻研技巧,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
三、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小企业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生力军,但中小企业关于人才的留用问题
2一直存在,很多企业都有员工流动频繁的问题。因此,中小企业更应建立恰当的员工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家长制式的管理,他们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发展状况导致他们可能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及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影响,这就直接阻碍了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这种家长制式的管理方式还会造成管理过程中的独裁,这样就更加挫伤了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这将严重阻碍激励机制的运行。
(二)激励机制的制定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中小企业在激励机制的制定上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表现为:制度建立的随意性和临时性强,建立激励机制很少作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论证,到真正付诸实施时,才发现制度的系统性差,可操作性差;制度的建立缺乏长远的规划,朝令夕改现象相对严重,有时对于同一种事件,今年一套激励法,明年又是另一套做法,搞得大家无所适从,不知后年又将如何。这并不是说一经制定,制度就不可更改,而是说这种变化不应是频繁的、大范围的变动。
(三)激励机制的制定缺乏公平性和公开性
这里所谓的公平性和公开性指的是激励机制的制定是否真正反映了一个企业的全体职工的意图,还是只是老板个人的意愿。因此,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应该代表老板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但是实际上,在很多企业里,员工“主人翁”的地位并没能得到保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往往只是一句空话。从理论上分析,激励机制在制定时应经过董事会的讨论和认可,并经过“职代会”讨论通过后才能最终予以贯彻执行。但在民营企业很难做到,因为老板说了算,老板的利益高于一切。激励机制的制定仅仅是老板个人的意愿,企业职工并没发挥其“主人翁”的作用,而是成了老板的“打工仔”。
(四)将员工看作简单的“经济人”,以物质激励为主
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简单地以经济利益作为驱动员工的唯一手段,员工表现好就发奖金,表现不好就扣工资,这种做法在公司发展的一定时期会起到积极作用,但长期如此,就会产生消极影响。[1]
3长期依靠物质利益来对员工进行激励,就会忽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忽略与员工的情感交流,这样不仅难以使员工感受到归属感,而且也难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五)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是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基础,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有效依据。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这主要表现在绩效评估的指标不具体、操作性不强等,这就导致企业无法建立起适当的激励机制[2]。
四、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管理者对激励机制的重视,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 激励机制在企业经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的特殊性,其管理者在企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因此,管理者应该不断培养自身的素质和个人魅力,在管理中运用领导艺术,使员工感受到领导对他们的尊重和关切。与此同时,管理者还要努力学习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
(二)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具有科学性、公平性
一项制度能够发挥其效用,最为重要的就是它的设定是在充分考虑企业的发展、员工的利益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员工激励机制的制定必须要全盘考虑企业中各方面的因素,认真分析企业不同类型的员工以及员工作用的不同性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差别的员工激励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员工感受到自己得到的激励,这样的激励才是富有成效的。
(三)关注员工的发展,注重激励方式的多样化
企业与员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企业应在了解员工的个人愿望的前提之下,帮助员工设计自己的这一目标,这样就能够将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目标一致起来,员工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是在实现着自己的目标,这不仅能极大的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还能激发起员工的创造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强烈的归属感。
中小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外流,那么怎样才能留着这些知识型的人才成为管理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人们往往以为是
4金钱,其实不仅如此。职工在一段时间内会关注薪水,但如果对工作失去兴趣,即使高薪也留不住人才。人们发现每个人的需求是不同的,有的人希望得到物质利益,有的人希望退休后没有后顾之忧,有的人希望有一个良好的事业发展前景,有的人则需要得到领导的信任和器重等。
人们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激励的具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其内容来说,均可分别归入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两大系统。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虽属不同的激励系统,但它们之间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激励的完整内容。首先,精神激励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而物质激励则必须体现一定的精神价值。例如,奖状、奖章等精神激励就是直接借助物质形式体现的。而奖金、奖品等物质激励则意味着组织和社会承认其成绩,本身就含有精神价值。其次/只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手段相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体系
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就是绩效评估体系的完善,因此,不同的企业要建立起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绩效评估体系,根据不同的工作类别制定不同的考核内容和量表,同时还要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员工的利益为出发点,建立起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五)完善激励机制还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以获取最大的激励效应
激励的目的是提高工作积极性,而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因素有很多,这就要求在激励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激励效应最大化。例如,不用年龄段的人,由于家庭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束缚,对于工作的要求就会存在差别;而由于受文化教育多少的影响,对工作的物质需要及其它需要更是差距甚大。因此,考虑企业的特点和员工个体差异就相当重要。
企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还有人才的竞争,人是一切技术的创造者,只有具备了这一最能动的生产要素,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企业中完善员工的激励机制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 5
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发挥出应有的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玉英,余克艰 中小型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1.5
[2] 万蓬勃 我国中小企业激励机制探讨[J] 北方经贸 2007.0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