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2章第2节课时练习(离子反应)及答案解析
第二章第二节课时练习(离子反应)
一、选择题:
1.下列离子反应不能发生的是().
A.KHCO3+HCl===KCl+CO2↑+H2O
B.AgNO3+NaCl===AgCl↓+NaNO
3C.Na2CO3+Ca(OH)2===CaCO3↓+2NaOH
D.2HCl+Na2SO4===2NaCl+H2SO
4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H===CO2↑+H2O
B.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Ba+SO4===BaSO4↓
C.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Ag+Cu
D.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Fe+3Cu===2Fe+3Cu
3.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K、MnO4、Na、ClB.K、Na、NO3、CO
3C.Na、H、NO3、SO4D.Fe、Na、Cl、SO
44.下列离子方程式改写成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Mg+2OH===Mg(OH)2↓MgSO4+Ba(OH)2===Mg(OH)2↓+BaSO4↓
B.Fe+Cu===Fe+CuFe+Cu(OH)2===Fe(OH)2+Cu
C.Ag+Cl===AgCl↓AgNO3+HCl===AgCl↓+HNO
3D.CO2+2OH===CO3+H2OCO2+Ca(OH)2===CaCO3↓+H2O
5.下列各组的两种物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可用同一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
A.氢氧化钠与盐酸;氢氧化钠与碳酸
B.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Ba(OH)2溶液与H2SO4溶液
C.Na2CO3溶液与硝酸溶液;CaCO3溶液与硝酸溶液
D.石灰石与硝酸反应;石灰石与盐酸
6.(2010年泰安高一检测)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OH+2H+SO4===BaSO4↓+2H2O
B.Ca(HCO3)2与过量Ca(OH)2溶液反应:Ca+2HCO3+2OH===CaCO3↓+CO3+2H2O
C.Na2CO3溶液中通入少量CO2:CO3+CO2+H2O===2HCO3
D.CH3COOH溶液与NH3·H2O溶液反应:H+OH===H2O
7.正常人体血液中钾元素的含量应在一定范围内,如果钾元素含量偏低,会影响肌肉和神经的功能,这时就需要补充钾。一种医用补钾化合物的水溶液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该化合物是()
A.KNO3B.K2CO3C.KClD.KOH
8.离子方程式Ba+SO4===BaSO4↓它可能表示()
①可溶性钡盐溶液与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②氢氧化钡溶液与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③稀硫酸与可溶性钡盐溶液之间的反应
④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
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
9.在Na2SO4、NaCl、NaOH的混合溶液中,含有Na、SO4、OH的个数比是8∶1∶2,1 +2--2+2-+-2--2+--2-2+-+2--2-+-2+2+2+-++-2-3++-2-+-+-++-2-2+3++2+2+2-2-+
则溶液中Na2SO4、NaCl、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1∶1∶1B.1∶4∶2C.1∶2∶4D.1∶3∶
2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做了一个趣味实验:将一只鸡蛋放入食醋中,过一会儿发现蛋壳表面附有气泡,第二天发现蛋壳变软了,你认为鸡蛋壳与食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CO3+2H===H2O+CO2↑
B.CaCO3+2H===Ca+H2O+CO2↑
C.CaCO3+2CH3COOH===Ca+2CH3COO+H2O+CO2↑
D.CO3+2CH3COOH===2CH3COO+H2O+CO2↑
11.下列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B.胆矾失去结晶水
C.酸碱中和反应D.二氧化硫与氧化钙的反应
12.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错误的是()
A.三氧化硫与水反应:SO3+H2O===2H+SO
4B.碳酸钙与盐酸:CaCO3+2H===Ca+CO2↑+H2O
C.氧化铜与稀硫酸:CuO+2H===Cu+H2O
D.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Ba+CO3===BaCO
313.如表是某矿物质饮用水的部分标签说明
2+2-+2++2++2-2--2+-+2+2-+
则该饮用水中还可能较大量存在()
A.OHB.AgC.NaD.Ca
14.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
A.硝酸溶液和碳酸钠溶液混合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混合C.硫酸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混合D.硝酸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混合15.(2010年德州高一检测)某无色溶液中,可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Na、HCO3、SO4、BrB.Cu、NO3、Cl、SO
4C.H、Cl、K、CO3D.K、Mg、SO4、OH
二、非选择题:
6.描述下列反应的现象并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现象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稀H2SO4,现象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稀HNO3和Ba(OH)2溶液混合,现象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上述三个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相同点是 2 +-+2-+2+2--+-2--2+--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某溶液中可能含有HCO3、Cl、SO4、NO3、CO3等阴离子。
(1)当溶液中有大量H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溶液中有大量Ba2++--2--2-存在时,则上述阴离子在溶液中不可能大量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完成下列离子方程式(给出物质的计量数不能改变)
(1)()+2()+()+2()===BaSO4↓+2H2O
(2)()+Ca+()===CaCO3↓+()
(3)Cu+()+Ba+()===BaSO4↓+Cu(OH)2↓
(4)()+3H===Fe+()
19.某同学拟用氯化钙固体、碳酸钠溶液和稀硝酸等试剂,先制得碳酸钙,最终制得纯净的硝酸钙晶体。
(1)写出制取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帮助该同学完成下列实验操作步骤(不要求回答使用的仪器)。
①用蒸馏水完全溶解CaCl2后,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并用适量蒸馏水洗涤沉淀至无Cl;
③加入________________,使沉淀完全溶解;
④________________,得到纯净的硝酸钙晶体。
20.氧化铜是一种黑色固体,可溶于稀硫酸。某同学想知道是稀硫酸的哪种粒子(H2O、H+-+3+2+2+2+、SO4)能使氧化铜溶解。请你和他一起通过下图所示Ⅰ、Ⅱ和Ⅲ三个实验完成这次探究活2-
动。
(1)某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实验Ⅰ可以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证明另外两种粒子能否溶解氧化铜,还需要进行实验Ⅱ和Ⅲ,在Ⅱ中加入稀硫酸后氧化铜溶解,则进一步确认的实验操作是:在Ⅲ中先加入________,再加入________。
(4)探究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第二节课时练习(离子反应)详解
一、选择题:
1、解析:选D。反应要生成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的物质,导致离子浓度减小,离子反应就能发生。A项生成了气体CO2和水,B项、C项生成了沉淀,所以反应能发生。
2、解析:选B。A项错误,碳酸钙难溶于水,应用化学式表示;C项错误,反应前后电荷不相等;D项错误,违背了客观事实,铁在发生置换反应时一般生成Fe。
3、解析:选B。首先排除水溶液中带有颜色的离子,A项中有MnO4,D项中有Fe首先排除;C项中的H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
4、解析:选C。A项离子方程式中的生成物只有一种Mg(OH)2沉淀,而改写后的化学方程式中却出现了Mg(OH)
2、BaSO4两种沉淀,故错误;B项离子方程式表示的是Fe与含Cu的溶液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Fe的化合物,而化学方程式中却出现了不溶于水的Cu(OH)2与Fe(OH)2,事实上,Fe是不能与Cu(OH)2发生置换反应的,故B项错误;C项正确;D项离子方程式表示CO2与强碱溶液反应生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盐,而化学方程式中所出现的碳酸盐却是难溶于水的CaCO3,与要求不符,故错误。
5、解析:选D。A项中碳酸是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分子式表示,错误;B项错误,Ba(OH)2溶液与H2SO4溶液反应生成的水也要在离子方程式中表达出来;C项中CaCO3难溶,在离子方程式中要用化学式表示;D项正确,硝酸和盐酸的作用都是提供H。
6、解析:选BD。B项,离子方程式为:Ca+HCO3+OH===CaCO3↓+H2O,D项,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
7、解析:选C。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该沉淀应是AgCl沉淀,故该化合物应能提供Cl。
8、解析:选D。④中除生成硫酸钡沉淀外,还生成了水,也要在离子方程式中表现出来。
9、解析:选B。由电荷守恒可列等式n(Na)×1=n(OH)×1+n(SO4)×2+n(Cl)×1,所以n(Cl)=4。
10、解析:选C。CaCO3难溶于水,CH3COOH是弱酸,在离子方程式中均以化学式表示。
11、解析:选C。A、B、D项中,反应均无离子参加,也无离子生成。
12、解析:选D。D项中NaHCO3与BaCl2不反应。
13、解析:选C。A项,OH与Mg反应;B项,Ag与Cl、SO4反应;D项,Ca与SO4--2++-2-2+2-+-2----+2+--+2+2++-3+2+反应。
14、解析:选D。A中两种物质反应有气体和水生成:2HNO3+Na2CO3===2NaNO3+H2O+CO2↑,+2--+其离子方程式是:2H+CO3===H2O+CO2↑;B项生成白色沉淀:Cl+Ag===AgCl↓;C中有
白色沉淀生成:SO4+Ba===BaSO4↓;D项混合无沉淀、气体、水生成,不能发生离子反应。
15、解析:选A。B项,Cu有颜色;C项,H与CO3不能共存;D项,Mg与OH不能共存。
二、非选择题
3+-
16、答案:(1)生成红褐色沉淀 Fe+3OH===Fe(OH)3↓
(2)生成无色无味气体
HCO3+H===CO2↑+H2O
(3)观察不到明显现象 H+OH===H2O
(1)中生成沉淀,(2)中生成气体和H2O,(3)中生成难电离物质H2O 都使溶液中的某种 4 +--+2++2-2+-2-2+
离子浓度发生了明显变化
17、解析:(1)当溶液中有大量H存在时,则发生反应:
H+HCO3===H2O+CO2↑;
2H+CO3===H2O+CO2↑。
(2)当溶液中有大量Ba存在时,则发生反应:
Ba+CO3===BaCO3↓;Ba+SO4===BaSO4↓
答案:(1)CO3、HCO3(2)SO4、CO318、解析:(1)采用逆向思维。BaSO4是Ba、SO4按1∶1 反应生成,H2O是由H和OH-2+2-+2--2-2-2+2-2+2-2++2-+-+按1∶1反应生成,且H和OH的个数均为2。
答案:(1)Ba H SO4 OH
(2)HCO3 OH H2O
(3)SO4 2OH
(4)Fe(OH)3 3H2O19、解析:题目要求最终制得纯净的硝酸钙晶体,从提供的试剂看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2----2++2--+-式应为:Ca+CO3===CaCO3↓,CaCO3+2H===Ca+CO2↑+H2O。其实验步骤是加入Na2CO3使CaCl2转化为CaCO3沉淀,过滤洗涤后在沉淀中加HNO3溶解生成Ca(NO3)2,再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制得纯净的Ca(NO3)2。
答案:(1)Ca+CO3===CaCO3↓,CaCO3+2H===Ca+CO2↑+H2O
(2)①碳酸钠溶液 ③稀硝酸 ④蒸发结晶
20、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既基础又灵活,以学生非常熟悉的CuO与H2SO4的反应为起点,去探究硫酸中的H、SO4和H2O三种微粒中哪种微粒使CuO溶解。在Ⅲ中应先加入可溶性的硫酸盐,以证明CuO的溶解过程中SO4不起作用,然后再加入稀硫酸,从而证明CuO溶解是硫酸中的H起作用。(4)加入HNO3、HCl等均可使CuO溶解。
答案:(1)H2O、H、SO4中的某一种微粒能够使CuO溶解
(2)水不能使氧化铜溶解,而是另外的H、SO4两种粒子中的一种粒子使CuO溶解
(3)Na2SO4(或K2SO4等)稀硫酸
(4)氧化铜固体溶于稀H2SO4是稀硫酸中的H在起作用,而H2O、SO4两种粒子都不能使CuO溶解
(5)CuO+2H===Cu+H2O
+2++2-+2-+2-+2-+2-+2+2+2-2+2-+2+
第二篇:离子反应(第2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本课时学习离子反应的概念,从概念出发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3.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4.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成功的获得知识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
过度:有以上知识做基础下面我们学习离子反应和其发生的条件。电解质在溶液里的反应必定有离子参加,离子间是如何进行反应的呢?其本质是什么呢?
板书: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推进新课:
老师:演示实验2—1.(要求学生观察并写出完成化学方程式)
学生:1.试管无现象2.试管有白色沉淀。
老师:从溶液中离子变化的角度分析实验现象。
过度:电解质在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这些电解质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
板书: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过度:那么离子反应怎么来表示呢?
板书: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过度:那么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呢?
板书: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老师:我们来阅读书本P32的以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为例,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与步骤。
老师:针对上面的每一步骤我们可以记为:写、拆、删、查。
板书:写、拆、删、查
练习:练习习题
老师:通过习题体现这四步中最重要是是拆的这一步,那些物质要拆呢?那些不要拆呢?
(1)可写成离子的物质: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
A.强酸:H2SO4、HCl、HNO3 B.强碱:NaOH、KOH、Ba(OH)2
C.可溶性盐(注意记忆课本后的溶解性表)
D 有微溶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若微溶物是反应物且浓度稀,写离子形式。如果是浊液写出分子形式。若是生产物则用分子表示且打沉淀符号。
(2)仍用化学式表示的物质
A.难溶物质:BaSO4、Cu(OH)2等
B.难电离物质:水等
C.气体:CO2、H2、SO2等
D.单质:H2、Na、I2、O2等
E.氧化物:Na2O、Fe2O3等
老师:那么我们来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下列的反应:
1、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
2、硫酸中加入氢氧化钾溶液
3、澄清石灰水中滴入硝酸
H+ + OH-== H2O
4、氢氧化铜溶于盐酸
Cu(OH)2 + 2H+ == Cu2+ +2H2O
对于以上的离子方程式表达了什么意义呢?
学生:H+++OH-=H2O这一离子方程式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生成可溶性盐和水这一类型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就是: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板书: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可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而且可表示所有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老师: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我们还应当注意:
(1)凡非溶液中进行的反应一般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如:NH4Cl固体与Ca(OH)2固体混合加热,只能写化学方程式。即:2NH4Cl(固)+Ca(OH)2(固)=CaCl2+2NH3↑+2H2O
(2)多元弱酸的酸式盐的酸根离子在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写。
例:
1、NaHCO3与盐酸反应:HCO32-+H+==H2O+CO2↑
2、KHSO4与BaCl2反应: SO42-+Ba2+==BaSO4↓
老师:这种离子与离子间的交换的反应正是我们中学的复分解反应。那么这种反应要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呢?
板书: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有气体生产(生产挥发性物质)
2.有沉淀生产(生产难溶物)
3.有水生成(生产难电离的物质)
离子反应的实质是:离子浓度减少的过程
作业布置:P34 10、11。
板书设计: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写、拆、删、查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有气体生产(生产挥发性物质)
2.有沉淀生产(生产难溶物)
3.有水生成(生产难电离的物质)
离子反应的实质是:离子浓度减少的过程
第三篇:第二章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1课时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教学分析
在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以前,需要介绍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因此,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地引出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教科书通过对[实验21]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的2实质是SO4与Ba2+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然后,通过四组酸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最后通过[实验22]总结出溶液中离子互换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本节没有介绍非电解质和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则侧重于对概念和发生条件的认识。本节内容主要特点是重视化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参考酸的定义,尝试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以及对初中学过的中和反应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质的概念。
2.理解电离的概念,会书写电离方程式。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学重点
电解质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演示初中已做过的实验:“物质的导电性实验。”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电解质的概念。[板书]
一、电解质 推进新课
师:酸、碱、盐的水溶液为什么能导电?
师:展示氯化钠电离的动画。
生:思考,讨论。
结论:在水溶液中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
师:什么叫电解质?
[板书]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师:电解质包括哪些类型的物质呢? 学生作答,教师板书。2.类型:酸、碱、盐 [例题剖析]
(例1)下列物质哪些属于电解质?
①NaCl ②NaOH ③H2SO
4④H2O ⑤盐酸溶液
⑥小苏打
⑦Fe ⑧Ca(OH)生:①②③;
①②③④;
①②③④⑤;
⑥⑦;
⑥⑦⑧;……
教师精讲:电解质属于一个重要的概念,在判断时,要严格按照定义来分析,作出正确的结论。
首先,“电解质”是化合物,不是单质,不是混合物。所以,⑤⑦不属于电解质。小苏打是俗名,是纯净物,属于电解质。答案:①②③④⑥⑧
师:请一位同学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师:那么什么叫电离方程式呢?
生:用化学符号来表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板书]3.电离方程式
师:请同学们写出硫酸、氢氧化钠、硫酸钠的电离方程式。
师:查出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指正。[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阅读P31第一段,并提出问题。
生:课本介绍了酸的定义,即在水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也可以得出碱和盐的定义。
师:请同学讨论给出碱和盐的定义。[板书]4.酸、碱、盐的定义 [知识拓展]
电解质
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酸、碱和盐等。凡在上述情况下不
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如蔗糖、酒精等。
判断某化合物是否是电解质,不能只凭它在水溶液中导电与否,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其晶体结构和化学键的性质等因素。例如,判断硫酸钡、碳酸钙和氢氧化铁是否为电解质。硫酸钡难溶于水(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2.4×10-4g),溶液中离子浓度很小,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溶于水的那小部分硫酸钡却几乎完全电离(20 ℃时硫酸钡饱和溶液的电离度为97.5%)。因此,硫酸钡是电解质。碳酸钙和硫酸钡具有相类似的情况,也是电解质。从结构看,对其他难溶盐,只要是离子型化合物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尽管难溶,也是电解质。
氢氧化铁的情况则比较复杂,Fe3+与OH-之间的化学键带有共价性质,它的溶解度比硫酸钡还要小(20 ℃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9.8×10-5 g);而溶于水的部分,其中少部分又有可能形成胶体,其余亦能电离成离子。氢氧化铁也是电解质。
判断氧化物是否为电解质,也要作具体分析。非金属氧化物,如SO2、SO3、P2O5、CO2等,它们是共价型化合物,液态时不导电,所以不是电解质。有些氧化物在水溶液中即便能导电,但也不是电解质。因为这些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的能导电的物质,溶液中导电的不是原氧化物,如SO2本身不能电离,而它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为电解质。金属氧化物,如Na2O、MgO、CaO、Al2O3等是离子化合物,它们在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因此是电解质。
可见,电解质包括离子型或强极性共价型化合物;非电解质包括弱极性或非极性共价型化合物。电解质水溶液能够导电,是因电解质可以离解成离子。至于物质在水中能否电离,是由其结构决定的。因此,由物质结构识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是问题的本质。另外,有些能导电的物质,如铜、铝等不是电解质。因它们并不是能导电的化合物,而是单质,不符合电解质的定义。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
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1.电离: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2.类型:酸、碱、盐 3.电离方程式
4.酸、碱、盐的定义 练习
1.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以导电,所以,二氧化碳是电解质
C.固态磷酸是电解质,所以磷酸在熔化时或溶于水时都能导电 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但氯化氢是电解质 答案: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氨气溶于水能导电,氨气是电解质
B.将硫酸钡溶于水,不导电,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C.氢硫酸溶液中,c(H+)=2c(S2-)D.醋酸在溶液中主要以醋酸分子形式存在 答案:D
第四篇:第2节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第2课时
第2节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第2课时 耳及其他感觉器官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说出嗅觉和味觉产生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让学生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进行“感受冷热刺激”试验,理解皮肤感受器真正感受到的适宜刺激是温度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通过对聋哑人的介绍,呼吁关心爱护残疾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听觉形成的过程;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
难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皮肤温度感受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出示课件上耳的结构图,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讨论、争论、交流、帮助。记录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地解决,这比老师的讲解好得多。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及时进行巩固。学生认真观察并作出不同正确率的回答。
然后让学生根据结构图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在讲述耳廓的功能时,可以加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进而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堵住外耳道,会立即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二)听觉的形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复习以下知识: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外界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然后课件展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总结出听觉的形成过程,也可再用模型演示。
(三)耳的卫生保健
由邰丽华的耳聋经历引出耳的卫生保健,并向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体会残疾人的困难,学会关爱别人。拓展创新
1、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2、为什么要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四)嗅觉与味觉
当空气中分布着某些有气味物质的时候。我们用鼻吸气就可能感到气味的存在,这就是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顶壁,叫做嗅黏膜,这里的一些“嗅细胞”受到某些挥发性物质的刺激就会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嗅神经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嗅觉。
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而深吸气时却难以察觉到某些气味的存在。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嗅黏膜所在的位置只能接触到经过鼻腔顶壁的回旋式气流,短促而频繁的吸气才容易在这里引起气流的回旋。当患感冒、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人的嗅觉辨别能力因人而异,差别有时较大。有人甚至缺乏一般人具有的嗅觉能力。测定人的嗅觉能力,可以用能够引起嗅觉的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来表示。如用人造麝香测定人的嗅觉时,每升空气中5×10-6 mg的含量就能使人觉察到。
另外,人的嗅觉也很容易产生适应。如果感受器持续受到某种刺激,其产生冲动的能力会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叫做感受器的适应。例如,人初到有某种气味的环境时,可能会明显感到这里的气味。但时间一长,这种感觉会越来越弱,最后就感觉不到这种气味的存在了。
当能够溶解在唾液中的某些物质接触舌面时。往往会使我们感觉到某种味道,这就是味觉。味觉感受器叫做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尖和侧缘。用干净的棉球把舌尖揩干后,随即把几粒食糖放上去,这时不会感到有甜味;若把糖粒溶在少量水里,将糖的溶液滴在舌尖上,则立即感到有甜味。
味蕾分辨的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分辨不同味道的味蕾分布也不均匀。例如,舌尖上分辨甜味的味蕾较多,舌根部感受苦味的味蕾较多,舌两侧感受酸味的味蕾较多,而感受咸味的味蕾则较多分布在舌侧面的前部。
实际上,人的味觉感受要比上述四种丰富得多,原因是我们的口腔黏膜上还分布着大量其他性质的感受器,如触觉、痛觉、温度觉感受器等;特别是在品尝味道时还往往有嗅觉参与进来。这就使我们产生多种复合的感觉,综合地影响着我们对“味道”的感觉判断。
(五)触觉与温度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特别是像手指、口唇、舌尖、鼻尖等处与外界物体接触时,都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触觉感受器的分布和分辨本领如何?人们又怎样来研究这些问题呢?
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实验证实: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等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如手心与手背)触觉要敏感。显然,这种敏感性的差别也反映了相应部位功能适应性方面的差别,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也包括空气和水)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实验证明,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则感觉到“温”。
实验还证明,皮肤的某些点对“冷”刺激敏感,而另一些点则对”温”刺激敏感。这也说明,冷与温的感受是分别由不同的感受器来引起的。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上升)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四、板书设计
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二、听觉的形成
三、耳的卫生保健
四、嗅觉的形成
五、味觉
1、味觉的适宜刺激:溶解在唾液中的物质
2、感受器——味蕾
3、味觉基本上有四种:酸、甜、苦、咸
六、触觉和温度觉
1、温度觉的适宜刺激:温度的变化
2、冷和温的感觉是由不同的感受器引起的。
第五篇:离子反应第二课时说课稿
离子反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
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
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
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习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过渡语】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根据这一原则我主要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法”引导学生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对“离子反应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探究,针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多过手练习,从而突破难点内容
2、说学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探究学习,遵循由感性----理性的认知规律
【过渡语】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我将从四个环
节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通过一则小故事拉开本节课的序幕“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军士们误饮了哑泉,后又喝了泉水才转危为安”,吸引学生眼球,再让学生回顾“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实质”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目的:从原有旧知识中生长出新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
2、实验探究,获得新知(30min)
A、[创设问题情境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离子就能发生反应”,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1】 a、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b、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BaCl2溶液
现象:a中没有现象b有白色沉淀生成
分析:a中Na2SO4电离出的Na+和SO42-与KCl电离出的K+和Cl-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b中Na2SO4、BaCl2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Na+与Cl-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SO42-与Ba2+发生了化学反应,这个反应的实质是:SO42-+Ba2+====BaSO4
从而得出结论:“不是有离子就能发生离子反应,有些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参与反应”,进而引入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目的: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B、以Na2SO4+BaCl2反应为例,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步骤,我把它总结成四个简单的字便于学生记忆,即:“写、拆、删、查”。教师强调“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要拆成离子式,单质、氧化物、气体和难溶物仍然写化学式”,强调学生不要忘记“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让学生练习书写“NaOH+HCl,KOH+HCl,NaOH+H2SO4,KOH+H2SO4”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发现四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是“H++OH-===H2O”教师进而提出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示一个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一类离子反应”
(目的:通过详细讲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并练习强化,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难
点内容)
C、[创设问题情境二]让学生思考“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进行猜想,做探究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3】a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NaOH溶液
b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里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
里慢慢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c向盛有2mlNa2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盐酸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分析:由上面abc三组实验得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水或放出气体”
(目的:让学生逐渐学会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强化学生用化学实验的方
法进行科学探究)
3、知识应用,加深理解(5min)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置随堂练习
(目的: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准确把握重难点,也可以检验出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4、归纳整理,理性提升(2min)
为强化认识,教师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板书设计
为求板书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现将板书划分为三版:
左板:
一、离子反应的定义
中板:
二、离子反应方程式
1、书写步骤
2、意义
右板:
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实验、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主线,让学生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明确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当然本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各位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