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课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课区域经济发展 朱翔教授
朱翔,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府顾问、专家咨询组成员。主持我省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如《湖南省“十五”期间和到2015年城市化进程研究》、《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控制规划研究》、《长沙市桔子洲旅游开发规划》、《南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等;还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洞庭湖水灾减灾的经济学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构建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区域发展战略。这些研究大部分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参与主持我省重点科研项目3项:《三峡建坝后洞庭湖区环境生态变化趋势及对策研究》、《湖南省山河库湖开发整治规划纲要》、《湖南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研究》;参与我省与长沙市“十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参与国家教育改革重大项目,担任国家新版中学地理教材主编。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现兼任教育部课程核心组成员,湖南省经济发展规划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现在是发展中心城市?或者是发展中小城市?城市做大了就是城市病,县市区这级就是交通问题、财政问题,5亿元左右是吃饭财政;5-10元之内是过日子,10亿元以上日子就好过一些,30亿元,就好过多了。去年湖南2460个亿收入,GDP2万个亿。但是江苏的苏州下面的县市区200-300亿左右。我们有的市州十年没有上大项目。县里面手里有什么?有权,用权盘合土地。有的县把一中修得好是可持续,搞农业小钱,三产服务为本县服务赚不了钱,为本县发展。还是要搞工业。工程机械做的大,买给谁?搞母城,挂小城,小城分类,产业分工。国家分国税和地税,但是上海、北京和西藏没有分。税收的增长速度(15%)不能高于GDP8%左右。县市区做什么?一是把县城做大,全省用地260平方公里/年。衡南、沅陵、溆浦、石门等地建市。石油的问题,设计经济结构要设计。茶叶出口是农药残留,湘江重金属污染,清水塘的污染;链钢去年亏17.9亿,发展的目的,就是GDP增加,职工的工资要增加啊,考核政府要看老百姓得的实际收入.开发区考核,每平方米交多少税.郊区房子没有人住,城市人没有房子住。盖高楼要慎重,一个县,地价上去后,进城的路是第一路;建广场.搬政府赚30个亿、医院、学校、车站赚五个亿等.城市要有河、水、路、站、要想办法折腾。品牌整合是很重要的,国家要集中连片,每个片都要一个中心。但是各省市都在封闭。湖南的边境的县市区与周边省市对接,会冒出很多亮点和新的增长点。现在劳动力都是用的国外工。洞庭湖的鱼、湖南的肉加工怎么没有品牌?国防科技大学的天河计算机在湖南,但是没有人做计算机、电脑。苹果手机的磨玻璃42%是在望城工业园做的。酒鬼酒300多/瓶,涨价不对,不涨更不对,真皮的200多/美国的帆布包/2万多。女同志的服装不要丢,八年以后会增殖的,领导不要开多会,要多逛街。领导看看市场、坐一回车、交一个穷朋友。225元/元学生生活费,能不能搞生活费补贴。逛街后的这样的决策才政策。县里面的突破口在那里?要研究。资源是什么?几个县打出品牌。效益就上来了。一个县茶叶都有几个品牌,就有问题了。湖南大米品牌是什么?浏阳烟花品牌是什么?要研究。一是要联合,二是要整合。要谈思路问题。房子不够,撤员;人往那里去。国外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改革就是象骑自行车就是往前走。拿个地图的地名,都是文化内涵。湖南的文化古街很多,韶山白天,黑夜是不一样的。白天是外国人,晚上是本地人。没有在这里过夜。凤凰晚上设计不够。还是思路问题。
第二篇:临沂区域经济发展
资料一:
二、“劳工荒”为什么“荒”?
近几年进驻我县的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之所以落户我县,除了看中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准我县地价低和工价低。对于一个劳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山区县而言,县内一两千人的用工需求,根本不是问题。但事实上,政府和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后,“劳工荒”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呈持续扩大之势。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对招商引资、经济发展必将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劳工荒”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
1、低报酬导致企业固步自封。
造成“劳工荒”的原因很多,但最集中的声音是工资待遇过低,这是民营企业的资本家不断追求更高利润的本质所决定的。虽说我县民企工资待遇在近两年有了很大幅度增长,但与沿海同类工种的工资相差还有很大差距。待业人员为什么不愿意到家乡企业就业,而宁可背井离乡?这关键是招工企业没有为从业人员算一笔帐,他们认为待业人员在家里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你嫌工资低,自有不嫌工资低的人进来。据新力公司一名熟练拉丝工介绍,该公司针织工资的计算方法和广东同类企业的计算方法相同,在广东她每月可以拿到1200-1300元,在新力只能拿到800元,对于生手每月一般只有300元左右。这类企业招工时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工资承诺,没有最低工资保障,只是以计件来计酬,出错还要受罚。待业人员对这类应聘不感兴趣,即使聘了,由于从生手到熟手的过程太长久,令他们失去自信,积极性大打折扣,很难有一颗安定长久的敬业心。加之这类企业不是自己掘池养鱼,而是等天下雨、碰巧钓鱼,在员工的培养、培训和教育上不愿花费精力和资本,不愿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不愿改善员工伙食生活,总是渴望行政干预,协
助招工,而是企业一直在“招工—熟练—跳槽—再招工”的循环中越走越“荒”。
2、低素质导致务工越来越难。
由于我县教育宏观调控不协调,“普高热、升学热”成了教育主流,职业教育、劳技教育被视为无能的选择。近十年来,一部分青少年宁可在复读、再复读的高考升学中走出通城,誓不回县;另一部分初、高中毕业升学无望就只想早点就业,却不知无一技之长的打工只能是年年一个样,越干越落后。老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更新设施设备和科技含量,部分新办企业、新上项目更是以设备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服务先进为主要特色,如亚科微钻,这就必然对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文化素质、服务素质等有更高的要求。但是县内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职业培训专业短、师资少、管理乱、质量差、学费贵,群众少口碑,企业少联系,招生靠乱吹,就业无起色。因此,一方面企业技工荒,另一方面职校招生荒,再一方面务工
人员急得慌。
3、宏观政策引起劳务市场波动。
1975年是我县人口出生的转折点,受此影响,20-30岁的劳动者要比30-40岁的劳动者数量明显减少,文化素质要明显增高,但敬业精神、吃苦意志要明显减弱,体力型劳务市场行情开始下跌。尤其是随着这几年一号文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农民返乡务农的积极性有所上升。一些中青年农民扳着指头一算,工资没有粮价涨得快,回家种田不仅免税,而且还有各种补贴,上可以对老人尽忠尽孝,下可以照顾孩子。近几年,城区上学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城区房价上涨等问题产生,许多家长不得不选择放弃务工,宁可少赚钱也不能耽误了孩子的教育。因此,进城务工人员总量正处在下坡阶段。
4、密集型劳动让民工发展无望。
20-30岁的务工人员希望通过打工开阔视野,学到一技之长,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我县部分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进行的是“单兵作战”的手工操作,注重的是廉价劳力资源的索取和利用,不关注民工的切身利益、生活质量和素质培育提升。因此,这类企业生产科技含量、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技术工种少,务工者想通过打工学技术、学知识、学管理、求发展的愿望难以实现,进厂什么样,干几年依然一个样,也
就自然而然出现“劳工荒”。
5、无权益保障让民工日益心冷。
从2004年起,沿海发达地区为了应对民工荒,先后采取提高工资标准,缩短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为职工买社会保险,解决员工子女异地就学难等等措施,使部分城市“劳工荒”出现回流。而我县目前劳务市场、就业市场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规范、完善的权益保障体系。一是企业在招工宣传、与劳动力市场沟通和与职业技术学校对接上缺乏主动性,没有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没有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没有开展岗位技能培训。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用工关系没有通过法定手段来维系,没有确定全县统一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双休日、节假日加班没有相应提高报酬,有的企业厂规过于苛刻,失去人本管理原则。三是绝大部分企业没有为员工购买养老保险,甚至对政府部门上门作工作心存反感,部分企业员工最低工资标准得不到保障。四是在劳动仲裁上,一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劳资纠纷得不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存在偏袒企业,忽视民工现象。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多是摆设,没有发挥好“工友之家”的维权作用。五是人才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的“红娘作用”还很不成熟,基本上没有有序组织人才交流的能力,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缺乏
信任,县内企业招工主要靠内部职工的相互牵线介绍,因此,现有职工的安定感、满足感及其对企业的满
意度,直接影响到招工效益。
三、如何解决“劳工荒”?
可以预见,随着各地经济的加速发展,对熟练工人、技能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劳工荒”问题将更加
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1、改善民工待遇。
对出现“劳工荒”的企业,各职业部门要深入调研,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建议由劳动部门结合外地经验与本地实际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对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以劳动合同的形式予以确定,并备案,确保双方的合法权益。当然,低工资投入也是我县企业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的一个优势,在科技含量没有达到先进水平时,如果我们一味提高工资待遇,也必然导致企业丧失竞争力。什么样的工资才合适,这需要劳动部门把好参考关,定期向社会公布县内社平工资标准和农民平均收入,引导企业用良好的环境吸引人,用合适的工资待遇留住人。
2、调节劳资关系。
“劳工荒”是因为农民工的劳动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不道德的劳资关系不可能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调节劳资关系必须靠政府行为,因为单个企业不会因为“劳工荒”而改变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更不会联合起来纠正自己的行为,如联合提高劳力市场价格,联合为职工购买养老保险等。这就只能靠政府及职能部门保持理性,着眼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依法建立本县内的和谐劳资关系。一是要组织企业老板学习与劳动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办厂、治厂。二是逐渐推行职工劳动养老保险金制度。先从有条件的老企业、大企业做起,逐渐向新企业、小企业扩展,力争在五年内全部实行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三是规范劳动仲裁制度。劳动仲裁委员会在企业用工中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妥善调处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资纠纷问题,维护工人和企业双方的正当合法权益。四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在具备条件的企业,依法组建
工会及职工代表大会,为员工建立一个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平台。
3、发挥市场主导。
“劳工荒”实质是市场经济的正常反映,既然是以市场为主导,就不必回到采用行政手段过分干预的老路上去,引导企业克服过度依赖政府的思想,只能以市场供求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去继续作用缺工企业。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企业如何购买并使其转化为资本,进而创造财富是企业的经营策略。政府只能引导企业认真分析自身管理缺陷,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以人为本,善待员工,把自身问题解决好了,民工自然会返流。
4、整合职教资源。
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企业家必须注重劳动力成本的支出,除增加薪酬外,还要增加员工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等教育成本,像玉立公司自己创办了培训中心,开展员工轮训活动。从县内职业教育资源过于分散、块头太小、品牌不精等状况看,必须走职教资源整合之路,集合资金、集合管理,整顿招生市场,加大教学管理,突破专业师资引进难,突破校企联系不紧密等问题,突出公办职教为主体,突出特色专业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几个具有优势的职校,解决县内企业“技工荒”是完全不成问题的。同时,要督促企业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岗位培训,定期不定期有针对性地对职工进行培训,有计划地提高职工的熟练程度和劳动技能。
5、规范就业网络。
建立规范的劳务就业信息网络,是解决“劳工荒”的重要途径。政府必须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打击非法招工行为,完善现有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的职能,鼓励它们跨地区为用工企业实行人力资源配置,以企业为主,园区办为辅,对用工需求做到早筹划、早安排,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英特网等多种信息平
台广泛宣传企业,发布用工信息,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
6、完善招商政策。
招商引资的目的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增加税收,更重要的安排了就业,解决了脱贫致富的问题。如果我们所引进的企业仅仅只想利用廉价劳动力来制造廉价产品,从而获得高额利润回报,那么这样的企业只会破坏地方就业行情,对地方经济长远发展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我县在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上,除了进一步加强服务外,还要设置一定的准入标准,如污染环境、安全隐患大、损耗资源、低工资待遇、强体
力劳动、有损精神文明建设等。
7、推动以工哺农。
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援农村,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决策。玉立、福人等老牌企业已经着手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了。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企业实施“以工哺农”工程,要从感情上激发企业家关注农民,要从宏观上引导企业家认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意义,要从政策上向以工哺农项目倾斜,要从商机上点拨企业实施工农结合战略。先可以依托三和木业、龙腾竹业、银珠米业、强人乳业、福人药业、百丈潭酒业等企业投资农技开发,扶持一批特色农业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做大品牌效应,扩大产业富农辐射面,实现农民务农与务工两结合,那么农民务工的积极性也会更加高涨。
8、调整发展战略。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十分注重改善招商引资服务环境,认为有了企业就不愁就业难,在人才战略上研究得不够,在劳力市场管理上研究得不够。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劳工荒”,就必须从制度建设上着手。一是确立“准产业工人”地位。打破农民工到城镇自主择业的各种限制,允许部分准备从农民过渡到产业工人的务工人员转为城镇户口,要求企业为其购买失业保险等服务,失业和再就业同样享受低保和相关免税政策。二是全面提升公民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加大职教投入,加大农民工转移培训力度,扩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风行动”的滋润面。三是实施“人才回归工程”战略。按照招商引资“回归工程”经验,出台一系列人才回归工程政策,利用乡情、亲情、友情引导本土大学本科生回归,引导外出务工的技术骨干回归,同时,也鼓励回归企业带动人才回归。四是搭建企业管理交流平台。宣传部门要主动依托《福人》、《犀利快报》、《明天》等宣传平台,认真总结和推广玉立、福人、平安等公司在调动员工积极性,吸引留住员工,用人本化理念管理员工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五是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实行党员安家工程,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六是促成企业创新发展模式。要促进企业加速发展,必须催生企业老板与职工良性互动,自觉地将起初的依靠低工资发展的战略调整到依靠科技、依靠品牌、依靠服务信誉发展的战略上来,我们只有
认识了这种战略调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着手进行,我们的企业才有不断发展状大的希望。
资料二:时下,一方面,企业用工普遍觉得“招工难”,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又熙熙攘攘,大学生遍地都是,求职者感觉就业困难,为什么中国会有这种给予人“劳工荒”和“就业难”同时并存的奇怪现象呢?
我们来仔细分析:
一、企业一方
其实,劳动力并非没有,而是缺少适合企业的劳动力。企业招工无非要在二方面考虑,一是工作经
验,企业希望招来的新员工能驾轻就熟,减少培训成本,二是工资待遇,这是直接成本。
前一个问题是由大学教育内涵失当造成的。中国的教育,理论多于实践,学生动手能力极差,应该着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大学实习,应当让大学生在后期实习阶段就真正“入行”,以便毕业后即能与相关企
业衔接。
后一个问题是由腐败和低利率金融制度引起的。腐败和低利率金融制度引发营商环境恶化,今天,企业普遍进入萧条状态,生意难做,获利困难,企业一方普遍感到劳工成本占比较大,因此,招工的时候,出价不会很高,除非骨干员工。
二、劳动力一方
中国教育的普及使大批大学生成了新生代劳动力。
现在的大学生应聘,一是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父母宠爱有加,大手大脚,所以攀比心很强,这反映在应聘心态上也是不切实际地攀比工资待遇。凡事无法从小处做起。二是父母和学生本人也希望尽快“回本”,毕竞一路求学过程,不但激烈艰苦应试,而且因为教育腐败,花费也不少,所以,父
母和学生本人都期望淘到好的职位。公务员热考,即为一例。
当个别行业出现“劳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时,并不说明什么,是市场的一时失调。但当整个社会出现“劳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时,则只能说明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经济生产脱节了,说明中国
社会的运行已偏离健康正常的常态了。
教育要做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则必须弱化强加于教育身上的政治,还教育本身纯
粹的文化传递、积累及应用的功能,就象美国那样。而这又涉及到中国的政治改革。
一个区域性的社会系统内,经济、文化教育、政治三要素是交互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三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复杂不稳定的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出口拉动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较大困难,因此,更好地挖掘内生经济潜力成为当前重要课题;发展区域经济能更好的整合资源优势,优化国内经济格局,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我国区域经济贸易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字:区域贸易、问题、解决对策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资源票赋、改革开放程度以及国家投资倾斜的重点不同,各地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这不仅受到决策机构的关注,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由此,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及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国际背景。
当前虽然世界经济面临着较大困难,但进一步加深经济全球化合作依旧是各国的共识。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同时也暴露出了当前经济全球化模式的诸多问题,以美国和西欧为一极,而发展中国家为另一极的发展模式事实证 明是不符合自然经济规律的,因此加强小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合作将会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经济全球化在继续,而他的发展方向将会是由各个区域经济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由被动变为主动,全面分析和预测全球化的走势,使区域经济在渡过调整、适应全球化的阶段 以后,建立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经济体系,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化、一体化。
(二)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程度、历史背景和社会人文条件差异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东部和 中西部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二是这两大区域的市场发育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的转换速度和程度也不同 ;三是东部和中西部之间存在两个相反又互补的梯度差,即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远远高于中西部,而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又要比东部地区丰富得多;四是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造的人均产出和人均生活水平的差距日益扩大,并呈上升趋势。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层面看,在“十一.五”规划中,国家把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国家发改委决定先行启动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地区的区域规划工作,目的是促进跨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觉。2009年国务院又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发展规划纲要》,将珠江三角洲重新定位为中国新经济增长的引擎。从各地区情况看,区域合作意识增强、步伐加快。比如,在北京举行的“2005 城市流通京津 国际论坛 ”上,北京市商务局和天津市商委负责人联合签署了《京津城 市流通领域 合作框架协议》将两地的合作范围扩充到商贸物流和口岸建设三个领域。2005年8月,东北区域IT市场联盟在沈阳成立,沈阳、长春、大连等, 13个城市成为首批联盟单位,联盟研究了IT 市场建设与发展的新趋势,制订了重点发展品牌经济及总体经济的发展战略,以实现联动互进,共同发展。泛珠合作“9+2”政府层面 正式启动以来,外经贸(商务)贸易
投资、工商、海关等部门签署合作协议,签署《 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协议》,签署环保产业合作协议,编制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检测网络规划和环境检测网络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教育、旅游、劳务等社会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总的看,区域合作在市场和政府双向推动下,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各区域经济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经济发展绝对差距不断扩大。尽管目前一些抑制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趋势的有利因素也正在形成,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导致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如要素条件、产业基础、区位和人文环境等将继续存在。而在市场经济趋利原则的作用下,资金、劳动力、人才等生产要素将 由经济增长缓慢地区向增长迅速地区、由地区向发达地区转移集聚,这种要素的集聚过程将加大地区之间的不均衡。
(二)中部经济规划有所忽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中部地区己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 ”,十六大后又提出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三)缺乏统一区域规划
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 开放引资上竞相 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 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化现象,各地政府在引进 项目上各自为政,没有考虑本地产业环境特点,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
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从主导产业选择来看,各地争相把电子、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作为未来发展 的主导产业。
在长三角巧15个城市中,选择汽车为主导产业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0个城市。从工业行业完成产值情况看,排在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的同化率达90%上海与浙江的同化也达70%。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四)地方保护主义较为严重
在地区差距 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 %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这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 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
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 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三、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
区域之间能否实现经济合作和怎样实现经济合作,从根本来说不是行政行为,而是经济行为。区域经济整合的基础 是市场要素的整合。同时,区域经济整合也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干预,如果中国的区域整合没有政府必要的干预,那么区域经济的自发整合就会出现竞争越来越不公平的现象,就会出现地区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的现象。同时,没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难以打破行政分区的壁垒,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政府与企业是实现区域经济合作的两只手,政府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总设计师、总规划师,而企业是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两者分工合作的好与坏,是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合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
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 ”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 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 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三)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
中、西部地区在能源、资源、土地 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我 国长期以来限制上游产品、资源产品价格,使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格局产生扭曲%而资金、人才则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造成了发展差距。如果能进一步完善市场,建立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理顺价格,完善税收制度,提高资源富集地区的利益分享格局,将会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迅速提高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重视培育人力资源,出台各种人力资源发展措施。同时科技创新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过分依赖低成本、高资金密度型产业,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附加值较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导致产业利润率较低。因此要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高较发达地区的产业层次,而将低层次的产业向不发达企业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日益复杂的情况下,我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首要任务是迅速调整产业战略 ,充分挖掘内生经济,发展国内区域经济。虽然目前,我国发展区域经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问题同样也是优势,我们应该抓住 问题的本质,注重市场作用与政府推动的协调统一,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同时要理顺价格要素,消除价格扭曲,促进欠发达地区快速发展,下活全 国经济这整盘棋,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优化。
第四篇: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西部地区经济与东中、部的差距逐渐增大。因此,我国政府做出了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部开发战略,对于西部地区来说,既带来了发展的大机会,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的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将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西部地区是指包括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重庆、内蒙古、广西(市、区)这一土地辽阔、资源丰富、多民族聚集的广大地区[①].总面积占全国的56、8%,森林面积占全国的36%,水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2、3%,生物、矿产资源相当丰富,而人口只占全国的24、6%。全国65%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这里。这是我国少数民族集聚的主要地区,也是生态条件较差而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同时,西部的一些地区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文化传统。只是由于社会变迁、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以及近代以来生产力布局东移,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成为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
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资源在各个产业的合理配置,是扩大经济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产业结构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变化,经济就可以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否则就会延误经济的发展。此外,比例关系失调的产业经济运行隐藏着大量低利用效率的资源,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是推进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
西部地区一直被认为是资本匮缺、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长时期走的是资源开发为主的道路。随着市场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变化,这种以资源禀赋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受到了挑战和冲击。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已进入相对过剩阶段,由此,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大为减弱。
有资料表明,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3%的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东部地区的40%,这种一低一高的差距还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要实现西部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东西部协调平衡发展。其产业结构必须调整和优化,必须善于从过度资源依赖中走出来,寻求更广阔的产业发展空间。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环境
1、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或时代,是产业结构演变的背景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时代有不同的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是一定要素结构和技术结构的综合表现。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演变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从两条路径同时推进的,一是新兴的知识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
构高级化。各国都加大了对科研和开发的投入,注重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用新知识和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为了提高传统产业约生产效率,近几十年来,各国都致力于把成熟化的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产业,从而提升传统产业结构的技术层次。如美国运用计算机
技术改造钢铁行业的设计和制造系统,实现了现场操作的自动化控制。日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装备批发零售业,提高了流通业的生产率等等。
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主要表现为主导产业的更替周期缩短,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趋势告诉我们,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如果再不加快步伐,我们将会被远远地甩在时代的后面。
2、西部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全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农业经济形态占有相当比重、工业经济形态还不成熟,知识经济形态在总体上初见端倪的状态。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我们要面临着农业和工业初步现代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诸如资本技术等要素紧缺、经济结构调整的剧烈波动、基础设施欠帐太多、失业人口快速增长等大量经济发展问题,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产业高新技术化加快、信息网络化和社会化普及等等后工业社会或者知识经济社会形态国家常见的现代经济现象。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也要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特别是目前中国正面临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需要大调整的新时期,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将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应仅仅拘泥于上游产业,还应注重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比较优势出发,着力构建有竞争优势的地区特色经济,以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率
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既要适应当代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也要与全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步。特别是目前中国正面临消费结构和生产结构都需要大调整的新时期,在未来若干年内,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将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西部产业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应仅仅拘泥于上游产业,还应注重产业升级,积极发展下游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环境。
首先,产业结构变革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现代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客观要求整合产业结构。
其次,西部开发是在“相对过剩经济”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相对过剩时期,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市场过剩的状况也不断地向能源以及其他资源产品延伸,对以资源型产业为特征的西部经济形成极大的冲击。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结构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扩大需求的重头戏。须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才能为西部稀缺要素的流入创造条件。在西部塑造一个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良、生活质量较高的地区形象,对于吸引外部企业落户西部是十分重要的。
4、西部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环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陆续采取一系列具体运行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由于政策过于分散化,导致了产业集中度的偏低。一方面,国有企业结构不合理,分布分散,政府在支持力度上往往是面面俱到,难以实现集中。另一方面,受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影响,对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政策支持不集中,导致主导产业的投资达不到最佳规模。此外,产业促进政策与体制改革配合不佳,使产业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要使产业政策发挥显著作用,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微观经济体制――企业制度与之相配合三政策建议
1完善市场制度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也是目前最为紧迫的环节。建立健全市场法律体系,包括建立市场主体和中介法律制度、产权法律制度、市场交易法律制度和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完善政府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加强对法律法规和重大决策的解释工作,增强透明度,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市场主体对行政执法和司法审判的监督作用,约束地方政府行为,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提高政府承诺可信度,做好市场的“守夜人”。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在此过程中,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为市场服务者和“指路人”的作用。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当地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指导政策,引导当地企业进入、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特色加工制造业,如特色农林牧业、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旅游及相关产业
加强西部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新区建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东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高新区发展的区域差异。在全国53个国家高新区中,西部地区仅占13个,且园区的建设质量与东部地区差距较大,如缺乏鼓励创新的机制,技术开发能力弱;园区内企业间缺乏内在产业关联机制,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产业集群等。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高新区也迎来了发展的良机。本文分别就西部高新区的发展现状、条件和发展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将为西部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发展现状及条件分析
总体水平不高发展势头强劲
从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报告所显示的创业企业数、从业人员、工业总产值、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净利润、上缴税收等指标看,西部13个高新区的平均发展水平均低于东部,差距较显著的是企业数、出口创汇、总收入和工业总产值4项指标,尤其是在出口创汇方面差距明显,说明西部高新区的外向性较弱。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名单中,西部地区仅有西安高新区一个在列,而东部有12个,中部有3个。虽然从数据来看,西部13个高新区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但从发展趋势上看,西部高新区近几年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其总体发展态势处于较快的发展阶段,营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创汇、上缴税额指标均高于全国高新区的平均增长水平。像包头、贵阳高新区及杨凌农业示范区等基数较小,各项经济指标增长幅度较大,显示了西部高新区发展的新特点。西部地区的整体科技实力较弱,但也有一些科研能力较强的城市,工业基础雄厚,拥有 若干技术先进的产业。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大量投资奠定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基础,已形成一批具有较大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如核工业、电子工业、航空航天工业、通讯设备制造业、自动控制设备制造业、激光技术、新型复合材料等。此外,在西安、成都、绵阳等城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多,科研能力强,已形成一批具有相当实力的强势产业。因此,西部地区总体科研实力虽然较弱,但也有若干具有强大潜力的增长
发展思路探讨
重在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
西部高新区的发展在战略意义上具有特殊性西部地区发展高新区的重要意义在于培育地区经济增长点,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后续潜力。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培育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
效应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即加快大城市发展步伐,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发达城市间的差距。这些大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有赖于产业层次的提升,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彰显优势
西部高新区的发展应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彰显优势。
首先,在区域范围内重点扶持具有较强潜力的国家高新区建设,杜绝遍地开花的发展模式,应在经济实力较强、科研基础雄厚的城市重点建设一批国家高新区。
其次,高新区要科学布局,协调发展。同级高新区间应形成产业类型的错位发展,避免产业同构,避免恶性竞争;不同等级的园区间应形成产业层次的合理分工,即国家高新区提高研发能力,重点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研究,已建成的省市级高新区则着重进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推广。
第三,发展强势产业,并形成独具规模和联动效应的专业产业链,如绵阳高新区在原有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西安、宝鸡高新区则在先前强大的军工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军转民的改革,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等新兴产业;昆明高新区借助于区域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进行生物医药工程和新材料等产业的开发研究自上而下推进制度变革
制度的差异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根源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制度的发展,而非纯粹技术的发展。由于制度本身对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地区发展高新区至关重要的一步棋就是制度革新。改善社会环境多渠道引进人才
西部高新区要重视多种途径的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在引进人才方面。首先要延续地方文化生命力,培植人们的地方情感,改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留住本地人才;其次要提供颇具吸引力的投资条件和政策优惠,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进行创业;第三,要建立一定的奖励机制,将个人成果和奖金报酬直接挂钩,吸引具有较强技术水平的尖端人才,开展前沿产品及技术的开发
第五篇:区域经济发展交流文章
锁定目标明思路 调整结构促转型
奋力开创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新局面
铜川市耀州区人民政府 代区长 杨宏伟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强则国家富”。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耀州在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中如何突出重围?关键在于找准地方特色与市场的对接点,突出地方产业优势,抓好特色产业发展,通过调整结构促转型,把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区新跨越。
一、发展现状
铜川市耀州区位于关中北部渭北高塬南缘,总面积1617平方公里(含铜川新区),辖8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219个行政村,17个社区,人口31.75万。耀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是隋唐医药学家孙思邈、西晋哲学家傅玄、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史学家令狐德棻和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等“一圣四杰”的故里,中国药王山、大香山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等享誉海内外。陕甘边照金革命纪念馆被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耀州资源丰富,产业优势明显,境内石灰石储量40亿吨,煤炭贮量18亿吨;耀州是全省优质外销果、加工专用果、奶牛、肉牛、强筋小麦、饲料饲草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
照金—香山景区建设迈入“快车道”,顺利通过4A级景区初验,被命名为省级丹霞地貌地质公园,即将成为国家级丹霞地貌地质公园,得到了中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方方面面的高度关注;文化事业改革成效显著,城乡群众享受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大餐”。积极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投入2000余万元,编制完成城区、景区、园区、镇区、行政村等各类规划,实现了三级规划全覆盖。在全市率先实行城市管理联合执法制度。“栽大树、植大绿、成大景”工程扎实有效,使广大城乡群众享受到优美的环境。五年建成新农村示范村18个,建设通村路552公里,解决了8.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群众住进了新家园、走上了通畅路、喝上了干净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率先实现全覆盖,改变了农村沿袭数千年的卫生陋习,改厕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
三是项目带动,狠抓投入,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始终唱响“耀州要振兴、项目作支撑”这一主旋律,严格推行领导包联、部门包抓、项目法人承办“三位一体”等制度,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211个,其中超亿元项目21个,连续五年蝉联全市项目建设先进单位奖;签订招商项目75个,到位资金26亿元;争取国家扩内需资金3亿多元,一大批重点工程和项目先后竣工或正在建设,为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后劲、提升老百姓生活水平提供了强力支撑。
四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始终牢记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先后投入30多亿元为民兴办实事120余项。投资2亿元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为“百年树人”奠定了坚实基础。启动实施了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搬迁工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
三、重点工作和措施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耀州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重新审视本地特有的潜力和优势,抓住机遇充分加以发挥,才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瞄准切入点、选好着力点、做实支撑点”。
(一)瞄准切入点。切入点就是在发展的思路,包括战略、目标、措施、重点切入。耀州经济社会要实现持续跨越发展达到争先进位的目标,就必须围绕五个方面:速度指标要加快、总量指标要扩张、人均指标要提高、相对指标要做强、结构指标要做优。这五个方面就是实现经济社会要实现持续跨越发展达到争先进位的目标的切入点。
(二)选好着力点。
着力点之一:围绕壮大硬实力,努力建设工业强区。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牢固树立“全域耀州”的理念,按照“大区域谋划、大产业构建、大项目推进、园区化承载、集约化管理”的思路,围绕“三条产业链”(即:煤—电—铝—铝加工制造产业链;石灰石—水泥—建筑型材产业链;种植—酿造—生物工程—养殖产业链),构筑“三园一区”工业板块(即:秦岭水泥工业园区、坡头载能工业园区、董家河铝工业园区和照金瑶曲煤炭产业集群区),做大水泥,做强煤炭,做优食品,做活新型工业,全力打造工业强区,提高区域经济硬实力。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要求。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建材工业园区公铁立交桥、矿山专线。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过亿元的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推进园区化承载和产业化聚集。
着力点之二:围绕夯实支撑力,强力实施“果业富民”战略。围绕富民、
展。二是进一步做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现代社会很多先进的东西可以制造出来,唯独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存和民风民俗等,是不可复制的。比如范宽山水画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集中体现了照金山脉的雄浑博大与恢宏壮阔,不论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角度考察,都是一件地域性很强的宏图巨制和伟大作品。因此,对旅游景点进行全方位文化包装,科学合理地融入我区的特色文化,让文化、民俗活动在景区景点“鲜活”起来,使其对内形成亮点,对外打造卖点是当务之急。三是进一步做好文化与城市建设的结合。按照“挖掘文化底蕴,彰显文化元素,突出古城特色,打响药王品牌”的理念,加快耀州古城建设步伐,尽快拿出古城建设方案,围绕“四大巷”进行试点。实施好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启动城市北区开发和药王生态园建设。将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风格同耀州文化相结合,进一步突出特色,只有特色才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生命力。
着力点之五:围绕增强聚合力,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解决老百姓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高度关注民生,突出抓好事关群众根本利益的大事实事,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抓实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体育馆、孙思邈中医院门诊楼等事关民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工程。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不断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奖惩制度,使城区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工作。深入开展煤矿、道路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专项整治,及时排除各类安全隐患,坚决预防和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信访接访处访工作,建立健全重大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
只要我们尽心竭力解民忧,千方百计帮民富,让群众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我们的事业就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就能充分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激发民力。五是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不放松。要坚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始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集中攻坚、全力推进,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良性互动、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