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演讲稿(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03:5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激励理论演讲稿(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激励理论演讲稿(最终版)》。

第一篇:激励理论演讲稿(最终版)

首先非常感谢李老师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对像我这种没有太多的接触过管理学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从前面演讲的同学那里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其次,我想说的是,就我对管理学的理解和这一段时间以来,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取的知识来看。我现在所站的位置

(就是这个讲台)其实站在这儿的人就是个管理者。因为站在这儿的人需要管理听众,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所以今天我站在这里演讲,我不仅仅把它看成一次演讲,也看做一次管理的实习。

对不起,题外话说的有点儿多了。

大家注意,我这里WHY后面写的是,为什么我们被激励,注意是“被”,我们从来都会这么说,啊!我被激励了,我要好好听讲,啊!我被激励了,我要学习雷锋。那么我们有没有真正考虑过,什么是激励?为什么我们被激励了?至于第三个方面我们稍后再谈。

讲到激励,先要讲另外一个词,动机。

大家看到了,一个是内在的需要和愿望,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你饿了,你就像吃饭,你就有了吃饭的动机。你渴了,你就想喝水,你就有了喝水的动机。那么外在刺激有包括什么呢?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今天这节课你没来,你们宿舍的人来了,结果他忘了带书,就给你打电话说,老师点名了快来。你就被外部刺激了。然后呢?你就会

理解了什么是激励,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激励理论?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这样告诉我们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比如你走在街上,遇到一个快饿死的人,你对他说,你帮我做一件事,我带你去吃泡馍,然后等他完成了,他吃饱后,你对他说,你再帮我做一件事,我送你一套房,他肯定会去,等在完成以后,你又对他说,你再帮我做一件事,我送你一个美女老婆。等等等。从理论上来说这个理论是对的,可是具体操作起来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因为越往高的地方越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而精神层面的东西很难给予。而且根据受挫理论,受挫会导致倒退到较低层次的需要。ERG理论对它是一个弥补

XY理论实质上是XY假设,是由道格拉斯·麦克里戈(Douglas M.McGregor,1906-1964)在他著的《企业的人性面》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故后人称他为XY理论。

其实用一句很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懒人OR 牛人

马斯洛的理论还是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特别是实践中的管理者。确实有采用X理论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案例。不过很可惜的是,上面所提出的两种理论在都缺乏实证的基础。

Z理论是“以争取既追求效率又尽可能减少当局与职工的对立,尽量取得行动上的统一”。目前管理界还提出了H理论,H即Haier,海尔创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H理论”是:主动变革内部的组织结构,使其适应员工的才干和能力,而最终实现人企共同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促使员工在工作中产生满意感的因素往往与工作本身有直接联系,称为激励因素。产生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与工作环境或条件相联系,称为保健因素

赫兹伯格进一步提出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消除了工作中的不满意因素并不必定能使工作结果令人满意。

看到这个,我立刻联想到我妈、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给你提供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你咋就不好好学习呢?自从我学习了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我顿时醍醐灌顶,以后再有人这么说我,我就跟他说,你只满足了我的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并没有满足。当然这是个玩笑话。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从2O世纪4O至5O年代起就开始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他着重研究了人们的高层次需要。在其1969年出版的《激励经济成就》(与D.G.Winter合著)一书中系阐述了成就需要理论。该理论关注三种需求:成就需求、权利需求和归属需求。如果说需求层次理论和ERG理论普遍适用于大多数人的话,那么,麦克莱兰的需求理论则更适合于对企业家的研究。

高成就需要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渴望把事情做得更完美。权力需要实质影响和控制别人的一种愿望和驱动力。高归属需要着渴望友谊,喜欢合作而不是竞争的环境,希望彼此之间的沟通与理解。

• 弗隆姆的期望理论。

•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隆姆在他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期望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

• M=VXE

• M——激发力量

• V——目标价值

• E——期望值

1,们会主观地决定各种行动所期望的结果的价值,所以,每个人对结果的期望各有偏好

2,任何对行为激励的解释,不但要考虑人们所要完成的目标,也要考虑人们为得到偏好的结果所采取的行动当一个人在结果难以预料的多个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时,他的行为不仅受其对期望效果的偏好影响,也受他认为这些结果可能实现的程度影响。

这么说可能不容易理解,举个例子来讲,儿童对糖果的目标效价就大于对金钱的目标效价,反过来讲,如果你是员工你老板跟你说,你好好干,干的好的话我给你糖吃。这是不可能的,你也不可能被激励。想反你会想打他一顿。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其要点是:目标的具体性、挑战性、员工对目标的接受程度等因素影响员工的行为。

有关目标设定的研究表明,设定恰当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

这里我们会发现,目标设定理论与成就需求理论很相似,但也有不同,中度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将激发成就动机,而目标设定理论则认为设定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目标将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那么岂不是矛盾了么?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成就理论更适用于企业高层。而目标设定则准对于一般大众。其次,目标设定理论适用于那些承诺并接受工作目标的人。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只有被人们采纳,才会导致更高的工作绩效。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等等著作中提出来了公平理论的观点。公平理论认为个人不仅关心自己已经努力获得的报酬的绝对数量,也关心自己的报酬和其他人的报酬关系。人们的这种对公平与否的判断会对自己工作积极性产生影响

其实这个理论没必要深做考虑,因为这个理论对中国人而言是天天都在培养的一种习惯。我想大家不用我说也能理解其中含义。

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E.E.Lawler)和莱曼·波特(L.W.Porter)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作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

行为改造型理论着重研究激励的目的,激励的目的正是为了改造和修正行为,其中主要包括“强化理论、归因理论、挫折理论”。

聚合模型:是把两个看似不同的理论加以整合,洛克用“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与期望的聚合。在工作难度相同时,对成功的期望与工作绩效之间呈正相关。“目标——自我效能——绩效”是激励过程的主要成分。人们的自决意志或目标承诺影响着吉利的全过程。

混合模型:是把各种理论集合起来,已获得比单一理论更大的对工作行为的预测效度。卡茨和汤普森在1990年提出的“态度、激励和绩效的总和模型”就是其中之一。

整合模型:罗宾斯从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出发,以期望理论为基础把关与激励的只是整合起来。这个模型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各种激励理论,在模型中包括了各种影响个人努力程度的因素。

不难发现,这个模型包涵了目标设定理论,期望理论,成就理论,强化理论,公平理论。这个模型算是一个大综合。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近现代激励理论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和公司都拥有了一种特别类型的员工,知识型员工。

玛汉.坦姆仆在这方面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他的贡献在于建立了知识工作者的激励模型,提出了针对知识工作者的四项激励因素以及建立了管理知识工作者的模型。

该模型是在帕特——劳勒的激励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同时结合了阿玛拜尔的主要研究成果。

现有的针对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模型基本上是在“经纪人假设”基础上进行的。然而行为主义者的研究结果已经使“经纪人假设”的弊端昭然若揭。将行为主义学者研究的思路纳入基于非对称信息博弈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模型,体现两大研究思路的融合,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事实上,“隐性激励机制”、“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以及“股票期权激励”正是在这方面做的尝试,前两者打破了经纪人假设,而“股票期权激励”则体现了激励约束机制研究模型与行为主义研究思路中的期望理论的界结合。同时,行为主义学者也需要运用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高层经营管理者追求的目标以及这些目标是如何去激励高层经营管理者的。

激励约束机制是激励约束,即激励约束主体根据组织目标、人的行为规律,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发人的动力,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既要打的狠,还要打得准。

激励机制包括显性和隐性。能够将各种工作要求包括数量、质量、进度要求等以合同形式明确下来并作为员工报酬的基础的激励方式是显性的。相反如果无法将

相关条款写进合同以规范员工的行为或者因为这种做法成本太高而不可行,但是确实存在劳资双发均知道的因素在激励着员工努力工作,我们将这种称为隐形。黄群慧(2001)等学者从定性角度分析了国有企业经理人股票期权激励的有限性问题[4]。对企业经理人激励机制的定量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声誉机制的考察,并且一般都是采用或推广KMRW重复博弈模型,如李军林(2002)在对KMRW声誉模型的简化处理的基础上构造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声誉模型[5],并得出了“声誉效应是企业经营者的主要激励机制,在声誉效应的激励作用下,国有企业经理人员拥有企业控制权是有效的”结论。从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来看,Fama(1980)最早提出经理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的开创性构想,在他看来,从长期来看声誉效应会促使经理人通过努力工作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7年第2期2007年第2期(总第146期)陈柏福: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声誉模型研究来提高产出,以达到自己在经理人市场上声誉提升的目标,这进而会增加其未来人力资本价值。Kreps等人利用重复博弈模型研究了声誉的激励作用,通过构造KMRW声誉模型,他们得出了“在多次重复委托代理关系条件下,声誉等隐性激励机制能够达到激励代理人的目的”的结论(Kreps & Wilson,1982;Milgrom &

Roberts,1982)[6,7]。Holmstrom(1982)利用代理理论方法进一步将Fama的思想模型化为“代理人市场—声誉模型”,把产出看作是经理人能力、努力程度以及外生随机变量的函数[8],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在团队管理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团队管理方式已经被广泛运用的今天,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基于团队管理的一些理论迫切需要发展和完善。基于团队的激励模式研究尤其如此。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以及霍姆斯特姆和米尔格罗姆对工作团队激励的研究仅仅局限在“经纪人假设”基础上的成本效益研究。行为主义学者对群体的研究形成了一些有关群体压力、群体凝聚力等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与激励单个员工相比,在工作团队中,员工并不仅仅追求经济利益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如何把行为主义学者有关群体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团队激励模式研究中去,建立更为合理。更接近现实。具有更大实用性的团队激励模式自然也就成了一个等待研究的课题。

企业流程再造和组织结构扁平化也代表了当今管理的大趋势。在传统的科层式组织中,企业能够为组织中的员工提供叫广阔的职位晋升空间,能够满足员工“尊重感”方面的需要。但在流程再造后扁平化组织结构中,中层管理着职位被大量消减了,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职位晋升机会去满足员工的“尊重感“炫耀。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应对?研究可能会向三个方向发展:

1研究出了职位晋升以外的其他能满足员工”尊重感“需要的手段,比如配备轿车:

2研究给予机会并引导员工追求比”尊重感“需要更高一层的”自我实现需要“,比如给予员工更多的授权;

3根据”受挫-——倒退“规律,研究员工在因为没有职位晋升而不能满足尊重感需要的情况下,可能会在那些方面产生更强烈的需要,管理者如何去满足这些需要。

在较低层次需要得到广泛满足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追求”自我实现“需要。他们希望能够尽可能不受控制的去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并从中体验到快乐。针对这些员工,如何进行激励?目标管理已经初步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设定目标,然后给予员工足够的授权,通过目标去控制员工的工作成果,而不是干预、控制员工的工作过程。那么,”如何有效的授权“就成了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相关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已经成为国外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这一研究热点仍将持续。

心里授权是我目前了解到的关于知识型员工的授权问题的一种方法心里授权最早被提出是在Conger等(1988)[4]认为传统的授权实践和研究都仅仅关注组织高层如何将权力下放给基层员工的措施或行为,而忽视被授权者的心理体验。而事实上,只有当下属感受到自己“被授权”,他们才有可能产生态度及行为上的改变。因此,授权措施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授权者的心理感受。基于这种认识,Conger等人建议研究者应该改变以往的研究取向,即从聚焦于授权的管理实践转向关注授权之后下属所产生的体验。

它包含四个维度:意义、自我效能感、自我决定和影响。

“意义”含有工作是员工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之意,包括工作角色的要求与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及行为相匹配。所以,当知识型员工认为所从事的工作有趣且能充分体现他们的个人价值时,他们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根据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可以得知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激发知识型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工作一般都是非重复性的创新性劳动,没有固定的模式、程序和确定的方法。工作的创造性使得他们更倾向于自主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地点和方式,而不愿意受制于机器设备的限制、规章制度的制约和企业领导的监督。他们希望而且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来灵活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因此自我决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更大。

知识型员工包括企业经营者及其他管理人员,也包括研发人员。一般而言,企业经营者及其他的管理人员的权力需求较高,当他们感到自己在企业或部门中有很大影响或有很大的控制力时,他们会认为自身的影响力较大;对于研发人员而言,如果他们的想法受到重视,那么他们也会认为自己能在本部门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当他们的权力需求得到了满足时,就乐于接受组织目标和价值观,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激励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她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经营者人力资本为什么是高价值的?为什么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怎样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她的论点是:在为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所以需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对经营者的“高激励”才能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

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都提出股权期权激励理论,其中吴敬琏认为,好的经理人员是具有特殊禀赋的人才,他们在市场上属于相对稀缺的资源。利用股权激励,给他们带来可能的高收益,分享股东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从国有企业内生性制度特征出发,构建了一个双重激励下的国有企业及其经营者行为分析理论,文章中认为,对于国有企业这种内生性制度特征决定了企业经营者的双重身份。

第二篇:经济学激励理论

经济学中的激励理论与人才开发

人才开发工作虽然是系统工程,但着力点主要是两个:人才挑选与激励。一个做到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组织,将充满活力和竞争力,会更有效地实现组织宗旨或目标。挑选和激励人才,在研究层面就构成了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人力资源招聘、培训、绩效评估、员工激励、员工薪酬等理论,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对于新兴的经济学激励理论吸收不多。笔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就是吸收经济学的激励理论。如此,一方面有助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完善,一方面有助于提升企业、公共部门的人才开发工作。

经济学激励理论的贡献

在2004年去世的法国经济学家让-雅克·拉丰在其巨著(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经济史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由此,他认为在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著述中就已经包含了激励思想。不过,激励理论的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来自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理革命”,即现代企业史上的“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了现代企业制度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企业所有者如何挑选和激励经营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激励理论获得很大发展,并与博弈论、非对称信息市场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相互影响,汇成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信息经济学流派。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中,如施蒂格勒、纳什等三位博弈论专家、莫里斯与维克里、斯蒂格里茨、斯彭斯、阿克劳夫等,都在信息经济学也即激励理论研究方面有重要贡献。

经济学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逻辑分析起点是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激励理论把信息掌握少的一方称为委托人,反之即代理人。现实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卖东西的人可能欺骗买东西的人而使买者遭受损失,这将导致市场失灵。经济学在理论上将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归为两类:逆向选择、道德风险。在人才挑选和激励层面上,逆向选择意味着选出来的并不是最优秀或合适的人;道德风险表现为选出来的人不努力工作。问题解决的思路是:其一,建立一个好的遴选机制,目的是选出合适的代理人,方法是在代理人之间形成竞争;其二,建立一个好的激励机制,目的是使代理人持续努力并符合委托人的目标,方法是使激励机制满足两个原则:参与约束原则和激励相容约束原则。参与约束原

则,指代理人参与工作所得净收益必须不低于不工作也能得到的收益;激励相容约束原则,指代理人让委托人最满意的努力程度也是给他自己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努力程度。根据激励相容约束原则,如果要代理人积极努力工作,委托人就需要将风险及其收入分解,由代理人分担一部分。简言之,委托代理理论的逻辑就是: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有效的遴选机制、激励机制。当然,严谨的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许多模型,通过演绎、推理阐述了几乎所有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构建了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

激励理论中的团队理论,针对的是工作团队中员工偷懒或欺骗、整个团队偷懒以致效率低下等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团队理论用改进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分配机制的思路来解决,如将原本由委托人全部承担的赢亏风险部分地分配给代理人,使代理人也享有部分剩余索取权;另一方面,提出用“团体惩罚或激励”的办法打破“预算平衡约束”,以规避团队偷懒。当然,团队理论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解释了为何所有者(委托人)是剩余索取者,以及为何是团体惩罚的实施者。团队理论的最新发展,强调了在团队中培育合作精神对于团队效率的重要性。在团队中形成合作氛围的条件或做法包括:成员之间长时间交往、分散化决策、依赖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和监督、采用联合绩效报酬体制而不是相对绩效评价体制。

如果说上述主要观点是在委托代理关系最简单的情形——一个委托人和一个代理人的基础上得到的话,那么,激励理论的趋势是分析现实中的复杂委托代理。截至目前,激励理论提出的新观点包括:(1)多代理人或多任务模型。存在多个代理人时,委托人将可能面临代理人之间的串谋问题,如平行串谋、垂直串谋,激励理论由此提出防范串谋原理,如适当的分权机制等;当代理人承担多任务时,不同任务之间相互作用,甚至相互冲突,解决办法是把任务分离或降低对某种任务的激励。(2)委托人的道德风险和多委托人问题。不仅代理人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委托人也可能有类似以权谋私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履行合同等现象,即委托人的道德风险。当存在多个委托人时,代理人将面临多个“婆婆”,此时,需要解决委托人之间的协调问题。(3)多阶段博弈(动态)的委托—代理模型。委托代理关系常常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这导致的积极效果是声誉效应,即代理人为了自己长期收益最大化会积极维护自己的声誉,因此不需要过多的显性激励;导

致的消极后果是棘轮效应,即“鞭打快牛”现象:在以过去的业绩为标准衡量代理人时,如果代理人意识到“努力——业绩高——新的标准——更努力”,那么就不一定努力了。激励理论由此提出,应将相对绩效报酬体系和锦标制度综合起来运用。

总的来说,经济学激励理论深化了对管理(激励)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帮助我们认识到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委托代理关系的普遍存在,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时下,对我国教育、科技、企业等领域的批评或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比如:为何没能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学术大师?为何优秀的中国企业家群体迟迟未能孵化出来?为何优秀的政治家、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成长缓慢?为解决这些问题,更深入的企业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改革等呼之欲出。从理论上看,这些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各自领域建立一个更好的人才开发机制,尤其是人才挑选和激励机制,这意味着激励理论大有用武之地。

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经营者激励与约束

经济学激励理论的发展历史表明,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催生了经济学激励理论的产生;两权分离后现代企业治理中不断涌现的问题,推动了激励理论的蓬勃发展。可以这样说,以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治理理论和以委托代理模型、团队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激励理论互为表里。

企业治理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建立有效的经营者选择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因为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后,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面对的问题,一是如何挑选一个合适的经理,二是如何激励经理努力工作。尤其是后者,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目标差异,即所有者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的“长期性”特征与经营者追求合同期内收入最大化的“短期性”特征之间的差异,需要建立一个制度框架以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双赢”。

依托激励理论,在实践中较为有效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经营者的选择机制。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经理选择方式,是通过经理职业化和建立经理市场,形成一个以竞争为基础的经营者选择机制。结果,经理之间的竞争避免了陷入逆向选择问题,而且企业最终面临一个“买方市场”,能够挑选到最好的或比较好的经理。其次是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这由两部分构成:(1)由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激励等构成的激励机制;(2)由董事会、监事会等组成的监督机构以及相应的绩效考评、企业营利年报制度等构成的约束机制。由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构成的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高薪,这符合参与约束原则,也意味着对经理人力资本的承认。因为作为经理,其人力资本相当可观,不仅投入巨大(如读MBA),而且要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高薪实际上是予以补偿。否则,没人愿意从事经理这一职业。由年薪制、股权激励、期权激励构成的激励机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使得经理的行为或目标长期化,最终符合所有者的长远利益。如由“基薪+奖金”构成的年薪制:一方面,基薪确保收入较高;另一方面,奖金即风险收入,目的是将经理的收人捆绑在企业的年利润水平上。原因在于,技术上,以年为单位考察企业利润是比较好的时间单位;制度上,通过风险分担,促使经理在追求自身短期目标的同时兼顾所有者的长期目标。而管理层收购(MBO)、股权制、期权制等,或者使经理变成所有者之一,或者使经理具有本应所有者才具有的剩余索取权等,更多地激励经理考虑企业的长远利益。当然,光有激励也不行,还得约束。现代公司中,专门监督经理的机构如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的功能是选择和聘用经理,谁做经理,董事会说了算;监事会的功能不仅监督经理而且监督董事,董事聘用经理的权力也受到监督,所以避免了董事与经理合谋。另外,经理的业绩评定、公司营利年报等,都是约束经理的具体制度。

总的来说,这样一套经营者激励与约束制度是有效率的。美国经济相对于其他地区之所以能保持持续的繁荣,一个微观的制度原因就在于这套制度在美国公司制度中发明、运用。当然,问题总在制度之前,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安然等公司的丑闻以及此前股市“泡沫”等也暴露出期权制等的弊端,这为激励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课题,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经理激励与约束制度。

结语

如果从微观层面上解释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改革就是激励与约束制度的重建过程。比如,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度,实际上就是给农民提供了一个“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激励与约束;国有企业改革,从放权让利到承包制再到产权改革,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形成对企业职工尤其是企业经理的新的激励与约束;干部人事制度,引入公开招考、竞

争上岗等机制,进步尽管有限,但强化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思路日渐明朗。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育,在借鉴激励理论,引进经营者选择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绩,不过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如从国企经理选择角度看,目前仍习惯于政府任命的办法,经理职业化和市场化选择程度不高。任命固然便利了作为“委托人”的政府对国企的控制,但导致经营者“官员化”,经营者关注自己官职级别的程度甚于企业(长期)盈利等企业目标。由于经理职业化滞后,所谓经理市场、市场化选择机制,短期内也无法建立起来。再从经理激励与约束角度看,虽在尝试年薪制、MBO、股权制等,但很不规范,约束制度不健全,实际造成了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其中一部分国有资产甚至于被国企经理化为私有。2004年8月,香港经济学家郎咸平对国企改革的激烈批评,也是针对这些问题的。

1996年,经济学家钱颖一在《激励理论的新发展与中国的金融改革》中曾经指出:“当大家都认为经济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深层次的时候,理论上的分析也应有一个深层次的发展,超越过去的就事论事,上升到一个系统的、深刻的认识。激励理论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研究工具,可以使我们在分析改革上有很大收获。”如是斯言。当前的改革还没有走出深水区,企业、大学、政府等都准备进行更深入的改革,经济学激励理论将会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借鉴。

(本文转摘自《人才开发》2005-2作者:王礼鑫)

第三篇: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

管理心理学之激励机制的探讨

众所周知,企业最大的原动力来自员工,而无论企业的潜力多么大,实力多么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员工积极性的发挥。不论领导者多么优秀能干,如果他不能不能成功的促进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就难以提高组织的整体绩效。从这个角度来说,管理中的领导职能是通过对人的激励实现的。

激励便是“激发鼓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鼓励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员工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是一名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必备能力。工商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激励则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的核心。能否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衡量一名管理者是否成熟、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所有管理工作者要想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都应该运用行为心理学的知识,寻求适应员工心理、扣紧员工心理的管理之道,以确保员工尽可能最有效地工作。

激励作用如此重要,但想要达到其最佳的效用却是不简单的,激励能否有效至少取决于以下前提:

第一,激励所提供的东西是激励接受者所需要的东西,并且能引起激励接受者的获得欲望;

第二,激励所提供的东西必须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也就是说要使接受者获得某种独享;

第三,激励效用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收益和付出的关系有增有减,相关度有大有小有正有负,要合理运用,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下面选去其中几类具体的理论进行分析:

1、激励保健理论。其中主要用保健理论来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因素,经济萧条与不景气一般意味公司要裁员减人,而该公司的管理者们都不因此辞退任何员工,这种方式自然使员工产生里深厚的职业安全感和社会归属感,从而更激励他们加倍努力工作。

2、公平理论。表现在生产工人工资采取按件计酬,同时公司的奖金制度有一整套计算公式,全面考虑了公司的毛利润及员工的生产率与业绩,这种做法一方面将所得与所付出充分联系起来,意味着大家报酬的取得和多少完全看个人的生产量,而与所占据的职位无关。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产量与质量进行挂钩,确保高产量同时实现高质量,否则员工的奖金会受到影响,无疑这也是一种水平。

3、目标设定理论。从员工来讲,按件计酬给员工自身确定目标带来了便利,它不是大锅饭,限制个人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从公司来讲,公司给员工明确的目标是分享年终奖金和稳定的职业保障,当然这也要求员工连续工作两年以上并以不离开公司为前提。

4、期望理论。信任是一种动力,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人并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己深埋着的潜力,需要聪明的管理者去唤醒它。当你总是从员工那里期望最好时,无意中,你的言调、表情、态度都会传达出你对他们的这种期许,这是信任的激励。对有才能的人,信任地放给他一定的权利,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在要求员工时,管理者的期望应略高于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即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成就心理,又能使员工的感到上级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还能避免按部就班消磨员工意志,又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期许是一种关键的激励方法。

5、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

6、奖励激励。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80%-100%。

对于以上几种激励理论,其效用显而易见,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当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展现的时候,它的弊端也就逐渐呈现出来。下面对其优劣进行分析:

1、积极方面。从理论上讲,当被公司用来激励员工的方式行之有效或目标、结果对于员工极具吸引力,且员工付出适度的劳动能够达成一定的目标、取得相应的效果时,那么激励就是成功的,有效的。实际上,员工也都是些普通大众,更多地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所得与所付出之比是否相称,同身边人比是否公平,而无论是公司设定的分享、年终奖金或高职业保障政策,还是取消最低小时工资的按件计酬制,对大多数员工都称得上公平,且大家付出一定的努力都能达到、实现。所以,长期以来,该能有效地激励员工工作。

2、消极方面。比如,公司的激励系统以生产率和成本意识为核心,长期以来十分有效地发挥着作用,促进公司产品数量、质量均稳定增长、提高,但严格的计件工资制度和高度竞争的绩效评估系统,却形成了很有压力的氛围,有些工人还因此产生了一定的焦虑感,也给管理层带来了一些问题。

综上所诉,激励对于组织经营至关重要。科学的激励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动机强度,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出色的完成企业的目标和计划。无论一个组织的现代化程度有多高,除非作为科学技术和先进生产力载体的员工被真正激励起来,否则它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想要成功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动机。激励理论中包括很多内容,但大多激励理论都包含一个基本原理——人们都愿意做那些能从中得到报偿的事。

管理的本质就是管理者通过影响他人的能里,激发他们为组织工作的积极性,去实现自己为组织制定的目标。因此,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要实现组织的活动目标,必须设法让组织成员提供有效的工作贡献。这就意味着管理者必须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有效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激励心理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1.激励使企业的管理职能完善;

2.激励是实现高水平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

3.激励能较大幅度提高工效。员工在一种激励性的环境下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会对企业分配的任务尽心尽责、全力以赴,而且还会有安心下来长期带在该企业的决心。

总而言之,激励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更为重要。面对着激烈的国内外经济竞争和我国现代企业本身固有的劳动者积极性不高、生产率低下等情况。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保持着对人才恒久的吸引力,一个有效可行的激励机制的建立显得格外关键。因此,能否掌握好激励心理及其作用,关乎到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优秀的管理者。

第四篇:激励理论总结

1、内容型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ERG)需要理

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需要层次论,具体内容如下,认为

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第一层是生理需要,即衣食住行活动,睡眠、婚姻等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维持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层是安全需要,即寻求依赖与保护,避免危险与灾害,维持自我生存的需要。第三层是社交需要,即爱与归属的需要,希望得到爱和爱他人,希望

交友融洽,保持友谊,相互忠诚信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依附一定的团体,被团体接纳,成为团体的一个成员,有归属感。第四层是尊重需要,即被人尊重与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方面,如独立自由,自信,成就等,被人尊重方面,如名誉,社会地位,被他人尊重等。

第五层是自我实现需要即创造自由或自我充分发展与成就实现的需要,希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有贡献的事,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根据

需要层次论,靠在管理中,对于生理需要方面,企业可以在工作时间,住宅设施,福利设备

等方面做工作,对于安全需要方面,创造安全的工作条件,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工作保障

制度。满足社交的需要,就要给员工提供和谐的工作团体,同事间的友谊和良好的领导质量。

满足尊重的需要,企业可以制定认识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奖金制度,选拔进修

制度和委员会参与制度。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方面,可以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决策参与制

度,提案制度,组织内晋升工作中的成就。

奥德弗的“生存、关系、成长”(ERG)需要理论: 生存需要是指维持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关系需要是指个体对社交,人

际关系和谐及相互尊重的需要,相当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成长需

要是指个人要求得到提高和发展,取得尊重,自信,自主及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需要,相当

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论:激励因素,就是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素,是指与工作

内容紧密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改善会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缺乏则使员工产生没有满

足。保健因素就是能促使人们产生不满意的因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因素的满

足会使员工没有满意入得不到改善,则会引起员工对工作的不满。

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麦克莱兰将人的饿高级需要分为权力需要,归属需要,成就

需要,并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权力需要是指影响和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欲望。具有几哦啊高权利需要的人对影

响和控制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这种人总是追求领导者的地位。分两种情况,个人权利,追求个人权利的人表现出来的特征是围绕个人需要行使权力,在工作中需要及时的反馈和倾

向于自己亲自操作。职位权利,职位权利要求管理者与主治共同发展,自觉的接受约束,从

体验形式权利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满足。

归属需要,是指建立友好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欲望,成就需要,是追求卓越以实现目标的内驱力。

过程激励性理论,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期望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中提到下面的公式:M=f(E·V),M代表激励力量,即动

力大小;V代表目标效价,个人对目标的重要性评价;E代表期望值。若E值高,即期望值

高,V值也高,即效价高,则激励的力量(动机力量)就大。

公平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愚公的工作动机,不仅受自己所得就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即与他人相比较或与自己过去相比较的报酬)的影响。对自己报酬的知觉

和笔记哦啊所引起的认知失调,导致当时人的 心里失衡,即不公平感和心里紧张。为减轻

或消除这种心理紧张,当事人会采取某种行动,以恢复心里平衡。如果对报酬感到公平,当

事人就会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励当事人的行为。

第五篇:企业经营者激励理论浅谈

企业经营者激励理论浅谈

2012年11月19日 15:11 来源:《经济师》2012年第2期 作者:云华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要:文章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趋势,时企业经营者工作内容、特性、规律进行剖析,在理论上对企业经营者怎样进行正确的激励进行探讨,并强调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机制是对企业经营者进行长期有效激励的关键所在。

激励是现代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也是最困难的职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激励中牵涉到的信息问题所决定的。随着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飞速发展,现代激励理论出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成为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前沿。

一、激励客体和对象趋向集中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

在以往的激励工作乃至当前的改革中,凡涉及激励,往往着眼于对一般职工的奖惩和精神激励。而对于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者来说则缺乏理论探讨和实践。其实,对于普通员工的激励,相对来说是较为容易的。由于劳动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存在和深化,每一职工的操作和工作越来越单

一、明晰和有形,确定性的工作表现为工作方法、方式、工业流程的标准化。这种细致的分工意味着可以比较容易地确定一系列准确、精密和具体的涵盖其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和工作速度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对职工的奖惩方式和奖惩程度,合理地分配组织激励资源。而相对来说,首先,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其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其经营管理工作的直接成果主要是主意、指令、宗旨、目标、规范、制度,是软性的、无形的,同时其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投资倾向和决策正确性等内涉变量和滞后显示变量囿于信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及时准确地用简单的考核指标来衡量。其次,企业经营者的间接劳动成果(即企业表现)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和归因。其可察变量(如资本利润率、企业成长和增长速度、全员劳动生产量、产值、成本、技术进步和生产率)的特性或根源往往不是一维而是多维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是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其可察因素往往是多维因素、非线性作用的结果。这时偏倚、强调某一因素和特性会产生不适当的刺激作用,因此平衡各方面的因素,进行恰到好处的激励决定着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资源的合理导向和配置。再次,企业经营者的劳动成果——企业表现,非但隐含着异常复杂的背景(如努力程度、能力、风险态度)而且还受到不少非经营者所不能控制因素的影响(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制下由于企业目标多元化和行政指令的干涉而导致的激励不准确、不规范、不公平和证券市场投机行为等)。因此,对于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诱导日益成为现代激励理论的研究重点。

二、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已有的激励理论主要是从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激励被认为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某些需要和动机为条件。因此,流行的管理激励理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这包括默里的需求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激励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阿德佛的ERG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这种理论以系统和动态的目光来看待激励。这主要包括弗鲁姆、波特和劳勒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迈克尔·罗斯的归因理论和轨迹控制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过程理论体系较之于激励内容理论体系从系统性和动态性的关键词: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激励方式,设计 角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但从根本上来说仍以对人的心理特征和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特征为出发点。而人的心理需求难以加以观察、评估和衡量,属于内涉变量:同时心理特征必然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激励方法实施的可重复性差,由此而难以把握;随着人们对于激励条件的适应性,任何激励因素都会变成保健因素,致使管理组织激励资源的稀缺性和激励因素(如工资、奖金)的刚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冲突,使得管理激励难以持久。因此,激励往往被认为是属于管理艺术和领导艺术的范畴,是一种令人敬而远之、望而生畏的工作。

激励。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职能(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职能。因此,激励工作的真正科学性在于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是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和联系。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是指管理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区别于一般劳动和其他工作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联系。目前,已经探索和归纳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8种特性,即权力性、知识性、成果无形性、效果的间接性、效益的滞后性、随机性、创新性、信息不对称性。企业经营者只有遵循其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才能做好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同时,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性质和规律的研究,也提供了解决激励和约束问题的方法论。可以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性质和规律出发,设计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如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效益的滞后性,即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和人力资源开发.与一般劳动和技术工作相比,管理工作的时效更强,其效益具有滞后性,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果与失误可能经过若干年后才能显示出来。企业当前的效益可能得益于当前管理决策的正确,也可能是以牺牲今后的长远效益为代价的。因此,可以设计出年薪制、远期收入制、股票购买权、长期雇佣制、资产连带制、决策责任制等激励约束机制。又如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是筹划、组织和控制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工作。凡是直接生产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独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管理工作具有权力性,即指挥别人的权和强迫别人服从的力。管理要通过各种职能机构和人员的职、权、责活动来进行,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无论职位高低、责任轻重,都拥有一定的权力。企业经营者除了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力以外,还不同程度地对企业资产享有剩余索取权(包括股权、债权、红利、奖金、薪金),合理地拥有权力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有效激励因素。因此,又可以设计出团队生产、民主管理、参与式管理、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股份合作制、管理激励和产权激励的适度结合等多种方法方式。

三、从激励方法、方式的研究过渡到对经济机制的设计和研究

企业作为有机联系的自组织系统主要包含和充斥两种主要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处于管理系统中的核心位置.通过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与物(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设备、资金、运输工具等)和其他人相联系。在人与物形成的对立统一中.人与物之间主要存在着知识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真正的生产力是作为死的劳动的物的因素和作为活的劳动的人的因素相结合的产物,而且生产力的大小即物的因素在生产力中所起的作用取决于人的能力的发挥,因此,激励就必须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努力学习和创新,使人减少对物的知识的不对称。最大限度地使自己的认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相一致。另一方面,在人的组织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者处于信息交汇中心,与企业外部管理层。如企业资产所有者或上级主管部门相比,企业经营者(即代理人)掌握的信息多或具有信息优势,而委托者掌握信息少,或处于信息劣势,同时企业内部各个阶层之间也存在着这种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包括动机不对称和知识不对称.从理论上讲,知识不对称是可以解决的,而动机不对称则难以克服。信息不对称又必然导致逆选择行为和败德行为。

由于企业及其组织内部充斥着四通八达的、纵横交错的信息流和信息网络,同时又伴随着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因而传统的仅限于局部的、具体的、微观的激励方法、方式只能对有限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予以疏导和规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企业人员尤其是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激励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信息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在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理论。以系统、健全、完整和适宜的经济机制自动有效的整合和规范企业的信息通道,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尽量少的成本和组织资源来更好地完成组织功能和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经济机制和制度的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市场机制的设置,包括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制度设置,但由于现实中的三种市场皆为不完全信息市场,因此就给政府宏观调控机制和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设计留下创新的空间。作为行为主体的政府,其运作机制的设置主要目标是规范和调节市场秩序,兼顾市场效率和公平,为企业创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使市场信号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利润指标和经营绩效,使企业有参与市场竞争、创造佳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企业制度的设计则主要是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公司制下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和责任不对等所导致的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使经营者和所有者之间、各级管理者之间激励趋于相容,同时构建和完善产权激励机制和管理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盖勇.薪酬设计与管理第八章.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2.于洪君.经营者激励机制设置操作规范第十二章.现代企事业绩效考核评估与激励机制设置操作规范.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神华准格尔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公用事业公司人力资源部)

下载激励理论演讲稿(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激励理论演讲稿(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激励理论案例1

    激励理论案例一起人才流动的官司 上海钢琴厂的三名技术人员被乡镇企业挖走,该厂的吴厂长何严书记为此十分烦恼,坐立不安。 浙江省桐庐县洛舍乡工业公司注意到近几年市场上钢琴......

    GE激励理论(合集五篇)

    GE企业的激励研究 1.GE对员工进行激励的整体概述 ○对于员工的激励,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GE注重团队精神,加强情感联系。每当GE取得一些成绩,GE都会把生产线停下来,大家一起出去......

    激励理论案例分析

    案例1:立达公司的激励制度 立达公司地处中关村地区,是高强博士在1998年创建的。目前,公司每年的销售额达1.7亿元人民币,并计划10年内达到5亿元人民币。 面对外界激烈的竞争环境,......

    激励演讲稿[精选合集]

    尊敬的陈老师各位同学上午好:在聊天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平平淡淡是最真,而且还认为只要“与世无争,恬淡一生”便可无忧无虑地生存,颇有要把老庄的“无为”思想发扬广大之势。同......

    管理学关于激励理论的梳理

    管理学关于激励理论的梳理 激励问题为多门学科交叉研究,各门学科在具体研究的路径上有较大区别。 管理学研究的着眼点是人的需要动机,采取的是方法导向,经济学的着眼点是制度关......

    6种激励理论总结分析

    6种激励理论总结分析 激励就是通过影响职工个人需要的实现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引导他们在企业经营中的行为,因此激励理论的研究 大多 是围饶人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

    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分析案例

    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分析案例 丰田公司:丰田公司将员工视为珍宝,更重视对员工的培养和激励。(1)现在丰田公司在全球的公司都实行ICT(Intra-CompanyTransferee)制度,也就是让世界各......

    精神激励理论的感想

    学习激励理论的感想 -----------精神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所谓激励,就是对受激者的一种外界导向,他要求能使受激者所感触,进而有所行动。我们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