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为教育添彩
文化为教育添彩,教育为名城增光
——读潜江日报《曹禺文化绽奇葩》有感
余言
潜江日报改版后,一直没有机会读报。今天去学校办事,看到一份5月27日的潜江报,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首先是“南浦茶座”高源写的《天蓝会有时》对北城区的空气质量担忧以及对政府改善环境的希翼,情真意切,着实反映了潜江人的心声,真是一篇好文章。随后读到社会版首篇《曹禺文化绽奇葩》——曹禺中学建构以传承曹禺文化为特色的学校文化纪略,读后感慨万千。曹禺中学以曹禺文化的精粹“爱人,爱生活,爱家乡”熔铸学校精神文化;以曹禺文化载体《雷雨》《原野》《日出》的场景构筑学校环境文化,又以曹禺文化内容《我是潜江人》《我的学校》《我的成长足迹》丰富学校课程文化;而进一步以“曹禺文化学社”和“雷雨剧社”的剧本创作和定期的戏剧演出拓展学校活动文化。把当今学校环境的千校一面,内容的老三篇,活动的一潭死水注入新的活力,为潜江学生个性化成长又增添一份文化大餐。感叹潜江人的远见卓识把文化与教育联姻,让文化与教育嫁接,使潜江发展生辉。
此时,又浮想联翩,曹禺文化是潜江人借来的文化和争来的文化,而我们潜江本土生长的“汉俊,书城”政治文化和“章华台”历史文化仍需加力。说实在的教育与文化的联姻既有内力又有外力,说外力它有国家兴办教育设施的巨额民生拨款提振地方经济增长;讲内力,学校植入文化内涵通过教育的演绎定会绽放别样的芬芳四处洋溢成为名校又能拉动当地的房地产经济。笔者七年前教地理时曾写过一篇《潜江城市化进程构想》发表在潜江日报上,愚人狂言,不幸言中:建设以田关河为东西主轴“东荆湖”为圆心区的水生态为标志物的江汉水城;以古章华台,广华寺,卧佛寺,清宁寺,文昌阁,潜江中学,曹禺中学,汉俊中学,书城中学,章华台学校(龙湾),江汉职业艺术学院,七喜电脑学院(浩口中学),江汉油田技工学院为文化教育亮点的文化教育型城市;以“小龙虾,黄鳝,才鱼,莲藕”等高档水产原生态工业化养殖,以及纺织,制衣,食品等无污染加工为主体的绿色工业城市。是当今以至未来理想的潜城市化架构,只有这样才能有高源的《天蓝会有时》,并使悬在潜江之北“心患”散结。
恰逢同事调至园林三中任振兴办主任要我支招,为此旧话重提:能否把园林三中更名为“李汉俊纪念中学”为建党100周年添彩,由潜江人发起在潜江人寓所开会建的共产党是20世纪中国最大的事件,多么稀缺的政治文化资源,潜江人没有理由让它生锈。弘扬李汉俊时代新锐的创新精神,把园林三中由单一的体育人才的培养,拓展为多样化特色人才培养,如政治精英(李汉俊、胡孝汉),工商大亨(易贤忠),科技新锐(徐超江、陈千勇),军体翘楚(关虹、吕小军、陈家进)等。每年向全市招收100名具有上述个性化倾向的小学毕业生,实行六年一贯制小班化跟踪诊断发展式教育。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地方特色,鲜明汉俊新锐文化内涵的特色人才,并使城区教育北有曹禺中学,南有汉俊中学,西有书城中学(一中),东有东城中学(棉原),中有园林中学(二中)。五校文化特色,整体均衡,差异化同步发展格局以满足潜江市民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缓解教育的不均衡、名校少、择校热所引发学区房的虚高现象,从而完善潜江教育文化联姻而形成的厚重的文化教育名市的架构。
地域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靠教育的传承与彰显,而注入文化的教育又产生巨大社会生产力。稳增长,城镇化,工业化,展路径;惠民生,控房价,学区房,当首冲;降房价,增名校,顺民意,是根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因当政者公务缠身,高出不胜寒,无暇深思;旁观者,接地气清闲暝思,能通法眼,集思广益,为权者纳谏。古往今来,治国谋政之大道也。
第二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
弘扬中国优秀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加强文化典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推进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悠久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的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尊
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一种尊重。这将是我们每一个 国人应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摒弃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认真学习和汲取我们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兼容并包,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上,形艷下的精神全被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无聊。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
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方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的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专门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最大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分析称我国建设文化强国战略顺应时代潮流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11月15日10:01 新华网
(新华社信箱〃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解读)
为什么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
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 进一步明确文化发展方向、发展目标,是关系文化根本性质、基本路径和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明确行动方
向,才能激发奋斗力量。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战略目标,既顺应时代潮流又体现人民愿望、既符合实际又催人奋进,必须将其作为主题,贯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立足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独特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取得历史性的重大成就,体制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现了大跨越,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着眼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正在向世界经济强国迈进,迫切需要增强我们的文化力量,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建设日益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迫切需要进一步指明前进方向,凝聚各方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基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提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围绕综合国力的全方位竞争更加激烈,谁占领了文化发展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文化安全在整个国家安全工作中占据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
首先,传统文化可以安顿中国人的个体生命。因此人类生命的安顿古今中外都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来实现的,文化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文化中所体现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来提供生活的意义与安顿生命的无常,离开了特定的文化就不可能存在抽象挂空的超越神圣的信仰与价值。
第二,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的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的社会道德面临着全面崩溃,中国处在“一切向钱看”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所谓全民经商、全民炒股、全民言利、全民发财,全民造假就是这一社会的写照。孟子说“上下交征利则国危矣”,现在中国的道德崩溃、人心败坏的状态是无法维持下去的。
第三,重拾传统文化可以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传统的断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华民族丧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学到西方的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却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结果中国灵魂四处飘荡,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性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中华民族就成一个不知道“我是谁”的民族,一个“精神分裂无怕适从”的民族,一个精神上处于“游魂”状态的民族,一个民族内聚力日益弱化的民族。
第四,传统文化可以重建中国乃至世界的信仰与希望。从儒学的历史来看,儒学在本质上是希望,儒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信仰与希望,使中国人的生命存在与历史现实具有了意义,获得了动力。它也必将在二十一世纪为人类寻求后工业时代的出路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向。《礼记礼运》开篇便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孤独废疾者皆有所。”这正是人类可共同期待的一种大同境界。
在半个世纪以前,当中国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际,奢谈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麻木不仁,而且是对时代的背叛。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醇厚中和、刚健自强的人文品格和道德标准,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巨大影响,也为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慷心灵永远在这里。
第三篇:以公安文化为载体
以公安文化为载体 开创幸福警队建设新篇章
欧阳锦年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公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公安队伍的“软实力”和战斗力,影响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影响幸福警队建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必须以加强公安文化建设为重要手段,全力打造幸福警队,致力于构建和美幸福中山。
一、公安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功能价值
(一)公安文化的基本内涵。公安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群体在长期的公安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警察职业特征的存在方式及意识形态,它包括警察行为方式、警察管理机制、警察职业道德和警察价值观念等,其核心是警察的价值观念。公安文化建设除了具有文化的一般性质、特征与功能以外,还具有由公安行业所决定的特殊的本质、特点、结构和功能。它体现在以物化行为为表现的行为文化,以管理机制为内容的管理文化,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它既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公安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公安文化的功能价值。公安文化是各级公安机关传递党委政府温暖的重要使者,是密切警民关系的主要桥梁,在为人民群众、基层民警和公安事业的长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具有凝聚警心的功能。公安文化就像是一种天然的粘合剂和催化剂,发挥得好能够使广大民警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融汇到同一个目标上,形成巨大的合力。公安队伍要保持长久的战斗力,就必须要有一致的信仰、目标和追求,充分发挥公安文化的桥梁作用来提升广大民警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幸福感,才能使大家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二是具有目标导向的功能。目标导向是指公安文化建设对公安民警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引导功能。一方面是对民警心理和行为的引导。消极落后的文化容易歪曲人的心灵,使人误入歧途,积极向上的文化可以促使民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是形成公安队伍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促使广大民警自觉地以这个观念和标准来开展工作和进行生活,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具有行为约束的功能。“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体系,而且是一种行为规范体系,它给整个国家和民族提供了是非、善恶、美丑、真伪、好坏的判断标准,并通过社会教育使其内化为整个民族的正义感、羞耻感、审美感、是非感和责任感,从而有效塑造国民的健全人格,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传承、不断深化升华。”可见,文化对人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公安 文化对每一位公安民警也同样具有严格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不仅仅通过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纪律准则等进行外部行为约束,并且通过价值观的内化和塑造、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固化、文化舆论的引导和监督等途径使民警形成自我约束和控制的习惯,从而实现“约束我”到“自我约束”的转变。四是具有动机激励的功能。一般来说,个体的动机对其行为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作用。而动机则是由需要所引起的,人的行为都是在某种动机的驱动下为达到某个目标的有目的的活动。这四者的关系可表示为: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在公安事业中,公安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是指特定的公安文化一旦形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激励者(领导)担当着“导演”的角色,要实施对民警的激励,领导者就必须抓住民警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有效地施加外力,使民警产生良好的动机,引导良好行为的发生。
二、当前公安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当前,各地公安机关都积极投身于加强公安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来,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仍然有不少地方对公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深,以至于成效不明显。
(一)认识不够深刻。在公安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狭隘的认识,简单地将公安文化等同于吹、拉、弹、唱、跑、跳等文体活动,对公安文化的深层内涵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识,却不惜重金投入,大搞文娱体育设施建设,接二连三地举办一些“阵风式”文体竞赛。从公安事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公安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使广大民警首先把“人”做好,使每一位领导都首先把“官”做好。由此看来,公安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的业余生活中,也体现在警务实践与管理工作中,更体现在德、能、勤、洁、廉等个人修为上,旨在进一步促进广大民警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
(二)目标不够明确。明确公安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意义对于后续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才能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当前,部分地区不可否认地仍然存在一些不良现象,比如缺乏长远眼光、目标模糊等,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更加脱离了公安中心工作,把公安文化建设搞成花架子,搞成形象工程,严重打击了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阻碍了公安队伍凝聚力和幸福感的提升。
(三)内涵不够丰富。公安文化是公安机关物质文化建设、行为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相互交叉、渗透乃至融合的整体。在当前的公安文化建设中,只注重有形的工作环境,忽视“人”的培养等情况仍较严重。历史经验表明,要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学会做“人”。因此,在重视“物化”形式的同 时,更要致力于“人”的提升,把公安文化的核心从“物”发展到“人”,并要从个体发展到整体,从简单、片面、粗浅发展到复杂、全面、深刻,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公安文化建设的质量。
(四)制度不够落实。在公安文化建设中,不是缺乏有力的制度,而是缺乏有力的落实;不是缺乏充足经费,而是缺乏奋起争先的恒心。各级公安机关纷纷制定了许多有效机制,但却难以得到有效到位的落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极个别领导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普遍存在“三分钟热度”的缺点,缺乏抓制度落实的恒心;二是极个别政工干部存在“迎难而下”的缺点,不敢抓、不敢管、不敢面对不正之风,普遍存在“见风就是雨”的缺点,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难以激发民警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挥公安文化的载体作用助推幸福警队建设 打造幸福警队,是做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公安工作的重要支撑。公安文化作为构建幸福警队的主要手段之一,应下狠功夫、大力气去抓,实现队伍建设与业务工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一)提高思想认识,准确定位公安文化在幸福警队建设过程的助推作用。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落实的根本。公安文化建设是公安工作发展中最具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文化兴警”的理念,才 能正确引导广大公安民警对公安文化的内涵、意义及作用的再认识,才能引领公安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公安文化承担着铸造警魂、凝聚警心的重要作用,发挥着调节身心、激发斗志的重要功能,是展现新时期公安民警良好精神风貌、拉近警民关系、促进警民和谐的强大“助推器”。因此,必须摒弃以往认为公安文化是“花架子”、“门面工程”等不正确的认识,切实树立“公安文化是培育人、塑造人、鼓舞人、确保公安队伍勇往直前的动力之源”的正确理念,以公安文化实现抓班子、带队伍、创业绩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二)建立长效机制,清醒认识公安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广泛性。公安文化建设的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长期性、广泛性、艰巨性等特点。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仔细探讨和研究新形势下公安文化建设的规律特点,从基本阵地、基本项目、基本制度和基本队伍建设入手,建设具有较强文化生产力的宣传阵地,培养深受民警喜爱、具有良好作风和形象的人才队伍,形成一套完整运行机制以及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基本文化项目。一是建立完善一套完整的人事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人事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为广大能干事的民警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二是建立完善一整套修身育警机制,通过“走出去”或“请进来”等方式开展丰 富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民警的文化素质与修身自觉。三是建立完善一整套民警维权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安机关维权网络,形成全警依法执法的工作格局和全民爱警护警的社会氛围,对侵犯民警正当权益的行为,第一时间准确定性、澄清信息、封堵查控,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涉警问题进行炒作,切实维护法律权威和警察形象。四是建立完善一整套文化组织机制,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把公安文化工作的普及和提高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公安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从而推动公安工作的全面进步。
(三)推动制度落实,使公安文化成为幸福警队建设强有力的“催化剂”。制度是深化公安文化建设的前提,落实是促进成效的关键。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关于公安文化建设的制度有很多,但是关键要看各项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因此,加强对公安政工干部尤其是政工领导的教育与引导,显得特别重要。一要加强思想教育,摈弃落后的理念,提高各级政工干部对公安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确保公安文化建设办得成。二要适应角色转变,实现由管理角色到服务角色的顺利过渡,遇事要做到理解、明白、内化、外现的绝对统一,才能真正为领导分忧、为民警解难、为百姓服务。三要敢抓、敢管。工作是抓上去的,效益是管出来的。说到底,管理是要由坚持原则、勇于负责的人来加强的。其次,公安文化建 设要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就要有一个专业的文化队伍作为支撑和基础。各级公安机关应着力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规划,充分掌握优秀公安文化人才的人数、结构、分布和特长,为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培养、储备人才力量,形成专兼职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应通过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注重发掘和培养文艺特长骨干,建立文化艺术人才库,在增强人才队伍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同时,起到引领潮流、凝聚力量、带动发展的重要作用,为公安文化建设提供持久的动力。
(四)拓宽公安文化建设内容,进一步增强公安队伍的“软实力”。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除了要为广大民警提供舒适的执法和办公环境外,最重要是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因为经济待遇决定了民警基本的生活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增加基层一线民警的工作补贴、超时工作补贴与家属慰问补贴等福利待遇,只有这样基层民警才能得到实惠,人心与队伍才能得到最大的稳定。二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抓好先进典型事迹学习,在警队中树立学习的标杆,形成必学赶超的良好氛围。11月,中山市局全面开展学习“最美警察”麦振伟先进事迹活动,学习他爱岗敬业的职业操守、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嫉恶如仇的英雄气概、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和顾全大局的高贵品质,激励广大民警在无私的境界中顽强拼搏,在点点滴滴中默默奉献。可以通过打造精品文化,不断满足广大民警日益增长的 精神文化需求。针对公安队伍大、文艺人才多、民警自我表现愿望强的特点,积极开展文艺创作、文体活动和各类竞技比赛,鼓励广大民警积极参与,进一步增强民警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三是加强关爱文化建设。使关爱思想、关爱理念迅速传播到警队的每一个角落,并将民警的幸福追求和幸福警队建设作为长期重点工程狠抓部署和落实。中山市局通过推行“三知三帮三增强”(知民警思想状况、家庭情况、工作能力,帮民警解决思想问题、家庭困难、提高工作能力,增强民警工作责任心、职业认同感、警营和谐度)和“一二三”(对一个后进民警由两个领导进行帮扶,至少解决三个方面的具体问题)工作法,使每一位民警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充分感受到警营大家庭的温暖和关怀。四是加强修身文化建设。在推动公安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立足实际,更要推陈出新。中山市局将“全警修身”作为治警、强警、优警三管齐下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和着力点,全面推进宗旨意识深化行动、素质能力提高行动、执法为民实践行动、警营文化弘扬行动、幸福警队构建行动、领导干部模范行动等六大配套行动,在增强广大民警修身自觉的同时有效增强了警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促进公安工作的科学发展。五是推动公安文学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建公安文学创作队伍,通过走进所队,走进社区,深入打击违法犯罪一线,收集第一手资料,提炼出能够充分表现公安中心工作的主题,通过对人物和集 体的渲染,创作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引起广大公安民警的共鸣,为构建幸福警队提供持久的精神食粮。
第四篇:以南丝路文化为引领
以南丝路文化为引领 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来源: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作者:admin录入时间:2012-02-26
〖字体:大中小〗〖背景色:〗〖打印本稿〗〖浏览166次〗〖关闭〗
专访平乐古镇景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志
平乐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政企首期合作区域5.5平方公里的封闭式管理,打造特区中的特区。负责辖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下设综合办公室、国土规划管理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景区管理局。管委会和成都文旅平乐古镇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实行合署办公,人员交叉任职,负责辖区规划建设、社会事务、景区管理、资产运营和市场营销等工作。
政企合作以来,平乐古镇先后获评“中国十大文化休闲基地”、“成都新十景”、“四川最美街道”、“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镇”和“田园成都?魅力城镇” 等称号,成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景区。2011年,平乐古镇旅游人数达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亿元。
党代会报告提出:以平乐-天台山创建AAAAA级旅游景区和打造山地田园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龙头,以培育全景式的山水穿行、文化行走的旅游方式为依托,努力将邛崃建设成为成都地区核心旅游目的地,办好“南丝路国际文化旅游节”、文君文化节等活动„„抓好“竹麻号子”、瓷胎竹编、孔明灯等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和探索产业化之路。
身在龙门山旅游功能区建设“主战场”,平乐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志备感责任和压力。记者2月21日在平乐见到
李志时,他正召集有关文化人士进行座谈。如何实现文化与旅游相融、旅游与三产互动、景区怎样全面发展?这些都是李志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南丝路文化
打造国家级山水田园旅游度假区
坚持以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建设南丝路文化度假基地,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这是十三次党代会对平乐古镇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党代会召开后,平乐古镇立即全面深入地进行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发展定位的再思考。
“大家都知道,‘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6要素,却很少有人晓得,文化才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景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李志说,平乐古镇一江碧水,四围青山,不仅
历
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而且山水与文化相融相生,交相辉映,被《环球人文地理》杂志评价为“天府之国的最后范本”。李志表示,在反复征求国内外知名旅游规划专家和本土文化人士的基础上,平乐古镇明确了旅游发展的总体定位,就是以南丝路文化为引领,建设“中国首个艺术休闲山水聚落”为主题的国家级山水田园旅游度假区。
李志详细阐释了古镇定位:以诗画田园为本底,以南丝路文化为魂,依托古镇、山水、浅丘、田园、林盘等资源,打造集艺术休闲、田园修身、商务度假、马术运动等于一体的山水田园型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围绕这个目标,景区规划建设五大板块的支撑体系,一是古镇核心区,突出传统民居、民俗风情;二是平沙落雁南丝路文化传承区,突出文化演艺、艺术休闲;三是金鸡谷天鹅湖生态旅游度假区,突出天府牧歌、田园耕读;四是下坝场镇周边蜀望龙山商务度假区,突出时尚高端、商务度假;五是芦沟花楸山地文化体验区,突出户外运动、山地养生。
“五大板块,涵盖了平乐80平方公里的范围,最终将实现全域平乐、全域旅游。”李志说,平乐古镇为此提出了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五年实施计划。2012年,则是这一计划的开局之年。
关键词:标准化试点
实施旅游质量提升计划
2011年,平乐古镇成功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是成都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古镇,标志着景区走向规范化管理。但是,景区管理和服务的水平距离标准化景区的要求还差甚远。“针对这
个现实,管委会今年提出了全面实施旅游质量提升计划,着力推进五大形象提升工程。”李志对此一一介绍。
旅游产品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平沙落雁”文化商业街区和金鸡谷户外运动项目,启动建设南丝路喜福文化公园,完成上河郡、其乐坊等旅游开发项目。同时,深度挖掘白沫江水资源的优势,打造特色水上旅游项目,丰富古镇旅游产品。
旅游环境提升工程。调整优化邛名高速出口通道,增设停车场,启动建设白沫江便民桥,加快建设古镇旅游环线。与此同时,实施自来水厂二期项目、110KV变电站等基础设施项目,从根本上解决旅游旺季用水难、用电难问题。
旅游服务提升工程。由平乐古镇景区管委会牵头,相关部门联合开展的为期两个月旅游环境集中整治已强势启动,争取在3月底实现旅游环境的根本性改观。为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景区还将开展星级客栈、星级餐馆、星级服务员等创评活动,以示范导向来提高服务水平;出台奖励政策,扶持有文化有创意的商家投资改造20家特色主题院落,带动业态调整优化,促进景区提档升级;加强对原住民的宣传教育,引导旅游协会开展行业自治,营造善待游客的社会风气。
旅游品牌提升工程。景区将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南丝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和文君文化旅游节,实现年年造国际影响力的节庆品牌,月月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会,天天有原生态民俗体验活动。精心策划网络宣传,办好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加强与欧洲普罗旺斯小镇和美国布兰森音乐小镇缔结友好镇,扩大海外影响力;举办著名诗人任洪渊平乐作品的全国性研讨会,策划借助名人开
展宣传营销。
旅游人才提升工程。景区将营造良好的用人机制,引进一批高素质、有经验的旅游、规划、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充实景区管理队伍;加强与省旅游高校合作,开展旅游管理人才轮训,组织到管理成熟的先进景区学习交流,提高旅游管理业务能力;组织导游和景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学习,逐步实现持证上岗。关键词:旅游富民
跳出旅游发展“三产”
党代会报告指出,大力推进平乐镇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打造产城一体的新型现代小城市。平乐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李志表示,从空间上依托古镇,跳出古镇发展平乐;从产业依托旅游,跳出旅游发展“三产”。平乐古镇将以“做强大旅游,发展大平乐”的胸襟,以深入开发大平沙落雁,向古镇核心区延伸,以古镇核心区向平乐80平方公里范围辐射,整合金华佛山、芦沟幽谷、秦汉驿道、花楸山风等周边景区,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最终建成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围绕这一思路,在核心区,将规划整治安乐堰片区、黄金堰片区、水乡人家片区,打造旅游古村落,延伸古镇核心区旅游线路,改善人居环境。在土地整理项目区,增设旅游休闲设施,引导聚居点农户发展特色农家乐,打造一批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避暑休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在产业上,加快花秋园区建设,发展特色景观农业,开展茶文化体验,实现一三产业互动互融;加强扶持“竹麻号子”、瓷胎竹编、孔明灯等民间艺术,培育民间文化传承人,引进创意人才,依托传统文化开发特色旅游
纪念品,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共享旅游发展成果。
“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任重而道远,我们很荣幸能够参与这一伟大工程。”李志表示,他将和景区管委会干部职工一起,深入推进政企无缝合作,加快景区开发建设,提升景区旅游形象,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争取在今年使平乐成为龙门山旅游功能区的核心引爆点。
记者姚凯峰摄影报道
第五篇:文化为基筑“天梯”
文化为基筑“天梯”——南空某师航空机务兵种特色文化建设扫描 http://www.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06-29 19:37来源: 新华网 网友评论(0)
新华网南京6月29日电
张玉清、张汨汨、伍轶
空军航空机务部队被誉为“用双手托举战鹰升空的部队”。近年来,南京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师以“争做光荣的机务兵”为主题,以“对战斗胜利负责,对战友安全负责,对国家财产负责”的“三个负责精神”为主线,着力培育为空军战斗力成长甘当配角、默默奉献的“天梯”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梯”文化。
文化有魂,官兵有爱
走进某团营区,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机务小区内,一个类似战机舷梯的“天梯”雕塑耸立于广场正中;道路两旁,“金戈铁马维修志志在机场, 碧血丹心保障情情系战鹰”等官兵原创的宣传条幅迎风招展,写有各类名言警句的灯箱交相辉映;机棚内,机务人员紧张有序地进行飞行间隙的维护保障工作,脚下的工具箱上贴着“一人把关一人安,众人把关稳如山”的群众性口号;机务指挥中心的外墙上,“外场就是战场,升空就是作战”“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决定安全” 等大字格外醒目;机务休息室里,十几名待命的官兵正在观看空军机关下发的《阿呆学军械》动漫宣传片„„
“机务工作非常辛苦,但官兵们扎根机务保障一线矢志不移。”机务大队大队长王信强深有感触地说,“这要归功于‘天梯’文化,它增强了官兵精武强能、爱岗敬业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促进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几年前,三代战机落户这个师。面对机务保障理念、管理模式、维修手段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师党委一班人牢固树立“文化就是战斗力”的观念,坚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天梯”文化铸牢官兵精神支柱,推动部队转型建设和战斗力生成又好又快发展。
这个师把“天梯”文化建设当做一项“铸魂工程”来抓,纳入党委议训、议教、议装的重要内容,做到文化建设同军事训练一起部署,文化经费同部队建设投资一起预算,文化设施同部队整体规划一起建设。他们设立板报墙、文化石、电子屏、横幅灯箱、文化长廊、宣传橱窗,兴建电子阅览室、多功能厅、多媒体教室、安全警示室;创办《机务大众》《机务风景线》杂志和“放飞之声”广播,构建机务维修文化网,开发“网上学习、考试、办公、工具条码和人员管理”等软件系统;开展读书演讲、影视评论、知识竞赛、音乐赏析、文艺晚会等活动,组建“放飞”乐队,创作“机务兵组歌”;征集团队精神、战斗口号、队标厂标、队训厂训;完善二维条形码、持卡操作等管理制度和“质量问题通报及普查”“人为作业差错预防”等法规,初步形成了环境文化、传媒文化、活动文化、团队文化、制度文化“五位一体”的文化体系。
在“天梯”文化的熏陶下,“热爱机务、献身机务”融入官兵的血液和骨髓。老机械师刘明星腰椎间盘突出并伴有骨质增生和腰肌劳损,考虑身体原因,组织上准备给他调换岗位。谁知,老刘并不“领情”,他说“:我干了十几年机务,好不容易盼来了新机,哪怕倒,我也要倒在新机下!”他把对新机的爱和维护新机的光荣感,倾注到拧好每一颗螺钉、擦好每一块蒙皮的平凡工作中,维护的飞机次次被评为“样板机”。
文化有骨,官兵有志
5月初,一场与众不同的“十佳机务官兵”颁奖晚会,在机务大队文化活动中心拉开帷幕。在一台台照相机、摄像机的聚焦下,走到台上的颁奖嘉宾不是团领导,也不是机务大队领导,而是黄凌云、蒋秀宝、裘建平等前几届“十佳机务官兵”获得者。
老典型为新“明星”颁奖,台上的脸上有光,台下的心里发痒。一些坐在台下的官兵说,这种颁奖晚会平时只有在电视上才看得到,没想到我们也能亲身体验一回,下一次,我们也要上台露露脸。
为了最大限度激发机务官兵争先创优的热情,这个师积极组织开展“学好机务英模”“喊好机务口号”“唱好机务之歌”“开好机务特色运动会”“树好先进典型”“播好机务之声”“建好机务网络”“演好机务生活”“编好机务刊物”“拍好机务影片”等“机务十好”文化活动。他们借助“放飞之声”广播、局域网,大力宣扬英模人物和身边典型,把先进典型和好人好事传遍大队的每一个角落。机务官兵自觉叫响了“外场安全从内场抓起,飞行安全从小事抓起,地面安全从小节抓起”的口号,自发开展“我的工作无差错,我的岗位请放心”挑应战活动。新机改装以来,出动率和完好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走进某团机务大队,饭堂墙壁上、擦鞋机上、宿舍床头卡上,“素质决定品位,敬业成就事业”“辉煌从脚下起步,伟业从小事做起”“胜在作风过硬、赢在业务精通”等励志话语随处可见。各个机务中队按照“随时能动能打、随时检验合格”的要求,分别喊出了“NO.1”“顶呱呱”“嗷嗷叫”“强中强”的战斗口号。
有一次,部队外出驻训期间突然接到上级命令:赶在台风到来之前紧急归建。当日,乌云密布,大雨倾盆。机务大队原大队长魏桐利只说了一个字: “上!”官兵们争先恐后地冲进雨幕,高质量地完成了飞行前准备。所有飞机一次启动成功,一次升空成功,一次集合成功,安全返回本场。文化有台,官兵有戏
2008年,南空机关组织“蓝天风采”文艺汇演,某团机务大队“放飞”乐队以一首自己填词、作曲、演唱的《光荣的机务兵》,一举夺得二等奖。今年4月,军委首长在这个师调研时,专程来到机务大队观看“放飞”乐队的演出,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乐队主唱、机务二中队火控员王帅说:“是‘天梯’文化为我们展示才华提供了平台。”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个师把“天梯”文化当作全面提升官兵能力素质的载体,以“读书、学习、成才”为主题,广泛开展“立足岗位强素质,瞄准打赢当先锋”学习成才活动,组织官兵“每月读一本好书,每季写一篇心得,每年学一门技术”,并通过全员普训、骨干轮训、尖子深训等方式,大力开展业务训练;组织各专业人员针对较大故障、首发故障和批次故障写出专题分析材料,增强发现和排除故障的能力;专门成立科研小组,负责信息网站的调整、优化、升级和相关软件的开发,提高维修质量和效益。
借助“天梯”文化这个广阔舞台,官兵们自发组织“专业技术深化组”“机务夜校”“一个故障一堂课”等活动和示范飞行日、优质机组、优质飞机等评比,先后对20多个岗位责任制进行了修订,研究制订了“机务工作奖惩制度”“岗位练兵实施办法”“人员训练及深化培训”“人为作业差错预防”“质量问题通报及普查”“法规落实情况监控”等6项制度规定,建立了配套管理、技术标准、考核考评等制度,官兵能力素质“水涨船高”。
近年来,机务大队先后在全军报刊发表学术文章40多篇,3人荣获“全军专业技术人才奖”,8人荣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涌现出1名空军级专家和25名空军技术保留骨干,1人被评为“空军最佳航空机务工作者”,15人因安全保障荣立二等功。(本文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