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19-05-14 03:0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篇: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

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

2010-8-12 21:55:06阅读数:561网友评论:0

作者:张莅颖 张世峰

[摘要]英国的学前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普遍认为户外游戏对儿童身心的发展较室内活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且能同室内活动一起促进儿童的充分发展,辅助幼儿园教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户外游戏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上,英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室内教育环境与户外游戏环境的衔接,认为户外游戏场地的面积不宜过小,以免引发儿童之间的攻击性行为,但也不宜过大,以免幼儿产生不安全感和增加教师管理的难度。户外游戏场地区域的划分要考虑不同游戏功能的充分发挥与不同区域之间的相邻关系。大型的户外固定玩具不如简单自然、易使用、能移动、玩法多样的玩具更适合户外游戏。同时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儿童充分有效地利用户外环境。我国幼儿园应在户外游戏与室内活动相结合、户外游戏目标确定、户外游戏开展特点与条件研究等方面多向英国同行学习。

[关键词]户外游戏;学前教育;幼儿园课程

一、英国学前教育户外游戏理论溯源

英国儿童户外游戏(Outdoor Play)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3年由柯汉(Kurt Hahn)建立的高登斯顿学校(Gordonstoun Sch001)以及1941年英国政府开始倡导的外展运动(Outward BoundMovement)。经过多年的发展,英国儿童户外游戏的开展已经日趋成熟。1996年,英国教育和就业部(DFEE)宣布户外活动区域已经被开辟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各类教育机构和班级也正在努力建设更好的户外活动环境。

在英国的学前教育中,游戏(Play)被认为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形式。2000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导》(Curriculum Guidance for the Foundation Stage,2000)明确指出:有计划的游戏活动是学前儿童富有兴趣地进行探索学习的重要途径。为此,户外游戏成为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课题。目前英国学前界已经就户外游戏达成了很多共识:如室内和户外的教育环境同属于一个整体的教育环境,都必须适应儿童的发展;教师和管理者必须以同等的态度看待室内和户外教育环境,对户外教育环境也要进行适当的计划、管理、评估和投资;户外是儿童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教师的“教学环境”,户外游戏环境需要精心的设计和布置;对于一些儿童来说,户外游戏可能对他的发展起着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等。

英国有关儿童户外游戏活动的研究更是认为,户外游戏较室内游戏有着更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户外游戏中儿童的自主性增强。户外游戏中儿

童感觉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领地”,因而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室内游戏中,儿童通常能够从成人的暗示中知道成人对他们的希望,因而为了取悦成人、得到成人的表扬而保持安静和忙碌的状态。2 户外游戏中儿童的社会性活动增多。有研究表明,儿童在户外游戏中能够进行更多的相互交流,且言行也更加成熟,游戏持续的时间较室内游戏长,合作性游戏出现的几率增加。然而在室内,由于受到空间、噪音和场地的限制,儿童常常不能放开手脚活动。

总的来说,户外游戏的环境完全应该被视作一种教育环境,它可以适应和满足每一名儿童的需要,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情绪情感、社会性,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在户外游戏中,儿童可以享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活动时间和活动自由,呼吸新鲜的空气,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户外游戏还可以是室内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幼儿园应坚持开展户外游戏活动。

二、英国学前教育户外游戏活动的实施经验

为了使户外游戏真正成为学前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实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英国的研究者们提出要注重对户外游戏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以及合理地划分各种不同类型游戏的活动区域,以便让儿童主动利用环境进行自我教育。

(一)户外游戏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由于各个幼儿园的条件不同,户外游戏的空间是有区别的,但无论条件怎样,在户外游戏空间设计和布置上,都必须考虑一个共同的问题:“儿童最需要的是什么?”具体而言,这个问题又包含三个子问题:儿童的一般要求是什么?具体班级儿童的要求是什么?班级中每个儿童的要求是什么?为此必须考虑以下具体方面:室内教育环境和户外游戏环境的衔接、游戏场地的面积、游戏场地的布局、固定设备设施、当地的气候条件、地面状况、座位安排、环境的外观和物品储藏地的安排等。室内教育环境和户外游戏环境的衔接。

幼儿园的户外游戏场地要和室内教育环境实现良好的衔接,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户外游戏场地最好能单独设置,儿童可以经由活动室到达,但在儿童来园和离园时却要避免进人,以免影响教师已经准备好的环境。如果受条件所限不能做到完全隔离,可以用栏杆围绕或用苫布覆盖,以免影响教学时的使用。游戏场地面积。

户外游戏应有足够的活动场地。一项1996年的研究表明,在一定面积的游戏场地中,随着儿童数量的增加,其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但这也并不是说场地越大越好,因为场地过大会导致教师照看困难,同时儿童也容易失去游戏的主要目标。如史密斯和康纳利(smith,P.K.&Connely,K.J.1981)的一项研究就证实,在过大的、开放的环境中和众多的儿童一起活动,儿童会感觉无处安身,缺乏安全感,他们往往只会在一小片自己熟知的地方活动,并自认为那里是“自己的地盘”。同时教师也会感觉管理困难,不能根据班级儿童的发展情况来组织活动,也就无法发挥户外游戏应有的作用。目前的研究比较倾向于将大的游戏空间按照不同班级儿童的需要,划分成小的空间,并最好分别与各班的活动室相连接,另有道路通向开放的公共区域。适当的户外游戏空间和户外游戏小组能够促进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如果条件允许,幼儿园还可以设置公共游戏场地,用于放置大型的游戏器材,轮流让不同班级的儿童使用。游戏场地区域的划分和布局。

英国研究者将儿童户外游戏分为富有想像力的游戏(如创造性的情景游戏)、建筑和结构游戏、体格锻炼游戏、种植游戏、科学探索游戏和安静游戏等。成人要为儿童的这些游戏提供相应的游戏设备设施和游戏空间。在划分户外游戏区域时由此要考虑以下问题:应创设哪些区域来满足儿童需要?每个区域应提供给儿童什么设备设施?这些设备设施怎样摆放?区域之间怎样分隔?同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首先,这些区域不一定很美观和舒适,也不一定很大,但一定要平坦;其次,场地里不要有太多的限制,否则会束缚儿童对环境的利用,从而使儿童的游戏处于较低的水平;再次,游戏区域之间的相邻关系要安排恰当,如玩球的场地不要临近篱笆或窗户,把安静游戏的区域安排在临近教室的地方,以便鼓励惧怕户外游戏的儿童能够在玩的时候看到其他儿童的户外游戏情况,从而激起参与活动的兴趣。4 固定设施的设置。

这主要针对的是户外游戏场地中的大型玩具,如大型的结构玩具(play structure)和大型的玩具屋(playhouse)。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的研究者们就提出了这些大型的固定玩具可能带来的弊病,他们认为大型固定玩具仅能提供有限的、固定的游戏方法,而儿童并不能移动和改变它们,这些大型玩具由此不能带给儿童长足的发展,违背了幼儿园教学的规律。研究者们提倡幼儿园应该尽量选用简单、自然、易使用、能移动、玩法多样的玩具来代替大型的固定玩具。

除此之外,户外游戏场地还要考虑有无防护设施,以便儿童能在刮风、曝晒和寒冷的天气中继续活动;户外游戏的场地一般需要对进入活动室和玩手推车等有轮子的玩具的地方进行硬化,体格锻炼的区域可以种植草坪和铺设塑胶地面;户外游戏场地也需要安排一些能坐的地方,供教师和儿童休息;不要苛求户外游戏的场地永远保持整齐,要知道那是儿童“工作”的场所;应该用一些多用途的自然物品代替大而笨重的设备,这样更加易于保存。

(二)可以让儿童有效利用户外环境的条件

要使户外游戏环境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不仅要看成人是否为儿童提供了经过良好设计的环境,更重要的在于如何让儿童有效利用环境。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注意场地的面积和幼儿的人数。如前所述,场地过大会使儿童没有安全感;而场地过小,人数过多会导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给儿童充足的户外游戏时间。游戏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充足而连续的户外游戏时间能够使儿童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有助于儿童游戏的发展。注意户外游戏参与状态中的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有的儿童能够加入一定的游戏团体,一起愉快游戏,相反有的儿童不一定非常喜欢户外游戏。男孩和女孩在对待户外游戏的态度上也不完全一致,有研究表明,男孩会比女孩用更多的时间在户外从事身体的活动,而女孩则比男孩用更多的时间玩玩具。让儿童掌握户外游戏的主动权。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儿童拥有对课程的主动权意味着教师始终要以一个参与者的姿态出现在儿童的游戏中,不动声色地让有意识提供的玩具及材料在游戏中起作用,避免其他不利因素的干扰,并且在活动中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

三、思考与借鉴

英国有关户外游戏的基本观点和我国是基本一致的,但目前国内对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的研究大多从硬件设施建设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关注幼儿游戏场地的设施和安全,而对幼儿园户外游戏场地的功能分区、材料提供,尤其是教师如何将室内活动和室外游戏结合起来共同实现教育目标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需要我们借鉴英国成功的相关经验。

(一)户外游戏和室内活动相结合国内往往把室内活动和户外游戏分开,各有目标和计划,发展的领域也不相同,这使两种活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或联系甚少。英国则将户外游戏和室内活动都看成是儿童学习的途径,把各个领域的教学目标都贯穿于室内活动和户外游戏当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是通过室内活动还是户外游戏的途径达到活动的目标,从而得到发展。在此,我们应借鉴英国将户外游戏与室内活动统一起来的做法,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和发挥户外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

(二)户外游戏的目标应更全面

国内户外游戏的目标主要是发展儿童身体和社会性,其他方面的目标涉及较少。英国的学前教育者则将户外游戏当成教学的重要途径,因此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是户外游戏追求的目标。在此,我们应借鉴英国的经验,努力拓展户外游戏的教育目标与功能。

(三)开展并深化有关户外游戏的研究

国内主要对室内活动区的设置、材料投放、教师指导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而对室外游戏的场地和设施,及其利用与教师指导等缺乏研究。在此,我们可以很好地借鉴前述英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户外游戏开展特点与条件的研究。

第二篇:儿童户外游戏

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玩转小布球》

游戏目标:

进行抛、接、跳、投等多种动作技能的练习,发展幼儿的上、下肢力量和身体协调等多种素质,激发幼儿的练习兴趣。

游戏准备:

利用废旧布的边角余料,缝制成拳头大小的圆体,里面填充棉花、碎布条等软物,缝合成“布球”。人手一个或两个。(可根据游戏需要制成不同颜色的“布球”,增强趣味性。)

游戏玩法:

1.进行个体或协同地抛、接、跳、投等多种动作练习。

(1)双手向上连续抛、接球。(适应球性,提高身体的本体感觉和判断力。)

(2)双手向上抛球击掌接住球。(发展上肢抛球力量,提高对接球时机的预判能力。)

(3)双手交替向上抛、接球。(发展单臂抛、接球的灵活性,提高左、右脑神经协调支配肢体运动的能力。)

(4)两人相对,间隔一定距离,双手向上相互抛、接球。(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培养合作意识。)

(5)两人相对蹲立,间隔一定距离,沿地面双(单)手向前相互推滚、接球。(发展手臂力量和上肢动作的协调性。)

(6)两人相对,间隔一定距离,用脚相互夹抛球。(要求两脚用力蹬地,腰腹协同用力。)

(7)布球置地面,双(单)脚向前、后、左、右越球跳。(发展弹跳能力。)

(8)头顶布球的各种走步练习。如:直体走、蹲着走、走图形等。(提高走步能力,发展平衡能力。)

(9)双脚夹布球向前连续兔跳。(发展跳的能力,提高腿部力量。)

(10)球置地面等同间隔,单(双)脚连续向前或向侧跳。(发展腿部力量,提高跳远能力。)

(11)布球掷准、掷远游戏。如进行一定距离固定靶的“投篮比赛”,或者活动靶“猎人打狐狸”等游戏。(发展上肢力量,提高掷准、掷远能力。)

小布球投篮比赛:

准备等同规格的红、蓝两种小布球若干,球数是参加游戏人数的倍数,桌子2张,篮筐2个。篮筐置桌面用胶带或其它方式简单固定。场地布置如图:

将幼儿均分成两队,分别站在圆线外,每人手持两个布球。当听到开始音时,小朋友迅速向本方的篮筐里抛投布球。投中球数多的队为胜,反之为败。

游戏规则:掷完球后,要迅速回到站位线上,如两队投中球数相等,以站队快者为胜。如有投错球筐的,球为另一队所有。

猎人打狐狸:

游戏准备:小布球若干,球数是参加游戏人数的倍数;小狐狸头饰人手1个。场地布置如图:

游戏玩法:将幼儿均分成两队,一队扮“猎人”,一队扮“狐狸”。“猎人”队的小朋友每人手拿两个(或多个)布球,站于游戏直线上,“狐狸”队戴好“狐狸”头饰站在规定的区域一端。开始后,扮“猎人”的小朋友用手中的布球,击打规定区域内跑过的“狐狸”。然后双方轮换身份再游戏,看哪一队打中的“狐狸”多,打中多的队为胜。

游戏规则:扮“猎人”的小朋友用布球击打扮“狐狸”小朋友的髋以下部位。“狐狸”和“猎人”都不能越线。

2.小布球游戏与其它游戏结合:

(1)与儿歌(表演)游戏结合。(适合小班)

游戏准备:每人手持一(两)个“布球”;儿歌一首。

游戏玩法:

儿歌词说明

我有原地左手持“布球”于胸前,右手五指并拢

屈臂向内摆至胸前,身体稍右转,眼看手。

一个右手食指朝头上斜前方点,眼看指尖。

小布球,右手下划,食指触布球,同时换右手持球,眼看布球。

拍一拍,右手持布球,仿拍球状,按节奏蹲起2次。

跳一跳,双手持布球,按节奏上跳2次。

用脚踢,两腿半蹲,右手持球左腿前(低姿),放球同时左腿

由后向前踢布球。

它就跑。小朋友随球飞出去的方向快速跑去捡球。

游戏效果分析:

此活动是身体与语言活动相结合的游戏。发展身体动作能力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幼儿儿歌、动作一致的节奏感。游戏简单,活动中有声有色,效果好。具有一定的表演和观赏性。

(2)小布球游戏与智力(分辨颜色)游戏结合。(适合中、大班)

游戏准备:

以20人参加活动为例。分别缝制或包裹成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各10个布球(共40个),按颜色平均将球装入两个筐里,即每筐20个球。场地布置如图:

游戏玩法:

将幼儿均分成两队,分别站在游戏线两侧。每队第一个幼儿听到游戏开始音后,快速跑至装有布球的筐,拿一个规定色的布球,继续向前跑将球放至圆圈内,迅速回跑,拍第二人的手,游戏依次进行。以速度快,辨别颜色正确的队为胜,反之为败。

游戏规则:

1.每组幼儿必须按老师规定的颜色拿球。回跑时不拿球。

2.拍手交换游戏时要在起跑线后,不能越线。

游戏效果分析:

此活动是身体练习与智力性活动相结合的游戏。在发展幼儿快速跑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

第三篇:儿童户外游戏及国外经验

儿童生来喜欢户外游戏,因为外面有更多自由和空间,然而,现代社会城区建设速度加快,使儿童失去许多宝贵的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不论是校内教育还是校外教育,户外活动的组织开展状况都令人担忧。本文从这一思路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儿童户外游戏进行现状分析,并从国内外专家的经验出发得到相关启示。

游戏被认为是幼儿园学习的主要形式。户外游戏拥有广阔、新鲜、刺激的游戏环境,可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内容,户外游戏不失为一种促进我国儿童全面发展的良好途径,同时可以在户外运动中渗透先进的科学理论。

一、儿童户外游戏现状分析

1.户外游戏参与人员形式单一,一般主导者为教师,参与者为儿童,没有家长等第三方协助和鼓励,易导致儿童参与兴趣不足,没有热情,儿童将其当成完成任务进行参与。

2.教师对儿童限制过多,导致儿童自由选择和自主创新性不高。教师过多地扮演了教导者、管理者、控制者,从而影响了游戏效果。在对现实的幼儿园户外体育课的观摩中发现,老师会事先规划一片区域,限制自由活动,并禁止儿童接触水池,沙地等。

3.儿童和自然环境接触不多,走进许多城市的幼儿园,连泥土都很少见,更不用说野花野草的自然环境生态了,以前保留的种植园地和饲养角现在也很少见到。

4.活动类型局限于体育运动的身体训练,并没有和科学、音乐、美术相结合。幼儿户外游戏内容大多是大型运动器械、奔跑追逐、观察动植物、攀爬栏杆、角色扮演等。

5.户外游戏中的安全问题,户外活动中或多或少地隐藏着危险因素,无法排除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这是幼儿教师和家长最为担忧的问题。

二、国外儿童户外游戏经验研究分析

1.英国户外游戏开展的启示

(1)重视室内的教育环境和室外的游戏活动相结合,鉴于我国幼儿园中普遍存在室内和室外活动相互独立、相互分割的现象,有必要借鉴英国这种做法,更深入地认识到户外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和作用。

(2)强调户外活动场地要适宜,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户外的空间不一定很大,但是一定要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史密斯和康奈利的研究表明:户外空间要适中,不宜过小,这样易发生儿童之间的攻击行为;也不宜过大,这样会导致老师照看困难并易使儿童缺乏安全感。

2.日本发展庭院户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经验

(1)重视儿童自由活动的开展,除了提供小车、皮球、塑料铲子、绳子等游戏器材外,日本幼儿园还有意识地提供汽车轮胎、长条木板、纸板箱等各种废旧材料,满足幼儿自主开展户外游戏的需要。

(2)重视个体与群体的协调性,尊重和发展幼儿个性。儿童可在看护下进行攀爬大树、搜寻昆虫、光脚沙地跑等自由活动。

(3)重视儿童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提高应变性,幼儿正是从中积累经验教训,逐步学会保护自身,培养起回避危险的能力的。

(4)增进少年儿童健康不仅依靠学校体育,而且必须结合社区体育、家庭体育、社会体育及多样化的自然和社会体验活动。

3.美国现代儿童游戏场所和相关活动的启示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城市改造运动推动了有关游戏场地新观念的形成,发展到现在主要形成了创造性与奇遇式游戏场地,二者的共同点是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游戏场地进行重新规划。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生兰曾前往美国访学,认为在5所学前教育机构看到的有关万圣节主题活动的情况值得深思,在参观过程中发现环境对幼儿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通过多种形式让环境说话。在每个班级都洋溢着万圣节的喜庆气氛,墙壁上张贴着南瓜、蝙蝠等作品。环境的这种渲染作用不仅有助于幼儿了解“万圣节”的标志和颜色,而且有利于幼儿克服对“妖魔鬼怪”的恐惧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我国儿童户外游戏发展对策

以幼儿为中心,教师和家长作为指导者,特别是提高家长的参与度,使家长成为孩子体育的启蒙者和引导者,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游戏的观念,共同参与开发游戏资源。

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通过观察幼儿的兴趣点和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和适当的空间,从而灵活进行多种指导策略的制定,包括身体训练和智力训练。教师的教导要具有针对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

利用优势资源为少儿儿童提供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户外活动的机会,学习日本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经验,各地区因地制宜,可与当地文化、旅游、农、林、牧、渔管理部门合作,建设少年儿童体验场,使儿童提高保护自身回避危险的能力。

开发情景式游戏,学习美国学前机构万圣节主题活动形式,重视环境的渗透作用,提高孩子的兴趣,并形成良好氛围。

挖掘经典游戏,使老游戏焕发新活力。比如路线类:跳格子、大富翁;传统类:抽陀螺、打弹珠、跳皮筋;对攻类:打沙包、撞拐子、骑马打仗;角色扮演类:警察抓小偷、老鹰捉小鸡、瞎子抓人;桌游类:七巧板、折纸、纸风车,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游戏配合着相应主题,一定能迅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国外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但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照搬其模式,我国应根据国情进行因地制宜地改善,希望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发展,并逐步完善,从而促进儿童户外游戏的开展。

第四篇:儿童游戏理论作业

根据对策研究范式,联系实际列出“幼儿肥胖成因分析与对策思考”的研究提纲。

一、什么是肥胖?什么是单纯性肥胖?

1、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

2、单纯性肥胖症是一种营养性疾病,指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偏差为特征,全身脂肪组织普遍过度增生、堆积的慢性疾病,它约占肥胖人群的95%。通常我们指的肥胖就是指单纯性肥胖。

二、了解肥胖儿童的危害 ●肥胖的标准

判断一个孩子是不是肥胖以及肥胖的程度,我们可以用肥胖度来衡量,它是表示肥胖程度的百分数值。肥胖度的计算公式:肥胖度(%)=〖实际体重(kg)-标准体重(kg)〗/标准体重(kg)×100%。这里的标准体重是指WHO推荐的美国NCHS/CNC制定的按身高计算的体重,又称身高标准体重。

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

(1)能量的摄入过多,消耗减少(2)物质代谢与内分泌功能的改变

(3)主食量、肉食量高,水果、蔬菜量低,进食过快,也是引起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

(4)缺乏合理营养的平衡膳食知识,食物选择不科学,过高地摄取能量,也是产生肥胖的因素之一;(5)遗传与环境因素,父母肥胖者子女2/3也有肥胖倾向。●肥胖幼儿的危害性

(1)儿童期肥胖已被证实为日后发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肥胖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患儿因肥胖行动不便,易疲劳,怕被嘲笑,不爱和同伴玩;(3)严重肥胖症患儿还因胸廓、膈肌呼吸运动受限,呼吸浅速,肺泡换气不足,导致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滞留,甚至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即肥胖肺心综合征)。●单纯性肥胖症的好发年龄

1岁以下(婴儿期)、5-7岁(学龄前期)和青少年期是三个好发年龄段,所以预防工作也主要是从这三个年龄段入手。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五大对策,防止儿童肥胖

●父母、祖辈的意见要统一 ●多喝果汁和水,少喝甜饮料 ●均衡饮食,吃肉也要吃蔬菜 ●不要暴饮暴食,要少食多餐 ●少看电视,多运动

三、对策?

1、了解孩子的饮食习惯

先应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哪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好喝甜饮料、主食吃得多、爱吃零食和肉食等,最好将孩子喜欢的食物种类、进食量、进食时的行为(吃饭速度是否过快、是否边看电视边吃等)记录下来,为进行饮食疗法奠定基础,同时可作为矫正后饮食行为的对比。

肥胖儿童不适宜的食物我们将常见食物分为:红灯食品、黄红灯食品、绿灯食品三大类,肥胖儿童应该多吃绿灯食品,少吃黄灯食品,尽量不吃红灯食品。下面是常见的红、黄、绿灯食品。

绿灯食品:西红柿、芸豆、黄瓜、胡萝卜、大蒜、白菜、油菜、香菇、青椒、苹果、梨、桔子、菜花、韭菜、芹菜、苦瓜、薏米等食品属于绿灯食品。

黄灯食品:米饭、馒头、面条、鸡蛋、豆腐、瘦肉、面包、奶制品等属黄灯食品。

红灯食品:洋快餐、干果类、甜饮料、果酱、奶油蛋糕、冰激凌、烤鸡、巧克力、肥肉等属红灯食品。

2、控制饮食: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应保证蛋白质及各种维生素和各种微量元素的供给。所谓饮食控制,应控制那些可以导致肥胖的高脂、高热量和甜食及油炸食品。对于那些食量较大的儿童,可以换小碗吃饭,将食物做成小块、细嚼慢咽、饭前喝汤、吃饭时和孩子交谈等,都是孩子过量进食的方法。

3、运动方法

1)运动项目:宜用以移动身体为主的运动项目,如长跑、散步、游泳、踢球、跳绳、接力跑、骑自行车和娱乐性比赛。有条件者可在室内的跑步器或活动平板上锻炼。

2)运动强度:肥胖儿童由于自身的体重大、心肺功能差,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心率为标准,运动时应达到个人最高心率的60-70%,开始运动时心率可稍低些,如100-110次/分;以耗氧量为指标,一般应取个人最大耗氧量的50-60%作为有氧运动强度。

3)运动频率:对肥胖儿进行运动减肥,一是要减掉现在体内的脂肪;二是要培养其长期坚持运动的良好习惯,以致成年后达到理想的体重。适当的运动频率可使肥胖儿不至于对运动产生厌恶或害怕的心理而中止运动,一般每周锻炼3-4次为宜。

4)运动时间:根据肥胖儿的肥胖程度,预期减肥要求,以及可随的运动强度和频率,来安排运动的持续时间,从数月至数年不等。每次运动的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运动前应有10-15分钟的准备活动,运动后应有5-10分钟的整理活动。

此外,选择运动时机也很重要,由于机体的生物节律周期性变化,参加同样的运动,下午与晚间比上午多消耗20%的能量,故而晚餐前2小时进行运动锻炼比其它时间更能有效地减少脂肪

儿童游戏理论作业

1、儿童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答:(一)表情特征:喜怒哀乐

(二)动作特征:探索类动作、象征类动作、嬉戏类动作(三)角色扮演: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虚幻性角色

(四)言语特征:伙伴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言语、以自我为中心的相向性独白

2、儿童游戏的外部条件特征

答:

(一)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可能

(二)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

(三)活动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

3、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方式

答:

1、平行式介入法:是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当幼儿对教师新提供的材料不感兴趣或者不会玩,不喜欢玩,只会一种玩法时,教师可用这种方式介入进行指导。

2、交叉式介入法:是指当幼儿有教师参与的需要或教师认为有指导的必要时,由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自己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

3、垂直介入法:是指幼儿游戏出现严重违反规则或攻击性等危险为时,教师直接介入游戏,对幼儿的为进行直接干预,这时教师的指导显性的。如在游戏当中,幼儿因争抢具而发生打骂,或者是玩一些如“死”“上吊”“暴力”等内容的游戏时,教应直接干预,加以引导,但这种方式易破坏游戏气氛,甚至使游戏中止,一般情况下不宜多用。

4、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时机

答:

(一)当幼儿遇到困难、挫折,即将放弃游戏意愿时;

(二)当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认知冲突时;

(三)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的因素时;

(四)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

(五)当游戏中出现不利于游戏开展的过激行为时;

(六)当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时。

(七)很有兴致地、努力地在游戏过程中学习

作业一

一、选择题

1.自然实验法的特点是(C)。A.所有实验条件是严格控制的 B.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些条件是受控制的 C.在儿童的正常生活条件中观察其行为

D.根据一定的实验项目和量表,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差别 2.手的真正的触觉探索产生标志是(A)。A.神经活动参与 B.口腔与手的协调 C.手与脚的协调 D.眼手协调 3.儿童的再认要比再现(A)。A.发展早并好于再现 B.发展晚,但好于再现 C.发展晚,但比再现差 D.发展早,但比再现差 4.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A)。A.同一年龄阶段的人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

B.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C.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D.每个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5.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D)。A.动作和语言 B.记忆和动作

C.记忆和语言 D.语言和情景 6.具体形象思维所用的工具主要是(C)。

A.感知 B.动作 C.表象 D.语词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1~3岁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 B.3~6岁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 C.3~6岁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D.3~4岁是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的时期 8.哪一种感觉在学前儿童认识世界中占有的地位比成人重要?(D)。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 9.消极词汇是指(A)。

A.不能理解也不能运用的词汇 B.不能理解但能运用的词汇 C.能理解但不能运用的词汇 D.能理解也能运用的词汇 10.关于情绪在儿童心理活动中的动机作用最恰当的观点是(A)。A.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B.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C.使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特征 D.阻碍儿童去做不良的行为 11.儿童情绪的动因处于以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为满足社会性需要的过渡阶段是(B)。A.1~2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12.儿童运用情境性言语最多的是在(D)。A.复述故事时 B.看图复述故事时 C.看图讲述故事时 D.不看图而独立讲故事时 13.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B)。A.同情 B.移情 C.分享 D.合作 14.关于“个性”的理解,下面不正确的观点是(A)。A.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B.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C.人的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

D.同一年龄的人身上存在明显的共同特征 15.幼儿园老师常常把刚入园的哭着要找妈妈的孩子与班内其他孩子暂时隔离开来,这主要是因为(C)。A.老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 B.该幼儿不适合上幼儿园 C.幼儿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D.幼儿常常处于激动的情绪状态

二、名词解释 1.关键期: 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性,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3.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儿童最初的想象和记忆的差别很小,谈不上创造性。最初的想象都属于再造想象,幼儿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

4.社会性: 社会性是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符合社会传统习俗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社会关系的处理等。

三、简答题

1.引起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答: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类: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刺激物本身的新异性、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等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2)人本身的状态。无意注意不仅由外界刺激物被动地引起,而且和人的自身状态(兴趣、需要、经验等)有密切关系。自身状态不同,对同样刺激的注意情况也可能不一样。

2.简述学前儿童理解的发展趋势。

答:幼儿的理解以直接理解为主,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力不断提高。

(1)从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思维理解到依靠概念来理解‘(3)从事物表面到复杂深入的 理解;

(4)从对事物相对固定刻板的理解到有一定相对性的理解。3.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从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以客体为中心。

作业二

一、论述题 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幼儿情绪情感过程越来越分化、丰富化;情绪体验的深刻化;情绪变化具有情境性逐渐发展为稳定化;及更加自控化和社会化。

(一)关注幼儿情绪的原因

在日常的教育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体魄的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在幼儿时期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1)现代社会的呼唤。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家庭结构与养育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致使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尤其是随着我国的独身子女的增多,许多独身子女表现出自私、自负、任性、脾气暴躁、感情脆弱、独立性及社会交往能力差等不良个性特征,这些将可能成为他们产生心理问题的隐患和成长路上的大敌。(2)幼儿身心发展的需求。

幼儿健康教育是终身健康教育的基础阶段,也是幼儿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素质教育关系密切,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要实践幼儿素质教育的理念,必须重视将幼儿身心素质的提高作为根本目的的幼儿健康教育,否则必将影响幼儿素质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从保育和教育的立场出发,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塑造及指导,对儿童健全的个性,促进儿童体、智、德、美等几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因此,在幼儿阶段就应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维护和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为一个人心理的终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幼儿情绪方法和途径(1)改变、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力2岁时发展到20%,4岁时发展到50%,8岁时发展到80%,12岁时发展到90%,到17岁时才慢慢开始成熟。专家们发现,儿童智慧的发展以2-4岁最为重要,积极的情绪对孩子认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许多专家也认为,情绪和认知是贯彻相联系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儿童的情绪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前儿童教育不单单是需要一个好的生活照料者,更需要一个充满爱心、提供智慧、细心观察的教育者。所以我们要改变、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2)为幼儿提供一个情绪表白、发泄、交流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情绪问题,我在我班设立了一个心情角,专为幼儿在幼儿园里舒缓自我情绪、调节自己情绪。

二、材料分析题

一名幼儿能正确回答:“这里由6个苹果,分给两个人吃,两个人要一样多,每个人应该得到几个苹果?”,但是却不会回答:“3+3等于几?” 一名幼儿往金鱼缸里倒豆浆,一边倒,一边告诉身边的小朋友:“我妈妈说了,多喝豆浆就能长的又快又好。” 试分析上述现象的原因。

答:第一:幼儿形成了形象思维(苹果多少),而没有形成抽象思维(数字计算)。瑞士心理系家皮亚杰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理论,描述了从婴儿期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顺序。

1、感知运动阶段

皮亚杰认为人的任何知识都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0~2岁的儿童的认知水平正处于感知运动的阶段,儿童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的一切,他们逐渐能够把自己与物体分开,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形成“客体永久性”的概念。也就是说,儿童学会了当自己看不见某个人或某个物体时,他们还仍然存在的概念。

2、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处于该阶段,这时儿童开始学习并能够运用符号对事物进行表征,发展出了某些代表性的系统,比如用特定的字眼来代表人、地点或事件。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还是不成熟的,其典型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年龄大致处于7~12岁左右,这时儿童逐渐掌握了守恒的概念,可以开始进行一些运用符号的逻辑思考活动,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行动心理表象。比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另外,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他们开始克服“片面性”而注意到事物的各个方面,发展了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因此提高了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

在儿童11、12岁以后,就进入到了形式运算阶段,这是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征是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这时的青少年不再将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上,而是运用抽象的概念,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假设并进行验证,他们知道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思维开始具有更大的弹性和复杂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得到了发展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可,对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也有不少心理学家对他的理论提出了批评,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

皮亚杰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比如,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在他们的思维中,典型地含有“自我中心”的特点,就是不能设想与自己位置不同的人的认知观点和认知内容。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皮亚杰用于得出此结论的实验情境是儿童不熟悉的,问题的难度也不适合于儿童。因此,他们采用了一些变通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进行研究,发现儿童并不是像皮亚杰所说“自我中心”的那样思维。

第二:幼儿没有形成抽象的知识概念,更不知道知识的迁移是有条件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有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以研究幼儿期三种思维方式的关系和发展过程。实验要求幼儿想办法利用杠杆,以便取得用手拿不到的糖果。试验设置了三种条件:第一种,实验室桌子上放有实物杠杆,使儿童能以直觉行动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第二种,提供有关物体形象的图画,使儿童没有利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的可能,而可以依靠具体形象进行思考。第三种,既无实物,也无图形,只用口头言语布置任务,要求儿童在言语的抽象水平上思考。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学前教育评价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它是以(学前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2.学前教育评价的范围很广,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分别(幼儿发展评价)、(幼儿园工作评价)和(其他评价)。

3.幼儿园教育评价的三大功能为(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和(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

4.按评价的基准划分,幼儿园分级分类的验收评价属于(分析)评价。

5.学前教育评价方案中的指标体系是由学前教育目的分解而来的,目标是指标的基础,是(概括了的指标)的目标,而指标是目标的具体化,是(可测的、行为化和操作化)的目标。

6.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是科学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可测性原则)和系统内指标相互独立原则。

7.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

8.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档案评估法)。

9.(目的性)、(全面性)、客观性、(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

10.按评价主体的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形成性评价?它与总结性评价之间有何区别?

答:“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区别:(1)目的、职能(或者说期望的用途)不同

“形成性评价”其目的指向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

“总结性评价”指向更一般的等级评定。它的直接目的是作出教育效果的判断,从而区别优劣,分出等级或鉴定合格。总结性评价往往与教学效能核定联系在一起。

(2)报告听取人不同

形成性评价是内部导向的,评价的结果主要供那些正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而总结性评价是外部导向的,评价的报告主要呈递给各级制定政策的管理人员,以作为他们制订政策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据。

(3)覆盖教育过程的时间不同

如前所述,形成性评价直接指向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以改进这一活动为目的,因此,它只能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一般不涉及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

总结性评价考察最终的效果,因此它是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

(4)对评价结果概括化程度的要求不同

形成性评价是分析性的,因而,它不要求对评价资料做较高程度的概括,而总结性评价是综合性的,它希望最后获得的资料有较高的概括化程度。

2.试说明建立学前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答:

1、与目标一致的原则(科学性原则)(1)保证指标系统中各项指标的内涵和测量、鉴定标准能够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2)保证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典型性或代表性

2、方向性原则

3、可测性原则

4、系统内指标的相互独立性原则

3.简述动态评价的主要特点。答:· 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评价包含已有的发展和潜在的发展

评价在真实情境的社会互动中进行

评价过程中幼儿可以接受支持和援助

评价应反映不同的变化和成长历程

第二次作业

1、论述题

试述当前学前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向

答:

1、评价过程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

学前教育评价从早期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转为现在更重视对过程的评价。早期主要通过测验来鉴别儿童,而现代学前教育评价则是来改进学前教育的,更关注于过程,而动态评价恰恰是强调评价与教学成为一体,它是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而不是在教育活动之后。动态评价把评价看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对幼儿发展的分析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它不同于静态评价使用标准化的个人测验所得到的信息,因为这种信息只反映幼儿过去学到的和能独立表现的部分,是已经“成熟”的能力。动态评价关注的是幼儿在合作中得到支持和援助后的表现,它较静态评价更能提供给教师关于幼儿发展的信息,它所反映的是幼儿“萌发的”和“成熟中”的能力,并能告诉教师现在幼儿在学什么,并预期他们未来能做什么,而这些又正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2、评价情境由人为的变为真实的,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幼儿进行评价。人为情境中的评价是指那种脱离幼儿真实的生活与学习情境,人为地设计情境对幼儿进行评价。它采用传统的智力测验的方法来评价幼儿的发展。真实情境中的评价是指在幼儿真实的生活、学习经验与情境中对幼儿所进行的评价。强调评价与教育过程的结合。

3、评价内容和方式由单一变多元。

评价的内容由单一变多元,如对幼儿发展的评价,过去只关注认知方面,而现在则涉及所有的领域,社会的、情感的、认知的和运动的,有的还涉及到学习的风格方面。在方法上,不仅关注对结果的量化评价,同时注意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同时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不仅考察“认识”或“概念”等认识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观察层面的考察。

4、由评价者作为单一评价主体到有关人员都是评价的参与者。由评价者作为单一评价主体到有关人员都是评价的参与者。例如过去对幼儿发展的评价基本上是由教师进行的,家长很少参与对幼儿发展的评价。而如《纲要》所指出的“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2、应用题

一个大班教师想评价本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状况,请为其设计具体的评价方法,并说明采用这一或这些方法的原因。答:

一、教育评价的内容概述。

观察、记录、分析、判断幼儿发展的能力,是新时期幼儿教师基本能力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开展幼儿发展评价,有利于教师发展和提高这些基本能力。具体的评价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的目的、教育工作的需要进行选择。

一般而言,幼儿发展评价的内容及其切入点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可选择课程领域来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

2、可选择按课程进行的主题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开始阶段: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对哪些方面发生兴趣。进行阶段:幼儿收集了哪些与主题有关的材料,哪些内容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主题的深入阶段:幼儿是如何解决问题的,采用了哪些方法和途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重幼儿有哪些差异等。

主题的结束阶段:幼儿在这个主题中获得了哪些发展,还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

3、可选择多元智力的各个方面来对幼儿进行评价。

二、教育评价的方法概述。幼儿发展评价的方法有:

1、观察法:

2、谈话法

通过与幼儿面对面的交谈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谈话法可分为直接问答的谈话、选择答案的谈话、自由回答的谈话、自然谈话等。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可采用录音记录的方式保存资料,也可用图夹文的方式将谈话的内容记录、展示出来,供幼儿和教师、家长共同分享。

谈话法能较快捷的了解幼儿发展中某些难以用行为表现出来的认识方面的问题。常用于收集有关幼儿动机、态度、自我认识等方面的信息。

3、作品分析法

教师和幼儿合作收集幼儿学年中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阅读、描述、数学、美工和音乐作品,如绘画、泥塑、各种记录单、参观访谈的记录报告、幼儿自创的书写符号、叙述自编故事时的录音带、创编舞蹈时的录像带、一张反映几个幼儿正在合作探究某一实物时的摄影作品、集体创作或积木建构的照片、成人记录幼儿描述的故事或事件等等,把作品和教师的文字记录放在一起,可以帮助教师看出幼儿的发展形式,确认幼儿进步的情形。

4、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是由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广泛收集幼儿发展信息的一种方法。

主要是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5、档案评估法

档案评估法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价方法,它融过程与结果为一体,兼容了多种具体评价的方法,如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等。幼儿发展档案里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幼儿活动的实际成品,它代表了每个幼儿努力的程度与有形的成就,它呈现出一段学习的历史。

第五篇:学前儿童游戏理论与指导试题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学前游戏理论与指导》教学辅导三

(第五、六、七、八章)

第五章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角色游戏,至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自己创造的一种通过角色扮演,运用想象和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活动称为,又称主题角色游戏。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1.独立自主性

2.社会性(本质特征)。表现在:是由于儿童想参与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是对成人社会生活内容的部分概括与再现;是在集体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活动方式具有集体性;角色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水平有密切关系。

3.象征性。表现在:情景转换、以人代人、以物代物。

三、角色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角色扮演的发展:单纯摆弄、操作实物的行动——在角色游戏的情境下,操作实物的行动——担任角色,但未能以角色要求行动,往往随时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游戏——按角色要求行动,遵守规则胜过使用物品的直接愿望,但仍不稳定——按角色要求行动,表演逼真——明确角色间的关系,规则复杂化。

游戏内容的发展:主题范围由熟悉的幼儿园或家庭生活,逐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目的性、主动性及组织能力的发展:从无目的到预先想到玩什么,发展到长时间玩情节复杂的游戏;从不参加游戏到在别人带领下玩游戏,发展到主动参与游戏;从听从老师分配到自己提出游戏主题、分配角色,发展到组织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遇到纠纷时能协调解决。

四、角色游戏的构成因素

1.以人代人——角色扮演:认识和理解成人的行动和活动;可将自己头脑中的表象重新组合,概括性地反映成人活动;能够用游戏材料、动作、语言来扮演新形象。角色游戏也能促进想象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2.以物代物——对物品的假想:游戏中儿童摆脱眼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表象代替实物,作为思维的支柱。最初这种假想依赖于实物与假想物之间的相似性,但后来可以脱离实物进行假想。

共 6 页,第 1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3.情景转换——对游戏动作和情境的假想:通过实用玩具的动作来表现假想的游戏情节,并且假想各种游戏情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体验。

五、角色游戏组织与指导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 2.接纳性原则

六、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

角色游戏虽是幼儿自己创造的活动,它的发展也必须在成人正确指导下才能实现。

(一)做好开展角色游戏的环境与条件的准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内容来源(在丰富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印象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成人劳动的社会意义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加深对周围生活的理解)

2.提供游戏场地、玩具材料,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创设物质条件(教师可提供一些形象逼真的主题形象玩具,还需提供一些半成品材料,以发展幼儿想象力;教师创设物质条件,可发动幼儿参与)

3.提供充足的自由活动时间,保证幼儿角色游戏的深入开展

(二)对角色游戏过程进行现场指导

1.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主题反映了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由幼儿自己提出,不要由教师硬性规定)

2.教会幼儿扮演和分配游戏角色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幼儿表现,进行个别教育(观察幼儿的表现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原则)

4.教师可扮演角色,参加游戏,促进游戏情节的发展 三种介入方式:平行介入;合作介入;指导性介入 5.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并保持继续游戏的愿望 游戏结束时做好两件事:收拾玩具和评议游戏。

(三)对角色游戏进行评议

常用方式:1.再现游戏内容与行为的评议;2.讨论式评议;3.教师讲评式评议。所有评议时间以5-10分钟为宜。

七、各年领班角色游戏的指导

请阅读教材p60~p62。注意比较学前儿童游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

共 6 页,第 2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第六章 表演游戏

一、表演游戏的概念

我国学前教育者对表演游戏的概括: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简而言之,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

二、表演游戏的特点 1.表演性

2.游戏性:幼儿参加表演的动机是为了追求表演的快乐和满足;其内容常常有幼儿认知、情感的特征,并不完全忠实于作品。

3.创造性

三、表演游戏的种类 1.幼儿表演 2.桌面表演 3.木偶表演 4.影子戏

四、表演游戏的环境创设

包括:1.舞台、布景;2.道具、服饰(象征性的)与角色造型

五、表演游戏的表演技能

1.歌舞、戏剧表演技能:包括歌唱表演技能、形体动作表演技能(包括步态、手势与表情、舞蹈动作等)、语言表现技能。

2.木偶操作技能

六、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表演游戏组织与指导的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2.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二)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1.教师示范表演

2.帮助幼儿选择与熟悉表演内容 3.训练幼儿的表演技能

4.通过参与幼儿的表演对游戏进行指导

共 6 页,第 3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5.以观众身份进行场外指导

(三)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

阅读教材p76~p77。比较中班与大班的差别。

第七章 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指儿童利用各种结构材料或玩具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

一、结构游戏的特点

结构游戏和角色游戏既可分别独立地进行,又可在进行中联结在一起。1.多种多样的结构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 2.幼儿对材料的操作与造型是游戏的支柱 3.建构过程具有创造性 4.结构成品具有艺术性

二、结构游戏的基本技能

包括接插、镶嵌,排列、堆积,黏合,穿、编和螺旋五种。

三、结构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任务

1.激发并维持幼儿对结构游戏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的参加结构游戏; 2.指导幼儿逐步学习结构技能,培养他们的结构造型能力;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幼儿认真、细致、耐心的结构态度和从事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二)组织与指导模式 1.模拟构造 2.命题构造 3.自由构造

(三)指导方法

1.丰富并加深幼儿对物体和构造物的印象; 2.提供结构游戏的材料和活动场地;

3.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基于观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4.游戏后适时组织分享活动(包括:作品展示与讲解、建构活动过程回顾、作品评价)

四、各年领班结构游戏的指导

共 6 页,第 4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阅读教材p88~p90,并比较各年领班的差别。

五、积木游戏的指导

学前儿童积木游戏发展的七个阶段:光拿着玩,不会搭——能用几块积木,堆叠成简单物体——能进行排列,把积木平铺或堆高——能架空搭出门——能使建筑物四周包围,有一定空间——能搭较复杂的物体或建筑物,但形象不逼真——能按特定的建筑物或物体进行堆搭,形象逼真,能对称或装饰。

指导:丰富和加深幼儿对建筑物的印象;让幼儿学会积木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游戏,加强游戏的教育作用。

第八章 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指为实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专门编制的以规则为中心的游戏。

一、分类

我国的分类:以达到的教育、教学目的为依据,分为: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

国外的分类:以游戏动作为依据,分为:瞄准游戏、赛跑游戏、追逐游戏、躲藏游戏、猜测游戏、口令游戏、(纸盘游戏、盘面游戏)等。

二、规则游戏的特点 1.目的性和教育性 2.规则性 3.竞争性

4.由成人编制和指导

三、规则游戏的编制

1.规则游戏的构成因素:游戏的目的、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规则(角色行为的规则、内容与玩法的规则、竞赛性规则)、游戏的结果

2.规则游戏的编制要求: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游戏要有趣味性;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3.规则游戏的编制举例,请阅读教材p99~p101。

四、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一)组织与指导原则

1.游戏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处理好规则游戏的游戏性与教育性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与教育性的关系)

共 6 页,第 5 页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学前教育专业(开放专科)

2.灵活性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变换游戏玩法、规则;逐步提高游戏的难度)

(二)指导方法 1.做好游戏的准备工作

选编适合幼儿的规则游戏;熟悉游戏的玩法及规则;准备游戏场地和所需材料。2.游戏过程中的指导

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帮助幼儿了解游戏的玩法、规则;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做好游戏的结束工作。

(三)各年领班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阅读教材p105~p108,比较各年领班的差别。

共 6 页,第 6 页

下载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班开展户外游戏心得体会

    [中班开展户外游戏心得体会]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中班开展户外游戏心得体会......

    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践——游戏(5篇)

    教师资格证幼儿教师培训 幼儿园游戏 游戏的概念: 什么是游戏?在英文中,游戏做为名词出现时一般使用Game,而做为动词使用时则往往用play。早在宋·《教战守》一文中,苏轼就有“游......

    中班开展户外体育游戏心得

    万古镇中心幼儿园 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心得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 规则意识:......

    专题总结----如何开展户外游戏

    如何开展户外游戏活动,促幼儿愉快发展游戏是孩子的生命中迸发的激情。孩子爱玩游戏,尤其喜爱户外游戏。户外是一个开阔的天地,也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有学者指出,幼儿园有必要把......

    农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策略

    农村幼儿园开展户外游戏活动策略一、现状的分析:近几年来,学前教育成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强,我们幼教工作者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能力......

    有效开展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大全]

    有效开展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 (2014-10-25 22:32:53)转载▼ 标签: 幼儿游戏活动 户外 幼儿园 游戏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途径,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

    浅谈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汇编)

    浅谈幼儿园开展户外体育游戏 摘要:户外体育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不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即可进行,我们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挖掘整理出多种的教......

    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

    转自发表吧 论文范文发表论文 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激发幼儿创造力 作者:陆媛 摘 要 户外体育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不仅可以发展幼儿动作,增强幼儿体质,增进幼儿健康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