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助推“两翼”烟农万元增收
按: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以烟田、烟水、烟路、烟机、烟苗、烟房、烟站为重点的‚七大配套‛和以生产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管理现代化、信息系统化、产业配套化、资金统筹化、防灾减灾一体化为重点的‚七大体系‛建设,有力促进了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烟区面貌焕然一新,烟农收入大幅度增加。为更好地发挥烟草农业在‚以工补农、统筹城乡、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中的作用,根据市政府领导指示,现将我市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一些典型事例和做法予以通报,供大家学习借鉴。
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助推‚两翼‛烟农万元增收 我市烟叶产区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 13 个区县(自治县),常年种植面积 65 万亩,种烟乡镇 210 多个,种烟农户 6万户左右。近年来,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紧紧围绕‚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目标,以生产扶持、技术服务、基础配套、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在助农增收领域实现了新的突破。2009 年收购烤烟 177.9 万担、白肋烟 14.8 万担,烟农收入12.89 亿元,户均收入 23238 元。烟叶已成为烟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项目。
一、加大生产投入,无偿扶持惠烟农 我市烟叶种植区县(自治县)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为解决烟农种烟资金短缺的问题,烟草行业积极配合地方党委、政府不断加大生产扶持力度,向烟农无偿提供种子、肥料、农药、地膜等烟用物资。
2009 年全市投入扶持烟农生产的物资折合金额1.8 亿多元,亩平补贴达到 300 余元,有效降低了烟农生产成本。为切实防范自然灾害损失,保障烟农利益,从 2005 年起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烟叶种植保险,2005—2008 年烟草行业共计为烟农投保 4000 万元,对因冰雹、冷冻、风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给予每亩最高 600 元的救灾补助。
二、强化技术服务,提升水平增收益 我市烟区分布比较偏远,交通不够畅通,信息不够灵通;烟农多为妇女、老人,文化素质低,先进生产技术普及困难,种烟效益有待提高。为此,烟草行业着力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提升烟农素质。一方面,聘请国内知名烟草专家深入烟区开展技术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积极与西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烟草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烘烤技术研究,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另一方面,努力扩大先进实用技术的覆盖面,先后为烟农购臵 VCD 机 3000 台,免费发放烟叶生产技术光碟 1 万余盘、生产实用技术手册 10 万余套。2009 年,全市投入科研资金 400 余万元,全面推行烟叶标准化生产,着力在备耕备栽、漂浮育苗、规范移栽、平衡施肥、合理留叶等环节推广适用技术,烟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烟农收入显著增加。种烟亩平收入从 1998 年的不足 200 元增加到 2009 年的 1600 元左右,烤烟上等烟比例从 1998 年的 2%提高到 2009 年的 32%。烟叶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
质都有较大幅度提高,深受上海烟草集团、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等重点卷烟工业企业的青睐。
三、加强设施建设,夯实基础促发展 2005 年以来,着力开展以‚七大配套‛工程为主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截至 2009年年底,全市烟水配套工程累计投入 10 亿多元,修建水池 88.6万立方米,铺设管网 1.5 万公里,覆盖烟田面积 100 余万亩;修建烟叶烤房 1.6 万座,机耕道路 571 公里;推广小型农机 2700 台,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耕作面积超过 10 万亩。烟区基础设施的完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保障能力。武隆县巷口镇出水村白果树农业社烟农王永中,从 2005 年开始,每年种烟20 亩以上,由于实施了烟水、烟机配套、烤房改良,即使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证年种烟收入 3.5 万元以上。2010年,他又带领几户烟农共同种植烤烟 50 亩,组建了烟草专业互助组,预计收入 8 万元以上。巫溪县利用育苗工场空闲育苗大棚发展袋料香菇,销售总产值达 180 万元,纯利润 45 万元以上,参与烟农人均劳务收入在 7500 元以上。
四、加快基地建设,工商联动助烟区 烟草是特殊商品,国家实行严格的计划种植、合同收购。为稳固我市烟叶供求关系,实现烟叶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引进卷烟工业企业来渝联建优质烟叶原料供应基地,通过订单供应、定点生产、定向调拨,确保烟叶产、供、销平稳运行。共有 2
2家市内外卷烟工业企业在我市烟叶生产区联建烟叶基地,2009 年签订基地烤烟调拨计划合同数量 130 万担,占计划收购量的 96%,基本保证了尽产尽收,消除了烟农发展生产的后顾之忧。同时,努力延伸烟草产业链,拓展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效果。目前,除6 万户、近20 万农民从事烟叶生产外,复烤加工、物流运输、技术指导等整个产业链还解决了近2 万人就业,卷烟零售客户在‚两翼‛有 3 万户左右,全行业总计解决了‚两翼‛近25 万农民的就业增收问题。
五、推进‚一基四化‛,转变方式增效益 按照国家烟草局提出的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加快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农业转变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以‚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分工、信息化管理‛为重点的‚一基四化‛运作模式。全市现代烟草农业实施面积达 11.8 万亩,占烟叶种植面积的 24%。全市专业化育苗比例近100%,机耕作业面积比例超过 50%。黔江区以整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烟叶合作社,烟农收入大幅度提升,其中水市基地单元阿蓬江镇麒麟村,2009 年种烟农户 75 户,交售烟叶 48.5 万公斤,收入 670 万元,烟农户均收入
8.82 万元,当年户均实现家庭经济积累 6 万元以上。巫山县积极探索通过合作社大力发展以烤烟种植为主、结合养殖和其他种植(绿肥、辣椒、萝卜等)的绿色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大海合作社吸收社
员 508 户,发展烟叶 1263 亩,创年产值 300 余万元,烟农人均纯收入增加 1286 元。预计到 2012 年,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将惠及我市 2/3 以上种烟农户,有效减轻烟农种烟强度,降低种烟风险,增加烟农收益。
第二篇: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唐慧云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5年,也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统筹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如何把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农业大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宁远县以全国现代烟草农业整体推进县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牢固树立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理念,坚持科技兴烟,坚定走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全面推进烟水、烟田、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发展壮大烤烟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一、宁远县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现状
立足于农业大县这一基本县情,烤烟已成为我县的富民产业,烤烟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县一直是永州最大的烟叶产区,烤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第一,全省第四。近来来,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烟工程,成功打造了“九嶷金叶”品牌,享誉全国,供不应求。2010年,我县成为全国32个现代烟草农业整体推进县之一,大机遇必有大发展,我县把现代烟草农业作为烟叶发展的新方向,坚持“重心下移、着眼基层、突出服务、加强基础”的烟叶工作方针,政企联手,克难奋进,全县烟叶产业步入了稳定发展阶段。2011年,宁远烤烟生产工作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影响,共落实种植面积70187亩,收购烟叶18.36万担,跻身于全省“三强”。全县烟叶种植面积、移栽质量、管理水平和烤烟质量均创历史新高,烤烟带来税收1.15亿元,烟农收入1.88亿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
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统一思想,围绕烤烟生产的各个环节,狠抓工作落实,目前来势很好。截至2月20日,全县苗床已间苗补苗的有苗率达98.42%,出苗率比往年要好。全县共流转土地62909亩,翻耕起垄74770.6亩,沤制火土灰434858担,全县初步落实种烟面积78496.8亩,占计划面积的98.2%,全县1140座新增烤房已全部开始动工建设。各项基础工作的落实到位,必将为我县2012年现代烟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烟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为巩固烟叶发展基础,宁远不断加强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仅2010年就投入烟基建设资金7760.06万元,其中烟草行业投入7007.47万元,共修建沟渠128条71.5千米;整修塘坝9座;建设提灌站2处;建设机耕道路103条68.114千米;2011年投入资金近一亿元,建成工场项目5个,抓好了舜陵和水市镇15个村的烟区水利设施配套建设,在仁和、中和扩建了育苗大棚4个。建设密集烤房群13处240座,服务烘烤面积4800亩。配套通用机械491台(套),专用机械46台(套)。全县13万亩基本烟田的保障能力得以增强,万余烟农不再“靠天吃饭”。
(二)烟叶生产“四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为实现规模化种植,2011年全县有效流转土地5万亩,50亩以上的种植专业户430户,种植烤烟3.8万亩,占全县种植面积47.6%。集约化经营成效初显,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建有育苗工场7个,育苗棚1129个,实现了育苗集约化。通过专业化服务,每亩可节约用工10.2个,减少人工费用612元,节约生产物资成本63元,共计降低生产成本近700元。特别是仁和镇旺利烟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已在仁和烟叶工场开展了育苗大棚综合利用,种植早熟西瓜、大白苦瓜和丝瓜等,还试行了浅水栽培芹菜、葱蒜等时鲜蔬菜,增加收入20万元。全县初步建立了现代烟草农业信息管理平台,设立基本烟田、烟农、专业合作社等信息档案,生产阶段还建立了烟叶生产信息短信和“烟草120”服务平台,根据烟农和烤烟生产各时段的要求,及时为烟农提供咨询和服务;烟叶工场采用了信息化和智能化集中控制技术,全部实现了智能化控制。
(三)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取得新成效。核心烟区农田水利设施的大改善,生产组织形式的大变革,不仅培育了一批“铁杆烟农”,也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去年以来,我们引导烟区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同时实行县直单位联村办点,广泛筹措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村庄整治。北屏、仁和两个基地单元内100多个行政村,自筹资金3000多万元,整合有关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项目220个,村村通了水泥路,开展了“三清三改”,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特别是永连公路沿线21个烤烟特色重点村,通过整合涉农资金,村庄改路、改水、改厕等进程加快,成为全县有名的生态样板村,一幅以现代烟草农业为支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美丽画卷正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现代烟草农业的有序推进,基本实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目标,有效促进了烟农增收致富。
二、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当前,随着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整县深入推进,宁远烟叶发展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规模种植逐步稳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烟农收入逐年攀升,烟田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烤烟产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烤烟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导致烟叶种植规模不稳、制约烟叶竞争力有效提高的不利因素也逐步显现,成为制约宁远烤烟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基础建设较为滞后,效益提升难度大。部分乡镇农业基础较为薄弱,烟叶产区生产保障能力差,烟叶发展一直比较粗放,烟农基本靠天吃饭,使得烟叶质量难以稳定、可用性差,烟叶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彰显,市场中竞争力不强,难以满足工业企业对优质烟叶的需求。烟叶要发展就必须向提质增效的新层次迈进,就必须提高烟区抗击自然灾害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从2006年起,烟草部门每年投入资金2000万左右,不断将发展重点向大镇、大户转移,烟田基础设施投入向基地单元倾斜,配套烟水烟路建设。由于烟田分散面广,“胡椒面撒得不够宽”,基础设施规模效应很难发挥,部分烟区生产条件仍然未能彻底改善。由于种烟面积仍然较分散,机械化普及率不理想,导致集约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进而使种烟的比较效益下降,出现了一些经济作物与烤烟争田地的矛盾,加之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多,烟农队伍的年龄普遍偏大,这已成为困扰我县烟叶生产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障碍,成为基地单元建设水平和烟农收入提高的瓶颈,影响烤烟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生产方式较为落后,烟叶提质难度大。现代烟草农业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传统烟叶生产方式,将先进的种植技术运用到烟叶生产实践中,推动烟叶质量的全面提升。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刚刚起步,标准化生产水平仍然不高,烟民对标准化生产认识还有差距,依然按照传统的“老经验”“老办法”来种植烟叶,烟叶质量提高难度大。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县在发展大户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烟叶生产的分散化特征仍然十分明显。烟叶生产组织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烟叶质量不稳定。
(三)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规模种植难度大。目前,我县多数流转土地都是上半年转包给烟农种烟,下半年土地发包农民自己种晚稻。2011年由于旱情严重,有相当一部分流转土地未能插下晚稻,插下晚稻的也因种烟季节推迟,导致粮食产量低,有的甚至颗粒无收,土地发包农民没有自给粮食,宁愿自己只种一季稻谷,也不愿将土地转租别人种烟。部分乡镇水源条件好的田土,以往土地流转年租金为150-200元/亩,现在一些农民提出要500元/亩,流转难度明显加大,直接影响了种烟大户的引进发展和规模化种植水平的提高。
三、坚定信心、明确措施,全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烤烟产业的发展壮大,各种要素必须协调互动,必须深化烟叶是基础,基地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的认识,围绕基地单元“原料供应基地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目标,围绕走烤烟调结构、富民强县同发展的路子,下一步,我们将在全面稳定并提升优质烟叶产出,优化烟区基础设施环境,降低烟农劳动强度,提升种烟比较效益等方面继续努力,扎实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发展。
(一)强化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稳定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我县烟叶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比照郴州桂阳等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烟叶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在组织领导上,继续实行一把手工程;在政治措施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在优惠政策上,加大税收分成比例;在生产方式上,大力培养种植专业户和烤烟种植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生产;在技术指导上,加快烟农专业化合作步伐,实行专业化服务;在烟叶收购上,坚持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尽力保护烟农利益。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已经启动二年多,仁和、柏家坪镇现代烟草农业试点村为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下一步现代烟草农业整县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品种布局,推行连片规模化种植。按照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规划要求,分步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努力实现烟叶生产向种烟适宜区转移、向科技水平高的产区移转;向种烟大乡(镇)、大村、大户转移;向有技术、有劳力的种烟专业户转移,实现适度集中,形成规模。推广水市镇的做法,将集体土地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对外发包,改变一年一租、租金过低等问题,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增强烤烟后续发展潜力。
(三)立足现有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不断加强基地单元项目建设,整县推进机耕路网、机械、育苗大棚等项目,推广农机示范园作法,改善烟区生产条件,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优质烟叶生产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烟区零散水利设施建设投入,整合捆绑使用农业、国土、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发挥“解渴救急”作用。
(四)坚持科技兴烟,打响自有特色品牌。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全面推进“一基四化”,提高种烟比较效益和烟叶生产整体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品质稳定、风味独特的“九嶷金叶”品牌上项目,加强与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承担科研项目,着力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烟叶,全面提高优质烟叶保障能力;以教育创新培训方式为依托,加大烟农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率,培育有文化、素质高、有发展潜力、懂管理的新一代职业烟农,为烟叶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五)创新发展机制,探索组织新模式。以“政府支持、农民自愿、行业指导”为原则,探索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促进烟田有效流转,建立烟叶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培育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增强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建立以烟叶种植大户为主、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辅的组织形式,同时引导建立合作社(服务队),实现“两头工厂化、中间专业化”;协调金融、农业、水利、电力等部门密切配合,搞好新型烟叶生产组织模式的服务和指导,为新型组织模式提供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新型组织模式发展壮大,实现烟叶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六)强化优质服务,维护广大烟农利益。烤烟是我县最大的订单农业,是实现政府、企业、农民、农村多方互利共赢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链中,烟农才是根本,只有烟农乐于种烟,种得好烟,烤烟才有大发展。烟农最需要的是什么?一是效益,即种烟要划得来;二是烟草部门的优质服务,特别是对引进来的外地烟农,要扎根本地一直种下去,优质服务不可少。我们不仅要在当前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中以较高的收益赢得烟农的“忠诚”,还要以优质的服务争取烟农的热情,这样才能确保烤烟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要坚定走现代烟草农业之路的信心,坚定不移地扶持烤烟产业,各级各部门要继续为烟农在贷款、用电、土地流转等方面排忧解难。烟草部门要把烟农当作“衣食父母”,进一步端正经营与服务的思想,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要发扬在一线为烟农服务优良作风,生产过程悉心指导,收购环节公正对待,确保烟农利益的最大化。
(作者唐慧云系宁远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第三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助推农户万元增收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助推农户万元增收
开县农综办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助农增收的重要手段,以农业综合开发标准化柑橘果园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实现果、菜、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截至6月底,已发展血橙基地1000亩,锦橙基地5000亩,林下种植大豆2000亩,花生2000亩,蔬菜1000亩,林下养鸡500亩,林下覆土栽培食用菌100 亩,发展乡村旅游建“林家乐”3家。
一、合理引导、科学谋划。
通过深入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宣传,通过技术收入对比,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同时,县农综办多次深入基层入户调研,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十二五”规划,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以农户的意愿为先,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特色产业,不盲目发展,一哄而上。在长沙镇大力发展林下养鸡和林下种植花生、大豆,在厚坝镇厚坝村大力发展林下覆土栽培食用菌和“林家乐”。
二、扶持龙头、示范带动。
县农综办把充分发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头作用作为推
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大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在每个农综项目区选择了2-3个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作为重点扶持对象,进行重点培育,使其上档次、成规模,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
三、加强培训、科技配套。
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示范项目作用,加大柑橘、肉兔、菌种等繁育体系建设,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升科技含量,帮助农民增收。按照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镇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生产经营骨干和普通农户到江西、安徽和巫山、奉节等地学习考察56人次,邀请相关单位和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3次,培训852人次,帮助引进优质晚熟柑橘品种2个,同时农综办出资3万元购买了10吨肥料以及种子、种苗、农机具,提供技术物资保障。
第四篇:“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宣传方案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宣传工作方案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一项惠及‚两翼‛地区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宣传‚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为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使各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工程实施的目的意义、总体方案和具体要求,让广大干部群众明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事关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和农户切身利益的好事,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重点宣传报道市委、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各区县(自治县)以及各乡(镇)、村发展林下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举措;宣传‚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帮扶政策;宣传‚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培育新产业、建立新市场、扶持新龙头的典型;报道各区县及乡镇推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的示范乡镇、带动户的典型等。通过新闻舆论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制约并着力解决农户致富增收的突出问题。同时,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宣传报道中,坚持处理好重点与全局、典型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等几个关系,防止主观片面、盲目拔高等倾向,为快速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加大‚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宣传力度。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宣传报道工作要紧密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扎实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多渠道多形式创造宣传舆论氛围。
1、在市电台、电视台开设‚‘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专栏,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做法、新模式、好经验,以及好人好事等。
2、突出促进农户万元增收这个核心,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服务‚两翼‛农民增收的舆论氛围,将多渠道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宣传报道的重点工作。
3、紧扣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搞好报道,让他们感受到万元增收工程带来的实惠,增强工程实施的信心和力量。
4、围绕工程实施进度进行宣传报道,让各级干部群众树立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地推进万元增收工程建设的意识。
5、大力宣传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为‚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6、关注对干部、群众进行教育培训的典型做法,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好农民在万元增收工程中的主体作用。
7、加大对示范乡镇、龙头企业、增收大户、青年致富典型的宣传,树立榜样,促进两翼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因地制宜,设立‚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宣传牌。
各区县(自治县)要根据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实施的实际,因地制宜设立一些宣传牌、宣传橱窗等,灵活宣传上级的精神、本地的建设进度和成效等,激发农户致富增收热情。
三、保障措施
一是报送制度。各区县(自治县)增收办要确定专门的宣传信息工作人员,定期向市‚两翼‛增收办报送信息。信息内容主要包括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工作动态、工作中好的经验、先进典型、存在的问题、有关建议等。各区县(自治县)增收办每个星期至少要报送1条信息,每半月至少有一条可采用信息。
二是审核制度。各区县(自治县)增收办报送的信息、发送的稿件必须真实,需经单位领导审核同意后方可上报、发送。市‚两翼‛增收办编发简报、上报信息、对外宣传稿件也必须送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审核,统一宣传口径,确保宣传效果。
三是通报制度。市‚两翼‛增收办宣传信息组负责对信息上报、采用情况进行收集、汇总,每个季度通报一次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
四是考核制度。将宣传信息工作纳入‚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工作考核内容,年底对各单位宣传信息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硬帐硬结。
五是奖励制度。建议各区县(自治县)增收办对宣传信息工作实行奖励,根据不同的采用级别确定不同的奖励标准,对信息、稿件撰写人员实行奖励。
四、几点要求
1、提高认识,迅速行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工程的重大意义,以敏锐的政治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打好这场宣传报道战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把宣传报道方案进行具体细化,并抓好落实,全力以赴做好宣传报道工作。要根据本方案的安排,迅速行动起来,确保高质量完成‚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宣传报道任务,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2、紧扣主题,发挥优势。要突出宣传工作的政治性、政策性和导向性,注重掌握节奏、注重效果。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媒体的优势,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展开强有力的宣传报道。要善于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去挖掘报道,凸显人文关怀,架起沟通桥梁,切实发挥媒体的互动作用。要围绕百姓视角、百姓话题、百姓感受,让干部群众参与其中,增强与干部群众的互动沟通。
3、加强协调,注重实效。各区县(自治县)领导小组、工作班子要加强与新闻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及时掌握和了解情况,及时策划选题,组织宣传报道。报纸、电视、网站等各媒体要通力合作,整体推进,实现信息和新闻资源共享。各区县(自治县)、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报道方案、阶段、重点进行细化,抓紧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宣传报道有声势、有力度,有份量,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附: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宣传标语
市‚两翼‛增收办宣传信息组
二○一○年三月八日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宣传标语
(供参考)
1、统一思想,坚定信心,积极推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2、立足当前,真抓实干,努力完成农户万元增收任务
3、发展林下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4、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5、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6、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7、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8、农村要环保 青山绿水好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0、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
11、规划先行 分类指导 试点示范 基础突破
12、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14、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16、实行城乡统筹 加快农村发展
17、城市农村手拉手 城乡统筹向前走
18、壮大县域经济 改变农村面貌
19、城乡互动 工农协调
20、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2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22、农民想致富 要走科技路
23、县有规划,乡有方案,村有台账,户有计划
24、开发山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
25、转移山民、放活山地、开发山特、改换山貌、开放山门
26、三年增收一万元,千家万户笑开颜
27、万元增收 惠农富民
28、念好‚山‛字经,盘活林中宝
29、希望在山,出路在林 30、靠山吃山,林农致富全靠山
31、深入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情况
32、要想富,多栽树
33、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山于民
第五篇: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心得体会
我市实施的“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旨在通过发展林禽养殖、林下养畜、林地种植、林业产业、林果产业、森林旅游,到2012年,使“两翼”地区农户纯收入在基础上户均增加1万元,达到2.5万元;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以上实现万元增收。从而使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地区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16个贫困区县逐步实现全面
小康和城乡统筹,并通过“两翼”、山区、库区更好地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抓好这项工作,应树立突出主旋律、全局一盘棋的统筹观念,同“五个重庆”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严格防止只图一时完成任务指标而不惜在资源、环境方面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一、通过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经济林、观赏林、用材林、薪炭林等多种林木及林下种植,建设内涵丰富、质地优良、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的森林重庆。
二、结合城乡统筹及新农村建设,大力培育和开发利用农、林、牧、副、鱼、水、药材等生态资源,培育健康、稳定、科学的生态系统,大力打造农产品市场网络服务等体系,全方位地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与环境,全方位地建设宜居、畅通、平安重庆。
三、以“五个重庆”建设为纲,通过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全面改善其生产、生活环境与条件;同时通过他们生产的优质、环保、无污染产品供应市场,改善全市人民食品的质量,加大其食品安全保险系数,又有利于“健康重庆”目标的实现。
总而言之,把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同“五个重庆”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准确把脉、科学发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更有利于城乡统筹和“五个重庆”建设的全面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