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应城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民增收效果好
应城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民增收效果好
近年来,应城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从传统农业加快向板块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转变,积极打造全国糯稻生产第一市,创建全省畜牧生产大市、创建全省水产生产大市。目前建成全国最大的籼糯生产县市,全省水产先进单位,家禽存笼和禽蛋产量分列全省前二位。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6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27元,增长18.5%,位列孝感市第一。
第二篇: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蔬菜促进农民增收
合水县蔬菜开发办公室李建军
蔬菜产业是实现我县农民增收和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产业,而特色蔬菜是蔬菜产业中的龙头。近年来,合水县委、县政府采取政策扶持、项目整合、科技引导、示范带动、品牌培育等措施,加大产业开发力度、改善特色蔬菜生产基础设施,提高特色蔬菜的产量和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使我县蔬菜产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种植规模和效益取得新的突破。止2011年底,全县以板桥白黄瓜、绿色西瓜、绿色甜瓜、早春水萝卜为主的特色蔬菜种植总面积5.2万亩,占蔬菜种植总面积的47.3%,总产量达到 4676万公斤,总产值达到9157.1万元,占蔬菜总产值的55.5%,人均特色蔬菜收入达到5570.6元,较2010年人均收入增长16.9%。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种植规模化
我县本着“立足资源创特色,依托特色抓板块”的产业化经营理念,按照“巩固提高县川老基地、扩大开发固城川新基地、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的思路。重点抓了“三川、三塬”六大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总面积达到11.6万亩,总产量达到15.8万吨,产值达到1.65亿元。将我县板桥白黄瓜、老城镇县川的绿色西瓜、固城川的绿色甜瓜、丑家川的水萝卜四类特色瓜菜确定为我县重点发展的 1
品牌瓜菜之一,予以科学规划,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白黄瓜膜侧套种玉米(辣椒、荏、甘蓝)为主栽品种的白黄瓜生产区(板桥瑶子头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西葫芦嫁接西瓜拉秧套栽荏(甘蓝、大白菜)为主栽品种的西瓜生产区(老城镇牧家沟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甜瓜拉秧后套栽芹菜(甘蓝、辣椒)为主栽品种的甜瓜生产区(固城乡董家寺村为中心村辐射带动周围村);以种植水萝卜为主栽品种的水萝卜生产区(吉岘乡丑家川村)四大特色蔬菜生产基地。2011年,种植早春水萝卜5000亩、板桥白黄瓜18700亩、县川绿色西瓜12700亩、固城河川绿色甜瓜15600亩。
二、推广科技、提升档次、实现生产标准化
(一)制定特色蔬菜生产标准。为加快特色蔬菜的发展步伐,我县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地理、气候、土壤等实际条件,编写制定了《板桥白黄瓜无公害栽培技术规范》、《绿色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甜瓜生产技术规范》使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步入了规范化轨道。2009年,我县申报了《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登记》并获得农业部批准,2009年、2010年、2011年合水水萝卜、西瓜、甜瓜分别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进一步打响了我县特色蔬菜品牌。
(二)总结推广“六新”技术。一是特色蔬菜板桥白黄瓜提纯复壮及繁育技术。培育的白黄瓜品种抗霜霉病、细菌性角斑病,枯
萎病、耐白粉病,耐旱、耐热、耐重茬、抗春寒性较强。二是改良垄高垄大穴地膜覆盖技术。可以防冻抗灾、高产、早熟、缩短生育期,而且提早上市,使经济效益倍增。三是“四法育苗”新技术。利用日光温室、阳畦小拱棚、营养钵或穴盘、催芽直播这四种育苗方式,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日光温室育苗塑料大棚栽。阳畦小拱棚育苗露地栽,营养钵育苗早上市,高垄大穴催芽直播防春寒”的设施育苗新模式,使我县形成冬有日光温室菜、春有早春塑料大棚菜、夏有地膜商品菜、秋有秋延后塑料大棚菜的“周年供应、四季有鲜”的蔬菜种植新模式。四是立体高效间作套种模式。通过多年多点的试验研究和推广,目前全县川区蔬菜生产基地已形成了蔬菜膜侧套种玉米,移栽甘蓝,或收获拉秧后复种大白菜、大萝卜,移栽荏等立体高效栽培新模式。使一年一茬收获变成2~3茬收获,实现了蔬菜、粮食双丰收,钱粮双增的目标。五是塑料大棚结构优化组合技术。通过对塑料小拱棚、竹杆塑料大棚、钢架塑料大棚、水泥立柱塑料大棚、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五种棚型结构的试验研究和优化改进提高,筛选出了钢架塑料大棚和水泥骨架塑料大棚两种比较理想的棚型结构,进行大面积推广,受到瓜农的普遍欢迎和喜睐,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设施保证。六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通过选择优质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配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使农药用量和喷药次数减少了80%以上,减少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三)积极申报科技成果。由我单位自选实施的《合水县甜辣椒丰产栽培及示范推广》项目获2007庆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板桥白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模式与产业开发研究》项目获2010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选项目《绿色优质西甜瓜生产技术优化集成研究与示范》,于2011年11月23日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省内外知名瓜菜专家在兰州进行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选题准确,技术路线合理,试验内容丰富,各种资料齐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三、强化培训、示范带动、实现服务优质化.(一)、建立示范点,培育示范户,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我县以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以科技示范户培育为重点,采取“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奖惩”的“五定”目标责任制。建立千亩蔬菜示范点6个,500亩以上蔬菜示范点1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初步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发展态势。有效推进了我县特色蔬菜的发展。
(二)、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特色蔬菜的水平。近年来,我县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板桥白黄瓜生产技术规范》、《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等技术规范,将特色蔬菜种植技术
汇编成册、印发、宣传、培训到广大菜农。2011年共举办特色蔬菜专业培训60场次,培训技术骨干、营销大户和菜农3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10万多份,科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了骨干培训到村,普及培训到组,技术资料印发到户,主要技术讲解到人。此外,我县还与省农科院签订了院地合作协议,聘请了宋尚友、侯栋、杨永刚等7位专家,作为我县特色蔬菜生产指导的常年技术顾问,2011年我县邀请比利时著名蔬菜专家艾凳先生对我县特色蔬菜生产上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现场指导和培训。
四、政策扶持、服务配套、实现经营产业化
为鼓励我县蔬菜产业尤其是特色蔬菜的快速发展,我县出台了一系列激励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一是加强蔬菜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累计整合项目资金1500万元,投资建成日光温室600座,钢架早春塑料大棚5000座,水泥骨架塑料大棚300座,加大设施蔬菜的种植面积,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每年还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全县蔬菜产业的抗旱、防冻、电力配套、新型农机具推广等。二是对申报无公害绿色蔬菜产品的村级合作经济组织或企业,由政府按每证1 万元的标准予以奖励。三是政府每年拨一定款额用于菜农出去参观、学习和交流。四是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保护菜农的合法权益。
五、培育品牌、开拓市场、实现农民效益最大化
我县以“承包种养技术,承诺调整效益,承担自然灾害风险”为核心的“三承”服务为出发点,以“农技人员跑出路,龙头企业找销路,政府帮助担后路”作为服务模式,使我县特色蔬菜远销兰州、西安、银川等省会城市,我县的特色蔬菜被市、县多家超市和市县两级宾馆定位为专供产品。为打响品牌战略,增加合水蔬菜产业知名度,我们先后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个,认证绿色A级产品3个,申请批准地方特色产品(板桥白黄瓜)地理标志1个,制作特色蔬菜精品包装箱14000个;我县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板桥白黄瓜于2011年11月5日在甘肃省农产品展销会上,获优质农产品金奖。为方便群众,完善流通体系,我县投资在县川的板桥乡、固城川吉岘乡的望宁路口和何家畔乡的铁李川新建蔬菜批发市场各1处,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建铁李川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个,完成蔬菜订单种植8000亩,县乡各级政府竭力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实现了菜农效益的最大化。
第三篇: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
发布时间:2005-7-26
信息来源:吴彦春
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短缺经济的结束,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推进外向型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已成为现阶段农村工作的主题。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是实施这一发展战略的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需要加快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现阶段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经从吃饱吃好逐步向营养化、多样化方面转化,并且呈现出以无毒、无残留、无公害为主要标志,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在即,能否使我们的产品更好地抢占国内外市场,推进特色绿色农业的深入发展是一个首要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措施的制定上,必须尽快与之相适应。2000年全市粮食总产比上年减28.3%,而农业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却分别增长了2.7%和0.9%,这除与市场价格波动因素有关外,产品质量不达标及缺少适销对路产品是极其重要的方面。
我市拥有世界上少有的蓝靛果生产基地之一,现已发展到0.7万亩,加工产品已达6个品种,产品远销省内外;红小豆种植面积 2.6万亩,不仅形成了豆沙系列产品,而且已与北京滕京公司签订了无公害生产基地 1.5万亩,发展前景较好;白瓜籽种植面积已达 4万多亩,产加销链条基本形成;此外,有待开发的红松针叶及土特产品、山药材等。另外,我市农业资源开发相对较晚,自然植被丰富污染小,形成了雨、水及温、湿度较协调的小气候,旱、涝年份产量波幅不大;人均占有耕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多数耕地处于潜能释放最佳期,机械作业和先进技术推广面积呈逐步扩大之势,这些都为发展特色绿色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
近几年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目前信息网络建设已初步形成,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在市场建设上,域内已稳定形成较具规模的农付产品交易市场10处,乡镇集市21处,特色绿色食品专柜 1处,占地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2000年货物吞吐量已达245.84万吨,域外已建立销售网点30余处,并且近期已在北京设立了绿色特色食品配送中心,基本形成了产销衔接的经营格局。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不仅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而且在工作内容和运行机制上都有了较大的转变,逐步在向特色绿色规范化操作方向发展,较好地实现了以良种、良法指导生产和实践。同时,各地积极围绕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与发展,对特色绿色生产经营,或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促进基地与龙头的不断壮大,或采取部门包扶帮扶等措施,积极加以引导和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税务、工商等经济杠杆部门也都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在政策拉动和扶持上已形成了各行各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共识。
(二)认识的深化付诸于实践。经过全市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近一年来的不懈努力和积极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种植结构实现了较大幅度调整。全市164.9万亩种植面积中,粮食作物调减到117.55万亩,占总面积的71%;经济作物扩大到47.35万亩,占 29%,粮经比由上年的82:18调至今年的 71:29。在去年粮食总产比上年减产达 2.5亿斤,亚麻等大宗经济作物受灾较重的情况下,由于经济作物特别是特色绿色作物面积增加,较高的效益不仅弥补了调粮的差额收入,而且基本消化了因灾减产的收入缺口,实现了有史以来种植业灾年减产农民基本不减收目标。
二是促进了养殖业生产结构的不断优化。目前全市特种养殖场(户)已发展到 170余家,养殖品种增加到30多个,产值占全市畜牧业产值比重已由上年的13%增加到14%;以食草动物和家庭笨养为标志的绿色养殖业发展也较为迅速,目前食草动物占全市畜牧业产值比已由上年的32%上升到33%。特色绿色养殖的不断发展,不但缓解了市场风险,而且保持了畜牧业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势头。2000年全市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实际增长4.3%和6.8%。渔业通过先进技术推广,设施改造及名特优品种引进,驯化养鱼、生态综合型养鱼、名特优养殖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三是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全市已形成特色绿色基地面积38.8万亩,品种涉及蓝靛果、红小豆、白瓜籽、大豆等11类,初步统计基地带动农户约达 2.5万余户。同时,基地的形成也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在特色绿色产品生产上,全市较具规模并有一定拉动能力的域内域外龙头企业已达10余家,年生产产品约达 6万余吨,产值和利税分别约达 1.44亿元和0.25亿元,并且这些龙头企业已与基地或农户建立了较紧密的联结关系。诸如日本滕京公司已在红岚地区建立了无公害红小豆生产基地 1.5万亩,利益联结机制已延伸到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利地拉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尽管我市在特色绿色农业发展上有了良好的起步,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产品缺少绿色标识,包装档次不高,龙头企业生产能力低,基地缺乏规模,能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不多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不断强化推进措施。
一是在总体思路上: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不断加快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为主题,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以市场需求、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搞突破,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把已具突出优势的“两红(红辣椒、红小豆)一蓝(蓝靛果)一白(白瓜籽)一黑(向日葵)”的文章做大,主攻方向是在全省叫得响,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成为名符其实的立市品牌;把具有一定优势或发展潜力的“三黄(大豆、烤烟、亚麻)一绿(蔬菜)一白(水稻)一特(特种养殖)”做为覆盖和拉动整体发展的二级品牌。
二是在推进措施上:在基地扩展上抓园区、抓示范。根据现阶段家庭经营的实际,各级应各类基地覆盖区域内,以村为单位抓好示范户,以典型直观效果现身说法拉动群体发展,易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园带动区的发展,以星罗棋布的园组成以区为标志的各类基地。把近几年各级干部的样板田和畜牧养殖带、规模大户进行规划,向以村建园进而形成区的方向推进;在龙头建设上抓品牌、抓中介、抓市场。以“两红一蓝一白一黑”为牵动,扶强扶壮中心河赤豆沙厂、勃利金元贸易公司、勃利蓝宝酒业公司、茄子河天利白瓜籽有限公司、勃利和财白瓜籽开发中心、小五站向日葵加工销售中心,强化勃利烟叶复烤厂、亚麻厂和市供销社、粮食局与基地的利益联结,继续发挥这些龙头的牵动作用。蔬菜首先要把“红旗”和“万宝”两个品牌叫响,进而以区(县)为单位规范、扶持现有协会性的中介组织,力争提高域外销售份额抢占市场,拉动种植面积扩展。对特种养殖大户除各级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外,业务部门要在技术指导、防疫疾病、科学饲养等方面重点帮助。要切实抓好中介组织建设,除充分发挥供销、粮食及乡镇农付产品经销公司作用外,通过政策扶持,把民间经纪人更好地组织起来;在流通上抓信息、抓订单。尽快使农业经济信息网络建设进入实质性运作,区(县)由市级配套,乡(镇)由区(县)配套,微机联网到乡(镇)、信息员覆盖村屯。动员各方力量,形成各级干部、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经纪人和农民千军万马抓订单的局面;在科技推广上抓良种良法。重点解决大豆品质退化、水稻品种过杂、专用玉米面积小的问题。经济作物主要是把握优质品种关的问题,畜牧业主要解决猪二元杂交向三元杂交过渡,扩大牛冻配覆盖的问题。良法以玉米座水种、大豆精点、水稻中棚育秧和加大机械作业面积为重点,加大推广力度;在基础建设上抓生态、抓农肥。把退耕还林还草、农田水利建设、小流域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任务规划好,落实责任制,保证目标完成;在农付产品加工业上抓提升。要据基地发展和市场需求,努力提高特色绿色产品加工比重。在搞好初级加工的同时,逐步向系列产品精深加工方向转化,诸如白瓜籽、红小豆、山野菜等,对确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绿色产品加工企业,要采取部门包扶帮扶等方式,通过建立奖惩分明的责任机制,切实帮助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在调动农民积极性上抓政策落实。要抓好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落实。在内部负担上,要切实把人均收入搞实,确保农民负担绝对额一定三年不变政策得以有效落实;在外部负担上,要通过开展经常性地检查,严格控制“三乱”现象的发展。要继续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处理好潜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把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政策及其它鼓励农业生产发展的地方性政策切实落到实处。
第四篇: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刘振业
(贵州大学农学院)
前言:深化对马铃薯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贵州马铃薯产业现状
(一)、马铃薯生产概况
(二)、马铃薯加工概况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贵州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发展概况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二)、贵州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概况
三、贵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一)、独特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
2、品种资源优势
3、质量安全优势
4、产品价格优势
5、产品均衡上市优势
6、市场竞争优势
(二)、发展的潜力
1、产量潜力
2、加工潜力
四、充分发挥优势与潜力,加快贵州马铃薯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一)、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实行“三化”生产
(二)、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培育重点龙头企业
(三)、切实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四)、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效益
(五)、实施绿色营销策略,开拓广阔市场
(六)、切实加强培训力度,大力提高农民的素质
(七)、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物流业
(八)、强化政府引导,搞好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九)、大力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建设
2008年9月 2
第五篇:浅谈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
浅谈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带动农民增收、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及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目前的各级政府也要求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不断提高覆盖率和带动力。
X县XX镇XX村位于X县县城北郊,距县城X公里,村域面积X平方公里,共X个村民组,795户,总人口2257人,共有农业耕地面积2551亩,其中水田1714亩,旱地837亩,林地2070亩,以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和养猪、养鸡为主,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有力带动了农业生产产业化发展,但经营模式还是粗放型的散打散闹,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效益也无法提高。
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组织化的平台、集团化的优势、规模化的效益,可以解决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是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小生产、大市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特征。分散生产难免导致生产经营成本相对增加、市场竞争话语权相对削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完善组织体系,能够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提升谈判地位,增强吸引客户能力,提高产品销售价格,降低生产资料价格,实现农民增收。二是可以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分散生产难免产生分散权益,在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形式下,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控制力逐渐减弱。成立农业合作社,合作生产,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基层 1
组织可以通过协调专业合作社,促进基层组织管理措施的执行、发展战略的落实、经营效益的增加,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三是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分散生产导致生产者水平差距大、经济实力分散。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有利于改进生产、推广先进技术,又有利于集中财力,更新农业机械、投资农田基本建设、组织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四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家庭经营品种庞杂,标准不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单元联合起来,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生产标准、产品标准,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有利于建立农产品质量追踪系统,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是可以解决家庭经营管理、服务缺位问题。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管理人员逐步精简、管理半径增加,造成部分地方家庭经营管理、服务缺位。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可以弥补人员不足,服务缺位问题。
二、现有农业经济运行格局难以实现农民稳定增收
1、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农业增产增收潜力不大。我村种植业受耕地面积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各种产量此起彼落,经济总量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养殖业特别是畜牧生产,分散养殖急剧萎缩,发展规模养殖在填补分散养殖数量减少的同时,使更多农户失去了养殖业收入,而且规模养殖大多数是老板经济,多数农民很难从中获益。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转移,应用现代科技,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不是短期见效的。因此,靠农业增量增收很艰难,不现实。
2、农产品处于买方市场,市场增收空间不大。近年来,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农产品价格下行趋势不可阻挡,靠农产品价格增收也不现实。
3、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名无实,农民处于买卖关系的不利地位。在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情况下,流通、加工企业的利润是恒定的,“波动”只是和农民的利益相关,吃亏的总是农民。
4、靠政策增收的效应不断弱化。2004年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民的补贴,与2003年相比,2008年农民从国家政策补贴增收人均在300元左右,对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补贴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不变基数,尽管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但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已经明显下降,再靠财政对农民补贴增收极其有限。
总结这些年来,农民增收构成,主要是打工、政策、农产品价格三个方面所得。受上述四个方面的制约,农民增收已进入最为艰难的新时期。
三、如何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我村目前还没有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但在礼品瓜、蔬菜种植、蛋鸡和生猪养殖等已形成稳固的市场供应链,却一直未形成真正的合作组织,农民无法从合作组织中获得更多利益。但通过现实的掌握,通过合作组织来引导种养殖业,能切切实实为农民带来增收,农民可以得到真正的实惠。我认为在我村目前的情况下,要改变小打小闹的分散种养殖,实现增收,一定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快速发展,同时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推进和发展农民合作社重要意义的认识,坚持把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件大事来抓,把农民合作社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内容。层层组建农民合作社组织领导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落实工作经费,办好示范样板,总结先进典型。以农村各类基地为基础,县、镇为主体,组建不同产业跨地域的专业合作联合社,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功能,强化合作实力。像日本农协那样,支持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创办
产品营销市场,发展规模经营,不断向产加销一体经营深入,增强合作社的经济实力。
2、切实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不足的困难。一是上级财政设立农民合作组织专项资金,扶持示范合作社建设及贷款贴息,引导合作组织培育农产品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规模经营。二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的政策要求,小额贷款优先安排到合作社成员。三是支持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创办微型金融机构,支持合作社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四是以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为平台,扩大信用贷款发放,扩大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新各类法律规定和实际需要的财产抵押贷款品种。
3、切实落实现有扶持农民合作社的各项政策。国家和省级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支持农民合作社创办种养殖业基地。从事农产品加工需要的用地,由村组集体组织协调,允许农民采取租赁、经营权入股等多种方式解决。合作社从事种养殖业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标准。
4、切实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行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完善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运作机制,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推行社务公开,接受社员监督。按照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试行)》的基本要求,结合各自实际,依法制定或修改章程,坚持严格按章程办事。
四、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共同致富的“法宝”,从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就抓住了农民增收的“牛
鼻子”,因此,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加强指导,积极扶持。
一是抓宣传。向干部群众宣传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向农民群众讲清楚专业合作社的职能作用、产生机制、运行方式。形成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氛围,调动农民群众发展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主动性。讲清楚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克服个人力量弱小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单个农民进入市场是要吃大亏的,通过合作组织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
二是抓典型。要注意总结示范专业合作社的典型。一方面,要引导所树的典型不断完善升级。形成实践探索、总结提升、再实践、再提升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引导其它人员学习典型。让身边的事启发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激励身边的人。要依法坚持“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指导、扶持和服务。力求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有组织、办公有机构、经营有场地、运作有章程、政府有扶持、风险有补偿、营销有网络”。
三是抓指导。要从农村实际出发,从产业发展方向出发,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指导群众自愿组建有现实需要、有生存条件、有发展空间的或大、或小、或综合、或专一的专业合作社,避免一轰而起,一轰而下。特别要注意对专业合作社发起人的收集、培养和激励,促进其脱颖而出。通过具体指导,促进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抓服务。在促进专业合作社、公司、协会等专业合作社发展方面,县委、县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县委、县政府根据经济承受能力,适当出台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有关文件政策,税务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的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及其经分级、整理、初加工、包装、加贴品牌商标等不改变农产品形状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和畜禽防治等业务免征营业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销售其社员生产和初加工农畜产品,视同农户自产自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办的加工、流通等企业,凡符合税收优惠政策的,应享受税收减免政策。公安交管部门对农民专业组织运销农产品,应优先发放“绿色通道”通行证。
五是抓完善。要及时关注专业合作社的运行动态,帮助其解决困难,完善机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促进专业合作社不断成熟,科学整合,加快发展。要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求规范;对己有一定基础条件的合作组织,要积极引导其向实体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并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调节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促其再上新台阶,从而真正做到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其市场销售能为,拓展服务内容,扩大影响范围,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