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有感
缅怀烈士施洋
姓名:何超学号:2010213255
参观施洋烈士的时间是在2点半,那是正是艳阳高照。看着施洋烈士的雕像在阳光下更是熠熠生辉。增添了我们队施洋烈士的敬意。
在那门口,我们怎么会放过去和施洋烈士的合照呢,于是我们在施洋烈士的像的前面一字排开,乐意和施洋烈士有这么亲密的接触。因为我们对于这样一位爱国烈士是充满了爱戴和敬佩。据历史的陈述,施洋(1889~1923年),原名吉超,号万里,字伯高。竹山县麻家渡镇双桂村人。1889年6月13日生于湖北省竹山县施家湾。为寻求革命真理,1914年考入湖北警察学校,期满毕业。次年,又考入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本科学习法律。1917年,毕业后加入武汉律师公会,即被选为副会长。他的收入大都用来保障人权,伸张公理,被广大平民称为“劳工律师”。1920年秋,施洋在武汉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同时,他还深入产业工人居住区,了解工人疾苦,参与创办工人夜校和工人子弟学校,宣传“劳工神圣”和社会主义。1921年10月,参加劳动组合书记部武汉分部工作,积极从事有计划的工人运动。1921年底赴长沙向毛泽东学习发动农运,与毛泽东、正在长沙请湘军援鄂的辛亥革命元老孔庚三人结拜为兄弟。(孔后来走向反动)1922年6月,施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底,施洋领导汉阳铁厂取得了罢工胜利后,参与组建武汉工团联合会,并被聘请为该会法律顾问。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举行总罢工。施洋是罢工的领导者之一,积极组织武汉工人和学生进行反对军阀吴佩孚的游行示威。2月7日晚,施洋被反动军警逮捕。在敌人的法庭上,施洋怒斥军阀镇压工人运动的滔天罪行,以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压倒了敌人。2月15日凌晨,敌人将施洋押赴刑场。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施洋大义凛然地说:“你们杀了一个施洋,还有千百个施洋!”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敌人恼羞成怒,连呼开枪。施洋高呼:“劳工万岁!”第二枪响时,施洋仍然屹立,再呼“劳工万岁!”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劳动者的律师施洋英勇牺牲了,时年34岁。
这就是大概的关于施洋烈士的简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那个战乱的年代,我们这些革命先烈们为了我们的国民幸福而不懈的努力,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精神的可贵。所以为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更应该珍惜,同时也该学会这种奉献精神,为我们的后代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努力着,奋斗着。
第二篇:参加党建调研有感
参加党建调研有感
11月初的工地,秋风萧瑟,大龙线工地上鲜红的旗子正随风飘扬,T梁场龙门吊、秦家梁1号大桥墩柱上悬挂的条幅正整装待发,整洁有序的展板、工程大样图简单直观的展示出一公司2017年党工团工作情况和大龙线施工工程进度,十多支民工联队长或三五一拨随意讨论着,或一个两个站在展板前观看着……
这些熟悉的面孔中有安军、袁顺利、赵建良、金东华、刘军、苏飞荣、白云峰等人。大家聚在一起时,有人提议各联队长聚在一起来个大合影,大家纷纷站成一排在自己施工的工地上照了一张与众不同的留念。不一会儿,党建调研各位领导的车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缓缓开进工地,一下车,领导们就亲切的和联队长们握手打招呼,安全帽一一发给大家后,大家在公司人员的解说下,观看了工程平面图和党工团展板,并不时跟旁边的一公司总经理杨永在了解情况。随后,在金东华联队驻地内,党建调研组的领导们和大家围坐在一起唠唠工地,谈谈工程,聊聊生活,每一句话里包含着对员工、农民工兄弟们的关怀和对工地的关心,每一个人脸上洋溢着笑容,不大的板房内坐满了人,屋内氛围是那么的温馨、和谐。屋外,机器声正轰鸣着,工人们也忙碌着,技术员们在一线战斗着……
这次党建调研,是一次工地探望,是一次短暂相聚,也是一次号召,我来东方路桥一年有余,让我深刻理解到党建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每年年初,党工团的工作计划、文体活动安排,将党建融合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党旗真正插到一线,支部建在工地,党建用它那无形的力量鞭策着每一位东方人,每当鲜红的旗子飘扬在工地上时,看到当地老百姓投来羡慕的眼神,听到业主对东方党建工作的赞美时,作为一名东方人,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工作中,听到过许多关于东方员工的故事,救人不留姓名、献血无人知晓、捐款不用动员、表彰不要奖金等等,这些故事源于领导层的以身作则,源于党员们的模范作用,源于普通员工的无私奉献。正是每一个东方人的努力,才营造出东方企业文化积极向上的氛围,营造出东方独树一帜的党建品牌,也正是这种精神上的力量,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员工们的精神面貌,激起了士气,聚集了人心,不断将我们东方的党建工作开辟出一块又一块的新天地。
文/胡瑞芳
第三篇:子女教育消费调研后有感(xiexiebang推荐)
子女教育消费调研后有感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如今的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物质文化的追求,更多的是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作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有的父母的心愿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因此,很多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将孩子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会鱼跃龙门,一飞冲天。所以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也越来越大,各种家教蜂涌而至。孩子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子女的教育消费在各种消费中所占得比重也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就是这种现象所带来的影响,对孩子的,家长的,也包括农民家长们。关键词:子女教育 高消费 压力 农民工子女 教育改革
不管是网上,还是报纸上,我们都可以看见这样的字眼,“子女教育高消费已成教育热门;城镇子女教育消费支出过高,七成家庭称难以承受;五成居民因子女教育束缚消费”。这些热门的字眼让我们看见子女的教育的高消费的问题成为一个热门而有意义的话题,然而这样的现象引出的问题确是显而易见的。
一、子女的教育高消费
据新京报报道,去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5年社会蓝皮书》。据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在居民总消费中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林在报告中认为,“这并不是很正常。”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林在报告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城乡居民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储蓄意愿,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消费倾向。李培林认为,教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交各种赞助费、择校费、择班费,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超出了居民家庭可承受的正常水平,从而导致居民家庭削减当前消费开支,增强储蓄力度。目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转型关键时期。而世界多数国家同时期时,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比重反而是有所下降的,特别是教育的费用有所下降。除此之外,一份关于孩子花销的报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据媒体报道,从经济成本看,0—16岁的孩子的抚养的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而子女上高等院校的家庭的支出,高达48万元。估计30岁前未婚不在读的子女的总成本达到49万元。这份名为《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的报告,出自上海社科院徐安琪研究员之手。由此可以看出,在子女的总经济成本中,教育成本仅仅低于孩子的饮食营养费,占子女 的平均比重的21%。但是自子女读高中起,教育费用在子女总支出中的比重超过饮食费用,这一比重在高中阶段为34%,大学阶段则为41%。而且学前教育的花费也显著高于义务教育阶段,幼插班的年学杂费人均为4600元,占子女总支出的比重为30%。有少数家庭还支出了高额的择校费与赞助费。该报告一出来,引发了一片质疑声,毋庸置疑的是对于那些普通收入和农村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望尘莫及的了。这份调查只是在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上海进行的。其他的地方显然差距更大。从上面的调查,不管怎样,有一点事肯定的,那就是子女的花费是高于父母的,父母俱在子女身上的花费出于家庭支出的第一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承担这样的开支,还有的孩子是上不起学的。父母省吃俭用,在子女身上花了血本。
二、子女教育的高消费所带来的影响
多数的调查显示,孩子的教育消费位居一个家庭的所有消费之首。这样的现象的出现带来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孩子的压力不断地增加,而家长的压力更大,随而社会的压力也与日俱增。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孩子的申诉,孩子的叫苦。就如我们所见,各种各样的家教,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可是坦白来说,大多数的父母并不会教育孩子,他们对自己的孩子的期望过高,恨不得一下子就让孩子成为各种人才。上午学画画,下午学武术,晚上练钢琴。但是父母这种急切的望子成龙的心态,不仅不会正确的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且使孩子处于很大的压力之下,其真正的天赋反而被磨灭,使孩子从小就厌恶学习。我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应该有他们天真无邪的童年,他们的童年应该是开心快乐的学习画画,而不是限制的要求照葫芦画葫芦,他们应该是根据他们的想象力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还有,我们的孩子就是孩子,没有必要让他们三岁就过英语四级,四岁就钢琴过八级。像伤仲永这样的孩子毕竟是少数的。如果我们的孩子不是天才,那么我们就让他走平凡的道路,一步一步的来,稳扎稳打的攀上成功的高颠。也许,我们会问,为什么不管教育改革总是减不了孩子的负担,是中国的教育出现了问题,还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们应该知道,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一是社会竞争大,父母亲认为应当在子女教育方面多投入资金和精力;二是父母亲没有摆脱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片面的认为大学生就是能找到好工作;三是,社会的攀比风,当别人的孩子在上课外辅导班的时候,为了防止自己的孩 2 子会落后,随之就帮自己的孩子报了各种班。孩子的压力很大,但是家长的压力更大,就像前面所说的,一个孩子的普通教育就达到几十万,更别说加上了各种各样的辅导课外班以后了。如此高的抚养成本是普通收入家庭,更不用说农村家庭的无法接受了。起早贪黑的劳动,整天的忙碌,没日没夜的工作,让我们原本年轻的父母亲变得苍老。普通家庭的父母是苦的,但是农村家庭是更苦的,农村里出现的状况是几十年出现一个大学生,是全村的供出一个大学生。更多的情况是农村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孩子很难接受高等教育。当然社会的压力也是随之增长的,不断地教育改革,不断地增加教育措施,不断地提升教育方法。减压,快乐教育,阳光教育,但是还是很难一时改变孩子的书包的重量。所以当孩子的压力没有减下去,社会的压力就依旧存在。
三、缓解影响
对于对孩子的书包的重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机构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体制,改变那种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上了大学就是找到好工作。第一,坚持以德育为本,而不是中心偏向智育。在小学里,我们不是不断地丰富孩子的智力教育,而是他们做人的教育。一个人的德是高于他的知识。一个高尚的人不一定是一名博士生,同样的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是高尚的人。没有知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罪的是那些高学位的人才。所以,我们更多是教孩子做人,而不是让他们不断地学知识。我们的父母可以给孩子更多的玩乐时间,让他们从玩的游戏中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情商。第二,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我们不一定要孩子按照我们铺设的道路走下去,或许我们的孩子有他们的更捷径的道路。即使他们会跌倒,他们会笑着爬起来,继续走下去,而我们的孩子会在我们铺设好的道路上摔倒后,抱怨哭泣。第三,坚持全面发展。那么对孩子的压力解决了的话,社会的压力也就随之减少了。还有就是农民工子女的上学消费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帮助农民子女就学难的问题。第一,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保障机制。第二,规范农民工子女学校,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第三,积极引导。
四、我的感受
就孩子的教育的高消费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很多。子女的教育高消费不单单是热门,更多的是压力。所以我们不仅仅要改变孩子的书包重的问题,更多是要找到孩子书包重的根源。然而这恰恰就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大多数家长都偏向培养孩子的知识,而忽略孩子的兴趣。另外,很多的家庭是难以承受当今的教育消费,对于这个问题,就像我们政府正在考虑的问题一样,将义务教育的更改为12年制,这样的话,家长的压力就会减轻了。不管怎样,社会的进步是要靠大家的努力的。另外,任何一个现象的出现,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好的影响我们要接受,坏的影响影响我们共同解决,关键是方法。
第四篇:芷兰实验学校调研有感
芷兰实验学校调研有感
国培数学班
魏文杰
黄亚平
10月22日至28日是国培班的“影子教师”周。10月22日,我们作为数学班邵阳组的学员来到了芷兰实验学校,开始了一周的调研与学习。
芷兰实验学校创建于1998年8月,是一所融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封闭式管理学校,是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的首届“明星学校”。该校占地158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拥有高中、初中、小学共5400余名学生,有教职员工600余人。学校整洁宁静,校园众多建筑物坐落有序,教室宽敞明亮,教学设施安全。校园内绿树葱葱,环境十分优美,是莘莘学子自立自强,求学修身的理想之所。
几日来,我们跟随张强老师一起参与了八年级97、98班的数学课堂教学,并对该校进行了调研。现将其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与课改理念紧密结合。
教师认同:知识的获取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猜测、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到陶冶,个性得以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谐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是共同探究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渗透着新课程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发现与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充分与学生合作,让学生始终处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2、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等。
三、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大的差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课堂中进行开放式教学,尽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在讨论中思考,在合作中交流,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对芷兰实验学校的调研和一段时间的参与教学,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教学在于用“心”----平静之心、发展之心、责任之心。
有了平静之心,教师就少了一份浮躁,才能潜心于教学;有了发展之心,教师就有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的动力。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车水。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做好教学的条件和基础;有了责任之心,教师才能心装教育,才能真正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了责任之心,教师才能备好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第五篇:读“中层干部调研论文”有感
读“中层干部调研论文”有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校中层干部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可能发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才可能以问题为导向去寻找到破解发展难度的有效方法和措施来,只有这样,他才能在部门职工中赢得发言权,职工也才会真正心诚口服地跟着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形成部门合力,共同促进部门工作更好、更快地发展。因此,学校组织开展中层干部撰写调研文章活动,实乃是一项引导干部“做实事、求实效”、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推进校风建设的好举措。因为我在学校工作经历太久的缘故,当我将阅读这些调研文章时,“文如其人”这一词眼霎时就浮现在了眼前,思索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人的行为一定与结果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务实求真者,其文也一定朴实而真切、问题揭示一定透彻而富有寓意、思考和建议一定贴近实际而有价值;弄虚作假者,其文必定浮躁而空洞、问题揭示一定不着边际、思考和建议一定脱离学校实际而无实用价值。当我逐篇研读完了全部文章后,我的心情也变得复杂起来,五味杂陈,既有为年轻干部的孜孜求真开拓而感动,也有为某些“复制粘贴”、“剪切拼凑”杜撰成的“美文”而悲哀,更有为那些“被嘉奖”的剽窃者的心安而不齿。这些文章犹如一面面透镜折射着我们的工作作风和道德修养,折射着我们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而广大的职工同仁们就像那一面面洁净的镜子,客观公正地
评判着孰是孰非,掂量着我们工作的生命价值和意义。阅后数日,我的内心一直不能平复,甚至泛着隐隐的不安:学校的现实及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正倒逼学校必须尽快锤打出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学校当前的干部队伍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本人作为这些调研文章作者中的一员,伴随着这些文章在校内的公开交流,心中既有知识被尊重的快感,同时也有被现实检验和评判的压力。也许这其中的快感和压力正是我参加本次论文撰写活动最大的收获吧!“快感”将激励我继续执着“求真”,“压力”将驱动我更加努力去“求实”,同时也将更加坚定我职业生涯中一贯秉持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理想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