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医诊断学学习方法

时间:2019-05-14 04:2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对中医诊断学学习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对中医诊断学学习方法》。

第一篇:浅谈对中医诊断学学习方法

浅谈对中医诊断学学习方法

学习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是最重要、最辛苦的工作。特别是我们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生来说课程多、时间少、任务重的原则。想学好中医必须把理论课程学好,一边为我们以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是我们中医学的主干课程,里面的内容比较繁杂,想要把这门课程学习好必须勤学苦练、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以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懈怠之暇,更不能有虚荣和骄傲。我在近两年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几种学习方法比较适合中医诊断学的学习。

1、掌握规律、注意特殊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繁杂难学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红色的主病多为热,如:唇红、舌红、面红大都属于热症,这是一般的规律。所谓的特殊就是个别部位出现了红色不属于热症,如:麻疹患者出现了耳背红;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口唇多为樱桃红色;戴阳症的患者面色可出现泛红如妆;这些皆不属于热症。再如:阴虚症(包括:心阴虚、肺阴虚、肝阴虚、肾阴虚等)多有潮热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但是胃阴虚则只见舌红少苔,脉细数,而不会出现潮红盗汗五心烦热等症候。中医诊断学中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只要善于总结,找出规律和特殊就会很快掌握而不容易忘记。

2、归纳比较前后联系

中医诊断学中有此症状的病因,病机相同或类似,有此症状的里窗意义相同或类似,这些症状可以见于同一个证。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注意归纳加以比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问妇科中的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崩漏等出血病症,其病机不外乎气虚、血热和血淤三个方面,无论那种出血,血证皆可从色、质、量、味几个方面加以去着手辩证。特别是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一些疑难杂症皆可从血辩证,例如:顽疾、久病等,我们可以从血辩证。古籍书中记载“久痛入络,久病必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怪病皆从淤辩证”,这些都是古人总结的临床经验,以便验之于临床,博学旁收。中医诊断学是一承上启下的桥梁课程。所以想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注意前后联系,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3、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说只要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性就能由此知彼,相互贯通,全面掌握灵活运用。例如:八纲辩证中的寒症和热症、表征和理征都是性质相反的一类征候。如果熟记了寒症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那么,寒症的反面就是热症,即寒症反过来就是热症,表征和理征也是如此。

《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抓住纲领,善于总结、灵活运用才能省时、省力、事半功倍。

第二篇:《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临床医学院:彭俊

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诊法方面的篇章进行阐述,从诊断的最佳时间、脉应四时、虚里诊法、望诊、以及四诊合参等九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诊法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内径》的诊法思想对后世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医诊断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

中医

诊断

历经千年的古中医学在《黄帝内经》强大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成熟,辨证论治永远是其灵魂,所以诊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笔者就以下九个方面将《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影响加以概述。

一:提出了中医脉诊的最佳诊断时间与基本原则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应在平旦,在阴阳相对平静的状态才是最佳的诊脉时间。否则,人体饮食之后,或者受到情志上的影响时就会容易出现病理上的假象,影响诊断的效果。只有在没有受到外因的干扰时,营卫二气在昼夜循行之后,到了平旦之时汇聚于寸口,才更容易“诊有过之脉”。《素问 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贵在用心专一安神定志,才能体会到脉象的细微变化。

二:提出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观点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主治节,气口又为太阴之会,为“五脏六腑之所络始”,所以诊寸口可以判断五脏六腑功能的盛衰。这对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出了脉应四时五藏应象的基本观点

《素问 脉要精微论》云:“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曰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曰下肤,蛰虫将去,冬曰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在《黄帝内经》中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春天大自然阳气逐渐变强,万物开始生发生长,在人体,肝主生发条达,其应季在春,所以会出现弦脉。夏天阳气最为强盛,在人体脉象也会表现的洪大有力,到了秋天的时候,阳气渐衰阴气渐盛,人体脉象就会略浮,冬天阴气最盛,阳气秘藏,脉象也会沉于内。也就是常说的“春(肝)弦、夏(心)洪、秋(肺)毛、冬(肾)石” 四:提出了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思想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有胃气的脉象应该是不急不迟、从容和缓、意思欣欣难以言状。人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也是一样。因此这对于推断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张仲景的方药多用生姜、大枣以保胃气,李东垣的补土思想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五:提出了脉诊以决死期的论断

《素问 大奇伦》云:“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精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一呼一吸脉来十至以上,说明精气衰竭到了一定程度,而并不一定是热极所致,“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若脉象极其洪大,就像着火一样,等到了秋天阳气渐衰,就会使病情加重。“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若脉象如落叶一样漂浮无根,此为肝脏气血极虚的表现,到了秋天肺金旺盛,克其肝木,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预后不良。《黄帝内经》中像这样的论述很多,笔者不在一一列举,仅以《医宗金鉴》里的口诀加以概括:“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日可忧。肝绝之脉,循刃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脾绝雀啄,又问屋漏,复怀水流,四日无救。肺绝维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肾绝伊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虽然现代卫生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疾病也并不是像《内径》中论述的那样绝对,但这对我们判断疾病发展变化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对治未病更是意义重大。

六:提出了先问后脉的诊断思想

《素问 征四失论》云:“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何病能终?”在诊病之先一定要问清患者起病的缘由,倘若不问其症状,冒然的切脉,很容易就会误诊!《素问 疏过五论》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通过问诊,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病情,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推断。《内径》的先问后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尤其在现代,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也是对我们很好的提醒,一定要问清再诊。

七:对望诊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内径》云:“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灵枢 五色》云:“明堂高骨以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夹其两侧······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论述了五色主病及五脏与面部的划分关系,对后世医家具有深远影响。“望而知之谓之神”由此可见望诊对中医诊断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比如《望诊尊经》就是受《内径》的影响发展而来。

八:提出了虚里诊法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从胃气的角度来讲虚里诊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虚里的搏动可反映宗气的盛衰,进而可以判断气血的运行和盛衰情况,通过虚里的搏动也可以判断胃及心肺的病变,因此对临床诊病具有积极意义,也体现了我中医诊断法是灵活多样的。

九:提出了诊法合参的观点

《素问 阴阳应向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强调了诊法合参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在临床诊病时不要仅凭脉象或者某一临床表现而草率做出诊断,应将它诊结合起来,做出综合判断。

《黄帝内经》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其内容广博,涉及天文、地理、历法等等,若全面理解掌握确实困难之大,笔者水平有限,以上仅就《内径》对中医诊断学方面的贡献加以论述,更深程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筆者于:壬辰年 己酉月 甲午日

(中秋佳節)

第三篇:《黄帝内经》对中医诊断学的贡献

《黄帝内经》对中医脉诊的贡献

作者临床医学院:彭俊

摘要:本文对《黄帝内经》中关于脉诊方面的篇章进行阐述,从脉诊的最佳诊断时间、法时诊脉、以及四诊合参等七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脉诊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详细说明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其中论述的“脉诊以决死期”的论断更突出了中医未病先防的治疗特色,《内经》的诊法思想对后世的临床应用和研究中医脉诊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

中医

脉诊

历经千年的古中医学在《黄帝内经》重要的理论指导下,不断发展、成熟,辨证论治永远是其灵魂,所以诊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在四诊当中,脉诊是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其起源之远,在经历历代国医们的探索与总结下,其经验也愈加丰富,在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就以下七个方面将《黄帝内经》对中医脉诊的影响加以概述。

一:提出了中医脉诊的最佳诊断时间与基本原则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认为诊脉的最佳时间应在平旦,在阴阳相对平静的状态才是最佳的诊脉时间。否则,人体饮食之后,或者受到情志上的影响时就会容易出现病理上的假象,影响诊断的效果。只有在没有受到外因的干扰时,营卫二气在昼夜循行之后,到了平旦之时汇聚于寸口,才更容易“诊有过之脉”。但平旦诊脉在临床当中很难做到,我们总不能每天只看一位患者,也不能在其他时间不给别人看病,这就违反了医者的宗旨。汪机说:“若愚有病,则随时皆可以诊,不必以平旦为拘也。”《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贵在用心专一安神定志,才能体会到脉象的细微变化。在切脉时,至少要在一分钟以上,因为有时会有间歇脉的出现,《灵枢·根结篇》曰:“五十动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所以我们在诊脉时,切不可草率,一定要仔细的辨别脉象的变化,仲景云:“动说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所以欲为大医者要在耐心中细细感知。

二:提出了气口独为五脏主的观点

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主治节,气口又为太阴之会,为“五脏六腑之所络始”,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寸口是手太阴肺经“经穴”和“太渊”的所在处,为手太阴肺经经气渐旺,以致达到最旺盛的特殊反应点,可反映宗气的盛衰,所以诊寸口可以判断五脏六腑功能的盛衰。这对中医脉诊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提出了脉应四时五藏应象的基本观点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大自然是个有机整体,大自然的气候变化影响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脉象也会随之相应改变,《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春曰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曰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曰下肤,蛰虫将去,冬曰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在《黄帝内经》中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春天大自然阳气逐渐变强,万物开始生发生长,在人体,肝主生发条达,其应季在春,所以会出现弦脉。夏天阳气最为强盛,在人体脉象也会表现的洪大有力,到了秋天的时候,阳气渐衰阴气渐盛,人体脉象就会略浮,冬天阴气最盛,阳气秘藏,脉象也会沉于内。也就是常说的“春(肝)弦、夏(心)洪、秋(肺)毛、冬(肾)石”

四:提出了脉以胃气为本的重要思想

《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强调了胃气的重要作用。人的生命活动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而营养的化生都是由脾胃实现的,所以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灵枢·终始篇》说“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徐而和”。现在多认为有胃气的脉象应该是不急不迟、从容和缓、意思欣欣难以言状。人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也是一样。因此这对于推断疾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张仲景的方药多用生姜、大枣以保胃气,李东垣的补土思想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五:提出了脉诊以决死期的论断

《素问·大奇伦》云:“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精气予不足也,微见九十日死。”一呼一吸脉来十至以上,说明精气衰竭到了一定程度,而并不一定是热极所致,“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若脉象极其洪大,就像着火一样,等到了秋天阳气渐衰,就会使病情加重。“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若脉象如落叶一样漂浮无根,此为肝脏气血极虚的表现,到了秋天肺金旺盛,克其肝木,就会使病情更加严重,预后不良。《黄帝内经》中像这样的论述很多,笔者不在一一列举,仅以《医宗金鉴》里的口诀加以概括:“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日可忧。肝绝之脉,循刃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脾绝雀啄,又问屋漏,复怀水流,四日无救。肺绝维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肾绝伊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虽然现代卫生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疾病也并不是像《内经》中论述的那样绝对,但这对我们判断疾病发展变化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对治未病更是意义重大。

六:提出了先问后脉的诊断思想

《素问·征四失论》云:“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名,为粗所穷,何病能终?”在诊病之先一定要问清患者起病的缘由,倘若不问其症状,冒然的切脉,很容易就会误诊!《素问·疏过五论》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常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常富后贫,名曰失精。通过问诊,可以更全面的了解病情,有助于我们对疾病的推断。《内经》的先问后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尤其在现代,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这也是对我们很好的提醒,一定要问清再诊。

七:提出了诊法合参的观点

《素问·阴阳应向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强调了诊法合参的重要性。提示我们在临床诊病时不要仅凭脉象或者某一临床表现而草率做出诊断,应将它诊结合起来,做出综合判断。

《黄帝内经》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指导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其内容广博,涉及天文、地理、历法等等,若全面理解掌握确实困难之大,笔者水平有限,以上仅就《内经》对中医脉诊学方面的贡献加以论述,更深程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筆者于:壬辰年 己酉月 甲午日

(中秋佳節)

第四篇:《中医诊断学》歌诀

一、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麻痘惊疳全占验。

二、脉 诊

1.浮脉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微弱)聂聂(轻貌)。如循榆荚(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 氏)。

[体状诗] 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相类诗] 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溺,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 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搜便不流通。

2.沉脉 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加石投水,必极其底。

[体状诗] 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相类诗] 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椎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主病诗] 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痌(痌tōng:同“痛”)。3.迟脉 迟脉。-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

[体状诗] 迟来-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相类诗] 脉来三至号为迟,小駃(駃:kuài。同“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 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是虚寒。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4.数脉 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

[体状诗] 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相类诗] 数比平人多-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主病诗] 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5.虚脉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

[体状相类诗] 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主病诗] 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仲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痹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6.实脉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愊愊(愊bì,绷急之状)然(脉经)。[体状诗] 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姑安康。[相类诗] 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元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主病诗] 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谵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7.滑脉 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

[体状相类诗] 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主病诗] 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颓:颓疝)淋看尺部。

8.涩脉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

[体状诗] 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依稀:仿佛)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 参伍不凋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秒芒:禾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主病诗] 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9.洪脉 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

[体状诗] 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相类诗]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主病诗] 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关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10.微脉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体状相类诗] 微脉轻微潎潎(潎Pì:同“僻”,漂之意)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细比于微略较粗。

[主病诗] 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瘅痛呻吟。

11.紧脉 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萆(纫萆:纫,连缀。萆bēi音卑,竹制的捕鱼工具)线(丹溪)。

[体状诗] 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相类诗] 见弦、实脉。

[主病诗] 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脉与疝疼。

12.缓脉 缓脉,去来小駃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飐(飐zhàn:音展,风吹物使颤动)柳梢(滑伯仁)。

[体状诗] 缓脉阿阿(阿阿:通婀,柔美)四至通,柳梢袅袅(袅袅:纤长秀美,摇曳之态)飐轻风。欲从脉里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相类待] 见迟脉。

[主病诗] 缓脉行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痿痹。分别浮沉大小区。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蹒跚足力迂。

13.弦脉 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筝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直下(刊误)。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相类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主病诗] 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癥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14.濡脉 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体状诗] 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产中犹有药,平人若见是无根。[相类诗] 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而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主病诗] 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15.细脉 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体状诗] 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相类诗] 见微、濡脉。

[主病诗]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精汗泄来。寸细应知呕吐频,人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

16.促脉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如蹶(蹶:倒,颠仆,义同“跌”)之趣(通“趋”,疾走),徐疾不常(黎氏)。

[体状诗] 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迟可生。[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促脉惟将火病医,其因有五(五:此指气、血、痰、饮、食)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

17.结脉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经)。

[体状诗] 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相类诗] 见代脉。

[主病诗] 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18.代脉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相类诗] 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主病诗] 代脉原因脏气衰,腹疼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19.弱脉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

[体状诗] 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相类诗] 见濡脉。

[主病诗] 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早医。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

20.散脉 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脉经)。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扬花散漫之象(柳氏)。

[体状诗] 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产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相类诗] 散脉无拘散漫然,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

[主病诗] 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七关软散胻胕(hāngfǘ。胻为足胫,胕为足背)肿。散居两尺魂应断。

21.长脉 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如循长竿,为病(素问)。

[体状相类诗] 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起,良工尺度自能量。[主病诗] 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癫痫病。即是阳明热势深。22.短脉 短脉,不及本位(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

[体状相类诗] 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主病诗]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23.芤脉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中空外实,状如慈葱。[体状诗] 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相类诗] 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芤为失血革血虚。[主病诗] 寸芤积血在于胸,关里逢芤胃肠痈。尺部见之多下血,亦淋红痢漏崩中。24.革脉 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体状主病诗] 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产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相类诗] 见扎、牢脉。

25.牢脉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

[体状相类诗] 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脉芤弦自浮起。革虚劳实要详看。[主病诗] 寒则牢坚里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颓癥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26.伏脉 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通“才”,仅仅)功(脉经)。脉行筋下(刊误)。[体状诗] 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证属阴。[相类湿] 见沉脉。

[主病诗] 伏为霍乱吐频频,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里莫因循。

食郁胸中双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兀wù:高而上平样。兀兀,此处形容心中难受的样子)。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破腹:此处形容疼痛剧烈)。

27.动脉 动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厥:通“掘”。高起之意)动摇。[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相类诗] 见数脉。

[主病诗]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28.疾脉 疾脉。快于数而疾。呼吸之间脉七至(滑氏)[体状诗]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到八至,脉流薄疾。

[主病诗]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且多殒灭。

左寸居疾,勿戢(戢:收敛)自焚;右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今,涸辙(涸辙:出自成语“涸辙之鲋”,喻处于困境,亟待援助)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赫曦:光明盛大貌)过极。(脉诊分别取材于《濒湖脉学》、《诊家正眼》)

一、诊色歌

五色辨征,望诊之要。色分常病,浮沉泽夭。微甚清浊,散抟宜晓。一生不变,是为主色。四季转移,名为客色。病色异常,善恶宜量。含蓄明亮,预后佳良。暗晦暴露,其后不祥。五色主病,宜细分认。青主寒瘀,又主痛惊。青黑寒痛,青白虚风。青紫瘀阻,青赤肝火。赤主热汪,虚实宜分。颧红如妆,证属戴阳。面黄浮肿,脾虚湿阻。面目身黄,病属黄疸。黄如橘子,湿热阳黄。黄如烟熏,寒湿阴黄。白主寒虚,脱血夺气。淡白气虚,晄白阳虚。白而无华,脱血夺气。黑主肾虚,寒痛饮瘀。面色黧黑,肾阳虚衰。黑而干焦,虚火上熏。眼眶发黑,肾虚水泛。面色紫黑,瘀血内停。

二、察舌辨证歌

舌之与苔,首须辨识。苔察气病,舌候血疾。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邪气浅深,察苔可知。脏腑虚实,舌质可识。舌质淡白。主寒主虚。淡白胖嫩,阳虚寒汪。淡白瘦薄,气血两虚。红舌主热,尚有区别。舌红苔黄,证属实热。绛色深红,亦主热征。舌绛起刺,温热传营。舌绛无苔,阴虚火旺。紫舌主病,寒热之分。紫绛干枯,热盛伤津。淡紫湿润,血瘀寒凝。青舌主病,惟一主寒。寒凝阳郁,痴血凝滞。苍老娇嫩,虚实分明。坚敛苍老。皆属实证。浮胖娇嫩,均属虚证。胖大瘦薄,容易辨识。胖嫩淡白,脾肾阳虑。胖大色红,脾胃湿热。肿胀色紫,中毒所致。瘦薄色淡,气血两虚。瘦薄色红,阴虚火旺。舌生芒刺,邪盛热炽。兼焦黄苔,气分热极。绛舌无苔,热入营血。舌面裂纹,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舌边齿痕,脾虚湿盛。光滑无苔,津液枯竭。强硬舌体,活动不灵。热入心包,高热伤津。肝风夹痰,阻于廉泉。痿软舌体,无力屈伸。痿废不灵,气血俱虚。热灼伤津,阴亏已极。颤动不定,不能自主。蠕蠕微动,气血俱虚。热极生风,习习煽动。歪邪一侧,风中经络。吐弄舐舌,心脾积热。小儿惊风,临床可见。短缩舌体,不能伸长。宗凝筋脉,疫浊内阻。热极生风,病属危险。白苔主表,亦主湿寒。薄白而润,外感风寒。苔白舌红,风温初染。白滑舌淡,里湿里寒。白而积粉,瘟疫内痈。苍白燥裂,津液暴伤。黄苔主病,属里属热。淡黄热轻,深黄热重。舌苔焦黄,阳明热结。灰苔主里,有寒有热。苔灰而干,热炽津伤。苔灰而润,痰饮内停。黑而燥裂,热极津枯。黑而滑润,寒极阳衰。苔质厚薄,主邪浅深。薄苔主表,邪浅病轻。厚苔入里。湿食痰饮。润燥滑苔,可察津液。润泽正常,津液未伤。燥舌主病,热盛津伤。舌苔水滑,为湿为寒。腐苔松厚,揩之即去。正将化邪,阳气有余。腻苔黏腻,刮之不去。痰湿踞中,阳被阴遏。舌苔剥落,气阴两伤。苔薄渐厚,邪盛病进。苔厚渐薄。正复邪退。骤增骤退。病情暴变。有根无根。胃气存亡。

三、病脉顺逆诀

脉之主病,有宜不宜;阴阳顺逆,吉凶可推。中风之脉,却喜浮迟;坚大急疾,其凶可知。伤寒热病,脉喜浮洪;沉微涩小,证反必凶。汗后脉静,身凉则安;汗后脉躁,热甚必难。阳证见阴,命必危殆;阴江见阳,虽困无害。劳倦伤脾,脉当虚弱;自汗脉躁,死不可却。疟脉自弦,弦迟多寒;弦数多热,代散则难。泄泻下痢,沉小滑弱;实大浮数,发热则恶。呕吐反胃,浮滑者昌;沉数细涩,结肠者亡。霍乱之侯,脉代勿讶;舌卷囊缩,厥伏可嗟。嗽脉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紧,死期将至。喘急抬肩,浮滑是顺;沉涩肢寒,切为逆证。火热之证,洪数为宜;微弱无神,根本脱离。骨蒸发热,脉数而虚;热而涩小,必殒其躯。劳极诸虚,浮软微弱;土败双弦,火炎细数。失血诸证,脉必见芤;缓小可喜,数大堪忧。蓄血在中,牢大却宜;沉涩而微,速愈者稀。三消之脉,数大者生;细微短涩,应手堪惊。小便淋闭,鼻色必黄;实大可疗,涩小知亡。癫乃重阴,狂乃重阳;浮洪吉象,沉急凶殃。痫宜浮缓,沉小急实;但弦无胃,必死不失。心腹之病,其类有九;细迟速愈,浮大延久。疝属肝病,脉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黄疸湿热,洪数便宜;不妨浮大,微涩难医。肿胀之脉,浮大洪实;细而沉微,歧黄无术。五脏为积,六腑为聚;实强可生,沉细难愈。中恶腹胀,紧细乃生;浮大为何?邪气已深。痈疽未溃,洪大脉宜;及其已溃,洪大最忌。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证,数而无力。痈痿色白,脉宜短涩:数大相逢,气损血失。肠痈实热,清数相宜:沉细无根,其死可期。妇人有子,阴搏阳别;少阴动甚,其胎已结。滑疾而散,胎必三月;按之不散,五月可别。(《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四、败脉歌

雀啄连连,止而又作。屋漏水霤,半时一落。弹石沉弦,按之指搏。乍疏乍密,乱如解索。本息未摇,鱼翔相若。虾游冉冉,忽然一跃。釜沸空浮,绝无根脚。偃刀坚急,循刃责责。转豆累累,如循薏仁。麻促细乱,其脉失神。败脉十种。自古以闻;急救下药,必须认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五、辨证的内容与步骤

辨病位--表或里,脏腑或某一具体部位。辨病因--感受六淫或内伤七情等具体病因。

辨病性--区分寒、热、虚、实病情及具体的气、血、痰、湿、食、滞、瘀等。辨病情--辩明具体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标本主次。

辨病饥--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综合阐释病证机制。

定证名--通过分祈对疾病的位、因、性、情、势等进行高度概括,得出完整规范的证名诊断。注意,在临床实践中,以上内容和步骤不可机械操作,应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并要把握好以下3点:

1.以主症为中心收集资料和进行辨证。2.全面分析,力求准确判断病因病性。

3.个别症状,可能是辨证的关键,不可忽略。

第五篇: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中医诊断学学习心得

对中医的向往始于年幼尚未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年少无知,一脚踏入奶奶刚烧好的洗澡水里,傻孩子还不会自己把腿抽出来,就只会在那边哭,等奶奶发现赶过来时,我的整个脚就快成熟透的猪蹄了。奶奶赶紧抱着我跑到县医院里去,当时医生做了什么处理我真心回忆不起来了,只是牢牢地记得托他不是那么高明的医术的福,我痛得跟杀猪一样叫,回家后还哭了一宿睡不着,奶奶心里也不好受,祖孙俩就抱在那儿哭。恰好一个平时和奶奶颇有交情的赤脚医生经过,见此情景,赶紧从自己的药箱里拣出几味草药,嘱咐我奶奶熬水放凉,然后洗掉了我伤口上的脓液,再把草药捣碎给我敷上,没多久就感觉没那么疼了。一个星期后,我脚上的皮肤就重新长好了,只在脚丫子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疤。那个时候,我就开始憧憬着成为这样一个神奇的人,能把病痛从我身上,从我身边的人身上赶走。

时间一晃快二十年了,在这期间我断断续续地看了不少中医经典、启蒙读物,虽学了不少,但总觉得学得不扎实。这学期开的基础中医学给了我一个机会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了中医。但在我一直的认识中,中医便是一门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经验科学,所以我觉得中医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课本上,首先这样的学习方法不能让我们真正地感受到什么叫滑脉,什么是弦脉,什么样的舌叫胖大舌,而什么样的舌又叫瘦小舌,其次这样的学习方法无异于在死记硬背,要学那就应该好好学,就应该让这些宝贵的知识流动起来,那才是能被我们运用的知识。不过这可能也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关,毕竟我们的专业是临床医学,若中医所占比例过多,未免让人有本末倒置之忧。庆幸的是,我在我们专业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她也和我一样对中医有着浓厚的兴趣,也不想让中医的学习浅尝即止。于是在询问老师、阅读名老中医自学成才的传记之后,我们决定利用名医医案做模拟的辩证练习,在这过程中,我们都获益匪浅。仅以我们所做练习中比较有趣的两个医案为例,谈谈我在这一过程中所学所思。

医案1:患者,女学生,17岁,自诉:因与同学去河里捕鱼,洗澡戏水,随之饮食生冷之品,夜间觉身体不适,自服克感敏2片入睡,次日腰腹疼痛难忍,继而经行不畅,量少,色黑有小血块,伴身酸头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患者痛苦面容,脉沉紧微滑,舌质微青,苔白微腻。

在讨论初期,我们讨论的比较混乱,看到一个症状就去想是什么原因,结果到最后也没能清楚地表达出这个患者所患疾病的实质。在我一个读中医专业的同学的帮助下,我们重新找到了辨证的思路,从整体入手考虑,以脏腑辨证为主线,辨病位、辨虚实、便表里、便寒热,以此为线,顺藤摸瓜。患者经行不畅、量少、色黑有块,生殖功能障碍,且伴有腹痛、恶心呕吐,所以病位在肾、脾二脏;脉沉紧,经行不畅,同时舌质青,青主寒痛,所以为里证、寒症。在这里我有个困惑是为什么病症会在短短的两天之内就会发展为里证,我的同学的解释是寒邪正旺,同时正气虚弱(患者那几天恰处于经期前后),寒邪有可能会直中脾,很快就穿过了表证阶段。最后我们尝试下的辨证结果便是:寒邪直中,寒凝胞宫、气滞血瘀,治法当温阳祛寒,行气化瘀,可选附子理中丸温中祛寒,以附子温肾阳,干姜振奋脾阳,我一开始选择的是血府逐淤汤,却被我同学提醒说血府逐淤汤、膈下逐瘀汤等一系列的汤并不是从气滞入手,而是直接破解久积的淤血,所以其针对的应该是中老年那种长年累积下来的血瘀。在此次的辨证练习中,我们重新温习了望闻问切四个方面,主要集中于病史询问及脉象,对疾病的发展和方剂的使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医案2:陈某,男,5岁。患儿因发热6天,门诊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而住院。住院后经胸部X线检查左肺有片状阴影,痰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诊断为金葡菌肺炎。仍高热,体温在三十九摄氏度上下,轻咳,不喘,住院后继续用抗生素治疗,仍未能控制病情,高热继续,且全身出现皮疹,有的融合成片。住院期间曾用过麻杏石甘汤加减之类的中药亦未见效。及至住院第九日,病程第十五日请中医会诊。中医所见:患儿烦躁,精神萎靡,皮肤干燥,皮疹色深红,唇干裂,啼哭无声且无泪,舌绛无苔,脉细数。

一开始我们用西医诊断思维思考,考虑为什么抗生素治疗无效,为什么会出现高热,发现这样做并不符合中医的辨证思维,然后再重新调整思路,从中医辨证入手。患儿的高热应为阳亢的表现,而且是因为阴液亏竭导致的阴虚内热,因为他皮肤干燥,唇干裂,啼哭无泪,正是津液耗竭的表现,所以治法当以清热滋阴。在医案随附的解析中,我们知道了这是典型的温热病,发病急,热相中,绛舌是热入营分的重要辨证依据,且身上见疹,邪入营分无疑,且如果高热病例用一般清热无效时,应考虑到液亏、水不济火的问题,所以在强有力的清营解毒的同时,应当给予同样强有力的滋阴救液,所以治法当清营解毒,滋阴救液。

这两个医案的分析中可能还有幼稚之处,还请老师多多见谅,而这就是我们自己不断摸索练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学习的感受是通过医案练习,我发现了自己在理论学习中薄弱的地方或者理解有误的地方,并在不断的重复中巩固了知识的记忆,同时知道了这些知识应当如何运用,学习的动力更足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中医辨证和西医诊断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即便以后自己不是一名中医医生,但也不会不论寒热虚实就给病人使用中成药。总体来说,受益良多。但不得不说,这个练习有一个弊端就是如果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专业基础,仅由初学者自己去进行很难有提高,因为像我们这种基础薄弱的初学者无法找出自己思维上的漏洞,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而我那位学中医专业的同学在这一过程中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他,估计我们的练习也仅仅是停留在小打小闹的阶段而已。

基础中医学的课程告一段落了,但我知道我的中医学习才刚开始迈上正轨,我会把医案练习坚持下去,并在基础都熟练之后多去门诊见习,跟随老师出诊。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在真正的实践当中有质的提高。

下载浅谈对中医诊断学学习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对中医诊断学学习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诊断学讲稿

    目 录 目 录 ................................................................................................................................................ 1......

    中医诊断学教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学习中医诊断学之体会 王兆军 江苏省淮阴吴鞠通中医研究院(223300) 摘要:中医诊断是中医工作者的必修课,验症识脉,辨证施治。但是以证为先还是以病为先,在现代学医人中,特别是受西......

    中医诊断学题库单选题(精装)

    1. 确立辨证论治理论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诸病源候论》 D.《景岳全书》 E.《瘟病条辨》 2.第一部中医脉诊专著是 A.《难经》 B.《频湖脉学》 C.......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

    学习《中医诊断学》的体会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是个有机整体。局部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部病变能够反映于外。这......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

    2018年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 要点: 1.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第二单元 望诊 细目一:望神 要点: 1.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见临床表......

    中医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总结

    中医诊断学2、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发热轻而恶风→伤风表证;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新病恶寒→里实寒证;久病恶寒→里虚寒证; 3、壮热是指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诊断学总结

    医学教育网免费提供 中医助理医师诊断学总结 一、脉诊 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