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逝》有感
面包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读《伤逝》有感
爱情是什么?是除却巫山不是云,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是直教人生死相许? 也许没有人能给出完美的答案,但似乎每个人又都回答的那么完美。无论怎样,至少有一点不容置疑:爱情可以超越一切。可是,《伤逝》中,当爱情遇到了面包,不和谐的旋律奏响,盲目的挣扎,注定了悲剧的结尾。
《伤逝》中,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在和涓生恋爱一的那段时间,涓生给她谈的诸如家庭专制、打破旧习惯、男女平等、易卜生、娜拉等等内容,主要就是个性解放,个性解放成为她争取婚姻自主的思想武器、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确实可以说是五四后中国女性个性觉醒的宣言。子君勇敢地和封建旧家庭闹开,大无畏地对待那些讥笑和轻蔑的眼光。涓生是接受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等新思想的较为高级的青年知识分子。能写作,会翻译,具有相当的生活能力。对于爱情和生活,他有相当深刻的认识,知道“爱情需要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他为人真诚而又不乏勇敢,善于自我反省,但又有点冲动,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敢于追寻个性解放,却怯于将其进行到底。
他们为爱向前冲,个性思想帮他们突破了封建旧势力的“束缚”,自由的结合在一起,并在兆安胡同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一切如童话一般,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是是否会一直幸福下去?童话里没有完美的结局,谁也不知道,可是安宁与幸福是会凝固的。
当遭受事业和经济的双重打击后,涓生开始自我反省与检讨:“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他还有着奋斗的勇气,但他的种种努力,也都是个人奋斗,因而到处碰壁。他对子君的感情减退得非常迅速。他以“超过她的冷摸”对待她,把子君看作自己的累赘,甚至想到了将真实告诉子君后,子君也许会死,但还是自欺欺人的认为不会,残忍的说出了所谓的“真实”。他认为“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拉着一个人的衣角,那便是虽战士也难于战斗,只得一同灭亡。”所以“新的希望就只在我们的分离”这也就是涓生所认为的“真实”。似乎一切都显而易见:爱情与面包,面包略胜一筹。
人活着,爱情才可以有所依附。没错,但同时不要忘了,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可以战胜死亡,无视身份地位,忽略财富。正如涓生的反省:“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他们爱的太过于盲目,也许他们的感情根本就算不上是爱情,也因此他们的前进道路偏离了爱情的轨道。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教育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献给,把自己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涓生一味地说子君变了,可他又没有想过,造成这一切改变的正是他。是他,将个性解放思想灌输给了她,指引着子君奋斗。可当他们真的取得了他们所谓的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后,涓生却感到羞愧了:“我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
她······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至今还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他不在给予子君精神上的引导,只是在个人奋斗。爱情是双向的,生活是彼此的。本该两个人一起同行的,涓生却独自奋斗,封建礼教的旧理念在他的行为中展现出来。与此同时,缺少了指引的子君,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回到最初的起点在所难免。要知道在最初,当子君毫无顾忌的和他走在大街上时,是他感到了不自在。所以子君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他造成的。
再者,他们生活在那样一个沉滞的“吃人”的社会。涓生说出“真实”,实际上是一种不负责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现!一种虚伪的心态!他也知道子君一旦离开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里,她一定会死于那“无爱的世界”。最后子君也确实死在了那无爱的世界里。涓生没有做到为爱侣奉献,更没有尽到对爱情应该负的责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说句不好听,是那种“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里,他离开了子君,实际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尽头!
“„„况且你已经可以无须顾虑,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实说: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但这于你倒好得多,因为你更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也许在他说:“人是不应该虚伪的”的时候,就是他最虚伪,最卑怯的时候。他所讲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说的一样吗?子君真的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了”吗?其实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对而已!
当然,我们不可以认为涓生就是一个坏人,他也沉痛地说出了自己悔恨:“那么,即使在孽风怒吼中,我也将寻觅子君,当面说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饶恕;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
他们爱情的悲剧,双方过多过少的都有错,但归根结底是他们想得太简单了,没有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子君不懂爱情,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小家庭作为爱情生活和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涓生不懂爱情,没有做到同舟共济,却把责任单独推向子君。
总之: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只要子君还能重拾以前的勇敢无畏;只要涓生不那么大男子主义;只要他们能相互依赖,给予彼此精神上的鼓励,同舟共济,共同奋斗···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生活会好起来的,爱情会一如既往的。
没有面包,我们可以创造,没有爱情,我们却会失去所有。面包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第二篇:伤逝有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伤逝》读后感
昨天看了《伤逝》,有点怅然。记得大一恋爱时,高中老师说我们是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他说子君养小鸡当宠物,后来还是杀掉吃肉。我那时并没有在意他说的话。
初中时代读鲁迅,有点反感。不过我和邻座最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一句话:“倘若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来...”这是斑蝥。那时前面坐了一个很瘦的男生,眼睛大大的,脑袋也大,脊背总是弯着,而且,经常放屁。记得我不时拍打他瘦削突出的脊背,喊他的名字,只听得“噗”,他转过身来...于是我们给他起名为“斑蝥”,这个绰号用了三年。那时我和一个叫明玉的女生特别好,她长得很漂亮,皮肤很白,但是汗毛比较重,于是我们叫她“monkey",后来上历史课,学到苏联文学史,她灵机一动给斑蝥起了个俄-国名字为“斑斯夫斑蝥斯基”。斑蝥气了,转过身来恶狠狠地说:“明玉就叫„毛斯毛夫斯基毛斯毛‟”!
后来到了高中,我有一阵子特别迷鲁迅,觉得他简直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那时看他的文章,觉得特别好,尤其是心理描写,最喜欢他的《狂人日记》。当时觉得那个狂人的心理他怎么就能描摹得那么真切呢?难道他亲身经历过?而我,之所以觉得《狂》很好,是因为那时心里状态很糟糕,看着鲁迅的描写,好像被人看穿了一般......不过,我那时仍然觉得他的文字欠佳,没有许多文学家那样的灵性和气势。后来看了他写的《明天》,其中阿五帮单四嫂抱孩子那一段描写,仍是心理的,真是太准确了,鲁迅想必很细心敏感的,不然不会如此。
伤逝的结构是很别致的,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就像一个人在面前细细絮絮地诉说,忏悔,还不时抹眼泪。我才发现鲁迅的文字是极好,他本来是学理,学理的人写文章就是这样,不潇洒浪漫,但是严谨准确,说他的文锋犀利,除了思想以外,文笔也是如手术刀一样利落精确。你不了解这个涓生,但是从他的话语中,可以逐渐把握他的性格,他眼中的子君也很真切。仿佛他俩是你隔壁的邻居,你见证了他们因为爱情走到一起,听到他们的小鸡和房东太太的鸡们混在一起喳喳叫,看到他们的“阿随”栖息和瘦弱地喘气,后来被主人用黑布一蒙头,推进一个不很深的土炕......这一切都是变化着的,由爱情到后来不爱了。
鲁迅说爱情第一要生活,没有生活爱情也会磨灭。他说的话我信的,于是想自己当初是否就如子君。
而我现在,读到《伤逝》里“爱情是需要时常更新的”,才发现自己以前认为只要不被破坏,就一直完好。是错了,不进则退,没有永恒。
克氏说,人们爱的时候,多是用头脑而不是心。人的头脑太发达,进化了心灵的真纯,有时人是在用心爱,但也不再是最初的无私。人们付出爱,是为了得
到爱情,人们渴望爱情,其实是在渴望被爱。那么多人感叹找不到真爱,真爱不住在他们心中,因为他们不够真,也没有去爱。
想必鲁迅是很懂得爱的,才能写出《伤逝》,逝去,即是渐渐地消失。如影随形的爱情,慢慢游走,自私的人不要只会悲伤。
第三篇:读《伤逝》有感
读《伤逝》有感
对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不能说讨厌,但也实在不算是喜欢。也许是生在90后的我们生活过于的幸福,也许是仍在学校中学习着的我们,还不明白社会的辛酸与残酷,所以先生笔下的种种深意总是感受不到,只有听过了老师的讲解,才能明白先生的一字一句。
其实并没有完全看过先生的某部著作,但知道的也是不少的。在记忆的长河里,储存着他描写的那个月光下颈部带着银项圈的少年闰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里那个调皮的在院子里拔何首乌的少年,亲切慈祥的长妈妈,《祝福》中可悲可叹的祥林嫂,还有那个生活在麻木年代的孔乙己„„以及今天看到的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爱情小说——《伤逝》。
《伤逝》是鲁迅先生以青年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这是一篇悲情小说。它的篇幅并不长,短短一万多字,先生以“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这一年的经历,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在自由思想萌发时一对觉醒的青年男女相恋,后遭到家族反对,私奔同居,最后抵挡不了社会舆论与经济困难的压力而走向结束的爱情故事。用涓生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读过他后给我的感觉是很郁闷,有点可怜小说人物,有些讨厌小说人物,总之是一种闷在心口很难过很想发泄。
其实不太明白子君和涓生之间的爱情,通读小说的全文,感觉他们之间似乎很简单,男女之间起初的相互吸引,不顾家人的反对走在了一起,最后两个人分开了,子君死了。这样看来,好像很平淡,文字很简单,却感觉闷闷地,这样的爱情,平淡如水,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似的家族仇恨,也不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大悲大喜,有的只有生活,生活,然后还是生活„„
简单的生活,简单的幸福,太过的简单,然后幸福就慢慢的沉沦了,简单变得黑暗,令人窒息,会让人感到叹息的的是,原来,并不是简单就可以幸福的呀!他向她表达他的爱意,他们彼此喜欢,可是喜欢也只有喜欢,却是不够的!子君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一句深深地打动了我,子君的形象顿时变得生动而鲜明。那是一个贤淑、温柔的女孩子,她从封建家庭走出来,从乡村来到繁华的大城市,受“五四”时代大潮的洗礼,是一个迅速觉悟起来的新女性。她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伦理标准重新审视社会、审视人生,对理想、对前途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热情的向往,浑身迸发出生命的喜悦、青春的活力。她和涓生相恋了,她被涓生的博学所吸引;被涓生的真诚坦率所感动。尽管涓生经济地位低下,她却能抛弃旧的思想束缚,冲破封建家庭的羁绊,她“大逆不道”,“伤风败俗”地在封建卫道士面前公开与涓生同居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女性,她的决定,她的思想的跳跃,她为时代所为的进步,大胆,开放,一个新女性的形象真真切切的被刻画出来,可是也许是太积极了,太积极的接受了新思想,只是接受了,行动了,但却没有办法改变本质的,也许只是起初的一时冲动,也许只是在爱情萌芽之初的激情,所以步伐变得过于的迅速,太快了,实在是太快了,然后才会倦怠了,变得消极,因为本质还是没有变的,即使是子君,即使是这个受“五四”熏陶,迅速觉悟的子君,她的骨子里还是一个被封建思想严重禁锢着的女性。各种观念复杂、自然而有序地支配、局限着子君,这种复合性格构成并决定了她能勇敢地追求爱情自由,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时代女战士;决定了她在婚后无法继续迈进,甘心情愿把自己封闭起来沦为丈夫的女佣,“每日‘川流不息’的吃饭成子君的功业”,“她似乎将先前所知道的全部忘掉了”,“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疏忽了。这也注定了她最后悲惨的结局。
子君是一个由多种社会因素塑成具有复杂心理特征的典型,是具有一定文化的知识女性。在她的身上具有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想,争取婚姻自由的坚决果敢;又有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冲动、脆弱和革命的不彻底性,以及人生目标太低,容易满足的弱点,所以,在涓生失业,失去了经济来源,出现了生存问题,“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小家庭终于无法维持下去了,涓生为了“救出自己”,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于是,子君只得跟父亲再次出走,束手就擒,重新回到了封建牢笼中去,最后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
可悲,可叹,却是无奈„„
那是一个复杂的正在变革的社会,当时“五四”运动的狂飙席卷全国,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成为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子君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中国女性形象。她不求显贵,只渴望自由,渴望相互尊重的无邪的真情。她并不怎么了解外界的生活,没有经受过风雨的锻炼。当一线光明照到她身上的时候,她的心灵就呈现了异彩。她勇敢地反抗家庭,冲破社会的束缚,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大无畏的反封建的宣言!本来,子君连看一张秀美的雪莱的像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去;现在,为了拥有幸福的家庭,她不顾叔父不再认她做侄女,勇敢地冲出家族的束搏,坦然如入无人之境。这些都表现了她的觉醒以及强烈的反抗性。只是,有着二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封建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漫长的积淀中,根深蒂固地根植于人们心灵深处。这些都不是一时间就可以移除的,人们在渴望变革解放的同时,仍然背负着看不见的枷锁,在那个时代的种种悲剧,包括子君命运,也都是冥冥中无法改变的。
谁都会为子君和涓生的爱情而叹息,更会为子君悲惨的结局而痛惜、伤感。从子君的爱情嬗变过程来看,造成这场悲剧的直接原因是涓生失业,失去生存的经济来源。更深一层看:封建势力的重压;涓生的背信弃义;子君自身的缺憾都促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这是生活的现实。此时的涓生“未忘却翅子的扇动”,在“求生路上”要选择“奋身孤往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临各自飞”。这句本是封建社会里把世态炎凉体现得淋漓尽致的话,又在子君和涓生这对五四青年身上重新地进行了演绎。当然在生存出现危机时,可以用不同方式来应付。如果对于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来说,生活陷入窘迫,哪怕沿街乞讨,颠沛流离也不抛弃自己的伴侣,而是夫妻间相濡以沫同甘苦,携手同行,一起闯过生活的难关。可是涓生并不采用这样的办法,在生存危机面前,他觉得新的希望就是在于他们的分离。他首先想到的是舍弃子君,“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生活迫压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正是因为他“一条腿跪了下去”的求爱,才开始他们这种新生活的。子君是那么热烈和纯真地爱着他,然而当灾难刚降临到他们头上时,他就嫌弃子君“只知道捶着一个人的衣角”,“为了免得一同灭亡”,要“奋身孤往了”,他照搬“假洋鬼子理论”,为了个人的“新路”,草率地向子君宣布“我不爱你了”,迫使子君离开他,又回到娘家,在无爱的人间凄惨地死去了。如此看来,促成子君的死亡归宿,涓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这也是映照了当时的社会,人们的麻木,人性的自私,社会的黑暗,即使是涓生,一个拥有感情却又时时被时代所要挟的知识分子,也被局限在了一片黑暗,几乎要窒息,只能在最后,久久的懊悔,悲伤,痛苦„„
其实爱情本来没有错,错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错的是子君把爱情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真的无法承受失去。爱情是浪漫的,但爱情同样是物质的。没有了物质爱情或早或晚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负担。
我并没有经历过太多人世的悲情,但是很喜欢美丽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中有好多结尾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子君和涓生显然不是童话中的公主和王子,他们都只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对鲁迅文章最大的解释,《伤逝》同样是这样,在爱情与生活同时压抑的情形下他们没有抗争,而是以文人的方式排遣,这不能不说是“五四”时期的一种社会现象下的必然。
对于这篇文章,实在不敢说自己是很喜欢的,但是看完之后却真的是压抑,心里有个地方,很无奈,很痛。同情子君,同情涓生,同情他们的爱情。
对于鲁迅先生唯一的一本爱情小说——《伤逝》,在心底小小的留下了印记,奇妙的是先生的每篇文章都谈不上喜欢,却都是印象极深。《伤逝》的结局也许成为了许多人的痛,心底小小的遗憾,但是在现在的社会,应该不会再有那样的事情了吧,最后还是希望,人们可以获得幸福,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是我仍要祝福天下有情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四篇:读《伤逝》有感
读《伤逝》有感
11化艺1班 刘旭
这是一篇写在“五四运动”后,以知识青年的爱情生活为主题的小说。
“五四”退潮后,社会依然封建而黑暗,而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就在于自身个性解放并未与社会整体解放相结合。作为爱情双方,他们对爱情的理解太过狭隘,以至于结婚后并未享受到爱情的美好,即完全束缚在爱情的局限之中。正因如此,才有了涓生“只有一个虚空,我用真实去换来的虚空存在”的感慨,也正是这种虚空,才真正反衬出“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的观点。
盲目的爱,只会失去人生的要义。文中的细节描写亦很精彩,就经济方面,小说中写的很有意思。那四只小油鸡和那只叫“阿随”的叭儿狗直接反映了主人公不断面临的经济压力。子君甚至会将“连自己也轻易不吃的羊肉拿去喂阿随”,以抵挡房东太太对阿随瘦得可怜的奚落。可见,他们的生活已不是为了爱情,竟全然是为了别人的评价了。于是,涓生才会发现自己的位置:不过是叭儿狗和油鸡之间。后来,迫于经济的压力,油鸡们也逐渐成为肴馔。渐渐地,便是阿随,涓生不得不将它带到西郊放掉了,由此可见,子君与涓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已使他们不堪。
经济压力,社会压力,最终导致二人爱情的破裂,子君的离去,涓生的悔恨,印证了“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的主题。
文章饱含着涓生的悔恨与检讨,从相恋到同居到最后的破裂,不断叙述,展现了爱情双方当事人为爱情在经济和精神方面付出的惨痛代价。
作为当代青年,要学会爱,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动力,使爱情富有生机,经久不衰!
第五篇:读《伤逝》有感
读《伤逝》有感
读了鲁迅的《伤逝》,看着涓生眼中的爱情以及涓生对子君所做的一切,我想我不能这样。涓生,一个不成熟的男人,他一点了不懂生活。一直生活在自己和世界里,不能忍受生活的平淡,不能忍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能理解子君,以至最后无情的抛弃了她,导致了子君的死和自己的悔恨终生。可从涓生的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依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为了爱情,子君勇敢的喊出了自己的宣言。后来,涓生向她求爱后,她虽然也害怕,但仍毅然决然的与家里人决裂——她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涓生。可涓生呢?他一直都只懂爱情,他其实并没有准备好照顾子君一生。就连当时表白时单膝下跪的举动都是一时头脑发热,之后都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一想到,就使我很愧恧,但在记忆上却偏只有这一点永远留遗”。
看涓生的手记,我可以感觉到他几乎一直在抱怨,最多的就是总说“她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可是他却从未试着去了解子君,从子君的角度去想问。他不懂生活,也不懂如何正确的去爱,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却从未尝试过去理解别人,融入现实的生活中去。后来涓生失业了,他不懂生活,把一切想得太过容易,因而他抱怨子君“近来似乎也较为怯弱了”。后来他遇到了问题,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可他非但没有因此去理解子君,反倒把责任全推到子君身上——“子君又没有先前那么幽静,善于体贴了”“我的构思常常为这催促吃饭而打断”„„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男人,他不配做一个男人!子君为了他不惜和家里决裂,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他。可他没有能力给她未来,他自己没有能力,可他却理直气壮的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点都不感到自责。他没有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给子君未来,她就没有未来了。然后,他很是心安理得的抛弃了子君,也葬送了子君的未来。涓生会后悔我一点也不意外,他对子君还是有感情的,而且他逃避了自己的责任,感情的牵绊与良心的谴责,注定了他会后悔。
我不会做涓生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