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玛》中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时间:2019-05-14 04:5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爱玛》中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爱玛》中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一篇:《爱玛》中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从《爱玛》中看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摘要:《爱玛》是奥斯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奥斯丁通过小说中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她对女性自身命运的关注。本文主要对《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的解读来看奥斯丁所倡导的先进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爱玛 自我意识 婚恋观

简·奥斯丁(1775-1817),英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小说家,作品大多以女性独有的视角描绘出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乡村中家庭生活的画卷,描写金钱与婚姻、描写女性和爱情。奥斯丁生活在传统思想与习俗比较顽固的英国乡村,她的父亲乔治·奥斯丁是汉伯夏郡斯蒂文顿教区的教区长,靠着教区的收入养活九口之家,维持着农村中等阶层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奥斯丁的生活圈子主要限于乡村的中等阶层,她本人过的基本上是中产阶级妇女的悠闲生活,正如她书中描写的那样,较为悠闲富裕的生活环境使奥斯丁得以阅读很多书籍,并能够和她的姐姐卡桑德拉走亲访友,参加乡村舞会和其他社交活动。

18、19世纪之交的英国正处于经济上升时期,奥斯丁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萌生的,当时女性的地位一直不受到尊重,男女之间无平等可言,尤其是当时的观点认为妇女不善于男性那样归纳概括她们的思想,她们的头脑也不具备像男人们那样理解重大问题的能力,所以家庭生活才应当是妇女的最适合的天地。因此女性自立的机会因此大大地受到了限制。为了表现女性独有的自我意识,奥斯丁在创作上塑造了爱玛这样一个作家认为除了她自己没有什么人会喜欢的角色。下面就以爱玛为例分析表现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爱玛·伍德豪斯简直是个得天独厚的人,又美丽,又聪明,又有钱,不但家里生活舒适,而且性情开朗,她快满21岁了,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①作家在作品一开始就为女主人公设定了这样一个介绍,这也就不难解释爱玛身上女性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源——家庭环境。在海伯里的乡村,爱玛所在的伍德豪斯家族在财富以及社会地位上等级均居首位。作为这样显赫家庭的女儿,她深受家族传统的观念的影响,认为任何人的社会地位都是由他的财富决定的,而下等阶层在很多方面都是卑劣的。因此,爱玛总是瞧不起下层的那些人,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贵贱不相亲”。另一方面,在家里爱玛由于母亲早逝,自十二岁起就成了家里的女主人,就如奈特利先生所说的“爱玛总是被当做全家最聪明的人,所以被宠坏了。”、“母亲一去世,她失去了唯一能管束她的人”②而她的父亲伍德豪斯先生自闭地固守在属于自己社交范围的小圈子里,处处表现出对于变化和新事物的恐惧,迂腐得近乎荒唐,对于爱玛,他只有一味溺爱和习惯性依赖,完全起不到训导和指引的作用。这种环境既有利于培养爱玛无拘无束、男女平等的先进观念同时也给爱玛自身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缺点:做事我行我素,高傲又势利,看重门第观念;她对婚姻抱有资产阶级的势利态度,认为应该从阶级类别和财产标准来看待人与人的关系。

关于爱玛的自我意识的强烈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撮合别人的婚事。用作者的话说,爱玛认为“这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一件修善积德的事,爱玛生活境遇好,有闲暇也有能力做这

件事。”③在小说中,爱玛由于侥幸的促成了家庭教师泰勒小姐和韦斯顿先生的婚姻使得爱玛十分热衷于替人做媒。由于泰勒小姐的离去使得爱玛跟父亲的生活伤感、无味,由此需要需找一个人来替代泰勒小姐的位置,附近住宿学校的私生女哈丽特·史密斯便成了爱玛寻找的密友。在爱玛的怂恿下哈丽特拒绝了农民马丁的求婚渐渐爱上了年轻的牧师埃尔顿先生,仅仅因为艾玛觉得作为农民的马丁很粗俗,配不上身份可能是贵族的私生子哈丽特。爱玛的这一做法受到了奈特利先生的批评,在与奈特利先生反驳中爱玛所说的话也能反映出她自身所表现的强烈的自我意识。“男人总是以为女人拒绝一个男人求婚是不可理解的。男人总以为女人有求必应。”④而且爱玛还认为尽管哈丽特是个私生女,似乎低人一等,但有理智的人却不应这样看,她父母犯下的过失不能由她承担责任。哈丽特的地位与他人是平等的。这样看来对于社会中对女性的一些世俗偏见,爱玛有着自己独特的客观而敏锐的判断和认识。

其次是关于自己婚姻的见解。爱玛曾多次表示自己不会结婚或者短时间内不会结婚,爱玛想要以这种做法来体现自己追求男女平等的愿望,这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爱玛的自我意识反抗传统的一种表现。她曾对哈丽特说过这样一段话“单身妇女若收入微薄,当然令人耻笑,惹人讨厌,是儿童取笑的对象;单身妇女若有财产,总是令人尊敬的,完全可以做到通情达理、讨人喜欢。”她意识到没有经济基础的女性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只有通过婚姻才能过上幸福生活,只有顺应社会,女性才能有更好的归宿。但作为上等人家的女儿爱玛认为自己的结婚对象在各方面必须高于或者跟她平等,这样才能与她相匹配。关于爱玛和奈特利先生,奥斯丁很缓慢、隐蔽的在小说中表现两个人之间爱情的细节。除了他们的争论和分歧,爱玛更多地是尊敬奈特利先生而不是爱他,他们最终选择结婚主要是因为他们平等的社会地位,奈特利先生是个大地主,他拥有大量土地,因为家庭的富有,他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而进入上流社会。因此,在海伯里只有他有条件在财富和地位上和爱玛相配。这一表现不仅体现了爱玛的自我意识也体现了奥斯丁所倡导的婚姻观,她认为正当的婚姻关系首先应当认清对方的人品性格,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双方相互尊重、相互爱恋的基础上的结合;另外财产和社会地位在婚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爱玛的自我意识还表现在对自我认识的认同。就像小说一开头所说的“爱玛·伍德豪斯简直是个得天独厚的人,又美丽,又聪明,又有钱,不但家里生活舒适,而且性情开朗,她快满21岁了,一直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 “如果说爱玛真有美中不足,那要算她的任性和对自己估计偏高。”⑤对于这一美中不足,在奥斯丁看来正是爱玛自我意识的表现,正如“她对泰勒小姐的意见是很尊重的,但办起事来主要依自己的主张。”⑥爱玛的成长环境赋予了她自由的心灵,她经济上的独立保障了她独立的人格自由,在她身上所表现的是一种自由意识和对自我认识的认同,不管这种认识是否正确。爱玛认为女性与男性一样具有理性与智慧,这种智慧只有通过多读书、多参加交际活动来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

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封建保守思想仍然相当强大的时代,奥斯丁只是初步地表达了自己的女性意识,爱玛的塑造充分地展现了奥斯丁对女性自我意识的认可。尽管爱玛有许多不足之处,但可以说她是奥斯丁笔下一个典型的新女性形象。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奥斯丁.爱玛.[M].张经浩译.长春出版社p1 p30 p18 p52 p1 p1

参考文献:

[1]简·奥斯丁.爱玛.[M].张经浩译.长春出版社,1998

[2]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5年.[3]牛庸懋 蒋连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6

[4]邓军.论简·奥斯丁《爱玛》中的女性婚姻观及其成因.[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5]孟娜.分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J].大众文艺.2011.15.[6]王成.《爱玛》: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J].成功(教育).2011.8.

第二篇:1.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现实的压抑

1.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现实的压抑

几千年的男权统治,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女性加以绝对控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使不少女性卑躬屈膝、妄自菲薄,造成了女性依附、顺从、自我萎缩的性格,以致无法形成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无法认识自我的价值需求所在。

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历史来看,她们每一次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与突破,都和人性解放的思潮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真正觉醒于辛亥革命时期,其显著标志是以秋瑾、何香凝、张竹君、林守素、陈撷芬等为代表的20世纪初先进知识女性群体,她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价值、意义己有了相当的自觉意识。她们己经开始意识到她们不仅作为一个性别意义上的“女人”,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并且在社会实践上,积极投身于争取自身解放与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型力量。伴随西方女性解放思潮的大量涌入,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在知识分子阶层普遍增强,已接受现代教育的她们开始对女性的现实地位和文化处境进行审视,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存方式进行反思,明确认识到女性不应该是男权文化的附庸,而是有着自我意识和精神需求的独立个体。

纵观近百年来的女性意识觉醒历程,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它的发展与突破仍然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如今女性依然生活在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里(虽然相比过去女性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决定了女性在自我意识的觉醒与突破中或多或少的会受到男性化社会精神的灌输。女性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不得不被迫或者潜移默化的朝着她们觉醒的反方向社会化——接受男性意识形态赋予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女性自接受男性意识形态开始,就潜意识下将自我与女性自身分离,女性自愿成为被凝视的客体——“他者”,女性的主体性地位没有真正实现。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说成为了女性真正觉醒的最大阻碍。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女性“自我”的存在从来没有真正实现,女性无法自觉进入到女性自身的生命体验中,就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第三篇: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德伯家的苔丝》简写本与原著的语篇比较——基于倒装句的分析视角 2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 3 从女性主义角度浅析《诺桑觉寺》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Novel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Its Film Adaptation 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incidental Plots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6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对比分析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8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9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泄密的心》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开题报告+论文+)11 从《理智与情感》中看人格与性格对婚姻选择的影响 1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13 英语习语非稳定性结构特征研究 大陆高等教育中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状况及分析 15 论乔治•艾略特《亚当•比德》中的道德冲突 16 《哈利波特》的原型——亚瑟王传奇 “冰山理论”在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18 英语复合名词的认知语义研究 从约翰邓恩的“奇思妙喻”中透视他矛盾的情感观 20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的破灭 The Conflict between Desire and Surroundings:an Analysis of Clyd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22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Film Titles 23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 24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 2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 惠特曼的人文主义思想对美国现代诗歌创作和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以《自我之歌》为例 从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8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 A Study of Angel Clare’s Multiple Personaliti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0 论《宠儿》中社区与逃离的关系 31 刍议美国情景喜剧中的美国俚语

The Inharmonious Element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33 浅析王尔德《快乐王子》中基督教救赎的表现形式 34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35 《劝导》中安妮•艾略特的道德判断

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效率的调查与分析 37 Biblical Ideas on Women and Sex 38 浅析《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

非语言行为在小学外教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0 爱伦坡短片小说“美女之死”主题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论双性同体理论下的《达洛卫夫人》 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Euphem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 化学专业学生英语阅读策略研究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会话含义的语用初探 中美基础教育对比研究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论谭恩美《喜福会》中文化身份迷失与探寻 《蝇王》中象征意义浅析

体态语在中美交际中的差异及原因 试析中英婚姻生活差异及其原因

从目的论看儿童文学翻译--兼评《小王子》中英译本 英汉禁忌语的文化差异

论地理位置对中美民族性格的影响 话语风格的性别差异 论英汉口译中的数字互译

基于网络的英语听力学习的优势与局限研究 语境视角下的“吃”字翻译研究

论杰克伦敦的个人经历和信仰对《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命运的影响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麦琪悲剧原因分析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从《丧钟为谁而鸣》看海明威死亡情节成因

A Feminist Narrat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he Heroine’s Love Tragedy in Wuthering Heights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Analysis of The sound and the Fury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浅谈吉祥语的翻译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 网络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 《蝇王》主题之原型解读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论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英译——基于萨皮尔-沃夫假说

黑人社区的替罪羊-- 论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 美国英语新词汇特点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wilight-eclipse 从《草原日出》看多丽丝•莱辛的成长观 从功能对等角度看公示语的翻译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对意象翻译的初步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词性转换翻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 86 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二重世界 87 论《双城记》中的爱情

法律英语词汇的特点及其翻译 89 试论金融英语词汇的特点与翻译

以超验主义视角对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分析

An Ecofeministic Approach to Ernest Hemingway’s “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从文化视角浅析英汉数字的翻译 93 网络委婉语中的模因现象研究

接受理论视角下英文商标名汉译研究

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看中英谚语的文化意象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97 英文电影欣赏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xx学院案例 98 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 99 《圣诞欢歌》中斯克罗吉的性格分析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101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 102 浅析《小王子》的象征与哲学 103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蝴蝶梦》

老纽约下的女性悲剧——对《纯真年代》中两位女性的分析 105 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107 中西方聚会文化差异比较研究 108 回归之路--《所罗门之歌》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110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111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113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税务管理]我国开征遗产税国际借鉴和政策选择研究

通过象征主义、梭罗的自然思想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析《瓦尔登湖》 116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117 春节与圣诞节的对比研究

以女性主义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形象 119 从妇女主义视角看《紫色》中西丽的成长 120 浅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 122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对译

浅论《洛丽塔》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根源 124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Functional Equivalence in Chapter Title Transl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126 The Joy Luck Club :Chinese Mothers’American Dreams Lost and Regained 127 从《野性的呼唤》浅析杰克伦敦的哲学思想及其哲学倾向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英语电影对白汉译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31 绝望而不言败的抗争——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 132 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试析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 135 对《老人与海》中突显的生态意识的探讨

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论网络流行语的可译与不可译 137 现代叙事艺术与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 138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40 自我毁灭——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必由之路 141 《嘉莉妹妹》中的自然主义 142 欧亨利小说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论《一个小时的故事》中马拉德夫人女性意识的觉醒 144 汽车商标词的翻译特征和方法

从《金色笔记》看多丽丝•莱辛的女性意识 146 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浅析及其解决方法 147 浅析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148 浅谈英语复杂句的翻译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 150 英语影视作品字幕汉译的策略

151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52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 153 浅谈来自《圣经》的英语习语 154 苔丝形象浅析

155 《远大前程》中皮普成长的心路历程 156 《喧嚣与骚动》的创作技巧研究

157 论《喜福会》中双重文化对母女关系的影响 158 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的《莎乐美》中的女性意识 159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160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研究

161 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 162 礼貌用语中的语用失误

163 论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开题报告+论)

164 美剧字幕中的译者主体性——以美剧Gossip Girl第一季为例 165 论《芒果街上的小屋》汉译本中的异化策略()166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to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ETL)in Middle Schools 167 从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看违反合作原则的言语幽默 168 情感范畴在转喻中的认知体现

169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yntactic Features of English Contracts 170 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研究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1 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策略调查 172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理解英语习语的因素调查 173 论托马斯•哈代诗歌中的死亡意识

174 A Research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 175 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翻译 176 美国电影片名翻译研究 17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17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and Destiny: An Analysis of Sense and Sensibility 179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patial Language in Business Negotiation 180 英汉植物词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181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

182 合作教学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运用 183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84 浅析《双城记》中狄更斯的浪漫现实主义 185 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浅析及对策

186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迪克的堕落 187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效果的影响

188 从《永别了,武器》中看战争对人性的影响 189 英汉“悲伤”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190 试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191 不温不火,绵里藏针——分析《格列夫游记》的讽刺意义 192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Ideas in Walden 193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194 《哈利波特》中的励志精神

195 论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96 论<<禁食与欢宴>>中乌玛的觉醒

197 The Seven-Eighths of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n analysis of “Iceberg Theory”

198 On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een from the Translation of E.B.White’s Charlotte’s Web

199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 200 《简爱》的特征—一位独立的女性

第四篇: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具体地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不仅要求挣脱封建婚姻制和封建礼教的桔桎,实现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妇女价值的发掘与自我肯定。”总的来说,19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骜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一、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

在夏洛特生活的时代,妇女是男人的附属物。她们社会地位低,被歧视。但是简——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孤儿——被描绘成一个具有非凡的性格和坚强意志的新型妇女。这使得这本小说完全不同于其他以才子佳人为理想的刻画对象的当代作品。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中。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做“家里的天使”。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显然,“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多么激进,多么有份量!可以说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一)简爱的反抗意识 简爱从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寄养家庭里少爷的专横,小姐的傲慢,夫人的恶意,仆人的偏见,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不公平!不公平!”这是她的结论。终于在她被她的表哥打的头破血流之际,她发疯似地和他对打,使尽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并发泄的叫道:“你这个狠毒的坏孩子!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是个管奴隶的监工„„.你像那般罗马暴君!”她甚至敢于对她残忍的舅妈说:“世界上我最恨得人就是你”!①

对寄养家庭的反抗导致了简爱被送进劳沃德孤儿院。这是一所从肉体到精神对孩子们进行宗教束缚摧残的所谓慈善机构,简爱仍是那样叛逆不驯。她对好友海伦经常受到责骂和鞭打却从不抱怨的行为感到气愤,因此她十分蔑视和愤恨那些虚假的人。她奉劝海伦说,如果自己受鞭打,便要把那根鞭子夺过来,当面把它折断,而且“我们应该狠狠的回击,狠狠的回击!”这正是简爱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写照。

(二)经济上的独立意识

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上的独立,在简爱生活的年代,结婚是女子唯一的出路。但在简爱的心目中,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简爱经历了痛苦贫穷的童年,但她发奋努力,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当上了老师,经济上得以自食其力。她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强烈的也是贯穿始终的。罗切斯特给她买的昂贵的衣服首饰,都让她一一推掉,她向罗切斯特表示:“不要任何财物,只要一颗没有被大量的恩惠压倒的心。我永远也受不了让罗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的像一个玩偶,每天让金雨淋在我周围。”她执意不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而要继续做阿黛勒的家庭教师,用家庭教师这个职业挣得她的膳宿费和外加的一年的三十磅。在离开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简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份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她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

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并没有使她把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简爱在金钱面前,在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遗产的大部分

②转赠给她贫穷的表哥表姐。很明显,作者努力让她的女主人公在经济上的独立是用心良苦。我认为,遗产的安排并非像许多评论者所说的是“画蛇添足”,而是恰恰反映了作者已经敏锐的看到,女性的独立 首先在于经济的独立,她清楚的懂得,如果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那么在政治上、婚姻上就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可言,这个认识无疑是接近真理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是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③

(三)简对待婚姻的态度

按照维多利亚时期妇女的行为规范,简爱有两大过失:一是向一个男人(罗切斯特)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情;二是拒绝另一个男人(圣约翰)的求婚。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的时候,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了一个上流人物,在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奢望国王的爱情。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和侮辱。只有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够去坦坦荡荡的去爱。

由于罗切斯特疯妻的存在使他们无法成为夫妻,于是罗切斯特就决定带简爱到遥远的地方一起生活,但简认为自己无异于一名情妇,她对自己说:“我关心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越尊重自己”。④她勇敢的面对厄运的挑战,作出了离开罗切斯特这一痛苦而又坚决的抉择,这正是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不仅完满的表现了她的性格,她的执着追求,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蔑视。因此,她的离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了一步。

简爱离开庄园后,遇见并拒绝圣约翰的求婚,说:“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是的,圣约翰,你把它奉献出来的时候,我鄙视你!”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是不平等的!圣约翰对简的求婚,实际⑤上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做工具,当做附庸,这当然被简爱所拒绝。

二、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平凡的简爱虽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罗素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气,没了它,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简爱的善良除了我们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无私与宽恕。

(一)宽容

在简爱舅妈里德太太临终前,她陪在身边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从小说中,我们看到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做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

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的叫了一声“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看到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⑥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也会被别人伤害,如果执着于这些伤害,只会让自己更痛,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宽容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童年,饱尝了人情冷酷,世态炎凉的滋味,并没有使简爱变成一个冷酷麻木的女孩,相反,她用一颗善良博大的爱心关爱着身边的人。简爱这样一个平凡而圣洁的女子告诉21世纪的女性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去爱家人,爱朋友,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只有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无私的给予,在世俗怨恨中心胸旷达而付出真爱,才称得上是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形象。

(二)独立

在简爱寻求的爱情里,二人在经济上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附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一唯物主义理论不仅仅适合阶级范畴,也对男女的社会关系作出了相适应的解释。女性要独立,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撇开对男性物质上的依赖。所谓“靠诚实的劳动挣得的面包,比不劳而获的面包更香甜。”在她打算嫁给罗切斯特时,她的想法就是:不愿依附于对方,而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产。她拒不接受罗切斯特送给她的钻石戒指、项链和手镯等奢侈物品。当罗切斯特要她立刻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据不认同,而是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劳动来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也维护了自己纯洁高尚的爱情。也正因为这样,简爱才理直气壮的说:“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是彼此平等的”。⑦

(三)尊严

简爱悲惨的成长历程让她早早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宁可承受孤独,也不愿低三下

四、无视人格的去祈求廉价的怜悯和同情。当仆人告诉她称呼表哥主人时,她勇敢的反问道:“他怎么是我的主人?我又不是仆人!”⑧无论是舅母的虐待还是别人的侮辱,无论心灵受到多大的创伤,她都自尊自爱,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

为了尊严她抛弃了爱情,简爱勇敢的跨出了桑菲尔德的大门。冲破了世俗的樊笼,令人敬佩。在一个多世纪前,对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和金钱的女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惊世骇俗的。而这也正是简爱独特的个性决定的。面对着忍辱偷生还是个人的尊严时,简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经过一夜的思考,简爱毅然离开。她知道,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一个人爱她了。简爱每吐的一个字都像重拳一样敲打着我的心,这就是要求平等的呼声。女作家精心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很不寻常的家庭女教师的形象,歌颂了把两颗灵魂平等结合在一起的爱情,同时也歌颂了敢于和男权社会顽强斗争的妇女,把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看得高于一切。小说光明的结局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要有自由、尊严、平等。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爱情观等于尊严加平等这道公式上。付之实现往往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的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和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一样,为了爱情和人格抛弃所有。简爱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感觉,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简化感情的简。它犹如一杯白开水,净化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简爱这一形象变得高大而不同凡响,她闪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像暗夜中的火把,为广大妇女点燃了希望之光。

注 释

《简爱》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译者:程永然 责任编辑:子龙

出版发行:中国致公出版社

版次:2004年10月第2版 2004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①《简爱》第一章第5页第19行 ②《简爱》第二十三章268页第9行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④《简爱》第二十六章第319页第1行 ⑤《简爱》第三十三章第419页第7行 ⑥出自马克·吐温的名言名句

⑦《简爱》第二十二章第249页第8行 ⑧《简爱》第二章第6页第11行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简析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潮{J}。人文2009,《1》:127-122,[2]李涛,新历史主义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研究{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7《3》:48-51 [3]苗福光,欧美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学术论坛2005《10》:181-184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马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老师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的指导教师-马小林老师表示感谢。

第五篇:生命的智慧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生命的智慧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你是否见过这样一种现象,偶然翻开石头,下面却生长着幼嫩的小草,它们努力地向石头边缘生长着,这是因为它知道,如果要继续生长,就必须得接受阳光的照射,于是它用尽全力终于让我们看到石头缝有小草长出,使我们感受到它的顽强,这是否在向我们诠释着生命的智慧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呢?

科学巨人钱伟长曾经是一个文科生。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他中文和历史考出了两个100分,但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学习如此偏科,但他却仍被当年的清华录取。这样的成绩,放在今天别说清华,就连普通的高校,也只能望门兴叹。

事情远不至此。钱先生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9·18事变”。面对侵略者的飞机大炮,钱先生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要转入物理系。但物理系主任吴有训不同意入学物理考试只有5分的钱伟长转系。但随后因钱伟长执着的等候、说服让吴有训做了有条件的让步:试读一年,如果数理化有一门不到70分,就回文学院。一年后,钱伟长终于考到70分。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试想想,如果不是这一次转系,中国只能多了一个历史学者钱伟长,却少了一代科学大师钱伟长。

这又使人想起鲁迅的弃医从文。

1898年,18岁的鲁迅,离乡背井去寻求人生之路。1902年,他东渡日本,两年后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希望毕业以后回国救治像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但是有一次课堂里放映记录日俄战争的幻灯画片,看到一个

替俄军当侦探的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旁边竟站着一群中国人在围观。鲁迅受到极大刺激,由此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改变中国第一要紧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于是鲁迅决定回国弃医从文。后来于1918年5月,写出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从此走向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最终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试想想,如果鲁迅不是这一次转变,中国只能多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却少了一代文学泰斗。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很多人没有自我意识或意识不够,发现不了自己的优缺点,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个得力弟子,苏格拉底在临终前希望他能找一个最优秀的弟子,可这位得力弟子找了半年也没有找到,苏格拉底要告别人世时对他说:“本来你就是最优秀的,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忽略了。”苏格拉底最后说:“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挥和重用自己。”可见这位弟子自我意识不够,体会不到自己就是苏格拉底想要找的人。生活中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我们要培养这种自我意识,认识自我,敢于面对生活。只有拥有自我意识才能引领我们行走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而不变得世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这一点,他曾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彭泽当县令,不久,郡太守派来一名督邮来督察,这位督邮粗俗而傲

慢,而陶渊明平时藐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又不能不见,于是没穿官服就去见,县吏拦着他要他穿上官服,说要是督邮乘机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下去,于是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而折腰。索性取出官印,写了一封辞职信,从此,陶渊明就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陶渊明原本可以衣食无忧,但要丧失人格和气节,这与陶渊明对生活的意识、觉悟不符,于是他选择放弃,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坚守自我。拥有自我意识,使生活自由自在,活得真实,拥有自我意识,创造更有意义的人生。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坎坷,身受府刑,精神打击到了极点,但他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那些在逆境中奋发的人,他意识到我不能放弃生命,不能被困难压倒,生活给予我再多的痛苦我也要将其化为动力,展现自我,带着这种意识他坚持创造,最终创造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这更充分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意义非凡,自我意识不可缺少。

孔子作为思想家,他对生活的感悟、自我意识体会更深刻,比如做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生活意识觉悟高,他是那样想的也是那样做的,他不仅自己身受其益,弟子也受到感染,这向我们诉说着,个人的自我觉醒很重要,如果我们都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对个人、集体、国家乃至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细细体味生活,提高自我意识,为生活矫正方向,让生命释放光彩!

下载《爱玛》中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word格式文档
下载《爱玛》中奥斯丁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女性题材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美国女性题材电影中女性意识的觉醒 摘要:女性电影是指电影创作者在创作中运用女性特有的创作、表达方式,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及对女性生存的压抑,以崭新的人文......

    《爱玛》读书笔记

    《爱玛》是简·奥斯汀的作品。奥斯汀小说结构并不宏大,但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真实可信。他们或小气或大度或势利或坦荡或卑微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即使过去了二百多年,这......

    爱玛 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 《爱玛》是简奥斯丁与1815年写成的,被认为是简奥斯丁四部作品中最为成熟的一部。读完整篇的小说,发现故事里并没有牵涉到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很少注入政治色彩,......

    《爱玛》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 “爱玛.伍德豪斯是个聪明,漂亮,又有钱的姑娘„„”,小说《爱玛》的第一卷第一章第一句话,就用如此直白的语句,把女主人公给概括了一下,也把她推到了一个人民大众的......

    爱玛 读后感

    令人高兴的是,爱玛最后和奈特利先生在一起了,爱玛 读后感。不知道为什么,我在想起奈特利先生的时候,总是想起《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飘》里的白瑞德。所以,从故事的前面,我就衷......

    《爱玛》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 《爱玛》读后感1平平淡淡中又不失美好幻想的英国庄园里发生的故事,人与人之间相处淡然并没有过多的顾及,总是会亲切来往的问候,不就是现在社会中逐渐丢失的一......

    浅谈鱼玄机诗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浅谈鱼玄机诗中的女性自我意识 大理学院文学院 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3班 学号:2007122310 前 言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各方面都实行着比较开明、开放的政策,所以......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论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 中心论点: 妇女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古代父权制牢不可催的统治,封建礼数的摧残,使得女性地位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骇然的地步,这一点在宋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