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平凉市旅游资源
平凉市旅游资源
平凉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的古文化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发掘古文化遗址465处,古墓葬55处,钟塔5处,石窟寺8处,现珍藏文物5万余件,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旅游资源呈三大特色:一是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市内有以丝路文化、成纪文化、崆峒文化、王母文化、商周文化、秦汉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以及现代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二是有以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生态景观为代表的自然资源。崆峒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云崖寺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莲花台和五龙山原始森林茂盛,更为值得展现的是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具有98.6万亩的农业梯田生态建设状观。三是以汉、回、藏、保安等18个民族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更为浓郁色彩,崆峒区、泾川、灵台等县(区)的黄土窑洞、民间刺绣、牛皮灯影等闻名海内外。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于泾川县温泉开发区境内。南石窟寺开凿于北魏永平三年(公元501年),系泾州刺史奚康生主持修建。东大窟为主窟,内有高大立佛七尊,胁侍菩萨十四尊,窟顶有浮雕佛传故事,窟门两旁内雕菩萨两尊,外壁雕天王两身。西小窟两侧分排雕有十六罗汉、八菩萨、六力士、正中为三菩萨,均为石胎泥塑,分别为唐代和晚清风格。古灵台简介遗址在灵台县文化馆内。商代末期属密须国,旧志记载,密人不恭,文王伐密告捷,为祭天慰民,取悠然而治,同乐同化之意,乃筑灵台。故台历尽风霜,几经修茸。民国十七年(1928年)军政当局因修建营房,故台尽遭受铲除而引起民怨。二十一年(1932年)春,经陇东绥靖司令、中央陆军新编第五师师长杨子恒倡导,县长张东野于二十二年(1933年)征发民工就原址奠基动土,组织修复。二十三年秋筑台工程告竣。复修之“灵台”,周百二十尺,高二十八尺,顶建八卦亭,内供文王塑像,台基周围遍镶国民党中央政府大员,各省要人及地方知名人士题匾赠词大小碑石凡百三十余件。“文革”中,“灵台”再被夷为平地,民心痛惜!1984年8月再次破土兴建,1985年12月28日落成。新台高78尺,周回288尺,顶层为古殿堂,仍供文王塑像,外表装饰比旧台更为壮观。陇上名胜云崖寺自北魏以来1600多年的历史中,历代能工巧匠在云崖寺主峰长约300米、高约80米的悬崖峭壁上殚思竭虑,修筑了众多精巧玲珑的悬阁危楼,雕凿了无数风格迥异的洞窟佛像、尤以白云洞窟群中的“五方佛洞”之彩雕泥塑最为精美、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以云崖寺为中心向外辐射,依次有竹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三教洞、罗汉洞、红崖寺等10多个洞窟群遍布于广阔的林海。华夏古槐王华夏古槐王生长在甘肃省崇信县铜城乡关河行政村内,距崇信县城20公里、崇安公路9公里、宝中铁路12公里。古槐树高26米,主杆高2米,胸围13米,树冠东西宽34.2米,南北长37.7米,占地面积2.1亩。据专家测定已生长2800多年,气势雄伟,挺拨高大,根深叶茂,虬枝如龙,冠盖似云,蔚为壮观。更为奇特的是树上寄生着杨、花椒、五倍子树和小麦、玉米等9种植物。该树资料载入《甘肃古树奇观》一书,被誉为“华夏古槐王”。主杆分八大主枝,又称“八卦槐”。
第二篇:2012政府工作报告平凉市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0月21日在平凉市崆峒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赵小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全力以赴抓投资促建设,抓调整促转型,抓改革促发展,抓民生促和谐,成功战胜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办妥了一批制约发展的难事,办成了一批意义深远的大事,办好了一批普惠群众的实事,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
一、立足于加快发展,持之以恒推进项目建设,着力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攀升
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居全省前列。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6亿元,比2006年增加39.8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9561元增加到16399元,年均增长1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2亿元,财政支出完成12.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5倍和2.9倍。
经济结构加速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加快,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以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5∶43∶46.5调整到10.3∶42.2∶47.5,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趋强趋好。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66项,其中过亿元项目122项,完成投资244
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5倍,成为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五年。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引进项目92项,落实到位资金89.2亿元。在重点项目带动下,辖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8.6亿元,年均增长3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5%,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立足于产业升级,坚持不懈提升开发水平,着力培育竞争优势,区域经济活力日益凸显
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投入4.8亿元,完善了平凉工业园区“一纵四横”道路框架及水、电等配套设施,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运输专线路基全线贯通,两大工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9.7亿元,平凉电厂二期、海螺水泥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煤电、食品制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梯次推进的新型工业格局。在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下,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达到5.8亿元,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3.3%。
特色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建成新世纪购物广场等商贸设施40.2万平方米,全面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达到42.6亿元。建成了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和五星级广成大酒店,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3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1亿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2.3倍和2.8倍,旅游业实现由资源开发型向经济产业型的重大转变。肉牛、果菜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肉牛饲养量达到35.8万头,较2006年增长 37.5%;果树经济林达到1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四大特色产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4.3%,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我区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跻身全省牛羊产业大县之列。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新增中小企业313户、个体工商户8134户。民营经济由过去单一的餐饮、服务等行业向建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8大类50多个行业拓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2%,比2006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立足于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我区首条高速公路平定高速崆峒区段建成通车,西平铁路崆峒
区段完成铺轨,国道312线改线工程全线贯通,建成通乡油路185公里、通村硬化路和等级路33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50%的村通硬化路、58%的村通公交车。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建成750千伏高压输变电站工程和3所供变电站,全区供电能力达到197.5兆伏安,较2006年增长56.7%。实施以泾水北调为重点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1.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4%,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重大突破。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建新农村示范点82个、小康屋8976户,建成“三清五改”示范户1.08万户,占到全区农户的14.4%。完成土窑洞搬迁和危旧房改造10232户,4.61万名群众告别了土窑洞和地坑庄。大寨乡率先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白水镇马莲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在18万吨左右。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22个村,移民搬迁1055户,使3.41万人脱离贫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转劳动力43.4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2.1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中心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2%。建成商品房255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24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2006年的20平方米增加到27.5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3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184公里,管道燃气入户5万户,建成便民市场20个。新建5个社区服务中心,宝塔社区被评为全省示范社区和绿色社区。崆峒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3亿元,四十里铺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建立健全市区联动的城管新机制,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我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次性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土立石灰窑134孔,城区污水处理、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完成植树造林15.8万亩,南北面山绿化6.4万亩,退耕还林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94.6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0.5万亩。建成占地330亩的南山生态公园,城区新增公共绿地9.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到14.7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较2006年分别提高4.3个和8.4个百分点,我区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四、立足于富民优先,全面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着力维护群众利益,民生福祉得到有效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213元和4670元,较2006年增长68.3%和85.9%。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4%和13.3%,分别达到8621元和4592元,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汽车、旅游、数码产品等高品质消费成为新的热点。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学校总数由2006年的300个调整到276个。改扩建校舍27.6万平方米,新建平凉五中、崆峒文武学校等72所学校,建成市二院门诊综合楼、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所乡镇卫生院、9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快科技普及和自主创新,申报专利317件。积极开展节庆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建成乡镇文化站13个、农家书屋251个、农民体育活动场所65处,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入户21860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乡乡通互联网。我区创建成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全省科普示范区。
民生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机制,民生财政支出完成41.3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7.6%,是上一个五年的3.6倍。全面落实省市列实事,每年公开承诺措办10件利民实事。争取国省资金8004万元,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在全市率先实施村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各类保险金4.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2703人,其中安置高校毕业生1489人。建立健全以廉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机制,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4平方米的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建成廉租房4985套24.56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397.7 万元,解决了4023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成3 所敬老院,连续五年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为26.3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金3.36亿元、临时生活补贴190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金1381万元。244项“5•12”地震和“7•22”暴雨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建成,完成投资3.8亿元,受灾群众住房及公益性设施恢复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平安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和食药品安全监管,有效保障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成区法院审判法庭、110公安指挥中心、“四所一中队”政法基地、51个社区警务室和中心城市视频监控“千眼工程”,改扩建22个基层司法所、15个派出所和5个法庭,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城乡居民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民族宗教、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国土资源等工作全面加强,双拥共建、外事侨务、爱国卫生、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地方志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五、立足于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加强自身建设,科学施政能力明显提高
民主法治全面加强。圆满完成“五五”普法,积极开展行政复议与应诉,受理并办结行政复议案件110件。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政府运行管理机制。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及社会各界通报情况,办理区人大议案1件、各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78件,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太统水泥公司等74户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筹措资金2.4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51万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盘活国有资产3.52亿元,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融资3.45亿元。政府机构改革、乡镇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强农惠农资金支付方式改革等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政务公开扎实开展。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办理区长热线和群众信访件4181件,办结率100%。全面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建成政务专网,完成门户网站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广泛应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对56个单位的1134项行政职权事项进行清理登记,努力提高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水平,我区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
行政管理务实高效。加强应急体系建设,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及时稳妥处置了“4•7”特大投放危险物质案。健全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以及经济责任目标考核等制度,加强政务督查,推动各项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有效落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全面落实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领导包抓、协调调度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严格落实“五不准五禁止”工作纪律,维护了“团结谋事、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2011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调结构,尽心尽力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均可圆满完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2%,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2%。
工业经济在优化升级中提质增效。平凉海螺水泥二期、房丽美中高档陶瓷装饰砖生产线、新世纪粉煤灰综合利用、荣康弹性阻尼缓冲器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亨达公司搬迁及印机产业提升改造项目建成主体,平凉光伏产业园一期、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区属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3.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外贸企业完成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增长15.2%。
基础设施在项目支撑中持续改善。实施的180项重点建设项目(在建146项,前期34项)建成87项,完成投资63.97亿元。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9项,落实到位资金22.2亿元。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7 亿元,增长22.1 %,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投资5546万元,改建桥梁2座,建成通村油路和硬化路100公里,三太路、安青公路建成通车。投资1294万元,实施索罗、大寨、崆峒3个乡镇安全饮水工程,铺设供水管道421公里,有效解决了2.3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农村经济在产业开发中快速发展。1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成小康屋1200户,土窑洞搬迁及危旧房改造建成3100户,完成投资4.5亿元。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小区5个、百头肉牛养殖场3个,新建蔬菜日光温室210座、大棚1603座,新植果园2万亩,建成果树矮化密植示范点1800亩。新修梯田3.88万亩,完成土地整理复垦3.31万亩,新增耕地1.35万亩。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发放涉农补贴8198万元。农村土地流转2.4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25万亩。
城市品位在建管并重中稳步提升。建成崆峒大道西段绿化工程,“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埋设管网485米、石砌护岸护栏1200米。世博伟业家居建材广场建成运营,红泉大酒店建成主体。建成廉租房2304套11.52万平方米,通过公开摇号方式为3411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分配了廉租房。50套公共租赁房、500套限价商品房建成部分主体,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商品房4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13.12万平方米。四十里铺等重点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15亿元。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和国道312线及平华路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综合执法,规范城市管理,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旅游产业在品牌打造中深度开发。崆峒山游客中心、广成大酒店二期全面建成,太统山旅游专线道路建成通车,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美化、景区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完
成投资1.26亿元。成功举办了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组团赴2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集中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崆峒山旅游形象标识和宣传语征集活动,崆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接待游客23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分别增长31.4 %和50.9%。
社会事业在统筹发展中全面进步。省市区列利民实事全部落实到位,完成投资16.2亿元。下杨中学学生公寓楼建成投入使用,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及放疗中心和寨河中心小学等7所小学教学楼、公寓楼建成主体。“两基”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国省标准,通过省上评估验收。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12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认真落实各项物价调控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坚决遏制了房价过快增长势头,增幅稳定控制在5%以内。加强社会管理,扎实开展食药品安全等十大专项整治,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五年,是我区顺应新形势、构建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创造新业绩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个领域付出心血与汗水、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和部队官兵,向在我区的投资创业者、全体纳税人,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改革发展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水平,提高了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积淀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强力开展招商选资,扩大投资规模,为跨越发展积蓄强大后劲。我们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实施了一批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事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在扩大增量、优化存量中,实现了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的重大突破。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调整优化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为跨越发展筑牢坚实基础。我们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集约化提升传统产业,品牌化推进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初步构筑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先导、四大
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框架,推动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轨道。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城乡建设,促进共同繁荣,为跨越发展增添内驱动力。我们始终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初步打造出城乡建设布局科学、经济要素顺畅流通、生活空间相互融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衡同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改善民计民生,凝心聚力造福人民,提升幸福指数,为跨越发展营造和谐环境。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让人民群众共享,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全力措办利民实事,通过创业富民、就业安民、保障为民,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上学、就医、行路、饮水、住房等实际困难,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创新,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优机制体制,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发展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攻坚克难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奋力探索弯道超越之路。
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对照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打破,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统筹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三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民生保障任务还比较繁重。四是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在今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让全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展望未来五年,国内经济加快调整转型,东部产业加速梯度转移,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投入,以及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区获得充足的外部资本以及科技、信息等发展资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过去五年的发展,我区发展思路更明晰,发展基础更坚实,产业定位更准确,体制机制更完善,这些都为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只要我们科学研判趋势,用开阔的视野审视区情,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用务实的举措推动发展,就一定能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更加注重发展转型。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立足农业稳固基础,依靠工业增强实力,依托城市提升形象,借助文化旅游彰显特色,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按照改革政策配套、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管理生态化、精细化,走出一条产业鲜明、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统筹发展之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更加注重普惠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扩大“创业型”社会就业,发展“普惠型”社会事业,完善“共享型”社会保障,及时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更有尊严,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全民参与的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
——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群众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围绕贯彻落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和上述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产业优化升级和民计民生改善,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大项目带动、工业强区、城乡一体化、产业富民、民生保障战略),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四大示范区和一大中心”(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西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全省重要的优果精菜四大基地,积极创建
国家级循环经济、西部生态、西部旱作农业、黄土高原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四大示范区,着力构筑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奋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42∶48。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贫困面下降到10%以下。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22.7%和39%。
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大项目带动,在更高起点上增强科学发展的实力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初步筛选确定今后五年重大建设项目180项,总投资1309亿元。全力巩固与华能、海螺、酒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拓展与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的合作空间,重点抓好酒钢机械制造和低镍生铁生产基地、镇泾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等项目,保持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势头,确保完成投资870亿元以上。抢抓全省交通“东部突破”机遇,重点实施“四高三铁一场”(天平、平崇安、平庆、机场高速4条高速公路,平定兰、西平、宝中二线3条铁路和平凉支线机场)交通项目,配套建设平凉客运枢纽站、快客客运站、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形成内畅外联、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和衔接顺畅、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现招商引资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力争引进3-5个实力雄厚的国内500强企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
二、坚持工业强区,在更高平台上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
全面落实全省工业跨越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和全市“四大行动计划”,切实增强工业对经济
发展的支撑。重点实施平凉光伏产业园、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750千伏高压输变电站三期、四期和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项目,加快酒钢100万吨PVC管厂、平凉电厂三期、华能60万吨煤基烯烃等投资过10亿元项目前期工作,力促早日开工建设。建好平凉工业园区、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三大工业发展平台,合力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16年末,三大工业区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以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全面实施七大农业循环、十大工业循环、四大社会循环工程,以及平凉电厂脱氮等循环经济项目,探索建设“产业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6%。
三、坚持城乡一体化,在更高标准上提升统筹发展的层次
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养生”平凉和黄土高原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示范区的定位,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控制西片崆峒山旅游区,扩张中片柳湖新区,发展东片工业园区,重点实施“一轴三环”道路建设、天门塬综合开发、崆峒大道西段陇东民居、热电联产节能改造及城区集中供热等一批城市化建设项目,到2016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初步建成西部区域性中等城市。加速推进新型村镇建设,构建梯度分明、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实施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峡门城乡一体化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全区基本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村村通等级路、312沿线社社通油路,彻底告别土窑洞和地坑庄。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实施“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北滨河路景观带建设、南北面山绿化、北山森林公园扩建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管护,全力构筑黄河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四、坚持产业富民,在更高水平上激发转型发展的活力
商贸业围绕建设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高标准布建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多功能购物中心、高档次商业街区和储运配送中心,重点实施风尚吉伍国际商贸建材市场、仁河汽配城、陇东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旅游产业围绕建设西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以崆峒山旅游区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十万大峡谷、太统山景区开发,进一步完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重点实施崆峒山问道宫景观园、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力争把崆峒旅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努力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肉牛产业围绕建设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基地,持续推进“万千百十”养牛工程,扶
持发展养殖大户和规模化育肥龙头企业,肉牛饲养量年均增长4.5%以上,达到42万头。果菜产业围绕建设全省重要的优果精菜基地,大力实施北部塬区果产业开发整塬推进和泾河川无公害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果树经济林达到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五、坚持民生保障,在更高要求上丰富和谐发展的内涵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力争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及时解决城乡居民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58万平方米,不断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新建改建校舍81万平方米,撤并学校106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成13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推动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大力推广科技适用技术,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开发,加快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每年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科学调整社区布点,合理增加社区数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高依法治区水平。
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和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
主要任务是:
一是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优化工业结构,聚力发展新兴产业,力求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以园区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为方向,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产品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升级,切实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巩固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支持红峰、虹光等企业加快“出城入园”技术改造步伐,扩大拳头产品的产能和市场份额。东诚机械加工制造、宇星电子厂建设、天福和景海新型节能门窗、大成玻璃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酒钢机械制造、虹光高频无极荧光灯生产线项目力争开工建设,酒钢低镍生铁生产基地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45研究所,打造新科技、新能源产业“孵化器”。加快平凉光伏产业园建设,建成100兆瓦晶体硅电池片生产线,力争开工建设2.8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建成年产160吨高温碳纤维隔热材料生产线。加强与中力新能源科技研究院衔接合作,实施新型合成环保生物清洁燃料研发中试项目。大幅增强园区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平凉工业园区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年产3万辆三轮摩托车总装生产线、汽车仓栏板加工制造、1000吨钢结构加工安装、山东临工机械制造等项目;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重点实施天泰商品混凝土、新世纪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二期等项目,运输专线建成通车,两大工业区年内新引进并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3个以上。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对煤电、造纸、制革等行业和企业监管,推动产业互动式循环发展和企业内部循环生产,重点实施金江酱醋渣饲料、恒伟脱硫石膏、隆鑫建筑节能材料生产线等循环经济项目,建成峡门造纸厂混合浆技术改造和福利制革厂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确保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66%。
二是围绕夯实发展基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聚力改善发展环境,力求在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着眼长远谋项目、立足国省争项目、创新思路引项目、不遗余力建项目,以项目投资总量的增加和投资增量的扩张,集聚经济发展后劲。多策并举促进投资强劲增长。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0项(在建120项,前期30项),概算总投资849.1亿元,完成投资55.5亿元。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投资杠杆效应,拉动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投资,强化政银合作和银企对
接,努力搭建项目融资平台。全力以赴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天平高速、西平铁路建设和崇白公路改建,积极配合做好平凉支线机场、平定兰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建成国道312线改线工程,规划建设寨河至西阳至大庄公路,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平凉工业园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完善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络,有效提升供电保障水平。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资金争取力度。强化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洽谈,在更高层次上、更宽领域内主动接受发达地区要素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促成一批投资开发项目签约并落地建设。准确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向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倾斜的政策导向,以积极的态度、有力的行动,努力寻找有效对接点,大力争取国省资金、项目支持和市上财力、政策扶持。全年招商引资力争签约项目20项以上、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争取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三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聚力强化产业支撑,力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促进新提升。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市场化理念培育农民,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在建基地、保供给中推进产业开发。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新建千头养殖小区4个、百头养殖场6个,肉牛饲养量达到38万头,肉牛良种化率、秸秆利用率分别达到86%和82%,完成平凉红牛大厦和红牛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狠抓果园标准化管理,加快索罗胡洼等3个千亩标准化示范点和草峰长沟等10个示范园建设,新植果园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7万吨。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重点抓建两个万亩无公害基地,新增设施蔬菜2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2万亩。在强基础、增后劲中改善农村条件。以和谐五星创建和五村联创为载体,整合项目资金,严格规划管理,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区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7个、小康屋1200户。实施泾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兔里坪水库前期工作,加强基本农田改造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新修梯田3.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3平方公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增沼气用户2000户。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实施大寨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和大秦乡大秦村等4个整村推进项目,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000人。实施柳湖等5个乡镇19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在拓渠道、促增收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扶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就地创业增收致富。加大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输转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5亿元以上。加快发展
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增加农民的产业增值收入和产业链务工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旱作农业15万亩。
四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扩容提质,聚力提升形象品位,力求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呈现新变化。打造精品工程,深化精细管理,提升形象品位,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强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北滨河路景观带建设完成绿化亮化,崆峒大道西段陇东民居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酒钢生活基地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完成植树造林3万亩,南北面山绿化8000亩。加快建立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17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14.2万平方米、商品房76.75万平方米,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四十里铺、草峰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12亿元,促进人流、物流持续向小城镇聚集。大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城区东大门道路改造、平沿路改造、热电联产节能改造及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全面建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建、建筑垃圾处理场和四十里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地下弱电管网工程建成管沟7公里。积极推进城区“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完成河堤治理、亮化绿化6公里,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0公里,实现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全覆盖。着力完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规划新建商贸设施43.11万平方米,红泉大酒店建成运营,风尚吉伍国际商贸建材市场、仁河汽配城建成主体,陇东农产品交易中心、活畜交易中心、恒旺物流园、星兴商厦改扩建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新天地商业广场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专业特色街,促进传统商业企业改造升级。全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健全科学、精细、长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小广告和个人建房建筑四大整治活动,大力实施文明街区、文明夜市、文明市场、文明小区、文明门店五大文明提升活动,努力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是围绕提高产业效益,加快资源深度开发,聚力打造精品景区,力求在壮大旅游产业上拓展新空间。推进景区扩容提升,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巩固拓展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业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多元化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全力开展崆峒古镇招商和市场化运作,重点抓建崆峒山地质遗迹保护、景区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崆峒山问道宫景观园建设前期工作。加强与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衔接合作,积极寻求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旅游项目的支持,努力破解旅游业发展资金瓶颈。深层次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提炼崆峒
文化和崆峒武术内涵,打好崆峒武术、道源文化、陇东民俗、养生美食等“特色牌”,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崆峒山艺术团等文艺团体优势,努力提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艺展演。精心策划开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5种以上,实现特色旅游商品系列化和品牌化。规范提升农家乐乡村旅游,重点扶持建设崆峒文化一条街农家乐集中区,集中改造农家乐50户。全方位打造崆峒旅游品牌。加大在国家级和国内知名新闻媒体宣传力度,组团参加“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大型节会,举办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暨第二届中华武林大会,主动与大客源市场进行对接,提升崆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年接待游客力争达到28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
六是围绕增强保障能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聚力提高服务水平,力求在改善民计民生上开创新局面。积极构筑多层次、高质量、普惠型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共享式发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惠民生。加快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31%以上。深化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体性文化活动,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广科技适用技术30项以上,申报专利65件以上。加强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计生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力度,积极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民忧。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大残疾人救助帮扶力度,扶持1500名贫困残疾人脱贫。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实施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保民安。建成三天门社区和广场社区办公用房并投入使用,积极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提升街道社区服务能力。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全面落实物价调控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心城区视频监控“千眼工程”二期和8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综合楼。深入开展各类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12年我们将实施崆峒“民生十条”,集中精力办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⑴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工业园区寄宿制小学、崆峒寨子街小学、柳湖
纸坊沟小学和平凉铁中教学楼、黄家园小学教学楼、索罗张树小学宿舍楼,开工建设世纪花园和西郊2所幼儿园,完成投资3765万元。⑵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工程,建成中医医院门诊楼、红十字会老年病医院托老中心,新建白水卫生院住院楼,完成投资1143万元。⑶实施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新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400套以上,完成投资1亿元以上。⑷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成3000户,完成投资2.7亿元。⑸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铺设输配水管道126.4公里,解决上杨、峡门两乡1.3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⑹实施农村道路通达通畅工程,建成大秦至白庙通乡油路19.8公里,新建乡村硬化路100公里,完成投资6380万元。⑺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规划建设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崆峒镇体育健身中心和大寨高塬、老庄洼2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000户。⑻实施城区便民服务提升工程,建成民馨家园C区等5个便民市场、广成路等10座便民水厕,更新城市公交车25辆,开通城乡公交班线3条,完成投资1775万元。⑼实施就业援助工程,为8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妇女办理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为1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4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1200人以上。⑽实施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工程,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扎实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是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相适应的“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科学施政,增强政府创新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和谐是第一责任、人民满意是第一追求的意识,在工作谋划上讲科学重长远,在工作推动上讲过程重细节,在工作落实上讲到位重实绩,着力营造真抓实干、加快发展的干事氛围。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更加注重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区情,大胆解放思想,致力改革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决策力。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责,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规范政府施政行为和运行机制。自觉接
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政协委员提案。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公示相结合的决策评估机制,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务求决策科学民主。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重视政府诚信建设,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为民理政,增强政府执行力。把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指标作为各部门、各单位综合考核的刚性指标,形成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工作导向。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完善“零障碍、一站式”政务绿色通道,加强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部门服务窗口建设,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机制,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利民实事落实情况实行绩效考评。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等工作措施,真正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
廉洁从政,增强政府公信力。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扎实推进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持续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坚决纠正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政府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全区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奋勇争先的雄心壮志、奋起直追的昂扬斗志,抢抓机遇,务实拼搏,克难攻坚,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1年11月16日在平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臧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平凉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和我市“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抢抓机遇,锐意进取,集中突破,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新跨越、建设新平凉,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过去五年,我们强力推进跨越发展,坚持不懈抓项目、争投资、扩总量,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抢抓各类政策机遇,不断强化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和县域经济支撑,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一五”规划提前一年完成。累计实施亿元以上各类项目166项,其中十大过10亿元工程建成8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4.9倍。预计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72亿元,比2006年翻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由5742元提高到13139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5.8亿元和15.3亿元,分别增长1.7倍和1.6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3.2%;财政支出完成89.1亿元,增长2.2倍。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名上升到第六位。全市经济发展步入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效益快速提升的新阶段。
过去五年,我们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不懈扩规模、抓延伸、打品牌,四大产业支撑效应显著提升。始终把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持续推进煤电、草畜、果菜、旅游产业深度开发。能源综合开发进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点,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新增煤炭探明储量44.1亿吨,煤矿、电厂、煤制甲醇等一批煤电化项目建成投产,煤炭产能、火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2500万吨和420万千瓦。新建、改造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装备制造业持续做大,引进建成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平凉海螺公司,以煤电化为引领,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格局进一步巩固提升。2011年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80亿元,比2006年增长1.3倍,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提高到64.3%。以牛、果为主的农村产业开发全面加快,肉牛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03万头和38.6万头;果树经济林达到185.7万亩,建成各类认证基地68.6万亩,果品产量达到89万吨,“平凉金果”、“平凉红牛”品牌效应日益扩大。大力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粮食总产迈上百万吨台阶。累计投入23.4亿元,实施了一批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崆峒山晋升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平凉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0.59∶48.16∶31.25,四大产业集群优势日益凸显,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达到45%,全市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四大产业为支撑,一二三产协调推进的发展新格局。
过去五年,我们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坚持不懈夯基础、破瓶颈、增后劲,发展条件显著改善。抢抓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和国家支持甘肃发展等重大机遇,集中实施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项目。平定高速建成通车,西长凤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建设加快,全市四级以上公路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58%的村通硬化路。建成了750千伏超高压输供电及一批农网、城网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
光缆、50%的村通宽带。实施了50个乡镇(街道)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成监控点位828个。累计投资189.1亿元,大力推进中心城市改造扩建和六县县城、重点小城镇建设,平凉城区基础设施配套进程加快,“六纵十横一环”路网框架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4.6%。新农村建设连片成带、区域化推进,以水路电气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近三成农户用上清洁能源。实施各类水利工程260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连续多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完成造林封育102.9万亩,新修梯田104.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100平方公里。以关闭“五小”为重点的环境治理成效明显,节能减排持续加强,全国生态示范区创建试点通过验收。全市呈现出不断强化基础、改善生态、拓展空间、提升要素聚集能力的良好态势。
过去五年,我们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不懈抓招商、促创新、增活力,开放开发水平显著提高。坚持把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方位推进开放开发。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积极实施了事业单位改革。财税征管、国有资产管理、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组建了非税收入征管机构和平凉市商业银行及一批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综合治税机制和城乡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创造了经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乡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创新完善走出去、引进来等招商引资机制,积极参加各类大型经贸活动,成功举办了全国乡企贸洽会等重大节会,先后与华能、中水电、酒钢、中电科、海螺、雨润等大企业集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周边市州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一批中央骨干企业、民营企业集团落户平凉,实现了合作开发由工业为主向一二三产全面拓展。五年实施各类招商项目547个,到位资金337亿元。以平凉金果为代表的出口贸易实现重大突破,进出口总值比2006年增长2.6倍。走出了以创优环境为基点,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引强入平为抓手,多层次多领域开放开发的新路子。
过去五年,我们努力推进统筹发展,坚持不懈增投入、抓提升、促协调,各项社会事业显著进步。千方百计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强化基层基础,完善功能配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累计投资22.5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732所、158.5万平方米,消除了D级危房;认真实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建立,“普九”债务化解销零;组建了平凉职教集团,6所职教学校晋升为“国重”,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立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63件发明专利获国家授权。累计投入5.8亿元,建成了市医院综合楼,改扩建了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565个,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改造、新建了市文化活动中心、市图书馆、柳湖书院,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86个、乡村体育活动场所853个,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全覆盖,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全国、全省获奖,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建成村村通工程6120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7.7%和93.9%。提前一年实现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省级优质服务市目标,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48‰以内。双拥共建活动持续深入,我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统计、档案、气象、地震、人防、外事侨务、信息化、地方志、红十字、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全市上下关注支持社会事业,加大投入、改善硬件、提升软件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过去五年,我们竭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不懈办实事、解难题、促和谐,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有效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连续五年公开承诺措办惠民实事50件117项,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到总支出的70%以上。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累计安置高校毕业生1.8万
人,解决了3352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困难,发放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6.3万人。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16.7万人次,年均输转劳务45.1万人。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实现了村干部报酬财政发放,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率先解决了集体工、长期临时工、“五七工”、“家属工”养老保险及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等历史遗留问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施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标、城乡低保扩面提标和农村五保供养提标,开展城乡医疗救助33.7万人次。建成了市儿童福利院、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和一批养老福利机构。地震、洪涝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全面完成。建成廉租房1.18万套,实施了城区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有5384户群众搬出了土窑洞和地坑庄子。解决了73.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市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92.1%和82.3%。加大连片开发扶贫力度,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1.6万人。全面推行惠农资金“一册明、一折统”支付制度,累计兑付各类政策性补贴5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85.9%和67.9%。全市进一步形成了高度关注民生、全力改善民生、提升共建共享水平的良好导向。
过去五年,我们紧紧围绕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制定完善了政府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专家咨询、社会听证、新闻发布等制度,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共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353件,政协委员提案564件,办复率均达到100%。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规范行政许可事项1042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5项。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先争优和机关作风整顿等活动,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责任追究,加强审计、财政监督,持续开展纠风治乱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不断强化市场价格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集中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完善机制,推行了食品安全城乡一体化监管模式。健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及时有效应对“5·12”地震、“7·23”暴洪等自然灾害,快速处置了“问题奶粉”、甲型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入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妥善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快发展民族乡村经济社会事业。全市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安定和谐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
即将过去的201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市二届十六次全委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集中精力抓落实、求突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重大项目快速推进。省市列57个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光伏产业园一期投入试生产,碳纤维产业园加快建设,酒钢集团平凉煤电化循环经济项目启动实施,西长凤高速、静庄二级公路年底建成通车,平凉机场、铁路、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25亿元,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程加快。编制完成了能源化工基地发展《规划》,确立了5个项目功能区及开发重点,邵寨煤矿建设步伐加快,平凉电厂三期和华亭、崇信电厂二期、60万吨煤基烯烃、20万吨聚丙烯项目前期进展顺利,原煤产量、发电量分别达到2400万吨和170亿千瓦时。农村主导产业规模效益持续提升。新建规范化肉牛养殖小区51个,新植果树经济林21万亩,建成蔬菜生产集中区15个,蔬菜产量突破百万吨,主导产业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6%。旅游商贸活力日益增强。积极开展了“神奇崆峒·养生平凉”品牌推介,实施了崆峒山景前区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成功举办了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预计游客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崆峒古镇、世博伟业建材家居广场投入运营。预计全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达到10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5亿元。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积极争取,多方努力,全市整体融入关天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蒙陕甘宁“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等3个国家级发展规划。与11户央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台湾奥斯特公司投资开发红牛产业,“兰洽会” 项目签约总额位居全省前列,全市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25%。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编制各类规划186项,中心城市控制性详规实现全覆盖。新区绿地公园建设加快,南环路改造全面完成,312国道过境段改线全线贯通,崆峒大道改造提升、“八沟一河”综合治理等工程进展良好,六县县城和36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市特教学校完成迁建,平凉技师学院挂牌招生。市妇幼保健院新建工程基本竣工,市社会福利院、市精神病院建设进展良好。实施了市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市广电新闻中心年内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了市第三届运动会,市体育中心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民生保障力度加大。省市确定的实事全面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开工率、主体竣工率分别达到100%和60%,基本解决了城镇人均13平方米以下家庭的住房困难。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国家试点扩大到5个县(区)。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各位代表,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市产业发展最为迅猛、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为显著的五年,也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坚强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中省驻平单位和驻平部队、武警官兵,向为平凉发展作出贡献的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平凉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砥砺奋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五年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一定要紧紧抓住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着力做大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经济实力;一定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好中求快、快中求好,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一定要抓基层、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在攻坚克难中全力打造后发优势;一定要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大中小齐抓,内外商并重,在创优环境中努力提升区域竞争力;一定要坚持大区域布局、大项目支撑、大工程引领,持续强化投资拉动,多层次多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一定要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推进优化升级,集约化、集群化发展,大力提升主导产业支撑能力;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普惠性,注重实效性,持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定要求真务实,崇尚实干,全力以赴抓落实、干到位,以一流的作风保障和促进跨越发展。
在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特色产业链条短,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基础条件瓶颈制约因素还比较多,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节能降耗和环境约束压力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民生保障层次低,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愿望仍有较大差距;少数干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还不能适应跨越发展的要求,等等。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解决,努力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向新阶段。
未来五年政府工作和2012年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也是快转型、促跨越、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蓄势腾飞期和攻坚破难期。我们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要素制约矛盾更加突出、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国家支持西部、支持甘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落实,我市整体融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启动实施,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为我市率先发展、加快跨越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刚刚召开的市第三次党代会对全市今后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的总目标、总要求,进一步统一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力量,必将激励全市人民积极投身推动转型跨越的伟大实践,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按照省委省政府跨越式发展的总要求,全面落实“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努力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转型跨越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强化统筹协调,全力攻坚破难,奋力开创全市科学发展新局面。
与“十二五”规划相结合,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战略重点是:
(一)加快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构筑转型跨越的重要支撑。持续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打造特色品牌,构建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支撑作用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大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加快实施酒钢150万吨低镍生铁等3个投资过百亿元项目、平凉电厂三期等6个投资过50亿元项目、光伏产业园等8个投资过10亿元项目,促进煤电化、煤电冶、煤电材一体化发展;强化外引内联,着力构建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加快出城入园,推动阀管刀和矿用机械、石油机械配件等装备制造业改造升级、集团化发展;依托峡门集中区,持续做大做强新型建材业;突出光伏、碳纤维、电石、PVC、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集群。集中建设绿色畜牧、优质果品基地和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实施“四个百万” 工程(粮食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肉牛饲养量达到120万头以上、果品总产量达到110万吨以上、蔬菜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大力推进草畜、果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开发,构建起支撑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迅速壮大第三产业。深度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实施一批重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培育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文化旅游骨干企业,全方位打造“神奇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着力提升以崆峒山旅游区为中心,以泾川旅游区、关山休闲避暑旅游区、灵台文化旅游区、葫芦河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为基点的文化旅游综合开发水平,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推动以文化旅游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二)突出城镇带动,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转型跨越的聚集功能。坚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中心城市、六县县城、重点城镇、中心村镇的要素聚集能力。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建设大景区、大园区的思路,坚持
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服务一条龙,进一步健全完善建管分离、重心下移、责权明确、市区一体化管理机制。全面完成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同步配套建设地下综合管网。加快建设中心商务区、工业集中区、生态居住区和文体功能区。实施天门塬开发及一批基础设施、生态景观、地标建筑等扩容性、功能性、提质性工程,中心城市人口达到42万人,建成西部聚集辐射效应明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着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持续推进六县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功能配套。加快公共资源向村镇延伸,引导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全市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9%以上。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小康建设相结合,以中心村建设为重点,特色化、区域化推进,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快速聚合。2016年全市新农村建设和“三清五改”示范村覆盖面分别达到45%和85%,基本消除农村危房。
(三)建设“三大枢纽”,强化基础设施,着力改善转型跨越的基础条件。以交通、电力、水利为重点,突破瓶颈制约,改善硬件条件,增强发展后劲。争取实施宝中二线等5条铁路、平天等6条高速公路和平凉机场建设项目,改造县乡公路1000公里,硬化通村公路4000公里,力争县县通高速公路、乡镇通等级公路、建制村通硬化路,加快构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800千伏直流、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供电工程,扩建750千伏超高压变电站,新建一批330千伏、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形成西电东送枢纽。依托铁路、公路、园区,建设一批大型专业市场和仓储设施,形成西部重要的煤化、农副产品、新型建材、新材料集中生产区、储备区和集散地,加快构建物流枢纽。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三网”融合,打造“数字平凉”。强化水利建设,建成一批水源调蓄调配、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饮水安全、梯田综合开发、山洪灾害防治工程,建成自来水化市、梯田化市。
(四)加强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升转型跨越的承载能力。以建设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园林城市、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市为统揽,持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集中实施一批整流域、整区域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以上。认真落实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加快实施酒钢平凉煤电化循环经济项目,集中实施一批工业、农业循环工程,推广清洁生产,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社会节能,实施一批节能减排技改项目,有效提升市县两级污水、垃圾处理能力,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监控体系和环境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机制,全面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矿区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生态、循环、节能、减排综合推进,不断扩大环境容量。
(五)推进改革创新,扩大交流合作,着力增强转型跨越的动力活力。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进一步促进开放开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干事创业、投资兴业的热情。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机制。抓好财税改革,加强综合治税,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探索建立新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市区财政保障新机制。深化金融改革,构建多元化融资平台。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一步深化水利、集体林权、国有林场改革。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文化、教育、科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推动交流合作,加快引强入平,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继续深化与央企、发达地区和周边城市的合作、协作,主动融入关天经济区,优化投资环境,突出项目招商、产业融合,积极对接大基地、大企业、大园区,发展一批协作配套、相互支撑、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企业集群。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六)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计民生,着力营造转型跨越的和谐环境。下功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构筑多层次、广覆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夯实和谐基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大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以及广电、体育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度挖掘崆峒山、西王母、皇甫谧、古成纪等地域特色文化内涵,保护整理文化遗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园,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扩大文化消费,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努力开创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文化产品三位一体推进的文化发展新局面。加快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积极创办教育集中区,持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学前和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大众化。加大医疗卫生项目实施力度,强化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大科技创新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弘扬“包容、和谐、务实、进取”的平凉精神,广泛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全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加强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支持以创业促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大病医疗救助、特困群众救济、残疾人保障为主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继续坚持为民措办实事制度。抓住进入六盘山扶贫片区机遇,加大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扶贫力度,贫困面下降到10%以内。持续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扎实推进“六五”普法,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快依法治市进程。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扶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军政军民团结,全面推进社会和谐进步。
2012年,是全面加快转型跨越的起步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7.1‰以内。2012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工业经济质量效益。坚持扩张总量和优化结构并重,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壮大工业集群。加快能源综合开发。完成灵台独店-泾川高平煤炭资源精查和矿井规划设计,开展泾川东部、崆峒区北部煤炭资源地质调查,争取开建灵台唐家河、南川河和崇信赤城、五举煤矿,加快邵寨煤矿建设进度,确保大柳、新安煤矿达产达标,百贯沟、华星公司60万吨矿井投入试生产。开工建设中煦20万吨聚丙烯项目,加快平凉电厂三期和华亭、崇信电厂二期以及240万吨兰炭项目前期工作。原煤产量达到2600万吨,发电量190亿千瓦时。促进装备制造业扩容增效。抓好红峰减温减压装置及疏水阀研发生产、虹光真空接触器和高频无极荧光灯生产线建设,确保亨达印机改造提升项目达产达标,完成丰收公司并购重组和出城入园,力争临工机械制造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全面建成光伏产业园一期和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开工建设2.8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开发省级新产品10项以上。改造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天纤棉业、皇甫谧制药、恒达废纸综合利用等重点项目进度,新建通达果渣综合利用生产线,扩大静宁纸箱包装产业园规模,改扩建30户龙头企业,支持果畜等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提升新型建材业发展水平。海螺
水泥总体实现达产达标,推进祁连山日产2×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培育一批煤矸石制砖、粉煤灰综合利用、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企业。加强工业园区(集中区)建设。积极探索完善管理模式,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大力度推进以路水电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新入园千万元以上项目20项。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加快推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力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突出产业化、集约化,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多环节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推进牛果菜产业开发。加强基础母牛保护,推进秸秆转化利用,新建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加强与奥斯特集团合作,完成红牛大厦和红牛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新植果树经济林25万亩,巩固提升标准化生产基地114万亩,果品产量达到92万吨,优果率提高到65%;新增设施蔬菜5000亩,蔬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种植148万亩、全膜覆土穴播小麦30万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30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以上。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农技推广、疫病防控、质量监管、农产品销售及信息服务等,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创建2个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个。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坚持就地就近转移与有组织输出相结合,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输转劳务47万人,创劳务收入45亿元以上。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继续抓好省列新农村试点县和3个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抓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个、“三清五改”示范村100个。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5个,抓好华亭县黑河流域省列片区开发和六盘山特殊贫困片区5个整乡推进试点,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145户5788人,减少贫困人口3万人。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6.5%。
(三)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开发,有效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深度开发以“神奇崆峒·养生平凉”为主题、以特色文化为内涵、以精品景区为支撑的旅游产业,抓好平泾路崆峒山连接线、大云寺三期及云崖寺景区配套提升等9个重点项目,新建中国梯田化第一县博物馆,加快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莲花台国家4A级景区创建步伐,整顿规范农家乐,提升崆峒古镇经营管理水平,全力办好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暨第二届中华武林大会,着力开发旅游系列产品,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开拓中远程客源市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3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8.5亿元。开工建设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抓好陇东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风尚吉伍国际建材、新天地购物广场等商贸设施和专业市场建设,实施酒钢生活基地项目。继续推进退市还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一批农村连锁超市以及城区便民市场和“放心粮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仓储配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提升住宿餐饮、家政服务、文化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提升出口能力,进出口总值增长20%。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5%。
(四)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城乡发展条件。建成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和泾渗、韩店至张家川二级公路,实施平泾、崇白公路改建工程,力争平凉机场批复立项,加快推进平庆铁路及惠宝、平天、静庄、华崇灵高速前期工作。新建平凉客运枢纽站、快客客运站和市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施各类水利工程60项,完成10座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中小河流域治理,推进引洮工程静宁受水区项目、兔里坪补偿水库前期工作,建成一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00亩。加快建设2个330千伏和3个110千伏送变电工程,抓好农网改造升级,提升电力保障能力。实施城市光纤到户和农村光缆进村、宽带入户工程,提升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五)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完成第四轮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编制重要节点、重点功能区修建性详规。县城控制性详规覆盖率和村庄规划制定
率达到100%。突出中心城市功能配套,组建市投资开发公司,搭建中心城市建设融资平台;完成312国道过境段改线工程和双桥路泾河大桥主体,全面建成新区绿地公园;实施柳湖路东拓、双桥路北拓和东大门道路、平沿路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抓好“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天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工程,扩建生活垃圾处理场,新建建筑垃圾处理场,推进城区绿化亮化和柳湖公园、火车站广场、崆峒大道西段、解放北路等景观提升工程。集中实施一批县城、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项目,积极推进中心村建设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管理,严格规划执法,建设综合数字城管系统,集中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和文明市场、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工地创建活动,规范户外广告和小区物业管理,实现综合执法与日常管理向背街小巷、居民社区、城乡结合部延伸,全面提升城市文明形象。
(六)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切实强化节能减排。持续抓好三北、天保等重点工程和城镇面山、道路绿化,实施泾渭河流域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基地建设和亚行贷款项目,完成造林封育16万亩。抓好巩固退耕还林口粮田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试点,新修梯田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0平方公里。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任务,新增耕地8000亩。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地下水采用管理,促进全社会节约用水。加强矿产资源开发监管,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实施20个重点节能技改项目,抓建8户省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深入开展公共机构和社会节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目标值以内。严格项目准入,抓好重点行业、企业废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工程建设,完成电厂、水泥等企业烟气脱硫脱硝工程,开建3个县城污水处理项目,实施38个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和19个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项目,确保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约束指标。
(七)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认真做好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稳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积极探索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进程。扎实推进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建立农户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补偿机制。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完善机制,多形式搭建平台,多领域深化合作,强化签约项目跟踪服务,全面提高履约率,全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00项,到位资金125亿元以上。实施“50强民营企业”创业帮扶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集群。
(八)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市委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启动实施以市博物馆二期、文化馆等为重点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开展“平凉文化年”系列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进社区”等经常化;整合文化资源,充实力量,强化保障,全面推进市县(区)“三馆”、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着力提高现有文化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坚持引进与培训相结合,加强城乡一体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优秀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力争文化产业园立项建设,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新优势。持续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新建、改建校舍15.9万平方米,完成平师附小改扩建,建成泾川特教学校;加快平凉医专升本步伐,力争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招生并启动新校区建设;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成市精神病院综合楼,确保5个县级医院、7个中心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建成投用,新建3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快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暨生产力促进中心综合楼建设步伐。建成市广电新闻中心主体,实施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
系示范区,提高优质服务能力。
(九)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积极探索以社区为重点、强化基层管理促进社会管理的新机制,合理调整城市社区规模,适当增加社区数量,充实工作力量,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实现管理的全员覆盖、全域覆盖。突出社会面稳控和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重点人群、重点区域管理,强化信息网络监管,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包案制,着力构建信访、司法、法制、综治、民调“五位一体”联动调解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严格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集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完善价格补贴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保障市场供给,稳定价格水平。扎实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建成市救灾物资储备库,健全自然灾害预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十)加快推进民生工程,集中办好惠民实事。强化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着力解决普通高校毕业生和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加强劳动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建成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试点。统筹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救灾救济工作。同时,集中办好十件惠民实事:1.新增城镇就业2.7万人,80%以上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实现就业。2.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3000套以上,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2万户,完成“告别窑洞”工程。3.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6处,解决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全市自来水通村率达到100%。4.实施县乡道路改造100公里,新建通村硬化路450公里,开通城乡公交班线12条。5.开工建设平凉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同步实施雨水、污水全收集改造;更新公交车25辆,新建公厕10座,完成路口交通信号灯配备。6.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5所。7.建设市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和市级儿童专科病区;建成市、县、乡三级“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为乡镇卫生院配备急救车及车载设备,实现“120”城乡全覆盖。8.建成6个乡镇体育惠民工程;完成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建设2座城市数字影院。9.实施40个乡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成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点位2635个。10.建成“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户1万户、村级服务网点50个;为5000户农户配发太阳灶。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发展的重任、人民的期盼,我们将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效能,把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全面落到实处。
深入推进思想解放,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大力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全面提高各级公务人员的思想觉悟、理论素养、政策水平、精神境界,在服务转型跨越的具体实践中,以强烈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勤奋敬业,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创造性开展工作;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干事创业,争创一流,促使各级公务人员始终做到以人民利益为重、以平凉发展为重,形成人人干事有激情、个个单位有活力、凝心聚力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升政府公信力。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议事规则及重大决策咨询、听证、公示、风险评估等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水平。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主体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进一步规范各级行政机关施政行为,做到依法用权、秉公用权、为民用权。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及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以有为干事促进跨越,以诚信干事服务人民,做到决策务必落实、承诺坚决兑现。加大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办事程序、收费标准、补贴政策、规定依据等公开力度,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不断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以各级公务人员的依法办事、诚信干事、高效干事,凝聚人心,团结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促跨越。
深入推进职能转变,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能,加快政府职能向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大财政对民生、“三农”、社会事业和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产品。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简化办事程序,严格执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公开承诺、责任追究制度,下决心整治和解决一些部门和单位推诿扯皮、效率不高以及部门利益至上、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建立责权一致、分工合理、规范有序、务实高效的运行机制,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执行力。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需要为第一选择,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下移工作重心,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集中精力抓落实、干实事、求实效。进一步健全完善目标责任管理和绩效考核机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民生实事,责任到领导、到部门,严格时间进度和质量标准,及时督查考核,奖惩兑现,做到令必行、行必果,在政府系统进一步营造务实干事、立决立行、落实有力、一抓到底的浓厚氛围。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对工程招投标、资源开发以及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持续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软环境“双评”活动,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完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机制,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控“三公”支出,杜绝铺张浪费,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加强公务人员廉政教育,不断提高自我规范、自我约束、清廉从政的自觉性,以廉政取信于民,以勤政造福于民,进一步树立和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统一的意志和行动。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锐意创新,扎实苦干,顽强拼搏,为实现小康平凉和谐平凉文明平凉生态平凉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0月21日在平凉市崆峒区第十七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代区长 赵小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届政府工作回顾
2007年以来的五年,是我区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全力以赴抓投资促建设,抓调整促转型,抓改革促发展,抓民生促和谐,成功战胜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波及影响,办妥了一批制约发展的难事,办成了一批意义深远的大事,办好了一批普惠群众的实事,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崭新篇章。
一、立足于加快发展,持之以恒推进项目建设,着力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攀升
经济规模持续壮大。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和省市平均水平,经济综合竞争力稳居全省前列。预计到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6.6亿元,比2006年增加39.8亿元,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9561元增加到16399元,年均增长1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2亿元,财政支出完成12.6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1.5倍和2.9倍。
经济结构加速优化。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加快,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以商贸、旅游等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0.5∶43∶46.5调整到10.3∶42.2∶47.5,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趋强趋好。
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66项,其中过亿元项目122项,完成投资244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5.5倍,成为项目建设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的五年。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引进项目92项,落实到位资金89.2亿元。在重点项目带动下,辖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8.6亿元,年均增长32.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5%,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立足于产业升级,坚持不懈提升开发水平,着力培育竞争优势,区域经济活力日益凸显
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投入4.8亿元,完善了平凉工业园区“一纵四横”道路框架及水、电等配套设施,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运输专线路基全线贯通,两大工业区入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9.7亿元,平凉电厂二期、海螺水泥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形成了煤电、食品制造、新型建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梯次推进的新型工业格局。在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下,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7%,达到5.8亿元,工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3.3%。
特色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建成新世纪购物广场等商贸设施40.2万平方米,全面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达到42.6亿元。建成了崆峒古镇•问道驿站和五星级广成大酒店,崆峒山晋升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38.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2.1亿元,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2.3倍和2.8倍,旅游业实现由资源开发型向经济产业型的重大转变。肉牛、果菜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肉牛饲养量达到35.8万头,较2006年增长 37.5%;果树经济林达到11.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万亩。四大特色产业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24.3%,成为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我区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跻身全省牛羊产业大县之列。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新增中小企业313户、个体工商户8134户。民营经济由过去单一的餐饮、服务等行业向建筑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8大类50多个行业拓展,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42%,比2006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立足于城乡统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我区首条高速公路平定高速崆峒区段建成通车,西平铁路崆峒区段完成铺轨,国道312线改线工程全线贯通,建成通乡油路185公里、通村硬化路和等级路330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50%的村通硬化路、58%的村通公交车。完成城乡电网改造,建成750千伏高压输变电站工程和3所供变电站,全区供电能力达到197.5兆伏安,较2006年增长56.7%。实施以泾水北调为重点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11.5万人的安全
饮水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4%,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实现了重大突破。
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新建新农村示范点82个、小康屋8976户,建成“三清五改”示范户1.08万户,占到全区农户的14.4%。完成土窑洞搬迁和危旧房改造10232户,4.61万名群众告别了土窑洞和地坑庄。大寨乡率先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白水镇马莲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粮食总产量年均稳定在18万吨左右。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22个村,移民搬迁1055户,使3.41万人脱离贫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转劳动力43.4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2.1亿元,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中心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建成区面积达到3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2%。建成商品房255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24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由2006年的20平方米增加到27.5平方米。新建改造城市道路33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184公里,管道燃气入户5万户,建成便民市场20个。新建5个社区服务中心,宝塔社区被评为全省示范社区和绿色社区。崆峒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6.3亿元,四十里铺镇被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建立健全市区联动的城管新机制,全面加强城市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城市承载力不断增强,我区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城市。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次性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土立石灰窑134孔,城区污水处理、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完成植树造林15.8万亩,南北面山绿化6.4万亩,退耕还林7.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94.6平方公里,新修梯田10.5万亩。建成占地330亩的南山生态公园,城区新增公共绿地9.5万平方米,人均绿地达到14.7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1.8%,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3%,较2006年分别提高4.3个和8.4个百分点,我区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
四、立足于富民优先,全面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着力维护群众利益,民生福祉得到有效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213元和4670元,较2006年增长68.3%和85.9%。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年均增长10.4%和13.3%,分别达到8621元和4592元,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汽车、旅游、数码产品等高品质消费成为新的热点。
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学校总数由2006年的300个调整到276个。改扩建校舍27.6万平方米,新建平凉五中、崆峒文武学校等72所学校,建成市二院门诊综合楼、中医医院住院部楼和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所乡镇卫生院、94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加快科技普及和自主创新,申报专利317件。积极开展节庆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建成乡镇文化站13个、农家书屋251个、农民体育活动场所65处,广播电视村村通完成入户21860户,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乡乡通互联网。我区创建成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全省科普示范区。
民生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民生机制,民生财政支出完成41.3亿元,占到财政总支出的77.6%,是上一个五年的3.6倍。全面落实省市列实事,每年公开承诺措办10件利民实事。争取国省资金8004万元,化解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在全市率先实施村干部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发放各类保险金4.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2703人,其中安置高校毕业生1489人。建立健全以廉租房为主的住房保障机制,将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4平方米的城市低收入困难家庭纳入保障范围,建成廉租房4985套24.56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397.7 万元,解决了4023户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建成3 所敬老院,连续五年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为26.3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金3.36亿元、临时生活补贴1902万元、农村五保供养金1381万元。244项“5•12”地震和“7•22”暴雨灾后重建项目全面建成,完成投资3.8亿元,受灾群众住房及公益性设施恢复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平安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和食药品安全监管,有效保障和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建成区法院审判法庭、110公安指挥中心、“四所一中队”政法基地、51个社区警务室和中心城市视频监控“千眼工程”,改扩建22个基层司法所、15个派出所和5个法庭,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城乡居民安全感进一步增强。民族宗教、统计、审计、物价、档案、国土资源等工作全面加强,双拥共建、外事侨务、爱国卫生、老龄、残疾人、红十字、地方志等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五、立足于依法行政,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着力加强自身建设,科学施政能力明显提高
民主法治全面加强。圆满完成“五五”普法,积极开展行政复议与应诉,受理并办结行政
复议案件110件。修订完善了《政府工作规则》,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政府运行管理机制。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及社会各界通报情况,办理区人大议案1件、各级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678件,满意率达到98%以上。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完成太统水泥公司等74户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筹措资金2.4亿元,妥善安置职工1.51万人。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盘活国有资产3.52亿元,为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融资3.45亿元。政府机构改革、乡镇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强农惠农资金支付方式改革等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有效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政务公开扎实开展。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办理区长热线和群众信访件4181件,办结率100%。全面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建成政务专网,完成门户网站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广泛应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对56个单位的1134项行政职权事项进行清理登记,努力提高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水平,我区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政务公开示范点。
行政管理务实高效。加强应急体系建设,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高,及时稳妥处置了“4•7”特大投放危险物质案。健全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以及经济责任目标考核等制度,加强政务督查,推动各项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有效落实。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全面落实重点工作、重大项目领导包抓、协调调度工作机制,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严格落实“五不准五禁止”工作纪律,维护了“团结谋事、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2011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区委二届十二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调结构,尽心尽力惠民生,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区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均可圆满完成,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2%,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2%。
工业经济在优化升级中提质增效。平凉海螺水泥二期、房丽美中高档陶瓷装饰砖生产线、新世纪粉煤灰综合利用、荣康弹性阻尼缓冲器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亨达公司搬迁及印机产
业提升改造项目建成主体,平凉光伏产业园一期、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区属规模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3.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外贸企业完成出口创汇400万美元,增长15.2%。
基础设施在项目支撑中持续改善。实施的180项重点建设项目(在建146项,前期34项)建成87项,完成投资63.97亿元。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29项,落实到位资金22.2亿元。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87 亿元,增长22.1 %,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投资5546万元,改建桥梁2座,建成通村油路和硬化路100公里,三太路、安青公路建成通车。投资1294万元,实施索罗、大寨、崆峒3个乡镇安全饮水工程,铺设供水管道421公里,有效解决了2.3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农村经济在产业开发中快速发展。1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建成小康屋1200户,土窑洞搬迁及危旧房改造建成3100户,完成投资4.5亿元。建成千头肉牛养殖小区5个、百头肉牛养殖场3个,新建蔬菜日光温室210座、大棚1603座,新植果园2万亩,建成果树矮化密植示范点1800亩。新修梯田3.88万亩,完成土地整理复垦3.31万亩,新增耕地1.35万亩。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发放涉农补贴8198万元。农村土地流转2.4万亩,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25万亩。
城市品位在建管并重中稳步提升。建成崆峒大道西段绿化工程,“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埋设管网485米、石砌护岸护栏1200米。世博伟业家居建材广场建成运营,红泉大酒店建成主体。建成廉租房2304套11.52万平方米,通过公开摇号方式为3411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分配了廉租房。50套公共租赁房、500套限价商品房建成部分主体,完成投资3000万元。建成商品房4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13.12万平方米。四十里铺等重点小城镇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1.15亿元。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和国道312线及平华路沿线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综合执法,规范城市管理,城市面貌显著改善。
旅游产业在品牌打造中深度开发。崆峒山游客中心、广成大酒店二期全面建成,太统山旅游专线道路建成通车,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美化、景区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26亿元。成功举办了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组团赴2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集中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崆峒山旅游形象标识和宣传语征集活动,崆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接待游客235.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5亿元,分别增长31.4 %和50.9%。
社会事业在统筹发展中全面进步。省市区列利民实事全部落实到位,完成投资16.2亿元。下杨中学学生公寓楼建成投入使用,市二院医疗综合楼及放疗中心和寨河中心小学等7所小学教学楼、公寓楼建成主体。“两基”教育主要指标达到国省标准,通过省上评估验收。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12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认真落实各项物价调控措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6%。坚决遏制了房价过快增长势头,增幅稳定控制在5%以内。加强社会管理,扎实开展食药品安全等十大专项整治,社会大局稳定有序。
各位代表!即将过去的五年,是我区顺应新形势、构建新优势、谋求新发展、创造新业绩的五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更是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在各个领域付出心血与汗水、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区人民,向给予我们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省、市驻区单位和部队官兵,向在我区的投资创业者、全体纳税人,以及所有关心、支持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改革发展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水平,提高了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积淀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项目建设,强力开展招商选资,扩大投资规模,为跨越发展积蓄强大后劲。我们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针对性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实施了一批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事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项目,在扩大增量、优化存量中,实现了引进大项目、建设大园区、培育大企业的重大突破。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调整优化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为跨越发展筑牢坚实基础。我们始终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集约化提升传统产业,品牌化推进特色产业,高端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初步构筑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先导、四大特色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大框架,推动经济发展逐步走上了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轨道。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城乡建设,促进共同繁荣,为跨越发展增添内驱动力。我们始终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初步打造出城乡
建设布局科学、经济要素顺畅流通、生活空间相互融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衡同质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改善民计民生,凝心聚力造福人民,提升幸福指数,为跨越发展营造和谐环境。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让人民群众共享,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全力措办利民实事,通过创业富民、就业安民、保障为民,较好地解决了群众上学、就医、行路、饮水、住房等实际困难,群众幸福感明显增强。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创新,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创优机制体制,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我们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发展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攻坚克难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奋力探索弯道超越之路。
在充分肯定成绩、认真总结经验的同时,对照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综合实力还不够强,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二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彻底打破,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统筹发展的任务还比较艰巨。三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民生保障任务还比较繁重。四是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依法行政、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在今后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让全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展望未来五年,国内经济加快调整转型,东部产业加速梯度转移,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投入,以及省市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区获得充足的外部资本以及科技、信息等发展资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通过过去五年的发展,我区发展思路更明晰,发展基础更坚实,产业定位更准确,体制机制更完善,这些都为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只要我们科学研判趋势,用开阔的视野审视区情,用创新的理念谋划工作,用务实的举措推动发展,就一定能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未来五年,我们将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更加注重发展转型。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立足农业稳固基础,依靠工业增强实力,依托城市提升形象,借助文化旅游彰显特色,积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传统产业高端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按照改革政策配套、规划建设一体、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管理生态化、精细化,走出一条产业鲜明、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统筹发展之路,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更加注重普惠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扩大“创业型”社会就业,发展“普惠型”社会事业,完善“共享型”社会保障,及时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殷实、更加舒心、更有尊严,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打造健康文明的人文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全民参与的创业环境,进一步激发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内生动力。
——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建立科学有效的群众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顺,共建和谐美好家园。
围绕贯彻落实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和上述要求,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产业优化升级和民计民生改善,全力实施“五大战略”(大项目带动、工业强区、城乡一体化、产业富民、民生保障战略),加快建设“四大基地、四大示范区和一大中心”(集中建设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西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全省重要的优果精菜四大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西部生态、西部旱作农业、黄土高原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四大示范区,着力构筑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奋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奋斗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4%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以上,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42∶48。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以上,贫困面下降到10%以下。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3%以上,大气环境质量控制在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分别达到22.7%和39%。
实现上述目标,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大项目带动,在更高起点上增强科学发展的实力
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基础性、公益性和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初步筛选确定今后五年重大建设项目180项,总投资1309亿元。全力巩固与华能、海螺、酒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拓展与中石化、中石油等企业的合作空间,重点抓好酒钢机械制造和低镍生铁生产基地、镇泾油田石油勘探开发等项目,保持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势头,确保完成投资870亿元以上。抢抓全省交通“东部突破”机遇,重点实施“四高三铁一场”(天平、平崇安、平庆、机场高速4条高速公路,平定兰、西平、宝中二线3条铁路和平凉支线机场)交通项目,配套建设平凉客运枢纽站、快客客运站、平凉工业园区综合物流中心,形成内畅外联、覆盖城乡的交通网络和衔接顺畅、服务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现招商引资市场化、企业化和社会化,力争引进3-5个实力雄厚的国内500强企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100亿元。
二、坚持工业强区,在更高平台上夯实跨越发展的基础
全面落实全省工业跨越发展“六大行动计划”和全市“四大行动计划”,切实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重点实施平凉光伏产业园、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750千伏高压输变电站三期、四期和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项目,加快酒钢100万吨PVC管厂、平凉电厂三期、华能60万吨煤基烯烃等投资过10亿元项目前期工作,力促早日开工建设。建好平凉工业园区、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崆峒项目区三大工业发展平台,合力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到2016年末,三大工业区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以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全面实施七大农业循环、十大工业循环、四大社会循环工程,以及平凉电厂脱氮等循环经济项目,探索建设“产业大循环、区域中循环、企业小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力争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6%。
三、坚持城乡一体化,在更高标准上提升统筹发展的层次
按照建设“生态、宜居、养生”平凉和黄土高原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示范区的定位,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中心城市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控制西片崆峒山旅游区,扩张中片柳湖新区,发展东片工业园区,重点实施“一轴三环”道路建设、天门塬综合开发、崆峒大道西段陇东民居、热电联产节能改造及城区集中供热等一批城市化建设项目,到2016年末,建成区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初步建成西部区域性中等城市。加速推进新型村镇建设,构建梯度分明、结构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实施崆峒旅游产业开发型、峡门城乡一体化型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程,全区基本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村村通等级路、312沿线社社通油路,彻底告别土窑洞和地坑庄。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实施“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北滨河路景观带建设、南北面山绿化、北山森林公园扩建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管护,全力构筑黄河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创建成为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四、坚持产业富民,在更高水平上激发转型发展的活力
商贸业围绕建设陕甘宁交汇区最具活力的商贸物流中心,高标准布建一批大型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多功能购物中心、高档次商业街区和储运配送中心,重点实施风尚吉伍国际商贸建材市场、仁河汽配城、陇东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旅游产业围绕建设西部重要的人文生态旅游基地,以崆峒山旅游区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十万大峡谷、太统山景区开发,进一步完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重点实施崆峒山问道宫景观园、陇东民俗文化产业园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力争把崆峒旅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努力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肉牛产业围绕建设全省最大的绿色畜牧基地,持续推进“万千百十”养牛工程,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和规模化育肥龙头企业,肉牛饲养量年均增长4.5%以上,达到42万头。果菜产业围绕建设全省重要的优果精菜基地,大力实施北部塬区果产业开发整塬推进和泾河川无公害设施蔬菜整川推进工程,推动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果树经济林达到2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
五、坚持民生保障,在更高要求上丰富和谐发展的内涵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力争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及时解决城乡居民突发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棚户区改造58万平方米,不断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逐步普及高中教育,新建改建校舍81万平方米,撤并学校106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成13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推动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大力推广科技适用技术,积极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开发,加快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完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每年新增就业70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科学调整社区布点,合理增加社区数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提高依法治区水平。
2012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
2012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建设工贸旅游强区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三二一”战略思路和区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为全市中心工作服务、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方式转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和商贸、旅游、肉牛、果菜四大特色产业,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计民生,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区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
主要任务是:
一是围绕做大经济总量,加快优化工业结构,聚力发展新兴产业,力求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以园区化、集群化和规模化发展为方向,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产品优化升级、技术创新升级,切实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快速发展能力。巩固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积极支持红峰、虹光等企业加快“出城入园”技术改造步伐,扩大拳头产品的产能和市场份额。东诚机械加工制造、宇星电子厂建设、天福和景海新型节能门窗、大成玻璃深加工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酒钢机械制造、虹光高频无极荧光灯生产线项目力争开工建设,酒钢低镍生铁生产基地项目完成前期工作。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45研究所,打造新科技、新能源产业“孵化器”。加快平凉光伏产业园建设,建成100兆瓦晶体硅电池片生产线,力争开工建设2.8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实施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建成年产160吨高温碳纤维隔热材料生产线。加强与中力新能源科技研究院衔接合作,实施新型合成环保生物清洁燃料研发中试项目。大幅增强园区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平凉工业园区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年产3万辆三轮摩托车总装生产线、汽车仓栏板加工制造、1000吨钢结构加工安装、山东临工机械制造等项目;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重点实施天泰商品混凝土、新世纪节能环保石灰生产线二期等项目,运输专线建成通车,两大工业区年内新引进并开工建设过亿元项目3个以上。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对煤电、造纸、制革等行业和企业监管,推动产业互动式循环发展和企业内部循环生产,重点实施金江酱醋渣饲料、恒伟脱硫石膏、隆鑫建筑节能材料生产线等循环经济项目,建成峡门造纸厂混合浆技术改造和福利制革厂污水处理回用工程,确保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66%。
二是围绕夯实发展基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聚力改善发展环境,力求在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着眼长远谋项目、立足国省争项目、创新思路引项目、不遗余力建项目,以项目投资总量的增加和投资增量的扩张,集聚经济发展后劲。多策并举促进投资强劲增长。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50项(在建120项,前期30项),概算总投资849.1亿元,完成投资55.5亿元。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充分发挥财政投资杠杆效应,拉动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投资,强化政银合作和银企对接,努力搭建项目融资平台。全力以赴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天平高速、西平铁路建设和崇白公路改建,积极配合做好平凉支线机场、平定兰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建成国道312线改线工程,规划建设寨河至西阳至大庄公路,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平凉工业园区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完善10千伏及以下配电
网络,有效提升供电保障水平。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资金争取力度。强化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对接洽谈,在更高层次上、更宽领域内主动接受发达地区要素辐射和产业梯度转移,促成一批投资开发项目签约并落地建设。准确把握国家投资重点向现代农业、新兴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领域倾斜的政策导向,以积极的态度、有力的行动,努力寻找有效对接点,大力争取国省资金、项目支持和市上财力、政策扶持。全年招商引资力争签约项目20项以上、到位资金10亿元以上,争取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
三是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聚力强化产业支撑,力求在现代农业发展上促进新提升。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理念建设农村,用市场化理念培育农民,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在建基地、保供给中推进产业开发。进一步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新建千头养殖小区4个、百头养殖场6个,肉牛饲养量达到38万头,肉牛良种化率、秸秆利用率分别达到86%和82%,完成平凉红牛大厦和红牛产业园建设前期工作。狠抓果园标准化管理,加快索罗胡洼等3个千亩标准化示范点和草峰长沟等10个示范园建设,新植果园2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6.7万吨。推动蔬菜产业提质增效,重点抓建两个万亩无公害基地,新增设施蔬菜2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2万亩。在强基础、增后劲中改善农村条件。以和谐五星创建和五村联创为载体,整合项目资金,严格规划管理,整村整乡整区域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区建成新农村示范点17个、小康屋1200户。实施泾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兔里坪水库前期工作,加强基本农田改造和中小河流综合治理,新修梯田3.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3平方公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新增沼气用户2000户。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实施大寨乡扶贫开发整乡推进和大秦乡大秦村等4个整村推进项目,农村贫困人口减少6000人。实施柳湖等5个乡镇19个村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在拓渠道、促增收中增加农民收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扶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民就地创业增收致富。加大职业技能和创业技能培训,推动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输转劳动力10万人次以上,实现劳务收入7.5亿元以上。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增加农民的产业增值收入和产业链务工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旱作农业15万亩。
四是围绕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扩容提质,聚力提升形象品位,力求在城市建设管理上呈现新变化。打造精品工程,深化精细管理,提升形象品位,切实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强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北滨河路景观带建设完成绿化亮化,崆峒大道西段陇东民居完成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酒钢生活基地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完成植树造林3万亩,南北面山绿化8000亩。加快建立以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17万平方米、农民安置楼14.2万平方米、商品房76.75万平方米,基本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快四十里铺、草峰等重点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1.12亿元,促进人流、物流持续向小城镇聚集。大力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城区东大门道路改造、平沿路改造、热电联产节能改造及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全面建成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处理场扩建、建筑垃圾处理场和四十里铺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地下弱电管网工程建成管沟7公里。积极推进城区“八沟一河”综合治理,完成河堤治理、亮化绿化6公里,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0公里,实现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全覆盖。着力完善城市商贸流通体系。规划新建商贸设施43.11万平方米,红泉大酒店建成运营,风尚吉伍国际商贸建材市场、仁河汽配城建成主体,陇东农产品交易中心、活畜交易中心、恒旺物流园、星兴商厦改扩建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新天地商业广场项目完成前期工作。积极发展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规划建设专业特色街,促进传统商业企业改造升级。全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健全科学、精细、长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城市综合执法,积极推进网格化管理,深入开展市容环境、交通秩序、小广告和个人建房建筑四大整治活动,大力实施文明街区、文明夜市、文明市场、文明小区、文明门店五大文明提升活动,努力打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是围绕提高产业效益,加快资源深度开发,聚力打造精品景区,力求在壮大旅游产业上拓展新空间。推进景区扩容提升,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巩固拓展客源市场,促进旅游业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多元化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全力开展崆峒古镇招商和市场化运作,重点抓建崆峒山地质遗迹保护、景区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快崆峒山问道宫景观园建设前期工作。加强与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衔接合作,积极寻求金融机构对旅游企业、旅游项目的支持,努力破解旅游业发展资金瓶颈。深层次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提炼崆峒文化和崆峒武术内涵,打好崆峒武术、道源文化、陇东民俗、养生美食等“特色牌”,提升旅游业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崆峒山艺术团等文艺团体优势,努力提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艺展演。精心策划开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等旅游商品5种以上,实现特色旅游商品系列化和品牌化。规范提升农家乐乡村旅游,重点扶持建设崆峒文化一条街农家乐集中
区,集中改造农家乐50户。全方位打造崆峒旅游品牌。加大在国家级和国内知名新闻媒体宣传力度,组团参加“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等大型节会,举办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暨第二届中华武林大会,主动与大客源市场进行对接,提升崆峒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年接待游客力争达到28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
六是围绕增强保障能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聚力提高服务水平,力求在改善民计民生上开创新局面。积极构筑多层次、高质量、普惠型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共享式发展。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惠民生。加快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31%以上。深化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力度,实现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体性文化活动,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广科技适用技术30项以上,申报专利65件以上。加强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加大计生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力度,积极创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民忧。进一步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全面加强城乡社会救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大残疾人救助帮扶力度,扶持1500名贫困残疾人脱贫。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组织实施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提高社会管理创新水平保民安。建成三天门社区和广场社区办公用房并投入使用,积极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提升街道社区服务能力。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全面落实物价调控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快政法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中心城区视频监控“千眼工程”二期和8个乡镇视频监控系统、检察院办案技术用房综合楼。深入开展各类安全隐患集中整治行动,强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预防预警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2012年我们将实施崆峒“民生十条”,集中精力办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⑴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成工业园区寄宿制小学、崆峒寨子街小学、柳湖纸坊沟小学和平凉铁中教学楼、黄家园小学教学楼、索罗张树小学宿舍楼,开工建设世纪花园和西郊2所幼儿园,完成投资3765万元。⑵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工程,建成中医医院门诊楼、红十字会老年病医院托老中心,新建白水卫生院住院楼,完成投资1143万元。⑶实施保障性住房安居工程,新建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400套以上,完
成投资1亿元以上。⑷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成3000户,完成投资2.7亿元。⑸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铺设输配水管道126.4公里,解决上杨、峡门两乡1.3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⑹实施农村道路通达通畅工程,建成大秦至白庙通乡油路19.8公里,新建乡村硬化路100公里,完成投资6380万元。⑺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规划建设市民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崆峒镇体育健身中心和大寨高塬、老庄洼2个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000户。⑻实施城区便民服务提升工程,建成民馨家园C区等5个便民市场、广成路等10座便民水厕,更新城市公交车25辆,开通城乡公交班线3条,完成投资1775万元。⑼实施就业援助工程,为800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妇女办理小额担保贷款4000万元,为1500名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400人以上,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1200人以上。⑽实施社会保险扩面提标工程,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扎实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是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不懈追求。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相适应的“团结务实,开拓创新,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我们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科学施政,增强政府创新力。牢固树立科学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和谐是第一责任、人民满意是第一追求的意识,在工作谋划上讲科学重长远,在工作推动上讲过程重细节,在工作落实上讲到位重实绩,着力营造真抓实干、加快发展的干事氛围。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要求,更加注重干部职工学习培训和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区情,大胆解放思想,致力改革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思想,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工作,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决策力。严格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责,细化量化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规范政府施政行为和运行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坚决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定决议,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政协委员提案。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和听证公示相结合的决策评估机制,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务求决策科学民主。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重视政府诚信建设,进一步增
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为民理政,增强政府执行力。把群众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民生指标作为各部门、各单位综合考核的刚性指标,形成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的工作导向。精减行政审批事项,完善“零障碍、一站式”政务绿色通道,加强乡镇、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部门服务窗口建设,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机制,完善目标责任体系和考核制度,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和利民实事落实情况实行绩效考评。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等工作措施,真正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
廉洁从政,增强政府公信力。严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扎实推进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大对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的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持续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坚决纠正各种行业不正之风。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加强政府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公务员队伍。
各位代表!时代赋予重托,奋斗铸就辉煌。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全区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奋发图强的坚强意志、奋勇争先的雄心壮志、奋起直追的昂扬斗志,抢抓机遇,务实拼搏,克难攻坚,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2014年平凉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 1月7日在平凉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平凉市市长 臧秋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总基调和提速进位、重点突破、改革创新、抓实见效的总体要求,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忠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22.62亿元,同口径增长18.9%,财政支出134.97亿元,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7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47元,分别增长14%和15%。
一年来,我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全力稳增长,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进一步强化责任目标管理,建立经济形势监测预警和月调度、季分析制度,加强对重点工作、重点行业的指导协调和调度管理,促使主要经济指标稳中有增、回升向好。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行动,围绕落实全省“3341”项目工程,以“十大工程”为引领,狠抓项目谋划论证和衔接争取,千方百计扩大招商引资,与浙江精工、江苏金浦、平顶山煤机公司、西蒙集团、秦宝牧业等知名企业洽谈对接,签约和引进了一批煤化工、装备制造、牛果产业开发等项目,组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办公室,强化跟踪服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16.3亿元,增长62.2%。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997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5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545亿元,拉动生产总值增长3.9个百分点。
针对煤电市场需求减弱、工业经济增长乏力的严峻形势,建立工业经济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全面落实“一企一策”、“互保共建”等措施,支持企业扩大生产,加快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加大中小企业培育帮扶力度,推动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2亿元,增长11.5%。
毫不放松“三农”工作,积极应对冬春连旱及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及时安排救灾资金,支持恢复农业设施,协调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引导群众调整结构、稳粮扩经、发展畜牧,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全市推广旱作农业技术246.4万亩,粮食总产111.3万吨。牛饲养量104万头、出栏41万头,果品、蔬菜产量分别达到100万吨和124万吨。农业增加值完成77亿元,增长6.5%。
认真落实促进消费政策措施,培育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环境,实施了平凉国际商贸城、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金果博览城等一批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建成8个标准化乡镇农贸市场和10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城乡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10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消费拉动生产总值增长6个百分点。
(二)努力调结构,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着眼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大力优化结构、延伸链条、促进转型,区域首位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富民主导产业扩量提质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42.7∶34.3。
深入推进能源综合开发,设立了市级地质勘查基金,《灵台矿区总体规划》通过国家发改委初评,邵寨煤矿井筒见煤,五举、赤城煤矿和崇信电厂集煤站、聚丙烯等项目进展良好,华泓汇金煤化工及华亭电厂二期、安家庄煤矿、神裕河至邵寨矿区铁路分别取得国家、省发改委“路条”,红河油田新增探井90口,生产原油15.6万吨,煤炭就地转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虹光高频无极灯一期、正大饲料一期、庆华建筑陶瓷等项目建成投产,2.8兆瓦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碳纤维产业园积极推进,非煤工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提高5.1个百分点。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强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和科技支撑,积极推广新优品种、先进种养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建办了一批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全市新建改扩建龙头企业33户,规范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61个,流转土地10.2万亩、林地13万亩,组建家庭农场6个,培育百亩以上规模经营大户668户,建成规模化养牛小区56个,其中万头养牛场4个,落实果园标准化基地120万亩,发展百亩以上设施蔬菜示范点30个。
抢抓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机遇,着力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启动实施了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龙头、以六大特色文化主题区块和三大文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163”计划,实施文化产业项目67个,新增文化企业137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30%。实施重点旅游项目36个,在央视等高端媒体和周边23个主要客源城市强化宣传推介,平凉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6.3%和26.5%。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带动,交通、商贸、金融、房地产、信息等服务业较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9.4%。
(三)强力夯基础,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按照“一中心两园区”城市发展布局,中心城市集中实施重点项目84个,完成投资75.2亿元。全力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续建工程,供暖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关闭燃煤锅炉112座,有效减少了烟尘排放和大气污染,提高了城区供热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完成土地征用6260亩、房屋征收18.7万平方米,东大门改造一期、平沿路中段、双桥路泾河大桥建成通车,柳湖路东拓、双桥路北拓、纵三路延伸线、东大门改造二期等道路工程及绿地公园二期、“八沟一河”汛期隐患综合治理、雨水系统改造等加快实施;及时有效开展拆违治乱,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平凉工业园区“一纵一横”道路、南北路泾河大桥等基础配套项目进展良好,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省上评估。完善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启动建设。全市规划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心城市、6县县城和重点小城镇扩容提质成效明显。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33.15%。
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整合项目资金,突出路水电、垃圾收集、绿化美化等基础配套,抓建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59个、“三清五改”示范村137个,完成投资21亿元,新农村试点村、“三清五改”示范村覆盖面分别达到44.8%和49.5%。
全力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平凉机场与西部机场集团签订委托管理协议,西平铁路建成运营,天平铁路关山隧道顺利掘进,泾渗公路和崇白路、罗长辅道改造建成通车。配合完成了白龙江调水、引洮二期静宁受水区工程前期规划及评审,灵台新集水库通过黄委会初审,治理河堤178公里。330千伏灵台送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启动“智慧平凉”建设,信息技术在经济发展、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中的应用步伐加快。
(四)着力促创新,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创新金融工作,设立市长金融奖,引进交通银行设立平凉分行,商业银行新增县乡分支机构39家,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1家。组建了富民交通运输发展公司。成功发行我市第一只企业债券10亿元,全市直接融资45.8亿元;市投资发展、惠民、泓源公司和崆峒旅游集团完成融资33.4亿元,保障了“一中心两园区”重点项目资金需求。完善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加大金融对“三农”、小微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力度,全市新增贷款60亿元,贷款余额增长22%;总行直贷13.66亿元。推进财政管理创新,优化支出结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行,公务卡应用改革推广到所有一、二级单位,市财政支持县区财力和投入中心城市建设资金分别达到2.6亿元和6.17亿元。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制定了促进非公经济跨越发展的《意见》,落实重点非公企业“一对一”帮扶措施,积极协调解决资金、土地等方面难题,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新增私营企业863户、个体工商户1.01万户,新增从业人员3.47万人,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136.4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7%。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院地院企合作交流,实施国、省列科技计划项目30项,建立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支持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12项,创建市级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园区6个,争创甘肃名牌产品6个,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1.4%,科技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五)大力促和谐,社会建设与管理全面加强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府补助均由240元提高到280元,企业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月平均增加168.9元,失业保险金发放标准平均提高134元,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5%、28%和7.7%,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稳步扩大,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实施了一批敬老院、社会福利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项目,市老年养护院投入使用。
启动实施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投资6亿元,实施了46个整村推进、6个整乡推进和崆峒区北部干旱山塬区片区开发等重点项目,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1623户8117人。深化双联行动,完善帮扶机制,各级帮扶单位筹措帮扶资金1.76亿元,实施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帮扶项目2050个,措办实事1.7万件,有效解决了贫困村发展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全市完成减贫14.32万人,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
统筹推进城乡发展,积极实施以城带乡、以工哺农,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事业较快发展,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推动外来创业者和务工人员融入社区,多形式提供服务保障,注重解决工作生活方面困难,形成了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和谐相处、包容互助、共促平凉建设的良好局面。
着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成城乡造林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350平方公里,新修梯田27.7万亩。开发复垦整理土地12.9万亩,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1.8万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落实产能退出机制和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前置审核,加强矿区、油田、水域、大气等重点领域执法监管和综合治理,加快企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企业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扎实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值以内。
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建成城市标准化社区11个、农村社区894个,华亭、崇信和灵台县农村社区建设试验全覆盖创建有序推进。深入开展平安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妥善解决了企业改制、土地房屋征收、“两参”人员待遇等遗留问题,有效化解了社会矛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化“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和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深入推进食药监管体制改革,加强日常监管,保障了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大项目支持和资金投入,扶持民族乡村壮大产业、改善基础条件、发展社会事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崆峒区“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加强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深入推进,宗教依法管理工作不断加强。统计调查、物价、档案、外事、侨务、地震、气象、人防、地方志、红十字、残疾人事业等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军政军民团结、民族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文明的局面进一步巩固提升。
(六)竭力惠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加大资金投入和协调督办力度,向全市人民承诺的10件19项惠民实事有17项完成或超额完成,2项正在加快落实。全市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9949套76.7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1万户;在16个重点小城镇和建制镇开建公租房1130套,主体竣工率89%;改造县乡道路115公里,新建通村硬化路652公里,开建乡镇客运站31个,新开通城乡公交班线13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4处,解决了18.7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2.9%;建成农村沼气生态户4000户,为群众发放太阳灶6500台;严格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各种补贴12亿元。全市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到总支出的74.3%。
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创业各项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城镇新增就业3.9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14亿元,扶持6394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9635人。帮助6536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198户零就业家庭实现再就业。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校毕业生“支企”服务,安置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7439人,就业率达到88.8%。输转城乡劳动力48.5万人,创劳务收入62亿元。
优先发展教育,投资7.85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44.2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幼儿园44所,建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158个,建成了一批标准较高、配套齐全的中小学校,启动了中心城市学校布局调整。累计发放“两免一补”、普通高中、中职学生资助资金及生源地助学贷款4.74亿元,惠及学生34.5万人次。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成市级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主体工程和20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7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3 个县级医院和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楼、综合楼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建立新农合市级统筹模式,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达到77%。强化计生政策引导和服务管理,全国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全市实现“国优”全覆盖,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52‰。
加快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市广电新闻中心基本建成,宝塔梁综合开发规划方案通过初评,完成了灵台数字影院建设和泾川、华亭数字影院前期工作,建成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9个,“三馆一站”服务群众290多万人次,城乡文化生活更趋丰富。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着眼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积极推进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快建设清廉政府、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完善政府决策管理机制,修订了市政府工作规则及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制定了城市规划土地建设审查委员会议事规则。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实行市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事项向人大报告、政协通报制度,积极配合人大、政协开展视察、调研,制定市政府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工作考核办法,建议提案办复率100%。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4项,简化审批要件和审批程序,审批时效进一步提高。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强化效能监察,推进政务信息公开,成立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热线受理中心及网上审批系统、政务公开网站建成运行,并配套跟进了全程电子监察。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坚持一切公务节约从简,严控各类节庆活动,精简会议文件,严格审批因公出国(境)考察,扎实开展公务用车、办公用房清理整顿,会议、文件分别压缩20%、15.5%,因公出国人员减少52%,“三公”经费压减12.2%。加大纠风治乱力度,加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监督、行政监察,以人、财、物管理为重点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中央、省驻平单位和驻平部队、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平凉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与年初计划和省目标值有一定差距,这既有宏观经济下行的不利影响,也与政府自身工作有关。一是我市资源依赖型经济特征明显,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应对市场变化、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尤其是受煤电市场波动影响,一些煤电企业产销增速减缓、效益下滑,直接影响到生产总值等计划目标的完成;二是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加快转型发展的要求,部分行政职能分散、交叉、重叠,一些审批事项程序繁琐、时限冗长,土地、矿产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非公有制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强,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大项目支撑;三是极少数部门和干部创新意识不强,服务效率不高,推动落实不够有力,特别是重大项目谋划不足,一些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开工迟,进展慢,没有按计划建成发挥效益,还有一些谋划的事情由于资金短缺没有落实到位。这些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健全机制,强化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以下提供201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阅读:
2014年工作任务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不确定因素较多、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但综合分析,我们也面临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我们发展中面临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将得到有效破解,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支持西部发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我们加快改善基础条件、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开放开发带来了难得机遇;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向西开发、支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施“3341”项目工程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等决策部署,为我们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领域,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暨全市经济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及深化改革增活力、提质增效促转型、统筹兼顾惠民生、凝心聚力干到位的总要求,紧盯全面脱贫和建成小康社会两大目标,突出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着力调整优化结构,着力强化项目建设,着力推进扶贫攻坚,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不留后遗症的发展,迈出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建设新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进出口总额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1‰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省上控制指标。
围绕上述思路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决策部署,抓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增活力、促发展。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推行工商注册便利化,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削减资质认定项目,逐步改注册资本实缴登记为认缴登记制;废除各种不合理规定和隐性壁垒,坚持“非禁即入”,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设施、社会服务等领域;深入实施“百强民营企业帮扶工程”,培育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非公企业20户、过亿元企业10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7.25%。引导在平央企、省属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妥善解决企业改革遗留问题。
深化农村重点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新型农村用地制度,完成宅基地使用权证登记发放,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利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林权进行抵押担保。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快水利改革试点,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机制改革。
促进金融创新发展。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及保险、证券、信托、投资、担保等金融业态,争取发行市投资发展公司二期企业债券10亿元以上。抓好上市资源企业培育,力争有2户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步伐,支持民间机构发起设立中小型金融机构。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管理,积极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加强惠民、泓源、富民交通、崆峒旅游等企业规范运营,加快组建水利投资发展公司,实现融资40亿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从紧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执行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安排。加强绩效预算管理,规范国库管理改革,扩大公务卡应用覆盖面,启动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工作。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立登记信息管理平台。落实中央防控债务风险政策措施,加强地方债务管理。
(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抢抓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机遇,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优势产业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打造千亿级煤电化冶产业集群,加快延伸煤电化、煤电冶、煤电材产业链,煤电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和质量振兴战略,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完成新产品开发20项。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力促碳纤维产业园和光伏产业园一期达产达标,生物胶原蛋白肽生产线建成投产。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15%。加快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加强工业园区(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运行机制,平凉工业园区申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力争通过国家批复,加快华亭、静宁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全市新入园(区)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五个百万”增收工程,依法加强基本农田保护,重视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扩大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稳定增加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牛果菜产业适宜区全覆盖,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应用,落实肉牛冻配改良、秸秆转化利用和果园标准化管理、设施蔬菜种植等措施,建成标准化养牛小区20个,新植果园28万亩,发展蔬菜生产集中区15处,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生产基地10个。加大疫病防治、质量检测、品牌保护力度,扩大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和覆盖面,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贮藏、运销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个,新建改建龙头企业25户,加快构建产加销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
壮大提升服务业。开工建设公铁物流园,推进平凉国际商贸城、陇东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金果博览城等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完善市场布局和流通链条,新建一批社区放心粮油、蔬菜便利店和连锁超市,加快县区配送中心、乡镇农贸市场和村级农家站三个全覆盖步伐。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家政服务、养生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现代物流、融资租赁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教育培训、信息中介、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5%。
(三)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切实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深入实施“3341”项目工程,以“十大工程”为统揽,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夯基础、强产业、增后劲。
精心谋划论证项目。准确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和投资导向,深入论证、超前谋划项目,全市储备项目投资额动态保持在4000亿元以上。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和汇报衔接力度,加快酒钢煤转化循环经济、平定兰铁路、宝中二线、宝麟铁路北延线、固原至平凉城际铁路、静庄高速等项目前期进度,力促安家庄、唐家河煤矿、华亭100兆瓦光伏发电、平凉支线机场、引洮二期静宁受水区、崆峒水库改扩建、灵台新集水库、330千伏静宁变电站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华亭电厂二期、白平铁路静宁段、华崇灵二级公路等前期工作,争取有更多项目早日开工。
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大力推行企地联合招商、产业链招商、园区招商和以商招商,瞄准全国、行业、民营500强,争取大型企业在我市建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加强与行业协会、专业协会、各地商会洽谈合作,力争招商引资签约规模达到500亿元。进一步健全完善招商引资项目推进落实机制,加强签约项目对接落实和跟踪服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长25%以上。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力促天平铁路年内建成,开工建设平凉至天水、华亭至大桥村高速和平华一级公路,争取实施国道312线改造提升工程;新建平凉客运枢纽站和快速客运站,建成平凉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施泾河、葫芦河河堤治理等水利工程70项;建设330千伏尚家塬变电站,力争实施平凉750千伏开关站扩建工程;推进“智慧平凉”建设,加快光网城市和4G网络建设。大力推进能源化工项目,力争邵寨煤矿形成综采工作面,五举、赤城煤矿基本建成主副风井;加快红河油田百万吨产能会战、聚丙烯等项目建设,华泓汇金煤炭深加工基地通过国家核准并开工,陇能煤转化循环经济部分项目开工实施,建成平凉天元煤电化科技研发及生活基地;完成西气东输三线工程泾川段建设。开工建设平凉煤矿机械加工制造项目,加快天纤棉业二期等项目建设。抓好正大饲料二期、秦宝万头现代肉牛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强化项目保障服务。完善项目建设推进及协调保障机制,实行市级领导分工联系重点项目,落实动态管理、定期通报、跟进督办制度。依法依规做好土地房屋征收,建立项目用地投资强度评估监管机制,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激活民间投资,扩大市场化融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建立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确保各类项目快推进、早建成。
(四)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关山林缘区、干旱山塬区、黑河流域和民族乡村为主战场,集中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全年减贫12万人。
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实施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集中抓好45个整村推进项目。争取国开行贷款支持,加快行政村通畅工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贫困村动力电覆盖率达到95%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6%以上,70%的村通硬化路。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21个,搬迁贫困群众1328户,配套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大力培育富民产业。支持贫困乡村发展牛果菜、中药材、脱毒种薯、苗木繁育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加强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扩大有组织劳务输转,实现劳务收入59亿元。
着力提高扶贫对象技能素质。以“两后生”、劳务工为重点,分类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加大种养技术、务工技能培训力度,完成劳动力培训20万人次,实现贫困县区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全覆盖。加大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研究制定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扶助政策,通过增强下一代文化科技素质,消除贫困代际传承,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
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整合项目、资金,拓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贫困地区信贷投放,有效解决贫困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深入推进双联行动,实行双联绩效与政绩考核挂钩,加快推进“八个全覆盖”,全力帮助贫困乡村改善条件、发展产业。
(五)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围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启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高标准完成第四轮《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围绕“一中心两园区”城市布局,修订中心城市建设控制性详规,加快编制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有序推进重点区域城市修建性详规编制。全面完成县城风貌规划和重要专项规划,开展重点小城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修编,完善提升规划体系。强化规划执法检查,杜绝乱修乱建、抢修抢建等问题。
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品质。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深入开展中心城市建设提质提速年活动,集中实施“六提升四配套”工程,改造提升崆峒大道、柳湖路等“九纵十一横”主要街区;统筹推进泾河水景、堤岸景观建设;全面完成西寺街、过店街等11个棚户区改造,启动大岔河桥、保丰路等6个片区棚户区改造;实施绿地公园续建、虎山公园等城市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加快东大门改造二期、柳湖路东拓、东湖路改造等工程建设,打通新科路、青年路等断头路,形成东西畅通、南北贯通的路网框架;启动盘旋路、火车站等6处节点改造,开建绿地公园两侧商业综合体;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雨污管网改造、城区防洪等配套工程,提升城市品位。
统筹推进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支持崆峒区、华亭县、崇信县、平凉工业园区大幅提高城镇化率。持续推进县城、小城镇扩容提质和基础设施配套,扩大城镇集中供热覆盖面,提高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培育城镇产业,支持建成一批工业带动、资源开发、商贸流通、旅游度假型示范城镇。抓建市列城乡一体化试点乡镇7个,加快新农村建设组团发展,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个、“三清五改”示范村200个。
切实加强城镇管理。坚持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同步推进,全力组织开展城镇精细化管理活动,打造整洁美丽文明、宜居休闲养生的平凉城市新形象。实施绿山、绿路、绿城、绿村、绿宅“五绿”工程,推进城乡住宅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全覆盖,构建中心城区泾河沿岸南北面山生态景观系统。强化综合执法,更新完善市政、环卫设施,落实单位门前“五包”责任制,加强城镇街路、居民生活区及背街小巷卫生保洁,推进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市政设施网格化管理。抓好312国道沿线重要节点、市县所在地及近郊乡镇环境治理,下功夫整治脏乱差,提升整体形象。
(六)突出打造养生品牌,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抢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全力实施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63”计划,抓好旅游大景区规划建设,加快建设中华崆峒养生地,推动文化旅游养生融合发展,打造“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养生第一地”品牌。
推进平凉大景区建设。突出文化、生态等要素,抓紧编制全市大景区规划及崆峒山、大云寺两个核心景区建设规划,抓好崆峒山旅游配套设施二期、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大云寺二期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支持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大云寺景区率先发展。加强宣传推介和旅游线路对接,创新市场运作模式,建设平凉旅游综合信息资源库。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
加快养生平凉建设。以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把养生产业作为带动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龙头产业,研究挖掘养生文化,统筹各类生产要素,集中打造六张养生名片,着力培育十大养生产业,加快实施十大配套工程,大力推广国医理疗、国医保健、运动养生等养生服务。重点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依托,多层次引进建设一批养生产业项目,打造集道文化、休闲养生、武术健身、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崆峒山道文化养生园,年内完成“中华崆峒养生地”总体规划编制和评审,全面启动建设并建成一批核心体验项目。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整合文化、旅游、养生资源,扶持建办一批手工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生产销售企业。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抓好签约项目落地实施。加快“文化集市”建设,建立农村文化产业贸易服务营销体系,促进农村文化产品集聚和产业发展。完成文化产业投资5.6亿元,培育产值上千万元文化企业5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
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组建理事会。实施宝塔公园建设工程,改造提升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建设市美术馆、“非遗”中心,提高“三馆一站一屋”免费开放水平,抓好数字影院和“乡村舞台”建设,构建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 “平凉文化年”系列活动。实施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加快崆峒山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和皇甫谧针灸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平凉建设。坚持绿色低碳清洁发展,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市,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坚守生态红线,建立生态文明目标体系和决策评价制度,严把资源开发利用关和环保安评关。建立生态文明管理保护和生态修复治理制度,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探索形成多元化生态投入保障机制,强化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建立生态文明考核问责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项目,抓好城镇面山、城市和主干道沿线绿化,完成造林封育23.2万亩。加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口粮田、农综开发水保、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新修梯田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0平方公里,治理河堤110公里。实施陇东百万亩土地整治项目,开发整理土地10万亩。加强矿区塌陷区恢复治理,严格河道采砂和地下水开采管理。
狠抓治污减排。严格项目准入,杜绝新上污染项目,实施重点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减排项目86个。建成海螺水泥窑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和庄浪、崇信县城区污水处理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抓好燃煤锅炉脱硫改造和平凉电厂电除尘改造,有序关停中心城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区域燃煤锅炉。抓好城市饮用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加强地表水污染防治。持续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面源污染治理,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实施工业节能技改项目20个,加快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计量改革。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加强用水总量控制,建设一批节水示范项目。严格保护耕地,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着力提高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1.改造县乡道路154公里;建成通村硬化路600公里。2.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0处,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3.新建保障性住房11750套;改造农村危房2万户。4.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舍9万平方米、农村幼儿园7所。5.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0个;开建市级儿童专科病区;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免费蓝氧治疗服务。6.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7.建成平凉市崆峒区殡仪服务中心;建设市应急避难场所。8.更新中心城市公交车58辆;新建改造公交候车亭186座。9.配套完善中心城市环卫设施;建设人民广场人行通道。10.实施市县乡广播电视网络覆盖暨市县有线电视城域网双向升级工程。11.实施中心城市雨水系统改扩建和污水全收集管网建设工程。12.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新增农户科学储粮1万户。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继续落实城乡低保家庭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非公企业就业,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做好零就业家庭、困难家庭、复转军人和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城镇新增就业3.2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灵活就业人员、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稳步提高城镇五项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开展城乡医疗保险统筹,推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完善和落实被征地农民、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抓好城乡低保清理规范工作。关心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
促进社会事业协调进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调整城区学校布局,着力解决择校热和大班额问题;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加快医专升本步伐。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创新新农合支付方式,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突出中医特色,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加大科技投入,鼓励创造发明,扩大和深化院地院企合作。开建市体育中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组织好第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平凉段比赛。
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推进平安平凉建设,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人群管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健全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及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依法加强网络管理,强化信息监管和舆情监测应对。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安全监管和隐患排查整治,有效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探索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新建城市标准化示范社区9个。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群众自觉遵纪守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强化市场秩序整顿和产品质量监管,健全完善“四位一体”监管体系,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确保群众饮食、用药安全。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完善灾害救助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做好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管理,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面对今年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创新施政理念和管理方式,着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优化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强化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引导和规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清理规范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推行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办理模式,推进审批事项网上办理及办理过程电子监察,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水平,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公开承诺和责任追究制,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效能。
规范施政行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理念,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健全完善重大决策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制度,提高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水平。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规范自由裁量权,加强行政执法监督,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认真落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健全机制、规范程序,加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力度。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落实中央、省市委各项规定,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坚持领导带头,认真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调查研究,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文件,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大力弘扬钉钉子精神,细化量化目标,分解靠实任务,切实做到事有人担、责有人负,定了就干、一抓到底。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价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强化重大项目、重点工作跟踪督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坚持从严治政,努力建设廉洁政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风险预警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加强对工程建设、土地管理、产权变动、公共资源拍卖、政府采购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依法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扎实搞好党政机关办公用房清理整改,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蕴含新的希望。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同心协力,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加快转型跨越,促进科学发展,为建设小康和谐文明生态平凉而努力奋斗!
以下提供2014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文章阅读:
第四篇:平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平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市发展史上很不寻常的一年,也是困难较多、机遇较多、发展较快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全力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着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圆满完成了市二届四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综合实力有效提升,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0.5亿元,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4.6亿元,增长49%;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同口径增长15.5%;完成财政支出75.8亿元,增长3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4.1亿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678元和2800元,增长10.1%和15%。与省政府签订的12项责任目标均全面或超额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六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突出争建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强势增长。全市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1059项,比上年增加148项,当年完成投资208.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0项。分四批争取中央扩大内需项目338个,总投资20.03亿元,其中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7亿元;实施灾后重建项目642项,有478项已全面建成;省列11项、市列13项重点项目进度全面加快;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平凉电厂二期通过国家核准即将并网发电,崇信电厂取得“路条”;陈家沟200万吨洗煤厂建成投用;煤制甲醇、大柳煤矿、节能石灰、磁控管生产线等重点工业项目快速推进;海螺水泥一期创造了从开工到投产用时不到一年的“平凉速度”。全年实施项目数量、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建设进度为近年来最快的一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净增64亿元,拉动经济增长8个百分点。“十一五”确定的十大过10亿元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其中4项已建成。
推进扩量提质,农村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加快玉米秸秆开发利用,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持续提升,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100.3万头、33.4万头,增长8.3%和9%,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秸秆利用现场座谈会,“平凉红牛”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优果工程”扎实推进,新植果树经济林22.8万亩,新增优质丰产园6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1.2万吨,优果率达到61%,“平凉金果”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直接出口欧盟等国际高端市场。种植蔬菜64.7万亩,其中设施种植1.83万亩。草畜、果菜两大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达到42%。
着眼稳粮增收,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扎实有效。多渠道筹措资金2977.5万元,积极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落实抗旱保粮措施,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面积83.4万亩,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89.1万吨。着力加快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和泾川省列试点县建设,开建新农村示范点165个,完成“三清五改”村庄综合整治124个。以45个整村推进项目为重点,加快片带开发和易地搬迁步伐,完成扶贫开发投资1.67亿元,易地搬迁2757户14384人,减少贫困人口4.2万人。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20万人次,输出劳务42万人,创劳务收入30亿元。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推行“一册明、一折统”支付方式,农民人均各类政策性补贴收入达到425元。
强化协调服务,工业经济企稳向好。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工业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及时出台10项政策措施,支持25户重点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协调调度,力促装备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等行业保持良好势头。多次赴北京、兰州、西安衔接争取煤炭外运计划和发电指标,以煤电为主的工业经济从6月份开始逐月稳步回升,全年生产原煤2019万吨,发电量65亿千瓦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1亿元,增长10.2%。按照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及时论证了以泾河川、汭河川经济带和灵台项目区“两带一区”为主体的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布局规划,确立了在煤炭、煤电、煤化石化三个方面加速的战略举措。完成工业园区(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739万元,聚集效应和承载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入园5000万元以上项目11个。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投资2.8亿元实施节能重点技改项目20项。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户,取缔违法排污企业3户,关停小型污染企业和加工作坊74户。投资1220万元实施了平凉城区污水管网改造。市、区财政补贴725万元,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转。完成平凉电厂一期脱硫、宝马纸业碱回收处理及9户国控、7户市控污染源的监控联网。建成了平凉电厂中水回用工程。开建县级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项目6项。开展了农村废旧地膜回收、养殖业面源污染等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清洁能源。完成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等生态工程造林17.3万亩,新修和改造劣质梯田1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20平方公里,编制了平凉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保护规划。建成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50个。实施土地复垦项目24个,新增耕地1.5万亩,走出了通过治沟治河解决项目建设用地的新路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顺利通过验收。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1761吨和1.57万吨。
全力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条件持续改善。平定高速建成通车,结束了我市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马安路、庄莲路提前建成,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全面开工建设,西长凤高速控制性工程完成线下作业,省道304线和静庄路改造进展顺利,平天高速、平凉机场、天平铁路向北延伸线、西气东输二线、平凉东部330千伏变电站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铜城水库下闸蓄水,石堡子水库建成主体工程,5座水库除险加固和5个灌区续建及节水改造工程完成任务,3处河堤治理工程进展良好。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一期建成投用、二期开工建设,完成3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及时为在建项目配套了供电网络。
加强征管调度,财政金融支持发展能力有效提升。精心调度,综合治税,超额完成了收入任务。积极争取中央、省上各类转移支付21.1亿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比上年增长30%以上。在保运转的同时,筹集资金,启动了312国道平凉城区过境段迁线改造、市儿童福利院和特教学校建设。筹集2000万元充实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筹集3722万元支持传统工业开展技术改造,增拨7.6亿元用于各类项目建设的配套,安排30.3亿元用于支持“三农”,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到总支出的70.5%。制定了银行业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及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全市金融机构贷款增幅达到27.6%,其中用于中小企业、“三农”和创业再就业贷款分别新增3.8亿元、5.7亿元、1.1亿元。
坚持规划与建管并重,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以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年活动为总揽,启动了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完成了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投资4000多万元,对平凉城区崆峒大道、东大街、红旗街等23条街路进行了整修铺油。投资2700万元,更新城市公交车100辆。实施了平凉城区园林绿化、果皮箱新置和护栏安装,完成了广成路泾河大桥主体工程。加快城区集中供热工程进度,新增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集中整治效果明显。六县县城和36个重点小城镇在提质扩容上形成了一批新亮点、新景观。全市共完成城镇建设投资35.7亿元,增长24.7%。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1.4%。
着力激活旅游商贸,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启动了崆峒山等旅游经济区规划编制。实施各类旅游项目43个,完成投资4.6亿元。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景区道路建设、环境综合治理以及崆峒古镇、大云寺景区二期、皇甫谧文化园扩建、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快速推进,王母宫、云崖寺、荆山公园接受了4A级旅游景区终评验收,南山公园、莲花湖公园、成纪文化城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广成大酒店五星级旅游饭店和五叶级绿色饭店正式挂牌。崆峒文武学校建成运行。开发旅游商品15类30多种。成功举办了“神奇崆峒·魅力平凉”西安、兰州、银川推广会。全年接待游客35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亿元,分别增长98%和99.6%。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集贸市场改造工程。新建了世博伟业家居广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和商贸设施。力促现代物流、交通运输、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健康发展。引导房地产有序开发,总投资达到12.7亿元。全面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政策,城乡消费市场日趋活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66亿元,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提高到44%。
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发展活力有效增强。启动了政府机构改革,实行了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工勤人员聘用制度。积极适应增值税转型改革,确保了收入增长。推行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了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降低价格补偿机制。对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土地经营权流转进行了规范。在全面完成泾川县和6个乡镇试点的基础上,启动了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先后在我市泾川县召开了林改试点工作现场会。
扩大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取得新的成效。成功举办了宁蒙陕甘毗邻地区共同发展联席会议第六届年会及人才协作年会,与周边42个市县(区)达成合作发展协议。与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开展了多项合作。先后赴西安、银川等地考察学习,积极组团参加了厦门“世界创新与投资促进平台”项目对接会等各类经贸洽谈活动,“兰洽会”签约项目数量和资金规模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共实施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50个,到位资金70.3亿元,增长25.5%,签约项目落地率达到89.2%。
多渠道加大投入,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实施各类教育项目234个,新建、改建校舍27.4万平方米,消除危房12.3万平方米。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心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平凉一中本部改造。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为3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发放了教科书,为5.3万名困难寄宿生提供了生活补助。“普九”债务全面化解。制定了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平凉医专顺利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组建了平凉职教集团,华亭职教中心晋升“国重”,庄浪职教中心创建“国重”通过省级评估,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以上。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上线率提高14.8个百分点。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创建工作顺利达标。
努力改善基础条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市医院成功晋升三级甲等,综合大楼全面竣工;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综合楼等重点项目进展良好。新建、改扩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乡(镇)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9%,累计为130.6万名农民报销医药费1.7亿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4%。开展大病医疗救助12.2万人次。落实济困病床政策,减免医疗费用190万元。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突出重点和特色,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事业取得新进展。在红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省级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科技孵化器建设和科技特派员行动深入推进。人民会堂改造完成投用,柳湖书院正式启用,成立了市图书馆,搬迁了市文化馆;我市创编的现代秦腔剧《荷屋梦》获得建国60周年全省文艺调演一等奖。新培育文化企业16个,开发文化产品12个。建成78个“一乡一站”和145个“一村一场”体育健身工程。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12处,惠及48570户、20万人。创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区目标提前一年实现,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11‰,农村计生率达到86.09%。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出台创业促就业实施办法,筹措再就业资金6355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2亿元,开发公益性岗位838个,扶持11663人实现了就业。实施“234”高校毕业生就业工程,公开选拔91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和乡(镇)卫生院工作,选拔430名高校毕业生从事“三支一扶”和进村进社区工作,解决了299名纯农户零就业家庭本科以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5万人。全面推行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启动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大额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为25.3万城乡困难群众发放保障金1.97亿元,城乡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广泛开展社会帮扶和救助救济,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妥善安排。
大力改善民计民生,惠民实事全面落实。省政府确定的12件22项实事在我市全部按期完成,市政府年初承诺的实事全面落实。新修通乡油路9条215.5公里,通村水泥、柏油路73条272.1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开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6处,解决了1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76.3%,自来水通村率达到81%、入户率达到66.5%;华亭、崇信两县基本实现了农村自来水化。建设廉租住房5876套28.65万平方米,以发放租赁补贴、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等方式,对人均住房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10443户城镇低收入家庭落实了保障政策。投资1.03亿元,启动实施了平凉城区6处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24176户。建成农村沼气生态户4.46万户,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11处,发放太阳灶5160台。新建县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3个、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所。开建了平凉信息工程学校新校区。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2个、标准化农家书屋600个、中心乡(镇)计生服务站23个、标准化村卫生所20个。各县区也都从实际出发,办成了一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
加强重点领域管理,社会秩序和谐稳定。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力解决群众合理诉求,一批重点信访案件得到妥善处理。不断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落实综合治理措施,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了重大活动、重要节点及社会治安整体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严格落实责任,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加大专项整治力度,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持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全面启动,双拥模范城顺利通过省上届终验收。
适应形势任务要求,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了加强依法行政的《意见》,完善了重大事项决策程序。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人民群众评议监督和舆论监督,积极配合人大、政协开展视察、调研活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173件,办结率100%。全力配合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有效开展了支持甘肃加快发展政策调研活动。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健全网站留言和市长公开电话受理机制,组织执法部门主要负责人走进政风行风热线直播间,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稳步推进“五五”普法和依法治市进程。深入开展机关作风集中整顿,办事质量和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组织开展了“三项资金”专项检查,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全面推进。完善预案,加强培训,应对处置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不断提升。统计、物价、粮食、供销、乡镇(镇)企业、档案、地震、残联等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加快平凉的发展,办好人民群众的事业,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实际,锐意创新,不断优化工作思路和举措;一定要围绕富民强市,突出项目支撑,集中办成一批夯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实事、好事;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打造产业优势,努力形成发展优势,不断壮大经济实力,提高区域竞争能力;一定要注重统筹协调,正确处理好与快、城与乡、远与近、增与减的关系,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一定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和潜力,抓重点,攻难点,求突破,形成促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合力;一定要多谋善断,科学决策,具体抓,抓具体,一件一件抓落实、干到位,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多,但成效比预期的好。工业经济在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速,农村产业在遭受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增产增效,财政收入虽受增值税转型等减收因素影响,仍保持了稳定增长。全市呈现出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是市委坚强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方面同心协力、共克时艰的结果,是各族干部群众锐意进取、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中央、省驻平单位和驻平部队,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离退休老同志,向关心、支持平凉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繁重;农村优势产业仍处在爬坡提升阶段,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改善城乡基础设施的任务仍然很艰巨;企业发展、产业开发中资金、人才等瓶颈制约还未得到有效破解;就业再就业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依然很大;少数部门和干部作风有待进一步改进。这些,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2010年形势、任务和重点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继续战胜困难和挑战,促进新跨越、实现新发展,任务十分繁重的一年。国际、国内经济出现回暖上升势头,大环境逐渐趋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没有改变,财政重点支持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信贷重点支持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为我们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应对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意见》和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以及将要出台的支持甘肃加快发展的指导性意见,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我市作为“两翼齐飞”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煤电、煤化、石化等产业发展,打造能源化工基地,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带来了现实机遇和新的契机;市委确定的集中建设能源化工、绿色畜牧、优质果品、人文生态旅游“四大基地”,着力打造西电东送、交通、物流“三大枢纽”,积极创建循环经济、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两个示范区”,把我市建设成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四三二一”中长期发展战略构想和实现“六个新跨越”的战略目标,不仅为今后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而且已在全市上下形成了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实施的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并发挥效益,将有力支撑和带动全市经济较快增长。这些,都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奠定了基础,提振了信心。同时,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灵活性、针对性,需要我们及时研究、准确把握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大,需要我们知难而进,积极应对;主导我市工业经济的煤电产业仍将受到市场波动和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强化协调;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形成的压力,需要我们加倍努力,跨越发展。总体上,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机遇多于挑战,希望大于困难。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市二次党代会确定的思路目标,全面实施“四三二一”战略构想,深入推进“六个集中突破”,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任务是:强化投资拉动,强化产业支撑,强化民生保障,强化环境保护,巩固发展势头,加快发展进程。
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7%;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分别减排5.4%和0.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7‰。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今年政府工作将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构建比重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更加注重项目建设,加大争项目、引项目、建项目力度,以大项目、大园区、大工程的有效突破,夯基础、扩总量、增后劲,推进经济战略布局调整,提升“两翼齐飞”中我市的支撑能力;更加注重开放开发,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引强入平”机制,拓展合作交流领域,全方位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改善民生,立足措办惠民实事,财力更多地向民生倾斜,千方百计帮民富、排民忧、解民难,不断夯实和谐发展基础;更加注重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市场化融资、绩效考评、督查考核等破解难题、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继续保持和发展谋大事,抓大事,高点定位,强势推进重点工作有效突破的良好工作格局;继续保持和发展共识共为,上下联动,真抓实干,同心协力促发展的良好局面;继续保持和发展自我加压,开拓创新,争先进位,奋力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风貌。
重点在十个方面加快步伐、务求实效:
(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做大经济总量。强化协调,确保西长凤高速、西平铁路、天平铁路北延伸段完成建设任务;平凉电厂二期、崇信电厂和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建成投产,750千伏超高压输供电二期、三期建成运营;争取平庆、平华铁路,平天、平宝、平崇安高速连接线,以及张家川至庄浪、庄浪南湖至鱼池两条二级公路早日开工建设;加快实施静宁至庄浪、泾川至灵台渗水坡两条二级公路改建工程。继续争取实施好中央扩大内需项目,全面完成灾后重建任务。认真抓好省道过境段、通乡油路、农村道路通达通畅工程,着力实施好庄静大示范区、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林业生态、流域治理和梯田建设等项目,集中实施一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供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的势头。
(二)加快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一是突出重点,加快煤电化产业扩能延伸。做大华亭矿区,做强崇信矿区,加快灵台、泾川、崆峒煤炭、石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和转化增值,实现捆绑式开发、组团式建设、聚集型发展。确保大柳240万吨、新安90万吨矿井建成投产,新周、百贯沟、周寨3个60万吨煤矿技改扩建实现达产达标,大柳200万吨洗煤厂年内投产运行,邵寨煤田180万吨矿井、崆峒区煤焦化项目启动实施,全市新增原煤产能300万吨以上。力争崇信电厂一期上半年核准发电。加快推进平凉电厂三期、崇信电厂二期、华亭电厂二期和庄浪、灵台两个新建电源点的前期工作,协调扩大750千伏超高压输供电工程外输外送能力,新增火电装机容量24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90亿千瓦时以上。着眼煤制甲醇下游产品开发,加快20万吨聚丙烯、60万吨烯烃以及石油炼化项目前期工作。二是优化结构,扶持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做大做强。支持红峰、虹光、丰收、亨达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升装备水平和基础配套能力,努力扩大拳头产品的产能和市场份额。支持皮革、肉食、生化制药和浓缩果汁等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达产达标,论证新上一批新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继续支持宝马、恒达纸业扩能增效,力促皇甫谧制药大输液生产线、崆峒区中高档陶瓷砖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等项目建成投产。全力支持海螺水泥二期建设和海螺集团战略性投资开发,建设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大力开发新型墙体、防水密封、保温隔热、装饰装修材料等节能产品。三是强化载体,持续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以标准化厂房建设为突破口,加快3个省级工业园区和4个市级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配套,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以上,新建标准化厂房3000平方米,新入园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项以上。加快峡门能源建材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积极推动平凉工业园区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体化发展。四是推进节能减排,努力拓展环境容量。加快海螺水泥和祁连山水泥余热发电、平凉城区集中供热等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强化对煤电、造纸、制革、建材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监管,促使治污设施正常运转。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进一步完善“粮-畜-沼”、“畜-沼-果”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互动式循环发展和企业内部循环生产,实现低耗能、少排放、少污染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约型发展。
(三)加快以优势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着力繁荣农村经济。一是围绕增产增效,在牛果等优势产业培育上再加力度。着眼“两个全覆盖”和提质增效,加快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步伐。牛产业开发,突出抓好玉米秸秆利用转化的广覆盖、基础母牛补贴、冻配改良技术应用和疫病防控等关键环节,新建肉牛冻配改良点100个,改良肉牛20万头,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养牛重点县玉米秸秆转化率达到70%以上,全市肉牛饲养量稳定在100万头以上。果产业开发,突出抓好幼园管理、苗木基地、果业科技队伍以及各类认证基地巩固扩大四个薄弱环节,每县区抓建一个千亩苗圃,发展一批万亩优质果品示范园,全市新植果树经济林20万亩,新增丰产园6万亩,新建绿色果品认证基地1.5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76万吨,优果率提高到62%,实现果品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同时,在基础较好的区域发展以猪、鸡、羊为主的现代养殖,在条件较好的河谷川区和城郊地带,加快建设以设施种植为重点的蔬菜生产基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5万亩。农民人均草畜、果菜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提高到43%。二是围绕惠农增收,在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上再加力度。全面落实各项惠农补贴政策。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产业配套,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新建20个新农村示范村和100个“三清五改”示范村,稳步实施好泾川县省列新农村建设二轮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完善各类帮扶考核机制,完成50个整村推进项目,减少贫困人口4.2万人。三是围绕稳粮增收,在发展旱作农业上再加力度。以创建干旱山塬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全面落实各项抗旱保粮措施,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种植面积10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达到95万吨以上。四是围绕助农增收,在劳务经济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再加力度。着力抓好农民技能培训、劳务基地巩固和劳务市场的拓展,实现技能型外向输出和产业服务型就地输转有机统一,全市培训农民25万人次,输转劳务40万人次,完成劳务收入30亿元以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兴办科技、信息、农资、农产品购销服务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户以上。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4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12元。
(四)加快推进改革创新,着力扩大开放开发。完成市、县区政府和乡(镇)机构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的财税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各项举措。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储备出让新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有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激励扶持政策。探索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创业再就业“三位一体”的担保扶持机制,激发城乡职工群众创业活力。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着眼市场找项目,创新招商方式,把有针对性走出去与有选择的引进来有机结合,加快“引强入平”步伐。巩固提升与华能、中水电、海螺、徐矿等大企业的合作,深化与中石化、酒钢的合作,鼓励支持有产品优势、装备优势、人才优势的企业主动走出去,与大企业、大集团开展联合型、互补型的战略合作开发。突出项目招商,实现煤炭就地转化、电能就地消化的快速提升和新型产业的有效突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80亿元以上。继续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领办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76亿元。
(五)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修编中心城市、县城、乡(镇)和中心村四级规划,实现中心村以上规划全覆盖。创新规划体制机制,依法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形成要素齐全、层级明确、管理严格的规划编制、实施、落实体系,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法定性和权威性。二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强化功能区,美化景观区”的要求,精心打造提升崆峒大道景观带,着力抓好新区绿地公园新建,东、西出入口整治,312线过境段迁线北移,以及城区道路整修改造和供排水、天然气、集中供热管网延伸。组建平凉城市建设投资控股公司。启动建设人力资源市场、广电大厦、体育场等项目。加快新区学校、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构建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住房供应体系,有效缓解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矛盾。三是加大县城及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扩容增量,加快供水、供热、电网、垃圾污水处理和道路建设步伐,加强商贸、旅游、文化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增强6县县城和36个重点小城镇的要素聚集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华亭县国家级园林县城和灵台、庄浪、静宁县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步伐,扎实开展园林式单位、花园式住宅小区创建活动。四是下工夫强化城镇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理顺中心城市管理体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大力开展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治理工作,集中解决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重点街区、建筑工地、各类市场的环境卫生管理,持续开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流动摊点的集中整治,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六)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着力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申报崆峒山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高起点编制崆峒山、王母宫、关山、荆山和庄浪梯田5个旅游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崆峒山、太统山、十万大峡谷126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快速推进崆峒古镇、皇甫谧文化园、云崖寺景区、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等10大续建项目;积极实施南石窟寺、五龙山、来神山等10大景区建设;继续加快景区景点、旅游饭店晋等升级步伐;强化宣传推介,有效突破二级客源市场。全市旅游接待量和综合收入增长20%以上。加快实施《平凉城区商业网点规划》,突出抓好陇东活畜交易市场建设、平凉瓜果批发市场改扩建、建材市场迁建、陇东物流中心和静宁农业物流中心新建。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加快高中档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规范住房二级市场,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引导休闲、健身、文化等新型消费。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和以旧换新等补贴政策,进一步激发城乡消费活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亿元。加快建设苦杏仁、小杂粮、优质果品出口基地,实现出口创汇1200万美元以上。
(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统筹发展水平。认真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全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抓好市直5所学校教学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以及3所职教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探索建立教育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高考上线率达到70%以上。加快市妇幼保健院等4个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业务楼建设;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做好重大疾病监测防控,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组建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20项以上;继续加大以农村产业高效开发为重点的先进实用技术引进推广力度,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扶持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开发文化产品,打造陇东民俗特色文化品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力备战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积极申办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全面完成平凉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实现城乡全覆盖。认真搞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巩固计生优质服务县区创建成果,持续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7‰以内,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80%以上。
(八)加快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推进改善民生进程。努力扩大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全面推进创业促就业。引导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各类服务业加快发展,扩大就业。继续组织实施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进村进社区”考录工作,扩大事业单位招考规模。积极开展就业援助、创业担保,推动全民创业,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深入推进城乡低保规范化管理。继续抓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扎实开展华亭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全面实施失业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提标工作,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大额医疗补助等保险制度。制定“老工伤”人员保险统筹办法。努力实现进城务工人员工伤保险全覆盖。健全社会救助体系。重视抓好因病因灾致贫群众的救济救助,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全面实施好各类防灾减灾、国际援助和慈善捐助项目。认真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建立安置资金保障机制,全力维护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积极措办惠民实事。按照“财力能承受、当年能完成、群众能受益”的原则,办好10件29项实事:⑴新建5条通乡油路,新修通村硬化路300公里以上,维修加固15座危桥;建设乡(镇)客运站6个,行政村汽车停靠点200个,开通城乡公交客运班线21条。⑵新建廉租住房3902套、19.5万平方米,解决城市1.05万户人均12平方米以下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继续实施好6处棚户区改造,新建房屋2292套、19万平方米。⑶实施15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5万人饮水困难,全市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84.2%,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4.4%。⑷实施农村特困群众危旧住房改造2.5万户、112.5万平方米;完成农村易地扶贫搬迁1348户、6937人。⑸新建“一池三改”沼气生态户3万户;为贫困户配发太阳灶5000台。⑹筹措资金7.4亿元,新建、维修169所学校校舍53万平方米。⑺开建市社会福利院、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新建4处区域性中心敬老院、2处乡(镇)敬老院,建成3个县级老年服务中心。⑻农村完全小学四年级以上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100%的农村中心小学和60%的村级小学接入“数字校园”平台;建成100个信息化乡(镇)、600个信息化村,实现50%行政村通宽带。⑼建成村级卫生所30个;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4110处、覆盖9.96万户;新建420个标准化农家书屋;建成计划生育乡(镇)服务所31个、村级计生服务室1000个;新建基层司法所10个。⑽开展对城镇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失业失地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安排1000名下岗职工和高校毕业生在公益性岗位就业。
(九)加快编制“十二五”规划,着力增强发展后劲。深入调查研究,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和经济走势,综合分析基础与潜力、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等因素,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力求使规划与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相衔接,与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相衔接,与全市“四三二一”战略构想和推进“六个新跨越”的战略目标相衔接。着眼推进布局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抓紧研究制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色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等产业规划和专项规划,突出项目支撑,紧紧围绕国家投资导向和市场资金流向,早调研、早委托,精心论证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铁路、公路、机场、煤电、煤化、石化、物流等战略性重大项目,加强汇报衔接,争取进入国家和省上“十二五”规划盘子,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围绕推进管理创新,着力抓好服务环境建设。按照机构改革方案,理顺部门职能,减少交叉、减少环节。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加快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专家论证、决策听证、新闻发布等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搞好第七次村委会换届选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强化开源节流,优化支出结构,努力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能力。不断加强市场监管,持续抓好食品、药品、农产品等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哄抬物价、欺行霸市等行为。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社会化、网络化、科技化建设,持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信访、司法、民调、综治“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广泛开展司法援助。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深入推进双拥共建。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全面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围绕推进依法行政,着力抓好施政行为规范化建设。持续加强法制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公务人员的法治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积极参政议政,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意见,支持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作用。及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进一步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不断规范各级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围绕促进工作落实,着力抓好政风行风建设。巩固机关作风整顿成果,完善机关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继续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着力解决一些部门和单位推诿扯皮、设卡拖拉、效率低下的问题,形成风正劲足、政令畅通、雷厉风行、务实高效的良好政风;着力改进会风、文风,开短会、开解决问题的会,少发文、发管用的文,形成务实工作、唯实干事、讲求效率、注重落实的工作作风;着力克服检查评比多、华而不实、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进一步弘扬讲实话、报实数、办实事、重实效的优良传统。围绕建设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着力抓好政府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民生保障、扩大内需、灾后重建、惠农补贴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项目资金运行程序。强化对行政审批、招投标、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持经常性的廉政教育,不断增强公务人员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律自戒、勤政有为的能力,以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行政效能的持续提高,树立政府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同心同德,顽强拼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不懈努力和贡献!
第五篇:中国文化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类型浅谈
自然景观旅游资源是指大自然赋予地理区域的能使人产生美感的自然环境及其景象的地域组合。但是,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必须经过人为的开发,建筑旅游设施,才能成之为旅游资源。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1.地文景观旅游资源:
主要是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地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表各种地文景观的形成和演变,直接受地层和岩石、地质构造、地质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与控制。它包括五小类。
(1)山岳形胜:主要指风景名山、历史文化名山和冰雪山峰。
中国的五岳名山:东岳山东泰山(五岳独尊,四大奇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西岳陕西华山(为五岳最高,华山天下险)、北岳山西恒山(道教圣地)、中岳河南嵩山(佛教少林寺之地),南岳湖南衡山(五岳独秀)。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有“清凉佛国”之称)、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三大奇观:日出、云海、佛光,“峨眉天下秀”“雄秀西南”)、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称“莲花佛国”“佛国仙城”)、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称“海天佛国”)。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道教第一名山)、四川青城山(青城天下幽)、安徽齐云山(乾隆誉为江南第一名山)、江西龙虎山(道教正一派发源地)。
还有闻名于天下的山东崂山(道教名山);安徽省黄山(四绝:奇松、怪石、温泉、云海)和天柱山;浙江省雁荡山(东南第一山、有“寰中绝胜”之称)、天台山(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和天目山;江苏镇江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福建武夷山(三三秀水清为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江西省著名避暑胜地庐山(四大奇观:瀑布、奇峰、云海、植被)、鄱阳口锁湖插江的石钟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朱德题名“天下第一山”);湖北“神农架”;湖南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包括张家界、索西峪、天子山)、岳麓山(岳麓书院,为中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和毛泽东故乡韶山;四川乐山(乐山大佛);重庆缙云山;贵州梵净山;广西桂林山水;广东省四大名山丹霞山(中国红石公园)、西樵山、鼎湖山(有“北回归线绿宝石”之称)和罗浮山;海南五指山;台湾阿里山;吉林长白山;辽宁千山和医巫闾山;天津盘山(京东第一名山);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等等。
国外著名的山有:日本富士山、朝鲜金刚山、韩国雪岳山、德国黑林山、希腊奥林匹斯山、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欧洲阿尔卑斯山、美国落基山等等。
(2)喀斯特地貌景观: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喀斯特地貌为我国的旅游业带来无限生机,并且我国喀斯特地貌类型性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宝贵财富。
我国著名的喀斯特景观名胜区分布:广东肇庆七星岩有七座石灰岩山峰形如北斗七星,山多洞穴,洞中多有暗河、各种奇特的溶洞堆积地貌。广西桂林山水和阳朔风光主要是以石芽、石林、峰林、天生桥等地表喀斯特景观著称于世。云南路南石林风景区:地表峰林奇布,主要为高大巨型石芽群景观,大部分灰岩山峰分布在河谷两侧,各种形态的石峰似人似物,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全国35片石林中本省有20片石林;溶洞景观有:建水燕子洞,九乡溶洞等。贵州:本省黄果树瀑布岩壁为瀑布华地貌;本地溶洞地貌较多,主要有黄果树瀑布附近龙宫洞,贵州的织金洞,黔灵山麒麟洞、黎平天生桥。四川:九寨沟钙华滩流属于水下地表堆积地貌,如珍珠滩瀑布;黄龙风景区钙化池、钙化坡、钙化穴等组成世界上最大而且最美的岩溶景观。湖南:武陵源黄龙洞,冷水江波月洞,都是奇特洞溶洞景观,各种堆积地貌罗列其中,如神仙府洞,奥妙无穷。江西:鄱阳湖口石钟山景区绝壁临江洞穴遍布;彭泽龙宫洞长2000米,洞内可泛舟观景,堪称“地下艺术宫殿”。浙江的瑶琳仙境,位于桐庐县,是浙江省规模恢弘、景观壮丽的岩溶洞穴旅游胜地,也是浙江迤今发现的最大洞穴;洞长1000米,共有6个洞天,以“雄、奇、丽、深”闻名于世。江苏的宜兴石灰岩溶洞有“洞天世界”的美称,善卷洞、张公洞、灵谷洞又称“三奇”,洞壑深邃,多奇石异柱,泛舟其中如入海底龙宫。吉林的同化鸭园溶洞,有四个大厅,洞内满布石柱、石笋、石钟乳、石瀑、石帘、石莲花、石幔等堆积景观,并且深处有溶岩潭,深不可测,无法前往。世界上著名喀斯特地貌景观主要有:“海上桂林”越南下龙湾,美国猛犸洞、马来西亚黑风洞、印尼加里曼丹岛石林等等。
(3)风沙地貌景观:包括风蚀地貌和风沙地貌。前者包括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槽、风蚀城堡等,如新疆乌尔禾风蚀“魔鬼城”,罗布泊“雅丹”地貌;后者指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和戈壁,如中国敦煌月牙泉的鸣沙山、宁夏中卫的沙坡头都有鸣沙现象。还有一些“新月型”沙丘、“金字塔型”沙丘等景色也很壮观,如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均有大量“新月型”沙丘、“金字塔型”沙丘分布。世界上著名的风沙地貌景观有非洲撒哈拉沙漠、美国“彩色沙漠”等等。
(4)海岸地貌景观:包括海蚀地貌、海积地貌、岩石海岸、沙质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等多种形态。蓝天碧水、金沙细浪、日出夕照还有一些海上蜃景相映成趣。中国著名的海岸旅游资源丰富。如大连金石滩,这里有令人神往的礁石奇观,并且海蚀崖、海蚀溶沟等海岸地貌发育齐全,还是著名的海水浴场。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山东青岛海岸、江苏连云港和浙江舟山、福建平潭岛和厦门鼓浪屿、海南三亚天涯海角、台湾清水断崖、广西红树林海岸等都是中国较为著名的海岸景观资源。世界著名的海岸景观有南非好望角、挪威西海岸的峡湾风光、泰国普吉岛、法国科西嘉岛、澳大利亚大堡礁等。
(5)特异地貌景观:世界上较为罕见的地貌景观,如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中国贵州以地缝、天坑、峰林三绝著称的马岭河地缝裂谷景观、黑龙江以石龙石海和火山口为特色的五大连池火山岩熔景观、福建鸳鸯溪白水洋水下石板广场、云南元谋土林等。
2.水域风光旅游资源
水域景观是大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灵气”之所在。江河、湖海、飞瀑流泉、冰山雪峰不仅独自成景,更能点缀周围景观,使得山依水而活,天得水而秀。水域风光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有下列几类。
(1)江河溪涧:包括大江大河及其冲积而成的著名峡谷,如著名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长江第一湾--虎跳峡、世界第一大峡谷(最深最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风景画廊--欧洲“蓝色多瑙河”,俄罗斯的母亲河--伏尔加河等等。
还包括一些河川清流,如广西的漓江风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美丽的富春江--新安江等等。
另外是山涧溪流风景,如福建武夷山九曲溪,堪称“三三秀水清如玉”,湘西张家界山水的灵魂--金鞭溪,还有大宁河小三峡、福建鸳鸯溪、湖北神农溪等许多著名溪流景观。(2)湖泊水库:湖泊是自然形成、水库是在自然河流或湖泊基础上人工修成的。
著名的天然湖泊有:“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水光潋滟“欲把西湖比西子”的杭州西湖、云南昆明滇池和大理洱海(构造湖)、中国最大火山堰塞湖--黑龙江镜泊湖(火山湖)、王母瑶池仙境--新疆天山天池(冰成湖)、旷秀太湖(泻湖)、长白山天池(火山湖)、中国第一大湖--青海湖(构造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构造湖)、甘肃敦煌月牙泉(风蚀湖)。世界最大的咸水湖--里海、世界最深湖--俄罗斯贝加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群--北美洲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世界第一低地--约旦和以色列交界的死海、瑞士日内瓦湖、英国尼斯湖等等。
中国著名的人工湖--水库有:新安江水库(浙江千岛湖)、甘肃刘家峡水库、江汉牡丹江水库、吉林松花湖、河北迁西潘家口水库(蟠龙湖)、长江三峡水电站的建成会使中国出现最大的人工湖。世界上著名的人工湖有埃及纳塞尔湖、俄罗斯古比雪夫水库、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库等等。
(3)飞瀑流泉:从陡坎和悬崖倾泻下来的水流称为瀑布。
中国著名的瀑布景观有:中国三大著名瀑布,即贵州黄果树瀑布(岩溶型瀑布)、黄河壶口瀑布(差别侵蚀型瀑布)、黑龙江吊水楼瀑布(火山熔岩瀑布),还有著名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香炉瀑布(构造性瀑布)、庐山三叠泉瀑布和开先瀑布、四川九寨沟瀑布群、湖南衡山水帘洞、江苏连云港云台山水帘洞(《西游记》水帘洞)、湖北神农架水帘洞、河南桐柏山水帘洞、福建武夷山水帘洞等等。世界著名瀑布景观有:世界三大瀑布,即非洲维多利亚瀑布、南美伊瓜苏瀑布和北美尼亚加拉瀑布,世界落差最大瀑布--南美洲安赫尔瀑布等等。
地下水露出地表的天然露头称为泉。
中国名泉主要有七大泡茶泉,即镇江中冷泉、无锡惠山泉(天下第二泉)、杭州虎跑泉、上饶陆羽泉、扬州瘦西湖泉、庐山招引泉、怀远白乳泉;具有医疗保健价值的湖南安宁“天下第一汤”、安徽黄山汤泉、广东丛化温泉、陕西临潼华清池、重庆南北温泉、东北五大连池药泉;具有酿造功能的青岛崂山神水泉(青岛啤酒)、四川“金鱼泉”(五粮液)、贵州赤水河畔清泉(茅台酒);具有观赏价值的济南趵突泉(济南被称为泉城)乾隆御封“天下第一泉”、四川广元缩水洞的含羞泉、云南大理的蝴蝶泉、湖南嘉禾珍珠泉、河北野三坡鱼泉等等。世界著名的泉有:美国黄石公园的间歇喷泉(老实泉)。
(4)冰川景观:主要是高山和高纬地区的具有特殊形态特征和地貌景观特征的水域风光资源。中国的珠穆朗玛峰冰川、天山一号冰川、四川海螺沟冰川和雪宝鼎、嘉峪关祁连山七一冰川以及世界上著名的勃朗峰、乞力马扎罗山、富士山、北极冰川、南极冰川等等。冰川景观旅游资源主要以高大山体为依存条件,所以较高大的山脉一般成为冰川景观旅游的首选。
(5)风景海域:主要是与海岸和海岛和为一体的复合景观。包括海潮、海啸、海风、海市蜃景等等。如“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大潮,海南三亚亚龙湾有美丽的珊瑚景观和新月形沙滩,被称为“东方夏威夷”,“夏都”北戴河具有迷人风光;世界上著名风景海域有美国夏威夷瓦湖岛华基基海滩以“沙滩、浪花、排排棕榈树”著称,地中海各段分别以“天蓝色海岸”“绿宝石海岸”“金色海岸”“太阳海岸”“光明海岸”等美丽的名字闻名遐迩,如西班牙著名的“太阳海岸”以阳光闻名。3.生物景观旅游资源
生物的存在使得世界变的精彩,各种动植物使地球表面生机勃勃。各种动植物让人类得到赏心悦目的感受,也有很多具有宝贵的科学研究价值、美化和净化环境的作用。生物景观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1)森林景观: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功能的野生、原生以及人工森林。森林景观可以开展探险、探奇、探幽、科学考察、疗养、健身、生态旅游和野生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中国森林旅游资源主要有: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景观(“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东北长白山原始森林(温带生物自由基因库、红松之乡)、广东肇庆鼎湖山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安徽省金寨县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中华植物王国之最)、广西省合浦县东南部山口红树林景观、四川长宁和江安之间的“蜀南竹海”、浙江“安吉竹海”、湖南“益阳竹海”等。世界主要森林景观:欧洲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世界最大针叶林)、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和非洲刚果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中海沿岸的亚热带常绿林景观等,瑞典有“锯木场”之称、芬兰有“森林之国”之称。(2)草原景观:主要指大面积的草原和牧场形成的植被景观。中国著名的草原景观资源主要有: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草原;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是中国第二大草原;甘肃夏河草原。世界主要草原景观:澳大利亚中西部大草原;阿根廷潘帕斯大草原;非洲热带稀树草原。(3)古树名木:主要是指单体存在的古老名贵的树木。中国名木主要有:世界植物活化石,水杉、银杏、鹅掌楸、珙桐等;黄山迎客松(黄山四绝之首);陕西黄帝陵的“轩辕柏”,已经5000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柏树之父”;山东孔庙2000多岁的“孔子桧”;泰山“五大夫松”等等。
(4)奇花异草:珍稀花卉和草类。古人给名花奇草起了许多优雅的名字:“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花草四雅”兰、菊、水仙、菖蒲,“园中三杰”玫瑰、蔷薇和月季,“花中四友”山茶花、梅花、水仙、迎春花;中国十大名花:“花王”牡丹,“花相”芍药,“花后”月季,空谷佳人“兰花”,“花中君子”荷花,“花中隐士”菊花,“空中高士”梅花,“花中仙女”海棠花,“花中妃子”山茶花,“凌波仙子”水仙花。中国主要观花之地有苏州吴县赏梅胜地,洛阳牡丹“甲天下”,杭州玉帛玉兰林,云南奇花异卉大观园,如昆明市花山茶花、还有杜鹃花、百合花、龙胆等,中国最大杜鹃花观赏胜地贵州“百里杜鹃”林,福建漳州“百里花市”看水仙,此外还有扬州琼花、广州菊花、桃源桃花园等等。世界著名花卉有:日本樱花、荷兰郁金香等。
(5)珍禽异兽及栖息地:现存数量较少或者濒于灭绝的珍贵稀有动物和保护珍稀动物栖息地的自然保护区。中国有:中国国宝大熊猫及其故乡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中国特有的金丝猴及四川九寨白河自然保护区,长江白鳍豚被称为“长江里的大熊猫”,世界屋脊之鹿--白唇鹿,东方宝石朱鹮(红鹤)及栖息地陕西洋县自然保护区,东北虎及栖息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丹顶鹤及栖息地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保护藏羚羊、野牦牛等蹄类动物的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还有辽宁老铁山蛇岛、海南猴岛等珍稀动物栖息地。世界上珍稀动物及栖息地有:澳大利亚大陆特有动物鸭嘴兽、袋鼠、考拉(树袋熊)、鸸鹋(澳洲鸵鸟),尼泊尔奇特万皇家公园是孟加拉虎最后的避难所和亚洲独角犀牛的栖息地,世界著名的羚羊保护区非洲卡拉哈里羚羊国家公园,还有南极大陆的“主人”--企鹅。4.气候天象旅游资源
主要指千变万化的气象景观、天气现象以及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源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旅游资源景观相结合,再加上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点缀,就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气候天象旅游资源。有长时间保持的大气物理状况,如宜人的气候资源,还有美丽的高山冰雪景观,短时间的气象景观一般分为经常发生的雨景、云雾景、冰雪景、明月、日出、云霞和偶然发生的佛光、海市蜃楼、雾凇、雨凇等。
(1)宜人气候:人们可以用来避暑或者避寒,并能够满足身心需要,使心情愉悦、体魄健康的气候资源。
避暑气候分为三种类型:a、高原山地型,如中国避暑胜地庐山,在夏季比山脚下的九江市平均气温低5.6℃,中国南方大多数名山属于这种类型,如峨眉山、武夷山等等;世界著名山地避暑胜地主要有:菲律宾的碧瑶、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厄瓜多尔的基多、墨西哥城等等;b、海滨型,如中国的大连、青岛、北戴河等;c、高纬度型,即高纬地区气温低,许多避暑胜地位于这些地方,如中国夏季东北一些城市。
避寒气候:冬季,人们多去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地区避寒,很多热带、亚热带沿海城市成为著名的避寒胜地,如美洲西印度群岛的巴巴多斯、非洲佛得角群岛、中美洲的尼加拉瓜、亚洲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中国海南省,澳大利亚的悉尼海滨、美国夏威夷群岛等。
阳光资源:如地中海沿岸国家充分利用阳光和海水,建设海滨浴场,最著名的是西班牙濒临地中海沿岸,晴天多、阳光和煦、沙滩柔软,海水蔚蓝,适于开发海水浴和日光浴。
此外,还有四季如春的迷人气候,如中国云南的昆明堪称“春城”。
(2)大气降水景观:主要由于大气降水形成的雨景、雾景、冰雪等等。中国著名雨景有:蓬莱十景之一的“露天银雨”、潇湘八景之一的“潇湘烟雨”、羊城八景之一的“双桥烟雨”、重庆著名的“巴山夜雨”。云雾景观:中国长江流域四大云海的“黄山云海”“庐山云海”“峨眉云海”“衡山云海”,此外还有壮观的“泰山云海”。冰雪奇观:雪景与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的奇观景色,如北京的“西山晴雪”、太白山的“太白积雪”、杭州的“断桥残雪”、长沙的“江天暮雪”、台湾的“玉山积雪”、九华山的“平冈积雪”以及东北的“林海雪原”,另外“冰城”哈尔滨的“冰雪节”,吉林的冰雪景观都闻名世界。雾凇和雨凇属于冰雪景观:雾凇就是树挂,著名的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三峡风光、云南石林并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3)天象奇观:一般具有偶然的、神秘的、独特的特征,如极光、佛光、海市蜃楼、奇特日月景观等。
极光:太阳带电粒子从高纬度地区进入地球大气层,受磁场影响形成的色彩艳丽的发光现象,形状多样,千姿百态,在高空5~10千米亮度最强。北半球有一个极光带,利于观测极光,它通过美国阿拉斯加州北部、加拿大北部、冰岛南部、挪威北部和新地岛南部,每年有240天左右可见极光。中国的漠河和新疆阿尔泰,每年可见一次极光。
佛光:也叫“宝光”“金光”,在低纬度高山地区云海中,由于阳光斜照使大气中的水珠发生衍射而呈现的色彩华美的光环,光环会随观测者而动,观测者的投影会进入光环之中,给人一种神秘的“神佛显圣”之感。中国可以观测到佛光的地区有庐山、泰山、黄山、梵净山、峨眉山,其中以峨眉山“金顶佛光”最为壮观。在德国的哈尔滋山、瑞士的北鲁根山也会有佛光出现。
海市蜃楼:由于气温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以及相应的空气密度垂直分布发生分异,引起光线的折射和全反射现象,使远处地面景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形成神秘的景致。一般多出现在海湾、沙漠和山顶。中国最佳观测地点是山东蓬莱阁和浙江普陀山。另外连云港海洲湾、渤海长岛、北戴河东联峰山、庐山五老峰和塔克拉玛干也都可观测蜃景。
武当叠影:武当山天柱峰金殿上空偶尔会出现与金殿一模一样的虚幻景象,使人们感到无比神奇,认为是真武祖师显圣,引来很多香客朝拜。一般出现在雨后初晴、或者既有阳光又有云雾的特殊天气,这一景观为武当独有,称为“祖师映光”或“金殿叠影”。
日月景观:主要有旭日东升、夕阳西下、日月并升以及夜间月景等景观。观测旭日东升的日出景观可以到庐山含鄱口、汉阳峰,黄山翠屏楼,泰山日观峰,华山东峰,峨眉山金顶,衡山祝融峰,蓬莱丹崖山,秦皇岛海滨等地。著名的夕阳西下的日落景观有浙江普陀山“普陀夕照”、杭州西湖“雷峰夕照”、河北承德“磬锤夕照”、湖南“潇湘夕照”等。日月并升景观在中国有五个地方,最佳观测地点是浙江海盐县南北湖畔的云岫山鹰窠顶。夜间月景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到中秋分外明”等,明月与其他景致构成了著名的岳阳“洞庭秋月”、杭州“三潭印月”以及著名的“二泉映月”等等
中国宗教文化与旅游 字体 [大]
[中]
[小]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灿烂的宗教文化不仅以其教义精深而浸入人心,而且各类宗教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画卷。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皆有其深厚的土壤和文化积淀。道教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渊源于古代的巫术,秦汉时神仙方术。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和道教的区别。道家是先秦时的哲学派别。而作为宗教的道教的形成则晚得多。道教尊奉老子,有自己独特的醮仪戒规和组织形式。道教徒的理想是修炼成仙,因而多择深山大岳为修炼之地。道教名山亦多称为神仙所居的“洞天福地”,风景秀丽,融山水与宫观为一体。在仙山上既可以渴望长生不死,又享受山林之美的生活情趣。在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有:山东的泰山、崂山,陕西的华山、终南山,河北的恒山,江西的龙虎山,四川的青城山,河南的嵩山,广东的罗浮山等。其中泰山被称为东岳,华山为西岳,恒山为北岳,衡山为南岳,嵩山为中岳,统称五岳。佛教是古代印度的宗教之一。佛教提出人们只有信奉释伽牟尼,努力修行,才能摆脱生死苦恼,达到解脱成佛的目标。公元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纷争、调整、适应和融合的过程。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进入鼎盛阶段,出现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派别,如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等。佛教对中国文学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朝诗人王维以禅入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写,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金瓶梅》等名著中均有佛教的描写。《西游记》中唐僧赴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佛教传入中国后大量兴建佛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不少著名寺院建筑在风景秀丽的名山之中,既形成了“天下名山僧占多”的局面,又使佛教寺庙与大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如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等。此外,不少信徒开凿洞窟,塑造佛像,以期达到弘扬传播的目的,保存了大量的壁画、雕塑、石刻等艺术精品,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乐山大佛、大足石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佛教徒也为中国文化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全国24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1/3是佛教寺庙、殿堂碑塔。藏传佛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拉萨的布达拉宫,是西藏的象征之一。藏传佛教格鲁派有六大寺院,即西藏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而塔尔寺尤为著名,声名远扬,香火袅袅,至今犹盛。伊斯兰教是公元7世纪的穆罕默德(570-632年)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要求每个穆斯林信安拉,信诸天使,信《古兰经》等,信使者穆罕默德,信死后复活及末日审判,还要求每个穆斯林严格遵守五项宗教功课。伊斯兰教大约在公元8世纪传入中国,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表现出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适应,又保持了伊斯兰教宗教文化的特色。各地穆斯林都有其独特风格的清真寺建筑。明代以后,中原内地的伊斯兰教建筑普遍采取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布局和木结构体系,但礼拜大殿仍严格遵循朝向麦加以及殿内不得饰以任何偶像的原则。西安的化觉寺,北京牛街礼拜寺和东四清真寺,银川大寺,天津北大寺,沈阳南大寺等,为其代表性建筑。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分天主教、新教、正教三大派系,经典为《圣经》。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大约是唐初,时被称为景教。西安碑林博物馆存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以后基督教在中国时传时断。19世纪基督教第四次传入中国,在各地都有教堂。著名的有北京西什库教堂、南堂;上海徐家汇天主堂;广州圣心大教堂;成都平安桥主教座堂;天津老西开教堂;南京石鼓路天主教堂;哈尔滨南岗尼古拉教堂等。天主教教堂一般正面悬挂大幅耶稣受难的油画,圣母像高立在祭台上,肃穆壮观。多采用哥特式建筑,巍峨高耸,寓意着向天升华,皈依上帝。中国宗教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图画,它向人们展示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宗教的生长和流传演变,从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及自然山水的完美结合,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壁画、石窟、经幢、塔庙、道观乃至宗教习俗、经传、音乐、服饰等无不对旅游者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趣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舞蹈文化与旅游 字体 [大]
[中]
[小]
舞蹈文化指体形艺术和体态形象创造、表达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独特的文化语言。中国舞蹈的发展伴随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中国舞蹈文化涵盖了舞蹈这一艺术门类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以及它所依赖的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状况和现象。从历史分期来看,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经了原始舞蹈、古代舞蹈、近代舞蹈和当代舞蹈几个历史阶段。原始舞蹈包括繁衍人类的求偶舞、表现征战生活的古武舞、从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中产生的古老健身舞、以及反映宗教活动的祭祀舞。古代舞蹈包括奴隶社会的礼仪祭祀舞即巫舞和傩舞,周代的乐舞、万舞、雅乐舞,春秋战国民间的祭祀舞,汉代的俗乐舞、掌上舞和“以舞相属”的礼节性舞蹈,两晋南北朝的杂舞、袖舞、胡舞,唐代的燕乐舞、软舞、踏舞、打令,宋代的队舞、花鼓、朴旗子、舞旋,元代的跳神,明清的戏曲舞蹈和绚丽多彩的民间灯彩等。近现代舞蹈包括了清末民初的戏曲舞蹈艺术,受“五四”运动革命思想引导的进步舞蹈活动,延安新秧歌运动等。建国以来,中国舞蹈经历了五、六十年代民间传统艺术学习浪潮中的民族民间舞蹈新发展阶段,“文革”时期舞蹈畸型发展阶段,八十年代以来舞蹈转折并取得重大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舞台上舞蹈创作活跃。中国舞蹈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儒家思想文化对古代舞蹈发展有重要影响。传统的“中庸”思想对舞蹈审美观念有深刻影响。“乐与政通”的思想是促使舞蹈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佛教思想文化对唐代舞蹈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道家思想文化则多体现在民间舞蹈和各类祭祀舞蹈、巫术舞蹈中。中国舞蹈体现了在农耕文化中,人与宇宙、与世界的种种关系。在人与宇宙的关系中,舞蹈往往是沟通人神的工具。在人与现实的关系里,舞蹈一般是自娱的手段,并体现了人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种种关联。中国舞蹈注重人与现实的关系。丰富的舞蹈文化遗产,除了保存在大量的史料中,在许多古代遗址和文物以及现今民间生活中,也仍然保存着。随着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舞蹈文化走进了中外旅人的视野,人们在观赏各种风景、建筑和文物时,都必不可少地接触到古代舞蹈文化在各个方面的反映。西北地区的石窟艺术展现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舞蹈艺术。甘肃、内蒙地区的岩画记载着原始舞蹈文化的遗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展现了民族的风情。陕西、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大量的汉画象砖(石)、墓室、陵园等遗址,使人们可以看到汉唐时期各种舞人形象和舞蹈场面。山东沂南、嘉祥地区,江苏沛县、河南南阳地区,保存着不少反映汉代百戏歌舞的汉画砖(石)。陕西地区有大量唐代墓室、陵园和浮雕,记载着隋唐舞蹈艺术的情况。现存的各种民间舞蹈,河北“地秧歌”等,保留着古老的地方风土人情。总之,舞蹈以它生动优美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层的文化积蕴,是旅游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字体 [大]
[中]
[小]
是由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生活、社会历史、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及物质生产构成的人文景观,是古今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之一。中国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古墓葬、石刻等等,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重要的博物馆、著名宾馆饭店、餐馆、工艺美术、名特土产、烹饪技术、风土民俗、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因此一般来说可以复制也可以移置。一个亭台、一幢大殿、一座城堡等等都可复制或移置别处。西安碑林就大量收集了全国各地的名碑胜碣。北京大钟(华严钟)原藏德胜门内汉经厂,后转西郊万寿寺,再后转该寺。陶然亭公园曾从中南海移来云绘楼、清音阁两组古建筑。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经济贸易乃至战争掠夺,更使旅游资源发生远距离的移置。当今,人文旅游资源的移置,无论从速度上和规模上都达到了惊人的程度。美国于1955年在洛杉矶市创建的 “迪斯尼乐园” 和 “迪斯尼世界” 更加先进,每年可接待一千万游客。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迪斯尼性质的乐园不断出现。我国各大城市也不断兴建各种现代化的游乐设施。我国园林艺术被西方认为是 “世界园林之母”,作为文化交流早已传到日本和欧美。美国更不惜重金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复制了苏州网师园内的殿春簃。新加坡主要旅游中心之一的裕华园完全仿照我国园林建造。至于那些出土文物、工艺美术品、服饰、佳肴更是到处相互赠送,循环展览,宣传表演,复制推销,成为旅游创收的重要手段。
很多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的悠久性。旅游者到文明古国去观览,首先就是因为它具有古老的文化历史。被称为古代七大奇观之一的我国 “万里长城”,就是由于其反映了我国两千年的古老历史文化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秦始皇兵马俑也因反映了两千年前的雕塑艺术成就而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也是由于其反映了一千九百年前的伟大建筑艺术成就而被誉为 “世界七大奇迹” 之一。因此,一般来说,人文旅游资源的历史越悠久,旅游价值就越大。
自然旅游资源一般不以其古老程度来衡量旅游价值的大小。只有当其生命长度可与人类文化相比较的时候,有时也显示出某些古老性来。如我国遗存很少的周槐、唐槐等。
自然旅游资源的本身是纯物质的东西。但精神文化的内容在人文旅游资源中却占了极为重要的部分,如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语言、民族风情等。宗教旅游就是一股重要的旅游流。儒学文化发祥地山东曲阜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孟姜女哭长城的历史传说也为山海关长城旅游增色不少,旅游旺季的姜女庙更是人山人海。水泊梁山的大量旅游者首先是因为看了《水浒传》,而被武松、李逵、林冲、宋江等108将的精神所感染。北京的 “大观园”、石家庄的 “荣宁府”,人们明明知道是无中生有的臆造建筑,但由于《红楼梦》小说的感染,特别是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渲染深化作用,旅游者也以假当真进入了《红楼梦》人物的角色中,将自身视作宝黛,在现场着服戴帽拍照留影。瑞士魏武市的葡萄节,每100年只举行4-5次,每次延续两个星期,十分隆重。菲律宾的 “和平重聚计划” 旅游是邀请二次世界大战时在菲服役的各国部队的男女等人携带家属重返菲岛;还有夏威夷开展的纪念珍珠港事件凭吊旧战场的旅游活动。我国纪念古代大诗人屈原的龙舟大赛活动及我国的龙年旅游活动等,都属于精神文化的旅游活动范畴。
人文旅游活动往往具有历史重复性或后延性质。如宗教活动本来是一项教徒内部的自发性活动,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往往成为一股小小的社会潮流。几度萧条的寺庙,一时热闹非凡,叩头拜佛者接踵而至,朝圣队伍越来越大。不少非教徒也在这种神秘的气氛下不由自主地顶礼膜拜起来。仿古建筑也应运而起,香港修了 “宋城”,日进万金。不少地方都搞起明代一条街,清代一条街,修起了地下宫殿博物馆,修复了废弃多年的古建筑,如武昌黄鹤楼、秦皇岛老龙头、南昌滕王阁、北京慕田峪、滦平金山岭长城等,使将要湮没的古代文化得以再现和保存。
人文旅游资源除了古为今用的已有资源外,还需要改革更新和创造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旅游资源,如迪斯尼乐园、汽车和摩托车拉力赛、会议旅游、文化艺术旅游等特殊项目。旅游快餐、旅游活动房、多功能旅游船等新颖设施特别具有时代的气息;一些仿古旅游活动也具有强烈的时代风采,如1985年秋季举行的国际“丝绸之路” 汽车拉力赛,就是一项极富时代特色的旅游活动项目。它将古老的“丝绸之路” 与现代交通之路及其交通工具联系起来,这不仅让游人领略中国西北自然风光,参观和追忆古代文化,同时又进行了体育锻炼和新的文化交流。因此,这是一次古为今用的旅游典型事例。“丝绸之路” 的旅游将促进那里新的繁荣,启迪我们开发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旅游资源和产品项目。文化遗迹旅游资源
字体 [大]
[中]
[小]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形容四川历史悠久的诗句,其中蚕丛和鱼凫,皆为传说中的四川古帝王。四川古文化遗址包括古建筑工程、古遗址、石刻及石窟造像、古代文人遗迹、古墓葬等,全省6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属于古文化遗址的占90%左右。古建筑中最为有名、也最为壮观的当数都江堰水利工程。该工程修建于公元前251年前,设计科学,工程宏伟,至今仍灌溉着川西平原万顷良田,是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条件,堪称世界水利史之最。古文化遗址中最神奇、也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数广汉三星堆。三星堆遗址发现出土较晚,但形成于约5 000年前,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和玉器,不仅工艺技术精湛而精美,而且形象怪异而巨大,极具欣赏价值。此外,四川还有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故居--李白故里,宋代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三苏祠,明代大作家杨升庵的故居--升庵祠等著名历史文化遗址,有广元皇泽寺、广元千佛崖、巴中南龛、安岳卧佛院等摩崖造像,安岳毗卢洞等石刻造像,有成都明蜀王陵、珙县棘人悬棺、乐山麻浩崖墓、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等古墓葬等 中国体育文化与旅游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体育,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医疗保健、政治制度的演变而逐渐发展起来,内容极为丰富。中国体育与旅游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中国体育的项目内容上看,许多项目带有旅游的性质或可与旅游相伴进行。比如民间流行的踏青、登高、远足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近距离的旅游,这些活动自汉代以来,盛行不衰,具有极大的普及性。许多大的体育盛会,往往吸引各地选手及体育爱好者前往参加、观看,这些选手和体育爱好者在参与比赛的同时,还要游览比赛举行地及沿途重要景观,体育与旅游于是相伴而生。进入现代,我国经常举行一些重大的国际赛事,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体育选手与体育爱好者。在这些活动中,国际友人对我国许多著名景观的游览观光,几乎成了不可缺少的内容。大型体育场馆往往是建筑技艺与造型艺术的结晶,不仅具有举办体育比赛的功能,而且也是著名的城市建筑景观;现代体育盛会规模宏大,其体育场馆与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已具有独立的旅游及旅游服务功能。中国民间许多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以民间体育活动为中心,同时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娱活动,使民间体育盛会成为民俗风情、地域文化的全面展示,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汉族和其它若干少数民族地区盛行的龙舟竞渡活动等等,这些体育的盛会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观光者,成为一种具有相当潜力的旅游文化资源。近现代饮食文化旅游 字体 [大]
[中]
[小]
系指以考察、体悟、了解近现代饮食文化遗存、风尚、礼仪、品类、概貌为中心的文化旅游活动。中国近现代(1840年-现在)饮食文化,包括近代清宫饮食文化、贵族(山东曲阜孔氏贵族为代表)饮食文化、民族饮食文化、民间饮食文化、地方饮食文化、茶道酒道和茶酒文化,以及现代饮食文化等部分。其总体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远高于古代饮食文化的水平,但又是对古代饮食文化、习尚、技艺进行传承、创新的结果。它们各具特色,同时又自成体系,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由于中国被世界人民称为“烹饪王国”,或赞誉“吃在中国”,因此,近现代饮食文化旅游,便成为旅游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精湛绝伦的烹调技艺、丰富多彩的地方菜系和各种名特风味小吃;更可以在饱览秀丽的山川、草原、田野风光之余,通过此项旅游活动,体察中国的民风民情民俗,感悟“礼仪之邦”的真正文化“内蕴”。更可以此为“契机”,进行地区间、国际间的多向、双向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往来和交流。具体而论,该旅游活动的内容和项目为:
一、近代清宫、贵族饮食文化仿古旅游,此项旅游活动主要在北京、承德、曲阜三地进行。通过对紫禁城、避暑山庄、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旅游参观,伴之以饮食文化的活动,如仿膳、御膳制作的清宫御宴、名点名菜的鉴赏,礼仪歌舞表演的欣赏,孔府菜、孔府家宴的品尝等等。
二、近现代民族饮食文化旅游。此项活动分不同路线,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进行民俗和其它专项旅游时,参与民族节日的饮食文化活动,了解其风土人情、食风食艺。在欣赏酒歌、篝火、歌舞的同时,品尝满族的名食饽饽,维吾尔族的抓饭与烤羊肉串,回族的涮羊肉,壮族的五色饭,蒙古族的手把肉,藏族的酥油茶、糌粑,黎族的水饭,苗、侗族的酸鱼、酸肉,鄂伦春、达斡尔族的烤鱼、烤野猪、烤鹿肉、烤狍肉,赫哲族的烤鱼干、鱼条子、鱼片条干,朝鲜族的冷面,哈萨克族的烤馕、抓饭、手扒肉,等等。
三、近现代民间饮食文化民俗旅游活动。包括参加民间年节、庙会、集会集市的饮食文化活动,品尝风味名食、名小吃。如西北的羊肉泡馍、牛肉面,山东的煎饼、锅馈,沈阳老边饺子,北京的烤鸭、涮羊肉、豆腐脑、豌豆糕、冰糖葫芦,宁波的汤圆,广东的龙虎斗,广西的烤猪,山西的刀削面,延吉的冷面,北京的抻面,四川的榨菜、灯影牛肉、担担面、回锅肉,江苏的过桥面,云南的汽锅鸡、过桥米线,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等。
四、近现代地方饮食文化旅游。此活动可根据旅游路线,旅游者进行地方菜系(如八大菜系)的饮宴、名食、名酒、名饮、名菜、名点的鉴尝,以感受其地方饮食文化精华之所在。
五、进行近现代茶酒文化旅游活动,进行茶艺、茶道表演品尝,参加茶与酒文化节、民族文化节等,并将商贸洽谈与旅游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