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子的母校阅读答案
父子的母校阅读答案
(1)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渣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
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了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一场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师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儿子对父亲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年第11期)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句。
(不符合)第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参考答案:
1.(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儿子进了“母校”
2.(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3分)
3.(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4.(4分)(符合)①③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不符合)②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5.(6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
方”要点的,扣2分)
第二篇:父子的母校阅读答案
父子的母校阅读答案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句。
(不符合)第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答案:
1.(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儿子进了“母校”
2.(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3分)
3.(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4.(4分)(符合)①③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不符合)②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5.(6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2分)
第三篇:父子的母校阅读答案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父子的母校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父子的母校
(1)父亲对儿子说起他的母校,腮边的胡渣儿都飞快地跳起了舞。
(2)父亲说,那操场,那教学楼,那梧桐树。父亲放下手中的锄头,夸张地打开自己的双臂,语无伦次地说,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3)儿子的思想,随着父亲夸张的动作,鸽子一样地飞向远方。
(4)父亲放下双臂,风摆树叶似的抖着右手又说,还有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父亲从嘴里喷发出的唾沫和浓重的烟草味,在阳光下的田野上肆无忌惮地游走。
(5)儿子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看完父亲一连串的表演,最后才语气稚嫩地问,爸,你的母校真的那么好吗?儿子不是不相信父亲的话,实在是儿子没见过被父亲夸奖得如此美好的学校。
(6)父亲似乎不高兴,一脸愠色地拨弄了—下儿子的脑袋。儿子的脑袋,弹簧似的晃了晃。父亲语气凝重地说,你小子,我说的还能有假!
(7)儿子的梦里,就有了父亲的母校。有了那操场,那教室,那高楼,那梧桐树。
(8)父亲从村外一步三摇地走来。背上压着山一样大捆的柴草。
(9)眼看就要入冬了,父亲必须用这些柴草,认真地对付这个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
(10)儿子似乎很有眼色,每当喘着粗气的父亲将要蹲下放柴草的时候,儿子都会从柴草的底下扶上一把。儿子这一把的力气尽管很弱小,但的确能够减少父亲身体弯曲的痛苦。
(11)父亲夸,好儿子!
(12)儿子笑了笑,两颗俏皮的虎牙闪动在父亲的眼前。
(13)有一天,儿子扶下父亲背上的最后一捆柴草。儿子请求,爸,带我去看一看你的母校,好吗?
(14)对于儿子的请求,父亲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父亲认真地吐一口烟雾,才对儿子说,真想去?
(15)儿子努力地点了点头,嘴里坚定地说,想!
(16)第二天,田地里的浓雾还没有淡下来的时候,父子俩就上路了。
(17)父亲边走边对儿子说,我的母校在县城,离咱家可远了。得翻过两条河,再坐三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啊。父亲说到最后一个“啊”字,诗人般抒发了一串长音。
(18)儿子想说,爸,别说了,您已经说过无数遍了。然而,儿子没有说,儿子怕父亲不高兴,怕父亲改变主意,怕父亲不带自己去他美丽的母校。
(19)风吹到脸上,夹杂着雾气的潮湿,多少有点儿刺骨的感觉。
(20)但儿子身上很快淌了汗,而且额上的汗珠已如小虫子似的爬来爬去。
(21)父亲转过身来问,累吗?爸驮你一会儿。
(22)儿子咬紧牙关说,不要!然后把胸脯挺得树一样直。
(23)临近中午的时候,父子俩几经周折才到了县城。
(24)县城真是个好地方,儿子从来没去过县城,儿子的好奇心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儿子从心眼里羡慕父亲,父亲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母校能在县城,他能在县城里读书,真是了不起。
(25)走到一块开阔地,父亲一场兴奋,眼睛里放射出万丈光芒。父亲说,看,这块,就是母校的操场,那家伙。父亲的语气里跳动着数以万计个惊喜的细胞。
(26)儿子满眼惊奇,眼神随着操场的开阔地而延伸而翻腾而跳跃。
(27)父亲用手一指,看,那个四层楼,就是我们的教师哩。我的班在三楼,最东头那个门,看见了没有?
(28)儿子当然看到了。儿子的眼睛里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儿子心想,什么时候自己能到那教室里读一天的书,哪怕是一天也就心满意足了!
(29)父亲嘴里还在说,信不信?那家伙!
(30)从县城回来,儿子整夜做梦。儿子的梦,当然都与父亲的母校有关。
(31)后来,儿子真到县城读书。儿子对父亲说,你读书的那个学校,就是我的母校,那家伙!
(32)再后来,儿子考上了大学,儿子成了城里人。
(33)儿子什么都清楚了。父亲没上过一天的学,父亲在城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母校。父亲心里装的那几个字,还是从扫盲班拾来的。
(34)那么父亲为什么称自己在城里有母校呢?为什么又把体委大厦和体委操场指鹿为马呢?儿子当然清楚,儿子清楚得眼睛里蓄满了泪水。
1.依次填写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6分)
→ → →儿子明白了父亲其实没有“母校”
2.8-12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父子的母校”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5分)
3.儿子对父亲怀有怎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感?(5分)
4.下列有关“父亲”的语言描写,有符合人物身份的,也有不符合的,试作分析。(4分)
①“那个大啊!那家伙,那个高啊!那个美啊!”
②“那教室,那家伙,开阔敞亮,窗明几净。”
③“信不信?那家伙!”
(符合)第 句。
(不符合)第 句。
5.小说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很感人,请作具体分析。(写出两点)(6分)
父子的母校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6分)父亲对儿子夸“母校” 父亲带儿子去看“母校” 儿子进了“母校”
2.(5分)示例一: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父子贫苦、艰难的生活现状,(2分)是父亲希望儿子读“母校”的原因之一(或“是父子对母校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的原因)。(3分)示例二:这部分的情节表现了儿子的孝顺、懂事,(2分)使下文儿子进“母校”等情节显得真实可信。(3分)
3.(5分)①敬佩(羡慕)之情。他以为父亲读过书,是个了不起的人。②感恩(感激)之情。他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成就了自己的人生。(未答出“感激、感恩”要点的,酌情扣分)
4.(4分)(符合)①③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对虚拟的“母校”只能含糊其词。(2分)(不符合)②因为父亲是个没文化的农民,说不出这么文绉绉的话来。(2分)
5.(6分)示例:①“父亲”是个教子有方的人,(1分)他对儿子的教育是通过虚拟的美好“母校”,激发儿子的上进心。(2分)②“父亲”是个有眼光的人,(1分)他深知有知识有文化能改变人生的道理。(2分)③从“爱子之情”或“任劳任怨”作答亦可。(未答出“教子有方”要点的,扣2分)
父子的母校阅读答案
第四篇:《父子》观后感
父子观后感
在看完《父子》后,一开始有很不知所云的感受,我不停的在它的剧情里纠结,除了表面上的那些父子的恩怨,还有什么东西。父子由关爱到对立,生活在父亲影子下的儿子和挣扎在儿子目光下的父亲一起,用整个身心在“父子宿命”上刻下了浓厚的一笔。这部剧里没有争吵、没有撕心裂肺的悲伤,却让我看到了一出纯净的、澄澈的最简单的父子亲情。它的原始和干净打动了我心底那根隐藏在最深处的琴弦,随着《父子》的播放,奏出一曲温馨的亲情曲、、、一个想要爱却不知道该怎么用力去爱的父亲、一个虽然恨却包含善良与温情的稚子。
这部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父与子寻找幸福的过程,一个迷惘但却坚定的过程,在他们的宿命里当爱转向恨的时候,背叛却不会随时跟随。父子间很多时候的对话是不需要言语的,他们默契的彼此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在缓缓的浸透彼此的血液和生活。还记得开场时,那个妈妈因为忍受不了贫穷的生活而抛夫弃子,那个孩子第一时间就是跑去告诉父亲。也许他的心底深深的明白这个世界上能够依靠的只有父亲了,也只剩父亲了。
影片所应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方式,娓娓道来。用一串串的平凡的小事连成一个故事,然后再缓缓的在这些小时间插入那些令人疼痛的却又不足以说出来的伤痛用含泪的笑和带笑的悲哀,对“父子宿命”进行了直白的深度描写,将现代父子之间的依恋与迷失,表达得含蓄而又酣畅淋漓。片中无法掩饰的真情与震撼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让每一个人都能情不自禁地想起我们的父亲和儿子。当我们漫步在人生路上,不禁觉得我们都被宿命这个东西牵引着行走,无论我们怎么挣扎还是会被宿命这东西捆绑。在父与子的悲伤却又温暖的亲情中,我们还看到中国式教育的悲哀,它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天性和心理健康还让亲情这个充满温馨和愉悦的词汇蒙上了一层难以言愈的伤感色彩。
我在心底的角落里不停地呐喊,希望这个世界上的爱都更加的明媚。我们和父母
是互相深爱着的,但因为现实和环境,这种爱不再是单纯和可爱的,很多时候,它还被扭曲了。我深深的希望父母和孩子之 间的爱是纯粹的,再也不要让爱成为一种伤害。我也相信父与子的宿命是永恒却又不灭。整部影片就像透过乌云的一缕阳光,照耀在人们心灵的最深处,因为,在那里孕育著一颗爱的种子。“父
与子”的含义与所谓的“宿命”,完全被浓缩在影片的结尾,释放于抓住风车的儿子的手中。随着那一只风车远远的飞离开儿子的视线,我们仿佛觉得宿命这
个严肃的东西也变得不值一提。
在《父子》这部剧里,我看到了父亲默默无闻的爱,想起了我的爸爸这么多年的爱。他始终是默默的爱着我,不要求我什么,不说我什么。但总在最需要他的时
候,他静静的陪着我。在妈妈和我吵架的时候,他总是对我偷偷的安慰我。在我生气的时候总是拿他出气,他没有一句怨言。我此刻觉得我很对不起爸爸,在以后的时光里我要好好的孝顺他,为他分担生活里的忧愁和不顺。亲爱的爸爸,我很爱你。
11级外秘一班
1100880
刘青青
第五篇:父子协议
据说,湖北社科院院士郝麦收曾与其儿子郝丁签下了 “父子协议”,其主要内容是:郝丁自筹高等教育经费和结婚等一切终生大费用;而父母则自备养老费,生活费等。从协议签订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郝丁必须对自己负责任负到底。何为责任?从本义上来说,责任是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是一个人必须为之付出努力的任务。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承担了一定的责任,而有些在万千宠爱之中长大的“现代接班人“却完全不知。青海省的一位叫陈邦顺的农民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上学,竟卖血给儿子筹措书费,并且为了凑齐书费,他在一个月内用了三个名字、在不同的地方卖了三次血。可他的儿子却拿着父亲的用“命“换来的钱在学校里吃喝玩乐,全然不顾父亲的辛酸。可怜的父亲只好把儿子请到了电视台,在父亲对儿子诉说之后,儿子却说:“爸在电视这么说我,他有病,我父亲是一个残酷无情的人”。
儿子为何会这样说?原来他是恨父亲没有好好教育他,教他树立责任意识,以至于会到现在这个局面。由此看来,培养高度的责任意识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年轻人肩负着更重的责任,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接班人,有没有责任意识更是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存亡。我们应该培养责任意识,勇于承担责任。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约翰和戴维是同一家公司的两名职员。一次,公司让他们一同把一件很贵重的古董送到码头,没想到却意外将古董打碎了,他们都知道这将意味着失去工作。他们都悄悄来到了上司的办公室。戴维说:“这不是我的错,是约翰不小心弄坏了”。约翰说:“这件事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承担责任”。结果戴维被开除了。
勇于承担责任也是现年轻人必不可少的品质。有时候,是否勇于承担责任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试着去承担一些责任,你会发现心情会随之明媚,智慧会随之增长,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优秀团队的核心。
责任是一种人格力量,也是一种处世的态度,人生的一种境界。我们要做负责任的人。
很多人看了这则报道后对这对父母提出了批评,说这协议违背了我国传统的父母抚养孩子的义务,这是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我认为,这恰恰是父母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家庭物质生活得到改善,随之而来,父母对孩子的负责任也变成了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逐渐变得懒惰。养成了坏习惯,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而上述父母并没有像以往母亲那样对待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是培养了孩子的自产行为,这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对孩子负责。
生活中,每个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老师承担着教育学姓的责任,父母承担着培育子女的责任,甚至在动物世界里,老鹰也承担着让幼鹰飞翔的责任,生活中存在着这么多的责任,我们也就需要学会做一个负责任的人。
做一个负责任的人会使我们充满勇气,智慧与力量,众所周知的洪战辉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人,正因为他有一颗坚强,有责任感的心,他才有勇气面对家境的贫苦而自立读书,才能有力量带着妹妹上大学。
我们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呢?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们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同时,我们还要对自己负责等等。
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吧!我相信我们的社会会更美好。
一纸协议,儿子脱离了父亲的庇护,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商海中,摸爬滚打。扛起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等一系列人生大事的责任。一纸协议,父亲要自己解决养老费,料理日常生活等名项事宜。就是这一纸协议,儿子学会了自强自立,自力更生,在绝境中奋发向上。
少时父养子,老时子养父。这在中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是这样,那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观念岂不是还停留在远古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