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个中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四个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既包括经济改革也包括政治改革,对外开放,既包括对社会主义国家,也包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开放。
为什么首先在深圳等地创办经济特区?
我国首先选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地而不是其他地方创办特区,是由于这些地方的独特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因素等。首先这些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当年设立经济特区,关键的一点就是它们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靠近港澳台,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发挥对外窗口这一职能。二是广东、福建两省均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在广东、福建这两省办特区,对广大华侨回乡发展经济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三是港澳台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迟或早都要回归祖国。加强与他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合作,增强经济关系上的紧密性,并通过这种关系增进相互了解,无疑可为日后解决政治上的问题和经济上的衔接提供必要的基础。四是这些地区濒海,面向南海和台湾海峡,交通尤其是水运极为畅通和便利,可以发展便利的海上交通。最后,从特区的试验性质以及当时全国的思想状况来看,刚开始也只适合在小范围内进行先行先试。我们所要进行的改革,“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8页)因此处于沿海边陲的四个特区一旦有什么闪失,也会由于它们独处一隅而对全局不会造成太大的消极影响;倘若一举成功,则会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影响深远。
第二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问题,其统一性在于意识的根源是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意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才能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发现新规律,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才能更好得实事求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卓有成效地向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科学,避免出现西方国家在发展中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实事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两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要注意支流的影响。
(4)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这是主流。同时,在前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是次要的。因此,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要重视并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社会更顺利、健康地发展。
事物发展,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要求我坚持外因与内因相结合.共同促进事物发展
对内改革就是注重内因的作用,对于促进国企改革,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进一步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对外开放就是注重外因的作用,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提高国企竞争能力.在国内外竞争中发展壮大,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
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国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建立起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利的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我国坚持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等要素,一方面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闭关锁国只能导致愚昧、落后,历史的经验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质变是量变的前提,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做好量变的积累,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只有通过改变事物状态才能促使其发展的时候,要勇敢的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坚持系统优化。
第三篇:PPT的一个中心原则
是什么?
总结锐普PPT多年制作经验,我们得出了一个基本观点: 每张PPT只要一个中心点。
这里每张实际上指的是每个画面,即是说:同一时刻,只让一个点吸引所有观众的注意,其余的,都是点缀。
为什么?
“一心不能二用!”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人在同一时刻最好只关注一个焦点,这样,容易理解、容易记忆、也便于进行深入交流。许多人在做PPT的时候最困惑是“美”与“花”的区别,其实根本就在于是不是只有一个中心,中心多了,内容再精彩、颜色再协调、风格再接近,都会显得眼花缭乱。
先看看一些反面例子。
分别看一眼下面的这些PPT画面,问问自己在各张图片都看到了什么?
例1:蓝色的背景挺抢眼,黄色的文字挺抢眼,下面的图案挺抢眼,左边的暖色调画面也很抢眼。但你却很难告诉我你记住了什么。
因为,蓝色的背景隐约有些图案,却怎么也看不见;黄色的文字密密麻麻,看起来一团乱;三幅小图看似相同,却又像十二个小点;左边的花纹好似强调,却若隐若现。
例2:左面与右面的分量几乎平等。观众的将依次看到:一批服务器的图片,戴尔服务器的标识,戴尔的三类产品型号,一堆文字、一张小图。这张PPT的中心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例3:文字比较突出,但明显还有很大缺陷:主标题的倒影明显多余;副标题比主标题还突出;背景元素太多,甚至右上那个光圈有些莫名其妙;即使下面的那些图表很重要,也应该进行弱化处理。
例4: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是一幅非常清爽的画面。但还是有明显的缺陷:几个元素(logo、太阳、帆船、文字、图标)分别散布在四周,分散了观众的视线。而中心的标题却很淡很不显眼,往往是观众把周围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看了一遍,最后才找到标题。
怎么做?
1、删减
我知道你的整个画面内容很重要,但还是要忍痛割爱,因为观众的一次性关注能力实在有限。把你所有的内容提炼再提炼、缩减在缩减,相信保留的都是精华,其余的,用语言跟观众解释吧。观众记住关键词,也就记住了你的演示,也就记住了你。
例5:这是一张最简洁的PPT,当时锐普PPT费了好大劲才说服客户这样制作。但后来客户告诉我,“太绝了,所有的观众记住了这个‘1%’!”是呀,观众初看肯定不得其解,好奇心必然趋势观众希望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故事,那么,就看你的演说能力了。相信,5年后,观众都会说,那是他见过的最有意思的PPT。
2、颜色
把无关紧要的内容都做成相似的颜色,包括色彩、明度、色调等,而需要突出的内容则拉大与前者之间的对比度。自然,观众会记住“另类”,与众不同的自然能得到额外关注。在深色画面上突出浅色或者在浅色画面上突出深色都能收到突出的效果。
例6:这是微软2007年科技会议的PPT,在深色的背景上的白色字体特别显眼,再加上彩色手指印迹,赋予了几分轻松和修饰,使字体不会过分刺眼。手指与字体带上较浅的倒影,给接近于黑色的下半部分背景加上了依稀生机。
例7:尽管背景有浓浓的深红色,但锐普PPT设计师以白、银、黄以及更加艳丽的色彩居于中间,彻底压住底色,仍然把中心高度凸显出来。
3、位置
根据人的视觉习惯,左上角的画面往往最先看到;中间的画面往往冲击力最强。所以在锐普PPT以往的案例中,我们一般会把标题和logo放在上面,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中间。
例8:中国红色铺满屏幕,白色与黄色的文字图案居于正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观众自然把目光集中起来。
4、动画
有些人说了,我在一张PPT上要强调的内容太多了,而且地位都差不多,不能把别的都黯淡下去吧?更不能删掉吧?
办法还是有的。PPT动画,能够把本来在一页显示的内容多画面显示,类似flash的表现效果,给观众和演讲者带来的感官享受只有一个字——“爽”,这已经被锐普PPT众多的客户所认同。
例9:原图画面是一串连续动画效果,先是饼图带着三个小球旋转出现,稍作定格后缩小退到角落,分别由各个小球放光做解释。一般观众根本看不出是多幅画面组合成的,往往会误认为同一张PPT或者在flash里实现的效果。这么多内容如果不通过动画全部堆砌在一张PPT里,效果简直难以想像。
(锐普PPT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作文
课 题 作文(中心)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一个中心展开作文
2如何做到中心集中明确
重
点 1作文中心要突出
2作文立意要正确,深刻
难
点 如何是文章的立意深刻
比较阅读:
①我才八岁,戴眼镜已经两年多了。戴着它痛苦极了!我最喜欢看电视剧,看少儿电 视节目。可爸爸妈妈都不让我看,说我眼睛不好就是因为彩电看多了。我还喜欢上体育课,真希望能尽情地跑啊跳啊,但总怕把眼镜碰坏。有 一次,全校跳绳比赛,就因为我的眼镜掉在地上,没能得第一名。还有 一次我参加艺术团绘画比赛,由于眼镜框松了,我只好用一只手扶着眼 镜继续画,结果比赛结束的铃声响了,我还没画完呢。唉,我什么时候 告别这讨厌的小眼镜呢?
这段话,是紧紧围绕“戴眼镜痛苦极了”这个中心意思写的,是从“不能看电视剧”、“不能尽情地跑啊跳啊”、“影响了绘画比赛”成 绩这三个方面来记叙的,内容非常集中。
②谢晶同学是热心帮助别人的好干部。小华病了,她陪小华去医院看 病。叶苹忘了带水彩颜色,她把自己的借给叶苹用。她对人很有礼貌,见到每位老师都主动问好。一天下午,她走在路上,看见两位农民伯伯 吃力地拉着一辆装满蔬菜的板车,就急忙跑上去帮着推。她还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好的同学呢!
显然,谢晶同学“热心帮助别人”是全段的中心意思。段落中写谢晶陪小华去医院,把自己的水彩颜色借给叶苹,帮助农民伯伯推车,这 些都是她“热心帮助别人”的具体事例。这些内容同这段话所说的主要 意思是一致的。而写她对人有礼貌、学习成绩好,虽然这也是她的优点,但与“热心帮助别人”这个主要意思无关,因此应该删去。
这就再次提醒我们:写前,要想好段的中心意思;写的过程中,要 紧紧围绕这个“意思”展开。这样写出的段落,内容才集中、明确。
一.作文,中心要明确、集中
中心明确、集中,指的就是中心思想要突出,贯穿全文,成为统领 全篇文章的核心。
如何做到中心明确:
(1)深刻理解中心思想明确、集中的重要性。中心明确、集中”,这不光是写作文的重要要求,也是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诀窍。中心越明 确、集中,写作精力和主攻方向就越集中,作文就越容易写好。没有靶 子,就难以练出百发百中的好射手;中心不明确、集中,也就很难写出 有重点、生动感人的好文章。另外,也只有中心思想明确、集中,写出 的文章,读者才容易读懂、爱读,并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就需要同 学们作文时,对“中心明确、集中”这项要求,要给予高度重视。
(2)动笔作文之前,务必要先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命题作文:
若题目已经限定、揭示出中心(这种情况是个别的),下面只需要直接 围绕中心选取好的材料就是了。如果题目没有限定、揭示出中心(这种 情况是普遍的),审题、选定材料之后,紧接着就要依据材料的具体特 点,确定出文章所要表现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动笔作文之前,不仅要确 定出文章“写什么”,还要明确“为什么写”。不能选好材料后动笔就 写,写后再说,有什么就算什么;否则,中心思想自然是含糊其辞,难 以明确、集中的。
(3)小学生作文,一篇文章最好只确定一个中心,不能多中心。多 中心,也就意味着没有中心了,文章也就成了“流水帐”,成了一盘散 砂,“灵魂”也就立不起来了。就说《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一文,如果 只选定其中一个中心,习作的中心思想也就明确、集中了。
【思考练习】
(1)中心明确、集中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中心要明确、集中?作文 时,怎样才能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2)给《我懂得了这个道理》一文选定其中一个中心思想;接着想 一想:文中哪些内容与中心思想关系密切要具体写,哪些内容与中心思 想有关系但不密切要简略写,哪些内容与中心思想无关不要写;然后动 笔修改原文。
二.要学会立意、提炼中心
遇到或选取到一个作文材料,认真思考此材料到底都可以表现、说 明什么,自己决定准备用此材料来表现、说明什么,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提炼、确立中心思想的过程。
粗心
上星期的一天,早上妈妈跟要上班的爸爸说:“你下午回家的时候,别忘了买点菜。”爸爸“是是是”答应着走了。下午 5 点多了,我和妈 妈在家里左等右等也不见爸爸回来。我对妈妈说:“爸爸再不回来,我 就到楼下的食杂店买面包。要不饿死我了。”我的话刚说完,就听有人 敲门。我想一定是爸爸。我跑过去把门打开一看,真是爸爸。爸爸手里 拎着一个大兜子,我想准是什么好吃的。我接过兜子打开一看,兜子里 全是作业本。我小嘴一噘说:“菜买了没有?”爸爸一拍脑门儿说:“呀,我又忘记了。”
我说:“忘了,忘了,作业本怎没忘拿回来呢?”爸爸拍着我的头 说:“谁让我是老师?”没办法,我和妈妈只好买面包吃了。这都怪我 的爸爸粗心。
爸爸粗心,忘记了买菜,却不忘要批改的作业本。这样对比起来思 考,就不难发现,这个材料表现出了爸爸热爱学生,热爱工作,废寝忘 食的品质。
怎样确立、提炼材料中的中心思想呢?
(1)要了解“中心”一般所包含的内容。小学阶段,“中心”一般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①表现社会(或集体)的某种风尚或道德,如讲奉献、尊老爱幼等。②表明自己受到了什 么教育,明白了什么道理。③抒发自己某种感情,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损公利己行为的痛恨,对一种事物的喜爱等。④表现他人的某种品质,如关心同学、工作负责、生活朴素、刻苦学习、乐于助人等等。
(2)要养成认真推敲材料、探究“根源”的习惯。
3)要掌握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材料的一般的立意思路。
①拿到写人的材料,要着力挖掘、探究材料中人物的思想动机—— 他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做,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寻找 出支配人物言行举止的思想根源,进而确定出这个材料可以用来表现人 物什么特点,是赞扬他某种好思想、好品质,还是批评他某种错误的思 想、行为。②拿到写事的材料,要着力探求事件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进而确定出这个材料可以用来说明什么——是能够正面说明一个什么道 理,给人以启迪;还是能够从反面说明吸取了一个什么教训。③遇到写 景状物的材料,要发自内心地体验自己对这些景物有怎样的情感,进而 确定出描写景物时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要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敏锐的感受力,要善于思索,善于发现。
【思考练习】
①爸爸的工作是搞进出口贸易,主要负责东南亚地区进出口业务。一天晚上,狂风呼啸,电话铃声响起,紧急告之一批货物滞留在港口。爸爸二话没说,穿上大衣,匆匆走出家门。事后我才知道,爸爸如不及 时赶到现场处理,国家就要损失几百万元。
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 ②临近考试了,教语文的张老师发了高烧,但她仍然带病坚持上课。同学们知道后,有的给老师搬椅子,有的给老师递上一杯热茶,有的帮 老师擦黑板„„
中心思想:__________________ 三.立意要正确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目的。立意正确,也 就是确立的思想观点和写作目的健康,有意思,有意义,能表达积极向 上的情感,能给别人和自己以教育和启发。这是立意的最基本的要求。一篇文章的好与坏,首先取决于是否有一个正确的中心思想。如果立意 不健康,不正确,那么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彻底站不住了,也就失去了价值。
作业 围绕“老师对我真好”这个意思写一段话。做到立意正确,深刻。
第五篇: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什么关系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什么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面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简言之,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改变,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邓小平一再告诫:“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因此,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经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工作,是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因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点。离开这一中心,就谈不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谈不上坚持“以人为本”。所以,“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富裕社会。
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最终的区别,就是看是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消灭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消灭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否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便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保证不走邪路?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因此,坚守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走共同富裕之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然,富裕不一定和谐,但贫困肯定会导致社会不和谐,而发展则是消除贫困、构建和谐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就曾经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然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抓住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社会阶层成员之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都要靠发展来解决,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实现。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这些矛盾解决的过程。还应看到的是,任何一个公平的社会,都不可能消灭收入差距,而是控制差距的范围。一个和谐的社会,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平等的上升机会;任何社会如果能够让其中的穷人不断地变为富人,就有无限的活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发展经济,发展生产,根本是要满足人的永续需要,以人为本。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经济社会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目的。否则,所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就失去了意义。因此,从目的范畴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基本价值取向应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不是一个游离于人之外的预定的自然过程,而是一个以人作为主体参与其间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人既是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理所应当是其建设成果的占有者和享受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需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