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剖析物业服务费涨价难的深层原因及对策
剖析物业服务费涨价难的原因及对策
银川万福人家物业服务有限公司贠 英
随着社会物价、人工成本的刚性增涨,物业服务成本也是“水涨船高”,物业服务行业企业大面积亏损已是当前形式下路人皆知、心知肚明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物业服务企业为何不撤出亏损的普通住宅小区呢?答案显而易见。一是物业服务企业在当前形式下咬紧牙关坚持,想用坚持渡过亏损的难关;二是物业企业不愿意在辛辛苦苦打拼多年的物业服务项目白白流血流汗、一劳无获;三是物业服务企业担忧撤管成为接管下一个项目的“滑铁卢”。实践证明:物业服务企业不到万不得以必须撤离的地步,大部分企业依然会选择坚持,想用坚持感动业主,继而用逐步上调物业服务费的方式来解决企业的生存是唯一的期望。从现实中看到,近些年有部分住宅小区已经通过召开业主大会,实现了物业服务费相应上调的目标,但涨价难的事实已成为行业各界人士有目共睹、心照不宣的共同话题。物业服务费顺应市场发展涨价难的深层次原因究竟在那呢?我们应如何应对和解决当前形式下的困难呢?笔者现结合某住宅项目上调物业服务费的经历剖析物业服务行业涨价难的深层原因,以便与行业各界人士共同交流。
一、物业服务费涨价难的共性问题
(一)政府相关部门对物业服务业的漠视是物业服务费“涨价难”的症结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社会秩序,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在一整套法律法规体系的调整下有序的进行的。然而,在物业管理服务市场,一方面是2004年颁发的《普通住宅小区物业实行政府指导价的实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政府指导价>》,从颁布实施至今已长达7年之久,却从未随着市场经济、社会物价上涨而进行调整。仅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看出:“2012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其中,城市上涨3.4%,农村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7.0%,非食品价格上涨1.7%;消费品价格上涨4.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7%。1-4月份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3.7%”。事实上,自《政府指导价》颁布实施以来,社会物价、物业服务成本一路上扬。如与2004年物业服务人工工资对比物业服务成本近乎翻番,甚至部分物业服务成本项目已增长2倍有余。而物业服务价格却一成不变,导致物业服务企业大面积亏损。事实说明,《政府指导价》已是千夫所指的病症,已经成为制约物业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拦路虎”,正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物业服务价格的漠视,致使物业服务企业大面积亏损,物业服务从业人员工资低、待遇少、生活水平只降不升,继而形成物业服务人员素质低、层次低、流动快、服务水平不高的现状。从另一方面 1
来看,虽然部分新建物业服务项目遵循市场调节价的规则,由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协商、洽谈并签订《物业服务合同》,按合同提供相应的物业服务,但迫于《政府指导价》的条条框框限制,致使价格备案难、合法化难,这是造成广大业主对物业服务收费价格认可度低的主要原因,使物业服务企业走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法制化道路受限,严重制约了物业服务企业健康发展和物业服务费价格相应上调。
(二)开发建设单位利字当头成为物业服务费“涨价难”的症结之二
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让买涨不买降的广大购房人(业主)开始持观望态度,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低迷发展阶段。部分开发建设单位,为了能在困境中走出一条“光明大道”,在楼盘销售前开始千方百计想办法,甚至动起了物业服务费的“歪脑筋”,宁可放弃楼盘长远品牌战略目标,也要让低价格的物业服务费成为吸引购房人的一道风景线。于是,免物业服务费、已聘请了价廉质优的物业服务企业、物业服务费让利折扣等等不切合实际的销售承诺如火如荼上演,当开发建设的房屋一旦销售结束,此类难以长期兑现的虚假承诺最终成为购房人(业主)的“黄梁梦”,亏损经营的物业服务企业只能历尽千辛万苦通过上调物业服务费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在前期物业服务招投标之时,开发建设单位站在山顶最高处府视物业服务企业,习惯了身处甲方位置的开发商对处于乙方位置的物业服务企业,不是在服务质量上左右为难,就是在服务费上打价压价,让遵循市场调节价的物业服务企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难以踏进门槛半步,于是自己成立子公司代管或托关系、找门子私下契合低价格物业服务企业进场,而低价格物业服务费一旦被业主接受,涨价难又成为物业服务企业长期战略中苦不堪言的负担。在物价持续上涨、入不敷出的状况下,物业服务企业不得不紧缩成本、减员裁员、服务质量差的恶性循环自然而然应用而生。
(三)业主委员会功能差成为物业服务费“涨价难”的症结之三
业主委员会是由业主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是业主行使共同管理权的一种特殊形式。正因为这种民间自治组织属于自然人之间的协作,不具备法人资格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能力,使自治常常成为了自乱。尽管《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议事规程》《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颁布实施,各地区、行业采取集中培训等不同方式对业主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但仍然有个别业主委员会把自己凌驾于业主大会之上“不作为、乱作为”,在物业服务定价、调价等方面不是通过业主大会来维护全体业主的共同利益,而是自己一拍脑袋决定所有事宜,真正到了全体业主疑问和质询时,“躲猫猫、玩失踪、辞职不干了”成了自己的档箭牌。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业主委员会把自己视为行使管理权的管理者、监督者。在物业服务费涨价方面,不是按成本核算标准上调物业服务费价格,而是自以为是,想涨就涨,想降就降,只于上浮下调的标准是多少,由自己说了算。还有些业主委
员会动辄就给物业服务企业出难题,解决不属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范围之内事宜,甚至还有些业主委员会成员插手物业服务人事管理,经营策划等方方面面,自己想用谁就要求物业企业聘谁。如果遭到物业企业拒绝,不是散布物业企业服务质量差,就是扬言抄掉物业公司,迫使物业服务企业成了业主委员会的“剑柄”。二是个别业主委员会违规操作,对《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置若罔闻,想当然按自己定的规则出牌,扰乱物业服务市场。特别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个别业主委员会已发生了“癌变”,不是代表业主利益服务广大业主,而是,黑手伸向专项维修资金,共用部位、共用设备产生的收益,一心想用变通的方式给自己“捞实惠、得好处”。三是还有个别业主委员会要求物业企业给自己减免物业服务费、以降低物业管理区域物业服务费价格的方式胁迫物业服务公司给自己发工资,此类利用业主公共权力牟取私利的行为已成为影响物业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一大祸根。更成为业主委员会讨价还价,物业服务费涨价难的症结之三。
(四)业主过激维权成为涨价难的症结之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尤其是近年来社会物价上涨,城乡居民收入及农产品价格上涨,各地区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但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物业服务行业服务费价格、人员收入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标准上。就是在物业服务成本已濒临“红线”底线,甚至有部分企业已亏损经营的现状下,提及物业服务费适当上调,部分业主就开始有“过敏”反映,把弥补成本亏损上涨的部分看成是提高服务质量上调的价格,要求服务质量在原基础上也相应提高。还有部分业主一味地把墙面裂缝、门窗关闭不严、公共配套设施不全等开发建设单位遗留问题推到物业服务企业身上。谈钱色变,不但对物业服务质量不满意,还鼓动、干涉相邻业主同自己一道拒绝缴纳和上调物业服务费价格。甚至还有个别业主对物业服务人员百般刁难、甚至进行人身攻击,此类以我为中心的过激维权使物业服务费涨价成了“空中楼阁”。
(五)质价不符是物业服务费涨价难的症结之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服务同样是产品,广大业主花钱购买物业服务产品,就要享受到物业服务价值。然而,物业公共服务自身所具有的综合性、连续性、及时性、有形性、无形性、即时性等特点,让业主难以感受到“菜单式”“宾馆式”直观服务,给业主带来的第一印象是物业服务就是保洁和公共秩序维护服务,而对物业服务所提供的房屋及附属设施设备维护、检查、小修等只是间接性、偶然性所知,甚至业主只模糊地认为水、电、气、热等管道、强弱电等设施不需要维修养护就能正常运行。此类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业主对物业服务不信任、不支持、不认可的现象不胜枚举,是导致涨价难的直接原因。其次是在快速发展的物业服务行业,由于物业服务模式的限制,使物业服务企业难以跳出超值服务,仅在最为
普通的“保修、保绿、保洁、保安”四保中为持生计,对特色服务、有偿服务、产值服务、个性化服务、业主需求服务等观念模糊,使服务质量只降不升。同时,不排除个别物业企业只收费、不服务,收费多、服务差以及物业服务账目不公开、企业无诚信、歁骗业主、尔虞我诈等不良行为,此类不良现象不但给行业企业发展涂上了一层阴影,而且使物业服务陷入质量下滑、收费难、涨价难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解决的办法
针对物业服务价格上调难的方方面面问题及原因,笔者认为,要根治这些顽症还应从以下方面去努力。
(一)要在端正对物业服务业的根本认识上形成共识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剖析物业服务费涨价难的问题,尽管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诱发的原因千差万别,但首当其冲政府应该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的同时,要坚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政策优惠、放手发展,不断提升的方针,逐步引导和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健康发展,实现物业服务行业大发展。如何保障政府在物业管理服务中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如何保障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业服务企业及广大业主的利益等问题,在工作还需要更进一步探索。但重视和修改《政府指导价》,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企业摆脱困境,已成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当务之急。只要政府相关部门端正对物业服务行业的根本认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对旧制度敢动“真刀子”,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创建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市场环境,构建和谐、宜居、文明、舒适的居住环境已为时不远。
(二)要在提高物业管理能力上下功夫
一是要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签订上把好关口。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房屋预售许可证》办理之前的前期物业服务招投标进程中,要求中标的物业服务企业必须与开发建设单位签订《开发建设质量遗留问题处理协议》,此协议作为《前期物业服务合同》附件一并上报备案,对长期存在的墙面裂缝、门窗关闭不严、阴阳角不直、屋面漏雨、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等问题的处理上限定解决时限,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开发建设单位故意拖延时间不愿签或协议内容不完善,解决实质性问题不达标等等问题时,物业服务企业有权拒绝提供服务,真正实现开发建设单位、物业企业、业主责、权、利明确的合同内容。二是在物业服务企业监管上,行政主管部门继续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思路,审查有利于拓展物业服务市场、有利于提供专业化物业服务的企业、有利于创造良好形象、诚信经营以及业主乐于接受的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物业服务。对因建设单位急于房屋销售而低价选聘或成立不具备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的企业说“不”,真正从源头上促进物业管理服务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三是物业服务
企业面对市场的挑战和风险日益增大的危机,要根据本企业的实际发展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接管各种项目,要在熟悉法律法规,掌握物业服务市场行情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拓展项目,真正把接管项目与服务广大业主紧密结合,让服务落到实处、企业充满活力。
(三)要在抓好业主委员会关键环节上见成效
一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物业管理条例》《业主大会议事规程》等法规监督指导社区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从源头上选聘热心公益事业的业主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真正把责任心强、事业心强、关心公益事业的业主选出来,培养好,真正为广大业主共同管理权服务。二是推行业主委员会工资管理制度。首先是要从房屋销售前物业服务项目招投标开始,要求物业服务企业对业主委员会成员工资计算列入物业服务成本中,按此成本共同计算确定物业服务费单价并向全体业主收取费用。解决业主委员会一旦成立,向全体业主筹集办公经费难、工资标准发放难的现状。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更迭前对成本核算部分工资标准移交业主委员会。如更迭仍未成立业主委员会,该部分费用补充全体业主专项维修资金。其次是在物业服务企业更迭进场前,在《物业服务合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中明确业主委员会成员工资标准及收缴办法,向广大业主公示,接受广大业主监督和质询,真正让业主委员成员劳有所得、劳有所获,提高为广大业主服务的竞争意识。三是实行考核上岗制。考核紧紧围绕《物业管理条例》《物权法》等法律法规及业主委员会的基本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服务方式、服务内容进行培训与考核,实行合格者竞争上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让业主委员会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四)要在培育物管市场,构建和谐环境上去努力
良好的物业管理服务市场对人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建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诚信物业服务市场,对广大业主接受、认可、选择物业服务产品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是当前物业服务市场培育还应加强六个方面内容,即:“政府加强立法,对物业管理服务市场实行政策优惠;规范物业服务招投标制度、健立健全竞争机制;大胆创新,健全业主委员会服务功能;加强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体系;提高物业服务专业化市场培育,实行品牌竞争、人才竞争、质量竞争标准;规范和推广“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真正解决行业不规范、企业服务标准不统一、虚假承诺、相互扯皮、暗箱操作、物业服务价格偏低等问题,形成健康发展和规范动作的物业管理服务市场环境。二是行政主管部门要对近年来已经上调物业服务费标准的项目,进行统计、汇总、公示,对上调物业服务费过程中科学、合法、合理,经验丰富的企业进行表彰,并采取交流会、座谈会、报告会的方式进行交流,尽快推动行业企业各项目物业服务调整有一个新的局面。三是行业企业要结合当前突出的问题,学法规、摆现
象、找教训,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及服务人员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警意识和自律意识,及时纠正工作中的不足,切实让广大业主感受到“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内容,真正让涨价难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第二篇: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分析
一、就业形势严峻
2001年,114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8年,559万„„这是一组来自教育部且不断攀升的高校毕业生数字。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2001年6月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超过80%,2002年底就业率降到80%,2003年就业率降为75%,2004年73%,2005年72.6%,近几年就业率也维持在70.6%左右。一增一减,这两组数字非常直观地告诉人们:大学生就业形势目前很严峻,且在今后若干年内都不容乐观。
二、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近年来的人才市场需求、供给情况反映,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一些长线专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
在人才分布上,我国东部与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山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比例差距也很大,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三、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份调查报告反映,60%企业认为,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中,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用来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的转化率。大学生在市场中与来自各个群体的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并且转化率高。
四、准备不足,职业目标模糊
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要考虑自己的生涯发展和职业前程问题。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确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不清楚,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有很多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生涯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的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碰运气。没有求职目标,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不给
他们机会,可是,用人单位可能会反问:“你自己没有求职目标,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花钱招你来做什么?不会让你到我们单位来再上一次大学吧!”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大学生应该从入学前就应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经过这样一个流程,并在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按照自己的职业目标和社会需求做好准备。
五、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理念是核心价值观,正确的理念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正确的结果。大学生就业理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指导就业的理念也存在四大误区:
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一些同学把留学作为首选,由于不考虑对留学专业是否有兴趣,专业的就业前景等问题,结果“海归”变成“海待”。
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我国就业市场反映,承受力最大、需求量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 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99%,工业新增产值7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和创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中小企业也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提供创造能力平台,个人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易于产生成就感等方面不亚于外企。
三是“创业不如就业”。近年来政府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但是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多方面准备不够,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
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社会实践证明,有些专业本、硕、博连读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发达国家对一些专业限制连读,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方允许读研。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能力是个人就业的核心支点,职业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我们在日常人才市场运行中发现,就业率高的毕业生,自身的职业能力都比较强,这些大学生平时很注重自己适应性的培养;按就业岗位说明书指标进行修炼;不断增强自己与目标企业需要的岗位能力;善于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使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变得并不十分困难。
六、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十八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是很强的,近年来我国也经常组织“成人节”、“成人仪式”,宣传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有用之人。而在现实生活中,“独立”表现在青年人身上是小事自己做主,大事还得家长拿主意,我国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五靠”: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定);上大学靠供(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关系(家长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科学的分析,家长凭经验)。
我们经常看到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大学生后面大多有家长陪伴,与用人单位谈话,家长急于先介绍,这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依赖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意向成交率。在发达国家,到十八岁生日时,家长就会主动提醒,“孩子,从今天起,自己的事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问题。”我们的大学生自己做了一件独立完成的大事,家长反而说道:“哦,小子长大了,告诉你,长出胡子也是我的儿子。”这种反差,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七、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
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可是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相互攀比,追求名利的现象,就业心态浮躁。实际上,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但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而部分大学生自身对就业所持的浮躁心态更加大了自己的就业难
度,毕竟理想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学生求大轻小,希望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对小城市、小单位、小岗位不感兴趣。
前程无忧的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地区按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其次为浙江省和江苏省。
大学生除了只愿意留在少数大城市就业外,还对公务员岗位异常热衷。2008年中央国家公务员考试竞争极为激烈,通过报名审核人数达80万,竞争比例平均为1∶60,远远超过2007年1∶50。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超过了高考和研究生招生考试,成为“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的理由很简单:有权力,名声好,待遇高,有保障,又可以留在大城市,是既风光、又体面的好职业。
一些大学生追求名利、贪图享受,渴望一夜致富,过上有房有车的日子,还没开始挣钱就奢望能享受生活。有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经常与用人单位为了薪水讨价还价,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招到踏实肯干的大学生可真不容易。
有一些商业性公司,冒称可以快速让学生找到工作,在职业生涯教育讲座中,忽视大学生内在素质的提高,过于强调求职技巧重要性。实际上,这是对大学生的误导,是一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没有内在实力,仅仅通过“包装”可能会得到面试的机会,但要通过严格的笔试和复试关就没那么容易了。
八、就业效率不高,缺乏求职技巧
有许多大学生平时学习努力,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找工作的过程同样存在问题,开始找工作的时候,雄心勃勃,经过几个月的就业苦战后,逐渐心灰意冷,究其原因,很多学生是缺乏就业技巧和指导。有人可能会说,写简历、面试有什么难的,可是小小的简历里却藏着“大学问”。
西方国家的大学生对写简历、面试等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大大超过中国的学生,他们花在写简历、准备面试的时间也大大多于中国学生,他们往往会针对求职的目标单位,撰写不同内容的求职简历和自荐信,充分地说明自己能够胜任招聘单位的岗位。我们的很多大学生发简历时,是一份简历满天飞,即写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投给想投的所有单位。如果你是用人单位人事经理,你会把面试机会给那些对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一无所知的求职者吗?前程无忧的调查也说明了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巧:“企业认为,学生简历普遍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较多,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毕业生的简历先要经过海选,长篇幅的简历很难过得了这一关。此外,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职位名写错,将直接导致应聘的学生失去下一轮面试的机会。”
有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自己的文笔不错,写的简历自己感觉不错,洋洋洒洒写了五六页,可总是接不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为什么?因为你写的简历不符合“要求”,并不是人事经理希望看到的简历,简历的写作是比较讲究的,你需要学习或向有人事经验的专业人士求教。
面试,同样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有许多同学,好不容易得到了面试机会,可是因为不懂面试流程和规则,面试前不做任何准备,面试时又不注重细节,同样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挑选越来越重视,面试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专业,面试的种类也五花八门,有压力面试、结构化面试、小组面试和案例面试等等。如果同学们对此一无所知,面试时被淘汰的概率就可想而知了。
九、夸大就业压力,就业消极被动
目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社会的热点问题,受到国家、社会、家庭的普遍关注,有些人过于夸大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这种思潮大大地影响了正在就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一些大学生在经历了找工作的四处碰壁后,由积极变为消极,由主动变为被动,甚至开始抱怨自己生不
逢时,抱怨自己的专业不好,抱怨自己家庭条件不好,抱怨自己长相不好等等,为自己找不到工作找借口,而最终放弃就业,成为“后大学生”,即一些毕业了仍然住在学校附近,不急着就业的“大学生”。他们通常以明年继续“考研”为“目标”,表面上是一批为了美好前景而奋斗的热血青年,实际上是意志品质薄弱,逃避就业的弱者。当然其中也有少数意志坚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真正考研“坚持者”。
我们不鼓励毕业后不就业,应该选择先就业积累实践经验,越不就业对社会就越不了解,也越没有实践经验。如果再花一年的时间准备,再考不上研究生又怎么办呢?那时,可能会使自己的心理负担加重,自信心下降,会加大找工作的难度。
十、大学生对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法则认识不足
现在,有些老师和大学生都在质疑我国的扩招制度,我们以为这大可不必,为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于市场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特性是什么呢?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过去,由于国家的经济所限,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缓慢,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自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现在近四分之三的同学都能上大学,就是得益于扩招,否则多数人只能拿一个高中文凭。过去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现在,大学毕业生人数是过去的四、五倍,一些大学生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另外大学生多了,用人单位希望挑选一些综合素质好、学习好、能力强并且有实践经验的同学,不也很正常吗?抱怨用人单位也是没有用的。
那些平时在学校只会死读书的人,天天上网聊天、打游戏的人,贪图享受的人,懒惰的人,沉醉在爱情中而荒废学业的人,自理、自控能力差的人,自私自利的人,不知道关心别人的人,不会尊重别人的人,考试作弊的人,喜欢“啃老”的人,不能吃苦的人,做事不踏实的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的人,喜欢找借口的人,没有责任心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奉献的人,喜欢呆在学校不愿意毕业的人,他们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一点也不会让人感觉到意外。
我们也并非说所有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同学都是上面一类人,但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属于上面类型的人。有些同学会认为自己很努力,但你努力的方向正确吗?如果方向错了,你的努力不一定会换回好的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儿,朝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的方向努力,这才是你该做的事情。
职场中流行一句话,“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在大学里是不是该流行“今天在校园里享福,明天在校园外受罪”?我们今天不为将来做好准备,明天也别指望工作从天下掉下来。
第三篇:农村看电影难原因及对策
论文提要 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必须理顺行业管理渠道,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使电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电影历来是农民群众最喜爱的一种大众文化娱乐活动,以其直观、视觉冲击力强而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在计划经济时代,电影作为大众化的娱乐活动曾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能享受一款丰盛的“电影大餐”是广大农民的所期所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诸多原因,一个时期以来,电影逐步淡出了市场。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电影虽然在农村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但不少地区特别是贫困边远的山区农民,多年看不上一场电影的现象仍然存在。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省、市多次组织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
造成农民看电影难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新兴娱乐业的冲击
随着 VCD、网吧、歌舞厅等娱乐设施的出现,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络的开通普及,给电影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苏北很多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文化意识淡薄,公益电影无钱支付放映费用,造成农村电影市场严重萎缩。2003年9月份,笔者配合县计生部门在欢墩镇石门头村搞宣教活动,观众近千人,好多孩子围着放映机询问:“这是什么?”当得知是放电影的机器时很是好奇。经了解,该村已有10余年没放过一场电影,十二、三岁以下的青少年根本就没看过电影,特别是映后观众却不肯离场,当加映了一部故事片后,群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这足以说明电影并不是走到了尽头,而是在农村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
二、国家解决农民看电影难的政策在地方得不到贯彻落实
1998年国家出台预收放映服务费政策,省政府苏政发[98]22号、连政发[98]40号、赣政发[98]22号文件中明确规定的“农村电影放映实行有偿服务”,在确保农村人均每年看12场电影的前提下,按每人每年1.5元的标准收取有偿服务费。刚开始实施又因经济体制改革,赣榆县减负领导小组将电影有偿服务费列为乱收费而被停收,农民用“两个鸡蛋”看一年电影的希望化为泡影。
其实,多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农村电影是公益性的,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加科学知识、增强思想素质的一项重大工程。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家制定了很多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的政策和方案,但迟迟得不到具体的落实,这不能不说地方政府没有责任。
三、行业管理上下错位,上级业务部门失去管理职能
电影业上层属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管理,省以下属文化厅、局管理,双方形成了都想管但都管不好的状况。矛盾焦点在于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性,且没有一条完整的承上启下通道,缺乏相应的政策保障,也就是说广电总局制定的政策方案,文化职能部门能否顺理成章的贯彻下去,如此的管理模式是制约农村电影市场的发展关键所在,这就等于一个媳妇两个婆婆,很难达成共识。
电影行业块块管理关系相当密切,影片的组织、宣传、发行、放映一环套一环。如今,城市条件优越的影院大多实行了院线制,而作为贫困的苏北农村来说条件、环境、资金三不占,现实后果是:连云港市灌云、灌南两县农村电影市场基本瘫痪,东海县电影公司因经济萧条仅留几人坚守岗位,工作难以开展。目前仅有赣榆县电影公司在利用“爱教放映”、“影企联姻”等放映活动艰难度日。行业管理错位,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失去职能,也是造成农民看电影难的因素之一。
四、农村集镇影院挪作它用,适合农民口味的娱乐片少,科教片科技含量不高
笔者在近几年的农村电影调研中,了解到赣榆县107万人口约90% 的观众没有看到过进口和国产大片,对“大片”的概念很模糊,这就需要地方政府重视集镇影院的建设工作。
据了解:全县18个镇几乎所有的电影队办公场所被镇政府挪作它用,原有的集镇影剧院、剧场16家,现只剩三家。墩尚影剧院卖给个体户开办了加工厂;城南影剧院卖给了盐务局作为盐库;九里影剧院05年底也被镇政府卖给了个人;海头、殷庄、夹山影剧院移交给了镇中心小学,有的已改造成饭堂;赣马、厉庄、城头、班庄、黑林、宋庄会堂被拆除;金山会堂改成超市……。现剩沙河、土城、罗阳三家剧场也因年久失修,门窗破旧,体无完肤,而无法正常开展放映工作。作为基层党委政府,并不需要将影剧院拍卖、电影队存放设备的办公场所挪用,就能将当地的经济抓上去,关键的是没有重视基层的文化工作,并且没有将农民迫切需要的精神文化生活放在一定的位置。
目前,反映农村生活题材适合农民观看的影片较少且质量也不高。我国城乡差别还是较大,环境、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城乡观众胃口也有很大的差别。进口大片、国产大片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难得一见,其原因是:影片发行部门主要考虑经济效益,新片在城市上映一段时间后,16MM 拷贝才能在农村发行,但数量有限,片租也较高,贫困的农村地区根本无能力购置或租用,适合农村使用的科教片也较少,不同程度上存在技术落后的现象,科技含量不高,种类少,可选性低,很多地区仍在放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科教片,这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更可悲的是落后的技术有时会误导农民,给农民带来重大的损失。
解决农民看电影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农村电影市场需要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资金的扶持
“2131工程”暨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是具有公益性的政府行为,是一项民心工程,是党和政府为切实落实农村先进文化建设,解决农民看电影难而实施的重要战略举措,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这使广大农民群众和电影工作者看到了农村电影的希望。
近日,省政府为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对贫困地区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电影(每场电影省财政补贴80元)。虽然这项工作已有起色,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
目前,赣榆县农村电影队现有的28台(套)F16-4型流动放映设备大多产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溴钨灯放映机占总数的80%,难以保证放映质量。淘汰陈旧老化放映设备,配备高亮度的16MM 氙灯流动放映机、数字放映机及配置小型流动放映车辆已是不争的事实,亟待于市、县二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和资金补助政策,以此弥补省放映补贴的不足,共同担负农民看电影费用,否则仅靠省政府的补助很难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
二、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队建制
县级建立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心,隶属于县文化局。机构精简,人员择优录用,采取竞争、聘用上岗相结合。管理人员要求政治素质高,业务技能强,并且一专多能,主要负责农村电影市场的组织落实、市场运作、工作协调等工作。下辖若干个农村流动放映队,原则留用现有的农村放映人员,他们从事农村放映工作多年,经验丰富、业务技能较高,均持有文化主管部门考核颁发的放映合格证,对个别电影队不健全的镇,可以调整有放映资质的人员补充。对上岗的放映员实行报批制,经镇政府研究同意,报县文化主管部门备案。统一协调、统一安排,统一管理,使农村电影市场进入有序的良性经营渠道。
三、完善管理机制,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
农村电影放映管理中心负责制定全县农村放映工作计划、资金使用计划及实施方案。政府安排资金监管部门负责农村放映经费的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调配好各镇放映队伍。县放映管理中心与镇村签订放映计划,安排好放映时间、场次、计划表。建立映后回执单制度,由村、镇负责人签字盖章,报上级主管、资金监管、县放映管理中心各一份,实行月报账制。放映管理中心定期到各村、镇检查放映工作情况,严格规章制度,对违规违纪人员严肃处理。
四、积极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影企联姻活动
开展政策法规电影宣传月放映,在强化法制的今天,利用电影这一媒体进行“法制、安全、环保、质量”等宣传很有必要。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开展主题活动,让政府部门赞助放映经费,既起到了宣传效果,又达到了教育作用,农民群众乐意接受。
影企联姻是企业与市场沟通的很好通道,电影幻灯广告覆盖范围大、观众面广。通过影企联姻与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搭建树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的平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只有让企业从中感受到利用电影媒体提高他们的知名度,他们才会不断的投入资金支持电影。影企联姻是企业回报社会、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手段,这样既解决了农民看电影难问题,也达到了企业自身的宣传。
农村电影是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农村文化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随着江苏省文化厅、财政厅开展的“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的轰轰烈烈开展,农村电影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必将得到全面解决,农村电影前景广阔,农村电影工作者大有可为,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农村电影必将重振雄伟,再现辉煌。
第四篇: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和对策研究网络版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 表现 危害 原因 对策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决策,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本文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出发,分析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和社会经济所造成的种种危害及其形成的原因,并寻求合理恰当的对策。
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企业为了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战略发展需要它,投资者为了投资的正确性和回报的保证需要它,政府为了掌握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它。离开了会计信息,市场经济便无法正常的运转,会计信息是市场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本身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危害,已经成为一个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拟就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危害、原因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和危害: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应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会计信息失真,是目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为多种形式:第一、从表面方式上来看,人为操纵会计信息使会计报表成为“万用表”。有的企业送给意向联营单位的是“如意表”、送给开户行的是“高兴表”,送给税务部门的是“叫苦表”,企业留存的是“如实表”。其根源是法制观念淡薄监督不利。第二、从会计处理来看,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有:会计凭证反应经济业务不实,会计帐户记录不实;会计报告失真,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一贯性的原则,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其中以会计凭证反映经济不实尤为严重。
由于以上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种表现,给社会企业造成严重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导致企业亏损。
第二、会造成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干扰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秩序,诱发经济犯罪。
第三、会计信息失真,会导致国家或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的编制出现方向性错误。第四、会造成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第五、会给投资人、债权人、潜在信息使用者造成决策误导,难以发挥会计信息在市场经济中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影响经济发展。
第六、会促使一些单位和个人谋求不正当的利益,滋生腐败导致堕落,败坏社会风气。纵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特征和危害,会计信息失真已是目前经济活动中存在的较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背景进行探讨。
(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从表面上看是管理问题,或是单位领导或会计人员的个人行为,而深层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点:
1、企业改革的不完备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第一、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现代企业制度还未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企业产权关系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但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影响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步履艰难,即使是在已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企业,也只是从形式上、表面上进行了改革,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差甚远。由于权责不明确,企业经营者往往会从自身利益出发,隐瞒或虚报经营成果,对外提供信息各不相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第二、目前我国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人事管理
制度还未市场化,企业职工的流动困难重重,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职工,其业务工作开展要受企业领导的指挥,不少会计人员为了保全自己而放弃了监督权利,从而使会计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第三、收入分配制度和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合理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会使生产经营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事实求是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还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果与经营者收入联系的紧密度低,对经营者的积极性激励不够,会导致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个人利益或小集体利益铤而走险,违反财经法纪做假帐,设帐外帐,私设“小金库”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会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又一重要原因。
现有的会计理论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如会计期间的假设,是人为地划分时期,其结果必然与客观事实有差距;货币计量假设,假设币值不变,遇到通货膨胀时,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上核算的会计信息就不能如实反映客观、真实的情况;重要性原则,是将重要的事项单独反映,不重要的事项合并反映,由于合并了相对不重要的事项使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原则在应用时,预计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少预计或不预计可能发生的收入,使会计信息带有估计成分,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信息失真的重要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会计核算,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基本上已与国际接轨。但任何完善的法规制度,都无法阻止一些利益主体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要杜绝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关键在于依法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之一。
4、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次原因。会计人员本身的素质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有很大关系。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生成的,因而免不了要对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由于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的局限,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从宏观方面讲,要真正建立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使企业、单位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营运;从微观角度看,应加强单位内部制度的建设,强化内部监督。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从宏观上来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根本上讲,会计理论和会计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属于改革中的问题,有些是旧的体制向新体制转变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只有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才能使企业自觉遵守经济规律,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资料。
(二)改革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用人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程序办,充分引入竞争机制,要建立起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经营者业绩和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单独依靠未经核实的“数字”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下,在收入分配上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分配制度,并借鉴国外的先进分配方式,如年薪制等。
(三)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体系,使虚假的信息一产生便受到严厉的查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的生命。对于虚假的会计信息,在有关法律法规中要明确界定,同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把编
造虚假会计信息同制售假冒商品一样,严惩不怠。
从微观上来分析。
(一)建立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加强内部控制,制定财务监察及内部稽核制度,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严格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种财产物资,财务收的审批,领报制,为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奠定一个良好的会计基础。
(二)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首先,会计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其次,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并熟悉会计处理程序,精通会计法规,会计制度,能及时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经常性地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使其知识不断更新,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认真执行《会计法》,发挥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规范整个会计处理过程,建立健全稽查制度,内部牵制制度、会计人员岗位轮换制度,为会计信息报告打下良好的基础,使会计信息失真在源头就实施有效预防与控制并把制度落实到实处,取得实效。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会计信息的质量,想方设法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认真了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认清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将会计信息运用于决策过程,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玉.会计信息失真原因的三角度分析[J].财会月刊,2008(1):59-60.
第五篇: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原因及对策
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依法行政是我国进行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乡镇行政直接体现着依法行政的效果和程度,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目前,我国乡镇的行政执法水平虽然较之过去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法治意识淡薄、法律体制不完备、监管制约不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应加强法律宣传,提高法治意识;加强立法质量,完善法律体制;加强监管制约,明确行政责任;加强知识培训,提高个人素质;加强经济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关键词] 依法行政 政府 农村
-0
(三)浮夸造假
一是仍然热衷于搞创优、升级、达标等活动。有的部门不顾乡镇财力和承受能力,强求乡镇搞工程、上项目,不适当地干预乡镇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要乡镇这方面投入不少于多少,那方面投入不低于什么比例。二是有的地方对乡镇干部的政绩考核只看表面数字,不看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改变状况,只看上了多少工程项目,不看债务的增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比方说计划生育工作,这些年越来越多农民愿意少生,超生的农民少了,按说乡镇的计划生育工作应该好做,但是,现在上面的考核却越来越繁琐,把考核指标分为人口指标和工作指标。
(五)求稳怕事抬头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冲突增多,信访事件不断。部分乡镇领导求稳怕事,惧怕群众上访,对法律明确规定的工作不敢依法处理,能拖则拖,以求表面的稳定,造成违法者得利,遵纪守法者吃亏的现象,影响依法行政。去年有一个乡镇,由于种子市场放开,经国家专业部门审定的种子和没有审定的种子,一涌而上,使农民无法辨别真伪,加之因广告导致假种子泛滥,使该镇去年粮食平均减产估计超过三成以上,亩平减收280元左右。其中有一个村1200亩田,有80%的田块购买了不抗倒伏的假中稻种子,在去年秋季的一场大风后,亩平减产400斤,减收300元。最严重者减产超过500斤以上,农民大呼上当。另外,由于缺乏乡镇政府的价格监督,农药、化肥、机柴油、农用机械等价格成倍上涨,几乎全部冲抵了国家农业税收减免和粮食直补给农民所带来的好处。其实,此时的乡镇政府不是不愿协调而是不敢协调,否则会被扣上违法行政的帽子。
二、乡镇依法行政难原因探析
乡镇依法行政难的表面下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们只有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解决乡镇依法行政难的问题。
(一)法治意识淡薄
法治意识普遍低下是当前实现依法行政的最大障碍,这不仅指政府机关自身,也包括公众在内。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有两干多年的封建历史,缺乏民主传统和法制传统。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将法律作为镇压百姓的工具,帝王的意志即是法律,这种权大于法的人治传统思想影响至深。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强调个人权威,轻视法律权威,造成行政权力的行使所受的牵制甚少,与依法行政观念相反。
基层政权由于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的影响,权力的魔云笼罩时久。官大一级压死人,谁职位高、谁嘴巴大、谁说了算已习以为常,民主的气氛、法治的气氛微薄。少数基层领导把投诉告状的百姓视为刁民,把依法行政仅作为口头标签,依权行政盛行不衰。
(二)法律体制不完备
任免权不在司法机关手中。同级党政部门对司法机关的制约能力很强,难以保证司法独立。特别是在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目标的大环境下,司法让位于行政变成了社会可以接受的现象。
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受案范围狭小,很多种类的行政行为不受司法监督的制约,如抽象行政行为。不少地方,法院不愿受理民告官的案件,即使行政相对方赢得了判决,判决的执行也是异常困难的。司法检察在多数情况下,流于形式。
(三)监管制约不力
实践中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及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行政权力监督乏力和监督体系存在缺陷。这其中既有立法方面的原因,有监督机制上的原因,也与公众的监督意识有关。
在乡镇政府,司法上有司法所,政法上有综合治理小组,这无疑是必要的。但作为基层法治重点的镇级依法行政工作却没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并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部分乡镇依法行政监督工作悬空,不少乡镇缺少法制机构,有的甚至连法制员也没配备。这样,执法监督无硬性机构:文件审核无法制人员把关(一般是秘书起草,领导签发);行政复议群众无从知晓。
(四)执法人员素质不高
依法行政并不是法律本身自发起作用,而是要通过执法人员来维持。依法行政的效果如何,直接取决于行政人员的素质,包括思想觉悟水平、法律知识水平和处理实务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乡镇基层干部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有长足进步。但也应看到,我国行政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仍然不高,尤其是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他们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执法必备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知识的培养,不能达到依法行政的要求。
首先是缺乏民主法制意识。有些乡镇干部“官本位”意识强烈,听不进群众意见,靠简单命令办事,粗暴对待群众;有些乡镇干部对于国家法规政策,断章取义,以利益作为执行与否的标准;还有些基层干部,直接向人民群众索要钱物,不给好处不给办事。
其次是对事业心、责任心不够。在对待上级与群众的关系中,一方是唯唯诺诺,另一方是冰冰冷冷。基层干部与百姓的感情越来越疏远,这种感情上的隔阂消磨了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有些干部官僚习气严重,动嘴多于动手,空话多于实干,对群众利益置若罔闻。
基层执法人员素质偏低,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冲击有关,也与干部录用考核机制相关。
三、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对策
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找出了造成乡镇依法行政难的原因,下面将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提出对策。
执法方面,首先要强化行政责任问题。行政责任就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要对自己所做出的行政活动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以此防止行政人员滥用权力。要明确各个机关部门的行政职权范围,尽量减少权力重叠交叉的现象;在授予行政机关权利的同时,必须明确相应的责任,权利和责任必须一致,不允许只有权力没有责任的行政行为;行政人员一旦违法,就从法律规范转化为实际状态,承担撤销、赔偿等责任。
其次要开展政务公开活动。阳光是最好的杀毒剂,将政务公开有助于行政机关自己监督。乡镇要加强工作透明度,做到工作程序、工作措施、工作效果及时公示,财务定时公开,使各项工作“阳光作业”,真正把行政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3.司法方面
司法方面,最主要的就是加强司法独立建设。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各职能部门要减少对司法的干预。司法机关自身应该实行完全意义上的垂直领导,自我决定人事任免。有了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就容易得到保障。
在行政诉讼上,要扩大法院受理的范围,允许对乡镇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同时,乡镇政府要重视公民在遭受行政不法侵害时的控告、检举和反映的问题,要允许他们申诉,鼓励他们申诉,以此作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的途径,并积极贯彻《国家赔偿法》。
(三)加强监管制约,明确行政责任
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力必然会滥用,甚至导致腐败。要通过扎扎实实的监督机制来策动镇级政府干部依法行政。其策动措施有三种可究:一是制度公开。即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违法追究制、投诉举报制。这些制度不仅要打印成文、张贴上墙,还要通过广播、电视、板报方式向社会、向群众公开,让工作范围内的社会全员都能依法监督乡镇干部,同时也达到了依法行政的宣传效果。二是考核评测。要实施依法行政考核制,将乡镇干部的依法行政情况纳入考核内容中,由县法制办进行调查考评,使基层干部视依法行政为己任。三是内外监督。要建立乡镇内部和外部相结合的依法行政监督机制。在乡镇政府内部,由法制员会同司法所组成系统内的监督小组;在乡镇政府系统外,由乡镇政府聘请社会各界相关同志为镇依法行政监督员,每年给镇干部和执法人员评议一次,并按评分标准给予测评,供年终县法制部门考评作参考。运用以上措施,启动内外监督机制,使之起到鞭策、推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自觉依法行政的目的。
“只要启动了权力,就应当预设其责任”。⑤乡镇干部作为政府行政行为的直接实施者,如果不依法行政,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依法行政如果没有严格的政府责任制度作保障,就只能是行政机关的一时激情而难以持久。此外,政府的责任制度还应当切实可行,这样才能起到应有的效用。乡镇干部责任机制是整个政府的责任制度最基础的环节,必须设计得科学合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
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依托本地优势行业,促动农民走出土地;大力拓展招商引资视野,使农民通过参与市场经济而增强市场观念和法律意识。总之,对乡镇而言,内部的法制机构建设和外部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农民的走出田地闯市场参与竞争,才是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工作的强劲动力。
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单位,依法行政可谓任重而道远,既要靠全体执法人员转变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也要靠全体公民树立主人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参政议政,更要从制度上着手,建立、健全法律制度,逐步推动依法行政工作。但是,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乡镇政府依法行政难的问题必然会得到解决。
①袁曙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P8-9 宋功德.行政法的均衡之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P89-90 姜明安.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P117 余晓青.依法行政与公共服务型乡镇的构建.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P21 肖玉梅,魏晓巍.依法行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行政与法.2006年第1期.P37
②
③
④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