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共)
关于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政协连云区委员会
(2008年7月18日)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物流业连接着生产与消费,是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对于加快经济循环、合理配置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连云区是全市重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具备发达的交通网络,特别是拥有巨大的港口吞吐量和铁路运输,奠定了物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已经成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连云”战略目标的迫切要求,也是拓展全区经济发展更广阔空间的重要途径。作为连云港市现代物流业最具发展优势和潜力区域的连云区,于2008年5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暂行)》,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区现代物流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期,由区政协副主席夏信喜带队,组织区政协办、发改局等单位及部分区政协委员对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连云区依托区位、交通、产业和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企业物流发展环境,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努力培育现代商贸服务业,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不断呈现新的特点:
1、物流业贡献作用日趋突出。物流业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资流通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连云港港共完成货物吞吐量8506.8万吨,同比增长17.6%,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中排名第12位。东部城区物流相关行业数量多,产出大。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测算,2007年东部城区物流行业总产出为34.01亿元,按行业划分:交通运输和仓储业(邮政业)19.91亿元,批发和零售业14.10亿元。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在整个物流产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占全部物流产业总产出的 58.54%。
2007年连云区物流行业产出情况表
单位:亿元
总产出占比
全区物流业34.01100%
其中:交通运输和仓储业19.9158.54%
批发零售业14.1041.46%
2、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目前,连云区已初步形成以海运为龙头,铁路运输为骨干,公路运输为网络和各大型场站为集疏枢纽的综合运输体系。港口是连云区发展物流业的重要依托,连云港港是江苏唯一大型海港和中西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千个港口开展贸易往来,拥有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29个,位居全球百强集装箱港口行列。铁路运输是连云区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支撑。作为中国东西大动脉之一的陇海铁路,向西横贯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南北向的沿海铁路已列入全国铁路“十一五”规划,即将开工建设。公路交通便捷,310国道和全国东西高速公路主干线连霍高速的起点就在连云区,并与南北走向的同
三、京沪高速公路贯通;242省道、226省道、疏港通道正在加快
建设中。信息网络方面,光缆干线网己初步建成,形成高速度、大容量信息的传输能力。物流园区建设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近年来,连云区重点建设以港口、板桥等为中心的区域物流中心,并已形成若干亮点。
3、物流骨干企业蓬勃发展。目前,连云区已经发展形成了一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物流企业,培育了中远物流、源达储运、东鸿物流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骨干企业。港口物流公司和中外运陆桥运输公司已被江苏省经贸委确定为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建设了陆桥保税库三大仓储系统,打造了专业从事集疏运车辆信息、货运信息管理与发布及电子商务服务的物流信息交易中心平台。通过招商引资,中海集运、五矿国际等多家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著名物流企业落户连云区。这些物流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管理技术,对于提高全区物流业现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传统运输、仓储、货代、贸易、商业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的涌现、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落户,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基本框架初步形成。
4、商贸流通体系基本形成。近几年,连云区商贸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2007年全区大型商业网点总数达到
31个,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百货店、超市、专业店等大型商业网点2家,营业额超6亿元;2007年全区各类连锁企业发展到
3家,连锁门店14个;全区拥有各类市场14个,其中成交额过亿元的市场2家,总成交额19.02亿元,同比增长6.5
5%。苏果超市、家得福等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发展迅猛。大型市场的物流配送业务增多,为拓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运输代理、仓储业稳步发展。全区现拥有国际货代企业101家,发展形成了以中远、中海、中外运等国字号企业集团为主体,民营货代、仓储企业为补充的物流配套服务体系。这些企业从事海陆空国际货运代理、大陆桥过境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租船订舱、集装箱班轮运输、船务代理、仓储(保税库、监管库)、报关报验等综合物流服务。铁路及其专用线是仓储企业的主要运输方式。全区现有80余家仓储企业。以中储物流中心、陶庵储运等为代表,建有铁路专用线,从事仓储、发送和配送等业务。
二、主要制约因素
1、物流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一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目前连云港港的实际吞吐量远远超过了设计生产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造升级。港口综合运输体系尚缺少海河联运,集疏运能力一直不能满足要求。二是铁路运力受限制。连云港港口的集疏运近70%依靠铁路,铁路车皮紧张将会影响港口物资装卸和全区物流业发展。公路集装箱运输主要依靠大港路、中山路,运输通道贯穿城区,港口运输和城市交通互相干扰,目前疏港通道正在加快建设,但公路集疏运通道不畅的矛盾仍较突出。
2、物流资源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目前,连云区大多数物流企业主要由零散的小型配货站、个体运输户以及提供简单仓储租赁的企业等构成。企业规模较小,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工业企业物流大多数还是沿用传统的上游企业送货或下游企业取货的方式。仓储设施缺乏,仓储用地不足,尤其是港口堆场严重不足,大大影响了港口的运输效率和城市形象。
3、物流人才匮乏,物流保障能力有待增强。物流人才问题是困扰一个区域、一个物
流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第三方物流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滞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物流企业给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化、增值化的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三、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规划制订,明确物流业发展目标定位。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尽快制订出台《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从实际出发研究制订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并与港口发展规划及周边地区发展进行衔接。城市发展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订和修编,必须充分考虑现代物流发展和港口发展的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及相关道路等设施,并为港口的发展留足物流发展空间。强化规划实施的严肃性,避免因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按照区域性的国际物流中心以及地区性物流枢纽的总体要求,拟定阶段性目标实施计划。根据物流需求的分布特征,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依托港口和全区工商业经济迅猛发展、外向型经济较快提升和区域性重要枢纽城市的优势,重点发展以下三大领域:一是行业分拨型物流,依托港口优势,大力推进多式联运,合理布局分拨配送中心,积极发展跨区域的分拨配送;二是都市配送型物流,依托枢纽城市优势和快速发展的城乡消费品市场,发展壮大国内连锁经营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力争形成辐射全市、全省的消费品配送中心。三是产业基地型物流,即依托各产业园区,优先布局物流项目,形成合理的物流服务网络体系。
2、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选择一批在现代物流领域已经起步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优势企业作为“连云区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联系企业”,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鼓励其收购、兼并传统物流企业或工商企业中的物流部门,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依托区位优势,重点在集装箱联运、仓储运输、货运代理和商贸流通领域培育和构建4大物流产业集群板块。大力扶持民营物流企业的发展,逐步培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三足鼎立,互相补充、互相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加强现代化大型商品批发交易市场、各类专业批发市场、连锁配送中心、信息服务等物流服务网络建设。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构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产业物流中心和连锁配送系统,并设立仓储基地和区域性分销中心,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大力支持区内物流企业“走出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拓展市场,提高竞争力。
3、完善交通网络,不断夯实物流支撑体系。建设完善的运输体系,是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必要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港口开发建设,加快实施大型集装箱泊位和30万吨级深水矿石泊位建设;在加快15万吨级深水航道改扩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连云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30万吨级深水泊位。做好港口集疏运,加快推进疏港公路建设和通榆运河建设,实现海河联运。做好东陇海铁路电气化改造,争取连盐(沿海)铁路尽快立项开工;建设连临高速公路,实现各方向上运输通道畅通。“十一五”时期,重点布局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园区,主要包括大陆桥公共保税仓库、金港湾大型物流园、板桥工业园物流中心等骨干项目,形成全区完善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4、加快引导推进,不断提升物流管理水平。推进现代物流业标准化建设,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开展物流专业知识与管理标准的普及工作,将企业物流标准化水平作为政府政策支持的重要选择条件。加强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探索构建连云区现代物流业信息交换平台,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流。加强物流行业自律和市场监管,积极推动组建物流行业协会,促进行业自律。加大物流市场监管和执法力度,重点是规范市场行为、推动联托运等运输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建立现代物流培训和咨询等中介组
织的认证制度。加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统计和监测,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开展物流信息的收集和评价工作,适时定期发布现代物流业发展报告。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物流人才队伍,适应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形成政策合力,努力营造加快发展氛围。加强政府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领导和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区服务业发展办公室对全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努力协调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改善服务,简化物流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大胆创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本区权限内的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流通等具体物流项目审批,建议由区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扎口、牵头会办。积极提供财政扶持,在区服务业引导资金中设立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物流企业、重大物流设施和重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建设用地支持,鼓励在统一规划的物流园区内设立物流企业,建设物流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运用财政贴息手段,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和国外资金用于增加现代物流业发展投入;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建立油、电等物流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协调机制,保障企业平稳健康运行。抓好物流企业的宣传、推动和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全社会物流业的发展意识。
第二篇:横峰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横峰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正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发展。省市“十二五”规划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到重要的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上,能否成为上饶乃至四省交界的国内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我县必须抢占先机,抓住机遇,先期开展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各项前期工作,成为省市物流业发展的首选节点城市。为此,县交通运输局和县统计局就我县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涵义和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业是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整合传统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实现物流运作一体化、信息化、高效化运营的先进组织方式。目前,物流行业在全球已迅速成长为具有无限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新型服务产业,以现代物流业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横峰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横峰的物流主要通过铁路和公路。铁路方面:铁路货场面积0.5平方公里,年货运量50万吨。公路方面:2010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从事与物流业务有关的企业49家,相关物流从业人员3496人,全部物流企业实现税收收入79.19万元。在本县实际从事物流货物配送的企业12家,大多小而散,规模化的物流企业没有。全县拥有各类货车2545辆,实际在本地运营的车辆只有1080辆;年货运量275万吨,货物周转量29969万吨公里。总体上,横峰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目前,规划建设物流园区1个,占地1平方公里,为全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物流业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是组织结构,运作规范,还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和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1、物流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县物流业缺乏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条块分割严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物流业的管理基本上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物流业的管理权限分割为铁路、交通、商贸等部门。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主管部门进行宏观管理和协调,物流中横向联系被纵向的管理体制隔断,难以满足现代物流的发展需求。
2、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
横峰专业的物流货场缺乏,物流资源缺乏整合,社会物流成本高、效率低,传统物流比重大。据调查了解,义乌市具有四个专业场站,其中国内的三个,国外的一个。高安市也有一个占地面积达300多亩的专门从事货车交易的大型货场,年平均销售货车高达7000多辆。
3、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我县物流企业从总体来说信息化起步比较晚,信息化程度很低,现有几家物流企业还处在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的低级阶段。据调查了解,高安市专门从事货车运输的信息企业就达200多家。
4、缺乏好的龙头物流企业。
我县物流企业小弱散、功能单
一、人才缺乏,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全县大部分物流企业的车辆为个体户挂靠经营,服务内容多数停留在运输、仓储搬运、城市配送上,相关的流通加工、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还无法提供。
5、物流管理人才匮乏。
我县物流人才短缺。企业普遍反映缺少物流专业人才,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瓶颈”。据调查了解,我县生产企业中从事物流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
6.94%,批零企业中从事物流的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比例为20.5%,这些人员大多是非专业职工,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不利于专业人才的聚集和培育,制约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县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条件分析
(一)优势
1、区位交通优势
横峰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位于四区(上饶经济开发区、铅山工业园区、弋阳工业园区、横峰工业园区)的中心区域,是上饶市“半小时经济圈”核心建设区域,区位优势显著;距上饶市区35公里,距省城南昌210公里,距上海624公里,浙赣电气化铁路贯通东西,峰(横峰)福(福州)铁路线连接南北,320国道、上(饶)德(兴)公路和沪昆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南来北往十分便利,具有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的基础条件。
2、市场需求优势
由于横峰地处市四大工业园区的中心区域,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连接枢纽区域,随着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其物流业务滞留在企业内部的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运作方式急需转变,第三方物流
服务需求将急剧增长。据调查了解,仅横峰工业园区生产企业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比重就达到70%以上;批零企业第三方物流需求比重达到40%以上。
3、政策环境优势
横峰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良好的政策空间。省相继出台了《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和《江西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市“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把上饶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战略目标,为我县发展现代物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县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早,园区建设规划已审批,正争取纳入省交通运输厅的“十二五”规划,作为省级物流园,在土地、税收等政策上将可享受更多优惠待遇。
(二)机遇
1、我县工业经济飞速发展使我县的城市竞争力迅速上升,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知名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我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绝好的机遇。这是我县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难得的机遇,我县将有更多的利用外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更有利于我县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现代物流企业。
2、省、市和我县对现代物流业高度重视,政策支持力度非常大。国务院、省相继出台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从财税、信贷、土地、价格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优惠,大力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全市也非常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县也非常重视培育现代物流业发展。各级政府的支持给予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极为难得的机遇。
(三)挑战|
我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加快发展物流产业的大好形势下,国内许多地区和我县周边县市都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制定了物流园区发展规划。据调查了解,铅山县在新滩乡杨梅岭高速路口处规划建设占地2.6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如何抢占现代物流业发展先机,实现预期目标,赢得第一轮发展,我县还需要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横峰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抢抓机遇,加大力度,统一规划,重点推进,实现全县现代物流业的突破性发展。
四、加快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成为我县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目标,要做到观念到位,政府推动,行业协调,企业跟进,依托工业园区、农业产业集聚区、大型商贸企业,积极采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大力培植和发展现代物流企业,逐步构筑与国内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1、做好一个规划
依据横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借鉴国内外经验,高起点认真制订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科学论证,然后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避免走弯路,同时也要高度重视物流规划与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等其它规划相协调,重视物流园区规划与全县整体物流规划的衔接,重视物流规划的贯彻落实,维护全县物流规划的权威性。按照规划先行,扶持重点,提高起点的原则,以工业园区和商贸流通为依托,以区域物流为重点,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齐全的现代物流体系,将横峰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2、成立一个机构
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协调和管理,成立横峰县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协调小组。组长由县有关领导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局、商务局、规划局、工商局、税务局、邮政、铁路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并成立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贯彻落实。据调查了解,义乌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研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解决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推进了义乌市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3、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
加快制定和实施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把物流业当作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一是制定和推行吸引民间资本及招商引资投入物流业的优惠政策。对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要求的项目建设,其用地可按工业项目的用地对待。对大型物流项目实行挂牌保护。二是制定和实施支持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开发采用先进技术的现代物流业,可考虑列入政府科技经费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据调查了解,义乌市的物流之所以能做大,一方面取决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的繁荣,另一方面是政府采取了“低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4、建好一个物流园区
加快推进物流园区的建设,通过发展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在义乌考察时,物流办人员介绍义乌还将投资3亿元,兴建一个占地面积达3000多亩的大型物流中心;并特别强调建设物流园区一定要超前规划,一步到位,高起点、高规格地做出最好的方案来吸引大客户入驻物流园区。园区建设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企业的市场化运作为主、以政府的政策引导为辅。鼓励多元投资,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把知名物流企业、物流项目及资金引进县现代物流园区,加速县物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5、搭建一个信息化平台
建立政府主导下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与信息流是息息相关的,要推动政府相关部门、中介机构、物流园和物流企业的相关系统与信息平台有效连接。信息平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认证体系为保证,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策略。在物流信息平台上,建立标准化的数据系统,促进电子商务、社会化配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引导物流企业进入国际物流网络。
6、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当前,物流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阻碍横峰物流业的发展,必须抓紧物流人才的培养。首先,物流企业要和高等院校,特别是综合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挂钩,引进高素质物流人才队伍。其次,通过职业教育,使物流企业职工达到本工作岗位的要求,从整体上提高物流企业人员的素质。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三日
第三篇:发展缙云县现代物流业的调查报告
发展缙云县现代物流业的调查报告
缙云县地方税务局课题组
现代物流作为新的“第三利润源”,在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新兴行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优化地方经济结构,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增加就业,促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我省物流业发展情况的相关调查
浙江是资源和产品“两头在外”的制造加工业大省,商品流通发达,“陆、海、空”货运市场起步早,发展快,日前已逐步向仓储、快运、配送及现代信息服务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在发达地区已初具规模。如杭州市和绍兴市现代物流业已走在全省前列,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助力器”作用,当然由于受物流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对现代物流的理念认识不足,全省物流业的发展也不平衡,有的地方传统运输业仍占主流,现代物流业发展迟缓。为了进一步了解我省物流业发展情况,我们对全省各地物流中心进行了调研,并重点走访传化物流和轻纺城物流基地,调查情况如下:
杭州萧山传化物流基地,2002年开始投资建设,占地560亩,总投资4亿元,建立10万平方米仓库、8.7万平方米停车场,2003年4月完成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工具与设施、货物和服务四大资源的集聚和整合,形成“管理服务中心、信息交易中心、运输中心、仓储中心、配送中心、零担快运中心及配套服务功能”为一体的较大规模物流中心。三年间服务业增加值达23亿元,上缴营业税8445万元,现有42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基地,整合社会运输车40多万辆,为周边地区1.8万家制造加工和商贸企业提供物流外包服务,使被服务的企业减低了40%左右的物流成本。2006年,基地内第三方物流企业货物总运量达1000多万吨,价值达3500多亿元。
中国轻纺城国际物流中心,2002年开始建设,占地443亩,总投资3亿元,2003年10月投入运营,日前已形成集“储存、运输、货运信息、停车、包装和流通加工、辅助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国际货代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物流中心。轻纺城物流中心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聚集与规范绍兴县的物流资源,依托轻纺城庞大的货运资源,目前发展势头非常好。
通过调研,总结出目前我省相对发达的的现代物流业有三个共同的特点。首先,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并出台相应扶持政策。政府对物流业需要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进行统一规划,对物流企业、银行、中介机构、餐饮旅馆等配套资源的入驻物流中心统一规划和审批。可以说,没有当地政府的重视扶持,是难以发展现代物流业。其次,以培育扶持一家物流企业(中心)为重点,通过以“点”带“面”,并通过物流信息平台使其在企业内部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物流资源和市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点”到“面”连动,带动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中心自身规划建设和管理、创新能力也非常重要。再次,通过聚集和整合,配置合法合理的物流市场资源,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业,真正使“第三利润源”稳定发展,而且不断自觉吸引周边地区的加入,不断让市场得到自我良性发展,不断做强做大,这样既能使物流中心通过市场发展来积累壮大自我,同时也增加了当地政府的可用财力。
二、我县物流业的现状
(一)目前我县物流业小而散,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缙云县目前登记在册的个体运输户有650户,托运站12家,其中五云镇7家、壶镇镇5家,货运企业一家;个体运输户分布在各乡镇,托运站一般分布在公路沿线。到目前为上,全县还没有一条正式货运专线,没有一个规范的货运市场,没有一个上规模的停车场,也没有一个大型仓库,可以说现代物流产业还处于“空白”状况。现有的托运站基本上是个体经营,以零带货物业务为主,基本上没有自身运输工具,更没有货场,加上各自为战,同行压价竞争,服务不到位,货运的时间速度质量难以保证,难以完全占有本县市场份额,不少企业把货运由永康等外县物流来服务。这与缙云县政府实施“工业强县”的方针政策,与新碧、壶镇、五东三大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规模,与二产、三产经济快速增长相比较是极其不相称的。
(二)缺乏现代物流服务理念,仍以传统运输为主
我们对缙云县红狮水泥有限公司等有关企业的物流情况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不少问题。一类问题主要是由社会挂靠个体运输户来服务,对如何降低物流成本没有规划,如红狮水泥有限公司2006年营业额3亿元,仅采购原材料熟料所付出的运输费用就达3300万元,还不包括水泥销售部分运输费用,预计2007年熟料运量将达到210万吨,运输费用将超过5000万元。但目前基本由外地车辆(35吨以上的大吨位车辆有60多辆)为其运输,使当地运输市场和政府难以分享该公司投资发展的果实。第二类问题是企业物流设置小而全,成本高。如叶华家电公司在县城周边租用民房作仓库,面积达2000多平方,并共分五处存放,库存货值500多万元,自有配送车辆10多辆。自身租用仓库,购置配送车辆,配备配送人员,导致物流直接成本较高。
(三)开具周边地区运输统一发票抵扣增值税,当地相关税收和规费外流较大
为了堵塞漏洞,国家实行货物运输统一发票全国联网,并划分代开和自开货物运输统一发票。前者实行全国统一的6.6%税率,后者其实所得税可实行查帐征收政策。由于我县现有物流企业没能达到税务机关要求的自开货物运输统一发票条件,目前仅有代开货物运输统一发票,实行统一的6.6%税率,在客观上也导致了一些运输户挂外地牌照,到外县开票。如红狮水泥有限公司2006年在本县开票额不到其运费总额的20%,而在外县上交税(费)达200多万元以上。
由此可见,我县物流资源丰富,但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处于分散的传统状态,没有形成物流资源整合聚集的规模效果,企业直接经济成本较高,且还造成了地方税费的外流。
三、我县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一)地理优势
缙云县地处金台温三个发达地区交界处,地域优势明显,可以说缙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全省可称处于货运“金三角”的位置。它北接金华地区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小五金集散地义乌、永康,东面接轨台州地区,南面接轨丽水周边市区和温州市,是丽水地区的北大门,是外输内送货物的必经之地。
(二)交通优势
缙云县交通十分便利,330国道、金丽温高速公路、金温铁路和42省道贯穿本县,台缙高速公路即将建成,是浙中南的交通枢纽。
(三)货源优势
随着缙云“工业强县”战略方针的深入实施,本地货运量十分丰足。另外,随着缙云火车站物流服务实力的提高,发往台州地区的货物通过缙云中转也逐年增多。
(四)综合成本优势
缙云火车站2006的货运量已超40万吨,其中大部分的货源为台州市方向。如台州光祥塑化有限公司的PVC(聚氯乙烯树脂)原料每月有4000多吨,因为缙云缺少仓储场地而改走上虞市火车站,但通过上虞火车站要比走缙云增加500元/车皮。随着缙云火车站及公路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椒江三山煤场改走缙云的货量也正逐步增多,并能带来北方大同煤等大宗物资流向缙云、丽水、永康方向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因回头车的原因)。另有台州正特集团公司随着缙云火车站的物流服务到位,原本走向金华的薄板将逐步增多,并随着货运信息的加强,促进该公司与缙云新瑞薄板有限公司之间的交流加强。如果缙云建立物流中心,那么缙云与台州大宗货物间的交流、信息将会大大增加,为缙云企业带来许许多多的好处。
周边发达地区用地紧张后,从北往南的商品储存极有可能存放缙云物流中心。据了解浙江商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注册地在杭州)在浙江省的销售额2006已达10亿元,2007预计接近20亿元,其中丽水市销售额就超5000千万元,温州、台州二市超2亿元。该公司的物流仓储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杭州市区的地价很高,缙云将可能成为发往丽水市、温州市、台州市的中转仓库的理想选择。因此,缙云开展运输外包业务的空间非常宽广。
(五)重点物流企业正在崛起
目前,缙云县路网物流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物流中心)已做好缙云县物流中心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缙云县政府相关部门已对该建设项目予以备案,作出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书,并已列入丽水市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若能按现代物流业的要求真正运作起来,物流中心应是前景乐观的,同时也必将为缙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四、发展我县物流业的初步设想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和省发改委等12个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结合缙云实际,吸收先进地区的经验,物流中心拟定位为:做缙云企业物流方案设计者,建金丽台温四地区的“后仓库”。出发点为:利用缙云得天独厚的条件,争取成为金台温丽四个地区企业的储存、配送服务的中心,使之能节省流通费用,集中力量、集中精力做好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发挥物流融资功能,通过银行用质物抵押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新的“血液”,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打好基础。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对发展缙云物流业提出初步设想:
(一)设立缙云物流中心,重点扶持培育
通过前期调研,物流中心应尽快依法取得工商、税务登记,依法取得道路运输许可证,成为具有物流业务经营范围的法人。在办理公司审批和开业初期,将面临资金、技术、管理、经验、财务等方面的困难,相关部门应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二)具备自开票资格,依法减免企业所得税
税务机关对申请自开货物运输统一发票的企业,有一定的准入条件,如规定具有道路运输许可证和自备运输车辆。这就要求物流中心必须符合审批条件,否则,难以取得自开票资格。由于物流中心是新办企业,按现行税法规定,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三年,需国税部门认定为查帐征收,并给予三年的免税批准。如得到实现,物流中心运输业务的税负就大大地降低,为下一步开展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仓储中心和货运交易中心,初步形成货运市场
按照物流的仓储中心功能,科学规划好货物仓库的设计、施工,便于货物的进出。由于仓储建设需要一定资金的投入,仅靠企业自有资金将有一定的困难,可通过土地、房屋租赁、内部集资、民间入股、银行借款等办法来解决。要想形成货运市场,建好仓储中心和货运交易中心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否则,政府相关部门没有平台可以进行整合资源,集中优势。
(四)整合物流资源,规范物流运作,抓好缙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为了鼓励吸引个体托运部纳入物流中心站场内经营,走货运专线之路,通过规范服务来竞争,赢得客户,促进市场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政策,一方面在行政审批准入等过程,尽可能向物流中心集聚,另一方面在物流中心内经营的使其享受更为优惠的政策。同时,物流中心应提供优质服务,规范各项工作,真正降低运输成本。
通过缙云物流网和在物流中心内及时发布车源、货源信息,使中心内的服务车辆有充足的运量,同时使货主得到快速准确良好的服务。通过规范运作可以改变缙云城区的交通拥挤状况。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更需加快对区域物流信息网络平台的构建,物流中心应尽快着手筹建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本地现有的技术人才和电脑网络,实现中心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利用网络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五)打造物流外包,辐射周边物流市场
物流外包可以选择本县的工业园区,如新碧、五东工业园区内的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有一定的自我积累后,可在高速公路出口附近规划建设仓储、配送中心,以吸引周边地区的物流。
随着缙云县工业园区的不断建设,土地供需矛盾也将越来越突出,在现阶段建好每个厂房的同时也留足每个工厂必须的仓库用房,不仅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也不利于企业资金周转。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今后工业发展会更加专业化,为了提升各企业的竞争力,就必然要整合社会资源能力,减少企业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减少管理费用支出,促使集中财力、精力谋求产品和营销的创新,不断占领市场份额。同时节约土地资源,为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提供土地储备。
五、促进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为了促进我县现代物流业快速健康发展,参考先进地区的做法,结合我县的实际,提出以下具体措施:
(一)成立缙云县现代物流发展综合协调机构
建议设立由县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综合协调机构小组,主要职能为加强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领导,加强同上级政府业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沟通与交流,协调、指导和服务发展过程中的相关事项。
(二)成立缙云县物流中心建设专家顾问小组
为确保缙云物流中心建设的顺利进行,争取将缙云物流中心确定为浙江省物流“金三角”的战略地位,必须有一批有分量的专家和物流界精英的加盟,通过他们为缙云物流业献计献策。
(三)政府出台一些具体可行的扶持培育政策
1、对土地征用,银行借款,财税优惠政策,营运规费等方面给予最大的优惠,特别是在开办初期,尽可能加大支持力度,像抓工业经济一样抓好物流业的发展,也可套用实行“一企一策”扶持。
2、目前为缙云大企业服务的主要运输车辆是外挂或外省车辆,随着省级交通部门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将相继回流。缙云交通、交警和路政等部门可以对进驻物流中心的运输车辆制定一些特别措施,规范货运车辆进出城区道路,促使货车集聚在物流中心,为今后的规范服务打基础。
课题组组长:陶柳杨
成员:吕晓晖 李 剑 赵文勇
执笔:金邓标责任编辑:方伟英
第四篇:孝感市现代物流业调查报告
孝感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有成长性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2009年 1月,全国燃油税费改革全面启动,同年 11月,孝感市物流发展局揭牌成立。此次调研活动全市上下共出动调查人次 5840人,调研时间前后长达 5个半月,先后联系行政事业单位 46个,走访调查企业156家,物流企业(含小型快递公司)375家,乡镇43个,农村养殖种植基地57个,货场码头15家。通过走访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物流信息和数据,为锦龙物流园的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一、全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一)全市物流总量情况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增长。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68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2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86.8亿元,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249.2亿元,增长14.9%。三次产业结构为21.3:42.1:36.6。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1000多家,净增 142家;实现增加值221.4亿元,增长26.9%;新增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35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52亿元,增长26%。完成建筑业增加值 38.8亿元,增长21.6%。市开发区产业规模扩大,三江产业园、深圳高新产业园等十个园区相继形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2.5%、61.3%和46.2%,社会物流总额达 90亿元,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GDP的比率约为18.3%。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货物运输量约 15267万吨。其中,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103个,港口吞吐量达到106万吨;公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是1978年的9倍、27 倍、171倍和 120倍;全年进出口总额 2.2亿美元,其中: 进口0.3亿美元,出口亿1.9美元。
(二)全市物流企业及物流园情况
孝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培育和带动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成长壮大,截止目前,我市拥有物流企业、快递公司、货代点数达964家,按企业类型分,我市现在拥有运输型物流企业95家、仓储型物流企业124家、综合型物流企业129家、物流园和物流中心 14家、物流快递公司及货代点 317家,在工商登记注册的企业有106家、其中快递公司351家、邮政快递166家。行业从业人员 59000多人,运输车辆 11167台,其中:营运车辆 5867台、仓储、配送、货代车辆5300台,水上运输业的企业共有26家,拥有船舶185艘73500载重吨。全市运输物流年产值达8亿,商贸物流配送额超过30亿,各类专业市场商品交易额过50亿。
1、交通运输物流发展情况。
(1)水陆货运的货场码头、仓储、配送物流业情况。我市目前拥有货运集散地占地面积 332908平方米,注册资金 31678万元,15267吨,年货运量 21353万吨,年产值 75795万元。货运站场共 15家(含规划建设中 8家)、码头共 53家、港口 5个,27个港区、142个泊位。
(2)交通运输、管道运输、装卸搬运、配送中心、零担运输各类企业基本情况。全市现有汽车客运站 45个,累计建成农村候车亭 600个、招呼站 1250个、货代物流站点 130多个。累计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08条,行政村通客车率达81%。全市内河 81 航道里程 542公里,等级航道 504公里,等外航道 38公里。管道运输企业共 1家,从事装卸搬运的企业共有 32家,仓储业的企业共有 8家,配送中心的企业共有 65家,零担运输的企业共有37家。
2、物流园和专业物流的发展情况
(1)临空区凤凰物流园。该园区位于孝感临空经济区,规划占地 4500亩,拟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打造集商检、海关、银行等职能服务于一体的综合物流园区,使其成为链接武汉物流网的一个枢纽,与三汊物流园区集结互补,主要服务外向型出口企业。
(2)川东集团汉正物流园。是依托汉正服装城和汉正劳保用品大市场建立的,位于汉川经济开发区汉正服装工业城内,紧邻武汉东西湖区新沟镇,距武汉市区28公里,驾车20分钟即到,园区临荷沙公路而建,规划用地450亩,一期即将开工面积110亩,预计 2010年上半年建成,园区内设 18000㎡带卸货平台的高标准轻钢结构仓库,2000㎡的分理拣配区,10000㎡左右的停车场地,作业通道宽敞,另设办公楼,住宿和食堂等配套服务设施。园区采用先进物流软件信息系统,拥有高素质富有战斗力的团队,竭诚为广大客户提供代存、代管及代发的仓储业务,面向全国范围的货物配送业务,致力成为集货物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货运代理、装卸、信息管理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物流园区,辐射汉川市乃至武汉市。
(3)九州通医药物流项目。是由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兴建的中药科研暨电子商务医药物流,该项目落户于应城市民营经济园,占地100亩,该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后可实现年生产、销售收入总额2亿元,年利税2000万元。
(4)湖北春晖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农贸交易中心及物流基地。是孝感市伟业春晖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3亿元建设的谷物、棉花等农产品物流仓储基地,总建筑面积43782平方米,分别为农副产品展示中心、仓储中心、加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信息服 务平台建设等。该项目分三期进行,目前已完成了孝感市开发区龙店段(孝汉大道)占地300亩仓储、加工厂房建设,一期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5)孝感通晟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是孝感合力运输集团下属的一家专业物流货运企业,目前该公司已取得国家二级道路货运企业经营资质,并于2002年率先在行业内实施并通过了IS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于2003年获得武汉海关监管货物运输资质,该公司设计货运能力3000吨,占地面积48618平方米,其中,仓库4600平方米,货物堆场14000平方米,停车厂10000平方米,维修车间 800平方米,信息服务 3100平方米,经营业务包括:仓储、中转、配送、信息代理服务等,拥有运输车辆158辆。
(6)湖北长舟铁路集装箱集散物流中心。该项目由湖北长舟云梦铁路货场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额达2亿元。规划占地面积25000平方米。已建成货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计划建成1.1公里铁路集装箱专用线 3条。铺建龙门吊轨道,安装 40吨龙门吊,工程预计 2010年底全部竣工。该公司现有 12辆 35吨平板车,专用45吨平口吊2辆,货车13辆。主要从事以铁路集装箱为主导的公路、铁路联运型物流运输。服务范围主要是以云梦为中心、50公里为半径的区域。由于集装箱快捷、安全、便利,实现了工农业产品“门对门”的服务,降低了企业成本,社会效益初步显现。该中心计划在 2015年前申报通关业务,其物流吞吐量达400万吨。力争到2015年将其打造成为4A物流企业。
(7)云梦白云现代仓储物流中心。该项目拟由云梦县白云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额为 3000万元。该项目计划征地26680平方米,建设仓库 11000平方米,其中保鲜库 1000平方米。中心内建设快递服务中心区、4000平方米招待所、4000平方米停车场。计划购臵运输车辆 10辆,叉车、装载机、起重机设备5台套,并安装动态电子轨道衡等衡量设备、物流信息管理数据交换系统。该中心建成后,可以服务于本县工农业和个体运输户及周边市场,以满足云梦县点对点、县城对农村及周边城市之间货物的周转、托运、配送需求。特别是冷藏保鲜库的建设可解决云梦食品业和农副产品保鲜中转的业务需求。该项目初步选址在城北汉正街工业园区内,紧邻316国道和汉十高速公路连接线,与湖北长舟铁路货场近1公里距离。该项目已经云梦县发展和改革局项目备案,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报相关部门,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预计2010年2月初动工,2011年底投入使用。
(8)孝感市邮政速递物流公司。该公司是将原孝感邮政速递公司和邮政物流公司资源整合为一体,下属生产经营单位,服务面积覆盖全孝感市,邮政速递物流公司成立后,将建立覆盖重点市场的一体化速递物流专业经营体系,充分发挥营销、仓储、配送一体化的运作模式,为社会各界提供国际、国内、同城的快递服务、一体化物流、仓储配送、国际包裹等业务。
二、推动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一)区位优势明显
孝感市地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是武汉1+8城市经济圈的核心层,也是湖北省“两型社会”建设实验的核心区,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孝感市委、市政府把发展“临空经济区”作为对接武汉,加快融入武汉城市圈的重大举措,为加快物流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孝感距省会武汉市仅半小时车程,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 28公里,武汉至孝感城际列车的开通建设,京广、汉渝、武荆、汉丹4条铁路,京珠、汉
十、沪蓉3条高速公路,107、316两条国道贯穿全境,在建的麻竹、武荆高速公路,拟建的孝蔡、孝洪高速公路以及在建的石武高速铁路、等形成孝感市以公路、铁路为主,水陆空配套的立体交通网络,物流配送方便快捷,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二)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1、工业物流发展势头强劲 2009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21.4亿元,增长26.9%。中省工业增长8.8%,地方工业增长33.9%;轻工业增长27.7%,重工业增长26.2%。市本级工业完成增加值32.4亿元,增长16.1%。全市汽车机电、盐磷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金属制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1.2亿元,增长26.2%。
(1)光电子信息产业。全市现有以华工科技、汉光科技、华中光电、爱普科斯电子、大禹电气、捷能特种光源、大禹汉光、湖北英诺威科技等为代表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共 2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家,产能过亿元的企业14家。
(2)汽车机械产业。以三江瓦力特、万山特种车辆、江河橡塑等为代表的汽车机械产业企业共6家。
(3)盐、膏、磷、矿化工类产业。以湖北宜化双环、广盐华源公司、久大制盐(应城)公司、新都化工公司、中盐长江公司、应城石膏矿、银光公司、中盐宏博集团、湖北蓝天盐化厂等为代表的盐化石膏工类企业共 92家,其中:盐业 2家、膏矿 3家、磷业1家、其它类化工产业89家。
(4)纺织服装类产业。以孝棉、安棉、汉川马口、汉正街纺织工业城等四大纺织品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产业共有268家。从业人员达1.8万人,年产值近15亿元。
(5)食品饮料类产业。以湖北楚嘉利、豪丰、瑞丰等企业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 78家。目前,我市已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达86个,今年又有80多个产品将申请上报待批。
(6)医药制品类产业。以安陆午时、湖北御金丹、湖北华龙生物等为代表的企业医药制品10家。
(7)金属制品类产业。以福星科技、永和安门业、亿立铜业、四方模具、中科铜箔、黎明钢构、鹦鹉锁业等为代表的金属制品企业55家。
(8)纸制品类产业。以恒安、维达、中顺等为代表的纸制品企业共 11家。其中龙头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7家,从业人员1780人;总生产能力约10万吨,其中主导产品生活用纸约9万吨;总资产约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约4.2亿元;全行业中销售过亿元的企业有1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5家。
(9)塑料包装制品类产业。以湖北富思特、汉川洁波等为代表的塑料包装制品企业32家。
2、农业物流发展初具规模
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总人口 507.22万,其中农业人口390.13万人。耕地面积 363万亩。2009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45.2亿元,增长5.8%;农民人均纯收入5131元,增长10.7%。
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达 600万亩,新增湖北名牌和著名商标 11个,悟道茶叶、德安府大米获评湖北十大名牌农产品,孝南朱湖糯米、肖港小香葱和孝昌太子米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农产品加工持续向好,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利税分别增长17.9%和20%。
(1)农村粮、棉、油等产业。200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17.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228.87万吨,棉花总产量3.24万吨,油料总产量 23.19万吨,茶叶总产量 2626吨,园林水果总产量12.95万吨,蔬菜总产量 298.09万吨。全市共有上规模的大米加工企业 163家,其中粮食部门 35家,民营 65家,其它 63家;共有面粉加工企业 16家,其中粮食部门 1家,民营 7家,其它 8 家;共有油脂加工企业 5 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全市粮油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大米130 万吨,面粉25 万吨,油脂15万吨;全市大米日生产能力达100 吨以上的有5 家;面粉日生产能力达100 吨以上的有4 家;油脂日处理油料达50 吨以上的企业的有3 家;全市有省级龙头企业 5 家;有市级龙头企业 8 家;获国家级“放心粮油”品种 8 个,省级“放心粮油”品种 16 个。
(2)农村家禽养殖业。2009 年我市畜牧业产值达到95.6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6.7%。09 年全市新建各类畜禽养殖小区60 个,畜禽养殖小区累计已达334 个。生猪出栏305.41 万头;肉牛出栏9.82 万头;肉羊出栏16.34 万只;家禽出笼9784.39万只;肉类产量38.74 万吨;禽蛋产量25.67 万吨。新建万头猪场14 个,万头猪场累计已达39 个,另有7 个万头猪场正在建设中。09 年改扩建千头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猪场25 家,千头以上猪场累计已达393 家;改扩建万只以上鸡场46 家,万只以上家禽养殖场累计已达1427 家。全市共有规模化养殖户11119 户(猪50 头以上,牛5 头以上,鸡500 只以上,羊30 只以上)。规模化养猪出栏生猪241.85 万头,占出栏总量的79.2%;规模化养禽出笼家禽5386.85 万只,占出笼总量的55.1%。
(3)农村水产养殖业。2009 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99.5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31.8 万吨,其中鱼占26.6 万吨,虾占1.4 万吨;渔业产值37 亿元。新增汉川刁汊湖、仙女垸,应城汤池、龙赛湖,孝南野猪湖、王母湖等6 个养殖基地,新投入黄 鳝、河蟹、甲鱼、鳜鱼、黄颡、才鱼、斑点叉尾鮰等7个名特品的种养殖技术推广。
3、第三产业物流发展前景广阔
截止2009年,全市实有内资企8258户,注册资本1464483万元,其中:第三产业5696户,注册资本636194万元,分别占内资企业的69%和43%。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是我市第三产业的主体行业。从经营户数看,批发和零售业占第三产业户数的56.8%;从注册资本看,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占比分别为:28.9%、18.9%、15%、11.9%,这四个行业注册资本占第三产业注册资本总额的74.7%。
(1)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全市实有505户,注册资本 76006万元,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6.1%;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8.87%。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5.19%;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11.9%。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全市实有123户,注册资本25599万元,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1.49%;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2.16%,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1.75%;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4.02%。
(3)批发和零售业。实有 3235户,注册资本183841万元,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 39.2%;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56.8%。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 12.6%;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28.9%。
(4)住宿和餐饮业。实有223户,注册资本26692万元,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 2.7%;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3.92%,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 1.82%;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4.2%。
(5)金融业。实有 747户,注册资本 120077万元,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9.05%;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13.1%,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8.2%;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18.9%。
(6)房地产业。实有193户,注册资本95113万元,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2.34%,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3.39%,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6.49%;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15%。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有130户,注册资本54309万元,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1.57%;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2.28%。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 3.71%;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8.54%。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实有101户,注册资本 9196万元,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1.22%;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1.77%。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0.63%;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1.45%。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实有 36户,注册资本 3481万元,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0.44%;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0.63%,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0.24%;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0.55%。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实有266户,注册资本32128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83%和0.77%,户数占内资企业比重为3.22%;户数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4.67%,注册资本占内资企业比重为2.19%,注册资本占内资第三产业比重为5.05%。
(11)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其它行业。截止今年一季度实有 137户,注册资本 9752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9.8%和39.63%相对于 07年户数、注册资本同比增长幅度11.36%和8.25%,增幅都有较大提高。
三、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调查表明,我市964家企业中,真正上规模的专业物流公司不多,以仓储、运输、搬运、货物等传统经营模式的较多,在调查走访中发现“一个电话,一部电脑,一个桌子,一张床”的四个一模式在快递、货代运输中的比重占25%,旧货场,旧仓库换一块新门面新招牌的物流公司占15%,而增值空间较大的包装、加工、供应链服务等业务则开展的相对较,物流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水平上明显偏低。
(二)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物流业发展尚存在“多家齐管”的体制现状。有资金的项目多家争着管,无资金的项目多家都不管,导致出现管理盲区。如:我市多数物流公司都没有进行工商登记,开业歇业随心所欲,监管主体缺失,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亟待规范。
(三)物流信息化建设滞后。经调查发现,全市大部分物流企业网络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和小型专业网进行经营,有的甚至需要通过武汉专业物流企业的帮助才能够完成经营,目前,孝感市没有专业的物流信息平台。尚没有一家物流企业使用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自动化分拣设备等。从整个孝感市物流业来看,电子商务平台尚未建立,区域性的、综合性货运信息网也没有形成。
(四)物流专业人才普遍缺乏。孝感市物流企业人才缺乏比较严重,特别是一些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更是奇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物流专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员已经成为我市物流业发展的“硬伤”。
(五)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还不够。虽说物流市场大,发展快,前景好,但许多部门对物流业的发展还存在观望态度,嘴上喊的多,纸上写的多,对物流业的发展没有刚性的指导意见,没有实效性的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扶持物流企业的政策。
(六)科学规划、促进物流企业做大做强。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发展物流运输。依托武汉空港,大力发展物流业。以规模大、有市场、服务规范的物流企业为龙头,通过政策引导,对具有不同功能的物流企业进行调整和重组,用市场化的方法,大 力提倡和鼓励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途径发展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努力培养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物流企业,打破当前物流企业“多、小、散、弱”的局面。
(七)理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物流业发展体制,明确指导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管部门,破解“多家齐管”的体制障碍,以一个具有物流管理职能的单位来合理布局,统筹规划,逐步发展物流市场,充分发挥物流发展局的职能和作用,切实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政策指导。
(八)加快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覆盖全市物流业,具有监管手段的孝感物流网,能全方位24 小时为孝感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服务的信息平台;尽快启动孝感市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提高整个行业水平和档次;鼓励物流企业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实现企业经营网络化;通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整合物流资源,建立开放的物流公共信息查询系统、物流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物流电子商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在线跟踪与过程控制,鼓励我市物流企业开展信息发布和信息系统外包等服务业务。
(九)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强队伍建设。采用“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方式,切实加大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制定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一批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现代化物流人才队伍。
(十)加大扶持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力度。结合《国家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和将要出台的各项鼓励政策,把握我市具体实际,一方面从资源整合,节约集约着眼,高质量编制物流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明确发展目标;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
四、有关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协调服务机构。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市领导为组长,市直相关单位和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政府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各地要以政府牵头,联合发改委、交通运输局、商务局、经信委、规划局、财政、税务、工商、公安、国土、国资、技术监督、商检、统计等部门建立综合性物流协调机制,加强相关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物流信息数据统计制度,逐步消除阻碍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二)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各级政府和部门多渠道筹集物流业发展扶持资金,对重点现代物流项目给予财政补助和贴息贷款,并协调金融机构给予信贷支持,拓宽物流业的筹融资渠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合理确定物流企业营业税 计征基数;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物流业的项目资金,加快我市物流基设施建设。通过对重点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促进有一定知名度的国内外物流企业进入我市物流,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物流企业与外商合资、合作建设物流项目。
(三)加快对物流行业的立法。从目前我国物流相关法规的现状看,物流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存在许多法律真空。应积极推动制定综合性、跨行业、跨部门的物流法规和配套规章,改变目前现代物流无法可依的局面。在物流企业的资质、融资政策、产权转让、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市场竞争规则等方面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物流企业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第五篇: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1.江门物流行业现状
2009年江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185亿元,同比增长15.6%,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3.7%。今年上半年,全市货运量、港口货运吞吐量、商品销售额、消费品零售总额均有两位数增加;其中货运周转量增长幅度最大达67.3%。截至2009年年底,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及物流关联企业3166家,其中,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216家,216家企业中以货代、运输为主业的传统运输企业184家,以提供仓促、运输、配送及物流解决方案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2家。
但总体上来说,江门市现代物流业水平处于全省中等水平,相对落后于广州、深圳、中山等珠三角城市,与国内物流业发达城市(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江门物流业发展发展的分析
一、江门物流业发展优势
(1)区位条件优越。良好的区位资源是形成物流中心的客观条件甚至成为先决条件。作为粤西乃至中国大西南通往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交通枢纽,江门是承接珠三角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转移最有利的地区和珠三角西部大物流中转区是粤西地区乃至西南诸省区陆路通往港澳及珠三角核心区的交通要道,是珠三角西部的门户型城市,发展物流业的区位条件优越。
(2)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现代物流中心首先也必须是现代交通运输中心,现代化与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是形成物流中心的核心要素。我市位于珠三角西岸,东临港澳,北接广佛,西连粤西南,是粤西地区乃至西南诸省区陆路通往港澳及珠三角核心区的交通要道,能很好地与周边城市形成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随着港珠澳大桥、广珠铁路、珠三角城际轻轨等重大项目兴建,使江门市衔接小珠三角—大珠三角—泛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通道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同时,江门又是省内三大陆运口岸之一,年通关能力8.5万辆次以上。水陆运输拥有口岸6个,市内部分水域可通航万吨轮;全市港口年吞吐能力高达2438万吨。
(3)制造业比较发达,经济活力强,经济外向联系密切。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物流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我市制造业比较发达,已形成了以机电、纺织服装、食品、电子信息、造纸、建材等行业为骨干的主导产业群,拥有多个省级、国家级的产业基地,全市有10多个产品的产销规模位居全国第一。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805.3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43.28亿元,海关进出口总额90.56亿美元,发达的制造业为物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4)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加速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和基地集中,促进了工业发展的集群化,为物流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涌现了一批在产业结构上具有特色的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形成较大的物流运输量。这些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为专业市场的产生和物流需求的形成打下了雄厚的基础,有的已开始出现规模较大、辐射较广的集散市场。集群式 1的产业布局,有利于物流市场资源的整合,围绕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依托专业镇和产业集群发展专业性和地域性物流业的前景光明。
二、江门物流业发展劣势
(1)港口运输滞后。虽然我市有两个港口是国家级一类口岸,部分水域可通航万吨轮,但是我市的港口主要以河港为主,西江、潭江航道的通航能力分别在3000吨级及1000吨级以下;并且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资源,但目前海港建设比较滞后,未能形成较大的吞吐能力,不能满足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需求,更不能说与周边城市港口作比较。
(2)无铁路运输。虽然我市的公路运输比较发达,但运量更大、成本更低、辐射更远的铁路运输还没有建成,铁路货运乃至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的优势是公路运输所无法比拟的,同时铁路又是港口最重要的集散系统,铁路运输的缺乏极大地制约了运输速度的提升,也制约了江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的步伐。
(3)物流园区、专业集散市场规划建设滞后。由于诸多因素综合影响,还没有形成较有规模的物流园区,有的港区具备发展成较大的物流园区的其他条件,但或局限于土地资源紧缺,或局限于物流需求,或局限于集疏条件。专业集散市场的规模不大,最大的年交易额只有十几亿元,而广州、深圳、佛山等市不少专业市场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
(4)物流企业实力不强。我市现有物流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专业化程度和标准化程度偏低,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5)现代物流观念落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仍较严重,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那种“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现象依然存在,多数大型制造企业仍以自营物流业务的方式为主。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运营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6)物流人才短缺,专业化、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目前江门市的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普遍较低,物流专业人才极度短缺,很难满足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而现代物流产业自动化投入小、很多企业还停留在半自动水平,未能及时与周边物流发展同步。物流运输、仓储的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的要求。
3、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原则与措施
现代物流业要发展,不能单单依靠物流企业的努力,而应该由政府牵头,用制造业带动物流业,加强物流业的基础设备和人才培养,从而让物流业推动制造业的发展,这就可以大大地提高物流作业链的速度,从而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所以发展现代物流业要遵从以下的原则:
1、政府推动。物流业是一个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产业,几乎涉及所有的物质资料生产和流通部门,政府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跨部门、跨产业协作调控中所形成的合力。
2、企业运作。物流园区、集散市场建设都应充分发挥企业作用,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培育物流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物流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
3、服务产业。以服务制造业为重点,依托优势产业,打造服务于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物流”。
4、强化海运。我市物流业的优势在海洋,目前的瓶颈也在海洋。必须以服务于临港工业及外向型经济的港口仓储运输物流为突破口,发展港口物流。
5、综合发展。形成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等多种运输方式在内的综合运输网络,完善物流的运输、仓储、配送、加工包装、展销、信息等综合服务功能。
根据以上的发展原则,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措施:
(一)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建立物流业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规范市场准入,改进市场监管,加强行业统一指挥与协调管理。引入责任管理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个物流企业从业人员身上;完善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由涉及现代物流业的各个行政部门领导为成员参加,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拟订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指导物流业的民间或行业组织,要引导物流企业增强竞争意识,引入激励机制,按市场机制指导现代物流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物流企业规范化运作。
(二)培育现代物流观念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目前我市相当多的工商企业还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活动,主要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来完成;工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缺乏足够认识,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通过开设宣传专栏、举办讲座、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推介现代物流知识,树立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社会、有利企业的观念,帮助工商企业建立现代物流观念,树立和增强办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
(三)强化市场竞争主体
受物流成本不断上升和生产企业对物流公司信任度不高的制约,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规模经营来降低成本和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吸引客户外包其物流业务。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按照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标准,鼓励企业投资物流领域,通过市场运作,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和制度创新,做强做大现代物流龙头企业集团。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和物流地产商,引进全球跨国物流公司在我市建立区域分拨中心和区域配送中心,引进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采购中心。鼓励本地物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努力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大力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加快运输、仓储等国有物流企业的改制重组,鼓励大型专业市场、连锁商业、大型批发、储运等企业设立物流配送中心,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物流运作水平,拓展物流业务服务范围。
(四)开展物流产业招商
招商引资是我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但以前的招商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市制造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成为我市引进市外资本的重要领域。应从战略的高度来对待直接为制造业服务的现代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市政府每年举办一定的专业物流招商洽谈会和推介会,介绍我市的投资环境和物流招商项目,引导资本投向物流服务业。强化我市与香港的物流业合作,大力引进境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强化我市与擅长做市场的浙江资本的合作,发展专业集散市场。
(五)加强区域物流合作
按照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我市与珠海、中山、佛山、广州、深圳等珠三角邻近城市的区域物流合作,通过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和高层会晤制度,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交流;在省的物流规划总体指导下,加强整体规划,在确定
各自物流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的同时发掘彼此合作的空间,科学建设港口、仓储、站场等基础设施,加快区域基础设施整体配套,加快西部通道的建设,以及我市水陆运输与其他区域的航空运输的衔接,提高过境交通运输通行能力,提高通行效率,解决物流瓶颈和障碍。与此同时,抓住港珠澳大桥的兴建这一契机,加强我市与港澳地区的物流协作,鼓励港澳外商来我市经营道路运输及口岸运输服务业务,加强以港口为依托的集装箱运输协作。积极引导跨地域的物流合作,除合理利用各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外,还可以通过加强跨地区的物流企业的合作、建立相互联系的物流信息系统、人才交流等,提高我市物流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
(六)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按照建设一支高素质、拥有现代物流专业知识队伍的标准,有计划地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的优势,在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设置物流专业,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使我市现代物流业实现高起点发展。另外,鼓励企业、学校及科研机构中的有识之士加强对现代物流业的探索研究,注意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