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克尔碱镇农牧民定居工作计划
托克逊县克尔碱镇通沟村农牧民定居
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草原生态保护,维护草原生态安全。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实施由山区传统畜牧业放牧向农区现代畜牧业集约化养殖转变,促进牧民持续增收,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农牧民定居工作有关精神要求,结合实际,经多次磋商研究,目前克尔碱镇通沟村农牧民定居工作思路已初步形成,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托克逊县克尔碱镇通沟村主要是以纯牧业为主的村,有农牧户89户,总人口334人,牲畜年末存栏10000头只,耕地1116亩,1996年发放草原使用证41户,共有草原面积12.5537万亩,农牧民逐水草而牧、逐水草而居,生产生活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牧民群众生活水平仍然不高,部分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为此,牧民定居迫在眉睫。
二、牧民定居工作思路
经多次摸底调查,报请上级有关部门研究,今年计划将克尔碱镇通沟村农牧户89户全部安置,安置原则上实行人畜分离。住房具体安置点在托克逊县郭勒布依乡富民安居点,牲畜棚圈安置在养殖小区内。
(1)住房安置。结合湖南援疆富民安居工程项目、牧民定居等项目在郭勒布依乡富民安居点进行安置,住户建房标准为80㎡-120㎡/户,住房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湖南援疆资金、政府配套资金、抗震安居补助资金、牧民定居资金和牧民自筹等构成。具体补助资金按照相关规定标准执行。
(2)棚圈安置。重点采用建立养殖小区模式进行安置,水、电、路、土地全部由政府解决。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牧民定居项目资金和牧民自筹资金等构成。棚圈安置按照县畜牧养殖小区基地模式标准建设,1户平均占地3.2亩(包括绿化地、路占用地),实际占地2.4亩,其中羊圈建设占地300㎡,饲草料库占地60㎡,每户政府补贴1.8万元(建羊圈和饲草料库50元/㎡),其他资金农牧民自筹。
(3)饲草料地的安排。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解决。一是每户配给5亩饲草料地。主要种植品种有苜蓿、玉米、苏丹草、甜高粱。二是利用天然草场或宜耕荒地。托克逊县周边20公里半径范围内有50万亩天然草场可以利用,定居点5公里半径范围内也有大量宜耕荒地可作为牧民草料地,距离定居点15公里即有40万亩天然草场。可部分满足定居牧民养殖牲畜饲草。三是仍缺少饲草料地的由农牧民使用奖励补助资金自行解决。
托克逊县畜牧兽医局
二〇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第二篇:农牧民定居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专题
托克逊县畜牧兽医局农牧民定居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托克逊县县委办公室:
为认真贯彻执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我县农区养殖业的发展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开展农牧民定居工作有关精神要求,结合我县实际,2009年,我县农牧民定居工作开展主要以发展建立高效养殖业示范小区为主,实施山区放牧向农区集中养殖转变,以此带动全县农区养殖业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
一、基本情况
经协商研究,养殖小区命名为“牛羊高效养殖示范小区”,位于包冈村公路北边,东靠中敖畜牧种羊基地,养殖小区总面积约1854.5亩,计划建设标准化牛羊圈舍374座,每座总投入约10万元,共计3740万元,计划小区的路、水、电、通信、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备。住宅按抗震安居房的技术、规模要求建设;牛羊圈舍按牛羊棚圈建设操作规程建设;并设立管理机构和畜牧兽医服务站,负责小区的日常管理,牲畜的免疫、检疫、品种改良、饲料加工、科学养殖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
该小区的建立实现标准化养殖,利用高科技手段,实施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高效繁育、饲草饲料加工、粪便污物
经沼气发酵综合利用等项目一体化经营,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
二、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牛羊高效养殖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一是牛羊高效养殖示范区平面布置草图已设计完成,《牛羊高效养殖示范区建设规划方案》、《牛羊高效养殖示范区建设项目意见书》等初步工作已定稿;二是根据县委制定的关于入住养殖小区的相关优惠政策,我局积极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日前,已有50户农牧户入区预建,10户建设完工,27户正在建设当中。
东西宽1048.9米,南北长1178.72米,能容纳约374户养殖户,每户分别划分3亩(50米×40米)、4.5亩(50米×60米),各占一半(根据),实行全封闭管理。
第三篇:克尔碱镇转变作风活动开展情况小结1
克尔碱镇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
开展情况小结
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我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现将前一阶段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各驻村工作小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加强党组织对“各级干部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的指导,确保工作小组的各项工作都在党组织的有效领导下开展。
2、建立健全工作组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管理,规范工
作组工作。工作组明确责任分工,制订了工作组学习、考勤等多项制度,为工作组能够高效、规范地开展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全面开展宣传教育
1、各工作组深入基层进行面对面的宣传工作,为扎实
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全面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部署打好基础。工作组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面宣传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地委(扩大)会议、县第十次党代会、县委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克尔碱镇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宣传自治区、地区、县和我镇出台的惠民政策和正在推进的民生工程,宣传维护稳定的具体要求,引导各族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投身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践。
2、广泛开展政策法制宣传教育。由组织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群众中有威望的爱国宗教人士,向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宣传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宣传政策法规,引导群众遵规守法,把信教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追求共同富裕、走向现代文明、建设美好家园上来,推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三、切实转变作风,联系群众
落实联系群众“五项”制度,镇、村干部调查研究一竿子插到底,镇、村干部直接联系一批基层群众、广交一批各民族朋友,年轻干部到一线锻炼,基层干部坚守一线,做到所有基层群众都有镇、村干部联系。推进干部联系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深入了解惠民政策、民生工程、民生实事落实情况,深入细致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依法按政策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四、进一步落实维稳工作
坚持把社会稳定作为最大的民生,贯彻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的要求,抓紧把影响稳定的人和事排查清楚,强化标本兼治措施,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1、进一步落实“网格化”巡逻方案,加强日常巡逻力
度,扩大巡逻范围,确保“网格”内的稳定。
2、网格内重点人员、流动人口情况必须掌握,重点人
员采取下派工作组重点联系的方式,及时掌握重点人员的动态。
五、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让赴基层转变作风、服务群众工作队的成员安心有效地开展工作,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干部赴基层的对接工作,协助干部尽快进入角色,使干部真正做到到村入户,进百家门、察百家情、解百家忧,积极协助干部办好送政策、解难题、办实事、促发展四件事
第四篇:网格化服务催生定居农牧民幸福指数
网格化服务催生定居农牧民幸福指数
——大河乡进城农牧民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村户联系”工作模式近年来,随着祁连山生态保护和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大河乡农牧民陆续进城定居,群众远离传统的放牧生活和原来的管辖权属,集中、分散定居于县城各社区,居住状况复杂,管理需求多元。为做好进城农牧民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大河乡在城郊村和进城定居的农牧民中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村户联系”工作模式,依照“组织引导、居民自治、志愿互助、多元参与、和谐共享”原则,在保持原有行政村和现有社区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将城郊村和定居区划分为10个网片和11个网格,组建11个联系服务小组和5个专家咨询服务团进行“片村户”民情联系和“1+X”组团服务,开展多形式、全覆盖的联系服务工作,达到联系无遗漏、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形成“管理到门口、服务进家庭”的管理服务新格局。
一、包片联村联户,实施网格化管理。大河乡在农牧民进城定居转型中,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以村级党组织或自然村、社区等为单位,将片(社区)划分为10个网片和11个网格,中心干部、驻村代办员、村两委班子成员组成网格小组,由中心干部或驻村代办员担任网格组长。同时与县城专家咨询服务团衔接,组成若干个专家咨询服务团围绕网片(格)提供管理服务。
各网格服务队对本网格联系户的发展、民生和社会稳定等工作负全责,真正发挥包片联村联户作用。在每个联系服务小组,按照“1+X”的模式,以代办员、村干部和党员骨干为主体,每人确定5-10户家庭作为联系对象。每个网格建立2-4人的网格管理服务团队,设立政策宣传、法律援助、医疗卫生、转型培训、党员服务等五个团队,形成“网格管理服务团队+网格党小组+专业服务团队”的职能化组织架构。成立网格民情联系室和民情医院,建立民情档案,手绘民情地图,搭建民情“信号灯”。变单纯上门联系为专家民情会诊,开展进网格日、接待日和民情分析日“三个日”活动。通过划片、包村、联户的组织架构,实现了“网格化管理”新模式。
二、访忧解难解惑,推动组团式服务。随着县城发展和城郊村整村推进的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格局重心不断下移,片村所承担的任务和功能越来越多,只有坚持条块结合的组团式管理服务模式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为此,大河乡按照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模式,开通24小时民情热线,建立民情联络、扶贫帮困、维权服务、文明新风、绿化美化、维护治安六类网格先锋队和扶贫帮困、健康服务、温暖服务、环境卫生、文体服务、教育服务、婚育新风等7支共建联建网格先锋队,开展先锋同创并促使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开展“绿丝带进网格”活动,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开展“3+X”医疗计生志愿者进网格活动,为居民提
供卫生计生服务。开展教育团队志愿者进网格,实施“五点钟”工程,为进城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服务。开展产业转型培训志愿者进网格,为进城农牧民提供产业转型培训服务。设立“网格流动书屋”,为进城农牧民提供送书进农家服务。结合农牧村实际,尊重村俗民规,制定出台民情联系“十必访”制度,即困难户必访、残疾人户必访、孤寡独居人员必访、70岁以上老人必访、发生大病住院等重大变故家庭必访、邻里纠纷矛盾突出家庭必访、外出务工户必访、种养殖大户必访、全体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必访、党员群众红白喜事必访,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情联系,提供个性化服务。访困难户、残疾人户、孤寡独居人员户、发生大病住院等重大变故家庭,问困难群众衣食冷暖;访70岁以上老人,问敬老爱幼好风尚;访邻里纠纷矛盾突出家庭,问矛盾症结所在;访外出务工户、种养大户,问发展致富经验;访全体党员和“两代表一委员”,问兴村兴业良策;党员群众红白喜事必访,拉近党群干群距离,访出一片和谐。今年全乡共为农牧村落实帮扶项目13个,到位资金356万元,走访慰问困难户152户、465人次,落实慰问金50万元,帮扶实物价值5万元。
三、便民连情连心,强化针对性联系。大河乡城郊村,既是行政村,又有着区别于传统行政村的明显特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县城发展、征地拆迁、进城定居和劳务输转,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居住人群的差异性
十分明显,新情况新问题也更多。为此,大河乡在“片村户”民情联系机制推进过程中,根据不同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情联系服务工作。在联系服务对象上,统筹涵盖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拆迁过渡群众、在校学生、在职青年、老年居民等各类群体;在联系服务内容上,涉及群众生产生活、居住出行、就业就学、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力求服务内容的广泛性;在联系服务渠道上,采取发放民情联系卡、建立民情接待室、设立民情联系箱、编印民情小报、印发民情手册、开通民情服务热线等多种渠道,力求联系服务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畅通民情民意收集渠道。制作一张民情联系网络图:中心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片村划分情况,制作一张“片村户民情联系网络图”,明确中心干部“片村户民情联系”工作的职责,并在民情联系室上墙公布;发放一张民情联系卡:为便于民情联系,统一制作“中心干部和党员民情联系卡”,标明中心干部和党员的姓名、职务、分管工作、联系片村户、联系电话,发放到网格每家每户;建立一个民情联系接待室:中心依托现有活动场所,设立一个民情联系室,并配备相应的办公设备,由中心干部轮流坐班,负责各网格村民、居民来人、来电、来函等相关事项的日常处理,并做好登记工作。设立一个民情联系箱;在中心办公楼和各网格醒目处设置一个民情联系箱,每周定期开箱收信,随时接受
村民、居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公开一条民情联系热线,由中心干部负责接听,现场答复解决群众的问题,不能现场答复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提交民情分析会研究解决。中心负责提供咨询、办证、审批、领证等便民服务事项,提供社保、新农合、农牧村低保等惠农政策的落实,提供联村联户、劳务输转、城乡就业和转型培训等为民富民项目的服务。通过简化办事程序,为群众提供即办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项目代办服务、跟踪反馈服务。实行一个窗口接件,一个窗口办结,一个窗口服务,为方便群众办事铺设“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快速通道。推行服务项目、服务对象、责任单位、办事程序、承诺时限、监督办事和全程代理人“七公开”,以确保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四、真议实解实录,加强规范化运作。“片村户”工作机制能否有效运行,重点是看民情收集、分析、解决、反馈、通报等五个环节的工作有没有做到位。及时掌握民情民意,把群众的意见建议记录在案,放在心里,定期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对策,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心每周召开一次民情分析会。由中心主任主持,将各网格收集的意见建议,以及群众来人、来电、来函等需要办理答复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和讨论研究,制定解决答复方案,及时予以答复解决。建好一部民情联系档案。按照“一网格一档”、“一党员(干部)一档”、“一事一档”的要求,建好网格民
情联系档案,准确反映请托办事群众姓名、事由、办理人、办理情况、办理结果反馈等情况。民情联系档案由专人负责整理和保管,每月整理汇总一次,年终作为网格成员和党员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中心干部管理方式上,创新干部“办事档案”制度,以中心全体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为主体,在网片和网格全面实施干部“办事档案”制度,一事一记,月月汇总,定期公示,确保干部为民办事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大河乡进城农牧民便民服务中心建立健全了一批既便捷灵活、又务实管用的民情联系长效机制。在民情收集环节:建立网格服务小组定期走访制度,要求小组成员每周至少联系走访1次服务对象,按照“一人一户一档”的要求,记好民情日记,建立工作台帐。在分析、解决环节:建立每周工作例会制度,由中心主任负责召集,网格组长和网格成员参加,交流联系服务的情况,交办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责任包干制度,联系的包片包村干部和驻村代办员,结合个人工作分工,按照“一人一事一策”的要求,跟踪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在反馈、通报环节:建立“一人一事一反馈”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及时解决基层问题,广泛接受群众监督。
五、议事评人评效,开展互动式评估。为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村户联系”制度及各项为民、帮民、富民举措落到实处,便民服务中心采取对照要求查、自上而下考、从下往上评的方式,切实抓好工作落
实。对照要求查,即在各网格每周汇总党员干部民情联系档案,召开民情分析会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中心结合每月组织民情联系档案和干部办事档案归档,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情况进行督查,对记录不全或群众不满意的,要求限期整改。自上而下考,即中心将落实“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村户联系”制度,开展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情况作为各网片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的一项重要内容,以中心工作例会为时间单位,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报交流。同时,将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范畴,实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作为中心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各网格把开展联系服务群众情况,作为党员干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自下而上评,即将片、村两级落实“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制度、建立的“片村户”民情联系档案和干部办事档案,定期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由群众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效果进行评议。便民服务中心全面实施“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村户联系”制度,自服务中心建立“八个一”、开展“十必访”以来,各级党员干部已接访、下访群众1890人次,为群众解决问题、办理实事、好事56件次,群众满意率达99%以上。工作机制管不管用,关键要看能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看百姓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为确保工作取得实效,大河乡进城农牧民便民服务中心采取“双向考核”的办法,坚持“自上而下考核”和“从
下往上测评”相结合,用党员满意、群众满意的“双满意”标准来衡量评估工作绩效。中心和农牧村也建立了专项督查考核机制,每半年组织“两代表一委员”和居民群众代表进行满意度测评。
通过全面开展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推行联系户、服务小组、专家咨询服务团、网格、片、乡六级联动机制,采取“1+X”联户模式,组织开展“民情收集”工作,充分了解掌握群众所想、所盼、所求。依托“民情医院”,对收集的民情进行梳理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办法和措施。按照“一人一户一档”的要求,建立民情工作台账和民情档案,定期通报办理情况,及时公开民情“诊断治疗”结果,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在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开展以来,该乡党员干部接访、下访群众1890人次,收集梳理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43条,采纳39条,为群众解决困难及问题42件。在推进平安乡村、和谐社区建设、维护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使城郊村和进城定居的农牧民管理服务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和常态化。
第五篇:XX镇农牧民培训计划
XX镇农牧民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培训计划
XX镇人民政府2011年
XX镇农牧民科学种植养殖培训计划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广大农牧民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教育,努力实现科技兴镇战略。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XX镇2011年农牧民培训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牧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以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为核心,深入开展以先进实用技术为重点的科技素质培训以及与时代相适应的相关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科学文化技术和带着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提高广大农牧民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XX镇经济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培训目标
2011年XX镇农牧民培训的目标是: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和青年农牧民全年达到1000人次;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培训达到每人2到3次科学技术培训,掌握1到2门科学技术;干部培训每年不少于15天。通过培训,真培养一批农村技术骨干、科技致富能手,造就一支紧跟时代科技步伐,有技术、会经营、懂管理、能致富、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党员干部和青年农牧民。
三、培训对象
一是农村党员、基层干部;二是具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农牧民种植户、养殖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营管理者、青年农牧民;三是贫困户、低保户。
四、培训内容
1、围绕牧业增效、牧民增收,开展各种科学养殖和牲畜常见病害防治技术培训。
2、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以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劳务输出相关技术培训。
3、开展经济发展和法律基础知识培训。有针对性的在基层干部中开展财务法规、实用法律知识方面的培训。
4、广泛开展现代科技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普及与群众生活相关的各种环境、灾害以及各种生理医疗健康知识。用科学揭露各种迷信、伪科学、邪教的实质危害,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五、培训形式
1、以集中培训和经常培训相结合。以月为单位,做到月月有培训,常年不断线。
2、集中培训和个人自觉相结合,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广泛开展实用技术和科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3、课堂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下村下片深入开展各
种培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
六、经费安排
2011年培训工作由镇政府统一安排管理,受训人员住宿由政府统一安排,计划2011年培训经费5万元。
为顺利完成2011农牧民培训计划,镇政府成立领导小组,明确责任,落实培训任务,建立培训档案、完善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增强农牧民的致富本领,促进全镇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