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合集]

时间:2019-05-14 05:43: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第一篇: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 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五年再来一次大跨越”和率先在苏中地区融入苏南“第一方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目标,着力构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培育形成了船舶修造、特色冶金、粮食加工、木业建材、石化能源五大临江产业,成为未来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现代物流基地建设方面,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一类口岸的正式对外开放以及港口建设的稳步推进,如何扩大港口优势、发展临江物流业、建设现代物流基地、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靖江市境内拥有长江岸线总长52.3公里,是江苏省拥有长江岸线最长的县市。其中条件优良的一、二级岸线占71.9%,可满足万吨级以上船舶航行与停靠的深水岸线长28.1公里,占岸线总长的53.7%。可建造100个万吨级以上码头泊位,具备了建设现代化物流业的必要条件。随着我市长江岸线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临江物流企业不断增多,港口经济快速发展必将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是“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江苏省重点物流基地”。中心自成立以来,紧紧围绕靖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港兴市、港城相依”主体战略,按照“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以建设“亿吨大港”和“亿元产业区”为发展目标,大力开发沿江港口,培育沿江物流产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加快建设临港物流园区。到目前为止,先后引进了江苏中油、德桥仓储、扬子江粮食现代物流中心、扬子江港务(扬子江金属加工)、盈利港务(万林木业)、新华港务、龙威港务(龙威粮油)、信达物流、仲阳物流商贸城、太和物流、联合安能石化、苏农物流等物流项目近50家,计划总投资达450亿元,其中投资规模超亿美元的重大物流项目有18个,基本形成了木材、金属材料、粮油、能源石化、农业生产资料等五大特色物流基地,大运输量、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临港物流项目陆续建成并运营,园区物流业务量也开始释放。为此,我们选定了物流业比较集中的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为对象,对其物流企业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我市临江物流业现状

今年上半年,我市物流业入库税收5204万元,同比增收2461万元,增长89.7%,成为今年地税增长的亮点。其中营业税入库3429万元,同比增收1480万元,增长75.9%。截止2011年上半年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现有物流企业共40家,其中以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23家,2011年上半年开票销售额7.45亿元;以仓储装卸为主的物流企业10家, 2011年上半年开票销售额2.98亿元;以简单加工为主的物流企业1家,2011年上半年开票销售额5.43亿;以船舶代理为主的物流企业6家, 2011年上半年开票销售额0.07亿元。

2011年1-8月份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登记注册企业数为303家,登记注册资本41.9亿元,入库税金1.8亿元,营业收入93亿元,其中物流业务营业收入17亿元。

我们设计了《靖江市现代服务业试点企业情况问卷调查表》对物流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情况、从事的业务活动、目前执行的税收种类、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否获得资金扶持、企业需要哪方面人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共计发放问卷20份,回收15份,有效问卷15 份

根据问卷调查情况看,我市物流企业现主要从事货物装卸、货物代理代办及货物仓储,企业主要执行的税收种类是营业税,都处于发展阶段,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近两年内有2家企业获得省以上资金扶持,企业急需物流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

二、我市发展临江物流业存在问题

(1)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目前,我市物流业仍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虽然成立了江苏三江现代物流中心,但大多数物流企业仍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尚未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运输、仓储、加工、包装等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产业链,物流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还不高,远未达到现代物流的标准和要求。由于经港口运输的大宗散货主要是生产性原料,绝大部分物流仍为简单的货物中转,既不在我市加工增值,也不在我市开票交易,致使物流增值功能不强。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设施规模较小,临港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特别是能够提供全国性或全球性物流网络服务的企业,导致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存在“小、散、乱、差”现象。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我市港口现有物流基础设施、运输工具与仓储设施的总体水平仍处于发展过程中,港口码头大多为企业自用码头,且建设相对分散,等级不高;公共码头建设缺乏投融资平台,在现行的港口建设投资体制下,筹资压力多、难度大,数量偏少,与日益增长的港口吞吐能力不相适应。疏港公路和锚地还不能满足临港物流发展的需要,尤其是港口功能配套问题短时间内得不到解决,将成为我市发展临港物流业的一大障碍。在岸线整合过程中,部分企业漫天要价,协调难度较大,影响了岸线的使用和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市临港物流业的发展。

(3)公共交通设施使用成本过高,抬高了当地的物流成本,影响了三江现代物流中心长远竞争能力。靖江市地处长江北岸,与苏南的江阴市隔江相望。从地理区位上看,靖江市既可承接长三角经济发达区的经济辐射,又可利用苏北广袤的腹地,地理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是长江江阴大桥通车后,长江不再是天堑。但从运输成本角度看,江阴大桥高昂的过桥费,使得靖江的物流成本要比苏南等地高出许多。因此,无论是将三江现代物流中心沿江港口的货物运输过江,还是充分利用长三角南部地区丰富的物流资源,江阴大桥的过桥费都成了一个难以克服的成本瓶颈。

(4)港口电子化建设工作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利于三江现代物流中心临江物流的长远发展。港口作为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节点,将水运与陆运联接起来,为现代物流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现代港口通过电子化网络,将港务、海关、边防、商检、运输设施等整合起来,解决了相关信息的及时与准确传递,优化了政府审批流程,加快了审批速度,提高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物流综合成本。但是,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在建和已建的港口码头,电子化建设工作还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各港口码头还是按传统方式向相关部门报送资料,这无疑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不利于临江物流的长远发展。

(5)临江物流产业集中度过低,承担不起物流技术的投入,导致物流操作水平低,影响三江现代物流中心的综合效率。现代物流产业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但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一直是困扰物流企业的投资难题。没有一定资金的投入,就无法建立能发挥效能的物流信息系统。只有具有相当规模的物流企业,才能承担得起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高昂费用。但是,靖江市当地的物流企业规模小,业务十分分散,物流操作手段原始,物流技术的应用水平很低,离现代物流的要求相距较远。因此,要高效率的为沿江港口企业服务,特别是为具备现代港口操作水平的港口企业服务,要求三江现代物流中心同样具备现代物流技术水平。

三、建议与对策

1、研究制定发展临港物流业的政策环境。我市临江物流仍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导向应立足于加快发展,努力形成“在苏中最优惠,比苏南更优惠”的优惠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长期以来,我市对临江物流设施投入少,临江物流基础薄弱,难以适应现代

物流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给予财政贴息扶持企业自建临江物流基础设施,银行应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融资支持。安排临江物流或现代物流发展引导资金,加大对临港物流龙头企业、重点项目、新型业态等各个层面的扶持,培育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税费减免政策。继续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力争免收我市物流运输车辆的过桥费,充分享受江阴大桥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2、积极打造信息化、现代化的物流平台,提升临江物流业发展层次。

抓好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化、网络化是物流从原始向现代转型、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物流速度的重要手段。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周期长,因此需要把这一系统的总体规划放在优先考虑位置,做到统筹考虑、统一标准,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任务,避免造成重复建设,贻误发展机遇。以港口信息资源为依托,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与海关、海事、国检、口岸办、税务、外经贸等政府监管部门,与船代、货主、货代、理货、金融、保险等各类企业的联网,建立广覆盖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各企业、客户和有关管理机构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形成港口与海关、港口与货主、港口与承运商连接的有机整体。建立市场交易平台。构建综合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提倡多元服务,加快建设粮食交易、钢材交易、木材交易、能源交易中心。以粮食、石化、特色冶金、木材等产业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发展专业特色经营,带动中小流通贸易企业发展,打造资源集合、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区域性临港物流商贸集聚区。同时,借助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构建网上货运交易虚拟市场和网上物流综合服务交易市场,发展各种形式的物流服务中介业务,形成实物交易与虚拟交易相结合、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相依存、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相补充的市场条件。

3、加大培养临港物流人才力度。针对我市目前临港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注重培养临港物流人才,采取各种形式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加快“育才”步伐。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通过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的专业人才。加快“引智”步伐。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努力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为加快我市临江物流基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物流基地的建设为物流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基础,以物流基地为中心,逐步整合沿江物流业务。随着临江物流业务的集中运作,逐步建设区域物流网络,提升物流企业的规模,由此提高本地物流产业的集中度,形成物流企业业务不断集中、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投入不断增加、物流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优化、物流业务得到进一步集中的良性循环。

第二篇:松滋市物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松滋市物流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物流产业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现代物流已是全国物流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现代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中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物流业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我市领导对本市物流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我局近期对全市物流行业并重点对城区的情况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物流业现状

(一)区位及交通条件

松滋市地处湖南、湖北交界地,西接入川门户宜昌,东连古城荆州,与宜都、五峰、公安、江陵,湖南石门、澧县等县级市紧紧相连,适合物流中转。交通方面,铁路:有松滋火车站,可直达北京、广州、郑州、石家庄、怀化、柳州、湛江等21个大中城市;公路:东54公里至荆州与宜黄高速相连。江南高速公路已经开工,荆松一级公路明年可望兴建。客运辐射1500公里,与广东、福建、陕西、河北、湖南、上海“五省一市”直通客运班线,乡村公路已全面贯通;河运:港口有8个,其中长江港口3个,泊位25个,500吨泊位23个,港口年综合货物吞吐力逾500万吨。正在建设的荆州港松滋港区及临港工业园,将成为中部地区少有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三峡机场)立体交通枢纽。

(二)资源条件

松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石灰石、河沙等,有工业主导产品,白云边酒、水泥、纺织品、三盟机械、飞利浦灯泡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7.5亿元。主要产品产量为原煤51.5万吨、饮料酒3.8万千升、水泥99.5万吨、灯泡2.8亿只、服装587万米。农业方面,粮食年总产量37.13万吨、棉花1.6万吨、油料6.7万吨。全年出栏生猪在120万头左右,被列为首批全国生猪调出大市和湖北省生猪生产大市;同时还是国家优质水果基地、无公害柑桔生产基地、拥有“上明牌”柑桔、“麻水密柚”等一批水果品牌,年产水果近20万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足以形成农产品加工工业群。特别是“一区四园”的迅猛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轻工纺织、能源科技、医药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对现代物流业的需求更为旺

盛。

(三)全市物流企业基本概况

全市2010年底拥有载货汽车8072辆,各类货物周转量22091万吨公里。其中全市工业企业(含农产品加工业)2010年货物周转量10000万吨公里,且主要是由企业自有运力完成。全市现有许可经营的物流公司74家,其中城区近40家;无证经营的物流公司10余家;物流信息服务部10余家。本次调查走访的主要对象是城区物流企业,调查的35家公司中:客运公司6家,以神通运输集团为主,还包括下属乡镇线路的联营客运公司;快递公司7家,其中圆通、申通、中通、韵达、顺风、汇通快递均为加盟企业,主要以网购业务为主,邮政快递为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规模较大的货运物流企业有4家,其中正大、弘源两家公司都自有车队30辆左右,白云、华强2家公司则主要依托白云边公司开展业务;招商引资的1家大型物流企业安驰物流有限公司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工;2家国有企业的附属车队(松滋市粮油运输公司和松滋市装卸运输公司)已停业,剩下的10多家多为本地小型物流托运公司及仓储站。物流公司普遍存在进多出少的现象,如市内的6家快递公司主要依托网购业务,且平均每天只有50票的进货,除申通等个别公司每天能达到100票左右,其他以货运为主的公司每天只能保证一车货,甚至有些小的托运公司要几天才能有一车货。

二、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物流业经过近些年的加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从现阶段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不断规范和完善,传统观念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模式难免对现代物流产生一定的阻碍,物流效益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而我市又地处内陆地区,与国内物流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沿海城市相比,更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根据我局近期的走访调查显示,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全市物流企业基本上属于“弱、散、小”型

在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物流企业普遍整体规模小。注册资本最高为600万元,最低为3万元。从业人数最多的为70人,多为3至7人。物流经营上以传统物流为主,各自为阵,随行就市,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较低,造成行业利润低,物流成本高。从城区物流业调查情况看:平均成本陆路运输为0.50—0.55元/吨公里,水路运输为 0.25—0.30元/吨公里,铁路运输为0.11—0.15元/吨公里。这次调查的企业中除去正大、弘源、白云、华强四家企业有10辆以上的车队,其他基本上只有一1辆大货车,甚至有些快递公司仅只有3辆电动车,且绝大多隶属于其它城市大中型物流公司的分支点和仓储站,如申通、韵达、圆通等公司。这些企业构不成规模产业,缺乏必备的竞争实力。如果政府不加强产业引导,松滋物流市场将逐步被各大中城市物流公司分噬。一旦市场被他人占领,随着网络和经营管理的逐步完善,松滋物流将无法形成自己的产业。

(二)物流技术及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

我市物流企业的仓储和运输规模较小。大多数快递和小型货运公司都是租用他人的门面,办公室和仓库一体,总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快递中比较规范的圆通快递其仓储面积也仅有40平方米左右,而老字号的三盟快运其面积也不过20平方米,很多货物都是露天储存、搬运,防潮防晒及安全性等仓库必备功能极低,很容易导致货物受损。多数物流企业也无力投入人力资金开展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基本上每家公司都只有一套最基本的物流计算机管理系统,致使物流效率较低。运输车辆技术(车型)结构不适合货源结构变化的需求,跑空车现象普遍。货运站、货运枢纽规模小,网点少,技术设备落后,缺少具有现代化装备的货运枢纽及其运行体系。

(三)物流管理不统一,标准化建设滞后

由于我市现代物流刚起步,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各部门相互间协调性差,各自为政,管理不统一。物流业作为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市物流标准化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各个物流企业之间价格、制度不一。走访过程中,很多公司反映同行之间很容易出现恶性竞争,收费混乱等问题。如我市发往省外的快递起步价格为15元,同行之间为抢生意降价至10-12元,这样导致企业利润更薄。物流企业的管理不标准、不统一产生的后果使我市的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经济回报,致使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增长乏力。

三、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发展现代物流的认识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振兴第三产业的必然选择;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是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我市现代物流尚处在起步阶段,无论企业还是政府对于现代物流普遍认识不深,处于传统型物流的状态,仍局限于单一的运输、仓储、搬运上,与当今崛起的现代物流发展形势极不相适应。如还不引起足够重视,势必影响我市经济的科学发展、后发赶超,拖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务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物流产业作为

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来抓,以此来推动三次产业的发展。

(二)整合资源,建设一定规模的物流园

要大力推进城东工业园区、城北工业园区、车阳河长江港口工业园区的建设,着力推进发展现代物流进程。针对松滋物流企业存在的“弱、散、小”问题,一是应在城区建设综合物流园,以规模化提升物流;二是在火车站、临港工业园建设物流园,以专业化提升物流;三是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提升物流。

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走整合资源之路,才能达到目的。第一,要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建设综合物流园区。力争高起点、高标准设计规划,基础设施、技术条件、信息化水平走在本区域前列。第二,积极引导现有物流企业向园区聚集,推动物流企业资源共享,提高物流效率。第三,积极鼓励现有商业、运输、交通、工业、农业等行业的企业或经营者,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从而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第四,将物流资源与交易市场资源整合,以更好带动商流、资金流、信息流。

(三)完善体制,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我市应建立政府层面的物流业发展部门联系会议制度,由市政府领导,发改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制定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由龙头企业牵头,成立物流协会,维护行业经营秩序。要重点建立健全物流园区符合现代经营理念的运作模式及与政府的良好合作机制。

(四)政策扶持,促进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

我市近期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首次将物流业列入其中,在项目用地、财政扶持、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融资、行政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这必将为松滋物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撑。但同时,还应考虑对引导企业入驻物流园区给予必要资金扶持;对重点物流企业的信息平台和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给予项目资金支持;对物流企业引进人才和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对农产品运输继续实行绿色通道及特殊时期的运费补贴政策。

第三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

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

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

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物流发展势头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的企业物流实体,即集团(企业)二级法人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具有投资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的条件,能将园区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很好结合,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1号),采取切实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剥离,释放物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物流业与工农商贸流通业联动发展。在2011年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联动面,推动农业、商贸流通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扎实推进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与传统产业的联动发展水平,加快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2、落实并完善税收配套政策。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到差额纳税等政策;尽快设立物流税目,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推出统一的物流业专用发票,建立统一的物流企业纳税体系;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税赋的原则,将物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物流业务与主业成功剥离的物流企业,新增加的营业税等税额,各级政府留成部分均按50%奖励企业,用于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江苏、福建、广州等省份,按40-60%返还),避免到省外开发票和设分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全面清理过路过桥费收费线路、标准及收费期限;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修订大件运输车等特种运输车辆的标准,彻底解决特种运输车辆超限限行、随意罚款和“大车小标”问题;研究相关管理办法,为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便利;加快推进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支持甩挂运输发展;制定最低运费保护限价政策,在运营税中扣除燃油税部分,优化物流运价参照客运业制定货运业燃料成本补贴制度。

4、规范物流企业用地问题。对纳入省规划内物流园区土地征用给予重点支持,对重点物流项目用地,在地价上等同或低于工业用地,相关费用按照下限收取或采取减、免、先征后返等相关政策;物流企业以原划拨土地改建物流项目的,应优先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二)规范物流园区建设和认证管理。物流园区建设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考虑物流市场需求,把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与新建物流项目有机结合,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原则上每市建立2-3个综合性园区,3-4个专业化园区。在产业集聚区,有针对性地建设石油化工、建材、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中心。在县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在乡镇建设物流配送站,形成省、市、县、乡四级物流运营网络;加强物流园区的认定管理工作,尽快出台我省物流园区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规范理顺现有物流园区的管理。

(三)协调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难问题。许多物流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较快,自有资金积累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发展难以得到金融、担保机构的贷款支持。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在防范资金风险的前提下,放宽物流企业贷款融资条件,降低其融资成本;建立物流业融资担保体系,协助中小物流企业取得贷款;推广物流金融新模式,围绕产业链上下游资金往来,开发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区域重点物流企业在物流园区、基地、中心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给予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

(四)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十二五”是我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物流社会化,物流业不仅要发挥支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作用,更要通过资源整合、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为落实山东省“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筛选确定了六大类739个重点物流项目,其中在建项目375个,拟新建项目364个,总投资约2817亿元,预计年新增营业收入4750亿元,实现利润260亿元,交纳税金162亿元。建议省财政建立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列支5000万元(据了解,目前青岛已经安排1000万元,淄博安排1500万元,东营已经安排了500万元),用于扶持“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物流重点工程,加快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促进我省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五)支持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物流标准化是加强物流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是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支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在这两个领域的投入和引导。加快我省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标准的制定、宣传和推广,规范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建设和管理,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专业化物流园区和中心。重点支持全国性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平台间信息交换标准,完善平台间互联互通机制,推动跨区域、多领域的信息网络联盟合作。

(六)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支持重点高等院校与国内外企业、行业、协会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定单式培养的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和职业认证;以先进适应的现代物流知识为主,有针对性地培训行业内能够统筹规划和服务于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学校之间合作,支持企业为大学生实习提供方便,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

第四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阅读了《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本站编辑还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调研报告栏目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第五篇: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了50余家物流企业和制造企业物流业发展情况的介绍。对当前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政策环境、企业主辅分离、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以及影响物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摸底。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物流业发展总体情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省现代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出台,我省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今年以来,随着我省国民经济整体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发展,现代物流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底全省社会物流总额105831亿元,同比增长22.7%;物流业增加值2871.4亿元,同比增长19.5%,占gdp比重7.28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19.9%;社会物流总成本7081亿元,同比增长12.8%,占gdp的比率下降为17.9%;物流产业完成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加25.7%。全省各种运输方式货物发送量27.45亿吨,同比增长12.34%。从行业发展状态看,有以下特点:

(一)物流市场需求增加,物流企业快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物流运行模式不断出现新变化。制造企业加快资源整合、流程再造,不断释放物流资源。目前,全省80%以上的规模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分离外包物流服务功能,建立了一大批以企业集团内部服务为主,逐步面向社会服务的物流企业。物流需求不断增加,初步形成了分离分设物流中心、合资合作物流公司和全面外包主辅剥离物流公司配套等不同形式的两业联动发展模式;商贸物流加快发展,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和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进城、农资和日用工业品下乡带来较大的物流需求,推动了物流企业的快速增长。2011年全省物流总额同比增加了22.7%。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17000多家,其中骨干661家,先后进入全国100强企业23家,享受全国税收试点企业62家,被评为“山东服务名牌”企业69个。物流企业向规范经营和专化服务延伸,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由多种所有制、不同经营规模和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

(二)行业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自2011年以来,全省具有行业特色的物流企业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钢铁、煤炭、轻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纺织、医药及农产品等行业不断整合物流业务,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联盟关系,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东营市完善石化物流供应链建设,以港口、油田、炼油厂为基础,加快推动石化产品的储存、运输等供应链管理。兖州整合煤炭资源,建立了煤炭产品的加工、存储、配送的供应链系统。寿光建立了农村物流服务体系,以农产品为重点,开展冷链物流一体化建设。淄博建设危险化学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体系,加强危化品行业物流的推动和管理。工农商贸企业资源整合,专业化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模式逐步形成,出现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如以危险化学品物流为主的依厂物流、用国际集装罐运输化工产品的烟台德华物流,以图书物流为主的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等。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供应商管理库存、供应链金融、卡车航班、保税物流等服务新模式得到推广运用。

(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应用。2011年全省物流相关产业投资2190亿元,同比增长25.7%。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综合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多种运输方式衔接的联运、转运枢纽规划建设步伐加快,各地贯彻物流业振兴发展规划,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进度加快。全省现有物流园区245个,在建园区94个,规划新建园区37个,物流中心407个。物流园区资源逐步整合,信息化水平和园区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园区内积聚了大量物流企业,拉动了社会就业,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山东盖世物流、德州运达物流等一批重点园区显示了良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物流信息化加快发展,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得到普遍应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中有90%以上的建立了内部局域网,20%针对部门级业务流程,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软件应用开始普及,rfid等物联网技术在车辆监管、物品定位管理、自动识别分拣、配载配送和路径优化技术等开始应用,出现了网上交易、金融、检测、配送等集成化电子商务服务的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物流服务平台,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平台、电子报关等一批先进适应的信息化项目,为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成效显著。我省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起步早,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近几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二、三产业剥离工作的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企业释放物流需求,剥离物流服务环节。2011年,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首批启动40个项目,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从调研情况看,实施意见的出台推动了供应链一体化运作,示范工程带动作用明显,85%以上的制造企业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实施流程再造,并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多个环节实施了物流剥离、合作和服务外包,取得明显经济效益。201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相当于新增社会效益276亿元,物流运行效率不断提高,潍柴动力、山东海化集团、首钢东星、冰轮集团、鲁南制药、济钢集团等制造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开展供应链一体化管理,企业物流成本平均下降11%以上。张裕集团实施物流外包产成品吨公里运价比过去下降了45%;山钢集团推进水铁联运和供应链整合后,年降低物流成本3亿元。山东立晨物流与临工沃尔沃联动发展,提供供应链管理一体化服务,联动发展合作后2011年为临工沃尔沃节约物流费用30%。

二、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进一步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物流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物流产业的作用、地位和社会认知度显著提高。但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和部门,对现代物流是为工农商贸企业生产经营提供物资供应和保障的新的组织形式和新的组织技术,以信息化为支撑,整合生产资料供应、运输、加工、仓储、配送、包装、金融服务、回流回收,以降低物流成本为目的,最终实现物流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概念不甚了解,内涵掌握不够系统,对现代物流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比重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制约了物流资源和功能的释放,束缚了物流服务水平的提升,不利于物流业的推进和发展。

(二)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加大,物流业的税赋不甚合理。一是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加大。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物流服务效益难以提升,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据调查,运输型物流企业2011年燃料成本和过路过桥费约占总费用的30-40%,到2011年第一季度已经上升占到了55-65%,其中燃料成本占40%左右(运输营业税与新增加的燃油税重叠),过路过桥费占20%左右;另外,有些运输企业营业税还要附征2.5%所得税,企业无论是否有利润,都要预征,并且存在只征不返的情况。一些物流企业在高成本、低收益、微利润状态下运行,缺乏发展后劲。二是物流业税收管理、税赋不甚合理。首先,目前从国家到地方政策均没有一个统一的物流税目,现行的营业税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包括运输、装卸、搬运)与服务(包括仓储、代理等)两大类。前者营业税税率为3%,后者为5%。在实际经营中,综合型物流企业各项业务上下关联,互相重叠,很难区分运输与服务收入,税务机关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征收。其次,存在重复纳税现象。如,物流园区出租仓库,既要按照租金收入缴纳5%的营业税,还要缴纳12%的房产税,合计17%,除此之外还要缴纳土地使用税等,税收约占收入的25%,过高和不甚合理的税负严重制约了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三,制造企业因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造成税负增加部分,同级财政等额予以扶持补助的政策得不到落实,主辅剥离积极性受影响。据有些制造企业反映,物流业从制造业中剥离,虽然增加了地方税收,培植了地方财源,但就企业而然,各项税收费用统算,剥离后比剥离前要高出10-20%。如果没有较强的政策支持和引导,物流业务从主业中剥离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物流市场得不到更有效释放。第四,地方税源流失严重。有些运输企业和物流公司由于没有税务发票的开票资质,开据发票困难,有关政策尚未配套、落实不到位,便选择政策优惠的省份代开发票和注册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三)物流标准有待于规范和完善。一是物流主体标准不规范。物流市场主体庞杂,物流企业集中度不高,竞争秩序不规范等问题比较严重,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加强。物流企业专业化和精细化与供应链的一体化配套的服务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小、散、乱,形不成规范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急待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整合。二是物流技术标准不规范,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物流信息尚未达到共享共用,造成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

(四)物流园区建设规范性较差、相关服务功能偏低。物流园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有些市、县物流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综合性的园区建设较多,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的专业化园区相对较少,园区的服务功能低,定位不明确。调研发现,近几年一些地市,在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时,不顾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物流规模,不考虑与当地产业集群和产业特色的结合,为建园区而建园区,简单的认为贸易市场就是物流综合园区,盲目跟风建设,结果是一方面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土地不能满足,另一方面由于设计规划的不尽合理,造成园区土地的浪费。如何防止重复建设和土地资源浪费,合理规划、整合物流园区的建设,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功能,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

(五)专业化物流和精细化服务水平有待于提升。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物流市场的专业细分加快,制造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性的运输、仓储服务,难以满足专业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定制化、供应链一体化的服务。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相结合,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多业联动融合发展是加快物流业发展的关键。

三、加快推进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来,国家和省政府现代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提升了物流业的产业地位。物流企业也希望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进一步推进全省物流业发展,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优化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制造业主辅分离,向物流企业释放物流资源。调研中发现,现阶段物流发展势头比较好的物流企业,主要是从大型制造企业自身剥离出的企业物流实体,即集团(企业)二级法人的物流企业,这类企业具备满足制造企业专业化生产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具有投资建设专业化物流园区的条件,能将园区与当地的产业发展很好结合,形成生产前物流供应服务与企业内部流程再造相匹配,与生产后商贸物流相接轨的供应链一体化整体服务功能,从而推动物流服务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支持制造企业主辅分离的政策环境,落实《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发[2011]51号),采取切实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剥离,释放物流服务的社会化需求,推动物流企业增强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1、加快推进物流业与工农商贸流通业联动发展。在2011年开展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联动面,推动农业、商贸流通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扎实推进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汽车、农产品、医药等行业物流供应链一体化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降低物流成本,全面提升我省物流业与传统产业的联动发展水平,加快建立一体化物流服务体系。

2、落实并完善税收配套政策。尽快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让物流企业享受到差额纳税等政策;尽快设立物流税目,整合与物流业务相关的各类发票,推出统一的物流业专用发票,建立统一的物流企业纳税体系;按照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和公平税赋的原则,将物流业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代理等环节的营业税统一调整为3%。;物流业务与主业成功剥离的物流企业,新增加的营业税等税额,各级政府留成部分均按50%奖励企业,用于支持物流企业发展(江苏、福建、广州等省份,按40-60%返还),避免到省外开发票和设分公司,造成地方税源流失。

3、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全面清理过路过桥费收费线路、标准及收费期限;严厉打击公路“三乱”,免除企业不合理负担;加快修订大件运输车等特种运输车辆的标准,彻底解决特种运输车辆超限限行、随意罚款和“大车小标”问题;研究相关管理办法,为城市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提供便利;加快推进建立集装箱多式联运管理服务体系,支持甩挂运输发展;制定最低运费保护限价政策,在运营税中扣除燃油税部分,优化物流运价参照客运业制定货运业燃料成本补贴制度。

下载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靖江市临江物流业发展状况调研[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调研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2012-01-30 01:26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作者:蔡雪芳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物流业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是区域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业......

    县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县物流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近三年来,我县始终坚持“强工兴城”主战略,大力实施“五年决战工业500亿”,主攻产业、决战工业,做强企业、做大产业,工业经济总量和效益明显......

    晋城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晋城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焦新文 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我市物流业发展现状。1. 物流结构呈现出以能源、化工产品运出和工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

    港口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港口物流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成功引进上海港口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港口与物流园区建设,港口物流业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但短期内结构矛盾和发展困难还很多,与建......

    新加坡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加坡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09-2-18信息来源: 现代物流业是新加坡的支柱产业之一,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新加坡物流业对GDP贡献在8%左右。物流相关公司800......

    山东省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东省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我们采取实地调研和书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省17个市进行了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实地考察调研了青岛、烟台、临沂、日照等8个市,听取......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区把物流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酿酒、物流)来发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xx现代物流业,对于“1234”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财政税收,增加为工业服......

    物流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近年来,**区把物流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酿酒、物流)来发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1234”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财政税收,增加为工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