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时间:2019-05-14 05:44: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第一篇: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

作者: 孟祥茹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1、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我国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1、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1、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

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1、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2、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2.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科教育方面,我国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2.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

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2.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2.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2.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2.7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2.8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2.9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就学网

第二篇: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通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

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

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二、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据我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我国在物流本科教育方面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50所;有6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

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3、必须重视物流观念的变革

企业必须真正树立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把物流运作管理作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经营优势的战略内容进行研究和决策,彻底改变过去只重市场促销而忽视物流管理的状况,建立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

其次,中小企业必须重视供应链管理思想,把物流运作建成一个以满足经营需要为目标的供应链体系,发展自身的供应链联盟才能够增强自身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三,企业必须建立绿色物流观念,顺应绿色潮流,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企业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第四,逐步树立第三方物流观念,根据物流资源状况,优化配置方式,实现物流功能一体化和物流配送市场化,不断提高物流效益。

4、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

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5、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6、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

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我国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7、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8、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

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9、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

中国的大型制造企业、商业企业要迅速从“大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不失时机地与合适的供应商、储运商等结成战略联盟,通过合作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又实现互惠互利。通过物流战略联盟使众多企业的集约化运作,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从社会效益来看,由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作为同盟,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减少了社会物流过程的重复劳动。要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的战略合作,成为核心企业长期的、稳定的战略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实行供应链管理,以供应链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提高中国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已是大势所趋。

10、引进专业物流管理咨询公司

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物流要想成功地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或者在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扩大市场份额,由于企业自身专业力量的不足,因而就可以借助相关的管理顾问公司或者相关研究机构来制定企业科学的物流战略规划、实施战略和管理体系,不仅要透彻地了解先进的物流企业是怎么做的,更要了解它们为什么那么做,在做的过程中,它们的物流服务理念是怎样变化的,是怎样与市场竞争和客户需求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相衔接的。很多企业在采用物流技术和新管理方式前都进行过有关咨询活动,尤其是管理咨询最多。我国的中小企业只有充分利用专业管理顾问公司的优势能力,才能够更快捷地搭建先进的物流系统及管理平台,才能够全面提升企业物流运作与管理的整体水平。11、开拓全球性物流,寻求全球性市场空间

中国的企业要增强竞争忧患意识,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要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以一体化的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装配和产成品分销,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实现对顾客的快速反映、提高顾客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或供应链成本,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在全球性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1世纪是一个发展的时代、开放的时代、创新的时代,竞争和较量将更加激烈,形势非常逼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我国企业发展物流取胜的重要手段!企业发展物流惟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才有可能立于不败之地。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企业自身的情况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采用的创新模式也不相同,但无论怎样,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与技术本身的创新同样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物流管理创新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及独特的运作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企业创建时期,物流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快速积累资金的捷径。

第三篇: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笑宇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宏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及培育人才来融入国际化的过程。从微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国外市场目标的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选择、竞争方式选择等具体市场战略。

一、中国企业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要么跨国公司走进来战胜我们,要么我们迎战跨国公司。张瑞敏指出:“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要成为跨国公司,既然要„与狼共舞‟,你自己就必须成为„狼‟,否则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被吃掉。”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一些行业的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价格疲弱导致市场机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积累的资本、技术、和产品需要更新、更大的市场容量。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大为减少,大大改善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环境,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必须遵照市场准入原则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逐步开放市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是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例证。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问题,汲取失败的教训,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跨国经营,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比较成功的有海尔、格兰仕等企业。

1、海尔国际化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第一是名牌发展战略阶段。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第二是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第三是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质量、财务、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

2、格兰仕国际化发展战略。

格兰仕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在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格兰仕通过贴牌生产开始创业,也通过贴牌生产走向海外市场,并创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中心”为目标的国际化经营之路。格兰仕坚持低成本战略,逐步形成了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一方面发展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积极谋求新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不断关注全球微波炉等家电业的产品、市场和管理发展动态,力求集成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管理。

格兰仕与外国跨国公司在组织形态方面大多是“哑铃型”结构——两头(研发、营销)大、中间(生产制造)小——的模式不同,格兰仕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模式与跨国公司的“哑铃型”模式形成了很强的互补关系,体现出我国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特点,突出了企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弥补了国际经营能力、经验以及人才不足的弱势,从而使得格兰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巧妙地避开了与外国巨型跨国公司的正面交锋,进而在竞争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找到了企业生存机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OEM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以及逐步向外渗透“格兰仕”品牌的策略,又为将来一旦资源和能力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以自身品牌自行开展跨国经营做好了准备。

3、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渐进发展是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市场选择来看,成功进行国际化战略转型的企业往往都是先占据国内市场,然后是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市场,最后成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从经营方式的演变来看,往往都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出口,然后战略联盟,最后实现“走出去”目标这样一个过程。现实中我国许多成功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都无形中遵循着这一过程,例如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通过一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失误,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明渐进性国际化战略的现实性。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选择了跨阶段发展战略,但结果不甚理想,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如嘉陵摩托在1993年进入美国市场,与美国TNC国际公司合资组建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但是在美国市场上连年亏损,并接近破产边缘。后来,嘉陵摩托美洲公司将视线转移到拉美市场,在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等国设立加工装配厂,以其产品质量较好,价格相对便宜,迅速打破日本厂商的垄断格局,开拓了拉美市场,并扭转了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亏损的局面。还有一些企业超越现阶段自身的实力,在海外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全面出击,进入自身不熟悉的领域,不仅海外投资失败,并影响到国内业务。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战略不清晰。

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有的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不仅没有获得预想的收益,反而付出了巨大代价。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很多中国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而不是可持续发展,这肯定创造不出国际品牌。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的、科学的过程,需要用严谨的手段和务实的精神来塑造品牌。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如海尔走的是分销战略,它在美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为其作分销,通过分销方式打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了一杯羹。现在我国的企业战略虽然做得不少,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战略,还不多见。

2、管理体制落后。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投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海外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海外投资经济效益较低、重大投资损失事件时有发生,正是管理体制落后的直接反应。如果说战略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方向,管理体制则在更广泛的操作层面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的兴衰成败。

3、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

中国企业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项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的风险。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国外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可以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

4、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可能是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目前国内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很难有效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造成了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加上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我国企业很难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而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国际化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很多以失败告终。

此外,因为对当地法律的疏忽和不了解而遭遇法律麻烦,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中也不鲜见。后发劣势问题也不容忽视。种种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

三、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我国与日、韩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比较

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突出地表现出重化工业为主和出口导向的特点。产品的国际化以及后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体化成为企业的优先战略选择。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与日本和韩国企业十分不同的国际化道路。虽然中国也是沿着开放和贸易促进工业化的道路发展,但是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较,中国大量和持续地吸纳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吸引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或者将生产基地从母国转移到中国。由此带来中国目前加工贸易的爆炸式增长,进出口贸易结构呈现“两个半数以上”的特点,即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来自于外资企业。

日本和韩国以产品的国际化作为优先选择的战略为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而把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中国道路称之为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这两种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化模式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目的,是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和商品的出口上占领制高点,塑造本国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和世界品牌;而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廉价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利用接近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战略的结果虽然也表现为产品出口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但是这些产品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独立投资生产制造的,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不是“由中国制造的”,它们原来绝大多数都已经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国自己的企业并没有获得国际化的机会,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著名品牌。

其次,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既利用了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又使自己的企业培育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而中国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最初是跨国公司想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开发中国市场的潜力,后来演化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安排的一部分,是其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采购战略的一个节点,是跨国公司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把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

第三,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使实施该战略的国家的贸易量激增,同时GNP 要大大高于GDP,本国国民收入得到迅速提高;而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虽然也使中国的贸易总量巨大,但是由于这些贸易总量绝大部分表现为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量,所以尽管中国以GDP 表现的贸易依存度很高,但是GNP 却大大低于GDP。

第四,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采用,会鼓励所在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的企业与本国国内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产业前后向关联关系,这种纵向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一体化或者纵向约束的产业的前端,是驰骋于国际市场的贸易型企业,产业链的后端是国际生产制造基地;而实施纯粹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则无法使本国的企业直接走出去,外国投资企业在本国独立运作,它们与本国企业之间缺乏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前后相联系机制,虽然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聚集也会形成所谓的国际生产制造基地,但是充其量也只是“世界加工厂”。

最后,出口导向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在国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因而国际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强烈地影响所在国经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在应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造成的冲击时,由于国际贸易中的原产地原则,也会造成大量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与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之间,在价值判断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都是适应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所在国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

四、对策与建议

(一)从宏观战略上,应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的中心环节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核心是培育别人所没有或别人具有但力所不及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国际范围内各大跨国公司的竞争也都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展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使企业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导的核心性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企业不断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或更高的投资回报。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力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能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就是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自身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其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要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

最后,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在具体市场战略上,应从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竞争战略选择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说是海外目标市场筛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其次,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对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此,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渐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渡。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第三,充分运用利基战略。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可以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接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然后再考虑市场的全面渗透。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生产,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略。这一战略选择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借鉴意义。

(三)组织行业集团,培育中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非常明显。关联企业之间可以结成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渡。

第四篇:物流运作

物流服务的含义:物流服务是为满足客户需求所提供和实施一系列物流活动产生的结果。

物流服务的实质:提供和创造客户所需的价值,从价值的角度可以讲物流运作看作为价值链。

集成物流服务是由物流商整合物流资源、提供一体化服务的业务模式。

物流服务分类:①基于物流设施的物流服务(物流设施是提供物流相关功能和组织物流服务的场所)②基于特定主题对象的物流服务③基于特定行业或产品的物流服务④基于特定物流活动范围的物流服务

集成物流服务是物流供应商针对客户最终需要量身订制的多功能、全过程的物流服务,充分满足客户需求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过程

物流运作流程是根据客户需求设计运作方案,形成先后作业的衔接过程

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关系:资金流从属商流;信息流从属商流和物流。商流是动机和目的,资金流是条件,信息流是手段,物流师终结和归宿

物流运作流程设计的考虑因素:企业服务宗旨、客户物流需求、物流运作技术和资源条件、环境因素和运作模式选择

物流运作管理的内容:①对物流系统要素的管理②对物流功能活动的管理③对物流运作过程的管理④对物流运作关键绩效指标的管理

物流运作模式的分类:

一、根据物流运作主体不同分类①供方物流运作模式②需方物流运作模式③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④集成物流商运作模式。

二、根据物流服务不同分类①单功能物流运作模式②多功能物流运作模式③一体化物流运作模式(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三、根据运作方式不同分类①基于自营物流的运作模式②基于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模式③基于1+3物流的运作模式

自营物流指企业通过自己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物流资源,制定物流战略和运作计划,组织人员、设施、设备和技术资源,完成其供、产、销等环节物流活动的运作模式

优点:对供应链个环节的控制力强,方便其他业务配合,有利于本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对物流系统运作可以有效的控制。提高企业品牌价值,保障物流配送环节的优先地位。合理规划流程,提高效率,减少费用。缺点:增加投资负担,削弱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需要很强的物流信息化平台的开发建设能力。需要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物流可能成为企业负担。

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特征:企业以签订外包协议或合同的形式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由专业物流公司对物流活动全权负责实施。优点: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减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来服务于企业物流活动。提高企业运作柔软性和市场反应敏捷性。缺点:降低了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减少利润。对物流没有控制,可能失去潜在利益。产生技术信息资源的风险。

1+3物流1指自营物流模式,3指第三方物流模式。优点:业务控制增强,资源充分整合,减少交易成本,防止公司机密外泄。缺点:增加信用成本,需要改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影响生产经营,外包具有风险。缺乏对未来不确定性因素的认知,影响供应链正常工作。

汽车物流:根据作用对象不同分为: 零部件物流和整车物流

CKD全散装件(完全拆散,之后组装)SKD 半散装件(进口半成品,然后简单组装成车)

IT物流专为IT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等提供的物流服务。特点:数量小价值高。品种多,配送要求高。配送量波动大,时间要求较严格。服务内容广泛。要求:物流信息化程度要求高。以航空快递为主。安全作业要求高,库存控制难度大,对服务的要求高,要求快读反应。

IT物流运作模式:自营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供应商直配模式、共同配送模式。

IT产品销售物流配送:1按库存进行发货2按订单发货3面向客户配送方式

冷链物流指需冷藏冷冻的物品或保鲜品,在生产加工、储藏保管、运输与配送,直至最终用户消费的各个冷链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温度和保险技术环境下,以期更长时间地保持物品的关键属性和质量安全,并减少损耗的专项物流。特点:温度控制要求高。运作成本高。时效性要求高。作业环境要求高。质量要求高。对设备的要求特殊,专业化程度高。对象:农产品、加工食品和速冻食品、特殊商品和药品、化工危险品。

物流金融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开发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有效的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

时间控制 在物流运作过程管理的应用,主要包括物流计划时间、物流项目设计与开发时间、物流作业具体操作时间、物流各环节的节点连接时间、物品交付时间、客户投诉响应时间等。

提前期指某项物流作业从开始到结束所需要的阶段性时间。有:采购提前期、供应提前期、运输提前期、仓储提前期、配送提前期、装卸搬运提前期。

时间窗在供应链企业之间或企业内部上下游工序之间,由于外部环境变化等要求而设置的物流服务时间范围称为物流运作时间窗。

物流服务质量指物流服务固有的特性满足物流客户和其他相关要求的程度。

物流质量成本指为了确保顾客满意的物流服务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顾客满意的物流服务质量所造成的损失。

第五篇:浅析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战略发展

浅析我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战略发展

摘要:我国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

摘要: 我国 加入了WTO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本文对照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企业物流的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企业物流、运作模式、供应链管理、发展战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纷纷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上下功夫。为了以较低的交付成本、更好的物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中赢得竞争优势,物流战略越来越成为企业总体战略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一、中国企业物流的运作现状

1、物流研究缺乏综合性,物流理论研究的两大领域———物资流通和交通系统,不论是物流战略规划还是物流经营管理理论的研究,都从研究者固有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片面地强调某个局部的功能要素,缺乏综合性,导致了人们对物流认识的偏差。直到2001年4月,物流的第一个基础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才正式发布。对于适合 国情的物流理论尚缺乏深入研究,同时部分理论研究与实践严重脱节,理论成果的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物流的管理手段落后,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很多企业还停留在纸笔时代,有些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但还没有形成系统,更没有形成网络,同时在物流运作中也缺乏对EDI、个人电脑、人工智能/专家系统、通信、条形码和扫描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3、企业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都把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地降低物质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产企业把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焦点从生产领域开始转向非生产领域,包括采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分销、售后服务等物资流通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但中国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纳入一个部门对物流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统一运作与管理。

4、企业缺乏协同竞争的理念,在“经济全球化”、“物流无国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下,美国的企业在与日本企业竞争时,尚感觉到了压力,他们纷纷实施归核战略——企业集中资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发展核心主业,把主业做大、做强、做精,并在全球范围谋求物流外包或与全球的外部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国 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很难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因而企业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

二、中国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1、加强物流学科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2002年物流本

科教育方面,我国 以专业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以专业方向的形式出现的大学至少有40所;有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交通运输和交通工程、电子商务专业等与物流相关的专业。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并开始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物流教育经验,物流研究机构也相应出现,这一切已经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和学科体系的支撑,但进一步加强物流学科建设,解决理论和实际结合问题,加快人才培养,仍是 我国 高等教育物流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2、加快物流标准的制定,建立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物流标准化问题进行统一协调、规划、管理。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作为现代物流突出特征的物流信息标准,形成全国以及和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3、创造现代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国企业要按市场规律构筑适合自己的一体化物流战略,离不开完善的宏观环境和外部环境。中国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建设;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要为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在跨地区经营的工商登记、办理证照、统一纳税、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扶持、引导物流企业、物流服务企业引进先进装备,改善物流设施,进而提高物流绩效和物流服务水平;要积极鼓励和扶持有一定基础的大型货运企业或储运企业完善服务功能,实现向物流服务企业的转变,推动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的形成;要健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促进生产性和流通性等企业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物流,既提高经济效益又提高社会效益。

4、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综合物流中心的建设,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核心。大型综合物流中心,是指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社会化物流中心。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综合物流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极具重要作用。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于资金的筹集,企业除调集自有资金外,重点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以多种方法吸纳资金。

5、积极使用高科技物流设备,改善物流管理技术,在积极发展物流的同时,应大力推广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专用车辆、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等。引进国外物流管理技术,有助于我们破除只盯着眼前的既得利益、把精力放在低水平的扩张及对本部门的垄断保护等方面落后的观念,从而缩小 我国 物流业与现代物流的差距。

6、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信誉,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营信誉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物流企业要向管理要效益,在员工中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经营观念,建立一套严格的业务规则和制度,在抓好内部机制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物流企业要特别注意树立经营信誉,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

7、企业要构筑一体化物流战略,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将物流活动纳入系统化的统一管理,一体化物流既提高顾客服务水平又降低物流总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内部实现不了一体化,就谈不上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形成一体化供应链。但是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只有那些物流活动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才有必要成立物流服务部或物流子公司。但对于新成立的企业,就应该将精力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将物流给第三方经营。而对于一些大规模的制造企业来说,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依据国际的经验,仍值得认真思考。所以在不需多大投资的情况下,整合内部物流,把外部物流交由第三方去做,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下载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企业物流运作现状及发展战略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原创 中国企业现状及思考5篇

    浅析中国企业现状李迪09人资三班中国中小企业和大型垄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据权威机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占公司总数量的99%,但其中每分钟就有9家公司倒闭......

    浅谈企业内部物流运作

    稳步发展创新观念--浅论电器物流运作体会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零售业连锁发展在短短十年之内,特别是电器连锁企业,经历了质的变革,赢得了意外的成绩与收获。未及庆祝,脱颖而出的......

    物流运作论文

    中铁快运战略管理研究摘要:本文在中铁快运概况的了解基础上,构建了SWOT分析的模型,对铁路发展现代物流各战略要素进行了综合性的分析比较,并借鉴大量国外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现代物......

    中国企业发展战略五大误区(优秀范文5篇)

    中国企业发展战略五大误区改革开放前后,一些企业靠机遇、靠权力、靠政策、靠关系、靠胆子、靠不平衡的卖方市场走向成功。只要有好的产品,顺畅的销售渠道,几乎不需要了解整个行......

    中国企业并购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企业并购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 跨国并购是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的合称 。所谓兼并是指兼并企业将目标企业并入其中,而使后者失去法人资格。所谓收购是指收购企业购买......

    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

    中国企业诚信现状及案例剖析 一、信用缺失已经阻碍中国经济发展1.中国企业信用缺失导致损失5855亿元。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

    江苏烟草物流发展战略

    江苏烟草物流发展战略 发展现代物流,构建现代供应链,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可能大的市场空间。并形成适应未来的市场需要发以下游需求为导向的产、供、销系统,这正在成为许多......

    中储物流运作模式

    中储物流运作模式 现代物流的主体功能是运输和仓储,其它功能如加工、配送、装卸、包装、信息服务、货运代理等是在这两个主体功能上发展深化的。 中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