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企业发展战略五大误区
中国企业发展战略五大误区
改革开放前后,一些企业靠机遇、靠权力、靠政策、靠关系、靠胆子、靠不平衡的卖方市场走向成功。只要有好的产品,顺畅的销售渠道,几乎不需要了解整个行业乃至全球产业的发展状况。如今,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市场空隙越来越少,政策、法律、技术、市场等因素时刻都在影响着企业的运营。如果还只停留在战术层面,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则注定要走向失败。每个企业家都要问一下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企业的边界在哪里?”。
美国邓恩.布拉德斯里特公司经过对美国企业长期观察后总结出了六条致使企业破产的原因,其中有多条涉及战略问题,如“企业高层领导不了解自己企业的目标和竞争优势,不了解企业的经营原则,因而决策变化无常”、“主管人员不了解企业经营环境,缺乏战略远见”、“企业资源分配不当造成财务危机”„„。
太阳神落山,飞龙折翅;爱多生病,亚细亚末日;秦池醉倒,三株枯萎;巨人倒下,小霸王别姬。愿这些企业能给正在成长中的企业一个警觉!发展战略---没有一个企业不渴望!
发展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完的,本文仅谈一点中国企业战略选择、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1、流浪倾向
国内不少企业就有这种“流浪倾向”。它们缺乏企业战略,经营企业喜欢“牵着梦的手,跟着感觉走”,走到哪儿算哪儿,赢了是赚的,输了算交学费。许多企业经营者,因为繁冗的事务性工作而成为“大忙人”,以至于无暇顾及企业使命、业务和方向。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威尔奇:“我整天没有做几件事,但有一件做不完的工作,那就是规划未来”。中国企业老总:“电闸是否已拉下?门窗是否已关锁?”“每天早上,工人7:45上班,厂长准时迎候,还帮助门卫维持秩序”。不分巨细、事必亲躬,连财务报销也必须一把手“一支笔”批审。结果是整天有人排队等着请示怎么干、批单据,“文山会海”,人仰马翻,焦头烂额,哪还有什么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这种小作坊生产头头的领导方法是和现代化的大生产格格不入的。这种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直觉,靠的是小团体的战略实施。因此,战略容易随领导人的变更或领导人的偏好或领导人的“远见卓识”而变更,战略不持久,“船小乱调头”!
2、盲目跟风
看到别的行业、别的企业的战略获得成功,便盲目跟风,尤其是在企业进入新产业的问题上,缺乏独立判断,致使许多同行业内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雷同,这种现象在沿海相当普遍。举个例子,八十年代流行“假发套”,假发套的生产由台湾到香港再到广东,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低且有利可图,结果一窝蜂地生产,相互压价、恶性竞争,最终厂家全部倒闭,比台湾、香港生命周期要短的多。对此,英特尔公司总裁格鲁夫有个恰当的比喻:“在雾中驾驶时,跟着前面的车的尾灯灯光行路会容易很多。‘尾灯’战略的危险在于,一旦赶上并超过了前面的车,就没有尾灯可以导航,失去了找到新方向的信心与能力。”在格鲁夫的眼里,做一个追随者是没有前途的。有个故事说,“大雾弥漫的一个夜晚,司机甲迷路了,便跟着前面的车走。一路走下去,结果和前面的车子撞在了一起。甲生气地质问:‘你为什么在高速路上乱停车?’‘你到我的车库里来干什么?’”。这个故事说明,跟着别人的屁股走,短期内可能有利可图,比较顺畅,但长期内注定要失败的。现实中企业失败的诸多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
2、航母情结
近几年企业界有句流行语,就是“把小舢板捆绑成航空母舰”,即企业越大越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好象跨的越多越好,恨不能一步跨到国外去。老总们自身的理性或非理性选择,都有把公司尽快做大的情结;政府有感于中国企业的弱小(如所周知,GE公司年产值2000亿美元,一个雀巢咖啡赶上我国的整个饮料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乏力,也有把企业“做大、做强”这方面的强烈冲动,兼并重组,“拉郎配”(而非“郎拉配”,不是企业自发行为),目的是形成集团合力,但由于利润山头的存在、人事关系的磨擦、代理链条的拉长、领导班子对企业的看法不一致以及企业文化间难以整合等等原因,却损伤了核心层的核心能力,结果是“集”而不“团”、“合”而不“力”,并没有形成愿景中的“火力”。韦尔奇说的好,“我们要做会跳舞的大象!”,而不是笨拙的恐龙!
4、盲目多元化
许多企业由于盲目多元化、过快多元化、过早多元化而走向失败。企业往往经不住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利润增长点”的诱惑,热衷于“哪里热闹往哪里赶”。在没有掌握应有的知识和信息的前提下盲目决策,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准备的前提下盲目上马,在没有合适人选的条件下盲目委任,在自己的监督和控制能力之外盲目扩张。忽而房地产,忽而证券,忽而生物制药,忽而保健品,忽而环保,忽而网络,不能一如既往地坚守阵地,不能耐心地培育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被短期利益所左右,企业经营变成“游击战”,“打一枪换个地方”,分散了“兵力和装备”,而不是“水陆空大规模诸兵种联合作战”,结果企业却“在运动中消灭了自己”。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富生一子,穷生多子!
Rumelt 对多元化的研究表明,到1969年为止,幸福500家企业中有44%的企业是采用相关多元化战略,而只有12%的企业采用不相关多元化战略。但是经过多年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多元化不是一个容易操作的集团战略。其原因简单分析如下:
随着多元化程度的提高,外部市场内部化,企业边界在扩大,企业产品线宽度、长度、深度都在增长,企业的整体经营实力明显提高,但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代理链条的延长、管理层次的复杂,内部交易费用、管理费用等也会随之提高,势必损益生产效率,导致企业的经营质量明显下降,这种现象在国际型大企业中明显存在。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与经营资源剩余量及相关性正相关,这是由多元化经营“大数法则”决定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有三个前提:一是企业必须有剩余的经营资源,即超出本业经营所需的资源;二是企业核心能力要强;三是目标行业有足够的吸引力。
多元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目标行业的选择过程。这就象一个杠杆系统:作用对象是目标行业,作用力是企业剩余资源,杠杆长度是行业吸引力,支点是企业核心能力。目标行业越近似本业,离支点就越近,就越易于撬起;剩余资源愈大,作用力愈强,就越易于撬起作用对象;行业吸引力愈大,杠杆愈长,就越易于撬起目标对象;如果核心能力不强,就支撑不起杠杆,就可能压碎支点,即压垮企业。因为盲目多元化,中国不知有多少正在成长中的企业因“缺血”而夭折!可悲可叹!
5.缺乏协作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合作经济或协作经济。竞争与协作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企业变革,是指组织之间应以团结合作、合力创造价值的方法来产生变化;公司开发出新的合作经营方法,协助企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获利与竞争力。”
美国麦肯锡公司的咨询专家乔尔•厄恩斯特认为:“对多数全球性企业来说,完全损人利已的竞争时代已经结束。驱动一公司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竞争,驱动供应商之间、经销商之间在业务各方面不断竞争的传统力量,已不可能再确保赢家在这场达尔文式游戏中拥有最低成本、最佳产品或服务,以及最高利润。实际上,结果恰恰相反。在制药、喷气发动机、银行、计算机等由各
种成分组成的行业,经理们已经明白,长期势均力敌的斗争,结果只会使自已财力智力枯竭, 难于应付下一轮的竞争和创新。” “直到现在,企业界才开始明白在国际联盟看来早就一目了然的道理:在这个充满不确定因素和危险敌手的复杂世界上,最好不要单独行事。”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中,任何一个企业,做到完全自给自足不仅不再可能,而且不再可取。协作是未来的价值,联营是未来的结构。从单纯型竞争到协作型竞争、从独赢模式到“双赢模式”、“四赢模式”(自己赢利、客户赢利、竞争对手赢利、社会赢利),是未来企业发展走势。“我有利,客无利,则客不存;我利大,客利小,则客不久;客我利相当,则客可久存,我可久利。”如果打败所有竞争对手,形成独家垄断,就会扼杀创新性,加速企业衰老的过程,最终会窒息企业生命,自己打败自己。为什么美国有《反垄断法》,许多国人不明白。好端端的微软要拆成两个,窃以为美国人很傻,其实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该产业的巨大发展,是从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的,恰恰说明了美国人的睿智。
根据日本的《日本BUSINESS》杂志在其《日本顶尖企业过去百年之变迁》的报告显示:从1896到1982年间,以每十年为一个阶段,列入日本前100名的企业变动极大。87年间有413家企业进入这一排名,而在这413家企业中各阶段均名列其中的只有一家-----“王子造纸”;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对《幸福》杂志世界500强的研究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20世纪50年代500强企业在90年代近1/2消失,而70年代所列的在90年代有1/3消失。“市场辈有企业出,各领风骚十数年”。据统计,企业寿命周期是:美国40年、日本13年、中国5年。世界500强40~50年;跨国公司11~12年;中国集团公司7 ~ 8年,中小企业4年。美国是用100年的价值尺度在审视、评价、规范自己的企业,而中国却是用十年的价值尺度在“打扮”自己的企业。和外国大企业相比,中国企业用“弱不禁风”来形容,我认为一点都不过分!而且企业间的这种差距在逐步扩大!举个例子,世界500强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据英国权威部门统计,就咨询内容来讲,世界上61%的大企业集团因为企业战略问题请教过咨询顾问。“融资必须融知”,“投资必须投智”。正是因为自己强大,才想更强大!而我们的许多企业貌似强大,其实是“夜郎自大”!关键是我们的企业要尽快觉醒,否则会进入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怪圈!悔之晚矣!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加快。加入WTO,外国企业的大量涌入,中国企业想偏安一隅,不参与国际竞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别人已经打到你的家门口了,中国市场就是国际市场!如果还满足于“一亩八分地”、小富即安,满足于低层次的竞争,寄希望于民族情结的政府保护,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如若是,企业的命运可想而知!这给我们中国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大练内功,搭建职业化管理平台之外,更要运筹帷幄,实行战略管理!
第二篇: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笑宇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积极参与世界分工体系,由国内经营向全球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从宏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指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企业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以及培育人才来融入国际化的过程。从微观上来看,企业国际化战略是指国外市场目标的选择、进入市场的方式选择、竞争方式选择等具体市场战略。
一、中国企业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中国企业走国际化发展战略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世界性的社会化大生产网络已经形成,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产品为基础的分工格局已被打破,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突出作用日益明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竞争格局已经形成。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企业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也无可回避。要么跨国公司走进来战胜我们,要么我们迎战跨国公司。张瑞敏指出:“应对跨国公司的挑战,最好的办法是你自己要成为跨国公司,既然要„与狼共舞‟,你自己就必须成为„狼‟,否则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被吃掉。”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已经刻不容缓。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一些行业的国内市场日趋饱和,价格疲弱导致市场机会越来越少,而企业积累的资本、技术、和产品需要更新、更大的市场容量。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大为减少,大大改善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经营环境,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必须遵照市场准入原则向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逐步开放市场,中国企业全球竞争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将是未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举措。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例证。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问题,汲取失败的教训,对于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积极投身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发展跨国经营,使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比较成功的有海尔、格兰仕等企业。
1、海尔国际化发展战略。
海尔集团是在1984年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在青岛电冰箱总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多元化、经营规模化、市场国际化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海尔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战略阶段。第一是名牌发展战略阶段。自1990年以来,海尔采取“先难后易”的出口战略,即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建立信誉,创出牌子,然后再以高屋建瓴之势占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海尔产品的高质量树立了国际市场信誉,并坚持在发展中对国际市场布局进行多元化战略调整,因此创出了在国内市场稳固发展的同时,有力地开拓了国际市场的大好局面。海尔在走向国际市场时由于坚持了创中国自己的国际名牌的战略,因此,出口产品都打海尔自己的品牌,并努力通过质量、售后服务等树立海尔品牌的国际形象。第二是多元化发展战略阶段。第三是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在做海尔的国际化的时候,就是要海尔的各项工作都能达到国际标准,主要是三方面:质量、财务、营销。质量要达到国际标准;财务的运行指标、运行规则应该和西方财务制度一致起来;营销观念、营销网络应达到国际标准。
2、格兰仕国际化发展战略。
格兰仕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在经过不到十年的发展之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生产企业。格兰仕通过贴牌生产开始创业,也通过贴牌生产走向海外市场,并创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以成为“全球最大的微波炉制造中心”为目标的国际化经营之路。格兰仕坚持低成本战略,逐步形成了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一方面发展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积极谋求新的竞争优势。格兰仕不断关注全球微波炉等家电业的产品、市场和管理发展动态,力求集成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和管理。
格兰仕与外国跨国公司在组织形态方面大多是“哑铃型”结构——两头(研发、营销)大、中间(生产制造)小——的模式不同,格兰仕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模式与跨国公司的“哑铃型”模式形成了很强的互补关系,体现出我国劳动力资源成本较低的特点,突出了企业以低成本为核心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弥补了国际经营能力、经验以及人才不足的弱势,从而使得格兰仕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巧妙地避开了与外国巨型跨国公司的正面交锋,进而在竞争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找到了企业生存机遇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OEM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以及逐步向外渗透“格兰仕”品牌的策略,又为将来一旦资源和能力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以自身品牌自行开展跨国经营做好了准备。
3、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特点。
渐进发展是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的一个显著特征。从市场选择来看,成功进行国际化战略转型的企业往往都是先占据国内市场,然后是周边及发展中国家市场,最后成功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从经营方式的演变来看,往往都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到出口,然后战略联盟,最后实现“走出去”目标这样一个过程。现实中我国许多成功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都无形中遵循着这一过程,例如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历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通过一些企业在国际化战略选择的失误,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明渐进性国际化战略的现实性。一些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选择了跨阶段发展战略,但结果不甚理想,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如嘉陵摩托在1993年进入美国市场,与美国TNC国际公司合资组建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但是在美国市场上连年亏损,并接近破产边缘。后来,嘉陵摩托美洲公司将视线转移到拉美市场,在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和阿根廷等国设立加工装配厂,以其产品质量较好,价格相对便宜,迅速打破日本厂商的垄断格局,开拓了拉美市场,并扭转了嘉陵摩托车(美洲)有限公司亏损的局面。还有一些企业超越现阶段自身的实力,在海外盲目地进行多元化投资,全面出击,进入自身不熟悉的领域,不仅海外投资失败,并影响到国内业务。
(二)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1、战略不清晰。
许多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战略重点,一些投资决策带有浓厚的机会主义色彩,有的企业由于投资决策失误,不仅没有获得预想的收益,反而付出了巨大代价。从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很多中国企业创品牌的目的是为了荣誉、名声,而不是可持续发展,这肯定创造不出国际品牌。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的、科学的过程,需要用严谨的手段和务实的精神来塑造品牌。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应该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如海尔走的是分销战略,它在美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为其作分销,通过分销方式打进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分得了一杯羹。现在我国的企业战略虽然做得不少,但真正达到国际水平,能够按照现代战略理论、结合中国国情,把成为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作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战略,还不多见。
2、管理体制落后。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海外投资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的,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海外投资和企业跨国经营业务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海外投资经济效益较低、重大投资损失事件时有发生,正是管理体制落后的直接反应。如果说战略规划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大方向,管理体制则在更广泛的操作层面上左右着企业国际化的兴衰成败。
3、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
中国企业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另一项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兼融的风险。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国外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可以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
4、人才问题。
人才问题可能是国内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财务和法律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的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目前国内无论国企还是民企,不少涉外管理人员大多只是有外语专长或在国外行政事务部门有过工作经历,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很难有效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造成了企业商业风险的增加。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加上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我国企业很难吸引国际顶尖人才,而由于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国际化发展战略到目前为止很多以失败告终。
此外,因为对当地法律的疏忽和不了解而遭遇法律麻烦,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中也不鲜见。后发劣势问题也不容忽视。种种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
三、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我国与日、韩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比较
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突出地表现出重化工业为主和出口导向的特点。产品的国际化以及后来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一体化成为企业的优先战略选择。中国在经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与日本和韩国企业十分不同的国际化道路。虽然中国也是沿着开放和贸易促进工业化的道路发展,但是与日本和韩国相比较,中国大量和持续地吸纳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吸引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或者将生产基地从母国转移到中国。由此带来中国目前加工贸易的爆炸式增长,进出口贸易结构呈现“两个半数以上”的特点,即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是加工贸易,半数以上的进出口贸易来自于外资企业。
日本和韩国以产品的国际化作为优先选择的战略为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而把以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中国道路称之为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这两种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化模式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目的,是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和商品的出口上占领制高点,塑造本国国际化的企业形象和世界品牌;而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廉价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利用接近于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其战略的结果虽然也表现为产品出口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但是这些产品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独立投资生产制造的,是“在中国制造的”而不是“由中国制造的”,它们原来绝大多数都已经是跨国公司的国际知名品牌,中国自己的企业并没有获得国际化的机会,更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著名品牌。
其次,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既利用了自己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又使自己的企业培育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本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种市场;而中国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最初是跨国公司想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开发中国市场的潜力,后来演化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战略安排的一部分,是其全球生产、全球营销、全球采购战略的一个节点,是跨国公司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把中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
第三,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使实施该战略的国家的贸易量激增,同时GNP 要大大高于GDP,本国国民收入得到迅速提高;而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虽然也使中国的贸易总量巨大,但是由于这些贸易总量绝大部分表现为三资企业的进出口量,所以尽管中国以GDP 表现的贸易依存度很高,但是GNP 却大大低于GDP。
第四,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的采用,会鼓励所在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走出去的企业与本国国内企业之间存在紧密的产业前后向关联关系,这种纵向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一体化或者纵向约束的产业的前端,是驰骋于国际市场的贸易型企业,产业链的后端是国际生产制造基地;而实施纯粹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则无法使本国的企业直接走出去,外国投资企业在本国独立运作,它们与本国企业之间缺乏技术经济联系和产业前后相联系机制,虽然外国直接投资企业的聚集也会形成所谓的国际生产制造基地,但是充其量也只是“世界加工厂”。
最后,出口导向模式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所在国对国际市场的高度依赖,因而国际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强烈地影响所在国经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实施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在应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造成的冲击时,由于国际贸易中的原产地原则,也会造成大量的贸易摩擦和纠纷。
出口导向的国际化战略与转口贸易的国际化战略之间,在价值判断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它们都是适应当时的国际背景和所在国具体的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
四、对策与建议
(一)从宏观战略上,应以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的中心环节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其核心是培育别人所没有或别人具有但力所不及的能力,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国际范围内各大跨国公司的竞争也都在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展开。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的,蕴含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使企业长时间在竞争环境中取得主导的核心性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企业不断对各种资源、要素进行优化配置、组合,从而使企业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或更高的投资回报。要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坚持进行制度创新,激发企业竞争活力。制度创新是企业整个创新活动体系的基础。它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竞争力需要主客体联动,建立能给企业造成动力和压力的体制和机制,使企业有一个培育竞争力的基础条件和成长环境。基于这一点,就市场竞争而言,就是要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体制、转换机制、激发自身提高竞争力的内动力。
其次,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要具备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是要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
第三,要培育塑造文化精神,打造企业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体现企业竞争实力,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内在需求。可以说,文化竞争是市场竞争的载体,市场竞争是文化竞争的表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集中表现在文化竞争力这个层面上来。
最后,要大力推进人才战略。在加快引进国外资金、先进的技术、管理的同时,要强化人才的引进和本土人才的培养,增强企业综合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在具体市场战略上,应从目标市场、进入方式、竞争战略选择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首先,做好海外目标市场的选择工作。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企业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在技术的适用性上更强。同时,从动态的角度看,在企业实力得到积累的前提下,国内企业也可以将目光转向发达国家,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从边缘到中心”“农村包围城市”可以说是海外目标市场筛选过程中的首选之策。
其次,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市场进入方式。就国内企业而言,缺乏对于海外市场竞争情况的了解以及资金和人力资源的匮乏是困扰其海外扩张的主要瓶颈。因此,国内企业在海外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上,就采用了渐进性的策略,从低风险、低控制的进入方式,逐渐向高风险、高控制的进入方式过渡。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贸易方式(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仍然是进入海外市场的首选。这不仅有利于控制出口渠道和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还有利于及时掌握海外市场信息,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培养国际经营人才。
第三,充分运用利基战略。国内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变迁过程。这一变迁过程,利基战略常常是一种有效突破国外市场的竞争战略。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的一种复合战略,可以看成企业跨国经营,并不断成长壮大的竞争战略选择。该战略的实质就是结合自身优势,寻找市场缝隙,集中力量进入,专业化发展,并成为领先者,实现市场渗透,同时建立各种壁垒,不断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在美国市场上就恰当地运用了利基战略,它并未直接向GE、惠尔浦等企业占优势的200L以上的大型冰柜发起攻击,而是在美国市场开发出了从60L到160L的各种类型的小型冰柜和设计新颖的酒柜,然后再考虑市场的全面渗透。再如,格兰仕的微波炉制造、万向集团的万向节生产,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战略。这一战略选择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借鉴意义。
(三)组织行业集团,培育中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力量都比较薄弱,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如此,后发劣势非常明显。关联企业之间可以结成企业联盟,充分利用企业外部的“共享”要素,发挥各自异质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当前一个可行的方案就是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中国同行业的领先企业,组建行业集团,尽快培育出几十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相当规模的本土跨国公司。由非政府组织出面,在政府的指导下组建行业集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所有的活动策划、方案运作等是完全市场化行为,不会给一些国家否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以借口。同时,由民间组织出面组建行业集团具有很强的灵活机动性,有利于从分散的公司向大企业集团逐步平稳过渡。
第三篇:理财五大误区
理财五大误区
理财是一种行为习惯、自发意识,与钱多钱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理财是全方位的利用一揽子金融产品来寻求各项理财目标的实现
理财也有风险,除了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客观经济实力外,还需咨询专业人士。
你是否觉得自己不是有钱人就与理财无关?或者觉得理财是件麻烦事,无心制定自己的理财计划?人人都希望拥有财富,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正确的理财观念,有的人甚至常常走入观念的误区。
下面由专家为大家详细解读理财中的5大误区,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误区一:没钱所以不用理财
专家解读:对于没有钱的人,理财应该从开源与节流两个方面来看。
有的人是工资收入过低,在支付必要的生活费用之后确实无财可理,这类型的人应该努力提高自身在职场的竞争力水平,努力增加自身的劳动收入。
另外一种人是自身收入较高,但是缺乏长远规划,对子女教育、退休规划、养老金准备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产生过度消费。
这类型的人应逐步加强长远规划的意识,减少自身消费支出,将剩余资金用于理财目标的实现。
误区二:理财等同于投资
专家解读:广义角度的理财包含了投资,投资规划仅仅是理财规划的一个方面。
理财更多的是全方位的利用一揽子金融产品来寻求各项理财目标的实现,而投资更侧重于财富的快速增值,而忽略了个人风险管理、个人税务规划、个人养老规划、子女教育规划等一系列内容。特别是一些不能承受风险的刚性理财目标,仅仅利用投资来实现,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很可能在投资失误的情况下,导致理财目标不能实现。
误区三:理财麻烦且有风险
专家解读:由于目前理财产品的种类比以前更加多元化,且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投资品种也日趋复杂,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理
财确实变得越来越复杂,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工作较忙没有时间涉足相关领域的客户,最好更多地借助专业人士,在评估自身主观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客观经济实力之后,再进行理财投资。
误区四:理财产品是为有钱人设计的专家解读:理财是一种行为习惯、自发意识,与钱多钱少没有必然的联系。目前金融机构可提供的理财产品也针对不同金额的客户,在投资起点上做了进一步细分,投资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如既有每个月几百元就可以参与的基金定投,也有需要上千万门槛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间还有五万、二十万、一百万、三百万等诸多起点的产品可供选择。因此,理财是每个有意愿的人都可以做的事情。
误区五:等到年纪大点再理财
专家解读:凡事都要趁早,既然知道理财是一件对每个人都很有帮助的事情,何必要等?越早开始理财只会让今后的生活更加轻松。
比如购房计划、子女教育计划、养老计划等一系列大额刚性支出,若临到支出发生时候才去准备资金,就会十分仓促甚至会造成理财目标无法实现。以子女教育为例,如果能在小孩刚出生的时候,每个月固定用一部分资金开始准备子女教育基金,完全可以避免将来子女成年后需要一次性大笔支出教育费用而对家庭财务造成过大的冲击。
第四篇:简历五大误区
毕业生简历的4大流行病
绊脚石, 流行病, 毕业生, 大, 简历
随着校园招聘周的启动,各类简历模板、样本、范文流传于各大高校中。这可苦了没有经验的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指导文章中提炼要义并非易事。稍有不慎,简历不但成不了敲门
砖,还会变身绊脚石。随着简历的广泛投递,4大病症开始流行起来。
病症一厌写症
临床症状:“一页纸简历”大行其道
一位人事经理看简历的时间不超过30秒,冗长的简历会让人事经理心生厌烦。于是,一场为简历“瘦身”的运动在学生间兴起。
对症下药:在人力资源部招聘看来,为简历“瘦身”很有必要。“但一页纸简历适用于行政、管理、市场、HR等职位,却不适用于项目经理及技术类职位。”以招聘开发工程师为例,HR要在简历中看到应聘者的实践经历、能掌握何种语言等信息,一页纸难以承载如此多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学生缩排字号,这样会影响阅读。如果一页纸写不下所有内容,那就不妨创建一份足以列下你所有工作经验和技能的简历。
病症二大嘴症
临床症状:极尽夸张之能事
很多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在描述实习经历时常用到“负责公司某某项目”
这样的语句。更有学生在进行个人评价时,将自己形容成一个毫无瑕疵的人。
对症下药:“遇到那种毫无缺点的人,我们反而不敢用,因为我们不知道公司还能教他些什么。”一位人事经理调侃。恰当的用语是一份合格简历所必需的,“人事部门都清楚,一个实习生是不可能独立承担公司项目的。„负责‟之类的语句会给人夸大其词的感觉,用„参与‟、„协助‟会更合适。
病症三健忘症
临床症状:忘写应聘职位和联系方式
不少学生没有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希望应聘的职位。更有甚者忘记写或写错自己的联系方式,白白浪费掉面试机会。
对症下药:一些学生认为,不在简历上写应聘职位会更保险一些,就像高考填报志愿一样,一个不合适,还可以服从调剂。“但很多职位都需要有专业知识,你语焉不详,人事部门一不会帮你挑合适的位置,二则以为你在职业追求上没有做好准备。”,“简历首先要给
人事部门传达明确的求职意向。”
病症四偷懒症
临床症状:一份简历走天下
现在,很多学生广投简历。而为了省事,不少人不管面对的是哪家公司、哪种职位,都会递上一份内容相同的简历。
对症下药:“HR希望看到公司所招聘职位的职责在应聘者的简历中有所体现,更希望从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针对不同职位的需求,企业会有不同的考察侧重点。比如招聘技术型人才时,看应届毕业生的简历会比较注重其专业成绩、在校是否有过相关作品;如果招聘管理型人才,除了看所学专业和学习成绩外,还会注重他在校时担任的工作、参加的社会活动等。
临床症状:盛装简历成潮流
各色封面、数码冲印照片、用Photoshop特制的自荐信底纸等横空出世。有学生随简历附送VCD,还有学生在简历里作诗、配卡通图案,更有甚者在简历的第一页写上“通缉伯
乐”。
对症下药:为简历“扮靓”最后往往适得其反。比如给简历设置封面,既浪费人事经理的时间,又浪费纸张。“为简历扮靓也要分职位,比如会计、硬件工程师等强调严谨性的职位,需要的是朴素的简历,而有的广告公司招募„创意鬼才‟,应聘这种职位时在简历设计上动动脑筋是有必要的。”“如果面对日资、德资企业,花哨的简历可能会起反作用。”简历不要过
于太花样。
第五篇:洗发水使用五大误区
洗发水使用五大误区
受访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王群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辉 通讯员 郝黎 靳婷
洗发水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必备用品,很多人在选择洗发水时精挑细选,可是仍有若干头发问题,如有头皮痒、头皮屑、头发毛糙„„问题可能就出在你不会选以及不会用洗发水。广东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群接受羊城晚报健康周刊记者采访,为读者指出选购和使用洗发水的种种误区。
误区1 选择洗护二合一的洗发水好方便
正解 最好洗发水和护发素分开用
许多人为洗发方便,都选择购买洗护二合一的产品,但医生并不建议这样做,最好洗发水和护发素分开使用。王群解释说,洗护二合一的产品对头发的清洁度不够,分开使用则更为科学,也有利于不同发质的人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护发素。对于干性发质,头发干枯没有光泽的人,可选择含保湿润泽成分的护发素;对于油性发质的人,可选择控油爽发型的护发素;对于中性发质的人,可选择滋养型的护发素,比如含有维生素E、维生素B5的护发素。误区2 全家人共用一大瓶“家庭装”
正解 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特别是儿童不宜用成人洗发水
很多家庭中,所有成员共用一瓶洗发水。有报道说,在英美等国,仅有5%-10%的低收入家庭才会共用一种洗发水,多数家庭拥有三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洗发水。王群建议,由于每个人的发质情况不同,洗发水的选择应个性化,不建议“一瓶包全家”。他还特别提醒,12岁以下儿童最好不要用成人洗发水,而选择儿童专用的洗发水。这是因为儿童的体质比较敏感,化学产品更易对其健康造成影响。许多国家对儿童洗护产品的质量都有更高要求。另外,儿童的发质和成人也有很大不同,分泌的油脂非常少,大多数成人洗发水并不适合他们。对于喜欢购买“家庭装”大瓶洗发水的读者,王群建议,洗发水经常开合,接触到空气,易发生氧化,最好买回家后分装在小瓶中使用,可以减少氧化的发生。
误区3 经常换洗发水会导致脱发
正解 家中应备2-3种洗发水轮流使用
网上有这样的说法:不用经常更换洗发水,我们的头皮对洗发水有适应的过程,比如一直用偏碱性洗发水,头皮已经适应了,突然换成偏酸性,会对头皮造成刺激,引起脱发。洗发水之间的配方也不一样,有化学成分,也有植物成分,我们对新的配方不适应,也容易对头发造成损伤,或加剧脱发。
王群主任医师说,更换洗发水与脱发没有必然联系,除非你选择的洗发水是劣质的不合格产品。从头发健康的角度看,医生并不建议长时间只使用一个品牌的洗发水,最好能买两三种放在浴室中,轮流使用。王群解释说,这是因为长期使用一种洗发水,容易在头皮、头发上形成残留,长此以往会对发质造成影响,而洗发水又无法洗掉自己的残留。但如果下次洗发时换另一种洗发水,就可以把上次洗发时头发上洗发水的残留物洗干净。
误区4 使用去屑洗发水可预防头屑
正解 去头屑洗发水要少用,一周一次即可
头屑是非常恼人的家伙,于是去头屑洗发水非常受青睐,不少人即使没有头皮屑,也出于预防的心理使用去屑洗发水,而且是长期使用。对此做法,王群非常不赞同。
他解释,头皮屑的产生与糠秕马拉色菌等有关,所以去屑洗发水中一般都含有抗真菌成分,如果确实有头皮屑的人,可以一周使用一次去头屑洗发水,其他时间洗发使用其他洗发水,并不建议频繁使用,否则会破坏头皮的正常菌群。如果没有头皮屑的,就不要使用去头屑洗发水。
如果头皮屑很严重的话,可能就不是普通去屑洗发水就能解决的了,需要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用洗发水或服药治疗。
误区5 头发有油就得洗
正解 “水油膜”是天然护发素,不必有油就洗
很多人视头发上的油为敌人,只要头发有一点油立即就要洗。其实,头皮表面密布着皮脂腺和汗腺,它们的分泌物会构成一层天然的“水油膜”,这层膜对我们的头发是有保护作用的,可以说是天然的护发素,可以使我们的头发更加润泽、有弹性,完全没有必要有一点油就马上洗掉,只要保持清洁就可以了。
王群建议,不仅洗发水的选择应因人而异,洗发的频率每个人也应该视自己的发质情况而定。一般油性皮肤的人,建议2-3天洗一次;中性皮肤的人可3天左右洗一次;干性皮肤的人间隔可更长一些。而在广东比较特殊,长年天气湿热,洗发的频率可以根据个人情况作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