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大做强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5:4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做大做强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做大做强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做大做强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做大做强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

一、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已具备良好的基础

我市拥有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日趋扩大的经济运行规模,都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一)日益增强的经济综合实力,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有力的多重支持。

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GDP连续12年获得两位数的高位增长。200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6.65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51.64亿美元,各类市场639个,市场成交额535亿元,主要工农业产品覆盖全国各地,行销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外,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信息化建设获得超常规发展,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得到较快应用,这些都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给予了强劲的支撑。

(二)快速发展的物流企业,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较强的发展主体。

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交通运输量的增加,2003年全市交通运输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7.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10.6%。全市现有物流运输、仓储企业1100多家,其中营运收入超千万元的有近100家,超亿元的有10多家。全市24家重点物流联运企业的物流联运总量为114.58万吨,比上年增长42.8%。在提升物流总量的同时,我市物流企业加快步伐进行业务拓展和管理优化,涌现了南通汽运集团、南通汽车运输公司、大地物流公司等一批具有第三方物流雏形的物流企业。

(三)初具规模的仓储业,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固的基础条件。

我市的仓储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我市共有各类国家及省、市级重点仓储企业78家。其中:市区各港区、交通重点企业仓库29.53万平方米,堆场65.57万平方米,石化液体储罐82.13万平方米。主要中转储备的物资有矿石、煤炭、石油、化工原料、钢铁、建材等。

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条件日趋成熟,发展基础较为稳固,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慢,仍处于雏形阶段,具体表现在:物流资源散乱,难以形成合力;物流主体薄弱,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系统信息化水平低下,未能真正实现物流的现代化;物流管理体制分割,缺少宏观协调和能够推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加快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工作重点

根据《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是搞好“四个一”工程,即建设好一个物流园区、培育好一批物流企业、构筑好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发展好一批仓储基地。

(一)加快启动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形成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基本框架。

当前,我市要以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建设为重点,同步搞好五个物流中心的配套建设,形成南通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品牌。

1、重点抓好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建设。

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位于狼山港区后沿,建议由崇川区政府会同市港务局负责总体开发并尽快落实业主单位。在“十五”期间,园区重点规划建设“一个平台、五个基地”,提供一条龙服务。即建设一个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建设集装箱中转基地、粮油配送基地、煤炭中转基地、石化中转基地、矿石中转基地;提供物流咨询、金融、税务、通关等一条龙服务。根据调研情况,先期可在崇川经济开发区南部(狼山港区和加工工业区之间),建设综合服务设施和以仓储业为主的物流基地。同时推进南通口岸直通式海关监管点项目建设,增强口岸服务功能,吸引更多专业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带动园区各项服务水平的提升,将园区建成以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为主,提供综合运输、信息处理、流通加工、检验检疫、海关监管等各种配套服务的综合性物流园区。

2、配套建设好相关物流中心

一是运河桥物流中心,建议由崇川区政府钟秀街办负责该中心的总体规划开发。中心选址于钟秀街道运河村(通吕运河三号桥北侧东首),近期可以南通市蔬菜批发市场的迁建为契机,启动蔬菜、副食品、水产品集散等农副产品物流业务和相关配套设施,并加快中央商务区和联运功能区的建设。二是港闸物流中心,由南通市港闸城市建设开发总公司负责该中心开发建设,中心选址于港闸区幸福和闸东两乡境内、火车站前。该中心以惠通货运交易市场和飞鹤物流为基础,建设一个货物配送基地、发展一批物流企业,并开辟物流服务区,提供金融、商贸、信息、流通加工等相关服务。三是开发区物流中心,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公司负责中心的开发建设。该中心选址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江海港区东侧、通海港区北侧。近期可紧紧依托南通经济开发区和富民、江海两大港区的发展,重点开展石油、化工原材料的中转、配送、储运,形成专业配送基地。四是海门叠石桥物流中心,由江苏叠石桥绣品城负责该中心的开发建设。该中心选址于海门市三星镇工贸园区内。目前,要以加大基建力度为前提,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合作建设物流中心的电子商务等项目,提升中心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五是海安物流中心,由海安县开发区开发总公司负责该中心的开发建设。该中心位于新长铁路、海防公路、沿海高速公路三条交通干线自然交叉形成的区域内。目前,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入驻该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建设物流基地。

(二)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增强我市物流业的专业化水平。

物流企业是物流业发展的主体,我市物流企业的发展应以市场化运作为准则,采取创新与整合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2-3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1、引导生产型企业的物流创新。

一是重点推进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生产物流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转变。积极引导这类企业建立物流子公司,执行母公司的全部物流,实现生产制造企业“零库存”,提高物流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随着物流子公司的发展完善,也可相应承担部分外部物流,逐步实现从企业物流向物流企业的转变。二是引导中小型生产企业将本企业的物流业务实行完全剥离。由专业物流公司或物流代理企业负责这部分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的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的整理、包装、配送等,从而提高生产企业的物流专业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为我市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需求。

2、加强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创新。

一是有效整合物资系统,做强商贸物流基础。充分发挥南通市化工轻工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市燃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华洋集团等物资经营企业拥有多种物流设施的优势,与生产企业签订长期稳定的石化原材料、燃料采购、供应、配送的合约,巩固商贸物流的基础,为商贸物流的创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成立商贸物流集团,带动商贸物流创新。近期要鼓励文峰集团、江苏时代超市等大型连锁超市、商贸集团,实行强强联合,组建南通市商贸物流集团。发挥集团在仓储、网络、运输等方面的优势,建立商流、物流、信息流相结合的物流模式,实现“门到门”的一站式物流配送服务。

3、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目前我市的物流企业单体规模较小、服务功能单

一、缺乏竞争优势,物流企业的发展重点可放在推进一批具有第三方物流雏形的物流企业上,将专业物流企业做强做

大,并加强整合,组建综合服务型的现代物流企业。一是重点引导汽运实业集团、大地物流等道路运输企业,调整经营方向,发展专业运输,提高运输的专业化、高效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二是引导南通港口集团、各大港务公司,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拓展煤炭配送、集装箱转运、矿石、粮油中转等物流业务,并提供货物包装、简单性加工等增值服务,构建完整的运输服务体系;三是引导邮政企业开拓与物流相关的邮政商务专递、礼仪专送、货品配送、在线配送、商品销售等新业务;四是引导货代企业积极巩固国内货代业务,重点发展国际海运货代企业,面向外贸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扩展国际物流业务;五是引导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信息咨询企业之间进行多样化联合,建立综合服务型现代物流企业或企业集团,为工商企业提供铁路、快运、仓储、加工、包装、配送等综合物流服务,形成南通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亮点。

(三)努力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快速通畅。

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的龙头和纽带,是建立和优化物流供应链的基础。近期,我市物流信息化建设,应以港航EDI系统建设为基础,建设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消除物流信息瓶颈,提供完备的物流信息服务。

1、加快港口EDI系统建设,发挥物流信息建设的示范效应。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部门信息化建设发展较快,港口集团、集装箱运输的主要代理公司、海关、国检、海事等口岸单位都已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网络,港口EDI系统建设可以此为依托,由港务局负责牵头,组建相关部门及港口集团和重点企业参加的工作协调小组,做好与江苏省国际经济EDI系统的衔接工作,并加快与上海港口集团公司等EDI先行企业的交流合作,逐步建立起包括信息网络、电子报文标准、EDI中心、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等在内的EDI系统,实现港口码头与口岸监管部门、船公司、代理、理货等业务伙伴之间集装箱运输单证的电子数据交换和处理,实现业务无纸化,提高集装箱的流转速度。通过发挥港口EDI系统的示范效应,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为搭建全市物流信息公用平台创造有利条件。

2、积极支持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搭建公用信息平台。

在港口EDI系统建设的同时,采用财政、金融、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我市各大物流企业逐步采用互联网技术、GPS定位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实现对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对物流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监控和全程管理,使用户、供应商、制造商及相关单位之间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在逐步完善以上四类信息交换的基础上,采用招投标的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IT企业,对我市各类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综合,搭建南通市物流信息公用平台。该平台可采用“会员制”方式,把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与物流企业连接起来,为客户提供业务受理、信息发布、储运管理、物流配送、在线采购、财务结算、安全认证、合同管理等全方位服务。同时,为协调物流供需双方的利益,公共平台除了对物流客户的利益进行保护外,对物流企业的私有信息进行有效保护,切实维护物流企业的利益。

(四)改造提升传统仓储业,增强物流节点功能。

根据国际物流管理委员会2003年度报告显示,仓储已成为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运转频率最高的外包服务,仓储业也随之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加快改造传统仓储业,延伸仓储服务链,增强仓储业在南通市物流网络中的节点作用,对于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改变我市仓储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现状。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仓储条件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

我市当前应采取多种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仓储业发展的硬件设施,一是要加强港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狼山港区三期工程集装箱、散货和通用码头建设、如东洋口港开发,积极推进南通港四期工程建设,夺回流失在外的集装箱箱量;二是要积极加强保税仓库建设,扩大库容量,优化通关服务,为南通争取到更多的国际货代业务和中转货物储存业务奠定基础;三是要努力改造提升现有的仓库、堆场等设施,提高储存货物的水平;四是要合理布局仓储设施。近期可在狼山港区附近,重点建设为矿石、集装箱、油脂原料等中转服务的仓储设施,充分发挥港口优势。

2、推进先进管理方式,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在我市的仓储业中,大力推广ISO9000系列认证工作,制订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发展标准,避免企业间的恶性和无序竞争;在仓储企业内部推广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管理,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仓储企业加强和改善各项工作,逐步实现仓储业的“储存立体化、装卸机械化与分拣电子化”。

3、增加服务功能,形成服务特色。

根据我市仓储货物的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需求,我市仓储业要适时改变以往的简单存储功能,向仓储、运输、配送、货代、分销、加工、仓单质押、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等现代物流模式转换。当前,发展重点应放在金属矿石、石油、化工原料、煤炭、建材等物资的储存、加工、配送、中转,积极建好以上几类物资的配送(中转)基地,为长江中上游地区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形成南通现代物流发展的亮点。

4、加强外部联合,做大做强仓储业

加强企业联合,一是加强与仓储业务需求方的联合。加强与商贸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的联系,争取将这两类企业的仓储业务包揽过来,并为他们提供有效需求信息,为其企业生产和销售提供便利,同时也为自身扩大仓储业务,实现从仓储业向第三方物流转变提供便利。二是加强仓储企业间的联合。当前,要根据我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改组、改造各港储企业,组建一至二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型仓储企业,形成南通市仓储业的服务品牌。三是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别是综合服务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和做法,真正将仓储业做强做大。

三、推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加快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全力推进我市物流园区、中心的建设,努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建议我市出台扶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物流业招商引资力度。

1、抓紧编制物流业招商项目,尽快启动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做好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综合服务设施项目、南通港狼山港区三期工程集装箱泊位和通用散货泊位、南通汽运公司综合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的编制工作,为我市物流业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做好充分准备。

2、加强与香港等物流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近来”的方法,积极参与省政府组织的赴香港举办的经贸促进活动,做好我市物流业招商项目的上报工作,同时通过香港物流协会、海运协会等民间组织,年内可邀请香港物流企业赴南通进行考察交流,学习香港等地知名物流企业的先进物流管理经验,并向其推荐一批物流项目,吸引港资流向南通物流行业。

(二)实行物流用地优惠政策。

为加快我市物流园区、中心的建设,参照兄弟城市的做法,应给予相关优惠政策。

1、物流园区、中心建设用地可按照省级开发区用地政策,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只收取省集中部分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出让业务费;物流园区、中心用地的使用年限为五十年;物流园区、中心用地可分期支付地价款;物流园区、中心内建设项目所缴土地费用,在扣除土地管理费用后,可由财政部门返还物流园区管理机构,专项用于物流园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2、非物流园区、中心内物流用地实行一定优惠政策。其中,以出让方式供地的,按用途和指标分别计收配套费;提供货物仓储、包装、运输业务的物流企业用地,按自用工业用地计收配套费;重点物流项目用地,按自用工业用地配套费的85%收取;商业批发配送中心地价按商业土地出让金的50%计收。

(三)实施物流企业扶持政策。

1、自身或帮助传统运输、仓储、货代向现代物流转型的物流企业和实行物流剥离的工商企业,可申请享受国有企业改制的相关优惠政策。

2、在本地新注册登记的具有一定资质或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享受外资企业来通兴业的同等待遇。

3、实行“税收属地化”政策,对经工商部认可的物流企业经批准,可享受免征或减征所得税优惠。

4、对在物流园区、中心内注册经营的物流企业,市权范围内的相关规费全免。

(四)优化物流项目的审批服务。

1、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对重大物流项目审批时开辟“绿

色通道”,特事特办;对进入物流园区、中心的物流项目给予积极扶持,实行一事一议。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物流项目可申请财政贷款贴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重点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项目,可申请市信息化专项资金;采用先进物流技术和设备的项目,可申请政府科技专项经费。

第二篇: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南通市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和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我市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制造业基础较为深厚,信息化水平相对较高,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正是提升现代物流业的良好时期。为发挥我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力促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联动发展,力争建立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现代物流业社会化、特色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根据国务院《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及《江苏省物流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发展概况

1.物流产业稳步发展、产业联动初现成效

物流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南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2005年起,GDP增幅连续五年居江苏省及长三角各城市领先地位。基础制造产业运行平稳,新兴制造产业发展良好。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1721.8亿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居全省第四。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培育了南通第三方物流需求,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从2007年至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从134.9亿元增至208亿元,年均增长15.53%;全社会物流总额从6459.92亿元增至10565亿元,年均增长17.82%;全市已有一批制造业、流通业等企业开始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物流管理模式,实施物流业务外包,由此引领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物流总成本进一步降低。

2.综合交通日益发达、物流枢纽不断完善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港口、公路运输为主体,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套,功能比较齐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南通港布局日趋合理,“一港十一区”格局已然形成。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崇海大桥、沪通铁路跨江大桥等“四桥五渡”的过江大通道框架基本确立;宁启高速、沿海高速、海启高速等高速公路网和“五横七纵一环”干线公路网全面构建。至201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4.7公里,一级公路通车里程1071.7公里,全社会公路总里程20866.4公里;4C级南通兴东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全面建成,海洋铁路、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全面启动,沪通铁路、宁启铁路南通至启东段、新长铁路海安至盐城扩能改造等干线铁路及港口铁路支线即将开工建设。铁路营业里程142公里,铁路客运站3个,货运站4个。南通内河航道网络四通八达,共有航道294条,总里程约3516公里,其中等级航道33条,里程约1215公里。天然气管道实现从无到有,“西气东输”南通段全长114公里,建成后天然气年输送能力将达40亿立方米。不断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为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设施保障。

3.物流企业多元发展、信息化进程逐步加快

“十一五”期间,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服务模式、多层次的物流企业群体。截止2010年,工商部门登记物流企业约1000家,服务模式涵盖运输型、仓储型、综合型、服务技术型企业等多种形态。其中,全国4A级物流企业4家,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0家。在物流企业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一批初具雏形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飞鹤物流、杰旺物流等企业初步具备仓储、运输、配送、中转等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物流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物流收入前二十名物流企业共实现主营收入55.39亿元,利润5.37亿元,纳税3.2亿元。南通交运集团被评为全省示范物流企业,南通大地物流有限公司名列江苏省物流企业五十强。物流企业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南通港口集团加快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建设,率先实现与上海港航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联网。一批物流企业也相继建成了内部网络信息平台,采用GPS系统、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撑和快捷的信息传输网络。

4.重点项目不断推进、园区建设开始起步

目前,全市在建亿元以上重点物流项目25个,总投资约175亿元。总投资30亿元的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10亿元的南通交运物流中心开始规划;大地物流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运营,二期正在加快施工;南通汽运集团志浩家纺物流中心二期即将竣工;中外运物流配送中心、崇川区钢材物流交易中心、海安弘润达钢材交易加工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开始启动。此外,如皋港熔盛物流、如皋保税物流中心、吕四港物流中心、通州江虹物流仓储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启动,物流企业空间集聚趋势明显。以港口物流为切入点,依托滨江临海的区位优势,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现代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吕四港物流园区初具雏形;依托家纺、生物制药、船舶制造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物流中心、海安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和通州汇晟船舶钢结构配送物流中心等多个专业物流中心;以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基础,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区、海安现代综合物流园等货运枢纽型及转运配送型特色物流园区逐步建成。

(二)主要存在问题

以现代物流标准衡量,我市物流业尚处于传统物流业态相对成熟、现代物流初具雏型阶段,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存在,导致我市独特的区位和交通优势未能有效转化,加之与周边城市同质化竞争加剧,物流业面临空间扩张受阻的压力。具体而言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物流观念滞后。大多数企业和部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对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意义。部分制造、商贸企业仍然热衷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运作模式,不愿把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来经营;部分物流企业对先进的物流理念认识不足,满足于提供仓储、运输等单一化的传统服务,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二是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我市物流基础设施虽初具规模,但作为物流系统两个重要因素的节点和线路发展不平衡。现代物流节点建设不到位,物流园区(中心)建设刚刚起步,缺乏现代化的综合型物流园区。港口、公路、铁路、航空等各个物流线路分散独立设置,难以贯通衔接,导致物流供需脱节,现代物流方式难以有效运作。

三是物流企业单体规模偏小。2010年,全市136家重点物流企业中,物流主营收入2亿元以上的有7家(不包括基地),仅占5%,能够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功能的仅6家。物流企业经营水平不高,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传统单一,仅局限于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和物流成本控制等物流增值服务拓展不够,尤其是物流方案设计、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尚未全面展开。

四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一方面,作为物流服务方的物流企业很少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工商企业综合运用物资采购系统(MRP)、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偏少,市区仅20家左右,全市大约50家。我市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以电子数据交换(EDI)、互联网等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物流信息平台,极大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五是现代物流人才缺乏。目前我市现代物流知识、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尚未启动,社会对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处理技术等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知之较少,物流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稀缺。

(三)发展前景

1.长三角物流联动深化、区位优势凸显

南通处于江苏沿海与长三角的叠加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与推进,给我市物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长三角地区经济呈现“产业成链、企业成群”的特征,强大的经济总量催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市场。随着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等规划的出台与实施,长三角流域的物流规划进一步衔接,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南通市将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循环体系,分享物流市场,成为长三角北翼和上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之一。与此同时,上海主动面向长三角推进同城化发展。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的加快,其大宗物资的集散能力必将大幅提高,上海区域物流将呈现扩散之势,向临近地区渗透和转移。南通腹地广阔,已进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加之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物流业发展潜能将得以进一步挖掘,南通承接上海物流转移的优势明显,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的物流中转基地最佳选择地,必将发展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副中心。

2.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需求拉动增强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两化融合的重要突破口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两化融合必将促使现代物流业大力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大力培育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催生的新兴产业,并通过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是现代物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应用电子化手段实现物流商务运作的过程),积极拓展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供应链管理、加密与电子认证、在线支付、多式联运等现代服务,以新应用、新服务带动新增长,从而带来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拉动物流业不断发展。

3.综合交通体系构建、服务功能拓展

交通运输是物流业的重要基础,在物流业链条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初步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充分、衔接顺畅、安全环保”的综合交通体系格局,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拓展。港口建设基本满足长三角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要求,货物吞吐量达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50万TEU。公路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和“七横九纵”普通干线公路骨干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铁路“二纵二横”干线网的不断完善,铁路营业里程将达362公里,实现南通到上海一小时、到南京两小时目标,初步打造成长三角北翼区域性的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民航机场通过机场改造扩建后,建设成4D级兼顾4E级的机场,逐步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成员中型机场,通用航空基地。内河航道“三纵四横”干线网的建设,全市等级航道总里程将达到770公里。随着公路、铁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逐步实现一体化衔接,物流枢纽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

二、指导思想及发展模式定位、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产业升级、服务民生改善、提升城市功能为立足点,以加快发展和提升质态为主线,以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体现南通区域和产业特色的综合型港口物流、枢纽转运型物流、专业市场型物流、都市消费品配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和保税物流,推动现代物流业运作一体化、技术电子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发展,增强服务长三角、辐射长江中上游的能力,为南通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初步实现基本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模式及功能定位

发展模式定位:物流业发展模式因经济增长方式而异。一方面,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连通苏北,具有发展物流业的独特区位优势;另一方面,南通具有重大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家纺业等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南通物流业发展模式定位为港口带动型、工业带动型、交通枢纽带动型、商业带动型的综合发展模式,从建设物流业空间载体、培育物流市场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四个方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壮大。

功能定位:江苏省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和江海联运枢纽,联系江苏省南部与中北部地区的物流门户;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分中心;服务长三角及苏北、辐射长江中下游、沟通南北和连接海内外的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南通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完善、顺畅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依托特色支柱产业,力促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加大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推进一批重点物流项目,搭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初步形成体现南通区位优势及产业特色的规模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进一步确立我市在长三角、华东乃至全国供应链中的节点地位,将南通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现代物流中心。

2.主要物流指标: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33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

——全市社会物流总量6亿吨,年均增长12 %左右,其中,港口吞吐量2.5亿吨;

——全市社会物流总额16000亿元;

——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至14%;

——全市物流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0家,全市国家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20家,江苏省重点物流企业(基地)25家。

三、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一)总体布局

立足我市物流空间布局的现实基础,综合考虑物流需求、货运枢纽、产业聚集区等影响因素,按照沿江沿海港口群、沿中心城镇、沿交通枢纽和沿产业集群的布局原则,“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规划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初步形成以临港综合型物流园区(基地)为核心,以生产服务型、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为配套,以市场配套型、城市配送型物流中心为延伸的层次分明的“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物流空间体系框架。

1.打造四大物流产业带

打造四大集聚发展、连通快捷、服务产业的物流产业带。

(1)沿江沿海港口群物流产业带。重点服务临港产业,发挥港区公、铁、水等多种集疏方式优势,以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为主,重点发展原材料及产成品、能源、液体化工等大宗散货的中转配送、集装箱运输以及散杂货中转和运输。

(2)沿产业集聚区物流产业带。重点发展家纺原料及成品、绣品及轻纺产品、船舶、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原材料及产品的仓储、加工、中转及配送;逐步开展原材料精细加工、半成品组装和产成品包装、分装等流通加工服务,增强生产性物流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的工业原材料及产品展示采购与交易平台。

(3)沿交通货运枢纽物流产业带。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实现综合交通的有机衔接,带动货运枢纽及区域转运物流园区(中心)建设。

(4)沿中心城区、中心城镇物流产业带。构建由商贸批发、连锁零售两个层次和生产资料、日用工业品、农产品三类产品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发展市域共同配送。

2.衔接五大物流通道

在四大产业带之间有效衔接五大物流通道,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按照“货运无缝衔接”的原则,发展综合性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1)港口物流通道:南通港重点规划建设“综合性港区、公用性港区、工业性港区”等三类港区,其中综合性港区包括狼山、通海、如皋、洋口、吕

四、通州湾等六大港区,是南通港综合运输的核心枢纽,为长江中下游和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公用港区包括南通、江海等两大港区,主要为腹地经济发展提供公共运输服务;工业港区包括天生港、任港、富民、启海等四大港区,主要为后方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的临港工业发展服务。到2015年,南通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TEU。依托港口综合运输枢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建设与港口相衔接的现代物流园区,实现港园联动发展。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加强“三纵四横”内河航道干线网及内河港口建设,大力发展江海内河联运及水陆联运,初步形成港区内集疏运体系。

(2)铁路物流通道:铁路物流是综合物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板块。“十二五”期间,南通铁路将形成以新长铁路、沪通铁路、宁启铁路、海洋铁路“两纵两横”的干线铁路和宁通城际铁路、通苏嘉城际铁路、泰州至南通至启东沿江城际“一横两纵”对外城际轨道为主骨架,铁路支线及专用线、城市轨道交通线为辅助的多层次铁路网络。到2015年,我市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362公里,复线率达到50%以上,电气化率达到100%,路网密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通将初步建设成为长三角北翼区域性铁路枢纽和中转中心。

(3)公路物流通道:公路通道是物流通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南通高速公路网将形成环城高速、江海启高速和中环高速以及从南通市出发的四个方向的通宁高速、通盐高速、通洋高速和通启高速等的空间布局。形成“三横三纵三联”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320公里。普通干线公路基本建成以一级公路为主的“七横九纵”骨干网,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

(4)民航物流通道:依托民航通道,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航空物流。南通兴东机场将建设成为国内中型机场,飞行区等级指标为4D兼顾E类飞机的起降要求,发展成为服务上海航空枢纽的机场。

(5)管道物流通道:建成扬州至南通市区天然气运输管网,建成“西气东输”第二气源如东LNG运输配套管网。逐步形成以天然气、沿江沿海原油及成品油运输共同构成的管道运输体系。

3.建设五类物流园区(基地、中心)

沿四大物流产业带及五大物流通道,重点规划建设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和专业配送中心三个层次的物流节点,形成不同功能的物流节点在空间上的相对集聚。

(1)依托港口物流,大力发展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基地)。港口物流是南通物流业的主体。发挥南通港区布局合理、配套服务齐全,公、铁、水集疏运体系完善的优势,以港口物流带动沿江沿海综合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发展南通港口综合物流园区、如皋港物流基地、洋口港物流园区、启东吕四物流园区。

(2)依托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中心)。在积极推进船舶、家纺、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装备等特色产业板块发展的同时,加快产业协调,导入现代物流,满足不断增长的工业物流需求,形成相互渗透、联动发展的格局,真正体现物流业作为制造业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特质。大力发展紧邻工业集中区、工业园区的海门叠石桥物流园区、中国家纺城物流中心、海安棉花物流中心、海安粮食物流中心、天汾电动工具物流中心等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

(3)依托交通体系,大力发展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中心)。将“交通优势”转换为“物流优势”,促进综合运输枢纽合理布局和各种运输方式优势互补,逐步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积极拓展交通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港站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港站枢纽改造植入物流服务功能,加强港站枢纽与后方物流园区的衔接。重点发展南通火车站站北物流园、南通机场空港物流园。

(4)依托专业市场,大力发展市场配套型物流园区(中心)。专业市场和物流业是密不可分、相互关联的两个产业。专业市场是重要的物流节点。将专业市场与物流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建设各类具有特色的专业配送中心。重点发展天一路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吕四盈港市场物流交易中心。

(5)依托商贸流通,大力发展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中心)。大力发展为所在区域或特定商品的贸易活动创造集中交易和区域运输、城市配送服务的商贸型物流园区。重点建设通富路物流中心、海门大千物流中心。

“十二五”末,在市域范围内基本完成“九园区(基地)、十中心”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物流园区(基地、中心)一览表

(二)主要任务

1.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大力发展产业物流。推动船舶、电子、石化、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化物流服务体系。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等物流设施建设,建立能源和原材料物流体系。努力发展高端物流。调整物流行业内部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科技含量高的高端物流行业。重点发展航空快递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第三方物流、物流咨询和国际货代等业务。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将传统物流只关注生产到消费的流通过程,延伸至消费到再生产的流通过程,包括废旧商品的循环流通和废弃物的处置、运输、管理,建立高效的回收物流系统,综合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物流设施体系建设。与全市综合交通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实现物流设施的合理布局。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及结构特点,加大与口岸、专业市场、产业园区相配套的物流设施建设。以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强化多种运输方式衔接为重点,积极推进以主要港区、机场、铁路枢纽为依托的货运枢纽建设,加强物流园区与综合交通体系的有效衔接,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有力的设施保障。十二五期间,围绕“一核四中心”规划初步形成11个综合货运枢纽,包括“一核”范围的南通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北站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南通火车东站物流园区、南通纺织物流园区、南通农副产品物流园区、海安物流园区、如皋港区货运枢纽、洋口港区物流园区、吕四港区物流园区、通州湾港区物流园区。

3.构建多层次企业集群。新设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制造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推进主辅分离,剥离和外包物流业务,分设物流企业,并逐步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引导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联合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一批传统型物流企业。以南通港口集团、交运物流、大地物流等企业为龙头,扶持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加快提高综合物流服务能力,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走出一批外向型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向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外先进物流企业合作。鼓励本地物流企业到国内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加快融入国际物流合作体系。引进一批总部型现代物流企业。充分利用我市的港口优势和开放合作平台,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产业加快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行制造业和服务业一体化招商战略,引进一批跨市、跨省、跨国网络化经营的现代物流企业,鼓励其在南通建立区域总部或营运中心。(“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发展物流企业见附件1)。

4.全面推进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流通业互动发展,引导制造业与物流业立足产业链合作,寻求共同发展。鼓励大中型制造企业设置专门的物流业务管理机构,整合剥离内部物流业务流程,扩大物流外包需求;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制造业物流需要的,为船舶、石化、纺织、轻工、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服务的专业化物流企业。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瞄准物流市场需求,积极开发、研制能有效提高物流效率的运输、搬运装、仓储等物流设施,研发生产集装箱牵引车、冷藏车、叉车、吊车等专用车辆和托盘、集装箱、起重机等物流设备,以及包装、条码、标志印刷、信息管理等的技术装备,使物流设备生产行业成为我市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制造业物流专业化发展示范工程”建设,加快电子标签、无线测控、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物流中的应用,扩大工业集聚区物流信息平台联网范围。

5.积极扶持重点物流项目。“十二五”期间,市区重点推进南通农副产品物流中心、顺丰速运南通航空枢纽中心、南通交运物流中心等项目;启东市重点推进吕四港物流中心项目;海门市重点推进叠石桥国际物流中心、瑞典索亚汽车物流项目;如东县重点推进洋口港开发区管线桥、洋口港太阳岛10万吨液化品码头项目;如皋市重点推进如皋港基地的保税中心、熔盛物流项目、永晖800万吨洗选煤项目、金盛全球建材家居采购中心项目;海安县重点推进苏中综合物流园、江海高速综合物流中心等项目。(“十二五”期间全市重点项目发展计划见附件2)。

6.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信息化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核心。物流信息化是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第四方物流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进全市物流信息公共平台建设,提升区域物流整体发展水平。积极推动物流企业采用条形码技术(Bar-Coding)和射频识别技术(RFID),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Web EDI)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运用新型的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运用网上采购辅助材料、网上销售多余库存以及通过电子物流服务商进行仓储与运输交易等手段,降低物流成本。

四、发展措施及规划实施

(一)发展措施

1.建立协调推进机制

现代物流业发展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管理体制上需要涉及到的各个部门充分协调和通力合作。建立南通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召集人,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公安、财政、人事、交通、工商、物价、商务、港口、铁路、国税、地税、统计、通信、邮政、检验检疫、海关等为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形成推动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负责日常工作。

2.完善发展扶持政策

出台并完善扶持物流业发展的土地、融资、税收、规费减免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在土地政策方面,对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等重点建设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合理安排供地,并实行与工业类项目相同的优惠政策;在物流基地、园区和中心土地征用过程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土地增值收益全部用于物流园区的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利用旧仓库、旧厂房改造为物流项目的,可减免土地出让金;工业园区内为生产服务配套的现代物流企业,享受园区内工业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在融资政策方面,鼓励和引导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向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优先发放贷款;完善贷款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资金向物流业倾斜;根据物流规划布局,鼓励和促成市域内商业银行设立网点,为物流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引导商业银行根据物流企业的融资特点创新融资产品,开展应收账款质押、代客结算、仓单质押和保兑仓等新型业务,为物流企业融资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形成有特色的“物流银行”。在税收政策及规费减免政策方面,对市重点物流企业以及列入重点物流项目的新建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实行优惠的税收及规费减免政策。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自2011年起,每年从市服务业引导基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由市经信委、发改委、财政局等部门制订相关办法,引导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发挥其鼓励、引导和放大作用,用于重点物流项目建设、重点物流企业培育、高级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和物流统计体系建设等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规划补贴;对上述项目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的,优先给予配套补助。

4.构建科学统计制度

市经信委、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科学的物流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现代物流业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和上报制度。从2011年起,将现代物流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由市统计局单独进行统计和信息发布。优化物流统计网上直报系统,推动各县(市)建立物流统计二级平台,建立健全物流统计信息共享机制,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5.发展物流协会组织

积极支持物流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普及行业管理规范、推广技术标准、交流行业发展信息、沟通和联系行业内企业等方面的作用,增强其行业服务、行业自律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的职能。加强物流信息、货运代理中介资源的整合力度,鼓励创办从事物流信息传播、网络信息系统应用、物流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引进、从业人员培训、市场行情分析、区域物流交流、法律规章咨询等方面的物流服务中介组织。

6.加强人才培养引进

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市目前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采取各种形式加速物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依托南通大学等院校和有关企业联合办学,开办物流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人才激励政策,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技术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和熟悉国际物流业务运作的高级人才,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7.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对经认定的重点物流项目,纳入行政审批“绿色通道”,简化程序、缩短时限、联审联检,提供一站式服务。边防、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汇等部门在有效监管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手续,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实行申办手续电子化和一站式服务,对进出口货物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货放行”的新模式,减少各种收费,降低货物运输和装卸成本,提高内外贸货物的中转能力。建立和实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对纳入本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基地、中心)和重点企业,在财税、土地、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及时发布引导产业发展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二)规划实施

1.强化组织推进机制。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细化、分解《规划》的目标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充分发挥各自职能的同时,加强沟通协商,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积极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

2.健全监督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督查和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为规划的实施提供保障。

3.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完善各地、各部门的考核制度,建立相应的评价与考核机制,将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园区建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纳入各县(市、区)、市级部门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现代物流业调研

固始县现代物流业调研报告

一、固始县物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三大支柱产业迅速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扩大,我县现代物流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拓展,新兴第三方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步伐加快,固始商品市场、桃花坞农贸市场、踏月寺服装街等专业性市场红红火火,农资、建材、农机、粮油等大型批发市场在城区东部构成市场集群,国宾大酒店、锦绣山宾馆、维多利亚国际大酒店、银博大酒店等高档酒店宾客如云,西亚、国源、华联等大型购物中心经营形势红火,房地产业、文化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等新的消费热点正在形成。今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预计可完成90亿元,增长20%,交通系统、商业储运系统、邮政系统对物流发展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公路运输行业和商贸系统企业发展较快。我县目前已形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路三位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

二、现代物流产业基本情况

1、现代粮食物流。固始县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河南省第一人口大县和农业大县,全国100个商品粮基地县,河南省十大产粮大县,历来就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段物流集散地,我县粮食经加工后运输到广东、南京、北京等各大城市,销售势头良好,固始县粮食现代物流中心仅粮食中转配送业务量每年可达到80万吨。

2、固始县农产品冷链物流。我县农副产品品质优良,年对外输出菜豆、黄心菜、萝卜销售量近万吨,冷冻水产品7000吨,冷冻肉2000吨,每年为固始

县地方财政提供税金100万余元,对于项目区经济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3、果品批发交易市场。县批发市场主要担负着全县果品运输、批发供应任务,主要从各地调运和销售高中低档苹果、桔子、香蕉、李子等100多个品种的果品,年均收入为4800万元。通过物流运输丰富我县果品市场,向全县供应优质、新鲜的水果,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带动周边地区果品市场的发展,同时促进项目区商业经济发展。

4、建材、服装等商品物流。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高端的建材、电器以及服装、生活日用品通过网络订购、物流运输的现象十分火爆,这已成为我县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我县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1、县粮油(集团)公司。固始县粮油(集团)公司属国有独资粮食购销企业,注册资金人民币2000万元,下设八个购销分公司和粮食物流公司(铁路专用线)、米业公司,拥有粮食铁路专用线一条,铺轨长度1260米,年中转能力达到60万吨。企业具有省级储备粮代储资格,2008年被信阳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阳市分行评定为“A”级信用等级企业。

2、固始县玉安农副土特产品有限公司。固始县玉安农副土特产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6月,注册资金50万元,是一个股份制企业。公司目前在上海、昆明、北京、武汉、合肥、南京等六城市建立有购销稳定渠道,在江苏、浙江和广东固始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设置有农副土特产品供应专线,年外销蔬菜可达5000-7000吨。

3、县华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华丰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4年7

月,同年9月取得自营出口权,主要经营柳、木、竹、草藤等柳制品出口业务。“华丰”牌柳蓝、柳制家具远销欧美及东南亚8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河南三高固始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河南三高固始鸡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主要从事地方优良品种--“固始鸡”、“淮南猪”的选育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目前该公司肉食品冷藏库冷链物流项目正在建设中。

四、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

由于我县物流业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体系不完善,物流资源缺乏整合,运输和仓储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所以发展现代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市场应做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点。

1、火车站特区现代物流集聚区。目前集聚区入驻企业11个,年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聚集区是全县现代物流发展的领头羊和农牧产品外运基地。“十一.五”期间将重点发展以粮食、石油、煤炭、建材等为主的物流业,力争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利税5000万元。

2、县城东区综合市场群。目前,在县城东部王审知大道两侧由农资、建材、农机、粮油等大型批发市场构成市场集群,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3000多万元。

3、农副产品物流交易市场。根据我县拥有大量优质农副产品的实际情况,我县拟建农副产品物流交易市场,主要分为粮油、蔬菜、畜禽、水产、饲料等专业市场,这将为我县物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五、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工业企业少,原材料和产品运输量相对也小。货物运输量少,兴办物流

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目前仅有援生制药、三禾木业等少量工业企业通过物流运输材料和向各地销售产品。

2、在交通方面,目前物流企业在运管费、货运附加费、过路过桥费以及车辆购置税等方面负担过重,乱罚款、乱收费问题也时有发生。

3、标准化建设滞后。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的运作系统,标准化程度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社会物流效率的提高。我县物流标准化滞后主要表现在缺乏有关的标准及规章制度,同时在推行标准方面也缺乏必要的力度。

六、推动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措施及建议

加快促进传统运输业和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步伐,提高物流供应能力。一是在各行业中建立起示范性物流企业。二是政府牵线搭桥,让部分有能力的传统运输、仓储企业通过改造成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三是鼓励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从生产中分离出来,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代理企业与工商企业结盟,发展为物流供应商。

加强物流人才培养。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物流的发展需要有一批既懂物流理论又熟悉物流运作技术的专业人才。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一是加快现有在职人员的培训。二是加快学历教育的发展。应在县职业技术学校设立物流专业,加快职业技术学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

实施政府、企业、行业社团协调联动,加大领导力度,推进全县物流发展。建议县政府组建“县现代物流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物流规划的实施、研讨和制定相关的物流运行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我县物流发展的基础设施应在土地上、资金上、政策上得到扶持,也包括银行

低息贷款、财政贴息等做法。同时,在物流项目建设中尽量减少地方的收费项目和降低收费标准,减轻项目的负担,鼓励更多的投资者参与物流项目投资。

七、2011年现代物流业重大建设项目

1、固始县粮油(集团)公司粮食现代物流建设项目。建设立筒仓6万吨及卸粮坑、电子计量、环流熏蒸系统,铁路专用线站台罩棚10000平方米,购置吸粮机、出仓机、散粮运输汽车等接发设备,建设粮质检测系统及配电、消防等附属设施。该项目总投资78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600万元,正在安装立筒仓相关设备

2、固始县农副土特产品低温保鲜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新建低温库房2000平方米,建冷冻库房300平方米,清洗车间1000平方米,机配电房250平方米,生活用房500平方米,购置冷藏保鲜、清洗、配送车辆等设备设施。

3、固始县柳编产业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新建柳编产业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一个,建筑面积7660平方米,其中仓储3栋,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物流中心办公用房1500平方米,商检代办处用房160平方米,柳编产品运输车辆30辆,及柳编产品销售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设。

第四篇:霸州关于做大做强县级城市的调研报告

建设百亿霸州 打造百年城市

中共霸州市委(2009年6月19日)

按照省委办公厅要求,我们围绕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的重要意义、有利条件、发展目标、难点和对策等问题,结合霸州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性抉择

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是县级区域经济发展的先驱带动和重要标志,是一个县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城乡文明不断融合的艰辛蜕变过程。这一过程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建设。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能够迅速提升城市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品牌的营树,广泛地吸引和聚集人力、物资、信息和资金等资源,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对周边县市形成辐射拉动作用,有力地带动一方或多方临近地区经济发展。另外,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能够加快形成当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最终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

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投资商包括我们的民营企业家们,无一例外地在用脚投票,哪里的环境好就在哪里驻足。城市的软硬环境好了,就能够迅 速提升城市的要素聚集能力,从产业链、技术链、资金链、市场链乃至管理链等层面,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使城市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占得先机。

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民生状况。现阶段,群众的新期待就是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良好。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体现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上。只有努力把城市建设成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居住地,才能使人民群众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不断满足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因此,建好城市,把一个美丽整洁的城市奉献给社会和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政府的责任,更是群众对政府的迫切要求。

二、霸州具备了做大做强的现实基础

我市幅员面积784平方公里,辖7镇5乡、两个办事处和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83个行政村街,总人口57万。2001-2007年,连续七年跻身河北省“十强”县(市)行列。2008年,全市完成地方生产总值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收入完成1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74元和635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2%和7.6%。通过深入调研和分析,总体概括霸州做大做强具备“五大优势”、“三大支撑”和“六大举措”。

——霸州做大做强的五大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霸州市地处河北省冀中平原东部,位于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中心,属环京津、环渤海城市群。北距首都北京80公里,东临港口城市天津70公里,西距古城 保定65公里。由霸州驱车至首都北京机场仅需1个多小时,至天津机场仅需50分钟,至天津新港为1小时。随着京津冀都市圈和天津滨海新区的重点建设,霸州在中国北方的区位优势越来越鲜明地凸显出来。

便捷的交通优势。106国道和112国道、京九铁路和津保铁路、津保高速公路和京开高速、正在建设的津保城际铁路和规划建设的京九客运专线在霸州形成四个黄金十字交叉。便捷的交通网络使霸州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优越的环境优势。硬件建设。按照“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深入实施软硬环境建设“双十工程”。自2006年以来,累计融资近40亿元用于市区和重点镇建设。完成了水、电、路、气、讯等200多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着力实施精品工程与民心工程,市区与胜芳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进一步完善。强力推进城市精品工程建设。全力推进温泉公园、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生态公园、广电中心、游泳馆、沃尔玛超市等现代功能设施建设。着力提升益津路、迎宾道、金康道,打造成样板街建设标准。胜芳以规划建设古镇和东淀风景区为重点,全力推进胜芳古镇二期开发。抓好新城主干道新建和旧城主要支路改造配套拆迁。继2005年我市荣获省城市容貌“燕赵杯”竞赛B组第一名,顺利晋级A组行列后,2007年我市又荣获“燕赵杯”县级市A组金奖。目前,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123170人,胜芳镇(东市区)建成区面积达22平方公里,镇区人口达91539人。软环境建设。一是建立严格的“三乱”治理机制。巩固治理成果,公布监督电话,重奖举报人士,严惩违规人员,彻底 停止公安、交通、农业、林业、畜牧等五家上路收费,叫响“霸州境内无三乱”的环境品牌。二是建立优化的行政服务机制。大力推行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跟踪办、公开办的“五办”作风,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推进机关工作全面提质提速。完善职能,把行政服务中心、统一收费中心、收费票据审核中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项目咨询服务中心、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等“十大中心”建设成为资源互通、工作互融、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服务体系。三是建立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把企业的维权需求作为法律保障的第一信号,制定保护企业发展的协调方案和快速反应的行动预案,以便捷的程序、有力的手段、坚决的态度,对企业尤其是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实施保护。四是建立简化的项目审批机制。大力消减审批收费事项,对涉项部门的468个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消减到234项;对221个收费项目进行清理,消减到86项。五是建立快捷的项目落地机制。加强失地农民的社保体系建设,分区域制定统一的地上物赔偿标准,依法惩治敲诈勒索、扰乱秩序、干扰项目建设进程的恶意行为。

浓郁的文化优势。建设精品设施。扎实推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李少春大剧院、体育中心、广电中心、益津书院、牤牛河历史文化公园、生态公园和霸州清真寺十大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末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扮靓文化品牌。进一步提高“四乡一镇”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以“月月唱大戏、周周演大片”、“彩色周末”、“特色文化家庭”创建等系列有规模、成常态的文化活动 为载体,全民参与、城乡互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文化产业。制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策机制,鼓励外资、民资参与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资源开发,拉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接京津旅游产业,以“霸州一日游”为重点,增加经济和服务内容,建设了一批新兴文化产业项目。

丰富的资源优势。温泉资源。地下热水田的面积达到500多平方公里,温泉储量达到220亿立方米,通过国家地矿专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霸州地下温泉水质为全国最好,为标准的碳酸氢钠泉。企业家资源。组织民企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教授,为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中授课,企业家综合管理能力和政府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分批组织我市重点企业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到廊坊新奥集团等大企业、大集团挂职锻炼,创造接受锻炼、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和企业运作模式的机会,企业家队伍素质稳步提高。通过招聘、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硕士以上的专业人才,将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素质的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使之逐渐成为我市企业家队伍的后备力量。目前已有15名企业家分别在北大、清华、人大研读MBA。

——霸州做大做强的三大支撑

强大的产业支撑。2008年底,霸州三次产业比例为6.1:69.6:24.3,第二产业贡献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一、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水平阶段。在第二产业中形成了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金属玻璃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乐器制造 业等为龙头的主导产业。2008年,这四个主导行业共计上缴税金12.17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7.39%。

金属玻璃家具制造业。建成的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为全国六大家具产业基地之一,胜芳镇成为国家轻工总会和国家家具协会命名的中国金属玻璃家具产业基地。基地有家具企业1800多家,从业人员42145人,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7.47亿元,产量为全国同类家具产量的65%,出口占到三分之一,总销售额80亿以上,带动形成金属加工、玻璃加工、木材加工三大产业集群。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2008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延压业,共有企业327家,从业人员33430人,销售收入329亿元。形成了以金属玻璃家具为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条。随着金属玻璃家具产业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从铁精粉——炼铁——钢坯——热轧带钢——冷轧薄板——制管、镀锌彩板——管板加工——金属玻璃家具的产业链条,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金属玻璃家具和薄壁管生产基地。

食品加工业。培育梅花味精集团、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21家企业,从业人员4950人,带动起4万户农民,形成了蔬菜种植、林果种植、优质玉米、大豆种植、禽畜养殖等产业基地。梅花味精成为全球最大的味精生产企业,每年消耗玉米60多万吨,2008年上缴税金2.14亿元;法国路易达孚饲料蛋白有限公司每年消耗大豆60多万吨,2008年上缴税金2935万元。

乐器制造业。以扬芬港镇为主,共有超拨乐器有限公司和贝司克斯乐器有限公司等8家乐器制造企业,主要生产高档萨 克斯、吉他、爵士鼓、小提琴等乐器,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46亿元,是中国北方最大的西洋乐器制造基地。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我市重点发展体育健身、康体养生、文化博览、乡村旅游、商务会展、金融服务、休闲度假产业。依托温泉资源优势,经过近三年的谋划运作,霸州国际温泉公园已初具雏形,总体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区内道路、给水、排水、供电、通讯、地热、天然气等配套设施到位,区内已建成三眼温泉地热深井,可为入区企业提供温泉供应。目前已有10个项目顺利入区发展,总投资达3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投资近10亿元完成了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胜芳古镇恢复建设一期等一批群众性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投资1.1亿元的广电中心建设工程已经奠基。开通了“霸州一日游”旅游线路。运动休闲产业新升势头良好,目前共有体育运动类俱乐部18家,综合性小型体育馆3处,健身路径132条,2009年组建了河北霸州海润乒乓球俱乐部,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正式落户霸州。正在规划建设市体育中心。商业服务业共有个体户和私营企业6126家,从业人员35350人,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32.9亿元,共计纳税4556万元。其中位于市区的益津商贸城是大型综合批发零售市场,2008年市场成交额达20亿元,该市场坐落在106国道西侧,包括益津商贸中心、万达家具汇展中心等八个各具特色的大型批发零售市场。投资8.5亿元建设的胜芳国际家具博览城,2008年家具销售额达6.7亿美元;同时进驻的配套企业有:物流、银行、酒店、进出口代理等近50家。物流业313家,从业人员891人,共计纳税1085万元。坚实的金融支撑。金融服务业,共有国有商业银行8家。今年一季度,万利通、盛源、鑫利等5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6156万元。同时,我市积极实施政企对接、银企对接,引进域外银行进霸州,规划建设金融服务中心,与华夏、民生、光大等10余家域外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累放贷款突破百亿。强力推进融资平台建设,组建具有法人资格的霸州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亿元,通过发挥投融资平台的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目前,已组建了专门机构,聘请了职业经理,选定了办公场所,配备了办公设备,正在办理公司注册手续。同时,已与十几家金融机构进行联系,今年融资额度可望突破10亿元。2007年10月,霸州市被评选为“第二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是全国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称号的县级市。

和谐的社会支撑。从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构建和完善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城乡医疗保险、困难群众住房救助、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就业培训扶持、助残解困等十大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城乡低保实现扩面提标,城镇低保人均月补差达到112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从34元提高到52元。提高五保老人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标准在年人均2600元的基础上又增发物价补贴730元;分散供养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1800元。今年新增实物配租50户,解决了398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启动了幸福佳苑保障性住房项目,计划年底完成建筑面积29499平方米。投资150万元改建了儿童福利院,全市54名孤儿入住,实现了政府集中供养,分级 就学。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特困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均达到100%。完善“大防控、大调解”三级网络,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开展干部“下访”活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霸州做大做强的六大举措

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影响,全市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发展步伐明显减退,现存的经济社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为此,霸州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按照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高效都市农业为支撑的产业定位和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遵循“整合优势,融入京津,顺势而为,跨越晋位”的发展方略,坚持“提升民营,推进开放,优化环境,创新机制”的工作方针,统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结构战略转型,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

“一体两翼”的产业体系:“一体”就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两翼”就是以旅游业、物流业、金融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和面向京津市场、实现规模经营的高效都市农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温泉休闲、康体养生、文化博览、乡村旅游、商务会展、金融服务产业。高效都市农业要面向京津两大消费市场,充分利用地热温泉资源、农业种植资源和森林绿化资源,开发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建设 一批休闲度假型、观光旅游型、精品高效型和特色种养型的高度集约化农业生产经营项目。

文化休闲、商务会展、生态宜居的城市定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商务文化名城。扮靓“四乡一镇”文化品牌,放开搞活文化市场,办好各种文化活动,突出抓好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特色产业。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谋划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新兴文化产业项目,使霸州成为都市主流消费人群热衷的休闲产业集聚地。突出发展各类商务商业设施,把霸州建设成京津之间大公司、大机构办公、会展、洽谈的首选之地和创富金区。营造和谐的居住氛围,抓好完善的配套服务,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优质的基础设施,创生态环保城市,建和谐宜居家园。

整合优势、融入京津、顺势而为、跨越晋位:整合霸州独特的区位优势、便捷的交通优势、优越的环境优势、浓郁的文化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与京津规划对接,交通对接,产业对接,倾力打造霸州的核心竞争地位与长远发展优势。以2006年财政收入10亿元为新的起点,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千亿生产总值、百亿财政收入”的目标,使霸州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水平在全省、全市位次前移,全面提升全市人民的综合素质、收入水平和幸福指数。

在具体工作中,主要在六个方面实施突破:

提升民营,力促传统产业上档升级。坚持调整升级一批、重点发展一批、扶持壮大一批,再造民营经济新优势。一是努力调优金属加工、塑料加工、林木加工三大传统产业。限制和淘汰污染重、规模小、能耗高的小企业,鼓励企业联合重组,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二是重点发展家具、线缆、食品加工三大优势产业,借助京津两市的科技资源和迅猛扩展的市场资源,对接国内外相关产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大力扶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都市农业三个潜力巨大的后发产业。截止2008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发展到27000多家,民营经济为霸州创造了85.3%的财税收入和85%的农民收入,提供了86.7%的项目投资和86.2%的非农就业岗位,已成为我市经济结构的支柱与脊梁。

项目拉动,推进对外开放上水平。一是对接京津开放。积极瞄准京津大集团、大公司、大院所,特别是与世界500强大集团、大公司的联系,引进战略合作者。二是创新招商思维。制定统一的招商政策,进一步完善招商服务中心职能,组织高素质的招商队伍,建立招商信息系统,引进一批强市立市的大项目。三是组织园区会战。按照“五有”标准(有高标准规划、有战略投资者、有招商中心、有招商团队、有环评),全面启动三大园区规划建设。采取政府投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模式,完善区内基础配套设施,增强园区整体承载力和吸附力。目前,三个园区分别达到了“七通一平”、“九通一平”的标准。2009年以来,已争列省重点在建项目10个,总投资46.6亿元,截止5月底,已累计完成投资10.4亿元,占总投资的22.3%。

节能减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严格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认真履行项目建设节能评估审查准入制,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突出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加 强重点企业在线监测和水系存量治污。通过引上一批、提升一批、转产一批、砍掉一批,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关停28家企业,限期治理12家企业。省、廊坊市确定的11家和我市确定的30家企业二氧化硫减排工程已全部完工。投资5082万元的胜芳镇第一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4万吨,目前已投入运营;投资5000万元,日处理污水2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于2008年 10月份已建成投运。投资6117万元,日处理污水4万立方米的霸州市污水处理厂已试运营。中亭河和清北干渠污水治理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统筹城乡,建设一体化新格局。推进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规划为先,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围绕打造生态宜居文化名城定位,用现代先进城市理念规划城镇发展,统筹好市区与胜芳镇区、城镇与乡村、新老市区建设。统筹拆迁。强化管理,构建城乡规划局、城市建设局、城市管理局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四新”标准,努力建设具有霸州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谋划新布局。按照东西两大市区(市区和胜芳镇)哑铃型建设格局的要求,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统一规划,建设多层住宅,发展生活社区,实行城市化管理。未划入两大市区的村庄,分成三种类型建设,第一种类型抓提升。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带动能力强和区位好的村街,向中心镇和万人小城镇发展;第二种类型抓改善。具备一定人口规模的村街,立足现有基础,向中心村发展;第三种类型抓迁建。经济基础较差、人口相对较少的村庄,以异地新建的方式整体搬迁,向一类大村集中,以好村、大村带动小村发展。截止5月底,我市共投入资金4.5亿元用于17个省 级新民居示范村街建设。二是发展新产业。围绕“一体两翼”的产业定位,积极发展高效都市农业。鼓励和扶持农业专业化生产,以梅花、六必居、路易达孚等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建立新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支持和鼓励组建农业开发公司,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入实施农民增收“五进工程”(进城、进厂、进店、进棚、进校),扩张民营经济总量,吸纳农民进厂谋业,让农民充分享受新农村建设成果。目前,全市25万农村劳动力,已有18万转移到二、三产业,全市有90%以上的参训农民靠一技之长,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四是涵养新风貌。依托“四乡一镇”文化品牌建设,全力推进乡镇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村街文化大院、图书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扩面提标,培育有霸州特色的新型农村文化。发展基层文艺组织30多个,发展会员52名。

提高素质,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结合全省“作风建设年”、廊坊市“软环境建设推进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整顿作风、创新举措、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分成企业家队伍建设、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园区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名城建设、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三年大变样活动等八个推进组,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研讨交流,重点加强四方面建设。一是打造优秀公务员队伍。继续推进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市直机关中层干部轮岗交流。按照“改革创新、真才实学、真抓实干、公正廉洁”的要求教育引导干部,切实提高全市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驾驭工作的能力。选派乡科级后备干部和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深入到基层工作一线培养锻炼。二是加强农村基层 组织建设。分三批组织村街党组织书记赴大寨村考察学习,把先进村街的典型经验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具体行动。结合村“两委”换届工作,实施新农村建设“领头雁工程”,选好农村领头雁,调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全面推行“定职责目标、收入有保障、干好有希望、退后有所养”为主要内容的“一定三有”农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激发农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三是加强民营企业家建设。组织企业家外出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管理经验。继续开展民企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教授,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集中授课。积极为企业家联系知名院校,支持民营企业家深造和进修。引进优秀管理人才和硕士以上的专业人才,充实企业家队伍的后备力量。四是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建立劳动力全员培训网络,健全劳务信息服务网,安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将适龄劳动力全部纳入档案管理,根据企业和新上项目用工需求组织定向培训,实现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实施“校企联姻”,联合办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

加强管理,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一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二是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开展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 理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三是健全社会组织。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完善“三位一体”的大调解体系和“两会一队”的大防控机制,规范人民群众求诉、申诉、控诉程序,在信访接待中心的基础上建立市民诉求中心,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同时,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坚决维护霸州的社会稳定和良好秩序,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坚决维护最广大群众的共同利益。

三、迅速做大做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我们以“争创经济强市,建设文化名城,打造和谐霸州”为目标,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但是距离做大做强依然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一是城乡规划的综合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建设任重道远。二是城市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化发展。三是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仍面临机构编制政策、法律法规适用、利益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制约,还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对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从历史经验看,要迅速做大做强一批县级城市,仅仅依靠县级城市的自身发展是难以做到的,还需要上级政府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支持,还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补充和拉动,更需要相当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城市建设资金、产业发展规模和流动资金,以及国家和社会各界金融领域的贷款支持等,从而靠城市资本金的大量涌入,与自身发展内功相结 合,促进县级城市迅速做大做强。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政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真正为农民转变成市民提供政策保障。建立统筹城乡的产业政策,城市产业要与城市功能相适应不断聚集升级,农村产业也要向城镇和工业小区聚集,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三是塑造城市品牌。要结合每一个城市的实际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在市场调研基础上确定未来城市在目标受众心目中的形象,立足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实际赋予其独特品格和文化内涵。准确定位后要整合全社会资源,持续不断地经营和推广自己的核心价值,形成城市持久的生命力。

四是加强城市管理。建立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部门资源,加快建立城市共享互动的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培育一支懂经济、懂城市、会管理、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驾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能力。加快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依法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

第五篇:关于做大做强体育业的调研报告

体育在打造健康xx,激励干部群众拼搏与合作精神,增强人民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xx知名度与美誉度,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xx体育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抓住xx大开放的机遇乘势而上,做大做强。

一、xx体育业发展状况

(一)群众体育持续发展

1、城市化起步前(1985年

前):传统活动,学校为主

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至1985年,原江北县群众性体育组织仅有江北县钟声体育协会、xx市信鸽协会江北县分会、江北县钓鱼协会、xx市老年人体育协会江北县分会和江北县棋类协会。群众体育以学校体育为主体,以农民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体育为补充。在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学校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其他各类体育活动,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达标活动。农民、职工、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则因地制宜地进行球类、棋类、武术、体操、田径等锻炼活动。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通过举办各类运动会或比赛选拔体育人才,推动着群众体育蓬勃发展。1958年,江北县获四川省体委、团省委授予的“全省农村体育红旗县”,获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签发的“体育红旗县”奖匾。

2、城市化起步期(建区前):推广武术,建设场地

1986年至1994年,群众体育除原有协会外,新建立了江北县武术协会、江北县气功研究会、江北县门球协会。各个协会数百人或数千人不等。县钟声体协1994年的会员达到5000余人。在这一时期,职工体育活动和老年体育活动较为活跃;除继续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外,门球运动日趋活跃,门球协会会员到1994年达到350人。尤其是在创建四川省武术之乡和全国武术之乡的热潮中,学校、农村和企事业单位兴起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热潮,武术活动得到较快较好推广和普及。

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完善,群众体育的活动场地建设随之加强。1994年底,全县有小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门球场等体育场所190个。

3、城市化加速期(建区后):全民健身,丰富多彩

1995年以来,xx进入城市发展的加速期。随着两路城区和龙溪城区的崛起,全民健身运动的场地日渐增多,体育运动形式更加多样。据统计,至2007年底,全区各类健身场所583个,面积443962平方米,人均0.53平方米。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保龄球馆、卡丁车场、速滑、蹦极跳、健身路径等新兴体育场地不断增加。全区建立起了一支69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球类活动、长跑散步、武术、健身舞、游泳骑车等群众体育日趋活跃,早晚随处可见市民健身热潮。农民健身活动在建区后也有进一步发展。2001年,统景镇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群众体育先进单位,鸳鸯镇和双龙湖、龙溪、回兴街道被中国农民体协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2005年,xx区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二)竞技体育武术领先

自1958年武术名师赵子虬获江津地区拳械第一名后,江北县每次在地、市武术比赛中均居领先地位。进入70年代以后,赵子虬、曹科润、欧阳全等多次获全国武术比赛一等奖。江北县运动员在四川省和xx市田径比赛中,曾9次破省市纪录。1976年设立江北县儿童业余体校,设武术、女篮、田径3个班,其中武术班为xx市体委重点班,成为江北县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摇篮。

进入80年代后,设立了江北县武术馆。中小学校在田径、武术、篮球、排球、击剑等项目上形成一定优势,1988年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中,获团体和个人金牌53枚、银牌42枚、铜牌23枚。1986年至1994年,江北县向高等学校、省体工队分别输送体育人才104人和17人。在这一时期,江北县女篮曾获全国少年乙组第4名;男排获四川省“四人制”排球赛第1名;武术获全国3个第1名,5个第2名,在四川省和xx市获取奖牌(杯)数百个,向专业体工队、体育院校输送武术人才15名。

xx区建立以来,以武术、篮球、排球、田径为重点的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至2007年,xx区参加全国和国际性武术大赛共获金牌130枚,银牌187枚,铜牌119枚,夺取金杯13座。其中,2006年在河南郑州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摘取金牌16枚,并获集体项目冠军;2007年在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上获总分第1名、单项金牌43枚。这一时期,xx区女篮、男排曾多次代表xx市参加全国比赛。在2007年xx市第二届运动会上,收获奖牌75.5枚,xx获全市区县成年组金牌总数第1名。在同年xx市第三届农民运动会上,xx区参加了所有的项目比赛,并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金牌总数第一的骄人成绩。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xx选手周子菊在跳高比赛中,以1.39米破世界纪录的优异成绩,让世界刮目相看。在此期

间,xx区向市以上输送各类体育人才890人。

(三)武术之乡巩固发展

xx武术起步于清乾隆年间,到建国初期已形成贺家拳等5个流行拳种。在政府和民间的推动下,群众习武风气浓厚,武术在群众中较为普及。为此,1975年,江北县第一次提出建设武术之乡。1983年开始武术之乡创建活动。1987年2月,四川省体委、四川

省武术协会命名江北县为四川省武术之乡。1991年底,国家体委对江北县创建全国武术之乡工作进行初检。1992年12月,国家体委命名江北县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同时第二次全国武术之乡工作会议也在江北县召开。庚即,区委、区政府提出 “巩固成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争创一流武术之乡”的更高目标。在后来的巩固武术之乡活动中,领导更加重视,组织机构更加健全,骨干队伍进一步壮大,活动影响逐步扩大,2007年,xx区又一次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武术之乡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9月,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将在xx举行,届时,xx将组队代表xx市参加比赛。

(四)武术文化出手不凡

1978年,江北县体委突击整理老武术家赵子虬的武术成果,编著出《三十六闭手—四川南拳》书稿,填补了四川武术著作一项空白。1982年整理出《中国武术管窥录》书稿。1983年按国家体委要求,由江北县体委负责,赵子虬牵头,撰写出38万字的《巴渝武术史》稿。1983年在全县范围开展了武术工作普查,搜集武术手抄本68件,历代武术史料书刊880册,初步掌握流行县内5大拳派74个传统拳、械、功法。1984年,县体委又编写了《江北县武术拳械录》。1987年以后,xx武术与文化融合力度加大。经常在市以上运动会开、闭幕式上表演和给外宾及外国代表团表演。1994年,县武术队参加了大型电视剧《九根毛》、《魂断钓鱼城》的拍摄。2007年,xx区把武术与舞蹈相结合,将失传多年的巴渝武舞整理出“巴渝武舞ⅰ”、“巴渝武舞ⅱ”,在第二届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暨国际健身气功展示会上表演,分获“大奖特别金奖”和最佳创意奖。之后,区体育局将其改编为《巴渝武韵》多次演出并取得成功,现拟申报《巴渝武韵》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体育产业缓缓起步

体育产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截止2008年6月底,全区已有体育市场21家。体育健身娱乐及体育表演企业11 个,经营性体育健身娱乐门点10个。从目前看,绝大多数体育门点和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从2000年开始,xx区通过体育彩票发行筹措体育事业发展资金,体育彩票销售由最初的30万元增加到2007年近1000万元。此外,区体育局拟设立体育园区和体育与旅游业联姻等方式,尽力推动xx体育产业发展。

二、xx体育业发展的机遇与困难

(一)xx体育业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1、经济社会发展向好形成体育业发展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xx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迅猛,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速改善,群众闲暇时间增多,追求健康、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已成为内在需求。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体育业发展创造出强大内动力。

2、xx直辖为xx体育业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xx作为xx直辖市的主城区,代表xx参与国内外体育赛事和体育交流的机会增多,xx创造条件举办国家级和国际体育赛事已成为可能,这为xx体育发展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健康xx”为群众体育加油升温

中共xx市委提出建设“健康xx”,要求2012年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88%,居民人均寿命、青少年平均身高等各项指标在西南地区名列前茅,这为xx群众体育更好更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4、武术之乡底蕴蓄势待发

xx武术底蕴厚重,巴渝武术蜚声海内外,倍受国际国内关注。目前,xx正在规划建设“巴渝武术中心”,国家体育局拟在xx建立“全国高水平武术人才训练基地”,区体育总局正在积极争取在xx成立世界峨嵋武术联合总会,这使巴渝武术在开放中走向世界成为可能。

(二)xx体育业发展遭遇的困难

1、干部认识不到位

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对体育给民族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产生的强大正效应缺乏必要的理解,重经济轻体育、重工作轻锻炼的观念和作法较为普遍,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氛围不浓。

2、大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xx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单项规划缺失,体育基础设施在城市建设总规和控规中缺项,导致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用地难,xx区体育馆2002年拆除后,迁建历时7年、五易其址是最好的佐证。目前,xx区没有一个投入运营的大型体育场馆,并亟待建设一批大型体育基础设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是xx体育业发展最大的瓶颈。

3、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

群众体育在城区和学校开展较普遍,在农村和企业存在薄弱环节;中老年人体育活动开展较好,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较差。竞技体育中武术一枝独秀,传统优势项目缺少优势,新兴优势项目尚未形成。体育基础设施在城乡的分布差别太大,农村体育缺乏必要硬件。

4、体育产业亟待破题

我区的体育产业,只是在体育彩票和体育用品销售及健身娱乐市场上做了一些文章,而在体育竞技表演业、体育培训和咨询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上,目前基本上是空白。

5、政策支持乏力

财政对体育事业发展的经费预算,缺少象教育和科技那样的刚性政策;对社会力量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缺失政策鼓励;对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没有留住和引进体育尖子人才的优惠政策。政策支持乏力,导致投入严重不足和人才匮乏,是整个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

6、管理体制欠稳欠顺

区体育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经历了几度分分合合,给体育业发展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1972年恢复江北县体委,到1984年机构改革时,县体委与县文化局合并成立县文化体育局,1986年,县体委又与县文化局分设,但到2001年机构改革时,区体委与区文化局合并组建区文体局,2005年,区体育局又一次与区文化局分开独立运行。此外,在镇街文化服务中心没有明确体育管理功能,使体育工作难以落实到基层。xx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缺失,使全民健身运动难以实现个性化科学指导。区业余体校和武术馆事业编制偏少,优秀专业人才难以进入,竞技项目水平难以提高。

三、做大做强xx体育事业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清晰思路

xx体育发展,应用大开放的理念来思考,要站在xx直辖市乃至更大的空间去审视。根据xx体育业发展现有基础和机遇,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在xx乃至西部有可能名列前茅,因而可将xx体育业发展的目标,锁定为西部体育强区。

xx体育业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建设健康xx、一流武术之乡为重点,认真抓好体育规划、体育政策、体育人才、体育设施建设四项基础性工作,全力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通过10年或更长一个时期的努力,争取把xx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的体育强区。

(二)健全规划,加强配套

应根据“健康xx”的目标要求和xx体育业发展的新定位,重新制定xx区体育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同时,应配套编制xx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健康xx”发展规划、xx竞技体育发展规划、xx体育产业发展规划、xx区体育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等。要把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纳入xx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各项建设性单项规划,并通过法定程序确保这些规划得到认真实施,充分发挥规划对xx体育业发展的导向保障作用。

(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xx体育业发展,应坚持城乡统筹、区域统筹、软件硬件建设统筹、项目统筹等原则,做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三位一体”的xx体育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针对目前体育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应切实解决好xx体育馆建设资金不到位形成的巨额缺口,以及二期工程抓紧上马等问题,使其早日竣工投入使用。要加快体育园区和巴渝武术中心等一批新的体育场馆的规划定点和建设进程,防止已征用土地被其他项目挤占。尽快解决xx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机构设置及相关问题,早日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个性化科学指导。及时解决区业余体校和武术馆编制不足问题,为引进和留住优秀体育人才创造条件。精心筹备和全力办好在我区首次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武术锦标赛,积极筹建全国高水平武术人才训练基地和世界峨嵋武术联合总会,夯实xx武术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基础。

(四)完善政策,保障发展

要尽快完善有利于xx体育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投入政策和人才政策。如要完善区级财政对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体育竞赛活动的投入政策;体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要有行政事业费和城市建设配套费减免、土地出让金及税款返还等支持政策;出台通过特许、指定、专营、冠名等多种方式的企业赞助体育赛事的鼓励政策;要有企业和个人出资办运动队、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建体育场馆比照捐赠公益事业规定执行政策,以及出资办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兴建校外体育场所按社会力量办学予以支持的优惠政策;要允许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确保资金用途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将体育彩票公益金作为资本金,按照股份制方式运作或以贴息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体育产业和体育设施建设。要完善培养、引进和留住体育管理人才和优秀运动人才的政策,尤其要在安置优秀运动员就业等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方面出台实用政策。

(五)优选载体,活动推动

做大做强xx体育业,需要一些好的活动载体。要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人群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各自强身健体的活动方式。如在机关干部中可实施“太极拳普及工程”,在市民中可开展“健康杯”体育活动,在学校、机关、农村和社区可倡导“我爱巴渝武术”的群众健身活动和开展武术人才选拔活动。推动武校、巴渝武术中心、武术馆等建设基础上,可推进大规模高质量的武术人才训练活动。在大型体育基础设施建成后,可争办国内外相关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总之,通过相应的载体,加快健康xx和一流武术之乡建设进程,推动其他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和体育产业破题发展。

(六)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各级领导要树立体育也是生产力的观念,高度重视、切实支持、带头参与、共同推动xx体育业发展。保持体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稳定性,把镇街文化服务中心更名为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并明确体育管理服务职能。要加大体育园区开发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健康xx、一流武术之乡等重点工程的领导和协调力度。要细化体育业发展目标责任制,加强督办和考核,用好的体制机制和优良的作风,推动xx体育业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关于做大做强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做大做强南通市现代物流业的调研报告[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局-现代物流业调研报告

    枣庄市现代物流业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关于印发市政协开展现代服务业重点调研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现将枣庄市现代物流业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

    关于做大做强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做大做强榆阳区苗木花卉产业的调研报告 一、优势和现状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时期,榆阳区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制订了确保落实的有效措施,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载......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2007-12-12 16:37:5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做大......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近年来,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县委、县政府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采取了......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调研报告周玉光近年来,工商北辰分局党组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就业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采取了一系列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措......

    临淄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临淄区现代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现代物流是适应经济一体化和产业化分工需要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具有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和拉动消费作用大的显著特点,是衡量......

    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 做大做强城市,培育赶超发展的助推器——区做大做强城市情况汇报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更好地实施城市建设赶超型发展战略,推......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人民日报记者在广东与专家学者的交流探讨记者 彭国华 杨学博 李林宝2013-4-28 6:00:38来源:《 人民日报 》( 2013年04月28日 05 版)对话人:人民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