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调查报告钦州港物流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
钦州港物流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
1.引言:
广西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简称“开发区”)位于钦州市南部沿海,管辖面积约152平方公里,分为金谷工业园和金光工业园。管辖7个社区(不设乡镇建制),常住人口1.8万,流动人口3万左右。1996年6月,开发区被设立为省级开发区。2000年,广西经济区域规划将钦州港定位临海工业港和广西大型临海工业园区,2008年5月,国务院批准在钦州港设立中国第六个保税港区--钦州保税港区,成为中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
2.钦州港物流发展现状 :
(1)区位优势突出。开发区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处于南宁、北海、防城港等广西沿海地区的中心位置,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和西南地区出海陆路运输最近、最便捷的海港。
(2)交通条件良好。开发区初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是广西沿海地区海陆交通枢纽。南北、钦防高速公路、南北二级公路等在钦交汇,南防、黎钦、钦北铁路在钦相接,并与全国铁路干线联网。距离南宁、北海机场也只有110公里的高速公路里程。
(3)港口资源丰富。钦州港三面环陆,南部向海,港池隐蔽宽阔,避风条件良好,航道水深,可挖性好,潮差大,回淤少,腹地广,属天然良港。有86多公里长的码头岸线,其中深水岸线54公里,可建1-30万吨级码头200多个,建成后可形成3亿吨以上的吞吐能力。
(4)经济迅速增长。2007年,开发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财政收入6亿元。2008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12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9亿元。2009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2.4亿元,同比增长19%;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2亿元,同比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7亿元,同比增长43%;财政收入12.3亿元,同比增长36.5%;港口吞吐量完成2013.5万吨,同比增长33.6%;外贸进出口完成6.5亿美元,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5)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目前已建成码头泊位28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港口吞吐能力5400多万吨,在建10万吨码头4个,建成投产后将新增3000万吨以上吞吐能力;已建成10万吨级航道,乘潮可进出15万吨级船舶;将于今年年底前投入使用;此外,开发区内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完善,日供水能力5.5万吨,建成110KV和220KV输变电工程,建成通往勒沟作业区和鹰岭作业区两条铁路支线。钦州港已列入全国25个区域性重要港口之一。
(6)今后,开发区将紧紧抓住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发展契机,大力实施“千百亿产业崛起工程”,以港口为依托加快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力争在2012年左右,开发区金谷石化园区实现超千亿元产值,冶金工业、能源工业、造纸工业、粮油加工业、现代物流及加工业等产业各自实现超百亿元的产值,港口达到超亿吨的吞吐能力。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北部湾核心工业区、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和港口物流中心。
3.钦州港物流发展存在的信息化问题:
(1)物流信息不标准
由于物流信息不标准,导致许多单位和部门建立的信息数据库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无法与物流各个环节中的参与方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致使物
流作业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物流业的发展。在现代物流的各要素中,信息流是核心要素,没有标准化工作强有力的介入,信息流的互联互通是不可能实现的。
(2)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许多物流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数据交换系统(EDI)和货物卫星跟踪系统(GPS)等这些系统。这些均是企业的软件,软件不健全的企业就不能健康的、快速的发展。
(3)物流信息平台规模小、效率低。钦州港从事物流信息服务的公司、企业很多,建立的物流信息平台也很多,它们的技术途径包括电话、短信、寻呼台、互联等,也有部分市政府投资建设的物流信息项目,但普遍的特点是规模小、效率低,不能有效地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物流信息服务。
(4)“大物流”急需物流信息化实现“两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环境的日益严峻,要大幅度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必须以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来带动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构建全社会的“大物流”系统。这就迫切需要物流信息化在信息资源上实现共享化、在信息网络上实现一体化。
(5)物流信息化的认识不清。物流企业不知道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认为信息化就是计算机化,用计算机来武装传统的物流企业就是实现了信息化。即使配备了计算机,也最多只是局限在办公自动化和日常事务处理方面。有的则认为信息化可以解决一切同题。
(6)物流信息人才紧缺。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合型的物流人才,他们既要有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物流专业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术。近几年很多大中专院校都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了不少物流专业人才,但由于物流属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些物流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没有进入物流行业。特别是缺乏在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都具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7)物流信息化的政策环境。钦州港的物流信息化政策环境还需要政府政策的进一步支持。
4.针对关于钦州港物流信息化处理的对策:
(1)改善物流信息化的基础环境。钦州市政府已经认识到物流信息化对整个物流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把物流信息化作为一项基础建设纳入规划。但物流信息化环境基础依然较薄弱,今后政府部门应做出更有利于推动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决策。努力激发物流信息化的社会需求,从而推动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为整个物流行业信息化快速稳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
(2)加快建设物流信息化处理通用平台。就现代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而言。应通过构建统一的基于Internet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彻底转变企业的传统管理和经营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利用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钦州市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实现现代化物流的电子商务化。通过这个平台整合行业原有资源,深人开发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源。并在流通领域及其相关领域切实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
(3)注重培养专业物流信息化人才。现代物流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增值服务体系,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高素质的专业物流管理人才队伍。应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在现有物流行业上岗人员或从其他相关信息业从业人员中
选拔人才,进行培训并采取推行从业人员上岗资格证书制度。此外还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统一的物流专业的评估标准。规定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督促各级各类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用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培养在校学生,以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满足物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4)实现物流服务网络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经营是一种最流行的生产方式。企业的资源、技术、生产以及销售分布在全球市场,必然要求现代物流服务的网络化。现代物流企业要想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就要使自己的服务网络覆盖客户企业的供应网络、销售网络和生产网络。
(5)建立完善的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是物流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它能有效地组织跨地区的业务,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满足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服务质量。同时,还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节省管理费用。因此,物流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应以运输和仓储为主线,来管理取货、包装、仓库、装卸、分货、配货、加工、信息服务等物流服务的各个环节,并利用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技术,使厂商与客户之间可以方便地沟通,追踪每一件产品从生产基地到最终零售市场的物流全过程。
(6)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时刻以客户为中心在进行信息化的全过程中、应注意人在整个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和态度。
(7)深化钦州港的经济地位,进一步加强化钦州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作用。努力做到信息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信息平台对接。
5.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活动的范围、物流速度也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物流业正向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正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才可能把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作为整体进行管理,使物流进入现代物流发展阶段。物流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所以物流企业要正确认清目前我国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准确把握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下决心加大推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第二篇: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于2005年8月中旬启动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调查历时4个多月,先后接触各类企业2400余家,并从中筛选出有效答卷852份。
基于上述调查的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专门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问题独立出来加以考察,尽可能将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和特点展现在读者面前。
基础建设趋于平缓
本次调查的受访中小型企业中,PC机的平均拥有量为128.6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拥有量为20.0台,服务器的平均拥有量为5.6台,集线器的平均拥有量为9.2台。调查发现,中小企业选购硬件与大企业一样,有尽可能使品牌一致的倾向,从而形成特定品牌在特定企业所占份额相对集中的现象。
全部受访企业中有98.8%已接入互联网。从接入终端看,平均有66%的企业计算机联上了互联网。在这两方面,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无明显差异。各类企业接入互联网最主要的方式是采用ADSL和数据专线,两种方式所占比例之和高达84.3%,其他方式比例均较小。
调查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建立企业网的比例越高。大型企业中已有96.4%建立了企业网,中小型企业的建成比例稍低,其中已经建立90.5%,正在建立1.0%,计划建立1.9%,未建立的占6.1%。大型企业完全自主建立的比例占43.1%,完全由专业单位建立的占37.1%,19.8%的企业由专业单位协助完成。中小型企业完全自主建立的比例占43.0%,完全由专业单位建立的占34.3%,22.7%的企业由专业单位协助完成。
网站建成率也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其中大型企业中有96%已经建立网站,中小型企业中有93%已经建立网站。但企业网站应用目前还多停留在发布产品、服 1
务信息和企业新闻,以及收集客户信息方面,而网上购销等涉及交易的应用尚不足四分之一,说明企业的网络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见表1。
在企业数据库建设上,中小企业的建设率均低于大型企业;在数据库共享方面,大型企业中,84.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3.0%,尚有8.2%的企业还没有计划;中小型企业中,72.7%的企业实现了数据共享,正在建设的有4.1%,有计划的4.1%,尚有17.3%的企业还没有计划。
而在信息安全方面,受访企业中只有两家表示未采取安全措施,其他所有企业都采取了一定的安全措施。在采取了安全措施的中小型企业中,83.9%采取了防病毒措施,90.3%安装了防火墙,25.1%使用了数字加密技术,实行身份认证的企业有14.4%,14.1%的企业进行入侵侵犯检测,定期检测的企业有23.6%,12.7%的企业能够做到数据的自动恢复。
通过与中心2003年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变动幅度平缓。这说明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快速发展后,目前已进入平稳发展的阶段。
应用满意度较高
调查显示,办公自动化、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应用系统的建设率与企业规模有较明显的相关关系;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建设率与企业规模相关,但相对于其他应用系统,差距明显缩小。这说明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市场竞争新的手段,中小企业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受访企业对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使用,回答很满意和满意程度两项加总的比例在71%~75%之间,可见,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在这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见表2。
至于企业信息化下一步建设的重点,排在前几名的分别是企业内部网、外部网、数据整合/数据仓库、互联网和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和办公自动化,其他方面的需求倾向则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其中,中小企业对互联网、外部网、内部网的需求较大型企业要大,大型企业对办公自动化、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的需求较中小型企业要大。
除电子商务系统之外,其他大多数业务系统建设与应用的比例,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一般要相差14个百分点左右。在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方面,上中小企业的指标与大型企业差距较小,说明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上也表现出强劲的需求。对各类业务系统的满意度,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并无明显差别。
IT服务需求不旺
调查显示,各类企业IT有偿培训的需求总体不强,而中小型企业更弱。其中,大型企业当中有39.7%表示接受培训方式,有37.4%表示不接受这种方式,而22.9%的受访企业表示要视费用而定;中小型企业当中有27.0%表示接受培训
方式,有48.4%表示不接受这种方式,而24.6%的受访企业表示要视费用而定。针对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显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最需要的为软件知识和网络知识。大部分培训内容的指标,都是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但在电子商务和人事管理知识上,中小型企业表现出更高的兴趣。见表3。
培训方式按被选择的频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单位派人上门提供培训服务(40.6%)、到外单位提供的场所去培训(36.9%)、光盘(13%)、Web方式(10.1%)。这说明企业还是习惯于传统的面对面培训,这可能是由于面对面培训方式比较有利于互相交流。对此,不同规模的企业未有明显差异。
受访企业中,大型企业上平均在IT培训上的投入为14.9万元,中小型企业为4.1万元—就绝对数而言,大型企业是中小型企业的3.6倍;而就人均IT培训投入而言,全部受访企业平均为96元/人年,其中大型企业为53.7元/人年,而中小型企业为162.7元/人年—中小型企业是大型企业的3倍。
在IT咨询服务方面,数据显示,各类企业对IT有偿咨询的需求较低,中小型企业更弱。其中,大型企业中有16.2%的受访企业回答需要,21.6%的受访企业选择视费用而定,而高达62.2%的受访企业选择不需要;有11.2%的受访中小型企业回答需要,18.1%选择视费用而定,而高达70.7%选择不需要。上一发生IT咨询费用支出的中小型企业仅9.2%,平均支出为4.69万元/年。而大型企业此项支出是中小型企业的4倍左右。
专业的IT系统维护的指标,落在IT培训与咨询之间。其中,大型企业中有20.0%、中小型企业中仅有16.8%选择需要。上一有IT系统维护支出的大型企业中有36.9%、中小型企业为31.0%。中小型企业平均支出额为6.30万元/年,仅为大型企业平均支出额的40%。
总体上看,各类企业对有偿的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的需求都不够旺盛,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的需求更弱。这说明国内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服务市场发育不足,各类服务提供商面临着严峻挑战。
从IT培训、咨询、系统维护费用支出上看,大型企业的支出额虽是中小型企业的2.5~4倍,但相对于其资产或人数对比来说,这个比例差距不大。就人均水平而言,中小型企业在上述三方面都高于大型企业。这说明,比起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自身的IT能力更不足以实现自我服务,IT服务企业应该针对中小型用户企业的特点,通过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刺激需求,逐步做大市场。
深入发展基础良好
调查显示,信息化投资额与企业规模明显相关。软件投资,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相差2.6倍;硬件投资额相差2.5倍;网站投资额相差2.3倍。见图1。
中小型企业对今年信息化投资的预期略高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中,预计信息化投资额会增长的为22.6%,基本持平的为52.2%,投资额下滑的为9.2%,不一定的比例为16%;而中小型企业中这四项比例分别为23.3%、56.1%、7.5%和13%。
对比分析显示,更多的中小型企业认为在降低库存、缩短周期、提高履约率和改善企业管理等方面,信息化建设能有效帮助实现效率提高;在降低企业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方面,大型企业的评价较高。
综合考虑企业信息化投入和实际效果,受访大型企业中,16.1%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3.4%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89.5%。认为收效不大的占10.5%,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3.5%。
中小型企业中,11.9%认为企业信息化非常有效,79.7%认为比较有效,这两类合计达到91.6%。认为收效不大的占8.5%,认为目前没有实效的占1.7%。说明绝大多数企业对企业信息化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其中,中小型企业的指标稍好于大型企业。
通过交叉分析显示,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机构设立、信息化规划、培训计划三大指标上与大型企业有明显差距。设立信息化机构的中小企业为72.9%,而大型企业为83.9%;制定信息化规划的中小企业为66.1%,而大型企业为81.1%;制定信息化培训计划的中小企业为50.8%,而大型企业为67.1%。中小企业可能受企业规模所限,在信息化专门机构的设置上持保留的态度。但信息化整体规划和信息化相关培训的中长期安排对中小企业信息化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中小企业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在信息化主管设立与信息管理制度制定上差距不大,分别为98.3%:97.9%、91.5%:91.6%。总起来看,两种信息化组织的几项指标均比较理想,成为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三篇:物流社会调查报告
成都北城区川陕沿线货运市场调查报告
成都北城区川陕沿线货运市场运市场位于成都市区北部,北接新都区和青白江区,主要为公路货物运输,是成都地区最大的货运市场群,主要布局于川陕公路沿线,辐射川内及全国各地,其中主要的市场有:川陕货运市场(北方物流),大西南生旌货运市场(中外合资)、成都城北货运市场(将军碑停车场),大湾货运市场,三环货运市场,西北货运市场,骏业货运市场,长运停车场等。该区是改革开放以后完全由市场调节形成的,现在呈现出小批量、多批次的运输特点,并且在不断地发展中还逐步形成了联系货主和运力双方的中介方——信息部(主要靠收取中介信息费,价格极低,基本为司机要价,但不稳定,安全性较差),及往返固定线路的专线物流公司(主要靠做司机与客户的价格差,价格稍高,但服务时效较好,较稳定,安全性较高)。从目前的情况看,城北货运站场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但是,其物流功能单一落后,环境设施也不符合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
一、现状
区内货运市场8家,大型货运市场3家,各类物流公司(货运部)2000余家,多为本土民营物流货运企业,其小规模公司占市场总数90%以上,主要从事公路货运,以长途货运为主,市区配送、转运为辅,区内企业整体服务意识较差,市场竞争激烈(恶性竞争),货运纠纷较多。较大物流企业有:金桥物流,蚂蚁物流,招商局物流(国有),杜臣物流,相和·快易通物流,通安达物流等。附近大型批发市场较多,车流量大,道路交通拥堵。
1、数量较多,规模较小:
由于对从事物流的企业门槛要求较低(注册资金50万),且很大部分只是信息部(非正规物流企业),该区货运企业上千家,多数公司都是一个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绝大多数为公路专线物流公司和货运信息部,发省外多为9.6米以上的大型货车。
2、管理落后、服务较差:
该区内从事物流货运业务的企业多由以前的货运公司更名而来,从事管理的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素质较差,企业的管理意识落后,管理较松散,安全意识较低,对企业的服务更是大打折扣,物流纠纷每年递增40%。
相关事件:2005年8月成都托运王卷款蒸发,借壳连锁店骗数千万,引发省内托运业务一场信任恐慌。2008年12月成都发生一起货运诈骗,卷跑近300万货物。
3、环境混乱、竞争激烈:
该区内各类物流公司(货运部)2000余家,但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的定价、统一运输模式,各企业之间为争夺市场,纷纷打出价格战,使货运市场竞争加剧,市场环境混乱。
二、发展趋势
根据成都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随着成都公路货运总体格局升级,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划布局四个中心之一的新都物流中心目前也动工修建中,而以后川陕路市区至外环线段将承担起市区道路的通行功能,所以新兴的综合、专业的物流园将逐步取代先在“散”、“小”、“乱”的成都北城区川陕沿线货运市场,随着新都物流中心的运营使用,川陕沿线物流市场必将退出历史我舞台。
三、总结
基于目前该区的市场情况,各物流企业如果要持续健康发展下去,必须加强企业的管理,建立逐渐完善的服务管理制度及标准,提高服务意识,调整企业车辆配置机构,加强安全意识,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走品牌之路,规模发展之路。
四川新田物流公司 杨明
二OO九年三月二十三
第四篇:物流社会调查报告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选择身边的企业单位为对象,联系课上所学理论,采用实地考察跟踪其物流全过程的方法,对万州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培养实际调研能力,尝试检验所学知识,并从实际中进一步学习了解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实习方式: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具体...实习目的:
选择身边的企业单位为对象,联系课上所学理论,采用实地考察跟踪其物流全过程的方法,对万州物流业发展现状进行初步了解。培养实际调研能力,尝试检验所学知识,并从实际中进一步学习了解物流的内涵与外延。
实习方式:
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具体采用了面对面的访谈了解、过程跟踪调查和侧面行为观察的方式。出动全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人负责不同侧面的内容,协同合作,调查后集体讨论分析,并总结出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11年3月2日—3月12日
实习地点:重庆市万州区
实习步骤:
一、前期准备工作1、3月2日下午2:00在中色物流公司报道。
2、3月3日上午10:00在中色物流公司,听取物流管理的意见,并拟定实习方式、调查对象。
3、3月4日下午通过登录网站、查阅报纸、杂志等方式寻找调查对象,并争取专业物流公司或单位的支持和协助。到系办公室开介绍信。
4、准备数码相机、笔记本等实习所需物品。
二、开展实习活动1、11月6日,走访万州县物流行业。
2、11月7日,参观、调查申通物流公司。
3、11月9日,走访万州县圆通物流部门。
三、后期总结工作
11月11日—12日收集并整理资料,对物流情况分析并定稿。
实习内容:
(一)实习准备工作
11月4日下午2:00我在明确了这次实习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后。从摄影、记录、财务、安全保障、撰稿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部署,确定了实习方式、调查对象,并拟定实习计划。
(二)走访调查物流部门
11月5日下午我开始寻找调查对象,通过登录网站、查阅报纸、杂志等方式寻找专业物流公司,在万州物流网上我们搜到几家物流公司,但当我们致电争取公司支持和协助时,却一次次遭到拒绝和打击。其中有的公司很干脆:没时间接待;有的单位老总出差,没人可以做主接待我们;有的要申请总经理的同意,可是就没了答复;还有的是我千辛万苦找到一家老总的手机号码,可是总也打不进去。总之,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将我们拒之门外。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询问,我们与重庆万州物流行业的管理员取得了联系,并顺利争取到走访该物流的机会。
(三)实地调查情况
11月6日上午8:45分,我来到了万州申通物流部门,这是我本次实习的第一站。当我讲明了这次走访的目的后,便开始了这次人物访谈。首先该站管理员向我讲述了其物流管理的历程。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特别是工业化初步实现。使得产品极大的丰富,产品的大量交换、运输与仓储成为必然。各种各样物资的流动与日俱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万州县政府认识到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代物流业必然成为万州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要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潜在无限的商机,县内外商贾云集,纷纷把目光注视在万州这片红土地上。县政府果断提出自己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构想。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好县内、外1小时经济圈。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短短几年时间万州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万州物流业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
政府对物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对该协会成立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五家从事物流行业的公司是该协会的发起单位。县领导对万州的物流现状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万州县的物流业还处在一个低层次的发展阶段,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滞后,目前物流业发展停留在仓储和运输两大方面。但是其发展速度极快。随着一些民营企业的兴起,政府调控下的招商引资,市内从事物流业的公司企业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县领导还提出: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国家计划与发展委员会文件中了解到,重庆将投资发展物流业,其中万州县就占了一个较重的地位,可见政策的倾斜和对万州县物流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因此,万州物流业的市场之广,发展潜力之大,就业前景之阔。
11月8日上午,我有幸走访了一家物流货运部。大约在9:00中,我来到鼎峰小区116号,这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货运站,由于老板出差,接待我的是两位业务主管,王先生首先向我介绍了货运部的基本状况:该托运部是在构建社会“大物流”的市场背景下,配合万州县整合万州物流资源,打造完整物流产链的要求下组建的,是目前为止规模较大一家企业。投资雄厚以及投资规模的超前宏伟、在万州县物流业拥有战略优势资源;并在县内同行业软、硬件业务操作能力的绝对优势,凸映出万州县内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具有国际先进物流理念的现代化物流企业,这一切构成了交远物流强大的后盾。
主管王先生还提到他们公司正在投资建设万州物流中心(B型),该项目将分两期建成,总投资达几百万元人民币,具备较强的办事能力,可为企业提供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并承担起万州及周边地区运输的业务。其一期工程建设用地面积为100多亩,投资额为20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建设综合办公大楼以及3000平方米标准仓库、100(转载自中国教育文摘http://,请保留此标记。)0平方米查验熏蒸仓库、600平方米重箱堆场、1500平方米空箱堆场等基础设施;二期工程建设用地面积为100亩,投资额100多万元人民币,主要建设物流分拨、配送中心、零配件采购中心、物流增值服务加工中心等。与此同时,该中心目前正在着手与重庆集装箱码头航运物流信息、铁海联运物流信息、万州进出口物流服务区有机结合起来,建成县内目前最大的商品货物集散中心,从而大大提高万州县的物流综合服务能力。
11月9日下午,我又走访了万州圆通物流部,其主要管理员先介绍了总公司的发展状况:该公司是万州具物流规模较大的一家企业,具有一定经济实力。本部分别开发建成了商储大厦和建材批发市场,商储大厦主楼十二层,拥有高、中档标准间、套间客房等近二百间,并设有商务中心、大小多功能厅、停车场等,是一座集住宿、餐饮、旅游服务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综合型大厦,建材批发市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店面20余个,经营的建材有墙地砖、卫生洁具、石板材、水暖器材、陶瓷、木质地板、防盗门等十几大类,最高年销售收入达7000多万元。
接着,管理还特别提到了目前物流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比如那些货运部、信息部等,没有合法的经营执照和许可证,就打着“物流”的招牌经营配载业务,一间屋子、一台电脑和几张桌椅就组成了“某某物流公司”,他们的操作不够专业也很不规范,这些店面的存在严
重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他们希望政府应及时制定法律法规或政策去规范、整合、管理。我们还从主管那里了解到贵公司的机构设置和今后的发展思路。我围绕“物流外包、业务操作、人才招聘”等方面提了问题,他们都实事求是的做了回答和解释。他的知识渊博、谈吐风趣,让我们受益非浅、感受颇深。最后我参观了该公司的建材市场和物流中心。
(四)实习调查感想
经过一周多的实习,我收获了很多。走出美丽的象牙塔,感受外面的世界,才真正体会到社会竞争的现实性和残酷性。曾经的我们如井底蛙、笼中鸟,丝毫感受不到社会工作的复杂与艰辛。在大学校园里有的同学还过着空虚、无聊的生活,现在想想真不应该。我们学到的知识好少。没有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书本上的理论和知识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物流业虽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就业前景非常可观。但是,它又是一种艰辛的行业,社会上需求更多的是实际操作人员,而管理层人才往往需求较少。因此,在大学期间我们除了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这对我们今后就业、择业非常有帮助。志当存高远,事应求卓越。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再也不要觉得无事可做了,其实我们的路很长,道很远。
第五篇:乡镇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乡镇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胡长玉学号20091420060146
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乡镇已经有超过80%的乡镇中学及中心小学建立了不同层次、规模的校园网和网络教室。目前中小学的学生/计算机比例为24∶1,乡镇中小学师机比为3∶1。
这些数据说明,乡镇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长足进展。但基础建设仅仅是教育信息化的第一个阶段,大量的经费投入之后,这些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中应用情况究竟如何?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如何?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到了何种水平?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实施了一次乡镇性的教育信息化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普通中小学和中心小学,调查对象分布10个乡镇,问卷回收数量近1千份,其中有效问卷890份。
调查统计结果为我们大致描绘出一个乡镇教育信息化目前的模样。先来看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1.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态度越来越积极,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学校从管理人员、教师到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普遍呈积极态度。人们已不再质疑是否应该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而是关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达到更高的目标,这说明校园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成为乡镇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数据显示,70%的学校有专门的学校领导负责信息化建设; 86%的教师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认为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对学习很有帮助的学生超过了67%。上述数据说明,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三个信息化进程中的关键角色都对信息化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且从信息化中获益。
2.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提高,但经费短缺现象仍然存在。随着政府对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乡镇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
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本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选择。从统计数据看,绝大多数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对本校的硬件配置、网络建设等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多数学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都占到了总经费的10%左右。但与此同时,经费短缺和信息技术硬件设备跟不上教师的需求仍然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调查发现,认为经费短缺的学校占总数的67 %。另外,“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70%)也被认为是学校教学信息化发展中最大的障碍之一。生机比(学生/计算机)依然不理想,每20名学生拥有1台计算机的百分比仅为37%。
3.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有效整合和资源建设仍然有待加强。调查结果显示,教师每周使用计算机在2小时以上的占85%,而每周使用6小时以上的占50%。从使用的方式看,前三项分别是“在网上检索各种电子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演示文档”和“自己制作课件”。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已经能够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功能来促进教学,能够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资源来支持教学。但是目前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主要的方式仍然是检索资源、制作课件(主要是演示类),对于“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等综合性利用仍然比较少。
另外,教学资源的建设仍然是信息技术应用中的一个主要障碍。调查结果显示,90%的学校没有任何形式的光盘出版物。教师们普遍认为,缺乏资源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一个最主要的障碍。
4.教师的培训需求高,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
调查发现,虽然目前学校和教师都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但是,对培训的需求依然很强烈,因为目前的培训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在问卷开放题中,许多教师谈到了培训问题,例如,“需上级部门组织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人员水平”,“希望有关部门多举行有关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专门培训”,“上级部门定期培训信息技术人员”。
同样,大部分学校也要求上级部门加强培训。许多学校认为,在完成了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后,需要进行高层次的信息技术培训。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产生了更先进的技术需要掌握;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而这种高层次的培训,学校自身往往是无法提供的。
5.城乡学校信息化建设差距依然存在,需要更多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城乡学校之间的校园信息化发展差距仍然很大。例如,城市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最高,达到86.%,而农村学校的校园网建成率仅城市学校的九分之一(10%);77%的城市学校已建成了网站,而农村学校只有20%;在拥有光盘数量方面,城乡学校之间同样也存在较大差别,农村学校没有或仅有10套光盘的百分比为50%,远高于城市学校13%的百分比;从教师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时间看,城市教师使用计算机时间长的比率略高于农村教师,城市教师每周平均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大约在10小时左右,农村教师则低于7小时。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城乡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差距。一般来说,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也较高。
其次看看乡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第一,在被调查乡镇学校中,校园信息化发展都比较快,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发展。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乡镇学校中,教师办公室联网率已达到20%,安装有固定投影设备教室的比例80%。
第二,校园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快于教学信息化。
调查数据显示,有20%的乡镇学校目前已开始使用网络教学系统,但同时平均已有10%的被调查乡镇学校已使用校园管理信息系统。另外,从被调查乡镇学校网站所提供的服务项目来看,绝大多数都是关于校务、行政和管理方面的信息,而教学、科研类的信息服务项目相对较少。只有20%的学校制订了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计划,40%的乡镇学校建立了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教学资源库。上述这种情况说明,乡镇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三,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教师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PPT的比例最高(18%),其次为计算机课件(12%),电子邮件(23%)和使用网络资源(24%)。这说明,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能。而调查同时显示,目前2%的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查找各种学习资料。
第四,校园信息化经费预算总体呈增长趋势,但硬件投资比例仍然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乡镇学校信息化经费预算中,硬件经费预算是30%,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10%)。这种情况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应用”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70%的乡镇学校认为,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是“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60%的乡镇学校认为,技术支持和服务人员不足,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第五,学校在校园信息化相关管理政策和规章制度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0%的乡镇学校设置了专人或部门来负责解决师生在使用电子资源时所遇到的问题,只有10%的乡镇学校信息化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