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课外对专业书籍阅读的情况
关于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课外对专业书籍阅读的情况
一、阅读目的不明确
很多学生只是满足于上课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并没有自己主动的去阅读课外的书籍,这样的观点代表了大部分学生。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有一下几点,1、部分同学是课外自己可支配的时间较少,无法顾及到拓宽自己专业知识的知识面。
2、部分同学是不知道该去寻找怎么样的书籍来阅读,对专业性书籍知道的较少,很多人对特殊教育书籍的认识只限制于我们的教材和学校的校报。
3、部分同学认为能够认真学懂老师上课所讲述的内容并结合实践,便足以应付与特殊学校的教学。
4、部分同学认为专业化书籍太过于专业化,很多书籍靠自己自学无法理解,不能学懂,便丧失了继续阅读特殊教育专业书籍的兴趣。
5、部分同学认为以后自己主要从事的是特殊教育教学的需要,对于学术上的研究不会有太高的要求,所以,认为自己更多的时间会用到去学校实习中去,对阅读的时间相对减少。
二、阅读针对性不强
很多学生在学校阅读的书籍多为杂志或者是小说,畅销书,对于这种针对自己专业化专业性强的书籍,有心思去读。但是很多专业化的理论不能理解,课后缺乏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继续阅读的下去的兴趣。而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书籍对于自己专业学习有更大的帮助。对于书籍的阅读,更多的学生是希望自己能都有所涉猎,而不是一一精通,学生给自己的定位更多是以后教学实用性,而不是学术研讨性。
三、阅读功利性增加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就业永远是最大的压力,所以对书籍的阅读更多的时候便偏向与自己考证所需具备的知识中去。以英语四六级为例,大学生对四六级的追求远远高于对自己专业书籍的需求。原因在于在当前的大学氛围中,英语四六级作为了一种学生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毕业就业相关联。从这种角度看来,大学生的阅读更靠近与社会的实用性而不是自己精神层面的追求。
四、阅读途径多样化
现代科技的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远离了纸质的书籍,更多的偏向去电子设备的阅读,在网络上,书籍多种多样。但是很多重要、优秀的论文和一些新的观点理论却不是免费对网络读者开放的,所以,部分愿意靠网络去找书籍的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是阅读不到最新的资料的。在我院特殊教育专业大学生阅读的书籍
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融合教育理论、特殊教育概论、行为改变技术这些专业的课本教材之外,便是中国特殊教育期刊、南京特教学院学报、现代特殊教育。特殊教育示范大学生必读书目。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学》
《全纳教育共享手册》
《特殊教育研究方法》
《盲校课程与教学》
《视力残疾儿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篇: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专业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使用特别设计的教材、课程、教法或设备,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实用性学科。它利用特殊的方法与手段,为特殊少年儿童的学习、行为矫正和训练创设特殊设备、条件,以达到使他们弥补缺陷、康复身心、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等目标。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特殊教育还比较落后,教育理论、教学手段亟待提高。
特殊教育专业主干学科:教育学、心理学、医学。
特殊教育专业主要课程:
特殊教育导论、盲童心理与教育、聋童心理与教育、弱智儿童心理与教育、残疾儿童生理与病理、残疾儿童康复、特殊教育技术等。
特殊教育专业培养方向:
特殊教育大学专业要求学生学习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心理学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对特殊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实际教学工作并能进行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特殊教育专业就业前景:
现在,人们对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不再局限于对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儿童或少年的教育,还包括对天才比如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品德不良儿童或少年的教育。如今,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从幼儿教育到成人高等教育的完善的特殊教育体系,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的特殊教育落后于国外的现状,国家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还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给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毕业生可在特殊教育福利机构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在中等特殊学校以及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进行教学工作,也可以在教育科研单位、特殊儿童的康复中心以及出版业(如中国盲文出版社)、新闻业(聋哑人电视台)任职。
第三篇:结合实际 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感想
结合实际 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感想
摘要:本文通过个人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以湖南师大为例,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最后结合现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出建议,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体育意识
近年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内容和管理等基本处于松散随意的状态,学生是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觉意识和锻炼习惯。为此,本文通过个人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以湖南师大为例,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体形势,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思考。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1.1 个人参与情况
本文作者作为大一新生,在下学期选修了健美操课程,并顺利通过了全国健美操等级考试。除此之外,在课余活动中,还参与了瑜伽、体育舞蹈等体育活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体育技能、锻炼了身体,而且扩大了交际面、缓解了学业压力,切实感受到了课余体育锻炼带来的巨大效益。但是,也感觉到自己对一些喜欢观赏的体育活动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参与,比如足球、篮球等高强度对抗项目。分析师大体育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日常观察,也发现目前的体育设施情况相对于学生锻炼的需要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滞后。
1.2 现状
结合自身情况,以师大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为背景,本文作者认为目前大
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如下:
(1)低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其中体育课程引导和学习需要等强制因素起到一定作用,使得部分学生是因为学分需要而参与其中;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忙于考研、找工作是高年级学生参与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2)运动技能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状况有很大影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者中,大部分具有较熟练的运动技能(低年级不排除强制因素),而从不锻炼者当中,运动技能掌握一般或较差者占多数,其中尤以高年级学生为甚。这说明运动技能对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外在因素,是锻炼习惯养成的基础之一。比如,一个女生从来没有踢足球的基础,那么你很难让她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一场课余足球比赛中。
(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特征较明显,大部分学生未养成有规律的经常锻炼的习惯。实际上,尽管大学生课余压力较大,但是相对于高中已经是小之又小,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把很多时间花在了上网、谈恋爱、逛街等方面从而忽视了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因此,更不可能形成有规律的经常锻炼的习惯。
(4)无场地器材和缺乏指导是大学生不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高校生源的扩招很大程度上使得这种改进收效甚微。大学生对于体育设施的要求和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5)大学生体育知识不全面,体育技能不专业。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学生在对待该课程上存在敷衍现象,一方面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以及技能的不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建议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请教老师,结合自身体会,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给出了五点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改进目前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学校要认真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民健身计划》等纲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体育部门要组织安排教师课外活动值班辅导,并计算一定的工作量,调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学习应注重学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1-2项终身体育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和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为内在的运动需要和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提供内在的动力基础和外在的技术基础。
(3)积极开展 “俱乐部制度” 的体育锻炼模式,建立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及体育兴趣小组,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组织比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
(4)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场地及安全器材等硬件设施,使之既能满足正常教学又能让学生有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新兴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体育活动要内容丰富,适应面广,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加强体育理论课的讲授,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使其养成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结语
高校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是大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出了建议,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分的重视。衷心希望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能够不断规范、有序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华倬.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J].北京体育, 2001 , 1 [2] 刘一民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J].中国体育科技, 2001 , 1 [3] 郑建岳, 陈道裕.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J].体育文化导刊, 2002 , 6 [4] 邹师.大学生体育行为与健身模式类型研究 [J].体育与科学, 2001 , 5
第四篇: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课外体育活动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体育课程的补充,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也是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
绿茵场上潇洒的奔跑,篮球场上矫健的身姿,马路边上悠闲的慢跑,都在点缀着美丽安静的校园,让沉淀着浓厚文化气息的象牙塔里也充满着青春迸发的激情与活力。
在我们这个向往着自由与奔放,而生活学习上却由不得不面对很多压力的年纪里,能够寻找到一种释放自己的方式,不失为幸福的一种。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通常表现为团体活动,在以协作和竞争为基础的体育活动中,“友谊第一”的宗旨使学生成员之间有更多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使我们真正懂得协作的意义,彼此相互尊重。更重要的是,再被称为半个社会的大学校园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人际交往的一个缩影,为进入社会做好了前奏工作。这样,在体育运动的活动和技术切磋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我们以后走入社会、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快节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前面已经说到,体育是以协作和竞争为基础的。因此,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需要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协作、配合,使每个成员清楚地认识到依靠某一个或某一些成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全体成员的努力,才能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在取得比赛胜利时,每个成员都能切身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分享胜利的果实,增强大家的集体荣誉感。
一些竞技体育还可以帮助培养大学生公正、公平的观念和竞争意识。在大学校园的课外体育活动中,较强烈的竞争性还是存在的。这就督促着每一个参与者要不断去创新和变革。在竞赛活动中,不承认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这也就要求每一个参与者尽自己最大努力去竞争。我们通过这些活动,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亲身经历和感受体育的公平性、公正性及强烈的竞争性,很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公平、公正观念和竞争意识。
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特点是,在满足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挥个人专长方面,比体育课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课外体育活动对锻炼身体的实效性,具有自己的优势。清华大学体育教研室对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效应,进行长期试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身体形态各方面都发展得较好。体育活动是积极的、向上的、充满乐趣而又不乏挑战的活动,它总是要求参与者不断地挑战自我。体育活动不仅能培养我们愉快、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造出开朗、乐观的性格,而且能磨练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此外,课外体育活动还能发展我们的乐趣、理想,增加我们的自信心,加强我们的组织纪律性,提高我们学习的效率。良好的个性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力,是大学生智能发展的动力,在引导和强化智能发展中起着重要作
用。
当然,对于我们,参加课外体育运动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强身健体和娱乐消遣。因此,在闲暇之时,让我们和qq、人人、游戏保持一段可以产生“美”的距离,在挥汗如雨的痛快淋漓中感受运动的风采吧!
第五篇:特殊教育专业选读书籍
特殊教育专业选读书籍
1.[美]William L.Heward 著,肖非等译,2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学程(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朴永新主编,特殊教育词典,华夏出版社,2006; 5.韦小满编著,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2006;
6.特殊教育课程与教学,Bigge & Stump著,吕美娟等译,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7.[美]艾伦.C.奥恩斯坦等著,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8.现代课程论,钟启泉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顾明远、梁忠义主编,世界教育大系之特殊教育,吉林教育出版,2000; 10.汤盛钦主编,特殊教育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1.张宁生主编,残疾人高等教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
12.山口薰、金子健著,特殊教育的展望,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3.许碧勋著,幼儿融合教育,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3;
14.Frank G.Bowe著,傅秀媚译,婴幼儿特殊教育--出生到五岁,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
15.Paula Kluth著,黄惠姿、林铭泉译,爱上小雨人,心理出版社,2006;
16.Linda A.Hodgdon著,陈质采、李碧姿译,促进沟通的视觉策略,心理出版社,2006; 17.张世慧、蓝玮琛著,特殊学生鉴定与评量,心理出版社,2003;
18.海德.卡杜森、查里斯.雪芙尔著,陈志鹏译,游戏治疗101,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9.华国栋著,差异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0.[美]艾里克.J.马施、大卫.A.沃尔夫著,孟宪璋等译,儿童异常心理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21.吴海生、蔡来舟主编,实用语言治疗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
22.Waldron, K.A.,Introduction to a Special Education:the inclusive classroom, Delmar Publishers Inc.1996;23.Marc Marschark & Patricia Elizabeth Spencer, Deaf Studies, Language, and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24.Stephen M.Shore, Understanding Autism for DUMMIES, Wiley Publishing, Inc.,2006.25.陈云英等著,中国特殊教育学基础,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6.(美)特恩布尔(Turnbull,R.)等著,方俊明译;今日学校中的特殊教育(上下)(第3版)--今日特殊儿童与教育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7.刘翔平著,儿童注意力障碍的诊断与矫正,同心出版社,2002;
28.牟东棋主编,特殊教育在宣武,华夏出版社,2006;
29.季佩玉,黄昭鸣 主编,聋校语文教学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0.黄昭鸣,杜晓新主编,言语障碍的评估与矫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1.黄昭鸣,万勤,张蕾 著,言语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2.王梅等编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华夏出版社,2007; 33.孙喜斌,刘巧云,黄昭鸣 著,听觉功能评估标准及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4.梁巍,王丽燕,龙江 主编,聋儿康复使用教案汇编,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 35.赵锡安著,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教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6;
36.杨晓玲主编,解密孤独症,华夏出版社,2007; 37.杨霞,叶蓉 编著,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 38.刘全礼编著,儿童行为塑造及行为问题矫治,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39;张雁著,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华夏出版社,2007; 40.(美)K·E·艾伦著,方俊明主编,周念丽等译,特殊儿童的早期融合教育/今日特殊儿童与教育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1.韦小满编著,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2006; 42.(美)哈米尔,(美)埃弗林顿 著,昝飞 译,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在全纳性教育环境中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3.(美)温克斯特恩,(美)琼斯玛著,刘昊译,特殊教育治疗指导计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4.茅于燕,吴今编著,弱智儿童家庭训练教程,华夏出版社,1993;
45.陈军、方红等主编,聋人学习语言方法--聋人教师谈怎样学语言,国家正式出版社,4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陈云英等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华夏出版社,2004; 47.赵锡安著,聋人双语双文化教学研究,华夏出版社,2004; 48.肖非,王雁著,智力落后教育通论,华夏出版社,2000; 49.陈晨,我的儿子是雨人,天地出版社,2005;
50.唐淑芬、杨洋,中国手语日常会话,华夏出版社,2006; 51.肖非主编,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辽宁师大出版社;
52.中度智力落后儿童教学活动设计,孤独症及发育障碍儿童早期教育训练指南,蓝天出版社;
53.钱志亮,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4.黄全愈,培养智慧的孩子(天赋教育在美国),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55.陈云英编,2004中国特殊儿童教育权利报告,人民出版社;
56.王灿明,郭志明主编,十字路口的顽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7.黄昭鸣,周红省著,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8.张福娟,马红英,杜晓新编,特殊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9.(美)桃莉·海顿(Torey L.Hayden)著;陈诗纮译,围墙上的孩子,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60.张福娟,江琴娣主编,特殊儿童个案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1.柳树森主编,全纳教育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2.冯化平主编,智商综合培养方案,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63.方俊明主编,特殊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4.潘一主编,特殊教育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5.胡艳辉著,问题少年矫治体系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6.朱迪斯·班杜拉-乌兹著,钱文,刘明译,特殊需要婴幼儿评估的实践指导/今日特殊儿童与教育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7.(美)哈米尔,埃弗林顿,昝飞译,中重度障碍学生的教学--在全纳性教育环境中的应用/今日特殊儿童与教育译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8.(丹)莱维斯著,吴安安译,双语聋教育在丹麦,华夏出版社,2005;
69.梁巍主编,咿呀学语教学指南(0-3岁教师家长用书1)/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系列丛书,华夏出版社,2004;
70.沈玉林、吴安安、褚朝禹主编,双语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2005; 71.(美)马丁·艾格兰著,张爱珠译学校家庭特殊需要儿童智力开发方案,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
72.孙喜斌、梁巍主编,听力障碍儿童康复评估档案/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系列丛书,华夏出版社,2006;
73.严战宇著,小星星之路(爸爸的日记),羊城晚报出版社,2006;
75.郑信军著,聚焦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对象关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76.孙喜斌、梁巍主编,听力障碍儿童康复教学记录/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系列丛书,华夏出版社,2006;
77.钱志亮著,特殊需要儿童咨询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8.茅于燕著,智力落后与早期干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9.(德)老卡尔·威特等著、凯歌译,卡尔·威特的日记(父子两代日记揭示卡尔·威特教育真相),海南出版社,2007;
80.徐桃坤主编,陈鹤琴特殊教育文选及研究,华夏出版社,2005; 81.徐芬编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陈云英等译,全纳教育共享手册,华夏出版社,2004; 83.刘全礼著,特殊教育导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84.汤盛钦等主编,教育听力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85.(德)小卡尔.威特著,刘恒新译,卡尔.威特的教育,京华出版社,2002;
86.(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全1册)/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87.万玮著,班主任兵法/大夏书系教育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8.张万祥主编,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大夏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9.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9;
90.汤盛钦译,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9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00.北京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北京市特殊教育50年(1949-1999),华夏出版社,1999; 101.汤世雄,北京市弱智教育十年(1981-1991),华夏出版社,2006;
102.国家教育委员会初等教育司,特殊教育文件、经验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03.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国外特殊教育资料选编,华夏出版社,1992; 104.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2; 105.陈云英,残疾儿童的教育诊断,科学出版社,1996;
106.鲁宾仕坦主编,朴永馨译,智力落后学生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107.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华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