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5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范文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一五”
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
(2008-2010年)》的通知
教发〔2007〕20号
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
为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专项调研以及对所掌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编制了《“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并做好编制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附件:“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年-2010年)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年-2010年)
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特制定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入学人数稳中有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从1989年起,国家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专项,用于补助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改扩建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教育部相继开展了“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累计投入近1.2亿元,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近5万余人次。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形成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合力。
截至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弱智三类校)数量为1605所,在校生总数36万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万人,随班就读学生22万人,详见附1),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859所和29万人。
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尚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
1.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滞后于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区域差距较大。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其中中西部101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4万人(其中中西部8万人)。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和西藏外,全国现有326个地级市(州、盟),尚有74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地级市总数的22.7%,其中中西部65个,占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地级市总数的88%。全国现有县(市、旗)1934个(不含市辖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1246个,尚有493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县总数的39.56%。其中中西部405个,占30万人口以上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县总数的82%(详见附2)。
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
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目前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小、旧、陋、破以及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二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多数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不仅校舍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发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根据中西部部分省份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调研情况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测算,70%左右的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约680所左右。
3.国家相关政策促使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注与关心程度在逐步提升,残疾儿童少年家庭传统观念也在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预计近年内入学人数将呈上升趋势,现有办学条件将日趋紧张,为他们创造接受教育所需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章 指导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
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普及和巩固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州、盟)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期间(2008年-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选择部分地(市、州、盟)、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重点建设190所左右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矛盾(详见附3)。
二、实施步骤和建设内容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存在诸多特殊性,从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考虑到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及省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状况,项目实施应与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运行保障经费的落实等项工作相衔接,拟对总体规划目标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建设19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编制完成分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在项目学校遴选上,选择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在师资队伍、运行经费、开工建设等诸方面均具备条件且急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建设50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根据各省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选择具备建设条件的部分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阶段:建设46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任务,实现规划总体目标。对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尚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章 资金安排及原则
“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中央专项投资约6亿元(详见附3、4)。其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约4.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约65所,投资2亿元,改扩建校项目约125所,投资2.5亿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投资约1.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0.5亿元,改扩建校项目1亿元)。
中央专项投资对县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重点给予倾斜,每校按300万元(详见附5)进行补助,原则上不要求地方配套。对地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3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2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项目学校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每校补助80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
对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施工条件艰苦、需统筹集中建设学校的个别西部省份可采取投资额度切块安排方式,以加大中央专项投资对项目学校的支持力度。
第五章 预期建设成效
一、特殊教育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十一五”期间,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整合特殊教育资源,调整布局结构,增大特殊教育学校的辐射及覆盖范围,有效引导和推进中西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将由2006年的1012所增加到近1500所,从而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辐射中西部地区所有地(市、州、盟)和30万人口以上县(市、旗), 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65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125所左右现有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矛盾。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470所(增加46.4%)特殊教育学校,近70%原有特殊教育学校(680所左右)按实际需求进行改扩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教育相匹配的专业功能教室及设备配置基本齐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区域内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预计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增长35%,净增2.8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3.8万人。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将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25.6万人,增长220%,净增17.6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23万人,基本满足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详见附6)。
第六章 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建立有效工作程序。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审核、确定分省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分年度审批下达建设计划和投资,指导各地项目实施;省级教育、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状况、经济
水平、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编制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总体规划,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本省项目建设规划的实施;地(市、州、盟)、县(市、旗)两级政府负责提供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落实专项配套资金,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二、强化管理,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各地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调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充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后教学、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严格标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各地要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1994年发布)和《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GJ76-2003),进行项目学校建设所需投资的需求测算和设计,确保校舍的安全、适用、实用,反对追求学校建设高标准、华而不实。同时,项目学校建设也要与当地残疾人事业的系统工程相结合,特别是在康复设施的利用上,提倡资源共享、互通互用。
四、专项检查,落实项目监管机制。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要将年度建设项目安排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设备采购招标、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等,要进行经常性检查并落实工作责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相关审计部门将对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在设备采购中出现违纪行为、资金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和浪费、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一经查实,依法追究责任。
附:1.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学生统计表
2.全国地、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统计表
3.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与中央投资需求测算说明(只发中央有关部委)
4.“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央投资需求测算表(只发中央有关部委)
5.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模及投资需求测算表
6.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央投资效益测算表(只发中央有关部委)
第二篇:凤冈县特殊教育学校规划文本
凤冈县特殊教育学校
(2014-2018)
建 设 规 划 书
学校类别:县镇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编制单位:凤冈县特殊教育学校 联系电话:***/*** 编制时间:2014年1月21日
凤冈县特殊教育学校2014-2018年建设规划
根据黔教计发【2014】10号文件精神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2009)的相关规定,特拟学校2014-2018年建设规划如下:
一、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凤冈县特殊教育学校于2012年建成投用,学校占地面积为15995.2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329平方米,其中综合教学楼1508平方米、男生宿舍554平方米、女生宿舍554平方米、食堂370平方米、厕所82平方米、浴室48平方米、卫生室30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73平方米、其他10平方米。在硬件方面,学校现有课桌椅40套、床位80个、餐桌80位、教学办公电脑4台、班班通设备3套、价值0.8万元的厨房设备。学校现有专业教师15人,在校聋哑学生22人(全部寄宿),其中一年级7人,二年级10人,三年级5人。
2、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为学校属于新建,学校硬件设施很欠缺,到目前为止,学校没有音体美器材、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和体育运动场,学校的教学办公用计算机也严重不足。
二、规划的目标及主要任务
1、规划目标
根据县残联和计生局提供的数据,我校2018年在校生预计为70名左右,教职工将达到36人左右,学校将设9个班级,寄宿率为100%。其主要变化情况是:2013年在校生22人,班级3个;2014年在校生30人、4个教学班;2015年在校生40人、5个教学班;2016年在校生45人、6个教学班;2017年在校生55人、7个教学班;2018年在校生为70人、9个教学班。对照黔教计发【2014】10号文件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2009)的相关规定,2018年我校现有的教学及辅助用房和生活用房能满足使用,图书的需求为2000册,课桌椅需要70套、床位70个、餐桌位80个、25万元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30万元的音体美器材、34台计算机、9套校校通设备、配备5万元左右的食堂设施设备和建设有70米长直跑道、150米长环形跑道。
2、规划任务
对照以上规划指标和我校实有情况,主要的任务是采购2000册图书、配备30万元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5万元的音体美器材、30台计算机、6套校校通设备、30套课桌椅、补充约4.2万元左右的食堂设施设备和建设有70米长直跑道、150米长环形跑道。
三、资金需求和进度安排、资金需求
对照黔教计发【2014】10号文件的建设标准,我校2014-2018年的建设投入需求资金为:2000册图书2万元、教学实验仪器设备30万元、音体美器材25万元、计算机10.5万元、校校通设备15万元、塑胶运动场(跑道)37.5万元、课桌椅0.5万元、食堂设施设备4.2万元,共计124.7万元。
2、进度安排
2014年:采购2000册图书、部分教学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器材、1套校校通设备、15台计算机、修建塑胶运动场。
2015年:采购差额部分教学实验仪器和音体美器材、1套校校通设备、2万元食堂设备、15台计算机。
2016年:采购1套校校通设备、1万元食堂设备、30套课桌椅。2017年:采购1套校校通设备、补充1.2万元食堂设备。2018年:采购2套校校通设备。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把薄改计划摆在学校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成立由学校校长谢奎同志为组长、李亚玲、刘强为副组长的薄改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中层领导和教代会人员组成。领导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以上会议,集中研究学校薄改计划的科学性,解决计划中以及巩固薄改落实的成果,解决薄改计划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学校“薄改”工作班子人员相对固定、责任落实、确保薄改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抓落实到位。
附:凤冈县特殊教育学校薄改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谢奎
副组长: 李亚玲 刘强
成 员:刘艳、文孝霞、孙典会、王婷、李雪、孙绵
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校项目的整体规划,分项落实,责任到人。
2、明确责任,齐抓共管。
学校要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与学校的教师要签订薄改计划责任书,学校要组织好教师抓好学校的“薄改”工作,分工负责,责任明确,确保2018年完成薄改计划的目标任务。
3、经费落实
学校申请国家薄改经费及省市县特殊教育学校专项建设经费和补助资金,确保2018年前各项规划逐一落实。
4、制度保障
1、完善相关制度,从制度上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分别制定规划执行制度、资金使用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评估验收制度。
五、项目方案
学校将按照发展进度,参照薄改计划分年实施的安排,逐步配齐各项设施设备。
凤冈县特殊教育学校
2014.1.21
第三篇: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专项管理办法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专项管理办法
(发改投资规〔2016〕1604号附件8)
(2016年7月2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号令)、《中央预算内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525号)、《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3092号)等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发改投资〔2010〕2588号,以下简称《规划》)实施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规划》给予支持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安排范围和原则
第三条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专项主要支持纳入《规划》、馆舍面积不足的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舍建设。
第四条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应当执行《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标103—2008)、《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G25—2010)等国家建设标准和规范。档案馆馆舍由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办公室用房等主要功能用房和附属用房组成,其中档案库房是档案馆履行档案安全保管职能的基本保障。新的建设标准印发实施后,相应执行新的标准。未下达过中央补助投资的项目可按照新标准测算安排中央补助投资。
第五条 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规划》确定的档案馆需新建建筑面积以及需改造建筑面积所需投资给予补助。
第六条 《规划》实施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按职责分级负责。中央负责审核、安排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补助投资计划,督导检查规划实施情况。省及市级政府负责安排补助资金,协调监督、检查指导项目实施。县级政府负责项目实施,提供建设用地、落实建设资金。
二是按标准规范建设。档案馆建设要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档案馆不属于禁止建设的党政机关楼堂馆所,但在建设中要严格执行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等要求,严禁违规搭建楼堂馆所、扩大办公用房比例和超标准装修。
三是按需求合理安排。各地在编制中央投资计划时,应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考虑无馆舍、危房馆舍和问题严重、条件艰苦的档案馆。
第三章 投资补助标准
第七条 中央预算内投资采取投资补助方式,对《规划》内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支持。
第八条 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安排标准为:
按照《规划》确定的西部地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舍新建、改造建筑面积,以及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造价参考标准测算的建安工程费用(含改造费用),由中央预算内投资解决。
按照《规划》确定的中部地区和享受中部地区待遇的县级综合档案馆档案库房新建、改造建筑面积,以及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造价参考标准测算的建安工程费用(含改造费用),由中央预算内投资解决。
第九条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造价参考标准只作为测算中央补助投资的依据,项目实际造价由各地方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在批复项目时确定。除中央补助投资外,地方政府应当足额保障其余投资,确保项目投资全额落实。
第四章 投资申报和下达
第十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方案、各地方规划建设任务,并结合专项稽察、定期调度、监督检查掌握的投资计划执行、项目开工等情况,合理确定各地方投资申报控制规模。
第十一条 各地方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按照投资申报控制规模,从《规划》项目中选择前期工作落实、已履行审批程序、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或已开工在建项目,会同同级档案部门认真审核后,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并申报资金申请报告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第十二条 申报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规划》安排范围,已列入《规划》项目清单;
(二)项目单位馆藏档案数量和已有建筑面积真实可靠,中央补助的新建、改造面积符合《规划》要求;
(三)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符合有关建设标准,符合中央从严控制楼堂馆所有关精神:
(四)已由地方按规定履行项目审批程序;
(五)规划、用地、地方投资等前期条件落实:
(六)具备开工条件,已经开工在建或计划下达后当年可以开工建设,投资计划符合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需求。
第十三条 申报文件应当包括资金申请报告和投资计划有关内容,并对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主要包括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开竣工年份、总投资和分渠道资金来源、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以上内容可以通过申报文件正文、附件、附表及项目储备库等方式予以体现。
第十四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对所报资金申请报告及投资计划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要求、项目审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进行严格审查,对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第十五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地方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和投资计划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号令)、《规划》等进行审核。主要审核内容包括:
(一)申报项目是否已纳入《规划》;
(二)申报建设规模是否符合《规划》、有关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三)申报中央投资是否符合补助标准;
(四)是否完成审批程序;
(五)是否违规建设楼堂馆所。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研究审核、统筹平衡结果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同时一并批复资金申请报告。对建设规模和补助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的项目,可分下达投资计划。
第十七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进行转发。
第十八条 各地方应当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项目储备、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有关要求,将规划项目纳入国家投资项目储备库加强储备,并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没有纳入储备、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项目,原则上不得报送投资计划。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各地方应当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加强项目管理,认真组织实施。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政府是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领导工作机制,明确地方有关部门责任分工,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做好规划落实和实施工作。
第二十一条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认真落实规划项目用地、规划、项目审批、投资保障、预算拨付以及规费减免等项目建设各项条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应当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招标投标制、工程合同管理制等要求。建成后按规定办理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等手续,确保项目及早投入使用、发挥预期效益。
第二十三条 有关地方、部门和项目单位应当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使用,不得滞留、截留、挪用、挤占中央预算内投资。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实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档案局密切配合、中央督查和地方自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以及检查结果与投资安排挂钩的奖惩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督促项目早开工、投资早执行。
第二十五条 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调度要求,各地方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开工情况、中央预算内投资完成情况、地方投资到位情况、工程形象进度等数据。
第二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视情况开展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专项稽察,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和规模、投资计划执行等情况进行检查。
第二十七条 国家档案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开展对地方的督导,并将督导情况及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八条 稽察和督导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单位是否积极推进下达投资计划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及时组织项目开工建设;
(二)项目单位是否严格执行《规划》、《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项目建设是否符合中央控制楼堂馆所建设等相关政策和规定;
(三)申报项目所依据的馆藏档案数量、建设规模是否符合《规划》要求以及有关文件批复,申报内容是否属实;
(四)建设项目内容、规模、标准、投资是否符合相应规定和批复要求:
(五)工程建设手续是否完备,施工管理是否规范,完工后是否及时办理竣工投用手续;
(六)是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是否严格投资控制和资金管理。
(七)下达投资计划项目的开工情况;
(八)下达投资计划项目的工程形象进度;
(九)下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十)地方投资落实与到位情况。
第二十九条 项目单位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当配合稽察、督导、检查,如实提供与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和情况,不得销毁、隐匿、转移、篡改或无故拖延、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第三十条 对检查发现问题的地方,国家将区别不同情况采取通报批评、约谈,以及扣减、收回、暂停安排中央投资等措施予以处理。存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依法追究责任。有关地方应当及时认真进行整改。
第三十一条 各地方在申报投资计划时,应当对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项目开工建设情况、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等进行总结,并作为申报文件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二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结合部门督导、专项稽察、定期调度、监督检查等结果以及各地方对违规问题整改情况,在统筹安排下一批(或下一)投资计划时给予资金奖励或惩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各地方可结合实际、参考本办法制定本地方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按照有关规定,该办法有效期为印发之日起5年。
第四篇:地区特殊教育发展规划
塔城地区特殊教育“十年”发展规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为促进我区特殊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区实际,特拟《塔城地区“十年”特殊教育发展规划》。
一、过去十年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回顾
过去十年以来,我区特殊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关爱扶助残疾儿童,全面实施“两免一补”等扶残助学政策,不断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需求,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区特殊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全区0至18周岁三类残疾(视力残疾、听力
残疾、智力残疾)总人口约500余人(地区残联提供数据)。聋哑、智障学生在地区特教学校就读110人,肢体残疾儿童少年随普通班就读。
(二)特殊教育政策保障逐步完善。逐步完善了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各项设施,并对学校的各种设施进行了规划,确定了地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明确了总体发展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要求保证了特殊教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三)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助学制度逐步健全。对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实施了 “两免一补”政策,切实减轻了残疾儿童少年家庭子女入学的经济负担。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由于目前办学条件有限,不能全部解决残疾儿童就学问题,特别是重度智障和严重综合残疾的儿童少年的上学问题,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今后十年特殊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加快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坚持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坚持依法投入,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坚持积极扶持、规范管理,促进我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健康、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总体目标。构建完善的残疾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满足残疾儿童少年的多元化特殊教育需求,保障其接受公平教育和优质教育的权利。
(三)具体目标。
1.紧紧围绕国家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契机,积极争取
特殊教育项目及经费,于2011年在塔城市建成能容纳300名在校生,条件齐备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能满足周边残疾
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2020年在30万人口的县市再建一所特教学校。
2.发展学前教育,提前早期干预年龄。办好聋哑儿童
听力语言康复班,开办智残幼儿早期干预班。
3.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逐年提高,除丧失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外,力争到2020年听力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智力适龄儿童少年残疾90%。
4.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凡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具
备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接受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
5.深化办学及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集体、社会、个人多渠道办学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建立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地区特殊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主要工作任务和措施
理顺特殊教育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按照加强业务指导、协调各方力量、交流经验情况、研究发展措施、督促政策落实的要求,由各成员单位负责督促、检查、指导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有关特殊教育工作政策措施的落实。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民政、卫生、劳动、财政和残联等部门紧密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1.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做好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和布局调整;对特殊教育工作进
行指导和管理;负责特教师资培训;组织学校实施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
2.协调卫生部门对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分类和检查诊断证明,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特殊教育招生的筛查鉴定工作;对在校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定期复查和医疗康复指导;对教育康复效果进行评估鉴定;承担向社会宣传、普及康复医学知识的工作。
3.负责组织特教学校培训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师资;对残疾儿童进行学前康复训练、教育,对残疾儿童家庭进行教育咨询和指导。
4.协调劳动部门、残联,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对残疾人就业种类和用工准入资格进行指导和规定,帮助做好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
5.协调财政部门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进行统筹协调,制定特殊教育发展、特教师资待遇等经费政策,承担特殊教育事业经费保障的责任。
(三)科学布局规划,完善运行机制。遵循肢体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聋哑、智障残疾儿童少年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原则,科学合理规划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布局。
1.地区教育局按规划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学历教育体系,在巩固完善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上,特教学校向高级中
学及职业教育延伸,普通高中招收肢体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为补充的残疾学生高中以上教育发展。
2.建立和完善以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和培训体系。承担0-6周岁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康复工作。负责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规划、指导、管理、评估和督查,负责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后的义务教育入学衔接。为残疾人获取就业提供帮助和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为切实做好我区特殊教育工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特殊教育学校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工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关键作用,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切实加强特殊教育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设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多方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加强工作指导,把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管理,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师资得到培养,充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努力,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后教学、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加强特殊教育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特殊教育
环境,让全社会关注残疾儿童成长。鼓励家长及时送残疾儿童入学接受相关教育和康复训练。通过努力,积极争取国家、省州及社会爱心人士的资金支持,为残疾儿童构建美好的未来。
第五篇: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特殊教育专业“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为指导本专业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绥化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绥化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本专业课程建设成效
“十一五”期间,本专业构建起了基本符合现代特教要求、适应我省特教实践需求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本专业全体教师不断摸索和改进课程实施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文件取得了一定成绩:课程实施中积极探索了体验式教学、参观、讨论、阅读指导等多种教学方法,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开发,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与专业精神的培养。此外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作业改革、考试改革等方面也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尝试;青年教师很快实现了由特教师范生到高校教师的角色转化,课程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专业课程开设时有选择地采用多本特教专著的观点和素材,将最先进、最适合我国国情的特教理念和方法引入课程实施的多个环节。同时鼓励老师在教学中进行相关研究,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编著相关的校本教材。本专业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是目前的重点建设课程,2009年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评选为省级精品课程。
二、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中,传统的聋、盲、智障学校教育教学类课程还占比较大的比例,而多类儿童的康复训练课程,尤其是以自闭症、脑瘫等为代表的发展性障碍儿童相关课程还比较少,缺乏专业指向性较强的应用技术性课程以及相配套的教材、技术与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特教实践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专业成长课程群”的建设势在必行。此外,教学内容、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改革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特殊教育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坚持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针,逐步实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四、课程建设目标
加强特教专业课程建设及多层次的教育与训练,立足实际,编写体现校本特色的专业教材。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专业和课程建设质量,力争始终保持本专业课程建设在全省的领先水平。到十二五末期,构建起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为课程主轴,含括特殊教育专业态度、知识、能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多维度整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应凸显特殊教育个别化教育与教学的特点;体现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特殊教育实际工作中的综合运用;特别重视特殊教育理论和特殊教育观对特教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特殊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体现生理与心理,教育与康复,家庭、学校与社区等多个维度的整合,以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生成有合作力的、全面的特殊教育思维方向与行动模式。
五、课程建设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课程建设质量。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采用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位层次,使本专业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科学研究。以教授、副教授为核心,组建教学团队,形成教学效果优良的高水平师资梯队。
(二)完善教学大纲,加强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由每位任课教师完善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根据教学大纲精心选用或编写高质量的教材。优先选用国家优秀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规划教材,积极编写自己有优势、有特色的教材。进一步开发、完善、优化课程网络资源,开发手语等课程网上答疑、网上复习、练习、自测、拓展等平台,实现交互式学习。
(三)加强专业图书资料的储备。积极购买、征订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图书资料,尽快建立起符合专业发展需要的图书资料库。
(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重视加强与实践教学相关的硬件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与实习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促进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过程。
(五)推进教学改革。重点加强课程内涵的建设和授课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课堂讲授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恰当地结合起来,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讨论和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师 生的双向互动,努力建设“和谐课堂”。
(六)加强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建立一套科学严格、有益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课程考核制度。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倡导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注重课程的过程考核,增加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七)加强课程建设的立项研究。制定鼓励措施,支持与课程建设关系密切的,以改革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含实践教学)的研究项目,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及时融入课程建设之中。
(八)加强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建立健全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程建设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从而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强化责任主体,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