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时间:2019-05-12 02:5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第一篇: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地方生部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队别:32队姓名:何娟学号:0732305012年级:07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电话:***邮编:210045

通信地址: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地方生部32队301室

指导老师姓名:王卫东职称:

指导老师电话:***邮编:210045 指导老师通信地址:

2010年10月24日

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内容摘要

中西部地区政府要吸收外资,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中西部地区共18个省区,面积占全国的86%,人口占全国的60%,是我国资源富饶,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近年来,有利于外商向中西部地区投资的因素进一步增多。一是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相对优势有所上升,引导外资转移的市场条件开始形成;二是政府因势利导,加大了引导和鼓励力度。中西部一些省份抓住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和吸收外资方面,已经有了良好的起步。但中西部在引进外资中仍然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如:相对于东部而言中西部引资发展缓慢等,本文主要探讨了这些问题的成因,并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和加快中西部引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外商投资;西部大开发

正文

一 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的特点

(一)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占当地总产出的比重较低

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占当地总产出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部地区的水平。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为25%,东部地区为36%,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仅为9%和7%,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是很大的。

(二)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相对较多

尽管中西部地区总体上吸引外资的数量和比例较小,但是它们吸引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项目相对较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型跨国公司在广东、福建投资的项目并不太多,而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大城市投资的项目较多。西部地区的西安、武汉,也有较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项目。调查表明:较低的生产成本、靠近用户企业、当地及周边市场潜力大和靠近配套企业,是跨国公司投资中、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

(三)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其总产值的比例明显低于东部地区的外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其总产值的比重,全国为42%,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为45%、13%和12%。较低的出口比例,使中西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对当地出口的贡献率远远低于东部地区。2002年,全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为49%,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当地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2%,而中西部地区的比重分别仅为17%、10%。

二 中西部发展及吸引外资比东部缓慢的原因

就拿典型的西部省份云南省举例,那是一个有26个少数民族的地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文化匮乏,但是当地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很多人认为,自然区位差、教育落后、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工业基础技术基础薄弱、观念落后等因素是外资进入西部面临的主要障碍,但一份专业的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制约外资进入西部的主要障碍是:基础设施限制和消费市场不发达这两大项。西部地区的投资成本高、限制多、服务不到位,已经成为外资不进入西部的主要原因。由云南省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一)天然属性决定资本不愿扎根西部

在吸引外商投资方面,政府官员常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的政策仅是一厢情愿,外商对此毫无感觉。而且对吸引外资赋予了太多的诉求,除吸引资金外,还要增加就业机会,出口创汇,引进先进技术等。

从外商投资者的角度看,资本仅是一种生产要素而已,他们要通过投资,实现资本转移,以寻求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从而获取更理想的回报。其投资的区位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的转移和基于企业整体战略的资源配置过程,以及随之而产生的各种生产要素空间转移和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在仅考虑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的简化分析模型中,劳动力和资本作为两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其空间转移和结合过程,决定了资本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空间位置选择过程。外资一旦进入中国境内,由于各地区之间劳动力的流向和转移障碍越来越小,劳动力因素不再成为资本在中国境内区域选择的显著性制约因素,这时,决定资本在东部还是在西部落户,关键就取决于各地区的投资。

(二)后发劣势加大西部引资成本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逐级扩散、梯度推进的。目前,西部很多省份对外开放及吸引外商投资的程度,只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80年代初的水平。西部地区不可能再走东部地区过去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的传统套路,必须承受由梯度推进而引发的劣势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过去是吸引外资优先投资于东部地区,给予东部一系列优惠政策,而最难吸引外资进入的西部却无法享受这些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仅仅是西部和东部地区享受同等优惠政策而已,这对外商毫无诱惑力。

(三)区位劣势造成引资困难

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部大陆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多山地、丘陵以及盆地沙漠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条件也差,地广人稀、远离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心,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最主要的交通方面,东部的交通通信基本建设占全国的比例至少在50%,占全国国土面积85%以上的中西部合计不到50%,其中西部仅占10%左右。中西部这些自然和非自然因素极大限度的限制了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资源,但难以引来外资,形不成生产力。

(四)政策倾斜与投资倾斜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政府作出了“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地区给予了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建起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而对于闭塞的西部没有赋予诸多优惠政策,想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削弱了中西部的发展,客观上对东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差距的扩大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五)历史与文化原因

历史与文化的原因是造成中西部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部地区的黄河上中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社会重心逐渐南移。但沿海地带经济的发展,内陆相对衰落这种宏观地域结构的变化,则主要还是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的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使得中国东部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开放,外国资本与商品首先进入这些地区。与此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封建统治和自然灾害等一些原因,使得中西部地区相应的衰落或停滞不前。

(六)深层的产业结构问题

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据专家研究结果,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

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三 中西部地区的引资战略

迄今为止,中西部地区吸收的外资总量却较为有限,无论是外资依存度、外贸依存度还是外资企业数与外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外资企业进出口的比重来看,中西部地区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当前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处十规模扩张阶段,在这一阶段,继续通过规模扩张特别是利用外资实现规模扩张来促进经济发展仍有必要。为此,在引资战略上,中西部地区仍然应该把吸引外资、提高本地开放水平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战略主线,充分利用东部地区引资战略的调整和众多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时机,加快引资步伐、加大引资力度、增强资本吸收能力,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吸收国外资本以及东部地区释放出来的大量外资和内资,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

(一)投资环境方面

1.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保护合法竞争和投资者权益

2.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在西部地区能源、交通等基础工业和设施比较差,是制约其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应向这些基础产业倾斜。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交通信息业,要善于利用直接投资发展这些基础产业,改变这些基础产业滞后的状况。中西部地区改善投资的硬环境,通过对道路、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可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市场交易环境,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吸引外资。中西部地区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条件,围绕国家对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投资,善于发现市场机遇,善于发现市场机遇,制造一个有利于吸引外资的外部环境

(二)技术方面

我国引进外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更进一步解决西部地区引进外资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应采取以下对策:

1.要加强宏观管理,统一规划,要克服利用外资与引进先进技术中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各行其是、重复引进、互相牵制等问题加强经济信息情报工作,引进技术设备时要重点分析调研,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引进先进实用的技术,克服草率与盲目操作。

2.要对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发挥“借鸡下蛋;以鸡孵蛋”的作用

3.利用风险投资基金带动资金、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流向中西部

(三)政策方面

1.要在观念上认识降低中西部营商成本的重要性

作为西部地区政府应当优化投资环境,一方面,利用外资政策透明度不高,政出多门,地方性政策相互攀比,热衷于通过地方立法将行政管理手段法治化,用法律手段强化政府行政手段的过度干预。同时,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多头执法、交叉执法,造成法治环境混乱。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执法监督不力、判决执行困难也是制约投资的一个方面。其后果严重影响了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挫伤了外商投资者的积极性。造成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现象发生,恶化了投资环境。另一方面,外商在西部的投资营商成本很高,首先西部地区政府官员没有认识到,与沿海地区相比,其营

商成本不具备结构性优势。其次,许多地方官员将外商投资当作捞取利益的好机会,人为地加大了外商的营运成本。

就运输方面而言,物流是一项不可忽视的成本费用,在我国,物流,尽管经过20多年的理论探讨,特别是近几年的努力、被人们所熟悉,但现代物流观念还远未被业界所掌握和运用。特别是广大的西部地区很多人对物流还停留在运输、仓储的传统物流的低层次认识上,处在被动的服务地位,而现代物流的专业人才缺乏现在物流人才非常紧缺,物流专业的毕业生被一抢而光,供不应求。据估算,到2010年,高级的物流管理人才需求量大约是五万人左右。但西部地区的诸多不足和种种劣势使得毕业生不愿来,高级人才难以引进、留不住。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缺乏,导致管理太粗放,物品破损率、车辆空载率、到货误期严重。因此,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早出人才、留住人才,已经摆在了西部地区社会各界的面前。

2.在服务方面,中西部地区政府外资管理部门要培养对外资企业的服务意识

外商投资者普遍认为,西部地方政府履行承诺的能力不能令人放心,经常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突然改变政策。

3.在规定的透明度和一致性方面,部分官员缺乏满足投资者需求的意识

官员们经常在不考虑投资者需求或不征求意见的情况下随意改变。另外,西部大部分官员的业务素质不及沿海同级别官员。基层官员不能或没有能力回答投资者的问题,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在其他地区只是一般性问题,在西部往往却需要通过地方高层才能解决。同时,由于投资管理体制的限制,西部投资管理部门的官员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毫无意义的审批上,而缺乏对投资者的服务意识。

西部大开发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它的5个重点都是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所急需的。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千百年来民族地区交通不便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将随着交通状况的彻底改善而成为历史。

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契机。民族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比,无论如何都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而产业结构调整为民族地区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机会,从而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互补关系,为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族地区的长期贫困,使科技教育发展滞后,而科技教育落后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科技教育投入,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西部地区加大改革开发的力度,对民族地区自然经济的传统观念带来巨大的冲击。一旦民族地区人们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就有希望了。西部大发展的上述5个重点,虽然都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前提”不等于经济发展本身。比如,路不通,就谈不上经济发展,但路建好了也并不等于经济就发展了。又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发展科技和教育,可以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一些根本性的困难,但这是长效工程,在经济上见效则有待时日。

可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尤其在开局时抓的5个战略重点,只是为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奠定了基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快慢,还取决于民族地区自身努力程度。

西部大开发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机遇是均等的,但今后的发展却不会齐头并进。可以预言,未来发展最快的将是那些投资软环境比较好的民族地区。

有的地方对待外来投资者不是放水养鱼,而是竭泽而渔。其结果是投资者再也不敢涉足此地,这样的地方谈何发展经济?有的地方善待外来投资者,让他们赚了钱。心情舒畅,还会为你宣传,引来同伴,其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比投资洽谈会之类的更好。所以,改善投资软环境就要让投资者看见,到民族地区投资,不仅能赚钱,而且能赚大钱。他们的感受和宣传,是不花钱的最有效的广告。

可以这样说:今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不仅取决于投资硬环境的改进程度,更取决于投资软环境的改进程度,甚至可以说,民族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还是投资软环境的竞争。因此,民族地区的各级政府在认真抓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的同时,应该把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下决心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廉政勤政建设,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护投资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我们相信,只要认真改善投资环境,在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民族地区的经济一定能取得迅速的发展。

就此点而言,我国应该迅速加大力度促进内资的西进,就作者个人认为,内资的西进将会带动一大批成型的外资企业进入中西部地区寻求商机,这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是一项无法预估的经济变革,带来的前景将是无限的。

看起来,只靠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这顶帽子来吸引外资是不够的,还需要西部人多琢磨外资的需要,尽快将不利因素和引资障碍排除,让更多的外资进入西部投资创业,与西部发展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3—2006年

2)外资并购与中国外资政策调整研究:曹洪军、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上海利用外资发展策略与务实:徐国贞、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年、26---35页

4)中国的外资经济:江小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6---44页

5)国际商务:王玉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分析

第二篇: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

综合考虑生源数量及办学条件、毕业生就业状况等因素,完善国家招生计划编制办法,督促高校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在东部地区高校安排专门招生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招生。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

亮点六: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

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招收边远、贫困、民族地区优秀农村学生。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亮点七: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

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亮点八: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各地要合理安排课程进度和考试时间,创造条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同一科目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2014年出台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指导意见。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公开透明,保证内容真实准确。2014年出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

亮点九: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亮点十: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公开加强制度保障和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健全诚信制度,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健全教育考试招生的法律法规,提高考试招生法制化水平。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及时公布查处结果。

第三篇:11.5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范文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一五”

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

(2008-2010年)》的通知

教发〔2007〕20号

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

为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对全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专项调研以及对所掌握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编制了《“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2010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学习、贯彻并做好编制本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

附件:“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年-2010年)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2008年-2010年)

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受教育水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特制定本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特殊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入学人数稳中有升,办学体系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

从1989年起,国家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专项,用于补助地方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改扩建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十五”期间,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教育部相继开展了“中西部盲童入学项目”、“扶残助学项目”、“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等,累计投入近1.2亿元,共资助贫困残疾学生近5万余人次。同时,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社会各界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形成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合力。

截至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盲、聋哑、弱智三类校)数量为1605所,在校生总数36万人(其中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14万人,随班就读学生22万人,详见附1),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859所和29万人。

二、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尚存在较大困难

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基础薄弱,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差、质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需求。

1.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滞后于特殊教育发展需求

特殊教育学校覆盖范围有限,总量尚显不足,区域差距较大。2006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605所(其中中西部1012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4万人(其中中西部8万人)。除北京、上海、天津3个直辖市和西藏外,全国现有326个地级市(州、盟),尚有74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地级市总数的22.7%,其中中西部65个,占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地级市总数的88%。全国现有县(市、旗)1934个(不含市辖区),人口在30万以上的1246个,尚有493个未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占县总数的39.56%。其中中西部405个,占30万人口以上未建特殊教育学校县总数的82%(详见附2)。

2.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

全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制约,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存在较多问题。一是目前60%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设在县镇或农村,校舍建设标准较低,小、旧、陋、破以及教学生活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存在较多安全隐患;二是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多数是由原普通中小学校改造的,不仅校舍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在使用功能及设施上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的特殊要求,与国家发布实施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建筑设计规范要求有较大差距;三是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成本较高,部分专用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必备的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困难,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以及康复训练活动。根据中西部部分省份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调研情况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分析测算,70%左右的学校需要进行校舍建设和配置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其中中西部约680所左右。

3.国家相关政策促使特殊教育需求不断增长

近年来,在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家、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关注与关心程度在逐步提升,残疾儿童少年家庭传统观念也在进一步转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实施,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对残疾儿童少年入学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预计近年内入学人数将呈上升趋势,现有办学条件将日趋紧张,为他们创造接受教育所需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二章 指导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

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普及和巩固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第三章 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一、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地区建设115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在中西部地区的地(市、州、盟)级和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盲、聋哑、弱智三类校中两类及以上组合建制学校)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所有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颁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基本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需求。

阶段性目标:“十一五”期间(2008年-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投入,在中西部选择部分地(市、州、盟)、30万人口以上或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旗)重点建设190所左右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矛盾(详见附3)。

二、实施步骤和建设内容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存在诸多特殊性,从有利于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考虑到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及省域间发展差距较大等状况,项目实施应与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运行保障经费的落实等项工作相衔接,拟对总体规划目标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建设19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编制完成分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做好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的试点工作。在项目学校遴选上,选择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在师资队伍、运行经费、开工建设等诸方面均具备条件且急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同时积累经验,为下一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建设50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在总结第一阶段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根据各省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选择具备建设条件的部分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三阶段:建设460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要全面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任务,实现规划总体目标。对列入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尚需建设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支持。

第四章 资金安排及原则

“十一五”期间(2008-2010年)中央专项投资约6亿元(详见附3、4)。其中建设工程项目投资约4.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约65所,投资2亿元,改扩建校项目约125所,投资2.5亿元),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投资约1.5亿元(其中新建校项目0.5亿元,改扩建校项目1亿元)。

中央专项投资对县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重点给予倾斜,每校按300万元(详见附5)进行补助,原则上不要求地方配套。对地级新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3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改扩建学校建设项目投资包干使用,每校补助200万元,缺额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对项目学校必备教学、康复训练设施配置,每校补助80万元,不足部分由地方负责安排。

对地理位置特殊、交通不便、施工条件艰苦、需统筹集中建设学校的个别西部省份可采取投资额度切块安排方式,以加大中央专项投资对项目学校的支持力度。

第五章 预期建设成效

一、特殊教育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十一五”期间,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整合特殊教育资源,调整布局结构,增大特殊教育学校的辐射及覆盖范围,有效引导和推进中西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将由2006年的1012所增加到近1500所,从而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辐射中西部地区所有地(市、州、盟)和30万人口以上县(市、旗), 学校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二、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65所左右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125所左右现有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学校达到或基本达到国家发布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初步缓解中西部地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矛盾。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预计新增470所(增加46.4%)特殊教育学校,近70%原有特殊教育学校(680所左右)按实际需求进行改扩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与残疾儿童少年康复、教育相匹配的专业功能教室及设备配置基本齐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区域内特殊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量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预计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增长35%,净增2.8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3.8万人。总体规划目标实现后,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总数将由2006年的8万人增加到25.6万人,增长220%,净增17.6万人(不包括普通中小学校随班就读生),受益学生23万人,基本满足中西部地区适龄残疾儿童入学需求(详见附6)。

第六章 规划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建立有效工作程序。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审核、确定分省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按基本建设程序和项目管理要求,分审批下达建设计划和投资,指导各地项目实施;省级教育、发展改革部门根据当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状况、经济

水平、师资队伍等多方面因素,编制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总体规划,负责协调、指导、监督本省项目建设规划的实施;地(市、州、盟)、县(市、旗)两级政府负责提供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用地,落实专项配套资金,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

二、强化管理,完善运行保障机制。

各地要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调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编制,充实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配备,逐步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待遇;合理确定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制定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政策,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建成使用后教学、生活的正常运转。

三、严格标准,保证项目建设质量。

各地要按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试行)》(1994年发布)和《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JGJ76-2003),进行项目学校建设所需投资的需求测算和设计,确保校舍的安全、适用、实用,反对追求学校建设高标准、华而不实。同时,项目学校建设也要与当地残疾人事业的系统工程相结合,特别是在康复设施的利用上,提倡资源共享、互通互用。

四、专项检查,落实项目监管机制。

规划实施过程中,各地要将建设项目安排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项目学校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设备采购招标、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等,要进行经常性检查并落实工作责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相关审计部门将对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在设备采购中出现违纪行为、资金管理不善造成损失和浪费、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的,一经查实,依法追究责任。

附:1.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学生统计表

2.全国地、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建立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统计表

3.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与中央投资需求测算说明(只发中央有关部委)

4.“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央投资需求测算表(只发中央有关部委)

5.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模及投资需求测算表

6.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央投资效益测算表(只发中央有关部委)

第四篇: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专项管理办法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专项管理办法

(发改投资规〔2016〕1604号附件8)

(2016年7月2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号令)、《中央预算内投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525号)、《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发改投资〔2015〕3092号)等有关规定,为进一步规范《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规划》(发改投资〔2010〕2588号,以下简称《规划》)实施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按照《规划》给予支持的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安排范围和原则

第三条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专项主要支持纳入《规划》、馆舍面积不足的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舍建设。

第四条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项目应当执行《档案馆建设标准》(建标103—2008)、《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G25—2010)等国家建设标准和规范。档案馆馆舍由档案库房、对外服务用房、档案业务和技术用房、办公室用房等主要功能用房和附属用房组成,其中档案库房是档案馆履行档案安全保管职能的基本保障。新的建设标准印发实施后,相应执行新的标准。未下达过中央补助投资的项目可按照新标准测算安排中央补助投资。

第五条 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规划》确定的档案馆需新建建筑面积以及需改造建筑面积所需投资给予补助。

第六条 《规划》实施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按职责分级负责。中央负责审核、安排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补助投资计划,督导检查规划实施情况。省及市级政府负责安排补助资金,协调监督、检查指导项目实施。县级政府负责项目实施,提供建设用地、落实建设资金。

二是按标准规范建设。档案馆建设要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档案馆不属于禁止建设的党政机关楼堂馆所,但在建设中要严格执行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等要求,严禁违规搭建楼堂馆所、扩大办公用房比例和超标准装修。

三是按需求合理安排。各地在编制中央投资计划时,应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考虑无馆舍、危房馆舍和问题严重、条件艰苦的档案馆。

第三章 投资补助标准

第七条 中央预算内投资采取投资补助方式,对《规划》内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支持。

第八条 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安排标准为:

按照《规划》确定的西部地区和享受西部地区政策的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舍新建、改造建筑面积,以及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造价参考标准测算的建安工程费用(含改造费用),由中央预算内投资解决。

按照《规划》确定的中部地区和享受中部地区待遇的县级综合档案馆档案库房新建、改造建筑面积,以及中西部县级综合档案馆造价参考标准测算的建安工程费用(含改造费用),由中央预算内投资解决。

第九条 中西部地区县级综合档案馆造价参考标准只作为测算中央补助投资的依据,项目实际造价由各地方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在批复项目时确定。除中央补助投资外,地方政府应当足额保障其余投资,确保项目投资全额落实。

第四章 投资申报和下达

第十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方案、各地方规划建设任务,并结合专项稽察、定期调度、监督检查掌握的投资计划执行、项目开工等情况,合理确定各地方投资申报控制规模。

第十一条 各地方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按照投资申报控制规模,从《规划》项目中选择前期工作落实、已履行审批程序、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或已开工在建项目,会同同级档案部门认真审核后,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并申报资金申请报告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第十二条 申报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规划》安排范围,已列入《规划》项目清单;

(二)项目单位馆藏档案数量和已有建筑面积真实可靠,中央补助的新建、改造面积符合《规划》要求;

(三)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符合有关建设标准,符合中央从严控制楼堂馆所有关精神:

(四)已由地方按规定履行项目审批程序;

(五)规划、用地、地方投资等前期条件落实:

(六)具备开工条件,已经开工在建或计划下达后当年可以开工建设,投资计划符合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需求。

第十三条 申报文件应当包括资金申请报告和投资计划有关内容,并对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主要包括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开竣工年份、总投资和分渠道资金来源、项目单位基本情况、建设条件落实情况等。以上内容可以通过申报文件正文、附件、附表及项目储备库等方式予以体现。

第十四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对所报资金申请报告及投资计划是否符合有关政策要求、项目审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进行严格审查,对报送材料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第十五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地方报送的资金申请报告和投资计划根据《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和贴息项目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3号令)、《规划》等进行审核。主要审核内容包括:

(一)申报项目是否已纳入《规划》;

(二)申报建设规模是否符合《规划》、有关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三)申报中央投资是否符合补助标准;

(四)是否完成审批程序;

(五)是否违规建设楼堂馆所。

第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研究审核、统筹平衡结果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同时一并批复资金申请报告。对建设规模和补助投资规模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的项目,可分下达投资计划。

第十七条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将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进行转发。

第十八条 各地方应当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项目储备、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有关要求,将规划项目纳入国家投资项目储备库加强储备,并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没有纳入储备、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项目,原则上不得报送投资计划。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十九条 各地方应当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加强项目管理,认真组织实施。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政府是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领导工作机制,明确地方有关部门责任分工,细化落实工作责任,做好规划落实和实施工作。

第二十一条 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当认真落实规划项目用地、规划、项目审批、投资保障、预算拨付以及规费减免等项目建设各项条件,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应当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切实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招标投标制、工程合同管理制等要求。建成后按规定办理竣工验收、固定资产移交等手续,确保项目及早投入使用、发挥预期效益。

第二十三条 有关地方、部门和项目单位应当加强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使用,不得滞留、截留、挪用、挤占中央预算内投资。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实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档案局密切配合、中央督查和地方自查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机制,以及检查结果与投资安排挂钩的奖惩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督促项目早开工、投资早执行。

第二十五条 按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调度要求,各地方省级发展改革委应定期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报送项目开工情况、中央预算内投资完成情况、地方投资到位情况、工程形象进度等数据。

第二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视情况开展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专项稽察,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开工建设、建设内容和规模、投资计划执行等情况进行检查。

第二十七条 国家档案局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开展对地方的督导,并将督导情况及时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第二十八条 稽察和督导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单位是否积极推进下达投资计划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及时组织项目开工建设;

(二)项目单位是否严格执行《规划》、《档案馆建设标准》和《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项目建设是否符合中央控制楼堂馆所建设等相关政策和规定;

(三)申报项目所依据的馆藏档案数量、建设规模是否符合《规划》要求以及有关文件批复,申报内容是否属实;

(四)建设项目内容、规模、标准、投资是否符合相应规定和批复要求:

(五)工程建设手续是否完备,施工管理是否规范,完工后是否及时办理竣工投用手续;

(六)是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投资计划执行,是否严格投资控制和资金管理。

(七)下达投资计划项目的开工情况;

(八)下达投资计划项目的工程形象进度;

(九)下达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十)地方投资落实与到位情况。

第二十九条 项目单位和地方有关部门应当配合稽察、督导、检查,如实提供与项目有关的文件资料和情况,不得销毁、隐匿、转移、篡改或无故拖延、拒绝提供有关文件资料。

第三十条 对检查发现问题的地方,国家将区别不同情况采取通报批评、约谈,以及扣减、收回、暂停安排中央投资等措施予以处理。存在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依法追究责任。有关地方应当及时认真进行整改。

第三十一条 各地方在申报投资计划时,应当对上一投资计划执行情况、项目开工建设情况、发现问题整改情况等进行总结,并作为申报文件的重要内容。

第三十二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结合部门督导、专项稽察、定期调度、监督检查等结果以及各地方对违规问题整改情况,在统筹安排下一批(或下一)投资计划时给予资金奖励或惩罚。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各地方可结合实际、参考本办法制定本地方管理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解释。按照有关规定,该办法有效期为印发之日起5年。

第五篇: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情况

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情况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大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保民生工作力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和就业总量增长势头不断增强。近日,我们赴中西部一些地方开展调研,发现当前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出现新情况、面临新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政策措施。

新情况新问题

中西部各省(区、市)坚持把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注重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相协调,就业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一些新特点。首先,农村劳动力在省内转移就业呈明显增长趋势。2009年至2011年10月,湖南省农民工省内就业逐年增加,人数分别为350.38万、430.81万、451.73万。江西省2011年第二季度,农民工出省就业同比减少24.2万人,下降4.4%,而在省内就业同比增加45.1万人,占比增长到32.7%。四川省2011年前三季度,农民工省内就业人数同比增长5%,而省外就业下降1.17%;河南省农民工省内就业首次超过省外就业。二是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大量增加。比如,近两年来,重庆市建立36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鼓励发展微型企业3.4万户,带动就业24万人。甘肃省目前已有25万农民工回乡创办经济实体,吸纳了大批农民工就业。三是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就地就近就业。目前,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在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中,由县域经济发展带动的就业占比分别为63%、59%、61%、52%。截至2010年底,湖北省20多个县市发展十大劳务品牌,带动260多万农民工就业,超过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0%。四是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企业增加,就业人数快速增长。比如2010年,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企业3000家,新增用工27万人;江西省工业园区企业新招技术工人8.2万人,占总招工人数的23%。2010年以来,湖北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企业3600多家,新增用工9.02万人。五是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就业人数快速增长。到2010年,全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10年增加13.64个百分点。同期重庆、江西、宁夏的城镇人口比重增长快于全国,分别增加了19.93、16.39、15.47个百分点。同时,中西部地区城镇就业快速增加。2010年,四川省城镇就业1381.9万人,同比新增36.1万人。2008—2010年,重庆市城镇逐年新增就业人数为25.09万、28.13万、31.51万,2011年1月—9月新增39.6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32.2%。

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内用工岗位和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对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做好农民工就业工作又面临需求增加和供给不足的新矛盾。这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民工就业政策和就业公共服务不够完善。目前,农民工还没有同城市工人享受平等就业政策,统筹城乡就业任重道远。在就业公共服务方面,大部分市、县、乡还缺乏必要的服务设施和服务场所,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滞后,对农民工在城镇新增就业和城镇登记失业的统计很不完整。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过低。同时,农民工住房、看病、子女教育难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严重滞后。主要是:培训总量不足,有相当比例的农村劳动力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培训基地不健全,培训设施陈旧落后,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资源分散,补贴标准不科学,培训管理混乱。四是中西部地区用工短缺现象开始出现。近两年,在东部地区面临常态性用工紧张的同时,中西部地区部分企业开始出现招工难现象。2011年前三季度,安徽省的求人倍率(用工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分别为1.20、1.22、1.18,普工和技工都出现短缺现象。2011年二季度,江西省97个工业园区7436家工业企业中,缺工企业1247家,缺工11万人,占用工量的6.7%。

新思路新举措

在新的经济和就业形势下,中西部地区在发展中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把农民工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紧抓好。

建立和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一是尽快制定新的统一就业政策。把农民工真正纳入统筹就业当中,让农民工与城市职工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二是在每年中央下拨的就业专项资金中明确农民工就业资金比例,增加对农民工就业投入。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常住农民工家庭纳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不稳定就业、非常住城镇农民工,应有相应灵活的社会保障政策安排。四是对农民工实行一体化管理。把农民工作为宝贵人力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从源头上消除不同人群适用不同政策的体制性障碍。

建立和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就业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将就业公共服务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向农民工倾斜。一是增强农民工就业服务能力。重点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市、县、乡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场所,改善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二是加强农民工创业服务。建立规范的创业园,帮助农民工解决创业中用地、信贷、税收等问题,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三是加强农民工就业信息服务。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立方便快捷的用工服务信息渠道,搞好农民工就业与企业用工的对接。四是实施城镇统一就业公共服务,让农民工享受同城化待遇和市民化服务。

建立和完善就业培训体系。适应结构调整、承接产业转移需要,制定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规划,实施全新的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工程。一是强化培训能力。建立区域性、辐射能力强的市、县、乡级综合性农民工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编好培训教材,建设合格师资队伍。二是扩大培训规模。采取措施,激发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实行定向定单对接培训,疏通就业渠道。三是提高培训质量。制定培训质量标准,采用操作型、应用型、实战型的教学方式。四是统一培训管理。加强农民工培训宏观指导。国家统筹培训资源,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建立培训专项资金,统一培训补贴标准,把农民工培训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下载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年第六届中西部地区领导干部乒乓球比赛

    2014年第八届中西部地区乒乓球邀请赛 竞赛规程 一、主办单位: 中国乒乓球协会 中西部地区乒乓球邀请赛竞赛理事会 二、承办单位: 重庆市乒乓球协会 三、比赛时间: 2014年5月1至......

    2011年第六届中西部地区领导干部乒乓球比赛

    2011年第六届中西部地区领导干部乒乓球比赛 竞赛规程 一、主办单位: 中国乒乓球协会 中西部地区领导干部乒乓球竞赛理事会 二、承办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育局 新疆维吾尔......

    推进怀化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精选合集]

    龙源期刊网 http://.cn推进怀化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考作者:曾梦宇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02期[摘要]文章从怀化地区实际出发,分析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利条件和面......

    关于中西部地区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探究5篇

    关于中西部地区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探究 ——以XX市合川区为例 杜俊洁,李思贤,罗俊来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一个特殊群体,“农民”是其身份,“工人”则是指其通过契约从事非农产......

    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蒋文涛河南省睢县县委党校邮编:476900摘 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几年县域经济......

    加强中西部地区宫颈癌、乳腺癌普查力度的提案

    宫颈癌和乳腺癌(简称两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两大肿瘤。对宫颈癌和乳腺癌开展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大大降低其死亡率。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宫颈癌患病率高于东部地区,且农村......

    国务院关于产业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指导意见

    中国纺织工业——服装:牛仔裤为你提供 国务院关于产业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指导意见 日期:2010-9-7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

    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探究

    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企业自身的发展,企业文化建设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