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思考_论文_

时间:2019-05-13 01:22: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思考_论文_》,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思考_论文_》。

第一篇:关于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思考_论文_

关于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思考

赵临龙

(陕西安康学院陕西安康 725000)

摘要: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中,提出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设想。针对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重要性和良好的基础条件:(1)旅游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2)南北旅游大通道的精品线;(3)南北经济带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1)尽快开工修筑陕西安康经湖北恩施至湖南常德的铁路和等级公路;(2)国家统一协调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建设;(3)力争国家获准我国中西部南北绿色经济带开发。关键词:中国;中西部;经济带;南北大通道;旅游

党的“十七”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要求,更加充分地体现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指导思想。强调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一、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格局

2007年2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他在谈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时,指出:“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要加快健全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要加大国家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导发达地区通过对口支援、社会捐助等方式帮扶欠发达地区。东部地区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在率先发展中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1]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宏观框架出台:“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大板块正在共谋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和体制的坚冰,朝着市场一体化的和谐中国新格局迈进。[2]

而且形成了有较大影响力的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最 快的地区之一,现在正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一大经济圈,并正在向世界第六大经济圈迈进。目前,环渤海湾经济圈是中国第三个大规模区域制造中心,作者简介:赵临龙(1960--),男,大学本科,现为安康学院教授,安康市政府旅游咨询专家.研究方向:旅游项目开发研究.电子信箱:zll@aktc.net.cn

【研究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0z001);安康学院2009年度国家基金预研项目(2009AYYR003)

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较大、较为发达和成熟的现代物流中心和消费市场区之一。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指出:“到建国一百周年,长三角的腹地将继续扩大,浙江、江苏全部、安徽一部分地区都将进入上海都市圈;珠三角地区将和香港、澳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其优势更大,辐射力更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各大城市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互补作用强,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石家庄具有商贸业的优势。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篱,发展的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出来。”

2003年来,我们主持了5项省、厅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构思。[4]

二、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重要性

我们构建的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是位于我国东经110℃的南北中轴线,北起内蒙古的满都拉,南至海南岛的三亚,全长3000余公里,由内蒙古大草原--西安古城--安康“自然国心”--长江三峡--张家界奇山--桂林山水--天涯海角,这条南北经济带涉及我国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蒙古、陕西、重庆、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占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4,而面积和人口分别为全国的28%和27.5%,并辐射到中西部的山西、宁夏、甘肃、河南、四川、贵州等区域。这条南北经济带除西安和海口两个省会城市外,大多都是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处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其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到全国的6.1%和5.7%。

这条南北经济带荟萃了相关省的旅游精品: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陕西的黄帝陵、兵马俑及古都景观、重庆和湖北的三峡、湖南的张家界、广西的桂林山水、海南的天涯海角,这些旅游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影响,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就能造成东中西部地区的南北旅游大通道的形成。因此,这条南北经济带将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绿色产业发展为方向。这对于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绿色产业迅猛发展,并以此为契机来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绿色经济带有着重要意义。

1.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这条南北经济带是我国唯一的一条涉及(东)中西部的南北经济带,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促进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致富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通道。

2.有利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反映了党中央对生态问题予以了更加充分的重视。“绿色经济”实际上是生态经济的同义异语,它的实质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南北经济带的“绿色”产业,正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发展方向。

3.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十七大报告中还专门强调经济发展要“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着西部地区的发展,而且对[3]

全国的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绿色经济是西部地区生态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南北经济带发展中,强调“绿色”产业,与我国其它经济圈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可持续的发展潜力。

4.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十七大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这条南北经济带涉及的地区主要是中西部的农村贫困山区,它的产业是绿色经济,这就使广大农民受益,共同走向富裕。

三、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有利条件

1.旅游成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在《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30年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到2015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亿人次,国内旅游将达到28亿人次,人均出游2次,出境旅游将达到1亿人次,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其中,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真正实现2006年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西斯科·弗朗加利预计的: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经济带的各省将旅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目前,位于经济带的相关省(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都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强省的目标,并将旅游作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为南北经济带的构建,形成统一的认识奠定良好基础。

2.南北经济带的旅游精品线。南北经济带荟萃了相关省的旅游精品:内蒙古的成吉思汗陵、陕西的黄帝陵、兵马俑及古都景观、重庆和湖北的三峡、湖南的张家界、广西的桂林山水、海南的天涯海角,这些旅游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影响。南北经济带从:大草原——黄土高原——古都景观——自然“国心”——青山绿水——大海洋,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线,形成生态与人文有机的互补。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使南北经济带的各省做到互利互惠,最终达到双赢。

3.南北经济带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从北到南公路有两条国道,一是210国道:包头--西安--安康--重庆--贵阳--南宁;二是209国道:呼和浩特--离石--三门峡--恩施--怀化--柳州--北海。北海到海口有专用高速公路直达,而从国道210的安康至国道209的恩施有省道连接;铁路从北到南有:包头--西安--安康--(到南边)和(由北边来)--张家界--怀化--桂林--柳州--贵港--玉林--湛江--海口--三亚。因此,南北经济带的贯通,只须提升由安康--恩施的公路等级和新建安康--恩施--张家界的铁路,就可形成内蒙古大草原--西安古城--安康(自然“国心”)[5]

--长江三峡--张家界奇山--桂林山水--天涯海角的南北经济带。

四、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建议

1.尽快开工修筑陕西安康经湖北恩施至湖南常德的铁路和等级公路。南北经济带的形成,关键在于交通。“十二五”我国将新开工建设陕西安康经湖北恩施至湖南常德的铁路,使这条南北经济带成为现实。从全国交通布局看,安康至恩施的铁路填补了陕南、鄂西、渝东、湘西铁路空白点的布局,使全国铁路网的沟通更加合理。

现在建设南北经济带更具紧迫性,2008年春的南方雨雪天,使我国北京--广东的铁路和公路都中断,因此新建我国南北交通大道,不仅是抗拒未来自然灾害的需要,甚至从战备需要也应该加以考虑,尽快开工修筑陕西安康经湖北恩施至常德的铁路和等级公路,多一条连接我国南北的大动脉。

2.国家统一协调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建设。目前,经济带的相关省(陕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海南)都提出了建设旅游大省强省的目标,并将旅游作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为形成南北经济带奠定良好基础。但这条大通道涉及多个省,这就要求南北经济带上的各省必须形成统一的认识,共同来向国家提出申请,争取获得国家支持,早日使经济带贯通,发挥其巨大经济效益。同时,必须由国家牵头,统一协调南北经济带的建设。如每年由国家在不同的省分别组织一次南北经济带“论坛”或召开一次全国性的旅游研讨会,就能分批打造一批旅游精品,最终将南北经济带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旅游精品线。

3.国家获准我国中西部南北绿色经济带开发。我们构建的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主要的中等城市都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处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绿色”产业为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逐步以“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旅游大通道”,来实现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绿色经济带,将“西部开发、中部崛起”融入到全国的经济发展中。

这样,国家才能将“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绿色经济带”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使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通过这个项目来发展绿色经济,推动整个中西部经济发展,最终到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北京电,把区域协调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N],人民日报,2007.2.17..[2]皮曙初,张涛,赵东辉等,打破行政区划局限“四大板块”共绘一体化版图[J].半月谈,2007.4:28-29.[3]张斌,2049中国S形经济带[J].华人世界.2007.5:34—37.[4]赵临龙,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设想[J].绿色中国(A),2006.12:67-69.[5]国家旅游局项目组,中国旅游业改革开放30年发展报告.中国旅游报,2009.1.4.

第二篇:我国电子商务构建分析论文

摘要: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电子商务的信用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解决电子商务信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是当前首要任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用体系 构建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因其具有超越时空界限、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和交货方式快速等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从而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国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信用发展现状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网民总人数达到1.37亿人,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庞大市场。而宽带网络的进一步广泛使用,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006年4月17日商务部网站发布,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 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网上购物用户数量达2 200万户,比上年增加600万户。但在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危机日显突出,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许多网上购物者抱怨说不能按时收到所购商品,即使收到也是质量次等的、仿冒的、过期的甚至根本就不是自己原本想要购买的商品,却也无可奈何。假“工商银行”、假“云网”事件不断。我国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my8848网),拖欠供货企业和消费者货款600多万元,人去网空。

电子商务交易中,虚假交易、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由此引发了我国电子商务,特别是B 2 C(企业对消费者)的全方位信用危机。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2006年9月公布的《中国电子商务诚信状况调查》显示,有23.5%的企业和26.34%的个人认为电子商务最让人担心的是诚信问题,具体表现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以及网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等,信用问题一直是困扰网络用户进行网上交易的最大问题。由此可见,信用危机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瓶颈,要使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快诚信方面的建设。

近几年来,虽然建立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更多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各地都逐渐出台了一些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和规范,这些法规的先后出台,提出了依法披露、合法征集、信用服务、失信惩戒、信用管理等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设想和指导意见,政府在立法规范信用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但这与信用行业发展的整体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模式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采取四种较为典型的信用模式,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

(一)中介人模式

中介人模式是将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人,达成交易协议后,购货的一方将货款,销售的一方将货物分别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当网站的办事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款及货物交给对方。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网站的管理机构控制交易的全过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欺诈等商业信用风险,但却需要网站有充足的投资去设立众多的办事机构,这种方式还存在交易速度慢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难以普及。

(二)担保人模式

担保人模式是以网站或网站的经营企业为交易各方提供担保为特征,试图通过这种担保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这种将网站或网站的主办单位作为一个担保机构的信用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使通过网络交易的双方降低了信用风险,但却加重了网站和网站经营商的责任。而且担保过程中,有一个核实谈判的过程,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在实践中,这一信用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具有特定组织性的行业。

(三)网站经营模式

网站经营模式是通过建立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在取得商品的交易权后,让购买方将货款支付到网站指定的账户上,网站收到货款后才给购买者发送货物。这种信用模式是单边的,是以网站的信誉为基础的,它需要交易的一方(购买者)绝对信任交易的另一方(网站)。这种信用模式主要适用于从事零售业的网站。但也正是这种单边的信用模式,成为B TO C电子商务发展的阻碍。

(四)委托授权经营模式

委托授权经营模式是网站通过建立交易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按预设条件在协议银行中建立交易公共账户,网络计算机按预设的程序对交易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交易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这种信用模式中电子商务网站并不直接进入交易的过程,交易双方的信用保证是以银行的公平监督为基础的。但要实现这种模式必需得到银行的参与,而要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委托机制则不是所有的企业能够做到的。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所采用的这四种信用模式,是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为解决商业信用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但各自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些信用模式所依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企业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传统经济意识的制约导致社会信用意识差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过渡而来,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现实社会中,假冒伪劣商品肆虐、虚假广告泛滥、合同履约率低、经理人缺少诚信、信用卡诈骗、对欠债追讨不力等诚信问题每天见于报端,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而电子商务作为不见面的交易模式,更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而“无商不奸”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人与人之间防范多于信任,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障碍。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信用要过五大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系统(设备和网络)信用、社会信用及司法信用。在现有状况下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必须要以政府为背景,包括银行、工商、公安、税务等跨部门的管理,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信用体系建设本身就是行业性质的,银行、税务、法律、保险等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库本身没有相互联网,因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即使各行业的信息库互联,但由于部分商业信用信息相互保密,也会造成贸易双方无法从中获得有利的信息。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信用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专业的资信公司和信用评估机构建立的企业资信数据库,其具有数据量大、信息齐全、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但由于信用评级还属于行业和个人行为,评级的中介机构、依据等都未得到法律认同,致使评级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同时,这些信用评价中心具有局部性和分散性,会导致资源的重置和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从而加大社会支出的总成本。

(三)我国市场法制建设还不健全

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加大了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虽然已颁布了《电子签名法》,但它只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控制。电子商务是个跨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在企业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中,涉及许多方面的法律问题,但没有相关的立法。由于对电子商务活动缺乏法律制约,一些交易者利用法律空白和漏洞从事网上欺诈活动,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我国信用系统严重滞后,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诚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市场化运作模式虽已初露端倪,但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五)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技术上的特点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平等

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自身特征,决定了其信用问题更加突出。一旦一方发生信用问题交易就会成为泡影,甚至导致另一方上当受骗。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诈骗,严重干扰了电子商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的构建

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诚信危机要从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入手。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以及传媒各方通力合作,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采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一)加强社会的信用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是根本问题,没有信用意识,没有信用文化,信用就不会深入人心,也就不会形成健康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信用氛围。在电子商务的参与者中呼唤诚信,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使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意识到,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基本要求,同时诚信、信用是一种财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也就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培养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要从培养人们的信用消费习惯入手,让更多网民接受电子信用支付手段,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为日后的信用消费提供便利。参与电子交易的各企业,要逐渐形成自律性的行业规范和商业准则。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将极大地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活动模式,它的每一次交易活动都要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包括参与交易的双方、电子商务网站、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税务部门、工商、公安以及其他机构,每个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信用责任。他们需要在一个完善的诚信环境下进行交易,但建设这种环境不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某一参与者具有诚信意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诚信环境和机制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长期努力才能营造出来。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现行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隐私权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商业信用报告法》等信用法律规范;同时建立相关信用管理机构,如行业诚信管理、信用中介机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和消费信用管理等,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的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法人和自然人予以惩罚,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

建立以政府为背景跨部门的,包括银行、工商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协同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通过这样一个信用平台,可以查询到全国任何企业、任何个人的信用记录。通过自动运行信用评估模型,信息网络还能提供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信用等级等。借鉴国外信用管理体系的经验,可以首先从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开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然后逐步扩展到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而电子商务依托的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搭建这个平台的最好保证。

(三)推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一种法制经济,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应如此。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商业活动中给他方造成损害的失信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如在《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过程中,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留有发展的空间。另外,根据电子商务的环境和交易特点,建立电子交易法律和制度、电子支付制度、信用卡制度等。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还很多,如电子商务下的税收问题、司法管辖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也应尽快解决。

(四)加强电子商务行业自律

目前,各商务网站都有自己的交易规则,这往往使网上购物者顾虑重重,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加强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建设,行业自律极其重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是中国电子商务的行业组织,要制定各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商业规则,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商务网站不能在固定格式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不能在合同条款上做手脚、设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协会要通过互联网接受社会对会员的投诉,对会员不遵守共同商业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罚,直至开除会员资格。

(五)创新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

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必须不断加强网上安全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的整合与数据采集(建立基于统一格式和智能化的数据仓库系统)。另外制订政府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电子签名、CA认证等服务体系,加快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技术平台,将为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

特别强调的是要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稳定和强有力的支持。国际上一个普遍共识是,第三方认证公司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为第三方认证公司具有独立背景,在严格的行业规则和管理监控下,独立运作认证业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任何带有商业利益色彩的外界力量干预或影响认证流程,从而有力保证认证结果的公证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信用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特别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信随着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加强,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迟丽华.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 夏国洪,刘旭儒.中国电子商务与诚信问题浅识[EB/OL].

[3] 王莉.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体系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崔金红.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8).[5] 瞿燕萍.电子商务诚信问题及其策略[J].企业文化,2006(8):145-147.[6] 陈丹.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 49-53.[7] 于建嵘.信用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1-12-22.[8] 2007互联网创新领袖国际论坛秘书处.2007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大趋势[EB/OL].

第三篇:我国电子商务构建分析论文

《我国电子商务构建分析论文 》

摘要: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电子商务的信用已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主要瓶颈。解决电子商务信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是当前首要任务。

关键词:电子商务 信用体系 构建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也是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直接影响着国家在新世纪的生存和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因其具有超越时空界限、双向信息沟通、交易手段灵活和交货方式快速等特点,为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从而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因此,许多国家都将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国策。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及信用发展现状

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的网民总人数达到1.37亿人,形成了史无前例的庞大市场。而宽带网络的进一步广泛使用,为互联网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6年4月17日商务部网站发布,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 400亿元,比上年增长50%;网上购物用户数量达2 200万户,比上年增加600万户。但在电子商务快速增长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危机日显突出,关于电子商务的负面新闻不断,通过网上开店进行欺诈的情况愈演愈烈。许多网上购物者抱怨说不能按时收到所购商品,即使收到也是质量次等的、仿冒的、过期的甚至根本就不是自己原本想要购买的商品,却也无可奈何。假“工商银行”、假“云网”事件不断。我国著名电子商务网站北京时代珠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my8848网),拖欠供货企业和消费者货款600多万元,人去网空。

电子商务交易中,虚假交易、合同诈骗、网上拍卖哄抬标的、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屡屡发生,由此引发了我国电子商务,特别是B 2 C(企业对消费者)的全方位信用危机。据中国电子商务协会2006年9月公布的《中国电子商务诚信状况调查》显示,有23.5%的企业和26.34%的个人认为电子商务最让人担心的是诚信问题,具体表现在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及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以及网上提供的信息不可靠等,信用问题一直是困扰网络用户进行网上交易的最大问题。由此可见,信用危机已经成为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瓶颈,要使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加快诚信方面的建设。

近几年来,虽然建立信用体系作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逐渐得到了更多部门和企业的关注,各地都逐渐出台了一些关于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和规范,这些法规的先后出台,提出了依法披露、合法征集、信用服务、失信惩戒、信用管理等推动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系列设想和指导意见,政府在立法规范信用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但这与信用行业发展的整体需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二、我国电子商务信用模式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主要采取四种较为典型的信用模式,即中介人模式、担保人模式、网站经营模式和委托授权模式。

(一)中介人模式

中介人模式是将电子商务网站作为交易中介人,达成交易协议后,购货的一方将货款,销售的一方将货物分别交给网站设在各地的办事机构,当网站的办事机构核对无误后再将货款及货物交给对方。这种信用模式试图通过网站的管理机构控制交易的全过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欺诈等商业信用风险,但却需要网站有充足的投资去设立众多的办事机构,这种方式还存在交易速度慢和交易成本高的问题,难以普及。

(二)担保人模式

担保人模式是以网站或网站的经营企业为交易各方提供担保为特征,试图通过这种担保来解决信用风险问题。这种将网站或网站的主办单位作为一个担保机构的信用模式,最大的好处是使通过网络交易的双方降低了信用风险,但却加重了网站和网站经营商的责任。而且担保过程中,有一个核实谈判的过程,相当于无形中增加了交易成本。因此,在实践中,这一信用模式一般只适用于具有特定组织性的行业。

(三)网站经营模式

网站经营模式是通过建立网上商店的方式进行交易活动,在取得商品的交易权后,让购买方将货款支付到网站指定的账户上,网站收到货款后才给购买者发送货物。这种信用模式是单边的,是以网站的信誉为基础的,它需要交易的一方(购买者)绝对信任交易的另一方(网站)。这种信用模式主要适用于从事零售业的网站。但也正是这种单边的信用模式,成为B TO C电子商务发展的阻碍。

(四)委托授权经营模式

委托授权经营模式是网站通过建立交易规则,要求参与交易的当事人按预设条件在协议银行中建立交易公共账户,网络计算机按预设的程序对交易资金进行管理,以确保交易在安全的状况下进行。这种信用模式中电子商务网站并不直接进入交易的过程,交易双方的信用保证是以银行的公平监督为基础的。但要实现这种模式必需得到银行的参与,而要建立全国性的银行委托机制则不是所有的企业能够做到的。

我国电子商务目前所采用的这四种信用模式,是从事电子商务企业为解决商业信用问题所进行的积极探索。但各自存在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这些信用模式所依据的规则基本上都是企业性规范,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受传统经济意识的制约导致社会信用意识差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过渡而来,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信用规则还不成熟,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现实社会中,假冒伪劣商品肆虐、虚假广告泛滥、合同履约率低、经理人缺少诚信、信用卡诈骗、对欠债追讨不力等诚信问题每天见于报端,几乎成了普遍现象;而电子商务作为不见面的交易模式,更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同,而“无商不奸”的观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人与人之间防范多于信任,都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心理障碍。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当前我国电子商务信用要过五大关:商业信用、银行信用、系统(设备和网络)信用、社会信用及司法信用。在现有状况下推广和普及电子商务,必须要以政府为背景,包括银行、工商、公安、税务等跨部门的管理,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一方面,我国现有的信用体系建设本身就是行业性质的,银行、税务、法律、保险等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库,这些信息库本身没有相互联网,因而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即使各行业的信息库互联,但由于部分商业信用信息相互保密,也会造成贸易双方无法从中获得有利的信息。另一方面,目前我国企业信用数据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专业的资信公司和信用评估机构建立的企业资信数据库,其具有数据量大、信息齐全、信息更新快的特点,但由于信用评级还属于行业和个人行为,评级的中介机构、依据等都未得到法律认同,致使评级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同时,这些信用评价中心具有局部性和分散性,会导致资源的重置和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从而加大社会支出的总成本。

(三)我国市场法制建设还不健全在目前情况下,尤其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很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进行规范。加大了电子商务活动的风险。虽然已颁布了《电子签名法》,但它只是在一个很浅的层面上对电子商务企业进行控制。电子商务是个跨越工商行政管理、海关、保险、财税、银行等众多部门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商务活动,在企业实际电子商务交易中,涉及许多方面的法律问题,但没有相关的立法。由于对电子商务活动缺乏法律制约,一些交易者利用法律空白和漏洞从事网上欺诈活动,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

(四)行业自律尚未形成我国信用系统严重滞后,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诚信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失信、违规行为监督惩罚机制,市场化运作模式虽已初露端倪,但运作存在不规范现象,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机制,行业自律尚未形成。

(五)网络购物的虚拟性、技术上的特点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买卖双方地位的不平等电子商务所具有的远程性、记录的可更改性、主体的复杂性等自身特征,决定了其信用问题更加突出。一旦一方发生信用问题交易就会成为泡影,甚至导致另一方上当受骗。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不法之徒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进行诈骗,严重干扰了电子商务的健康、良性发展。

四、我国电子商务中信用体系的构建

解决电子商务中的诚信危机要从建立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入手。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由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以及传媒各方通力合作,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采用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一)加强社会的信用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提高社会的信用意识是根本问题,没有信用意识,没有信用文化,信用就不会深入人心,也就不会形成健康的市场机制和社会信用氛围。在电子商务的参与者中呼唤诚信,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使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意识到,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电子商务交易的基本要求,同时诚信、信用是一种财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也许欺骗、造假能带来短期利益,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将失信于民,失信于社会,也就无法获得长期、稳定的利益。培养全社会的信用意识,要从培养人们的信用消费习惯入手,让更多网民接受电子信用支付手段,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为日后的信用消费提供便利。参与电子交易的各企业,要逐渐形成自律性的行业规范和商业准则。社会信用意识的提高,将极大地推进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

(二)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活动模式,它的每一次交易活动都要涉及到多方参与者,包括参与交易的双方、电子商务网站、第三方物流公司、银行、税务部门、工商、公安以及

其他机构,每个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信用责任。他们需要在一个完善的诚信环境下进行交易,但建设这种环境不是电子商务活动的某一参与者具有诚信意识就能解决的问题,这种诚信环境和机制需要社会各方共同长期努力才能营造出来。因此,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现行的相关立法,尽快出台《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隐私权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商业信用报告法》等信用法律规范;同时建立相关信用管理机构,如行业诚信管理、信用中介机构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和消费信用管理等,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尤为重要的是,在法律执行过程中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法人和自然人予以惩罚,加大失信行为的成本。

建立以政府为背景跨部门的,包括银行、工商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协同的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与监管体系,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用信息互联互通。通过这样一个信用平台,可以查询到全国任何企业、任何个人的信用记录。通过自动运行信用评估模型,信息网络还能提供对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信用等级等。借鉴国外信用管理体系的经验,可以首先从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开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然后逐步扩展到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而电子商务依托的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正是搭建这个平台的最好保证。

(三)推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

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一种法制经济,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更应如此。完备的信用管理法律体系是信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商业活动中给他方造成损害的失信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现行的法律体系,如在《专利法》、《商标法》、《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公司法》、《票据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或修改过程中,充分考虑电子商务的特点,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并留有发展的空间。另外,根据电子商务的环境和交易特点,建立电子交易法律和制度、电子支付制度、信用卡制度等。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问题还很多,如电子商务下的税收问题、司法管辖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也应尽快解决。

(四)加强电子商务行业自律

目前,各商务网站都有自己的交易规则,这往往使网上购物者顾虑重重,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从而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加强电子商务信用环境的建设,行业自律极其重要。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是中国电子商务的行业组织,要制定各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商业规则,切实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商务网站不能在固定格式合同中添加霸王条款,不能在合同条款上做手脚、设陷阱,损害消费者权益。协会要通过互联网接受社会对会员的投诉,对会员不遵守共同商业规则的行为进行处罚,直至开除会员资格。

(五)创新电子商务的信用模式

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必须依靠高科技手段,必须不断加强网上安全认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数据挖掘技术的开发、信息安全技术的开发、信用系统数据平台建设、数据仓库的整合与数据采集(建立基于统一格式和智能化的数据仓库系统)。另外制订政府信用相关数据和信息的采集、交换和存储标准、电子签名、CA认证等服务体系,加快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电子化、网络化建设,建立完善电子政务技术平台,将为信用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创造条件。

特别强调的是要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可以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稳定和强有力的支持。国际上一个普遍共识是,第三方认证公司相对而言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为第三方认证公司具有独立背景,在严格的行业规则和管理监控下,独立运作认证业务,能够最大限度地杜绝任何带有商业利益色彩的外界力量干预或影响认证流程,从而有力保证认证结果的公证性、客观性和真实性。信用体系的建设任重而道远,特别是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建立还有许多理论、技术、政策等多方面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信随着全社会诚信意识的加强,信用

体系的不断完善,必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迟丽华.完善中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的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 夏国洪,刘旭儒.中国电子商务与诚信问题浅识[EB/OL].

[3] 王莉.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体系建设[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 崔金红.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18).[5] 瞿燕萍.电子商务诚信问题及其策略[J].企业文化,2006(8):145-147.[6] 陈丹.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06(1): 49-53.[7] 于建嵘.信用问题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N].光明日报,2001-12-22.[8] 2007互联网创新领袖国际论坛秘书处.2007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大趋势[EB/OL].

第四篇: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思考

【内容摘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稳压器”,是农民安居乐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就在今年的全国两会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社会保障”问题仍然高居榜首。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现行农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并借鉴国外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宝贵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为构建人民满意的社会会保障体系努力奋斗。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启示

一、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建国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的社会保障先天性的存在着二元结构,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城市居民实行的是较为完整的保障政策和措施,而对农村居民则长期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使他们长期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体制之外,处于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化”状态。

(一)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覆盖面窄、发展不平衡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与生活保障三部分。这三部分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长期处于孤立的状态,农民的各项保障始终得不到解决和政策的落实。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以达到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生活稳定、实现生活公平为目的,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但数据统计显示,占全国80%左右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占全国保障费总支出的11%,而占人口不到20%的城镇居民社会保障费支出占总支出的89%,可见,农村与城市人口享受的社会保障待遇极不平衡。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各地的发展也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呈现严重的非均衡态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很多农村大部分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贫困地区的现状就不容乐观了。

(二)政府资金投资力度不够,筹资渠道单一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社保资金短缺,来源渠道狭窄,资金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瓶颈。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面,我国一直实行的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扶持”的原则。据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约有1.4亿的人群因收人低于488元而尚不足以维持其基本的食品消费,更不用说支付大量的医疗费用。国家虽然已经加大了社保的投入力度,但远不及农民对社保资金的需要,社保资金增加的幅度远低于物价的上涨速度。

(三)缺乏适度的监管机制和法律保障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管理从机构上来看,呈现出“多龙治水”的现象,部分地区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农村职工社会保障统筹归劳动部门管理,医疗保障由卫生部门和劳动者所在单位或乡村集体共同管理,农村社会养老和优抚归民政部门管理,由于这些部门所行使的职责和任务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致使各部门之间权责不明确、分工不合理,又缺乏相互的监督机制,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农

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证。从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来看,缺乏有效的监督。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由各级地方政府的下属机构来征缴、管理和使用,三权集于一身,当地的管理部门任意挪用、挥霍甚至贪污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保障资金的正常运转,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切实利益。从法律的层次上看,目前尚未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法律框架,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治理效率低下。

二、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人们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显得越发的突出,人们已经认识到,农民问题依然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解决不好,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屣和整个现代化进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最薄弱环节,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农村社会保障作为“农村社会安全网或社会稳定器”,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的需求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六大明确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的手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本质和最终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进社会福利,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

(二)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推动社会经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条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与农村居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是关系民生和国家稳定发展的重大战略,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2008年出现的全球经济危机,使身处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我国的GDP 出现了一个近五年以来少见的低增长态势。为此,国家和政府采取了许多相关的解决措施,扩大内需就是其中的一种,用本国内在的消费能力来调整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并最终带动经济持续健康增

长。在我看来,扩大内需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给民众最大限度公平感和安全感,切实解决民众最关心的医疗问题、教育问题、养老问题、住房问题,尽可能地解除民众的后顾之忧,那么民众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积极地投身于经济建设,努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有了更可靠的保障,才能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创新性思考

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渐趋完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重视不够,政府保障金投资力度小,筹集渠道单一,没有进行合理的监督和管理等一系列原因,使得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缺乏有力的支撑。为此,针对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快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均衡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对公民因年老、疾病、伤残、孤寡、事业、死亡及灾害造成生活困难时,为其基本生活安全提供保护的一种体现社会调剂功能的制度安排。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是居者有其居,能接受免费公共教育和医疗保障,基本生活需求能得到满足。胡锦涛总书记也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发展的因素就是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保障相对滞后,事实表明,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城乡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促进城市,减少城乡差距,破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拓宽农村社保资金来源渠道

社保资金来源需广辟融资渠道,通过多种形式筹措农村社保资金。除农民个人负担外,国家财政、用人单位、社会及个人资助、社会福利设施、民间捐赠机构等都可以成为社保资金的有效来源。建立广泛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然要以雄厚的资金作为基础。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一纸空话,因此,一方面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需要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保资金支出比例,加大对农村社保资金的投入。同时,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要明确各自责任和投资分配比例。另一方面,也要鼓励和引导参保人员积极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起到“抑富济贫”的作用,有利于构建统一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机制和法律监督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项复杂的经济制度,要使其在我国农村顺利实施并发挥积极作用,就必须保证其规范性和相对稳定性,而这只有加强法律的监督力度才能做到。因此,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个不可忽视 的因素。一方面可以通过一些法定的机构促进社会保障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建立严格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

四、国外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综观世界各国经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我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标准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人民满意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险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社会保障这个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检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试金石。2011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及相互衔接,推进解决社会保障历史遗留问题,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顺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建立健全人民满意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强化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稳定器”功能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条件为目标和宗旨,具有非盈利性、普遍性的特点,这一性质决定了承担农村社会保障职责的主角是政府。各级政府应将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中,切实增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确保农村社会保障的顺利发展。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建立覆盖全社会范围、保障水平较高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需要经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各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效用,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和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加大政府扶植力度,为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可靠地物质保障。

(三)制定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原则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农村社会经济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原则。首先,社会保障要遵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防止社会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和障碍;其次,社会保障要遵循公平和效率相结合的原则。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必须将社会产品进行合理的分配,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主要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次分配注重公平,主要通过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有助于社会公平。再次,农村社会保障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规划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应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的循序渐进,稳步发展。最后,坚持自愿的原则,在沿海等有条件的地区先开展试点,取得经验之后再进行推广,从而确保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①王琼 沈道权 中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项目比较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2006,1 ②吴新华 油强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J】 管理观察,2010,5 ③张启龙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7,6 ④吕保利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探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 ⑤高新才 中国发展之魂·经济篇【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9 4

第五篇:长江经济带相关论文摘要

长江经济带战略:新时期地理学家的使命与若干建议

——《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11期出版 “长江经济带”专辑

“长江经济带”作为三大国家战略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本刊特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长期从事长江经济带相关研究的专家周成虎院士、樊杰研究员、刘毅研究员、方创琳研究员等,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虞孝感研究员、杨桂山研究员、段学军研究员、陈雯研究员、曹有挥研究员等撰稿,组织了包括14篇文章的一期专辑,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和讨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解析

樊杰1,2,王亚飞1,4,陈东1,2,周成虎1,3*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本文从长江经济带在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地位以及长江经济带开发空间结构的特征等两个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结构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在人口经济的集聚功能和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功能,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对中国国土空间结构组织的影响,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通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程度、主体功能定位的数量结构、空间形态结构、以及成因和相互交叉分析,并结合与国家层面相应结构的比较研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格局特征。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的要求,对未来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和空间结构演变及应对策略等新命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空间结构;点轴系统;主体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创新空间;空间解析;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若干问题与建议

刘毅1,3,周成虎2,3,王传胜1,3*,孙贵艳1,3,4,康蕾1,3,4,方明1,3,4

(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建设长江经济带是现阶段、新常态下推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作为全国国土开发的一级轴线,长江经济带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航运优势和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2014年其经济总量占全国的45%左右。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跨区域的重大问题,制约着长江经济带的未来发展。通过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主要特征,对长江轴线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解剖,从经济增长、国土空间开发、航运建设、产业发展、资源环境、城镇化和体制机制等7个方面,提出了近期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若干建议,供政府及学术界参考与讨论。

关键词:一级轴线;空间开发;宏观政策;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研究

杨桂山,徐昔保,李平星

(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摘要:长江及其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的支撑保障。长江横贯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水量丰沛、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巨大。长江经济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化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本文在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长江经济带面临的灾害威胁大、环境污染重和生态退化快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威胁,提出了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保障工程体系,加快形成开发集约集中、生态自然开敞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建设与保护力度,强化节能减排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以及率先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策略,确保长江经济带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走廊。

关键词:绿色生态廊道;区域生态安全;生态文明;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及创新发展的地理学解读

虞孝感1,王磊1,杨清可1,2,叶士琳1,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中央政府首次系统提出的覆盖长江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不仅是沿岸省市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指导文件,更是站在国家高度,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和国内社会经济发展面临重大历史转折的形势而提出的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提出的历史和经济地理背景,解读了国务院指导意见中有关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认为该战略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国家进入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国际性。文章回顾了以往地理学界在长江资源开发和保护、社会经济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强对长江经济带资源潜力和环境容量、空间结构调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科学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发展战略;创新发展;科学问题;地理学研究;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

段学军1,2,邹辉1,3,王磊1,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全的体制机制是这一地域广阔、内部差异巨大的大河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按照“国外经验—国内实践—存在问题—政策建议”的思路,本文从流域综合研究和规划、区域协调机制、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等方面探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体制机制保障问题。从国外经验来看,大河流域经济带的建设管理强调深入的系统综合研究,建立多层次的协调机制,设置综合性的政府管理机构,建设流域开发综合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在长江开发与保护管理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多年的实践探索,也建立了一些长江流域开发管理机构,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跨江发展、飞地经济、港口整合、通关一体化等区域合作机制方面有所突破,总体上仍存在缺乏综合性的国家管理机构与系统性的政策支撑、区域与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区域市场一体化受到行政壁垒制约、流域开发管理缺乏综合性法律法规保障等问题。为有效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应尽快理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发展管理的体制机制,包括成立长江经济带开发管理委员会,建立多层次协调平台与机构,促进市场一体化发展,实行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以及制定和出台《长江法》等。关键词:体制机制;大河流域;国外经验;政策建议;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开发与保护空间格局构建及其分析路径

陈雯,孙伟,吴加伟,陈诚,闫东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摘要: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下,为应对全球经贸格局重组、国家与区域经济社会转型以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新形势,国家提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横贯东西、辐射南北、通江达海、经济高效、生态良好的中国经济新支撑带,这就要求长江经济带形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的均衡化开发与保护格局。本文基于“点—轴”、分区式与多中心网络式等空间组织结构,明确空间格局的推演逻辑与思路。进而,在区域差异性分析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上,认为长江经济带需重点构建以“一轴两翼,三区六廊”为主体的开发格局、以“六大片区”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五大屏障”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并提出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导向、路径与制度建议,以及今后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需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关键词:空间结构;开发与保护格局;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与分级梯度发展重点

方创琳,周成虎,王振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长江经济带是推动中国区域发展由“T”字型战略格局转变为新常态下“H”型战略格局的重要支撑带。长江沿江的六大城市群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的空间主体,但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脱离发育标准、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整体发育程度弱于沿海城市群,越往上游城市群发育程度减弱,资源与生态环境保障形势严峻,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竞争大于合作,缺乏一体化统筹协调机制等问题。为此,应以流域一体化和交通一体化为主线,推进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和市场化进程,构建“1+2+3”分级梯度发展的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新格局;以差异化驱动力为支撑,因地制宜地突出各级各类城市群的发展优势与建设重点。未来,为确保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战略措施:成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委员会,建立流域一体化的统筹协调机制;遵循城市群发育的科学规律,避免脱离实际催生扩大城市群;构建以城市群为战略桥墩的上下联动、以轴串群的流域生态经济带束簇状城镇体系;建立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财政储备机制;加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建成生态型城市群;加快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创新驱动步伐,建设创新型城市群;重点建设一批支撑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发展的重大工程和国家级新区。关键词:城市群;“1+2+3”的城市群空间格局;现状问题;战略对策;长江经济带 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演变特征及战略思考

王振波1,2,罗奎1,3,宋洁4,徐建斌5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4.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5.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 264025)摘要:基于城市职能的专业化部门、职能规模和职能强度三要素,利用全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2000-2010年长江经济带城市职能结构与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工业、建筑业、商业、房地产、科研和其他服务业部门是长江经济带的基本职能部门;②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工业重心,城市群和大城市的工业化进程显著,产业梯度转移已经取得显著效果,但尚缺少国家层面分区分级的调控引导机制,生态环境安全面临巨大压力;③建筑和房地产业职能正在由下游向上中游转移,并拉动包括商业、科研、金融、社会服务、其他服务业等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但城市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中心城市集聚能力不足;④交通通信业职能下降,难以支撑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针对以上特征与问题,建议以管理机制创新培育流域一体化城市(群)职能分工体系,以流域产业准入标准保障协同发展的绿色城市职能体系,以城市群战略和国家级新区链接城市职能互协互补网络体系,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优化沿江城市资源配置格局。关键词:职能结构;演变特征;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趋同与差异研究

李小帆,邓宏兵*,马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武汉 430074)摘要: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中暴露的很多问题可以归结为城镇化的协调性问题,本文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从城乡、产城、城镇化区域和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4个方面来衡量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性。并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运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spatial Durbin panel data model, SDPDM)从经验上考察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俱乐部与条件趋同现象,发现制约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因素并不一致:东部城市应进一步加强城镇化同资源环境的协调,促进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中部城市应改变大拆大建的城市建设模式,着重发展服务业和增强城市间的合作;西部城市应进一步推进市场开放进程,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城市建设中的攀比,发展服务业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同时,限制城市人口增长的政策对于新型城镇化协调性不存在显著影响,而放开户籍管制,则会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无论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产城融合或是城乡协调发展,均会对新型城镇化协调性起到正向作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协调性;条件收敛;空间杜宾面板模型;长江经济带 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曹有挥1,2,蒋自然1,3,陈欢1,3,吴威1,2,梁双波1,2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京 210008; 2.中国科学院流域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08;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长江沿岸港口体系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自古以来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了科学实证,发现港口体系经历了“港口的起源与产生—港口体系萌芽—港口体系雏形—港口体系形成—港口体系升级”5个阶段。依据实证分析,对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归纳演绎,认为相关港口对水水中转和陆水中转腹地的长期相互竞争是导致港口体系形成的主要机制,其中对水水中转腹地的竞争尤为关键,而港口对中转腹地的竞争随时间推移不断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最后从政策层面,对长江沿岸港口体系和长江经济带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伦。关键词:港口体系;演化;机制;转型升级;长江经济带 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的空间组织模式

王成金1,程佳佳1,2,马丽1(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国家战略,为了推动其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本文首先构建了沿河型立体化综合交通走廊的空间模式,从空间系统、节点结构、职能分工、运输组织、对外联系等视角刻画其主要特征;分析了长江综合交通运输走廊的发展情景;揭示了长江综合交通走廊的建设现状和重大瓶颈问题与需求。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长江立体化综合交通走廊的空间组织模式,包括走廊主轴与航道网络、港口布局与战略物资运输系统、职能分工与辐射网络、综合交通枢纽等级结构与开放性运输组织等方面。

关键词:空间模式;综合交通走廊;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 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对区域旅游创新发展的启示

席建超,葛全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摘要:建设“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是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导向。“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的提出意味着“旅游长江”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而言,其价值为:①从空间维度看,首次实现从“区域旅游”向“流域旅游”的空间拓展;结合城市群崛起,联动未来以跨区域完整的地域自然山水和文化生态单元,将形成中国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的主干骨架。②从时间维度看,首次实现了旅游业发展从区域“支柱产业”向“全局战略性产业”提升,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向同时兼具“产业”和“事业”特征的旅游业本源属性回归。③从对外开发合作看,首次实现了“国内区域旅游发展”和“对外国际开发开放”的联动对接。以国内开发促进国际合作,以国际合作推进国内外统筹联动式开发模式开始形成。这种流域性区域旅游发展模式,也催生出一系列区域性的的研究命题,结合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国家区域重点发展战略,这些命题主要包括“旅游业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合发展”、“城市群旅游与生态功能区旅游对接协调”、“城市群旅游业一体化整合提升”、“生态功能区旅游主业化改革推进”、“沿海、沿边旅游业国际化开放对接”、“流域性旅游业综合治理”等。

关键词:区域旅游;流域旅游;开放开发;全局性战略产业;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模式转型

李裕瑞1,3,杨乾龙2,曹智1,4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2.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昆明 650201;3.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4.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本文基于统计数据揭示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结合农业农村发展范式及其演化的回顾,探讨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模式转型及其基本策略。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近年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虽不断提升,但产品产量和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农产品国际贸易呈现良好态势,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仍较薄弱;农业生产化学品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带来的环境问题函待解决;农业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体和动力源。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应充分吸收多功能农业生产和网络化乡村发展范式的有益成分,激发内生动力、整合外部动力,以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先行区、农产加工优势区、特色农业产业带为关键目标,实现“七大转变”,着力推进区域农业的多功能转型。深化相关改革、加大财政投入、鼓励创新创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村镇建设是实现转型的重要保障。关键词:农业发展;乡村发展;模式转型;多功能农业;长江经济带 14 长江经济带分地市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研究

孙威1,2,李文会1,2,3,林晓娜1,2,3,王志强1,2*

(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摘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促进产业承接和转移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实现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25个地级市、州和2个直辖市为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揭示了产业承接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来看,上游和中游地区产业吸引能力不强,上游地区吸引能力主要受地形影响,货运量是影响产业吸引力的主要因子;中游地区主要受主体功能定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影响。②沿江和省会城市周边地区的产业支撑能力整体较强,而其他地区较弱,这主要受“信息和金融”、“结构和投资”因子的影响。③产业发展能力整体不强的地市分布广泛,主要受“创新能力”因子的影响。④产业承接能力自下游向上游递减,承接能力强的城市沿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分布,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城市承接能力普遍较强。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承接;支撑能力;长江经济带

(《地理科学进展》编辑部供稿)

下载关于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思考_论文_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构建我国中西部南北经济带的思考_论文_.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

    基于我国政府会计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首先介绍了我国政府会计的概念及体系构成,指出了我国政府会计目标,总结并概括了我国政府会计的主要功能,接着本文......

    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地方生部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推进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的思考 队别:32队姓名:何娟学号:0732305012年级:07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电话:***邮编:210045......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范文

    关于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视察报告 11月25日,市政协组织部分驻信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在主席王道云的带领下,就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视察。委员们实地查看了......

    劳动关系——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

    对我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考[摘要]劳动关系是组织中由于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目前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外部的经济、法律、文......

    构建转型时期我国失业理论的几点思考

    一、研究转型时期我国失业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这样一个国度进行改革与发展,本身就是世界史上的最大实验,潜伏着巨大风险性。而随着改革向纵深......

    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启示 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一个以公安信息化为手段、公安情报信息活动流程为主要内容、公安情报信息共享应用为目......

    物流论文:构建中国物流法律制度的思考

    现代物流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日本,成熟于欧洲,拓展于中国。这是公认的世界物流发展轨迹。 年2 月,我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粉规划,物流业成为我国第十大振兴产业。物流被定义为经......

    构建和谐社会之大学生责任思考论文[大全]

    构建和谐社会之大学生责任思考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在新时期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具有专业理论知识优势的群体,他们所处的位置一端连接着理论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