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启示
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一个以公安信息化为手段、公安情报信息活动流程为主要内容、公安情报信息共享应用为目的的综合体。其内容主要包括:构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范统一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整合情报信息机构,培养专业化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队伍等。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公安机关立足全局,从战略高度来组织实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优势,逐步完善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框架,将有助于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介绍和借鉴国外情报信息工作实践成功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文章虽然很多,尤其是关于英国国家情报模式(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Model,NIM)方面的文章也为数不少,但这些文献都是从“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角度来加以阐述,突出情报活动规律及其情报信息如何推动、导向警务工作。根据我国当前情报信息工作成效来看,如何在宏观和整体层面加以突破是今后公安工作和情报信息工作的重点。因此,从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角度,选择性借鉴英国国家情报模式无疑对我国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有益的。
一、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 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就是要通过技术融合、资源重组、业务集成等方式,把分散或机构化的情报信息工作纳入一个统一的工作框架,规范各警种、各业务部门情报信息工作流程,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应用的最大化。
要最大化地发挥情报信息资源价值,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这是英国警务情报工作的成功做法。1993年,英国审计委员会出版的《以调研为辅助:有效解决犯罪问题》一书提出三个核心要点:一是警务职能和职责机构缺乏 整合与效率;二是警方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三是重点关注犯罪分子比关注案件更有效。此书中,充分利用情报对付惯犯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主题。几年后,这一主题在另一份具有影响的警务监察局报告《情报支撑警务》中继续受到关注,该报告试图将先发制人策略和管理引入英国警务的主流。“提升国家刑事情报能力的重要驱动因素来自一线警察机构。”然而,在地方层次上,情报工作明显处于空白状态。于是,在《情报支撑警务》和《以调研为辅助》报告的基础上,英国内务部支持的研究项目进一步表明了对情报工作热情的升高。随后,国家刑事情报局在警察首长协会的授权下出台了《国家情报模式》。其宗旨在于“实现全国情报工作的职业化,并将刑事情报融入所有警务决策”。英国国家情报模式是一个总体业务流程和管理哲学,它提供了支撑核心警务活动的通用思路。“国家情报模式的业务流程必须要植于国家和地方层次的警务工作。”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以警务情报产品为动力来推动警务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信息更加通畅、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警务管理机制,成为警方及其他执法机构采用的一种通用业务模式。
近年来,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公安情报信息基础建设,充分运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强化情报信息网络后勤保障,初步形成了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体系格局。但是,与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相比,当前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首先,现有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体系过于分散,各地情报工作水平良莠不齐。各部门、各警种、各地区都在做情报工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基于传统情报信息工作基础较好、有的基于领导具有较强的情报信息思维和理念、有的基于在情报信息经济投入多、有的基于情报信息应用意识强等,这些警种、部门、区域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成效显著。而那些情报信息工作基础较差、领导情报信息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经济条件,甚或是没有情报信息应用意识等的警种、部门、区域,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成效差强人意。另外,由于文化、体制、绩效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各警种、部门、地区公安情报信息建设自我封闭,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基于上述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一个全国统一的模式是明显必要的”,促进当前各警种、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成果纵向发展、横向联合,形成整合互补优势。
借鉴英国的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提升公安情报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一是通过机构重组来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英国实施国家情报模式,对分散的情报信息机构进行了整合,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犯罪情报局,在地方警察局中均设立相应的情报部门,确保了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之间的协调关系。
当前,我国应对各省市及地方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设计一套情报信息整体运作模式,将国家、省市、地市、县市及各警务科、所、队、室的情报信息工作全面纳入国家情报信息运行模式中来。该运行模式旨在打破警种、部门、区域之间的信息流通壁垒,规范统一数据种类及格式,规范情报信息工作流程和情报信息流通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使用监督机制和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机构。二是以专门情报信息机构为支撑,综合情报机构为龙头,形成中央与地方统一的公安情报机构。专门情报机构是“条”性情报机构,主要是指在各业务部门内设立的情报科和专业情报队,是组织、实施公安情报体系建设的主体,各级公安机关都应设立专门的情报 机构。综合情报机构是负责综合、协调情报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综合情报服务的组织,主要包括“块”性情报机构(主要是指各行政区划公安部门的情报机构)和从“条”、“块”两个方面来统领各业务部门和各行政区划部门的情报工作机构。目前,我国“条”性情报机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条”线的情报信息工作推进深度差异很大,“条”线之间信息沟通、交流障碍很大;各地“块”面情报信息工作情况亦难统一,跨区域整合困难;统领“条”、“块”两个方面的综合性情报机构也仅在区域层面协作,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统领性较差。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从中央到地方进行情报信息机构整合,构建以专业情报机构为支撑、综合情报机构为龙头的统一情报管理机构体系。三是强化情报信息技术保障,保证公安情报信息高效运行,建立起一个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各种应用系统,把散点式的公安组织部门通过技术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信息无缝传输和应用。四是从国家层面整合非警务情报信息共享机构,加强与社会合作,扩大非警务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约翰和马奎尔认为,英国警务的进步,更为密切的跨机构伙伴关系,对非警务来源信息进一步使用,对产出成效的更广泛理解,均来自于国家情报模式。我们亦可效法英国情报机构的做法,实现与非警务情报信息机构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二、建立健全情报信息警务管理机制
所谓信息警务,是指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以社会治安信息和警务管理信息为资源,以信息化警察队伍为主体,以信息化警械为手段,以信息化网络为神经中枢系统的一种新型警务模式。警务管理机制是指警务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其本质上是警务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信息警务管理机制就是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管理机制,具有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可调性等特征。
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为信息警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动力。随着公安信息化的发展,公安部“金盾工程”建设使公安信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公安工作通信多媒体化、业务信息共享化、办公流程无缝化,提高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和社会管控能力,同时也使之与信息化同质共生的警务管理机制得以确立。然而,由于公安机关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打击犯罪模式是在过去相对封闭以及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这一模式惯性思维的影响,社会和公众还没有完全将信息化与警务管理机制结合起来的强烈期望,加之公安机关的一些垄断特权也未被彻底打破,遵循信息流通规律的信息警务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警察采取什么样的编制体制,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任意安排的。它不仅由国家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而且也以一定的物质文化,特别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信息化作为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化手 段,基本解决了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的技术问题,成为警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关键在于组织变革、体制和机制创新。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它是一个统一的警察管理机制。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出台前,麦克〃马奎尔和提姆〃约翰代表“警察研究小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察。他们对8个地方警队的地方性侦查手段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这些侦查手段包括刑事情报系统、监控手段和秘密力量。考察结果表明,只有那些实行了重大机制变革的警察机构在实现“主动式警务”方面获得 了成效。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一是在NIM中,高素质的情报分析员被赋予广泛的职能并嵌入各个决策者周围,灵活设臵情报分析员岗位,情报分析员不再被贴上业务警种标签;二是NIM的应用为解读问题提供了标准方式,使集体合作和跨专业、跨区域和跨越国界的理解成为可能,NIM确保每个情报分析成品都针对特定问题;三是NIM提供的文化和组织机制在各个层次上都更为重视前瞻性,重视依据证据做出决策从而解决问题,它使警务人员能够依据实际问题调配资源。
借鉴英国国家情报模式的做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健全信息警务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警务工作效能。一是警务业务流与情报信息流融合共进。在警务行动中推进情报信息工作,通过情报信息工作提高警务行动效能和业绩,在二者共进中促进民警之间、机构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削弱专业情报信息人员的标签身份,形成全警参与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二是在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下,实现全国情报信息工作职业化。将各类犯罪情报融入所有警务决策,从国家到地方分层次设臵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并把各个层次情报信息工作灵活、适应性地统一起来;三是建立情报信息人员与警务工作人员间的互动沟通机制,实现情报信息工作与警务工作的无缝对接。尽管警务活动中有情报信息工作,情报信息工作服务于警务工作,但现实中两者是相互分离的两条线。情报信息工作(尤其是情报信息研判工作)任务一般始于用户提出的需求,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沟通或缺乏好的沟通渠道,情报信息工作往往会倾向于脱离管理者(情报信息用户)所处的现实工作局面,或是情报信息工作总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缺乏主动与情报信息用户沟通的动力。因此,建立起用户情报需求与供给相统一的沟通机制,促进情报信息工作真正围绕战术、战略需求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四是公安管理部门应从情报信息工作实战人员和他们所服务的管理层用户之间的关系入手,致力于解决数字鸿沟(由机构间信息系统不兼容造成)、串并盲点(由跨越机构辖区的系列犯罪形成)、噪声(由信息质量差、数量大等问题造成)、情报信息越载(由情报信息分析系统缺乏分析能力造成)、数据冗余(各个机构在各自的系统孤岛中保管同一信息形成)、机制摩擦(具有不同使命、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的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造成)、情报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信息持有者封锁信息、情报信息共享意愿低造成)、顾此失彼(在一个地方集中大量资源对付短期问题,诱发重复投入等其他组织病症)、本位主义(存在于机构内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等问题,促进情报信息工作更有效地服务于公安工作;五是加强面向高层决策的情报信息产出流通机制建设。当前,大多数情报成品用户是具体办案的侦查人员,研判部门的多 数工作成果对战术问题保持了强烈关注,很少重视情报信息分析人员和决策者的关系,但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倾向于产出面向高层警官的战略情报成品。决策者是能够驾驭治安局势的人和机构,加强情报信息产品为决策者服务,是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关键之一。
三、按情报信息流程整合情报信息专业机构
公安情报信息机构是实施公安情报信息收集、加工、分析研判、存储管理、传输、提供利用等有关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的组织。
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专业机构林立,专业分工过细。计划经济时代,公安机关初步形成了办公室或秘书部门、刑事犯罪情报资料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四大条块情报信息专业机构。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的发展,警种的不断增多、细化和日益专业化,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为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进一步强化了情报信息专业机构建设:一是全国不少公安机关已经建立了综合性情报信息机构,从“条”、“块”两个方面来统领各业务部门和各行政区划部门的情报信息工作。二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拓展“条”性专业情报信息机构。三是在行政管辖区域内设立“块”性情报信息专业机构,统领辖区内公安机关的情报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内情报的分析汇总及上传工作。无论是纵横拓展,还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块向整合,甚或是建立统领“条”、“块”的综合情报信息机构,都是基于公安业务分工进行的,不同警种业务条线上自成体系的情报信息机构仍是当前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机构设臵模式不利于公安情报信息的共享应用。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以警务情报产品为动力来推动警务工作的开展,按情报信息业务流程进行分层运作,分为辖区内犯罪、跨区域犯罪、全国性或国际性犯罪三个层面。三个层面虽然对情报信息产品的需求内容和数量都会有很大差异,但不论是处理区域性犯罪还是全国性或国际性重特大犯罪,NIM的操作运转流程保持不变。三个层面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即警务情报信息在三个层面之中循环流通,确保最大程度地共享警务情报信息资源,实现警察机构内部最佳的工作效率和对社会公众需求回应产生最优的效能。
借鉴英国NIM流程模式,按照情报信息流程来整合我国公安情报信息机构,实现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的无缝循环、公安情报信息产品的分层供给。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和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创新,汇集全警采集的公安情报信息,形成海量数据源。无论是专业公安情报信息机构,还是综合公安情报信息机构,甚或是警务业务机构,情报信息活动均始于收集。在收集环节,对各类警务情报数据格式进行统一规范设计,并理顺情报数据汇集渠道,将全警公安情报信息纳入统一框架数据集,实现公安情报基础数据、源头数据、业务工作数据全警共享,从而打通不同警种情报信息机构之间的工作壁垒;二是不以警种划分,而根据实战、管理、决策三层对情报信息产品需求的不同,分层制定情报信息分层研判机制,强化各警种各层面情报信息研判功能及层与层之间相互依托的关系。当前,我国公安情报信息研判机构不健全,情报信息研判工作层与层之间、警种与警种之间差异很大。从全国来看,基层或实战一线研判功能不足,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综合情报信息研判既缺乏对实战一线提供确实可行的情报信息产品的能力,更不能为高层决策提供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情报信息产品。在底层数据或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分层设计公安情报信息供给模式,实现情报信息产品定制式生产(即按需供给),提高公安情报信息产品应用效能,既加强了公安情报信息的共享度,又强化了公安各层之间的情报信息联系。三是构建全警情报信息机构工作平台。情报信息共享与情报信息产品分层供给的实现,都需要有强大的系统作支持,公安情报信息机构实现业务内容融合,需要有共同工作的平台环境。公安机关应整合公安情报信息系统,构建全警情报信息机构工作平台,高效服务公安工作。
四、培养专业化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技术、物质,而在于人,在于情报信息队伍素质。一方面,在公安信息海量化与多元化并存的今天,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所涉及的领域与范围日益扩大,公安情报信息生产对人的智力与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情报信息研判与情报信息分析中的知识与智力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网络环境对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介入情报系统,改变了公安情报工作的物理环境和情报信息交流模式,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拓展了公安情报信息业务。随着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得从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中梳理、分析和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成为当今情报信息人员面临的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数据化环境下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更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具有情报学专门知识,尤其是具有情报分析理论知识的情报“通才”和“杂家”。因此,要推动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变革,实现情报信息工作对警务工作的引领作用,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情报信息专业分析研究人员。
目前,我国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备受重视,但缺乏整体化运作机制及整合后的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力量的支持,致使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多停留在战术层面和分警种专业的零星状态。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的贯彻落实,为积极应对社会治安环境的复杂变化,主动预防各种犯罪事件发生和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各地公安机关在综合情报信息机构(指挥中心)中设臵专门从事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部门,部 分警种在注重传统情报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念创新、手段革新、方法突破等强化各类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但是,不论是增设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构,或是改进传统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理念、手段与方法,由于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员的能力跟不上信息环境和工作模式的改变,公安机关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团队,没有整合社会专家人才参与情报信息分析研究,没有打通专业警种信息分析研究之间的交流机制等,致使当前的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依然呈现出战术性为主、各自为阵、情报信息产品未能上升到战略层面、情报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
加强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专业队伍建设是增强情报信息价值、警务工作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英国自“国家情报模式”问世至今,不仅建立了国家刑事犯罪情报署这种高层次的情报警务工作实体,而且还构建了一支从事情报分析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形成了专家参与英国国家情报模式运作这一重大特色。英国成立一个由国家警察局长协会牵头、国家犯罪情报总局和各地警察局高级警官参与的项目管理委员会,总体协调该模式的推广工作。英国在实施NIM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技术培训,使每个警察都能够自觉地按照信息警务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各个信息流程中的专业人才。这是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得以成功推进、情报主导警务有效实施的关键。
情报分析和研究的质量受制于专职情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美国情报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各类资源在情报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比例是:硬件资源占5%,信息资源占20%,而情报人员占75%。先进的硬件设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情报信息的生产能力,但这种能力增长往往是一种静态的、有限的增长,而情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却是动态的、无限发展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正是信息时代情报工作的核心推动力。因此,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满足我国情报警务工作需求,保持可持续发展后劲,并拓展情报信息工作更大发展空间,是做好公安情报信息乃至公安工作的必然选择。
加强对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情报信息专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其具体培养路径选择如下。一是树立科学的公安情报信息人才观和用人观。一方面,要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考虑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同时积极引进和留住高级情报信息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培养在职民警,扩大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用“能级原理”理念,根据情报信息人员的实际能力,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量才使用,对那些思维敏锐、专业知识面广、善于系统分析的人委以重任,用于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工作。二是形成明确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建设长效机制。公安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公安情报观念的形成,对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人才的培养、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越来越重要的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建设必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既要重视现实急需人才的培养,更应着眼未来可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加强对情报信息分析人才结构的研究,逐步优化人才队伍整体结构,包括年龄、知识、学科、性别、心智结构等。三是加强在职公安情报信息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建设的方向应是“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坚持引进新生力量与培训在职人员并重的方针,努力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人才队伍的精干化、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总而言之,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国情报主导警务工作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情报信息分析研判能力,更好地为公安实战服务。
第二篇: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樊森
规划是国土空间管理的龙头,规划体系是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全过程,涉及技术、管理和法规的集合和系统。我国现有各类空间规划层级、类型体系各不相同,随着空间规划开展、“多规合一”深入推进,自然资源部成立,机构改革加快完成,统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尤为重要。
一、我国现行主要空间类规划体系
我国现行的空间类规划主要涉及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国土及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各规划在其职能范围及法规约束下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城乡规划主要分为国家、省级、市县、镇、乡村五级,包含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建设规划七类规划。其中:国家、省级编制城镇体系规划,市县城镇编制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乡村编制建设规划为主。国土规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国家、省、地市、县、乡五级,包含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三类。生态功能区划分为国家、省级两级规划试点编制;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国民经济社会五年规划专项规划,分为国家、省、市(县)编制。
从我国现行空间类规划体系可以看出,各类规划层级和类型自成体系,也就意味着各类空间规划的管理职能、管理体系及技术路线、1 法规标准等各不相同,在唯一的国土空间内,各类规划的体系不同是导致规划矛盾差异的成因之一。同时,要加快推进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统一空间规划体系首当其冲。
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任务要求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构建以优化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形成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同时,整合目前各部门分头编制的各类空间性规划,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实现规划全覆盖。全国统一,就是要进行空间规划全覆盖,形成全国一张图,主要路径就是按照十九大报告明确的完成全国三线划定,进一步形成三区三线,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和控制线精准落地,进行空间分区和用途管控。相互衔接,就是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衔接,核心是技术数据的衔接,达到规划期限、目标指标、坐标格式、用地分类、空间分区、边界规模等的衔接协调,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分级管理,就是按照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权限、法律地位,达到依法有据、科学有效的空间管理。
从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任务要求可以看出,空间规划首先是要在手段方式上实现多类空间性规划合一编制一本规划,而不是加一,其次是按“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要求,在技术上实现基础数据和技术路线相互衔接,在管理上实现三级管理,全国统一一张蓝图管理。
三、我国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及体系
在市县级“多规合一”试点基础上,我们围绕《省级空间规划试点方案》关于“先布棋盘、后落棋子”技术路线要求,通过深入研究形成了“四阶段、八步骤”的空间规划技术体系。其中,第一阶段是布棋盘:收集并对各类规划空间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数字工作底图、开展专题研究和基础评价,并完成空间规划底图绘制;第二阶段是落棋子:在形成空间规划底图基础上,完成空间布局总图叠加生成和《空间规划》编制;第三阶段是严管控:在空间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对成果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建立空间规划数据库,搭建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第四阶段是强保障:通过研究提出规划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释的具体建议,推进空间规划在区域发挥更好的引领和管控作用。
从我国空间规划的技术路线可以看出,依据以上技术路线和具体技术路径完成编制的空间规划,进行了规划期限、用地分类、基础数据、分区管控、规划目标指标统一,解决了空间规划的差异矛盾,从技术上完全成熟且实现了空间性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管控。
四、我国空间管理体制及机构改革要求
2018年3月,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将分散在发改部门、住建部门、国土部门的空间规划事权进行了有效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统一行使所有自然资源的调查和确权登记,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管,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整合各部门各类空间规划职责,将彻底解决空间规划“九龙治水”的管理局面,以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为主的空间规划的新管理体制将全面建立,为空间规划提供组织保障。从我国机构改革方案可以看出,我国自然资源及国土空间将由多个部门共治向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形成调查、登记、确权、规划、管理、考核、监管的制度管理体系,各类空间规划编制必然进行整合优化,化繁为简、规划合一、管制统一。
五、小结—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构建空间规划体系是我国深化规划体制改革,优化国土空间,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中心任务,其核心是在“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总体要求下,形成以技术为支持,以管理为支撑、以发规划为保障,实现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的全过程有效科学管理。
在技术上,通过近年试点技术路线方法基本成熟,其主旨就是通过基础数据、规划期限、用地分类、指标目标、分区管控的五个统一进行相互衔接,围绕国土空间构建数字工作底图、空间规划底图,从而最终形成一张总图,同时编制统一的一本国土空间规划,最终形成完整的规划编制技术体系。在管理上,结合机构改革方案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就是要针对一个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各种自然空间资源,按照一个部门统管,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三级管理体系,围绕一本规划、一张蓝图,明确各级管理职责,最终形成规划编制、实施、修改、评估、监督的管理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空间管理。在法规上,核心就是通过空间规划立法,建立空间规划的规章,完善技术标准,同时与现有各空间类规划法规进行衔接协调统一,保障空间规划技术和管理的落地实施,确保一本规划有法可依,依法有据。结合目前我国各类空间规划编制的现状体系,近年来市县及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经验,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任务要求,机构改革的目标及职能职责,充分考虑我国卫星遥感、大数据、信息化等技术手段的应用支撑,我国空间规划将形成“三级三类”体系。三级为国家、省、市县(设区的市空间规划范围为市辖区)的三级空间规划管理体系,三类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按照统一的国土空间一本规划、一张蓝图、天地一体的空间规划信息平台,通过三层分级管理,无论从技术还是手段完全可以满足国土空间的有效即时管控。国土空间规划为总体规划,是综合性、基础性和约束性的规划,是国土空间所有要素空间布局规划的统领;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分项支撑和必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国土区情实际需要列设开展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指导约束下,根据国土空间局部保护、开发、利用需要,而开展的项目详细落实。因此,通过总体规划统领、专项规划支撑、详细规划落实,既可以兼顾现有相关空间规划的基本体系,也可以完全达到各级政府履行空间管理职责的具体要求。
其中: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包含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国土及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及环境保护规划,也就意味着这几项主要空间类规划取消编制合一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根据国土空间的管理要求、具体支撑等进行编制,可分为行政辖区的交通体系专项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城镇体系专项规划;建设区域的人口与城乡建设用地专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市政设施专项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地下空间利用专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专项规划等。土地 5 保护利用的如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土地整理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土地开发规划、土地储备规划等。详细规划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约束下,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设规划,根据开发建设需要进行局部细化落实编制。
(作者系北京中研智库秘书长、中研智业集团董事长)
第三篇: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
******旗既是全国贫困县,又是拥有6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方圆8318平方公里,辖区16个乡镇和苏木。其中城区面积仅9.6平方公里,农村人口50万左右。据统计,今年1至8月份**旗发生的火灾中农村火灾起数占到火灾总数的82%。因此,怎样改善农村消防安全环境,构件新型农村消防工作体系以适应新农村消防工作建设已逐渐成为当前消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农村消防安全现状以及与城市消防安全的联系。政府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不够,对消防工作不够重视。农村消防规划滞后,消防基础设施差,建设资金不足成为农村消防安全的“瓶颈”。农村房屋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站布点少,水源缺乏,消防车通道不畅通,通信不便,加之公安消防警力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火灾特别是边远乡镇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扑救。
消防监督三级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责任不落实。由于基层派出所人少、事多,造成部分派出所存在怕揽事、怕管事的思想,加上民警消防业务知识了解不多,对消防法律理解的不透彻,造成派出所不能有效履行消防监督职责,而且乡镇农村越来越多的消防行政许可也必须由公安消防机构来审批,实际上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减轻消防部门的农村工作负担。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宣传存在盲区。由于农村面广地偏,消防宣传不到位,加之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致使农民缺乏必要的防、灭火等基本的消防常识,电线老化、私拉乱接、铜丝代替保险丝非常普遍,村民家中存放汽油、柴油、化肥、农药等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现象也较为突出,相当一部分村民不知道火警电话119,更有少部分村民认为“公安消防队,救火要收费”,而不愿报火警。此外,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不良生活习俗和小孩玩火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火灾也呈上升趋势。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用工需求增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由于他们缺乏消防安全常识,用工单位又很少按规定对其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违章操作等不遵守消防规章的行为有可能人为制造许多火灾隐患甚至出现三级消防管理单位火灾剧增的局面。
强化三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建立消防监督管理体系。明确三级管理职责范围,强化责任的落实。市、(县)区两级消防部门以加强派出所民警业务培训为基础,赋予基层派出所更多的监督管理职能;并要求其配合消防部门做好火灾调查和统计工作,严厉打击纵火以及趁火打劫的刑事犯罪。强化派出所对村级组织的防火检查指导工作。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火灾多发、死亡率高的情况,派出所指导各乡镇村级组织建立火灾防范能力较弱人群和村内家庭小作坊的基础台帐;以村、大队干部为龙头,发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强村内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发现、消除火灾隐患。
强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建立消防灭火救援体系。加强公安现役建设,提高扑救农村火灾的能力和责任心。一是坚决纠正少部分官兵对农村火灾的认识偏差,认为农村远,火灾损失小,等车辆到达火场就已经烧得差不多了的的错误认识;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火灾扑救训练,减少火灾扑救造成的间接损失.结合实际,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政府和乡镇企业专职消防队,提高灭大火的能力;逐步建立起现役消防队伍为主力,专职消防队伍为骨干,农村义务消防队伍为基础的消防力量,力争做到“初起火灾不出队,小火不出村,一般火灾不出镇”。加强领导,建立协同灭火救援机制,提高灭火协同作战能力。市、县(区)级消防部门应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指导社会消防力量的业务训练,完善、落实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制定针对农村火灾的业务训练大纲,定期组织培训、考核,定期组织协同作战演习,以便熟悉各自的职责、分工和任务,提高各救援力量在灭火救援行动中相互配合的熟练程度,融合整体战斗力。
第四篇:构建我国木家具标准体系[模版]
浙江蓝炬星集成灶
近年来我国家具行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家具生产和出口大国。按照使
用材料不同,家具可分为木家具、金属家具、软体家具、塑料家具和其他家具(包括玻璃家具、竹滕家具、石材家具)等,其中木家具是家具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80%,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木家具是指主要部件中除装饰件、配件外,其余采用木材、人造板等木质材料制成的家具。
1我国现行木家具标准情况介绍
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家具标准体系,但是我国家具行业标准化工作
一直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从现行的家具标准来看,标准数量不少,但是各个标准之间不协调,重复交叉现象严重,甚至部分标准之间互相冲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行业发展。自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家具标委会)成立伊始,为了有效指导我国家具标准化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家具标委会一直致力于我国家具标准体系的研究,初步建立了标准体系框架。2011年6月28曰经全国家具行业标准化工作会议暨全国家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一届三次委员大会会议审定通 过,《我国家具标准体系》(试行)正式发布,标准体系共设立了通用基础、木家具、金属家具、塑料家具、软体家具、竹藤家具、玻璃石材家具、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8个类目,木家具是家具标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类目,我国的木家具现行标准有34个。
2木家具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标准体系不完善,部分产品无标可依
木家具在家具行业发展过程中可谓是发展最快和最为成熟的一个类别,不管是生产量还是出口量都是最多的,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标准化的建设。相对于金属家具、软体家具、塑料家具、竹藤家具和玻璃石材家具的标准数量来讲,虽然木家具的标准数量最多,但是对于木家具行业的发展速度而言,标准还是不够全面,检验项目不齐全,没有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部分产品无标可依。如木制梳妆台、整体衣柜、木制中药柜和木制多媒体会议桌等没有具体的产品标准,只有套用GB/T3324—2008《木家具通用技术条件》、QB/T1951.1—2010《木家具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QB/T2530—2011《木制柜》或QB/T2384—2010《木制写字桌》等标准,有些产品特有功能的质量得不到有效监控,无法指导生产、消费和贸易。
2.2标龄过长,滞后于行业发展
为了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行业发展,一般国家行业标准在实施5
年内进行复审,根据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标准进行修订,但是纵观木家具的标准,很多标准的标龄都在10年左右,有些甚至已经达到15年;在1985—1990年之间的标准有9个,在1991—1995年之间的标准有5个,在1996—2000年之间的标准有4个,在2001—2005年之间的标准有5个,在2006—2011年之间的标准有10个。一些标准的技术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如QB/T2603—2003《木制宾馆家具》、GB/T4893.4—1985《家具表面漆膜附着力交叉切割测定法》、GB/T4893.5—1985《家具表面漆膜厚度测定法》、GB/T4893.61985《家具表面漆膜光泽测定法》、GB/T4893.7— 1985《家具表面漆膜耐冷热温差测定法》、GB/T4893.8—1985《家具表面漆膜耐磨性测定法》、GB/T4893.9-1992《家具表面漆膜抗冲击测定法》等标准。所以标龄过长的标准急需修订,以适应于行业的发展。
2.3标准之间不协调,部分标准冲突
因为家具标委会成立以前的标准项目申报和立项没有标准体系的正确
引导,没有相应的标准计划来衡量申请的标准项目,使得现行的标准之间不协调,甚至部分标准之间冲突,导致标准体系混乱,标准之间达不到协调、互补的效果。目前标准体系是按照材料划分的,但是现有标准中又有按照使用场所进行划分的,如GB/T14532—2008《办公家具木制柜架》、QB/T2530—2011《木制柜》和QB/T2603—2003《木制宾馆家具》都包括木制柜,但是它们对木制柜的要求不一样,各有各的指标,这三个标准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现象,最终标准使用者不知道该执行哪个标准,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2.4采标率低,未与国际接轨
目前我国家具标准化工作还处于逐步与国际标准或主要先进国家标准
接近的初始阶段,标准化工作受到诸多基本条件的限制,如资金、技术、人员等,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的交流不多,与先进国家在标准方面的交流、合作几乎为空白,对国外同行的信息了解不够,更谈不上深入。目前获得标准的途径主要通过标准化信息网和购买,与国外同行交流的途径比较单一。
在标准化工作开展方面,由于我国家具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并受到实
验室有关检测能力、条件、经费、标准化人员专业能力等方面制约,在采标过程中,由于按照国际标准或先进标准进行试验,所需要的检测设备资金投入大、试验周期长、检测成本高等原因,导致一些标准不能等效采用。最终造成了很多项目在国内无标可依,无法检测,企业只能发货到国外检测,造成天价检测费用。因此应该提高国内标准采标率,尽快与国际接轨,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3建立木家具标准体系的必要性
3.1木家具行业发展的需求
我国家具产业在国际家具生产、技术和贸易中已占有一定的地位,特别
是木家具发展最为迅速,技术发展最为成熟。在经历了美国反倾销、欧盟技术壁垒等贸易战之后,众多厂家已意识到若要参与国际化竞争,必须启动家具国际标准化战略。我国木家具标准化工作只有顺应市场需要、顺应时势所趋,才能引导家具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规范市场的需求
木家具是家具产品中产量最大的一个类别,和人们的曰常生活密切相关,关系着国计民生,但是一些不法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偷工减料或者使用劣质原辅材料生产,主要表现在木工要求、理化性能、力学性能、甲醛释放量和重金属含量方面不合格。有些家具产品甚至没有相应的产品标准,或者标准项目不全,或者标准之间不协调,一些企业利用标准中存在的漏洞制造伪劣产品并流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所以木家具标准化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制定缺少的标准,修订现有标准,以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使各个标准之间互为补充,互相协调,规范市场,促进木家具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3.3产业技术进步的需求
木家具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不断产生,新产品不断涌现,标准化工作
也应该随之发展,解决部分产品无标可依,某些产品特殊功能的质量不能检测等问题;木家具标准的标龄过长,很多标准的技术内容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技术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所以应该加快木家具的标准化发展,以适应木家具产业的技术进步。
3.4开展国际贸易的需求
我国是家具出口大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全世界贸易敞开了大门。
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扩大了市场,导致世界平均关税持续下降,但是作为贸易
技术壁垒的技术标准或法规、法令,却是有增无减,很多贸易障碍因这些技术壁垒而生。由于我国家具标委会成立较晚,木家具标准的基础研究十分落后,几乎没有专业机构和专业人才。而国外家具标准发展十分迅速,ISO标准、ASTM标准、EN标准、DIN标准、IS标准均有较完整家具标准化体系,所以应该加快木家具标准化的发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尽快完善木家具的标准体系,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损失和争端,以促进木家具的国际贸易发展。
4构建木家具标准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木家具标准体系尚未完善,存在很多问题,不管是行业
发展、市场规范、产业技术进步、国际贸易的需求,还是标准的所有使用者,都需要一个完善的木家具标准体系,所以建立木家具标准体系对于木家具行业来说已迫在眉睫,建立木家具标准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为辅。
国家标准以基础通用、安全环保、方法标准为主,行业标准以产品标准
为主,重要的产品也可以制定国家标准,严格把关标准项目的立项,做到有依据、有计划、有目标,使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间达到互为补充、互相协调的效果。
2)重新对现行标准进行评估整理。
因为目前现行的标准杂乱无章,难以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所
以要对现行标准进行评估整理,特别是对有冲突的标准,进行修订或废止,不应该作为国家标准的转为行业标准,可以作为国家标准的行业标准转为国家标准。
3)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
为了消除国际贸易上的技术壁垒,我国大力提倡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
准,提高采标率。但是也不能盲目采用,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家具行业的特点、发展现状和趋势,制定出符合我国家具行业发展的标准,以提高我国家具的整体质量水平。
4)提高标准的质量水平。
木家具标准相对于其他家具标准在数量上还是比较多的,但是标准的质
量水平相对偏低,这也是整个家具标准的薄弱之处,表现在部分技术内容设置不合理,不够全面,可操作性不强。一方面应该充分调动企业、消费者、质检机构、科研院校等相关人员的综合力量,大力培养家具标准化人才,进一步提高家具标准的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制修订标准征求意见阶段和审査阶段的效率和效力,标准发布之前要有足够的验证试验,保证标准的可操作性。最终达到以标准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目的。
相关资料由蓝炬星集成环保灶提供,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百度蓝炬星环保
灶!
第五篇: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
警察组织与其它组织有着很大的区别。警察队伍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力量,但是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治安形势比较严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与治安事件频发。作为处置各类案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警察始终被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如何从当前的国情与公安工作的实际出发,充分借鉴与合理利用企业激励机制,建立警察激励长效机制,增强警察组织的凝聚力,鼓励警察队伍士气,提高警察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警力资源的效能呢?
一、概述
(一)、激励和激励机制的含义
1、激励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激励有两层含义:“一是激发、鼓励;二是斥责、批评。”
从管理学上看,激励包括激发、约束两个方面的含义。“激发导致行为产生,约束则对激发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其符合一定的方向,并限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也就是在激励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两种基本手段,奖励是对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强化,惩罚则是对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遏制。
从心理学上看,激励是“通过外部刺激达到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一个持续的心理过程,通过各种客观因素的刺激,加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使人达到一种兴奋状态,把外部刺激转化为个人自觉行为”。
从以上观点来看,激励是一个过程,即个体需要满足的过程。激励是一种行为,即管理者给被管理者以动力,使其向特定目标行动的行为。在管理中,管理者要创造被管理者需要的各种条件,激发被管理者的各种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
2、激励机制的含义
机制,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机器构造和工作原理,用于对有机体的研究时,指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在经济学中,机制更多地被理解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使其健康发展的制度。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组织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就是追求激励的人性化(以人为中心)和制度化(以制度为基础)的统一。因此也可以把激励机制理解为在组织中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所有方法、制度的总和。
(二)、公安激励机制概述
1、公安的含义 公安,维护公共治安就叫公安,警察也包括公安的意思。公安是警察的一种,警察包括公安、司法警察、国家安全警察等。(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2、公安激励机制的概念
按照系统的观点,公安激励机制是指,在公安系统中,激励主体(公安机关和各级领导)与激励客体(民警)通过激励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利于激发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的一系列的原则、方法、措施和制度的总和。公安激励机制不是一个单独的管理方法或手段,它贯穿于对民警的招募、任用、提拔、辞退等管理的全过程。在现有管理中,公安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工作管理、教育培训、职业保障和监督约束等几个方面。
(三)、研究公安激励机制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履行公安机关职责,推进改革大潮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安队伍建设愈来愈显得重要和迫切,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日益成为队伍建设的焦点。警务工作最终是落到警察个人的头上,而公安机关的职能发挥的程度高低取决于警察个人的职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2、有利于加强公安队伍的建设,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
行为学家调查发现:对个体行为的激励,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或消除群体 行为。也就是说,激励不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还间接影响周围的人。即通过各种激励方法、措施和制度来在公安机关内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3、有利于满足民警的个人需求,挖掘工作潜能,促进个人完善与发展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工作动力。当前民警面临工作内容复杂繁多,工作压力大、风险高,身体素质与职业技能跟不上工作需求等矛盾,而长此以往,使得民警渐渐失去工作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激励民警,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从而挖掘工作潜能,使其全面发展。
二、“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一)、公安激励机制的现状介绍
公安机关现行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奖惩条例》、《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等法律制度建立起来的工资激励、晋升激励、物质激励、立功激励等构成的综合激励机制。公安激励机制中具体的激励方法有:工资福利、思想政治教育、立功受奖、警衔晋升、职务晋升、绩效考核和纪检监察等。
工资福利,是民警在工作中获得的基本福利。由于公务员职业在老百姓眼中是“铁饭碗”,许多民警在工作当中不管干得好与不好,都能按时获得工资,因此逐渐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民警工作积极性不够,日子得过且过。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公安机关也对民警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各级部门都设有专门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民警,如:政委、教导员等。通过日常性和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和提高民警热情服务、依法执法、公正严明的意识和态度。同时,在塑造先进、优秀民警等精神教育中,也可以提升民警的荣誉感、职业道德。
立功受奖是公安激励机制中重要的激励方式。它既是精神激励,又是物质激励,是表彰给有较大功劳的民警的奖励。立功受奖分为集体奖励和个人奖励,集体和个人奖励又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的立功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
警衔和职务晋升是激励警务人才的重要方式。在公安队伍中,有的民警热衷于取得高官厚禄,有的想在更大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才智,得到他人的肯定,有的民警认为权力大才能更好的为民服务,也求提拔。总之,警衔和职务晋升可以激发民警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成就感,也能使民警趋于阴暗,走向贪腐的不归路。
绩效考核是对民警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评估考核的新型方式。目前,公安机关主要以集体为考核对象,定期对民警各项工作的业绩数据进行评估分析考核。
纪检监察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府的监察部门行使的两种职能。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府的监察部门对违法违规民警依据法律制度规范处分。纪检监察主要是一种负激励措施。
(二)、公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公安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出现警务工作难度不断升级、犯罪率居高不下、治安形势复杂严峻等状况。民警工作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不仅面对群众可能有被袭警的危险,还有繁重的工作产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民警工作现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警力不足,民警工作任务繁重,身心压力负担重。以怀化市鹤城区刑警大队为例,刑警大队的民警几乎每个周末都加班加点工作,而且作息不规律、休息时间不够。
第二,警察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群众观点较为薄弱。警察意识是警务活动及其本质要求在民警头脑中的反映。在新时期下,警务活动要求以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为中心,维护社会秩序,安定地方治安,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治安基础。而由于这种意识不强,不少民警在工作中抱着保守的态度,不惹事,不得罪人,不思进取。
第三,民警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不能跟上时代和公安工作的要求。一方面,本人观察警察队伍中气质偏“粘液质”甚至“抑郁质”的民警占较大比例,这部分民警不擅长沟通,容易自我封闭,压抑自己的情绪,很难排解负面情绪,加上以上因素,导致了平时工作心理压力大;另一方面,由于警务繁忙,得不到必要的修养,加强身体素质的意识也较差,很多民警在工作中不仅身心疲惫,积劳成疾,还使得民警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2、公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激励理念陈旧,激励机制未系统化。长期以来,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重视集体利益,不重视个人利益。认为警察要有集体观念、牺牲精神,一味强调“无私奉献”,其实谁能真正“无私”地奉献呢?民警的个人需求不满足,心理不平衡,就会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负面情绪累积等消极情况。另外,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一整套的激励制度。现行的激励制度零零散散,是在公安队伍建立以来一点一点地形成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发挥激励民警的作用。而且激励方法针对性不强,没有深入调查民警内心的想法。
第二,精神激励流于形式,物质激励缺乏竞争性,负激励难以执行。一方面,每年公安机关各级各部门都有表彰和嘉奖工作优秀民警,还给在重大警务活动中立功的民警给予记功。可是突出的主要是普通民警难以做到的事迹和功绩,对于大部分民警来说就失去了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物质激励包括工资、奖金、渡假等,是民警最关心的激励方面。其中,工资主要由职位和等级决定。民警的工资福利不仅应该体现级别的高低,还应反映同一级别人员之间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工作绩效的大小。而现实是一些闲职民警的工资高于基层苦干实干的民警工资,并且民警总体工资水平对于其它行业,就警察的工作任务、性质、内容、数量等来说,是比较低了。还有,对于年终奖励,很多公安单位实行“轮流坐庄”的办法,更是打压民警工作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谓的“对内缺乏公正性,对外缺乏竞争性”。
第三,激励氛围不浓厚,可执行力不强。首先,大部分民警和各级领导不重视激励机制的作用,重视更多的是怎么破案子、怎么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等与集体相关的事。其实,激励机制是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管理民警个人的基础机制。领导只有认识并构建激励机制,才能更有成效地管理公安队伍。此外,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规范人民警察的管理,这导致了各个部门单位采取的激励手段往往以保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为出发点,造成了各个部门单位的“零散”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且就处分辞退等负激励来说,难以动真格的,多数是做表面功夫,缺乏可执行力。这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民警工作热情。
3、为什么要构建公安激励机制
第一,构建公安激励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犯罪问题不断出现,犯罪率居高不下,而且呈智能化、信息化、集团化等态势,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人民警察又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其行政和执法能力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公安激励机制关系到公安队伍能力发挥、执法形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自然是增进社会和谐的一大法宝。
第二,构建公安激励机制是解决公安队伍的一些问题,加强战斗力建设的需要。当前公安队伍由于警力不足、治安形势复杂严峻、民警整体素质不高等造成公安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再培训和在岗培训的机会和时间十分有限,对付犯罪分子“说不过,打不赢,追不上”等问题。正确有效的公安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挖掘民警个人的工作潜力和职业水平,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加强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第三,构建公安激励机制是挖掘民警工作潜力,促进民警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民警察因为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标准的执法要求与执法程序的操作性差矛盾,相对低下的收入、较差的社会认可度与高标准的纪律、高风险的工作内容矛盾而使得许多民警形成思想困惑,缺乏对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等。警务工作的绩效取决于民警个人的职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公安激励机制是针对每个民警量身定做的激励制度和方法的总和,是提升民警职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4、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安机关是对敌人专制的重要机关。接着,我党拥有绝对优势的执政地位和崇高的公信力,党领导着公安队伍前进。最后,近来的公安队伍问题不少而且暴露出干群关系、警民关系紧张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公安队伍管理的弊病,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迟缓、政治动摇的情况。
5、结论综上所述
公安激励机制是公安队伍必要的而且可能的重要机制。党不得不而且早晚会采取措施完善公安激励机制并推行下去。
三、激励理论对公安激励机制的启示(一)、激励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2、弗鲁姆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二)、激励理论对公安激励机制的启示
公安激励机制的核心应该是人,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个人在活动中的行为效率,而个人行为效率又直接影响团体、组织及整个活动中的效率与利益。
四、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建议(一)、激励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公安队伍中,人是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基本单位和核心。各级部门和领导要重视民警个人利益,针对民警的各种物质、精神和生理、心理需要,设定激励的方法和制度。一味地强调为集体为人民奉献是不务实的表现,而要多顾及民警的感受,提升民警自身的安全感。
2、系统化和个性化结合原则
充分考虑公安激励机制的构建在时间、空间、环境、条件、可行性等角度对其的作用,从全局出发,针对民警个人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和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合理规划设计公安激励机制。
3、平衡性原则 “平衡性原则”包括公安激励机制的公平公正性和及时适度性。公平公正是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如果没有公平公正,其后果不仅是打击了民警工作积极性,局限了民警工作能力发展,还会影响公安队伍的形象。公安激励机制还要及时适度,在时间程度上的激励往往事半功倍,反之,贻误时机和过犹不及都会达不到激励效果和浪费资源。另外,在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过程中也要及时适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不能图快,也不能做条件不允许的激励构建。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执行是激励机制中理论与实际连接的要求。公安激励机制要严格按照制度和方法的设定执行,不管得罪什么官员的利益或是不得到某些人的认可,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可执行,还要可持续。在构建设计公安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注意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形势的变化,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公安激励机制,不能因为部分激励机制的效果不好就放弃整个机制。
(二)、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措施
1、物质激励
第一,工资激励。在市场经济下,报酬是对民警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激励方式。民警的工资不仅应满足民警个人的生活需要,还要基本满足其家庭成员(以一家三口为模式)的生活基本需要。这样民警可以丢下照顾家人的后顾之忧,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贪腐的问题。但是要注意这种模式的激励成本高,激励效果短暂,要合理运用这种激励方式。
第二,奖金和提成激励。对于工作绩效突出,为工作奉献较多的民警,要给予奖金和提成。其中,可以根据民警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特点把奖金和提成替换成生活消费品、渡假费用等。这既可以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又鼓舞了工作热情。
2、精神激励
第一,在招募、聘用民警时,就要对其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包括简历、心理档案、职业档案、医疗档案等。根据这些加上民警个人意愿,公安机关要对民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在民警的职业生涯中,依据不同程度的表现和能力给民警晋升、再培训和在岗培训。
第二,给予工作表现突出,工作奉献大的民警以立功嘉奖的激励。要表彰能力很强,事迹突出的优秀民警,也要表扬默默奉献,艰苦奋斗的普通民警。让每个民警都有机会得到组织的肯定和认可。
第三,严格执行对违法乱纪的民警给予处分。不能因为处分有可能影响公安队伍的形象就不处分,而是要以激励的整体效果为重,保证负激励的执行到位。
3、感情激励
在对民警管理的过程中,各级领导要用感情关心、鼓舞、帮助、批评民警,以使其在感情上对工作产生热情,以高度责任感完成工作任务。领导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有官僚主义思想,不能以为有靠山就可以不贴近下属了,要加强与基层民警和下属的沟通,了解其辛苦,排除其困难。而且不能搞小集团,分裂集体。
4、文化激励
警察文化是公安机关有关于警察活动的精神、精神性群体行为和精神外化物产品的总和。警察文化对内可以加强警察意识和警察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警察精神,对外树立警察形象,提高警察声誉,改善警民关系。警察文化激励必须以和谐有序的警察文化为基础,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发挥对每个民警的內驱作用,减少民警之间的矛盾和阻力。
(三)、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制度
1、绩效考评制度
即通过对民警工作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来实行赏罚。绩效考评制度要与立功嘉奖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结合,实现公安激励机制对内的公平公正,同时也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
2、工作升降制度
在对有功有过的民警的职位进行升降时,要对其个人档案和功过事迹进行详细考究。其中,升迁前,要有数名上级领导对其进行面试考察,确定其能胜任职务;降级时,也要数名相关人员对其当面座谈,考究其过失的相关思想、能力。
四、公安激励机制的完善
在公安激励机制建立后,要不断根据民警、群众和社会等角度更改、补充。力求公安激励机制可以良好的可持续发展。